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4|回复: 6

二交趾怀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发表于 2024-2-27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疑云,十首“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究竟在说什么?
随狂风去

新盐选专栏《考古秘闻录2》已上线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217 人赞同了该文章


(很久没来发红楼梦文章了,虽然经常收到粉丝朋友们的来信,不过我这个人性子直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知乎不给流量我也懒得在这边定期发文。今日有暇发一篇,看看有没有流量,没有大家就继续去看知乎上的段子手们吹牛去,反正我这深度知识型的内容,绝不白给)
红楼梦里,有十首谜一般的诗词,这便是著名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事情起因是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在暖香坞制灯谜,这些灯谜都是一语双关的谶(chen)语。
待众人灯谜出得差不多时,压轴人物薛宝琴登场,声言“诗虽粗鄙,却怀往事,又暗隐俗物十件”,说吧一口气作了十首诗,这等文采风流,七步成诗的曹子建也得甘拜下风。
接下来书中“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而我们这些红楼梦的读者们,却是看得一头雾水,也不知薛小妹这十首晦涩难懂的怀古诗,“奇”在何处,“妙”又在哪里。
更有旁边脂砚斋一段双行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遮遮掩掩,不知所云。以致百十年来,无数人为此十诗伤透了脑筋,去猜那“十件俗物”究竟是何物,实是南辕北辙矣。
雪芹本意,岂是让人猜谜乎?
除此之外,又有学者认为是暗喻书中十二钗之结局,但十诗何以对得十二人,另读诗中内容,也与十二钗经历大相径庭,所以此说法认同者甚少。
但是,尽管自清中期以来的各种解释,都不尽如人意,薛小妹这十首诗,却越来越热,无他,越是难解,越是有吸引力,人之常情也。
要解开此十首怀古诗的真正含义,切不可真去做“猜俗物十件”的猜谜游戏,而是需要从另一角度去审视它,找出十首诗中的内在联系,才能彻底解开这个谜题。
那么,这十首怀古诗究竟有何关联?它们,究竟在说什么呢?
请看下文。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十首怀古诗原文摘录: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此十首诗,有难有易,虚实相间。有些作者直接在诗中点了字眼,算是容易解读的;有些作者则隐真意在历史典故之中,若学问差些,无异于看天书。
不仅如此,书中后文宝钗评点“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最后两首其实也不是无考,后文评点时,李纨点明了最后两首出自戏剧《西厢记》和《牡丹亭》。
《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根据唐代元稹所写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的戏剧,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则是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创作的剧本,讲的是杜丽娘与柳生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古本
二曲套路基本一致,都是“千金小姐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
所不同的是,《西厢记》有个红娘牵线搭桥,搞了一出生米煮成熟饭;《牡丹亭》则带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丽娘死后复生,最终与爱人柳生在一起,堪称明代版《人鬼情未了》,又为明代的《死了都要爱》。
我所讲的套路,即使今日,各种文学或影视作品中依然在大量使用。它主要体现在三点:
第一:是个极为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各路好汉在“凄美动人”上下足了功夫,情节越曲折离奇越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男女双方甭想在一起。
第二:女主角家得有钱,通常设定是官宦人家,大家闺秀。姑娘相识良人时,翩翩佳公子一定处于微末之中,必须突出表现姑娘慧眼识珠,爽点足够。
当然,公子长相必须英俊,古代女子也是颜控;再有,公子一定得是才华横溢,才貌双全缺一不可;最后,公子肯定会高中头名状元,迎娶家中苦等的美娇娘,大团圆结局。
第三:一定有个大反派,或獐头鼠目、或道德败坏,总之不是好人。此人横亘在男女主角之间,极尽破坏之能事,令人厌恶。
这类古代故事或剧本,以前我读了不少,基本上都是这个流程,很少有例外。
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套路也有了很多变型,毕竟今人眼界信息远超古人。
其中有男女设定对换的,大家小姐变富家公子,落魄少年变贫家少女,眼熟吗,霸道总裁爱上我是也.....
在此基础上,又有英俊男师傅和美貌女徒弟、青梅竹马富家公子和美丽丫鬟、帅绝人寰的皇帝和拼搏向上的宫嫔,几乎所有热播的电视剧中,都能找到类似的影子。
当然,新作品里,反派也进化了,不再是纯粹脸谱化的形象,而是披着男二女二的外衣,但说到底,不还是“反派”么。
大家不要学我,有时看得透了些,会少了很多乐趣。
言归正传,前八首讲的历史中的人和事,《西厢记》和《牡丹亭》两部古代戏剧,却是最后两首诗的出处。
有此前提,薛小妹这十首诗,光是想想都能让人头昏脑胀,更何况解读。所以,自古以来,都无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情有可原。
也罢,我们就来看看,这十首诗,究竟说了些什么。
第一首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不难,可以说是最容易的一首,读过三国的,都知在讲赤壁之战。
诸位不用去另外多想还影射了什么著名人物,它的意思,就是感叹赤壁之战,仅此而已。


第二首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也不难,诗中有题眼,直接指明,东汉开国大将马援马伏波。
马援并未名列著名的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中,不是他功劳不够,而是功劳太大,大到连光武帝刘秀,都忌惮的程度。
诗中“铜铸”,指马原征服交趾后,所立的“马援铜柱”,后来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勒石燕然”就是学的马援。
第四句中“铁笛”二字,出自《宋史》典故“铁笛守荣”,铁笛代指“神仙”之意。
马援是中国历朝武将中,少有的被封神的几位,最著名是关羽关帝君,秦叔宝、尉迟恭两人为门神。
马援的神位是“伏波大神”,管江海之事,职责和西方海神波塞冬差不多,只不过他的管辖范围是中国海。
所以,这首诗讲的便是东汉马援的功绩,作者在诗中早已点明。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是第一个有难度的。从全诗内容看,是在说一位隐士被皇帝下诏启用,之后他不知出了什么事,不仅导致牵连甚广,也引得他人嘲讽不断。
究竟是什么人呢?
此处建议诸位先掩卷沉思一番,若有眉目,可先在评论区留言,再看后文印证;如没有头绪,直接翻下文便是。


南京钟山实景
......
......
......
......
......
......
作者君第一反应是“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本于会稽东山隐居,前秦进攻东晋,孝武帝下诏请谢安出山以抗强敌,谢安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所以推测诗中所讲之人为谢安。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晋首都在建康,即今日南京,钟山亦在南京,符合诗名《钟山怀古》。
是吗?
不是。
原因有二。
谢安淝水之战后功高震主,虽受东晋孝武帝猜忌去职,但并未牵连谢氏族人。其次,谢安并未受世人褒贬之议,毕竟淝水之战意义重大,天下人皆受其恩惠,怎会有诗中“嘲笑频”之语。
谢安生平,只符合前半首。
除此之外,那还有人选吗?
有!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南京)守丧。宋英宗即位后,多次征召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均借故推辞,拒绝入朝。
宋英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龙驭归天,长子宋神宗登基即位。
神宗久慕王安石大名,下诏起复王安石任江宁知府。熙宁二年,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举国托付。熙宁三年,王安石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大权,至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大幕。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势力庞大的保守派利益,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带领下,北宋朝堂新旧党争日益激烈。
熙宁七年,变法基本宣告失败,王安石被罢相,至此以后,新党中人尽皆贬谪,牵连极广,王安石亦备受时人指责。虽后来王安石又有短期复起,但终归大势已去,返回江宁后,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始终毁誉参半。反对者,无不言“王安石乱天下”,此等争论,即使今时今日,仍未平息。
所以,诗中才有“莫怨他人嘲笑频”之语。
这一首,说的便是北宋王安石。
第四首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韩信,第一句胯下之辱,第二句位封齐王,第四句是他一饭千金的典故。
这首诗不复杂,诗中所指,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写得清楚明白。
第五首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此首诗难度适中,主要是诗中有个词眼,“隋堤”。
这个典故颇有名,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
白居易诗作《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周邦彦词《兰陵王》: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隋炀帝杨广所建,诗的第一句“蝉噪鸦栖”,也出自杨广留存不多的诗中。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的第一二句都与隋炀帝杨广有关。
第三句讲隋炀帝风流成性,第四句则是杨广身后名声不好,“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说的是隋炀帝杨广。


歌剧《大运河》剧照
第六首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较高难度的来了,好在有个题眼“六朝”,至少让人能知晓,诗中所讲人物的大概历史时间范畴。
第一句“衰草闲花映浅池”,起句就是一副破败景色。
古人诗词中一说起六朝金粉,大多是衰败颓退之情景,比如指代东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有杜牧诗中南朝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倒也是个有趣的现象,诗人们似乎很多都不待见南六朝。
第二句“桃枝桃叶总分离”,同诗名中“桃叶渡”一起,讲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有个爱妾,唤作“桃叶”,两人的爱情故事极为凄美,流传千年,估计看到这,不少人又要去搜搜这故事了,慎重提醒,小心狗粮吃到饱。
至今南京秦淮河上,还有个“桃叶渡”景点,是年轻男女约会的圣地,据说单身人士,从不去那里,去了会倍受打击。
诗中“桃枝”是桃树主干,指的是王献之,意为王献之长期离家为官致两人分离之事。


秦淮风光实景
第三句就字面意思,真正的麻烦在于第四句“小照空悬壁上题”。
“空悬壁上题”好理解,题壁诗空留于石壁之上。只是,这“小照”又是谁呢?
王献之虽然也是诗人,但和“小照”这两字完全无关。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直到薛小妹十首诗都快解完了,从整体反观审视,我才知作者究竟讲的是谁。
诸位看官则无此烦恼,因为我马上就会说出答案,由此观之,初行探索者,何其艰难,叹!叹!
小照,既不是倚天中紫衫龙王的女儿小昭,也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这个词,说得是两个大男人。
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大族陈郡谢氏族人,与“大谢”谢灵运齐名,世称“小谢”。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鲍照,南朝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一生著作等身,有“文宗学府”之称,李白曾专门学习过鲍照诗作。
“小照”,即为谢朓与鲍照。
这首《桃叶渡怀古》,举出三位南朝时期代表性人物,讲的便是六朝风流。
第七首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一眼看去,诗名中含“青冢”二字,再看诗歌内容,似乎说的是王昭君,的确也说的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扮相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意杜甫这首中标黑的诗句,两诗一比较,便知雪芹此诗源头正是杜甫大作。
“黑水”,即现在大黑河,位于今内蒙古境内,蒙语名伊克图尔根河。
青冢,即昭君墓,内蒙古4A级旅游胜地,位于今呼和浩特市,门票价格50元/人,有点小贵。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这首《青冢怀古》,讲的正是昭君出塞。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太容易,一看就知讲的李隆基与杨贵妃马嵬坡之事。
诗中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也来自《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这一首,说的是杨贵妃。


《妖猫传》杨贵妃剧照
已经解析了八首,不知诸君是否已看出一丝端倪。
前文讲过,不要去猜谜,因为这十首诗,它根本就不是谜语。每一首,都指代了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这些人或事,有些讲的浅显,有些则很隐晦,全部解析出来,实非易事。
前八首是宝钗讲“史鉴上有据的”,可归作一类,我们排列一下,就可以发现红楼作者费尽心思,也要暗藏于其中的规律!
注意,本文的真正重点,来了。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三国
第二首—《交趾怀古》—马援—东汉
第三首—《钟山怀古》—王安石—宋朝
第四首—《淮阴怀古》—韩信—西汉
第五首—《广陵怀古》—杨广—隋朝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王献之等—六朝
第七首—《青冢怀古》—王昭君—未知
第八首—《马嵬怀古》—杨玉环—唐朝
诗中影射的人或事,都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人或事,所一一对应的朝代。
按序排列,更为直观。
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
除秦和元没有,历代中原王朝的顺序依次排开,这,就是红楼作者深藏于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的真正秘密!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我在王昭君那首《青冢怀古》对应朝代标注的“未知”。
是的,昭君是西汉之人,如果对应西汉,则与前面《淮阴怀古》韩信所对应西汉有所冲突,作者精心安排的架构,就不该有冲突,也不可能有冲突。
因为,王昭君真正对应的,是元朝。
薛小妹做十诗的原因是:“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
她是因为去了十个地方,作出的怀古诗,所以,她去的地点这个因素,比诗中内容更重要。
昭君墓青冢、黑水所在之处,是为蒙元发祥之地,昭君一诗所影射朝代,正是元朝。
从西汉到元,即为前八首诗中隐藏密码。这些朝代,均为明清两代承认并传承有序的天命正统王朝,元代,明朝也是承认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秦在哪里?明又在哪里?明之后的清,又在哪里呢?


兵马俑实景
秦,关键就在韩信身上。
韩信,横跨秦汉两朝,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刘邦所杀。他本质上是处在秦汉交替时期的中间人物,所以,韩信一诗,实是影射秦汉。
青冢代元,韩信秦汉,因此,前八首所指代的朝代真正顺序是: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很好,看来就只缺少明清了,恰好还有两首诗不知道谜面。想必,这最后两首,一首应该是指代明朝,一首是影射清朝了吧。
大概正常人都会这样想,只是作者君正好是那个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红楼作者还费劲心思借薛宝琴之口,给我们出谜干嘛呢,直接让薛宝琴念个朝代表岂非更省事。
红楼作者,乃千古奇才,也是真正的鬼才。
最后两首诗,他偏偏不写“史鉴上有据的”,而是找了两支人尽皆知的戏曲来作诗,一曰《西厢记》,一曰《牡丹亭》,来隐藏他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前面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那么,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是否是指代明朝和清朝呢?
密码,就隐藏在这两首中。因为它们,才暗藏着红楼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坦白地讲,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此诗是十首之中水准最差的一个。
诗中遣词用语谈不上考究,近似于大白话,与红楼中各处雅致的诗词相比,相差何止千里。我一度怀疑此诗是薛蟠那呆兄写的,和他风格太像了。
“小红”,即《西厢记》中的红娘,崔莺莺婢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红娘身份低微,在她悄悄安排下,莺莺与张生私会于深夜。后来莺莺娘怀疑,对红娘严加拷问,红娘只得将一切坦白,并告知夫人,莺莺与张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这门亲事。
诗中最后一句“勾引”一词,是为“吸引”之意,“彼”则是指夫人。


西厢记纹盘(明代)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以上即此诗的大意。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重含义,因为这是一首双关诗。
第一联“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重点是词句中第一个词,“小红”。
显然,“小红”是指某个人,既有小红,那是否还有个对应的“大红”?
而红楼梦中,“红”常有“朱”之意,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所以,“小红大红”,其实是为“小朱大朱”。
既然姓朱,那这“小红”就应是影射某个明朝皇帝或藩王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小朱是谁?对应的“大朱”又是谁呢?
而从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来看,这位“小朱”干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是偷偷进行且强行做成的。
不用继续分析了,稍稍了解明史,就知除了朱棣朱先生偷袭南京强登帝位这件事,还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有过此等经历!
小红,正是指朱棣,那“大红”就应是对应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起兵后,与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几番大战,先后有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等战役。虽胜多败少,但朱棣终究不占大义名分,以一隅而抗天下,日子其实不大好过。
朱允炆败得起,因为他是帝国正牌皇帝,江山在握,拥有无尽的战争潜力。但朱棣却败不起,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朱棣虽屡屡获胜,但直到起兵三年后,还只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每次战胜南军后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弃。
实际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击战,一旦他兵力耗尽,南方朝廷就会泰山压顶般碾碎他。
成祖与谋士姚广孝深知,以骑兵为主的自家军队,最大优势就是快速机动能力,唯一能战胜朱允炆的机会,只能是奇袭南京城。


明成祖朱棣画像
建文三年隆冬,朱棣决定率军南下,与朱允炆决一死战。
成祖不愧为兵法大家,用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与南军反复周旋,左冲右突、东出西进,不断撕扯南军防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南军多为步兵,在北军骑兵的高机动力下,不断被迫疲于奔命。终于,南军的防线出现了薄弱环节,北军只须攻下灵璧,就可直趋南京。
灵璧一战,朱棣大胜,北军至此突入江南,快马加鞭向南京直线前进。此时南京沿线防守空虚,仅仅一个月,朱棣就率军进入金陵。
此时朱允炆在全国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已赶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虽然“靖难之役”是明成祖以偷袭南京的方式取得最终胜利,但无论怎样,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朱棣的经历,正是诗中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
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没有双关意,纯是讲《西厢记》中夫人拷问红娘一事。重点在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句关键就在于“勾引彼同行”五个字。前文我们已知此诗是在讲燕王朱棣“奉天靖难”,那么他“勾引”了哪位人物一起“同行”呢?
宁王朱权。
朱棣起兵时,朱权也跟着四哥一块反了,而朱权,恰恰正是朱耷先祖!
所以,这首诗的真正本意,是在谈明代朱棣朱权兄弟靖难之事。这与前八首在各朝各代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影射的手法一脉相承,这首诗,正是影射的明朝。
所以,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而到了这影射明朝的第九首,红楼作者就不再“有据”了,而是选择一出《西厢记》来暗示。
解读到此,我们正在逐渐接近真相,古人云:行九十而半百。截止到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红楼梦作者此十诗要表达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因为真正的关键,是在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如您是新读者,诚挚建议此处暂时打住,先返回作者君主页,看本期“上篇”中前八首诗的解读,方能前后连贯)


《新西厢记》崔莺莺与红娘剧照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取材于汤显祖所作戏曲《牡丹亭》,与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相比,水准不知高到哪里去,也不知是否作者刻意如此。
前面九首,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朝,一个不漏,全部上榜。按顺序来排,想必这一首是写清朝的了?
答案:不是!
红楼作者设计之精妙,远远超出了你我想象。如果这首《梅花观怀古》是影射大清朝,那他从一开始就没必要写这段“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要解读此诗,免不了要谈谈《牡丹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临川四梦》中第一梦,艺术成就最高,流传范围最广,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而整部剧的重点,就在这“还魂”二字身上。
女主角叫杜丽娘,长得天香国色、沉鱼落雁,父亲官拜南安太守,官宦人家。所以丽娘出生很不错,是个淑雅的官家小姐。
在她十三岁时,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杜太守就给她请了个老夫子来当家庭教师。
某日,老夫子教丽娘《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时,丽娘由文生情,心中那根情丝被拨动了。俗语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丽娘每日里就想象着将来遇上个俊俏的少年郎君,双宿双飞。
这等白日梦其实很正常,就算换今天,不少女儿家也常常做这类好梦。
但是,丽娘与常人不同的是,她的梦成真了。
有一日丽娘午睡,恍恍惚惚入了梦中,梦里真来了一个英俊的书生。
书生自称姓柳,丽娘那叫一个又羞又喜。两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真真是相见恨晚。后来不知怎的,二人居然在牡丹亭里成就了好事,就在这时,丽娘醒了。


江西绝美牡丹亭
丽娘醒来,虽知是南柯一梦,但耐不住心中思念,到处寻那书生。
人,肯定是找不到的,丽娘心中哀怨之极。日子长了,这份哀怨竟渐渐成了心病,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多久,丽娘就病入膏肓,药石无效撒手人寰了。
唉......不就是个春梦么,何必把命给送掉了。这做春梦把自己给梦死的,我也只在这《牡丹亭》里见过。
杜太守见爱女去世,心中无比哀伤,便修了座庵观,请来一老道姑看守,此庵便是“梅花观”。死去的丽娘,便葬在梅花观后花园的梅树下。
丽娘的魂魄地府不收,因为判官查明她还有一桩阳世姻缘未了,便让她魂魄回了阳间。
这一日梅花观里来了位上京赶考的书生,唤作柳梦梅,丽娘魂魄一见,欢喜的差点晕了过去,这位柳书生,就是她日思夜想的那位“梦郎”。
额外说一句,个人严重怀疑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虚竹和西夏公主那段极其肉麻的“梦姑梦郎”情节,就来自《牡丹亭》这个桥段。
二人相见,自然如胶似漆,做起了鬼夫妻。大概夫妻做久了,柳生阳气给的足,梦姑居然重见天日,复生如初,丽娘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等情节,在明朝那个理学横行的年代,估计也就汤大能想的出来。
到此,《牡丹亭》的精彩情节就差不多了。


牡丹亭杜丽娘
随后丽娘陪柳生到京城赶考,柳生中了状元,后来二人虽还有些波折,但终究还是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所以,诗中第一句,是指丽娘没在“梅树”下埋着,而是死而复生在“柳生”的身边,正所谓“不在梅边在柳边!”
如果感觉作者君解读的还行,万万别忘了点赞关注,再接着看下文。
这一句在《牡丹亭》中也有出处,原句是“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是美人之意,这里指丽娘。整句意思是谁能给丽娘窗下画眉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丽娘丈夫柳生柳梦梅。柳梦梅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各位看官们可多品味品味。
第三四句与《牡丹亭》情节无甚关联,除了“春香”是指丽娘的婢女外,其余意思均与《牡丹亭》关联不大。因为,作者写的是双关诗,他真正要表现的,是另一层含义。
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若非作者君还算有些底子,否则还真猜不出这哑谜来。
这首诗,有个“本源”,来自明末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
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示意图
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
柳亚子一生敬慕,盛赞曰: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


剩粉余红 南明故宫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
“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
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
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
黛玉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霜”影射谁,大约也不用我多说了。
了解到夏完淳这首《一剪梅.柳》为基础源头,回头看《梅花观怀古》一诗,可见此诗正是影射的南明政权!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
“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
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
“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


一别西风 南明故宫
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那么,清呢?清朝又去哪了?
答案:清朝没有了......
有意思罢,红楼作者用十首诗把中国秦汉到明的历朝历代都影射了一遍,偏偏就少了个清朝。
这,就是他要表明的真正态度:天命正统属于明朝,即使它的后继者南明问题多多,那也是正统。清廷,在红楼作者心中,是不算数的,他拒绝承认清廷的正统性!
旷代奇才,红楼作者是真正的旷代奇才。
他以天才般的宏大视野,历数中华两千余年的精彩瞬间,匠心独运设计出这个“史诗体系”。又以“猜俗物”为幌子,用最平平无奇的《赤壁怀古》一首为起点,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首,才揭示出他真正的心思。
整十首诗,文字之运用,架构之安排,心思之繁复,实为巧夺天工,妙到毫巅。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历代以来,各种猜测如恒河沙数,红楼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解法,只是大部分都纠结于猜谜之中,薛宝琴讲“十件俗物”,其实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要从原文文本出发,方为解谜正法。
接下来,此十首诗之后的一段情节和脂批,才更加精彩。
宝琴作完诗后,接下来是一段几人的评点争论,寓意极深。如不是解析了前面十首诗,这段后续之文通常也就当是女儿家闲语碎语轻易放过了。
第五十一回原文摘录,虽有点长,建议细读: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庚辰夹批: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若不另作,又有何法省之。看他下文如何。】
黛玉忙拦道:【庚辰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
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宝钗听说,方罢了。【庚辰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这段原文中,总共出场四人对薛小妹的诗进行点评。
首先是宝钗给出意见:“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


10版红楼梦薛宝钗剧照
脂砚斋直接在批注中讲道“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
为何脂砚要说宝钗反驳,才算是好文呢?
因为作者将此处宝钗,又在影射清廷。
前八首不必细说,是“史鉴上有据”,唯有后两首,一首指明朝,一首影射南明,十诗之中偏偏没有清朝,所以才“必得宝钗此驳”。
紧接着是“黛玉忙拦道”,脂砚斋又批“好极!非黛玉不可”。
为何非黛玉不可?
因为黛玉在此处是影射明廷,后两诗中没有清朝,岂不正合她意。
此段仅寥寥数语,就将明清争锋的隐喻,暗藏于其中。
黛玉伶牙俐齿一通反驳,接下来探春上场,对黛玉所言表示赞同,原文“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
探春又是影射谁?
过往我解析“迎、探、惜”三春时,曾讲过红楼中的三春是影射三个南明政权,探春此处即指代南明,她支持明廷化身黛玉,本就理所当然。
最后一个上场的,是李纨。
同样的,过往文章中曾解读过,李纨在红楼书中影射李闯,此时她跳出来,说了一大段言语,立场颇堪玩味。
首先李纨大谈“关夫子的坟”,关夫子即关羽,只是此处另有他意。她讲到“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
又说“关夫子一生事业......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这是李纨在不忿,“关夫子”是谁?“关夫子的坟”又是什么?
李纨口中的“关夫子”,是指明朝政权,“关夫子的坟”,是指忠于明朝的士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则是讲闯军攻破北京城的时候。
李纨以“李闯”的身份评论,表示“关夫子的坟”不少,言下之意是指忠于明廷的士大夫不在少数,原因是“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
李纨话语中,开始虽有些许抱怨,说到后来却口风一转,承认这些“坟”的存在,表示薛小妹的十首诗“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的态度,真切体现出李自成政权的态度。
李自成所建之大顺政权,向来认为自身是汉明正统的继承者,虽然与明为敌,却一直认为这是中原汉族内部的正常改朝换代。在如何看待关外清军这个问题上,大顺政权和明朝政府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此为明末时期“华夷之辨”思想在红楼一书中的确切体现。


特别申明一点,此处包括前后文解读,只是就事论事,只针对红楼梦文本的分析。新中国建立后,各族同胞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无分彼此,在这一点上作者君的立场极为鲜明而又坚定不移的。
薛小妹作此十首怀古诗,有且只有四人点评,其他在场各人包括宝玉在内均未说话。
薛宝钗认为后两首不好,应重做,林黛玉、探春、李纨则认为后两首不必改,虽然其中李纨的态度足堪完味,却总算是支持。三比一,宝钗无奈,只得“方罢了”。
脂砚斋此时特地又写了一段批注,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衣无缝之文。”
脂老的意思是:你看此文隐藏的多深,想破你们这些看书人的脑袋,估计也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真是妙极了。
他还特意用了一个形容词“三染无痕”,并赞之“天衣无缝”。
今日,作者君就将这“三染无痕又无缝”之文,为诸位读者解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报我为解此谜彻夜难眠之仇。
以上对“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这段情节的解析,同作者君之前对钗黛和三春的解读,至此前后呼应,形成完美闭环。
我们回顾一下整篇文章,薛小妹作了十首怀古诗,前八首用史实,后两首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
前九首影射了从秦开始一直到明朝所有的中原汉人王朝,最后一首却没有讲清廷,而是出人意料地选了南明。
这明确表现出作者不承认清廷为法理正统的思想和态度。由此可见,红楼作者深受明末清初“华夷之辨”思潮的影响,并在其作品红楼梦中给予了相应表达及影射。
试问,身份属正白旗包衣的江宁曹府之人,可作得此嘲讽清廷的隐喻之文?
以上,便是本文结尾,也是作者君发出的终极一问。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




发布于 2021-12-25 14: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
liuhuirong 2023-04-07 发表于湖北  |  4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赤壁怀古》【赤,即“朱”,悼念朱明,曹也借指“朱”,一般认为“朱”姓起源于“曹”姓,是周初曹挟的后代。 “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此诗中朱慈炤借惨败的曹军暗喻覆亡的朱明政权】

赤壁沉埋水不流,【孙刘两军联手大败曹军,曹军伤亡惨重,折戟沉尸累积江中,江水为之阻塞而不能流动。隐喻朱明因同农民军和满清两线作战而最终败亡,明朝军民被大肆屠戮,尸横遍野、阻塞江河】

徒留名姓载空舟。【兵败后的战舰上只空余下高悬的旗号而已。朱明覆亡后,留下的只不过是无数的名姓而已,功德和荣耀都随着失败而不复存在】

喧阗一炬悲风冷,【“喧阗一炬”指火烧曹军朱明覆亡,“风冷”暗喻满清冷酷凶残,血腥屠戮汉家臣民】

无限英魂在内游。【无数的英雄好汉为了朱明故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公元112年,汉灭南越后受汉统治。建武十七年(41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两姐妹的领导下起而反抗东汉统治,马援被拜為伏波將軍,領兵南下,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交趾被平定,马援功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这首诗的第一句很是让人奇怪:镛,“大钟谓之镛”,见《说文》。 “铜铸金镛”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金钟和铜人,这与东汉的马援八竿子也打不到啊!不过马援虽没有“铜铸金镛”,却有“铜柱”,那是在平定交趾的征氏两姐妹后,立了两根铜柱作为汉朝的边界。而且马援还曾金城破羌,估计这就是高鹗将“铜铸金镛”改做“铜柱金城”的原因。但这样一来,《交趾怀古》的历史寓意就被彻底扭曲了,脂砚斋强调过《红楼梦》“一字不可更”,朱慈炤想借“铜铸金镛”说什么呢?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千万不要被“交趾”和“戎羌”局限住思路,这首诗的真正机关还是在吟哦的对象一代名将马援的背景上。马援不但是一代平定边乱的名将,更是两易其主的三姓贰臣!


马援在王莽新朝时任新城大尹。新朝灭亡后,马援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为隗嚣效力,后于建武四年(28年)奉书至洛阳,刘秀讥讽马援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见到你,大感惭愧啊。”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而已。”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听了很是受用,于是礼遇予他。马援返回西州后说服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于是派马援护送其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在隗嚣起兵抵抗刘秀后,马援上书刘秀,为消灭隗嚣献计献策,更率突骑五千为其奔走效劳,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成功的分化瓦解隗嚣势力。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因为地势险阻、情况不明而犹豫不前。是马援堆米为山,详细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陈述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力主乘机进攻,终于说服刘秀挥军直进。最后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马援靠着出卖旧主发达,为新主子刘秀统一天下立了大功。


后马援又为刘秀平定西羌和岭南,战功赫赫。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不想病死在南征途中,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铜铸金镛”都是金,喻指后金,朱慈炤是故意错用秦始皇的“铜铸金镛”为了暗喻是马援为新朝的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这《交趾怀古》是讥讽那些曾为朱明守边安疆的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投降满清,并为新主子入主中原效尽犬马之劳的丑态。洪承畴等朱明旧臣为满清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南明政权和抗清义士赶尽杀绝,其名声远播海外以及戎羌满清,天下人尽皆知。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马援劳苦功高,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张子房都不差啊!“铁”为“金”, “笛”通“敌”,“铁笛”暗喻“金敌”,指后金敌人。“铁笛无烦说子房”的真实寓意是:对朱明的敌人后金来说,洪承畴、吴三桂这些降将为后金满清统一天下所立下的功劳着实可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这些本是为朱明守边安疆、保家卫国的名将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转而为敌人后金残酷镇压本族人民的抵抗,用无量的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他们头上的顶戴官翎。真是平乱安邦好名将!叛国卖国好奴才!这《交趾怀古》实为朱慈炤对这些卖国贰臣的极尽鄙夷和嘲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09: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隐藏着二十年的形势变化图
龍乡
龍乡
与朋友们一起透视隐藏在《红楼梦》背后的真实故事。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隐藏着二十年的形势变化图



原创:龍乡



怪只怪薛宝琴所言的“暗隐俗物十件”,惹得曹学专家们一直不亦乐乎地把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当作俗物谜在猜测,甚至因为笫一首是《赤壁怀古》而牵强地往包衣曹家附会,全不顾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表现是很糟糕的。也有红学爱好者猜测,内隐书中十个人物,但是仍然没有发现怀古诗中藏着古怪。





最古怪的是第二首《交趾怀古》,根本不能称其为怀古诗: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首先“交趾怀古”这个名字就有很大问题,须知“怀古”作品无论是文章或诗词,都应该有具体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历史陈迹作体材。比如《题乌江亭》不能名为《题新安(安徽)》,《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能名为《吴越怀古》一样,古交趾郡在两汉时期的辖区非常辽阔,怀古诗岂能用如此广大的疆域去命名?



其次是首句的“铜铸金镛振纪纲”,说的是马援在平定交趾冷县女子征侧、征贰的反叛后,在获胜处立了两根铜柱,以彰显汉朝皇帝之权威。



不合理的是名为《交趾怀古》,四句诗只有首句与交趾有关,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之戎羌,指的是主要聚居于四川西部的羌族人,马援亦曾在那里的平乱中立过大功。



随后则又通过第三句的“马援自是功劳大”,引出了末句“铁笛无烦说子房”。此末句讲的是两个江苏人项羽、刘邦在安徽宿州灵璧东南的垓下进行的决战,相传,当年张良(子房)在垓下之战中用笛声引领的“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十万楚军。后来人们便把垓下附近的一座山,称作了“子房山”。



讲到这里,对这首怀古诗,我们是不是有种扯得太远的感觉呢?



第一句是与交趾有关,而两汉时期交趾郡的辖区,除去越南北部外,在我国境内,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贵州的南部,和云南东部;第二句却指向了四川;末句则指向了安徽和江苏,一首诗包括这么多地区有什么用意呢!



倒回来且看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嚣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相比较第二首诗,这一首写得就合情合理了,赤壁古战场具体地址就在湖北省,长江中游的南岸,不象《交趾怀古》那样漫无边际。



假如赤壁可以代表湖北的话,将其与《交趾怀古》中所包括及涉及到的四川、安徽与江苏这些地区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两首诗所涵盖的地区竟然与1644年五月前后南明所控制的疆域一模一样:






这真的会是一种巧合吗?



假如有认为这完全是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第三首《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笑他人嘲笑频。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南京东北的紫金山,诗中所记是《北山移文》中的故事,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趾怀古》只写到了两根铜柱,就能代表交趾,并且涉及到了四川和安徽、江苏,那么《钟山怀古》代表南京是完全能说得过去的。



而南京恰恰又是朱由崧于1644年五月,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时的都城所在地。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前三首怀古诗隐藏的就是1644年五月前后南明的形势状况。



我们再来看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写的是韩信当年落魄时,受漂母送饭之恩的故事。其实,怀古是假象,俗物谜也假象,真实用意是暗隐南明的形势变化。



淮阴在南明时期为淮安,由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驻守。《淮阴怀古》即







是暗隐南明首先丢掉了南京的北大门江北四镇。



1645年正月,高杰被暗降满清的许定国灌醉后杀害;三月刘良佐未作任何抵抗率部投靠满清;四月刘泽清降清;而黄得功分别在荻港和铜陵战败左梦辰后,转移到芜湖休整。



在这四人所驻守江北之地全部失陷后,紧接着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于是,接下来的第五首就是《广陵怀古》:



蝉噪雅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广陵即为扬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兵少将寡,仅坚守了一天的扬州,被清军用“红衣大炮”攻破,史可法因拒降而殉难。睿亲王多铎下令屠城,十天时间,在扬州疯狂地屠杀了八十万人。



扬州是南明都城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扬州的沦陷,实际上也意味着弘光政权的灭亡。



五月十日,朱由崧带领数十骑连夜偷偷逃出南京;



五月十五日,王铎、钱谦益等献城投降;



五月二十二日,黄得功在芜湖因箭穿颈部而自杀,朱由崧被清军俘虏,弘光政权彻底灭亡。






(1656年六月,弘光政权灭亡后的南明形势图)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之南的秦淮河畔,看上去《桃叶渡怀古》很象是暗隐南京隐落和弘光政权灭亡,实际上扬州的沦陷,已经基本宣告了弘光政权灭。因此第六首诗别有所指。



按照南明土地失陷的时间顺序,接下来是朱以海的鲁王监国政权所控制的地区,那么《桃叶渡怀古》与鲁王监国有什么连系呢?



原来桃叶渡是当年王献之送侍妾桃叶的地方,王献之为此写《桃叶歌》,此地则因而得名“桃叶渡”。正是因为王献之是会稽(绍兴)人之故,《桃叶渡怀古》以此暗隐鲁王朱以海于1655年七月在绍兴建立的监国政权。



由于监国政权处于面对清军的最前沿,终于在1656年五被清军攻陷绍兴,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的保护下逃往海上。



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鲁王监国控制的浙东地区沦陷将近三个月后,是隆武政权的灭亡,那么第七首为何是《青冢怀古》呢?



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大黑河岸,与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的福州地北天南,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这是因为昭君的故里秭归,在川鄂交界处的三峡地区。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数月后,大顺军余部在高一功、李锦(过)的带领下接受隆武帝招抚,建立了忠贞营。1646年初,收复荆州失败后,近二十万人在刘体纯、郝进忠(摇旗)、袁宗第和李来亨等人带领下转战到了三峡地区,与当地的地主武装联合起,形成一支活跃在陕、豫、川、鄂等地区的抗清势力“夔东十三家”。



由于在昭君故里的“夔东十三家”,是在隆武帝时期逐渐形成的,作者为了将“真事隐去”,才用了这种曲折的手法来暗隐隆武政权。而且,也是在“夔东十三”形成之时,于1656年(隆武二年)八月,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后绝食而亡。







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按照南明逐渐灭亡形势,《马嵬怀古》是隐指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呢?还是隐指朱由榔在肇庆建立的永历政权呢?



答案是永历政权,因为朱聿鐭的绍武政权仅存在了一个多月时间,而且还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那么《马嵬怀古》又是怎暗隐永历政权呢?



原来,杨贵妃的故里在广西容县的杨外村,自1368年(洪武元年)之后的有明一朝,容县皆归梧州府管辖,而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之前,即长居在梧州府,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联系,来暗指永历政权。



永历政权在朱由榔的不断逃亡奔波中坚持十六年,最后因1662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使南明彻底结束。















那么,随着朱由榔被吴三桂所害,明朝随之彻底灭亡,最后的两首诗,暗隐的又该是什么呢?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偷掖私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想要理解:这两首诗隐藏的是什么内容,一时间似乎找不什么头绪。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薛宝琴写完后,大家的评论,是否有什么引导与暗示:



薛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太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看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根据以上解读,我们知道前八首怀古诗隐藏的是“三帝一监国”的南明历史,而薛宝钗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乃是作者借宝钗之口,好象正是在暗示前八首讲的是“史鉴上有据的”南明朱姓帝王的历史;又说“后两首却无考”,仿佛是在暗示,后两首与前八首存在着区别,即暗隐的不再是南明朱姓帝王。黛玉之言,看上去是对后两首诗表示肯定,其实是对其所隐藏故事的肯定。



按照前八首诗形成的规律,似乎可以判断出,后两首诗隐藏的人物或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朱由榔遇害之后。



这样,不由地就想到了永历政权的两根柱石:李定国和郑成功。



那么,这两首诗暗藏的究竟是不是这俩人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李纨所作的评论:



“况且他原是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作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这一番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该怎么去分辨和理解呢?



她所说的《广舆记》,属于地理书,是明朝万历年间,陆应阳编纂的一部以图记名之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所谓《广舆记》中“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显然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提到《广舆记》,其意无疑是在暗示,对于李纨之言和那两首诗,需要在地理上去理解和寻找答案。



同时,李纨在评论中三次提到“关夫子”,又有何深意呢?



我们知道《蒲东寺怀古》的蒲东寺,出自于《西厢记》,其具体位置在山西省南端的蒲州(今永济县),正与关羽的故里运城搭界,均属古晋国之地,这是否就是以此隐指被封为晋王的李定国呢?



还有,关羽和李定国一样都是排行老二;关羽所在的蜀国在四川,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也在四川;关羽曾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惊得曹操欲从许昌迁都,李定国则组建象队,逼死孔有德、刀劈尼堪,“两蹶名王”震动华夏。



最重要的是李纨所说的“坟”,当年关羽被杀后,孙权把他的头送给了曹操,结果是,曹操按诸侯之礼将其头葬于洛阳,孙权则按诸侯之礼将其躯体葬在了当阳,刘备则在成都为其修了衣冠冢,以为招魂。因此就有了关羽“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之说,只是没有关羽坟在京城之说。




(李定国)

而李定国于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去世后,被葬在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后因清廷害怕南明余部,借李定国之墓聚众反清,就把李定国改葬在了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因而可以判断《蒲东寺怀古》暗隐的就是晋王李定国。并且由此能夠推断出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暗隐的是延平王。

那么《梅花观怀古》又怎么能连系到郑成功呢?这个就非常简单了,《牡丹亭》中的梅花观,在江西的南安镇,作者正是用这个“南安”来暗指郑成功的故里福建厦门的南安县。



而就在永历帝朱由榔被害后的第二十三天,国姓爷郑成功在台湾病逝。



南明最后的两根柱石,李定国和郑成功分别病逝后,抗清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其中与李定国曾协同作战的“夔东十三家”一直坚持到1664年八月,以李来亨在茅麓山携全家自焚结束。








(坚持抗清二十年的夔东十三家)



而在沿海地区一直与郑成功协同抗清的张煌言,于1664年七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并十月从容就义。后被葬在了西子湖畔,与岳飞、于谦一起被称为“西湖三杰”。



这就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所隐藏的,南明二十年的形势变化历史。

发布于 2022-06-30 21:09
怀古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3-5 22: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思想太前卫,怀古诗尽显反骨!怪不得都当谜语猜,没人敢挑破真相
where5
2022-10-09 发表于布基纳法索  |  27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Image

薛宝琴的怀古诗到底写的什么,在暗示什么,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十首诗对应了书中十个女性,是她们的命运谶言。
有人认为它们全是谜语,谜底是十个物件;有人认为它们对应了历史上十个文学艺术家。
有人认为这些诗串联起一系列历史事件,是清朝中叶的历史蓝图;还有人认为用来揭示薛宝琴真实身份(索隐派)
别看宝琴只是个打酱油的,她的怀古诗竟然成了红学大难题。这么多说法,感觉好乱,脑袋好疼啊!
那么,到底哪个对呢?
其实,一件事人们都以为平平无奇时,不妨去挖掘下深处的真理。当人们对某事众说纷纭,搞成神鬼莫测时,反而应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入手。
Image

01赤壁怀古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这首诗写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周瑜火攻曹操,击溃强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但是,作者薛宝琴在缅怀这段历史的同时,并不推崇周瑜,反而对他颇有微词。
苏轼面对赤壁遗址,发出的感叹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宝琴一开篇却是【赤壁沉埋水不流】。
你说浪淘尽,我说水不流。你说千古风流,我说沉埋成鬼。
呵呵,果然男女两性的思维天差地别,对比得也太强烈了点,有木有?
宝琴的意思是:周瑜设计火攻,费尽心思,虽然使自己留名青史,但于国于民到底有多大益处呢?到底推动了什么呢,为谁赢得胜利呢?不过是尸骨成山,生灵涂炭罢了。(吴国后来治国昏聩,终究还是被魏国统一)
喧阗:指兵士纷乱吵杂。悲风冷:明明火烧赤壁,双方士兵大量葬身火海,但宝琴却说风是冷的,这更加反衬了战争的残酷,带给人心灵无法抹去的创伤。

这首诗是典型的反战主义思想。请注意,自人类二战之后大量的反战宣传,让现代人感觉很正常。但在古代,这思想相当另类,甚至很有政治危险。
因为,统治者成天宣扬保家卫国啊,每个成年男子都有兵役义务。这可是忠君爱国的大问题哦!
Image

02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这首诗涉及的历史事件是东汉时期的交趾之乱。
交趾是古郡名,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个郡,在今越南北部。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趾当地俚族人发生叛乱,反对汉人的统治。马援奉光武帝之命,行军千里,平定了这次叛乱。
前三句貌似夸赞马援,但最后一句露了底,其实是讽刺。
我们重点来解析下第四句。
铁笛:指马援做的一首征战诗。而张良(字子房)也曾吹笛作楚声,乱项羽军心于垓下。
铁笛无烦说子房:表面意思是,马援功劳那么大,都盖过张良了吧,看来张良曾经的笛子都用不上了。
但这显然是反话。因为张良乃汉朝开国名臣,马援才有几个人知道,跟张良本不在一个阶层上,偏说马援更厉害,这是话里有话。
Image

她隐藏的话到底是什么呢?
需要看这两人的结局。张良是深谋远虑之人,深悟“狡兔死,走狗烹”的哲理,后来摒弃万事,专心修道养精。他崇信黄老之学,直至轻身成仙。
马援呢?他镇压了交趾之乱后,又向刘秀请战进击武陵五溪。刘秀怜其老,马援说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试骑。结果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宝琴诗中的【铁笛】即指此。
一个是功成身退,一个是至死不休。
如此你才能明白,她前三句拼命夸马援功劳大,是反向铺垫。把他垫起来了,忽然又釜底抽薪,拿他与神人张良对比。
真实立意是对古代臣子“文死谏、武死战”的讽刺。
宝玉常常抨击这个,宝琴诗作的思想与他一模一样。
Image

03 钟山怀古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诗涉及的是南北朝时期钟山地区的隐士之风。
钟山,即今南京市东北的紫金山。南北朝流行隐士之风,刘宋王朝的文帝,在钟山西岩建了招隐馆,招纳隐士。
到南齐时期有个文学家周颙,据传他曾在钟山立隐舍,但后来又出任海盐令。另一个文人孔稚珪嘲笑他,写了一篇《北山移文》,假设山灵口吻斥责周颙,讽刺隐士们贪图官禄的虚伪心态。
宝琴此文基本上是仿照《北山移文》,字面上看,也是讽刺沽名钓誉的假隐士。
Image

需要注意的是,此文用语相当尖锐,批判味道相当决绝。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意思相当于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
但事实上,据《南齐书·周颙传》载:周颙为官清正,颇有政绩,博学多才,性爱山水,而且一生仕宦,并没当过隐士。孔稚珪的嘲笑,很可能参杂主观偏见。
由此可知,此诗绝非针对周颙,也非针对假隐士。真假隐士,是主观判断的,不准确不客观。即便是个假隐士,也没达到罪大恶极的地步,犯不着如此批判。
那她针对的是谁呢?
当然是沽名钓誉之徒,热衷名利之徒!就是宝玉骂宝钗的那句话【国贼禄蠹】。
要知道南京是六朝古都,是著名的政治中心,不是争权夺利之地?站在这块土地上,难道只有隐士值得怀古?好可笑啊!
作者是为避开敏感性,才借用隐士。如果直接写热爱政治的“风流人物”,岂不是要得罪一大波人?
Image

04 淮阴怀古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写一个历史名人韩信。淮阴,即今江苏省淮安市,刘邦封韩信为淮阴侯。故有此诗。
壮士须防恶犬欺:壮士指韩信。他贫贱时曾遭淮阴恶少的欺侮,甚至被迫从人家的裤裆底下钻过去。
三齐位定盖棺时:秦亡后项羽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个诸侯国,故称三齐。三齐位,指齐王之位。
韩信曾向刘邦讨价还价,要求立他为齐国假王。刘邦大怒,大骂使者。后听从张良之言,答应下来。从理性角度看,韩信被封齐王之日,已经决定了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寄言世俗休轻鄙:韩信早年贫困,且不事生产,遭到世俗之人的蔑视嘲笑。此句意思,相当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饭之恩死也知:韩信贫贱时,有个洗衣老妇可怜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王,赐赠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以儒家的忠君思想来说,韩信不算正面人物,是不合格的臣子。因为他一直有单干的想法,虽有惊世才能,却很不驯服。

然而此诗对韩信发出深深地惋惜。诗作肯定了韩信的军事才能,肯定了他的人格,唯独对他死于非命深表叹息,感觉不值。
也就是说,此诗推崇个体才能,却对封建社会那套“忠君爱国”的大道理不屑一顾。
Image

05 广陵怀古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诗写隋炀帝。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隋炀帝下扬州,是他留给历史最重要的一章,故有此诗。
605年(大业元年)3月,隋炀帝杨广调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扬州。河渠两岸堤上种植杨柳,称之为隋堤。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宫尤为华丽。
同年仲秋,杨广率萧后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从等将近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水上龙舟楼船相衔二百余里,挽船壮丁八万余人,两岸骑兵护送,旌旗如林,穷极侈靡,耗尽国力,所过之处百姓遭殃。
Image

蝉噪鸦栖:柳树上多蝉和鸦,这里指隋堤景物。
只缘占得风流号:隋炀帝喜欢游玩逸乐,得了个风流皇帝的称号。
惹得纷纷口舌多:指后世人胡说八道。
隋炀帝在史书上是亡国之君,反面教材。但此诗却认为,史书上的正反面,全靠运气。
如果隋朝亡在其他帝王手里,又或者隋炀帝再打几仗,搞些国土,后世就会把他开挖的隋堤,吹成不世之功,如尧舜一般。
而如今,他被视为亡国之君了,那隋堤就成了祸国殃民的罪证。
有关这个话题,唐代诗人皮日休也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首诗表达了辩证看待史书、看待功过的思想。对成王败寇的理念,发出讽刺。
Image

06 超惊叹的三观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共选取十个历史人物,前五首是男性,后五首是女性。宥于篇幅,本文只能解析前五首。
阴阳平衡,这非常符合曹公的对称主义美。
更关键的是,男性题材涵盖了国家、政治领域,女性题材代涵盖了家庭、情爱领域。合在一起,岂不是把人世间全涵盖了?
也就是说,十首诗就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全面展现。
那么,如此神秘、如此大动干戈,到底展现了谁的三观?
首先肯定是薛宝琴的。此外,还是宝玉的。
只要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诗中的思想,宝玉都曾经说过,或者在诗作里表达过。
既然是宝玉的,那也是作者曹雪芹的。
关于这个问题,有点头脑的读者,应该不会反对。因为书里但凡出现长篇诗文(芙蓉女儿诔、葬花词)、组合诗歌(五美吟、十怀古),尤其是非应制、非应酬、非比赛状态下的作品,基本都承载着作者本人的三观。
搞清楚这个前提,再细细体会这些诗,你会发现一个满身反骨的作者,一个超前卫、超现代主义的作者。
Image

如何超前卫呢?他非常重视个人价值,重视个体感受,重视实事求是。是以人文关怀和民本主义的视角,去认识世界。反对功利主义,反对强行冠名和道德绑架,反对战争,反对将维护权力美化成爱国忠君。
说超前卫,换个说法也可以叫复古。因为原汁原味的华夏文明里,也有尊重个体价值的部分,尤其是诸子百家的时代。

自独尊儒术之后,封建专制越来越加强,个体价值不但被漠视,甚至有罪。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失去真实和客观,被道德绑架,完全服从于权力、膜拜权力。
宝玉常常推崇复古,写芙蓉女儿诔运用离骚体,原因都在这里。复古和超现代,说法不同,本质一样。
Image

07 世人对十怀古的误解
解读到这里,对政治学敏感的同学们,应该惊掉下巴了。
是滴,曹公真的很大胆。他这些诗貌似文采平平,但不敢细品,尤其是组合起来看,简直反动到家,封建社会赖以维系的思想,几乎被他全部抨击一遍。
在此我先声明:我只解读原著,思想对错问题与我无关。网络喷子不必找我论战。
不知道是因为这些思想太可怕,还是因为太难懂,反正历来的红学家都选择看不见。
是滴,就是选择性看不见。人们拿着这十首诗,挖空心思的猜谜语,猜人物,猜历史,猜宇宙星河.......什么都猜了,就是没人说它的思想。
Image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上面这段话来自一个非常著名、非常专业的古文网站,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学术界的主流声音吧。
主流声音就是这样告诉读者的:这些诗不代表曹雪芹的思想,也不代表薛宝琴的思想。它不是真正的咏史诗。
我就想反问下:那代表谁的思想?你们莫不是要告诉我,曹公为赚稿费而凑句子的?不是咏史诗,偏要写这个题材,有病吗?
否定了历史观后,再套上个男女观。
有人这样说:诗中十个人物,五男五女,男的不是被嘲笑就是被挖苦,女的都被歌颂赞扬。反映了曹雪芹反对男权社会,为女儿平反的宗旨。(最知名的搜索网站就这样解释)
这说法咋一听,好感人呢。可惜.....你真理解了《十怀古》吗?仅就前五首来说,并非对男性全部嘲笑挖苦啊!
他明明挖苦权力,嘲笑功利,他是要颠覆封建统治者割韭菜的思想,哪里嘲笑一切男性了?
明明跟性别无关的事,偏要弄进这个套里。看来,男女平权这个梗太好使了,无所不能啊,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Image

08小结
长期关注卓语的铁粉都知道,我始终认为红楼梦最大的价值在于他的思想性。世人误读,全都源于不重视其思想性。
被国人奉为神明的87版电视红楼梦,在我文中却常常被批评。并非我看不到它的好,而是它什么都好,唯独剥掉思想性,这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啊!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我曾说过,87版塑造的很多角色,有皮无骨,跟原著人设截然相反。今天谈到薛宝琴,大家看是否如此?
多读读《十怀古》就该知道:宝琴是个思想多么另类、前卫的女孩啊!前卫到令人咋舌,即便放在现代,也能吓退一城人,压根不是普通男人能吼住的类型。
Image

她最的特点是什么?是漂亮吗?
错,大错特错!其实她颜值才刚达到【水葱】罢了。如果颜值有段位,可以打架的话,她还远远没资格挑战黛玉呢。
但这不影响她的出众。因为她脱俗,因为她有思想、有见识。她站在那里,就与众不同了,一开口说话更显出色。与假模假样的薛宝钗形成鲜明对比。
贾母对她格外喜爱,探春说众人都不及她,真正的原因在这里。
宝玉踏雪寻梅,那绝美的意境,在曹公的创作意识里,是思想境界,是宝玉妙玉思想共鸣所呈现的世界。宝琴能同立雪中,意味着她头脑里的另类,不亚于妙玉。
换句话说,她可是红楼梦里排名靠前的思想咖。
对此,哪部红楼梦影视呈现出来了?不但挖掘不出她的特点,反而都把她塑造成宠物式美人,甜甜糯糯,娇憨憨的那种。
Image

一边喊着男女平权,喊着红楼梦为女子作传,一边忽略抹杀这些女孩超凡的思想。呵呵,原来作传,就是美女秀、选媳妇的传啊?!
那么,宝琴因何成为思想女孩,作者塑造她要表达什么,要揭示什么呢?既然她有别于宝钗,为什么还遭到梅家毁婚呢?有关她的谜团还有很多,请静待卓语后文。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where5 > 《卓语红楼》举报/认领
上一篇: 神秘的仙子“兼美”到底是谁?不是秦可卿,而是不起眼的她
下一篇: 红楼梦最深的坑:金玉良缘初露形迹,曹雪芹脂砚斋联手指出造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12: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7.4 钟家台 2020-02-19   |  79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这首诗的第一句很是让人奇怪,“铜铸金镛”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金钟和铜人,这与东汉的马援八竿子也打不到啊!不过马援虽没有“铜铸金镛”,那是在平定交趾的征氏两姐妹后,立了两根铜柱作为汉朝的边界。而且马援还曾金城破羌,估计这就是高鹗将“铜铸金镛”改做“铜柱金城”的原因。但这样一来,《交趾怀古》的历史寓意就被彻底扭曲了,脂砚斋强调过《红楼梦》“一字不可更”,朱慈炤想借“铜铸金镛”说什么呢?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千万不要被交趾和戎羌迷惑住,这首诗的真正机关还是在吟哦的对象一代名将马援的背景上。马援不但是一代平定边乱的名将,更是两易其主的三姓贰臣!
  马援在王莽新朝时任新城大尹。新朝灭亡后,马援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为隗嚣效力,后于建武四年(28年)奉书至洛阳,刘秀讥讽马援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见到你,大感惭愧啊。”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而已。”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听了很是受用,于是礼遇予他。马援返回西州后说服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于是派马援护送其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在隗嚣起兵抵抗刘秀后,马援上书刘秀,为消灭隗嚣献计献策,更率突骑五千为其奔走效劳,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成功的分化瓦解隗嚣势力。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因为地势险阻、情况不明而停滞不前。是马援堆米为山,详细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陈述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力主乘机进攻,终于说服刘秀挥军直进。最后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马援靠着出卖旧主发达,为新主子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又为刘秀平定西羌和岭南。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不想病死在南征途中,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铜铸金镛”都是金,喻指后金,朱慈炤是故意错用秦始皇的“铜铸金镛”为的是暗喻是马援为新朝的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这《交趾怀古》是讥讽那些曾为朱明守边安疆的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投降满清,并为新主子入主中原统一汉国效尽犬马之劳的丑态。洪承畴等朱明旧臣为满清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名声远播海外以及戎羌满清,天下人尽皆知。“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马援劳苦功高,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张子房都不差啊!
  这些朱明的叛徒残酷镇压汉族人民的抵抗,用无量的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他们头上的官翎。他们给满清新主子统一天下立下的功劳可比张良,真是平乱安邦好名将!叛国卖国好奴才!这是朱慈炤对这些卖国贰臣的极尽嘲讽!】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钟山,即南京紫金山。这是讥讽隐居钟山的周颙其实是个贪图官禄的假隐士。典故见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休沐(假日)则归。后颙出为海盐令,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以讥之。”
自称隐士的你何曾有什么名利观念? 无端的到尘世上做官,怎会是平白无故的呢?既然割舍不了世俗的名和利的种种牵连,就不要怨恨别人对你的虚伪的嘲笑和鄙夷。这是讥讽黄宗羲等沽名钓誉的假遗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7.3

下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交趾怀古》谜底,贾探春的辉煌人生,踩在贾府败亡的点儿上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更正趣侃红楼226:交趾怀古,薛小妹谜语咏志,盛名无虚,贾探春海外扬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已经解读完,通篇分析后,第二首《交趾怀古》谜底总感觉不满意!

趣侃红楼226期,君笺雅侃红楼认为《交趾怀古》借马援威震异国,突出贾探春远嫁海外声名远扬的故事并不错。


而张良的典故,则借由“博浪沙刺秦王”误中副车的故事,隐喻林黛玉和贾探春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

林黛玉为主,贾探春为媵。堪为“主车、副车”。

林黛玉虽被迫远嫁,不会委身他人,很快泪尽而亡。贾探春却因祸得福“日边红杏倚云栽”,侥幸顶替黛玉获得国王宠幸,生下王子后富贵福寿一生。先做王妃后为太后,在异国声名远扬,与马援的故事首尾呼应。堪称“误中副车”!

《交趾怀古》伏笔贾探春的海外人生辉煌并不错。问题出在对谜底的解读上。

当时认为谜底“俗物”,应该是锤子或者马车二者之中的一个。由于马援曾是大畜牧主出身。张良聘请大力士用一百二十斤大铁锤砸中秦始皇的副马车,推测谜底是马车的概率更大。现在看来太草率了。

串联十首怀古诗的所有谜底再看,马车和铁锤都有点格格不入。盖因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


《赤壁怀古》的谜底是“河灯”;《钟山怀古》的谜底是“盐”;《淮阴怀古》的谜底是“米”;《广陵怀古》的谜底是醋”;《桃叶渡怀古》的谜底是“茶”;《青冢怀古》的谜底是“酱”;《马嵬怀古》的谜底是“油”;《蒲东寺怀古》的谜底是柴”;《梅花观怀古》的谜底是“团扇”。

“河灯”开始,借赤壁之战曹操与孙权、刘备在大汉天下之内争权夺利,讲述“虎兕相逢”的不义之争。影射讽刺《红楼梦》贾家抄家背后的兴亡,是各方争夺利益的贪婪本质。

“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开门七件事,是每天生活的必须品,代指“人生”。

人们的一辈子无论贫穷富贵,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具象化的人生,是对名利和贪欲的灵魂拷问和反讽,契合《好了歌》。

“团扇”收尾,代表“散”。

贾家被抄家的结局,就如甄士隐家破人亡,被葫芦庙一场大火将家烧做“白地”,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河灯”代表勘不破的名利争夺,也代表贾家、四王八公、乃至于皇帝等甘为名利而死的执迷不悟者。

“柴米油盐酱醋茶”代表人生一世,不过“七件小事”,执迷不悟所谓何来?


“团扇”代表人生一世终究要死,执迷而死就像杜丽娘的一场“相思病”。只有勘破名利,才是“死而复生”的人生。

《梅花观怀古》借《牡丹亭》故事收尾,曹雪芹无疑经过了深思熟虑。

如此一来,就会发现缺了一个清醒堪破名利的“谜底”,无疑指向了《交趾怀古》。

《赤壁怀古》讽刺执迷不悟的功利心,影射贾元春。代表“亡”的本质。

《交趾怀古》影射贾探春。代表“兴”的本质。就应该揭示振聋发聩的“觉醒”!

贾元春原本是贾家的希望,结果确实绝望。她被送入宫里做了贤德妃,对贾家和她自己都是祸非福,并最终导致抄家覆亡。

元春判词中的“香橼”,代表心有不甘。体现出贾家对皇帝不忠不顺,卷入北静王一党不臣之事,最后失败被抄家。

贾元春就是贾家堪不破的名利的体现。

贾探春房中西墙下“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大鼎”代表王位传承。

“紫檀”代表皇家勋贵。

“大观窑”代表帝王官窑。

“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代表数十年皇家富贵福寿。

“洋漆”代表海外。

“白玉比目磬”代表夫妻情坚。


尤其注意“佛手”是香橼变种。却与香橼“心有不甘”不同,代表福寿绵长。

贾探春的“有福寿(佛手)”,与贾元春的“无福寿”。从二人都是“王妃”,元春却因名利而死,探春显然因觉醒而生。

后文贾探春协理荣国府改革大观园。抄检大观园时,痛心疾首怒斥贾家要“亡”,都是一种“觉醒”。

所以,《交趾怀古》作为影射贾探春的谜语,谜底就应该是一种“提醒”之物,且日常常见,起码在贾家常见!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我们在解读破译其他几首怀古诗时,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谜底的“眼”,往往就在第一句,最多结合第二句。

第三句、第四句诗,关乎的往往是这首诗伏笔影射的人物故事。

《交趾怀古》的谜底,无疑也会在“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两句中。


“铜铸金镛振纪纲,”古人采用精铜制作华美大钟,用来提醒世人国法纲纪。

铜制“金镛”,代指华美的大钟。钟则是“提醒”之物。

“振纪刚”是维护法度纪律的意思。

汉代张衡《东京赋》云:“宫悬金镛”;意思是皇宫里挂着华美的大钟,用作报时提醒之用。

当年佛教和道教还没有大兴,寺庙和道观也不普及。作为报时的钟楼、鼓楼,往往是皇宫的计时器。尤其钟楼,是提醒人们时辰的工具。

南朝齐武帝时,命人悬金钟于景阳宫,宫人闻钟声而起梳妆,以定为宫纪!

“金钟”定点报时,就是振纪纲之物。由此,《交趾怀古》的谜底似乎呼之欲出,就是“钟”!

但是,贾家当时除了栊翠庵还可能“暮鼓晨钟”之外,是不悬挂“金钟”的。可见答案绝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悬挂的中式大钟。谜底还要结合第二句。

“声传海外播戎羌。”这句诗本意是指马援曾经立下的两件大功劳。

一,马援南下交趾平定征氏姐妹叛乱。《交趾怀古》源自于此。

二,马援为陇西太守时,击溃进犯的羌人于西北边关金城一带,扬了大汉的国威、军威。

这里要忽略掉马援,而是结合前句的“钟”,如何能够“声传海外播戎羌”?我们放下这里不表,要回到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六回)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
刘姥姥在凤姐房中见到的“匣子”就是西洋钟。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

此物堪称“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既有振聋发聩的声响,也有提示人们遵守时间振纪刚的作用。

而“钟锤”摇摆,还对应了张良“博浪沙刺秦王”,大力士铁锤“误中堵车”的典。关键“钟”还能与其他九种谜底的隐喻串联起来。

钟表代表提醒,巨大声响让人清醒。贾探春正是贾家很少清醒的人。

“河灯”指执迷不悟的名利之心,需要“钟表”一般振聋发聩让人“觉醒”。人生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三餐而已,终究要有一“扇(散)”。

执迷不悟者就像《好了歌》中所指,放不开是真“散”!

贾家最后抄家,一如甄士隐不舍女儿甄英莲,他们的结局是真的“散”了。

觉醒者就像秦可卿、贾探春、李纨和小红这些人,清醒的认识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要提早未雨绸缪,才会“死而后生”,一如杜丽娘“还魂记”。


当时的西洋钟,已经是贾家普遍使用的报时工具“俗物”。作为《交趾怀古》的谜底,又影射贾探春远嫁西洋海外,更完美契合十首怀古诗的谜底。

“河灯”、“西洋钟”、“柴米油盐酱醋茶”、“扇子”,正是十首怀古诗的谜底。

当然,也有一点出去要注意,比方“酱”可能是“酱油”,“油”可能是女儿使用的桂花油。“茶”可能是花茶等,也就不一一追究了。

为前文趣侃红楼226期《交趾怀古》的错误谜底“马车或者锤子”,向读者朋友道歉,之前草率了。君笺雅侃红楼读书,也是每日都在学习、思考和,也会经常修改自己的观点。日后一定更要紧!

后文将继续解读第五十一回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907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做王妃后,威震四海名扬天下,“交趾怀古”的内容让人惊叹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趣侃红楼226:交趾怀古,薛小妹谜语咏志,盛名无虚,贾探春海外扬名

薛宝琴根据曾游历过的十处景点,作了十首怀古诗,并隐藏十个俗物谜语。可惜原文没有揭开谜底。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十首怀古诗,伏笔金陵十二钗的人生和命运,就像秦可卿房中的十几样陈设一样。上文“赤壁怀古”影射的人物是贾元春,谜底很有意思,并非共认的走马灯,而是“河灯”。






本文我们将继续解读第二首《交趾怀古》,这首诗影射的是贾探春,至于谜底,只能强作解释,后文再说。

交趾怀古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怀古”借马援奉旨交趾平叛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声名远扬海外的故事。

马援,东汉名将,字文渊,大畜牧主出身。在王莽新朝时为汉中太守,后归顺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马援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并南下镇压交趾起义。真正让他传颂千古的是一句名言:“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即是典出于此!

注意马援这段话是“交趾怀古”为贾探春的重要证据,因为贾探春也有一句类似名言:“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马援大丈夫当死战场,与贾探春但凡是个男儿当立一番事业,岂非异曲同工?

唐代李贤注引《广州记》曰:“援到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是说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趾郡女子征侧、征贰姊妺为反抗汉官吏苏定的暴虐,起而反抗,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群起响应,攻克六十五城,自立为王。

建武十八年,刘秀派马援率汉兵八千人合交趾兵共二万余人前往镇压,击败起义军,征氏姊妺在作战中壮烈牺牲。

马援于战后在交趾立下两根铜柱为标志,作为汉朝的边界。借以宣扬汉朝国威,整顿法纪王纲。

马援镇压交趾后,听闻刘尚进击武陵五溪西南夷军失败,向刘秀请战。可惜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武溪深》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

西晋崔豹在《古今注》记载:“《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其诗云:“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多毒淫!”

这是马援与《交趾怀古》的相关典故。

“铜铸金镛振纪纲,”是说马援平定交趾的女儿叛乱后,立起铜柱宣扬大汉国威和法度。

要注意这里的“金镛”不是铜柱,而是“华美的大钟”!

汉代张衡《东京赋》云:“宫悬金镛”;而南朝齐武帝悬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梳妆。是为宫纪!






金镛指向女儿和皇宫,代指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威名赫赫,盛传海外和西北塞外的少数民族地区。

程高本上一句是“铜柱金城振纪纲”,与本句前后呼应,“金城”是说马援为陇西太守时,击溃进犯的羌人于西北边关金城一代,扬了大汉的国威、军威。与平定交趾齐名!

由于各版本不确定是哪一句,本文都采用。其实对整首诗来说并不影响。主要凸显出马援“在海外异域声名赫赫”的事实。

“马援自是功劳大,”马援替汉朝平定边关之祸乱,自然是功劳大,不需要多做夸耀。

“铁笛无烦说子房。”《武溪深》的笛曲可惜证明马援智勇双全,不需要套用张良的“故事”!

历史传说张良曾在项羽被围垓下时,命令汉军士们吹奏铁笛扰乱项羽军心。这个说法与“交趾怀古”无关。

反倒是张良有勇有谋的历史与马援的赫赫威名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交趾怀古》的谜语有一定关系。

张良字子房,为韩国公子,后辅佐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获胜,与萧何、韩信一起被称“汉初三杰”。

张良在辅佐刘邦之前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张良拜师黄石公,杜撰居多。一个则是名震千古的博浪沙刺秦皇。

史载: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雇佣大力士执一百二十斤大铁锤,伏击行刺秦始皇于博浪沙中。因秦始皇当时更换了车驾,大铁锤击中副车,致使行刺失败。






《交趾怀古》本质是一首谜语,有人猜测谜底是喇叭(唢呐),但是根据马援、张良的故事相互印证,君笺雅侃红楼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薛宝琴极可能隐喻的是“马车或者锤子”。

交趾怀古中,马援声名赫赫,影射贾探春远嫁异国后名扬海外。但马援成名之前的身份是“大畜牧主”,那个时代的畜牧主要以养马和羊为主。而马援又姓马!

《交趾怀古》“金镛”就是华美的大钟,需要钟锤敲击才会响。而张良的故事指向张良雇佣大力士用大铁锤于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的故事,至于是“马车或者铁锤”的谜底,请恕本人没有想好。

不过“误中副车”是《交趾怀古》中心思想不错。意思是替身成了“主角”,是说张良没能杀死秦始皇,却将“替身”砸中。这就与贾探春的经历相同了。

长期关注的朋友应该知道关于贾探春远嫁,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一贯是贾探春与林黛玉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贾探春给林黛玉取名潇湘妃子,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的故事。






贾探春的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日是国王,红杏是贾探春,云则是林黛玉。晴雯是云指黛玉,绛云轩也是宝黛合称。

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影射黛玉远嫁异国为王妃。与贾探春远嫁结局相同。

潇湘馆后院有“大丛梨花兼着芭蕉”,暗示贾探春与林黛玉一同“离开”。

秋爽斋房中有“花梨大理石案,笔筒内插笔树林”,暗示贾探春与林黛玉一同“离开”贾家。

第七十回潇湘馆放风筝,贾探春的凤凰风筝被另一只凤凰风筝“有凤来仪”,缠住后又飞来一只双喜字裹挟着飞走,预示二女同嫁。

秋爽斋有梧桐,凤栖梧桐是帝王妃之意。潇湘馆“有凤来仪”,同样是帝王妃之意。

石呆·子失扇子故事里,石呆·子影射贾宝玉。他失去的二十把扇子的品种是“湘妃、麋鹿、玉竹、棕竹”。

湘妃指潇湘妃子,麋鹿指蕉下客贾探春,玉竹伏笔贾宝玉,棕竹指踪迹。指贾宝玉逢冤失去了林黛玉和贾探春,但最后三个人又重聚在一起,后文解释。

八十回后贾家抄家前,贾雨村被降职谋求复职,忘恩负义陷害贾宝玉。贾宝玉像石呆·子一样逢冤,致使林黛玉牺牲自己做“人参养荣丸”,被迫顶替别人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

当时林黛玉嫡出是姐姐为主,贾探春庶出为妹妹为滕,与娥皇女英一样。贾探春的“滕”就是“副车”之意。

林黛玉舍贾宝玉不可能委身他人,到达目的地后已经病入膏肓,不久泪尽而亡。国王爱屋及乌对贾探春非常好。探春“日边红杏倚云栽”,像娇杏一样,生下王子后成为正室王妃。






“误中副车”这里说的就是贾探春的这段故事。

然而,这并不是贾探春的终点,根据第四十回秋爽斋的陈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大鼎预示贾探春的儿子日后做了国王,探春母凭子贵为王太后,福寿(佛手)数十年。而以贾探春的能力,她极可能借助一身王妃、太后的身份在海外异国做了很多威名赫赫的事,广受赞誉。这都是《交趾怀古》所颂扬的。

而贾宝玉出家后,追寻贾探春和林黛玉远嫁的足迹,寻踪而至。最后在林黛玉的坟前守墓余生,也是石呆子“四样”扇子的最终伏笔。

《交趾怀古》的谜底如果是“马车”,则有“误中副车”之意,预示贾探春为“滕”,得了林黛玉早逝的幸运,福寿一生名扬海外。

讲完《交趾怀古》,就是《钟山怀古》,这首诗又是指谁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发布于 2021-12-07 09:46
探春
红楼梦人物
红楼梦(脂砚斋评)(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9 12:04 , Processed in 0.0754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