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十=====女娲为谁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08: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一个“半旧”了得
佳宁图书馆605 2011-04-01   |  478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怎一个“半旧”了得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一个不应忽略的细节
文章作者:许廷健 王春蓉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高中总第183期 2010-10-18 10:13:52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第五课《林黛玉进贾府》是传统名篇。指导学生学习时,很多教师都会将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的配合上,而忽略文章第十节中的一个细节——“半旧”二字。其实,“半旧”二字含义丰富,作用巨大,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真可谓“半旧”二字尽显风流。
  课文第九、第十两节写的是林黛玉去拜见二舅母王夫人。其中,第九节写了林黛玉在王夫人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的所见(这里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之处);第十节写了林黛玉在正室东廊的三间小正房内的所见(从描写上看,这三间小正房才是王夫人和贾政的真正内室)。原文是:“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一个豪门当家人的内室为何这般简朴?这与贾府的外观和其他处的豪华设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应该有其深刻的含义。
   从贾家的历史看,贾氏家族的老辈人,“有想入非非的,有昏暴贪淫的,有道貌岸然的”,贾家的衰败可以说从第三代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因为家大业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架子才没倒下。第四代人中,一是已成家掌权的贾珍、贾链兄弟及皇妃元春;二是处于少年的宝玉、贾环及“三春”。其中,贾珍可谓宁、荣二府第四代人里的头号败家子;贾链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的纨绔子弟。至于王熙凤,她虽然每天都在为维护荣国府内的正常秩序奔忙着,但实际上她也和两府其他统治者一样,并不是真正关心这座老屋能支持多久,而是只关心自己能在权力中心维持多久。所以,贾府在当时已是“忽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只是未真正当家者还没有觉察到而已。
  从贾政和王夫人在荣国府的地位看,贾政在外当官,王夫人撑管内政。在课文中,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但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家务上的决定权。“当家才知柴米贵”,只有她才真正懂得支撑这个家族的艰辛。所以,节省开支,可能才会先从她自身开始。
  从“半旧”物品所处的位置看,作者先细致描绘了贾府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充分显示了豪门贵族的气派——但这些都是外在的表象。那些“半旧”的物品都在王夫人的内室,外人根本不可能入内——除自家人外,只有属于嫡亲又是女眷的林黛玉才能进入。作者这是独出心裁,借林黛玉之眼不仅描写了王夫人的居室设施,还暗示了贾府已盛中含衰。
  从王夫人的出身看,王夫人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属豪门贵族,是大家千金,从小就养尊处优,现在又主持荣国府的内政,完全具备享受奢华的条件。她为何要把自己的居室布置得如此简朴呢?应该是她深感经济上的拮据与主持内政的不易,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这就显示了贾府盛中含衰,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从人物穿戴的对比上看,课文对当家主妇王夫人没有进行穿戴上的描绘,而是对王夫人的帮手王熙凤的头饰、裙饰、服饰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并铺陈了其集珍宝珠玉于一身的华贵。甚至,课文对“衣帽周全的小厮”,“穿红着绿的丫头”都提到了他们家的与别家不同……由“主者简朴,次者华美”可以看出,正是这些支撑着贾府作为豪门显贵的面子。
  从《红楼梦》全书的安排来看,《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序,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序的一部分,对后文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此处,对当权者王夫人使用“半旧”物品的描写,显然是在为后文荣国府在经济上入不敷出而采取精简人员、减少月钱等措施作铺垫。
  综上所述,如果说贾宝玉的叛逆是贾府从政治上走向没落的开始,那么王夫人使用“半旧”物品则是贾府在经济上走向衰落的开端。北大教授曹文轩在电视上讲《红楼梦》时说,一本《红楼梦》用两个字评价是“微妙”。这里,我想借用曹教授的“微妙”二字评价一下“半旧”——“半旧”二字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暗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主题,的确是怎一个“半旧”了得!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塘坝中学;重庆市潼南蓝天希望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1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时,黛玉进入荣府,下了车,只见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来。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走过一座东西穿堂,向南大厅之后,至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各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内室。进入堂屋,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錾金彝,一边是玻璃盆。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圈椅。又有一副对联,乃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金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是:“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也不在这正室中,只在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嬷嬷们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卉。地下面,西一溜四张大椅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两边又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不必细说。

  老嬷嬷让黛玉上炕坐。炕沿上却也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就东边椅上坐了。本房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量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与别家不同。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南三间小正房内。正面炕上横设一张炕桌,上面堆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让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下。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姐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偶一顽笑,都有个尽让的。我就只一件不放心: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往庙里还愿去,尚未回来,晚上你看见就知道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姐姐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探花周后点状元/田秀英】黛玉三顾茅庐。。。



  黛玉素闻母亲说过,“有个内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所说,便知是这位表兄,一面陪笑道:“舅母所说,可是那位衔玉而生的哥哥?在家时记得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叫宝玉,性虽憨顽,说待姊妹们却是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们一处,弟兄们是另院别房,岂有沾惹之理?”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和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姐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姐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理会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忽见一个丫鬟来说:“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王夫人忙携了黛玉出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甬路,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个半大门,小小一所房屋。王夫人笑指向黛玉道:“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去。少什么东西,只管和他说就是了。”这院门上也有几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4 15: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房中陈设的纹饰,为何是金钱蟒?理解其中含义才知贾家底细
2021-03-16 10:40
王夫人房中陈设的纹饰,为何是金钱蟒?理解其中含义才知贾家底细

林黛玉初来荣国府,去贾政院子里拜见舅舅,在王夫人房中发现了几样比较有意思的陈设。比方之前说过的文王鼎和汝窑美人觚。今天讲一下另一样比较有意思的陈设。关于金钱蟒的花样,为什么会出现在王夫人房中。



(第三回)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

王夫人房中正面炕上铺着猩红色的洋毯,设着大红色的靠背。衬托出房间的喜庆和亮堂以及王夫人的品味,更点出贾政王夫人夫妻性格偏向于“正”的特点。红色代表浓烈的正色。



石青色引枕,是指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常用于中国古代皇室的衮服、朝服、吉服、常服等服饰中,这种石青色也不是石头那种,而是黑蓝到发绿,与“黛色”近似,凸显出正统与庄重。

秋香色条褥,乍看是土黄,实则是浅橄榄色,由绿和黄调成,随调配比例而颜色有所区别。第四十回 ,“那个软烟多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

王夫人房中主要色调,第一眼红、黄、黑全部是正色。注意这几样颜色都属于“正统”的代表,和文王鼎一样凸显出贾政意外继承敕造荣国府的合法性。几样颜色还需要区分细看才与红、黄、黑有差别,代表了贾家百年贵族的奢华品味。



不提颜色,要说一下靠背、引枕和条褥上的金钱蟒纹饰,并不是平常人家可以用的。

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敢于用金钱蟒纹饰的,应该只有贾家。而这得益于宁荣二公巨大的功勋。

金钱蟒并非是现代人印象中的大蟒蛇。如果将之认为是蛇虫一类,就贻笑大方了。

古人认为皇帝为天之子,用龙代称。王公贵胄次一等,用“蟒”代称。这里的蟒又与“蛟”混指,也都是龙的外型,区别在龙爪的数量上。

元代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这里的“爪”,是指足爪的数量,而不是指足。唐、宋、元的瓷器纹饰中,龙的爪子一般都是三爪。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开始对龙纹有规定, “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皇帝的龙是五个“爪”,以此类推。贾家属于大夫,按说是三个“爪”才对。但后世也有变化。

民间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龙和蟒只是名称上的差别,形式上都是龙形四足,形状无差异。

所以,王夫人房中的纹饰就是龙形。只不过龙爪一定是四爪而不是五爪。他们若敢用五爪就是大不敬之罪了。

那么,蟒纹作为贾家装饰可以么?以宁荣二公的功勋是可以的。



(第五十四回)众人围随贾母至正堂上,影前锦幔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皆是披蟒腰玉;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

宁荣二公的朝服品级就是“蟒袍玉带”,蟒纹在贾家属于不僭越的纹饰。甚至不光蟒纹,龙纹贾家也有。比方还是祭宗祠一回,宁国府伺候贾母座息之处 “正面炕上铺新猩红毡子,设着大红彩绣云龙捧寿的靠背引枕”,就是龙纹。但云龙捧寿图案,就不违例,应该还是“四爪”。真正有“龙”的地方,应该是荣禧堂上那一幅墨龙大画,贾家供在正堂。代表了功勋贵胄之家的不同凡响,属于特批。

贾家是功勋贵胄、世袭爵位之家。看似没有实权,实在他们属于王朝的顶级贵族。朝廷内阁、六部、各地方大员看似手握权柄,却并不是真正的权贵。他们的权力和富贵,不过是潮起潮落,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稍一不慎就一无所有。



朝廷对他们的监控绝对严格,蟒纹、龙纹绝不会出现在这些人的家里,因为不够资格。反而贾家这样的权贵,就不会严格限制。

别看贾家最终抄家。如果不是这一代皇帝野心大,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地背弃了祖宗承诺,贾家也不至于被逼迫设计铤而走险与他为敌,最终抄家。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0: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人见人憎、花见花谢的赵姨娘

  读了红楼梦,难免会生出这样的一个疑问:贾府就是选个普通丫鬟都要讲许多规矩的,怎么就出了个赵姨娘这样入不了眼的货色出来?作者在刻画书中的人物时都是多角度地反映人物的复杂性,可是对赵姨娘却一反皮里阳秋的笔法,毫不掩饰的表露出了对赵姨娘的鄙视和憎恶。这是与赵姨娘所影射的人物的真实身份有关,她/他们是谁呢?

  我用了她/他们,没错,半主半奴的赵姨娘影射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半主的一女与半奴的一男。

  先说说赵姨娘的姓。这个赵字有玄机,有何玄机?百家姓里排第一!这个赵字暗示了赵姨娘所影射的这一女一男都是他们各自行当里的老大!原来赵姨娘如此的不寻常。

  先说这半主的一女影射的是谁。大家从我的前面写的五皇子之死的真相那一处可以知道:赵姨娘魇害凤姐和宝玉影射的是“协谋除魏逆”和害死五皇子的周后。

  在后妃里排老大的,自然是皇后了。贾政还有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妾周姨娘,而周姨娘的存在就是为了点出这排名老大的赵姨娘的真实姓氏其实是“周”!没办法,若是四皇子直接写了周姨娘做了魇害宝玉和凤姐的事出来,岂不是让书中人的身份大白于天下?

  再说这半奴的一男是谁。

  奴,身份低贱,自然是指老百姓了。赵姨娘生的儿子叫贾环,谐音“家患”。这老百姓中的老大又是朱明王朝的家患,这说的可不就是农民军中的头领——闯王李自成么?而且李自成原名李鸿基,而赵姨娘的兄弟叫赵国基。这鸿基与国基可不就是亲兄弟么?

   随着赵姨娘影射的两个人物的身份的揭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四皇子会对赵姨娘怀有如此刻骨的鄙视和憎恨了。赵姨娘不但害死了自己的母亲弟弟,还逼死了自己的父亲,是自己家破国亡的直接责任人,四皇子蔫能不恨不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20: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三姨:薛姨妈【王姨妈】,赵姨娘【内侄钱槐】,周姨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21: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红楼梦:贾府吃不起的人参,吃伤胃的螃蟹,还有所剩无几的玫瑰露,背后的真相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史
姜子说古书 2023-09-28 发表于上海  |  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贾府吃不起的人参,吃伤胃的螃蟹,还有所剩无几的玫瑰露,背后的真相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史!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提笔就写末世景象和末世之人,所谓末世,正应了怀金悼玉的悼亡主旨,亡者为林家、秦家,林为朱氏,秦为华夏,原是芒种节花神煺位的舆图换稿事。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煺位,须要饯行。

  花通华,草木繁盛曰荣华,花开季节为春,古语有云,花红柳绿,故有花便有红,亦有香,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啥林黛玉等人是花神,贾宝玉为啥是绛洞花王,贾府为啥要用“红、玉、春、香”这四个俗字。否则,你就是研究一辈子《红楼梦》,也摸不着门槛。



  雨村道:“更妙在甄家的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似别家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的,何得贾府亦乐此俗套?”

  明白了春字在塬着中的基调,春尽夏来,夏为家贼、家患(贾环)的隐喻,乃至于书中家人霍启(祸起萧墙)、夏太监夏守忠、夏金桂等人的原型,也就不难推测了。

  《红楼梦》故事里,作者以季节更替写舆图换稿的框架,你若能看懂一二,书中的傅秋芳和“更助秋情”的薛宝钗,以及代表风雪的薛家,都是什么性质,还能不懂吗?林家和薛家,一个怯寒怕冷穿棉袄,一个畏热吃冷香丸,针锋相对,为西子“山木”之源与东施东邻“窥宋玉”之演,鸠占鹊巢的演化途径,难道还看不清吗?



  兴儿道:“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记那牡慕他'多病西施’。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见了他两个,就藏开了,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说完了花香之事,我们再来看看薛宝钗请吃螃蟹宴,王夫人为啥看见老太太吃了点螃蟹,就让她赶紧回去休息呢?贾母为啥嘱咐林黛玉和贾宝玉、史湘云不许多吃呢?为啥两个玉儿写不出好的螃蟹诗呢?



  王夫人因回贾母说:“这里风大,才又吃了螃蟹,老太太还是回房去歇歇罢了。若高兴,明日再来逛逛。”贾母回头又龈湘云:“别让你宝哥哥林姐姐多吃了。”湘云答应着。又嘱咐湘云宝钗二人说:“你两个也别多吃。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黛玉独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下来了。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

  因为横行霸道的螃蟹代表的是李自成,是朱明王朝的内忧。荣国府为木石前盟之府,而林黛玉为草木之人崇祯帝朱由检。薛家为满清,从李自成手中夺了江山,故有螃蟹宴薛宝钗夺魁之事。



  《红楼梦》故事里,人参又代表什么呢?为什么林黛玉要吃人参养荣丸续命,秦可卿同样也要靠一日二钱人参为君药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呢?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凤姐儿说道:“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好生养着罢,我过园子里去了。”

  便是后来王熙凤病了,作者反反复复强调的也说荣国府吃不起人参,堂堂侯门公府,竟然不得已要靠薛家这样的落魄商户去兑人参。



  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过,凤姐病已比先减了,虽未大愈,可以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因用上等人参二两,王夫人取时,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王夫人看了嫌不好,命再找去,又找了一大包须末出来。

  要知道,古代的人参不但价格昂贵,还是特供一类,且不说薛家当铺和弄虚作假的参行狼狈为奸,是贾家婆子口中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且问薛家凭啥认识有权限卖人参的参行呢?

  周瑞家的方才要去时,宝钗因在坐,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叁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塬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薛家凭啥能够弄到贾府买不到的好人参呢?因为人参是满清特产,薛家来自东北,作者笔下的林黛玉和秦可卿乃至于王熙凤要靠吃人参活下去,本质上写的是朱明对抗外敌之事,是写末世外患。



  再说书中进上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还记得妙玉给林黛玉用的茶具吗?“木樨清露”和妙玉,皆为少女玉,所谓小红也,即廊下二爷,亦是玉皇宝殿的下一代,是为木石前盟第二世,为书中华夏庙堂第二春。“玫瑰清露”对应玫瑰花儿贾探春,三姑娘即第三春,无香海棠,是写明郑政权。

  袭人看时,只见两个玻璃小瓶,却有叁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袭人笑道:“好金贵东西!这么个小瓶儿,能有多少?”王夫人道:“那是进上的,你没看见鹅黄笺子?你好生替他收着,别糟踏了。”

  一言以概之,林黛玉吃伤胃的螃蟹是末世内忧,贾府吃不起的人参是末世外患,金贵的茉莉粉和玫瑰露,是写明妃出汉宫,南明屈居东南的血泪史,乃至于最后的“反认他乡是故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史笔之下,皆为血泪史,何必再问绛珠为谁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

红楼梦最恐怖的一幕,是薛家急着去夏家提亲,侥幸摘花者浮出水面

红楼梦:贾宝玉和柳湘莲为啥长得比女人还好看?作者开篇就写出了他们真正的性别

红楼梦:作者写秦氏一门的诡异言行,只为了写出这两个字

红楼梦:荣国府比宁国府强在哪里?为啥满纸都是二爷?贾府续弦为啥那么多

宝玉把梦境带入现实的两场清醒梦,告诉世人,秦可卿才是他的原配

秦可卿和林黛玉的真实关系,被作者写进了宁国府主母的姓名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7: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孝节烈皇后周氏(1611年5月10日-1644年4月24日),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祖籍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明思宗朱由检的皇后。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自缢而亡,年仅三十四岁,后与崇祯帝合葬思陵。南明弘光帝上谥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清朝上谥号庄烈愍皇后。
别    名孝节烈皇后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出生日期1611年5月10日逝世日期1644年4月24日谥    号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祖    籍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历史记载
3 人物评价
4 轶事典故
5 家庭成员
6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史料记载朝廷为当时尚为信王的崇祯皇帝选妻之时,明熹宗的张皇后并不看好周氏,因为她年纪最小,体质也弱。但当时祖母辈的宣懿太妃刘氏(明神宗的昭妃)以忠厚谨慎著称,掌管着皇太后印玺,对选立后妃有极大的发言权,她却唯独在三位应选的淑女里看中了周氏,对张皇后说:“周氏虽弱小,以后必然要长大的”,于是周氏被选中,册为信王妃。
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信王妃的刘太妃的希望。
周皇后美丽,皮肤如玉,国色。《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宫眷暑衣从未有用纯素者,葛亦惟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后始以白纱为衫,不加盖饰。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后穿纯素暑衣,一时宫眷裙衫俱用白纱裁制,内衬以绯交裆红袙腹,掩映而已。
周皇后仁心贤德,掌管后宫特别节约,削减了不必要的花费,也不为自己的亲属在皇上那里乞讨恩泽。即使逢年过节,大臣命妇们入朝参贺,她所给的赏赐完全按照礼节规定,从不滥加施予。
崇祯十七年3月18日清晨,李自成率军攻陷京城,崇祯十七年3月19日,紫禁城被攻陷,李自成的军队涌入紫禁城中,消息传来后,身处后宫的明思宗对周皇后说道:“大势已去。”
周皇后难过的说道:“臣妾服侍陛下已经十八年了,至些年来臣妾曾劝戒过陛下,但陛下不听,才会有今日啊!”说完便抱着皇太子朱慈烺和皇次子朱慈炯痛哭。
之后明思宗将连同皇太子在内的三个儿子分别托付给三名太监,命送到勋戚周奎(周皇后之父)、田弘遇(田贵妃之父)家中,然后命周皇后、袁贵妃自尽(宠妃田贵妃已在前一年病逝)。周皇后领命后,便回到自己的寝宫坤宁宫自缢殉国,年三十四岁,同日自缢殉国的还有前朝皇后—懿安皇后。
几天以后,紫禁城,停在东华门外。崇祯十七年(1644)4月4日,命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明思宗与周皇后的遗体葬入田贵妃的园寝之中。入关后的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端皇帝,陵曰思陵。”,而周皇后也被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改谥周皇后庄烈愍皇后,而南明则追谥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历史记载编辑 播报
初为信王妃,晓书画,亦谙药性,在潜邸,与上甚和庄,既册立,协谋去魏逆,称贤功。
中宫周娘娘质厚少文,以恭俭起关雎之化,宫中翕然从风。
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崇祯宫词》 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衣浣衣,内治克修。
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宫眷岁节朝贺,俱穿纻靴,或缎靴。后独穿棉鞋,从不穿靴,想以示别也。
五年,皇后千秋节,谕沉香班优人演《西厢记》五六出。十四年,演《玉簪记》一二出。止此两次。
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摘自樊树志《崇祯传》
朱由检的皇后周氏,苏州人,父亲周奎,母亲丁氏是周奎的继室,家境清贫,周氏年幼时就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天启六年(1626),当时的信王朱由检为了大婚挑选王妃时,主持后宫事务的懿安皇后,以长嫂代母的身份,从众多候选人中挑选了周氏。周氏时年十五岁。朱由检即位以后,周氏就由信王妃晋升为皇后。
由于她出身贫寒,又在藩邸(信王府)生活过一段时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这样描述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张岱的这些话,并非毫无根据的阿谀奉承之词,这从周氏在后宫设置二十四具纺车,教宫女纺纱一事,可以得到印证。《崇祯宫词》称赞她“有恭俭之德”,亲自操持家务,身穿旧衣服,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员分百二领璇宫,撙节咸资内教功。三洒亲蚕重浣服,拟将恭俭赞王风。所谓亲自操持家务,还包括亲自烧饭。
天启七年(1627)朱由检刚刚登基时,由于魏忠贤专权,形势十分险恶,懿安皇后(即朱由检的皇嫂)秘密告诫:不要吃宫中的食物,朱由检是带了家中的麦饼进宫的。进宫后,还得提防魏忠贤买通御膳房下毒暗害,饮食全由周皇后亲自操作。这件事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许多野史都有记载。一个能够烧饭洗衣、纺纱织布的皇后,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是罕见的。
皇帝与皇后之间情深谊笃,“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崇祯宫词》有一首这样写道:湘管挥来口授余,俨然村校接天居。何当一顿童蒙膝,遂揭鸡竿下赦书。说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太监秦某,在坤宁宫侍候皇后。有一天,皇后问他是否识字,秦某回答不识字。皇后就教他识字,少顷考问,秦某全部忘记,被罚跪阶下。皇帝见了笑着说:我请求先生宽恕他,如何?皇后佯装嗔怒说:坏了学规。秦某谢恩而起。透过这种日常生活细节,人们似乎可以看到皇帝、皇后之间那种寻常夫妻谈笑谐谑之情。
摘自《中国历代秘闻轶事》(明朝篇)
周皇后幼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被奉为掌上明珠。周皇后早年在家时,有一次被文士陈仁锡瞧见,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 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因此,周皇 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崇祯也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他还常作四书八股文出示群臣,并颁行天下,士子们争相传诵。拍马屁的大臣还写文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崇祯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书生风度的崇祯帝自然对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为红颜知己。
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妃的刘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宫以后,即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她仪态万方,天生威严,在宫中威望很高。而且她生性简朴,刚一入宫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费用。崇祯一朝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周皇后就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而且她还劝说崇祯皇帝要宽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因为当时四处用兵,军费紧张。周皇后关心着国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崇祯对周皇后的深明大义十分感激。
崇祯八年以后,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统治,关外的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大军也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崇祯皇帝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紧急的军情忧心不已,坚持茹素理政,因为过于劳累,日渐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中,可是又知道皇帝不听劝,假称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李纯皇太后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宫中提前置办好美食,等皇帝回宫后享用。崇祯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为了自己费尽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乱,两人不禁相对而泣。
尽管崇祯皇帝殚精竭虑的想挽回败局,但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明王朝的灭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来到了北京城下 。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太监更是见利忘义,大开城门,迎闯王军队进城。崇祯皇帝眼见大势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败,无奈之下,他回到后宫,见了周皇后,痛苦地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就毅然决然地转身进屋,把门锁上了。一会儿,屋内的宫女 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遵旨自尽了。崇祯皇帝到这时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泪横流。他又命令三个皇子迅速改穿便装逃出宫去,其他妃子则一律赐死。然后他自己直奔皇宫后面的煤山自尽了。
周皇后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
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1、 宫中很少演戏。十七年间,宫中只演过两次戏,一次在崇祯五年周皇后生日时,召来戏班演了五六出《西厢记》,另一次在崇祯十四年,演《玉簪记》一两出。每当此时,后宫诸色人等几乎倾巢而出,崇祯帝也到场坐上一会儿。宫中有专设的戏台,以前宫中经常演戏,崇祯朝大概是最少的了。
2、 夏季的某一天,周皇后穿着薄如蝉翼的暑衫在梳洗,崇祯帝蹑手蹑脚地走到她身后,撩拨她的头发。周皇后随手往后一甩,差一点打在崇祯帝的睑上。这时恰巧一个送瓜果的内侍看到了,周皇后十分窘迫,崇祯帝则一笑了之。
3、 因农民军掘毁凤阳皇陵,崇祯帝减膳撤乐,不吃肉食,以示与天下将士共甘苦。周皇后见崇祯帝形体日益消瘦,十分心疼,便亲自烹制了些带肉的食物呈进,结果被崇祯帝拒绝。这时恰好崇祯的外祖母来宫中,对崇祯帝说,自己夜里做梦时见到了孝纯太后,说到崇祯帝一天比一天消瘦,竟流泪不止,并说:“为我语帝,食勿过苦。”这显然是借崇祯帝生母来劝崇祯帝。这时周皇后送来肉食,崇祯帝思念到生母,又为周皇后母女的厚意所感动,遂向生母画像拜了又拜,然后才进餐。他和周皇后“相向而泣,泪盈盈沾案”。
4、坤宁宫太监秦氏,一日周皇后问他识字否,他说不识,周皇后就写几个字教给他,过一会儿再问,他又忘了。周皇后便罚他跪在台阶上。崇祯帝笑嘻嘻地对他说:“我向先生求求情,请她对你免罚,怎么样?。周皇后则边笑边嗔道:“坏了学规。”这个小宦官遂谢恩而起。 [1]
5、 周皇后也有与崇帧帝不和的时候。有一次二人起了争执,崇祯帝对周皇后大骂。周皇后不敢骂崇祯帝,便直呼”信王!信王!”而不称他皇上。 [2] 还有一次,二人在交泰殿话语偶不合,崇祯帝一下子将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本来就身体瘦弱.从来不曾受此屈辱,遂数日卧床不起,也不吃饭,甚至要自杀。崇祯帝马上就感到很后悔,便命宦官赐给她一床貂皮褥子,并问候起居。周皇后这才勉强开始进食。
6、 有一次,田妃因过而被崇祯帝斥居启祥宫,三个月未予召见。这对田妃是个很严厉的惩罚。有一天崇祯帝和众后妃一起赏花,周皇后请崇祯帝也把田妃召来,崇帧帝未答应。这时周皇后便自作主张,派车子将田妃接至花园,大家遂和好如初。田妃为此十分感谢周皇后的厚道。
7、 众后妃之间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争风吃醋的事。有一天晚上崇祯帝宿于袁妃处,周皇后已预先得知。第二天周皇后见到崇祯帝,问道:“昨宿于何处?”崇祯帝颇感难堪,“嗫嚅久之”,终于说出了一个字:“袁。”周皇后佯装笑了笑,便未再说什么。
8、后喜茉莉,坤宁有六十余株,花极繁。每晨摘花,簇成球,缀于鬓髻。凡服御之物,亦俱挹取其香。
9、崇祯继位后立周氏为皇后,册封田氏、袁氏为贵妃。皇后周氏是苏州人,后来徙居大兴。明熹宗天启间选入信王府邸。周皇后性情严慎,曾经有一次敌寇紧急,她婉转对崇祯说:“我家在南中还有一处家居。”崇祯再想细问,周皇后就不说了。大概她的意思是避寇南迁,至于其他的政事,周皇后从不参与。
袁贵妃在周皇后面前处处谦退,对宫中内外皆谨慎以待,因而和周皇后相处融洽。田贵妃有宠而骄,皇后便以礼法裁制她。
据《明史列传》所载:田贵妃有宠而骄,后裁之以礼。岁元日,寒甚,田妃来朝,翟车止庑下。后良久方御坐,受其拜,拜已遽下,无他言。而袁贵妃之朝也,相见甚欢,语移时。田妃闻而大恨,向帝泣。
即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宫中嫔妃向例都需向皇后朝贺,田贵妃依例来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准备向皇后朝贺,周皇后知道田贵妃在殿外,却不宣她进殿,当时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周皇后也可传令免礼,但周皇后却故意拒田贵妃於殿外,而稍晚才来的袁贵妃却先田贵妃一步进殿,且和皇后相言甚欢。过了许久,待袁贵妃离去後,周皇后才宣田贵妃进殿,行朝贺礼时,周皇后沉着脸不发一语,田贵妃行完礼後只能默默退下。
事後,田贵妃回到承乾宫中,向皇帝哭诉周皇后的冷遇,闻后怒不可遏的明思宗便来到交泰殿与周皇后理论,於是明思宗与周皇后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之後明思宗冷静下来,委婉的向皇后赔诚,而为了维护周皇后的尊严,明思宗便命田贵妃出居启祥宫反省过错,且整整三个月不再召田贵妃侍寝。
同年春日,明思宗和周皇后一同在永和宫赏花,由于永和宫旁便是田贵妃往昔居住的承乾宫,周皇后因此想起许久不见的田贵妃,便请明思宗召田贵妃一同赏花,明思宗闻后漠然不语,周皇后便命宫女用车去将田贵妃迎来,而田贵妃来了以后,周皇后与之相言甚欢,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使得明思宗更加佩服周皇后的心胸。
家庭成员编辑 播报
公公:明光宗朱常洛
婆婆:孝纯皇后刘氏
父亲:嘉定伯周奎
母亲:丁氏
丈夫:明思宗朱由检
儿子:悼太子朱慈烺、怀隐王朱慈烜(早夭)、定哀王朱慈炯
女儿:坤仪公主(早夭)、长平公主朱媺娖、昭仁公主(一说为袁贵妃所生,早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08: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王夫人身边为啥都是鸡鸣狗盗之徒?为啥薛宝钗一进门,贾府就被抄家
原创 姜子说书 姜子说书 2023-07-19 22:40 发表于福建
  红楼梦:王夫人身边为啥都是鸡鸣狗盗之徒?为啥薛宝钗一进门,贾府就被抄家?

  文/姜子说书

  《红楼梦》故事里,王夫人的贴身丫鬟,大概一共是四个,比史太君的八个一两的大丫鬟的旧例少一半。

图片

  这日午间,薛姨妈母女两个与林黛玉等正在王夫人房里大家吃东西呢,凤姐儿得便回王夫人道:“自从玉钏儿姐姐死了,太太跟前少着一个人。太太或看准了那个丫头好,就吩咐,下月好发放月钱的。”王夫人听了,想了一想,道:“依我说,什么是例,必定四个五个的,够使就罢了,竟可以免了罢。”

  至于王夫人屋里的大丫鬟都有谁,书中出现过的人物都非常明确,无非就是两对姐妹,分别是彩霞和彩云、玉钏儿和金钏儿。

  《红楼梦》故事里,金钏儿做过什么鸡鸣狗盗之事,所有人都知道,无非就是勾搭小主子,还挑拨人家兄弟关系,让贾宝玉去对付贾环,最后被王夫人甩了一耳光赶出去,自己羞愧难当,投井死了。

图片

  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

  《红楼梦》故事里,金钏儿拿贾宝玉亦或者贾环开玩笑,也不只是一次两次。有一次,贾政和王夫人同时在屋里,金钏儿在门口就说起了轻佻话去逗贾宝玉。

  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笑道:“人家正心里不自在,你还奚落他。趁这会子喜欢,快进去罢。”

  也就是说,金钏儿属于“引奸”者一类,而且还是个挑拨离间的“内奸”。再者金钏儿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带出了王夫人的另外一个大丫鬟彩云的事迹。

图片

  《红楼梦》故事里,贾环曾经找贾宝玉要蔷薇硝给彩云,结果芳官给了一包茉莉粉,最后引发了赵姨娘和芳官的一场恶斗。彩云还偷了王夫人的玫瑰露给贾环,却诬陷玉钏儿。可知彩云是“引盗”者,也是“引奸”者。

  晴雯走来笑道:“太太那边的露再无别人,分明是彩云偷了给环哥儿去了。你们可瞎乱说。”平儿笑道:“可恨彩云不但不应,他还挤玉钏儿,说他偷了去了。两个人窝里发炮,先吵的合府皆知,我们如何装没事人。少不得要查的。殊不知告失盗的就是贼,又没赃证,怎么说他。”

  《红楼梦》故事里,太太屋里的彩霞虽是个老实人,却也向着贾环,当了赵姨娘的臂膀,而赵姨娘和贾环三番五次要置宝玉于死地,这又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

图片

  剩下一个玉钏儿,也是跟晴雯一样,要贾宝玉哄着她的角色。贾宝玉自己烫了手,还担心玉钏儿。王熙凤生日那天,贾宝玉一赶回来就找玉钏儿说软话,玉钏儿也没给他什么好脸色。

  那么问题来了:王夫人的贴身丫鬟为啥都是坏人呢?就连赵姨娘这个坏人,也都是王夫人屋里的呢!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就当众劝说薛宝琴担心王夫人的屋里人。

  湘云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在园里来,这两处只管顽笑吃喝。到了太太屋里,若太太在屋里,只管和太太说笑,多坐一回无妨;若太太不在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

  《红楼梦》故事里,王夫人屋里人多心坏,薛宝钗搞得荣国府鸡犬不宁,于是乎,很多人得出了一个结论:王夫人是薛姨妈的姐妹,向着薛家,支持金玉良缘。我的天呐。

图片

  姜子认为,红楼即朱楼,代表孔尚任所说的“朱明江山”。荣国府为草木之国,其主为草木之人林黛玉,林家为朱家,王政邢赦,乃至于史太君,都是为林家所设,宝玉为至坚至贵者,即传国玉玺。

  《红楼梦》故事里,王夫人身边坏人多,暗写荣国府灭亡真相!彩云和彩霞喜欢贾环,是写荣国府的内忧,赵女为李自成,贾环即家患,故曰赵国之国基。

图片

  宣传金玉姻缘的薛家和金钏儿都是后金,代表崇祯朝的外患。薛宝钗进门,何止是贾府被抄家,整个华夏都被鸠占鹊巢了。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桃花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玉儿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大玉儿,一般指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敏惠恭和元妃海兰珠之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博尔济吉特 布木布泰

民族
蒙古族


出生日期
1613年

逝世日期
1688年

目录
1基本简介
2基本信息
3人物简介
4人物生平
5庄妃时
6昭圣皇太后
7太皇太后
8身后事
9其人其事
10清史传文
11承恩公爵位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大玉儿
大玉儿

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其子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其孙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大玉儿
大玉儿

姓氏:博尔济吉特

名字:布木布泰(大玉儿)

所属部落:蒙古科尔沁部

出嫁时间:天命十年二月

享年:75岁

葬地: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

祖父:贝勒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思,被皇太极追封为和硕福亲王

祖母:贝勒札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思之妻(莽古思去世后复嫁莽古思之第三子台吉索诺木),清人称其为科尔沁大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福妃。

父亲:贝勒宰桑-布和,后被顺治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

母亲:贝勒宰桑-布和之妻,名博礼,清人称其为科尔沁次妃,被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

丈夫: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

姑姑: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丈夫皇太极的嫡妻,孝庄的姑姑)

兄长:吴克善

姐姐: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丈夫皇太极最宠爱的女子,追封)

子女:

女儿:

皇四女雅图,即固伦雍穆公主,嫁弼尔塔哈尔;

皇五女阿图,即固伦淑慧公主,先嫁索尔哈,复嫁色布腾;

皇七女,即固伦端献公主,嫁喇玛思。

儿子: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

孙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大玉儿
大玉儿

布木布泰,生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

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3]皇太极。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三年,布木布泰生长女雅图,即固伦雍穆公主。六年生次女阿图,即固伦淑慧公主,七年生三女,即固伦端献公主。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布木布泰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

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世,多尔衮拥立其子福临即位,年号顺治。是时,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

顺治八年八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

顺治十一年,追封昭圣皇太后的父亲宰桑-布和为和硕忠亲王,母亲为贤妃。

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第三子玄烨即位,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

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

康熙四年九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

康熙六年十一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

康熙十五年正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加徽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逝世,享年75岁。康熙帝将其灵柩暂安于顺治帝葬所孝陵附近。

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即孝庄文皇后。

雍正元年八月,累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帝在布木布泰灵柩暂安之处就地起陵,是为昭西陵。

乾隆元年三月,累谥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明万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出生。

金天命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嫁皇太极(时为后金大汗之子),为其侧福晋。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仍然排第二位。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为固伦端献公主)。

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

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宠冠后宫。

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下降。

折叠崇德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布木布泰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在后宫中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

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

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

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

次西宫-永福宫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居第五位。

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戌时(1638年03月15日)在盛京(今沈阳)皇宫的永福宫生皇九子福临。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即顺治元年)其子福临即位。

折叠顺治
顺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今北京),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二月,世祖亲政,上徽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世祖崩,皇三子玄烨即位为康熙帝,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屡上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折叠康熙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年七十五。葬孝陵之南,曰昭西陵。谥曰孝庄文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折叠年代背景
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祯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定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主从盛京迁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然而。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生母、谥号简称为孝庄文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庄妃时
折叠满蒙联姻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孝庄文皇后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折叠说服经略
版本一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此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由于孝庄经常留意参与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版本二

1642年3月,清军俘获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吏,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意义非常重大。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押解到盛京,派早已降清的原明朝高官范文程等人前去轮流劝说,孰料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

眼见洪承畴软硬不吃,皇太极食不甘味。十分着急,但自己和满朝大臣又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看到这种状况,孝庄毛遂自荐,向皇太极提出,由她亲自前去劝说。

孝庄扮成一位汉族侍女,身藏一壶人参汁,来到关押洪承畴的地方。刚开始,孝庄绝口不谈政治,也不提劝降之事,而是温言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洪承畴喂下人参汁。此时的洪承畴,由昔日人则华堂高坐的朝中重臣,出则指挥数十万人马的三军统帅成了阶下之囚,其心情的复杂彷徨可想而知。在绝望与困苦中,他需要与人倾诉,需要与人交谈,也很想有人能够对他加以关心。孝庄清楚懂得这一点,她在洪承畴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讲人生、讲家庭,谈理想、谈抱负……一点一点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

洪承畴原以为这就是一位出身贫苦、饱受磨难的汉人女子,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为求生存而成为侍女,在同病相怜的心理下,他毫无顾忌也毫无设防。几天后,孝庄完全取得了洪承畴的信任。眼见时机成熟,孝庄向洪承畴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她对洪承畴说,明朝政治黑暗腐败,经济濒于崩溃边缘,老百姓早已不堪重负,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大丈夫在世,识时务者为俊杰,洪大人满腹经纶,怎么能就此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呢!

耳听孝庄的温言婉语,联想到家中的娇妻爱子,洪承畴禁不住涕泪交涌。孝庄继续柔声劝导说:“人求死太容易了,可求生就难了。大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就这么死了实在是太可惜了。退一步讲,大人纵然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妻儿家人着想、为社稷苍生着想。以大人的威望才干,若能保全性命,就能为国家和百姓做很多事情。明朝无道,你即便能够回去,也肯定不会有好的结果。清主仁慈宽宏,你如归顺,不但不会为难你,而且必然重用。这样无论是对你和家人,还是对国家百姓都是幸事。”就这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垮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成功说服洪承畴降清。此后,洪承畴在清军入关、平定中原、建立全国统一政权中均立下了汗马功劳。

立储风波

影视剧《孝庄秘史》宁静饰孝庄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策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

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离开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发言:“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固)山军兵,否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是二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折叠编辑本段昭圣皇太后
主仆情深

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由于苏麻喇姑天生美丽聪慧,远近皆知,被科尔沁贝勒府看中,让她进府当上了贝勒宰桑-布和的二女儿本布泰的贴身侍女。这位二小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本布泰虽然只有13岁,但已出落得像一个大姑娘了,明眸皓齿,娇美动人。就在这一年,本布泰在其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长途跋涉到了后金都城盛京,与后金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成婚,当时皇太极34岁。苏麻喇姑作为大玉儿的贴身侍女,也随主人陪嫁到了盛京。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苏麻喇姑随已被尊为皇太后的大玉儿到达北京。

这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自从进了贝勒府以后,眼界不断扩大,文化修养也迅速提高。她不仅蒙语讲得好,而且很快掌握了满语和汉语,特别是那一手漂亮的满文,赢得了全宫上下的称赞。于是,她奉孝庄皇太后之命,充当了幼年康熙帝的第一任满文老师。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特别是在皇太极驾崩后,孝庄文皇后刚刚31岁,青春鼎盛便过上了孀居生活,很需要有一位知音相伴,而与她年龄相仿、一直独身的侍女苏麻喇姑,当然是她的最佳人选。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文皇后病逝。这给苏麻喇姑以巨大的精神打击,使她陷入了悲伤、孤独、无聊之中,这时的苏麻喇姑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她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排解她的悲伤和孤独,康熙皇帝决定把庶妃万琉哈氏(后来的定妃)所生的皇十二子胤陶交由苏麻喇姑抚养。胤是康熙二十四年出生的,这时只有3虚岁。按清宫惯例,只有嫔以上内庭主位才有资格抚养皇子。让苏麻喇姑抚养皇子,表明康熙帝对苏麻喇姑十分信任和重视。苏麻喇姑对于康熙帝的这一安排,当然心领神会,感激非常,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报答浩荡皇恩,她又重新振作起来,把一个女人天生的母爱和全部的精力倾注到了胤陶身上。[5]

叔父摄政

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到后来,多尔衮的举动是十分胆大和僭越的: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年)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囚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 1647年)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紧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下嫁之谜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记当时事,似有所据,慈宁宫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就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似乃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6]。

顺治亲政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被追尊为“清成宗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撤太庙神位,家产入官,黜宗室籍,永远不承认是爱新觉罗皇室的一员(乾隆年间复宗室籍,称睿亲王,后重新追封为清成宗诚敬义皇帝),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母子斗法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如前所述,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亲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

董鄂氏被接入宫中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羸弱。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天花而逝。

折叠编辑本段太皇太后
四臣辅政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皇太后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太皇太后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辅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鳌拜也清楚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鳌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处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满语: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耍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共治天下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太后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西洋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太后一手扶立的。 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太后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才能,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太后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一不先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太后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祖孙情深

孝庄太后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太后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折叠编辑本段身后事
追封皇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该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一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陵寝之谜

据史书记载,孝庄太后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死后,梓宫(即棺材〕仅在宫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暂安(下葬前安放某处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动工营建陵寝(昭西陵),而陵工仓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太后遗嘱中“不忍”云云,不过是一种托词,其实是因为下嫁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无颜于黄泉下复见丈夫皇太极;也有人认为,遗嘱本身可能是一种宫廷精心设计的伪词,为下一步丧葬处置作铺垫,这里又涉及到“太后下嫁”问题,请参照前面对于太后下嫁的介绍 。

折叠编辑本段其人其事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她小名叫大玉儿是有根据的。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 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侍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对孝庄父母和祖父母的尊封

孝庄文的父亲是 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斯的长子,大清王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的长兄,名字叫布和,有宰桑职务,连称宰桑-布和。宰桑是取汉语“宰相”的谐音,系部落首领的参谋和助手。清史上多处记载,庄妃的父亲叫宰桑,是把职务当作名字,如同把张科长、李科长当作人名一样。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礼(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称她婆婆叫科尔沁大妃,管她叫科尔沁次妃。博礼为人贤惠敏捷、孝顺谦和,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早在1623年正月,博礼便开始放手让其长子乌克善台吉派使臣与后金往来联系。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她以蒙古孛儿只斤氏台吉哈屯(夫人)的身份,带领长子乌克善前往盛京吊丧。从那以后,她陪同婆母即科尔沁大妃多次到后金宫中走亲戚。崇德二年(1637年)秋,大学士范文程奉皇太极诏,亲自前往科尔沁草原皇后、宸妃和庄妃的故里宣读册诰:追封哲哲之父、宸妃和庄妃之祖父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前;封哲哲之母、宸妃和庄妃之祖母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随即,福妃特地进京朝见谢恩,也是博礼陪同婆母,让乌克善、满珠习礼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的。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福晋到演武场迎接,直迎至皇宫,在崇政殿里施以规格最高的接见礼,金銮殿摆开盛宴,欢聚一堂。 孝庄文皇后

崇德三年(1638年)之夏,福妃例行进京朝见,还是由博礼陪同,叫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皇太极热烈欢迎,热情款待,以歌舞欢庆。不几天,皇太极诏封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次妃博礼为和硕贤妃,并赐给仪仗。这个仪仗有16人组成,护卫、乐师、侍女等,由国家拨款开支,是非同一般的极大荣宠,可算是除爱新觉罗家族之外,独此一家了。后金改国号为大清,迁都北京之后,博礼又多次进京瞧看女儿孝庄皇后和外孙顺治皇帝,密切了孛儿只斤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间的关系,很受朝廷的尊敬和爱戴。也正是这个原因,宰桑与博礼的儿孙们为大清王朝的建立、边疆的巩固和安宁做出过巨大贡献。

孝庄文皇后父母的墓地,在嫩江末梢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左岸南约18华里之处,第二松花江与查干湖(圣水湖)的正中间。此地原是孝庄祖父莽古斯及其父兄三代人游牧的地方,是现科左中旗的属地。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立以镇国公本巴为札萨克的郭尔罗斯前旗。于是郭尔罗斯人渡过第二松花江大举南下,到今长春(当时叫毛盖图)与科左中旗为邻。在这种情况下,科尔沁部族长、土西业图旗(今科右中旗)亲王巴达礼,于顺治八年(1651年)邀请科右前旗札萨克郡王布达奇、卓里克图旗(科左中旗前身)札萨克亲王乌克善、前郭尔罗斯旗札萨克镇国公本巴及有关官员会盟,商量四旗边界划分问题。因为科右中、前二旗祖车车克、科左三旗祖那木赛、前后郭尔罗斯二旗乌巴什三人系一母所生同胞兄弟,为了防止日后子孙因边界纠纷伤了兄弟手足之情,故以礼让为主,顺利达成协议。在今科左中旗七棵树乡于海屯东北约15华里处坨子上立一大土堆子,群众叫“四王边界堆”。后修平齐铁路,设一火车站,叫边昭(坨子)站,至今尚存。这样,庄妃父母陵区所在地划归郭尔罗斯前旗,但陵区仍归科左中旗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划归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即今前郭县长山镇库里村(屯)。

库里,蒙古语乎乌日(坟墓)的谐音,村子叫乎乌仁(日)爱里,意为有坟墓的屯子。不是先有屯子后有坟墓,而是先有坟墓,后建屯子,以此取名。

据《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塞桑(哲哲的哥哥),莽古斯子。顺治十一年五月追赠和硕忠亲王。”这个封号,可以理解为皇帝一人之下,独领一方的王爷。塞桑-布和早逝,就按当时蒙古族丧葬习惯,土葬于库里屯南坨坡上,没起坟头。后庄妃母亲和硕贤妃博礼去世,与其夫塞桑合葬与此。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和硕贤妃。其实,博礼的贤妃封号,早在1638年就被皇帝皇太极诏封。这次,在顺治皇帝诏封外祖父塞桑为和硕忠亲王的同时封外祖母为贤妃,只是起个重申的作用。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旨意,由他们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至此,这个地方才有了“库里”的名字。

库里屯四面环坨子,呈椭园形,中间是盆地,东西长约10里,南北宽8里许,高处有10多丈,多长杨、柳、榆树。盆地中央有一条西高东低的坨子,当地人叫土龙岗,使盆地一分为二,形成扁“曰”形的地形地貌,屯子则坐落在土龙岗北侧的平原上。土龙岗的东端有一泉眼,四季流水不断,清澈甘甜,弯弯曲曲向南流,形成像杭州龙井村九溪十八涧般的景致,到南坨子北侧形成一个小水泡子。泡子里,夏季荷花盛开,金鱼游翔浅底,有一群鸿雁常来戏水。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庄妃父母的合葬墓,便在土龙岗正中的南坡上。顺治皇帝下旨,国家拨巨款,在今科左中旗札萨克(政府)建筑莽古斯、宰桑两处陵园。 孝庄文皇后

和硕忠亲王宰桑陵园,南隔一坨子与其父莽古斯陵园南北相望。陵园由墓、碑亭、祭祀庙三个部分组成。忠亲王与贤妃合葬墓为土丘圆顶,青砖围裙。墓南50多米处立有石碑,碑上筑有碑亭,呈四方形,青砖黄瓦结构。亭东约30米远有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三间门房,中为朱红大门,门洞左右有关平、周仓泥塑像。园内正庭五间,东西各有三间配房,均为人字架式青砖青瓦房。正庭为祭祀殿,明三暗二,明间靠北墙有供台、供桌,正中有一佛龛,上层供有皇封宰桑和硕忠亲王、博礼为贤妃的两道诏书,诏书为折子形,黄绸裱糊,龙边黄缎包裹,分别置入精制紫檀木、金边镶嵌白玉的匣子里;中层藏有哈萨尔世系家谱,记有自哈萨尔始,至宰桑这一代共十八代人的名字。据传说,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科右等旗都曾派毕车齐(文书)到这里抄录过。现存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的《科尔沁世系谱手抄件》就是从科左中旗征集到的,也是这个家谱的传抄件。其内容来自《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族兄道宝-台吉所著《大黄册》(第155页)。西间是供佛藏经室,东间供有关公神像,以弘扬忠义之道。这个寺院,蒙古族群众叫做宾图-额和音-苏莫。宾图是指有学问、睿智、品德高尚、稳重敦厚,有教养的人;额和,是指妈妈;音,是“的”的意思;苏莫,是指寺庙。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八年(1941年)十月编辑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郭尔罗斯旗条记载:“宾图妃坟,在塔虎库里屯,前清顺治年间,该宾图妃作故;由达尔罕王择选坟茔至本旗库利屯地方安葬修庙,同留坟丁十户管理祭祀事宜。”这里记载的“宾图妃”与碑文中的“贤妃”是一致的。墓、碑庙在解放初全部被毁。

重点文物:和硕忠亲王和贤妃墓碑

这个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同高5.82米。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额正面、背面各有两条相互盘绕的蟠龙组成。双龙前肢下撑,互被对方尾部所卷,后爪共蹬一球,翻腾于云水中,栩栩如生,刻工精细。球下有长45厘米,宽40厘米呈矩形凸起的平面,上面分别用蒙古文满文双线阴刻两行大字,汉语意为“敕立”之意。左侧一行两个字是新满文,右侧三个字是蒙古文。满族人崇东,体现出清朝初期用蒙古文、汉文两种文字行使权利。文字下方至碑额底部12厘米宽皆为精刻云水图案。

碑身呈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碑身正面四周宽为12.5厘米的云龙浮雕图案。内刻有十二条小龙,上下各两条,每组两首相对,直奔一珠;左右各四条,皆头向上身朝内,各逐一珠。所逐球上,火焰飘飘,生机盎然。碑面上,并排有十五竖行共383个字,单线阴刻蒙古文满文两种文字,左侧七行为满文,共182个字;右侧八行为蒙古文,共201个字。每种文字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尾行皆为“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字样。碑文主要歌颂庄妃父母之功德。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样,亦为云龙浮雕,中间无文字。

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名叫贔屃),首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龟四足撑地,昂首向前,两眼前视,神态自若,大有千年负重而无怨恨姿态。身上纹饰雕刻精美,使石龟更加栩栩如生。

此碑于1947年秋被推倒,碑与座分离,碑身断为两截,抛于荒野。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后,经翻译碑文,认为该碑在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碑主人名份极高,雕工精细,是艺术处理相当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碑文的满文和蒙古文,对研究蒙满两种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此碑列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石碑”。吉林省文化厅于1983年拨款在原地粘接修复,恢复其历史面目,上盖六角形钢筋水泥结构碑亭,并建保护围栏,树立标志说明。1987年,在长山电厂建立明珠园,园内兴建省级博物馆——“孝庄祖陵陈列馆”,将“满蒙文石碑”迁到陈列馆院中央,上盖双檐歇山式黄瓦青砖、四角攒尖结构的仿古式碑亭,加以保护,并辟为一个旅游景点,成为研究历史的一个基地。

折叠编辑本段清史传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塞桑女,孝端皇后侄也。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塞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康熙九年,上奉太后谒孝陵。十年,谒福陵、昭陵。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馀,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孝庄文皇后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上命儒臣译大学衍义进太后,太后称善,赐赉有加。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於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於厥心。”十九年四月,上撰大德景福颂进太后。

二十年,上复奉太后幸汤泉。云南平,上诣太后宫奏捷。二十一年,上诣奉天谒陵,途次屡奏书问安,使献方物,奏曰:“臣到盛京,亲网得<鱼达>,浸以羊脂,山中野烧,自落榛实及山核桃,朝鲜所进柿饼、松、栗、银杏,附使进

上,伏乞俯赐一笑,不胜欣幸。”二十二年夏,奉太后出古北口避暑。秋,幸五台山,至龙泉关。上以长城岭峻绝,试辇不能陟,奏太后。次日,太后辇登岭,路数折不可上,太后乃还龙泉关,命上代礼诸寺。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

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太后疾良已。

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於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命撤太后所居宫移建昌瑞山孝陵近地,号“暂安奉殿”。二十七年四月,奉太后梓宫诣昌瑞山。自是,岁必诣谒。雍正三年十二月,世宗即其地起陵,曰昭西陵。

世祖亲政,上太后徽号,国有庆,必加上。至圣祖以云南平,奏捷,定徽号曰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初奉安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子一,世祖。女三,下嫁弼尔塔哈尔、色布腾、铿吉尔格。

折叠编辑本段承恩公爵位
第一代:孝庄文皇后父博尔济吉特氏·塞桑,孝端文皇后父和硕福亲王博尔济吉特氏·莽古思子。世居科尔沁左翼中期。顺治十一年五月壬辰,追赠和硕忠亲王。

第二代:博尔济吉特氏·满珠习礼,博尔济吉特氏·塞桑子。顺治十六年五月乙巳晋封科尔沁达尔汗巴图鲁亲王。

第三代:博尔济吉特氏·和托,博尔济吉特氏·满珠习礼长子。康熙四年七月丙辰袭,停巴图鲁名号。

第四代:博尔济吉特氏·班第,博尔济吉特氏·和拖长子。康熙十年三月丁丑袭。

第五代:博尔济吉特氏·罗布藏衮布,博尔济吉特氏·班第长子。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乙未袭。

第六代:博尔济吉特氏·色腾巴勒珠尔,博尔济吉特氏·罗布藏衮布三子。乾隆十七年袭,二十年,有罪黜。

第七代:博尔济吉特氏·色旺诺尔布,博尔济吉特氏·罗布藏衮布次子。乾隆二十年袭。

第八代:博尔济吉特氏·旺扎勒多尔济,博尔济吉特氏·色旺诺尔布长子。乾隆三十九年袭。

第九代:博尔济吉特氏·丹曾旺布,博尔济吉特氏·旺扎勒多尔济长子。嘉庆三年袭。

第十代:博尔济吉特氏·布彦温都尔,博尔济吉特氏·丹曾旺布子。嘉庆十三年袭。

第十一代:博尔济吉特氏·索特那木绷苏克,博尔济吉特氏·布彦温都尔子。道光十八年袭。

第十二代:博尔济吉特氏·棍布旺济勒,博尔济吉特氏·索特那木绷苏克子。同治十三年二月辛巳袭。

第十三代:博尔济吉特氏·那木济勒色楞,博尔济吉特氏·棍布旺济勒子。光绪十年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4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 - 小说《红楼梦》中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是曹雪芹所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四春之首,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贾珠的胞妹,贾宝玉的胞姐,也是第一个由贾母亲自教养长大的孩子。因生于正月初一而取名元春,早年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中充任女史,在秦可卿死后进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府通称"娘娘"。

元春是家族的荣耀,她的封妃使贾府一跃成为皇亲国戚,富贵兴盛到了极点,为了迎接她的上元归宁,贾府兴建了一座省亲别墅,便是大观园。然而她却在这场"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仪式中数次落泪,称自己身处的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与贾府众人的欢欣雀跃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元春也是家族的政治靠山,在高鹗续书的后40回末尾她与母舅王子腾先后暴卒,贾府也很快就获罪抄家。但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非如此单纯,从判词中的"虎兕相逢大梦归"及脂砚斋在元春点的一出《乞巧》中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可以判断元春应该是怀孕以后死于政治斗争。

(注:《长生殿》写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与唐玄宗,杨玉环死于太子政变。)

人物关系
贾政父亲 贾政王夫人母亲 王夫人贾珠哥哥 贾珠贾宝玉弟弟 贾宝玉贾探春妹妹 贾探春贾母祖母 贾母贾迎春堂妹 贾迎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贾元春

外文名称
Jia Yuanchun

别名
大姑娘、大小姐、贾妃、元妃、贵妃、娘娘

饰演
成梅(87版电视剧)
王彦华(10版电视剧)
陈舒宜(17版电视剧)

配音
黄璐璐(87版电视剧)

性别


登场作品
《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生日
正月初一


主要成就
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

排行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三位

祖母
贾母

父亲
贾政

母亲
王夫人

同母兄弟
贾珠、贾宝玉

陪嫁侍女
抱琴

位分变化
女史→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贵妃

目录
1人物介绍
2正册判词
3红楼梦曲
4文本赏析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父:贾政

母:王夫人

同胞兄弟:兄长贾珠、弟弟贾宝玉

异母弟弟:贾环

异母妹妹:贾探春

丫鬟:抱琴

生日:正月初一

排行:在四春姊妹中排行老大,在二房中排行老二

年龄:省亲时24-25岁,时年宝玉13岁,贾珠25-26岁,李纨20多岁,贾兰7岁,探春12-13岁。

性格:贤孝才德,身份高贵,养尊处优,雍容大度

身份:贾政嫡长女、贾府大姑娘,宫中女史、凤藻宫尚书、贤德妃、贵妃

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嫡长女,排行老二。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比贾珠小一两岁,比宝玉大十一二岁,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充任女史。后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整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元春却称自己居住的皇宫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贾元春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金玉良缘"政治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黛玉的与迎探惜春相同。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元春用自己的最好的青春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仗着元妃这个靠山,在外有恃无恐,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没高鄂后四十回中所写得那么单纯,从"虎兕相逢大梦归"可以看出元春可能毙于一场关系到贾府的宫廷恶斗。

折叠编辑本段正册判词
折叠原文
贾元春
贾元春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脂本里虎兔,虎兕都有,通行本写作"虎兔",周校本"辨是非"为"辨是谁")

注释:

1.二十年来辨是非--二十年:或说指元春在宫廷生活的时间;或说指元春入宫时的年纪。二十年可以当成整数也可以认为二十多。辨是非:懂得世事人情。

2.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即石榴花。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而元春无子或怀有身孕,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却忽略了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石榴花,石榴花:又称楼子花(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开时鲜艳夺目、,艳红似火,有着火一般的光辉,惹人侧目,比喻元春封妃,但却开的最晚(农历五月,),对应了元春封妃对盛世中贾府是锦上添花,而封妃对末世的贾府就是雪上加霜,原因在于贾府已没有雄厚的经济相抗衡。

3.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争及:怎么比得上。这一句是暗示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

4.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和兕都是猛兽,据刘心武考证,贾元春应该在一次宫廷斗争之中死去。 虎指皇帝,兕指皇帝身边的太监,太监只要没有得到贾家的好处:钱(与第二句相互应),就会向皇帝说对元春不利的话,皇帝只要听信了,元春的妃子之路就是一场梦。

折叠鉴赏
"弓"谐音"宫",隐喻凤藻宫;"橼"谐音"元",隐喻元春。香橼意指元春晋封贵妃是一件非常喜事。"弓橼"谐音"宫苑",指元春的宫苑生活。又谐音"宫怨",元春的命运悲剧和心理情感含有宫怨文化因子。她的宫怨悲剧,主要体现在"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骨肉分离,终无意趣"。72回凤姐的梦隐喻元春卷入宫斗。

"二十",虚指元春寿命。"辨是非"泛指红尘俗世名利场、是非地。25回偈语"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与"辨是非"一样都是平常不过的俗话。有本作"辨是谁",不通之至。

"榴花"多子,寓意多子多孙,所以宫廷之中盆景多有石榴,榴花说明元春已经怀孕了,然而也仅仅是榴花,而不是榴子,说明她死的时候并没有生下孩子,从文中看,的确如此。


"三春",惜春判词和曲子中也有"勘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等语,据刘心武考证知"三春"是指贾府最春风得意的三年,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也是这三年,全文绝大多数章回也是写这三年。秦可卿预警"三春去后诸芳尽",在谶语的角度实指贾府经过这三年就家道中落了。果应其言,贾元春死后不久,贾府就被抄检了。

"虎兔相逢",许多古本都写作"虎兕相逢大梦归",只有高鹗整理的通行本写作"虎兔相逢"(高鹗妄改,为了照应后面四十回中,元春染疾后死于兔年虎月。)。虎和兕都是猛兽,据刘心武考证,贾元春应该死于一场宫廷斗争。

元春判词意译为:元春在红尘俗世是非场中活了二十来岁;平生最显贵的一件喜事就是晋封贤德妃,蒙天恩元宵省亲;此等富贵荣华,可惜她这样的荣华富贵只享受了三年,就在一场宫廷斗争之中,大梦归去,含恨而逝。

折叠编辑本段红楼梦曲
折叠原文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折叠注释
1.喜荣华正好--实指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得征凤鸾之瑞这件大荣华大富贵。

2.恨无常又到--无常:佛教用语。佛教人物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成坏灭的过程中,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所以叫"无常"。旧时迷信,说人将死时,与勾摄生魂的使者来,叫人死亡,这使者也叫"无常"或"无常鬼"。这里兼有这两种意思。

3.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黄泉:也叫"九泉",指地下,即人死后埋葬的地穴。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折叠鉴赏
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这令她感到十分憾恨。"望家乡"实指金陵,即南京。元春死时离着南京"路远山高",其实就是死于皇宫,为什么山高路远,红学家认为,元春是因为失宠而被关在了看不见外头世界的地方,而"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之说更说明了,元春的毙命,并没人来告诉贾府,所以只能在梦里相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也暗示了元春走后贾府之败,这样就加重了元春的悲剧感,也指责了封建制度的不近人情。"刘心武据"荡悠悠"三字编造元春在荒郊野外自缢秘史,甚为不妥,因为此三字亦见于迎春曲子"一载荡悠悠",凤姐曲子"荡悠悠三更梦",她们何尝自缢?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从这里也让作者一眼便看出了元春心中高出世俗的光辉。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

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折叠编辑本段文本赏析
折叠元春点戏
第18回元春点了四出戏,脂批指出:

第一出《豪宴》;【己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己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己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己夹:伏黛玉死《牡丹亭》中。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第一出,《豪宴》,出自明代李玉剧作《一捧雪》,暗示贾府会因一件古董玩火自焚。红学界定论,这件古董便是石呆子古董扇。在石呆子眼中,视扇子比自己的命还宝贵;在贾琏眼中,"原是不能再得的";在贾赦眼中,"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石呆子古董扇引起了什么后果呢?二尤正传部分,贾赦特派贾琏两赴平安州公干,第一次"来回得十五六天的工夫"(66回),第二次"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近两个月的限了"(68回),足见石呆子古董扇这件事相当棘手,贾赦把它升级为"机密大事"。后四十回抄家,有李御史参奏平安州,直指石呆子古董扇一案。

第二出,《乞巧》,出自洪升剧作《长生殿》,原为第二十二出《密誓》。元春点这出戏着眼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盟誓,祈愿皇上忠于爱情,以保住贾府的荣华富贵。安史之乱的起因之一是杨国忠为首的国舅家族得罪了安禄山为首的边境藩王,事发后军民问罪于杨国忠和杨贵妃,一被杀,一自缢。《红楼梦》中,贾赦、贾珍也得罪了朝廷内外的一些野心家,导致105回被参抄家,111回贼寇打劫。

第三出,《仙缘》,出自明代汤显祖剧作《邯郸记》,原为第三十出《合仙》。在宝玉仙缘的层面,《邯郸记》中送来枕头的是神仙,《红楼梦》中前来点化宝玉的一僧一道也是神仙。在应景的层面,《仙缘》是一出热闹戏,八仙降临,吉祥福瑞,配合了18回省亲"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喜庆场面。

第四出,《离魂》,出自汤显祖剧作《牡丹亭》,原为第二十出《闹殇》,演中秋之夜,丽娘病逝。《牡丹亭》以梅花喻丽娘。《红楼梦》第5回"东边宁府花园内梅花盛开",宁府花园是大观园前身,而大观园又是为元春兴建的省亲别墅,是故脂批云"元春消息动矣"。但这里是丽娘之死伏黛玉之死,和元妃无关。

折叠元春之死
72回凤姐梦见被夺一百匹锦,83回元春染恙,86回托梦给贾母,暗写元春在宫中处境十分凶险。95回元春之死,时辰十分明细,"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寅年属虎,卯年属兔。86回"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107回"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了",证虎兔相逢隐意青黄不接。

元春正传以时辰为线,如83回省宫闱,出现了辰巳、申酉、黎明、卯初、酉初五个时辰标记。18回元春省亲,于时辰也极讲究,出现了上元、正月初八、十四日、十五日、五鼓、未初、未正、酉初、戌初、丑正三刻等密集的时辰标记,证后四十回的时辰描写符合18回的路数,虎兔相逢确指卯年寅月。

联系王子腾之死,"误用了药,一剂就死了",上距元春之死仅二十余日,死因十分可疑。更巧在95回派人来贾府传报王子腾升内阁大学士喜讯的正是后来陷害贾府的贾雨村,证后四十回写元春和王子腾之死大有隐情。

但也存在问题,如86回写她生于甲申年,至甲寅年薨逝时应为三十一岁,95回却写她存年四十三岁,病因叫做"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均有失当。

按曲子伏笔,元春理应托梦给贾政王夫人示警,后四十回却写到了贾母梦中:"老太太不大受用,合上眼便看见元妃娘娘。'"(86回)借用索隐的方法,这里透露了曹雪芹实生活中的原型曹佳氏比小说中的元春高一辈。

从人物原型上论,大约元春原型曹佳氏就是四十三岁因身体发福生病去世的。后期改稿时,为了表达女儿悲剧和封建末世的主题,对生活原型作了变形处理,改写元春与宝玉为平辈。二人的年龄差和元春寿命则改了两次:86回改为十四年(程乙本第2回作"十几年"),存年三十一岁;后再改为一年(程甲本第2回作"次年"),存年十八岁,判词作"二十年来"。这就是元春年龄矛盾的成因。

87版(红楼梦)成梅饰贾元春

2009年李平导演电视剧(黛玉传)李佳璘饰演贾元春

10年(新版红楼梦)王彦华饰贾元春

金陵十二钗人物
林黛玉        贾探春        史湘云        巧姐
薛宝钗        贾惜春
李纨        贾元春        王熙凤        贾迎春
妙玉        秦可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8 13:00 , Processed in 0.1455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