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1: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3薛孔训+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红楼梦贾宝玉+四书大学+薛孔训】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中宝玉为什么不烧四书?

奇思异笔
IP属地: 江西
0.791
2021.02.24 09:58:36
字数 2,655
阅读 1,669
如果我说,贾宝玉是《红楼梦》里最有儒家精神的人,你会不会意外?


在一般人心目中,小说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人,最有可能的是贾宝玉他爹贾政。

而贾宝玉根本就是贾政眼里的逆子,贾府众人眼里的“混世魔王”,他怎么可能跟儒家沾边呢?

要是读过《红楼梦》,你大概也有印象,宝玉最讨厌人家劝他走经济仕途,宝钗、湘云就因为触碰了这个价值底线,宝玉又气愤又痛惜:“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子,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听起来,这不完全是跟儒家对着干吗?但是注意,这番话后面的一句非常重要,那就是宝玉气恼之下——

“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的确,宝玉是一把火烧了书,但是你要看清楚,他独独没有烧四书。

什么是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的合称,它们是儒家的核心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所在。那为什么宝玉不烧它们呢?

这就是关键,宝玉看上去离经叛道,但他离的是假经,叛的是假道,儒学的真精神,在他心里是尊贵的。

你还记得前面象征符号版块里,作者观察世界的真假正反的二元方法论吗?

真儒与假儒

其实,儒道释三种哲学思想,在这部小说里的呈现,也都有真有假。

比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是真佛真道,而行走于贾府之中骗钱骗物的静虚师太、马道婆等等,不过是假佛假道。

同理,打着儒学旗号却争名逐利、胡作非为的贾雨村,或者那些溜须拍马混饭吃的清客相公,在宝玉眼里,不过都是假儒。

所以他刻薄地管他们叫禄蠹,也就是利欲熏心的蛀虫。

那么,宝玉心里,或者说,作者心里的真儒是谁呢?

是孔夫子。第58回,你听宝玉怎么嘱咐藕官的:“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薛孔训}】”

这话你听起来可能没头没脑,需要交代一下缘起。

一位叫藕官的小丫鬟,在大观园偷偷烧纸钱,祭奠自己亡故的密友药官。但烧纸钱这种行为在大观园是禁止的,所以被一位婆子抓住了把柄,要去告发她。

宝玉正巧目睹了事情原委,出手援救,刚才那段话,就是他救下藕官后,私下里叮嘱她的话。

这几句话值得仔细分析,请你注意两条信息:第一,孔子遗训,第二,后人异端。

孔子遗训是什么呢?是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真精神。那异端是什么呢?是那些置儒家真精神于不顾,只强调形式主义礼仪的人。

很明显,在宝玉的心里是认同孔子的,这位“混世魔王”并不是孔子的背叛者,他没有烧掉“圣人遗训”。至于那些异端邪说,他既不认可,也坚决拒绝合作。

就拿藕官烧纸钱这事来说,要理解宝玉,了解真孔子,就必须去《论语》里找答案。

比如,《论语》里有这么一条,是专门谈到对死者的哀悼的: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怎么讲呢?跟一场礼仪周到的丧礼比起来,凭吊者发自内心的哀伤,才是丧礼真正的意义所在。

再扩展到对整个礼仪形式的看法,《论语》里还有一句——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推崇礼乐治国,可是究竟什么是礼乐治国的真正含义?

孔子抛出了一个反问句,他说:所谓礼啊乐啊,难道只是财货和钟鼓这些形式吗?

隆重的国家大典上,祭神、祭祖,都要奉献财货和演奏音乐,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它们是最重要的根本所在吗?不是!为什么?因为它们只是外在形式,不是精神内核。

那精神内核是什么呢?

孔子又给出了回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原来礼和乐的内核都是一个:仁。

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儒家,那必定是这个字:仁。

仁者,爱人,是泛爱众。是发自内心对他人、对众人的善与爱。跟这份真诚正大的信念比起来,那些外化的形式,就都不重要了。

如果藕官不是真诚地怀念自己的密友,她也不会冒险在大观园里烧纸。

在宝玉看来,她“心诚意洁”,有真情,这是最根本的。即便只供一钟茶,一盏净水,就足够了,只在敬,不在虚名。

至于烧纸钱那些形式,宝玉说,完全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不在孔子精神之内,不必理睬。

通常很多人觉得,儒家思想主要是让人守规矩,是维护伦理秩序的。但在我的理解里,伦理秩序是儒家的外在,爱和深情才是儒家的内在。

还是那句话:仁者爱人,没有一片正心诚意,你拿什么去爱,拿什么去担当责任?

接下来,我要把宝玉的真儒,再往前推一步。

真儒者都是“情圣”

在小说里,警幻仙子对宝玉的人格定义,用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词:意淫!

这个词今天听完全是个贬义词,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它在小说里会是一个对贾宝玉的正面评价。

其实,这个词不是你今天理解的意思,在《红楼梦》的语汇里,它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说到底,就是真儒者的内心深情。

宝玉就是这样一位道学家眼中的叛逆,但在作者看来,他才是一个真儒者,一个对他者、对世界、对人间满怀深情的人。这才是宝玉作为情痴情种的意义。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真儒者都是“情圣”!

他说的情圣,不是今天的恋爱高手。这个情,不是卿卿我我的小情小爱。而是“社会的热恋者”,是人间大爱,是苍生的担当者。

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照梁启超所说,杜甫和范仲淹这样的儒者,才不愧为情圣。他们爱自己、爱亲人,进而爱他人、爱人类,爱自然万物。

同样,据脂砚斋说,作者对宝玉这位痴情人,下过三个字的评语,叫“情不情”,这是什么意思?

前一个“情”是动词,是说宝玉非但对有情之人有情,对无情之物,同样有情。

在宝玉心里,连星星月亮、草木万物都是有情有理的,是要以情相待的,何况人!

你可能会奇怪,既然宝玉的身上带着儒学的真精神,为什么作者却一定要把他写得离经叛道呢?

其实,以离经叛道的形式,回归孔子的真精神,在明清两代,一点也不稀奇。

开头我们说过,宝玉把除了四书以外的书都烧了。

我也说了,四书是儒家的原典,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作者的潜台词是,后人的歪曲之说,该烧;但是四书作为精神原典,不容动摇。

其实,宝玉怪诞的焚书行为,也是有历史原型的。

明代的哲学家李贽,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后来又自己创立了童心说。

他就写过一本惊世骇俗的书,因为公开反对程朱理学,干脆把书名就叫《焚书》,意思是自己的书不会被社会所容。

宝玉的焚书,干脆就是付诸行动了。

王阳明说过,他创立的“致良知”学说,跟孔子的真精神之间,通着“千载相传的一点滴骨血”。


这句话,就像是替贾宝玉和曹雪芹说的。

在我看来,要把贾宝玉放到明清之际的时代思潮里,放在心学这个大背景下,你才能理解什么是他的意淫,什么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才能理解他所谓的离经叛道。

表面上离经叛道的贾宝玉,在作者心里,倒是满怀深情的真儒者,这恰恰是他不烧四书的真正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2: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陶澍+印心石屋//屋石心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屋石心印是什么意思
xobi3ebn9062018.10.16浏览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iaurn
2018.10.19
满意答案
   
解释如下逗宽

其实应该是从右往左读,是印心石屋。

这个是有来历的。洞庭湖资水之滨有石壁屹立如重门,潭心有一石高出水面,四四方方,像印章,人们称为印心石。山丛亮陶澍从小跟随父亲读书,而他家的书斋郑谨就在“印心石”对岸,于是书斋命名“印心石屋”。

道光亲书“印心石屋”四字匾额赐给陶澍,每个字大约在8寸左右。陶澍跪谢并虔诚请求将“印心石屋”四字刻于资江石壁以垂不朽。道光皇帝说,你要是想刻在山崖石壁上,那这四个字就嫌小了,应该换成大字。第二天,道光皇帝又写了“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每个字大约在1尺6寸左右,遒劲端庄。



00分享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3: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红楼梦大观园+杭州西溪】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曹雪芹? 本报记者专访红学专家土默热
《红楼梦》作者有可能是洪升,“大观园”便是杭州西溪湿地
2007-06-11

  本报记者 张藜藜
  

  自从“考证派”胡适之先生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以后,近百年来,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过胡适之红学的这一基石。但是这一次,土默热来了;

  自胡适之红学基本观点形成,历经俞平伯、吴世昌、周汝昌、冯其庸等后来者的添砖加瓦,百年红学的大厦终于巍然挺立起来了。面对“曹雪芹著作权”一说,百年来无人成功辩驳。但是这一次,土默热来了;

  历经百年,百年红学已成约定俗成的常识,向常识性学说挑战不但不易成功,挑战者还易成为众矢之的。面对近年来戴不凡、欧阳健等人的“叛逆挑战”,百年红学总是有惊无险,安之若素。但是这一次,土默热来了!

  《红楼梦》的作者一定是曹雪芹?——这是一个我们国家普通小学生都会作出判断的简单题目,但就是这样一道简单的是非判断题,硬是被这个六十岁的老头给搞得复杂无比。这一次,土默热来了!土默热一来便说:不一定。《红楼梦》的作者不一定是曹雪芹!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土默热沉着地告诉你:洪升。没错,就是那个写下《长生殿》的洪升,那个与杭州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人洪升。土默热还说,《红楼梦》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大观园”便是杭州的西溪湿地。

  ——暂且不去论述这个学说的精准度,土默热与《红楼梦》,这是一段足以让杭州人为之自豪的故事——

  【土默热是谁?】

  土默热是谁?

  ——他很忙,要天南海北地参加各种会议;约他采访要通过他的助手和他的秘书。土默热是蒙古族人,“土默热”三个字是他蒙古族名的音译。他还有一个常用汉族名,电话那头,他委婉地推脱着就是不肯透露。后来,还是他的助手秦轩告诉记者,土默热的正式身份其实是一名官员。今年60岁的土默热还有5年退休。

  秦轩说,土默热是学地理出身,业余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对明清史特别感兴趣。记者让其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土默热,她略微想了想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万卷书”自然包括《红楼梦》。“‘红楼’是土默热酷爱的著作。因为厚积薄发,写作《土默热红学》的过程相当流畅,直接在电脑上录入,写作中也不需要翻任何参考资料,都在脑子里印着呢。稿子写完后,直接拿过来做校对就可以了。”秦轩说,土默热很传奇。

  【传奇大胆土默热】

  土默热的“大胆”首先便是表现在他的学说上——

  大胆的土默热,他把《红楼梦》的著作权交给了洪升;把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景色交给了杭州的西溪湿地;把“大荒山”的虎啸猿啼交给了京东盘山;把那些聪明美丽的红楼女儿交给了“蕉园诗社”的“五子”、“七子”……

  土默热的传奇还因为他生在吉林长在吉林治学也在吉林,却将研究视线投向了跨越几千公里的江南城市——杭州。对此,他这样说:“《红楼梦》全书开篇就提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杭州灵隐寺,这个算是我的学说与杭州结缘的最初契机吧。”

  土默热对杭州、对杭州西溪湿地的了解甚至要超过很多“老杭州”。这是吉林人土默热的又一神奇之处。三十多年前,还在读大学的土默热对《红楼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就在那个年代,他第一次来到杭州,从松木场乘船去西溪湿地。从那时起,土默热就下了一个大胆假设:《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杭州的西溪湿地!

  【土默热,他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行遍万里路读遍万卷书的土默热走出宁静的书斋,他说——

  “《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杭州的西溪湿地!”

  《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这一观点首次彻底地撼动了传统红学的主基石,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不过各路“红学”专家对此暂且保持着沉默,大家都想听听这个叫土默热的老头子详细说来。于是,他又补充道:“比较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我们不难从中获得重要暗示。《红楼梦》和《长生殿》风格非常相似,如果说《红楼梦》与《长生殿》是二人所作,那《红楼梦》便是一部抄袭之作,抄袭品还能称为经典吗?”土默热要告诉世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极有可能是写作《长生殿》的洪升!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受《长生殿》的影响比较大呢?土默热对此反问:“‘红楼’中也有大量《牡丹亭》《西厢记》的引用,可见作者也是熟读这两部作品,但作者为什么不去模仿《牡丹亭》和《西厢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由来:乡境内有浮邱山、鸣石滩、“印心石屋”、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其中浮邱山乃楚南名山。故名。

浮邱山乡位于桃江县东部,东接桃花江镇、牛潭河乡,南邻高桥乡,西靠水口山乡,北接修山镇。辖26个行政村,总面积6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742千公顷,有人口26486人。乡境属于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冬冷期短,夏热期长。乡境内有浮邱山、鸣石滩、“印心石屋”、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其中浮邱山乃楚南名山,海拔752.4米,峰峦起伏,屹立一方,山顶有浮邱寺,另有风洞、齿石、飞来石屋、丹台、井泉、龙洞、石洞等文物古迹。鸣石滩位于人形山境内,清初,县境女诗人郭纯贞,曾于此建水阁一座。鸣石滩附近,耸立一巨大花岗石,长5.1米,高2.1米,石上刻有“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楷书阴刻,体洁工整,方正遒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18: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承畴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别名洪彦演、洪亨九,明末清初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太傅、少师等职位。洪承畴曾经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有功、建议清朝采取明朝典章制度、迅速稳定南方;降清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清军占领江南后,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建议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举荐明朝官吏。1665年,洪承畴卒于都门私邸,享年七十三岁,谥号文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洪承畴

别称
洪彦演,洪亨九,洪文襄


彦演


亨九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福建泉州南安英都

出生日期
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593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康熙四年二月十八日(公元1665年4月3日)

主要作品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历史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

曾祖父洪以诜,痒生(秀才)。

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

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折叠出仕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

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洪承畴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

明·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道参议。

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一部份官军边兵,因缺饷哗变,亦加入义军,并成为骨干。

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

崇祯二年(1629年),农民军王左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

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畴被任为延绥巡抚。作为杨鹤手下干将,本该支持上司的“招抚政策”,可是洪承畴没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仅剿匪,且并“杀降”!当时被其杀掉的投降“贼军”多达数万。

崇祯四年(1633年),三边总督杨鹤为此被罢官入狱,洪承畴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改杨鹤的“边剿边抚(诱降)”为“全力清剿”、“以剿坚抚,先剿后抚”方针,集中兵力进攻陕西农民军。崇祯五年(1632年)春天,一股农民军由于顶不住官军的压力,向庆阳突围。洪承畴亲赴庆阳,指挥会战。双方在西澳激战数十次,农民军损失惨重,首领杜三、杨老柴被斩杀。此战一扫多年官军之颓气,被朝廷称为“西澳大捷”。

各部义军先后东进,崇祯四年(1631年)至六年(1633年),活动中心移至山西。作战亦由极度分散,各自为战发展为相对集中,互相呼应。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部20余万人,号称36营,一度破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城。

崇祯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24营10余万人突破官军包围,经渑池县突破黄河防线,转进至明军力量薄弱的豫西楚北,以郧阳为中心,分部来往穿插于豫楚川陕之间,利用官军分兵守境,互不协同的弱点,进行游击性质的流动作战。明军不得不分兵把守要隘,穷于追剿,陷入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困境。洪承畴为改变被动局面,以重兵包围起义中心地区,实施重点进攻,高迎祥义军接连败于确山、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等地,被迫转入西部山区。

明廷为改变“事权不一、相互观望”被动局面,改用“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方针。崇祯七年(1634),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统一指挥陕晋豫川及湖广官军,由四面分进合击,企图一举尽歼各部义军。义军相继转进汉中,围剿落空。

明·崇祯七年(1634年)十二月,明思宗朱由检撤陈奇瑜,洪承畴仍任陕西三边总督,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当其调动官军入陕,重新组织围攻时,当时农民军聚集在陕西的有20余万人,其中以闯王高迎祥,及其部属李自成的力量最为强大。洪承畴命总兵贺人龙、左光先出兵夹击,义军突围东走,转进灵宝、汜水(均在河南)。

崇祯八年(1635年)一月,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义军于崇祯八年初,分三路分进:一部西返陕西,一部北进山西,一部东入凤阳,焚毁皇陵。洪承畴军三月间至河南时,义军已大部又集中于陕西。洪承畴匆匆回军关内。李自成在宁州、真宁两歼官军,破咸阳,逼西安。高迎祥、张献忠等乘官军被牵制于陕之机,三度进入河南。

明廷认识到在义军流动作战情况下,全面围剿,势难成功,又改用分区负责,重点进攻的方针。崇祯八年(1635)八月,以卢象升为五省总督,专治中原;洪承畴专治西北,各自负责,相互协同。当年冬及九年春,高迎祥、张献忠在河南连续失败,兵力损失过半,残部再返陕西。此时,李自成在兴平等地亦多次失利。

明廷为加强陕西攻势,令孙传庭全力进攻汉中的高、张各部,令洪承畴专力进攻陕北的李自成等部。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农民军,起义军被围困在丛山之中长达3个月。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1644),洪承畴随清军入京。清廷“特令尔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正遇李自成义军已推翻明朝统治的天赐良机,多尔衮踌躇不前。时随行参决帷幄的洪承畴急向多尔衮献策:流寇“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而“我兵之强,天下无敌,将帅同心,步伍整肃,流寇可一战而除,宇内可计日而定”。并具体提出严肃军纪,“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三不政策,投降者封赏,抗拒者必诛,制订严密的行军路线和用兵方略。多尔衮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和主张,向南进兵。同时,改变过去进关掠夺财物和任意屠城的恶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清军一到,几无反抗,顺利攻占北京。由于洪承畴引清军入关有功,被清廷授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遂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初重臣。

多尔衮又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受阻,命承畴总督江南军务。洪承畴秉承清廷旨意,采取以安抚为主、进剿为辅的策略,招抚张缙彦及江南诸府,擒杀林金声、黄道周,攻占闽浙等地。三年平息江南反清势力,对清朝安定江南局势起了重大作用。在平定闽地唐王朱隶键的隆武攻权时,采用招抚其权臣郑芝龙的做法,使清廷“不劳一矢”而得福建,避免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被时为平南大将军的多罗贝勒博洛称为“开清第一功”。

顺治八年(1651年),南明残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诸人建立以云贵为中心的包括四川、湖南、广西部分州县的反清基地,合师北拒清军。

顺治十年(1653),清廷授洪承畴“经略大学士”,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

顺治十二年(1655),洪承畴击败刘文秀,重创冯双礼,卢明臣坠水死。从此,清军控制湖广全境。顺治十四年(1657),洪承畴招降孙可望,三路军马入滇,规取贵州。

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

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

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

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八岁说祭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七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

据说,八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进入灵堂,他向外公灵位恭敬地跪拜行礼之后,就振振有词地念道:神风呼请上大人,子孙跪拜孔乙己,金银纸钱化三千,猪头礼品乃小生。这个祭词是套用《三字经》的句子,无惊人之处,但作为八岁的孩子,能顺口成章,足见其思绪的敏捷。洪承畴的这一举动,立即得到在场亲友的称赞。

折叠豆干对联
洪承畴童年时代家境不好,据说到了十一岁,就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由他走村串户去卖豆腐干。有一天,洪承畴去那里卖豆腐干,几个学生围拢来,每人买了一块,洪承畴要他们多买一块,学生们愁眉苦脸地说,对子还没对出来,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答应帮他们对对子,但每人必须多买一块豆腐干。

一天,洪先生拉着一个学生让他当场对对子,这个学生对不出来。只好承认是个卖豆腐干的小孩帮他对的。洪启胤立即让学生把洪承畴叫来,见这孩子样子很聪明,了解到是因家境不好不能继续念书,就想试试他的才思,于是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让洪承畴对。洪启胤指着桌上的砚台说: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看着自己卖剩的豆腐干很快答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洪启胤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副对子的上联:白豆腐,豆腐白,做人清正博学学李白。洪承畴明白,先生既倒过来以豆腐为题,他就也应以砚台做答,于是就随口读出:黑砚台,砚台黑,为官铁骨叮当当包黑。先生听了觉得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抱负不凡,就去找洪承畴的母亲,劝她送孩子上学,并答应不收学费。傅氏自然高兴,洪承畴就这样又进了学馆,很为洪启胤器重,成为他的得意门生。

折叠庄妃劝降
民间广泛流传是庄妃劝降了洪承畴,这个版本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洪承畴一动不动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庄妃说:“听说洪将军有年过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谁来孝敬她?听说洪将军闺房中有结发的妻子,偏房中有娇美的爱妾,你舍得让她们独守空闺吗?”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一言不发。庄妃觉得时机来临,连忙从带来的竹篮中取出玉壶,两只酒盅,倒满人参汤说:“洪将军已决心一死,我不敢让洪将军坏了名节,这是送行酒,请将军饮下。”洪承畴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谁知“酒”刚一入口洪承畴便觉出这不是酒是人参汤。庄妃又说:“洪将军已数日未进饮食,身子虚弱,再多饮几杯吧!”说着双手按住洪承畴的双肩,洪承畴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

折叠讽刺春联
洪承畴降清后,不仅立了许多战功,还给皇太极出了不少点子,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顺治进关后,在北京登上了金銮殿,大赏文武百官。在汉族官员中,洪承畴是功劳最大的一个,所以封他为当朝一品。

清军进关后的第一个春节,北京城里鞭炮整整放了一夜。大年初一一大早,洪承畴和妻妾们睡得正香,忽然守门的护军闯进了卧堂,手里拿着一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交给了他。洪承畴接过对联一看,脸登时涨得像个紫茄子,他问:“这对联是从哪里来的?”护军说:“今晨刚敲过五更,我到门外巡视,看见府门口的对联上又有人在贴对联,我就大喊一声追了过去,那人看见我,顾不得贴好就逃走了。”洪承畴为什么气成这样?原来那副对联写的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他能不生气吗?

折叠洪母骂子
1647年(顺治四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说是要好好尽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达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装就道,一副真准备去接受儿子奉养的架势。乡里乡亲,无不诧异:以洪母之为人,何以会一改素节?哪知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抡起枣木拐杖就打,口中骂道:“你这个不忠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畴成为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须轮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千里迢迢征程,不辞跋涉,也要为中原百姓出一口恶气,其民族气节备受后人赞誉,洪母骂子也成为传统忠义教育中典型的事例。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清太宗:臂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获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也。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蔡东藩:“杨镐率二十余万人山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赴援,兵不可谓不众,乃一遇清军,统遭败衄。清军虽强,岂真无敌?咎在将帅之非材。且镐止丧师,洪且降清,洪之罪益浮于镐矣。”

王思治:从历史的大局着眼,清军入关和清王朝的建立,是应该肯定的。而洪承畴则有功于清之开国与清初的统一。

杨海英:回想松山兵败后,他“畏死幸生”降了清,成为镶黄旗下的贰臣,留下千古骂名;经略西南时,因为“畏难”,几次三番请求解任,想撂担子逃脱。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洪承畴总是经不起考验,挺不起脊梁,这充分表现出洪承畴性格中软弱的、本质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亏的根本原因。因此,尽管他对清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在清廷统治者眼里,却不足为凭,不屑一顾。这就是为奴才、为附庸者的必然下场。洪承畴的一生,实在可悲可叹。[2]

参考资料
1.洪承畴_洪承畴简介_洪承畴故事介绍_中国历史网  . [2023-10-31]
2.洪承畴个人简历(洪承畴最后结局)-古历史  . 2023年5月17日 . [2023-1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18: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孙可望(?-1660年),原名孙可旺,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南明永历时期权臣,陕西延长县(或作米脂县)人。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北起义,出身贫苦的孙可望参加义军,被张献忠收为养子,改姓张。成年后,勇敢、狡奸,每遇敌,他率部下沉着应变,被军中呼为"一堵墙"。因为他识字,又机灵,很受张献忠器重,为张献忠四个养子中之长子。

公元1644年八月(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位列群将之首,以平东将军,另加监军,节制文武。张献忠在川北牺牲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

孙可望为谋封秦王,击杀南明大学士三十人,并与大将李定国不合,导致内讧。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孙可望从贵州引兵入云南,攻打李定国,因部将倒戈不敌李定国。孙可望向清军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贵州,隶属汉军正白旗。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病死(一说狩猎时为清军射杀)。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本名
孙可望

别名
孙可旺

所处时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1660年

主要成就
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坚持抗清

爵位
秦王(明)、义王(清)

谥号
恪顺(清)

目录
1人物生平
2人物评价
3轶事典故
4死因争议
5亲属成员
6史书记载
7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期经历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随从张献忠起义,因骁勇善战,受封为平东将军,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皆为张献忠义子,张献忠赐姓为张可望。

公元1646年(顺治三年),清军大举入川,张献忠战死于川西凤鸣山,余部由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领,进军云贵地区,作为抗清根据地,一路攻克遵义、贵阳,进据云南。

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孙可望与李定国等人一起称王,孙可望成为国主,年号兴朝。

折叠收复湖南
公元1651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四月,孙可望派大将冯双礼等人率领步骑兵数万人、战象十余只,大举进军,由贵州入湖南。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清军沅州守军三营合计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围如铁桶"。

公元1651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四月十五日,冯双礼占领沅州,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 接着乘胜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总兵徐勇防守甚严,未能得手。清廷委任的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续顺公沈永忠领兵二万,竭力支撑,双方在一段时间里呈胶持状态。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四月,李定国率部由贵州进入湖南,会合冯双礼进攻靖州。清续顺公沈永忠派总兵张国柱领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重围。经过短暂的交战,清军大败,损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满洲兵一百零三名)、战马八百零九匹,几乎全军覆没,张国柱率残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 明军趁胜攻克靖州、武冈州。

沈永忠求援无望,被迫带着麾下自宝庆北遁, 六月二日退至省会长沙,仍然立脚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 清朝在湖南设置的许多道、府、州、县官也随军狼狈北窜。除岳州、常德尚在清军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一镇孤零零地据守辰州负隅顽抗。

大西军联明抗清后,初试锋芒就旗开得胜,收复了湖南大部分州县。

折叠孙李矛盾
孙可望与李定国在联明抗清问题上的分歧是其内讧的主要原因。张献忠牺牲后,大西军余部退守云贵,这时清朝已经建立,民族矛盾迅速上升,这要求大西军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广泛联合抗清力量,反对清朝统治。

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二月,大西军余部领导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讨论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作战部署。孙可望在会上主张把部队开往广西,继续与明军周旋,一旦失利,就转入南海。李定国坚决反对,他主张西进云南,建立根据地,联明抗清。李定国说:"当前清军大举进攻,闯王血溅九宫山,老万岁中箭身亡,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敌当前,如果再与明军厮杀,只会使清军渔翁得利。当务之急在于联明抗清,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李定国的建议得到了多数与会将领的赞成。但孙可望对联明抗清,恢复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称藩于滇、黔、楚、蜀,故对李定国的建议无动于衷。

李定国表示孙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条,那还不如当场死去,旋即拔出宝剑,准备自刎。 众将一见,忙夺下宝剑,一起跪地高呼拥护李定国的建议。孙可望见人心归向李定国,随即同意进兵云南,联明抗清,但对李定国产生了疑虑。

联明抗清的方针虽然确定,但直到公元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孙可望才派人赴广西与永历朝廷谈判。 孙可望不愿联明,在幕僚的建议下,欲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来压服李定国、刘文秀等人。这与李定国联明以恢复中原的目的仍有根本区别。孙可望对李定国实力增强的猜忌和对李定国战功的嫉妒是孙、李内讧的重要原因。李定国能团结士卒,部下乐于效命,最初实力要超过孙可望。李定国为人强悍,与孙可望有不同意见,总是极力争辩。

折叠南下西天
张献忠曾在辽西抗击过清军,并任小旗,故仿照明军建立五军都督府,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奇能为四将军。张献忠在凤凰山之战被八旗箭狙,事后大西军的军事活动主要由四义子商议行事。众人推孙可望为四王首,四王中艾奇能和孙可望交好,刘文秀当和事佬随大流,李定国不服孙可望。孙艾刘三王曾商议在校场寻机将定国暴打一顿,立可望军威。谁成想虽然此次表面上孙李和解了,但是二人嫌恨却越来越大。时艾奇能中毒战死,艾奇能部将冯双礼虽继续效忠孙可望,但级别太低无法参与四王议事。四王议政中孙可望失去压倒优势。为此孙可望借故南征把李定国调离云南,南下征讨小西天,为确保计划顺利进行,云南开始为李定国筹备南征粮草,故长江战役前李定国没能参与大西与南明的高层会晤。但李定国为了参加云南北伐的计划,在南征胜利后就带兵折返。

折叠长江战役
公元1652年(永历五年、顺治九年),李定国在桂林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兵败自焚,一时声威大震,捷报传到贵阳后,孙可望大为不快,表面上奏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背地里却令李定国副手冯双礼对其暗中监视,另派一支人马尾随其后,妄图借机除掉李定国。次年,李定国率部在衡州杀死清军悍将敬谨亲王尼堪。李定国两蹶名王,接连收复了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孙可望见李定国战功赫赫,非常嫉妒。

折叠宝庆之败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孙可望率军到沅州,立即派人召李定国到沅州议事,准备借机逮捕李定国夺其兵权。李定国接到命令后,正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刘文秀之子自称探听到孙可望要对其"收而杀之"的消息。这一密报令他左右为难。如果不去,孙可望极有可能以违抗军令之名兴师问罪,如果去了,必有一番斗争。孙可望三天中下了七道命令,李定国无奈,率部向沅州进发。途中遇到刘文秀之子派人来劝阻,李定国退回广西,继续筹划北伐。

孙可望逼走李定国很快就自食恶果。当时孙可望正亲统大军由靖州(今湖南靖县)经武冈进至宝庆(今湖南邵阳),部下有大将白文选、冯双礼等,总兵力据清方记载为十万,史称岔路口之战。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三月初六日,清定远大将军屯齐带领满汉主力由永州北上宝庆,十五日驻于岔路口,距明军白文选、冯双礼、马进忠营地周家铺三十里。次日,清军进至周家铺,由于明军营于山顶,地势险要,又遇上天雨,双方列阵相峙。这天晚上孙可望率亲军由宝庆府来增援。

公元1653年(永历七年、顺治十年)十七日,明军下山向清军发起全面进攻,清军分路迎击,双方展开激战。结果孙可望所统明军战败,颇有伤亡,被清军缴获马七百余匹,象一头,清军趁胜占领宝庆府 。但是,清军在这次战役中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正黄旗两名蒙古梅勒章京韦征、武京都在激战中阵亡 ,次年清廷下发的衡州、岔路口两战阵亡清军抚恤银高达十一万八千余两。

折叠阴谋篡位
公元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李定国​在新会与清军作战,队伍受到瘟疫传染,清军又大举增援,李定国派人向孙可望求援。孙可望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李定国兵败。当李定国败退回南宁府时,孙可望下令凡李定国部队经过之地,都要将粮草烧毁,以绝其归路,同时派出四万多人阻拦李定国向贵州靠拢。

南明朝廷及官员的推波助澜也是孙李内讧的重要原因。公元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四年)春,明云南副使杨长知被迫归顺孙可望,受到孙可望的格外信任。杨长知看出孙可望在占领云南后,日益骄纵自大,想继承张献忠秦王封号,又怕李定国等人不服,于是杨长知就经常在孙可望面前煽风点火:"将军若能讨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压服李、刘两王,何等威风!"他在李定国、刘文秀等人面前,又数落孙可望狂妄自大,独断专行,全不念手足之情,假惺惺地提醒他们要当心两王府换上"孙"字大旗。

孙可望受封为秦王后,俨然以皇帝自居,甚至规定一切衙署的称谓前都要加"秦"字,对永历帝也极尽侮辱之能事。永历帝实在难以忍受不下去了,便派人持密诏让与孙可望有矛盾的李定国前来护驾, 最终发生了"十八先生之狱"。

公元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国进入安龙,迎接永历帝到昆明。

折叠兵败降清
公元1657年(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八月,驻扎在贵阳的孙可望亲自率十万大军向驻于云南的大西军二号人物李定国发动进攻。当时李定国、刘文秀合兵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李定国采取诱敌深入之法,使孙可望一路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就攻到了云南曲靖附近的交水河畔。这时,李、刘两军已经在河对岸摆好阵势,以逸待劳。孙可望军从正面强行渡河,双方展开混战,不久刘文秀骁将崇信伯李本高马蹶被杀,前锋失利。可望立于高阜观战,见已挫定国锐气,即命诸营乘胜前进。在孙军后阵的白文选见李、刘两军战局不利,亲自跃马率所部5000铁骑从后方冲向孙可望军队。 孙可望部将马唯兴率部临阵倒戈,与白文选联兵抄出孙可望阵后,连破数营,许多士兵脱掉号衣,跪地高喊:"迎晋王!",孙军大乱。孙可望见大势已去,不敢恋战,拔马便逃,最后十万大军仅剩50余骑随其逃走。

这时孙可望仍可与李定国重归于好,联手抗清,或承认失败,退出军政舞台,隐居以终,但孙可望却压不下失利的怒火,跑到长沙,投降清朝,以借兵复仇。

公元1658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二月在长沙举行了册封典礼,旋即召他进京见驾。五月初二,孙可望到达北京。清廷命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带领大批高官显爵出城迎接,场面相当隆重。次日,顺治亲自在太和殿接见孙可望。十天之内,皇帝赐宴就达三次,赐银两次共-万二千两,另外赐给府第、解袍、朝衣、缎匹等,孙可望成了清廷红极一时的人物。

孙可望降清,出卖西南军情虚实,使李定国和西南抗清武装最后失利。清廷封他为义王。

公元1658年(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七月,孙可望得知失散十多年的弟弟孙可升在上海的消息,喜不自胜。他忙向清廷打报告,要求清政府用公家驿传把他那个当小兵的穷弟弟一家运来北京与自己团骤。 殊不料,这么一个微渺的请求,引来清廷御史一阵猛轰。参劾他的疏奏有理有据:

"(孙可望)始以张献忠养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愤。继而称兵犯顺,逆我颜行。迨众叛亲离,计无复之,方率数百疲敝之卒,亡命来归……"

御史又称,孙可望之弟只是一个食粮兵丁,白身无官,这样的人,怎敢冒用妄用国家驿传?

看到劾奏后,孙可望五雷轰顶,赶忙上疏谢罪。

折叠兔死狗烹
公元1659年(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闰三月,有人揭发孙可望放债取利等事。顺治皇帝虽然明知这种事情在满洲八旗中本是习以为常的现象 ,却不愿放过这个机会进一步贬损孙可望的政治地位。他派内阁学士马迩吉来到孙可望的住宅宣读谕旨,先训斥一番,然后宣布宽假其罪。孙可望于惊惧之余,连忙上奏本解释自己放债的经过,并接着向顺治皇帝摇尾乞怜。 此后,孙可望的处境益发难堪了,正如古语所说"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公元1660年(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六月,孙可望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这时,南明永历皇帝虽然已经逃入缅甸,西南大势已定,但以李定国为首的明军残部仍在边境地区坚持斗争。清廷认为把孙可望虚有其名的义王封号撤掉并不符合当时的策略,因此,顺治皇帝特地发布了一件措辞大有讲究的圣旨。公元1660年( 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1月20日,孙可望死了。官方的说法是病死,真相如何颇有疑义。清初史家就说孙可望是"随出猎被射死" ;或者说"封为义王,寻被酖" 。

公元1667年(康熙八年),清廷派刑部尚书明珠等前往福建,会同靖南王耿继茂、总督祖泽沛合议招抚据守台湾的郑经。郑经回信中不无讽刺地说:"贵朝宽仁无比,远者不问,以所闻见之事如方国安、孙可望,岂非竭诚贵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鉴,足为寒心。" 可见,孙可望之死并非善终在当时一定流传得很广。孙可望死后,清廷赐谥恪顺,"祭葬加隆" ;同时命其子孙征淇袭封义王。几个月后孙征淇病死,弟征淳承袭。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等领兵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回昆明缢杀。次年康熙改元,李定国也病殁于边境。孙可望家族已经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了,清廷的"恩典"也就逐步降格。

公元1666年(康熙七年)朝廷下令将义王孙征淳的年俸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十一年,孙征淳病死,其弟孙征灏请求袭封。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降封为慕义公 。孙征灏死后,其子孙宏相再降袭一等轻车都尉。

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六月,清廷终于决定:"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从此,孙可望家族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最后的痕迹 。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孙可望于顺治六年,"浚海口,省耕省敛,凡有利于民者无不备举",滇池地区因而连年丰收。顺治七年前后,修建了可以"灌溉澄郡田畴千万亩计"的西宕泉水利工程,"耕田凿井之民日苛戈于黔粤楚蜀之界",在维持进攻的同时,还要兴修如此之多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困难可想而知。在这里除了群众的热情外,农民军积极参与建设也起了很大作用,如《重修法明寺碑记》提到了"不妨农务,借力新兵",当年生产就迅速恢复,获得丰收,还有余力"贼见是岁秋成有望,开仓赈济寒生,每人谷一斗"。"一年土产财赋,足供养兵之需"。大西军政权就进入了它的全盛期。云南军民"挥汗如雨,民富庶兵精强",耕者有其田、战者有其食,使云南成为了当时全国经济状况最好的地方之一。甚至于孙可望在云南的成功治理,还对清廷统治下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巨大影响和吸引力。顺治十年清军偏沅巡抚的幕僚丁大任在湖南就听说"滇中人民乐业,云南百姓恬熙,若不知有交兵者"。连远离云南且富甲天下的江南也流传"滇南,天下饶乐土也,其人隔绝山海,今犹袭冠带以居"。但出卖南明永历朝的孙可望之作用不亚于郑芝龙。孙可望兵败交水(今沾益)后,于是彻底抛弃大西军的抗清事业,十月,仅率二十几员将领及数百名兵卒赴长沙降清。他尽吐永历朝虚实 ,"以雪望深仇" ,并奏请发兵进取西南,愿"偕诸将进讨",以"效奉国初心" 。由于孙可望的叛卖,永历朝的底细全部暴露,而最终被清朝消灭。

折叠人物评价
顾诚:在1657年反兵内向进攻昆明以前,处理内部事务虽有不妥之处,总的说来功大于过。接管和改造南明永历朝廷,创造一个足以同清廷抗衡局面的是他,而且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人做到过。孙可望的缺点在于个人野心太大,特别是在对待永历帝和原来平起平坐的李定国、刘文秀的关系上举措失当。迫使李定国率军由湖广南下两广,虽然在客观上开辟了抗清的新局面,但已经显示出孙可望"国主"的权威运转不灵。1654年他决策部署长江战役是颇具战略眼光的,如果能以大局为重,不论是由他亲自率领大军东下,还是委托刘文秀为前线总指挥,战役的进程必有可观,明、清双方的胜负尚难预料。可是,在这关键时刻孙可望利令智昏,妄图推倒毫无防范能力的永历朝廷,结果激起李定国、刘文秀等人的抵制,蹉跎岁月,事机全失。张名振、张煌言和钱谦益、姚志卓等人翘首以待的会合上游"秦藩"之师夺取江南的恢复大计就此化为泡影。

郭影秋:定国性仿直与人无私曲,回旗播可望失,事上尽礼进奉极丰,不以威豪士类,人以此多之,然需计虑筹划不及可望。

杨海英:顺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洪承畴得到了上映岗土目报告的李定国动向:"逆贼李定国差伪总兵吴之凤赍伪敕令旨到镇安,称伪永历已移驻云南省,李定国锡封伪晋王,即领贼众复图犯两粤等情,并抄录伪敕书到职。职细释来文,似孙、李二逆又有复合之势。"于孙、李矛盾这种有关"招抚机括"核心内容的情报,洪承畴是绝对重视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一错误的估计,给他致命一击,使他陷入绝望的深渊,导致他第一次借病乞去。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十八先生之狱
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顺治九年),孙可望迎永明王朱由榔(即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此为永明入安龙之始。

公元1651年(永历四年、顺治八年)三月初六,南明将领孙可望杀害了明桂王朝廷的18个大臣,史称"十八先生之狱"。

"十八先生之狱"这一事件还得从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顺治九年)冬说起。孙可望派人把永历皇帝朱由榔接到他自己的势力范围--贵州安隆所,改名安龙府,作为南明的行在,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目的。

孙可望在贵阳设立了内阁六部,建立太庙和社稷,制订朝仪。他名义上是建立南明永历王朝的秩序,实质上是为将来的篡位做准备。

公元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初,永历皇帝慑于孙可望的威逼,在大学士吴贞毓等人的支持下,秘密写信给出征在外的李定国,请求回来护驾。

这个消息被宦官马吉祥报告给孙可望,他在盛怒之下,严刑拷掠诸臣,并胁迫永历帝下诏处死吴贞毓等18位大臣。

孙可望在用刑时十分残忍,充分表现了他作为流寇的本性。

十八先生墓区里有"忠泉"一方。据传,当时天色突变,风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说是天公流泪,因此,将此泉名为"忠泉"。

在学者们看来,历史是公平的。把持南明政权的大军阀孙可望最终还是投降了满清,而十八先生最终千古流芳,为人们所铭记。十八先生之狱是南明桂王政府内部激烈的秦晋党争白热化的结果,究其根本是明朝腐败官僚体制的产物。南明沿袭了北京朝廷的腐朽气息和文官集团无休无止的党争,加速了风雨飘摇的永历朝廷的覆灭。

折叠兴朝通宝
"兴朝通宝"是孙可望入滇以后,于公元1649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称东平王时的铸币。"兴朝通宝"是农民起义军的铸币。铸行量大,铸行时间长,开创了一派自己的风格--"滇派",其影响十分深远。"滇派"钱币与众不同,钱文多出自匠人之手,因此字体古拙朴素;内郭、外郭都较其他钱币为宽,钱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单一,多为铜币;铸工较粗糙,但钱体分量十足。这种风格对后世吴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孙吴世璠的"洪化"诸钱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而直到清朝咸丰、同治朝,滇贵两省所铸大钱亦隐约可见其踪影。

折叠编辑本段死因争议
公元1660年(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十一月孙可望突然死去。对于死因,清朝官修史书《清史列传》及徐鼒《小腆纪年附考》说他是病死。但自清初以来有些野史就对此表示了怀疑,如戴笠的《行在阳秋》和吴伟业的《鹿樵纪闻》说他随从出猎时,被人用箭射死。林时对《荷闸丛谈》更是说孙可望被赐毒酒而死的。孙可望究竟是怎样死的,已难以确定,但孙可望非正常死亡的消息在当时流传很广。

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清廷派人招抚台湾的郑经,郑经还以孙可望的结局为例来驳斥清政府的种种许诺。郑经在回信中不无讽刺地说:"贵朝宽仁无比,远的不说,拿我见到的来说,像方国安、孙可望等人,哪一个不是竭诚降顺贵朝,现 在都怎样了?往事可鉴,足以令人寒心。"无论孙可望死于自己的郁积,还是死于别人的妒害,或清廷的有意安排,都逃脱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可怜下场。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义王孙征淇,孙可望子,顺治十七年十一月袭。
义王孙征淳,孙可望子,顺治十八年八月袭,薨谥顺愍,后降袭。
慕义公孙征灏 ,孙可望子,康熙十一年七月降袭,卒谥清端,子降袭。
一等轻车都尉孙宏相,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停袭。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南明史·第二十七章·第五节》顾诚著
《粤滇纪略》卷二《孙可望陷重庆》九峰居士编辑
《钦定国史贰臣表传·贰臣传乙,卷七十九》
折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3: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石”原来在杭州?! 游客入戏太深,结果……
2017-03-12 08:47
近期,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浪漫收官,

引起了不少的网络热议话题。

白浅和夜华有情神仙终成眷属,

但白凤九和东华帝君却不能在一起,

是因为曾经为了四海八荒在三生石上抹去了自己的名字。

知道真相的白凤九隔断尾巴,

在三生石上反复刻下心上人的名字,

场面惨烈又浪漫。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杭州的一块石头也因剧成了网红——有网友戏称,

剧中屡屡抢戏的“三生石”就在杭州。

近日,在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三生石景点,

引来了不少游人的参观,

但是这处文物经典也引来了不少的乱涂乱画,

留下那些无法根除的痕迹令人痛心。





小布想说,此三生石非彼“三生石”,在文物上乱涂乱画就能缘定三生?

三生石的由来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据说是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顽石,后来中国人发展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

三生石的故事不管是不是真实的,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看法。透过了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哲学,乃至于对整个宇宙的理念,而这正是佛教的一种入世观照和慧解。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定三生”,这种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

杭州三生石

杭州三生石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杭州的“三生石”在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和张岱的《西湖梦寻》中都有记述,但是杭州人,对这块颇有来历的石头知道得却并不多,归其原因,应该是地理位置太过偏僻,不好找。

其实,传说中的“三生石”,还真不止杭州一个地方:晚唐齐己有诗云“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三生石的指向在南岳衡山;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蜀地万州的周溪。不过,包括杭州的三生石在内,全都脱胎于同一个传说,就是李源与圆泽的故事。

三生石的传说

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和尚圆泽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两条路可以走,圆泽要走一条,李源要走另一条,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上,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一变说:我所以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经三年了,今天见了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你去看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正是一个月明之夜,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下瞿唐。

唱完就不知所踪……



后来苏东坡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又写了《僧圆泽传》,从此杭州天竺寺后山成为三生石传说中的确切地点。



此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宝黛的爱情就是从三生石畔的前生开始的——“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 日以甘露灌溉……”

猜你想看:




来源:方志杭州

编辑:白香香、留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20: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诗被两代皇帝清算,徐骏真冤: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西游梦红楼2020-08-05 15:52




清代翰林官徐骏,写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也算是首佳作,可惜生不逢时,此诗引发文字狱,死后也不得安生。


妙手偶得
清代翰林官徐骏,坐在小花园兰亭,有些微醉,单手扶额,正有些微恼,这酒虽好,多饮却易上头,昏然只想入睡,哪有什么雅趣。
徐骏不禁又想起了唐朝李白,心下就是一声长叹,李白你为什么就那么白?
就一口酒吐一首诗!坐个船你能听到两岸猿声,行个蜀道就能唱响难于上青天,喝杯酒能够对影成三人,等你消停了睡觉还能睡出个疑是地上霜,这诗歌是你开的门店哇?
越是懊恼,越是怨怨念,偏偏起风了,吹得石桌上的书哗哗翻页,徐骏当时便要用手压住,脑中却灵光一闪,这风有些不知趣呀!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一沉吟,觉得妙不可言;心里一痒,想起昨晚花园一只只萤火虫,带着微光,在叶藤间飞舞,让夜空不再寂寞,于是张口道出了上半联。
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徐骏觉得这诗真的好,写出了闲趣,赶紧回到书房,抄录了出来,后来载在《一柱楼诗》诗集里面。


飞来横祸
徐骏身为翰林官,整日与奏章打交道,熟来生巧,慢慢地就放松了警惕。
有一日,徐骏书写奏章,误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也未细查,便匆匆上交。
雍正一见大怒,不容徐骏自辩,御笔一挥,摘了徐骏的官帽,格职查办。


文字狱乃清朝统治所需“狴”字在雍正眼里就是讥讽清朝满人乃是胡儿出身,不是正统,是夷人抢了汉人的江山,这就是忠明之人的含沙射影。
吃清朝的饭,干着保明的事,只能一杀了之,以儆效尤。雍正不怕位置不稳,怕的是这种思想苗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火星扼杀掉!历代清朝皇帝都在干着这事,
清朝一直宣称明朝是自己人玩完了的,不停地采取措施同化汉人,剃发、学满人的礼仪,企图缓和满汉矛盾。三十万满人面对几千万的汉人,武力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能从思想上控制,分化汉人势力,最终把大部分汉人变成清朝的顺民,从而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
最大的文字狱案吕留良案,雍正可谓杀出了真火,吕留良被戮尸不算,吕家16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妇女幼童皆发往边疆为奴。


文字狱乃维护帝位所需雍正清算兄弟过节,手段毒辣,况且自身位置来历也多非议,因此朝中诋毁之声不绝,所以“狴”字,雍正认为是徐骏有意讽刺自己为帝位兄弟相残,有如禽兽般狠辣歹毒,无情无义。
雍正从“孤臣”到“寡人”,从来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借徐骏一字知错,便开始严厉追查,把事情做大,来转移朝中大臣的视线,缓和君臣之间的不二之心。
办差的官员自然明白雍正的用心,绞尽脑汁从徐骏家中搜出的《一柱楼诗》找出了“反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上呈雍正。
雍正为了转嫁矛盾,说“清风”就是指清朝,徐骏借诗讥讽朝廷来路不正,不合正统,是没文化的夷人犯乱,推翻了明朝这本书。
同仇敌忾,不论为敌的兄弟,还是冷眼旁观的大臣,为了清朝的统治,这时都暂时放下成见,共同应对这种思想危机,所以雍正从严从重判徐骏大逆不敬之罪斩立决,并烧毁所有文稿。
《雍正实录·八年十月己亥》载:“刑部等衙门议奏,原任庶吉士徐骏,狂诞居心,悖戾成性,于诗文稿内,造为讥讪悖乱之言,应照大逆不敬拟斩立决,将文稿尽行烧毁。从之。”


文字狱的根本原因
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一旦民间有了反清思想的苗头,便会再兴文字狱,震慑汉人。
乾隆借旧曲酿新酒,把徐骏又翻了出来,这次的借口还是这样,不过找了首新诗,“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乾隆诗写了不少,四万多首诗能够能够让唐朝诗人感到震惊,可要读上一读,保准呆若木鸡,这水平很乾隆。“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这句讨好老百姓的还不错,可惜他对徐骏就有点残忍了。
乾隆认为“明天子”就是明朝,“壶儿”就是“胡儿”,暗指关外纵马游牧为生的清朝老祖宗。这是仗着有点见识说清朝没文化呢,所以写诗四万首的乾隆不服气了:徐骏啊,你这是不尊重现实!你得付出代价!
命人把徐骏的坟扒了,再把棺材给剖开,把尸体再杀戮一遍;儿孙斩了,当地官员也杀了,明明白白告诉别人:敢跟朝廷对着干,活人照杀,死人我都不放过!


文字狱案罪名是读书人写诗诽谤朝廷,嘲讽满清没文化,其实是牵强附会在诗中挑毛病,杀一儆百,目的在于震慑那些忠心明朝的汉人,肃清反清的思想,稳固清朝的统治。老百姓往往好糊弄,读书人的思想才可怕,所以清朝统治者对读书人举起了屠刀;即使杀错了,就当是杀了那只骇猴的鸡,人命不如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20: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六至五十八回、五十九回前半回属己卯本散失部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庚辰本:回首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一至六十三、六十五至六十六、六十八至八十回,中缺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第十七、十八回未分开,第十九回无回目,第二十二回末破失,第七十五回缺中秋诗,第八十回无回目。目录页有题记“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故称“庚辰本”。此为作者生前脂砚斋的最后一次定本。从第十二回至二十八回有大量朱笔眉批和侧批,署年己卯、壬午、乙酉和丁亥。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程高本系统排印本:

1791年(乾隆56年)和1792年(乾隆57年),程伟元和高鹗先后两次以木活字排印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世称程甲本和程乙本。程乙本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从此,手抄本逐渐隐没,一百二十回程高系统排印本程乙本开始流行。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即以程乙本为底本,参以其它脂评本、抄本作校本,此版本50年代至70年代曾多次修订重印。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组织红学家以庚辰本为底本,其它脂评本、抄本及程甲、程乙本为参校本,重新校订整理出的一百二十回本印刷行世。这两种“人民文学”版《红楼梦》流播至今。

(三)《红楼梦》版本之谜:

程甲本前八十回的来源之谜,后四十回是否系他人补续之谜、及根据什么补续之谜。在印刷本行世之前,手抄本已传抄流行多年,这里面有没有作者的原始抄本?带脂评的抄本是作者原始抄本还是传抄出来的?这些手抄本的关系如何?是否存在还未发现的更早的本子?作者原计划写多少回、是否写完?是80回、100回、108回,还是120回?脂评本上的干支纪年是属康熙朝还是乾隆朝?等等。

三.《红楼梦》作者之谜

自《红楼梦》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间,对其评点、研究一直未断,大致来说,对《红楼梦》文本的评论研究称作“评点派”,而透过文本寻求背后所影射的真人真事的研究称作“索引派”,评点派和索引派被称为“旧红学”。然而,《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其作者是谁,在一百多年的旧红学研究期间未太在意。

一九一七年九月,索引派代表人物蔡元培推出其《石头记索引》,指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并认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明遗民,是“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以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义”,“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宝玉有爱红之癖”,“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言伪朝之帝系也”,十二钗等是影射清初江南名士的等等。

随后王国维推出《红楼梦评论》,虽然他以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和”文艺思想”为立足点建构起他的艺术论,并行之于《红楼梦评论》中,其主旨只是“欲念解脱”,遭到抨击,但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段说:“而红楼梦自足为我国美术上之惟一大著述,则其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惟一考证之题目”。从而拉开了对《红楼梦》作者等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考证。

一九二一年,胡适推出其《红楼梦考证》,首先针对一个半世纪的旧红学发起攻击,指出:“《红楼梦》的考证是不容易做的,一来因为材料太少,二来因为向来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并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并说这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写于1765年左右,但他不久去世,书未完稿,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

紧接着的一九二三年,俞平伯推出他的《红楼梦辨》,举出更多理由证明“原书只有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后面的四十回是高鹗续的”,并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是为“感叹身世”、“忏悔情孽”而作,也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等等。

从此“新红学”即“考证派”红学树立,“旧红学”尤其是索引派红学式微。

一九四八年,周汝昌推出其《红楼梦新证》,采用较胡适、俞平伯更为丰富翔实的材料,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论述了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至此,《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乾隆朝的曹雪芹(前八十回)和高鹗(后续四十回)便在红学界普遍认可,并得到广大读者的接受,这似乎成为定论。

新红学在研究曹雪芹和脂砚斋的过程中,还衍生出“曹学”和“脂学”。

然而,随着《红楼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脂评本及大量历史文献的传播,广大的《红楼梦》普通读者和爱好者也有机会接触到曾经只有少数学者和红学专家才能见到的第一手资料,并参与到《红楼梦》研究中去。正如邓遂夫在其《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走出象牙之塔”中所言:“海内外专家学者倒是欢欣雀跃久矣,怎么就忘了普通的《红楼梦》读者呢?怎么就忘了九泉之下'一芹一脂’至今不曾'大快’的心绪和充满渴求的目光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开始发现谜团越来越多,如:为何脂批中多以干支纪年,而仅有一次是乾隆朝的干支纪年?为何《红楼梦》中出现过十几出戏,如《长生殿》、《续琵琶》、《西厢记》、《玉簪记》、《牡丹亭》等等,却惟独不见《桃花扇》?为何书中的元春省亲是在夜间?脂批对书中的“自鸣钟敲了四下”批为“是避讳寅字”,可为何书中出现几处寅字?为何书中很形象地借物取笑讽刺清朝男子剃头留辫的发型头式?为何脂砚斋的评批对作者的意图了如指掌,却一直搞不清脂砚斋是谁,有人说是作者的妻子,有的说是作者的堂兄,有的说是作者的叔父?还有,一直找不到曹雪芹的生父是谁等等,这些迷惑的症结就在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没有找到。

由于主流红学家力主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搜索与曹雪芹及其家世有关的史料和档案,寻找与曹雪芹有过交往的人和事。可是,一个世纪过去了,几代红学家付出了毕生精力,还是没有找到曹雪芹的生父是谁,也没有找到脂砚斋是谁,就连江宁织造曹氏家族谱系中也没有曹雪芹其人。

按胡适考证出曹雪芹的生年算,曹雪芹在五岁时就开始写《红楼梦》,他感到这不妥,于是他便想办法将曹雪芹的出生年往前考,越前越好,以让曹雪芹有一定的阅历能写出《红楼梦》。而周汝昌却说这无妨,曹雪芹没有经历祖上的繁荣盛世,但他可以听长辈讲。可这都与他们所考证的《红楼梦》为作者的自叙传相违背。

《红楼梦》中的主角贾宝玉,他十几岁时正处于家族的兴盛期,并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至衰,其生活原形就是作者自己,他是哭成《红楼梦》的。

于是,一些红学家便开始动摇,怀疑是否真有曹雪芹其人。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晚年看到红学研究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临终前不无感叹地说:“我们终是上了胡适的当了”。其实,最早考证《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胡适,起初所依据的资料是袁枚的《随园诗话》中的一条,而这一条还是转录得来的,并且转录有误。虽然这位乾隆朝主盟诗坛四十年的大才子袁枚与“曹雪芹”为同时代人。

因为真正的作者没有找到,所以官方姑且以“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而研究者继续研究寻找着。近一二十年来,出现了多种《红楼梦》作者说,而呼声较高的是“洪昇、吴梅村、冒辟疆”这三人,但这三人都被否定。

《红楼梦》的高明和伟大,不仅仅在其文学本身,还在于所设的各种谜局。作者能写出如此不朽之作,他的思维、他的头脑决不是简单的,在清朝文字狱高压下,几起大的文字狱案例,已让所牵连的几百人头颅落地,作了冤魂。因此,《红楼梦》的作者是决不可能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的大名写在作品上,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让读者就能找到作者是谁,他一定会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将他的真实身份隐藏在著作之中,就像他把真事隐藏在书中一样。

《红楼梦》开篇中的“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将真事隐去”等,以及脂评中的“作者善用烟云模糊处”,“读此书需反着看方为会读”,“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一字不可改”等等这些暗示点拨,是在引导着读者如何去解开作者所设之谜团。第一回出现一连串的几个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等,和前两回出现几次的“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等,其实就是书的作者的“烟云模糊处”。这些人是否就是一个人,即作者自己。“一僧一道”,是否即为“亦僧亦道”,既是僧也是道,其实都不是,而是一个儒生,即作者自己。

有一处脂批中写出“一芹一脂”,是否即为“亦芹亦脂”,即作者自己。此段脂批的落款写道“甲午八日泪笔”,实为“甲申八月泪笔”,这是否就是作者有意为之、狡猾之笔,是在引起读者对“甲申”的注意。脂批中有大量类似作法,或是正面点拨提醒,或是反面引人注意,或是“此地无银”法、“画蛇添足”法的暗示引导等等。

既然《红楼梦》将真事隐去,哪一定就存在与书中故事相似并发生过的真事,而脂批具有点拨引导作用,哪就一定要读带脂批的《红楼梦》,同时,还应读《红楼梦》之外的明清史料,方能解开所隐之事。《红楼隐史》的研究可谓是采用了评点派、索引派和考证派三管齐下的综合研究方法所得。

笔者在读《红楼隐史》之前不久,读过顾诚先生的力作《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顾诚先生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当代明清史专家。《明末农民战争史》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南明史》曾获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因《红楼隐史》对明末清初史料的甄别和采纳与顾诚先生的上述二书有共同之处,并持论一致,故认为《红楼隐史》的解析可信。

四.《红楼梦》大揭秘

《红楼隐史》介绍:

2018年,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红楼隐史》一书,采用较以往红学研究更为开阔的视角、大历史观、大文学观的方法,查阅明末清初大量史料、笔记、实录,用大量篇幅对《红楼梦》文本各章节及其作者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解析出《红楼梦》中的许多谜团及不为人知的历史秘密,解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崇祯皇帝惟一幸存并潜藏民间的四皇子永王“朱三太子”朱慈炤,以及《红楼梦》中所隐藏的创作时间,分析出《红楼梦》的一喉三歌、人物及故事的多重影射,如以一个人物影射多个历史人物,或以多个书中人物丰富一个历史人物,以故事情节影射揭露明末历史真相等等。采用多角度、时空移位、立体重叠交叉式的人物及事件影射,在不同回目场景中,其影射有所不同,这可谓作者朱慈炤在文学上的创举。

并揭示出最初的批书人脂砚斋就是作者朱慈炤自己。揭示出《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北京的紫禁城。揭秘《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历史,乃是被东林党人因党争乱政而导致明亡,降清后,又在主持参与清朝官修《明史》中歪曲篡改史实的历史。剖析书中许多故事的历史根源,如书中“晴文撕扇”的故事,其实撕的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因为《桃花扇》是歪曲历史、美化歌颂一些东林党人的 ,这类欺世之作朱慈炤是要批判痛挞的。

《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既是一曲痛悼朱明覆亡、中华涂炭的国殇悲歌,也是以文存史:作为明朝宗室正统继承人的作者朱慈炤,书中的主角贾宝玉,一降生便身中赋玉,即天生的国之君主,这块本该补天的石头,无奈不能补天之塌,扶国之倾,哪他就去填地之陷,纠史之偏。家国血泪不能公开申诉,哪就借助曲折之笔,巧妙地隐藏在日常闺阁琐事中保存下来,“贾史王薛”实乃“假史王雪”和“家史王写”,以为后世留下真实的史实。

《红楼梦》的开篇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是作者的苦心写照,更是他内心深处一线希望之寄托,他是多么渴望后世一百年或二百年、哪怕是一千年一万年,只要有人哪怕只有一个人能设身处地的参透《红楼梦》,哪他的血泪就没有白流,良苦用心就没有白费。《红楼隐史》的作者王丽女士,可谓是三百年来第一位解得《红楼梦》真味的人,至此,朱慈炤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五.《红楼梦》研究刍议

《红楼梦》作为一部小说,具有同其它小说共通的研究方法和范畴,如创作方法、艺术价值、故事情节和结构、人物描写、语言艺术以及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等,几百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红楼梦》又具有不同于其它小说的独特个性,那就是它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和在它的表面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正是这“断臂的维纳斯”和这许多秘密,才成为除文本吸引人之外的另一大吸引学人之处,才具有了其它小说没有的能够衍生出一门学问的功能。

文本研究的评点和评论与索引、考证的研究,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以促进“红学”的不断发展。自“红学”有史以来,方方面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功不可没。

《红楼梦》这部奇书,一个关键字是“玉”,两个对立势是“善、恶”,三个互补教是“儒、释、道”,四个家族事是“贾、史、王、薛”。以此构成一个完整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成立与否在提出并回答着一个帝国的成立与否。玉,作为君子和帝王的象征,是这个帝国的权力,同时又是正义和华夏正统文化的化身,善与恶在争夺着权力,正义与邪恶,一个在维护着、一个在破坏着正统文化,其较量的结果需要“儒、释、道”作出解释,解释的过程,就是善与恶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贾史王薛”成为“假史王雪”,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红楼梦》不止是一喉三歌(玉黛钗的爱情故事、作者朱慈炤的自叙传、以文存史),其实还有一歌,那就是以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保存着华夏传统文化,以免因外来势力的破坏而断送。

《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暗示计划写一百二十回,可后四十回未写,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为的是能引起后人的注意,越是有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对书感兴趣并投入研究,书中所隐藏的秘密为人解开的可能性就越大。八十回中已透露后四十回的旨意,再加上脂砚斋的评批,就如同后四十回重叠在前八十回一样,如此写法,可谓作者又一高明之处。

小说《红楼梦》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有无影射,暂且不说,但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取舍、提炼、加工、升华而成的,如果这一过程称为作者正向思维的创作的话,那么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将书中艺术形象还原为现实生活的过程即可称为读者逆向思维的发现,这一思维权且称为“影射”。影射虽有削足适履之嫌,也不成为艺术,但影射可以帮助理解作品和作者。

六.结语

《红楼梦》在把中国文学推上顶峰的同时,又为后世提供纠正了的历史文本,并为后世衍生出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红楼隐史》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在以往“红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如果说《红楼梦》所隐藏的真实历史是对清朝官修《明史》中不符合事实真相的纠正和补充,那么《红楼隐史》即是对以往“红学”研究中所遇到迷惑的解析。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这面镜子有扭曲,那对后世的不利影响可想而知。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应具有反思与怀疑的品质,和自我纠偏修正的功能,从而使社会不断的从文明走向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史,归根结底,就是对文明不断求索、对真理不断追求的历史。

本文以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英文版富路特的序文中一段作为结束:“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据此猜想,今后中国极需采取东西两方的经验。因之作历史的人,务必将所有资料,全盘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9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21: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丛话全编》清 梁章钜 梁恭辰 编著

楹联丛话

卷之四 庙祀·下

  大兴朱文正师撰杭州西湖朱文公祠联云:“由孔孟而来,二千年卫道传经,独振斯文统绪;当光宁之世,五十日格非陈善,允宜此地烝尝。”

  边育之仪部廷英撰朱子祠联云:“大哉夫子之功,百世权衡,六经羽翼;远矣斯文之统,周程私淑,孔孟闻知。”

  长沙有屈、贾二公祠联云:“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分贴二公处,浑成可喜。

  岳麓寺三闾大夫祠有秦小岘侍郎瀛联云:“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眉州三苏祠中楹联林立,殊少佳构,惟大门有张鹏翔一联云:“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又乾隆中州牧蔡宗建一联云:“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弥宇宙;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稍可。又刘锡嘏集句一联云:“江山故宅空文藻;父子高名重古今。”亦佳。

  陶云汀宫保澍云:“益阳郭都贤,字些庵,前明天启进士,巡抚江西。甲申后为僧,自号顽石。”其名附见《明史·左良玉传》,魏叔子之师也。叔子集中有《上郭天门先生书》,即其人。益阳各庙寺多有顽石所题楹帖。如桃花江东林寺门联云:“洗菜莫教流去叶;见桃犹记旧曾花。”又,浮邱山祖师殿联云:“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吴中多周公瑾祠,有自夸其撰联之工者,云:“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余谓“既生瑜,何生亮”语出《三国演义》,史传中并无其事,本传历叙公瑾运筹决胜,绝无与诸葛交涉一言。惟《鲁肃传》载:“肃迎刘备于当阳,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数语而已。大抵瑜、亮之评,前明即有之,故王渔洋《古诗选·凡例》及尤西堂《沧浪亭诗序》皆袭用之。且如落凤坡,亦出演义,而《广舆志》误收之,渔洋遂有《落凤坡吊庞士元》诗矣,何况余子。若《桃符缀语》中所载一联云:“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却落落大方。

  蜀中姜伯约祠有联云:“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广东省城龙王庙有福文襄郡王联云:“田鼓祝桑麻,丹荔黄蕉隆肸蚃;云旗回岛屿,珠宫贝阙奠灵长。”可谓工丽。阮芸台先生联云:“神德庇三农,统天田以乾象;思膏流百粤,兴云雨于雩坛。”则纯用经语,陈义自高。近卢敏肃公坤亦有联云:“嘉澍庆知时,仰神赞天功,灵嘘元气;大田歌既渥,看泽周南海,福庇东瀛。”

  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联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语,颠扑不破。张南山云:“粤东文、谢二公祠中亦悬此联。”

  广西伏波庙最多,皆祀马文渊。或云:“路博德亦为伏波将军,其有功于岭外,更在马文渊之前。”然粤民意中皆有马无路。张南山诗云:“伏波汉将并流传,铜柱勋名后胜前。都尉有灵应退让,千秋人念马文渊。”余小霞州判应松作横州大滩伏波庙联云:“铜柱镇鸢飞,顾盼生风,意气真能吞浪泊;金门留马式,男儿报国,姓名何必与云台。”同一意也。惟费衮《梁溪漫志》云:“后汉马文渊、路博德,皆尝为伏波将军,又皆有功于岭南。海上有伏波祠,古今所传,莫能定于一。”东坡作碑,谓两伏波均当庙食。政和中,因修《九域图志》,以睢阳双庙为例。今祀两神,盖义理当于人心。虽是时正讳东坡议论,而亦不能废也。又刘克庄诗云:“缅怀两伏波,往事可追纪。铜柱戍浪泊,楼船下湟水。时异非一朝,地去亦万里。山头博德庙,今为文渊矣。”按:以路、马当并祀,自是专指岭南。考之史,路博德由桂阳下湟水,是今湖广入广东道,固未尝至广西。且博德下南越,于岭外各郡,仅招集而已。而马文渊所过岭西,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是其泽之被于岭西独深,岭西之专祀固宜,非可与岭南一例论也。

  杨紫卿明经季鸾薄游粤西,有柳侯庙楹帖云:“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词意超脱。相传柳侯庙有旧联云:“双柏仰清标,长忆养人如树;一池寻故迹,同欣凿井得泉。”盖庙即在罗池上。又旧有双柏,今存其一云。

  柳州刘司户祠联云:“古犹登第厚颜,安知今之必异;鸟尚衔枝封陇,可以人而不如。”相传司户以勤民野死,有鸟衔枝,蚁负土,顷刻而成坟。下联即其事也。

  潮州韩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无锡惠山之麓,有尤文简公袤祠,其旁为锡麓书堂,秦小岘侍郎刻公手札,陷石祠壁。顾晴沙光旭题联云:“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允矣龟山道脉,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

  胡文昭公瑗祠有孙文靖尔准题联云:“文宣聿启文昭,木铎千秋,教著江河日月;有虞肇开有宋,云仍万祀,道垂礼乐诗书。”邵文庄公宝祠有秦小岘题联云;“疏许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功存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无锡有四中丞祠。始为周文襄公忱专祠;后乃增入海忠介公瑞为周海二公祠;继又移周公孔教祠于此;康熙末年,并祀汤文正公斌,称四中丞。邹晓屏炳泰题联云:“德泽沛三吴,百利俱兴,万姓讴歌如昨;勋名崇两代,四贤济美,千秋俎豆常新。”

  无锡李忠定公纲祠,即公少时读书处也。费文恪公淳题联云:“望重三朝持亮节;书成十事秉丹心。”又有李曜联云:“文克经邦,武克定乱,勋名过开元宰相;忠以辅主,哲以保身,理学推大宋名儒。”又有顾端文公宪成祠,顾晴芬侍郎皋题联云:“立朝与天子宰相争是非,悉宗社远谋,国本重计;居恒共师弟朋友相讲习,惟至善性体,小心工夫。”

  顾洞阳可久祠,顾晴沙题联云:“教成于家,溯三国六朝,光昭世德;慎追乎远,本一门双义,佑启后人。”又梁山舟学士同书题联云:“事君以道,无惮杀身,昔人称锡谷四谏之冠;当官而行,不求利己,后世高碧山十老之风。”

  谢默卿元淮令无锡时,修南门外水仙王庙,并题联云:“牧民资保障,自公至始筑城垣,捍患御灾,当首数蓉湖名宦;守土展明禋,况我来忝同籍里,报功崇德,只心仪枌社先贤。”又一联云:“遗爱成神,比诸南国甘棠,苹藻洁蠲民罔替;降康祈福,荐以西湖秋菊,梓桑恭敬我尤宜。”按:水仙王,姓王名其勤,号少月,松滋人,前明进士,嘉靖间令无锡,倭患方亟,而县城久未建,自公至,首倡议建之。工甫竣而倭大至,民赖以全。又丈量通境,以定田赋,邑民乐业,以至于今。盖锡山第一名宦也。默卿亦松滋人,后二百年,继公宰是邑,故言之亲切如此。

  无锡惠山有邹忠公浩祠,公弟泂始迁居无锡也。汤文正公题联云:“六经万户千门,只慎独两言,上接泗滨,下肩伊洛;三疏九年再窜,痛引裾一袂,晓行岭海,夜渡潇湘。”

  扬州梅花岭下史忠正公可法祠,蒋心余太史士铨题联云:“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哀。”又墓柱联云:“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又不知姓名一联云:“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抔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谢蕴山启昆知扬州时,修葺史阁部祠墓毕,梦阁部来见,因问:“为公修葺祠墓,公知之否?”曰:“知之。此守土者之责也。然要非俗吏所能为。”问己官位,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问:“将来有子否?”曰:“与其有子而名灭,不如无子而名存。”因问:“公祠中少一联,应作何语?”曰:“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谢为书丹勒石,今存祠内。

  明季,南都破时,江阴阎典史,孤城死守月余,始殉难。我朝赐谥立祠,堂中有联云:“七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三千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相传临难时所自题也。

  西湖岳坟前,有铁铸秦桧夫妇及万俟卨、张俊四像,镌姓名于胸次,跪于门外。有松江徐氏女题楹柱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闻丹阳陈少阳墓亦铸铁人,肖汪伯彦、黄潜善;嘉靖间,南安郑普过之,题楹柱云:“丹陛披肝,千古纲常可托;荒庭屈膝,两人富贵何为。”二像应笔而仆。然则愧耻之心,汪、黄犹未泯矣。

  彭文勤公联云:“旧事总惊心,阶前桧贼;感时应溅泪,庙侧花神。”是题西湖之岳庙。吴云樵侍郎芳培联云:“千秋冤狱莫须有;百战忠魂归去来。”是题汤阴之岳庙。对语各切其地,不可移易。

  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钱塘县志》载:“忠宣于建炎初使金,不屈,历十五年始放归,赐宅西湖葛岭后,后人因就地建祠。”我朝雍正九年,李敏达卫重修,并书一联云:“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亦自确切。

  杭州城隍庙在凤凰山上,地势高敞,西湖即在眼底。徐文长撰楹联云:“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或云绍兴府城种山蓬莱阁亦有此联。

  温州府城外滨江,江中有小岛,即谢康乐诗之孤屿也。屿中有江心寺,风景极似金山。朱沧湄文翰联云:“长与流芳,一片当年乾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台。”寺相传宋恭帝曾驻跸于此。旁为文信国公祠,有联云:“孤屿有邻,喜得卓公称后死;严陵在望,直呼皋父哭先生。”缘祠左即卓忠毅公敬祠也。又有一长联云:“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肝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之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盖信国公大魁日,出王伯厚之门,“古谊”二句,即其卷中批语也。不独“忠肝铁石”,信国能践斯言;而伯厚之具眼知人,亦若龟鉴矣。又卓忠毅公祠联云:“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甸;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

  《茶余客话》载王文成公题于忠肃祠一联云:“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书法遒劲,杭人传为文成少时真笔。《西湖志》又载杨鹤于一联云:“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语皆悲壮。近彭文勤公亦题一联云:“赖社稷之灵,国有君矣;竭股肱之力,死以继之。”则史评也。

  山右河津县薛文清公瑄祠有一联云:“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黄星斋宅中为余所述如此。

  吴门有许将军远祠堂,中一联云:“待张巡若同胞,先死后死,与常山平原义分一席;恨李翰不作传,大书特书,赖紫阳涑水笔补千秋。”

  余在吴中修沧浪亭,郡人士复于亭右建五百名贤祠,以五百名贤像刻石嵌诸壁,始自周季札及言子,逮我朝名宦乡贤凡五百余人,春秋致祭,亦一时盛事也。余曾为之记,陶云汀抚部为之联云:“非关貌取前人,有德有言,千载风徽追石室;但觉神传阿堵,亦模亦范,四时俎豆式金阊。”又郡中后学裔孙合题一联云:“百代集冠裳,烁古炳今,总不外纲常名教;三吴崇俎豆,维风励俗,岂徒在科第文章。”则孙子和茂才义钧撰句也。

  苏州虎邱新修白公祠,即顾伊人塔影园旧址也。贺耦庚方伯长龄联云:“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苏州郡学之旁有名宦专祠四所,祠各有像,岁久倾阤剥蚀。余下车即属长洲令王槐午锡蒲重修,工竣,槐午索余各纪以联。韦公祠云:“唐史传偏遗,合循吏儒林,读书不碍中年晚;苏州官似谥,本清才名德,卧理能教末俗移。”白公祠云:“讽谕岂无因,乐府正声熟人口;行藏何足辨,名山大业定生前。”有疑行藏句太空者,余曰:“谁辨心与迹,非行亦非藏,即用香山诗意,但非注脚不明耳。”况公钟祠云:“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陈公鹏年祠云:“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才,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

  宋漫堂题范文正公祠联云:“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露筋祠中联扁林立,就余所见者,以陈曼生郡丞鸿寿所集“江淮君子水,山木女郎祠”十字为工。黎湛溪河帅亦欲集成一联,举王渔洋“门外野风开白莲”之句,属余觅对,余以杨升庵“庭前夜雨弄孤筿”句奉应,河帅首肯,谓意境相称,时代亦不相悬也。然王句是露筋祠本事,杨句实未能恰配,故亦未悬挂。

  无锡金匮合建贞节祠,林少穆抚部则徐题联云:“盛典继毗陵,表千秋潜德幽光,长使冰心昭炜管;新祠崇惠麓,聚两邑贞姬淑媛,群钦风节树香苏。”

  古无出痘之说,史传备载人体貌,独无言面麻者。自唐会昌中,泉州陈黯十三岁,自咏痘花诗云:“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天嫌未端正,满面与装花。”诗载《文苑英华》,此痘事之始见于书者,今则为寰区通病矣。有作痘神庙联云:“到此日方辨妍媸,更向鸿蒙开面目;过这关才算儿女,还从祖父种根苗。”亦未经人道语也。今人家称出痘为出宝,又为天花,故吴信辰痘神庙联云:“宝痘匀圆,喜个个金丹换骨;天花消散,愿家家玉树成林。”

  吾乡汀建山村中,每数里必有关庙,庙多塑像,旁必有周将军立像,即世称周仓者。亦间有周将军专祠,辄著灵异,而庙中联语皆鄙诞不经。缘其事仅见演义,正史中并无其名。考《吴书·鲁肃传》载:“肃往益阳,与关相拒,肃邀关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俗传关帝单刀赴会自缘此语而讹耳肃因责数关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兵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关操刀起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按是人姓名不传,演义似即据此敷衍为周仓事。然纪文达师笔记中称元鲁贞作汉寿亭侯碑,已有“乘赤兔兮从周仓”语,则其来亦已久矣。比至桂林,偶与余小霞谈及。小霞述其权荔浦令时,于城外周庙题一联云:“当蜀吴魏之交,扰攘一时能择主;附刘关张而后,偏裨千古竟传名。”诚雅制也。

  江右管未亭学宣守常德,其乡人为铁柱宫即许真君庙求楹贴,管书云:“君身自是有仙骨;我犹未免为乡人。”吴舫翁云亦有句云:“微斯人吴其为沼;赖此老海不扬波。”

  闽浙分疆处为枫岭,景最幽峻。岭巅祀五显神,极著显应,俗皆呼为五显岭。李笠翁云:“盘折嵯峨,甲于诸岭,由麓徂巅,愈转愈胜。”庙中神鬼,诸像毕备,观者生恐怖心,故余为之联云:“远看疑画,近看似诗,及至身到其间,又觉诗画都无著手处;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皆非异物,须知神鬼出在自心头。”

  乾隆十九年,周文恭公煌奉命册封琉球,使舟至姑米洋,遇飓风,触礁柁折。时既昏黑,兼大雷雨,帆叶厨棚吹落殆尽,倏见海面一灯浮来,众悉呼曰:“天后遣救至矣!”须臾舟定。同舟二百余人,举庆更生。舟进姑米港,谒庙行香,公献“愿大能成”四字扁,并撰联云:“神为德其盛乎,呼吸回天登彼岸;臣何力之有也,忠诚若水证平生。”

  张南山题天后宫联云:“大海茫茫,到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飘风发发,正可危可惧,徯我后,后来其苏。”

  张南山寄录城隍庙一联云:“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曲体人情,不失与人为善之意。又吕仙祠一联云:“修到神仙,看三醉飞来,也要几杯绿酒;托生人世,算百般好处,都成一枕黄粱。”则旷达语也。

  吴信辰工为楹联,杨蓉裳芳灿为选刻松厓对联一编,不乏清词丽句,所稍欠者超脱耳。今录其佳者,如题佛寺门云:“禅门无住始为禅,但十方国土庄严,何处非祗园精舍;度世有缘皆可度;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间即慧海慈航。”又佛堂云:“西方贝叶演真经,总不出戒定慧三条法律;南海莲花生妙相,也只消闻思修一味圆通。”又题西岩寺云:“色相出真空,眼界光明;震旦云霞围舍利,声闻归妙有,耳根清净,乾陀钟鼓应迦陵。”又题千手佛殿云:“一心念佛佛如来,鹤唳猿啼,都演出三生妙谛;千手示人人不悟,龟毛兔角,直指开四大疑团。”又题佛堂云:“佛言三藐三菩提,礼此庄严,即可承三生度脱;人贵一喷一醒豁,除他挂碍,何难证一味圆通。”又题锺离祖师殿云:“一朝弃甲成仙,不用偏裨传两晋;万劫衔杯乐圣,聊将散汉著三唐。”又题财神庙云:“蕴玉函珠,善贾固皆蒙乐利;心耕笔织,寒儒亦可荐馨香。”又题临洮常山大王庙云又称龙神庙:“义胆大于身,陷阵摧锋,在昔号常山虎将;忠魂符厥号,兴云降雨,至今冠洮水龙神。”又题织神庙云:“改草衣卉服之观,人间温暖;极错采镂金之妙,天下文明。”

  或传扬州华陀庙楹联云:“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未烬;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常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0 22:27 , Processed in 0.1108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