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剩余石编号36501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5 21: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告诉你一个秘密:红楼梦作者是“孙悟空”!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75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写的是什么故事呢?当然是石兄的回忆录!正所谓:“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用《红楼梦》原著中的话来说,就是“(石兄)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1524232430384275.jpg

  那么,“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兄又是谁呢?书中明确交代,就是当日女娲补天所剩顽石,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遂幻形入世。

  《红楼梦》作者石兄的来历,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因风(女娲风姓)化幻形入世。

  《西游记》是孙悟空的自传(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红楼梦》则是石兄的回忆录。孙悟空是石猴入世,八戒沙僧该称他一声“石兄”。

1524232489354887.jpg

  既然《红楼梦》作者是石兄“孙悟空”,那么,当《西游记》穿越《红楼梦》:石兄的七十二变与火眼金睛不可不知!

  《红楼梦》作者石兄既是幻形入世,自然会有七十二般变化,必然会用他的必杀绝技——分身法(全名“大分身普会神法”)!


  石兄“孙悟空”的无敌分身法,一方面他自己可以分身为千千万万不同的人,另一方面他又可以使他人他物变作他自己。

1524232506879435.jpg

  所以,《红楼梦》里的人物,常常好多个小说人物隐射同一个历史人物,也常常一个小说人物隐射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

  既然石兄“孙悟空”会障眼法,读者就必须拥有石兄“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能被书中正面的演样法给蒙蔽,必须会看书中反面真相才是。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709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26 08: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芸雅书屋 2021-12-30   |  20阅读  |  1转藏

冬至: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芸雅书屋 2021-12-30   |  2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不经意间发现,阳光透过正房的窗户照在地板上,每天都在向内一点点深入,正午的正房里越来越显得明亮了。终于有一天,阳光停止了向正房内持续深入,开始返身缓缓向外退缩。光阴进退转换间,我明白,冬至日到了,为期半月的冬至节气开启了。冬至日是阳光透过正房窗户照进屋里最深入的一天,却也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当太阳达黄经270°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正午高度角达到极小值,太阳给予北半球的热量也达到极小值,这时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日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最大值不超过一天)交节。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极限,当太阳直射点南行至此,就会掉头转向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从此逐日增长。

按照我国传统文化,冬至日,斗柄指向正北方向,天时为子正,五行属水,天地闭藏,万物蛰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用阴阳自然消长的十二消息卦来代表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气当然用阴气盛极的《坤卦》来代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由于人们对《易经》一知半解,甚至历代大家们也多有误解讹传,所以普遍认为冬至节气应由十二消息卦中的《复卦》来代表,理由就是坊间流传的一句话,叫“冬至一阳生”,这句话正好和《复卦》相符。然而“冬至一阳生”出自何处,却查无可考,原来只是个讹传。

有人说“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源自北宋《易学》专家邵雍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冬至吟》。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这首诗的题目是“冬至吟”,诗中又有一句“一阳初动处”,于是有人望文生义,一知半解地总结出“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并把“一阳生”的《复卦》和冬至节气对应起来,后人也不加思索地以讹传讹,并以其为基础创立了许多学说。为了正本清源,剔除谬误,笔者在这里有必要深入解析一下邵康节的这首诗。

首先强调一下,“一阳初动处”不等于“一阳生”。“初动”和“生”是两码事,这真如腹中的胎儿,胎儿从受精卵开始就在母腹中“初动”了,但他还并没有生出来,我们还看不到这“一阳”。下面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冬至是子时的一个节气,子时代表仲冬之月,包括大雪、冬至两个节气,冬至日就在仲冬之月两个节气的中间,为子正之时,子正即为子之半,故曰“冬至子之半”。这里的“冬至”实际是指冬至日。古人用十二消息卦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并用十二消息卦阴阳的自然消息来反映岁月的更替。从《乾卦》开始,经过《姤》、《遯》、《否》、《观》、《剥》,一直到《坤卦》,皆为阳消阴息的状态,这是自然规律,故曰“天心”。从《乾卦》到《坤卦》,皆为阳消阴息,阴气渐盛,到《坤卦》时阴气盛极,故曰“天心无改移”。如果《复卦》对应冬至节气,《复卦》已是阴消阳息,阳气始盛,这样“天心已改”,怎么会说“天心无改移”呢?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一句前面已经强调“一阳初动”不等于“一阳生”,而后半句更加明确指出“万物未生时”。“万物”当然包括这“一阳”,万物未生就等于这一阳也未生。冬天五行属水,其色玄,故古人把冬天酿的酒称为“玄酒”。“玄酒味方淡”说明玄酒还没有最后酿造成熟。《复卦》唯一新生的阳爻为震体主爻,《易》以“震为雷”,雷是大自然的声音,故称为“大音”。“大音声正希”说明雷还未现,雷声还没最终发出来,这也说明《坤卦》还没能变成《复卦》。讲到这里,除非执迷不悟之人,凡从善如流之人皆应该已经明白,冬至节气应该对应《坤卦》而不是《复卦》。再有执迷之人“此方如不信”,那么我也就没办法了,只好让他“更请问庖牺”了。“庖栖”就伏羲氏,《易经》的首创作者。

冬至日的白昼虽极短,但是冬至日的气温并不是最低的,冬至节气也不是最寒冷的季节。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节气之后。一般情况下,冷在三九,俗话说“三九和四九,冻死哈巴狗”。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数九”的知识点,什么叫“数九”呢?数九就是指从冬至日后的某一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深,就已是日暖花开的季节了。数九的问题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老皇历上所谓的“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就是从冬至日之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第二种是单日冬至当日进九,双日冬至次日进九”,说的是冬至节气这天在农历的日子是单数,那就是当天开始数九了。如果是双数,那就是第二天才开始数九。第三种就是目前使用的从冬至节气当天就开始数九,这种方法完全契合“春打六九头”的说法。

冬至日后数九不仅是一种历法习惯,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配合数九的文化习俗,人们制作了《九九消寒图》,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数九开始后,每天涂红一个花瓣,直至把九朵梅花全部涂红,就已是仲春之月,春暖花开了。当然,《九九消寒图》还有其它形式,梅花图只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而已。

逢节必谈吃,我虽然也是个吃货,但写文章很少谈养生和美食,而冬至节气却不得不说说吃饺子。我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饺子,但饺子的起源却只和冬至节气有关。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乡亲们受冻,把耳朵都冻破了,便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面皮包之,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食,施舍给百姓吃,以禳祛寒气消除冻伤。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制作这种食物吃,形成了习俗,这就是饺子的由来。冬至吃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到了,天寒夜深,大地封冻,万物闭藏,土中的蚯蚓都蜷缩成一团,没有了一点活动的迹象,故日“一候蚯蚓结”。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北返,天文意义上的元阳之气开始回复息长,元阳之气从万物内部开始养育。麋鹿之角感其元阳之浩然之气,角内开始萌发新生之意,故角外的老旧组织开始皲裂脱落,故曰“二候糜角解”。冬至三候已接近小寒节气,气温更低,天气更寒,地下水的水气向上蒸腾,遇到地表以上寒气便凝华为雾气,雾气弥漫,如水泉动,故曰“三候水泉动”。“水泉”当指泉眼或井中的地下水。大地封冻后,地下水的温度要比地表以上气温相对高很多,地下水的“热气”会向上蒸腾,形成这时“水泉动”的物候景象。

冬至日是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进入数九寒天的开始。漫漫长夜,天寒地冻,对身处窘境的人而言,是最难熬的时候,常引出失意之人无限的悲叹和对光明近乎绝望的渴求。杜甫在《冬至》诗中说:“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白居易在《冬至宿杨梅馆》中吟到:“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其中愁苦可见一斑。然而物极必反,最黑暗的时候,必然孕育着光明,熬过漫漫长夜,光明就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感于此,用毛主席的一首诗来作为本文的结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
南怀瑾: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2022-01-02 23:15:53 来源: 心情励志美文  举报

分享至




罗曼读书会为 阅 读 而 生
雅 俗 共 赏 ,醉 美 读 书


文:南怀瑾
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
节,等于这个圆的地球在虚空中转动。气是什么?是地球本身内在的放射功能,太阳、月亮跟自然界的放射是配合的。
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大雪是节,冬至是气。
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
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而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也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
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
所以冬天地心是暖的,地球表面上是凉的。


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这是地球的物理作用。
到了十一月的冬至,是“一阳生”,卦上面五爻都是阴爻,最下面一爻由阴变阳,代表一个阳能开始生长,所以这个卦叫复卦,这个就是“冬至一阳生”的道理,因此我们过冬至就进补了。
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
所以冬至要吃汤圆,吃汤圆是假的,叫你注意这个时候可以配合补品了。
但是有伤风感冒的话,一点补药都不能吃,有其他毛病也不能随便吃补喔!只要身体内外有一点不清爽就不能吃补,一补就把它封锁住了,病就好不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清补这个道理,清理就是补。
譬如这个房间,你说墙上破了把它补一补,表面补好了,实际上里头还是破的。还不如干脆把破的清理干净,倒是个新的局面。
所以真正的补,是把内在的病完全清理干净,因为我们的生命功能自有生生不已的力量,生命自己会补助自己,这就是清补。


冬至这个“一阳生”不是生,是地球吸收太阳的热能进入地球的中心,冬至以前是收缩到极点的状态,“冬至一阳生”重新放射出来,地球的热能放射慢慢上升了。
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
我们要了解如何把握“冬至一阳生”的法则。
在这个十二辟卦中,一阳初生之处最为重要。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节,他是研究《易经》的专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时代的。他把易学整理出来一套法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面的人到现在为止,能够真正超越邵康节的还没有。
讲到“冬至一阳生”的道理,他的见解后来的修道人没有不用的。他的名句是: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这个也是“冬至一阳生”的原理,是《易经》最高也是最基础的原理。
冬至是子月(阴历十一月)下半的气,子月是复卦,一阳来复的意思。


运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时,从夜里十一点到次晨一时。所谓正子时,正子时是子时的中间,正好是十二点整。他说“冬至子之半”,在每天时间上来说,十二点是子时一半,上一半的子时属于当天夜里,下一半的子时是次日零分开始。
邵康节说“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时候,宇宙万物到了一个不属于动态也不是静态的时刻。
“天心无改移”,平稳极了,这中间是真空状态。这真空的状态是一阳之气初动之先,也就是“万物未生时”。所以佛家讲修到无念,真正空了,才是阳气来之前的境界。
这个时候,阳气将要发动,道家叫无阴阳之地,不阴也不阳。也就是佛家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谓止的道理。
我们懂了“天心无改移”,就懂得阳气真发动的状况。当一个人睡觉打鼾时,实际上没有真睡着,脑子还有思想;当他真正睡着时,原本吸啊呼啊,忽然有一个短暂的不呼也不吸了,动都不动,那是真睡着了。等一下他又吸气了,身体也动一下。
所以禅宗讲修定打坐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人到疲劳已极,什么话都懒得讲了,那也是一念不生啊!


“一阳初动处”,是生命的根源。“万物未生时”,就是禅宗所谓的“本来无一物”,很清静的境界。
但是我们懂了《易经》的道理后,就了解这个清静不是永远可以保存的,那是不行的。永远保存不变的话,阳也变成阴了,变成了死东西啦。
阳能是个生长的东西。至于阴呢?阴是个收藏的东西,阴极就阳生,必定会收藏进来。
所谓阳施,阳性是放射的;阴藏,阴是代表女性。阳施阴藏,是两种功能。
那么修道要到什么程度呢?最后还是要到达邵康节说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个时候就是平潮的时候——不阴不阳、半阴半阳、无阴无阳。这个境界是个最高的境界。假设一动,不是阴就是阳,这个复卦的道理,生命的道理也就在这里边。
人的这个生命,每天活着,如果没有用修养功夫,每天在生理上补充些、赚些什么回来,那就很吃亏了。不要认为过一年是长大了一岁,那是又残废了一岁,又损失了一岁。


所以老子说:“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盛了,就要变老,“谓之不道”,老了就要死亡。死亡没有什么了不起,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不过是一种变化而已。这个卦变了,本来是乾卦变成坤卦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人乃至于每一天、每一个时间,思想、身体都有它的变化,有时候不是病,却有病的现象,有时候觉得精神特别旺盛,你注意,现在已经在病态中啦,很严重的病态。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会死亡,死亡都是在精神最旺的时候产生的。
相反地,一个人随时也会感到身体很衰弱。有些同学常问我:老师,我今天身体很不好。我说你放心,你的命长得很啊!因为他知道身体不好,便什么都不干了嘛!又是吃药、又是休养,当然不会有问题。如果你认为身体好得很,不注意、不小心,那你随时都会完蛋。
罗曼读书会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1.1 钟家台 2019-01-16   |  117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第十一回《见凤姐贾瑞起淫心》里,朱慈炤写了一个明确的日子“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的特殊日子几百年难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没有任何一年的十一月三十日是冬至日。
  可这几百年难遇的日子崇祯居然碰上了两回!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五年都是!而崇祯十五年的冬至正是朱慈炤唯一亲身经历过的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贾瑞贾天祥,即假文天祥洪承畴就是在“十一月三十日恰是冬至”的崇祯十五年的松杏之战后投降满清的!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一份诏书中,命国史馆编纂《明季贰臣传》。洪承畴等出于“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刑生,腼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之理由被列入《明季贰臣传》中。由于功劳巨大,洪承畴被荣幸地列入贰臣的甲等,从此定性。
  尤氏就是尤大,真是匪夷所思啊,这尤二姐,尤三姐都是贾琏包的二奶三奶了,《红楼梦》也是时尚又超前了。
  朱三太子和桃花扇段落写得精彩。对黛玉和宝钗的影射不认同。
    跛足道人的神镜“风月宝鉴”的惊世真相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开篇就写道【《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脂砚斋怕读者无法意会书中各个借喻的深意,故而在开篇重点提醒:《红楼梦》有多个化名!这多个命名无非是朱慈炤使用的多种借喻罢了,是为了将《红楼梦》化入自身书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写作手法。。
  ----《红楼梦》是为了强调“昨夜朱楼梦”的“朱”,是为了暗示警幻仙姑的开口拿“春”字的“春梦随云散”的“春”其实就是”红楼“朱明;
  ----《风月宝鉴》是为了明示读者第十二回里跛足道人的“风月宝鉴”其实就是《红楼梦》这本书;
  ----《石头记》是为了强调唯一仅剩的补天之石的特殊身份,暗示小说的自传性质;
  ----《金陵十二钗》是为了暗示读者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出来的奇杯“十环一百二十节的大海”,其实就是名为《金陵十二钗》的《红楼梦》。详情请看我前面的《妙玉出的绝世难题》那篇解密。
  看第十二回描写:“跛足道人说毕,从褡裢中【庚辰双行夹批:妙极!此褡裢犹是士隐所抢背者乎?】取出一面镜子来【庚辰双行夹批: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两面皆可照人,【庚辰双行夹批:此书表里皆有喻也。】镜把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庚辰双行夹批:明点。】——递与贾瑞道:“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庚辰双行夹批: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庚辰眉批:与“红楼梦”呼应。】专治邪思妄动之症,【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有济世保生之功。【庚辰双行夹批:毕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等看照。【庚辰双行夹批:所谓无能纨绔是也。】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侧批:谁人识得此句!】【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只照他的背面,【庚辰双行夹批:记之。】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庚辰双行夹批:此书不免腐儒一谤。】若不早毁此物,【庚辰双行夹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辰双行夹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辰双行夹批:观者记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0.5

下一篇: 终极揭秘《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2: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11   |  362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中藏书丰富且工于词章。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同样很有文学修养。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当她写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我们知道,李清照不但写出了诸多婉约清丽的词作名篇,同样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豪迈诗作。事实上,她的文学之路就是始于诗歌的。年少时,她读了《读中兴颂碑》一诗后,当即写了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笔势纵横,借古讽今,鞭挞时政,对家国社稷表达了深刻的忧虑之情,为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击节称赏。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李清照不仅有照耀今古的文学才华,也是一位优秀的文物研究者。她和丈夫赵明诚都喜欢研究古字画器皿,甚至包括远至周代的青铜器。他们收藏的古籍非常丰富,在当时有很大名望,两人还合力编撰了《金石录》。

但是今天,我们不来赏析这位千古才女的诗词佳作,也不探讨她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成果,尼古丁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李清照的让人非常沉痛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录在陆游的《孙氏夫人墓志铭》里。


晚年的李清照(约六十五岁左右)孤苦一人,无儿无女,不想辜负自己的满身才学,想找个能够传承衣钵的弟子。她有一位孙姓旧友,两人颇有交往,这个朋友有一个女儿,十多岁,聪明伶俐,李清照很是喜欢。一天,这孩子随着父亲来李清照家里玩,李清照对孩子说:我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你可愿意?

“才藻非女子事也!”小姑娘怔怔地看着李清照,脱口而出。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父亲听到女儿的回答后大为奇异,高兴地把很多记录古代列女故事的书籍给女儿阅读,女儿“日夜诵服不废”。后来这个小姑娘嫁人了,“凡组织缝纫烹饪调絮之事,非出其手,舅姑弗悦。”也就是说,嫁人后的孙氏姑娘成了一个理家能手,很被婆家欣赏。

这位朋友是大诗人陆游的远亲,在这个孙氏姑娘年纪轻轻就去世后,陆游为她撰写了《孙氏夫人墓志铭》,墓志铭中说“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听到“才藻非女子事!”的时候是什么反应,我们无从知道,但从小姑娘的这句话里我们不但听到了她的断然拒绝,更听到了她对李清照一生的否定。而对于这样一句话,李清照的孙氏旧友也是对女儿持肯定态度的。至于陆游写的墓志铭,虽然他并未对这件事作任何评价,只是据实陈述,但以为亲友写墓志铭时言好不言坏的一贯作法来说,难免不让我们怀疑陆游同样是对这个小姑娘持肯定态度的,不然何至于一句问答之语被郑重地写在了墓志铭里呢?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李清照千挑万选,愿意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结果得到的是对方的轻视。“才藻非女子事!”,似乎蕴含了一句潜台词:什么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你看看你这辈子都做了些什么?你做的都是错的,是不值一提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沉痛的不仅仅是女子社会地位的卑微,更是对传统观念对人束缚之深的沉痛 。

我们习惯于接纳固有的传统作法,那种接纳是从骨子里传出来的、自然而然的,甚至不给自己一点反思这个作法是否正确的余地,我们不会去思考,不会去分析,只是一味地接纳并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传承到儿女的骨头里,再传承到孙辈的骨头里。

如果这个孙氏小姑娘当时接受了李清照的教导,她是否能彪炳史册我们不能确定,但她的一生定然是另一番光景。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固有的做法未必正确,也未必不正确,我们不能一味地打破传统,但在接纳传统的时候,我们是否该给自己一点思考的余地呢?追溯一下这个传统的根源,分析一下它是否值得现在的我们采纳并传承下去呢?机会是属于勇者的,机会是诞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的,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更习惯于依赖传统而厚古薄今,或看重创新而追奇逐异,反倒少了很多思考的过程。思考未必一定能让我们看清一切,但能让我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问题,我们也许仍然会采纳一贯的做法,但一定不会那么自以为是的、那么决绝地把某些观点强塞给子女,而是教给他们对待一个问题要有思考分析的态度。

藩篱的打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代未必能深受其益,但我们的践行或许能为后辈打开一番别样的天地。

这就是今天尼古丁为大家讲的故事,所陈述的观点只是个人看法,未必正确,欢迎大家讨论以便互促互进。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在一个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家中藏书丰富且工于词章。她的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同样很有文学修养。在这样的家学熏陶下,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当她写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我们知道,李清照不但写出了诸多婉约清丽的词作名篇,同样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的豪迈诗作。事实上,她的文学之路就是始于诗歌的。年少时,她读了《读中兴颂碑》一诗后,当即写了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笔势纵横,借古讽今,鞭挞时政,对家国社稷表达了深刻的忧虑之情,为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击节称赏。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李清照不仅有照耀今古的文学才华,也是一位优秀的文物研究者。她和丈夫赵明诚都喜欢研究古字画器皿,甚至包括远至周代的青铜器。他们收藏的古籍非常丰富,在当时有很大名望,两人还合力编撰了《金石录》。

但是今天,我们不来赏析这位千古才女的诗词佳作,也不探讨她在文物研究方面的成果,尼古丁为大家讲一个关于李清照的让人非常沉痛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录在陆游的《孙氏夫人墓志铭》里。


晚年的李清照(约六十五岁左右)孤苦一人,无儿无女,不想辜负自己的满身才学,想找个能够传承衣钵的弟子。她有一位孙姓旧友,两人颇有交往,这个朋友有一个女儿,十多岁,聪明伶俐,李清照很是喜欢。一天,这孩子随着父亲来李清照家里玩,李清照对孩子说:我愿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你可愿意?

“才藻非女子事也!”小姑娘怔怔地看着李清照,脱口而出。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父亲听到女儿的回答后大为奇异,高兴地把很多记录古代列女故事的书籍给女儿阅读,女儿“日夜诵服不废”。后来这个小姑娘嫁人了,“凡组织缝纫烹饪调絮之事,非出其手,舅姑弗悦。”也就是说,嫁人后的孙氏姑娘成了一个理家能手,很被婆家欣赏。

这位朋友是大诗人陆游的远亲,在这个孙氏姑娘年纪轻轻就去世后,陆游为她撰写了《孙氏夫人墓志铭》,墓志铭中说“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听到“才藻非女子事!”的时候是什么反应,我们无从知道,但从小姑娘的这句话里我们不但听到了她的断然拒绝,更听到了她对李清照一生的否定。而对于这样一句话,李清照的孙氏旧友也是对女儿持肯定态度的。至于陆游写的墓志铭,虽然他并未对这件事作任何评价,只是据实陈述,但以为亲友写墓志铭时言好不言坏的一贯作法来说,难免不让我们怀疑陆游同样是对这个小姑娘持肯定态度的,不然何至于一句问答之语被郑重地写在了墓志铭里呢?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李清照千挑万选,愿意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结果得到的是对方的轻视。“才藻非女子事!”,似乎蕴含了一句潜台词:什么古今第一才女?李清照,你看看你这辈子都做了些什么?你做的都是错的,是不值一提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沉痛的不仅仅是女子社会地位的卑微,更是对传统观念对人束缚之深的沉痛 。

我们习惯于接纳固有的传统作法,那种接纳是从骨子里传出来的、自然而然的,甚至不给自己一点反思这个作法是否正确的余地,我们不会去思考,不会去分析,只是一味地接纳并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传承到儿女的骨头里,再传承到孙辈的骨头里。

如果这个孙氏小姑娘当时接受了李清照的教导,她是否能彪炳史册我们不能确定,但她的一生定然是另一番光景。

李清照晚年苦寻传人,看到一女童欣喜若狂,后者大怒说了六个字
固有的做法未必正确,也未必不正确,我们不能一味地打破传统,但在接纳传统的时候,我们是否该给自己一点思考的余地呢?追溯一下这个传统的根源,分析一下它是否值得现在的我们采纳并传承下去呢?机会是属于勇者的,机会是诞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的,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更习惯于依赖传统而厚古薄今,或看重创新而追奇逐异,反倒少了很多思考的过程。思考未必一定能让我们看清一切,但能让我们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问题,我们也许仍然会采纳一贯的做法,但一定不会那么自以为是的、那么决绝地把某些观点强塞给子女,而是教给他们对待一个问题要有思考分析的态度。

藩篱的打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这代未必能深受其益,但我们的践行或许能为后辈打开一番别样的天地。

这就是今天尼古丁为大家讲的故事,所陈述的观点只是个人看法,未必正确,欢迎大家讨论以便互促互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2: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绝代词人李清照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写乎 2020-09-14   |  126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推荐:

采用即有稿酬:《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2018第四版)和征稿选题

作者:张慧蓉



李清照出生的朝代既成全了她又毁灭了她。

宋朝是一个自由但也禁锢,舒适但也离乱的朝代,盛与衰在这里交融,高雅与低俗在此磕碰。宋朝的土壤上盛开过耀眼的鲜花,那就是至今仍然让人吟诵称道的宋词;也遭受过痛彻心扉的屈辱,金人的铁蹄一再蹂躏这片土地,让赵家皇室蒙羞。



(一)小鸟依人般的婚姻生活

李清照出生于士大夫官宦之家,从小就胆大而且聪慧过人,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又被词风奢靡的社会氛围氤氲,这可能是她出类拔萃,后来在词坛声名鹊起的主要原因。

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她嫁给当朝宰相的儿子赵明诚,婚后二人夫唱妇随,过着琴瑟和同举案齐眉让人称羡的日子。他们既是同舟共济的伴侣,也是志同道合朋友。茶余饭后,或携手一起共赏日暮晚霞,或一起吟诗作词,互相欣赏。

此情此景,恐怕连神仙的日子也莫过于此吧?

赵明城爱妻子,非常非常欣赏她的才华。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赵明诚把自己写的诗与李清照的诗混在一起拿给词作颇佳的好友鉴赏,好友仔细研究后,从中选出了两首词,赵明诚发觉恰恰是爱妻所作,更加深了对妻子的热爱。



当时的生活从她两阙《如梦令》中可见一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大抵吟诗作词的人都喜欢喝酒吧,比如唐朝诗人李白喝酒之后必定出好诗。李清照也喝酒,而且是屡屡喝醉。这里两首词不是一个时期写的,但都有喝酒,而且喝醉了。前者喝的“不知归路”,后者则是“浓睡不消残酒”。我们不去讨论她喝酒,只说这些日子,她过得多么惬意。出游,吃酒,泛舟,多么逍遥自在。

要是她的日子一直这样过下去,也许李清照就不一定是她的诗词出名了。



(二)国破家亡,丧夫之痛的南逃生活

首先,是宋朝的江山倒下去了。

宋徽宗父子重蹈后主李煜的覆辙,被金兵掳掠。一个盛开着宋词之花的北宋被金人的铁蹄任意践踏。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就在国破家亡中彻底湮灭。

山河破碎,对李清照和家族也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接下来李清照又惨遭丧夫之痛。

为了洗清赵明诚的冤屈,她携重金古玩不远千里,不顾车马劳顿追赶朝廷官员。但朝廷官员为了逃命比兔子还跑得快,她哪里追赶得上。她也病倒了!

无奈的她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张汝舟。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后来为此她付出了后半生的惨重代价。



(三)为了生存,不得不再嫁,却遭遇家暴

为再嫁,她遭受到不少的非议。要是在开放自由的北宋,也许再嫁不算回事,但到了南宋,由于国力薄弱,人们的行为慢慢被控制禁锢起来了,用道德来控制绑架人们的思想,毋容置疑,首当其冲受害的是女性。她们要为极力倡导的贞操守节而牺牲自己的幸福。

要是张汝舟对她好一些,这些非议也算不得什么,毕竟乱世之中的她也有了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可是,张汝舟对她的爱是假心假意的,对她身边的财产才是真爱。无奈李清照对赵明诚留下来的东西视如生命,张汝舟失望了。他撕掉了伪君子的面纱,对李清照动辄打骂拳脚相加。



要是李清照是等闲之辈,这些屈辱她也默默忍受了。但她不是,她不能忍受这种侮辱践踏,她奋起了反抗,哪怕是两败俱伤。她把他告了官,要求摆脱家庭暴力,和张汝舟离婚。

李清照终于摆脱了这段悲惨的婚姻,她稍微有了些宽慰。她给亲戚写了一封信:“清照敢不省过自惭,扪心识愧。责权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读来字字沉重,感觉得到当时她为自己名誉的忧虑。

(四)凄凄惨惨戚戚的晚年

李清照后半生生活遭受双重打击,十分凄苦。这从她著名的词阙《声声慢》中感受得到: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吟诵起来是字字血声声泪,从而也感受得到她的豪迈悲怆之情。

李清照的“再嫁”和“离婚”,是为当时社会所不齿的,遭到人们的蔑视和唾弃,以至于记录她历史的那一页卒年不详,这是令人悲哀的。但李清照不向世俗低头,敢于为生活而抗争,实为女中豪杰。

瑕不掩瑜,李清照的绝代才华,终没有被那个乱世的尘埃所掩蔽,她的词作无疑是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瑰宝。



【作者简介】张慧蓉,笔名读红尘,四川绵阳人。喜欢读书和随心涂鸦,用文字书写生活放飞心情。在文学的道路上踯躅而行吸取学习,相信心的荒原有文字的滋养总会驻守一片绿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初心、弘扬国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李清照
语文3602017-12-19 08:29






夏日绝句/乌江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自刎



【译文及注释】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作品鉴赏】
《夏日绝句》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夏日绝句》字字珠玑,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连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作者介绍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经历“靖康之变”、书画遗失、离异系狱,感慨万千写下千古绝唱“江山留与后人愁”等名句
 
李清照因“靖康之变”颠离漂泊,将稀世珍宝护送至江宁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局势愈来愈紧张,李清照着手整理遴选收藏准备南下:“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一剪梅


凡屡减去, 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金石录后序》)十二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剩余书册被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这样记载此事:“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此处文字当因在传抄中或夺或衍而臻误。史实应为“青州兵变”。)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李清照至江宁后,雪日每登城远览以寻诗。周 《清波杂志》卷八有云:“倾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以宋高宗为首的妥协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拒绝主战派北进中原,一味言和苟安。李清照十分不满, 屡写诗讽刺, 曾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之句。李清照为纪念赵明诚誓死驻守江宁,写文祭奠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三月与李清照“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舟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清照有感而作《绝句》以吊项羽。以项羽宁肯一死,引颈乌江以谢江东父老的壮烈史迹,对南宋统治者进行讽喻。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筑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当时国势日急,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为保存赵明诚所遗留文物书籍,李清照派人运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当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散为云烟。李清照只好携带少量轻便的书帖典籍仓皇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往依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九月,刘豫在金人扶持下,建伪齐政权。李清照有诗斥之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达衢州。李清照在绍兴丢失大部分书画收藏,又经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绍兴),居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重立赏收赎。至此,所有图书文物大部散失。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获准离婚, 但宋代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虽然经历了一场再嫁匪人、离异系狱的灾难,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诗词创作的热情更趋高涨。她从个人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之后,把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古诗、律诗各一首为二公送行。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表达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李清照避乱金华完成《打马赋》,其“江山留与后人愁”名句千古绝唱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十月,避乱金华,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虽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辗转漂泊、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表达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又作《题八咏楼》诗,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难守,其“江山留与后人愁”之句,堪称千古绝唱。绍兴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校勘整理,表进于朝。越十余年,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2: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为德父),山东诸城人。宋代金石学家、藏书家、 [3]官员。 [4]右仆射赵挺之之子,金石学的开创者之一。由于欧阳修、赵明诚的开拓之功,金石学又称为“欧赵之学”。 [21]
赵明诚出身官宦、书香人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读经诵史,加上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女词人李清照结为夫妻。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婚后常典当衣物,鉴赏收买金石书画。入仕后,出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建炎元年八月丁巳,明诚起知江宁府。 [14]建炎二年(一一二八,戊申)正月,金人陷青州。 [15]次年五月,又奉召出任湖州知州,独身一人赴任,途中罹病,不久身亡。 [4]
赵明诚一生除去为官,常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所撰《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概述图参考资料 [2])
人物关系

李清照
妻子

赵挺之
父亲

赵思诚
哥哥

赵存诚
哥哥

清源郡太夫人
妹妹

李格非
岳父

傅自修
外甥

谢克家
表兄

綦崇礼
表弟

陈师道
姨夫
全    名赵明诚
字德甫(一作德父)
所处时代宋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兰家村
出生日期1081年
逝世日期1129年8月18日 [8]
逝世地建康(今南京) [51]
主要成就对两《唐书》多作订正;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主要作品《金石录》、《诸道石刻目录》 [20]、《古器物铭碑》 [20]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入仕为官
▪被诬夺官
▪避居青州
▪再次为官
▪南渡离世
▪历经朝代
2历史评价
3主要影响
▪金石证史
▪校勘学运用
▪史学思想
▪治学精神
4轶事典故
▪求娶李清照
▪重阳斗词
▪赌书泼茶
▪典衣治学
5人物争议
▪纳妾之谜
▪夫妻感情
▪死因之谜
6人物关系
7人物成就
▪主要作品
▪收藏书籍
8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赵明诚出生官宦世家。父亲赵挺之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赵明诚是第三子,还有两位兄长。赵家良好的教育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赵明诚日后从事金石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鉴赏能力。 [33]
赵明诚自小喜爱金石碑刻。赵明诚幼时读了欧阳修的《集古录》,他很敬佩欧阳修的治学精神,这也坚定了赵明诚投身金石研究的决心。父亲赵挺之在徐州为官的时候,年仅九岁的赵明诚就从当地收集了两块古代碑刻。十七八九岁的时候,他因藏物丰富、鉴赏眼光独到而在汴京的文物收藏圈享有一定声名了。他的姨父,著名诗人陈师道在外地为官的时候,都不忘为这个外甥搜罗藏物。 [28] [33]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赵明诚和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 [46]李清照自幼聪慧过人,少时便有诗名在外,她也喜好金石文学。两人婚后共同研习赵明诚从相国寺带回来的碑文。就这样,赵明诚夫妇成了金石、书画收藏和研究事业、志趣相投,情投意合的伙伴。 [27]赵明诚和李清照婚后,过了一段幸福的生活。赵明诚为官之后,家里有了收入来源,夫妻俩节衣缩食,家中钱财都拿去购买了金石字画。有时遇到昂贵的、夫妻俩也没有足够多钱财买下的字画或者碑文,都只能遗憾的放弃 [28]。崇宁年间,有人拿了一幅南唐名画家徐熙的《牡丹图》出卖,不过卖的人要20万钱,这对于赵明诚夫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财,夫妇俩对这幅画爱不释手,最终因为付不起钱只得放弃。 [9] [30]
入仕为官
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入官。宋朝为官有“三舍法”“门荫”制度。赵明诚是通过哪种制度为官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但是由于在宋朝宰辅地位尊崇,朝廷有系列优崇宰辅的措施,因此学者诸葛忆兵认为赵明诚依靠“门荫”制度为官的可能性更大。赵明诚的两个哥哥都是进士,赵明诚受其父亲恩荫得以在京城为官,不过刚开始为官时是什么官职也没有相关史料记载。 [28]
随着父亲赵挺之官位高升,赵明诚在仕途上也一帆风顺。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赵挺之拜相,六月,赵挺之称病罢相。罢相时徽宗以“以挺之之子存诚为卫尉卿、思诚为秘书少监、明诚为鸿胪少卿。挺之辞不敢当,乞收回成命,诏答不允。” [29]得益于宰辅之子的身份,赵明诚出仕后短短几年就官拜六品鸿胪寺少卿。 [30]
被诬夺官
元祐(1086年-1094年)以后党政争斗不断,新旧两党交替执政,使得社会矛盾愈加尖锐。徽宗为了挽回这种趋势,企图恢复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的新法,特意改元崇宁,任用蔡京为相。赵家属于蔡京阵营,而李格非出于苏门,自然就和蔡京站在了对立面上。赵、李两家在激烈的党争中下,实际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 [30]
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宋徽宗通过大赦天下,毁元佑党人碑等手段使党争得以缓和,但是赵挺之和蔡京的矛盾上升了。到了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再度拜相,两个月后赵挺之被迫称病离开宰相位置。赵挺之心力憔悴,在家闲居不久便郁郁去世。赵挺之去世仅仅三天,蔡京就唆使其党徒收集赵挺之的黑料,诬陷赵挺之结交富人,收受贿赂,贪赃腐败。同年七月,赵挺之死后被罢免官职。在蔡京的指使下,大兴刑狱。在此之前,赵挺之老家已经从密州迁往青州。此时,开封府与青州两地开始逮捕赵挺之的亲戚、子弟,赵明诚兄弟锒铛入狱。所幸关于赵挺之的指控没有获得事实依据,但蔡京指使党羽攻击赵挺之在元佑年间被元佑大臣所用,在宰相位置上庇护元祐党人。徽宗稀里糊涂的认可了蔡京给赵挺之组织的罪名,将赵挺之的三个儿子罢免官职,赶回老家闲居。 [30]
避居青州
大观元年(1107年),被罢官后赵明诚携妻李清照返回青州老家, [10]虽然是被迫回家居住,但是赵明诚和妻子李清照爱好乐趣与旁人不同。夫妇俩将青州的日常居所取名为“归来堂”,李清照还将自己的居所取名为“易安室”,都取之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这期间,赵明诚夫妇倾尽全力收集整理金石书画,他们的日常生活极其简朴,李清照说自己“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31]赵明诚曾经出仕,手中积蓄足以支撑夫妻俩的生活。这时候赵明诚集中精力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整理校勘,“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摩玩舒卷,指摘疵病”。白天时间不够,晚上继续工作,常以“夜尽一烛为率”。 [31]
避居青州期间,赵明诚得《唐登封纪号文》,《秦泰山刻石》,《汉司空残碑》,并邀友人鉴赏蔡襄《进谢御赐书诗卷 》,为徐铉《小千字文》真迹作跋,也曾留题于《千佛殿记》碑侧 [10-11]
再次为官
政和元年(1111年),赵挺之冤案得以昭雪,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恢复官职,再度进入官场。 [34]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结束十余年屏居青州的生活,再次出仕任莱州(今山东莱州市)郡守。莱州三年,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赵明诚呕心沥血将《金石录》初步装帧完成,里面还夹有驱除蠹虫的芸签,外面束着淡青色的丝带,每十卷为一帙(函)。公事之余,他每晚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12]
宣和四年(1122年),赵明诚在《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四》题跋。宣和五年(1123年)赵明诚作《唐富平尉颜乔卿碣跋尾》。 [28] [31]
宣和三年(1121年)到宣和五年(1123年)是赵明诚官场最得意的三年。初到莱州,这里民风彪悍、地痞流氓鱼肉乡里,当地官吏也充当恶势力的保护伞。赵明诚到任之后先拿吏治开刀,严惩贪官污吏。这期间他还多次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还破获多起大案。由于赵明诚的勤政,莱州的吏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肃清,民风归于淳朴。赵明诚自认在莱州的这几年实现了他“牛刀小试”的梦想。
赵明诚在郡守的职务上,做官与收藏两不耽误。他是一个清正廉洁、严于职守的官,这自然与家风有关。赵明诚不是腐儒愚笨之辈,即使政治军事才干不具备出将入相之才,也远在一般人之上,面对复杂的人事民情,冤假错案,处理起来基本上游刃有余,从不拖泥带水,在周围百姓官吏眼里,他是有威信有权威的人。既是郡守,赵明诚全面负责主持治安防务、赈灾救济、统领财赋事务、司法事务,并负有监察保举之责。他忙得团团转,有时一连几天在外奔波,或在下属县域处理政务。稍有空闲,就将精力放在文物上。 [49]
赵明诚还是朝廷的有功之臣。靖康元年(1126年),许景衡在朝廷任中书舍人时,曾记有《赵明诚转一官制》云:“敕,逋卒狂悖,惊扰东州。尔为守臣,提兵帅属,斩获为多。今录尔功,进官一等。”在当时情况下,在郡守那样一个位置上,恐怕任谁也必须那么做,不仅合情合理,履职守责,而且还要被看作是当机立断,大智大勇之行为。 [49]
南渡离世
宋高宗建炎年间,金人多次渡江南侵,南方兵乱四起,烧杀劫掠,民不聊生。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国前后,赵明诚和李清照还在淄洲。赵明诚接到家训母亲郭氏在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病逝,赵明诚匆忙赶回去奔丧。 [13] [35]在赵明诚奔赴江宁的路上,江宁发生了骚乱。江宁守臣傲慢放荡引起了军校周德不满。周德发动叛乱控制了江宁府,但是动乱很快平息了。赵明诚刚到江宁不久就接到了朝廷的敕令。任命他为朝散大夫、直龙图阁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 [35]赵明诚在江宁的稳定生活非常短暂。 [14]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建康城中发生了御营统制官王亦发动的兵变。赵明诚即将改任湖州知府,但是听闻此消息的赵明诚没有组织反抗而是和通判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半夜缒城逃走。事后母丘绛和汤允恭都受到了处分,赵明诚因此罢官。但是到了建炎三年五月,高宗任然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府,这时候赵明诚在池阳(今安徽贵池)。从靖康国难以来,赵明诚一直以来,劳心劳力,没有片刻的喘息时间。从汴京陷落,国破家亡到母亲病逝,千里奔丧。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赵明诚东奔西走,心力憔悴。 [28] [31]建炎三年夏,赵明诚在奔赴建康的途中感染疟疾,自此一病不起。赵明诚性急,得了疟疾会浑身发烫,为了尽快好起来。赵明诚服用了凉药柴胡、黄芩等。错误用药导致赵明诚病情加重,生命垂危。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取笔墨作绝笔诗。诗成之后,撒手人寰,享年49岁。 [16] [28]
历经朝代
大事记
朝代
皇帝
年号
元丰四年(1081年),赵明诚出生 [26]
北宋
第六位皇帝
宋神宗赵顼
(1048年5月25日
~1085年4月1日)
熙宁(使用时间:1068年-1077年)
元丰(使用时间:1078年-1085年)
太学求学 [3]
北宋
第七位皇帝
宋哲宗赵煦
(1077年1月4日
-1100年2月23日 )
元祐(使用时间:1086年-1094年)
绍圣(使用时间:1094年-1098年)
元符(使用时间:1098年-1100年)
1、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女词人李清照结为夫妻 [14]
2、崇宁二年(1103年)出仕为官 [28]
3、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被罢官 [30]
4、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再次为官 [34]
北宋
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赵佶
(1082年11月2日
~1135年6月4日)
建中靖国(使用时间:1101年)
崇宁(使用时间:1102年-1106年)
大观(使用时间:1107年-1110年)
政合(使用时间:1111年-1118年)
重和(使用时间:1118年-1119年)
宣和(使用时间:1119年-1125年)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赵明诚升任江宁府知府,次年又出任建康府知府 [13] [35]
北宋
第九位皇帝
宋钦宗赵桓
(1100年
~1161年)
靖康(使用时间:1126年-1127年)
建炎三年病逝 [13] [28]
南宋
第一位皇帝
宋高宗赵构
(1107年6月13日
—1187年11月9日)
建炎(使用时间:1127年5月-1130年)
绍兴(使用时间:1131年-1162年)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东武赵明诚德甫,贵公子,酷嗜古学,仿欧阳公《集古》考定同异,为一家言。”(刘跂《学易集》) [17]
“赵君之书,证据见于精博。”(洪适《隶释》) [5]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上自三代,下讫五季,鼎、钟、甗、鬲、槃、匜、尊、爵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见于石刻者,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凡为卷二千。”(洪迈《容斋四笔》) [18]
“大略似欧阳修《集古录》,然铨序益条理,考证益精博。”(朱熹) [5]
“东武赵明诚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匜即以为偪姞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夥矣,而仅见于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于人亦夥矣,而仅存于今世者几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附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5]
“正夫有幼子明诚,颇好文义,每遇苏黄文诗,虽半简数字必录藏,以此失好于父,几如小邢矣。”(陈师道《后山居士集》) [6]
“赵明诚,字德夫(甫),大丞相挺之季子。读书赡博,藏书万卷,悉亲是证,铅椠未尝去手。酷好书画,遇名迹,捐千斤不少靳,畜三代鼎彝甚富。”(翟耆年《籀史》) [7]
“赵德甫博雅名士,其精心妙鉴,毕殚是书,小可给尘谭,大可资椽史,稽古之功,过越庐陵远矣。”(冯达道序(谢世箕刻本)) [19]
“三代以还,器物碑,款识铭记,与夫高文典册之鸿篇,断简残画之遗迹,从无辑而成书者,有之、自欧阳文忠公《集古录》始。赵德父效而为《金石录》,中所搜罗,广至二千,一一手为题跋,是正讹谬,信而有徵。(谢世箕跋) [19]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金石证史
赵明诚在《金石录》中,以金石刻考证传世文献多方面的讹谬,多有合理之处。尤其是根据碑刻特点,用以纠正传世文献中关于人物名号、生平仕履、地名、年号年代等方面的错误,具有很高的证史价值,取得了很大成就。 [22]
同时,赵明诚以金石补史,录存了大量珍贵史料。补充 史书无传或史传过于简略的缺失,尤其是在补录人物生平事迹、所历官爵等方面,有很大贡献。 [23]
校勘学运用
校勘学在我国文献整理工作中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具体方法是经过历代学者一步步总结出来的。倪其心在其《校勘学大纲》一书中说:“从方法论而言,校勘的一般方法的实质就是比较分析和科学考证。”赵明诚的考订经史正符合了这一本质。他的校勘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可谓死校与活校相结合。陈垣先生在其《校勘学释例》一书中把校勘的方法归纳为四种,即对校法、他校法、本校法和理校法。赵明诚也不自觉的运用了这四种基本的方法。而根据金饰证史的特点,又以他校居多,重视对校,善于理校,偶尔还运用本校,对校勘的方法可谓驾轻就熟。 [24]
史学思想
赵明诚在长期金石证史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从《金石录》跋尾部分相关史论中可以看出,赵明诚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他秉承无神论的历史思想,反对谶纬符命,抵制异端邪说,重人事而轻天命,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同时,他还借用历史事件针砭时弊,形成了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他注重史德,主张力传信史,反对史书编写的猥并脱漏,认为史书语音应当言简意赅,这一切无不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治史原则。 [25]
治学精神
治学精神、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传统文献学史料的新发现。赵明诚信碑而不泥碑、考史以论史的治学精神, 最为后世所景仰。此外, 在金石材料的使用上, 宋代学者提倡将金石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进行研究, “考其异同, 参以他书”, 或由金石文献发现传世文献的讹误, 或由传世文献来订正金石文献上的错误, 这就是王国维所讲的“取地下之遗物和纸上的遗文相示正”的“二重证据法”, 为宋代学者所初步实践。 由于宋代学者主要地将金石材料作为传统文献史学的重要考证材料, 宋人金石之学, 已经成为传统文献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50]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求娶李清照
元宵节这天,赵明诚与李清照从兄李迥外出游玩,在相国寺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因为是在晚上,俩人的长相可能都没有看清。但赵明诚早就读过李清照的诗词,本已赞赏不已,此时一见果然文如其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意。赵明诚回去后,便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的字谜方式,委婉地向父亲赵挺之谈及此事。 [45]赵挺之不明就里,以为这字谜是儿子从庙会上看来的。他绞尽脑汁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恍然大悟:言与司合,乃词字也;安上已脱,乃女字也;芝芙去头,乃之夫二字也。词女之夫,原来儿子要娶的是个女词人。于是,赵挺之派人到李清照家求亲。 [1] [30]
重阳斗词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政易安作也。按赵明诚喜金石刻,平生专力于此,不以词章名。《琅嬛记》所引外传不知何书,殆出自捏造。所云:明诚欲胜之,必非事实。 [44] [45]
赌书泼茶
相传两人在青州隐居时,闲来无事最爱“赌书”,择水烹茶,一人说一件事,另一人则回答此事见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说对了,奖一杯茶,说错了,只能看着对方饮茶。李清照记性好,总能先一步喝到茶,不过赵明诚论才情也不遑多让。二人你追我赶,却不想喝得太开心将茶杯倾覆,大笑着作罢,余茶香盈室。 [31]
典衣治学
赵明诚和李清照酷爱金石学,因为治家勤俭,夫妻俩只好节衣缩食来买金石,有一次李清照上街,碰到珍贵的碑石资料出售,因为身上钱不够,就脱下衣服典当购买。 [31]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纳妾之谜
关于赵明诚生前是否纳妾,后世有争议。纳妾的说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由王汝弼提出来,他在《论李清照》一文中以李清照的作品为证,确认赵明诚“蓄有姬妾”。不过这一说法直到90年代前后,才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的代表者如陈祖美、朱靖华等。
他们一方面从李清照的诗文词中发现更多的证据,认定赵明诚确有纳妾之事,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赵明诚临终之时“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诗词中“武陵人”“秦楼”“长宫门”“汉皋结佩”相关典故和诗词等进行推解,加上南宋洪适在《隶释》中说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子嗣,这在当时那个封建时代,似乎是不可能的,这进一步佐证了赵明诚“纳妾”。 [36]另一方面对赵明诚纳妾的原因做了新的补充说明,一是因无嗣而纳妾,二是宋代纳妾成风使然。
然而有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如姚玉光就在郑州大学学报上公开发表论文反对了这一观点,他侧重对李清照诗文词中“纳妾”说的相关证据进行逐一剖析辩驳,得出皆属“穿凿附会”的看法。 [37]
夫妻感情
关于赵明诚和李清照感情是否不和,后世也有争论。学者王长印认为虽然赵明诚夫妇志趣相投,学识相配,但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和李清照父亲李克非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这样的关系会刺激夫妇俩的感情,且二人无嗣,赵明诚有可能纳妾,再加上二人家国理念不同,赵明诚在建康弃城而逃引起李清照不满。这些都是二人感情不和的佐证。 [38]
学者周桂锋认为,夫妻之间有不愉快很正常,如果仅仅是用诗词中李清照表现出来的愁绪来证明两人感情不和太过武断。如果说是纳妾引发的感情不和,也有不合理之处,北宋期间纳妾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李清照不会因为这个和赵明诚感情不和,另外一个子嗣的问题,从当前资料查证不出赵明诚的子嗣,即便赵明诚纳妾也没有子嗣记载,那说明不是李清照的原因。而《金石录》后续中,在李清照的描绘中,能看到古代上层社会中夫妻和乐的景象。用低估赵明诚的道德修养来解析李清照诗词的意思,似乎是对李清照的痛苦想的过于严重了。 [39]
死因之谜
赵明诚之死,对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影响极大,在带有传记性质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叙忆了明诚从生病到去世的全过程,李清照对这件事悔恨最深的是赵明诚病时,她身在池阳,不能亲侍汤药,以至明诚误服寒药,导致病情恶化,才有壮年早殁的惨事。 [8]其实按《本草纲目》黄芩、柴胡不但可以退寒热,治诸疟,更能止 “泄痢” ,只不过治症的药理不同罢了。 据此,李清照所云赵明诚因黄芩、柴胡致泄痢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8]
人物关系
播报
编辑
人物关系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赵挺之
北宋密州诸城县人,登进士第。初选登州教授,历官德州通判、太常少卿、吏部尚书、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崇宁四年(1105年)由左相蔡京力荐,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一月,赵挺之罢相,未几,病逝于汴京,享年68岁。赠司徒,谥“清宪”。 [31-32]
母亲
郭氏
不详 [30] [32]
妻子
李清照
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是北宋礼部员外郎李格非之女。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9]
大哥
赵存诚
字中甫,进士出身,官至广东安抚使 [35]
二哥
赵思诚
字导夫,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40]
人物成就
播报
编辑
主要作品
著有《金石录》30卷。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体例仿《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评论独具卓识。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收藏于湖南图书馆。 [31]
收藏书籍
赵明诚夫妇在书记收藏上也颇有建树。赵明诚与李清照都是官宦世家,夫妻俩的藏书其一来自于家传,其二是大量购买,北宋是中国雕版刻书的黄金时代,赵明诚夫妇经常购书回家;其三是传写和征集。 [41]
赵明诚夫妇藏书数量巨大,据李清照在《金石录》中的描写,赵明诚去世之后两人的藏书还有两万多卷;夫妇俩藏书种类丰富,其中金石拓本两千卷,从李清照给赵明诚用药判断,两人的藏书似乎还有不少的医书,此外还有不少的书帖绘画;对于这些数量浩瀚的藏书,夫妇设置库目,登记造册,装补勘误,都做了许多的工作;其次,赵明诚与李清照的藏书尚且备有大量副本。其收藏和准备的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可惜的是这些书没有保存下来,金兵南侵,大量书籍在战火中丢失。李清照历经千辛保存的藏书后续也散失了。 [41]
影视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4: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读山海经》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有人显老,有人显年轻?
野半下独0y
2022-09-27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关注
《读山海经》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鉴赏】

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诗的前半部分,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是炎帝少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西山之木以填于东海。“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强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担一石之移山。但诗人歌颂的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靡它的决心,只要有这种精神与决心终有成功胜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讲的是刑天操斧执盾不甘失败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断首,仍然挥舞牌,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这个“固”字点明刑天的“猛志”本为其生来所固有而永不衰竭,无论失败还是死亡终不能使其消减。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前二句写“精卫”与“刑天”如此刚毅的缘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变化而言。生与死不过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而已。炎帝的女儿——女娃变成精卫,刑天变成乳目脐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无论衔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敌,都能无虑而不悔。诗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学观点激励自己无虑不悔的斗争意志。最后二句是诗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和已死去的晋朝,感情上有割不断的万缕千丝。刘裕上台后诛杀异己的行为更使他不满于刘宋政权。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刘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历史上起的积极作用。这正是诗人的局限。但他反对刘裕代晋和憎恶时代黑暗、政治残酷是紧紧相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刘宋政权,也是批判腐朽的东晋社会的继续。

这首诗写法曲折,意义较为隐晦,风格和情调与以上所选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诗人托物寄兴、精练含蓄,说理议论自然妥帖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16: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3世上当真容不得一个活着的李清照汉周读书2018-03-01 09:47







授权自知乎 作者朱权

01

李清照晚年的时候无儿无女,无人可传衣钵。
一位孙姓友人家的女儿,才十岁但聪明伶俐,李清照非常喜欢。
她提出要把自己所有才学倾囊相授,传给这个小姑娘。
然而小姑娘回以一句:才藻非女子事!我真想知道当时李清照是什么表情,听到这样的回应她该是怎样的难过和落寞。而后的故事更是有趣,小姑娘的父亲因此而“奇之”,觉得自家姑娘这回答真是太棒了,太有出息了。
然后“手书古列女事数十授夫人(即前文的孙氏小姑娘),夫人日夜诵服不废”,这可真是,呵呵,太有趣了。这段故事记载于陆游的《渭南文集》第三十五卷《夫人孙氏墓志铭》(不是陆游的夫人),是那位孙氏小姑娘数年后去世了,陆游为她写墓志铭中提到的。
而能将此事写入墓志铭,也说明陆游对孙氏的回应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歳,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
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
02

若想要搞个大新闻然后把李清照批判一番可太容易了,李清照的“黑点”多着呢,单拿喝酒说事,这可真是naive了。相比于喝酒,李清照好赌难道不是更值得批判的吗?来,看我给您批一个。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
赌博赌的废寝忘食还好意思说,真是不知廉耻。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或者您可以学习同时代人王灼的批判姿势,王灼的《碧鸡漫志》里称李清照:

“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

王灼对李清照这个“荒淫”的评价算是开了个不好的头儿,后世也有讥之词“淫”者,多少是受了王灼影响。不过王灼批判归批判,人家也是承认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批判李清照的姿势多着呢,拿喝酒说事可不多见,倒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啊。




0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前面说“在那样一个十岁小姑娘都知道“才藻非女子事”的时代,李清照这个“异类”要承受多少的误解和非议,实在难以想象。”
但是看看下面的评论:








这话看来是说错了,不止那个年代,即便千百年后,也同样有非议之声啊。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世上当真容不得一个活着的李清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12: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逍遥游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庄子逍遥游

作品名称
逍遥游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庄子》

文学体裁
散文

作者
庄周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思想诠析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榆枋(yú 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不知晦朔,蟪(hùi)蛄(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shuò)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úe)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jiāo)鹩(liáo)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páo)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zǔ)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nào)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cī)疠(lì)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gǔ)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qí)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chén gòu bǐ kāng)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fén)水之阳,窅(yǎo)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gū)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dàn)。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shùi)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wǎng)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1、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

2、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下文的“南冥”和“冥海”都用此意。

3、鲲(kūn):本义鱼子,小鱼。在此被庄子借用为大鱼之义,这符合庄子的《齐物论》本旨和庄子的独特的奇诡文风。

4、几:本义为极微小,引申为“极为接近”。《庄子》中此种用法不少,如《人间世》中“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又引申为“尽”,《庄子》中此种用法更多,如“适得而几矣”(《齐物论》),“无时无几”(《则阳》)。此处当解释为“尽”。旧说“不知其几千里也”都解释为“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大”,恐误。因《庄子》一书中表数量的词都用“数”,如“数仞”、“数金”释为“几仞”、“很多金子”;若要表达“几千里大”之义,应为“不知其数千里也”(《逍遥游》后文有“其广数千里”)。

5、千里也:应有千里之大。

6、鹏:传说中的大鸟。

7、怒:通“努”,奋力飞举。

8、垂天:天边。垂,通“陲”,边际。

9、海运:指海啸。形容海动风起之时。

10、徙:迁徙。

11、天池:天然形成的池子。

12、《齐谐》:志怪小说集。《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七卷,题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旧唐志》同, 《新唐志》入小说家类。作者事迹不详,今人多以为晋末宋初人。成书亦在宋初。该书亡于赵宋,遗文散见于《艺文类聚》、《法苑珠林》、《初学记》、 《白孔六帖》等类书中,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征引最多。常见的辑佚本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和鲁迅《古小说钩沉》本,均为十五条。

13、志怪:记述怪异的故事。志,记述。

14、水击:“击水”一词的倒装,形容大鹏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的壮观景象。

15、抟(tuán):盘旋上升。

16、扶摇:旋风。

17、息:气息,指风。

18、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19、尘埃:空中游尘。

20、以息相吹也:以气息相互吹而飘得。

21、苍苍:深蓝色。

22、其:或许。

23、正色:真正的颜色。

24、邪(yé):通“耶”,疑问词。

25、其视下也:它(指大鹏)向下俯视。

26、且夫:助词,无实义,起提示下文的作用。

27、负:承载。

28、覆:倒。

29、坳(ào)堂:屋前地上的洼坑。

30、芥:小草。

31、置:放。

32、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33、胶:动词,粘住地面动不了。

34、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没有力量托起鹏巨大的翅膀。

35、则风斯在下矣:风就在大鹏的下面(说明风有九万里深厚)。

36、而后乃今:“今而后乃”的倒装,这时……然后才……。

37、培风:乘风。培,凭。

38、夭(yāo):挫折。

39、阏(è):阻碍。

40、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41、蜩(tiáo):蝉。

42、学鸠(jiū):斑鸠一类的小鸟。

43、决起:迅速跃起。

44、枪:撞到,碰到。

45、榆枋(yú fāng):泛指树木。榆,榆树。枋,檀木。

46、时则:时或。

47、控:投降。

48、奚(xī)以:何必,哪里用得着。

49、之:往。

50、为:疑问助词,相当于“呢”。

51、适:去往。

52、莽(mǎng)苍:草色苍莽的郊野。

53、三餐:指一天。

54、反:通“返”,返回,下同。

55、犹:还是。

56、果然:饱足的样子。

57、宿:隔夜,头一夜。

58、舂(chōng)粮:把谷物的壳捣掉,指准备粮食。

59、三月聚粮:准备三个月的粮食。

60、之:指示代词,这。

61、二虫:指蜩和学鸠。虫,古代对动物的统称,如大虫指老虎,老虫指老鼠,长虫指蛇。

62、又何知:又怎么会知晓呢。

63、小知:小聪明。知,通“智”,下同。

64、大知:大智慧。

65、小年:短命。

66、大年:长寿。

67、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68、晦朔(huì shuò):月亮的盈缺。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

69、蟪蛄(huì gū):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70、春秋:一整年。

71、冥灵:大树名,一说大龟名。

72、大椿(chūn):树名。

73、彭祖:传说中寿达八百岁的人物。

74、乃今:而今,现在。

75、久:长寿。

76、匹之:和他相比。匹,比。

77、悲:可悲。

78、汤:商朝的建立者。

79、棘:人名,相传是商汤时的大夫。

80、是已:就是这样,表示肯定。

81、穷发:草木不生的地方。发,草木。

82、修:长。

83、羊角:像羚羊角的旋风。

84、绝云气:穿越云气。绝,超越。

85、斥鷃(yàn):小池泽中的一种小雀。

86、仞:古代丈量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仞,汉代以七尺为一仞。

87、翱翔蓬蒿(péng hāo)之间:翱翔在蓬木蒿草之间。

88、至:极致。

89、辩:通“辨”,区别。

90、效:功效,此处引申为胜任。

91、行:品行。

92、比:团结。

93、而:通“能”,能力。

94、其:指上述四种人。

95、自视:看待自己。

96、此:指斥鷃。

97、宋荣子:战国中期的思想家。

98、犹然:讥笑的样子。

99、举:全。誉

100、誉:赞美。

101、劝:勉励,奋发。

102、非:非难,指责。

103、沮:沮丧。

104、内:主观。

105、外:客观。

106、分:分际。

107、辩:通“辨”,辨明。

108、境:界限。

109、斯:这样,如此。

110、已:而已。指宋荣子的智德仅此而已。

111、数数(shuò shuò)然:急切追求的样子。

112、虽然:即便如此。虽,即使。

113、树:树立、建树。

114、列子:郑国人,名御寇,传说能御风而行,战国时代思想家。著有《列子》八篇。今人多异口同声称《列子》一书为后人(尤指晋代张湛)伪托而作。但列子其人其事多次互见于《庄子》,如《应帝王》篇。文段借列子乘风飞行,表明有待的道理。至少可证明:(一)列子有其人,先于庄子或与庄子同时代;(二)《列子》一书中内容多为后人所记述,但应存在有原文原句。这一论断还有待于地下考古证实。

115、御:驾驭。

116、泠然:轻妙的样子。

117、善:美妙。

118、旬有(xún yòu)五日:十五天。旬,十天。有,通“又”。

119、致福:得福。

120、有所待:有所凭借。待,依靠。庄子的“有待”与“无待”是哲学范畴,指的是事物有否条件性。全句是指列子即使可乘风飞行,也仍然不得不凭借他物。

121、若夫:至于。

122、乘:顺。

123、天地之正:天地万物的本性。正,自然本性。

124、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

125、辩:通“变”,变化。与“正”相对。“正”为本根,“辩”为派生。

126、以游无穷:行游于绝对自由的境界。无穷,绝对自由的境界。

127、恶乎待哉:还用什么凭借呢?恶,什么。反问句式加强了“无所待”的意义。

128、至人:极致的人,庄子心目中境界最高的人。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

129、无己:指至人破除自我偏执,扬弃小我,摒绝功名束缚的本我,追求绝对自由、通达,物我相忘的境界。

130、无功:顺应大道不示功名。

131、无名:不求名望。“至人无己”是庄子体悟的最高人格境界;“神人无功”是庄子无治主义政治观的表达;“圣人无名”是庄子扬弃功名、去除外物束缚的人生追求。

132、尧:传说中的帝王。

133、古代尧时的隐士。此人还见于《徐无鬼》《外物》等篇,皆记述许由拒位之事。

134、爝(jué)火:火把、火炬。

135、浸灌:侵润灌溉。

136、夫子:先生,指许由。

137、治:太平。

138、尸:掌管,主持。

139、缺然:缺乏能力的样子。

140、致:送与,送给。

141、宾:派生物。

142、鹪鹩(jiāo liáo):一种小鸟。

143、偃鼠:即鼹鼠,善于钻洞。

144、归休乎君:“君归休乎”的倒装,君主您还是回去吧。

145、予无所用天下为:天下对我一点用也没有。为,语气助词。

146、庖人:厨师。庖,烹饪一类的事。

147、尸祝:古代祠庙中掌管祭祀的司仪。

148、樽(zūn):酒器。

149、俎(zǔ):盛肉的器具。全句为成语“越俎代庖”的出处。本意为厨师即使不下厨了,也不能由掌管祭祀的人将酒器肉器拿来烹饪。这是说“尽管有人不管事了,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范围代行其事”。

150、肩吾、连叔:都为庄子笔下的虚构的体道之士。《庄子》一书,此类人物很多,即使是史上确有其人的,也是一副“道家”腔调、“道家”风格,甚至孔子有时也不例外。

151、接舆(yú):楚国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与孔子同时。此处庄子有自喻接舆的意思。

152、大而无当:宏达而不适当。无当,不切实际。

153、往而不反:一往无前而没有反复可循。

154、惊怖:惊恐。

155、河汉:天上的银河。

156、极:边。

157、大有迳庭:成语“大相径庭”的出处。比喻差别极大。径,门外路径。庭,庭院。

158、藐(miǎo):通“邈”,遥远。

159、姑射:传说中的仙山名。

160、淖(nào)约:柔美的姿态。

161、处子:处女。

162、凝:凝聚专一。

163、疵疠(cī lì):指疾病,灾害。

164、年谷:指庄稼。

165、狂:借用为“诳”,谎言。

166、瞽(gǔ):盲人。

167、文章:纹理色彩。文,通“纹”。全句是指为纹理色彩对盲人毫无意义。

168、观:景象。

169、岂唯:难道只有。

170、形骸:形体。

171、时:通“是”,这。

172、女:通“汝”,你。

173、之:这样。

174、旁礴万物以为一:混同天地万物为纯一。旁礴,通“磅礴”,混同,无所不包容。

175、世蕲(qí)乎乱:世人喜求纷纷扰扰。蕲,祈求。乱,纷扰,倾轧。

176、孰:谁,指神人。

177、弊弊:劳神苦思的样子。

178、大浸:大水,洪水。

179、稽:至,到达。

180、溺:淹。

181、尘垢秕糠(chén gòu bǐ kāng):尘土、污垢、秕谷、糠皮,指糟粕。

182、陶铸:原指烧制陶器、熔铸金属,这里指造就培育。

183、物:事,指世俗事务。

184、资章甫:贩卖衣帽。资,买卖。章,冠、帽。甫,衣服。

185、适诸越:到越国去。适,往。诸,于。

186、断发:剪发。

187、文身:纹身,往身上刺花纹。

188、四子:旧注指王倪、啮缺、被衣、许由四人,实为虚构的人物。

189、汾(fén)水之阳:汾河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90、窅(yǎo)然丧其天下焉:怅怅然忘却了天下。窅然,怅然自失的样子。

191、惠子:即惠施,庄子的朋友,先秦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192、魏王:即魏惠王。由于魏国曾定都大梁,所以魏国也称为梁国,因此魏惠王即《孟子》中的梁惠王。

193、贻:赠给。

194、大瓠(hù)之种:大葫芦的种子。瓠,葫芦。

195、树:培植。

196、实:容纳。

197、石(dàn):即“禾石”,古代重量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斤(担)。

198、落:平浅的样子。

199、无所容:无可容之物。

200、呺(xiāo)然:空空的样子。

201、掊:打破,砸烂。

202、为:配制。

203、不龟手之药:防止冻伤的药。龟,通“皲”,皮肤冻裂,下同。

204、洴澼(píng pì):漂洗。

205、絖(kuàng):通“纩”,絮衣服的丝绵。

206、聚族:召集同族的人。

207、鬻(yù)技:出卖、转让技术。

208、说(shuì):游说

209、越有难:越国入侵吴国。难,发动军事行动。

210、将:率领军队。

211、裂地:划拨出一块土地。

212、封:封赏。

213、龟手:指手足皮肤受冻而开裂。

214、何不虑:为什么不系缚。

215、樽: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

216、蓬(péng)之心:即蓬心,心有茅塞,比喻不能通达,见识肤浅。蓬,一种茎叶不直的草。

217、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

218、大本:主干。

219、拥肿:肥粗不端正。拥,通“臃”。

220、中:符合。

221、绳墨:木匠画直线的工具。

222、规矩:木匠用以画圆、方的工具。

223、涂:通“途”,道路上。

224、狸:野猫。

225、狌(shēng):黄鼠狼。

226、敖:通“遨”,遨游。

227、跳梁:跳跃腾挪。成语“跳梁小丑”的出处。梁,通“踉”,跳跃。

228、中:踩中,触到。

229、机辟:弩机陷阱,捕猎走兽的工具。

230、罔(wǎng):通“网”,罗网。

231、罟(gǔ):网的总称。

232、斄(lí)牛:即牦牛。

233、执:捉拿。

234、无何有之乡:宽旷无人的地方。无何有,什么都没有。

235、广莫:广漠。莫,通“漠”。

236、野:旷野。

237、彷徨(páng huáng):游逸自得。

238、无为:随意,悠然。

239、夭:折断,砍伐。

240、斤:大斧头。

折叠白话译文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蝉和小斑鸠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商汤问棘,谈的也是这件事。汤问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棘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大海,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是大和小的分别。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他们看待自己,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宋荣子这个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他对待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拼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还是有未达到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自得,驾轻就熟。十五天以后返回;他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去追求。这样虽然免了步行,还是有所凭借的。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确实是太不近情理了。”连叔问:“他说的是些什么呢?”肩吾转述道:“‘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那么专注,使得世间万物不受病害,年年五谷丰登。’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连叔听后说:“是呀!对于瞎子没法同他们欣赏花纹和色彩,对于聋子没法同他们聆听钟鼓的乐声。难道只是形骸上有聋与瞎吗?思想上也有聋和瞎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肩吾的呀。那位神人,他的德行,与万事万物混同一起,以此求得整个天下的治理,谁还会忙忙碌碌把管理天下当成回事!那样的人哪,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所留下的尘埃以及瘪谷糠麸之类的废物,也可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仁君来,他怎么会把忙着管理万物当作己任呢!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安定了海内的政局,到姑射山上、汾水北面,去拜见四位得道的高士,不禁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有难,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虽然作品中有逃避现实,追求无为境界的消极因素,但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为数众多的读者被作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成为中国古代一篇寓言体的论说文中著名的佳作。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全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设喻中先写了鹏的形体,从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蝉、鸠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鹏的高傲胸怀,鹏的背与翼再大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小虫鸟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长寿的彭祖媲美一样的可怜。作者将鹏与鷃两个形体悬殊的飞鸟进行对比,点明都靠风力才能飞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认为自己本领大,超群不凡就是无知可悲了。

文章顺势转入阐理,从有己与无己对照入手,有己的人们往往凭着自己的职位高才,可以达到“四个一”的地步,对国君能尽职,也只能靠权势发挥平庸的才能。当进入豁达无所求、无己、无功、无名境界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缠绕,这也是无我的最高标准。第三部份为表述,通过尧让贤转作者与惠子两段对话,用大瓠和大树来阐明作者反对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强调要解除外来的优惠条件,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构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虫鱼鸟兽与社会上的高官、贤能、明君相映衬;善于运用动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使各个层次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连接,引人联想,进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说是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展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明的。

折叠名家评论
晋·向秀、郭象《逍遥义》:夫大鹏之上九万。尺鷃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芒芒,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

晋·支遁《逍遥论》: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干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亡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

宋·楼钥《鲲化为鹏》:鲲大几千里,扬髫气日增。一时俄化羽,万古记为鹏。鳞族畴能化,龙门不足登。天池将转徙,云翼快飞腾。怪矣齐谐志,壮哉庄叟称。鸢飞与鱼跃,曾不事夸矜。

元·程端礼《古意》:大鹏飞南溟,抟风九万里。斥鷃无所适,翱翔蓬蒿里。为大既云乐,小者亦自喜。

明·陆西星《南华真经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纩中线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断丝连。作是观者,许读此篇。

清·林云铭《庄子因》: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此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

清·宣颖《南华经解》:无端叙起一鱼一鸟,以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鷃,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也。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之断处,亦无不续矣。

清·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开手撰出“逍遥游”三字,是南华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无穷”,乃通篇结穴处。却借鲲鹏变化,破空而来,为“逍遥游”三字立竿见影,摆脱一切理障语,烟波万状.几莫测其端倪,所谓洗洋自恣以适己也。老子论道德之精,却只在正文中推寻奥义;庄子辟逍遥之旨,便都从寓言内体会全神,同是历劫不磨文字,而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折叠编辑本段思想诠析
折叠思想内容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逍遥游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逍遥游的具体内涵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从“有所待”达“无所待”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中庄子运用了许多寓言来表述逍遥游的内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现。首先,庄子指出,大舟靠着积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鹏只有“培风”才能翱翔,因此他们都是“有所待者”。再如,庄子认为宋荣子的思想仍然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因而不是真正的“无待”。庄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无待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至‘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

“无用”即“大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瓠,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事二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折叠思想特点
庄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其一,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在庄子的思想中,构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时命之囿、哀乐之情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庄子理想人格所趋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对这种人生困境的超脱,即摆脱各种精神纷扰,建立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环境,这是真实和理智的。庄子通过对死生观念的超越,使死产生的恐惧、生带来的欢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张喜怒哀乐应顺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同时还实现了对世俗事务的超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芒然徨乎尘垢之夕卜,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总之,庄子理想人格认为通过精神修养可以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事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消融,从而形成安宁的心理环境,这在人的精神过程中是真实、可行的。

其二,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本质内容是对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质。“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主观与客观无任何对立或矛盾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因而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无人生之累——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态在观念世界里表现出来;这种“逍遥”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华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对万物根源“道”的直观体悟。庄子所认识和追求的自由——“逍遥”,是一种情态自由,庄子主要是从个人的无负累的心境状态、或逍遥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来认识和描述自由的。这种感受只能以某种感性的、直观的形式显现;这种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个人孤独生活的精神理想。“自由”离远古时代的人们还太远,然而庄子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思想,毕竟表明他发现了作为必然性的具体形态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种超脱方法,描述了一种自由的心境或隋态,引领人们实现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庄子的理想人格身上,还表现出一种异于世人的神奇性能,这使得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种神话式的幻想性。《庄子》中理想人格的名号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的名号虽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内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饮食起居、行为功能等方面都表现出神异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理想人格的这些奇异的性能表现了超脱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一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生活资料的匮乏,无法抵御的以水、火为代表的凶猛的自然灾害的侵袭,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临的更是人人皆无法逃脱的死亡,凡此种种,都是古代人们不能在现实中战胜,而只能通过幻想在神话中战胜的对象。庄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异性能,正是这种感情愿望的反映。二与庄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关。庄子是楚国贵族后裔,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庄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学特质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异性能则是楚地巫风祠祀盛行、神话鬼说丰富的烙印。三与庄子的人生哲学本身有关。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精神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一种理想性质的心境,它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用来作界定的理论概念,而难以得到更明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借助超凡脱俗的神话形象来表达“道”的思想观念,描绘“逍遥”的精神境界。

折叠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这对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得以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物欲的诱惑,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社会角落,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论英雄和成功,己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一种内心共识。人被外界的物欲所控制,遗忘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精神价值,出现了所谓的“精神匮乏危机”,因而,物质财富的增加不但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让人陷入一种物质欲望的怪圈,永远不知满足。在现代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力量,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物欲和功利主义日益膨胀,人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主宰,遗忘了自身,更出现所谓的“文明危机”和“自然科学危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观念大冲撞,不少人“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免不了权力诱惑造成畸型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致使人们心理失衡,利益的趋动使私欲膨胀,沽名钓誉导致道德论丧。如何在功名利禄面前从容坦荡,如何保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因而,庄子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现代十分可取,有利于帮助人们缓解因现实的种种不济而产生的烦躁困惑甚至绝望,引领人们走出精神的泥潭。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表现的尊重和顺从自然的生命哲学,体现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有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而无更多的奢望。“无名”,就是忘记荣辱得失,褒贬由人。“无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庄子认为,人如果可以摆脱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不在乎自己的胜负得失,追求超然淡泊的自然生活,就可以“无所待”的过着逍遥的人生。

在名利攻心、利益争夺的现代,庄子所追求的这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都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他为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引导人们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解放,在心灵的某处寻找一块可以安乐和谐、自由自在的精神净土。此外,人们从《逍遥游》中可以领会到许多另类的生活旨趣,以超脱万物的姿态获得心灵的淡泊和宁静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和乐趣。

顺其自然,实现真我的生存观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础,庄子的逍遥游体现了“道通为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我与万物为一”,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每个人的实质也是一样的,高低贵贱、是非美丑的评价只是人们对世俗的偏见,说明了没能体会“道”的存在,自然之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抓住“无用之用”也体现了他追求真我,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任其自然发展,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这种思想对现代启示重大,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们往往也蒙蔽了自己的本心,为了生存给自己戴上了虚假的面具,庄子的这种生存观告诉人们,人应该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抱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然心态,摒弃世间的是非荣辱,顺其自然,便能感受真正的幸福。

逍遥游达到的“道通为一”的境界除了告诉人们要保持自然本心之外,对人类现代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也给予了启发。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即“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为一,因此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客观环境中体会纯真自由的精神境界。

心之逍遥、精神独立的人生观
古今中外自由一直都是人类一切活动所追求的精神内核,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将自由凌驾于现实之上,并以一种豪迈奔放的态度追求绝对自由的人,千百年来,庄子那种独具魅力的追求逍遥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迷失方向进入了迷离的状态,所以人人都需要一种出生存困境的自我拯救方法,而庄子“心之逍遥”的生存境界给人们带来了一盏明灯,告诉人们要培养不为物累的独立风骨,用“心斋”、“坐忘”的方式来体“道”,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去追求某种逍遥自在的境界。人存在于社会,受到社会制约,形体和肉体也许很难获得逍遥和自由,但是在精神领域,人们可以自己搭筑起一片自由空间,抵御外在的利益诱惑,从而体会怡然自得的逍遥游。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人。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为漆园吏。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但由于他只看到事物不断互相转化的相对性,忽视了事物性质的规定性,这就使他的辩证法观点沦为诡辩论。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关于“无地有大美而不言”,“得意忘言”、“神与物游”及从“庖丁解牛”引发出来的议论在美学史上也有很高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929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13: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大宗师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庄子·大宗师》是《庄子》一书的其中一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然而《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庄子·大宗师

外文名
Zhuangzi · great master


源于
庄子

类型
其它

目录
1作品简介
2原文内容
3作品译文
4趣事两篇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史记[2]》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内容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旡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旡古今;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旡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其心闲而旡事,跰而鉴于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旡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之〕大冶铸全,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觉。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旡相与,相为于旡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旡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旡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内外不相及,而丘使汝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旡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旡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旡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旡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旡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巳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巳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旡损心,有旦宅而旡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旡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旡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旡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旡好也,化则旡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庄子·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
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人们的知识一定要有所依凭方才能认定是否恰当,而认识的对象却是不稳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本于自然的东西不是出于人为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人为的东西又不是出于自然呢?

况且有了“真人”方才有真知。什么叫做“真人”呢?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真人”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古时候的“真人”,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人们总是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终身爱戴它,何况那特立高超的“道”呢!人们还总认为国君是一定超越自己的,而且终身愿为国君效死,又何况应该宗为大师的“道”呢?

泉水干涸了,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使得彼此得以继续生存,不如忘记彼此的存在,自由的在江湖之中畅游。与其赞誉唐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大自然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这一同样的原因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将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人们只要承受了人的形体便十分欣喜,至于像人的形体的情况,在万千变化中从不曾有过穷尽,那快乐之情难道还能够加以计算吗?所以圣人将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里而与万物共存亡。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人们尚且加以效法,又何况那万物所联缀、各种变化所依托的“道”呢!

“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镇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靠着门跟子来说话:“伟大啊,造物者!又将把你变成什么,把你送到何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子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现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金属。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如今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以呢?”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而回到人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谈话:“谁能够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却像没有帮助一样?谁能登上高天巡游雾里,循环升登于无穷的太空,忘掉自己的存在,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三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于是相互结成好友。过不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子贡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称述他们。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都是些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却是生活在具体的世俗环境中的人。人世之外和人世之内彼此不相干涉,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薄呀!他们正跟造物者结为伴侣,而逍遥于天地浑一的元气之中。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凭借于各各不同的物类,但最终寄托于同一的整体;忘掉了体内的肝胆,也忘掉了体外的耳目;无尽地反复着终结和开始,但从不知道它们的头绪;茫茫然彷徨于人世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所作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烦乱地去炮制世俗的礼仪,而故意炫耀于众人的耳目之前呢!” 子贡说:“如此,那么先生将遵循什么准则呢?”孔子说:“我孔丘,乃是苍天所惩罚的罪人。即使这样,我仍将跟你们一道去竭力追求至高无上的‘道’。子贡问:“请问追求‘道’的方法。”孔子回答:“鱼争相投水,人争相求道。争相投水的鱼,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所以说,鱼相忘于天下里,人相忘于道术中”。子贡说:“再冒昧地请教‘畸人’的问题”。孔子回答:“所谓‘畸人’,就是不同于世俗而又等同于自然的人。所以说,自然的小人就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就是自然的小人。”

颜回请教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心中不觉悲伤,居丧时也不哀痛。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可是却因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难道真会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吗?颜回实在觉得奇怪。” 孔子说:“孟孙才处理丧事的作法确实是尽善尽美了,大大超过了懂得丧葬礼仪的人。人们总希望从简治丧却不能办到,而孟孙才已经做到从简办理丧事了。孟孙才不过问人因为什么而生,也不去探寻人因为什么而死;不知道趋赴生,也不知道靠拢死;他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成为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呢?即将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有了变化呢!只有我和你呀,才是做梦似的没有一点儿觉醒的人呢!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犹如精神的寓所朝夕改变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就是他如此居丧的原因。况且人们交往总借助形骸而称述自我,又怎么知道我所称述的躯体一定就是我呢?而且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摇尾潜入深渊。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心境快适却来不及笑出声音,表露快意发出笑声却来不及排解和消泄,安于自然的推移而且忘却死亡的变化,于是就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而浑然成为一体。”

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颜回说:“我进步了。”孔子问道:“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已经忘却仁义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忘却礼乐了。”孔子说:“好哇,不过还不够。”过了几天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你的进步指的是什么?”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不安地问:“什么叫‘坐忘’?”颜回答道:“毁废了强健的肢体,退除了灵敏的听觉和清晰的视力,脱离了身躯并抛弃了智慧,从而与大道浑同相通为一体,这就叫静坐心空物我两忘的‘坐忘’。”孔子说:“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你果真成了贤人啊!我作为老师也希望能跟随学习而步你的后尘。”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子桑恐怕已经困乏而饿倒。”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歌词。子舆走进屋子说:“你歌唱的诗词,为什么象这样?”子桑回答说:“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困吗?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度的困乏,还是‘命’啊!”

折叠编辑本段趣事两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折叠简介
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0-12 14:15 , Processed in 0.1685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