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9 21: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奇优”李龟年
立方LF 2015-07-05   |  34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第十一回贾敬寿辰,凤姐点了两出戏,一出“还魂”,一出“弹词”。“还魂”出自《牡丹亭》,写杜丽娘死后回生;“弹词”出自《长生殿》,写的就是这位李龟年晚年流落江南卖艺的凄凉情景。我在“《长生殿》剧情简说”一文提到过他,但仅仅一笔带过,如今方独自成篇。

实际上,《长生殿》第三十八齣“弹词”全是李龟年的戏,一出场他就自我表白:“老汉李龟年,昔为内苑伶工,供奉梨园,蒙万岁爷十分恩宠。自从朝元阁教演《霓裳》,曲成奏上,龙颜大悦。与贵妃娘娘,各赐缠头,不下数万。”昔日的好光景令人羡慕。


《杨太真外传》也再现了当年的盛况。“就按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仙期方响,李龟年筚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唐明皇、杨贵妃都和他同堂演奏、尽日欢娱。李龟年也算出尽了风头。

据《明皇杂录》记载,李龟年善唱,又善奏羯鼓、筚篥。曾作《凉州曲》,又善戏谑表演。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他既是歌唱家,又是演奏家、作曲家,还是喜剧演员。因此深得唐玄宗喜爱。正如他在《长生殿》中坦承的那样,皇帝赏给他很多钱,使他能在东都洛阳起大宅,“规制逾于公侯”。

最感人的当属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杜甫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常常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和宠臣崔九家里见到李龟年。时常进出王府、豪宅,可见李龟年当年是何等风光、体面。可是四十多年后,在风光明媚的江南,诗人遇见的故人却流落江南卖艺,何样凄楚可怜。

杜甫的经典绝句也让李龟年名留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6: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8薛嗣荣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赵与芮 +会稽荣王嗣子//嗣子四子皇四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与芮(1207年-1287年),宋太祖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系宋理宗赵昀的同母弟,立为荣王。其子赵禥继理宗皇帝位,即宋度宗。德佑二年(1276年),赵与芮被带至元大都。在大都,赵与芮生活了11年。元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赵与芮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绍兴府


出生日期
1207年

逝世日期
1287年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事迹
3人物关系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赵与芮:宋理宗赵昀之弟,立为荣王。系宋太祖十世孙,燕王赵德昭九世孙。

景定五年(1264年),其子赵禥在赵昀病逝后继位,是为宋度宗。德佑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克,赵与芮和皇嫂、太皇太后谢道清,孙子宋恭帝被带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

折叠编辑本段生平事迹
赵与莒、赵与芮兄弟虽是赵宋宗室,但已属远支,其父赵希瓐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到他们这一辈甚至连荫嗣都没有,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与莒7岁、与芮4岁时其父便已过世,母亲全氏无力抚养这对兄弟,不得不寄居在娘家。由此可见,即使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真是宋太祖的后人,但也已经与一般平民无异。赵与莒、赵与芮兄弟之所以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完全得益于太子赵竑与史弥远之间的争斗。

因宁宗弟沂王(一说是宁宗从弟,两人皆孝宗亲孙)独子赵贵和以皇侄身份被宁宗立为太子,赐名竑。沂藩失嗣,宁宗便委派史弥远选太祖十世孙中贤者立为沂王嗣子。史弥远派亲信余天锡物色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余天锡四处寻觅,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嘉定十四年(1221年),余天锡回乡时路过绍兴,天降大雨,余天锡刚好到赵昀的舅舅全保长(保长是乡里的小官)家避雨。全保长听说余天锡是史弥远的门客,便刻意巴结,还将外甥赵与莒(即后来的赵昀)介绍给余天锡,说赵与莒是宗室子弟。余天锡大喜过望,将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赵与莒相貌端正,心中很是喜欢,便让赵与莒写字。赵与莒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叹道:“此乃天命!”于是决定培养赵与莒。

公元1222年,赵与莒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有了宁宗皇侄身份。

公元1224年,南宋第四代皇帝宋宁宗赵扩崩,权臣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竑,立皇侄赵贵诚为太子,改名赵昀,便是后世的宋理宗。

宋理宗上位之后,追封生父赵希瓐为荣王,这样,作为理宗唯一的亲弟,赵与芮以荣王嗣子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史上对这位大宋荣王着墨不多,可能是因为与芮才智不显,而又不以骄横跋扈出名吧。

理宗在位40年,与芮以皇帝唯一亲弟的身份享受荣华,可能源于幼时的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与芮对亲王的生活特别知足。公元1240年,其唯一的儿子赵孟启诞生,便是后来的宋度宗。

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淳祐六年(1246),理宗已经年过40,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荣王赵与芮的儿子赵孟启。年仅6岁的赵孟启被立为太子,赐名禥。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崩,赵禥继位,是为度宗。

公元1274年,度宗崩,恭帝继位。

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城被元军攻克,赵与芮和皇嫂、太皇太后谢道清,孙子宋恭帝被带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授宋福王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

在大都,赵与芮生活了11年,在经历了儿子、孙子的死难之后,也许变得更加低沉。为了减弱忽必烈的猜忌,保住赵宋血脉,他向元世祖忽必烈贡献出了他的全部家产,宗室得以保全。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7年),故宋荣王赵与芮薨逝,享寿八十,善终。[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关系
鼻祖:赵德昭 (951~979)

远祖:赵惟吉

太祖:赵守度 (?~1040)

烈祖:赵世括

天祖:赵令稼

高祖:赵子奭

曾祖:赵伯旿

爷爷:赵师意

父亲:赵希瓐

儿子:宋度宗赵禥 (1240~1274) ,南宋第六位皇帝

儿媳:南宋度宗杨淑妃 (?~1279)

孙子:

宋末帝赵昺 (1272~1279) 宋朝最后一位皇帝

宋恭宗赵㬎 (1271~1323) 南宋第七位皇帝

宋端宗赵昰 (1268~1278) 南宋第八位皇帝

兄弟:宋理宗赵昀 (1205~1264), 南宋的第五位皇帝[2]​

参考资料
1.赵氏名人档案--​赵与芮  . [2023-12-26]
2.赵与芮  . [2023-1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贵和 锁定
添加义项
赵贵和(?-1225年),即赵竑,南宋宗室,赵希瞿之子。是宋太祖的十世孙、赵德芳的九世孙。

原为宋宁宗堂弟沂王赵抦之嗣。宁宗因皇子赵询病故,1221年(嘉定14年)六月以赵竑为养子,立为太子。宁宗重病,宰相史弥远矫诏改立赵昀为太子。未久,宁宗崩逝,史弥远与杨皇后结合,拥立赵昀为帝。赵竑被废为济王,出居湖州,后因霅川之变,被迫缢死,还被剥夺王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赵贵和

外文名称
Zhao Gui He

别名
赵竑、赵均

国籍
中国(南宋)

民族
汉族

逝世日期
1225年正月丙戌日

职业
太子

在位
1221年--1224年


十世祖
赵匡胤

九世祖
赵德芳

祖父
赵师丑

生父
赵希瞿

养父
宋宁宗

儿子
永宁侯赵铨

追封
镇王

目录
1人物生平
2家族世系
3影视形象
折叠人物生平
折叠出身
赵贵和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九世孙。生父是赵希瞿。

因沂王赵抦薨而无子,遂立赵贵和为嗣,赐名为赵均。

宋宁宗皇子赵询病死,1221年6月立皇侄赵贵和为皇子,改其名为赵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

1222年(嘉定15年)五月,加检校少保,封为济国公。

折叠遭废
1207年(开禧三年),史弥远受宋宁宗指使于早朝前杀死韩侂胄,并促成宋金嘉定和议,被宁宗立为宰相。

史弥远居相位,权倾一时,亦与皇太子赵询关系良好。赵询死后,赵竑被立为太子,史弥远与赵竑不相熟,又得知赵竑好琴艺,故买善于琴艺的美人,进献赵竑,刺探言行举止。赵竑曾指地图上海南岛之处言:"吾他日得志,置史弥远于此。"又曾称呼史弥远为"新恩",意指将来将发配至新州、恩州等地。赵竑又曾趁酒醉击碎史弥远所进献的乞巧奇玩,史弥远安插在太子府中的探子向史弥远报告,令史弥远惊惧,而谋求废立。

由于赵竑被立为太子,沂王王位悬空,宁宗命史弥远寻找合适宗室继承沂王王位。史弥远派门客余天锡自民间寻来宗室赵希瓐之子赵与莒(即赵昀),接至临安,并请郑清之教导。1222年(嘉定15年),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之后,改名赵贵诚。而史弥远又离间宁宗、杨皇后与赵竑,进言再立赵贵诚为皇子,宁宗不许。然而1224年(嘉定17年)八月,宋宁宗病重时,史弥远召郑清之与直学士院程佖入宫,矫诏立赵贵诚为皇子,赐名赵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闰八月三日,宁宗驾崩,史弥远请国舅杨次山之子杨谷、杨石一夜之中七度进宫,以杨家祸福生死劝说杨皇后,杨皇后终于首肯,史弥远遣使至沂靖惠王府,宣召赵昀入宫,杨皇后抚其背说"汝今为吾子矣!"赵昀即位,赵竑入宫后不愿下拜,殿前都指挥使夏震遂压制其头行礼,杨皇后矫诏授赵竑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为济阳郡王,判宁国府。后宋理宗又加封赵竑少保,进封济王,命其出居湖州。

折叠霅川之变
1225年(宝庆元年)正月,湖州太学生潘壬、潘丙兄弟与堂兄潘甫连络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准备拥立赵竑为帝,结果李全并未发兵,潘氏兄弟岁组织太湖盐贩、渔民、巡卒数十人,趁夜入城为赵竑黄袍加身,湖州知府谢周卿率领官员朝贺。

潘氏兄弟以李全名义发出文告,声讨史弥远罪状,赵竑惊觉拥立势力单薄,派王元春禀报朝廷,并派遣州兵讨伐,史弥远亦调遣军队镇压,不久被平定,潘氏兄弟被杀。事平后,史弥远派余天锡逼迫赵竑自裁,并杀害其子。赵竑身亡后,原被追赠为少师,封保静镇潼军节度使。不久又被剥夺王爵,追贬为巴陵郡公。

折叠身后
事变后,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邓若水、胡梦昱等人为赵竑鸣冤,而相继出贬。然南宋每逢灾异、战祸,朝野则旧事重提。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下诏求直言,朝野上疏为济王伸冤,进士潘牛方上进策谴责史弥远。侍御史蒋岘为史弥远党羽,上疏弹劾起居舍人方大琮、正字王迈、编修刘克庄等人"鼓煽异论",并指责潘牛方为逆贼,一一遭黜。史弥远从弟监都进奏院史弥巩、枢密院编修官徐鹿卿也纷纷上书欲平反济王之冤,皆遭贬官。

1264年(景定五年),宋理宗驾崩,宋度宗即位,恢复原来追赠赵竑的少师、节度使等官衔。

1275年(宋恭帝德佑元年)十一月,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上书请为济王立后嗣,太后谢道清追赠赵竑太师、尚书令,谥号"昭肃",恢复其王爵,追封为镇王,并择立宗室为后嗣奉祀,并赐田万亩。

折叠家族世系
宋太祖赵匡胤-秦王赵德芳-赵惟叙-赵从溥-赵世尧-赵令旼(mǐn)-赵子乙-赵伯存-赵师丑-赵希瞿-赵贵和(又名赵竑)-赵铨(未满周岁而夭折,追封永宁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7: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扩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宋宁宗赵扩(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

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年11月19日),生于恭王府,次年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授予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阳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庆元”。 宋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侂胄为相,赵、韩两派斗争激烈。

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次年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是为“庆元党禁”。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

纵观宋宁宗时期,大规模宋金战争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不能战胜金国,从而签订了嘉定和议。第二次宋金战争从嘉定十年(12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战争波及了长江上游至下游所有地区,最终宋金双方都没能获胜。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宁宗驾崩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会稽永茂陵。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上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人物关系
赵惇父亲 赵惇赵询养子 赵询赵昀养子 赵昀赵昚祖父 赵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赵扩

别称
庆元皇帝

所处时代
南宋

出生地
临安恭王府邸

出生日期
1168年11月18日


逝世日期
1224年9月18日

主要作品
《赠朱质》

主要成就
定理学为伪学; 颁布《统天历》;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嘉定和议

庙号
宁宗

陵墓
永茂陵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主要作品
6轶事典故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宋宁宗赵扩是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光宗和李皇后所生的第二子。

乾道四年十月十九日(1168年11月19日),出生于恭王府邸,属相鼠。传说宁宗的母亲李皇后梦见一个大太阳坠落到庭院里,用手承接它,从而怀孕有娠。直到宁宗出生当天夜晚,祥光绕室。

乾道五年(1169年)五月赐名赵扩。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授予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十二年(1185年)三月封平阳郡王,十六年(1189年)三月进封嘉王。绍熙五年(1194年)为太子,不久继位。宋宁宗继位时,其父宋光宗尚在,改太上皇,名义上宋光宗禅位给宋宁宗,实际上是赵汝愚、赵彦逾、叶适、徐谊等朝臣以宋光宗无法执丧为理由,透过外戚韩侂胄从中连络,获得高宗吴皇后支持所造成的宫廷政变,逼迫宋光宗让位。[1]

折叠内禅登基
赵扩
赵扩
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孝宗去世,光宗却以病为辞,不肯主持丧礼。大臣们只好请太皇太后吴氏代替光宗举行祭礼。大臣又奏光宗说:“皇子嘉王扩,一向仁慈孝顺,应立于储君,以安定人心。”光宗立即批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在举行祭礼时,赵汝愚等率文武百官在孝宗灵柩前请求太皇太后吴氏宣示光宗禅位诏,太皇太后吴氏宣读:“皇帝心疾,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帝位。”读毕,立即登位。

赵汝愚出来后,把太皇太后的意思告诉宁宗。宁宗坚决推辞道:“恐怕会背负不孝的罪名。”赵汝愚说:“天子应当以安定社稷、国家为孝,如今朝廷内外忧心忡忡,害怕混乱,万一发生意外变故,置太上皇于何地?”大臣们这才把嘉王赵扩从人群中拥出,赵扩却推辞说:“上告大妈妈,臣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吴氏立刻命太监说:“去拿黄袍来,我亲自给他穿上。”赵汝愚立即率文武百官跪拜,三呼万岁。赵扩登位,史称宁宗。

折叠庆元党禁
宋宁宗继位后,重用了使其登上皇位的赵汝愚和韩侂胄两位大臣,任命赵汝愚为宰相,韩侂胄为枢密院都承旨,册立韩夫人为皇后,韩侂胄由此得势。

出生皇族的宗室赵汝愚被宁宗任命为宰相,他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然而外戚韩信胄与赵汝愚不和,图谋排斥赵汝愚,先后起用京镗、何澹、刘三僳、刘德秀等人。著名理学家朱熹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同劾韩侂胄,韩侂胄对宋宁宗说朱熹迂阔不可用。由于宁宗信任韩侂胄,朱熹被罢官,彭龟年奏韩侂胄“进退大臣,更易言官”,“窃弄威福,不去必为后患”。庆元元年(1195年)二月,赵汝愚罢相,出知福州。反对赵汝愚罢官的人都陆续被窜逐。

宋宁宗还在韩侂胄集团的策划下,下令禁止道学,定理学为伪学,罢斥朱熹等理学家,对当时的许多知名人士进行清洗,禁止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史称“庆元党禁”。

折叠开禧北伐
宁宗时期,在与金朝的关系上,又逐渐趋于紧张。宋宁宗因为不满金朝蛮横要求按旧时的礼仪行事,对自己受屈辱的地位感到不满,因此他也支持韩侂胄对金朝采取强硬的措施。

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宋宁宗采纳韩侂胄的建议,崇岳飞贬秦桧,将岳珂为岳飞所作的辩白文书宣付史馆,并追封岳飞为鄂王。不久之后,宋宁宗改元开禧,取的是宋太祖“开宝”年号和宋真宗“天禧”的头尾两字,表示了南宋的恢复之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宁宗下令削去秦桧死后所封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下诏追究秦桧误国之罪:“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此举被认为是平反岳飞案件最彻底的一次。这些措施,有力地打击了主和派,使主战派得到了鼓舞,很得民心。同年五月,宋宁宗下诏北伐金朝,史称“开禧北伐”。

宋朝军队不宣而战,首先对金朝军队发起了攻击。

开战初期,宋军收复了一些地方,但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觉察到南宋“将谋北侵”,已有了准备,在遭到进攻后立即进行了反击。由于韩侂胄用人不当,中路军统帅之一皇甫斌率军攻打唐州时被金军击溃,接着在攻打蔡州时大败于溱水,韩侂胄急忙把他撤了。北伐主战场两淮统帅邓友龙等也因兵败而被撤职。

不久,金军就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对宋军发起了进攻,宋朝军队由进攻转为防守。在金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相继被金军占领,西路军事重镇和尚原与蜀川的门户大散关也被金军所占。韩侂胄想通过吴曦在四川战场挽回败局,但陕西河东招讨使吴曦却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变称王。这场战争于第二年以宋朝战败而结束。

折叠嘉定和议
接着,又是兵败之后的谈判。而对南宋来说,战败以后的和谈是气短的。作为胜利者,金朝自然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除了提出割地赔款之外,还要求将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谋缚送金国。

在这种形势下,朝廷中的主和派又形成了势力,礼部侍郎史弥远和杨皇后是主要的代表。杨皇后因当年韩侂胄在宋宁宗选皇后的问题上不倾向于她而怀恨在心,同时她也认为北伐过于轻率。他们通过皇子向宋宁宗进言:“韩侂胄再启兵端,将危社稷。”杨皇后也在旁边劝说宋宁宗,但宋宁宗很犹豫,一时难以定夺。杨皇后担心如果宋宁宗走漏风声,让大权在握的韩侂胄知道,后果将十分严重,就与史弥远、参知政事钱象祖等人密谋,设法除掉韩侂胄。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殿帅夏震派出的将士挟持,杀死于玉津园中。当时宁宗听说韩侂胄被押往玉津园,立即要下旨追回韩太师,杨皇后一把夺过写有旨意的笺条,对宁宗哭诉道:“韩侂胄要废掉我和儿子,还残害了宋金两国百万生灵!”进而要挟宁宗道:“若要追回他,就请让我先死!”宁宗只好收泪作罢。

韩侂胄被杀以后,史弥远立即派人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金朝,并以此作为向金朝求和的砝码。此后朝政被史弥远、钱象祖把持。经过与金朝的谈判,按照金朝的要求,韩侂胄和苏师旦的首级被送往金朝示众。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对大臣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尔。”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王朝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议”,和议条款为:两国境界仍如前;嗣后宋以侄事伯父礼事金;增岁币为银帛各三十万;宋纳犒师银三百万两与金。宋朝皇帝与金朝皇帝的称谓由以前的侄叔改变为侄伯,比“隆兴和议”更为屈辱。

折叠皇储问题
宋宁宗先后有九个儿子,但是在未成年时就夭折,因此他不得不从宗室子弟中另寻储嗣。庆元四年(1198年),选太祖后裔燕懿王德昭九世孙、六岁的赵与愿养在宫里,赐名日严。嘉泰二年(1202年)封卫国公。赵日严13岁时被立为皇子,封为荣王。次年立为皇太子,更名恃,后又改名为询。但赵询没有当皇帝的命,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八月病死,时年29岁,谥景献,与庄文太子一起葬在杭州的太子湾。这是如今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地名的由来。

嘉定十四年(1221年),又进沂靖惠王柄嗣子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次年又加检校少保,封济国公。赵竑对史弥远专权非常不满,曾书“史弥远当决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壁上地图中的琼崖说:我今后要是得志,就要把史弥远发配到这里。然而这一切都被史弥远送去监视赵竑的侍女看在眼里,她报告给了史弥远。史弥远听了以后非常害怕,心想今后要是赵竑当了皇帝,自己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就开始罗织赵竑的短处,经常向皇帝说赵竑的不是。

宋宁宗病死后,史弥远和杨皇后召赵昀入宫,在宋宁宗灵柩前即皇位,并由杨皇后垂帘一同听政。赵竑在愕然之中,见到了新皇帝登基,百官朝拜。赵竑认为当皇帝的应该是自己,因此不肯朝拜,结果被别人强摁着头下拜。赵竑被封为济阳郡王,后来又被封为济王,出居湖州。

折叠晚年生活
晚年的宁宗很少去妃嫔处,由于身体原因,他开始迷上道教修炼术。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史弥远乘宁宗病危,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

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在位30年,享年57岁。(《宋史》并没有明确记载宁宗去世是身患何病。而据《东南纪闻》记载:宁宗病危时,史弥远进献金丹百余粒,宁宗服用后不久即去世。由此可见史弥远毒害宁宗的嫌疑之大。)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上谥号曰仁文哲武恭孝皇帝,庙号宁宗。三月,葬于会稽永茂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宝庆三年(1227年)九月,加谥号为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2]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重视台谏
赵扩
赵扩
​虽然宁宗对政事少有自己的主见,但他对台谏的意见却是十分重视。宋代的台谏官有纠正帝王为政疏失、弹劾百官的权力,他们的议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公众舆论,历代宋帝都非常重视台谏奏议。宁宗严格遵循祖宗之法,曾对人说:“台谏者,公论自出,心尝畏之。”殊不知,台谏的公正性是建立在帝王有知人之明的前提之上的,只有正直的士大夫入选台谏,才能使台谏发挥正常、良好的作用,而宁宗却缺乏辨别人才的能力,居心叵测之辈因而可以大肆引荐党羽进入台谏,控制言路。宁宗一味认定台谏之议代表公论,不可不听,至于台谏官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却不闻不问。结果,原本受到士大夫尊敬和向往的台谏职位上,充斥着败类,他们打击异己、讨好权臣,是权臣用以控制宁宗的又一有效工具。

更化措施
韩侂胄死后,宋宁宗声称要革除韩侂胄的弊政,为赵宋基业“作家活”。史家把嘉定初年的政治举措称之为“嘉定更化“。“首开言路,以来忠谠”是宁宗更化的第一个措施,他再次表现出“人所难言,朕皆乐听”的诚意,但也只是听听而已。改正韩侂胄专政时期的国史记载,也是更化内容之一。

此外宁宗的措施还有清洗韩党,陈自强、邓友龙、郭倪、张岩、程松等都贬窜到远恶州军,除名抄家的也大有人在。但清洗却走向了极端,凡是赞同过北伐恢复的都被视为韩党。叶适被夺职奉祠达十三年之久,陆游也以“党韩改节”的罪名被撸去了职名。平反昭雪与清理韩党是同时进行的。赵汝愚尽复原官,增谥忠定,算是充分肯定他在绍熙内禅中的忠诚与功绩。朱熹被赐予文臣最高荣誉的一字谥,称为朱文公。吕祖俭、吕祖泰与庆元六君子也分别有所表彰。

但宁宗在用人为政上依旧懵懂颟顸,招用人才中竟有赵彦逾,右司谏王居安进言道:“用人稍误,是一侂胄死,一侂胄生。”王居安曾参与政变,后任谏官,成为政变派论劾韩党的急先锋。但他的话触着了钱象祖、史弥远的痛处,立即被免去谏官之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失望地说:“有更化之名,无更化之实。”

折叠外交
赵扩在位后期,北方形势巨变,蒙古崛起,金朝连年为蒙所侵,被迫迁都于汴京。宋朝廷中报仇雪耻之议又复起,纷纷请罢金国岁币。嘉定十年(1217年),金又分道伐宋,赵扩遂下诏伐金,于是宋金之战复起,东起山东,西至秦陇,互有胜负,延续了6年之久,迫使金国新君金哀宗在嘉定十七年(1224年)派人同南宋通好,明令部下不得进攻南宋。宋金双方进入休战状态。

嘉定十四年(1221年),蒙古军进逼汴京,与北伐宋军接触,胶西宋军纷纷南逃,京东军降于蒙古军。由是宋被迫派使者通好于蒙古。

折叠历法
颁布《统天历》
庆元四年(1198年),因所用《纪元历》占候多差,宋宁宗下令更造新历。庆元五年(1199年)五月,杨忠辅创制新历,宁宗赐名为《统天历》。这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颁布《庆元条法事类》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令大臣谢深甫等人编修的《庆元条法事类》成书,该书共八十卷。嘉泰三年(1203年),宁宗皇帝下诏正式颁行。宋初《重详定刑统》基本照抄唐律,很多令文已不适用于宋代社会,且宋时法令汇编惟有《庆元条法事类》残本传世。尽管残本不足原书之半,但仍保存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刑法、服饰等各方面的法令,为研究宋史,特别是中国法制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折叠宗教
宁宗在位期间,重视新建与重修道教宫观。他即位之初,便遣使入九宫山向张道清致礼。庆元五年(1199年),朝廷赐名“真牧”。嘉泰四年(1204年)升观为“钦天瑞庆宫”,加号“太平护国”。开禧二年(1206年),令江西转运使又赐闲田,蠲其租赋。慈明皇后也赐钱为其置田庄。嘉泰元年(1201年),他将登位前的潜邸改为开元宫,祀火德真君;嘉泰四年,扩建开元宫;又增修中兴显应观,赐田百余亩。

宋宁宗久闻洞霄宫住山名道龚大明,召他入宫举行斋醮,赐与十分优厚。但后来龚大明要求回宫,宁宗封他为“冲妙大师”,赐紫衣、金币,建造演教堂一座。开禧元年(1205年),宁宗赐内帑钱在洞霄宫内建造新法堂,并赐《演教堂》匾。嘉定五年(1212年)宁宗亲自来到洞霄宫,见到了新建的演教堂,亲书赐予匾额。开禧年间(1205—1207年),漕臣黄荤游洞霄宫,道士提出要新铸巨钟一只,希望得到皇帝支持。黄荦回朝后向宁宗表奏此事,宁宗很快下诏赞同,赐斋金50两,白银550两,并派遣内侍省副都知、皇城司提点刘世亨奉旨监铸巨钟事,采用金、铜、铁三合一而成,并造了钟楼配套,由尚书刑部侍郎兼国史实录院曹叔远撰《洪钟记》,刻碑立石。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评
赵扩
赵扩
宁宗即位时面临国家艰难的形势,却能在登基这件事上不失掉礼节操守,表现其善于处事的能力。宁宗当政初年,靠着旧学辅导的功效,招引重用老成博学之士,引用提拔贤能之人,一个时期遵守成法继承传统的政治局面,非常盛隆可观。统治中期换上韩侂胄执掌大权,朝廷里潜藏着许多奸臣,以至于把正派的人当作邪恶的人,把纯正的学问视为虚假的学问,对外挑起与强邻金国的战事,祸及淮河两岸。由于连年用兵失败,结果把韩侂胄的首级送到了金国,国家的根本受到了损失。以后又是史弥远独揽朝政,他们庆幸宁宗晚年年老昏乱,暗中弄权作威作福。甚至在选立太子制订纲纪等大事上,也乘机寻找缝隙,达到或废或立太子的阴谋,这些事情别人都很明白。

虽然如此,宋朝自从建都开封到宋仁宗,四代皇帝相继在位接近百年,邵雍声称这是以前各朝代所没有的。可惜的是皇位授受的时候,宁宗、理宗与仁宗、英宗相对照,他们的路子虽然相同,其情致却相离太远了。

折叠其他评价
《宋史全文》:“帝谦仁恭俭,出于自然。蚤亲师孺,留意学问。在位三十余年,池台苑囿,无所增益,府库之财,未尝妄费。裤履虽敝,或加补濯,而爱民之念,始终弗替,一遇水旱,忧见颜色。御众临下,率从宽简,故吴曦以世将据蜀,不劳资斧而授首;江淮湖镇之区,寇盗或作,旋即底定,皆履信思顺之所致也。升遐之日,远迩哀慕。”
赵惇:“皇子嘉王,仁孝之德,中外所推,居小心,未尝违礼,嗣膺大宝,兹谓得人。”
袁燮:“陛下尊居宸极余二十年,无声色之奉,无游畋之娱,无耽乐饮酒之过,不事奢靡,不殖货利,不行暴虐,凡前代帝王失德之事,陛下皆无之。”
黄洪:“龙舟太半没西湖,便是先皇节俭图。三十二年安静里,棹歌一曲在康衢。”
完颜璟:“赵扩昏庸懦弱,被有势力的臣子控制,接连几年违背舍弃盟约,增聚军马,招纳叛变逃亡的人。”
刘一清:“上始初虽为侂胄所误,然三十一年敬仁勤俭如一日,天文示变,斋心露祷,禁中酒器以锡代银。”
王夫之:“高宗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照此而论,宁宗朝既无恢复之臣又无恢复之君。宁宗之为君,韩侂胄之为相,岂是用兵之时?”
蔡东藩:“初任韩侂胄,继任史弥远,两奸专国,宋室益衰。”
虞云国:“赵扩昏庸无能,没有主见,在对金国的和战问题上,摇摆不定,常受权臣的摆布,先由韩惋胄、后由史弥远专权,甚至连维系国统的皇嗣也由权臣一手操办。”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家世
祖父:宋孝宗赵眘
祖母:成穆皇后郭氏
父亲:宋光宗赵惇
母亲:慈懿皇后李凤娘
兄弟:赵梃,保宁军节度使,早亡。
姐妹:文安郡主、和政郡主、齐安郡主、皆早亡。绍熙元年,一并追赠公主。
折叠后妃
恭淑皇后韩氏: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六世祖是北宋名臣忠献王韩琦。宁宗受禅为帝后,册封她为皇后。庆元六年(1200年)去世,谥号恭淑。
恭圣仁烈皇后杨氏:会稽人,杨次山的妹妹。少时凭借姿容入宫,后被宁宗立为皇后。善诗词、工书法、颇涉书诗、知古今。性机警,诛杀韩侘胄、拥立理宗,都出自她的谋略。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宝庆五年(1232年)去世,年七十一岁,谥号恭圣仁烈。
曹美人
高平郡美人阎氏
钟夫人
折叠子女
儿子

九子:赵埈、赵坦、赵增、赵觌、赵埛、赵圻、赵墌、赵垍、赵坁皆幼年夭折。
赵询:初名赵与愿。6岁时,被宋宁宗收为养子,赐名日严,除福州观察使。嘉泰二年(1202年),拜威武军节度使,封卫国公,听读资善堂。后被立为太子,拜开府仪同三司,封荣王。嘉定十三年(1220年)去世,时年29岁,谥号景献太子。
赵竑:宋太祖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八世孙,赵希瞿之子。当初,沂靖惠王去世,没有后代,以赵竑作为后代,赐名赵均,不久改赐名为赵贵和。嘉定十三年(1220年),景献太子赵询去世,宋宁宗于是立赵贵和为皇子,并赐名赵竑,授任宁武军节度使,封为祁国公。嘉定十五年(1222年)五月,加官检校少保,封为济国公。好弹琴。
赵昀:本名赵与莒,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合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更名为昀,是为宋理宗。
女儿

祁国公主:出生六个月夭折,追封祁国。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赐状元蔡仲龙

题马远踏歌图

赠朱质

潇湘八景·洞庭秋月

潇湘八景·江天暮雪

潇湘八景·平沙雁落

潇湘八景·山市晴岚

潇湘八景·潇湘夜雨

潇湘八景·烟寺晚钟

潇湘八景·渔村夕照

潇湘八景·远浦帆归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虚心好学
赵扩作为光宗惟一的子嗣,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光宗即位后,他受封嘉王,到宫外府第居住,光宗不仅将自己在东宫时收藏的图书全部赐予他,还亲自挑选了黄裳、陈傅良、彭龟年等一批名儒,担任他的老师。嘉王学习也非常勤奋。他即位初,曾亲自开列了10部经史书目,又开列了一张10人的名单,对彭龟年说: “朕读的书太少了,打算把讲官增置到10名,每人各专讲一书。”他选定的讲官中,既有原嘉王府的黄裳等人,更有他仰慕已久的大儒朱熹,堪称极尽一时之选。

尽管宁宗好学,但他似乎只注重读书的数量,对书中的内容意义却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他的理政能力未能有所提高。即位不久,群臣的奏疏就因得不到他的及时批复而堆积如山。彭龟年建议他,让负责进呈奏疏的通进司把奏疏开列一单,皇帝阅后,在单子上注明需要亲自过目的部分,其他的就可交由三省、枢密院处理,这样,处理奏章的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对自己这位学生的天分,彭龟年深有了解,因此他干脆附上了单子的格式,以便宁宗能够照葫芦画瓢。但这番几乎是手把手的教导,不知宁宗是真看不懂,还是嫌麻烦,最终没有采纳。凡是大臣的奏章,他一律批“可”,倒也省去了不少时间,只是害得臣下们大费脑筋,两位大臣的奏章针锋相对,皇上都批了“可”,到底以谁为是呢?

折叠理政无方
即使是临朝听政,臣下们也难得听到宁宗自己对政事的看法。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卫泾,曾经描述了他亲眼目睹的宁宗上朝情形:“陛下每次面见群臣,无论群臣所奏连篇累牍,时间多长,陛下都和颜悦色,耐心听取,没有一点厌倦的样子,这是皇帝谦虚,未尝有所咨访询问,多是默默地接受而已。”宁宗耐性很好,但这并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他既没带脑子也没带嘴,只空带了一双耳朵去上朝,大臣们的论奏听完了就完了,既不表态,也不决断,进奏者已经口干舌燥,最后却仍然不得要领。如此听政,身为臣子的卫泾只有以“谦虚”来为宁宗辩护,料想他心里也在怀疑当朝天子的智力水平吧。

批阅奏章,临朝听政,这些都是皇帝表达自己意旨的正常途径,而宁宗也许是不愿意受到任何约束,所以选择了一条非正常的理政途径——御笔。御笔由皇帝在内宫批示,不经过三省等中央决策机构,直接下达执行。这种做法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是不合制度的。传达御宋代杂剧图笔必经宦官和近幸之手,如果皇帝是精明强干之君,尚不致酿成大患,但宁宗却是个理政能力不强的皇帝,滥用御笔只能为权臣专政制造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勾结宦官和后宫,或对御笔的批示施加影响,或在御笔的传达过程中上下其手,让御笔成为自己利用的工具,甚至假造御笔,代行皇帝之权。一次内廷宴会,一名伶人扮演买伞的顾客,他挑剔卖伞者,说雨伞只油了外面:“如今正(政)如客人卖伞,不油(由)里面。”巧妙地以谐音暗指政事不由内(宁宗)做主,而观剧的宁宗却懵然不晓何意。面对这样的皇上,权臣自然是有恃无恐,更加肆意妄为了。

折叠忠厚之主
宁皇御舟

绍熙五年(1194年)宁宗即位后,先是祖父孝宗大丧,继而太皇太后吴氏去世,所以未见有他湖山之游方面的记载。嘉泰(1201年-1204年)年间,太上皇光宗与太上皇后李凤娘的丧期已过,而宁宗已经好几年没有赏玩西湖的云树堤沙和画桥烟柳了,因此他颇有泛舟出游的念头。有个名叫张巨济的小臣听说此事后便上书宁宗道:“慈懿太后的欑(cuán)陵近在湖滨,陛下出游,不免要鼓乐,岂不是要惊动先人在天之灵吗?”宁宗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这不仅事涉孝道,还关系到人君的俭德,特迁上书者一秩,还下令把画鹢(yì)御舟都沉到湖底,以表示自己从此以后不再游湖的决心。

少食生冷

宁宗不仅头脑简单,而且身体也不好。宁宗宫中有两位小太监,经常背着两扇小屏风作宁宗的前导。随便到什么地方,总把屏风面对自己。屏风上写着戒条:“少饮酒,怕吐;少食生冷,怕痛。”把两事写在两扇屏风上,屏风用白纸作底,边上糊着青纸。一次到后苑游玩,有人劝宁宗喝酒与吃生冷食物,他就指屏风上戒条给对方看,大臣们也就不敢了。每次进酒,都不超过三杯。

节俭爱民

当然,宁宗为人尚不失仁厚,对民间疾苦颇为关心和同情。即位前,他护送高宗灵柩去山阴下葬,路上见到农民在田间艰难稼穑的场景,感慨地对左右说:“平常在深宫之内,怎能知道劳动的艰苦!”即位后,宁宗几乎每年都颁布蠲免各种赋税的诏书。在个人日常生活上,宁宗也力行节俭。他平时穿戴朴素,并不过分讲究,饮食器皿也不奢华,使用的酒器都是以锡代银。有一年元宵夜,一个宦官见宁宗独自端坐在清冷的烛光下,便问:“上元之夜,官家为什么不大摆宴席庆祝一下?”宁宗愀然答道:“你知道什么!外间百姓没有饭吃,朕怎么能有心思饮酒呢?”有一次他前往聚景园游赏,临安的百姓争相观看,以至于有人被践踏踩死。宁宗知道后十分后悔,从此再也不出宫游赏了。

参考资料
1.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宋宁宗赵扩简介及其图片  . 中国青年网 . [2016-5-31]
2.宋宁宗:赵扩  . 中华网 . [2016-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7: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宁宗的9个儿子全部夭折!3个嗣子为何都是远亲?堂兄弟去哪儿了
播报文章

邂逅的你
关注
2021-04-25 09:54

赵宋王朝,到了南宋后期显然就不给力了啊!从皇帝子嗣的存活率就能看得出来。宋宁宗也不算是个糊涂蛋,可是他生了9个儿子,全部夭折,你说要命不要命?眼看着自己一天天衰老,可是继承人却迟迟没有诞生。宋宁宗赵扩也很郁闷,所以他索性就给自己找了个养子。一般来说,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寻找接班人,都会从兄弟的儿子里寻找。如果没有兄弟,那就是从父亲兄弟们的子孙后代里挑,怎么样也得选个堂兄弟的后代吧?宋宁宗的父亲宋光宗赵惇,本来有俩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梃和次子赵扩。长子赵梃一不小心就夭折了,因此宋光宗只能把大位传给次子宋宁宗赵扩。也就是说宋宁宗没有亲兄弟的儿子可以继承皇位。那么再往上推呢?那还是能找到的。宋光宗的父亲宋孝宗赵昚可是有4个儿子的,他们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宋光宗)、四子赵恪。如果宋宁宗选择继承人,至少也要从其他3个叔伯的子嗣里选择继承人比较合适吧?至少血统上更接近一些。但是宋宁宗的接班人,却是赵昀,他是往上数八代,跟宋宁宗都没什么血亲的远房侄子。很显然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宋宁宗的确有些让人诧异。难道选择自家的堂侄不好吗?我们先看看宋宁宗选择嗣子的过程。




一、宋宁宗本有三个嗣子,都不是自己的堂侄。

1、第一个嗣子,赵询。

宋宁宗的9个儿子全部去世以后,他自己也慌了。赶紧给自己找了第一个临时继承人,便是6岁的赵询。他是赵希怿的儿子,但是奇怪的是,这个赵希怿跟宋宁宗本就是远房亲戚。赵希怿算起来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八世孙,他只是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知县。如果没人提的话,大家早就忘了他们家祖上还是赵匡胤了。

2、第二个嗣子,赵竑。可惜29岁的赵询在公元1220年去世了,因此他没能熬得过宋宁宗成为下一代皇帝。于是宋宁宗又给自己找了个养子,叫赵竑。这个赵竑是赵希瞿的儿子,算起来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儿子赵德芳的九世孙。赵竑跟赵询可就不一样了,他早就成了别人嗣子。早年宋孝宗的孙子沂靖惠王赵抦没有嗣子,在他去世以后,便让赵竑做了嗣子。所以说这个赵竑已经在这一步的时候,成为皇亲贵胄了,这要比赵询强得多。等到赵询去世以后,赵竑也就被宋宁宗给看上了。你也别当什么沂王了,直接来做皇位接班人好了!于是赵竑又往前跨了一步,成了宋宁宗的养子。




第三个嗣子,赵昀。你抢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那么总要再给人家补一个上来吧?于是宋宁宗让宰相史弥远到处去找,最后找到了赵昀他们家。赵昀的父亲赵希瓐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八世孙,但是到了他这辈的时候,已经跟皇族八竿子打不着了。他自己也只做到了县令这么一个小官。赵昀成为了沂靖惠王赵抦的嗣子以后,继承了沂王的爵位。可是谁也想不到,一场变故,让赵昀从沂王又往前走了一步,成为了宋理宗。




二、史弥远和杨皇后合作,将赵昀推上了皇位。不管是给自己找嗣子,还是给沂王找继承人,宋宁宗都是往远了找。这3个孩子全都是老赵家的远房亲戚,而是同属于赵匡胤这一脉。宋宁宗本来有自己的嗣子,也就是赵竑。按理说,宋宁宗去世以后,应该让赵竑继承皇位才对。可是宋宁宗去世以后,赵竑莫名其妙被封为济王。原来赵竑和宰相史弥远的关系不太好,而史弥远跟杨皇后的关系很好,两个人曾经合伙灭了韩侂胄。史弥远担心赵竑上台后,会对自己不利, 因此史弥远联合杨皇后一起,将沂王赵昀扶上了皇位,反而将本该继位的赵竑立为济王。此后赵竑更是被史弥远等人给毒死了。




也就是说,赵昀自始至终,都不是宋宁宗所认可的继承人。他最初只是沂王的继承人,结果没想到白捡了一个皇位。宋宁宗真正中意的继承人赵竑,做了4年的皇子,可是在即将摘果子的时候,却被人给顶替了,你说伤心不。但是不管多伤心,估计都没有宋宁宗那帮堂兄弟的后代伤心吧?毕竟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这帮人才是真正有继承权的人。那么这些人存在吗?为啥宋宁宗不选他们呢?




三、宋宁宗的堂兄弟。南宋这几位皇帝的皇位,是这么传承的: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所以说宋宁宗的堂兄弟,也就是宋孝宗的孙子们。我们看看他们的情况。宋孝宗的4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愭、次子赵恺、三子赵惇(宋光宗)、四子赵恪。长子赵愭活到了24岁就早逝了,所以轮不到他继承皇位。但是赵愭是有儿子的,那就是赵挺。算起来赵挺就是宋宁宗的堂兄弟。那么赵挺有儿子吗?对不起,没有。所以这一脉被排除。次子赵恺,本来大哥挂了,就应该他做太子。可是宋孝宗却觉得赵恺为人太过厚道,不适合做皇帝,所以就改立三子赵惇做了接班人。赵恺的儿子就是沂王赵抦,赵抦的亲儿子早逝,宋宁宗的嗣子赵竑就是从他那儿抢来的,所以这一脉也被排除。四子赵恪,这是唯一的希望了。但是很不凑巧的是,这孩子连成年都没活到,又怎么有子孙去继承皇位呢?也就是说,宋孝宗赵昚的后代,一支都没能传下来。到了宋宁宗,就只剩下这么一棵独苗了。而宋宁宗也不给力,生了9个儿子全部夭折,最终皇位再次花落别家。




总结:宋孝宗赵昚,本来也是捡来的皇位。大家都说,北宋的皇帝是赵光义的后人,而南宋的皇帝是赵匡胤的后人。其实可以这么说,但是南宋赵匡胤的后人,也是分成两派的。早年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所以将赵昚收为养子,这才使得南宋江山回到了赵匡胤后裔的手里。而赵昚的生父赵子偁,其实只是个县丞而已,可见赵匡胤的后人们混得有多差。谁也想不到,到了宋宁宗,这一脉又断了。为了保证皇位不落在赵光义这一脉手里,因此宋宁宗找的嗣子,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前提至少是赵匡胤的后代才行。这就是为什么宋宁宗不找堂兄弟的儿子做接班人的原因,毕竟家族人丁单薄。南宋国运不振,也从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为啥?因为宋理宗的皇位也是捡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7: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过 西江月 贺词
2021-06-02 08:00:02 来源: 一起学诗词  举报
0
分享至
刘过 西江月 贺词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鉴赏:刘过的这首词即是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韩侂胄与宗室赵汝愚等人拥立宋宁宗赵扩。宁宗即位不久,韩侂胄就将赵汝愚排挤出朝廷,从此掌握军政大权达十三年之久。



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韩侂胄为建功固宠,遂决定北上伐金。当时南宋军备松弛、人心未集,并不适合出战,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长期受压制的情况下,确实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在当时得到了包括辛弃疾在内的许多爱国之士的支持,但同时他们也希望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期获得全胜。刘过在这首词中借贺生日预祝北伐的胜利,词中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8: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昀,南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概述
3职业生涯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理宗
理宗
姓名:赵昀
生卒:1205~1264年

描述:南宋第五代皇帝

籍贯: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理宗(1205~1264年),宋朝第十四个皇帝,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25~1264年为期四十一年,终年六十岁。

赵昀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十八岁被史弥远带到京城,未及两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经历不可不谓奇特。宋理宗在位四十一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前十年在史弥远的控制下,无所作为;史弥远逝世后,宋理宗亲政,在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称“端平更化”,持续了从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到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的近二十年时间; 在他统治的最后十余年,宋理宗丧失了早年的锐气,沉迷于享乐,国势日渐衰微。

折叠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一.废立阴谋: 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农历1月5日,赵昀出生于宋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父赵希瓐,母全氏。宋理宗为宋太祖十世孙,与宋宁宗同属宋太祖后裔,但宋宁宗属于秦王赵德芳一支,宋理宗则属于燕王赵德昭一支,至南宋后期,两支在血缘关系上已十分疏远。赵德昭一支很早就已经没落,失去王爵。作为赵德昭的后代,赵昀的曾祖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因此,赵昀虽属赵宋皇室,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平民无异。赵昀原名赵与莒,还有一个弟弟赵与芮,兄弟二人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氏无力抚养孩子,回到娘家寄居。赵与莒的舅舅是当地的保长,家境尚好,赵与莒兄弟就在全家长大,直至后来被史弥远选入宫中,登上帝位。宋宁宗先后有八个儿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农历6月,宋宁宗把弟弟沂王赵抦的儿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此时,史弥远已当了十余年宰相,他与杨皇后内外勾结,专权擅政,朝廷内外大臣多由其举荐,几乎没有人敢违背其意愿。皇子赵竑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史弥远对此也有所觉察。他听说赵竑喜欢弹琴,就送了一个善于鼓琴的美女给赵竑,让她窥探赵竑的言行。赵竑缺乏政治头脑,竟然非常宠爱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爱好的女子,甚至将她视为知己。这种引狼入室的愚蠢之举,为其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史弥远对赵竑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自然占尽先机,很容易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赵竑曾把史弥远和杨皇后所做的不法之事记录下来,说:“史弥远应该发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地图上的琼、崖说:“我今后作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流放到这里。”甚至私下里称史弥远为“新恩”,意思是今后要把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恩州。这种言行无异于授人以柄,也是赵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赵竑的老师真德秀曾劝赵竑,要韬光养晦,孝敬杨皇后,善待史弥远,不可锋芒太露,否则会很危险,但赵竑很难接受。赵竑的言行令史弥远非常恐惧,便处心积虑地要废掉赵竑,另立太子。他委托门客余天锡物色一位贤良的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宋嘉定十四年,余天锡回乡参加当地的科举考试,路过宋绍兴时,忽逢大雨,恰好来到全保长家避雨。全保长听说来人是史弥远的门客,便盛情款待。席间,全保长将赵与莒兄弟介绍给余天锡,说二人是皇室血脉。余天锡回到京城后,将此事告知史弥远。史弥远派人将孩子接到临安,亲自考察。赵与莒相貌端正,史弥远一见就大为惊奇。史弥远让赵与莒写字,他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不禁万分感慨:“此乃天命!”但为防止计谋泄露,仍将兄弟二人送回全保长家,等待时机。一年后,史弥远将赵与莒兄弟接到临安。他找到当时的名儒郑清之,私下对他说:“皇子赵竑不能担当大任,听说赵与莒很贤良,你要好好教导他。事成之后,我现在的位置就是你的了。但此事不能泄露,不然,你我都要满门抄斩。”郑清之答应了。郑清之为教育赵与莒尽心竭力,他曾经拿出宋高宗的字画让赵与莒临摹,并在史弥远面前极力称赞赵与莒的“不凡”之处。史弥远听到后很高兴,废立的意志更加坚决。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在史弥远的推荐下,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之后,改名贵诚。这是废立最重要的步骤,实际上是人为地将他作为宋宁宗的亲侄子,具备了当选皇子的资格。同时,史弥远绞尽脑汁地在宋宁宗面前揭赵竑的短处,挑拨赵竑与宋宁宗、杨皇后之间的关系,使得二人对赵竑都颇为不满。史弥远进而向宋宁宗建议增立赵贵诚为皇子,宋宁宗虽对赵竑不满,但两个都非亲生的“皇子”同时存在,终归不是件好事,更何况以血缘关系而论,赵竑才是自己的亲侄子,因而没有同意史弥远的建议。真德秀听说了史弥远的举动,担心招致杀身之祸,辞去了赵竑老师的职位。赵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臣,在与史弥远的斗争中更加孤立无援。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农历8月,宋宁宗病重。史弥远派郑清之赴沂王府,向赵贵诚表明拥立的意思,但赵贵诚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郑清之说:“丞相因为我与他交往时间很久了,所以让我担任你的心腹。现在你不答一语,我怎么向丞相复命?”赵贵诚这才拱手答道:“宋绍兴老母尚在。”这一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却既表明了想作皇帝的意愿,又不失稳重。郑清之回报史弥远后,两人更加赞叹赵贵诚“不凡”。有了赵贵诚的意向,史弥远开始实施他的废立阴谋。宋宁宗弥留之际,他将两府大臣和负责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都拦在宫外,另外召郑清之和直学士院程佖入宫,矫诏将赵贵诚立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成??承皇位奠定了基础。农历闰8月3日,宋宁宗去世。关于宋宁宗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相关史料没有交待宋宁宗身患何病。尽管此事难以查明,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宋史》援引邓若水的奏章,明确指出宋宁宗并非寿终正寝,而是被谋害的,这是史弥远急于废立的结果。另据《东南纪闻》记载,宋宁宗病重时,史弥远献金丹百粒,宋宁宗服用后不久去世。这样看来,史弥远毒杀宋宁宗的嫌疑相当大。宋宁宗逝世后,谁来继承皇位,宋宁宗杨皇后的态度至关重要,没有她的同意,新皇帝就得不到承认。史弥远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前去说服杨皇后,得到了她的支持。史弥远立即遣宫使去接皇子,临行前命令:“现在宣的是沂靖惠王府的皇子(指赵昀),不是万岁巷的皇子(指赵竑),如果接错了,你们都要处斩。”此时,赵竑已经得知宋宁宗去世的消息,万分焦急地在门口张望,等人宣召他入宫。他见宫使从自家门口经过,却没有进来,过了一会,又簇拥着一个人匆匆而去,感到十分迷惑,殊不知这正是赵昀被接进宫中。赵昀进宫以后,入拜杨皇后,杨皇后说:“汝今为吾子矣。”既然杨皇后将赵昀视为自己的儿子,就等于承认了他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赵昀见过杨皇后以后,被带到宋宁宗灵柩前举哀。举哀结束后,才召赵竑入宫。赵竑入宫时,随从都被拦在宫外。史弥远带赵竑至宋宁宗柩前举哀,然后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夏震陪同他,实际上是把赵竑监管起来。随后召集百官朝会,听读遗诏,仍引赵竑到以前的位置。赵竑非常奇怪,问道:“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位?”夏震骗他说:“未宣读先帝诏命以前还应该在此,宣读以后才即位。”赵竑以为有理,转头却发现烛影中已经有一个人坐在御座上。遗诏宣布赵昀即位,百官下拜,恭贺新皇帝登基。赵竑这才恍然大悟,悲愤万分,不肯下拜。夏震强按着赵竑的头逼他叩头,登基仪式终于完成。赵昀以一介平民,在三年的时间内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即宋理宗。宋理宗即位时,假托遗诏,授赵竑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不久,又宣布进封赵竑为济王,赐第湖州,将赵竑赶出了京师。史弥远的废立之举,引起朝野内外的普遍不满,湖州百姓首先发难。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农历1月,湖州百姓潘壬、潘丙兄弟及其从兄潘甫密谋拥立赵竑为帝,派人与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李全表面上与湖州方面约定起事日期,表示届时将进兵接应,但到了日期却并未前来。潘氏兄弟恐事情泄露,遂聚集一些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约数百人,于农历1月初九夜里,打着“忠义军”的旗号,闯入济王府,声称要拥立赵竑为帝。赵竑闻讯,急忙躲进了水洞,但还是被找了出来。潘氏一行将赵竑带到湖州治所,硬将黄袍加在济王身上。赵竑号泣不从,但潘壬等人以武力胁迫,赵竑无奈,只得与潘氏兄弟约定,不得伤害太后及宋理宗。得到允诺后,赵竑即皇帝位。湖州知州谢周卿也率部属来恭贺新皇帝即位。这就是“湖州之变”,也称“济王之变”。宋太祖陈桥兵变两个多世纪后,他的后代再次上演了一次“黄袍加身”的闹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到了天明,赵竑才发现拥立自己的并非什么“忠义军”,只是一些渔民和巡卒,人数尚不足百。赵竑知道这些人乃乌合之众,难以成事,便派人赴临安告发,并亲率州兵讨伐。朝廷派来的军队抵达时,叛乱已被平定。潘甫、潘丙被杀,潘壬逃跑以后,也被抓获,押到临安处死。“黄袍加身”的闹剧就此草草收场。魏了翁像湖州之变给宋理宗和史弥远带来极大震动,只要赵竑活着,就是皇位的巨大威胁,若不彻底解决,必将后患无穷。赵竑本来无病,史弥远却派余天锡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年幼的儿子。随后朝廷以赵竑病重不治布告天下,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就这样含冤而死。赵竑逝世后,宋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也为了平息朝野内外的非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师。不久,宋理宗就在史弥远的建议下收回成命,追贬赵竑为巴陵县公,将他打成朝廷的罪人。湖州之变,赵竑被人胁迫,并非事先预谋,后来还亲率州兵,讨平了叛乱,但仍然含冤而死。他的悲惨遭遇,引起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朝廷对湖州之变的处理结果,又激起正直之人的义愤。名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邓若水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不平,指责宋理宗处理此事不当。宋理宗却说:“朕待济王亦至矣。”意思是对赵竑已经仁至义尽了,进而压制各界的抗议,那些为赵竑鸣冤叫屈者纷纷被贬离朝,一时“朝臣泛论,一语及此,摇头吐舌,指为深讳”。可是终南宋之世,为赵竑鸣冤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每当遇到灾异、战事,就会有朝臣旧事重提,将天灾人祸与赵竑的冤狱联系起来。直到恭帝时,谢太后主持朝政,在臣僚建议下恢复了赵竑名号,选宗子为其继承香火,这一公案才告一段落。虽然赵竑是被冤致死,但平心而论,他在湖州之变中还是有责任的。尽管是受了胁迫,但他毕竟在“叛贼”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率兵讨叛也是在发现拥立者不足成事以后。凭这两条,宋理宗就有理由将他治罪。当然,赵竑虽有罪,却罪不致死,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将赵竑处死,未免阴狠,也可看出宋理宗和史弥远为了保住费尽心机得到的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

二.端平更化: 宋理宗夺位后,自然想要有所作为,以显示其比赵竑更有能力中兴宋室。他勤奋好学,寒暑不辍,为政十分勤勉。又招揽人才,整顿吏治,在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整顿措施。但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宋理宗很快就收起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心甘情愿地充当起史弥远的傀儡。宋理宗即位时,南宋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宋理宗为代表的皇权、杨太后代表的后权和史弥远代表的相权。杨太后对宋理宗继位现实的承认,换来了宋理宗登基后垂帘听政的地位。宋朝自宋真宗刘皇后以来,虽有垂帘的先例,但多是皇帝年幼、不能视事的的情况下由太皇太后或皇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宋理宗即位时已经二十岁,并非幼主,在这种情况下,杨太后垂帘就违背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自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种种议论。另一方面,已经成年且志在中兴的宋理宗对杨太后的垂帘当然不会没有意见,一次宴会上发生的事情大体可以反映出双方在垂帘问题上的心结。宋宝庆元年上元节,宋理宗设宴恭请杨太后,席间一枚烟花径直钻入杨太后椅子底下,杨太后大惊,“意颇疑怒”,然后拂衣而去。宋理宗随即聚集百官谢罪,并要处罚安排宴会的内侍,杨太后笑着说:“难道他特地来惊我,想来也是不小心,赦免了他吧。”母子于是和好“如初”。此事看起来虽小,但杨太后却把它与自己的垂帘联系起来,以为这是宋理宗要自己撤帘的警示。联想宋理宗、史弥远在废立过程中的毒辣手段,杨氏家族对此不能不作出选择,不久,杨石就向杨太后陈说厉害,劝其撤帘。杨太后听从了,于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农历4月7日宣布撤帘,距她开始垂帘仅过了七个月。随着杨太后的撤帘,政治舞台上的“后权”也告消失,其格局演变为君权与相权的对峙。宋理宗虽然在太后撤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政治手腕,但面对老辣的史弥远,他的算计顶多只能是小儿科而已。宋理宗十八岁才被史弥远带到京城,在朝中毫无根基,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与威望。其得以登上帝位,全靠史弥远扶植。宋理宗很清楚,要想巩固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帝位,必须要有史弥远的支持。皇子赵竑的遭遇,更使宋理宗亲眼目睹了史弥远翻云覆雨的手段。基于这种考虑,宋理宗很快就将政事完全交给史弥远处理,自己则韬光养晦,心甘情愿地过起了碌碌无为的日子。从这一点来看,宋理宗确实比皇子赵竑要富于心机,也更懂得权力斗争中的生存策略。宋宝庆、绍定年间,史弥远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他的党羽几乎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职位。尽管史弥远权势熏天,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上书指斥其专权擅政。宋理宗意识到,自己与史弥远是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否定史弥远就等于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一直对史弥远优容袒护,褒宠有加。绍定六年(公元1233)农历10月,史弥远病重不治,宋理宗封其为卫王,谥忠献。宋理宗公开宣布“姑置卫王事”,即将史弥远的事情搁置起来,禁止臣僚攻击史弥远的过失。这样,在史弥远的挟持下,宋理宗度过了默默无为的十年。史弥远逝世后,宋理宗终于得以“赫然独断”,一展胸中抱负。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农历11月,宋理宗宣布明年改元为端平。从宋端平元年到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34~1252年)的近二十年间,宋理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宋理宗虽仍对史弥远曲加维护,但却毫不留情地剪除其党羽。史弥远的得力助手“三凶”首先被贬斥出朝。“三凶”指台谏官梁成大、莫泽、李知孝三人,他们禀承史弥远风旨,不遗余力地攻击政敌,凡是违背史弥远意愿的朝廷内外官员,都在他们弹劾下纷纷落马。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农历6月,宋理宗将三人流放,追夺官爵。其他史弥远的亲信党羽,也纷纷被贬。 罢斥史党的同时,宋理宗任用了一批贤良之士,深孚众望的真德秀、魏了翁被请回朝廷任职。吸取史弥远专权的教训,宋理宗在选择宰相时非常谨慎。《宋史?宰辅年表》记载,宋理宗在更化期间任用过三十七名宰执,大多皆一时之选。在这些人的主持之下,这一时期的朝政也较为稳定。台谏官本是朝廷耳目,史弥远专权期间,却沦为他攻击政敌的工具,至此,宋理宗重新将选拔台谏官的权力收归皇帝。这一时期宋理宗任用的台谏官,也大多立论忠直,颇能胜任其职。 纵观宋理宗更化期间的用人,大多皆贤良称职,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政风为之一变。因此,时人将“端平更化”称为“小宋元祐”。不过,“端平更化”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虽然网罗了不少贤良之士,但他们“所请之事无一施行”,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它的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体现出的是宋理宗欲求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

三.端平入洛: 宋理宗在对内推行新举??。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国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国之间战事的推进,金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宋理宗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农历12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国。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宋靖康之仇,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宋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宋理宗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国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宋理宗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宋绍定六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农历10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宋端平元年农历1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蔡州城破后,孟珙在废墟中找到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南宋沉浸在报仇雪恨的狂喜之中。宋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自北宋被金国灭亡的一个世纪以来,回到故都汴京成为南宋臣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宗泽、岳飞的抗金活动和宋开禧北伐等都是对这种理想的实践。但面对强大的金国,回到故都看起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金国的灭亡,使宋理宗君臣似乎看到了把理想变为现实的绝好机会。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欲乘机抚定中原,提出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的建议。而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此时并非出兵的时机,南宋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蒙古为敌。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而得以“赫然独断”的宋理宗,面对此种“大好时机”,屡屡发出“中原好机会”的感叹。收复故土、建立盖世功业的念头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决定。他罢免了反对出师的吴渊、吴潜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农历5月,宋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农历6月十二日,宋军进军河南。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开封蒙军都尉李伯渊、李琦、李贱奴长期遭受主将崔立的侮辱,此时三人杀掉崔立,献城投降。农历7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经历了战火的开封此时已是一片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他们还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的理想,圆了“宋靖康之难”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宋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逝世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蒙古由此开始了攻宋战争。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宋理宗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四.荒殆晚年: “端平入洛”之后,宋理宗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宋军的惨败令他痛心疾首,此后的连年战争更使他疲于应付,他逐渐丧失了当初勤政图治的锐气,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廷和后宫也出现了一批窃威弄权之徒,朝政大坏。 阎妃是宋理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宋淳祐九年(公元1240年)农历9月,宋理宗封阎氏为贵妃。宋理宗对阎妃赏赐无度,动用国库为其修功德寺,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阎妃在宋理宗的宠爱下,骄横专恣,干权乱政。 鉴于唐朝严重的宦祸,宋朝对此防范很严,“宦官不得干政”已成为宋朝的一项祖宗家法。但宋理宗后期,追求享乐,昏庸嗜欲,宦官弄权也随之而起。董宋臣是宋理宗的贴身内侍,善逢迎,很得宋理宗的欢心。宋理宗去禁苑赏荷花,苦于没有凉亭遮日,董宋臣揣摩上意,一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凉亭,宋理宗十分高兴。冬天,宋理宗又去赏梅,董宋臣已事先在梅园建造一座亭子,宋理宗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说不过是把荷亭移到这里,宋理宗又大赞他办事得体。宋理宗晚年好女色,三宫六院已满足不了他的私欲,董宋臣引临安名妓唐安安入宫淫乐。起居郎牟子才上书劝诫宋理宗:“此举坏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宋理宗却让人转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损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为例劝诫宋理宗,宋理宗竟然恬不知耻地回答:“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在宋理宗看来,自己虽然“不德”,但与唐明皇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然而这种差距也无非是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罢了。董宋臣在宋理宗的宠信下,勾结宰相丁大全,恃宠弄权,不可一世,人们把他称为“董阎罗”。宋人记载当时宦官专权的情况,说:“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 丁大全长像“蓝色鬼貌”,为人“奸回险狡,狠毒贪残”,时人称之为“丁蓝鬼”。他娶了一位外戚的婢女,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靠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升任侍御史兼侍讲。丁大全本人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聘妇,见儿媳长相标致,竟夺为己妻,为世人所不耻。当时宰相董槐为人刚正不阿,丁大全希望巴结董槐以取高位,为董槐拒绝,丁大全由是日夜谋划报复董槐。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宋理宗下诏罢免董槐,丁大全恰好也于此时上章弹劾董槐,于是他没等罢免诏书下达,就在半夜率士兵百人持刀包围董槐家,恐吓董槐要把他送交大理寺审讯,随后将董胁迫至临安城外,弃之而去。丁大全驱逐宰相的举动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太学生陈宗等六人上书揭露丁大全之奸,时人誉之为“六君子”。丁大全反过来指使台谏官翁应弼、吴衍弹劾六人,最后将六人开除学籍,流放边州,同时禁止三学(太学、宗学、武学)学生妄议国政,消弭来自朝廷内外不同的声音,并借机扼杀反对其擅权的力量。 在外廷与丁大全勾结的是马天骥。马天骥,字德夫,衢州人。宋理宗之女周、汉两国公主下嫁,马天骥绞尽脑汁送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大礼,得到宋理宗的欢心,与丁大全同时被任命为执政。阎、马、丁、董四人内外勾结、专擅弄权引起很多正直人士的不满,有人在朝堂门上写下八个大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意在警告宋理宗如果再信用奸佞,国家前途堪忧。(“阎马”,谐音“檐马”,乃屋檐下悬挂的铃铛,此处指阎贵妃、马天骥。)宋理宗大怒,派人追查,数月以后仍一无所获,最后只得不了了之。宋理宗意识到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也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补救。宋宝祐五年农历6月,马天骥任执政刚刚八个月就被罢免。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入侵,丁大全由于隐瞒军情,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在众人的论劾之下,宋理宗将其流放海岛,途中被押送官毕迁挤落水中淹死。阎贵妃也于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病逝。只有宦官董宋臣,宋理宗虽于宋景定元年将他流放到安吉州编管,但对他始终眷遇有加,董宋臣比宋理宗早死几个月,宋理宗特赠其为节度使,以示优宠。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病逝。次年被葬于宋绍兴府会稽县永穆陵,庙号曰“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宋理宗以尊崇理学著称,理学在他统治期间,被抬到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后人多认为宋理宗庙号曰“理”即是以此之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最初曾拟“景”、“淳”、“成”、“允”、“礼”五字备选,最后定为“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国遗民为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且古时有一位妇女名叫“礼宗”,便取其谐音,定为“宋理宗”。人们认为根据宋理宗尊崇理学的实际,庙号曰“理”也属名实相符,并且天下之间,“道理”最大,符合宋理宗至尊的地位,于是再无异议。据此而言,宋理宗庙号与他推崇理学并没有什么关联。然而一些封建史家又胡乱联系,说什么把“理”字析字取义,乃是“四十一年王者之象”之义,称赞其为“请谥于天”,这当然陷入了神秘主义的范畴,不足为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09: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宗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赵昀,南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个人概述
3职业生涯
4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理宗
理宗
姓名:赵昀
生卒:1205~1264年

描述:南宋第五代皇帝

籍贯: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概述
理宗(1205~1264年),宋朝第十四个皇帝,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在位时间从公元1225~1264年为期四十一年,终年六十岁。

赵昀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十八岁被史弥远带到京城,未及两年就登上了帝位,其经历不可不谓奇特。宋理宗在位四十一年,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前十年在史弥远的控制下,无所作为;史弥远逝世后,宋理宗亲政,在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人称“端平更化”,持续了从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到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的近二十年时间; 在他统治的最后十余年,宋理宗丧失了早年的锐气,沉迷于享乐,国势日渐衰微。

折叠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一.废立阴谋: 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农历1月5日,赵昀出生于宋绍兴府山阴县虹桥里。父赵希瓐,母全氏。宋理宗为宋太祖十世孙,与宋宁宗同属宋太祖后裔,但宋宁宗属于秦王赵德芳一支,宋理宗则属于燕王赵德昭一支,至南宋后期,两支在血缘关系上已十分疏远。赵德昭一支很早就已经没落,失去王爵。作为赵德昭的后代,赵昀的曾祖和祖父均无官职,父亲赵希瓐也不过是一个九品县尉。因此,赵昀虽属赵宋皇室,但社会地位并不高,与平民无异。赵昀原名赵与莒,还有一个弟弟赵与芮,兄弟二人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全氏无力抚养孩子,回到娘家寄居。赵与莒的舅舅是当地的保长,家境尚好,赵与莒兄弟就在全家长大,直至后来被史弥远选入宫中,登上帝位。宋宁宗先后有八个儿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农历6月,宋宁宗把弟弟沂王赵抦的儿子赵贵和立为皇子,改名赵竑。此时,史弥远已当了十余年宰相,他与杨皇后内外勾结,专权擅政,朝廷内外大臣多由其举荐,几乎没有人敢违背其意愿。皇子赵竑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史弥远对此也有所觉察。他听说赵竑喜欢弹琴,就送了一个善于鼓琴的美女给赵竑,让她窥探赵竑的言行。赵竑缺乏政治头脑,竟然非常宠爱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爱好的女子,甚至将她视为知己。这种引狼入室的愚蠢之举,为其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史弥远对赵竑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自然占尽先机,很容易就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赵竑曾把史弥远和杨皇后所做的不法之事记录下来,说:“史弥远应该发配八千里。”他还指着地图上的琼、崖说:“我今后作了皇帝,一定要把史弥远流放到这里。”甚至私下里称史弥远为“新恩”,意思是今后要把史弥远流放到新州或恩州。这种言行无异于授人以柄,也是赵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赵竑的老师真德秀曾劝赵竑,要韬光养晦,孝敬杨皇后,善待史弥远,不可锋芒太露,否则会很危险,但赵竑很难接受。赵竑的言行令史弥远非常恐惧,便处心积虑地要废掉赵竑,另立太子。他委托门客余天锡物色一位贤良的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替代赵竑。宋嘉定十四年,余天锡回乡参加当地的科举考试,路过宋绍兴时,忽逢大雨,恰好来到全保长家避雨。全保长听说来人是史弥远的门客,便盛情款待。席间,全保长将赵与莒兄弟介绍给余天锡,说二人是皇室血脉。余天锡回到京城后,将此事告知史弥远。史弥远派人将孩子接到临安,亲自考察。赵与莒相貌端正,史弥远一见就大为惊奇。史弥远让赵与莒写字,他竟然写下“朕闻上古”四字,史弥远不禁万分感慨:“此乃天命!”但为防止计谋泄露,仍将兄弟二人送回全保长家,等待时机。一年后,史弥远将赵与莒兄弟接到临安。他找到当时的名儒郑清之,私下对他说:“皇子赵竑不能担当大任,听说赵与莒很贤良,你要好好教导他。事成之后,我现在的位置就是你的了。但此事不能泄露,不然,你我都要满门抄斩。”郑清之答应了。郑清之为教育赵与莒尽心竭力,他曾经拿出宋高宗的字画让赵与莒临摹,并在史弥远面前极力称赞赵与莒的“不凡”之处。史弥远听到后很高兴,废立的意志更加坚决。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在史弥远的推荐下,赵与莒被立为沂王赵抦之后,改名贵诚。这是废立最重要的步骤,实际上是人为地将他作为宋宁宗的亲侄子,具备了当选皇子的资格。同时,史弥远绞尽脑汁地在宋宁宗面前揭赵竑的短处,挑拨赵竑与宋宁宗、杨皇后之间的关系,使得二人对赵竑都颇为不满。史弥远进而向宋宁宗建议增立赵贵诚为皇子,宋宁宗虽对赵竑不满,但两个都非亲生的“皇子”同时存在,终归不是件好事,更何况以血缘关系而论,赵竑才是自己的亲侄子,因而没有同意史弥远的建议。真德秀听说了史弥远的举动,担心招致杀身之祸,辞去了赵竑老师的职位。赵竑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谋臣,在与史弥远的斗争中更加孤立无援。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农历8月,宋宁宗病重。史弥远派郑清之赴沂王府,向赵贵诚表明拥立的意思,但赵贵诚始终一言不发。最后,郑清之说:“丞相因为我与他交往时间很久了,所以让我担任你的心腹。现在你不答一语,我怎么向丞相复命?”赵贵诚这才拱手答道:“宋绍兴老母尚在。”这一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却既表明了想作皇帝的意愿,又不失稳重。郑清之回报史弥远后,两人更加赞叹赵贵诚“不凡”。有了赵贵诚的意向,史弥远开始实施他的废立阴谋。宋宁宗弥留之际,他将两府大臣和负责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都拦在宫外,另外召郑清之和直学士院程佖入宫,矫诏将赵贵诚立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成??承皇位奠定了基础。农历闰8月3日,宋宁宗去世。关于宋宁宗的死因,至今仍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相关史料没有交待宋宁宗身患何病。尽管此事难以查明,但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宋史》援引邓若水的奏章,明确指出宋宁宗并非寿终正寝,而是被谋害的,这是史弥远急于废立的结果。另据《东南纪闻》记载,宋宁宗病重时,史弥远献金丹百粒,宋宁宗服用后不久去世。这样看来,史弥远毒杀宋宁宗的嫌疑相当大。宋宁宗逝世后,谁来继承皇位,宋宁宗杨皇后的态度至关重要,没有她的同意,新皇帝就得不到承认。史弥远派杨皇后的侄子杨谷、杨石前去说服杨皇后,得到了她的支持。史弥远立即遣宫使去接皇子,临行前命令:“现在宣的是沂靖惠王府的皇子(指赵昀),不是万岁巷的皇子(指赵竑),如果接错了,你们都要处斩。”此时,赵竑已经得知宋宁宗去世的消息,万分焦急地在门口张望,等人宣召他入宫。他见宫使从自家门口经过,却没有进来,过了一会,又簇拥着一个人匆匆而去,感到十分迷惑,殊不知这正是赵昀被接进宫中。赵昀进宫以后,入拜杨皇后,杨皇后说:“汝今为吾子矣。”既然杨皇后将赵昀视为自己的儿子,就等于承认了他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赵昀见过杨皇后以后,被带到宋宁宗灵柩前举哀。举哀结束后,才召赵竑入宫。赵竑入宫时,随从都被拦在宫外。史弥远带赵竑至宋宁宗柩前举哀,然后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夏震陪同他,实际上是把赵竑监管起来。随后召集百官朝会,听读遗诏,仍引赵竑到以前的位置。赵竑非常奇怪,问道:“今日之事,我岂当仍在此位?”夏震骗他说:“未宣读先帝诏命以前还应该在此,宣读以后才即位。”赵竑以为有理,转头却发现烛影中已经有一个人坐在御座上。遗诏宣布赵昀即位,百官下拜,恭贺新皇帝登基。赵竑这才恍然大悟,悲愤万分,不肯下拜。夏震强按着赵竑的头逼他叩头,登基仪式终于完成。赵昀以一介平民,在三年的时间内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宋朝第十四代皇帝,即宋理宗。宋理宗即位时,假托遗诏,授赵竑开府仪同三司,封济阳郡王,判宁国府。不久,又宣布进封赵竑为济王,赐第湖州,将赵竑赶出了京师。史弥远的废立之举,引起朝野内外的普遍不满,湖州百姓首先发难。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农历1月,湖州百姓潘壬、潘丙兄弟及其从兄潘甫密谋拥立赵竑为帝,派人与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联系。李全表面上与湖州方面约定起事日期,表示届时将进兵接应,但到了日期却并未前来。潘氏兄弟恐事情泄露,遂聚集一些太湖渔民和湖州巡卒,约数百人,于农历1月初九夜里,打着“忠义军”的旗号,闯入济王府,声称要拥立赵竑为帝。赵竑闻讯,急忙躲进了水洞,但还是被找了出来。潘氏一行将赵竑带到湖州治所,硬将黄袍加在济王身上。赵竑号泣不从,但潘壬等人以武力胁迫,赵竑无奈,只得与潘氏兄弟约定,不得伤害太后及宋理宗。得到允诺后,赵竑即皇帝位。湖州知州谢周卿也率部属来恭贺新皇帝即位。这就是“湖州之变”,也称“济王之变”。宋太祖陈桥兵变两个多世纪后,他的后代再次上演了一次“黄袍加身”的闹剧,只是没有成功而已。到了天明,赵竑才发现拥立自己的并非什么“忠义军”,只是一些渔民和巡卒,人数尚不足百。赵竑知道这些人乃乌合之众,难以成事,便派人赴临安告发,并亲率州兵讨伐。朝廷派来的军队抵达时,叛乱已被平定。潘甫、潘丙被杀,潘壬逃跑以后,也被抓获,押到临安处死。“黄袍加身”的闹剧就此草草收场。魏了翁像湖州之变给宋理宗和史弥远带来极大震动,只要赵竑活着,就是皇位的巨大威胁,若不彻底解决,必将后患无穷。赵竑本来无病,史弥远却派余天锡以给赵竑治病为名来到湖州,逼赵竑自杀,并杀害了赵竑年幼的儿子。随后朝廷以赵竑病重不治布告天下,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就这样含冤而死。赵竑逝世后,宋理宗和史弥远为掩人耳目,也为了平息朝野内外的非议,辍朝表示哀悼,又追赠赵竑为少师。不久,宋理宗就在史弥远的建议下收回成命,追贬赵竑为巴陵县公,将他打成朝廷的罪人。湖州之变,赵竑被人胁迫,并非事先预谋,后来还亲率州兵,讨平了叛乱,但仍然含冤而死。他的悲惨遭遇,引起举国上下的广泛同情。朝廷对湖州之变的处理结果,又激起正直之人的义愤。名臣真德秀、魏了翁、洪咨夔、邓若水等人纷纷上书,为济王鸣不平,指责宋理宗处理此事不当。宋理宗却说:“朕待济王亦至矣。”意思是对赵竑已经仁至义尽了,进而压制各界的抗议,那些为赵竑鸣冤叫屈者纷纷被贬离朝,一时“朝臣泛论,一语及此,摇头吐舌,指为深讳”。可是终南宋之世,为赵竑鸣冤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每当遇到灾异、战事,就会有朝臣旧事重提,将天灾人祸与赵竑的冤狱联系起来。直到恭帝时,谢太后主持朝政,在臣僚建议下恢复了赵竑名号,选宗子为其继承香火,这一公案才告一段落。虽然赵竑是被冤致死,但平心而论,他在湖州之变中还是有责任的。尽管是受了胁迫,但他毕竟在“叛贼”的拥立下登上了皇位,率兵讨叛也是在发现拥立者不足成事以后。凭这两条,宋理宗就有理由将他治罪。当然,赵竑虽有罪,却罪不致死,采取这样一种形式将赵竑处死,未免阴狠,也可看出宋理宗和史弥远为了保住费尽心机得到的地位而无所不用其极。

二.端平更化: 宋理宗夺位后,自然想要有所作为,以显示其比赵竑更有能力中兴宋室。他勤奋好学,寒暑不辍,为政十分勤勉。又招揽人才,整顿吏治,在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整顿措施。但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宋理宗很快就收起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心甘情愿地充当起史弥远的傀儡。宋理宗即位时,南宋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宋理宗为代表的皇权、杨太后代表的后权和史弥远代表的相权。杨太后对宋理宗继位现实的承认,换来了宋理宗登基后垂帘听政的地位。宋朝自宋真宗刘皇后以来,虽有垂帘的先例,但多是皇帝年幼、不能视事的的情况下由太皇太后或皇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宋理宗即位时已经二十岁,并非幼主,在这种情况下,杨太后垂帘就违背了“后妃不得干政”的祖宗家法,自然会引起朝野上下的种种议论。另一方面,已经成年且志在中兴的宋理宗对杨太后的垂帘当然不会没有意见,一次宴会上发生的事情大体可以反映出双方在垂帘问题上的心结。宋宝庆元年上元节,宋理宗设宴恭请杨太后,席间一枚烟花径直钻入杨太后椅子底下,杨太后大惊,“意颇疑怒”,然后拂衣而去。宋理宗随即聚集百官谢罪,并要处罚安排宴会的内侍,杨太后笑着说:“难道他特地来惊我,想来也是不小心,赦免了他吧。”母子于是和好“如初”。此事看起来虽小,但杨太后却把它与自己的垂帘联系起来,以为这是宋理宗要自己撤帘的警示。联想宋理宗、史弥远在废立过程中的毒辣手段,杨氏家族对此不能不作出选择,不久,杨石就向杨太后陈说厉害,劝其撤帘。杨太后听从了,于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农历4月7日宣布撤帘,距她开始垂帘仅过了七个月。随着杨太后的撤帘,政治舞台上的“后权”也告消失,其格局演变为君权与相权的对峙。宋理宗虽然在太后撤帘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错的政治手腕,但面对老辣的史弥远,他的算计顶多只能是小儿科而已。宋理宗十八岁才被史弥远带到京城,在朝中毫无根基,没有任何政治势力与威望。其得以登上帝位,全靠史弥远扶植。宋理宗很清楚,要想巩固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帝位,必须要有史弥远的支持。皇子赵竑的遭遇,更使宋理宗亲眼目睹了史弥远翻云覆雨的手段。基于这种考虑,宋理宗很快就将政事完全交给史弥远处理,自己则韬光养晦,心甘情愿地过起了碌碌无为的日子。从这一点来看,宋理宗确实比皇子赵竑要富于心机,也更懂得权力斗争中的生存策略。宋宝庆、绍定年间,史弥远把持朝政,独断专行,他的党羽几乎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职位。尽管史弥远权势熏天,仍然不断有忠义之士不畏权势,上书指斥其专权擅政。宋理宗意识到,自己与史弥远是拴在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已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否定史弥远就等于否定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因此他一直对史弥远优容袒护,褒宠有加。绍定六年(公元1233)农历10月,史弥远病重不治,宋理宗封其为卫王,谥忠献。宋理宗公开宣布“姑置卫王事”,即将史弥远的事情搁置起来,禁止臣僚攻击史弥远的过失。这样,在史弥远的挟持下,宋理宗度过了默默无为的十年。史弥远逝世后,宋理宗终于得以“赫然独断”,一展胸中抱负。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农历11月,宋理宗宣布明年改元为端平。从宋端平元年到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34~1252年)的近二十年间,宋理宗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宋理宗虽仍对史弥远曲加维护,但却毫不留情地剪除其党羽。史弥远的得力助手“三凶”首先被贬斥出朝。“三凶”指台谏官梁成大、莫泽、李知孝三人,他们禀承史弥远风旨,不遗余力地攻击政敌,凡是违背史弥远意愿的朝廷内外官员,都在他们弹劾下纷纷落马。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农历6月,宋理宗将三人流放,追夺官爵。其他史弥远的亲信党羽,也纷纷被贬。 罢斥史党的同时,宋理宗任用了一批贤良之士,深孚众望的真德秀、魏了翁被请回朝廷任职。吸取史弥远专权的教训,宋理宗在选择宰相时非常谨慎。《宋史?宰辅年表》记载,宋理宗在更化期间任用过三十七名宰执,大多皆一时之选。在这些人的主持之下,这一时期的朝政也较为稳定。台谏官本是朝廷耳目,史弥远专权期间,却沦为他攻击政敌的工具,至此,宋理宗重新将选拔台谏官的权力收归皇帝。这一时期宋理宗任用的台谏官,也大多立论忠直,颇能胜任其职。 纵观宋理宗更化期间的用人,大多皆贤良称职,一时朝堂之上,人才济济,政风为之一变。因此,时人将“端平更化”称为“小宋元祐”。不过,“端平更化”虽然声势很大,但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虽然网罗了不少贤良之士,但他们“所请之事无一施行”,朝令夕改,最终无所建树。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的各项措施也大多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因此,相对它的具体实效,“端平更化”更多体现出的是宋理宗欲求有所作为的一种态度。

三.端平入洛: 宋理宗在对内推行新举??。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国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国之间战事的推进,金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宋理宗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农历12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国。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宋靖康之仇,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宋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宋理宗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国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宋理宗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宋绍定六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农历10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宋端平元年农历1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蔡州城破后,孟珙在废墟中找到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南宋沉浸在报仇雪恨的狂喜之中。宋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自北宋被金国灭亡的一个世纪以来,回到故都汴京成为南宋臣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宗泽、岳飞的抗金活动和宋开禧北伐等都是对这种理想的实践。但面对强大的金国,回到故都看起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金国的灭亡,使宋理宗君臣似乎看到了把理想变为现实的绝好机会。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以赵范、赵葵兄弟为代表的一些人欲乘机抚定中原,提出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的建议。而大部分朝臣对此都持反对态度,认为此时并非出兵的时机,南宋目前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蒙古为敌。刚刚摆脱史弥远控制而得以“赫然独断”的宋理宗,面对此种“大好时机”,屡屡发出“中原好机会”的感叹。收复故土、建立盖世功业的念头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出兵中原的决定。他罢免了反对出师的吴渊、吴潜和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农历5月,宋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农历6月十二日,宋军进军河南。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开封蒙军都尉李伯渊、李琦、李贱奴长期遭受主将崔立的侮辱,此时三人杀掉崔立,献城投降。农历7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经历了战火的开封此时已是一片废墟,宋军收复的只是一座空城,但毕竟他们还是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的理想,圆了“宋靖康之难”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梦。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宋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的失败,使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逝世于战火,投入的大量物资付诸流水,南宋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更重要的是,“端平入洛”使蒙古找到了进攻南宋的借口,蒙古由此开始了攻宋战争。朝野上下对于出兵河南的失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议论纷纷,而对这种局面,宋理宗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以安定人心。

四.荒殆晚年: “端平入洛”之后,宋理宗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宋军的惨败令他痛心疾首,此后的连年战争更使他疲于应付,他逐渐丧失了当初勤政图治的锐气,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廷和后宫也出现了一批窃威弄权之徒,朝政大坏。 阎妃是宋理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宋淳祐九年(公元1240年)农历9月,宋理宗封阎氏为贵妃。宋理宗对阎妃赏赐无度,动用国库为其修功德寺,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还要富丽堂皇,时人称之为“赛灵隐寺”。阎妃在宋理宗的宠爱下,骄横专恣,干权乱政。 鉴于唐朝严重的宦祸,宋朝对此防范很严,“宦官不得干政”已成为宋朝的一项祖宗家法。但宋理宗后期,追求享乐,昏庸嗜欲,宦官弄权也随之而起。董宋臣是宋理宗的贴身内侍,善逢迎,很得宋理宗的欢心。宋理宗去禁苑赏荷花,苦于没有凉亭遮日,董宋臣揣摩上意,一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凉亭,宋理宗十分高兴。冬天,宋理宗又去赏梅,董宋臣已事先在梅园建造一座亭子,宋理宗责备他劳民伤财,董宋臣说不过是把荷亭移到这里,宋理宗又大赞他办事得体。宋理宗晚年好女色,三宫六院已满足不了他的私欲,董宋臣引临安名妓唐安安入宫淫乐。起居郎牟子才上书劝诫宋理宗:“此举坏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宋理宗却让人转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损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为例劝诫宋理宗,宋理宗竟然恬不知耻地回答:“朕虽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在宋理宗看来,自己虽然“不德”,但与唐明皇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然而这种差距也无非是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罢了。董宋臣在宋理宗的宠信下,勾结宰相丁大全,恃宠弄权,不可一世,人们把他称为“董阎罗”。宋人记载当时宦官专权的情况,说:“一时声焰,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 丁大全长像“蓝色鬼貌”,为人“奸回险狡,狠毒贪残”,时人称之为“丁蓝鬼”。他娶了一位外戚的婢女,以此来攀附高层权要。后来又靠逢迎阎贵妃、宦官卢允昇、董宋臣等人,逐渐身居要职,升任侍御史兼侍讲。丁大全本人寡廉鲜耻,贪财好色,他为儿子聘妇,见儿媳长相标致,竟夺为己妻,为世人所不耻。当时宰相董槐为人刚正不阿,丁大全希望巴结董槐以取高位,为董槐拒绝,丁大全由是日夜谋划报复董槐。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宋理宗下诏罢免董槐,丁大全恰好也于此时上章弹劾董槐,于是他没等罢免诏书下达,就在半夜率士兵百人持刀包围董槐家,恐吓董槐要把他送交大理寺审讯,随后将董胁迫至临安城外,弃之而去。丁大全驱逐宰相的举动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太学生陈宗等六人上书揭露丁大全之奸,时人誉之为“六君子”。丁大全反过来指使台谏官翁应弼、吴衍弹劾六人,最后将六人开除学籍,流放边州,同时禁止三学(太学、宗学、武学)学生妄议国政,消弭来自朝廷内外不同的声音,并借机扼杀反对其擅权的力量。 在外廷与丁大全勾结的是马天骥。马天骥,字德夫,衢州人。宋理宗之女周、汉两国公主下嫁,马天骥绞尽脑汁送了一份别出心裁的大礼,得到宋理宗的欢心,与丁大全同时被任命为执政。阎、马、丁、董四人内外勾结、专擅弄权引起很多正直人士的不满,有人在朝堂门上写下八个大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意在警告宋理宗如果再信用奸佞,国家前途堪忧。(“阎马”,谐音“檐马”,乃屋檐下悬挂的铃铛,此处指阎贵妃、马天骥。)宋理宗大怒,派人追查,数月以后仍一无所获,最后只得不了了之。宋理宗意识到自己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也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补救。宋宝祐五年农历6月,马天骥任执政刚刚八个月就被罢免。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入侵,丁大全由于隐瞒军情,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在众人的论劾之下,宋理宗将其流放海岛,途中被押送官毕迁挤落水中淹死。阎贵妃也于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病逝。只有宦官董宋臣,宋理宗虽于宋景定元年将他流放到安吉州编管,但对他始终眷遇有加,董宋臣比宋理宗早死几个月,宋理宗特赠其为节度使,以示优宠。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病逝。次年被葬于宋绍兴府会稽县永穆陵,庙号曰“理”。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宋理宗以尊崇理学著称,理学在他统治期间,被抬到官方哲学的正统地位,后人多认为宋理宗庙号曰“理”即是以此之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最初曾拟“景”、“淳”、“成”、“允”、“礼”五字备选,最后定为“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国遗民为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且古时有一位妇女名叫“礼宗”,便取其谐音,定为“宋理宗”。人们认为根据宋理宗尊崇理学的实际,庙号曰“理”也属名实相符,并且天下之间,“道理”最大,符合宋理宗至尊的地位,于是再无异议。据此而言,宋理宗庙号与他推崇理学并没有什么关联。然而一些封建史家又胡乱联系,说什么把“理”字析字取义,乃是“四十一年王者之象”之义,称赞其为“请谥于天”,这当然陷入了神秘主义的范畴,不足为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1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8薛嗣荣+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嗣荣王+赵与芮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福王赵与芮:从县尉儿子,到皇帝本生父,最后陪同孙子亡国
[color=var(--GBK03A)]









福王赵与芮:从县尉儿子,到皇帝本生父,最后陪同孙子亡国
[color=var(--GBK03A)]猴格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喜欢中国古代史的懒星人。gzh:蛮大人说历史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要问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也不是太上皇的人,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清光绪帝载湉(tián)的本生父——醇贤亲王奕譞(xuān)。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活着的本生父一共有八例,除了北魏元亶(dǎn)、元善见父子外,其余七例都是因为儿子过继给皇帝做嗣子,才出现“子君父臣”的现象。
在“子君父臣”之外,还存在“孙君祖臣”的现象,就是祖父活着见到孙子称帝。
这种情况首先被想起来的就是周世宗郭荣的本生父柴守礼,他活着看到亲儿子郭荣、亲孙子郭宗训分别做了皇帝,又看到孙子亡国。
除了柴守礼外,还有一个人和他一样,不但是皇帝本生父,还是皇帝本生祖父,也是亲眼看着亲儿子、亲孙子当皇帝,又陪着孙子亡国。
那么,这位和郭周柴守礼经历相似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ruì)。


01,县尉儿子、保长外孙
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1208-1287),字仲亨,是南宋荣文恭王赵希瓐(lú)和慈宪夫人全氏的次子,宋理宗赵昀(yún)的胞弟,宋度宗赵禥(qí)的本生亲父,宋末三幼帝的本生亲祖父。
赵与芮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比哥哥理宗赵与莒(jǔ)小四岁。关于他的生年和表字,史书都没有记载,但可以根据其他资料大致推测。
据吴莱(lái)《渊颖(yǐng)集》中的《宋度宗御书福王庆寿宫扇》诗:
汉家诸侯奉大统,会稽故邸(dǐ)王封重。
岁周甲子寿筵(yán)开,宾客满堂宫扇来。
可知,赵与芮在六十甲子生辰时,从嗣荣王晋封为福王,亲儿子度宗赵禥亲手书写宫扇为他庆寿。
按《宋史·度宗本纪》记载,赵与芮晋封福王是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乙丑(初十)。据此可知,咸淳三年八月初十,正是赵与芮六十岁寿诞,以此倒推,他当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
再从赵与芮幕僚门客吴文英的《水龙吟·寿嗣荣王》一词中“讯槎(chá,浮槎)”、“秋远”可知,他的生辰就是在八月。
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卷十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zhǔ)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因此,讯槎(浮槎)也可以代指八月。
而吴文英另有一首《宴清都·饯(jiàn)嗣荣王仲亨还京》,从标题可知,嗣荣王赵与芮的表字,就是仲亨,因为整个宋朝只有赵与芮一个嗣荣王。


赵与芮虽然是官家的同宗,但到他爹赵希瓐时,就已经沦为平民,不能享受宗室待遇,赵希瓐通过个人努力,成为大宋的县级公务员——县尉,赵与芮哥俩也算是县级小衙内之一。
不幸的是,赵与芮的父亲赵希瓐盛年早亡,小哥俩童年失怙(hù),日子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就跟随寡母在外公全保长大节家寄居。
全大节有两个儿子四个闺女,带着孤儿回娘家的全夫人正是他的长女,全大节对丧夫的女儿和丧父的外孙很是疼爱,所以,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外祖父家健康成长。
嘉定十四年(1221)九月初二,赵与芮的胞兄赵与莒(赵贵诚、赵昀),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宁宗皇帝立为沂(yí)靖惠王赵柄的嗣子,赵与芮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哥哥得到提升。
同年十月二十六,14岁的赵与芮被授为从九品的迪功郎,好歹有个官身。
哥哥从一个平民小子,被选上去做沂王嗣子,都已经是一步登天了,但谁也没想到,因为朝廷大佬的私心,赵与芮的哥哥赵贵诚居然还能李代桃僵的取代正牌皇子,成为大宋朝的皇帝。


02,皇帝的胞弟与族弟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初三,沂王嗣子、成国公赵贵诚,被权相史弥远拥立为皇帝,是为宋理宗。
17岁的赵与芮摇身一变,就成了当朝皇帝的胞弟。当然,虽然赵与芮在血缘上是宋理宗的胞弟,但因为理宗先过继给沂王,后被宁宗杨皇后截胡,又成为宁宗嗣子,因此,在宗法上,赵与芮只是理宗的族弟,而非胞弟。
理宗即位同年九月,在已经荣升为皇太后的杨皇后的授意下,参考孝宗尊崇本生父秀王的例子,追封理宗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本生母全氏为国夫人,而身为赵希瓐次子的赵与芮,成为荣王府的顶梁柱,奉荣王嗣。
等理宗熬死嗣母杨太后和权相史弥远,掌握实权后,赵与芮这才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
嘉熙元年(1237)四月十一,20岁的赵与芮为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奉朝请,进封开国子。


就在这一年,已经被官方堂而皇之称为“皇弟”的赵与芮结婚,迎娶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为妻,度宗赵禥的生母黄定喜,就是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随着李夫人嫁进荣邸。
淳祐元年(1241)四月十九,理宗诏封胞弟赵与芮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嗣荣王。五年(1245)十二月十八,加授少保。
宝佑元年(1253)三月初十,因为儿子赵孟啟(qǐ)被立为皇子,嗣荣王赵与芮又被授少师,加食邑七百户。
宝佑四年(1256)三月十一,赵与芮为太傅。
宝佑六年(1258)五月十七,赵与芮判大宗正事。
景定元年(1260),因为过继给胞兄理宗做儿子的赵孟啟,被册立为皇太子,身为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又被追赠三代,祖父、曾祖、高祖都被追封为大国亲王,其妻子都追封两国夫人。
总之,在理宗掌握实权后,身为他亲弟弟的赵与芮,其政治地位一直在步步高升,逐渐成为天水朝廷宗室中的重要人物。


03,从皇帝本生父到皇帝本生祖父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宋理宗赵昀驾崩,他的嗣子、皇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即宋度宗。身为新皇帝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被加封武康、宁江军节度使,依前太师、判宗正事。
随即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赵与芮60甲子生辰时,朝廷参考先例,进封赵与芮为福王,主荣王祀事,度宗称之为皇叔,赐诏书不名。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拜封福王之时,使臣奉圣命押送仪物去绍兴荣邸,但却把福王的诰命,以及新铸造的福王之印给忘带了,知道的人都以为不祥,觉得这有点不吉利,哪里有封爵授官却把印信忘掉没带的呢?


咸淳五年(1269)九月二十三,度宗赵禥给嗣母谢太后加上尊号册宝,同时给本生父太师、判大宗正事、福王、主荣王祀事赵与芮,加食邑一千户。
咸淳十年(1274)七月初九,宋度宗驾崩,其嫡子赵顯(xiǎn)即皇帝位,是为恭帝,由理宗谢皇后临朝称制。赵与芮也从皇帝的本生父,变成皇帝的本生祖父。
德祐元年(1275)四月十四,朝廷以福王赵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
同年十一月二十,追赠宁宗赵扩的嗣子济王、太师、尚书令赵竑(hóng)为镇王,谥号昭肃,让福王赵与芮主持为他择后奉祀。从这件事看,赵与芮依旧是天水朝廷倚重的宗室之长。


04,陪着孙子当亡国奴
随着大元兵的南下,节节败退的南宋朝廷,在德祐二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向元军乞和,求称侄纳贡,但元军统帅伯颜并不允许,又改称侄孙,伯颜仍不允。
太皇太后谢道清眼看大势已去,正月十七,升恭帝的兄弟吉王赵昰(shì)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信王赵昺(bǐng)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
正月十八,大元兵到皋(gāo)亭山,谢道清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向元军奉上传国玺投降,元军统帅伯颜受降。
二月初五,大元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南宋朝廷宣告灭亡。
二月十一,伯颜遣原宋内侍王埜(yě)入宫,收缴宋廷的衮冕(gǔn miǎn)、圭(guī)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账册、仪仗等物。
可能有人提醒伯颜注意福王赵与芮的身份,他可是小皇帝的亲祖父,于是伯颜就传召赵与芮去元军大营。


二月十七,已经69岁的赵与芮给伯颜写信,言辞恳切地说自己年迈不能成行。伯颜客气但却不容置疑地回复说:你们既然归降,南北就是一家人,大王不要有什么疑虑,速速前来共商大事。
二月二十四,元世祖忽必烈命囊加歹传旨,指示伯颜带宋朝君臣入京觐见,以免他们和南宋的残余势力重新联系。
三月初二,伯颜亲入临安,布置北上事宜。
三月初九,面对伯颜派来迎接的使者,福王赵与芮只好前往元军大营。
三月初十,伯颜先行离开临安。
三月十二日,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张惠等人带兵入宫,宣读忽必烈的诏令“免系颈牵羊”之礼,全太后、恭帝赵顯母子为之感激涕零,连夜就被元军带出城。
除了太皇太后谢道清生病暂留大内,跟随恭帝母子北上的,头一个就是福王赵与芮,还有他的妾室、度宗生母隆国夫人黄定喜,以及度宗妃嫔宫人、朝廷大臣等数千人。
正当赵昰、赵昺兄弟流亡在外垂死挣扎时,赵与芮带着儿媳妇全太后、孙子恭帝赵顯,一大家子呜呜泱泱、戚戚惶惶、凄凄惨惨的缓缓北去。
五月初一来到大都,初二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恭帝赵顯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


05,苟且偷生得以善终
年过花甲还遭遇亡国的赵与芮,知道老赵家这一大堆太显眼了,为了保全一家子安生,他散尽手中重宝,分别送给元廷显贵,以此换来平安。从他的举动也可以知道,元朝并没有剥夺他的私人财物。
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二十四,忽必烈授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还专门下诏,把赵与芮在临安和绍兴的私财,都交还给他。
南宋的流亡朝廷也并没有坚持多久,就于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赵昺跳海殉国结束宋元战事,南宋就此彻底灭亡。
再没有了期盼的赵与芮,只能和孙子赵顯呆在大都安分守己的生活,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就再生波澜。
至元十九年(1282)冬天,大都谣言频生,有和尚说土星犯帝座,还有人自称宋主,扬言要劫狱,营救身陷囹圄(líng yǔ)的宋丞相文天祥。
为了平息谣言,十二月初九,忽必烈召中书省议事,省臣建议把赵与芮、赵顯以及赵与票,都迁徙到上都去。忽必烈认为赵与芮已经年迈,不适合长途奔波,就开恩让他留在大都,其他人等,皆迁徙上都。
随即,忽必烈公开处死文天祥,而12岁的赵顯,也被迫离开母亲全太后和祖父赵与芮,迁徙上都。全太后在儿子离开后就去正智寺出家,后来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年(1283),被降为寿春郡夫人的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死在大都,享年74岁。
大概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初,平原郡公赵与芮也死在大都,享年80岁。
他昔日的门客汪元量,还深情地为他写了《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
大王无起日,草木尽伤悲。
生在太平世,死当离乱时。
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
旧客行霜霰,呼天泪湿麾。
同年二月二十七,忽必烈诏赵与芮的小儿子赵孟桂袭封平原郡公。
他那个被迁徙上都的孙子恭帝赵顯,在次年(1288)十月,又被迁徙到吐蕃,辗转万里之遥前往卫藏学佛,后来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因卷入教派之争中被赐死,享年53岁。


06,赵与芮的妻妾子女
赵与芮共有两妻一妾在史书有载,原配妻子是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这位李夫人大概是在嘉熙元年(1237)嫁进荣邸的。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这位李夫人,和他娘慈宪夫人全氏一样,出生时有吉兆,全氏出生时有两角大蛇在门外出现,李夫人出生时则有大雷雨,还有条龙窜到她娘的卧室,然后李夫人就出生了,挺玄幻的哈!
李夫人的胞妹硕(shuò)人李氏,则嫁给宋太祖十世孙、也是孝宗亲兄崇王赵伯圭孙子赵希永的嗣子、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訔(yín)。赵与訔有一个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赵孟頫(fǔ)。


所以,赵与芮和赵与訔不仅是同宗兄弟,还是连襟,赵与訔是宋度宗赵禥的姨夫,同样,赵与芮也是赵孟頫的姨夫,正是有这层关系,咸淳元年(1265)三月二十三,赵与訔薨,度宗还为之“震悼”。
童年丧父的赵与芮在新婚没几年,就又遭遇丧妻之痛,大概在嘉熙三年(1239),嫁过来还没满三年的新妇李夫人去世,被赠郡夫人,谥号柔懿。
从李夫人的遭遇可知,出生有吉兆也不能延年益寿哦!
大概就在李夫人去世的同一年,已经23岁还没有子嗣的赵与芮就再娶,迎娶继室妻子钱氏。


钱夫人新婚不久就有了身孕,同时有孕的,还有原配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黄定喜。
据说黄定喜确诊怀孕之前,荣王府上至慈宪全夫人,中至嗣荣王钱夫人,下至卑贱妾室黄定喜,都有做吉兆梦,这让钱夫人无可避免的生出嫉妒之心。
从史料的记载看,钱夫人是个狠心的人,卑贱的妾室居然与她一起怀孕,还有吉兆,这一切都让她很是愤慨。
于是,尽管赵家子嗣艰难无比,钱夫人仍然对丫头黄定喜下手,逼她服用堕胎药,免得生出儿子威胁到自己的孩子。
但神奇的是,黄定喜并没有流产,胎儿依旧顽强的生存,或许是钱夫人不小心买到假货了?
总之,在嘉熙四年(1240)四月初八,钱夫人生育嫡长子,开心的赵与芮给儿子取名赵祐孙,但很不幸,赵祐孙随即不育,意思就是生下来就夭折了。赵与芮和钱夫人空欢喜一场。


但就在赵祐孙夭折的那天晚上,黄定喜就进入临产状态,据说她的室内充满了红色的光芒,随即在次日四月初九,生下一个手脚都是软哒哒的男孩,这显然是服用打胎药的后遗症。
尽管新生儿看起来都不健康的样子,但好歹也是添丁了,赵与芮给小儿子起名赵德,即宋度宗。
后来有好事之人总结,赵与芮给俩儿子起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他孙子恭帝赵顯的年号——德祐,这种巧合,真是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不吉利。


或许是为了安抚钱夫人,同年十一月十七,钱氏就被封为安康郡夫人。
而身为嗣荣王唯一子嗣的赵德,一直到7岁才会说话,看着智商都不高的样子,尽管如此,也是理宗皇帝和赵与芮亲哥俩唯一成活的男丁。
淳祐六年(1246)十月初四,理宗亲自给小侄子赵德赐名赵孟啟,授贵州刺史。
淳祐七年(1247)正月初一,赵孟啟被授宜州观察使,在荣王邸学习。
淳祐九年(1249)正月初二,赵孟啟被授庆元军节度使,封益国公。
淳祐十一年 (1251)正月初一,赵孟啟改赐名赵孜(zī),进封建安郡王。
宝佑元年(1253)正月初一,儿子都夭折的理宗皇帝下诏,立亲侄子、太祖十一世孙、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建安郡王赵孜为皇子,改赐名赵祺(赵禥)。正月初四,授崇庆军节度使,进封永嘉郡王。
从此,赵禥就不再是赵与芮的儿子了,而是侄子了。他自己还得努力耕耘生儿子,唉,真是太难了。


宝佑二年(1254)十月初四,皇子赵祺进封忠王,十一月初三,加元服,赐字邦寿。
宝佑五年(1257)十月十九,赵祺被授镇南、遂安军节度使。
景定元年(1260)六月初六,赵祺被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七月初一入东宫,十七日行册礼,二十一日侍立听政。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理宗赵昀驾崩,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度宗进封本生父赵与芮为福王时,也封亲娘、昔日的陪嫁通房丫头黄定喜为隆国育圣夫人。
赵与芮的嫡妻钱氏,并没有得到度宗的尊崇,不知道她是直接升为福王夫人,还是已经死了。
因为儿子被大哥截胡,赵与芮继续努力生子,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又和黄定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孟桂。
朋友武萧刘怀疑赵孟桂不是赵与芮亲生的,而是过继的嗣子,猴格则是倾向赵孟桂是亲生的。
因为,史书一直没有赵与芮选择嗣子的记载,其他不管是沂王赵柄,景献太子赵询,还是济王赵竑,都有择立嗣子的记载。
赵与芮身为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如果没亲儿子,是不可能不择立嗣子的,如果他需要择立嗣子,史书绝不会吝啬记那一笔,所以,赵孟桂大概率是赵与芮的亲儿子,是在度宗过继后才出生的。


从《癸辛杂识·续集上·福王婚启》记载的——入元后降封平原郡公的赵与芮,给小儿子赵孟桂迎娶外家全氏女——可知,赵孟桂大约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以后,与全竹斋之女结婚,就算是20岁结婚,倒推大概就是生于景定元年。
这一年,他哥哥赵禥都20岁,已经被立为皇太子,即便赵孟桂智商再高,一个奶娃娃也撼动不了成年人的地位,所以,不用质疑他不是赵与芮的亲儿子。
赵与芮除了赵祐孙、赵禥、赵孟桂三个儿子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汪维崇。
汪维崇,又名继宗,字贤甫,是歙人,大概生于淳祐年间(1241-1252),和度宗差不多同龄。
他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一直都有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很受福王赵与芮的赏识,就把闺女许配给他,授承节郎。宋朝灭亡时,汪维崇认为自己深受国恩,不立即殉国就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绝食死,是个蛮有气节的人。


07,猴格说
郭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五,小皇帝郭宗训的本生亲祖父、致仕太子太保柴守礼,在洛阳遥望汴京,眼睁睁看着亲儿子周世宗郭荣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取代亲孙子称帝。
在建国立号后,赵匡胤奉昔日主君周帝郭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而一向嚣张跋扈的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柴守礼,也再没往日的气焰,苟且的又活了七年,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九月二十卒,享年72岁。
赵匡胤背叛恩主、自欺其君,靠欺负孤儿寡母篡夺江山,谁也没想到,三百余年后,他赵家的孤儿寡母也被人欺。
三百多年前,身为亲祖父的柴守礼看着亲孙子亡国;三百多年后,同样身为亲祖父的赵与芮陪同亲孙子当了亡国奴。
这···这···这,也实在是太巧合了,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所以元军统帅伯颜讽刺说:钱氏纳土,李氏出降,都是你们赵家定的规矩,你们赵官家得天下于小儿,今天也失天下于小儿,天道如此,何须多言?
咳咳咳!周、宋、元之演变,真可谓是天道好轮回,且看苍天饶过谁啊!
最后用北方大儒刘因的《书事诗》结尾: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陶渊旻《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考、孙虹 朱鸿翠《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游考论》、《后村先生大全集》、《鲒埼亭集》、《齐东野语》、《宋季三朝政要》、《钱塘遗事》、《宋人轶事汇编》、《癸辛杂识》、《宋史》、《元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8-23 17:13
[backcolor=rgba(23, 114, 246, 0.1)]南宋福王赵与芮:从县尉儿子,到皇帝本生父,最后陪同孙子亡国
福王赵与芮:从县尉儿子,到皇帝本生父,最后陪同孙子亡国
[color=var(--GBK03A)]猴格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喜欢中国古代史的懒星人。gzh:蛮大人说历史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要问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自己却不是皇帝、也不是太上皇的人,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清光绪帝载湉(tián)的本生父——醇贤亲王奕譞(xuān)。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活着的本生父一共有八例,除了北魏元亶(dǎn)、元善见父子外,其余七例都是因为儿子过继给皇帝做嗣子,才出现“子君父臣”的现象。
在“子君父臣”之外,还存在“孙君祖臣”的现象,就是祖父活着见到孙子称帝。
这种情况首先被想起来的就是周世宗郭荣的本生父柴守礼,他活着看到亲儿子郭荣、亲孙子郭宗训分别做了皇帝,又看到孙子亡国。
除了柴守礼外,还有一个人和他一样,不但是皇帝本生父,还是皇帝本生祖父,也是亲眼看着亲儿子、亲孙子当皇帝,又陪着孙子亡国。
那么,这位和郭周柴守礼经历相似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ruì)。


01,县尉儿子、保长外孙
南宋福王、大元平原郡公赵与芮(1208-1287),字仲亨,是南宋荣文恭王赵希瓐(lú)和慈宪夫人全氏的次子,宋理宗赵昀(yún)的胞弟,宋度宗赵禥(qí)的本生亲父,宋末三幼帝的本生亲祖父。
赵与芮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比哥哥理宗赵与莒(jǔ)小四岁。关于他的生年和表字,史书都没有记载,但可以根据其他资料大致推测。
据吴莱(lái)《渊颖(yǐng)集》中的《宋度宗御书福王庆寿宫扇》诗:
汉家诸侯奉大统,会稽故邸(dǐ)王封重。
岁周甲子寿筵(yán)开,宾客满堂宫扇来。
可知,赵与芮在六十甲子生辰时,从嗣荣王晋封为福王,亲儿子度宗赵禥亲手书写宫扇为他庆寿。
按《宋史·度宗本纪》记载,赵与芮晋封福王是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乙丑(初十)。据此可知,咸淳三年八月初十,正是赵与芮六十岁寿诞,以此倒推,他当生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初十。
再从赵与芮幕僚门客吴文英的《水龙吟·寿嗣荣王》一词中“讯槎(chá,浮槎)”、“秋远”可知,他的生辰就是在八月。
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卷十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zhǔ)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因此,讯槎(浮槎)也可以代指八月。
而吴文英另有一首《宴清都·饯(jiàn)嗣荣王仲亨还京》,从标题可知,嗣荣王赵与芮的表字,就是仲亨,因为整个宋朝只有赵与芮一个嗣荣王。


赵与芮虽然是官家的同宗,但到他爹赵希瓐时,就已经沦为平民,不能享受宗室待遇,赵希瓐通过个人努力,成为大宋的县级公务员——县尉,赵与芮哥俩也算是县级小衙内之一。
不幸的是,赵与芮的父亲赵希瓐盛年早亡,小哥俩童年失怙(hù),日子一下子变得艰难起来,就跟随寡母在外公全保长大节家寄居。
全大节有两个儿子四个闺女,带着孤儿回娘家的全夫人正是他的长女,全大节对丧夫的女儿和丧父的外孙很是疼爱,所以,赵与莒、赵与芮兄弟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外祖父家健康成长。
嘉定十四年(1221)九月初二,赵与芮的胞兄赵与莒(赵贵诚、赵昀),在机缘巧合之下,被宁宗皇帝立为沂(yí)靖惠王赵柄的嗣子,赵与芮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哥哥得到提升。
同年十月二十六,14岁的赵与芮被授为从九品的迪功郎,好歹有个官身。
哥哥从一个平民小子,被选上去做沂王嗣子,都已经是一步登天了,但谁也没想到,因为朝廷大佬的私心,赵与芮的哥哥赵贵诚居然还能李代桃僵的取代正牌皇子,成为大宋朝的皇帝。


02,皇帝的胞弟与族弟
嘉定十七年(1224)闰八月初三,沂王嗣子、成国公赵贵诚,被权相史弥远拥立为皇帝,是为宋理宗。
17岁的赵与芮摇身一变,就成了当朝皇帝的胞弟。当然,虽然赵与芮在血缘上是宋理宗的胞弟,但因为理宗先过继给沂王,后被宁宗杨皇后截胡,又成为宁宗嗣子,因此,在宗法上,赵与芮只是理宗的族弟,而非胞弟。
理宗即位同年九月,在已经荣升为皇太后的杨皇后的授意下,参考孝宗尊崇本生父秀王的例子,追封理宗本生父赵希瓐为荣王,本生母全氏为国夫人,而身为赵希瓐次子的赵与芮,成为荣王府的顶梁柱,奉荣王嗣。
等理宗熬死嗣母杨太后和权相史弥远,掌握实权后,赵与芮这才得到飞黄腾达的机会。
嘉熙元年(1237)四月十一,20岁的赵与芮为武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奉朝请,进封开国子。


就在这一年,已经被官方堂而皇之称为“皇弟”的赵与芮结婚,迎娶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为妻,度宗赵禥的生母黄定喜,就是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随着李夫人嫁进荣邸。
淳祐元年(1241)四月十九,理宗诏封胞弟赵与芮为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嗣荣王。五年(1245)十二月十八,加授少保。
宝佑元年(1253)三月初十,因为儿子赵孟啟(qǐ)被立为皇子,嗣荣王赵与芮又被授少师,加食邑七百户。
宝佑四年(1256)三月十一,赵与芮为太傅。
宝佑六年(1258)五月十七,赵与芮判大宗正事。
景定元年(1260),因为过继给胞兄理宗做儿子的赵孟啟,被册立为皇太子,身为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又被追赠三代,祖父、曾祖、高祖都被追封为大国亲王,其妻子都追封两国夫人。
总之,在理宗掌握实权后,身为他亲弟弟的赵与芮,其政治地位一直在步步高升,逐渐成为天水朝廷宗室中的重要人物。


03,从皇帝本生父到皇帝本生祖父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宋理宗赵昀驾崩,他的嗣子、皇太子赵禥即皇帝位,即宋度宗。身为新皇帝本生父的嗣荣王赵与芮被加封武康、宁江军节度使,依前太师、判宗正事。
随即在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赵与芮60甲子生辰时,朝廷参考先例,进封赵与芮为福王,主荣王祀事,度宗称之为皇叔,赐诏书不名。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拜封福王之时,使臣奉圣命押送仪物去绍兴荣邸,但却把福王的诰命,以及新铸造的福王之印给忘带了,知道的人都以为不祥,觉得这有点不吉利,哪里有封爵授官却把印信忘掉没带的呢?


咸淳五年(1269)九月二十三,度宗赵禥给嗣母谢太后加上尊号册宝,同时给本生父太师、判大宗正事、福王、主荣王祀事赵与芮,加食邑一千户。
咸淳十年(1274)七月初九,宋度宗驾崩,其嫡子赵顯(xiǎn)即皇帝位,是为恭帝,由理宗谢皇后临朝称制。赵与芮也从皇帝的本生父,变成皇帝的本生祖父。
德祐元年(1275)四月十四,朝廷以福王赵与芮为武康、宁江军节度使、判绍兴府。
同年十一月二十,追赠宁宗赵扩的嗣子济王、太师、尚书令赵竑(hóng)为镇王,谥号昭肃,让福王赵与芮主持为他择后奉祀。从这件事看,赵与芮依旧是天水朝廷倚重的宗室之长。


04,陪着孙子当亡国奴
随着大元兵的南下,节节败退的南宋朝廷,在德祐二年(1276,元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向元军乞和,求称侄纳贡,但元军统帅伯颜并不允许,又改称侄孙,伯颜仍不允。
太皇太后谢道清眼看大势已去,正月十七,升恭帝的兄弟吉王赵昰(shì)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信王赵昺(bǐng)为广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事。
正月十八,大元兵到皋(gāo)亭山,谢道清遣监察御史杨应奎向元军奉上传国玺投降,元军统帅伯颜受降。
二月初五,大元使者进入临安府,封府库,收史馆、礼寺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南宋朝廷宣告灭亡。
二月十一,伯颜遣原宋内侍王埜(yě)入宫,收缴宋廷的衮冕(gǔn miǎn)、圭(guī)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账册、仪仗等物。
可能有人提醒伯颜注意福王赵与芮的身份,他可是小皇帝的亲祖父,于是伯颜就传召赵与芮去元军大营。


二月十七,已经69岁的赵与芮给伯颜写信,言辞恳切地说自己年迈不能成行。伯颜客气但却不容置疑地回复说:你们既然归降,南北就是一家人,大王不要有什么疑虑,速速前来共商大事。
二月二十四,元世祖忽必烈命囊加歹传旨,指示伯颜带宋朝君臣入京觐见,以免他们和南宋的残余势力重新联系。
三月初二,伯颜亲入临安,布置北上事宜。
三月初九,面对伯颜派来迎接的使者,福王赵与芮只好前往元军大营。
三月初十,伯颜先行离开临安。
三月十二日,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张惠等人带兵入宫,宣读忽必烈的诏令“免系颈牵羊”之礼,全太后、恭帝赵顯母子为之感激涕零,连夜就被元军带出城。
除了太皇太后谢道清生病暂留大内,跟随恭帝母子北上的,头一个就是福王赵与芮,还有他的妾室、度宗生母隆国夫人黄定喜,以及度宗妃嫔宫人、朝廷大臣等数千人。
正当赵昰、赵昺兄弟流亡在外垂死挣扎时,赵与芮带着儿媳妇全太后、孙子恭帝赵顯,一大家子呜呜泱泱、戚戚惶惶、凄凄惨惨的缓缓北去。
五月初一来到大都,初二觐见元世祖忽必烈,恭帝赵顯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


05,苟且偷生得以善终
年过花甲还遭遇亡国的赵与芮,知道老赵家这一大堆太显眼了,为了保全一家子安生,他散尽手中重宝,分别送给元廷显贵,以此换来平安。从他的举动也可以知道,元朝并没有剥夺他的私人财物。
至元十五年(1278)正月二十四,忽必烈授赵与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大司农、平原郡公。还专门下诏,把赵与芮在临安和绍兴的私财,都交还给他。
南宋的流亡朝廷也并没有坚持多久,就于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赵昺跳海殉国结束宋元战事,南宋就此彻底灭亡。
再没有了期盼的赵与芮,只能和孙子赵顯呆在大都安分守己的生活,但平静的生活,并没有过多久就再生波澜。
至元十九年(1282)冬天,大都谣言频生,有和尚说土星犯帝座,还有人自称宋主,扬言要劫狱,营救身陷囹圄(líng yǔ)的宋丞相文天祥。
为了平息谣言,十二月初九,忽必烈召中书省议事,省臣建议把赵与芮、赵顯以及赵与票,都迁徙到上都去。忽必烈认为赵与芮已经年迈,不适合长途奔波,就开恩让他留在大都,其他人等,皆迁徙上都。
随即,忽必烈公开处死文天祥,而12岁的赵顯,也被迫离开母亲全太后和祖父赵与芮,迁徙上都。全太后在儿子离开后就去正智寺出家,后来死在那里。


至元二十年(1283),被降为寿春郡夫人的宋太皇太后谢道清死在大都,享年74岁。
大概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初,平原郡公赵与芮也死在大都,享年80岁。
他昔日的门客汪元量,还深情地为他写了《平原郡公赵福王挽章》:
大王无起日,草木尽伤悲。
生在太平世,死当离乱时。
南冠流远路,北面幸全尸。
旧客行霜霰,呼天泪湿麾。
同年二月二十七,忽必烈诏赵与芮的小儿子赵孟桂袭封平原郡公。
他那个被迁徙上都的孙子恭帝赵顯,在次年(1288)十月,又被迁徙到吐蕃,辗转万里之遥前往卫藏学佛,后来在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因卷入教派之争中被赐死,享年53岁。


06,赵与芮的妻妾子女
赵与芮共有两妻一妾在史书有载,原配妻子是承议郎、浙东提举李仁本的长女,这位李夫人大概是在嘉熙元年(1237)嫁进荣邸的。
据《癸辛杂识》记载,赵与芮这位李夫人,和他娘慈宪夫人全氏一样,出生时有吉兆,全氏出生时有两角大蛇在门外出现,李夫人出生时则有大雷雨,还有条龙窜到她娘的卧室,然后李夫人就出生了,挺玄幻的哈!
李夫人的胞妹硕(shuò)人李氏,则嫁给宋太祖十世孙、也是孝宗亲兄崇王赵伯圭孙子赵希永的嗣子、迪功郎、新饶州司户参军赵与訔(yín)。赵与訔有一个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赵孟頫(fǔ)。


所以,赵与芮和赵与訔不仅是同宗兄弟,还是连襟,赵与訔是宋度宗赵禥的姨夫,同样,赵与芮也是赵孟頫的姨夫,正是有这层关系,咸淳元年(1265)三月二十三,赵与訔薨,度宗还为之“震悼”。
童年丧父的赵与芮在新婚没几年,就又遭遇丧妻之痛,大概在嘉熙三年(1239),嫁过来还没满三年的新妇李夫人去世,被赠郡夫人,谥号柔懿。
从李夫人的遭遇可知,出生有吉兆也不能延年益寿哦!
大概就在李夫人去世的同一年,已经23岁还没有子嗣的赵与芮就再娶,迎娶继室妻子钱氏。


钱夫人新婚不久就有了身孕,同时有孕的,还有原配李夫人的陪嫁丫头黄定喜。
据说黄定喜确诊怀孕之前,荣王府上至慈宪全夫人,中至嗣荣王钱夫人,下至卑贱妾室黄定喜,都有做吉兆梦,这让钱夫人无可避免的生出嫉妒之心。
从史料的记载看,钱夫人是个狠心的人,卑贱的妾室居然与她一起怀孕,还有吉兆,这一切都让她很是愤慨。
于是,尽管赵家子嗣艰难无比,钱夫人仍然对丫头黄定喜下手,逼她服用堕胎药,免得生出儿子威胁到自己的孩子。
但神奇的是,黄定喜并没有流产,胎儿依旧顽强的生存,或许是钱夫人不小心买到假货了?
总之,在嘉熙四年(1240)四月初八,钱夫人生育嫡长子,开心的赵与芮给儿子取名赵祐孙,但很不幸,赵祐孙随即不育,意思就是生下来就夭折了。赵与芮和钱夫人空欢喜一场。


但就在赵祐孙夭折的那天晚上,黄定喜就进入临产状态,据说她的室内充满了红色的光芒,随即在次日四月初九,生下一个手脚都是软哒哒的男孩,这显然是服用打胎药的后遗症。
尽管新生儿看起来都不健康的样子,但好歹也是添丁了,赵与芮给小儿子起名赵德,即宋度宗。
后来有好事之人总结,赵与芮给俩儿子起的名字合起来,刚好是他孙子恭帝赵顯的年号——德祐,这种巧合,真是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不吉利。


或许是为了安抚钱夫人,同年十一月十七,钱氏就被封为安康郡夫人。
而身为嗣荣王唯一子嗣的赵德,一直到7岁才会说话,看着智商都不高的样子,尽管如此,也是理宗皇帝和赵与芮亲哥俩唯一成活的男丁。
淳祐六年(1246)十月初四,理宗亲自给小侄子赵德赐名赵孟啟,授贵州刺史。
淳祐七年(1247)正月初一,赵孟啟被授宜州观察使,在荣王邸学习。
淳祐九年(1249)正月初二,赵孟啟被授庆元军节度使,封益国公。
淳祐十一年 (1251)正月初一,赵孟啟改赐名赵孜(zī),进封建安郡王。
宝佑元年(1253)正月初一,儿子都夭折的理宗皇帝下诏,立亲侄子、太祖十一世孙、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建安郡王赵孜为皇子,改赐名赵祺(赵禥)。正月初四,授崇庆军节度使,进封永嘉郡王。
从此,赵禥就不再是赵与芮的儿子了,而是侄子了。他自己还得努力耕耘生儿子,唉,真是太难了。


宝佑二年(1254)十月初四,皇子赵祺进封忠王,十一月初三,加元服,赐字邦寿。
宝佑五年(1257)十月十九,赵祺被授镇南、遂安军节度使。
景定元年(1260)六月初六,赵祺被立为皇太子,赐字长源。七月初一入东宫,十七日行册礼,二十一日侍立听政。
景定五年(1264)十月二十六,理宗赵昀驾崩,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宋度宗。
咸淳三年(1267)八月初十,度宗进封本生父赵与芮为福王时,也封亲娘、昔日的陪嫁通房丫头黄定喜为隆国育圣夫人。
赵与芮的嫡妻钱氏,并没有得到度宗的尊崇,不知道她是直接升为福王夫人,还是已经死了。
因为儿子被大哥截胡,赵与芮继续努力生子,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又和黄定喜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孟桂。
朋友武萧刘怀疑赵孟桂不是赵与芮亲生的,而是过继的嗣子,猴格则是倾向赵孟桂是亲生的。
因为,史书一直没有赵与芮选择嗣子的记载,其他不管是沂王赵柄,景献太子赵询,还是济王赵竑,都有择立嗣子的记载。
赵与芮身为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如果没亲儿子,是不可能不择立嗣子的,如果他需要择立嗣子,史书绝不会吝啬记那一笔,所以,赵孟桂大概率是赵与芮的亲儿子,是在度宗过继后才出生的。


从《癸辛杂识·续集上·福王婚启》记载的——入元后降封平原郡公的赵与芮,给小儿子赵孟桂迎娶外家全氏女——可知,赵孟桂大约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以后,与全竹斋之女结婚,就算是20岁结婚,倒推大概就是生于景定元年。
这一年,他哥哥赵禥都20岁,已经被立为皇太子,即便赵孟桂智商再高,一个奶娃娃也撼动不了成年人的地位,所以,不用质疑他不是赵与芮的亲儿子。
赵与芮除了赵祐孙、赵禥、赵孟桂三个儿子外,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汪维崇。
汪维崇,又名继宗,字贤甫,是歙人,大概生于淳祐年间(1241-1252),和度宗差不多同龄。
他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一直都有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很受福王赵与芮的赏识,就把闺女许配给他,授承节郎。宋朝灭亡时,汪维崇认为自己深受国恩,不立即殉国就无颜见祖宗于地下,遂绝食死,是个蛮有气节的人。


07,猴格说
郭周显德七年(960)正月初五,小皇帝郭宗训的本生亲祖父、致仕太子太保柴守礼,在洛阳遥望汴京,眼睁睁看着亲儿子周世宗郭荣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取代亲孙子称帝。
在建国立号后,赵匡胤奉昔日主君周帝郭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而一向嚣张跋扈的皇帝本生父、本生祖父柴守礼,也再没往日的气焰,苟且的又活了七年,在宋太祖乾德五年(967)九月二十卒,享年72岁。
赵匡胤背叛恩主、自欺其君,靠欺负孤儿寡母篡夺江山,谁也没想到,三百余年后,他赵家的孤儿寡母也被人欺。
三百多年前,身为亲祖父的柴守礼看着亲孙子亡国;三百多年后,同样身为亲祖父的赵与芮陪同亲孙子当了亡国奴。
这···这···这,也实在是太巧合了,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天意?所以元军统帅伯颜讽刺说:钱氏纳土,李氏出降,都是你们赵家定的规矩,你们赵官家得天下于小儿,今天也失天下于小儿,天道如此,何须多言?
咳咳咳!周、宋、元之演变,真可谓是天道好轮回,且看苍天饶过谁啊!
最后用北方大儒刘因的《书事诗》结尾: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表系猴格自制。
参考资料:陶渊旻《宋故万一直阁李君圹志》考、孙虹 朱鸿翠《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游考论》、《后村先生大全集》、《鲒埼亭集》、《齐东野语》、《宋季三朝政要》、《钱塘遗事》、《宋人轶事汇编》、《癸辛杂识》、《宋史》、《元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2-08-23 17:13
南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369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10: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梦窗晚年与嗣荣王赵与芮交遊考论
获取原文

开具论文收录证明 >>
     
页面导航
摘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摘要
文章论述了吴梦窗晚年入嗣荣王赵与芮府中为客,具体考索了梦窗入客期间赠嗣荣王的七首词作,并从绍兴荣邸与临安荣邸、荣王夫人与嗣荣王夫人、理宗与度宗三个视角,厘清了前贤时彦相搅之异论。又通过梦窗集中与荣府相关的三首词作,框定了梦窗晚年出入荣邸的大致时间;就此推定梦窗宋亡之后,仍有追忆荣邸、凭弔故国之作。这些结论是研究梦窗晚年创作的重要参照,并可提供以词证史的裨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6 12:47 , Processed in 0.0748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