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因何充斥着宿命论思想?
风临酒把2 2015-10-05   |  1858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一梦】《红楼梦》中因何充斥着宿命论思想?


其实,个人认为,《红楼梦》里最警醒人心灵的一段文字当是秦钟死去时的那一段文字;而最警醒人的一句话则是秦钟咽气前对贾宝玉说出的最后一句话,秦钟道:“并无别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此话看似平平淡淡,与薛宝钗等规劝宝玉之话无异,其实不然。

首先,这句话是秦钟留给贾宝玉的遗言,是他说完这句话就长叹一声后萧然离开人世的遗言。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鸣也哀。何况,秦钟又是宝玉最为知己之人物,其为宝玉人生前途着想,就一点都不值得怀疑了。再则,我们也要时刻铭记这是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因此这句话完全是他短暂人生的结晶,是死的箴言。

其次,这句话说出的背景更是令人深思。

我们知道,秦钟与贾宝玉都把对方视为神一般的人物,且又视自己为“泥猪癞狗”;甚而,他俩在彼此懵懂地倾慕中,竟然不由自主地成了一对“同性恋人”。因为在深入交往之后,他俩都天真地认为彼此的见识都高过世人,均不以功名显达为紧要。其实,那个时候,他们哪里懂得人生还有诸多的无奈,正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但是,在其姐姐秦可卿遭遇性丑闻并并离奇死亡、他自己与智能儿的自由爱情受到打压、他重病无法医治更少有人问津,在这一切的一切之后,他彻底醒悟了,觉得自己和贾宝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现实中再普通不过的,对现实“大无可如何”的平凡之辈。因之,“自误”二字当是秦钟给自己的墓志铭。


这句话说出的第三个背景则是在阴间。话说这秦钟早已魂魄离身,只剩得一口悠悠余气在胸,许多鬼判“持牌提索”来捉他之魂魄。这秦钟哪里肯去,于是就百般央求那些个鬼判官,告明自己家事未了;但这判官哪里同意,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就在秦钟的魂魄心灰意冷之际,忽听得宝玉的声音,于是就再次央求起了判官,说有一句要紧的话想对贾宝玉说。这个判官见宝玉是个运旺时盛的人,心里有所畏惧,也就放了秦钟的魂魄回去走了一遭。这秦钟一说完那话也就咽气了。

秦钟自己都要死了,还一心想着宝玉,提醒宝玉,此话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不是大彻大悟的至理之言,这秦钟的魂魄也不会想着再来人世走那么一小遭。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想说出秦钟这句话在《红楼梦》中和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生的无奈。再怎么尊贵,再怎么自以为是的人,在命运面前也不得不底下尊贵的头颅。人似乎都只是被拴在命运之绳索上做着无谓蹦跶的蚂蚱,在上天看来似乎既滑稽又可笑。顺应现实,在现实中积极进取也许还能得到更多一点的安慰与快乐。


这是秦钟的故事,其实作者更是借鉴秦钟的故事和这部《红楼梦》表达自己的无奈及其对无奈人生的悔恨。作者曹雪芹在第一章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最后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内心确实充满了惭愧,但是其想想如今后悔又有什么益处呢?因为,当初的事情,他当初都无可如何,今日更是无可如何了。

人生就是这么无奈: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只得无奈地寄居在自己的外婆家;宝玉无才可补苍天,只得无奈的在青埂峰下哀怨自叹,来到人世也只能无奈地看着人世的冤孽悲凉;晴雯没有做出一点亏心事,终也是在恶名中无奈地死去; 薛宝钗更是无奈地只能听从母亲的命令,力争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诸多种种,我们实在一时都难以数的清。再加上《红楼梦》满篇的宿命论思想,因此,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说,《红楼梦》就是曹雪芹一曲无奈人生的挽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8: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的宿命观
2018-12-28 07:00


吴长城,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据《红楼梦》开篇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皇皇百万字的巨著,其中一定寄托了作者的诸多情感和思想。当曹雪芹回顾自己的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整个过程,他是觉察到了一些原因的,这些或多或少反映在了书中。伴君如伴虎,除了政治局势的复杂和多变,家族自身的原因也极为重要。

作者借冷子兴之口道出:“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事事要讲场面,又没人从中筹划,自然是入不敷出,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但毕竟是大家族,大厦还不至于即刻崩塌。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才:“谁知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试想,如果年轻的一辈人皆遵守家法家规,知书知礼,也不至于有太多把柄被人拿了去。书中的“玉”字一辈,贾琏、贾珍、贾环乃至贾瑞等,包括贾宝玉在内,没有一个是持家之人。我们看“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一回,大致可见平时的家风、学风如何。没有人才,家族就不能健康有序地延续,这对于一个大家族而言是致命的。

那么,从兴盛到衰落,其间有没有一种因果的宿命?是否有无形的命运之手在暗中操控着一切?从书中所写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是有的。以下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甄士隐的人生轨迹

甄士隐的故事,不止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引子,也是一个家族的缩影。甄士隐本是一乡宦,“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推他为望族了”。甄士隐在午睡中梦见了一僧一道,与“蠢物”“通灵宝玉”有了一面之缘,到了“太虚幻境”的大石牌坊前,书中写道:“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甄士隐没有走到“太虚幻境”里,这可以解释为小说手法,但从之后的情节看,其实是甄士隐的机缘还未到。

僧人的疯言和谶诗,甄士隐没有放到心上,梦里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甄士隐不能明白,也一并忘在了脑后。直到经历了丢失幼女,横遭火灾,世俗人情历历在心,“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由此才领悟了“好”“了”,随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僧道所说类似预言,已经预知了将会有怎样的命运落到甄士隐身上。可是不经历这些事情,甄士隐终究不会彻悟。

甄士隐一家的命运对于贾府的盛衰而言是以小见大。尤其是甄士隐解注《好了歌》一段,甄士隐通过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将其感悟扩大,有红学者认为是与贾府一一对应的,我倒觉得不必一定要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这段注解描述的是一种现象。所有的大家族一旦衰败,都会有这样的结局。

二、“金陵十二钗”的宿命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到“太虚幻境”,见到“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等,警幻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也就是说所有女子的命运是既定的,这是很明确的宿命观。

贾宝玉要看“薄命司”,“金陵十二正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全部位于其中,按照贾宝玉打开看的这几种,他所认识的女子都在“薄命司”中。警幻对此是知晓的,却未加阻拦。画册和判词,以及之后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都是在暗示这些女子的命运,可是贾宝玉根本听不明白,觉得甚无趣味,警幻因叹:“痴儿竟尚未悟!”

这些判词及曲经过学者们分析,所指代已经很明确,不必一一细说。这里有一个矛盾,先前警幻说了“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已经被记于簿册,她又同意贾宝玉翻阅,难道不怕贾宝玉领悟了,梦醒之后记得,继而改变了这些女子的命运?如果她不希望贾宝玉明白,又怎么会感叹?还是说,她早就知道即便贾宝玉看了之后领悟了,也不会改变什么。这样未免有些可怕可怖,因为按照作者的意思,所有人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凡尘中人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其实是没有用的。

《红楼梦》将大量笔墨用于这些女子的日常生活,很少描写男子的生活,即便有也多是围绕着这些女子,按作者自云:“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主旨很明确,作者就是想为这些女子立传。然而换个角度分析,这可能是反写,即明写女子而暗显男子。按照余英时先生的看法:“《红楼梦》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但这个理想世界自始就和现实世界是分不开的:大观园的干净本来就建筑在会芳园的肮脏基础之上。并且在大观园的整个发展和破败的过程之中,它也无时不在承受着园外一切肮脏力量的冲击。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理想世界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而且纠缠不清。大观园里自然是以女子为主,可是它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相反,它与外界的生活,尤其是贾府的命运息息相关。贾府颓败,它也必定随之毁灭。此外,大观园也只是暂时的伊甸园,是青春的象征,在这里大家可以吟诗作赋,嬉闹玩耍。但是青春终究要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女子出嫁、众人离散是必然的。《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借红玉之口道:“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成长就是不断告别,贾宝玉不愿意面对这些,说:“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他不愿意成长,可是这个世界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具体到大观园的女子,正好遇到贾府的没落衰败,她们的命运因此更显悲惨,这对于贾宝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 贾、林和薛的情感

谈及《红楼梦》,贾、林和薛三人的感情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关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历来也有很多红学者探讨分析,我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林黛玉作为绛珠仙草的化身,为了报恩还泪本就是一个悲剧,因为泪尽而逝是她必然的结局。癞头和尚说要让林黛玉出家,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我们知道,林如海夫妇没有放在心上。后来林黛玉进了贾府,遇到贾宝玉之后,哭的次数更多了。这与癞头和尚的告诫完全违背。

薛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借莺儿之口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这个癞头和尚与上文关于林黛玉的明显是同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先知的角色。我们应当注意癞头和尚并没有提及林黛玉的姻缘。宝玉梦中的一句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可见贾府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言,贾宝玉自己是清楚的。

癞头和尚知道这三个人的命运。那么问题来了,“木石姻缘”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癞头和尚又为什么从中作梗,编出一个“金玉姻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女子,她们的命运已经在“薄命司”中既定,是无法更改的。这只能说明,“木石姻缘”根本不存在。

第一回中讲到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绛珠仙草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仅修得一个女体,神瑛侍者要下凡造历幻缘,警幻问及说灌溉之情可趁此了结,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只提到了还泪,并无其他。《红楼梦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盟”本身是誓约、结盟,并没有姻缘的意思。在前世,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也并没有什么约定。也就是说,所谓的“木石姻缘”或“木石前盟”,只是贾宝玉一个人的臆想。

从这个角度分析,林黛玉必定要泪尽而逝,贾宝玉最终是要和薛宝钗成就“金玉姻缘”。这些都是已经注定的。

四、 关于贾瑞的死亡

贾瑞的故事在整部书中所占篇幅极少,第九回出场,第十二回死,第十回没有提及。但我觉得这个人物很重要,严格来讲,贾瑞是书中描写的第一个死亡人物(林黛玉之母贾敏在开始的时候被提及,已经去世)。《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很多人死亡(秦可卿、林如海、秦钟、金钏、贾敬、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却没有新生(王熙凤和尤二姐都小产),这很值得注意。一个大家族最忌讳后继无人,若子孙不肖,至少还有机会补救;没有人,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贾瑞并非正面的人物形象,第九回中说:“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第十一回中调戏王熙凤,第十二回深陷王熙凤设的相思局,三番两次之后便病入膏肓,正在这时,一个跛足道士送来一面“风月宝鉴”,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贾瑞不听,照了正面,最终死在了自己的欲望之中。贾瑞的死是必然,在那种情况下,他已听不进去任何意见。或许这就是贾瑞的宿命。

贾府“玉”字辈多不务正业,贾瑞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反感贾瑞的行为,不表示贾瑞这个人物没有可取之处。最起码贾瑞对于王熙凤是痴情的,从人伦道德来讲,贾瑞固然有罪,但不致死。王熙凤所设相思局之“毒”在于她想致贾瑞于死地。贾瑞病,需要吃“独参汤”,贾瑞的爷爷到荣府来寻,王熙凤“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贾瑞之死,王熙凤也要承担很大责任。

小结

上述的几例,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宿命论体现在其中。究竟有没有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在操控,作者没有明说。虽然《红楼梦》全本没有留下来,但作者在前几回已经将故事主人公们的结局告诉了读者,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说明了。当然这只是作者在书中所表达的观念,至于作者本人在生活中究竟持怎样的观点,由于文献不足之故,不能妄言。

芹梦轩

传记文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9: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宿命论 红楼梦的宿命观
发布于 2022-11-04 08:33分类:知识阅读(4)
网友提问:

怎样看待《红楼梦》的宿命论?

优质回答: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最早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当时的人类感受冥冥中苍天与人世的变化,而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数。此一东方幽冥的思想传到希腊后,成为希腊哲学中的一支,之后再由雅利安人带到印度,加上印度原本就有的吠陀文化中对命定现象的探讨,而成为印度思潮中重要的一派哲学,即今日我们称为的宿命论。 宿命论最主要的学说,即是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 时至今天我们也同样面对相似的困惑,所以我们希望世界改变——当然通常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希望一切更加公平合,希望这是个有希望的那种世界。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总是要死的(起码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帝之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之类,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确实你得承认宿命论让人绝望,它不仅嘲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文化,从来也不会让人真正绝望,正如鲁迅先生说到,所谓厄运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钱,总有办法消灾。或者你可以贿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骗它。和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的明白什么是自由。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都是全称判断,因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 正因如此,人类不仅不应消极沉论,而且更应积极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如果说“鱼只能生活在水里”是规律的话,那么有人想“缘木求鱼”显然是徒劳和愚蠢的。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对社会人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甄世隐的“好了歌”上。它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的现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不是宿命论。

事物总是有产生、发展、繁盛、衰败甚至灭亡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几千年来,发展的历史不是这样的吗?朝代的更迭,也体现了这一规律。这是站在历史的长河岸边,看到的事实。而我们走进了社会中现实的人生,面对社会中的个体,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的人生也经历这样的过程,人情冷暖,世事无常。人生顺风顺水,没有经历挫折和困难的人是比较少的,这属于特例。所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就是这个道理。

《红楼梦》讲述人情冷暖,世事无常。小到个人,大到社会。贾府历经几代,达到极盛时期,开始走上衰落,这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贾府的子孙,不安逸享乐,为非作歹,积极经营,即使贾府衰落了,没了以前的荣华富贵,也能够保证他们衣食无忧。贾府的悲惨的结局,是贾府的子孙不作为造成的,不是宿命论。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这个问题我想按照历史发展趋势来说说我的观点。就从满清入关开始说起。

先说清朝入关大的历史背景:当时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多尔衮入关主要是为崇祯皇帝报仇而来。入主中原之后就把这茬给忘记了。他们害怕汉族人说三道四就实施了一系列的野蛮屠杀,如剃发令,禁缠令等针对汉族人苛政,激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反对。

这一政策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直到康乾盛世。红楼梦恰好就诞生在这个时间段。由于政府的高压政策,整个康乾盛世是一个僵化,呆板的时代,文字狱等案件频发,极大的固化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使得大清王朝走进了发展的死胡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出生在这个时代,见证了太多的由盛及衰的岁月变迁,尝尽了家道中落,最后在北京燕山郊外隐姓埋名,靠朋友的接济写下了传世的名作《红楼梦》。

整篇《红楼梦》描写了一个四大家族的兴起与没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归宿,也是四个家族的归宿,更是一部伟大著作最终的思想归宿。

谢谢大家的阅读。

@

其他网友回答

看过了凡四训的人,都知道,袁了凡在信佛之后,命运的方向改变很大,术数学中有命理学,而且有的也很准,但邵子也说过,算一个人会被水淹死,他不去水边就不会,看完这些后,我们就会懂的,我们命运按照自然规律也许有大体的方向,但这抹不掉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命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能改变命运的齿轮,怎么改变命运,儒释道三家学说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你认真研读过,就明白了,,

其他网友回答

印度早期宗教就已经预测,人的灵魂在宇宙漂浮,而肉身只不过是透射到地球的一个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红楼梦》中的一种宿命论
nyej67712013.03.30浏览244次文学分享举报
都说红楼梦中有一种浓厚的宿命论色彩,那这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全书开头插进了一段甄家小荣枯的故事是否也与这种宿命论有关?
1个回答
ac3362
2013.03.31
满意答案
什么是宿命论呢?所谓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观。

      宿命论是早已有之的一种世界观,最早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当时的人类感受冥冥中苍天与人世的变化,而觉得其中有一些必然的定数。此一东方幽冥的思想传到希腊后,成为希腊哲学中的一支,之后再由雅利安人带到印度,加上印度原本就有的吠陀文化中对命定现象的探讨,而成为印度思潮中重要的一派哲学,即今日我们称为的宿命论。 宿命论最主要的学说,即是认为在人类诸多的神秘变化的命运现象中存有一些定数—而这些也可称为必然法则的定数,即是组合世间诸法相的基本力量。 时至今天我们也同样面对相似的困惑,所以我们希望世界改变——当然通常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希望一切更加公平合,希望这是个有希望的那种世界。

       宿命的意思是指一切都是早已被注定了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总是要死的(起码到今天为止还是这样),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帝之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之类,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非正常的人生奋斗。确实你得承认宿命论让人绝望,它不仅嘲弄作为一个物种人类的尊严,而且也无情的打击个人奋斗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文化,从来也不会让人真正绝望,正如鲁迅先生说到,所谓厄运并非不可化解,只要你愿意出钱,总有办法消灾。或者你可以贿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骗它。和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的明白什么是自由。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都是全称判断,因而是完全推理,由此得出“世界是宿命的”的结论是简单而明了的。

       正因如此,人类不仅不应消极沉论,而且更应积极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如果说“鱼只能生活在水里”是规律的话,那么有人想“缘木求鱼”显然是徒劳和愚蠢的。

       宿命是根本的,努力是必要的;宿命论并不排斥主观努力,正如古话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谋不成,所谓“多算则胜,少算则不胜,况于无算乎?”。 这就是“积极宿命论”!

       天命论与宿命论两者不同。天命,即是天人合一之天命,而宿命论却是悲观论,主张人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安排。人再作为也无用。儒家学说岂是主张宿命论。

       到底什么是命呢?命有三说:一是性命之命,二是命运之命,三是命令之命。

       性命之命是人生来就有的。现在还没有研究出生命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到生命体的产生过程,生命体到不是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而是有生命的。若没有新的学说来解释,我们暂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解释,生命体禀赋先天之元气,由此元气周流,故有生命之存在。此气化成阴阳五行,有消长存亡,有和与不和,故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先天禀赋所定的,不在人之所欲,称性命之天命。而后,生亦有差,有生而四肢不全者,有生于富家的,有生于贫家的,此不待言而不同。此可称社会之天命。此两者,俱称先天之命。

       命运之命是后天所成。如一个人的品格气质,言行举止决定他的命运。君子与小人之命运不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及是言人品之所积,非朝夕之功,渐积而至,亦可称天命。二则命运因时而不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易经》常言:利见大人;夫子常叹:河不出图,洛不伏书,吾亦已乎。都是时不同。

        命令之命是社会位置而成,大人命小人,君子德风,小人德草,此命即是由位而成。现代命令之命,人易产生逆反心理。古时,这样的逆反心理少一些。“君叫臣死,臣不得不不死”也是带有时代性,这是极端化的命,然又不能违。这个时代已过了。但如果人人都不能从命的话,那么社会就散了架了。没有可成之事。

        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9: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是什么?
圆桌收录
等 2 项收录
关注者
12,088
被浏览
7,263,554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1027
​65 条评论
​分享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登录
查看全部 1,575 个回答
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谢邀@祥云流水
2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红楼梦》具备一种比古希腊悲剧更多重深广的意蕴。《红楼梦》的宿命论意味是古典名著中最重的,因为这一点,它也被不少研究者认为是白璧之瑕——主题过于颓丧消极。但宿命论其实是中西文学文化中一个重要传统和源头。古希腊悲剧是宿命悲剧,英雄怎么反抗都没用,悲剧命运是抗争之先、降生之初便注定了的。

但古希腊英雄的对抗途径只有一种,那就是对抗。而《红楼梦》中的对抗,是广义的对抗,如宝玉、湘云之逃避(湘云挣命作诗,不过是想逃避在二婶婶家被当作使唤丫头熬夜作活儿的窒息生活,在大观园延口残喘罢了),黛玉、妙玉之超脱,宝钗之尽人事听天命,贾母之安享富贵,敬老之炼丹修道,赦老之讨小吃酒,政老之清谈弈棋,邢夫人之愚强克啬,王夫人之吃斋念佛,凤姐之大肆搂金,珍琏蓉蔷之酒色狂欢,探春之逆流改革,迎春之懦弱逐流,惜春之遁世切割……通通于事无救,指向的还是同一个大厦倾覆茫茫白地的结局。这是《红楼梦》较之古希腊悲剧更为“大悲剧”之者。毁灭美好的,是时代社会、乾隆盛世。《红楼梦》的力量,的确来自于它的批判锋芒,指向的是幕后总黑手。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结语可连类观之:“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俞平伯先生1979年口占一赞:“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善哉斯言,真见道之言。况而观之,《红楼梦》又何尝不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而且不仅仅是一朝一代,是整个传统中国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上下几千年的天,全黑了。

发布于 2020-12-15 21:16
​赞同 232​
​1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更多回答
知乎用户
知乎用户
语文课本里教的那个就是,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那就是终极内涵。

课本可能教得有些政治味,比如批判封建社会。但去掉后世才有的这些概念之后,作者想表达的终极内涵其实是很明显的:对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形态进行彻底的剖析和反思。

所以作者反复不断地暗示,自己的笔墨之中是有微言大义的。生怕读者是“痴弟子”,把“白骨如山”这样恐怖的词句都写出来了。

书中的贾府不是象征某个家族(尽管许多原型是来自江宁织造曹家),甚至也不只是一个朝代(悼明说不要觉得自己格局大,你们还是太小),而是象征着贯穿历朝历代的这套古代社会结构。府中的人,就是这种社会中的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关系,他们的互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事务,就是这种社会的运行规律的浓缩。贾府最终走向败落,就是在作者眼中,这种社会已经难以为继,即将走上末路。书中充满无力的宿命感,就是因为作者难以找到真正的出路。

彻底的剖析,彻底的反思,这就是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

发布于 2021-06-02 15:46
​赞同 5945​
​175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烈月
烈月​​
电视剧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5333 人赞同了该回答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许多人可能看过上面这段文字,即便对古文旧诗没什么兴趣,也看得出这是在形容一个少年纨绔子弟晚年家道中落,潦倒落魄,怀念过去美好时光的情景,听起来和《红楼梦》讲述的故事很相似,表面上看,都只是一位贵族遗老的人生白描而已。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一段出自张岱《自为墓志铭》,而这个墓志铭并不是到此为止,其实还有下文。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
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
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于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
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
上陪玉皇大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
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
夺利争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
博弈樗蒲,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是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
​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國,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铭曰:穷石崇,斗金石。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终曲。
张岱其人并不只是因为世事动荡而跌落尘世,他本来就是个“妙人”,冷眼旁观,人间如棋,世人皆不解,南辕北辙去。他怜悯他们也怜悯自己,他明白又糊涂,因为太过明白,所以分外糊涂。

这是超越时代之人的宿命。


​而他是正是因为在物质和教育上获得了超越时代的资源,才由此最终产生了超越时代的思想。

在这个层面,《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一样,但是曹公看得更明白,更细致,而且更具入世之心,就像一位真正的传统士大夫,虽然不从科举,但确实心系世人。在看出问题之后,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或者以此牟利,也没有简单笼统的总结问题,再将之归结为飘渺无情的天道,而是借天之眼、天之口去观察讲述地上甚至尘土中的生灵,解构他们,鞭笞他们,为了让他们醒悟,意识到危机已经近在眼前。


简而言之,张岱的那后半段,说明他已经看透了社会运行中的诸多规矩之下的虚伪无用,甚至它们是阻碍发展的,但是他只是将它们用疑问的方式提出来,不做拆解,他心里觉得自己知道就行,没有什么救世之心。而曹雪芹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才细细写下了这一整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世情小说,将谜底通过故事传达给读者,希望能够警醒世人,让所有人都能看透原本只有他看透了的东西。


​生活在清代的曹雪芹,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他们或许无法立刻提出符合更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制度和措施,但他们却实实在在比同时代浑浑噩噩的大众们更早看出了整个社会的沉疴难返,明白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再如何挣扎也无法得偿所愿——所有看似走向天堂的路都直通地府,而仍在攀登的人们即便迷茫于文人的那堆之乎者也,至少也能明白“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明白自己无论去求仕途经济,还是只想做个富家翁;无论极尽钻营,还是清高自诩;无论绝色倾城,还是丑如无盐;无论家世显赫,还是出身贫寒,最终都只能走向一个毁灭的结局,无一例外。




他不在乎会不会存在一个“三外野人”,能彻底懂得他,他只想能救一个算一个,让人们从无望的睡梦中惊醒过来。






可惜的是,一本书,虽然他已经尽力了,书也已经尽力了,书迷也已经尽力了,但是在当时能造成的影响也不过如此而已。

但是这就是思想的价值了——它可以传承下去,给更多,思想更先进的人进行启蒙,他的超前的思想在他死后,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终于来到了那个它本应属于的时代,并且在那个时代开花结果,也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

这就是它的终极内涵,一种先进哲学思想的故事化阐述,或者说是一份栩栩如生的腐朽僵化社会的观察报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0: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外=====红楼梦幻浮邱影绛树镜花武陵魂!【-海棠春睡+艳极淫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60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诗不可说丨“海棠春睡”是几个意思?
诗不可说丨“海棠春睡”是几个意思?撰文:孙秀华 | 2021-03-24 10:00
[size=1.125]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是苏轼的名诗《海棠》。诗歌的大意是,春风吹拂,淡淡的云彩,淡淡的月光,袅袅娉婷的是那美丽的海棠。花香融入朦胧雾里,月亮移过了回廊。只怕这深夜时分海棠花儿就会睡去吧,因此点燃那高高的蜡烛,不错过这海棠盛开的美艳时光。
孙秀华 摄
美丽的海棠花真的会在春风沉醉的夜晚睡去吗?文人的想象还真是浪漫啊。这大约是突出地表明海棠花娇艳动人吧。
其实,“海棠春睡”是个典故。
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太真外传》曰:
上皇登沈香亭,诏太真妃子。妃于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是岂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这演绎的是唐明皇、杨贵妃故事,皇上夸赞宿醉妃子貌美如花,如娇媚的海棠花。哦,原来如此,“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才叫“海棠春睡”呢。
海棠花见于诗文,于唐代晚期兴起,到宋代最为鼎盛。宋代有歌咏海棠的诗词近千首,远超其他所有朝代的总和。
唐代顾非熊《斜谷邮亭玩海棠花》诗云:“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诗里的“羽人”是指修道修仙的高人,也指已羽化成仙、凭空飞升的神仙。诗写一见海棠花,便大为惊叹,不由流连忘返,且认为海棠花是要在神仙居处才可找寻的天仙花——这实质上是顾非熊对海棠花的痴情表白——就这样被你征服。
孙秀华 摄
晚唐温庭筠《题磁岭海棠花》诗曰:“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其实,这是明写海棠花寂寂花开花又落;暗喻“艳浓”美女希望终又失望,却再含并不十分确定的美好向往,总归是“幽态”“怨思”,无限惆怅;实写诗人自我感慨,是那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人生苍凉。
海棠花繁富美丽,娇艳无比,重葩叠萼,烂若锦章,诚为天下奇艳。但温庭筠笔下,让人感到的只是幽独惆怅,遗世绝尘。这实质上类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吟唱,不经意间流露的是繁华已去、大厦将倾的大唐王朝江河日下的时代先声。
而宋朝的海棠诗文的确与晚唐五代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也出现了重要的总结性质的研究型作品。北宋沈立《海棠记(并序)》曰:
蜀花称美者,有海棠焉……尝闻真宗皇帝,御制后苑杂花十题,以海棠为首章,赐近臣唱和。则知海棠足与牡丹抗衡,而可独步于西州矣。
……
其红花五出,初极红如胭脂,点点然,及开则渐成缬晕,至落则若宿妆淡粉矣。其蒂长寸馀,淡紫于叶间,或三萼至五萼,为丛而生。其蕊如金粟,蕊中有须三,如紫丝。其香清酷,不兰不麝。
孙秀华 摄
文中所提及的宋真宗皇帝赵恒御制的《海棠》诗云:
翠萼凌晨绽,清香逐处飘。
高低临曲槛,红白间纤条。
润比攒温玉,繁如簇绛绡。
尽堪图画取,名笔在僧繇。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度,从容不迫,写出了海棠花的繁华、清香、温润如玉,可堪入诗入画。而赵恒点明自己心目中够格给海棠花这样的仙花进行描摹的,是大有来头的“僧繇”——“僧繇”是指南朝梁代张僧繇,有“画祖”之称,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个传奇人物,也有传说里说他最终成仙了。
刘筠、晏殊等人都有《奉和御制后苑海棠》诗。其中晏殊的奉和诗云:
太液波才绿,灵和絮未飘。
霞文光启旦,珠琲密封条。
积润涵仙露,浓英夺海绡。
九阳资造化,天意属乔繇。
晏殊的奉和诗完全从海棠花是仙花立意,把皇宫写成了天宫,把御苑海棠花开得鲜艳归功于“仙露”的滋润和“九阳”的“造化”——憋着劲儿往狠里猛夸皇上就是玉皇大帝——结句还直接写“僧繇”就是“乔繇”。“乔”是指仙人王子乔,“乔繇”的说法是唱和皇上“僧繇”之词,又直接表白,天意钟于皇上您啊,您说的僧繇就是仙人,而且您就是远胜于仙人僧繇的天意所在——啊,这样的大实话谁不爱听呢。
孙秀华 摄
皇宫里也曾举办这样的海棠花大赏,诗酒流传,肯定会让更广大文人艳羡。宋初,海棠花是神仙花的歌咏主题成为强音。直至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横空出世,诗词里的海棠花从天上回归人间——《太真外传》和《冷斋夜话》都是宋人作品,反映的是宋代文人认定的“史实”,以及他们的文人意趣。也就是说,海棠花被推崇到可以与牡丹不相上下,是宋初文人的社会化判断。综合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对海棠花的推崇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因此,“海棠春睡”或许有些微艳情的成分在内,但无论如何还是借助唐明皇杨贵妃的传奇不胫而走,影响很大。而从诗词吟咏海棠花的风尚而言,自苏轼《海棠》引“海棠春睡”典故后,几乎可以说凡把酒赏花看海棠,文人大都会着意于此。
宋代崔鶠《海棠》诗云:“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范成大《赏海棠》诗云:“但得常如妃子醉,何妨独欠少陵诗。”杨万里《垂丝海棠》有曰:“懒无气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晓妆。”陈与义《海棠》有云:“却笑华清夸睡足,只今罗袜久无尘。”这些都是用了杨贵妃“海棠春睡”故事。其他步后尘的文人还有李祁、黄庚、魏了翁、周紫芝、邓肃、方岳、管鉴、洪咨夔、葛郯、潘从哲、叶梦得、曾觌、张镃、程珌、刘儗、陆游、李清照等等。
孙秀华 摄
元代张昱《邻园海棠》诗曰:“银烛莫辞深夜照,几多佳丽负春光。”则是来自苏轼诗句的写法,与宋代吴芾《见市上有卖海棠者怅然有感》之“剩烧银烛照红妆”一致。明代宋濂《春日看海棠花诗序》载曰:“春气和煦,海棠名花竞放……时日已西没,乃列烛花枝上。花既娟好,而烛光映之愈致其妍。”宋濂所记,居然烛光照花花更艳,这是真实版的“故烧高烛照红妆”了。
至清代,在《红楼梦》里,海棠文化更是内涵丰富,引人入胜。
十二正钗里,海棠花是史湘云的象征。《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众美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抽的是牡丹,探春抽的是杏花,而史湘云抽到的正是海棠花。“湘云笑着,揎拳掳袖的伸手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前文里还有史湘云芍药花下酒酣而眠的情节,因此,这样的叙述,可见曹雪芹对“海棠春睡”以及苏轼的名诗《海棠》接受度很高。
曹雪芹对“海棠春睡”以及苏轼的名诗《海棠》的接受还体现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故事里。相关的情节是:
贾政与众人进了门……那一边是一树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众人都道:“好花,好花!海棠也有,从没见过这样好的。”贾政道:“这叫做‘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出‘女儿国’,故花最繁盛,——亦荒唐不经之说耳。”众人道:“毕竟此花不同,‘女国’之说,想亦有之。”宝玉云:“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红若施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儿’命名,世人以讹传讹,都未免认真了。”众人都说:“领教!妙解!”
一面说话,一面都在廊下榻上坐了。贾政因道:“想几个什么新鲜字来题?”一客道:“‘蕉鹤’二字妙。”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贾政与众人都道:“好个‘崇光泛彩’!”宝玉也道:“妙。”
孙秀华 摄
曹雪芹对海棠花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对于“女儿棠”的解释,也丰富了海棠花的文化内涵。而后,所谓“崇光泛彩”的题字建议,也是从苏轼名诗《海棠》里概括而得来的。
但《红楼梦》里,“海棠”名目的第一次出现是指向秦可卿的,且正是用了“海棠春睡”的名词。《红楼梦》第五回写宝玉“来至秦氏房中”,“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段描述,连同下文对于房内陈设的铺排,简直太香艳了。
那么,明代的唐寅唐伯虎到底画没画过《海棠春睡图》呢?我们无法确知。但唐寅的《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从这首诗的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一首“题画诗”,也就是说,唐寅应该是画有“海棠美人图”的。
孙秀华 摄
《红楼梦》里,写“海棠诗”的高潮当然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里。这一情节里,曹雪芹借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之手,写出律诗六首,大炫才学。其中最“风流别致”的是林黛玉的《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这首诗很有“黛玉风味”,冰清玉洁而又仙气飘飘,但总是心事深藏,“娇羞默默”,欲语还休。而且,这次诗社活动是在中秋节过后举行的,因此,这个赏花作诗的“白海棠”是秋海棠,是并不常见的稀罕名贵花卉。从这些方面综合来看,的确构成了对传统海棠诗词文化的突破。
闪回到大宋,堪比苏轼《海棠》诗,宋代另一首最著名的海棠诗词是李清照的小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为“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是一首特别注重文化传承的小令。
孙秀华 摄
“绿肥红瘦”向来为人所叹赏,其来历是晚唐齐己《寄倪署郎中》诗句“风雨冥冥春暗移,红残绿满海棠枝。”齐己写的是海棠花,李清照写的既是海棠花,又更通过对海棠花的飘零抒写正如海棠花在飘零的自己。从齐己的眼前观照之物“红残绿满”到李清照的全身心自我观照“绿肥红瘦”,后者体验更深、意蕴更深、达到了人生体验的高度,其年华易逝、青春难再的喟叹尽在不言中!
李清照这一写海棠花小令中的“昨夜雨”“卷帘”等意象的来历是晚唐五代诗人韩偓的《闺意》:“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也有变动,由《闺意》中的自主“卷帘看”,改成了去问“卷帘人”。前者表达的是对海棠花的关切与热爱,李清照的变动流露出的是明知“绿肥红瘦”的不忍与满怀感伤。
而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隐藏最深的用典还是“海棠春睡”——“浓睡不消残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李清照最公主心的体现。要问天下人谁最知道海棠花?是我李清照啊。要问天下人谁最貌美如花,如美丽的海棠花?正是酒睡红颜的李清照我啊!
海棠春睡情难奈,花花世界梦蝴蝶。
风风雨雨、痴痴醉醉、娇娇嗔嗔、喜喜悲悲都是海棠花,都是叹人生!

[size=0.875]编辑: 曾璐责编: 飞宇编审: 陈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0: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春睡(海棠花)
2022-11-02可可诗词网-元曲典故 https://www.kekeshici.com

《海棠春睡(海棠花)》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东坡作海棠诗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事见《太真外传》,曰:‘上皇登沉香亭,诏太真妃子。妃子时卯醉未醒,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释义】唐玄宗以“海棠睡未足”比喻杨贵妃醉态。后来人们或用海棠比喻杨妃,或以杨妃比海棠,也用以比喻美女。

【例句】①梧桐雨凋零了海棠,荔枝尘埋没了香囊。(卢挚[双调·蟾宫曲]《杨妃》)此处用海棠喻指杨妃,写她死于马嵬坡兵变。②锦帐遮寒威,银烛添春意,端的是太真妃初睡起。(张养浩[双调·清江引]《咏秋日海棠》)此处以“太真妃初睡起”形容秋海棠的娇艳,用苏诗。③桃花扇底窥春笑,杨柳帘前按舞娇,海棠梦里醉魂销。(乔吉[双调·卖花声]《太平吴氏楼会集》)此处以海棠花比喻席前歌舞的侍姬。④玉漏迟,翠管吹,绿情红意,月儿高海棠初睡。(张可久[中吕·上小楼]《春思》)化用苏轼诗句写春夜佳人沉醉未醒。⑤宝靥香,罗襦素,海棠娇睡起谁扶?(孙周卿[双调·沉醉东风]《宫词》)“海棠睡起”句写宫女的寂寞凄凉。⑥则他那殢风流,天宝君王驾,簇拥着个娇滴滴海棠花。(乔吉杂剧《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一折〔油葫芦〕)韩翃在九龙池赏杨家花,想起了杨贵妃的种种韵事。⑦他是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白朴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第三折〔殿前欢〕)海棠花喻杨贵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1: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影射张嫣+秦可卿影射朱由检【林黛玉+薛宝钗】+薛宝钗影射周后+贾宝玉影射朱由检

秦可卿影射====朱由检+周后+张嫣+田秀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1: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棠春睡图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海棠春睡图

创作者
张大千


类型
国画

大小
一尺见方

目录
1简介
2曹雪芹
3张大千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典故流传后,苏东坡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进一步把"海棠春睡"人格化了。到了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根据典故,丰富了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原】秦可卿卧室里的《海棠春睡图》,暗藏玄机 少读红楼 2020-02-11   |  3884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虽然出场不多,但却举足轻重,历来争议颇大,关于她的背景出身一直都没有定论,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女婴,却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嫁进了显赫的贾府,这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的还有,她既然是贾母眼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又“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为何却将要午睡的宝玉安排到了自己的房里呢?这显然于礼不合,就连跟随的婆子们都说“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


脂批中还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文字,几百年来,更是引起了文学界乃至史学界的诸多猜测和争议,甚嚣尘上的一种说法是“秦可卿乃废太子胤礽之女”。关于秦可卿身上的谜太多了,曹公形容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且又位列十二钗,可见其人身份地位。
原文第五回,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走进了秦可卿的卧室,而有关秦可卿卧室摆设的一段文字,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宝玉首先看到的秦可卿卧室里的一幅画,这幅画叫《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


这幅画是宝玉进入秦可卿卧室首先看到的摆设,就挂在正房的墙壁上,初读时以为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如今再读却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画的作者入手。
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伯虎,又名唐寅,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原文第二回中,出自贾雨村之口,说秦少游、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皆是秉阴阳之气而生者,而宝玉亦在此列,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曹公此写唐伯虎,焉知不是写宝玉 ?
后面唐伯虎还出现在脂批中,原文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有脂批云: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此为唐伯虎诗句,全诗为: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再接着还有薛蟠说得了一张“庚黄”的春宫,被宝玉猜出是唐伯虎。我们看,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的这回,第一回宝玉神游太虚,梦里与警幻之妹可卿云雨,第二回贾瑞正照风月鉴,入镜中与凤姐云雨,第三回是春宫图,皆与风月有关,曹公真好心思。
再来看《海棠春睡图》的出处。
北宋释惠洪在其著作《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即贵妃杨玉环),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即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这个典故传开以后,北宋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绝句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


另外,关于苏轼之事,还有一笔在贾母品茶栊翠庵一节: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元丰三年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了,怎么可能出现“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呢?可见是曹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极言妙玉非同一般的身份,而我们知道,妙玉作为十二钗正册中唯一与贾府没有瓜葛之人,身上同样充满了秘密。
回到正题,到了明代时,唐伯虎根据典故,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这即是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看到的《海棠春睡图》由来。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得出,杨贵妃之美堪比海棠,二者可以互为代换,而红楼之中,宝玉曾如此评价宝钗:“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句话惹得宝钗大怒,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且言“他们”,可见宝钗之体态似杨妃是大家都这么以为。而宝玉的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曹公有无隐意乎?
再来说说这幅春睡图与曹家之关联。
据文字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家里就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美人图。清代词人蒋景祁在其著作《瑶华集》卷五有《临江仙》一词,题曰《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如果这个记载真实可信,我们不难将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与宝玉看到的海棠春睡图联想起来。
更让我们遐思的是,幼年的曹雪芹是否真的见过其祖父手里的这幅美人图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关于海棠春睡的相关典故在红楼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原文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题怡红院匾额时,一客道:“‘蕉鹤’二字最妙。”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这个词出自苏轼题《海棠》诗,且偏偏出现在宝玉的怡红院里。
原文第十八回,宝玉在“怡红快绿”一诗中,有一句曰“红妆夜未眠”,庚辰双行夹批:是海棠。又是怡红院,曹公反复提及海棠与怡红院的关系,是否暗示了什么呢?
原文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湘云抽了一签,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又是海棠,可见曹公于此处是有深意的,且稍加联想,我们还可以得出,与历史上的海棠春睡图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红楼之中,即“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回,怎么想,都像是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这不正是一幅现成的海棠春睡图么?
我们看,单单是一幅《海棠春睡图》就暗藏了这么多玄机,说了玄宗与太真的故事,说了苏轼的故事,说了唐伯虎的故事,说了曹家的故事,说了隐含在红楼里的故事,一幅画讲了五个故事!曹公将此画安置在秦可卿房中,可见是有用意的,其用意不仅跟宝玉有关,似与八十回后文字有大关涉,而海棠春睡之外,还有其他大有深意的摆设同样值得探究,我们后文讲述。







[url=]+关注[/url]



少读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84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1: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可卿房中《海棠春睡图》,竟与史湘云丈夫有关?薛蟠说出原因

瞿囱羔解密科技
关注
2021-01-15 09:13
秦可卿房中陈设最为人津津乐道,满眼香艳旖旎且奢华无比,以至于被误认为是她身份的体现。事实上秦可卿的房间就是太虚幻境,其内的十数种陈设,每一样都代表金陵十二钗其中一位。今天聊聊开门见山的《海棠春睡图》,看看这幅画又是影射谁呢?

(第五回)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秦太虚点明就是太虚幻境,秦则指秦可卿。至于那副对联,上下联各对应一人不提,着重讲一下《海棠春睡图》。
曹雪芹说《海棠春睡图》是唐伯虎的画。唐伯虎画的美人图最有名。但传世画作其实并没有《海棠春睡图》,属于曹雪芹“设譬”借名人之名埋伏线索,与秦太虚的对联“无中生有”一样。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不过唐伯虎确实根据苏东坡的《海棠》诗,画过一幅《海棠美人图》,并有同名诗收录在《六如居士全集》中: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海棠美人图》可以肯定不是《海棠春睡图》,两者表述上则不一样。《海棠春睡图》主要表现在“睡”字上。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海棠春睡”典故由此而来。
苏东坡据此典故写了一首《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唐伯虎的画和诗都源自苏东坡的《海棠》诗。画作无考,诗却流传。
闲言少叙,交代清楚了《海棠春睡图》的由来,回头再看其中伏笔的线索,就会非常清晰的找出与金陵十二钗对应之人。
一,“海棠春睡”,对应“史湘云醉卧芍药茵”。
一提到“睡”,自然就想到史湘云醉酒睡倒在芍药茵的可爱情节。也唯有史湘云这种“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豪迈性格,才会无所忌惮的睡在了大庭广众之下。
而林黛玉就曾借“只恐夜深花睡去”,调侃史湘云醉卧芍药茵,说改成“石凉”更恰当。
二,“海棠春睡”的“海棠”和“睡”所指就是史湘云。
除了“醉卧芍药茵”之外。“海棠”也代表史湘云。第六十三回,群芳夜宴掣花签所讲就是各人对应的花名。
薛宝钗的牡丹、李纨的梅花、贾探春是杏花,林黛玉是芙蓉,而史湘云就是被称为“阆苑仙葩”的海棠。

广告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海棠之所以称为“阆苑仙葩”,李绅《新楼十二首·海棠》诗云:
海边佳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
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
“阆苑”本指西王母的瑶池,后世也代指宫廷。海棠是宫廷贵种,与杨贵妃的“海棠春睡”有一定的文化联系。
史湘云的海棠花签,“只恐夜深花睡去”,就是典出苏轼根据杨贵妃“海棠春睡”所作的《海棠》诗。
所以,秦可卿房中的《海棠春睡图》,并不是借杨贵妃影射秦可卿“爬灰”丑闻,反而是对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做出伏笔。

“香梦沉酣终须醒”,海棠花签预示史湘云在最幸福时刻戛然而止,“乐中生悲”。
海棠花签主姻缘,史湘云的《红楼梦》曲子[乐中悲],说她幼年坎坷,好在嫁给一位才貌仙郎,夫妻感情特别好。谁知最幸福时刻乐极生悲,丈夫去世家破人亡,留下她孤苦余生。
史湘云的丈夫,有红学家考证是卫若兰的影响巨大。实则并不是!曹雪芹不知为何故意隐瞒史湘云丈夫没有明写,只是留下了线索。
与[乐中悲]曲子对应的是第二十八回的“悲愁喜乐”酒令。其中冯紫英的酒令顺序与众不同,[喜乐悲愁]契合[乐中悲],二者的内容也基本一致。预示史湘云的丈夫就是冯紫英。
而且,冯紫英当时还叫了个陪客,是锦香院的清倌云儿。云儿更是史湘云的小名。预示史湘云在丈夫冯紫英死后流落在烟花巷。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场有冯紫英出席的酒局,薛蟠也提到了《海棠春睡图》的作者唐寅。
(第二十六回)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
一说到“唐寅”,冯紫英就到,联系《海棠春睡图》影射史湘云,可知冯紫英就是史湘云的丈夫。湘云将葵官更名“韦大英”,夫妻二人正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文|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收藏,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0 13:01 , Processed in 0.2083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