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妹新编怀古诗》隐藏着二十年的形势变化图
原创:龍乡
怪只怪薛宝琴所言的“暗隐俗物十件”,惹得曹学专家们一直不亦乐乎地把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当作俗物谜在猜测,甚至因为笫一首是《赤壁怀古》而牵强地往包衣曹家附会,全不顾及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表现是很糟糕的。也有红学爱好者猜测,内隐书中十个人物,但是仍然没有发现怀古诗中藏着古怪。
最古怪的是第二首《交趾怀古》,根本不能称其为怀古诗: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首先“交趾怀古”这个名字就有很大问题,须知“怀古”作品无论是文章或诗词,都应该有具体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历史陈迹作体材。比如《题乌江亭》不能名为《题新安(安徽)》,《京口北固亭怀古》不能名为《吴越怀古》一样,古交趾郡在两汉时期的辖区非常辽阔,怀古诗岂能用如此广大的疆域去命名?
其次是首句的“铜铸金镛振纪纲”,说的是马援在平定交趾冷县女子征侧、征贰的反叛后,在获胜处立了两根铜柱,以彰显汉朝皇帝之权威。
不合理的是名为《交趾怀古》,四句诗只有首句与交趾有关,第二句“声传海外播戎羌”之戎羌,指的是主要聚居于四川西部的羌族人,马援亦曾在那里的平乱中立过大功。
随后则又通过第三句的“马援自是功劳大”,引出了末句“铁笛无烦说子房”。此末句讲的是两个江苏人项羽、刘邦在安徽宿州灵璧东南的垓下进行的决战,相传,当年张良(子房)在垓下之战中用笛声引领的“四面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十万楚军。后来人们便把垓下附近的一座山,称作了“子房山”。
讲到这里,对这首怀古诗,我们是不是有种扯得太远的感觉呢?
第一句是与交趾有关,而两汉时期交趾郡的辖区,除去越南北部外,在我国境内,包括了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贵州的南部,和云南东部;第二句却指向了四川;末句则指向了安徽和江苏,一首诗包括这么多地区有什么用意呢!
倒回来且看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嚣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相比较第二首诗,这一首写得就合情合理了,赤壁古战场具体地址就在湖北省,长江中游的南岸,不象《交趾怀古》那样漫无边际。
假如赤壁可以代表湖北的话,将其与《交趾怀古》中所包括及涉及到的四川、安徽与江苏这些地区合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两首诗所涵盖的地区竟然与1644年五月前后南明所控制的疆域一模一样:
这真的会是一种巧合吗?
假如有认为这完全是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我们来看第三首《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笑他人嘲笑频。
钟山亦称钟阜、北山,即南京东北的紫金山,诗中所记是《北山移文》中的故事,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趾怀古》只写到了两根铜柱,就能代表交趾,并且涉及到了四川和安徽、江苏,那么《钟山怀古》代表南京是完全能说得过去的。
而南京恰恰又是朱由崧于1644年五月,建立南明弘光政权时的都城所在地。这就充分的说明了前三首怀古诗隐藏的就是1644年五月前后南明的形势状况。
我们再来看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定位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诗写的是韩信当年落魄时,受漂母送饭之恩的故事。其实,怀古是假象,俗物谜也假象,真实用意是暗隐南明的形势变化。
淮阴在南明时期为淮安,由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驻守。《淮阴怀古》即
是暗隐南明首先丢掉了南京的北大门江北四镇。
1645年正月,高杰被暗降满清的许定国灌醉后杀害;三月刘良佐未作任何抵抗率部投靠满清;四月刘泽清降清;而黄得功分别在荻港和铜陵战败左梦辰后,转移到芜湖休整。
在这四人所驻守江北之地全部失陷后,紧接着便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于是,接下来的第五首就是《广陵怀古》:
蝉噪雅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广陵即为扬州。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由于兵少将寡,仅坚守了一天的扬州,被清军用“红衣大炮”攻破,史可法因拒降而殉难。睿亲王多铎下令屠城,十天时间,在扬州疯狂地屠杀了八十万人。
扬州是南明都城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扬州的沦陷,实际上也意味着弘光政权的灭亡。
五月十日,朱由崧带领数十骑连夜偷偷逃出南京;
五月十五日,王铎、钱谦益等献城投降;
五月二十二日,黄得功在芜湖因箭穿颈部而自杀,朱由崧被清军俘虏,弘光政权彻底灭亡。
(1656年六月,弘光政权灭亡后的南明形势图)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在南京之南的秦淮河畔,看上去《桃叶渡怀古》很象是暗隐南京隐落和弘光政权灭亡,实际上扬州的沦陷,已经基本宣告了弘光政权灭。因此第六首诗别有所指。
按照南明土地失陷的时间顺序,接下来是朱以海的鲁王监国政权所控制的地区,那么《桃叶渡怀古》与鲁王监国有什么连系呢?
原来桃叶渡是当年王献之送侍妾桃叶的地方,王献之为此写《桃叶歌》,此地则因而得名“桃叶渡”。正是因为王献之是会稽(绍兴)人之故,《桃叶渡怀古》以此暗隐鲁王朱以海于1655年七月在绍兴建立的监国政权。
由于监国政权处于面对清军的最前沿,终于在1656年五被清军攻陷绍兴,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的保护下逃往海上。
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鲁王监国控制的浙东地区沦陷将近三个月后,是隆武政权的灭亡,那么第七首为何是《青冢怀古》呢?
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南大黑河岸,与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的福州地北天南,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这是因为昭君的故里秭归,在川鄂交界处的三峡地区。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九宫山遇难数月后,大顺军余部在高一功、李锦(过)的带领下接受隆武帝招抚,建立了忠贞营。1646年初,收复荆州失败后,近二十万人在刘体纯、郝进忠(摇旗)、袁宗第和李来亨等人带领下转战到了三峡地区,与当地的地主武装联合起,形成一支活跃在陕、豫、川、鄂等地区的抗清势力“夔东十三家”。
由于在昭君故里的“夔东十三家”,是在隆武帝时期逐渐形成的,作者为了将“真事隐去”,才用了这种曲折的手法来暗隐隆武政权。而且,也是在“夔东十三”形成之时,于1656年(隆武二年)八月,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后绝食而亡。
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按照南明逐渐灭亡形势,《马嵬怀古》是隐指朱聿鐭在广州建立的绍武政权呢?还是隐指朱由榔在肇庆建立的永历政权呢?
答案是永历政权,因为朱聿鐭的绍武政权仅存在了一个多月时间,而且还没有起到任何积极作用。
那么《马嵬怀古》又是怎暗隐永历政权呢?
原来,杨贵妃的故里在广西容县的杨外村,自1368年(洪武元年)之后的有明一朝,容县皆归梧州府管辖,而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之前,即长居在梧州府,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联系,来暗指永历政权。
永历政权在朱由榔的不断逃亡奔波中坚持十六年,最后因1662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勒死,使南明彻底结束。
那么,随着朱由榔被吴三桂所害,明朝随之彻底灭亡,最后的两首诗,暗隐的又该是什么呢?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偷掖私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想要理解:这两首诗隐藏的是什么内容,一时间似乎找不什么头绪。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薛宝琴写完后,大家的评论,是否有什么引导与暗示:
薛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太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看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根据以上解读,我们知道前八首怀古诗隐藏的是“三帝一监国”的南明历史,而薛宝钗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乃是作者借宝钗之口,好象正是在暗示前八首讲的是“史鉴上有据的”南明朱姓帝王的历史;又说“后两首却无考”,仿佛是在暗示,后两首与前八首存在着区别,即暗隐的不再是南明朱姓帝王。黛玉之言,看上去是对后两首诗表示肯定,其实是对其所隐藏故事的肯定。
按照前八首诗形成的规律,似乎可以判断出,后两首诗隐藏的人物或故事,应该是发生在朱由榔遇害之后。
这样,不由地就想到了永历政权的两根柱石:李定国和郑成功。
那么,这两首诗暗藏的究竟是不是这俩人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李纨所作的评论:
“况且他原是到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作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李纨这一番话,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该怎么去分辨和理解呢?
她所说的《广舆记》,属于地理书,是明朝万历年间,陆应阳编纂的一部以图记名之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所谓《广舆记》中“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显然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提到《广舆记》,其意无疑是在暗示,对于李纨之言和那两首诗,需要在地理上去理解和寻找答案。
同时,李纨在评论中三次提到“关夫子”,又有何深意呢?
我们知道《蒲东寺怀古》的蒲东寺,出自于《西厢记》,其具体位置在山西省南端的蒲州(今永济县),正与关羽的故里运城搭界,均属古晋国之地,这是否就是以此隐指被封为晋王的李定国呢?
还有,关羽和李定国一样都是排行老二;关羽所在的蜀国在四川,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建立的“大西国”也在四川;关羽曾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惊得曹操欲从许昌迁都,李定国则组建象队,逼死孔有德、刀劈尼堪,“两蹶名王”震动华夏。
最重要的是李纨所说的“坟”,当年关羽被杀后,孙权把他的头送给了曹操,结果是,曹操按诸侯之礼将其头葬于洛阳,孙权则按诸侯之礼将其躯体葬在了当阳,刘备则在成都为其修了衣冠冢,以为招魂。因此就有了关羽“头枕洛阳,身在当阳,魂归故里”之说,只是没有关羽坟在京城之说。
(李定国)
而李定国于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去世后,被葬在了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后因清廷害怕南明余部,借李定国之墓聚众反清,就把李定国改葬在了北京芦沟桥西湖家港。
因而可以判断《蒲东寺怀古》暗隐的就是晋王李定国。并且由此能夠推断出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暗隐的是延平王。
那么《梅花观怀古》又怎么能连系到郑成功呢?这个就非常简单了,《牡丹亭》中的梅花观,在江西的南安镇,作者正是用这个“南安”来暗指郑成功的故里福建厦门的南安县。
而就在永历帝朱由榔被害后的第二十三天,国姓爷郑成功在台湾病逝。
南明最后的两根柱石,李定国和郑成功分别病逝后,抗清斗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其中与李定国曾协同作战的“夔东十三家”一直坚持到1664年八月,以李来亨在茅麓山携全家自焚结束。
(坚持抗清二十年的夔东十三家)
而在沿海地区一直与郑成功协同抗清的张煌言,于1664年七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并十月从容就义。后被葬在了西子湖畔,与岳飞、于谦一起被称为“西湖三杰”。
这就是《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所隐藏的,南明二十年的形势变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