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回复: 0

【连载】浮邱之南五:一只仙牛脚印与一场佛道之争 2017-0...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262
发表于 2023-10-21 09: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连载】浮邱之南五:一只仙牛脚印与一场佛道之争 2017-04-25 18:53

最近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莫至安,对浮邱寺的归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无独有偶,益阳市政协委员、益阳市道教协会会长张明安更是发表长文,申述自己对浮邱山“僧占道观”的历史依据和自己的判断。其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浮邱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是湖南省道教的发源地(湖南省宗教史有记载)。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浮邱山就有道士在此修道炼丹;东晋时期,道教祖师葛洪曾在浮邱山传经布道。据明《一统志》、《湖南通志》和《益阳县志》、《桃江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朝廷均在浮邱山设立“道纪司”,专门管理湖南道教各方丛林,为省级宗教行政管理机构。这些,足可见浮邱山道教在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楚南名胜”、“湘中第一道场”称谓是完全相符的。
二是浮邱山有深厚的道教历史文化底蕴。现在主峰保存的浮邱寺,实际上是一座典型的道观建筑(这就怪不得某些无知者会有“该寺是民居,没有飞檐走壁,无保存价值,该撤除重建”之类的妄言了)。其原名浮邱观,又名凌霄宫,始建于南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年),现存建筑为清朝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共四殿:一殿为玉皇殿,供奉道教玉皇大帝;二殿为福寿殿,供奉道教无量天尊和南岳圣帝;三殿为祖师殿,供奉道教北方真武祖师;四殿为道教三清殿。直到现在,除第四殿被更改为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外,其余仍然供养道教的神仙。浮邱寺因真武祖师显灵而香火旺盛,信众顶礼膜拜的也都是道教神仙。
另外山上留存的飞来石屋、丹台、风洞、古银杏、火云洞、仙人寨,南坡的龙眼洞、三仙亭、卧仙石、炼补亭等等道教历史文化遗迹,以及“三月三”、“九月九”人文景观,都是中国道文化的集中体现。
三是浮邱寺自古以来就是道观。直到明末清初,江西巡抚郭都贤(桃江合水桥人)出家后,为浮邱观真武祖师殿题写了著名楹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落款为“顽道人郭都贤揖首撰并书”,该牌匾残片现保存在县文管所,其可充分证明浮邱观在明末清初仍然是道教宫观,也证明郭都贤不是出家为僧,而是出家修道。
当年浮邱山有全真派道士1000多人,益阳周边共有正一派道士5000多人,为了反抗清兵入侵,他们组织了3000多身怀绝技的道士,配合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领导的官军和李定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在洞庭湖一带抗击清军。这便是民间流传的“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故事,史称“洞庭举事”。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浮邱山的道教历史。
四是不承认浮邱观在清朝末年后被佛教购买并改为浮邱寺的说法,认为浮邱寺是1986年后才由雪峰和尚强占,其历史不过三十年。
为此,我在“浮邱之南”六天之行前,就翻阅过史书和文献,非常认同张明安会长前三个所陈述的观点,其实事求是,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但是,其第四个观点却大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张明安会长的文中提到,清代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屡游浮邱山时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以妾夫人贺元秀之名捐款整修浮邱寺(观)的福寿殿和真武祖师殿;二是在大殿上亲笔题写“万民生福”匾额;三是把道光皇帝赐给他的御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摩刻于浮邱寺(观)内。这次登山的所见所感,陶澍作古风《望浮邱山寄胡京南》传于后世。诗中多处写到道家的“仙人”、“神仙”、“浮邱子”、“洞天福地”等,并把浮邱山与道教名山“华山”相媲美。比如:“似有仙人招手入”、“神仙俶诡事有无”、“洞天福地在眉睫”、“奇莫于华山之三峰”、“我闻浮邱子,幽栖煮白石”。以上这些都不能直接证明当年的浮邱寺就一定在道教的掌控之下,也可以这样解释:佛教接受道观后尊重和敬畏历史,并顺应远近信众的愿望,继续供奉道教的原有神仙,并保留其道观建筑。陶澍的妾夫人贺元秀在捐修浮邱寺时甚至比今人更加珍惜文化遗存,崇尚“修旧如旧”的理念。至于陶澍诗中所指,也只能说证明陶澍认同浮邱山在道教历史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其二,张明安会长的文中还提到,中国佛教十大高僧之一的佛源大和尚(桃江籍)曾经受邀到浮邱寺弘法,但看完现场后,他很尴尬,没说一句话。这也只能说明佛源心中有数,浮邱寺是道教场所衍变而来,不是正宗的寺庙,但并不能作为否认佛教经营了较长时间的依据。
其三,明末清初,浮邱观的地位高、影响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祸根正是藏于那次“三千道士下洞庭”。可想而知,清朝政权稳固以后,朝廷对浮邱山及周边道士,不可能不加以防范和控制,甚至打击和报复。道教的日子每况愈下,经过清朝两百多年的“洗礼”,到民国时,县境全真道士不过十余人。可想而知,道教在极其困难时,卖掉或放弃浮邱观皆有可能,至于是自愿抑或被逼也就很难说了。我们知道,浮邱山东麓一带的村庄大多以寺命名,据说明清两代,这一带有十多个寺庙。大的有三个——西峰寺、梅林寺和清凉寺。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寺不上山、观不下山”,很长时间大家相安无事,后来格局打破了,依“丛林法则”,山下的上山逼“观”也完全有可能。
其四,完全否认佛教近一百多年在浮邱寺的存在,也是不客观的。那天,我再次上山,看了浮邱寺的建筑和陈设后,再绕寺一周,看那十多处在此圆寂的和尚墓,上面的文字,虽然斑斑驳驳,但是其漫漶在浮邱寺的岁月里,无需争辩。
朱明星(红衣)与友人留影于浮邱山
前两次上“浮邱之南”,和陪同的几位山民聊浮邱寺的前生今世时,还讨论过“佛道之争”与“鹊巢鸠占”的问题,刘俊彩老人快言快语主动请缨,要带我去看一个稀奇物。
第三次上山直奔主题——到半山仑的溪边寻那只“仙牛脚印”。只见刘俊彩老人飞身越过溪涧,在水草簇生的溪边,手脚并用,翻找起来。等我蹑手蹑脚过去,他已满头大汗,手勒出了血,看他不停摇着头,无奈地用清水洗濯伤口,我劝住了他,并随我坐到旁边的大石上,讲这个“仙牛脚印”的来历。
说不清何年何月,浮邱观越来越冷清凋敝,掌门人浮葛主又生性懦弱,山下的流民浪子更是屡次挑衅、敲诈。刚开始,还有一些道士出面制止,久而久之,连几个大姓的族长也不愿意过问了。万念俱灰之下,浮葛主把浮邱观卖给了山下的佛教徒。
此时的浮葛主已经修道成半仙了。撤出浮邱观后,他继续修道,白天骑马采药,夜宿山洞,啃石充饥(齿石)。某日,采药路过穿天坳的奶头山时,所骑之马饥渴难耐,欲吮吸仙奶,而只顾赶路的浮葛主视而不见,策马而行。马发厉,狂奔,摔死在悬崖之下,人们可怜那匹为浮葛主服务的马,故称之“厉马坑”。
失去坐骑后,浮葛主改骑牛,他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浮邱之南这片高山。一日,来到半山仑,遇一溪涧,牛一跃而过,在岩石上留下一个几寸深的脚印。浮葛主大喜,原来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这条牛是神仙所赐,实际上,此时的他已经得道成仙。仙牛留下的这个脚印,后人称之为“仙牛脚印”。
好久没有人光顾了,这里茅荒草深,刘俊彩老人终究没有找到那个脚印,他絮叨着,反复描述,用手比划那个形状,生怕我怀疑那只“仙牛脚印”的存在。
实际上,陷入沉思的我,恰恰相反,不但深信其真实存在,而且相信这个传说,印证了浮邱观在当年,确有一场不一定公平的交易的存在。
刘俊彩老人等我回过神来,提议我走龙洞峡谷下山,带我看市道教协会于2013年摩刻于歇马顶的——上百平方米的“道”字,还有与道教有关的地方,如“太极湾”、“无忧谷”、“龙洞溪”、“龙眼潭”等。
刘俊彩老人邀我坐进“三仙亭”的石橙上,告诉我这个石亭也是市道教协会同年捐建。他说到了一个名字——王棋洪,原县旅游局局长。这位年轻人,没有像某些人一样,一味排斥道教协会的诉求,引导他们,别开与浮邱寺的正面冲突,在浮邱之南这片与道教有着渊源历史的区域,留存一席之地。虽然暂时解决不了浮邱寺的归宿异议,但至少给了双方各自的生存“空间”与和缓“时间”。
我在感叹那些要把浮邱山打造成为佛教文化园的人的无知,和想急于解决浮邱寺“鹊巢鸠占”的人幼稚的同时,不得不佩服王棋洪的胆识与远见。




(作者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陈 倩
审核:龙小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8 22:04 , Processed in 0.0501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