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郭都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一代名臣郭都贤
发布时间:2018-01-10 15:28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1457 【字体:大中小】
作为一代名臣,郭都贤为官清正,吏治严明,颇有贤声。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博学而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画,写松、兰、竹尤妙。在湖南遗民诗群中,除王夫之外,他是存诗较多、诗艺最工、故国之思最浓的诗人。

郭都贤,字天门,号些庵,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9)出生于三堂街镇合水桥,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

他16岁考中秀才,19岁考中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高中进士。这时,他刚刚23岁,词藻文章,声播海内。第二年,他在吏部行人司做官。从此,履历仕途22年,很有建树。天启七年丁卯(1627),他担任顺天乡试的阅卷官,取中举人6个,著名民族英雄史可法,就是他亲笔取录的第一名。所以史可法对他执弟子礼甚恭。后来,他历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等职务,为官清正。旧志书上称他:“关节不通,用人允当。”己卯年(1639),他任江西学道,后升任江西巡抚。壬午年(1642),江西乡试,他选取的举人中,有著名的文人魏禧。

在郭都贤任江西巡抚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末期,官场腐朽,坏人横行,都贤抱着力挽狂澜的大志,严惩贪官污吏,丝毫不留情面。但大局已难挽回,官场乌烟瘴气,无所敛息。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又所向披靡,席卷华中,渡过长江,南昌危急。当时的明朝大将左良玉,屯兵九江,为了保存实力,对张献忠义军“退避三舍”,而对人民却任意抢掠奸淫,人民深陷水火之中。为效忠明室,都贤骑马往见,面陈利害,请左良玉整饬军纪,抗击义军,但左置之不理。都贤没法,只好招募民勇守城。兵饷没有着落,他召集所有僚属,议定衙门一切供给,均捐助兵饷。但是这些措施,对抵御义军,无异杯水车薪,无补于事,反而遭到人们的流言诋毁。乃愤而辞职,弃官回乡,带了家小,在泗里河石门村隐居。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3月17日,崇祯帝自缢煤山。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许多汉族官僚知识分子屈膝降清,都贤闻之,悲愤不已,数日不进饮食。清兵乘胜南下,攻城掠地,大势将定。公元1645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意在挽回颓势,阁部大臣史可法请都贤出任江南抚臣,驻苏州。但都贤知时局已难挽回,辞不就职。史可法兵败被杀,福王政权倾覆,清兵继续南下,抵定湖南,都贤完全绝望,乃于丙戌年,在桃江东林寺落发为僧,遁入空门。丁亥年,桂王朱由榔在南方称帝,召都贤为兵部尚书,这时都贤已做了和尚,不问政治了。

都贤落发为僧以后,仍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1648戊子、1649己丑二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余部仍在湘北、湘中一带抗击清兵,清兵扫荡烧杀。都贤全家避入山中,日夜惊惶。他在《避兵》一文中记述说:“毁室烧山,杀掠几尽,前后走避者三。”“一百二十日中,大半山中洞腹,石栈泉根,衣不解带……初则肩穷徒步,继则步穷徒手,攀萝扪石,以手代足也。”庚寅年,又入山避兵40余日。1651辛卯年,他出走湖北嘉鱼,寓于梅熟庵。1652壬辰年,又回到桃江石门村。1653癸巳,清兵又入山洗掠烧屋,都贤从新化走益阳,被逮捕入县狱,关了42天才释放。从此他浪迹江湖,1654次年泛洞庭,下长江,到南京,哭明太祖孝陵,游西湖,谒岳王庙。1656丙申年,到湖北沔阳,筑补山堂,在这里住了12年【1668】。1668戊申年夏天,遭土匪抢劫,他的儿孙把他接回桃江。在石门、东林寺、鸣石滩、浮邱山等地住了3年多【1671】。后来又去湖北,于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6月24日,客死于湖北江陵之承天寺,时年72岁,葬于桃江县鸬鹚渡郭家湾月形山。遗著有《抚江疏些庵杂著》、《些庵诗集》、《秋山吟》、《西山片石集》、《佃香斋》、《鹤天寓》、《衡岳集》等书10余部。

都贤为人笃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做官时,曾在自己的厅堂写下这样的对联:

何以副生平,试清夜自思,在国在家,曾行几事?

不须谈特起,但设身处地,于今于古,像个甚人?

对联流露出他的谦谨自慎之风。他在江西任巡抚时,有一次出巡,至清江县,县令秦镛在书房写一文书,下属几次报告巡抚经过,他神情专注,没有听见。等到都贤过了县城,下属再报告,才猛然惊觉,心知失礼有罪,慌忙赶出城去,向都贤请罪。都贤问其原因,答道:“因正写文稿,思考之际,耽误了迎候旌节。”都贤问其文稿,秦镛从袖中取出呈上。都贤即与他推敲文字,欢笑畅谈,没有一点巡抚架子。秦镛是江苏无锡县人,此事见于《无锡县志》。

都贤作为明代遗臣,其忠烈情操,民族气节,为后代人所传颂。他在吏部做官时,洪承畴因故株连免职,下于狱中。都贤素赏承畴之才,极力为他开脱,奏请免罪复职,得到崇祯皇帝准许,承畴得免罪,继续为官,累升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感都贤之恩,结为知交。后来洪承畴与清兵战于松山,兵败被俘,屈膝降清。积极为清朝开国筹划,因而得到清朝重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大臣。都贤闻之,切齿痛骂。洪承畴来湖南时,特意到桃江乡下来拜访他,都贤称病谢客,承畴执意要一见。见面时都贤故意眯着一双眼睛,说是双目失明。承畴问:“何时得此目疾?”都贤答:“始吾识公时,目固有疾。”洪承畴知都贤讽己,惭愧不已,多时默然。辞别时,洪承畴为报昔日知遇之恩,馈送都贤金钱,都贤不受。又请都贤之子出任监军,都贤也不同意。后来洪承畴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在长沙制造了一起大冤狱,拘禁一百多人。宁乡名士陶汝鼐,也在其中。群众谋救,以为“非郭公不可”。便苦苦请求都贤,都贤闻而恻然,心虽不愿见洪,但为了救这些人的性命,只得答应。都贤往长沙见洪承畴,承畴大喜,恭谨迎接。都贤称承畴“两朝元老”,承畴俯首答称“千古罪人”。都贤进而陈述冤案,请求释放无辜。承畴满口答应“唯命”。饮茶后都贤辞出,洪承畴立刻下令释放了这些人。

都贤是桃江历史上杰出的才子,他博学强识,才气卓荦,长于诗词、书法、绘画。益阳、桃江的名胜古迹,多有他撰写的楹联。《中国画家大辞典》说:“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他的诗文有《衡岳记》等10册,旧《益阳县志》上存有书目,许多作品,散见于《益阳县志》及湘中文人编的集子中。由于他生活在“海内鼎沸,末流横决之日”,“感时伤故,多凄戾之音”。所以他的作品大部分反映了明末清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实况,描写了“草衣载道哭流离”的人民苦难情景。(选自《桃江人物》)
郭都贤联语摭拾
发布时间:2013-07-15 15:00 信息来源:县志办 作者:龙玉牛 胡则丘 浏览量:490 【字体:大中小】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桃江县三堂街镇合水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历仕途22年,崇贞十五年(1642)官至江西巡抚。是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崇贞自缢,都贤深感无力回天,遂以病乞归,于甲申年(1644)辞官回桃江泗里河石门村隐居。顺治三年(1646)四月,清兵入定湖南,他完全绝望,自此遁入空门,在桃江东林寺落发为僧。束发后托名顽石,苦无定居,饱受颠沛流离战乱之苦。康熙十一年(1672)6月24日,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终年72岁,葬于桃江县鸬鹚渡郭家湾月形山。遗著有《抚江疏些庵杂著》、《些庵诗集》、《秋山吟》、《西山片石集》、《佃香斋》、《鹤天寓》、《衡岳集》等书十余部。
郭都贤是明末忠臣,旷世才子,性格耿介,风骨傲然,工诗词,精书法,善丹青。其书法瘦硬苍劲,绘画擅长兰竹。《中国画家大辞典》评价:“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他传世诗联甚多,大部分反映明末清初大动乱时期的社会现状。桃江部分名胜古迹,往往因他的诗联而增彩生辉。现特集最受人称道的几首对联如下:
自 省 联
何以副生平 试清夜自思 在国在家 曾行几事
不须谈特起 但设身处地 于今于古 像个甚人
此联是在1637年都贤为父莹葬石门,守丧期自撰联贴于厅堂右柱的自省联,是自谦之词,但印证了他以后的处境心情。这种心境在他出家前(1646)所写“下发文”中写得很清楚:
“予自弃官庐墓,早从选拂开场。古木悲风,晖留寸草;施坛满月,云割半间。先以为避世之桃源,犹可希在天之灵运。不意皇天降割,先帝蒙尘,南北陆沉,华夷云扰,千戈载道,苦兵火者已及五年;文武开疆,历湖南省又将半载。又说:“蓬莱天上,从无不忠不孝之神仙;净土梵中,岂有不忠不孝之菩萨?元首正而朝庭尊,至今氵乇佛逃生之日,苟且全忠。发肤全而父母顺,他年得加冠还俗之时,庶几成孝。 ”
行间字里,不是活生生的注释了“于今于古,像个甚人”么?
浮邱寺祖师殿联
中国有圣人 是祖是师 咄咄西来东土;
名山藏帝子 亦仙亦佛 玄玄北镇南天。
浮邱寺位居县城西南10公里,海拨752米的浮邱山顶。建于唐代,原为道观,称“凌霄宫”,后归佛教,改名浮邱寺,由此而成为楚南佛教圣地。寺为三进四合院,现存寿福殿、祖师殿、观音殿。郭都贤的这首对联,就镌刻在祖师座禅殿门。
祖师殿敬奉祖师菩萨,全名为真武祖师,传说是玉皇大帝的化身,生在北方,是净洛国王的太子,出家于武当山,修道49年而开悟,得道升天成佛成仙。他到浮邱山来降妖送福,曾把危害洞庭湖的孽龙锁在风洞。所以郭都贤在上联中称他是“圣人”,是“祖”、是“师”。但如何从西天来到东土的呢?有点怪?所以称“咄咄”;“咄咄”按《辞海》解释是“咄咄怪事”。是惊叹,语气词。下联“名山藏帝子”,“名山”指浮邱山,“帝子”是说他是玉皇大帝化身,“亦仙亦佛”是说成了仙,成了佛。浮邱山古名无量山,是因无量寿佛在此成佛而得名。真武祖师是否在浮邱山成佛?无法考证,所以有点“玄”。还有,“玄玄北镇南天”,是说他本在北方,而又怎样到了南方这块天地来降妖除魔呢?这也有点“玄”。所以是“玄玄”。上联是“怪”,下联是“玄”,在内涵上是合符逻辑的。有写为“元元”“巍巍”“垂垂”的,可说是字误。
东 林 寺 联
东林寺位于桃江县桃花江镇老西溪街,始建于唐代,为唐将尉迟恭、泰叔宝监修。寺院历代兴废,几经修复,备极巍峨,香火五百年长盛不衰。1957年山门被拆毁,后被县人民医院改为宿舍楼。清代举人赵裴哲在《重修东林寺小引》中有“邑人郭顽石(都贤)常栖隐于此,其晚年著作半出期间”的记载。东林寺南向上首约100米处,有条小溪建有坝,旧名江家坝,坝边搭有两块麻石条为桥,称“洗菜桥”。郭都贤隐居东林寺时,为“洗菜桥”撰有一联,用木刻扑金悬挂于东林寺大门,成为东林寺联。1951年春,桃花江小学从东林寺迁步方庵(现校址)时,一并撤去,藏于学校东楼,后遗失。联云: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曾花。
此联俗中带雅,雅中藏秀,寓哲理于洗菜,溶洗菜于诗情。从联中可看出郭都贤对“旧时”的留恋。“旧曾花”,包含多少深意!“犹记”二字,又藏多少深情!“洗菜莫教流去叶”,蕴含哲理,重在珍惜。惜花还须惜叶,红花还须绿叶扶啊!这样优美的联句写在东林寺门首,非郭都贤莫属。些庵并非老衲,半路出家;是被时势逼得走投无路才出家;人虽出了家,心却留恋明朝辉煌时,心境是“犹记旧曾花”。
鸣石滩联
郭都贤之女,清代桃江县境女诗人郭纯贞,曾建水榭一座于桃江浮邱山乡鸣石滩。同治版《益阳县志》载:“巨石中亘,溪水奔腾泻下,声如殷雷,两山夹束,苍崖古木,披拂洲渚。石岸畔石上有圆柱孔,居人云:昔郭贞女出嫁后建水阁于兹,其父郭都贤自沔阳新镇归里,住持东林,贞女移居于此,以便定省也。”
郭都贤题联曰:
此间少这座桥梁,辜负园林一胜;
隔岸借他家地亩,凑成邱壑双清。
从联语看,贫女的水榭是建在滩的彼岸,与东林寺隔滩相望,有一座桥该多好!因此联的首句就是“此间少一座桥梁”。接着“辜负园林一胜”,岂止“园林”,还包含禅意。因为父女都出了家,避离尘世,而寻隐于青灯黄卷,仍然挚爱大自然。“辜负园林一胜”,更辜负贞女青春,人间百味。其主题语是“婉惜”二字。同前一联婉惜“流去叶”,“旧曾花”,在情感上是一脉相通的。
下联末句“邱壑双清”的含意,邱,山邱,亦或“地亩”;壑,沟壑,或是溪滩。从自然景观上凑成邱(地亩)壑(溪滩)双清。但人文含义上远不止此,“双清”似可比作人品,格调,纯净如泉。再加以发挥想象:“当世道德文章,如我父女者几人哉?”岂不是“双清”玉洁么!
龙牙寺联
龙牙寺位于桃江县三堂街镇花桥坪村龙牙山。唐元和(806—820)定洲僧圆鸿创建,初名延祥寺,元至正(1341—1367)重修。原寺有九重,即山门、大佛殿、罗汉堂、梵堂、观音殿、斋堂、钟鼓二楼。寺宇巍峨,僧侣众多。寺后有僧侣墓葬碑林。传说龙牙寺僧曾用孽龙的牙齿为药,进贡唐太宗,治好了唐太宗皇后的背花病,唐太宗因此亲自题写匾额赐寺,后刻石碑,存于寺内,龙牙寺名亦由此而来。“大跃进”时拆寺修水利,将高僧碑林及唐太宗御书匾额石碑一起抬去修了水库,砌了涵洞,据群众说涵洞顶盖那块就是唐太宗字碑。
寺门两旁书有郭都贤联:
万山风雨锁龙宫,被樵子留连,识破一盘棋局;
千古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
上联云仙山境界,下联写世外桃源。龙宫即龙牙寺。在风雨迷漫中,有仙人对弈下棋,已成残局,被砍柴小子识破了,似把人带进了仙山境界,形象生动,想象奇特。“识破一盘棋局”,这“识”字用得绝妙,将神秘点化,更增仙意。有人写为“看破”,就谈而无味了。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下联“千古水云迷洞口”,是用的陶渊明《桃花园记》的典故:“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有小口……”“千古水云迷洞口”,就是这个“口”;“问渔郎消息”,是“捕鱼为业”的鱼郎;“放开几片桃花”,则更是将典用活了。
上下联都把人带进一种虚无漂渺的境界,将龙牙寺仙化,而又充满诗意和文彩,不愧为名联!
毗邻龙牙寺有座著名的松枫书院,为宋代学士李贤创建,明代复修,现存遗址。也有人说这联是写松枫书院的,但从联义上看,与松枫书院没有一点联系,为龙牙寺联较确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荆州古建筑之承天寺
来源:江汉商报  日期:2014-3-31
钟鼓楼至行署院一带

    建于东晋的荆州承天寺(原址在现荆州古城荆州饭店、钟鼓楼至行署院一带,东至黄金堂,南北向)曾是荆州最大的寺庙,规模和地位超过章华寺,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尚存部分建筑。1959年扩建街道时,承天寺的两座钟鼓楼被拆毁,寺庙妙应塔的宝顶大铁镬(被误认曹操行军锅)被移至开元观内,如今,我们只能在照片中看到它昔日的辉煌和荣耀。

    感谢张俊先生编著的《荆州古城的背影》,“打捞”有关承天寺的珍贵照片,将这座“荆南第一禅林”的千年古寺原貌呈现给热爱荆州的人们,并续补了古城荆州久已缺佚的一段人文历史。

    公元1095年,在落木潇潇的岁末,一位花白老人,在荆州,在城内一座名叫承天寺的寺庙,应智珠大师之约为佛塔作记,写下《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碑记。老人姓黄,名庭坚,字鲁直。





    那时,寺庙虽废圯待建,但寺还在,塔还在。

    公元2014年3月,记者站在千年前老人寓居之地,荆州古城的中轴线上,试图打捞一些有关承天寺的记忆,但身边车水马龙,在一个繁华量贩超市面前、一个深幽的小巷、一个名叫“钟鼓楼”的地方,我的目光穿不透时光——不见王侯将相拜天祭地,不见巍峨壮观的承天寺,不闻钟和鼓的煌煌天音,只能遥想当年晨钟暮鼓和曾经的繁盛与荣耀……

    一舍宅·一寺庙·一段辉煌的历史

    东晋·永和年(345~356),湖南耒阳人罗含背负着“荆楚之松竹”的荣耀,步入荆州,寓居荆州城东一处舍宅。

    这位深受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温器重的帐前主簿,累迁至廷尉,在乞休致仕的当天,庭前兰菊丛生,惊喜之余,秉承天意,将这座舍宅取名称承天寺。

    这位承天寺首位主人的后来,我们无从考证。但此后,南北朝时期,佛事大盛,荆州作为南朝的西部重镇,寺庙林立,香火鼎盛。宋、元两代后,承天寺变成了佛门古刹。那时,承天寺南北走向,砖木结构,两座钟鼓楼,天王殿、地藏王殿、势至殿和大雄宝殿四大殿令庙宇巍峨,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千年来,善男信女诚心朝拜,佛教虽数度兴废,但唯承天寺得以仅存。

    明弘治三年(1490),明辽王改藩荆州后,承天寺再度重修,规模益廊,有“荆南第一寺”的美誉。辽王亲撰‘重修承天能仁禅寺三门记碑’。明代的承天寺,大小建筑上千间,占地2000多亩,被誉为“荆南第一禅林”的千年古寺。

    在清代,荆州承天寺的荣耀和辉煌达到极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在荆州设置将军府,在承天寺大雄宝殿前新建“奉安龙亭”以拜领圣旨。以后,历代荆州将军皆循前例,将承天寺作为与满汉文武官员议事或举行盛大庆典的场所。“奉安龙亭”象征着当朝天子御趾驻跸的圣地,承天寺这座宏阔巍峨的千年名刹更增加了一道神奇的光环。

    经过历朝荆州将军屡拨重金、时加修葺的承天寺,显得愈加恢宏壮观、气象辉煌:大雄宝殿四周,12根嵌金楠木大立柱环峙而立;殿前的露台下的一座三门石牌坊,巍峨高矗。这座开间宽阔的牌坊中门石枋上,镌刻着“万寿无疆”四个楷书大字;两边的侧门左曰“尧天”、右曰“舜日”,护卫着供奉有万岁龙碑的“奉安龙亭”。

    清朝八旗军驻防荆州,在位于满城中的承天寺筑“奉安龙亭”,荣耀鼎盛的承天寺,也增添了令人“凛然若赴阙拱辰”的肃穆感和尊崇感。

    [据《江陵志馀》卷六载:承天寺,在城东,晋罗含之廨舍也。相传此寺旧有荆门长堤村,君章致仕,有兰菊之异,舍宅迁入城内。故宋罗愚官此,更建丛兰精舍。然考史,称含在官舍,有一白雀飞及堂宇。及致政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则丛兰当在城外,官舍内止有白雀之异尔。宣和中,蔡京禁世俗用天字。改“承天”为“能仁”,故一名“能仁寺”。内有古舍利七,唐画罗汉十六尊。大铁镬一]。

    一口锅·一口镬·一个仅存的千年链接

    二千年的光景,放进时间的长廊,只是一呼一吸之间,在一介生命和城市,确是艰难而长久的煎熬折磨。

    公元2014年,在荆州博物馆里,记者在寻找一口镬,却在一座古亭中,发现一口油黑发亮的大铁锅。锅高一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壁厚约十厘米,生铁铸造。

    关于这个庞然大物,还有一个传说:曹操下江南,赤壁兵败后留下来的,故又称“曹操行军锅”。由于锅很厚、很大,民间流传俗语:“承天寺的大锅,烧了三天不滚(沸腾),滚了三天不冷”。

    建于东晋的荆州承天寺(原址在现荆州古城荆州饭店、钟鼓楼至行署院一带,东至黄金堂,南北向)曾是荆州最大的寺庙,规模和地位超过章华寺,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尚存部分建筑。1959年扩建街道时,承天寺的两座钟鼓楼被拆毁,寺庙妙应塔的宝顶大铁镬(被误认曹操行军锅)被移至开元观内,如今,我们只能在照片中看到它昔日的辉煌和荣耀。

    感谢张俊先生编著的《荆州古城的背影》,“打捞”有关承天寺的珍贵照片,将这座“荆南第一禅林”的千年古寺原貌呈现给热爱荆州的人们,并续补了古城荆州久已缺佚的一段人文历史。

    公元1095年,在落木潇潇的岁末,一位花白老人,在荆州,在城内一座名叫承天寺的寺庙,应智珠大师之约为佛塔作记,写下《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碑记。老人姓黄,名庭坚,字鲁直。

    那时,寺庙虽废圯待建,但寺还在,塔还在。

    公元2014年3月,记者站在千年前老人寓居之地,荆州古城的中轴线上,试图打捞一些有关承天寺的记忆,但身边车水马龙,在一个繁华量贩超市面前、一个深幽的小巷、一个名叫“钟鼓楼”的地方,我的目光穿不透时光——不见王侯将相拜天祭地,不见巍峨壮观的承天寺,不闻钟和鼓的煌煌天音,只能遥想当年晨钟暮鼓和曾经的繁盛与荣耀……

    一舍宅·一寺庙·一段辉煌的历史

    东晋·永和年(345~356),湖南耒阳人罗含背负着“荆楚之松竹”的荣耀,步入荆州,寓居荆州城东一处舍宅。

    这位深受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温器重的帐前主簿,累迁至廷尉,在乞休致仕的当天,庭前兰菊丛生,惊喜之余,秉承天意,将这座舍宅取名称承天寺。

    这位承天寺首位主人的后来,我们无从考证。但此后,南北朝时期,佛事大盛,荆州作为南朝的西部重镇,寺庙林立,香火鼎盛。宋、元两代后,承天寺变成了佛门古刹。那时,承天寺南北走向,砖木结构,两座钟鼓楼,天王殿、地藏王殿、势至殿和大雄宝殿四大殿令庙宇巍峨,金碧辉煌,气势非凡。千年来,善男信女诚心朝拜,佛教虽数度兴废,但唯承天寺得以仅存。

    明弘治三年(1490),明辽王改藩荆州后,承天寺再度重修,规模益廊,有“荆南第一寺”的美誉。辽王亲撰‘重修承天能仁禅寺三门记碑’。明代的承天寺,大小建筑上千间,占地2000多亩,被誉为“荆南第一禅林”的千年古寺。

    在清代,荆州承天寺的荣耀和辉煌达到极致。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在荆州设置将军府,在承天寺大雄宝殿前新建“奉安龙亭”以拜领圣旨。以后,历代荆州将军皆循前例,将承天寺作为与满汉文武官员议事或举行盛大庆典的场所。“奉安龙亭”象征着当朝天子御趾驻跸的圣地,承天寺这座宏阔巍峨的千年名刹更增加了一道神奇的光环。

    经过历朝荆州将军屡拨重金、时加修葺的承天寺,显得愈加恢宏壮观、气象辉煌:大雄宝殿四周,12根嵌金楠木大立柱环峙而立;殿前的露台下的一座三门石牌坊,巍峨高矗。这座开间宽阔的牌坊中门石枋上,镌刻着“万寿无疆”四个楷书大字;两边的侧门左曰“尧天”、右曰“舜日”,护卫着供奉有万岁龙碑的“奉安龙亭”。

    清朝八旗军驻防荆州,在位于满城中的承天寺筑“奉安龙亭”,荣耀鼎盛的承天寺,也增添了令人“凛然若赴阙拱辰”的肃穆感和尊崇感。

    [据《江陵志馀》卷六载:承天寺,在城东,晋罗含之廨舍也。相传此寺旧有荆门长堤村,君章致仕,有兰菊之异,舍宅迁入城内。故宋罗愚官此,更建丛兰精舍。然考史,称含在官舍,有一白雀飞及堂宇。及致政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则丛兰当在城外,官舍内止有白雀之异尔。宣和中,蔡京禁世俗用天字。改“承天”为“能仁”,故一名“能仁寺”。内有古舍利七,唐画罗汉十六尊。大铁镬一]。

    一口锅·一口镬·一个仅存的千年链接

    二千年的光景,放进时间的长廊,只是一呼一吸之间,在一介生命和城市,确是艰难而长久的煎熬折磨。

    公元2014年,在荆州博物馆里,记者在寻找一口镬,却在一座古亭中,发现一口油黑发亮的大铁锅。锅高一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壁厚约十厘米,生铁铸造。

    关于这个庞然大物,还有一个传说:曹操下江南,赤壁兵败后留下来的,故又称“曹操行军锅”。由于锅很厚、很大,民间流传俗语:“承天寺的大锅,烧了三天不滚(沸腾),滚了三天不冷”。

    是锅?是镬?

    “八旗才子”、成都将军魁玉之子穆克登布早在清末告诉我们:这不是锅,而是承天寺塔顶的一个“帽子”,名镬。

    穆克登布自幼随父亲转战江浙一带,更兼多得名师教诲,故既博学多才,又见多识广。光绪年间,自苏浙游学归来,穆克登布进入承天寺,发现山门左侧“有一物如釜,径四五尺,围丈余,铁质斑驳,不知其为何物”。他询及其来历,众友人皆告之以此为“关公的行军锅”。

    原来,清军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常以《三国演义》指导将弁排军布阵,及至有清一朝入继大统之后,各代皇帝皆奉关公为神,尊之为“武圣”。荆州为关公坐镇十年之地,起初见此巨釜,众人不知其为何神物,后经有人穿凿附会,方才认定此乃关公当年所遗“行军锅”,从此便以讹传讹,相沿成习。

    穆克登布认为这“行军锅”之说颇令人费解,经过详细考证,最终证实了这件器物的来历:“按承天寺旧有妙应塔,作于宋绍圣二年,住持僧智珠修复之。山谷为作记,谓其岿然立于云之上,是寺之有塔明矣。”

    穆克敦布据此写下的一篇《承天寺铁镬考》,不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廓清了所谓“关公的行军锅”,实乃佛塔铁镬的讹误,更正还将久已废圯的荆州承天寺妙应塔及其曾为之作记的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引入人们的视野。

    [荆州驻防志》卷十六穆克登布《承天寺铁镬考》说:

    “府县志皆谓铁镬,而不明所由来。忆丙寅(1626)春,于金陵聚宾门外亦见是物凡二,俱偃卧瓦砾榛莽中,形质与此无少异,唯较大十之三,询之土著者,皆谓报恩寺塔顶,塔谓粤逆所毁,顶以无所用,故置此。]

    一个人·一段碑文·一段被改写的命运

    让我们从一段碑记,进入千年前的那场相逢。他,姓黄名庭坚字鲁直的男子嵌入荆州。

    罪,是行动的借口。

    从陈留(今属开封),经许昌、江陵,进峡,经巫山、施州至黔州(今四川彭水县郁山镇),都不是被贬男子黄庭坚的终点。

    宋绍圣二年(1095年),因开罪于当朝权贵,51岁黄庭坚被贬到黔州为官。他一路西行,途径荆州,与荆州承天寺的僧正和尚智珠一见如故,时常在寺中品茗谈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承天寺废圯,待重建,僧正智珠慕其才名,约其为佛塔作记,黄庭坚爽快应允。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经历了六年的贬谪生活后,黄庭坚奉召回朝,再度来到荆州,那时,承天寺佛塔已大体完工,智珠和尚接任了方丈。二人久别重逢,智珠请他履行前约,黄庭坚提笔濡墨,一挥而就,写下了《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碑记。

    命定的事情,无法预知,更无法阻挡。

    如果可以预知,黄庭坚是否还会坚守约定,去选择逃离?

    碑记写成后,依定例,但凡是荆州的地方官,均可列名其上。黄庭坚的笔下,却偏偏落下了刚来湖北做转运判官的监察御史陈举。仇恨从此在陈举骨血里寄生。两年后,黄庭坚正在鄂渚(武昌)闲居,陈举《荆南府承天院记》雕章摘句,密报朝廷。早生龃龉宰相赵挺之阅后大怒,认为黄庭坚“幸灾谤国”,当即削夺其全部官职,并将其流放到广西宜州(今宜山县)羁管。

    文字落雨白纸黑字,成为不可辩驳的罪证。

    荆州,承天寺,不是黄庭坚的起点,却是他的底端,令他的人生从最高点直坠而下。

    再遭贬谪,黄庭坚将妻儿老小安顿在湖南永州(今零陵县),孤身前往宜州。垂暮之年,戴罪之身,离别亲人,处境窘迫,愁苦之情难以排遣。

    也许累,也许怯,也许心先于身死去。苦熬两年后,黄庭坚殁于宜州城楼的一间破屋中,卒年61岁。

    江西人黄庭坚在荆州的那段岁月应该是愉悦的,也为荆州文化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宋史·列传·文苑六》曾有明载:“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府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徒永州,未闻命而卒。”]

    [史载: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四笔》卷八中,曾在抄录了《荆南府承天院塔记》的部分章节后,大发感慨:“其语不过如此,初无幸灾讽刺之意,乃至于远斥以死,冤哉!”]

    一场侵略·几次毁灭·一个彻底湮没的古刹

    一场侵略,将日本定格为所有中国人的心中抹不去的忧伤,也定格我心中抹不掉的仇恨。

    满蒙八旗在荆州驻扎两百多年,从最早的四千人,发展到清末两万多人。1911年10月10日,武昌事起,清王朝的统治开始土崩瓦解。

    乱世春秋,断了官府的施舍,昔日香火旺盛的承天寺,庙祝逐年减少,庙堂缺了修缮,几十年的光阴,诸宝殿尽成败落之像。出现在《湖北旧影》中的承天寺,尽管略显破败,但大雄宝殿和山门,其宽敞的庭院,高大的门楣,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殿宇,依然是荆州满城彻底摧毁之后尚能保存完好的唯一建筑群落。

    1940年,荆沙沦陷。日寇华中派遣军出动其精锐第11军,发起“宜昌作战”,日军第4师团第39独立旅团攻陷荆州城,先后出动上百架次飞机对荆州进行狂轰滥炸,日军占领荆州城时被严重破坏。

    6月8日,守军萧之楚部退守沮漳河西岸,日军强征夫役,要在荆州城内的东北角修建一座简易机场,拆毁了承天寺大部分殿堂,用作由汉口起飞的轰炸机中途加油的前进基地。

    借口继续:承天寺的大雄宝殿屋顶太高,影响城东机场飞机起落,将大雄宝殿的屋顶去除一半;大火在荆州城上空燃烧,在弹片横飞,烈焰遍地的一片爆炸声中,承天寺的几重大殿连同僧寮宇舍悉数被夷为平地。

    在火光中彻底湮没的,不仅有因此改写一个人命运的《荆南府承天院记》刻石残碑,还有那些延绵千载的精彩链接。

    毁灭,没有停止。1959年,荆州扩建街道,承天寺的两座钟鼓楼被拆毁,唯有那尊由穆克敦布考证出来的塔刹铁镬,作为承天寺留存于世的进村物件,珍藏在荆州博物馆中。

    [史载:承天寺旧有妙应塔,作于高氏,宋绍圣二年,住持僧智珠修复之,黄庭坚作《记》,谓其岿然立于云霄之上,是寺之有塔明矣。今塔虽废,而此物犹存,则以所见证之,其为塔顶也,近是。嗟乎!陵谷变迁,物多失实,苟未考以见闻,其不为讹传所误者盖鲜矣。”]

    一面鼓·一座钟·一座城市的焦点

    我的儿时记忆里,钟鼓楼是有一道仿古牌坊的,牌坊背后,是喧嚣繁华的菜市场。逢家中有贵宾来访就餐,母亲就会骑上自行车去钟鼓楼菜市场采买些像样的菜品。

    公元2014年3月,我无法对视百年、千年来,那些习惯以晨钟暮鼓告喻朝夕轮回的荆州人,还有伴随着他们度过的那春秋更替、斗转星移的漫长日子。如今的承天寺原址上,刻有“鼓楼市场”四个大字的牌坊业已拆掉,钟鼓楼遗址上,荆州饭店和鼓楼市场已经悄然站立了几十年。钟楼,鼓楼,在荆州古城还是帝都的时候,所拥有的地位,我不曾想象。

    对于荆州人,承天寺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钟楼和鼓楼,是荆南路上公交车站曾经标有的“钟鼓楼”站站牌,是一个粉饰后仍挡不住老态的饭店,一个污水横流,杂乱拥挤的菜市场,一个荆楚历史资料中的寥寥记载……

    或许不可拿西安的钟鼓楼来作比较,西安城、荆州城,昔日的秦国和楚国帝都,同样历史背景和年龄,同样作为城市的心脏,如今的境遇大相庭径。

    西安的钟鼓楼建于明代,虽经历风雨,但现今还原修复完好,成为西安城的标志性地标。

    如今,我们只能在画册中,在书籍中依稀辨析这座号称“荆南第一禅林”那雍容华贵的恢宏气象。

    曾有志者谏言:以荆州的古建筑修复和复制的实力与经验,在条件成熟和允许的情况下,扩建江陵碑苑,重建荆州古城里的钟楼和鼓楼,修建与其配套作为城市客厅的钟鼓楼广场,重建昔日王侯将相拜天祭地,香客云集的承天寺。

    在城市高速发展,寸土寸金的今天,这些只能是我们的一个梦想,一个无法企及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野人先生传 翻译
doumimi72013.07.28浏览255次文学分享举报
1个回答
vianbayer
2013.07.28
满意答案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是他的号。他的远祖在益阳为官,于是就上了益阳户籍。他的曾祖调任到龙阳的鹿溪,于是就成为龙阳人。他的五世祖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大官,有很多藏书。曹野人先生从小诵读那些藏书中的好文章,记诵阅读深入广博。曹野人天性机敏聪慧,下笔成文。    蔡忠烈公担任长沙推官时,看过他的八股文,认为他的文章古朴不俗、奇异独特。曹野人后来进入益阳县学读书,才刚满二十岁,就有资格享受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他凭借祖辈留下的产业,拥有很丰厚的家产,有一天忽然感叹道:“君子靠什么来安身立命,难道是在富贵场上追名逐利吗?”于是放弃家产,不再重视科举考试,选择了一个地方读书,全心钻研濂、洛理学,并写了一篇以乐饥为主题的文章来自勉。所谓“乐饥”,并非把饥饿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为值得自己快乐的事而快乐,即使饥饿也有快乐自在心中。他的文章很多,大都都是表达刻苦自修,看淡名利,减少嗜欲,以求达到“乐天知命”者的境界。曹野人又喜欢阅读仙道佛家的书籍,时间长了,自已认为有了心得。表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人们意料不到的,乡里人因此把他看作异人。但曹野人的志向却在济世匡时,他谈论事情往往深切击中时弊,他呈送给邑令张际熙的意见书有几千字,寻究国家安定太平与动乱的根源,表达了忠君爱国的志向,蔡忠烈特别看重他。蔡忠烈认为他论辩是非达到了极为正确的高度,想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他交往。大概他生平的知己,只有忠烈公一人罢了。    曹野人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曹野人担心没有什么办法来保全自己的母亲,于是常常在脚上包上沙袋行走,以致有人以为他癲狂不经。明崇祯癸未年,流贼张献忠到来,曹野人背着母亲急速奔跑到二百里外的地方,母亲才得以避免战祸。曹野人极尽奉养之道,对母亲的丧事依礼尽哀。后来,曹野人自己剃去头发出家。回想当初,曹野人先生风度翩翩。曹野人没有胡子,后来遇到一个带长胡子的道人,道人脱下自己的胡子送给他,曹野人于是就有了漂亮的胡子。曹野人先生在清顺治1644甲申年的仲春去世。    山东人许尚忠,喜好仙道,与朋友一起隐居在鲁山的丹霞洞。许尚忠在这一年遇到一个长胡子的和尚,认为他的言谈十分奇特,便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他。这个和尚沉默寡言,许尚忠问他的姓氏和故乡,他都不回答。过了三年,和尚才离去。和尚临走前,把他所讲授的经文编为一本书,授给许尚忠,书名叫《通源集》,又留下一张偈子,署名是“楚益阳曹氏行尸”。清康熙1664甲辰年,许尚忠在常德为官,因为丈量土地的差事来到鹿溪,住在一个姓曹的人家里。起初不知这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家,后来看见案头上有一本书稿,上面写着“曹宗先野人著”,内容与《通源集》没有什么不同。许尚忠大吃一惊,询问曹家人,才知道他所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的和尚,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化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窖藏瓷器
发布时间:2017-09-27 16:11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龙玉牛 张建平 浏览量:1050 【字体:大中小】
1986年4月12日,桃江县马迹塘镇荆竹村兔子湾组一村民在平整屋场地基时,一锄头挖空,发现一窖瓷器。经现场清理,共出土瓷器90余件,大部份残损,有小部份保存完好。

窖藏瓷器品种有青釉碗、青釉盂、青釉盘、青釉高足杯、青釉洗、清釉葫芦器、青釉壶和黑釉盏等。这批窖藏瓷器胎质泛灰、质地优良、釉色浑厚润泽、柔和、古雅,实属罕见,而且每件器物都布满龙泉窑独特的冰裂纹。这批龙泉窑瓷器的出土是益阳市首次发现,且数量、质量均属上乘。出土后不久,就引起中国考古界的轰动,专家们看过实物后,赞不绝口,誉其为“人造玉石”。2006年4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湖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熊传薪、丁送来等专家再次来桃江对这批龙泉窑瓷器进行鉴定,有南宋龙泉窑青瓷盏、青瓷瓜棱壶、青瓷小杯、贴花青瓷杯4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有南宋龙泉窑贴花青瓷杯2件、莲花瓣青瓷碗、青瓷莲花纹盘、青瓷莲瓣纹瓷碗等5件为国家二级文物。

为什么在宋代有如此精美的瓷器流入桃江?目前考古界对宋代时期益阳发现的四大窖藏系统作了论证。其中桃江有1978年在灰山港镇天子坡出土的宋代铜钱窖藏和这次马迹塘出土的龙泉窑窖藏。从这四大窖藏均为宋代来看,专家认为:益阳(桃江)在宋代依靠母亲河资江的水陆交通便利,呈现出资水商贸的兴旺。益阳的茶业、木材、竹业、木炭、棕片行销全国,与各省进行商贸往来频繁,可见宋、元时期益阳已是比较富庶的地区了。

龙泉窑瓷器埋入地下亦有其理由。史载,南宋时期,钟相、杨幺农民起义军以沅江流域为中心,控制了湘鄂两省19个县,聚众数十万,实行“兵农相兼”、“陆耕水战”,起事达五年之久。建炎三年(1129)起义军钟相所部攻克益阳,杀县令袁显。后张俊、岳飞奉诏移兵洞庭,对杨幺起义军实行镇压。南宋将亡时,蒙古骑兵又对南方进行了征战。在历次兵荒马乱之时,当地豪商、巨富,为了避祸而将财物藏匿,将龙泉窑瓷器埋入地下是一种可靠的选择。(龙玉牛 张建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太宗敕建龙牙寺
发布时间:2017-05-25 16:07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曹辰阶 浏览量:863 【字体:大中小】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还是一位孝顺母后的孝子。当年皇太后背部生了毒疮,日夜疼痛,难以忍受,遍治不愈。见母后痛苦不堪,他即命国师李勣出皇榜向全国求医。

求医的皇榜在益阳县城张贴出来之后,消息传到三堂街。素以龙牙治病的道元和尚知道后,来到益阳县城揭了皇榜。县太爷见道元和尚道骨仙风,不敢怠慢,迎进县衙,请教良方。道元拿出一颗似角似牙的东西对县太爷交待,用此龙牙磨洁净之水边服边涂患处,可以止痛。但要痊愈,还得小僧亲临诊治。请县太爷用快马将龙牙送到京城,小僧随后就到。

送龙牙的快马日夜兼程,不几日到了皇宫,按道元之法进行医治,果然,皇太后疼痛立马减轻。满朝惊喜,只盼望道元和尚早日到来。

年事已高的道元和尚,自然晚了几日才到京城,唐太宗派太子李承乾出城门迎接。自己则在母后寝宫等候。道元觐见礼毕,太宗忙问治病之方。

道元禀告皇上说,此牙是我师祖玄天大师传下之物。据师父交代,此牙是师祖道兄送给他的,希望他的子弟用它为人治病,多积功德。如有大病还得请那道长赐无根水方可。

太宗问:这无根水是什么水?到哪里去取?

只见有位身穿八卦道袍的国师出班奏曰:臣李淳风知道无根之水乃天上未落于地的雨水。据臣夜观天象,长安近日无雨,需皇上下旨,着各州县快送无根水入京。

皇上正要下旨,道元忙奏:皇上无需下旨,这样会惊扰官民。陛下只需吩咐下人准备好香案,待小僧净身更衣之后,相请老祖,他必然送水前来,请宫娥准备洁净器皿接水就是。

待宫娥一切准备停当,道元净身之后,走到香案前,焚香秉烛,面南而跪拜,念念有词。然后闭目静坐,默念佛经,整个寝宫鸦雀无声。此时正是酷暑炎天,万里无云,纹风不动,人人汗流浃背。约一柱香时分,宫外传来欢叫声。一片乌云从东南方向徐徐而来,很快飘到皇城上空了。一阵风吹过,稀稀拉拉下起了阵雨,接雨水的宫娥,收集了一瓶多净水。道元和尚交待,按49天将水分为49份,每天用一份给龙牙磨水,大部分用于内服,少量涂伤患处。每天如此,皇太后的病也就渐渐好了。

唐太宗见母后病愈,念及龙牙的大功和道元和尚的忠诚,于贞观十三年(640),下旨创建龙牙寺,命名将尉迟恭、秦叔宝带数千人马来桃江三堂街。

当时的南方,匪患不断,各地割据称雄,唐太宗亦借此举以剿匪,旨在统一南方,安定中国。当时秦叔宝的兵马驻扎于隔江之东南黄叶山,此地后为梅山峒蛮地盘。尉迟恭屯兵于三堂街附近的乌旗山,与秦叔宝成掎角之势,也扼守了益阳至汉寿的通道。传说中的秦叔宝身穿黄金锁子甲骑黄骠马,驻兵之地,插杏黄旗。此山被叫作黄旗山,后传为黄叶山。尉迟恭面如锅黑,戴黑盔,披黑甲,骑黑马,打黑旗,屯兵之地就叫作乌旗山。黄叶山下接龙桥有一粘土地带,好烧砖瓦。秦叔宝的人马在此烧砖,烧制的砖打磨平整之后,上船运往龙牙寺建设工地,这个磨砖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磨砖村。

龙牙寺之上是牛郎村,二者之间还有个小山村,两山夹峙,山溪之水在此流入资江,隔断了交通。尉迟恭在此地修筑了一道石拱桥,名叫敬德桥,此桥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修沿江公路时才被掩埋。

龙牙寺下首有一个百尼庵,尉迟恭修龙牙寺时,招集百余妇女洗衣、缝补,这里就是这些妇女居住的地方。龙牙寺建成之后,她们就留下来在此修行,所以称之为百尼庵。

龙洞洞口两山夹峙,面临资江牛郎滩。湍急的下滩之水,向洞口直泻而来,到此处变得平缓,静静地流向三堂街。河中有两块礁石,是传说中龙牙的牙根部分。对面是长10里的龙牙洲,现在叫郭家洲。其中间还夹有一个几里长的木鱼洲。龙洞为一个纵横两百余米的山洞。据说在建龙牙寺时,尉迟恭在这里建寨驻兵屯粮。现在洞内有几级梯田,还呈现着当年龙牙寺的规模。

唐时龙牙寺为九进九宅大佛寺,规模之大,在佛寺中罕见。洞口建有山门,唐太宗书写的“敕建龙牙寺”镏金牌匾挂在中央。山门的对联已不见传记。山门两端为钟鼓楼。有个90多岁的黄爹回忆,他见过龙牙寺的大钟,直径5尺,高7尺有余。寺院里还挂有一块“响石”,用木棒敲击,发出沉闷的响声,声传数里之外。

山门之后,是三宅罗汉堂。里面塑有身材魁梧、千姿百态的韦陀及诸佛罗汉,遍体涂金,它们既可以震慑鬼神,又起着保卫寺院的作用。

罗汉堂之后,便到了宽广的平地。是一块高出罗汉堂一米有余的长方形平台,宽20余米,长40余米,边角齐整,现为稻田。但中间有块荒草丛生的沼泽地,人畜均不敢进入其中。这就是传说中的油盐井所在地。

油盐井是两口毗邻的泉水井,象油盐缸一样不可分离。平台前宅为佛殿,左边与一山冲相连,这里是厨房和用膳之所,右边靠山,为一走廊。油盐井处是一天井。天井内古树参天,泉水清澈。此处设有香炉,终日里香烟缭绕。到此,香客便进入了佛地仙境。天井之上,又有四级平台,每级长约70余米,第一级宽20余米,其余三级宽有10余米。第一级平台,建有大雄宝殿。这是全寺僧人作功课、作法事的地方。每天一更时分,由主事和尚敲“响石”,召集全寺僧人来此作功课。个个身着玄色僧袍,手执木鱼,在执事僧的带领下,口诵佛经,按一定的路线穿行而来。主持方丈则紧靠佛台,敲击“响石”发布各种号令,其场面肃穆庄严。

第四级为龙王殿,自唐太宗初年到清朝末年,龙牙寺历经近1300余年,几经兵火,龙王殿金刚龙王的金身却没有受到破坏。

民国7年(1918),不知哪个军阀,驻进龙牙寺,为筹集军饷,把此殿拆毁了。据目睹拆龙王殿的黄爹讲,因传说金刚龙王是唐太宗用比黄金还贵重的九火铜打造的金身,那些兵就拆龙王殿,龙王殿有两三层楼高,士兵用力索套了龙王的脖子,上百人齐心协力,把它拉倒了。龙王的座台,现在长着一盘竹子,四周芳草萋萋,杂树丛生,砖石狼藉。

到了民国16年(1927),何健主政湖南,这位前清科举出身的军阀,笃信佛教,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他来朝拜龙牙寺时,看到一片狼藉,甚为伤感。于是下令重建龙牙寺。重修的龙牙寺是在原天井之上,再建山门与佛殿,共四宅。山门正面挂着由他书写的“龙牙古寺”的金匾。两边雕塑有明末贤人郭都贤的一副对联,联云:

万山风雨锁龙宫,被樵子流连,惊破一盘棋局;

千古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

此联恰如其分地描写了龙牙寺的山川形胜,同时也披露了有关孽龙的传说。

何健修复的龙牙寺,其规模和气势远不及从前,但它仍处于益阳佛教至尊的地位。(曹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1: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野人先生传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曹野人先生传》是清朝易顺鼎所著的文学著作。

基本信息
书名
草野人先生传

作者
易顺鼎


类别
文学著作

时代
清朝

目录
1作者介绍
2正文
3翻译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易顺鼎(1858~1920)

中国近代诗人。字实甫,又字中硕。湖南龙阳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年少时曾有神童、才子之称。一生好游山水,作诗近万首。曾学谢灵运、谢朓、杜甫、皮曰休、李贺等人的风格、手法作诗,尤以学温庭筠、李商隐的诗最多,也最好。他写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笔法巧妙过人。古诗体中有一些可称为雄伟之作。但也有些在严肃的题材里浓染桃色,诗风浮艳。著有诗集《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20多种,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丛书》中。

易顺鼎幼有神童之目,稍长有才子之称。十五、六岁时即刻印《心室悔存稿》。与程颂万、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一生作诗近万首。自言生平好游山水,所为诗,"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居多"。此外也多为咏物、艳情之作。其诗学大小谢(谢灵运、谢),学杜韩,学长庆体,学皮陆(皮曰休、陆龟蒙)、李贺、卢仝,而以学晚唐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者为最多、最好。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隶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他的诗有一些小巧过人之处,但诗风浮艳,有时在最严肃的题材里也浓染桃色。如咏苏武:"汉节持来气懔然,柔乡岂意在冰天,当时若使无胡妇,苏武争经十九年。"所以柳亚子《论诗六绝句》说"易樊淫哇乱正声",未为过论。他的古体诗则有一些恣肆之作,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

诗集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摩围阁诗》、《蜀船诗录》等20几种,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丛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录》12卷,《琴志楼游山诗集》8卷。

折叠编辑本段正文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其号也(《益阳县志》)。远祖官益阳,占籍焉。曾祖某,迁龙阳之鹿溪,遂为龙阳人。五世祖某,尝为明显宦,多藏书;先生诵其清芬,记睹淹博(《通源集曹氏序》)。性敏慧,下笔成文。蔡忠烈公为长沙推官,见其制艺,以为古岸奇特(《益阳志》)。入益阳县学,甫冠,即食廪饩。席先业,资甚丰,一旦叹曰:"士君子立身何等,乃驰逐于宗贵之场而已乎?"遂弃家资,薄举子业,避地读书,殚心濂洛,作乐饥之文以自勉。乐饥者,非以饥为乐也,乐其所乐,虽饥而乐自在也。其文云云,大抵皆言刻苦自修,淡名利,寡嗜欲,以蕲及于'乐天知命'者之所为(《曹氏序》)。又好读仙佛家书,久之,自谓有得(《益杨志》)。见于行事,多意料所不及,乡里目为异人。然志在用世,言事深中时弊,上邑令张际熙书数千言,穷治乱之原,具忠爱之志,蔡忠烈尤重之(《曹氏序》)。谓其理论至是,欲为下拜(《益阳志》)。盖生平知己,忠烈一人而已。事亲孝,以天下大乱,患无以其全母,每囊沙于足而行,人或以为狂(《曹氏序》)。崇祯癸末,流贼张献忠至,负母急走二百里外,得免(《湖南通志》)。色养慎终(《通源集沈求序》)。后自髡其顶(《通志》)。初先生美风度(《曹氏序》)。无须,遇髯道人,脱其须赠之,遂美髯焉(《益阳志》)。顺治甲申仲春卒。山东人许尚忠者,好道,与友,隐居鲁山之丹霞洞,以是年遇髯僧奇其语,师事之。僧深穆寡言,间姓氏里居,不答,居三年始去。以所说经为一书,授尚忠(《通源集》);复留一褐,署"楚益阳曹氏行尸"。康熙甲辰,尚忠官常德,以丈量役至鹿溪,宿曹氏,初不知即先生家,见案头有稿本,署"曹宗先野人著",与《通源集》无异也。大惊,讯之,始知所师事者,即先生化身矣(《通源集》许尚忠序)。

易顺鼎曰:先生书未显于世,世亦莫知先生;顺鼎尝取其书而读之,所推究性命之原,万物之理,精微奥衍,非深造自得,不能言也。旧志载先生事,自崇祯癸未负母避流贼后,遂无可考;但云晚年髡其顶而已。余考许序而知先生卒于甲申明亡之年。又考沈序而知先生之母亦必没于癸未甲申之间;先生之卒,即在母没之后。乃叹先生之髡也,其忠也;死也,其孝也;死而不死也,其仙也。盖纪载不详,其奇迹彰,而庸行反隐矣。嗟夫!古无神仙而不忠臣孝子者;而忠臣孝子又何必不神仙乎?忠孝者大节,儒墨者假名;但论忠孝,何分儒墨?旧志与其家乘,乃斤斤焉以其奇迹为讳,而又不深求其庸行大节之所存,抑何左哉?

折叠编辑本段翻译
(主要部分)

曹野人先生,名宗先,字述之,野人是他的号。他的远祖在益阳为官,于是就上了益阳户籍。他的曾祖调任到龙阳的鹿溪,于是就成为龙阳人。他的五世祖曾经担任过明朝的大官,有很多藏书。曹野人先生从小诵读那些藏书中的好文章,记诵阅读深入广博。曹野人天性机敏聪慧,下笔成文。

蔡忠烈公担任长沙推官时,看过他的八股文,认为他的文章古朴不俗、奇异独特。曹野人后来进入益阳县学读书,才刚满二十岁,就有资格享受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他凭借祖辈留下的产业,拥有很丰厚的家产,有一天忽然感叹道:"君子靠什么来安身立命,难道是在富贵场上追名逐利吗?"于是放弃家产,不再重视科举考试,选择了一个地方读书,全心钻研濂、洛理学,并写了一篇以乐饥为主题的文章来自勉。所谓"乐饥",并非把饥饿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为值得自己快乐的事而快乐,即使饥饿也有快乐自在心中。他的文章很多,大都都是表达刻苦自修,看淡名利,减少嗜欲,以求达到"乐天知命"者的境界。曹野人又喜欢阅读仙道佛家的书籍,时间长了,自已认为有了心得。表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人们意料不到的,乡里人因此把他看作异人。但曹野人的志向却在济世匡时,他谈论事情往往深切击中时弊,他呈送给邑令张际熙的意见书有几千字,寻究国家安定太平与动乱的根源,表达了忠君爱国的志向,蔡忠烈特别看重他。蔡忠烈认为他论辩是非达到了极为正确的高度,想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与他交往。大概他生平的知己,只有忠烈公一人罢了。

曹野人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因为当时天下大乱,曹野人担心没有什么办法来保全自己的母亲,于是常常在脚上包上沙袋行走,以致有人以为他癫狂不经。明崇祯癸未年,流贼张献忠到来,曹野人背着母亲急速奔跑到二百里外的地方,母亲才得以避免战祸。曹野人极尽奉养之道,对母亲的丧事依礼尽哀。后来,曹野人自己剃去头发出家。回想当初,曹野人先生风度翩翩。曹野人没有胡子,后来遇到一个带长胡子的道人,道人脱下自己的胡子送给他,曹野人于是就有了漂亮的胡子。曹野人先生在清顺治甲申年的仲春去世。

山东人许尚忠,喜好仙道,与朋友一起隐居在鲁山的丹霞洞。许尚忠在这一年遇到一个长胡子的和尚,认为他的言谈十分奇特,便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他。这个和尚沉默寡言,许尚忠问他的姓氏和故乡,他都不回答。过了三年,和尚才离去。和尚临走前,把他所讲授的经文编为一本书,授给许尚忠,书名叫《通源集》,又留下一张偈子,署名是"楚益阳曹氏行尸"。清康熙甲辰年1664年,许尚忠在常德为官,因为丈量土地的差事来到鹿溪,住在一个姓曹的人家里。起初不知这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家,后来看见案头上有一本书稿,上面写着"曹宗先野人著",内容与《通源集》没有什么不同。许尚忠大吃一惊,询问曹家人,才知道他所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的和尚,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化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2: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蔡公墓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紧邻着长沙著名景区天心阁。现在是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墙平地而上的第七层镶嵌的一块石碑上正楷镌着几个文字--"同治十二年·蔡忠烈公墓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蔡公墓

地理位置
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街


景点级别
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国
中国

蔡公墓位于长沙市天心区天心街,紧邻着长沙著名景区天心阁。天心街是一条最窄处不足两米的小巷。进入小巷就能看见10余米长,高约3米的红麻石墙,石墙依山而筑,上边是稀稀落落,参差不齐的几间民房。石墙平地而上的第七层镶嵌的一块石碑上正楷镌着几个文字--"同治十二年·蔡忠烈公墓石"。


蔡公即蔡道宪(1615~1643),字元白,福建晋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府衙设推官1人,正七品)。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灾荒连年。1628年(崇祯元年),李自成、张献忠组建起义军,并各率领一支起义军,分别往北、往南发展。1643年,号称"大西王"的张献忠攻占武昌。明朝宗藩纷纷向湖南、江西逃窜,其中大多逃到长沙,依附吉王朱慈。这些逃亡的朱氏宗藩、官军和地方武装继续搜括掠夺,任意烧杀,弄得民不聊生。张献忠得知后,挥戈南下,直捣长沙。张亲自率领主力军,由陆路直指长沙,而此时,长沙城内早已乱作一团。逃至长沙城内的王族,惊恐万分,连忙逃往衡州。城内许多官员慑于大西军的威势,不敢作战,只顾逃命。唯有巡按御史刘熙柞、长沙推官蔡道宪等顽强抵抗。为了尽量减少攻城可能造成的损失,大西军向长沙城内喊话,"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但蔡道宪不仅不降,还对城外大西军以"强弩射之",大西军士军死伤甚多。于是,张献忠决定加强攻势,并迅速将全城包围。围城的第三天,张率军攻陷长沙,蔡道宪被捕,但蔡宁死不降,被张凌迟处死在明月池(遗址位于西长街东南侧濂溪里巷口边,今已不见踪迹),时年仅29岁。

蔡公墓现在是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1 12: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学名家曹宗先
发布时间:2018-02-21 15:29 信息来源:桃江县人民政府 作者: 浏览量:599 【字体:大中小】
“《通源》一书,其在物理性命之间乎?非好学深知者,未足以于此也。与宋人观物、明人寤言、西人利玛窦相出入,而尤深焉。是圣学之滥觞,而太极之借径,楞严之一般,而尘觉之发轫也。”这是清代著名学者高珩对曹宗先《通源集》的高度评价。

《益阳县志》称曹宗先“精玄修,获异授,通物理性命之原”。

祖籍罗家坪清凉村的曹宗先,天资聪颖,博闻强记,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精于易理,他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言事切中时弊,写出了宏深奥衍的《通源集》和其他著作。

《通源集》四卷博大精深,它言“理”言“数”,非常详备,讨论“无极”、“太极”,推本气始、形始和质始诸种学说,辨析朱熹和陆氏兄弟学说的疑义,还讨论了儒家各种学说的异同,分析精当,补充了朱子学说的未尽之意。

曹宗先号称“曹野人”,生活在明代,他的远祖在益阳为官,他的曾祖后来调任到龙阳的鹿溪,于是便定居在龙阳。

曹野人后来进入益阳县学读书,才刚满20岁,就有资格享受公家按月供给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他凭借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很富裕。有一天,他忽然感叹道:“君子靠什么来安身立命,难道是在富贵场上追名逐利吗?”于是,他放弃家产,不再重视科举考试,选择了一个地方读书,全心钻研濂、洛理学,并写了一篇以乐饥为主题的文章来自勉。所谓“乐饥”,并非把饥饿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为值得自己快乐的事而快乐,即使饥饿也有快乐自在心中。

他的文章很多,大都是表达刻苦自修,看淡名利,减少嗜欲,以求达到“乐天知命”者的境界。曹野人又喜欢阅读仙道佛家的书籍,时间长了,就有心得了。表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大多是人们意料不到的,乡里人因此把他看作是异人。但曹野人的志向却在济世匡时,他看问题一针见血。他的《上邑候张际熙》就有几千字,寻究着国家安定太平与动乱的根源,表达了忠君爱国的志向。时蔡忠烈在长沙做推官,认为他的文章古朴不俗,奇异独特,称其为“理臻至是,读当下拜”。蔡忠烈特别看重他,认为他的论辩是非达到了极为正确的高度,可见他文笔的流畅,立意的深新。

曹宗先的《通源集》历经世乱人离,为什么能流传下来呢?

根据清代诗人易顺鼎的《曹野人先生传》,还有故事来历。

山东人许尚忠,喜好仙道,曾与朋友一起隐居在鲁山的丹霞洞。某一年,许尚忠遇到一个长胡子的和尚,认为他的言谈十分奇特,便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他。这个和尚沉默寡言,许尚忠问他的姓氏和故乡,他都不回答。过了三年,和尚才离去。和尚临走前,把他所讲授的经文编为一本书,授给许尚忠,书名叫《通源集》,又留下一张偈子,署名是“楚益阳曹氏行尸”。清康熙甲辰年,许尚忠在常德为官,因为大量土地的差事,来到鹿溪,住在一个姓曹的人家里。后来看见案头上有一本书稿,上面写着“曹宗先野人著”,内容与《通源集》没有什么不同。许尚忠大吃一惊,询问曹家人,才知道他所像对待师长一样侍奉的和尚,就是曹野人先生的化身。

出于对老师的怀念,更是出于对《通源集》的热爱,许尚忠遂将此书刊梓行世。

后来又由于战乱,《通源集》初刊本及其他书稿,大多散佚。直到乾隆年间,益阳吴大震才在湘阴胡公逊和湘潭陈鹏年家找到初刊,得以重印、留传。

曹宗先侍奉双亲十分孝顺,当时天下大乱,他担心没有什么办法来保全自己的母亲,就常常在脚上包上沙袋行走,以致有人认为他癫狂不轻。明崇祯癸未年,张献忠起事,流寇杀来,曹宗先背着母亲就走,急速奔跑到两百里外的地方,才得以避免战伤。

后来,曹宗先削发出家。清顺治甲申年仲春,曹宗先去世。《湖南通志》和《益阳县志》都载有他的传略。(万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2 22: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三寸金莲+】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满人妇女裹小脚吗?尤二姐尤三姐的“三寸金莲”+ 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 为什么尤二姐草草埋葬?棺材价银五百两!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55】



凤姐带尤二姐来见贾母说:“老祖宗倒细细的看看,好不好?”贾母细瞧了一遍,又命琥珀:“拿出手来我瞧瞧。”鸳鸯又揭起裙子来,贾母瞧毕,摘下眼镜来,笑说道:“更是个齐全孩子,我看比你俊些。”

贾母看了尤二姐的手,“鸳鸯又揭起裙子来”,给贾母瞧什么?脚!小脚!看是不是“三寸金莲”!正常的大脚不用揭起裙子就能看到。

您是不是认为并不确定?揭起裙子看脚,并未指明小脚、金莲,这是推理,不能作准。好,就看个作者明确写清楚小脚、金莲之处:

65回,“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敲或并,没半刻斯文。”

您看清楚:“一对金莲”!

把人好好的天然的脚裹到畸形的程度,有什么好看可言?怎么就莲步娉婷了?裹的只是女人的脚吗?华夏文明没有被裹脚布裹住吗?所有汉人的脑袋没有缠上裹脚布吗?还有迂腐文人的无脑无耻!苏轼的《菩萨蛮·咏足》,是第一首赞美女人小脚的诗词,最臭名昭著: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畸形审美,令人发指!

清初满人不裹脚,而且一直下令禁止妇女缠足,皇太极把国号从“金”改为“清”后,1638年就下过谕旨“有效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后来孝庄也有谕“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顺治、康熙都下诏禁女子缠足,“违者罪其父母”,却激化了满汉矛盾,不了了之。但直至乾隆,多次降旨,严禁旗人女子缠足。满族女子被汉化裹脚,是后来的事,红楼梦在乾隆时期已刻印了。至少现在我们知道,慈禧太后这个满族女人的代表,并未裹脚。

满族人,蒙古人,所有北方游牧民族,都没有变态到把女人好好的脚裹成畸形的历史,这种残害妇女、伤天害理的罪恶行径,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汉人干了!而且是在华夏文明达到巅峰的宋朝开始,居然披着美的外衣大行其道!无论是美,还是文明,无论中国,还是罗马,月圆则亏,盛极则衰,自古皆然,盛极之后,就出幺蛾子,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违反自然,忘乎所以。我们要复兴中华,一定要引以为戒!

68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王熙凤一手策划了跟张家的官司,告的却是贾琏这东林党,把魏忠贤构陷张皇后家,打击东林党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个正面的官司,糅合在一起讲述了。前文历史中介绍过,张嫣皇后在天启帝前,数次言客氏、魏忠贤的过失,受到二人忌恨,魏忠贤设谋构陷张皇后及其父,并使顺天府丞刘志选弹劾张父,后来又借机诬陷张父图谋弑君,亲信王体乾提醒魏忠贤:“主上凡事愦愦,独于夫妇、兄弟间不薄,一不慎,吾辈无遗类矣。”魏忠贤终于没敢继续实施,并将那几个人处死,杀人灭口。在这个官司最后,王熙凤也是命旺儿“务将张华治死,方剪草除根”。只是旺儿没干那缺德事,回来告诉凤姐张华父子都死了,凤姐“方丢过不究”。跟东林党的官司,因杨涟列举了魏忠贤的二十四条罪状,上疏弹劾,魏忠贤惊恐,找天启帝哭诉,客氏、王体乾等人从旁辩护,天启“严旨切责”杨涟。后来魏忠贤以“大不敬”、“招权纳贿”等罪名,逮捕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拷打致死。魏忠贤一手遮天,但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并未终止,所以在尤二姐死后,贾琏发狠:“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跟自己老婆发狠“报仇”?是为王熙凤这个九千岁之死,埋下了伏笔。

作者又是一石多鸟,除了魏忠贤跟张家的官司,跟东林党的官司,通过王熙凤对付尤二姐这个事件,刻画王熙凤魏忠贤处理事情的毒辣手段,对兴儿说王熙凤的话,作了很好的注解:“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对魏忠贤画皮画骨。

69回,尤二姐已有身孕,小厮们却请了个姓“胡”的太医,诊断不是胎气,盼子心切的贾琏竟然不复诊,直接用了虎狼药,“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来”?这个正面情节说不过去,只是为了写反面之事:张嫣皇后怀孕时腰痛,要找宫女按摩,魏忠贤、客氏暗中安插人,在按摩时使重手,导致张嫣皇后生下死胎,即怀冲太子朱慈燃。这个事件非常明显,也是尤二姐反面是张皇后的证据之一。红楼梦中写的也很讲究,并未明写此事跟王熙凤有关,但通过之前尤三姐托梦的话,和之后王熙凤的夸张表演,烧香礼拜,以及“胡君荣听了,早已卷包逃走”,谁给胡君荣透的信儿?又是谁找的胡君荣?读者不难看出此事的幕后凶手。就跟这个历史事件一样,表面看不出来跟魏忠贤有关,否则天启皇帝岂能放过杀子凶手?即便至死无子,临终还交待弟弟朱由检“忠贤宜委用”。

尤二姐吞金自逝,“岂不比上吊自刎又干净”?作者交待了没有实写张嫣皇后自缢而死的原因,“只见这尤二姐面色如生,比活着还美貌”,强调全国海选的著名艳后,如果写上吊而死就没法说美貌了。

众人虽素习惧怕凤姐,然想尤二姐实在温和怜下,如今死去,谁不伤心落泪。“温和怜下”是写张后之德,类似的话不少,多次强调:

若论起温柔和顺,凡事必商必议,不敢恃才自专,实较凤姐高十倍,若论标致,言谈行事,也胜五分。

兴儿说:“谁不背前背后称扬奶奶圣德怜下?”

尤二姐进入大观园:众人见他标致和悦,无不称扬。

对尤二姐一直强调的“标致”、“圣德”,正是明末著名的艳后、贤后,众人称扬的张嫣皇后。

贾琏原本“还放五七,做大道场才掩灵”,却七日后草草埋葬。反面是因为张后死于甲申之难,大明亡国,不能按正常皇后丧礼操办,所以书中写葬礼潦草。

但注意其棺材:至晚间果抬了一副好板进来,价银五百两赊着。

比较:秦可卿的葬礼,是出了名的奢靡,尤其是所用棺木,特别强调过,万年不坏,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贾政曾劝过:“恐非常人可享!”贾珍问过:“价值几何?”薛蟠说:“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

而尤二姐这个棺材,银五百两!价值一半。同样:非常人可享!

尤二姐道:“我虽标致,却无品行。看来到底是不标致的好。”贾琏忙问道:“这话如何说?我却不解。”贾琏这话是问读者,一方面是众人称扬其“圣德”,另一方面却说无品行,岂不矛盾?反面非淫,前文已解,还有一个原因,在前文历史中说过:一直有流言说张皇后晚节不保,投降清朝,并受满清供养,尤其是在江南民间流传甚广。我们现在已知,是因任容妃冒用张皇后之名。

红楼梦中有个细节,可作为验证:

68回,凤姐接尤二姐进贾府,“如今不去大门,只奔后门而来”,“凤姐便带尤氏进了大观园的后门,来到李纨处相见了”。凤姐悄悄的求李纨收养几日:“等回明了,我们自然过去的。”李纨见凤姐那边已收拾房屋,况在服中,不好倡扬,自是正理,只得收下权住。

注意,两次重复“后”门,除了表面的“后门”之意,是否有“后”字的多义“皇后”?我们说张后、周后的“后”字,即是皇后。

凤姐把尤二姐带进大观园,交给了谁?李纨!求李纨收养几日,李纨只得收下权住。前文解过,顺治初期,李纨这个孝庄太后是满清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尤二姐在李纨处收养、权住,符合张嫣皇后晚节不保,受满清供养的流言。



点击下一个:贾雨村:铁杆汉奸范文程,钗于奁内待时飞?+ 范仲淹十八世孙,诗书仕宦之族,胡州人氏,在隔壁胡虏庙?这人生的这样雄壮?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08 10: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3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7: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意答案
   
王船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扩展资料

王船山史学成就:

首先、归纳法。王夫之论史善于分析众多史实,并加以归纳,从而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如他归纳唐朝灭亡的原因为“唐之亡,亡于人之散”,也就是朝廷要员人心涣散,各自为政,不能团结起来共同为中央效力。

其次、比较法。王夫之运用这一方法,纵论古今历史变迁、人物沉浮,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结论。如前人对秦、隋灭亡进行了很多相似性比较,而王夫之通过比较,指明秦、隋亡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其三、历史主义的方法。王夫之论史,气势恢弘,虽于上下千余年中自由出入,但从不任意评说,王夫之论史充分考虑历史背景,不执一慨而论。如论西域时,他认为汉和唐历史背景不同,导致西域地位在这两个朝代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0 14:45 , Processed in 0.0679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