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神瑛侍者】朱慈炤=石头记作者//通灵宝玉//补天余石...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过零丁洋赏析

宗泽惟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陆游作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作为遗言;辛弃疾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与南宋初年始终缠绕的收复故土,壮志难酬的情结不同,到了宋理宗、度总掌政的时代,士人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亡国灭种的危险。等到文天祥活跃的时代,御敌和救亡摆在这位状元出身的文人士大夫肩上。

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开始进军临安,宋廷紧急下诏征勤王义兵。当时在赣州任知州的文天祥闻讯组成万人军北上勤王。次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是为宋端宗。端宗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但当年十月,宋兵就被大败于汀州,福安府沦陷,南宋小朝廷开始流亡海上。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祥兴元年(1278年)底,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获。此时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两路大军直下广东,文天祥也被一起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张弘范试图威逼文天祥写信招降当时主持抗元的张世杰,没想到,文天祥竟写下这首流芳千古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二句中的“经”指的是科举,汉代开始以儒家经典中的明经取士;“干戈”用兵器代指抗元战争;“寥落”为冷清之意;而“四周星”有两种理解,一种说法认为,“四周星”指的是诗人自起兵抗元以来刚好整整四年时间,第二种观点认为“周星”是“岁星”的意思。“岁星”12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所以这里的“周星”指的应该是12年。按照这种观点“四周星”应该指的是48年,诗人在作这首诗的时候不过44岁,这是用“四周星”这个整数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不论何种理解,前两句都是回忆。诗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主要有两件大事,一为高中状元入仕,二是北上勤王,参加抗元斗争。而他用“干戈寥落”这样面对元军的侵略已经没有多少抵抗的情景来说明抗元斗争的失败,也对不做抵抗的投降派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二句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国破家亡”。不同的是作者用“风飘絮”、“雨打萍”等极尽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和自己身世的坎坷,将自己的命运深深地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感情真挚强烈,感染万千南宋人民!

“皇恐滩”也叫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的赣江中。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兵败后,曾经过惶恐滩退回福建。而作者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样用地名和心情的同音重复组合形容出当时在惶恐滩撤兵时的惶悚不安和现在被羁押在零丁洋上的孤苦伶仃,真是绝妙之语。除了以地形险恶来表现处境艰危外,诗人用的“说”和“叹”都是诉说的意思,他在这里不只诉说的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更多的是对“山河破碎”的无限痛惜!

破碎就破碎;雨打就雨打!惶恐就惶恐,伶仃就伶仃!反正“人固有一死”,与其投降受辱苟活人世,还不如死得“重于泰山”,留下赤胆忠心,永载史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最后一句,作者以突然高亢的笔调和磅礴壮阔的气势一扫前六句的沉郁悲痛,立即用昂扬壮烈的情调收束全篇,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正气之歌。

这首诗在艺术的创作上,以高亢、豪放的风格和先抑后扬的手法表明誓死不屈,极具感染力,为实质上已经灭亡的南宋再添了一枚文学瑰宝。

据说,元将张弘范劝降文天祥,并让他劝降其他抗元人士时,文天祥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作此诗。张弘范看见这首诗也不得不说:“好人!好诗!”

其实,除了艺术上的成就,这首诗更多的是思想上其对后世的感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和浩然正气,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学习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昵称63386081 > 《诗歌释读》举报/认领
上一篇: 文天祥《绝命词》赏析-仁义
下一篇: 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赏析-梦中煮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1: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 红楼日月:连载27】
(接上文,香菱情解石榴裙解读)

3 读红楼梦,方法总结
通过前文分析,我认为明末清初、怀金悼玉的大方向没错,没法全用巧合来解释这些,而且这么多证据能够相互验证,所以说我们走近了红楼,但还没能进入红楼大门。跨进大门后则琳琅满目,几百个人物纷至沓来,各种事件都隐在其中难解难分,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需边看边积累总结方法,才能在后面的分析中逐步改进,不致迷失。

本章尽量用前面讨论过的内容举例,便于理解,重在总结方法。

说明:我是按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的优先次序,相互参照。

3.1 走进书中参与进来
读《红楼梦》,不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

应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沉迷书中只看到美女、骷髅,一定要走进红楼场景,把作者和自己放入镜头中。《红楼梦》中很多话,是作者直接说给读者的话。

以宝玉生日举例:

香菱说“你瞧瞧这裙子”,不是说给宝玉,是作者让读者瞧群子。

见宝玉蹲在地下埋花,香菱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这又叫做什么?”是香菱说给读者的话,注意看宝玉在干什么?这里面有谜。“你惯会鬼鬼祟祟”是香菱说作者的话,作者总是鬼鬼祟祟的,又在这里揭露香菱身份。你看,在这出戏里,作者、读者都在场。

宝玉推芳官说“快别睡觉”,也是说读者别睡觉,仔细看,这里有重要信息透露。

书中类似的话很多,比如看到“你留神看”、“宝玉留神看”之类的话,读者就要听懂“这是作者说给我的话”,要留神看。

作者特意拿宝玉举了个例子:



黛玉半含酸
第8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因吃冷酒,听宝钗劝。恰逢紫鹃让雪雁送小手炉来,黛玉笑道:“也亏你到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懂了,知道这话是说给他听的,是黛玉借此奚落他。宝钗也听懂了,读者也都看懂了,但薛姨妈就没看懂。所以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显然还是说给读者的话。

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话,您都看懂了吗?如果跟薛姨妈一样没看懂,就体味不到妙处,也不知作者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

第75回中秋赏月,贾政说了个下流笑话。贾政说笑话也正常,但贾政说下流笑话就要格外注意了。贾政说的那个怕老婆的人,其实是在调侃读者,说读者看得“睡着了,第二日才醒”,没看懂八月十五那晚的事。注意“并不是奶奶的脚贜”,臓错写成贜,是错误提醒。看到脚贜,别只觉得恶心下流,贾政说了不是脚贜,是月饼馅子有些作酸。“脚臓”两字都是月,月饼馅子“却藏”了什么?后来发生的事,藏了好几个秘密。没看懂的,看的睡着了的读者,就是第二日舔老婆脚的那个人!这作者坏的很,时不时把读者抓出来遛一圈儿。

在黛玉、湘云联诗前,一个管杯盘的媳妇找茶杯,找到紫鹃、翠缕,而紫鹃、翠缕却在找小姐。那媳妇说“都睡觉去了,那不知那里顽去了,还不知道呢”,是在说小姐?说翠缕?跟你没关系吗?这是作者在说读者,有没有仔细在看书?还是睡觉了、顽去了、不知道!读者要进入情境,仔细看作者让我们找什么。不是找茶杯、找小姐这么表面,这里藏了个大秘密,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找到了我们就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否则我们就跟薛姨妈一样。

湘云说“棔”字:“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到底查了一查”,你觉得这话不是说读者?跟你没关系?作者是让读者好好查一查这个字的相关信息,查出来了湘云的身份就揭开了。没听懂,就跟薛姨妈一样。

所以看《红楼梦》,读者一定要参与进来,不能只当瓜众看热闹。作者特意安排瑞大爷示范过,指点过读者,并认为读者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能懂他的意思:贾瑞进了风月宝鉴,被凤姐送出来后,又进去了三四次!读者应走进书中,参与进来。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瑞大爷这个奇男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瑞大爷正面照看风月宝鉴、沉迷私欲留恋美女之时,背后传来了一句朗朗吟诗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真天祥!与当前镜头画面太格格不入了,对瑞大爷的精益求精,是莫大嘲讽。怎么回事?场景出差错了,还是配音出问题了?都没有。

请看,写贾瑞之死的第12回的回目: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天祥照鉴。

“天祥照鉴”让读者一下能想到文天祥的照汗青,对比一下: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天祥照鉴,鉴=镜。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天祥照汗青,汗青=史册。

大家皆知“以史为鉴”的典故:

唐朝贞观年间,643年,魏征病死了,李世民很难过,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风月,清风明月,清、明。风月鉴,“以史为镜”,则:清明之史。“可以知兴替”,则可知:清兴替明之史。

所以我们之前的用词“明末清初”、“明末清兴”,都不够准确,而蔡校长说的“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自明亡始”,也不够准确。作者从反面给出的精准用词是“清兴替明之史”,像剥洋葱一样剥开:

一、风月鉴,即《风月宝鉴》,写的是“史”,不是写风月,不是写女子,不是写谈情说爱,不是写家庭生活,写的是一段天下兴亡史。

二、是“明清”之际的历史。

三、是以“兴替”的过程为重点,向读者讲述清兴,经过萨尔浒之战,怎么由金到清,怎么和吴三桂等蛇鼠一窝,巧偷了明朝江山。

所以这段换代史跟史书记载的肯定不一样。一方面是胜者为王,篡改历史,看《四库全书》被篡改成什么结果了就知道。另一方面,是作者所站立场,不会是客观中立,而是有明显偏向,身为亡国奴,亲身经历国破家亡,对破国者、对侵略者怀有切齿之恨。所以会把李自成写成蝗虫,把满清写成耗子,宝玉给黛玉讲的“耗子偷香玉”,不是笑话,是一把辛酸泪!作者心怀故国,寄情明月,所以会把崇祯比作虞舜,写成人见人爱的绝世美女——林黛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此情可待成追忆,月明林下美人来……



作者用“天祥”二字的第二重含义:

颂扬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清兴替明的历史洪流中,颂扬抗击侵略的英雄!颂扬坚贞不屈的英烈!一片丹心,永照汗青!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对生命的意义、生死的价值发出的灵魂拷问。有人舍生取义,浩然正气长存天地;有人仅为一己私欲,对国家危亡置若罔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文天祥的妻子为其收尸,在衣服中发现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圣贤书,让我们学到:无愧!心如霁月,一片明静。

现在我们明白了:贾瑞为何表字“天祥”,这个“天祥”照的镜子为何名“风月宝鉴”,《红楼梦》为何还有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这些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

风月宝鉴:特意加一个“宝”字,既是宝玉,也是玉玺,代表皇权、江山,在“清兴替明之史”中,“宝玉”是整个儿事件的起因和目标。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作者:长安昭阳王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3bfbbcc2f6af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3 22: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文字狱隐了人名真事,红楼作者会把真名真姓写在此书来历中吗?

长安昭阳王
IP属地: 江西
0.623
2024.07.08 13:21:22
字数 2,202
阅读 54
【红楼日月:连载2】
(接上文,读红楼梦,三个阶段)

1.2 第二阶段:写清朝事
《红楼梦》照正面看的是精英鬼雄,想要看反面又不得其门而入时,最轻松的法子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根据红学研究成果,听专家言:作者曹雪芹,写曹寅家事,康雍乾时代,随园的历史,袁枚的证词,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交往和诗,富察明义的红楼诗及诗注等等。

但问题很明显:

我是写电脑程序出身,电脑执行的每个操作,都要符合前提条件,就是if语句。人的行为其实也一样,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前提条件,只是人们往往忽略,人的大脑考虑问题比电脑要粗的多得多!

比如我们为什么不去考证石头是《红楼梦》作者?作者自己都写了此书是石头记录的,所以书名叫《石头记》嘛,我们为什么不认可?因为有个前提条件:石头会写书吗?这个条件不成立。

同样,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书中这些人名就是作者真人姓名字号吗?号虽不是名、字,但文人别号甚至更常用,比如贾雨村、苏东坡、齐白石,齐白石的名、字反倒都不在乎了。判断下前提条件:作者会把真的姓名字号写在此书来历中吗?

此书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因为康雍乾文字狱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手段之残忍,杀戮之血腥,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空前绝后。所以真人真事不能直接写,才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用甄士隐、贾雨村、林黛玉、薛宝钗这些演员来演绎真实事件,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作者故弄玄虚。如果直接写真人真事,书会被查禁,作者被杀头,全家被灭族,达不到作者构思这本书的目的。

所以不管是曹寅后代揭露抄家真相,还是明末遗民揭露亡国真相,还是其它不能直接告人的情况,都不能在书中角色用真名真姓。更不能在本书来历中写作者的真名字号,尤其是真姓,只要朝廷顺藤摸瓜能找到这家人的,都不能写。不能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这是写书人最起码要考虑到的,所以这个前提条件不成立!




去考证曹家,无论随园主人说的什么,还是敦敏敦诚兄弟写的什么,或者其他跟曹家、曹雪芹相关之人说的什么,都不如作者亲自说的靠谱,是不是这个道理?作者亲自说是石头写的!与其考证曹家,不如考证石家,到石家庄去查他个底儿掉!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曹雪芹、芹溪、棠村等人名,和脂砚斋、甄士隐、贾雨村、石头一样,只能是化名、假名,根本不必去曹家、孔家、吴家、甄家、贾家、石家去考证。这是一个电脑程序员的基本逻辑。

数学是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所有的公式、理论都是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文学爱好者们恰恰在这块有普遍短板,所谓诗人气质,不可能受逻辑束缚,否则怎么会有“白发三千丈”的忧愁?

那是不是红楼作者也是诗人风度,逻辑不强,一哆嗦把自己真姓名号给写上去了?以我看《红楼梦》这几十年,以及对北京、深圳、西安软件同行的了解,红楼作者逻辑之缜密,秒杀我们绝大多数写软件程序的同行!尚未发现这家伙脑子进水了、进海了,脑袋让天安门给夹了的伤痕。宝玉八岁云雨、贾母八十大寿不是伤痕?还真不是,目前我看到原著中的错误,少说也有几百个,在反面都有合理原因,甚至本身就是揭秘反面事件的钥匙,后文详解。

书中回回留下侦破线索,好多事件是一点一点透露,要串起来才能窥到大象。比如说龄官的线索,从18回到36回,这回让你摸到个象牙,下回让你摸到个鼻子,在这儿摸到个耳朵,在那儿摸到个象腿。读者需要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才能看到大象。

有些线索很长,有多长?望不到头。比如贾芸和红玉,在24回出场后,只提了个头,后来这线索好像断了,贾芸还偶尔出现一下,红玉直接消失了。我们程序员管这种情况叫多线程,不用的时候线程挂起,需要的时候线程激活,在您操作电脑时很常见。作者不可能忘了,在贾府败亡之时之后,这两人才会大显身手,一个是南天一柱,一个是北地之梁,所以宝玉的“绛芸轩”才会以这两人的名字命名。“林红玉”和“林黛玉”只一字之差,这名字难道是白叫的吗?

能看完整的长线索,也举个例子:

比如宝玉的结局,大家都关心,其实作者在第二回就写了。贾雨村从黛玉家出来蹓跶,在碰到冷子兴之前,莫名其妙地跑到个破庙,叫“智通寺”,里面那个煮粥老僧,就是老年宝玉的预演。“那老僧既聋且昏,所答非所问”,是贾雨村境界太低,根本听不懂老僧的话。就像其后甲戌本脂批:“却不识得既证之后”,“却先写一出世醒人”。为什么说这个“既证之后”的“出世醒人”就是宝玉的预演呢?

看77回末,芳官、藕官、蕊官寻死觅活要出家,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正好在王夫人处。水月庵不就是秦钟得趣的馒头庵吗?当时被专门棒打鸳鸯戏水的宝玉按住,吓得不敢继续动的是智能,另一个徒弟叫智善。庵主就是那个口吐莲花的净虚,把凤姐奉承的云山雾罩,害死了金哥和未婚夫两条人命。什么时候冒出个“智通”做了庵主?而且这个智通巧舌如簧,不输净虚,几句话就云雾了王夫人,“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

多么希望“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红楼作者偏不这么安排。属宝玉的芳官单独跟了智通,属宝钗、黛玉的蕊官、藕官二人却去了地藏庵,宝钗、黛玉后来都没能跟宝玉在一起。这就是三人结局,不用各种猜,作者交待了。而宝玉的结局,作者用芳官、智通、智通寺、煮粥老僧也预演了。此线索长达八十回的一头一尾。

这个煮粥老僧,还有《天龙八部》的扫地神僧,还有一些真正的高人都是这样,回归本真,默默无闻,大隐于市,不显山,不露水。



未完,连载【红楼日月】

(点击正文前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7: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宵月下有怀
[ 唐 ] 孟浩然
原文 译文对照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注释
①沾:润湿。

②栖:栖息。

③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④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⑤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伫立:久久站立。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7: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雁
【作者】杜甫 【朝代】唐拼音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标签: 孤独咏物写鸟哀伤
译文 注释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 古诗文网>>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 诗词名句网>>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百科详情>>
孤雁 - 崔涂诗歌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孤雁》是唐代诗人崔涂组诗作品,共二首。收录于《全唐诗》中。

其中第二首诗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感情真挚,凄婉动人。







基本信息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孤雁


其一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其二

几行归塞尽1,念尔独何之2。

暮雨相呼失3,寒塘欲下迟4。

渚云低暗度5,关月冷相随6。

未必逢矰缴7,孤飞自可疑8。[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 几行(háng):几排(大雁)。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归,回。塞,边塞。尽,完。
  • “念尔”句: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念,惦记,想。尔,你。独,独自。何之,倒装结构,到哪里。之,往,去。
  • 暮:傍晚。失:失群。
  • 寒塘:寒冷的池塘。
  • 渚(zhǔ):水中的小洲。度:度过,飞越。
  • 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
  • 缯缴(zēng zhuó):指矰缴。猎取飞鸟的工具。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 孤:独自。[2]

折叠白话译文

其二

几行归雁消失在遥远的塞外,不知你形单影只要往何处飞?

暮雨中呼唤同伴已失去联系,想要落下寒塘却只畏惧迟疑。

沙洲上层云低垂慢慢地穿过,只有关山冷月与你紧紧相随。

虽说不一定会遇到强弓暗箭,独自奋飞难免让人疑虑凝眉。[3]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作者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4]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

其二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这两句中,一个“行”字,一个“独”字,二者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是全篇的警策。孤雁呼寻伙伴,声音凄厉,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诗人将孤雁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逼真动人。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诗境浅说》)这两者意境是颇为相似的。

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令人担忧。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低”字和“冷”字用得好。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担心了。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清人刘熙载说:“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艺概·诗概》这首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一联写同伴归尽,只有大雁独自飞翔,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的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4]


折叠名家点评

其二

瀛奎律髓》:老杜云:“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此云:“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亦有味,而不及老杜之万钧力也。为江湖孤客者,当以此尾句观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新之为平淡体。李梦阳曰:起句即悲,通篇情景相称,优柔不迫,佳作也。徐充曰:此咏物体。周伯弼所谓于和易宽缓之中而精切者。周珽曰:首二语已尽孤雁面目,便含怜悯深心。三四写其失群彷徨之景。五六写其孤飞索莫之态。结用宽语,致相悲相惜之意,以应起联;何等委婉顿挫!夫一孤雁微物,行止犹撄人念如此,士君子涉世,落落寡合、流离无偶者,何异于是?此诗诚可以观。

《五朝诗善鸣集》:写猿缥缈,写雁悲凉。

《初白庵诗评》:结意更深。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念”字贯注到落句。纪昀:“相呼”则不孤矣,三句有病。“寒塘”句不言孤而是孤,不言雁而是雁,此为句外传神。“渚云”二句反衬出“孤”字。结处展过一步,曲折深至,语切境真,寓情无限。许印芳:孤雁乃失偶之雁,而未尝无群,“相呼”者呼其群也。晓岚訾之,非是。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何尝有心自况,然寄托处妙甚,显然唐诗所以高也。起不作意而能得其分,正是水部(首二句下)。一结真感深情,宛转无极(末二句下)。

唐诗三百首》:四句(按指中四句)二十层。十字(按指末二句)切“孤”。

《诗境浅说》:通篇皆实陚孤雁。首二句言雁行归尽,念此天空独雁,怅怅何之。以首句衬出次句,乃借宾定主之法。三四言暮雨苍茫,相呼失侣,将欲寒塘投宿,而孤踪自怯,几度迟徊。二句皆替雁着想,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五六言相随者惟“渚云”“关月”,见只影之无依。末句谓未必遽逄弋者,而独往易生疑惧。客子畏人,咏雁亦以自喻,此诗乃赋而兼比者也。三四句即以表面而论,三句言其失群之由,四句言失群仓皇之态,亦复佳绝。[5]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1卷。[6]







参考资料


孤雁 - 唐代杜甫诗作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诗词




《孤雁》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全诗通过对雁孤苦伶仃的描写来象征诗人自己。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孤雁

  • 作者

    杜甫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 创作年代

    盛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望尽天际。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鸣噪:野鸦啼叫。自:自己。一作“亦”。


折叠白话译文

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想听到同伴交换。

野鸡不解孤雁心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 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2]


折叠名人点评

鹤林玉露》:

杜陵诗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噂沓喧竞。其形容精矣。

《潜溪诗眼》:

(余)尝爱崔涂《孤雁》诗云:“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八句;公(按指山谷)又使读老杜“孤雁不饮啄”者,然后知崔涂之无奇。《老杜补遗》云:“鲍当《孤雁》诗云:‘更无声接续,空有影相随’,孤则孤矣,岂若子美‘孤雁不饮啄……相失万重云’,含不尽之意乎?”

后村诗话》:

《孤雁》云:“孤雁不饮啄……鸣噪自纷纷。”读此篇便见得鲍当辈止是小家数。

瀛奎律髓》:

唐末有鲍当为《孤雁》诗,因谓之“鲍孤雁”;亦未能逮此。

《唐诗归》:

钟云:将孤雁说作一极有交情,极不妄交人。谭云:“万重云”三字益显甚孤矣,馀七句之妙易见(“相失”句下)。钟云:“似犹见”、“如更闻”,说不得“见”与“闻”矣。“孤”字、“念群”字,意皆尽此二句(“望尽”二句下)。钟云:咏物请客,语难于妙,此可为法(末二句下)。

瀛奎律髓汇评》:

冯舒:诗中所应有,无所不有,诗中周,孔也。查慎行:次联笔意空阔。李天生:着意写“孤”字,直探其微,而无一笔落呆。何义门:五、六遥遥一雁在前,又隐隐一群在后,虚摹“孤”字入神。纪昀:前半就孤雁意中写,三、四自然。后半就咏孤雁者意中写,不着一分装点。结稍露骨;托之咏物,尚不甚碍耳。许印芳:全诗主意在第二句。三、四固佳,五、六尤沈刻。世人但知学三、四之自然,往往流为浮滑浅率;正宜学五、六以救之。结句“野鸦”衬“雁”,“纷纷”衬“孤”。题字无一落空,此法律谨严处。

杜诗详注》:

鹤注: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玉彦辅曰:公值丧乱,羁旅南土,而见于诗者,常在乡井,故托意于孤雁。章末,讥不知我而譊譊者。

读杜心解》:

“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片影”、“重云”,失群之所以结念也。……“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末用借结法。

杜诗镜铨》:

张云:羁离之苦,触物兴哀,不觉极情尽态如此。公诗每善于空处传神(“望尽”二句下)。

《近体秋阳》:

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遂成绝调(“相失”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

借鸦相形,抑彼而伸此,尊题格也。

《筱园诗话》:

少陵……《孤雁》、《萤火》之什,《蕃剑》、《捣衣》之作,皆小题咏物诗也,而不废议论,不废体贴,形容仍超超玄著,刻划亦落落大方,神理俱足,情韵遥深,视晚唐、南宋诗人体物,迨如草根虫吟耳。是以知具大手笔,并小诗亦妙绝时人,学者可知所取法矣。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3]






参考资料


孤雁儿

作者: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其序为: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此序何其狂哉,世上惟有易安足言此!

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解释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藤床”,一种用藤条绷在木框上制成的床,轻便舒适。“纸帐”,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稀布为顶,取其透气。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词人也从这些物事写起,并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此词正是这样,一开篇即奠定了忧愁的基调。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屋内是这样的沉寂,时间也好像静止了一样,主人公倍感孤寂,四顾室内,只见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无心再续。不光是那残灰、寒炉,就连空气似乎都是冷冰冰的,惟有它们,陪伴着主人公如水一样冰凉的情怀。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弄”,小曲。这里指汉乐府横吹曲词中的《梅花落》。此乐曲的主调反复出现三次,故称“梅花三弄”。“梅心”,指梅花的蓓蕾。此时情怀正自凄凉,突然间传来悠扬凄怨的笛声。这《梅花落》的曲子,断断续续,如怨如诉,听来惹人无限伤心。于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突然间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在屋子里闷了这么久,原来室外竟有如许春色,那枝头的梅花早在不知不觉间开放了。
  “梅心”句,是拟人法。词人灵心善感,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在她的笔下,笛声催开梅花,梅花也因为听到了笛声而醒悟到春天已经到来,惊讶地绽放了自己的花朵。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笛声悠扬,梅花竞放,给人间带来了多么浓郁的春天气息啊!这与室内沉香断续,玉炉生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主人公的心情是否就此变得和这盎然的春意一样富有生机了呢?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虽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气有变,送来了微风细雨。稀疏的春雨潇潇地下着,渐渐地打湿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润美丽,但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之改变,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泪。“又”字是接续“无佳思”说的。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情怀如水,如今又是小风疏雨,更加令人感伤。这种内心的悲苦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加深。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主人公如水情怀,究竟为何,至此方才道明。“吹箫人”,喻知音者。这一典故出自《列仙传》。秦穆公时,有个人名叫萧史,善吹箫,箫声能将孔雀、白鹤吸引到院子里来。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天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几年后,弄玉果然能吹出凤的鸣声,因此引来许多凤凰。穆公于是建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夫妇就住在这台上。又过了几年,有一天,萧史弄玉随着凤凰飞升而去,双双成仙。清照在这里以萧史喻指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已去世。
  当年二人伉俪情深,诗文唱和,互为知音,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有谁能和她一同凭栏观赏盛开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禁泪下如雨,肝肠寸断。“玉楼”,是对小楼的美称。萧史弄玉双双仙去的美丽传说,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此时顺手摘来一枝,可是转念一想,又寄与何人?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南朝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也想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结句情思无限,正面落笔于梅花,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极其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词概》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开门见山,倾诉寡居之苦。藤床,乃今之藤躺椅。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纸帐,亦名梅花纸帐。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在宋人词作中,这种陈设大都表现凄凉慵怠情景。朱敦儒《念奴娇》云:“照我藤床凉似水。”意境相似,写一榻横陈,日高方起,心情孤寂无聊“沉香断续玉炉寒”,使人想起词“销金兽”。然而着一“寒”字,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伴我情怀如水”一句,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以汉代横吹曲中的《梅花落》照应咏梅的命题,让人联想到园中的梅花,好象一声笛曲,催绽万树梅花,带来春天的消息。然“梅心惊破”一语更奇,不仅说明词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所发展,而且显示出她在感情上曾被激起一刹那的波澜,然而意思很含蓄。闻笛怀人,因梅思春,在她词中是不止一次用过。这是一歇拍,词从这一句开始自然地过渡到下片,上片主要写自己的凄冷孤苦,下片则着重写对爱侣赵明成的思念。
  下阕正面抒写悼亡之情,词境由晴而雨,跌宕之中意脉相续。“小风”句,将外境与内境融为一体。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层次鲜明,步步开掘,愈写愈深刻;但为什么“无佳思”,为什么“情怀如水”和泪下千行,却没有言明。直至“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才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吹箫人去”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典故,见《列仙传》。这里的“吹箫人”是说箫史,比拟赵明诚。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她倚阑同赏呢?词人回想当年循城远览,踏雪寻梅的情景,心中不由怆然感伤。
  结尾三句化用陆凯赠梅与范晔的故事,表达了深重的哀思。陆凯当年思念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曾折下梅花赋诗以赠。可是词人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其中“人间天上”一语,写尽了寻觅苦;“没个人堪寄”,写尽了怅然若失之伤。全词至此,戛然而止,而一曲哀音,却缭绕不绝。
  这首词妙在化用典故,婉若已出;咏梅悼亡,浑然一体;口语入词,以俗写雅。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91篇诗文 ► 633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绣袈裟衣缘

长屋〔唐代〕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url=][/url]
[url=][/url]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唐代〕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归时 一作:归来)




[url=][/url]
[url=][/url]





上堂开示颂

黄櫱禅师〔唐代〕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 元好问词句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其他|诗词




《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上片以拟人手法叙述大雁之间的故事,下片悲叹人世的兴衰,痛悼大雁的殉情。全词围绕着开头的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摸鱼儿·恨人间情是何物

  • 出 处

    《遗山乐府》

  • 作 者

    元好问


  • 作品体裁

  • 创作年代

    金代

  • 作品别名

    雁丘词、雁丘辞、摸鱼儿·问人间情是何物、迈陂塘·问世间情是何物等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1]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1、“问世间情为何物”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

2、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深深寄托了词人纯真的爱情理想。[2]



折叠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相传此词写成于金章宗泰和五年,当时他到并州赴试,路上遇到一个打猎的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把它打死了。另一只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元好问听后很感动,便买了这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写成了这首《迈陂塘·雁丘词》。







参考资料


“恨人间情是何物”与“问世间情为何物” 泊木沐 2022-03-12   |  166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写过一首词叫《摸鱼儿》,这首词被著名作家金庸引用到了《神雕侠侣》之中,从而达到街知巷闻的程度。金庸引用的版本是“问世间情为何物”,其实这首词的第一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恨人间情是何物”。这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更接近元好问的原作,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答案。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是看看整首词的意思。元好问在创作时写了一个小序,介绍了创作背景。他在乙丑年前往并州参加考试,路上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捕获一只大雁。大雁体型硕大,成年的大雁展开双翅大概有一米多宽。大雁喜欢结伴飞行,并且它们忠于“一夫一妻”,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一对伴侣之中,如果有一只大雁被捉,另外一只就会悲鸣不已,久久不肯离去。遇到极端情况,还会发生大雁殉情的惨剧。

元好问就遇到了这个情况,猎人杀了一只大雁,它的伴侣殉情自杀。元好问有感于大雁对爱情的忠诚,就把两只死去的大雁都买了回去。在汾水边上给这对大雁挖了一个墓室,将它们安葬到这里。他给大雁的坟墓立了一个碑,写着“雁丘”两个字。然后写下这词一首,歌颂大雁的忠贞不渝。

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会明白,元好问的立场是同情怜悯大雁的遭遇。如果没有猎人出现,那么这对儿大雁还会长长久久地飞在一起,看遍天南地北的无尽风光。可是这一切,都被突发的事件毁掉了。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作者,还是大雁,都应该有一种恨意。据此看来,还是“恨人间情是何物”更加恰当一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谁改了元好问的作品,有为什么改成了“问世间”?这个问题依旧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有几位近代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现在就把一些专家的结论总结一下。“恨世间”符合《摸鱼儿》这个词牌的格律,“问世间”在语言表现力上更加通俗。所以初步判断,在这首词传世过程中,部分文人因不懂格律,强行篡改了元好问的作品。至于“情是何物”不符合平仄,改成“情为何物”比较合乎规矩。

问题继续存在,改之前和改之后的版本,都并存格律平仄问题,元好问在初始版本中为什么不注意一下这个问题。金代作家在写词的时候,并没有像宋朝文人那样,一板一眼地遵守规矩。他们在创作中为了表达情感,往往会跳脱格律的控制,增强表达力度。仔细体会一下,“恨人间情是何物”,读起来是不是很有力量感。元好问在控诉“暴力”,他在吼出自己的声音,他需要有个明确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9: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朓
谢朓(tiǎo)(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
王孙游
[南北朝]谢朓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南北朝]谢朓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游东田
[南北朝]谢朓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入朝曲
[南北朝]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北朝]谢朓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
[南北朝]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咏落梅
[南北朝]谢朓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咏竹诗
[南北朝]谢朓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疎已密。风来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得相窥。但恨从风萚。根株长别离。

同谢谘议咏铜雀台
[南北朝]谢朓
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芳襟染泪迹,婵媛空复情。玉座犹寂寞,况乃妾身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09: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落日怅望
[ 南北朝 ] 谢朓
原文
昧旦多纷喧,日晏未遑舍。

落日余清阴,高枕东窗下。

寒槐渐如束,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凉风怀朔马。

已伤归暮客,复思离居者。

情嗜幸非多,案牍偏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阳社。

译文
天还未亮,就陷入了纷扰喧闹的冗务;一直埋头忙到傍晚,还没有止息。

在落日清阴之时返回住所,悠然高枕于东窗之下。

窗外的槐树叶儿飘零,树干渐次枯萎,仿佛被捆紧一般;秋菊迎风招展,含苞开放了,就可以采摘了。

借问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北方吹来的寒风在怀念南来的北马。

归思已伤思归客,再念浪迹天涯离居者。

做官之时庆幸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但是公文文案却也没有处理得很多。

既然不能像汉代朱博那样留下良政取得美誉,至少也要能像隐者董京那样散淡悠闲,逍遥终日吧。

注释
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

日晏:即傍晚。天还未亮。

未遑(wèi huáng):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

凉风怀朔马:是化用古诗《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句意,胡马南来,但依念北方故乡的风土。

琅邪政:西汉琅琊太守朱博能使“文武从宜(文人武将各尽其才)”的美政。

洛阳社:指退隐者所居之处。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董威辇,常止白社中,了不食, 陈子叙 共守事之,从学道。'后称退隐者所居为洛阳社。

作者介绍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19: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宵月下有怀
[ 唐 ] 孟浩然
原文 译文对照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

院子里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

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什么事也做不了,就那样傻站着。

注释
①沾:润湿。

②栖:栖息。

③帘: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④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⑤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⑥望望:望了又望。

⑦伫立:久久站立。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空明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空明,读音为kōng míng,汉语词语,意思是空旷澄澈,洞澈而灵明的心性。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空明


  • 释义

    空旷澄澈



  • 拼音

    kōng míng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空旷澄澈。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3.指空旷澄净的天空。

4.指洞澈而灵明的心性。

5.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唐·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

宋·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宋·苏轼 《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宋·苏轼 《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羣仙出没空明中。"

宋·苏辙《读旧诗》诗:"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清·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

谢觉哉 《不惑集·再谈"想"》:"旦则是心里空明,不杂成见,不自以为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 韩愈:郴州情结郴州缘
2020-12-19 23:20·逸飞文学
作者:伐木丁丁||责编:一默


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一千多年了,在当今中国,韩愈应该还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苏轼在《潮州韩文公碑记》里对他所景仰的前辈韩愈曾经有崇高而中肯的评价:“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一扫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继承发展秦汉的散文传统,并以文为诗,以“文起八代之衰”的功绩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朝为官敢于犯上直谏、为民请命,贬到地方为官,亲民恤民,关注民生,做了许多好事庆事,深得民心。“道济天下之溺”实在不是溢美之辞。

就是这位道德文章千古不朽的韩愈曾经三次往返、六过郴州,留下数以十计的诗文华章,与郴州结有不解之缘。

韩愈三岁时就成了孤儿。此后一直得到兄长韩会的抚育、教养。唐代宗大历12年(公元777年),韩会被贬为韶州刺史(今广东韶关)。年方九岁的韩愈随兄长南下就职,经过郴州。

两年后,韩会在韶州去世,韩愈又跟随嫂嫂郑氏扶柩过郴,北归故里。


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35岁的韩愈以四门博士任监察御史。按《唐六典》,唐朝的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职责是“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官不大,而权不小。照说“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的韩愈担任这类职务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当年关中遭遇太旱,在“官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的关头,“发言直率,无所畏避”的韩愈却上《论天旱人饥状》,“上章数千言极论之”,请求宽免平民税钱,因此触犯了幸臣,得罪了皇帝。

这时的韩愈却如《旧唐书》所说的那样”拙于世务”,即不懂官场少讲真话、实话,多讲假话、捧场话的”潜规则”,而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与他同为监察御史、担戴着同样罪名的张署,贬到离阳山不远的临武当县令。韩张两位一路结伴而行。那时的阳山僻远荒凉,县城内几平没有居民,县衙门里也没有丞尉之类的辅佐官吏。而韩愈在阳山同样”有爱在民”,所以当地人生了儿子多以”韩”字命名,以此表示他们对韩愈的尊重和缅怀之情。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的顺宗宣布大赦,韩愈和张署回郴州待命,满以为可以回到京城长安再展宏图。不料,因当时的湖南观察使杨凭作梗阻挠,不能如愿。同年八月,宪宗即位,再次大赦,韩愈才被委任为江陵法曹参军,离郴去赴任。

由于这番周折,韩愈在郴州羁留了三个月之久。好在郴州刺史李伯康尊重有加,热情款待,陪他们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韩愈与李伯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郴州时,韩愈曾有《李员外寄纸笔》一诗相赠。两年后,李伯康去世,韩愈又为他写了其词哀哀、其情切切的《祭郴州李使君文》。


寓郴数月,终能脱离贬谪生涯的韩愈诗兴大发,文采飞扬,写下了诗文十多篇。

《唐诗三百篇》收录了韩愈诗四篇,其中就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这首诗是韩愈在郴州写给准备同时调任江陵功曹参军的张署的。张署真可谓是韩愈同病相怜、相濡以沫的难兄难弟了。他俩一同在朝任监察御史,一同力谏宫市之弊,一同流放南方,又一同遇赦,一同到江陵任职。韩张二位生死相依的文朋诗友,互相唱和,诗作有百篇之多。韩愈的《八月十五赠张功曹》应为其中佼佼者。“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潜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写尽了贬谪蛮荒的辛酸经历;“同时流辈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不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则抒发了两人不能回京而只能仍去荆蛮之地江陵的无奈和感叹。在另一首《叉鱼招张功曹》里,“叉鱼春岸阔,此兴在中宵。火炬燃如昼,长船缚似桥。深窥沙可数,静掳水无摇。刃下那能脱,波间或自跳”的优美诗句,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月下叉鱼的情景,而“血浪疑犹沸,腥风远更飘”之语则触景生情地道出了遭谗蒙冤的身世噩梦和隐衷伤感。《郴口又赠二题》也是写给张署的。“山作剑攒江泻镜”一句极为传神地描摹了郴州的山水美景,而“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问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则淋漓尽致地表白了他和张署贬谪经年终得遇赦北归的狂喜心情,实在可与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佳句相媲美。

适逢郴州干旱,刺史李伯康求雨,请韩愈作诗。韩愈慨然允诺,欣然命笔写下《郴州祈雨》。”旱气期销荡,阴宫想骏齐”,他希望旱象早除,解脱百姓苦难的殷殷真情跃然纸上。这让人想起后来韩愈在潮州写的《祭鳄鱼文》。

韩愈在郴州的时间较长,因此接触面广,与三教九流乃至弱冠少年都有交往。这有《送廖道士序》和《送孟琯序》两篇散文为证。

当年苏仙岭上景星观里有个廖道人。在《万历郴州志》的《仙释传》里记载了有关他的神奇传说:唐懿宗曾召他入宫行道与二圣斗法还占了上风,后来到连州靖福山白日升仙而去。唐懿宗即位已经是韩愈离开郴州55年之后的事了。韩愈写《送廖道士序》一文时,廖道士还”学于衡山”,尽管“气专而容寂,多艺而善游”,但是没有《万历志》里说的那样神乎其神。今人读《送廖道士序》似不必考证廖道士的仙道仙踪,倒是要领略韩愈对郴州那颇有哲理思辩而又带有几分风水先生意味的预言。在韩愈眼中,位居五岭北麓腹地的郴州一带“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中州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在这里,韩愈坚信“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间”。他对郴州形胜山川钟灵毓秀的情有独钟,对此间地灵人杰的独具慧眼,至今对我郴人奋发图强仍不无鼓舞。


孟琯就是当年韩愈发现的“魁奇忠信材德之民”。“年甚少”的孟琯知书达礼,勤奋好学,结交的师友“尽善人长者”,让韩愈暗自称奇,决心培养、举荐这个少年。事过四年的元和四年,孟琯果然不负韩愈寄予的厚望,中了进土。《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认定孟琯撰有《岭南异物志》一卷、《南海异事》五卷。万历志载阮美成诗云:”寄语郴阳忠信士,得名端合谢韩公。”的确,当今忠信郴州人应该知道唐代得名的郴州才子孟琯,更应该记住当年慧眼识英才的伯乐——韩愈吧。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韩愈官至刑部侍郎,是个掌管司法刑狱的副部级干部了。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将凤翔法门寺的释迦牟尼的指骨—节迎到长安并在宫廷之内供奉。一时都城之内闹得沸沸扬扬,“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这时的韩愈已经不再是监察御史的谏官身份,照说皇帝迎奉佛骨对与不对、妥与不妥跟他是不相干的了。但是,鲠言无忌且一贯尊儒排佛的韩愈仗义执言,上了《论佛骨表》,历数黄帝、尧、舜、禹等在佛教尚未传人中国时都能长命百岁,而其后“事佛渐谨,年代尤促”,“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他指出迎奉佛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他“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为了表示他的耿耿忠心,他说,如果因此佛降下祸殃,都由他承受,绝不怨悔。宪宗恼羞成怒,要将他处死。幸亏宰相裴度等求情,宪宗才手下留情,将已经年过半百的韩愈贬到偏远的潮州当刺史。同年十月,改任袁州刺史。韩愈在潮州半年多时间,兴办学堂,驱除鳄鱼,做了许多益州利民的好事。潮州将韩愈视之为神,把笔架山改名为韩山,将鳄溪改名为韩江。

被贬潮州时,韩愈又“奔涉岭海,两经于郴”。传说他路过郴州城外的一座山坡时,马失前蹄,险些滑倒。当地人认出他就是曾在郴州赋诗求雨、敢向皇帝老儿叫板的韩愈,便纷纷上前,牵住马匹,扶他上座,目送他离去。至今,郴州仍然流传“韩文公走马”的故事,那座山岭也被改名”走马岭”。在永兴县江边有个石洞,据《万历郴州志》记载,是“韩愈谪潮时曾于此泊舟”而留下的。后人把这个极其平常的洞罅亲切地称之为“侍郎窾”,可见郴人对韩侍郎崇敬、怀念的深情。


张署在我的家乡临武县为令,在离此不远的阳山为令的韩愈曾经多次到临武探访张署,互相慰藉。为了纪念先贤,我的家乡父老将县城附近的官山改名韩山,又叫韩张山。小时候,我还参加过在这座山上举办的少先队活动。那时城里有一所私立学校,中学部叫“韩光中学”,小学部叫“曙光小学”。我在曙光小学读过一年书。我想,这所学校也应该是为纪念韩愈和张署而命名的。大概为了避免”署光”一词过于牵强、生涩而将”署”’改成了”曙”的吧。张署常从临武县城送韩愈到湘粤交界的韭菜水,后来人们把他们住宿过的韭菜水改名为期宿村。

为了缅怀韩愈,历朝的郴州地方官员曾在州学和北湖先后建了”景贤祠”。此祠今已不存,然而为纪念他叉鱼吟诗而建的”叉鱼亭”,如今仍屹立在波光潋滟的北湖之中。

如果今人有意为与我郴州缘分颇深的前贤先哲韩文公,在北湖叉鱼亭附近再建“景贤祠”,新立镌有昌黎先生诗文的碑林,以供游人和后人追思、瞻仰,则功莫大焉。善哉,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4 21: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出自宋代曹豳的《西河·和王潜斋韵》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坠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鉴赏

  曹豳因敢于在皇帝面前直言劝谏而与同时代的王万、郭磊卿、徐清叟被称为“嘉熙四谏”。王潜斋,即是王埜,曹豳与王埜(号潜斋)同为浙江人,同在宁宗朝先后中进士第,在政治上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国进步主张。

  王埜的《西河》,一开篇就责问苍天,曹词则直率地直指到人,责问“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这是不言自明的。王词引理宗端平元年献陵图一事以泄内心的忧国结愁,曹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王词叹老抱恨,感慨“千古恨,吾老矣。”曹词宽慰他不必空自悲伤:“谩哀痛,

展开阅读全文 ∨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eb17c6d8473.aspx
曹豳
曹豳
曹豳(bīn)(1170-1249)字西士,号东亩,一作东猷,温州瑞安(今属浙江 )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安吉州教授,调重庆府司法参军,改知建昌。绍定六年(1233 ),擢秘书丞 ,兼仓部郎官。端平元年(1234 ),除浙西提举常平,移浙东提点刑狱。嘉熙初,召为左司谏。与王万、郭磊卿、徐清叟俱负直声,时号“嘉熙四谏”。嘉熙三年(1239),知福州,以礼部侍郎召,为台臣所沮,遂守宝章阁待制致仕。淳祐九年卒,年八十,谥文恭 。刘克庄为撰神道碑(《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四),《宋史》附《曹叔远传》。《全宋词》辑其词二首。► 10篇诗文 ► 14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1:45 , Processed in 0.0729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