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0 1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荆州承天寺 老照片中的回忆
2015-09-22 23:20·荆州发布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197266400832143618/
建于东晋的荆州承天寺(原址在现荆州古城荆州饭店、钟鼓楼至行署院一带,东至黄金堂,南北向)曾是荆州最大的寺庙,规模和地位超过章华寺,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尚存部分建筑。1959年扩建街道时,承天寺的两座钟鼓楼被拆毁,寺庙妙应塔的宝顶大铁镬(被误认曹操行军锅)被移至开元观内,如今,我们只能在照片中看到它昔日的辉煌和荣耀。

公元1095年,在落木潇潇的岁末,一位花白老人,在荆州,在城内一座名叫承天寺的寺庙,应智珠大师之约为佛塔作记,写下《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碑记。老人姓黄,名庭坚,字鲁直。

那时,寺庙虽废圯待建,但寺还在,塔还在。

公元2014年3月,记者站在千年前老人寓居之地,荆州古城的中轴线上,试图打捞一些有关承天寺的记忆,但身边车水马龙,在一个繁华量贩超市面前、一个深幽的小巷、一个名叫“钟鼓楼”的地方,我的目光穿不透时光——不见王侯将相拜天祭地,不见巍峨壮观的承天寺,不闻钟和鼓的煌煌天音,只能遥想当年晨钟暮鼓和曾经的繁盛与荣耀……

一舍宅·一寺庙·一段辉煌的历史

东晋·永和年(345~356),湖南耒阳人罗含背负着“荆楚之松竹”的荣耀,步入荆州,寓居荆州城东一处舍宅。

这位深受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温器重的帐前主簿,累迁至廷尉,在乞休致仕的当天,庭前兰菊丛生,惊喜之余,秉承天意,将这座舍宅取名称承天寺。

这位承天寺首位主人的后来,我们无从考证。但此后,南北朝时期,佛事大盛,荆州作为南朝的西部重镇,寺庙林立,香火鼎盛。宋、元两代后,承天寺变成了佛门古刹。那时,承天寺南北走向,砖木结构,两座钟鼓楼,天王殿、地藏王殿、势至殿和大雄宝殿四大殿令庙宇巍峨,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千年来,善男信女诚心朝拜,佛教虽数度兴废,但唯承天寺得以仅存。

明弘治三年(1490),明辽王改藩荆州后,承天寺再度重修,规模益廊,有“荆南第一寺”的美誉。辽王亲撰‘重修承天能仁禅寺三门记碑’。明代的承天寺,大小建筑上千间,占地2000多亩,被誉为“荆南第一禅林”的千年古寺。

在清代,荆州承天寺的荣耀和辉煌达到极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在荆州设置将军府,在承天寺大雄宝殿前新建“奉安龙亭”以拜领圣旨。以后,历代荆州将军皆循前例,将承天寺作为与满汉文武官员议事或举行盛大庆典的场所。“奉安龙亭”象征着当朝天子御趾驻跸的圣地,承天寺这座宏阔巍峨的千年名刹更增加了一道神奇的光环。

经过历朝荆州将军屡拨重金、时加修葺的承天寺,显得愈加恢宏壮观、气象辉煌:大雄宝殿四周,12根嵌金楠木大立柱环峙而立;殿前的露台下的一座三门石牌坊,巍峨高矗。这座开间宽阔的牌坊中门石枋上,镌刻着“万寿无疆”四个楷书大字;两边的侧门左曰“尧天”、右曰“舜日”,护卫着供奉有万岁龙碑的“奉安龙亭”。

清朝八旗军驻防荆州,在位于满城中的承天寺筑“奉安龙亭”,荣耀鼎盛的承天寺,也增添了令人“凛然若赴阙拱辰”的肃穆感和尊崇感。

[据《江陵志馀》卷六载:承天寺,在城东,晋罗含之廨舍也。相传此寺旧有荆门长堤村,君章致仕,有兰菊之异,舍宅迁入城内。故宋罗愚官此,更建丛兰精舍。然考史,称含在官舍,有一白雀飞及堂宇。及致政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则丛兰当在城外,官舍内止有白雀之异尔。宣和中,蔡京禁世俗用天字。改“承天”为“能仁”,故一名“能仁寺”。内有古舍利七,唐画罗汉十六尊。大铁镬一]。

一口锅·一口镬·一个仅存的千年链接

二千年的光景,放进时间的长廊,只是一呼一吸之间,在一介生命和城市,确是艰难而长久的煎熬折磨。

公元2014年,在荆州博物馆里,记者在寻找一口镬,却在一座古亭中,发现一口油黑发亮的大铁锅。锅高一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壁厚约十厘米,生铁铸造。

关于这个庞然大物,还有一个传说:曹操下江南,赤壁兵败后留下来的,故又称“曹操行军锅”。由于锅很厚、很大,民间流传俗语:“承天寺的大锅,烧了三天不滚(沸腾),滚了三天不冷”。

“八旗才子”、成都将军魁玉之子穆克登布早在清末告诉我们:这不是锅,而是承天寺塔顶的一个“帽子”,名镬。

穆克登布自幼随父亲转战江浙一带,更兼多得名师教诲,故既博学多才,又见多识广。光绪年间,自苏浙游学归来,穆克登布进入承天寺,发现山门左侧“有一物如釜,径四五尺,围丈余,铁质斑驳,不知其为何物”。他询及其来历,众友人皆告之以此为“关公的行军锅”。

原来,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常以《三国演义》指导将弁排军布阵,及至有清一朝入继大统之后,各代皇帝皆奉关公为神,尊之为“武圣”。荆州为关公坐镇十年之地,起初见此巨釜,众人不知其为何神物,后经有人穿凿附会,方才认定此乃关公当年所遗“行军锅”,从此便以讹传讹,相沿成习。

穆克登布认为这“行军锅”之说颇令人费解,经过详细考证,最终证实了这件器物的来历:“按承天寺旧有妙应塔,作于宋绍圣二年,住持僧智珠修复之。山谷为作记,谓其岿然立于云之上,是寺之有塔明矣。”

穆克敦布据此写下的一篇《承天寺铁镬考》,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廓清了所谓“关公的行军锅”,实乃佛塔铁镬的讹误,更正还将久已废圯的荆州承天寺妙应塔及其曾为之作记的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引入人们的视野。

[荆州驻防志》卷十六穆克登布《承天寺铁镬考》说:

“府县志皆谓铁镬,而不明所由来。忆丙寅(1626)春,于金陵聚宾门外亦见是物凡二,俱偃卧瓦砾榛莽中,形质与此无少异,唯较大十之三,询之土著者,皆谓报恩寺塔顶,塔谓粤逆所毁,顶以无所用,故置此。]

一个人·一段碑文·一段被改写的命运

让我们从一段碑记,进入千年前的那场相逢。他,姓黄名庭坚字鲁直的男子嵌入荆州。

罪,是行动的借口。

从陈留(今属开封),经许昌、江陵,进峡,经巫山、施州至黔州(今四川彭水县郁山镇),都不是被贬男子黄庭坚的终点。

宋绍圣二年(1095年),因开罪于当朝权贵,51岁黄庭坚被贬到黔州为官。他一路西行,途径荆州,与荆州承天寺的僧正和尚智珠一见如故,时常在寺中品茗谈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承天寺废圯,待重建,僧正智珠慕其才名,约其为佛塔作记,黄庭坚爽快应允。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经历了六年的贬谪生活后,黄庭坚奉召回朝,再度来到荆州,那时,承天寺佛塔已大体完工,智珠和尚接任了方丈。二人久别重逢,智珠请他履行前约,黄庭坚提笔濡墨,一挥而就,写下了《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碑记。

命定的事情,无法预知,更无法阻挡。

如果可以预知,黄庭坚是否还会坚守约定,去选择逃离?

碑记写成后,依定例,但凡是荆州的地方官,均可列名其上。黄庭坚的笔下,却偏偏落下了刚来湖北做转运判官的监察御史陈举。仇恨从此在陈举骨血里寄生。两年后,黄庭坚正在鄂渚(武昌)闲居,陈举《荆南府承天院记》雕章摘句,密报朝廷。早生龃龉宰相赵挺之阅后大怒,认为黄庭坚“幸灾谤国”,当即削夺其全部官职,并将其流放到广西宜州(今宜山县)羁管。

文字落雨白纸黑字,成为不可辩驳的罪证。

荆州,承天寺,不是黄庭坚的起点,却是他的底端,令他的人生从最高点直坠而下。

再遭贬谪,黄庭坚将妻儿老小安顿在湖南永州(今零陵县),孤身前往宜州。垂暮之年,戴罪之身,离别亲人,处境窘迫,愁苦之情难以排遣。

也许累,也许怯,也许心先于身死去。苦熬两年后,黄庭坚殁于宜州城楼的一间破屋中,卒年61岁。

江西人黄庭坚在荆州的那段岁月应该是愉悦的,也为荆州文化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宋史·列传·文苑六》曾有明载:“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府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未闻命而卒。”]

[史载: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卷八中,曾在抄录了《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的部分章节后,大发感慨:“其语不过如此,初无幸灾讽刺之意,乃至于远斥以死,冤哉!”]

一场侵略·几次毁灭·一个彻底湮没的古刹

一场侵略,将日本定格为所有中国人的心中抹不去的忧伤,也定格我心中抹不掉的仇恨。

满蒙八旗在荆州驻扎两百多年,从最早的四千人,发展到清末两万多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事起,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

乱世春秋,断了官府的施舍,昔日香火旺盛的承天寺,庙祝逐年减少,庙堂缺了修缮,几十年的光阴,诸宝殿尽成败落之像。出现在《湖北旧影》中的承天寺,尽管略显破败,但大雄宝殿和山门,其宽敞的庭院,高大的门楣,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殿宇,依然是荆州满城彻底摧毁之后尚能保存完好的唯一建筑群落。

1940年,荆沙沦陷。日寇华中派遣军出动其精锐第11军,发起“宜昌作战”,日军第4师团第39独立旅团攻陷荆州城,先后出动上百架次飞机对荆州进行狂轰滥炸,日军占领荆州城时被严重破坏。

6月8日,守军萧之楚部退守沮漳河西岸,日军强征夫役,要在荆州城内的东北角修建一座简易机场,拆毁了承天寺大部分殿堂,用作由汉口起飞的轰炸机中途加油的前进基地。

借口继续:承天寺的大雄宝殿屋顶太高,影响城东机场飞机起落,将大雄宝殿的屋顶去除一半;大火在荆州城上空燃烧,在弹片横飞,烈焰遍地的一片爆炸声中,承天寺的几重大殿连同僧寮宇舍悉数被夷为平地。

在火光中彻底湮没的,不仅有因此改写一个人命运的《荆南府承天院记》刻石残碑,还有那些延绵千载的精彩链接。

毁灭,没有停止。1959年,荆州扩建街道,承天寺的两座钟鼓楼被拆毁,唯有那尊由穆克敦布考证出来的塔刹铁镬,作为承天寺留存于世的进村物件,珍藏在荆州博物馆中。

[史载:承天寺旧有妙应塔,作于高氏,宋绍圣二年,住持僧智珠修复之,黄庭坚作《记》,谓其岿然立于云霄之上,是寺之有塔明矣。今塔虽废,而此物犹存,则以所见证之,其为塔顶也,近是。嗟乎!陵谷变迁,物多失实,苟未考以见闻,其不为讹传所误者盖鲜矣。”]

一面鼓·一座钟·一座城市的焦点

我的儿时记忆里,钟鼓楼是有一道仿古牌坊的,牌坊背后,是喧嚣繁华的菜市场。逢家中有贵宾来访就餐,母亲就会骑上自行车去钟鼓楼菜市场采买些像样的菜品。

公元2014年3月,我无法对视百年、千年来,那些习惯以晨钟暮鼓告喻朝夕轮回的荆州人,还有伴随着他们度过的那春秋更替、斗转星移的漫长日子。如今的承天寺原址上,刻有“鼓楼市场”四个大字的牌坊业已拆掉,钟鼓楼遗址上,荆州饭店和鼓楼市场已经悄然站立了几十年。钟楼,鼓楼,在荆州古城还是帝都的时候,所拥有的地位,我不曾想象。

对于荆州人,承天寺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钟楼和鼓楼,是荆南路上公交车站曾经标有的“钟鼓楼”站站牌,是一个粉饰后仍挡不住老态的饭店,一个污水横流,杂乱拥挤的菜市场,一个荆楚历史资料中的寥寥记载……

或许不可拿西安的钟鼓楼来作比较,西安城、荆州城,昔日的秦国和楚国帝都,同样历史背景和年龄,同样作为城市的心脏,如今的境遇大相庭径。

西安的钟鼓楼建于明代,虽经历风雨,但现今还原修复完好,成为西安城的标志性地标。

如今,我们只能在画册中,在书籍中依稀辨析这座号称“荆南第一禅林”那雍容华贵的恢宏气象。

曾有志者谏言:以荆州的古建筑修复和复制的实力与经验,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扩建江陵碑苑,重建荆州古城里的钟楼和鼓楼,修建与其配套作为城市客厅的钟鼓楼广场,重建昔日王侯将相拜天祭地,香客云集的承天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0: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江的故事】历史文化篇——浮邱真武显神威
发布时间:2023-03-09 06:43 信息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刘鉴 浏览量:788 【字体:大中小】
1944年霜降之夜,侵华日军驻益阳某部少佐山本一郎向翻译官李金龙交代一项特殊任务:上浮邱山拜谒真武祖师。

李金龙是益阳大码头人,对浮邱山很熟悉,浮邱寺的住持还是李金龙的堂伯。浮邱寺供奉道佛两教诸神,各路信众拜各路神仙,但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寺内真武祖师最有名,最灵验。 山本是个中国通,酷爱中国文化,自幼痴迷中国道教,特别崇敬真武祖师。

李金龙却欲劝阻这一计划,他知道这事有风险。他快要当爹了,关键时刻要保住自己的脑袋。从1937年12月2日起,日机十余次轰炸益阳,益阳人民经历一幕幕人间惨剧,对日本鬼子早已恨得咬牙切齿。1944年5月,李金龙从国民党第七十四军五十八师师部文书的位置上投敌,帮助日军进犯益阳。6月7日,益阳县城沦陷。虽说李金龙当汉奸这事只有妻子金凤和个别日军官兵知晓,他父母都不知情,但万一在往返途中被人识破,小命就得丢了。于是,他故意对山本说:“这些年皇军军威浩荡,浮邱寺早已破败不堪,没啥看头! ”

“正因如此,该赶紧去看看。以后炸了,想看也看不成。”山本坚持己见。

李金龙换个理由,满脸赔笑:“山上只有我堂伯和几个老掉牙的和尚,道观早就没了。”

山本连连摇头:“非也!明清两朝,浮邱山是湖南省道教领导机关道纪司的所在地,浮邱寺道佛共存,是天下寺庙少有的奇观。真武祖师坐镇浮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 ”

李金龙不死心:“我随家父在武汉三镇生活过,听说真武主要在湖北的武当山……”

“相传武当山南岩是真武得道飞升之地。但事实上,真武是在浮邱山飞升的,这是我20年研习的成果,绝不会错! ”山本不容置疑。

“您不会错! ”李金龙贴上前讨好地说,“我是为您的安危考虑。您只会说东北话,一张嘴就会遭人怀疑。国民党第十八军、 第七十三军驻扎在桃花江一带。那里还有中共的游击队,大大的厉害! ”

“我自幼听欧美传教士说,在中国湖南益阳有一座叫浮邱山的仙山,女蜗曾在山间炼石补天,葛洪、潘逸远、张三丰在山顶布道修行。如今近在咫尺,我岂有不拜之理?再说,我们去拜真武祖师,真武祖师会保佑我们平安。”山本轻拍李金龙的肩膀,“过两天就是九九重阳,是真武得道飞升之日,就这么定了。你妥善安排! ”

李金龙得令离开。山本闭目,眼前浮现真武祖师手持宝剑降妖伏魔的形象。他执意去拜真武祖师,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一祈求真武祖师保佑日军赢得太平洋莱特湾海战胜利。此前日军在衡阳遭受重创,在塞班岛、马里亚纳群岛连连失败,日前莱特湾海战爆发,此役日军若败,日本南线资源输送的命脉将绝,“大东亚共荣圈”将破,那绝对是一场噩梦。他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浮邱山。他相信,真武祖师是无所不能的菩萨,更是无往不胜的战神。

李金龙回到家,跟妻子金凤说要去浮邱山的事。金凤一听喜上眉梢:“三月三咱俩去浮邱寺求子,真的怀上了!我答应了真武祖师九月九去还愿。这下正好,带我一起去! ”

安排金凤上山,这倒不难。李金龙想出一个好主意:明天是九月初八,方圆几百里的香客都会等到九月初九上山,那么,请山本明天上山,几乎不会碰到香客,可大大降低风险。为确保万无一失,李金龙决定带两名日军卫兵凌晨卯时进山,金凤和山本假扮夫妇傍晚酉时登顶。堂伯没见过金凤,一定看不出破绽。

李金龙立即跑去请示山本。山本欣然同意,还让李金龙转告住持,他将以“国立武汉大学国文系李教授夫妇”的名义,向浮 邱寺捐款一万大洋。

次日凌晨,李金龙和两名卫兵换上国军军服,故意不走南边的穿天坳,而是选择平时少有人走的东入口进山。晨鸟啼鸣时三人入寺,拜见住持。住持认得堂侄,听说武汉的教授夫妇捐款, 很是高兴,心想有一万大洋,残破不堪的四进大殿可得修缮,万卷藏经也不用直面雨雪了。倘有余款,再建两排客房,平时宿香客,灾时庇八方。

酉时,暮鸟归巢,圆日与半月同辉。几个老和尚在后堂准备斋饭,住持和李金龙在寺外迎候。只见山本身着青布长衫,布扣紧锁,大步走在前头,另两名“轿夫”敞衫露怀,抬着金凤。

山本热汗涔涔,却浑然不顾。他如愿登顶浮邱,穿过千年银杏林,遥想真武祖师食银杏白果、锁洞庭孽龙,不禁心潮澎湃。

“我们两口子结婚五年没怀上,今年三月三从武汉来求子, 真武祖师果然赐子予我。我就拉我家李教授一同来还愿了!”金凤嘴巧,半真半假的话语直往外倒。山本微微躬身,彬彬有礼, 颇似大学教授。

“请入寺畅谈!”李金龙见一切尽如预期,心中高兴,率先入寺引路。两名穿国军军服的卫兵紧跟入寺,分列两侧。

“对!对!我们先去还愿! ”金凤腆着大肚子,侧身跨过门槛,随即转过身来,迎“李教授”入寺。

山本颔首捋衫,正欲抬腿,却被住持拦住。

山本疑惑地看着住持。寺内外的卫兵警觉地把手按在腰间。

住持表情平静:“请先生解扣。”

李金龙闻言大惊,却假装轻松:“大伯是担心李教授受热。 李教授您热吗?”

山本摇头。

“不热不热!寒露都过了,我还冷呢! ”李金龙喝令门外敞衫露怀的卫兵,“快把衣服扣好,小心着凉! ”

李金龙一边说着,一边扶山本入寺。不料住持再次伸手拦阻。

四名卫兵正要掏枪,山本微微摇头,然后正对着住持,缓缓解扣,露出土黄色的日军军服。

“宗教无国界,日本人也可以入寺吧? ”山本微笑着问。

“日本人可以。请先脱掉你的军服。”住持的语气依然平静。 卫兵们掏出手枪,齐齐对准住持。李金龙朝后堂那边看了看,又扭头朝住持:“大伯,别这么讲究吧,穿军服怎么了,我不也穿着军服吗! ”

“可日本人的军服,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住持字字铿锵。

“少佐是以个人身份来拜真武祖师的,跟穿什么衣服没关系! ”李金龙急了,“少佐有诚意,愿捐一万大洋! ”

“脱了日本军服,才是个人身份! ”

“你是佛门和尚,我信奉的是道教,你无权拦阻!”山本动怒了。

住持不让步:“我是本寺住持! ”

“哎哟哟!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佛面看真武祖师面!”金凤跨出寺门打圆场。

住持两手展开,双眼微闭:“不脱日军军服,休想进门! ”

李金龙和山本几乎同时抽出匕首。两人一前一后,连扎住持的胸和背。鲜血喷涌而出,住持缓缓倒地。

李金龙紧张地朝后堂望去,后堂寂静。

李金龙一挥手,金凤赶紧上轿。这时,一个扫地老僧见住持倒在血泊中,正欲呼救,四个卫兵抽出匕首对老僧一通乱捅。

随即,两“轿夫”抬着金凤,李金龙与另两名卫兵护着山本沿南路分两批先后下山。

来到穿天坳水库附近,天已黑了,金凤心中窃喜,一路没人追随。突然天空两声霹雳,轿停,金凤钻出轿来,竟不见两个“轿夫”。左喊右喊没人应答,她只得在附近找农家借宿。

次日清晨,农家主人及进山香客惊呼,穿天坳水库漂浮着六具男尸。金凤匆忙赶到,认出正是李金龙、山本和四名日军卫兵。她惊愕不已:“怎么两声霹雳后分两批下山的六人,无任何外伤,齐齐淹死在水库?”

难道是真武祖师显神威,把六条恶棍灭在这里。想到这里, 金凤“啊”的一声怪叫,又哭又笑、手舞足蹈跑下山去。

如果山本一郎没死,他会以为真武祖师真的显神威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一莱特湾海战在这天结束,13艘日军巡洋舰等重型军舰被盟军击沉,日本帝国海军主力被消灭,他的父亲一日军南路舰队“扶桑号”山本大佐葬身苏里高海峡。次年8月21日,山本大佐的妹夫、山本少佐的姑父今井武夫,作为日本乞降使节在芷江向中国人民认罪投降。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如今的浮邱寺内,马、赵、温、关四 大元帅侍卫的真武祖师,与二十四诸天菩萨一起庇护八方黎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0: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武灵应真君

真武祖师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汉族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明朝以后,在全国影响极大,中国近代汉族民间信仰尤为普遍。[1]

真武大帝的[2] 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

道经如是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之后,生 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国王和王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然 而,太玄只喜欢道术,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真武祖师

别名
真武大帝、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神话体系
道教

所属
北极四圣

居所
武当山、权掌童初府

司掌
镇位北极六天、荡魔灭邪


象征
龟蛇玄武、披发跣足持剑、皂纛

父母
净乐国王、善胜皇后

出生地
净乐国净乐宫

本源
太上老君八十二化

师父
妙乐天尊、丰乾大天帝、紫气元君

相关书籍
《真武灵应图册》《真武妙经》等

目录
1人物介绍
2相关记载
3更名原因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其一,为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盘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真武大帝

其四,为戈之事的主持者

勾陈大帝之重要支持,剑仙之道守护神,武学之人的护法者。灵龟为盾、玄蛇为剑,兵天剑修真的看守护者。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因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其下有腾蛇星,故龟蛇合体;位于北方,属水,其色玄,故称玄武。玄武真君每每斩妖除魔都御剑出行,就因为御剑天遁比腾云驾雾来的快。

其五,为司命之神

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既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玄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汉族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仰,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史料

史载"净乐治麇"

真武大帝

,糜国王子也就是净乐王子真武,不爱江山,爱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东南的武当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后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总名。战国典籍已有记载。

《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五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礼记·曲礼》云:"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注曰:"行,军旅之出也。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军行法之,作此举之于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阵整肃也。"

《淮南子·天文》将此四方神与四天帝相配,称玄武为颛顼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

纬书《河图》则视玄武为黑帝之精,称:"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为之作护卫。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玄武形象仍为龟蛇,该书《续编》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游庐山,憩之涧石,忽见蟠蛇如堆缯锦,俄变为巨龟,访之山叟,云是玄武。"

五代于逖《灵应录》又记人锄死龟蛇得祸的故事,据称此龟蛇即"玄武神也"。

折叠编辑本段更名原因
折叠历史记载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纭。

真武大帝

一说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此说见于《集说诠真》等书中,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的讳,此说见于《朱子语类》中。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被(披)发仗剑(故称披发祖师),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到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括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的传说和神异故事。

折叠道经记载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竹,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

真武大帝

,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挡) 之"。宋天禧年间(1017-1022)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七年(1303)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汉族民间普遍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庙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或金童、玉女。据说前者是护卫大神,后者专替真武记录三界中的善恶功过。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

人们常说的武当山就是真武大帝的根据地,上面金顶里面供奉的为明代铸造的铜像,前面又

武当山金顶真武大帝像

八仙桌两边非别为周公·桃花·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武当山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同寻常,右图附上武当山金顶真武大帝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四圣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北极四圣,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称其为:天蓬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又名天佑副帅)、翊圣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将军)、灵应佑圣真君(又名真武将军)。道教护法神将四圣真君的崇奉,起于隋唐以后。

宋代神霄派则将"四圣"与"雷部"归结为道派重要神真之一。

宋代以后,黑煞将军为"翊圣保德将军"所取代或合而为一,北极帝星的地位稳定,全赖四大元帅护卫,故四帅亦称四圣是护佑天际的大神将军,常在道教天神玉皇上帝或紫微大帝的庙宇作镇殿都卫。

到明代时,则信仰真武大帝,位格相当于四御之一的紫微大帝。明代,真武大帝信仰已远远超过北极四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北极四圣

隶属
北帝


四圣
天蓬、天猷、翊圣、真武

又称
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

目录
1简介
2天蓬大元帅
3天猷元帅
4翊圣元帅
5真武大帝
6记载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北极四圣又称四圣真君,即指天蓬、天猷、翊圣(黑煞)、佑圣(真武)四位神将,是北帝的部下,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帝可以指北极紫微大帝,也可说是北阴酆都大帝。此二尊北阴酆都大帝为北极紫微大帝与幽冥的化身,为幽冥酆都界中最高总领。北帝领北极四圣众部将帅及众多阴兵安镇酆都罗山(此即是人曰酆都。处极北而广大茫茫又称北罗酆)镇守,制约幽冥。道教说因众生造作恶业,不修道德,至感妖魔邪鬼,枉害生人。元始天尊哀悯众生,故大兴慈悲,特遣九天延祥涤厄四圣真君,下降世间,扫除邪鬼,救护群生,彰显大道。四圣真君永镇玉皇大帝殿前。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曰:"四圣元帅永镇玉帝殿下,统摄三界妖邪,每岁常乃降於人间,察人善功,赐人昌吉,保持帝祚,覆荫群迷,断绝恶根,增延禄寿。"

《翊圣保德传卷》记载:"真君降言曰:'吾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遵符命降卫宋朝社稷,来定遐长基业,固非山林魑魅之类也。'"

折叠编辑本段天蓬大元帅
北极天蓬真君是四圣之首。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同书卷二一七曰:"天蓬元帅三头六臂,赤发,绯衣,赤甲,跣足;左一手结天蓬印,右一手撼帝钟;又左一手执斧钺,右一手结印擎七星;左一手提索,右一手仗剑,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仙童玉女,羽衣赫赫,各持金剑,乘北方太玄煞气、黑气,气中有五色气,从空降坛。"《太上北极伏魔神咒杀鬼录》亦述天蓬英武仪貌:"三头六臂,执钺斧、弓箭、剑、铎、戟、索六物,身长五十丈,黑衣玄冠金甲,领神兵三十六万众。"

考"天蓬"一名,本为星宿神之称。《道法会元》卷一七二说:"北斗九宸,应化分精,而为九神也。九神者,天蓬、天任、天衡、天辅、天英、天内、天柱、天心、天禽也。谓顺支辰,总御阴阳,契合天地,主张造化,乘三明以应四时,随月建以定八节,历九宫也进退。"即是以天蓬为北斗九宸之首辅,主四时八节、阴阳造化之政。

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卿,别有神局,主阴治司职,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阴治主者,以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

道书中首载天蓬者为《上清大洞真经》卷二,但已演变成为道教存思之身神。文中曰:"次思赤气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伏如天蓬大将,二神待立。"并附有存思图,其天蓬大将双手抱于胸前,身披金甲,其形象和善可亲,乃人体脑部泥丸君的化身。《道法会元》卷一七一曰:"北斗七晨,一曰九星。泥丸九宫中有帝席,魂神魄灵,分化列位,隐名曰天蓬,亦曰太微神。事见《上道禁经》《三匝斗内文》及《紫庭秘旨大洞天书》也。"凡欲修持天蓬大法,"须平旦入室朝修,未出户之时,以净水一钟,安神尺于水钟之上,俱置天蓬元帅真形前。次安九天宝印,在水钟下。然后二手结元帅印,存见五脏分明,六甲五脏分明,六甲六丁待卫。次存九晨自北方玄虚中来罩兆顶,紫气出于泥丸后户。盖于泥丸中有天蓬大元帅,长九尺,存之分明良久。先叩齿九通,念净天地神咒。又叩齿五通,念天蓬安神咒,咽津五过。毕,再叩左齿,撞天钟;后叩右齿,鸣天磬;次叩中间二齿,击天鼓,各七通。然后微咒之,务以数多立限,若至万遍,功德满足,邪鬼魔精凶恶妖怪,闻名即去,万病千殃,传言即愈,能令枯木生花,竭水涌泉,破五鬼疫疠,降六天故气,半天五酉、山魈妖狐,随咒绝其影响矣。用印封锁鬼洞,伐戮蛟螭,通达章词,无截遏之侮,吞佩贴镇,有起死之功。"由此看来,这位天蓬元帅不仅可以养护身心,亦是辟鬼驱邪的猛将,于是从北斗星神、泥丸身神演变成为道教神系中的第一护法,影响随之愈巨,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遂流传千年,威力甚大。

天蓬宝诰(一)

志心皈命礼

六龙陛左,九虎关中,现三头六臂之威容,运七政八灵之洪造。帝钟才震,万圣齐临;钺斧轻挥,群魔碎灭。神光赫赫,常救护于众生;真性巍巍,誓永兴于正道。劈尸千里,斩鬼五形。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保宁身命,北极天蓬八十一军大元帅、护国消魔真君,证果法云普覆天尊。

天蓬宝诰(二)

志心皈命礼

北帝酆都上,太乙六天中,一炁分万神,震天护法界,九天降魔使,大力赫神威,无极大神通,太乙都雷使,摄服诸魔精,元应太皇府,金眉真老君,应化隐元真君,广度群生无边际,北极天蓬大元帅,佑圣极高天尊。九天尚父,灵魁尊神,敕煞魔灵,含元太虚,玉真寿元,天蓬真老 苍天上帝,雷部太阳烈火天尊。

折叠编辑本段天猷元帅
北极四圣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说他位居"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红光杳杳,紫气悠悠,雄风,猛雾飕飕,真气宛转,星斗回周,千神自朝,五岳巡游,金童鼓吹,玉女歌讴,名列金阙,位镇丰幽,苍禽狮子,巨海蛟虬,三十万兵,从我周游,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人遭尤善,祟遇无休,降临福气,涤荡无忧。"《道法会元》卷一七四谓其主治元景丹天府,领玄都蛟龙金龙驿吏万千,执印施符,救助万民,"气浊者以印上之,灵散者以符助之,亦可镇山川大泽魔鬼群集之所。"《太上三洞神咒》卷五亦曰:"紫微之敕,运动灵文,降行天地,帝君天蓬,紫微大帅,万神祖宗,天猷副帅,游行太空。"

天猷元帅宝诰

至心皈命礼。

妙有天中,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悯凡庸迷谬以丧真。仰圣相大光而作序。赞演诸天之隐韵。述敷大梵之仙章。俯怜崇奉之诚。大赐护持之力。云随步发,海逐身流。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滋育身命。北极天猷大元帅。普化天帝。证果冲和应善天尊。

折叠编辑本段翊圣元帅
四圣的第三位是翊圣元帅,亦名黑杀元帅、黑煞将军。 《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妙经》说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天庭位列,总三洞五雷之号令,掌八天九地之权衡,悯造化之枢机,僚真仙之将吏,无邪不断,何鬼敢当。摄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华日月,威震乾坤。"其《黑杀咒》曰:"走符摄录,绝断鬼门,行神布气,摄除五瘟,左右吏兵,三五将军,雷公霹雳,电激风奔,刀剑如雨,队仗如云,手把帝钟,头戴昆仑,行绕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许拒逆。"《道法会元》卷一七五谓翊圣元帅主治元照灵虚府,有元照灵虚府印、丁甲合同印及六丁六甲符、三天五斗符传世。《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收有上清黑杀神符,并曰:"若黑杀真君闻龙蜃触符,即亲下伏之,若渡江海,用纸书佩之,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镇宅,除灾驱怪。"

这位翊圣元帅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为护佑宋室的大神。 据王钦若《翊圣保德传》 记载,建隆初年(960年)太宗命于终南山中筑上清太平宫,每逢三元、诸圣诞节,致醮祀神。于是翊圣真君经常降临,为人祛殄驱怪,灵验不可胜纪。故官吏民众不远千里,"或驰诚遥祷,或斋洁朝拜,以祈真受,时有所闻。大抵多随其性习,加以训助。人臣依于忠,人子依于孝,清淳者示之格言,贪酷者警以要道,词甚平易,颇叶音韵。"如降言曰:"尽力事君以为忠臣,浊财勿顾,邪事莫闻,整雪刑狱,救疗人民,动合王道,终为吉人。积愆为咎,必有沉沦。众生本无形之性,配有形之躯,旷劫以来,不能自悟,自有无极世界不夜之乡,混合太虚,杳冥同理。"凡此类降言,内容涉及广泛,有讲修心观空,有论炼气养生,有劝善君臣民众,充分显示了道教度人济世的一贯作风,故甚得朝野上下的信仰与祭礼。

北极翊圣大元帅宝诰

至心皈命礼。

帝阃功成,天庭位列。总三洞五雷之号令。掌八天九地之权衡。欲造化之枢机。僚真仙之将吏。无邪不斩,何鬼敢当。摄大力之妖魔。逐流星之芒怪。光华日月,威震乾坤。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析佑,延祥涤厄。护持身命。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储庆保德真君。证果游行三界天尊。

折叠编辑本段真武大帝
北极四圣的最后一位即真武元帅。《太上九天延祥涤厄四圣妙经》谓他乃"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于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于消魔护国。

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其《真武咒》曰:"干元有将,顶戴三台,披发圆象,真武威灵,助吾大道,龟蛇合影,身如山岳,四气朗清,金光赫赫,努目光明,牙如剑树,手执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见吾为血,化为紫尘,魁罡正气,是吾本身,天符通现,大保乾坤。"

自明代随着民间对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与高涨,真武元帅后来又升格为真武大帝、玄天上帝,在民间几乎成为与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王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净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屈原《楚辞》之《远游》篇有句称,"召玄武而奔属"。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

玄天宝诰:

志心皈命礼 :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佐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其二)

至心皈命礼,

虚危分宿,壬癸孕灵,化身自金阙之尊,居位极玉虚之奥,玄妙极至,奚止於辅正除邪,正一所生,岂但於消魔护国,保劫终而制劫始,护群品而掌群仙,勇果全才,威神备德,大悲大愿大圣大慈、通天祈佑、延祥涤厄、安和身命、北极佑圣真武大元帅、玄天元圣仁威上帝、金阙化身、证果终劫济苦天尊。

玄天报恩教主宝诰

志心皈命礼。

玄元应化,武曲分真。垂念我等众生,有相脱生。父母怀胎十月,乳哺三年。辛苦百千,殷勤寸念。怜我父母,日渐衰朽。我今持念平等,悉灭险峻贪嗔。礼帝为师,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过去宗祖,早得超生。大圣大慈,大仁大孝。八十二化,报恩教主。佑圣真武,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终劫济苦天尊。

折叠编辑本段记载著作
著作

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太上紫微中天七元真经》《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北帝紫微神咒妙经》《上清北极天心正法》《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北方真武妙经》《玄天上帝启圣录》《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等。《太上三洞神咒》卷五"紫微敕遣咒"曰:"紫微有敕,命魔摄凶,翻天撼地,震动虚空。琼魁元帅,天威天蓬,威灵气焰,万神祖宗。明元副帅,天猷天雄,自号赫奕,诸天齐功。翊圣大神,天灵太冲,内讳招摇,斩邪灭踪。真武大圣,天武天童,内名玄武,严摄北丰。北极四圣,显灵威雄,下游尘世,上登玉隆。"

石刻

重庆大足地区珍存的道教石刻中,舒成岩第三号窟为紫微大帝窟,凿造于南宋绍兴年间 (1131-1163年)。窟正壁上刻一大帝,面西端坐于双头龙靠椅上,坐身高1.30米,肩宽0.40米,他头戴平顶通天冠,头两侧垂香袋护耳,身着圆领宽袖袍服,项下佩方心曲领于胸部,双手在胸前捧玉圭,两足着云头靴搁于方形踏几上,面慈无须,此即为紫微大帝。在主像的左右二侧,各立一护法神将,身高 1.45米,均头戴束发金冠,冠侧有绳系于颈,身着铠甲,横目怒目。

左神将三头六臂,面容狰狞,其左上手执帝钟,右上手举一兵器(残);中二手在胸前捧住一法印;左下手置于一龙头的双角上,右下手执一方天戟,戟尖有红缨下垂。右神将为一头四臂,面黑如炭,其左上手举一法印,右上手执钺;左下手握一绢素,右下手斜持宝剑,又有一龙蹲伏其右脚旁。这就是四圣元帅中的天蓬(左)、天猷(右)元帅。

石洞

在石门山第十号三皇洞(原名圣府洞),亦为南宋石刻。主像有三,面南端坐于双龙头靠背椅上,中央主神,头载平顶通天冠,冠侧有香袋护耳,内着圆口荷叶边中单,外罩宽袖大袍,项下系方心曲领,双足着靴,踏于方形几上,双手于胸前捧玉圭。容貌年轻英俊,其造型、服饰与舒成岩紫微大帝像十分相似,此当为紫微大帝。在紫微大帝的右侧当为玉皇大帝,其脸形长方,颌下有须;左侧当为后土地祗,亦呈庄严端相。在紫微大帝头部上方的岩壁上,一字排列着三个小圆龛,每龛内各有一天尊坐像,这就是道教最高的尊神--三清道祖。主像两侧左、右壁前,各立一位护法神将,身高1.94米。二神面目狰狞,头戴束发冠,身披胸甲,脚蹬战靴,披帛绕体下垂。左像为三面六臂,其左上手举法印,右上手握帝钟;左中手在傍执弓,右中手握二箭置胸前;左下手抓住一龙的左角,右下手拄宣花斧于体侧。右像为三面四臂,其左上手于胸前持物(残),右上手于腹前拄剑(残);左下手反执一长矛,右下手握拳砸于一龙头上。毫无疑问,他们就是天蓬、天猷元帅。

此外,左壁尚有六尊立像,其中第五像眼瞪目张,额敕束发箍,脑后有双飘帛上拂,身着铠甲,左手牵右袖袍,右手在腹前仗剑,赤足立于一龟背上,龟左侧有一蛇盘曲,十分明显,这是四圣中的真武元帅。其余的五尊造像皆着官袍朝服,形容端庄严肃,如上朝面圣之状,则当为五斗真君。惜右壁造像无乎全毁,但亦可推测当为翊圣元帅与五星真君,以与左壁诸神相配。在左壁的上层,还有二十八尊较小的造像,一字排列,即当为二十八宿星神,亦属雷部诸真。

《太上三洞神咒》卷三曰:"仰启皈命天蓬将,摧碎群魔大力神,严驾夔龙降道场,赫奕威光动天地。二十八宿明星主,三十六部大神王。手持金剑斩妖精,掌持宝印除凶魅。帝钟摇响震天宫,驱雷掣电走纷纭。"大足石刻中的这几组道教造像,已有八百六十余年的历史,其题材丰富,造像精美,系统完整,神系清晰,且与众多道经所记一一吻合,十分珍贵。尤其是紫微三帝、北极四圣的造像,是道教雷法的神圣道场,凡研究、修持雷法者,皆当朝拜顶礼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0: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真宗===双真重真会真//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赵恒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会真记//崇祯传===通灵宝玉//风月宝鉴
赵恒 - 宋真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人物关系
章怀皇后妻子 章怀皇后赵祯儿子 赵祯赵祐儿子 赵祐赵光义父亲 赵光义潘美岳父 潘美赵德芳堂哥 赵德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赵恒


宋真宗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日期
968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
1022年3月23日

主要作品
《励学篇》

主要成就
咸平之治、澶渊之盟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赵恒于出生于公元968年腊月初一(12月29日),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称宋真宗,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997年以太子继位。最初并非皇位继承人 。宋太宗最初立长子赵元佐为太子,但因赵元佐后来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伤人及在宫内纵火,最后被废。太宗再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但赵元僖又早逝。赵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赵德昌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剑伤再次复发而驾崩,赵德昌继位为帝,改名为赵恒,是为宋真宗。宗室谱名赵德昌,太宗继位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

继位前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曾用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咸平年间,治理有方,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于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开封)三百里外的澶渊(今河南濮阳县西),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向辽进贡白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岁币”,来换取与辽之间的和平,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chán]渊之盟”。此后,宋辽均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养民生,北宋也逐渐进入经济繁荣期。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赵祯继位,乾兴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驾崩于汴京宫中的延庆殿,享年55岁,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巩义市东南蔡家庄)。赵恒死后谥号章圣元孝帝,庙号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历任宰相

①左宰相

王钦若吕端(公元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入宋后,曾任太常丞相、 浚仪知县、定州同判、成都知府、开封府判官、蔡州知州、开封知县、 户部郎中、大理少卿、右谏议大夫等职。淳化四年(993年),拜为参知政事。是年底,左谏议大夫寇准也被拜为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夏,吕端身体有病,请求辞去官职,宋真宗不允,却免去了他进殿朝见的礼节。真宗亲自到家中探望。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病卒,年66岁,赠司空、谥正惠。

张齐贤(公元943~1014),字师亮,曹州句容人,徙居洛阳。

李沆(公元947~1004),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吕蒙正(公元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阳人。988年,拜吕蒙正为宰相。

向敏中(公元948~1019),字常之,开封人。

②右宰相

毕士安(938~1005),一名士元(《嘉定赤城志》卷九),字仁叟,一字舜举(《武夷新集》卷一一《毕公墓志铭》、《隆平集》卷四本传),代州云中人。景德初,参知政事。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人。天禧元年,再起为相。 赵恒

王旦(957—1017),北宋大臣。景德三年拜丞相。

王钦若(962-1025年),是中国北宋初期的政治家。

丁谓(966~1037),北宋大臣。字谓之,苏州长洲人。

李迪,河北赞皇人,后迁濮州,字复古。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冯拯(958~1023),字道济,孟州河阳人。

吏治改革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够实现“德治”。

官员制度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又规定,只要是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一个官员若犯贪污罪,其上司、曾荐举过他的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这使得上司很注意防范下属犯贪污罪,荐举者很关心被荐举者的德行。这样、只有才德兼备者才能被选拔进入官员队伍,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许多。

官员档案

宋代吏部建立了官员档案,凡犯贪污罪者都记录在案。宋代还规定,这些犯罪者,每次晋级或调动职务时,都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规定,此类官员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样的规定,动员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监督力量,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将他们置于严密的监管体系中,避免其再次腐败。

岁末年节时,皇帝赐臣僚宴饮,既是增进君臣关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时机。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另外,有资格参加节序赐宴官员的范围较前期大为扩大,如1009年二月,“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即从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与此同时,节日时还馈送朝臣节物,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神(食炎)、饧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享受馈送节物的官职之广,几乎包括文武百官;节日之多,几乎全部囊括。 

伏日休务

宋真宗“诏自今伏日并休务”,增加了官员伏日的休务假,对官员节日之外的事假也较以前灵活,将祭奠亡亲的私忌假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官员,私忌日给假一天,并新创了饯行假。一些节假,不仅只施行于官员,那些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给在福建险恶山路上运送官物的军士以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一万余人。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其中,文武官员每年可休传统节假,还有新设假日。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的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反腐举措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 赵恒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宋代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转正。自然而然,官员的贪污行为也就相应减少了。

第三,建立了一整套监察官员的渎职惩处制度,选拔的标准和职务回避制度。宋朝对具有纪委职责的监察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察,自身贪暴受惩处的制度。对于失察德监察官,宋真宗实行严厉的处罚。

首先要“鲠亮感言”,廉洁无私,纠缠不避权贵;其次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从政的实践经验。

折叠军事经济
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和约之后急速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总额已达15085万。 宋真宗画像可以说,如果没有1004年的和约,就没有公元1009年的繁华似锦。在宋朝,经济发达,尤善商贾,尽管赵宋的面积、初期时的人口、资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经济,在像1009年这般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时,岁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灾害仍频,岁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官员接触钱财的机会也由此多了起来。然而北宋时期官员赃罪(贪污)的现象却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

财政增收

人口与税收从996年北宋户口451万户,财政2224万,1021年北宋户口867多万户。人口是见证国家繁荣的高效统计工具,每一个朝代都务必面临这一问题,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例,人口已经达到3亿。那么1021年北宋人口是将近900万户,每户有多少人呢?假如答案是5人,整个国家人口也达到了4500万,还没有浙江省人口多,可见历史上的北宋人口发展在没有计划生育的限制下,已经达到了极限。这是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不敢想象的数字。更令人称奇的是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1102年全国有户2,000万财政15085万,北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万。人口终于突破一个亿。可见,也是按照我推算的每户5人多点算出的。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 农业真宗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的地方(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9月,宋真宗外出“观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仪仗后,竟自发地欢呼“万岁”。宋真宗在统治前期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总而言之,宋真宗在即位之初,广开言路,勤政治国,政治清明,经济日趋繁荣。

宋真宗在位25年,且统治时期治理有方,户口增加416万户,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他以拉动内需反腐倡廉促经济发展,使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公元1004年,辽宋双方在澶渊交战,宋朝获胜。

岁币

宋真宗决定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这虽然给人民加大了负担,不过为民族关系作出了贡献,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宋真宗也是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等,宋真宗死后葬于永定陵。

宋真宗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因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拥护。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继位后开创“咸平之治”。宋真宗在北宋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的局面。

折叠文化民族外交
背景

大宋国的北边有一个比大宋建国还早的辽国。在宋真宗上任前,两国之间已有多次较量,双方大体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不过,从总体看来,大宋有由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的趋势。不同于历史上其他那些大一统的王朝,北宋的北边没有那道万里长城可以依赖,而且由于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北部一带)没能收复,战略要地尽失。中原北部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辽国骑兵随时可以南下饮马黄河。

​措施

为了抵御辽国骑兵,宋真宗采用了宋太宗时的办法:多开沟渠、多种水田。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还在今徐水周边,引鲍河水以“隔限敌骑”。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又以定州为中心,开挖连接唐河、沙河、界河的运河,有效地限制了敌方骑兵。除了开河渠外,还大力推广一种“方田”,就是在田地内开挖方格式的水渠网。有的水渠达五尺宽,七尺深。宋真宗在开挖河渠的同时,还大搞屯田,积粮备战,并启用老将曹彬威慑武将。他还亲自选拔精兵强将,对火兵器也给予了重视。宋军人数从太祖末期的66万人(作战部队35万人),增加到真宗末年的91万人(作战部队43万人),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增加的。

折叠平定叛乱
公元968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幼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曾任开封府尹。真宗因为是太宗第三子,虽与长兄楚王赵元佐同为元德皇后所生,同为嫡子,但是轮不到继承皇位。当时因真宗的长兄赵元佐发疯、次兄赵元僖暴死,这才轮到他继承皇位。淳化五年(997)被立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平”。

宋真宗既不是太宗的长子,也非皇后所生,原本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大哥赵元佐因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暴死之后,他有幸成为太子。太宗驾崩后,他又遭遇了一场由太监王继恩和太后共同谋划的宫廷政变,好在有左丞相吕端及时相救,他才得以登基。

与久经沙场的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不同,从小生活在深宫中的赵恒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在他看来,坚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黄老无为思想,继续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选择。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后,政治上趋于保守。

折叠咸平之治
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勤于政事,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也能注意节俭,社会较为安定,给国家创造了一个相对长期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其时,铁制工具制作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入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使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折叠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
建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 澶渊之盟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真宗朝名相寇准,对宋辽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19岁就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其人生性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太宗时,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乎太宗的心意,太宗愤而离去,寇准居然不顾君臣之礼,扯着太宗的衣服不让他离开,太宗被他搞得极为尴尬。或许正是因为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

公元1004年春,辽国承天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 宋真宗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汴梁(东京)。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趁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在今河南濮阳),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和辽使者曹利用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1]

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在互市贸易中,北宋所赚的钱远远多于岁币(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国,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

宋真宗赵恒像盟约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四十多年来的敌对状态,同时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同时,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发生,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设置榷场,开放交易,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纵观中国历史,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好与坏。真宗在的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但对外政策上却有软弱之心,辽国入侵,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虽然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但真宗畏于辽军气势而就此罢兵,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使宋朝向番方纳贡换取和平的恶例开始,导致此后的宋朝君主都一贯如此。

宋真宗统治后期善用人才,以王钦若和丁谓为宰相。同时又信奉道教和佛教,称受天书,封泰山、祀汾阳,修建了许多寺庙。真宗这样说来还是一位明君。

宋真宗时,冶铁工艺进步,铁制农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又引进暹罗良种水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景德年间,专门制作瓷器(原名白崖场)的昌南镇遂改名为景德镇,贸易盛况空前。[2]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家世
祖父:宋宣祖赵弘殷
伯父:宋太祖赵匡胤
父亲:宋太宗赵光义
母亲:元德皇后李氏
折叠兄弟
汉恭宪王赵元佐,母元德皇后李氏
昭成太子赵元僖
商恭靖王赵元份
越文惠王赵元杰
镇恭懿王赵元偓
楚恭惠王赵元侢
周恭肃王赵元俨
崇王赵元亿
折叠后妃
妻子
章怀皇后潘氏,宋初名将潘美第八女,于赵恒即位前去世,后追封为皇后。

章穆皇后郭氏

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于赵恒去世后垂帘听政,把持朝政达10余年之久,对北宋政局产生过重要影响。

章懿皇后李氏(李宸妃)

章惠皇后杨氏

妃嫔
昭静贵妃沈氏

贵妃杜氏

贤妃曹氏

贵妃陈氏

贤妃陈氏

顺容戴氏

美人徐氏

才人陈氏

折叠子女
儿子
温王赵禔,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禔,追封温王

悼献太子赵祐,十岁时夭折,母章穆皇后郭氏

昌王赵祇,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祇,追封昌王

信王赵祉,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祉,追封信王

钦王赵祈,早亡,宋徽宗时改追宗室,赐名赵祈,追封钦王

宋仁宗赵祯,生母宫人李氏,养母皇后刘娥、淑妃杨氏

女儿
惠国公主,早亡

升国大长公主,初入道,号清虚灵照大师。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真宗御驾亲征,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以输岁币求苟安的恶例。真宗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得意了一阵子。不料有一天,参政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王钦若的话,本来是要贬低寇准的,但却同时给爱虚荣的宋真宗泼了一盆冷水,从此怏怏不乐。 王钦若是个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的马屁精。他对正经事儿没多大能耐,但在搞小动作方面,却是胜人一筹的。史称他“性倾巧,敢为矫诞”。宋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他看出真宗这人是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真宗说:“河北的的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战争呢? 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了。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接着又说:“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古代传说的‘河出《图》、洛出《书》’,难道真有这么回事吗?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真宗听了,当然心领神会,但又担心地说:“王旦也许不会同意这么干吧?”王旦是当时的宰相,因为之前寇准已被排挤出朝,所以真宗首先考虑王旦是否肯附从。王钦若说:“我去向他暗示这是出于圣意,估计不会不同意。”果然,经过王钦若说项,王旦同意了。但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正当喝得高兴的当儿,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与王旦说:“带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那里面盛的全是美珠!

景德五年(1008)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时,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半夜我刚要睡,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从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终于盼来了天书。-(《皇宋通鉴》)适才城皇司来奏称在左承天门南发现有帛布悬于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报说帛布还包有类似天书的东西,封口隐然有字。原来正是神人说的天书啊!”王旦等当即再拜称贺。真宗于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门,诚惶诚恐地把那所谓的“天书”迎奉到道场,当众开了封口。只见帛布上写的是:“封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还有黄色字条三幅,内容的意思是说真宗以孝道承统,务以清净简俭,必致世祚长久云云。真宗命知枢密院事陈尧叟宣读后,依旧包起,郑重盛入预先准备好的金柜中,另派官员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设斋宴,接受百官朝贺。为了扩大影响,真宗趁热打铁,接连下了几道诏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门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许京师聚饮三日以示庆祝,等等。又授意一班吹鼓手如陈尧叟、丁谓等益以经义加以附和。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争言祥瑞”的热潮。 这样闹腾了一阵之后,三月间即由王旦牵头,动员了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寿父老等二万四千三百余人,连续五次联名上表请求真宗封禅。真宗召三司使丁谓问了经费事宜后,即命翰林及太常详拟封禅仪注,又任命了主要负责官员,其中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王钦若为封禅度经制置使,丁谓负责计度财用。六月初,派王钦若为先行官,赴泰山筹办具体事宜。 王钦若一到乾封(今泰安县)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不久,又遣人将自己伪造的“天书”驰送京都。真宗再次召集朝臣吹牛说:“五月丙子夜,我又梦见上次的神人对我说:“来月上旬,将赐天书泰山”。即密谕王钦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报,果然应验了……王旦等又是再拜称贺。

折叠“荒唐皇帝”
戏迷的艳遇,娶女戏子做皇后。

刘娥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人,她老爸曾任地方部队的军官和市长,后来在战争中死了。一岁时,她老妈也因病去世。无依无靠的她在苦难中长大,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机。长大后的刘娥开始学戏,不仅声音甜美,而且很聪明,再加上容貌出众,在几次戏曲擂台赛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红了起来,成为女明星。

18岁时,嫁给了一个银匠为妻。为了做生意赚钱,银匠带着刘娥来到当时的京城开封。谁也没有想到,刘娥的开封之行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

在开封,刘娥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开封非常繁华,有钱人很多,戏迷也很多。刘娥一出场,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红,不久,她的名气越来越大。此时,后来成为皇帝的赵恒才14岁,被封为襄王,还没有被立为太子。

赵恒也是一个戏迷,他听说了刘娥的名字后,就带了几个保镖,穿了便装去看刘娥的演唱。一见到刘娥的花容月貌,赵恒这个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着刘娥那暗中传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马,立即就把刘娥带回他的别墅里。赵恒的奶娘对来历不明且出身卑贱的刘娥十分不满,就到赵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状,说少爷小小年纪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听了勃然大怒,勒令赵恒立即把刘娥送走。赵恒只好暗中将刘娥送到自己的一个亲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见面。

没想到,刘娥离开赵恒的别墅后,开始勤奋读书,并研习琴棋书画。这样一来,赵恒对刘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说,刘娥是赵恒第一个真正爱上的女人,这份爱极为难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做了皇帝,是为宋真宗。刘娥进宫,立即被封为美人,不久便被封为贵妃。因为赵恒的宠幸,刘娥的地位不断提高。但刘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长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给赵恒生一个孩子。然而,刘娥当时已经不会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个移花接木的计策,把自己的丫环李氏送给了老公赵恒。

年轻美丽的李氏不久就怀孕了,后来顺利产下一个男孩。赵恒喜出望外,给孩子取名为赵受益(后来改名赵祯,就是后来的宋仁宗)。刘娥也很高兴,她设计立即将李氏生下的孩子占为己有,并严禁皇宫里的人向孩子说明真相。赵恒宠爱刘娥,也默许她抱养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刘娥被赵恒立为皇后,史称“刘皇后”。赵恒死后,刘娥垂帘听政,一个女明星控制了一个国家的政局。

刘娥将李氏生的孩子占为己有的事情,后来被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这反映出古代皇宫里以孩子为砝码来争夺皇帝宠爱的真实内幕。

折叠封禅泰山
宋真宗在位时,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粉饰太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日趋严重。在东封泰山历史中,宋真宗是完全不具备封禅泰山的资格和能力的。因为在宋真宗统治时期原本就存在着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但是宋真宗为了能够去封禅泰山,他就欺骗天下老百姓,营造了一种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假象。首先,宋真宗就和王钦若在国家各个地方,制造了很多祥瑞之兆,以此来表现太平盛世,这样就使自己能够达到封禅泰山的条件。然后王钦若与一些大臣就伺机行事,请求宋真宗东封泰山。当伪造天书,一切准备就绪后,真宗即于十月初正式就道东行。那“天书”被载以玉辂,在前开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随从;还有一大批供役人员,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历时十七天始到达泰山。在山下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拟定的礼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后,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礼。宋真宗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之后,又是一连串的庆贺活动。总计这次“东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内,前后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演绎了一场彻彻底底的闹剧,而宋真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禅泰山的最后一位皇帝。这用去了大量的钱财,国库空虚,为日后宋朝的财政危机种下了祸根。从此以后,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再也没有皇帝东封泰山,封禅泰山的历史从此结束。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剧虽然暂时结束了,但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三年以后,在一些人的怂恿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又称“西封”)大礼。可以说,一直到死,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折叠诗词
赵恒真迹
赵恒真迹
岳麓书院

赵恒好文学,也是一名诗人,他比较著名的诗有《励学篇》、《劝学诗》、《工鸟学》、《七绝》、《赐丁谓》、《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以及词作《西江月》等等。《全宋诗》录有其诗。[3]

赵恒还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株栗,书中车马多如簇。”(出自《励学篇》)的作者。

折叠书法
赵恒书法

赵恒的楷书清新、俊逸、自然。运笔平正,点画厚重,遒劲而不失清秀。用笔劲挺无狂野态,很富书卷气,形意兼得,儒风雅韵,尽脱凡俗。

他的楷书结构紧凑,端庄谨严,有一派雍容的皇家气象。“岳麓书院”的匾据说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澍 - 清朝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锁定
陶澍(shù)(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

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

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

基本信息
本名
陶澍

别称
陶文毅

字号
字子霖,一字子云
号云汀、髯樵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

出生时间
1779年


去世时间
1839年

主要作品
《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

主要成就
督办海运,整顿盐政,兴修水利

官职
太子少保、两江总督

追赠
太子太保

谥号
文毅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人物评价
4家庭成员
5史料记载
6个人作品
7艺术形象
8陵园纪念
折叠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陶澍画像
陶澍画像
陶澍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湖南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岁的陶澍跟随父亲陶必铨远走长沙,在岳麓书院读书。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铨因母老思亲,回小淹镇资江上游的江南红泥田王虎文(名王崇焯,为陶必铨知交好友)家中设馆授徒,陶澍仍跟随读书。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陶必铨回家务农并钻研学问;陶澍亦在身边读书,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并参加一些农业劳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陶必铨应邀到安化县城(今梅城镇)主持修复南宝塔,陶澍亦跟随在安化学宫读书。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陶必铨到益阳曾润攀家中设馆教书,前后四年,陶澍仍跟随在侧读书。

乾隆六十年(1795年),陶澍参加县学考试,得补邑诸生。

嘉庆三年(1798年),陶必铨转赴益阳石井,在刘静园家中设馆授徒,陶澍仍跟随父亲读书。同年,陶澍与安化县一都河曲溪人黄德芬结婚。

嘉庆五年(1800年),随父赴长沙参加湖南乡试。

嘉庆六年(1801年),陶澍离家北上,参加会试,却名落孙山。遵父嘱,留京温习功课,准备再试,以图进取。

折叠科举及第
嘉庆七年(1802年)春,陶澍在京参加壬戌科会试,中进士,为第63名;四月,参加殿试,为二甲第15名;朝考,嘉庆帝召见,定为第55名。为安化第一个进士。

嘉庆九年(1804年)二月,赴任翰林院。

嘉庆十年(1805年)四月,任翰林编修。同年闰六月,父陶必铨病逝,陶澍回乡奔丧,丁忧三年。此后,陶澍在澧阳书院主讲三年,认真从事教育,培养人才。

嘉庆十三年(1808年)八月,陶澍离开家乡安化,携家北上,任国史馆纂修。

折叠治行优异
嘉庆十四年(1809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此后十年,陶澍先后任詹事府詹事、记名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会试同考官、会试内监试官、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巡视南漕、吏科掌印给事中、道员等官职。在任上,陶澍均能恪尽职守,勤政恤民。

嘉庆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发现吏部候选官员太多,遇有官缺,则粥少官多,争议纷纭;吏部又立法不一,设置重签,形成混乱,造成弊端。陶澍主张统一立法,废除重签名目,堵塞漏洞,防止弊病。是年底,陶澍又陈奏州、县积弊,明确指出:"州、县之弊日深,州县之疲顽有自"。接连例举了八种州、县官场弊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被任命川东兵备道。十二月抵达重庆赴任。任中清理积讼,打击恶棍,平反冤狱,安定社会秩序。禁止私设关卡,畅达交通,鼓励工商,发展商业贸易。察看农村,体恤民情,奖励开荒,发展农业生产。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一月,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陶澍为山西按察使。

道光元年(1821年)三月,兼署布政使。八月,调福建按察使。十月,未及福建赴任,擢安徽布政使。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擢安徽巡抚。

陶澍对安徽进行了全面的治理:

清理安徽钱粮,杜绝钱粮亏空。
救济灾民,建立丰备义仓。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整饬吏治,安定社会秩序。
重视文教,倡修《安徽省志》。
道光五年(1825年)五月,陶澍调任江苏巡抚。因洪泽湖决口,漕运阻浅,特调任江苏巡抚,亲至上海主持漕粮海运,雇沙船一千五百艘,运苏、松、常、镇、太五府州漕粮一百六十余万石至天津,为清代大规模海运漕粮之始。

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陶澍再次"亲莅上海,部先后,申号令,各州、县剥运之米,鱼贯而至,鳞次而兑,浃旬得百三十余万为首运,余三十余万归次运。告祭风神、海神、天后,集长年三老,犒酒食银牌而遣之。万艘讙嘑江澄海明,旌旗飙动鼋龙踊跃。"二月底,漕运船队顺利抵达天津。

陶澍任江苏巡抚首倡海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所取得的最重要、最典型的成果。

整肃吏治,改造民风,建设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
关心人民生活,救济灾荒。
大力兴修农田水利。
加强治安,严惩讼棍。
折叠两江总督
道光十年(1830年),加太子少保衔,署两江总督,寻实授。陶澍勇于任事、为朝野所重用。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与巡抚林则徐治江苏水患,修刘河、白茆、练湖、孟渎等水利。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觐,赐御书"印心石屋"匾额。

折叠病逝任上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陶澍六十生辰,道光帝赐亲题扁额、福寿字以及珍玩文绮。[1]

道光十八年(1838年),忽病风痹。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逝于两江节署,时年62岁。晋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并祝名宦祠,於海州建专祠。

折叠主要成就
陶澍
陶澍
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任内力图整顿淮盐积弊,裁省浮费,严核库款,缉禁私盐,淮盐得以行销。又于淮北试行票盐,后推及淮南。

陶澍与"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关系十分密切,他在理学经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对"湘军三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湘军三杰"可认为是陶澍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折叠人物评价
嘉庆帝:放尔南漕矣,尔尚有良心,肯说几句正经话。[4]

道光帝:①端直宅心,勇敢任事,起家词苑,迁职言官。程材叠掌夫冰衡,出使早持夫漕节。遂由给谏出任监司。朕慎选贤能,首隆简擢。陈时臬事,祥刑昭明允之称;树作藩邦,敷政著旬宣之绩。用是畀之节钺,委以封疆。开府皖江,量移吴会。飞挽试行於沧海,酬勋而吉羽增华;逋逃迅获於邮亭,嘉绩而端闱晋秩。洎乎连圻作督,总制宣猷。统三省之师干,整纲肃纪;管两淮之禺筴,剔蠹厘奸。有守有为,允副股肱之倚赖;任劳任怨,倍殚心力之勤劬。②器资端亮,学术淹通。居蓬观而能文章,历兰台而宏建白。始抡才於蜀国,继视漕於淮壖。 著望群僚,足备驰驱之选;受知先帝,遂邀简畀之恩。迨朕宝祚寅承,温纶渥沛。备荷诸艰之试,频加不次之迁。任以疆圻,而遇事倍形勇敢;宠之节钺,而殚忱益矢公忠。挽鹾纲於积弊之余,独排众议;奠河流於既平之后,务策万全。

林则徐: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陈康祺:①陶文毅公丰裁峻整,好议论人物,惟恐不尽,虽廷对亦然。[2] ②陶文毅公澍官翰林,恭值仁宗皇帝祗谒祖陵,礼成,公进呈拟上陵歌二十章并序,其弟子郑际昌为之注释。庄诵一过,穆然见本朝家法之善,列圣孝思之隆,觉自周武王祭毕以来,无此祎仪茂矩也。[3] ③陶文毅公官台谏日,铮铮有声。[4]

张之洞、张佩纶等: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

赵尔巽:赵慎畛学有本源,察吏治民,严而能恕,所至政无不举。卢坤治回疆军需,平湖南瑶,驭广东夷商,皆有殊绩。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愧焉。道光中年后,海内多事,诸臣并已徂谢,遂无以纾朝廷南顾之忧。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信然哉![5]

孟森:嘉道之时,留心时事之士大夫,以湖南为最盛,政治学说亦倡导于湖南。所谓首倡经世文编之贺长龄亦善化人,而澍以学问为实行,尤为湖南政治家之巨擘。

萧一山:①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之人才不能蔚起,是国藩之成就,亦赖陶澍之喤引尔。 ②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固皆标榜经世,受陶澍、贺长龄之薰陶者也。

折叠家庭成员
陶澍先后共娶七房妻室。

陶澍家庭世系表
陶澍家庭世系表
首配黄氏,讳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冲崇榜公女,生乾隆己亥(1779)八月初五,没道光甲辰(1844)三月三十,享寿66岁,葬沙湾夫坟左畔亥山巳向兼乾巽,例封安人、晋封宜人恭人、诰封淑人、例晋夫人、诰封一品夫人。生三女。长女瑞姿适翰林院编修、原任吏部、户部、兵部、工部侍郎、江南学政、崇祀名宦、湘潭周系英三子、分发两淮盐库大使讳贻朴;次女琼姿,年十三,割股和药医母病获愈,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奉特旨旌表孝女,给银建坊,适直隶澧州学训、导岳州巴陵县教谕、本都王可权子、邑增生育耀;三女佥姿,适嘉庆己卯科进士、户部贵州司员外郎、长沙彭永思子、候选通判、道光乙未科顺天乡试举人申甫。

继娶副室张氏,讳李,字玳瑁,松江府上海县黄渡人,迁居苏州,生嘉庆丙子(1816)正月初五,卒道光丁酉(1837)八月二十四,享年22岁,葬沙湾大坪新阡亥山巳向,诰封恭人晋封淑人一品夫人。生一子桄。

陶桄,谱名光表,行五十五,号少云,生道光壬辰(1832)又九月初九子时,道光十九年己亥因父薨于任,蒙特恩赏给主事,俟年及岁由吏部带领引,历官道员分发四川补用、赏带花翎、赏加盐运使衔、以道员遇缺即补赏、加按察使衔、加二品顶戴,诰授通奉大夫、晋授资政大夫,卒光绪戊戌(1898)三月二十六酉时,享寿67岁,葬本都长乐乡、官溪坳、向家冲人形山壬山丙向。

陶桄先后娶妻室四房。首配左氏,即锡封一等恪靖伯、南洋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办福建军务、晋封二等恪靖侯爵、追赠太傅予、谥文襄、湘阴左宗棠长女左孝瑜。字慎娟,生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八月十五巳时,卒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月十二亥时,享寿62岁,葬沙湾飨堂后阳拱村天鹅山壬山丙向,诰封夫人晋封一品夫人,著有《慈云阁小石屋诗抄》一卷行世。

生五子:文煌(谱名守谦,号骏声,选授岳州府华容县学训导)、宸翼(谱名懋谦,号秉卿,一号胜生,派名文行,例授兵部郎中武选司行走旋充则例馆纂修并会典馆协修,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镜莹(谱名益谦,号倬章,一号佛保,派名文生,优廪生,著有《惜阴书屋遗稿》四卷,生三女,其长女谲晖适太子太保、两江总督、巡阅长江水师、钦差大臣、予谥刚直衡阳彭公、讳玉麟。四孙钦赏主事、永钊子、候选知府、四品衔、钦赏举人见綷)、国珍(谱名撝谦,原名价藩,号寿荫,派名文炘名,同知花翎分发湖北补用,本谱主修)、廷玉(谱名鸣谦,原名赓彤,号启瑞,一号六皆,同知花翎指分江西补用加四品衔);

生二女:纯贞、敬仪。继娶侧室陈氏,讳兰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螺山德周公女,生道光戊戌(1838)九月初一子时,没光绪丙子(1876)九月十九戌时,享年39岁,葬资江北岸、陶家湾、丹水冲、壬山丙兼子午向,诰赠宜人晋封恭人。

生一子觐仪(谱名履谦,号敬轩,又号靖生,派名文生,光绪乙酉科本省乡试中式第二十九名举人,光绪己丑内阁考试汉票签中书取列十一名,旨以内阁中书用,旋光本衙门撰文方略馆分校,光绪辛丑加四品衔花翎,光绪十六年覃恩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著有《冬生草堂骈散文稿》、《深柳读书堂杂记》、《性籁情分阁词集》、《文毅公年谱》、《楹帖新语》、《六书寻源》、《六书正伪辨》、《正读说文杂识》、《读钟鼎古文杂识》、《张魏公事实考》、《岳忠武事实考》);

生五女:和贞(适益邑太子太保、头品顶戴、湖北巡抚胡林翼子、钦赏举人、承袭三等男爵、讳子勋)、敏贞(适善化候选知府、唐启埏子、候选训导、树熙)、令仪(适善化吏部右侍郎、浙江学政、黄倬子、光禄寺署正加知府衔、讳凤常),余均幼殇。三娶侧室王氏,讳莲秀,貤封宜人。四娶侧室唐氏,讳凤仙,貤封宜人,生一子鸿绶幼夭。三娶簉室杨氏,桄慈母,字玉莲,善化县卯由人,怀远公女,生嘉庆癸酉(1813)十二月十八,卒同治辛未(1871)六月初六,享年59岁,葬本都河丘陶家山巽山乾向,诰封恭人晋封淑人一品夫人,同治二年奉旨旌表节孝。

四娶侧室贺氏,讳元秀,字蕙生,益邑十四里光鉴公女,生乾隆辛亥(1791)八月二十二,以子婿胡林翼贵貤、封恭人、晋封一品夫人,没同治甲子(1864)八月十四,享寿74岁,葬沙湾黄夫人坟之左亥山巳向兼乾巽。生四子:椿贤(谱名春福,行二十九,生嘉庆辛未正月十一,没嘉庆辛未六月十三,仅半岁而夭)、镘贤(乳名曼珠,行三十三,生嘉庆甲戌七月十七,没嘉庆丙子二月初一,未满三岁而夭)、普陀保(未命名,行三十八,生嘉庆己卯二月初六,没嘉庆己卯二月二十九,未满月而夭)、葆贤(小字慧寿,行四十三,例授一品荫生,生道光壬午七月十一日,极聪颖,有夙根,诗词书画信笔而成,有奇气,可惜英年早逝,甫十龄,遽赴玉楼之召,新化邓广文显鹤采其遗诗入《资江耆旧集》,没道光辛卯九月十六日);生五女:嫃姿(适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善化贺熙龄长子)、琇姿(适己卯探花翰林院侍读学士贵州学政益邑胡达源子原任湖北巡抚太子太保予谥文忠翰林院编修胡林翼)、涣姿(幼夭)、璊姿(适嘉庆庚辰科进士兵部郎中长沙陈岱霖长子翰林院编修陈彬绶)、诠姿(许字原任襄阳府知府崇祀名宦长沙郑敦允次子,未嫁夭)。

五娶侧室张氏,字筠卿,顺天府宛平县人,生嘉庆辛酉(1801)九月二十,没道光甲辰(1844)三月十四,享年44岁,葬沙湾大坪黄夫人坟左亥山巳兼乾巽向。生一女琅姿(适翰林院编修原任四川学政浙江绍兴府知府崇祀四贤堂衡山聂铣敏长子庠生有湖)。

六娶侧室刘氏,讳珊,字高珊,扬州甘泉县人,生嘉庆己巳(1809)又六月初九,没道光丙申(1836)七月十八,享年38岁,葬沙湾阳拱冲新阡子山午向。生一子育麟幼夭。

七娶侧室卢氏,讳芝,字佩香,顺天府大兴县人,生嘉庆戊辰(1808)正月二十七,没咸丰庚申(1860)十二月二十二,享年59岁,葬沙湾文毅公坟右亥山巳兼乾巽向。生二子恩寿、佑元,均幼夭。

折叠史料记载
《太子太保两江总督陶文毅公神道碑铭》

《郎潜纪闻》

《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一十七》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六》[5]

折叠个人作品
折叠著作
陶澍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著有《陶云汀先生奏疏》七十六卷、《陶文毅公全集》,《陶云汀先生题稿》八卷,《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诗钞》初集四卷(包括《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印心石屋诗钞》二集(即《皇华草》)三卷,《抚吴草》四卷,《蜀輶日记》四卷,《陶渊明集辑注》十卷,《靖节年谱考异》二卷。另有《陶桓公年谱》,是研究陶侃生平的著作,《陶氏世谱》是汇集史传及各书所载的陶姓著名人物的事迹,均已佚失。

曾主编或校刊的书籍:《资江耆旧集》、《海运全案》、《重浚吴淞全案》、《云台新志》、《吴中唱和集》、《吴淞口唱和诗》、《和治水诗》、《漕河祷冰诗录及图谱》、《云台山唱和诗》、《印心石屋五秩诗文荟》、《咏印心石屋诗》、《御书印心石屋诗文荟》、《印心锡祜萃言》、《皖藩政要》,《安徽通志》、《水利七案》、《沅江县志》、《安化县志》、《洞庭湖志》、《陶氏族谱(四续)》等。

折叠藏书
陶澍书法
陶澍书法
陶澍的"赐书楼"、"印心石屋"、"博山园"藏书,皆嘉庆、道光以前的精刻精印本,其心赏识旧籍,尝钤一自己肖像图印,方面长髯,风雅之气,扑人眉宇。其子陶桄,亦喜藏书,共有藏书10余万卷。大多是清御赐内府刻本、武英殿本、名家刻本和稿本。藏书印有"小淹陶氏"、"宫保大司马三江总制之章"、"干国良臣"等10多枚。刊刻有《资江耆旧集》、《江苏海运全案》、《云台山唱和集》等10多种,1919年被张敬尧军队劫掠。著作有《印心石屋文抄》、《陶云汀奏议》、《黑水集》、《洞庭湖志》等,后人汇为《陶文毅公全集》,汇其著述10多种。

折叠艺术形象
在陶澍为官过的地方,民间流传着不少故事,《陶澍私访南京》作为淮剧的传统保留剧目,常演不衰。

折叠陵园纪念
主词条: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
陶澍陵园位于安化县东部,距县城31公里,地处资江中游北岸。以清代两江总督陶澍陵园为主的风景区分布在三处:一处是沙湾的陶澍陵墓、享堂。内有门楼、牌楼、陵墓、墓道及石人、石狮、石马、石羊、八角亭、御书汉白玉匾,御撰祭文碑等;二处是资江南岸的官厅。原内有总督府、官太保第、乡贤祠、赐书楼、石雕龙凤石门、白玉兰树、引水石渠。另有文澜塔、印心石屋、乌龟岩;三处是资江南岸的百梅山庄。内有御书"印心石屋"的匾,杨夫人贞节牌坊,御书崖。陵园占地50亩,环筑围墙,右门入侧处有御碑亭,亭内两只巨大的石鳌背负一块道光皇帝御赐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碑文,进门左侧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马、石虎、石兔,显得庄严肃穆。1996年,陶澍陵园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1.《清宣宗实录》  . .殆知阁 . 2016-04-30
2.《郎潜纪闻初笔·卷三》  . .国学导航 . 2015-08-29
3.《郎潜纪闻三笔·卷九》  . .国学导航 . 2015-08-29
4.《郎潜纪闻三笔·卷十》  . .国学导航 . 2015-08-29
5.《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九·列传一百六十六》  . .国学导航 . 2015-08-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云汀宫保澍云:“益阳郭都贤,字些庵,前明天启进士,巡抚江西。甲申后为僧,自号顽石。”其名附见《明史·左良玉传》,魏叔子之师也。叔子集中有《上郭天门先生书》,即其人。益阳各庙寺多有顽石所题楹帖。如桃花江东林寺门联云:“洗菜莫教流去叶;见桃犹记旧曾花。”又,浮邱山祖师殿联云:“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还有益阳白鹿寺的三生石联。。。

【{看来是陶宫保大修浮邱山暴殄珍物把玄玄北镇南天,给改成了元元北镇南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左良玉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少孤,育于叔父。其贵也,不知其母姓。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时陕西贼入河南,图怀庆。廷议令良玉将昌平兵往剿,大指专办河南。会贼寇修武、清化者窜入平阳,因檄良玉入山西御之,颇有斩获。时曹文诏将陕西兵,帝令良玉受尚璟节制,与文诏同心讨贼。
    良玉之起由侯恂。恂,故东林也。马士英、阮大铖用事,虑东林倚良玉为难,谩语修好,而阴忌之,筑板矶城为西防。良玉叹曰:“今西何所防,殆防我耳。”会朝事日非,监军御史黄澍挟良玉势,面触马、阮。既返,遣缇骑逮澍,良玉留澍不遣。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良玉踌躇弗应。
    崇祯初,屡迁四川副总兵,与侯良柱共斩安邦彦。京师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共复遵、永四城。加署都督佥事,世荫千户。寻擢总兵官,镇守遵化。战喜峰口及洪山,并有功,进秩为真。五年春,叛将乱登、莱,王洪等无功。玘自请行,命为援剿总兵官,与洪及刘国柱御贼沙河,战相当。已而遁走,贼乘之,大败。寻与诸将金国奇等复登、莱二城,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十五年四月,自成复围开封,乃释故尚书初荐良玉者侯恂于狱,起为督师,犒良玉营将士,激劝之。良玉及虎大威、杨德政会师朱仙镇,贼营西,官军营北。
十七年三月,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命给事中左懋第便道督战,良玉乃条日月进兵状以闻。疏入,未奉旨,闻京师被陷,诸将汹汹,以江南自立君,请引兵东下。良玉恸哭,誓不许。副将士秀奋曰:“有不奉公令复言东下者,吾击之!”以巨舰置炮断江,众乃定。
选自《明史》

译文: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被叔父带大。等到他显贵的时候,连母亲的姓氏都不知道。他身材修长,面带红色,矫健勇猛,善于左右张弓射箭。他不大识字,但很有智谋,善于安抚士兵,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因此每每打仗都能立功。当时陕西造反的农民进入河南,妄图攻占怀庆。朝廷命令良玉率领昌平军前往剿除,大体要他专门办理河南的军事。恰逢进攻修武、清化的乱军窜入平阳,朝廷于是诏令他到山西去抵御,杀伤、俘获了许多敌人。这时曹文诏率领着陕西的军队,朝廷命令良玉接受尚景的节制,与文诏齐心讨伐乱贼。

    良玉的做官曾得力于侯恂的推荐。侯恂,原本是东林党人。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后,担心东林党人依靠良玉跟自己为难,就说谎话跟良玉结交,暗中忌恨他,并修筑板矶城作为向西防御的屏障。良玉叹着气说:“现在西面有什么好防的,大概是防我吧!”适逢朝廷中的各种事情一天不如一天,监军御史黄澍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黄澍返回后,朝廷派遣锦衣官员来逮捕黄澍,良玉把黄澍留下不肯交出。于是黄澍与其他一些将官天天请良玉出兵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良玉犹豫不决,没有答应。

    崇祯元年,宁远城发生兵变,巡抚毕自肃自杀而死,良玉因为此事丢官回了家乡。大凌河被围告急,庄烈帝诏令昌平军赶去支援,总兵尤世威因护守皇陵不能去,就推荐良玉代他率兵前往。过后,侯恂推举他做了副将,带队在松山、杏山下与敌作战,经评定功劳排在第一名。
    十一年(1638)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敌军。张献忠借官府的名义袭击南阳,驻扎在南关。良玉正好赶到,心中怀疑,就召他们前来,献忠逃跑而去。良玉追上去,射了两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挥刀猛砍,献忠血流满面。他的部下及时援救才得免一死,于是逃到谷城。不多时,张献忠请求投降。良玉知道他是假装投降,竭力请求向他进攻,文灿不允许。

    十五年四月,李自成又围攻开封。朝廷于是从狱中释放当初推荐过良玉的原尚书侯恂,起用他担任督师,犒劳良玉的将士,来激励他奋勇作战。良玉与虎大威、杨德政在朱仙镇会师,贼寇的军营扎在镇西,官军在镇北扎下营寨。

    十七年三月,朝廷下诏封良玉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又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作战,良玉于是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交了上去。他的奏疏交上后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就听说京师被攻陷。良玉部下的将领人心惶惶,因为江南拥立了新皇帝,请求率兵东下。良玉痛哭失声,发誓不许他们东下。副将马士秀说:“哪个不听左公命令要东下,我杀了他!”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大家这才平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都贤:拒馈赠不辱名节
七彩阳光3109 2019-05-20   |  42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张吟丰



郭都贤雕像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湖南省桃江县三堂街镇合水桥人,明末名臣,历任吏部稽勋、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官职。

郭都贤出身书香门第,家中长辈提倡忠言教子,诗礼传家,常以曾子说过的一句话教导他——“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即告诉他在患难生死关头,可以断头捐躯,但决不自毁志向、品节,这种人就是正人君子。此后,郭都贤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回归故里落发为僧,他都践行“可寄可托而不可夺”的古训,苦持志节,洁身自好。

明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郭都贤时任江西巡抚,抱着力挽狂澜的大志,严惩贪官污吏,丝毫不留情面。兵饷没有着落,他召集所有僚属,议定衙门一切供给均捐助充当兵饷。无奈明王朝大厦倾颓,郭都贤自知救国无望,于是前往桃花江东林寺落发为僧,远离污泥浊水,洁身自好。他曾经在厅堂撰有一副自省对联:“何以副生平,试清夜自思,在国在家曾行几事;不须谈特起,但设身处地,于今于古像个甚人?”

郭都贤在吏部为官时,有个名叫洪承畴的人,因故遭牵连被革职免官,罚捕入狱。郭都贤欣赏洪承畴的才干,奏请朝廷免罚。朝廷准奏,洪承畴官复原职,将郭都贤视为大恩人。洪承畴后来累迁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后他在与清军交战中兵败被俘,后变节降清,得到清廷重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大臣。郭都贤闻讯,切齿痛骂。洪承畴因公来湖南,特意到桃江乡下拜见郭都贤,郭都贤称病拒见。洪承畴执意要见郭都贤一面。临别时,洪承畴为报答昔日搭救之恩,馈送郭都贤金钱布帛,又举郭都贤之子出任监军,郭都贤一一拒受。

(本报记者张吟丰)

湖南省桃江县检察院检察长万红美说——在乱世之中,郭都贤始终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秉承“可寄可托而不可夺”的君子之志,日日自省,在任职时严惩贪官污吏,将衙门的供给捐助充当军饷,归乡之后仍拒受他人馈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们桃江县检察院始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加强内部监督、严肃执纪问责、践行交心谈心、发挥警示效应、开展廉政教育、打造廉政文化等方式,筑牢“思想防线”“组织防线”“制度防线”“监督防线”,增强干警的法纪意识、廉政意识和制度执行意识,有效规范干警廉洁从检行为,做到了“单位零事故、司法零过错、干警零违纪”,连续10年被益阳市检察院和桃江县纪委监委评为纪检监察先进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七彩阳光3109 > 《名人》举报/认领
上一篇: 益阳历史人物:恬适谦和 嫉恶如仇——郭都贤
下一篇: “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的悲剧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3 15: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潭魂!6073--【高风千古+郭都贤&红楼梦+顽石//女娲补天+三生石白鹿寺+玄玄北镇南天浮邱山++洪承畴//两朝元老&千古罪人】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益阳历史人物:恬适谦和 嫉恶如仇——郭都贤
七彩阳光3109 2019-05-20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摘要: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益阳桃江县三堂街合水桥人。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高中进士。历任吏部稽勋、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 ...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益阳桃江县三堂街合水桥人。十六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三岁(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殿试高中进士。历任吏部稽勋、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官职。都贤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 其时明王朝朝政腐败,眼见一己之力无可回天,愤而辞官归里。明亡后,深知复国无望,1646年在桃花江东林寺落发为僧,号顽石,又号些庵和尚。其后20余年间往返湘鄂两省,最后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

题湖南益阳裴公亭
辛耘 2016-06-29   |  8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简介】

胡林翼(一八一二~一八六一):字贶生,号润芝。清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1840年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1846年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在任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所著《读史兵略》,辑有《胡文忠公遗集》。



题湖南益阳裴公亭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帐空亭,白鹿不来秋欲晓;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蜃楼。喜海疆荡平,狼烟都靖,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鉴赏】

益阳裴公亭,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建。裴休,字公美,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人。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写亭外资水波涛滚滚,以苏东坡词句之意,叹息“古今人物”不能长在。资水,又称资江,其上游的赧水发源于湖南省城步县北广福山的茅坪坳,至邵阳县双江口与南来的夫夷水汇合,始称资水。淘尽古今人物,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流人物。”苏词用“千古”,胡联用“古今”,其意不但古人被淘尽,今人日后也会被淘尽。“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帐空亭,白鹿不来秋欲晓”,写亭边人去景在,但缺乏了往日的盛况。白鹿,白色的鹿,古时以为祥瑞,此处有骑白鹿寻访名山之意,参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蜃楼”,写亭外景色,亦真亦幻。“喜海疆荡平,狼烟都靖,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写身边太平景象,哀婉自己身不由己,迟迟未归。狼烟,烽烟,古代以狼粪燃烧报警,故名。黄花,菊花秋日盛开,因秋日为金,金色黄,故名黄花。此处作者要像晋代陶渊明那样,以“把酒东篱”为乐。

此联借裴公亭的景色和人文历史,抒发了作者的襟怀。其中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名利场的厌倦,以“白鹿”、“黄花”为词,向慕隐者风流,希望过上一种自由自在、澹泊宁静的生活。惟“海疆荡平”与“裴公何去”所对不甚工整,“公”与“疆”,皆为平声,然瑕不掩瑜,此联仍不失为一副抒情的佳作





                                            郭都贤墓碑

  郭都贤个性严介,风骨泠然。一生为人恬适谦和,嫉恶如仇。洪承畴坐事落职入狱时,曾多方营救,极力为其辩诬,奏请免罪起用。洪深感知遇之恩,视为恩师。洪降清并获重用后,专程至桃花江乡下拜望,执礼甚恭,郭坐厅中故作目眯状。洪惊问“何时得目疾”,郭回答说:我认识你时眼睛就瞎了。郭才气卓荦,博学强记,工诗文。著有《衡岳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破草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其书法瘦硬苍劲,绘画善写兰竹,有“高风千古”之评。清代《中国画家大辞典》评价:“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1:35 , Processed in 0.085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