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来发红楼梦文章了,虽然经常收到粉丝朋友们的来信,不过我这个人性子直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知乎不给流量我也懒得在这边定期发文。今日有暇发一篇,看看有没有流量,没有大家就继续去看知乎上的段子手们吹牛去,反正我这深度知识型的内容,绝不白给)
红楼梦里,有十首谜一般的诗词,这便是著名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事情起因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暖香坞制灯谜,这些灯谜都是一语双关的谶(chen)语。
待众人灯谜出得差不多时,压轴人物薛宝琴登场,声言“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说吧一口气作了十首诗,这等文采风流,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也得甘拜下风。
接下来书中“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而我们这些红楼梦的读者们,却是看得一头雾水,也不知薛小妹这十首晦涩难懂的怀古诗,“奇”在何处,“妙”又在哪里。
更有旁边脂砚斋一段双行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遮遮掩掩,不知所云。以致百十年来,无数人为此十诗伤透了脑筋,去猜那“十件俗物”究竟是何物,实是南辕北辙矣。
雪芹本意,岂是让人猜谜乎?
除此之外,又有学者认为是暗喻书中十二钗之结局,但十诗何以对得十二人,另读诗中内容,也与十二钗经历大相径庭,所以此说法认同者甚少。
但是,尽管自清中期以来的各种解释,都不尽如人意,薛小妹这十首诗,却越来越热,无他,越是难解,越是有吸引力,人之常情也。
要解开此十首怀古诗的真正含义,切不可真去做“猜俗物十件”的猜谜游戏,而是需要从另一角度去审视它,找出十首诗中的内在联系,才能彻底解开这个谜题。
那么,这十首怀古诗究竟有何关联?它们,究竟在说什么呢?
请看下文。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十首怀古诗原文摘录: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十首诗,有难有易,虚实相间。有些作者直接在诗中点了字眼,算是容易解读的;有些作者则隐真意在历史典故之中,若学问差些,无异于看天书。
不仅如此,书中后文宝钗评点“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最后两首其实也不是无考,后文评点时,李纨点明了最后两首出自戏剧《西厢记》和《牡丹亭》。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所写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的戏剧,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则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创作的剧本,讲的是杜丽娘与柳生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古本
二曲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千金小姐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
所不同的是,《西厢记》有个红娘牵线搭桥,搞了一出生米煮成熟饭;《牡丹亭》则带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丽娘死后复生,最终与爱人柳生在一起,堪称明代版《人鬼情未了》,又为明代的《死了都要爱》。
我所讲的套路,即使今日,各种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依然在大量使用。它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是个极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各路好汉在“凄美动人”上下足了功夫,情节越曲折离奇越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男女双方甭想在一起。
第二:女主角家得有钱,通常设定是官宦人家,大家闺秀。姑娘相识良人时,翩翩佳公子一定处于微末之中,必须突出表现姑娘慧眼识珠,爽点足够。
当然,公子长相必须英俊,古代女子也是颜控;再有,公子一定得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缺一不可;最后,公子肯定会高中头名状元,迎娶家中苦等的美娇娘,大团圆结局。
第三:一定有个大反派,或獐头鼠目、或道德败坏,总之不是好人。此人横亘在男女主角之间,极尽破坏之能事,令人厌恶。
这类古代故事或剧本,以前我读了不少,基本上都是这个流程,很少有例外。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套路也有了很多变型,毕竟今人眼界信息远超古人。
其中有男女设定对换的,大家小姐变富家公子,落魄少年变贫家少女,眼熟吗,霸道总裁爱上我是也.....
在此基础上,又有英俊男师傅和美貌女徒弟、青梅竹马富家公子和美丽丫鬟、帅绝人寰的皇帝和拼搏向上的宫嫔,几乎所有热播的电视剧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当然,新作品里,反派也进化了,不再是纯粹脸谱化的形象,而是披着男二女二的外衣,但说到底,不还是“反派”么。
大家不要学我,有时看得透了些,会少了很多乐趣。
言归正传,前八首讲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古代戏剧,却是最后两首诗的出处。
有此前提,薛小妹这十首诗,光是想想都能让人头昏脑胀,更何况解读。所以,自古以来,都无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情有可原。
也罢,我们就来看看,这十首诗,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一首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不难,可以说是最容易的一首,读过三国的,都知在讲赤壁之战。
诸位不用去另外多想还影射了什么著名人物,它的意思,就是感叹赤壁之战,仅此而已。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也不难,诗中有题眼,直接指明,东汉开国大将马援马伏波。
马援并未名列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不是他功劳不够,而是功劳太大,大到连光武帝刘秀,都忌惮的程度。
诗中“铜铸”,指马原征服交趾后,所立的“马援铜柱”,后来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就是学的马援。
第四句中“铁笛”二字,出自《宋史》典故“铁笛守荣”,铁笛代指“神仙”之意。
马援是中国历朝武将中,少有的被封神的几位,最著名是关羽关帝君,秦叔宝、尉迟恭两人为门神。
马援的神位是“伏波大神”,管江海之事,职责和西方海神波塞冬差不多,只不过他的管辖范围是中国海。
所以,这首诗讲的便是东汉马援的功绩,作者在诗中早已点明。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是第一个有难度的。从全诗内容看,是在说一位隐士被皇帝下诏启用,之后他不知出了什么事,不仅导致牵连甚广,也引得他人嘲讽不断。
究竟是什么人呢?
此处建议诸位先掩卷沉思一番,若有眉目,可先在评论区留言,再看后文印证;如没有头绪,直接翻下文便是。
南京钟山实景
......
......
......
......
......
......
作者君第一反应是“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本于会稽东山隐居,前秦进攻东晋,孝武帝下诏请谢安出山以抗强敌,谢安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所以推测诗中所讲之人为谢安。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晋首都在建康,即今日南京,钟山亦在南京,符合诗名《钟山怀古》。
是吗?
不是。
原因有二。
谢安淝水之战后功高震主,虽受东晋孝武帝猜忌去职,但并未牵连谢氏族人。其次,谢安并未受世人褒贬之议,毕竟淝水之战意义重大,天下人皆受其恩惠,怎会有诗中“嘲笑频”之语。
谢安生平,只符合前半首。
除此之外,那还有人选吗?
有!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南京)守丧。宋英宗即位后,多次征召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均借故推辞,拒绝入朝。
宋英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龙驭归天,长子宋神宗登基即位。
神宗久慕王安石大名,下诏起复王安石任江宁知府。熙宁二年,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举国托付。熙宁三年,王安石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大权,至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大幕。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势力庞大的保守派利益,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带领下,北宋朝堂新旧党争日益激烈。
熙宁七年,变法基本宣告失败,王安石被罢相,至此以后,新党中人尽皆贬谪,牵连极广,王安石亦备受时人指责。虽后来王安石又有短期复起,但终归大势已去,返回江宁后,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始终毁誉参半。反对者,无不言“王安石乱天下”,此等争论,即使今时今日,仍未平息。
所以,诗中才有“莫怨他人嘲笑频”之语。
这一首,说的便是北宋王安石。
第四首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韩信,第一句胯下之辱,第二句位封齐王,第四句是他一饭千金的典故。
这首诗不复杂,诗中所指,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此首诗难度适中,主要是诗中有个词眼,“隋堤”。
这个典故颇有名,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
白居易诗作《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周邦彦词《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隋炀帝杨广所建,诗的第一句“蝉噪鸦栖”,也出自杨广留存不多的诗中。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的第一二句都与隋炀帝杨广有关。
第三句讲隋炀帝风流成性,第四句则是杨广身后名声不好,“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
歌剧《大运河》剧照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较高难度的来了,好在有个题眼“六朝”,至少让人能知晓,诗中所讲人物的大概历史时间范畴。
第一句“衰草闲花映浅池”,起句就是一副破败景色。
古人诗词中一说起六朝金粉,大多是衰败颓退之情景,比如指代东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有杜牧诗中南朝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倒也是个有趣的现象,诗人们似乎很多都不待见南六朝。
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同诗名中“桃叶渡”一起,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有个爱妾,唤作“桃叶”,两人的爱情故事极为凄美,流传千年,估计看到这,不少人又要去搜搜这故事了,慎重提醒,小心狗粮吃到饱。
至今南京秦淮河上,还有个“桃叶渡”景点,是年轻男女约会的圣地,据说单身人士,从不去那里,去了会倍受打击。
诗中“桃枝”是桃树主干,指的是王献之,意为王献之长期离家为官致两人分离之事。
秦淮风光实景
第三句就字面意思,真正的麻烦在于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
“空悬壁上题”好理解,题壁诗空留于石壁之上。只是,这“小照”又是谁呢?
王献之虽然也是诗人,但和“小照”这两字完全无关。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薛小妹十首诗都快解完了,从整体反观审视,我才知作者究竟讲的是谁。
诸位看官则无此烦恼,因为我马上就会说出答案,由此观之,初行探索者,何其艰难,叹!叹!
小照,既不是倚天中紫衫龙王的女儿小昭,也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个词,说得是两个大男人。
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大族陈郡谢氏族人,与“大谢”谢灵运齐名,世称“小谢”。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鲍照,南朝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一生著作等身,有“文宗学府”之称,李白曾专门学习过鲍照诗作。
“小照”,即为谢朓与鲍照。
这首《桃叶渡怀古》,举出三位南朝时期代表性人物,讲的便是六朝风流。
第七首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一眼看去,诗名中含“青冢”二字,再看诗歌内容,似乎说的是王昭君,的确也说的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扮相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意杜甫这首中标黑的诗句,两诗一比较,便知雪芹此诗源头正是杜甫大作。
“黑水”,即现在大黑河,位于今内蒙古境内,蒙语名伊克图尔根河。
青冢,即昭君墓,内蒙古4A级旅游胜地,位于今呼和浩特市,门票价格50元/人,有点小贵。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这首《青冢怀古》,讲的正是昭君出塞。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太容易,一看就知讲的李隆基与杨贵妃马嵬坡之事。
诗中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也来自《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这一首,说的是杨贵妃。
《妖猫传》杨贵妃剧照
已经解析了八首,不知诸君是否已看出一丝端倪。
前文讲过,不要去猜谜,因为这十首诗,它根本就不是谜语。每一首,都指代了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这些人或事,有些讲的浅显,有些则很隐晦,全部解析出来,实非易事。
前八首是宝钗讲“史鉴上有据的”,可归作一类,我们排列一下,就可以发现红楼作者费尽心思,也要暗藏于其中的规律!
注意,本文的真正重点,来了。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三国
第二首—《交趾怀古》—马援—东汉
第三首—《钟山怀古》—王安石—宋朝
第四首—《淮阴怀古》—韩信—西汉
第五首—《广陵怀古》—杨广—隋朝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王献之等—六朝
第七首—《青冢怀古》—王昭君—未知
第八首—《马嵬怀古》—杨玉环—唐朝
诗中影射的人或事,都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人或事,所一一对应的朝代。
按序排列,更为直观。
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
除秦和元没有,历代中原王朝的顺序依次排开,这,就是红楼作者深藏于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的真正秘密!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我在王昭君那首《青冢怀古》对应朝代标注的“未知”。
是的,昭君是西汉之人,如果对应西汉,则与前面《淮阴怀古》韩信所对应西汉有所冲突,作者精心安排的架构,就不该有冲突,也不可能有冲突。
因为,王昭君真正对应的,是元朝。
薛小妹做十诗的原因是:“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
她是因为去了十个地方,作出的怀古诗,所以,她去的地点这个因素,比诗中内容更重要。
昭君墓青冢、黑水所在之处,是为蒙元发祥之地,昭君一诗所影射朝代,正是元朝。
从西汉到元,即为前八首诗中隐藏密码。这些朝代,均为明清两代承认并传承有序的天命正统王朝,元代,明朝也是承认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秦在哪里?明又在哪里?明之后的清,又在哪里呢?
兵马俑实景
秦,关键就在韩信身上。
韩信,横跨秦汉两朝,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刘邦所杀。他本质上是处在秦汉交替时期的中间人物,所以,韩信一诗,实是影射秦汉。
青冢代元,韩信秦汉,因此,前八首所指代的朝代真正顺序是: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很好,看来就只缺少明清了,恰好还有两首诗不知道谜面。想必,这最后两首,一首应该是指代明朝,一首是影射清朝了吧。
大概正常人都会这样想,只是作者君正好是那个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红楼作者还费劲心思借薛宝琴之口,给我们出谜干嘛呢,直接让薛宝琴念个朝代表岂非更省事。
红楼作者,乃千古奇才,也是真正的鬼才。
最后两首诗,他偏偏不写“史鉴上有据的”,而是找了两支人尽皆知的戏曲来作诗,一曰《西厢记》,一曰《牡丹亭》,来隐藏他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前面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那么,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是否是指代明朝和清朝呢?
密码,就隐藏在这两首中。因为它们,才暗藏着红楼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坦白地讲,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此诗是十首之中水准最差的一个。
诗中遣词用语谈不上考究,近似于大白话,与红楼中各处雅致的诗词相比,相差何止千里。我一度怀疑此诗是薛蟠那呆兄写的,和他风格太像了。
“小红”,即《西厢记》中的红娘,崔莺莺婢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红娘身份低微,在她悄悄安排下,莺莺与张生私会于深夜。后来莺莺娘怀疑,对红娘严加拷问,红娘只得将一切坦白,并告知夫人,莺莺与张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这门亲事。
诗中最后一句“勾引”一词,是为“吸引”之意,“彼”则是指夫人。
西厢记纹盘(明代)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以上即此诗的大意。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重含义,因为这是一首双关诗。
第一联“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重点是词句中第一个词,“小红”。
显然,“小红”是指某个人,既有小红,那是否还有个对应的“大红”?
而红楼梦中,“红”常有“朱”之意,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所以,“小红大红”,其实是为“小朱大朱”。
既然姓朱,那这“小红”就应是影射某个明朝皇帝或藩王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小朱是谁?对应的“大朱”又是谁呢?
而从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来看,这位“小朱”干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是偷偷进行且强行做成的。
不用继续分析了,稍稍了解明史,就知除了朱棣朱先生偷袭南京强登帝位这件事,还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有过此等经历!
小红,正是指朱棣,那“大红”就应是对应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起兵后,与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几番大战,先后有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等战役。虽胜多败少,但朱棣终究不占大义名分,以一隅而抗天下,日子其实不大好过。
朱允炆败得起,因为他是帝国正牌皇帝,江山在握,拥有无尽的战争潜力。但朱棣却败不起,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朱棣虽屡屡获胜,但直到起兵三年后,还只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每次战胜南军后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弃。
实际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击战,一旦他兵力耗尽,南方朝廷就会泰山压顶般碾碎他。
成祖与谋士姚广孝深知,以骑兵为主的自家军队,最大优势就是快速机动能力,唯一能战胜朱允炆的机会,只能是奇袭南京城。
明成祖朱棣画像
建文三年隆冬,朱棣决定率军南下,与朱允炆决一死战。
成祖不愧为兵法大家,用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与南军反复周旋,左冲右突、东出西进,不断撕扯南军防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南军多为步兵,在北军骑兵的高机动力下,不断被迫疲于奔命。终于,南军的防线出现了薄弱环节,北军只须攻下灵璧,就可直趋南京。
灵璧一战,朱棣大胜,北军至此突入江南,快马加鞭向南京直线前进。此时南京沿线防守空虚,仅仅一个月,朱棣就率军进入金陵。
此时朱允炆在全国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已赶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虽然“靖难之役”是明成祖以偷袭南京的方式取得最终胜利,但无论怎样,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朱棣的经历,正是诗中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
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没有双关意,纯是讲《西厢记》中夫人拷问红娘一事。重点在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句关键就在于“勾引彼同行”五个字。前文我们已知此诗是在讲燕王朱棣“奉天靖难”,那么他“勾引”了哪位人物一起“同行”呢?
宁王朱权。
朱棣起兵时,朱权也跟着四哥一块反了,而朱权,恰恰正是朱耷先祖!
所以,这首诗的真正本意,是在谈明代朱棣朱权兄弟靖难之事。这与前八首在各朝各代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影射的手法一脉相承,这首诗,正是影射的明朝。
所以,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而到了这影射明朝的第九首,红楼作者就不再“有据”了,而是选择一出《西厢记》来暗示。
解读到此,我们正在逐渐接近真相,古人云:行九十而半百。截止到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红楼梦作者此十诗要表达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因为真正的关键,是在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如您是新读者,诚挚建议此处暂时打住,先返回作者君主页,看本期“上篇”中前八首诗的解读,方能前后连贯)
《新西厢记》崔莺莺与红娘剧照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取材于汤显祖所作戏曲《牡丹亭》,与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相比,水准不知高到哪里去,也不知是否作者刻意如此。
前面九首,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朝,一个不漏,全部上榜。按顺序来排,想必这一首是写清朝的了?
答案:不是!
红楼作者设计之精妙,远远超出了你我想象。如果这首《梅花观怀古》是影射大清朝,那他从一开始就没必要写这段“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要解读此诗,免不了要谈谈《牡丹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临川四梦》中第一梦,艺术成就最高,流传范围最广,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而整部剧的重点,就在这“还魂”二字身上。
女主角叫杜丽娘,长得天香国色、沉鱼落雁,父亲官拜南安太守,官宦人家。所以丽娘出生很不错,是个淑雅的官家小姐。
在她十三岁时,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杜太守就给她请了个老夫子来当家庭教师。
某日,老夫子教丽娘《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时,丽娘由文生情,心中那根情丝被拨动了。俗语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丽娘每日里就想象着将来遇上个俊俏的少年郎君,双宿双飞。
这等白日梦其实很正常,就算换今天,不少女儿家也常常做这类好梦。
但是,丽娘与常人不同的是,她的梦成真了。
有一日丽娘午睡,恍恍惚惚入了梦中,梦里真来了一个英俊的书生。
书生自称姓柳,丽娘那叫一个又羞又喜。两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真真是相见恨晚。后来不知怎的,二人居然在牡丹亭里成就了好事,就在这时,丽娘醒了。
江西绝美牡丹亭
丽娘醒来,虽知是南柯一梦,但耐不住心中思念,到处寻那书生。
人,肯定是找不到的,丽娘心中哀怨之极。日子长了,这份哀怨竟渐渐成了心病,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多久,丽娘就病入膏肓,药石无效撒手人寰了。
唉......不就是个春梦么,何必把命给送掉了。这做春梦把自己给梦死的,我也只在这《牡丹亭》里见过。
杜太守见爱女去世,心中无比哀伤,便修了座庵观,请来一老道姑看守,此庵便是“梅花观”。死去的丽娘,便葬在梅花观后花园的梅树下。
丽娘的魂魄地府不收,因为判官查明她还有一桩阳世姻缘未了,便让她魂魄回了阳间。
这一日梅花观里来了位上京赶考的书生,唤作柳梦梅,丽娘魂魄一见,欢喜的差点晕了过去,这位柳书生,就是她日思夜想的那位“梦郎”。
额外说一句,个人严重怀疑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虚竹和西夏公主那段极其肉麻的“梦姑梦郎”情节,就来自《牡丹亭》这个桥段。
二人相见,自然如胶似漆,做起了鬼夫妻。大概夫妻做久了,柳生阳气给的足,梦姑居然重见天日,复生如初,丽娘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等情节,在明朝那个理学横行的年代,估计也就汤大能想的出来。
到此,《牡丹亭》的精彩情节就差不多了。
牡丹亭杜丽娘
随后丽娘陪柳生到京城赶考,柳生中了状元,后来二人虽还有些波折,但终究还是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所以,诗中第一句,是指丽娘没在“梅树”下埋着,而是死而复生在“柳生”的身边,正所谓“不在梅边在柳边!”
如果感觉作者君解读的还行,万万别忘了点赞关注,再接着看下文。
这一句在《牡丹亭》中也有出处,原句是“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是美人之意,这里指丽娘。整句意思是谁能给丽娘窗下画眉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丽娘丈夫柳生柳梦梅。柳梦梅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各位看官们可多品味品味。
第三四句与《牡丹亭》情节无甚关联,除了“春香”是指丽娘的婢女外,其余意思均与《牡丹亭》关联不大。因为,作者写的是双关诗,他真正要表现的,是另一层含义。
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若非作者君还算有些底子,否则还真猜不出这哑谜来。
这首诗,有个“本源”,来自明末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
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示意图
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
柳亚子一生敬慕,盛赞曰: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
剩粉余红 南明故宫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
“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
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
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
黛玉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霜”影射谁,大约也不用我多说了。
了解到夏完淳这首《一剪梅.柳》为基础源头,回头看《梅花观怀古》一诗,可见此诗正是影射的南明政权!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
“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
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
“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
一别西风 南明故宫
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那么,清呢?清朝又去哪了?
答案:清朝没有了......
有意思罢,红楼作者用十首诗把中国秦汉到明的历朝历代都影射了一遍,偏偏就少了个清朝。
这,就是他要表明的真正态度:天命正统属于明朝,即使它的后继者南明问题多多,那也是正统。清廷,在红楼作者心中,是不算数的,他拒绝承认清廷的正统性!
旷代奇才,红楼作者是真正的旷代奇才。
他以天才般的宏大视野,历数中华两千余年的精彩瞬间,匠心独运设计出这个“史诗体系”。又以“猜俗物”为幌子,用最平平无奇的《赤壁怀古》一首为起点,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首,才揭示出他真正的心思。
整十首诗,文字之运用,架构之安排,心思之繁复,实为巧夺天工,妙到毫巅。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历代以来,各种猜测如恒河沙数,红楼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解法,只是大部分都纠结于猜谜之中,薛宝琴讲“十件俗物”,其实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要从原文文本出发,方为解谜正法。
接下来,此十首诗之后的一段情节和脂批,才更加精彩。
宝琴作完诗后,接下来是一段几人的评点争论,寓意极深。如不是解析了前面十首诗,这段后续之文通常也就当是女儿家闲语碎语轻易放过了。
第五十一回原文摘录,虽有点长,建议细读: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庚辰夹批: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若不另作,又有何法省之。看他下文如何。】
黛玉忙拦道:【庚辰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
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庚辰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这段原文中,总共出场四人对薛小妹的诗进行点评。
首先是宝钗给出意见:“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10版红楼梦薛宝钗剧照
脂砚斋直接在批注中讲道“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
为何脂砚要说宝钗反驳,才算是好文呢?
因为作者将此处宝钗,又在影射清廷。
前八首不必细说,是“史鉴上有据”,唯有后两首,一首指明朝,一首影射南明,十诗之中偏偏没有清朝,所以才“必得宝钗此驳”。
紧接着是“黛玉忙拦道”,脂砚斋又批“好极!非黛玉不可”。
为何非黛玉不可?
因为黛玉在此处是影射明廷,后两诗中没有清朝,岂不正合她意。
此段仅寥寥数语,就将明清争锋的隐喻,暗藏于其中。
黛玉伶牙俐齿一通反驳,接下来探春上场,对黛玉所言表示赞同,原文“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探春又是影射谁?
过往我解析“迎、探、惜”三春时,曾讲过红楼中的三春是影射三个南明政权,探春此处即指代南明,她支持明廷化身黛玉,本就理所当然。
最后一个上场的,是李纨。
同样的,过往文章中曾解读过,李纨在红楼书中影射李闯,此时她跳出来,说了一大段言语,立场颇堪玩味。
首先李纨大谈“关夫子的坟”,关夫子即关羽,只是此处另有他意。她讲到“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
又说“关夫子一生事业......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这是李纨在不忿,“关夫子”是谁?“关夫子的坟”又是什么?
李纨口中的“关夫子”,是指明朝政权,“关夫子的坟”,是指忠于明朝的士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则是讲闯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
李纨以“李闯”的身份评论,表示“关夫子的坟”不少,言下之意是指忠于明廷的士大夫不在少数,原因是“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李纨话语中,开始虽有些许抱怨,说到后来却口风一转,承认这些“坟”的存在,表示薛小妹的十首诗“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的态度,真切体现出李自成政权的态度。
李自成所建之大顺政权,向来认为自身是汉明正统的继承者,虽然与明为敌,却一直认为这是中原汉族内部的正常改朝换代。在如何看待关外清军这个问题上,大顺政权和明朝政府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此为明末时期“华夷之辨”思想在红楼一书中的确切体现。
特别申明一点,此处包括前后文解读,只是就事论事,只针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各族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无分彼此,在这一点上作者君的立场极为鲜明而又坚定不移的。
薛小妹作此十首怀古诗,有且只有四人点评,其他在场各人包括宝玉在内均未说话。
薛宝钗认为后两首不好,应重做,林黛玉、探春、李纨则认为后两首不必改,虽然其中李纨的态度足堪完味,却总算是支持。三比一,宝钗无奈,只得“方罢了”。
脂砚斋此时特地又写了一段批注,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
脂老的意思是:你看此文隐藏的多深,想破你们这些看书人的脑袋,估计也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真是妙极了。
他还特意用了一个形容词“三染无痕”,并赞之“天衣无缝”。
今日,作者君就将这“三染无痕又无缝”之文,为诸位读者解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报我为解此谜彻夜难眠之仇。
以上对“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段情节的解析,同作者君之前对钗黛和三春的解读,至此前后呼应,形成完美闭环。
我们回顾一下整篇文章,薛小妹作了十首怀古诗,前八首用史实,后两首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
前九首影射了从秦开始一直到明朝所有的中原汉人王朝,最后一首却没有讲清廷,而是出人意料地选了南明。
这明确表现出作者不承认清廷为法理正统的思想和态度。由此可见,红楼作者深受明末清初“华夷之辨”思潮的影响,并在其作品红楼梦中给予了相应表达及影射。
试问,身份属正白旗包衣的江宁曹府之人,可作得此嘲讽清廷的隐喻之文?
以上,便是本文结尾,也是作者君发出的终极一问。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