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林黛玉【天上绛珠仙子】三生石上旧精魂晴为黛灵黛为晴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被誉为《红楼梦》第一美女,全书却没有丝毫她的外貌描写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9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毫无疑问,林黛玉是整部《红楼梦》中长相最美的女子,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曹公可谓是煞费苦心,运用各种铺垫和细节,一点一点让林黛玉的美沁入读者内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晴为黛影”之说的充分利用。

举个例子,《红楼梦》第74回,王夫人曾评价晴雯“眉眼间有点像你林妹妹”,可见晴雯之相貌,与黛玉有相似之处,可仅仅是相似,就足以让晴雯撑起整个荣国府的丫环颜值,就连王熙凤都在一旁夸赞: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却是晴雯生的好。

看似写晴雯,实则是映射林黛玉之美貌,世间罕有。

曹公对黛玉之美,亦有平铺直叙的赞美,那就是第26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林黛玉前来怡红院寻宝玉,结果晴雯心情不好,加上未听出黛玉的声音,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林黛玉在门外气得又是发怔,又是委屈,书中有这么一段经典的描述:

黛玉越想越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愣愣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第26回
如此观之,便可见黛玉之美貌,堪称《红楼梦》之最,而曹雪芹为了塑造这位美人形象,他用了一个最高级的做法——不写黛玉的容貌,但却能让读者认同黛玉的美貌。

自然会有读者说了,《红楼梦》中怎么就没写黛玉的容貌了?你难道没看第3回“林黛玉进贾府”,其中就提到了黛玉的容貌,我们先来看看此回对黛玉容貌的描述: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一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第3回
诚然,此处的的确确是在写黛玉的外貌,可看似写了这么一段话,但实际上却并未透露黛玉的真正容颜:她的眼睛是大是小?她的脸型是圆是尖?她的肤色是白是黄?她的身材是瘦是胖?

读者会惊人地发现,完全不出这些外貌信息,曹雪芹他说黛玉的眉毛“似蹙非蹙”,眼睛“似喜非喜”,看似告诉了黛玉的容貌特征,可到底什么是似蹙非蹙,什么又是似喜非喜,谁能给出答案?

曹雪芹一开始就将黛玉的容貌抽象化,没有任何人能知道黛玉的真实容貌是什么。但每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黛玉形象——深藏在心底,情窦初开的当年那个女孩。

这是曹公对黛玉的偏爱,因为偏爱,以致于他不想给黛玉一个明确的容貌特征,相反,对于金陵十二钗另一位榜首薛宝钗,曹公则缺乏这种偏爱,所以他给了宝钗实实在在的容貌形象: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你若问薛宝钗长什么样,总会浮现几个外貌特点:身材丰满,皮肤白皙,两条雪臂,举止娴雅,大家闺秀。

包括迎春和探春,书中也都有其外貌描述: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惜春因年龄尚小,书中只有“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八字形容,亦可放过不提。

也就是说,这种抽象容貌,曹公只给了黛玉一人,为何要这么做,就是为了让所有人心中浮现那个自己所期望的黛玉形象,她永远是那么美好,一旦给了固定的容貌,那么她的美反而会大打折扣。

不仅如此,我们还会看到,书中很少提到林黛玉的穿着,比如王熙凤的穿着经常是“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可见阿凤之世俗妩媚风格;宝钗则总是穿着“半旧的衣裳”,足见其温柔敦厚,低调内敛;大嫂子李纨穿的衣裳通常都是素色,因为她是个寡妇,不敢穿的太艳丽,恐怕招人诟病......

唯独黛玉,书中很少写黛玉穿什么衣裳(除第49回众姊妹雪中相聚,曾记黛玉穿白狐狸皮的鹤氅),带什么配饰(宝钗有金锁,湘云有金麒麟),曹公为何这般叙写?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林黛玉不是人,而是每个人心中幻想中那个最美最善之女子,她既符合普遍大众的审美,那么必然是千人千貌,千种打扮,对黛玉的外在描写越多,黛玉的灵气就越少,若是从外貌、衣着、配饰层层写来,那么黛玉变成了一个普通的美女,而不是天上的绛珠仙子。

发布于 2020-10-09 14:46
红楼梦十二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有哪些具体细节,暗示林黛玉是一个幽默搞笑的女子?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最有趣的一个女子,甚至要说在《红楼梦》中挑选一个女子做闺蜜好友,林黛玉无疑是呼声最高的那一位,而未细细读过原著的读者,纵然爱黛玉,但却是爱得不明就里,咱们今天不妨就着林黛玉的逆天幽默感进行分析,帮助大家了解下真实的林黛玉是什么样子。

很多人对林黛玉的了解止步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评价,脑中幻想出来的黛玉是个病恹恹的弱女子,这样的女孩子似乎与幽默不沾边,但事实上,林黛玉的幽默,其他人难以企及,比如薛宝钗,开过最大的玩笑无非就是当着贾母、王熙凤的面说了一句: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还没人接话,搞得宝钗很尴尬,相比之下,林黛玉的幽默感则上升了一个层次,我们来一一分析。

林黛玉的“母蝗虫”笑话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为刘姥姥不经意的一句话,贾母让惜春给大观园画一张年画,惜春借此机会,要跟诗社请假,于是众姊妹齐聚李纨的稻香村,大家一起商量给惜春多长的假期比较好,期间众人说起了刘姥姥,林黛玉忍不住开了这么一个玩笑:

探春笑道:“也别要怪老太太,都是那个刘姥姥一句话。”林黛玉忙笑道:“可是呢!都是她一句话。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第四十二回
有很多读者觉得林黛玉此处太过分了,这么说一位年岁已高的贫婆子,真是太缺德了,有这种感觉的读者,还是没有理解林黛玉这个笑话的性质,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林黛玉说刘姥姥像“母蝗虫”,就好比今天有人说孙红雷长得像牛头梗,大家一定不会觉得这是开玩笑的人在故意辱骂孙红雷,而单纯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玩笑,甚至有可能当事人(刘姥姥、孙红雷)听了自己也会觉得好笑。


而林黛玉这个玩笑则更高一筹,因为任何一个人看到牛头梗,可能都会觉得像孙红雷,但不是每个人见了刘姥姥之后,都会想起母蝗虫,包括在场的诸位小姐们,包括学识渊博的宝钗在内,都没有想到这个比喻,也正是因为她们没想到,林黛玉提出来,而且这个比喻还极其形象、生动,将刘姥姥昨日的形态一下子又展现在众人面前,一下子击中了在场人的笑点,所以林黛玉是有“段子手”的潜质的。

林黛玉的“抽柴”玩笑

再看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贾宝玉提议雪下吟诗,把贾母也请过来,不仅高雅,而且有趣,接着这个话头,林黛玉又幽默了一把,且看原文:

宝玉道:“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第三十九回
林黛玉的这番话为何会惹得众人大笑呢?这是因为前番刘姥姥刚刚讲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雪下拾柴的故事,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刘姥姥瞎编出来的,刘姥姥就是看贾宝玉喜欢听这类关于女孩的故事,所以话赶话编出这么一个情节来。

比如其后,马棚着火,贾母很忧虑,不让刘姥姥继续讲“抽柴火”的故事,刘姥姥立刻领会了贾母的意思,转而开始讲一个九十岁的老奶奶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结果上天赐了她家一个大胖孙子的故事。这故事自然也是编的,因为贾母、王夫人喜欢听这类故事,刘姥姥就顺着她们的心意来讲,由此可见刘姥姥之机变能力,着实厉害。

大家都拿刘姥姥的故事当笑话,唯独贾宝玉认真了,他觉得刘姥姥的故事是真的,其后还让自己的贴身小厮茗烟,专门骑马去找刘姥姥说的那个地方,结果啥也没找着,只见到一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搞得茗烟都埋怨:“二爷又不知看了什么书,或者听了谁的混话,信真了,把这件没头脑的事派我去蹦头。”

众姊妹们也都知道贾宝玉的呆子脾气,所以林黛玉此处故意打趣贾宝玉,她知道贾宝玉被刘姥姥的故事给迷住了,这个笑话的言外之意是:宝玉喜欢听雪下抽柴的故事,咱们就玩雪下抽柴,岂不有趣?大家都知道黛玉此言的底细,联想到贾宝玉的痴呆性情,所以纷纷忍不住笑了起来。

林黛玉的闺蜜知己属性

除了以上黛玉的笑话,幽默打趣更是融入进了林黛玉的性格之中,换句话说,林黛玉很像是我们身边那一个最会调节搞笑气氛的朋友,她的幽默是紧贴地气的,比如《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私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贾宝玉跟秦钟一起去贾府学堂上学,临走之前,贾宝玉来找林黛玉,两人之间有这么一番对话:

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第九回
仅通过两人这番对话,足可见两人亲密程度,绝非一般人可比,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黛玉,你会如何回答贾宝玉,大部分人恐怕最多就是一句:好好读书,莫惹先生生气。但林黛玉却不一样,她的话很有意思:“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挂了”,细细品味,这句话韵味无限。就好比今天,你的一个朋友要去参加考试,你对他说:“好,这一去肯定是清华北大跑不了了,我就不送你了,你自己好好发挥。”

这是只有关系极度亲密的朋友之间才会开的玩笑,而林黛玉对贾宝玉这么说,又有两层意义,一方面表明黛玉和宝玉关系非同寻常,非其他姊妹可比;另一方面,林黛玉深知贾宝玉不喜功名利禄,所以听到贾宝玉要去上学了,就借着“蟾宫折挂”来打趣调侃贾宝玉。

所以,现实生活中如果能跟林黛玉这样性情的人做知己好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你不必担心生活乏味,有这么一个朋友,生活只会无限多姿多彩,她会成为你生活的调味剂,让你不再感慨漫漫人生是用来捱日子的。

发布于 2020-10-06 09: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晴为黛影”:林黛玉、晴雯,都喜欢在背后偷听人说话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素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顾名思义,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又一个薛宝钗,但具体为何有如此说法,大家的理解总是倾向于黛玉、晴雯重情不重理,宝钗、袭人重理不重情,仅此而已,笔者近日再细读《红楼梦》,亦发现晴雯、黛玉之一共同习惯——喜欢在背后偷听宝玉说话,亦可以当做“晴为黛影”的一个小小注脚,特撰写此篇短文以供诸君赏析。

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门外偷听

这个情节发生在第20回,怡红院众丫环皆出去找乐子去了,唯独麝月一个人在屋内抹骨牌打发时间,宝玉归来,恰好闲来无事,于是就拿起梳子给麝月梳起头来。

正梳了半截,晴雯进来了,原来丫环们在那边赌钱,晴雯输了个干净,于是赶回怡红院来取钱,恰好看见贾宝玉给麝月篦头,于是两人之间有了这么一番对话,且看原文记载:

只篦了三五下,只见晴雯忙忙的进来,原为取钱。一见了他两个,便冷笑道:“哦!交杯盏还没吃上,到上头了!”宝玉笑道:“你来!我也替你篦一篦。”晴雯道:“我没那么大福!”说着,拿了钱,便摔帘子出去了。——第20回
至此,不论是贾宝玉,还是读者,都认为晴雯必定是拿着钱,急匆匆地赴赌局去了,可实际却并非如此,晴雯摔帘子出去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躲在门外,偷听贾宝玉和麝月的对话,贾宝玉直男性情,不懂晴雯心思,可麝月与晴雯朝夕相处,她深知晴雯摔帘子出去是假,门外偷听是真,于是又有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场面:

宝玉在麝月背后,麝月对镜,二人在镜内相视。宝玉便向镜内笑道:“满屋里就只是她在磨牙。”麝月听说,忙向镜中摆手,宝玉会意。忽听“唿”一声帘子响,晴雯又跑进来问道:“我怎么磨牙了?咱们到得说说。”——第20回
由此足可见,晴雯纵然性如烈火,却也颇有心计,在对待贾宝玉的态度上,她展现出猜疑忌惮的一面,她唯恐贾宝玉和麝月干那些“瞒神弄鬼”的事,所以先故意摔帘子出去,营造自己已经离开的假象,进而躲在角落,冷眼旁观宝玉、麝月两人在干什么。

林黛玉窗外偷听,宝玉与宝钗的对话

无独有偶,林黛玉也跟晴雯有着完全相似的经历,但关于林黛玉的“偷听”,曹公写得则更加隐晦,非细心之读者难以发现。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28回,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在一处聊天,期间贾母派人来找宝玉、黛玉,让他们过去吃饭,林黛玉起身准备走,结果贾宝玉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情节,且看原文:

说着,只见贾母房里的丫头找宝玉、黛玉吃饭。林黛玉也不见宝玉走,便起身拉了那丫头就走。那丫头说等着宝玉一块走,林黛玉道:“他不吃饭了,咱们走!”说着,便出去了......宝钗因笑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宝玉道:“理她呢!过一会子就好了。”——第28回
单看这里的情节,貌似林黛玉在跟贾宝玉怄气,她想跟贾宝玉一起走,可是宝玉不走,黛玉心中有气,便自己拉着丫环先走了。

可故事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其后贾宝玉在王夫人处吃完饭,又来贾母处找林黛玉,林黛玉正在裁剪绸缎,期间她一句话泄露了她曾背后偷听的“犯罪事实”,我们且看原文:

说着,宝玉便来至贾母这边,已经都吃完了饭......宝玉因问:“林妹妹在哪里呢?”贾母道:“里头屋里呢。”宝玉进来......黛玉并不理,只管裁她的,有一个丫头道:“这块绸子角还不好呢,再熨他一熨。”黛玉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听了,只是纳闷。——第28回
曹公笔法狡猾,并未像写晴雯那般,直言点出晴雯背后偷听的真相,而是用这种“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告知读者:林黛玉拉着丫环出门后,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躲在窗外偷听宝玉与宝钗的对话,不然,她何以知道那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由此观之,晴为黛影,当真是一丝不差,但关于晴雯、黛玉在背后偷听的行为,有不少论者曾撰文批评,他们认为晴雯、黛玉太过自私、狡猾,对贾宝玉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想时刻知晓贾宝玉的动态,即便贾宝玉与其他丫环、小姐相处,晴、黛两人都不肯放过,选择背后偷听窃取信息。

关于这个说法,笔者认为脂砚斋的评语足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红楼梦》第20回麝月篦头,晴雯偷听文旁,有脂砚斋一番批语:要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忌妒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看后文则知矣,故观书诸君子不必恶晴雯,正该感谢晴雯金闺绣阁中生色方是。

此评语可解释晴雯、黛玉之偷听行为,并非是精心算计之城府极深之举动,恰恰是少女天性,真性情使然,恰应了晴黛两人,重情不重理的价值观基调,诸君可认同否?

发布于 2020-10-05 1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一贯清高孤傲,为何住进大观园后,连赵姨娘都小心讨好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曹公的笔力入木三分,笔下的人物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尤其是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初进贾府时候,也不过六七岁光景,到最后泪尽而亡,也就十七八岁,但就这短短的十年时光,林黛玉的性情却因为年岁、家境、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几次发生变化。

最开始第三回,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心思极为敏感,因为荣国府的礼数与在自家不同,林黛玉“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甚至在言行之间无比谨慎。对此有一个经典的例子,黛玉刚见到贾母时,贾母问她念什么书,黛玉如实回答,称自己刚念了《四书》,结果贾母贬低迎、探、惜三春,说她们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紧接着贾宝玉出场,再次询问林黛玉读什么书,林黛玉立刻改变了说法,称“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林黛玉的敏感、聪慧,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刚进入贾府的林黛玉是严谨低调的,可在贾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林黛玉的性情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于贾母溺爱黛玉,甚至胜过迎、探、惜三姐妹,黛玉便也仗着贾母的溺爱,性格变得嚣张跋扈起来,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才给黛玉送,黛玉便心中不快,不愿忍受这个委屈,直言怼周瑞家的:“我就知道,别人不剩下的,也不给我。”要知道周瑞家的可是王夫人的陪房,在荣国府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黛玉却敢直言相怼,可见贾母溺爱之深。

包括第八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也是如此,贾宝玉、林黛玉一同在薛姨妈处吃酒,李嬷嬷再三劝阻,不让宝玉多喝,林黛玉便在一旁说道:“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此时的林黛玉真可谓是锋芒毕露,一丝不掩,但这都是因为林黛玉处在贾母的庇佑下,不懂人情世故的利害。

林黛玉的性情发生明显变化,是在第二十三回,元妃下旨命宝钗、黛玉等众姊妹一起住进大观园,这个事件却成了林黛玉性情成长的标志性事件。随着搬进潇湘馆,拉开了林黛玉和贾母之间的物理距离,因为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是存在距离的,这意味着贾母对黛玉的保护不会再那么全面。

林黛玉在贾府,本来是跟贾宝玉、贾母在一处居住的,住的有多近呢?举个简单的例子,仍是第八回,贾宝玉因为自己的枫露茶被李嬷嬷喝了,气得摔了茶碗,一分钟后,贾母便让人来问这边发生了什么?宝玉、黛玉又是一处坐卧,可见贾母能贴身二十四小时跟这两个玉儿在一起,有贾母这个老祖宗的保护,任何闲言碎语都传不进黛玉的耳朵里,这也是林黛玉前期为何那般嚣张跋扈的原因所在。

大观园内的生活缤纷多彩,但林黛玉距离庇护者贾母的距离却变远了,这让她更加真切地看到了荣国府内的人情世故,尔虞我诈,下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由此她的安全感严重下滑,她不得不学会人情世故,打理各方来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林黛玉先后两次对赵姨娘的态度。

书中有两处林黛玉与赵姨娘的交际,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贾宝玉脸被灯油烫伤,众人前来探望,期间王熙凤借着吃茶之机打趣林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羞得林黛玉满脸通红,正好赵姨娘、周姨娘也来探望宝玉,此时的林黛玉的反应是这样的:

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进来瞧宝玉。李宫裁、宝钗、宝玉等都让她两个,独凤姐只和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她。——第二十五回
此时林黛玉刚搬进大观园,还不知人情世故的险恶,所以继续保持原有的锋芒毕露,她不喜欢赵姨娘这样卑劣人品之人,尽管赵姨娘是长辈,可林黛玉并不将她放在眼里,王熙凤也是很厌恶赵姨娘,所以两人干脆一起聊天,装作没有看见赵姨娘的样子。

可到了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林黛玉和赵姨娘二次打交道,黛玉生病,赵姨娘前来探望,可此时黛玉的性情则完全发生了变化,她不但热情接待了赵姨娘,还说了不少贴心话,且看原文: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些了?”黛玉便知她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座,说:“难为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一面又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第五十二回
此处的黛玉依旧聪敏过人,一眼看出赵姨娘“顺便来探望”的顺水人情,可即便如此,林黛玉仍是姨娘叫着,暖心话说着,热茶倒着,若是前期的林黛玉,恐怕直接就怼上去了:“我就知道,不是探望你亲生女儿,也不会顺路来看我”。但此时的黛玉明显成长了,她不再那么任性,反而学会如何处理人情关系,对自己厌恶的赵姨娘,也能保持面子上的礼貌。

但也正是林黛玉的这番变化,才让读者无比心痛,因为这意味着林黛玉已然经历了社会的鞭打,学会了如何应付这个虚伪的世界,虽然曹公并未明确写到,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林黛玉经历了什么,住进大观园后,她的诗句中开始出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句子;

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让黛玉吃燕窝调理身体,黛玉却无比感伤地称:“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始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身出在“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唾沫星子能喷死人,之前有贾母的庇护,可搬进大观园后,随着与贾母之间拉开距离,林黛玉体会到了真实的生活,看到了荣国府内部下人之间的闲言碎语,尤其是像赵姨娘这样不安分之人,更是时刻挑人短处宣传,恶意诋毁,林黛玉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对赵姨娘有前后这般的变化对待,这既是黛玉的成长,也是黛玉人生悲剧的开始,根据红楼探佚,后四十回,关于贾宝玉、林黛玉的闲言碎语将会成为拆毁木石前盟的核心力量,而赵姨娘恐怕将会是其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发布于 2020-10-17 03: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风华绝代,智商高超,为何鲁迅却称:我不喜欢林黛玉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若要选出一位最受欢迎的女子,那必然非潇湘妃子林黛玉不可,读者喜欢黛玉之天仙容貌、率性而为之真性情、与宝玉的纯洁爱恋,腹有诗书且才华横溢,真真配得上“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的位置。

现代人很少有不喜欢林黛玉的,包括黛玉的小性儿、爱哭爱闹,都被认作是其可爱无邪的品质做引子,这是时代进步所产生的重要变化,因为在此之前,历来文学大家其实有很多都不太欣赏林黛玉。

譬如胡适,他曾言“《红楼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林黛玉”;

红学巨匠周汝昌先生对史湘云推崇备至,但对林黛玉却存在很大的偏见:“(林黛玉)天天时时刻刻就那点儿儿女私情来回转,太自我,太狭小,没有世界天地”,反之,史湘云则具有“幸生来,英豪扩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气度,故而周先生甚爱之。

甚至于鲁迅先生,也曾公然表明自己不喜欢林黛玉,周作人之《鲁迅的笑》,以及常惠的《回忆鲁迅先生》中,都曾写道鲁迅跟学生们谈到这个问题,鲁迅的回答是:林黛玉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的美,这也不是值得可爱的。

胡适、周汝昌、鲁迅三位文坛巨头居然异口同声地这般评价黛玉,可见此等评论想亦不是少数。只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今人普遍接纳了林妹妹的缺点,甚至将其缺点当做可爱之处,故而黛玉的正面评价压过负面。

但笔者私认为,这三位先生对林黛玉的不喜欢,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以主观视角来评判林黛玉,就以周汝昌先生为例。

周先生认为林黛玉的心中境界太过矮小,只装着自己和贾宝玉两个人,一旦出现一个薛宝钗,一个史湘云,林黛玉便尖酸刻薄地开始将其当做假想敌。

黛玉对宝钗的敌意,自然不必多说,可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史湘云,仍心存忌惮,且看第32回的这个情节: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第32回
若用一种更广阔的人生意义来看待林黛玉,确实显得黛玉心境太过狭窄,亦如今天男女朋友,对方若是变了心,便感觉世界崩塌,登时便要以死明志,旁人观之,则觉得何必如此。

可问题在于,林黛玉所处的时代是封建时代,我们能否用这种所谓的“人生意义”来要求黛玉呢?

今之女子,只要自己努力,可以获得不低于男人的工作薪水,若是想追求人生意义,或可聚三五好友自驾游,甚至环游世界,耳听六路,眼观八方,见过无垠的草原、大海,方知人生意义之广阔,可这些于黛玉而言,如何能获得这种认知?

古之女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林黛玉在林家,应该从未出过自家的大门;其后父母双亡,搬进荣国府后,除了第29回的清虚观打醮,从未出过贾府的门,这是时代的限制,如何能怪得黛玉?

林黛玉确实心境不够宽广,为人也有些尖酸刻薄之嫌,但这些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譬如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曾向宝钗道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至今。

再如第42回,惜春奉贾母之命画大观园的年画,宝钗替其张罗画画的工具,林黛玉打趣宝钗连自己的嫁妆也算上了,宝钗佯笑着来打黛玉,黛玉求饶,宝钗便按下不提,林黛玉自己也感慨宝钗的大度: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

由此观之,林黛玉对自己的缺点仿佛洞若观火,而且随着情节的推进,到了前八十回末尾,林黛玉俨然已经变得温柔敦厚,不再继续肆意大闹,此为黛玉性情成长之故,所以不能以黛玉幼年之任性妄为,便断定她就是个尖酸刻薄之人,这样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

而对于历来论者对黛玉的消极评价,鲁迅在《二心集》中曾有一段经典论述:

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鲁迅此等评价,何其精准。由此观之,贾府众多小厮们,大约也不会爱林妹妹,他们最多只会觉得林黛玉比他们自己身边的小丫环漂亮多了,可除此之外,恐怕再无其他深入的评判。

黛玉重情,故将宝玉当做自己的一切,眼下却让一群讲究“更广阔人生意义”的人来评价她,如何能评得客观?

有趣的是,鲁迅先生当年也是封建包办婚姻,先娶了发妻朱安,其后又结识了灵魂伴侣许广平,鲁迅毅然与许广平成亲,抛下了朱安。

若是由此观之,朱安、许广平岂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宝钗与黛玉?可鲁迅先生,做出了和贾宝玉一样的决定,他选择了他的“黛玉”......

发布于 2020-10-03 2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为人为何嚣张孤傲?可能承继于老师贾雨村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林黛玉一生接触过的男性是很有限的,这是封建时代大环境下的必然情况,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是亲戚男丁,也鲜少相见,作者曹雪芹写实地记录了这一点:

比如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此时贾雨村已在林家给林黛玉当了一年的家教,可是林家的女主人贾敏的名字,贾雨村始终不知道,还是从冷子兴口中得知的,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贾雨村在林家待了一年,却从未见过贾敏;

再如第25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贾宝玉、王熙凤癫狂之际,阖府大乱,当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薛蟠在混乱的人群中见到了林黛玉,身子一下子酥了过去。脂批云:可见颦儿丰神若仙子也!所以这应该是薛蟠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可薛姨妈一家人第4回开始便住进了贾府,也就是说,薛蟠在贾家住了几年时间,却从未见过林黛玉一面,可见封建时代对女子见外男的管束有多严厉!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回林黛玉与男性的交际圈,除了父亲林如海,以及贾宝玉,还有一个与林黛玉相处最长、最密切的男性,那便是被众多读者嗤之以鼻的贾雨村!

贾雨村与林黛玉的关系

贾雨村和林黛玉是何关系呢?师生关系,这一点书中说的很明白,贾雨村当年因被参了一本,革除官职,于是干脆畅游山水,期间在林如海家做过家教,一做就是一年之久,他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林妹妹——林黛玉!

贾雨村和林黛玉的关系如何?是好还是坏?这一点书中并没有明确说,但笔者私认为,贾雨村和林黛玉的师生关系应该不差,这一点也是有文本证据的,比如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如海安排贾雨村和林黛玉一起同行,若是这对师生关系极差,那么林如海必定不会这般安排——让黛玉跟自己讨厌的老师同行;换个角度,若是林黛玉和贾雨村关系很差,那么林家也不能允许贾雨村在林家教书一年之久。

另外,从书中琐碎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探贾雨村是如何教林黛玉的,且看第2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原文对话:

贾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凡书中有‘敏’字,她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第2回
诸君细细品味贾雨村的这番话,其实可以分析出很多信息。首先,贾雨村应该挺喜欢林黛玉的,不然也不会这般夸赞于她;不仅如此,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敏”,这一点贾雨村并不知道,直到冷子兴说出,他方才恍然大悟,可之前林黛玉念敏字,总是念“密”,写敏字,也总是减一二笔,贾雨村虽不明就里,却并没有指责黛玉,或者询问其中端的,足可见贾雨村对林黛玉的教育属于典型的“放养”!

所以林黛玉之所以能成为后来的林黛玉,与贾雨村这种“放养”教育有很大关系。林黛玉思维敏捷,心思谨慎,诗词歌赋却又放浪形骸,经常一挥而就(如第37回的海棠诗社),颇有魏晋风骨,这便是“放养”教育的产物,若是贾雨村当年也秉承“应试教育”,对黛玉处处管制,时时督促,则黛玉必然难以成为后来的“潇湘妃子”!

林黛玉的狂傲承继于老师贾雨村

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直率爽利,甚至说话不计后果,心中想什么,嘴里就直接说出来了。比如第7回“送宫花周瑞叹英莲”,因为周瑞家的最后给自己送宫花,林黛玉言辞锋利地“谢”周瑞家的: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弄得周瑞家的尴尬不已,一声儿不敢言语。

再有第8回“贾宝玉大醉绛芸轩”,贾宝玉和林黛玉来薛姨妈的梨香院做客,期间留下吃饭,贾宝玉见了酒便想要多喝几杯,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在一旁规劝不已,并让林黛玉帮着劝劝,结果林黛玉不仅不劝,反而责怪李嬷嬷多事,最后还悄悄告诉贾宝玉: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些情节,是否会觉得奇怪?林如海那么一个温文尔雅的士大夫阶层,如何会培养出林黛玉这么一个说话尖锐带刺儿的女儿呢?林家乃是书香门第,不可能孕育出林黛玉性格中的狂傲属性,林黛玉来到贾家后,也一直跟姊妹们和平共处,最多跟贾宝玉嬉笑打闹一番罢了,那么她的狂傲个性是跟谁学的呢?

只有一种可能——她不知不觉学习了老师贾雨村的性情模式。

可能诸位会觉得不可能,贾雨村那么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如何会有放浪形骸的狂傲个性?其实不然,贾雨村在初期,是个异常有才且行为放浪之人,乃至于脂砚斋的批语中经常用“奸雄”二字来形容贾雨村。

我们来看书中例子,第1回“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此时贾雨村尚是一个贫穷儒生,却被姑苏名士甄士隐看中,邀请他一起过中秋节,席间甄士隐夸赞贾雨村才识不凡,如果是一般儒生,必定是说“岂敢岂敢”、“谬赞谬赞”诸如此类的外交辞令,可贾雨村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来看原文:

雨村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许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可能到者。”——第1回
听听这话,贾雨村可是很狂妄的,一点儿妄自菲薄的意思都没有,其后甄士隐看中他的才能,赠送他白银50两,两套冬衣,此举对贾雨村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了吧,可贾雨村的反应却是这样: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何等清高狂妄之人,面对甄士隐的银钱,贾雨村并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而是继续秉承读书人的清高气质。贾雨村的这种清高,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仕途,他不懂官场潜规则,只一味凭己意行事,最终得罪了众人,落得个被革职的下场,看原文:

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面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改礼仪,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龙颜大怒,即批革职。——第2回
也就是说,前期的贾雨村是个很清高的人,这种清高已经可以被称为“狂妄”了,虽然后期贾雨村融入官场,变得贪财好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不能否认他骨子里的清高狂傲本性,所以他在林家给林黛玉当家教期间,这种个性无形中感染了林黛玉,导致黛玉也恃才傲物,不屑俗套,乃至于第18回元妃省亲,命众姊妹作诗,林黛玉因心中不喜,“胡乱做了一首五言律应景而已”。

此番又狂又傲的性情,很难说是“天生”的,应与贾雨村这位老师的教育与影响有直接关系。

贾雨村才是最懂宝玉、黛玉之人

贾雨村除了当过林黛玉的老师,还曾给“贾宝玉”当过老师,这一点曹公写得比较隐晦,仍是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曾跟冷子兴提到过自己在江南甄家当过家教,且看原文:

雨村笑道:“去年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家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是那等显贵,却是富而好礼之家。到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字,心里也明;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第2回
贾雨村口中的这个甄家学生是谁?自然是甄宝玉了。而甄宝玉与贾宝玉是一人多影,两人样貌相似,性情相近,都是喜欢女儿,厌恶男子,贾宝玉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顿觉浊臭逼人”;

甄宝玉则常跟小厮说:“女儿这两个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贾宝玉、甄宝玉均属于“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类型,最终必然被世人虽厌弃,但也有少数人能理解他们,比如林黛玉,她懂贾宝玉,所以从来不强迫他立身功名,而另一个能理解贾宝玉的人,则是贾雨村!

冷子兴再跟贾雨村聊天期间,曾提到了贾宝玉衔玉而诞,天生喜欢女孩儿,并被贾政认为是好色之徒的事情,包括冷子兴自己也认为,贾宝玉将来是个色鬼无疑了,可贾雨村却突然站出来替贾宝玉说话:

雨村罕然厉色忙止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第2回
其后,贾雨村便详细跟冷子兴阐释了一番“天地之间,正邪两赋”的言论,他得出结论,像贾宝玉这样的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世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娼。

贾雨村此番话,何等精辟,他从理论角度解释了贾宝玉“行为乖癖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性情,纵览《红楼梦》全书,能对贾宝玉了解到此种程度的人,除了林黛玉,恐怕也就贾雨村一人了!

贾宝玉又如何能想到,自己最厌恶的鬼贼禄蠹之徒——贾雨村,竟然曾经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林黛玉又怎会知道,给自己当年了一年家教的贾雨村,却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发布于 2020-10-03 14:25
曹雪芹
林黛玉
贾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猜想:林如海去世之后,林黛玉在贾府再也不正经过生日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文系笔者主观猜测成分居多,只有猜测佐证,并无实锤,特此告知。

《红楼梦》中,过生日的情节着实不少,比如贾敬寿辰(第11回);薛宝钗过将笄之年15岁的生日(第22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王熙凤生日(第43回);贾母过80大寿(第71回),贾宝玉“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夜间开party过生日(第62回)......

这么一番细数下来,就会发现,《红楼梦》中并未有关于给林黛玉过生日的任何实述性描写,当然,会有读者站出来反驳:迎春、探春、惜春等人也都没有过生日的描写,但这不代表她们都没过生日,要是挨个儿将贾府每个女子如何过生日都详写一通,那《红楼梦》全书,恐怕要改名叫“庆寿辰”了!

也有读者会指出:谁说林黛玉在贾府没过过生日,第22回,王熙凤和贾琏商量如何给薛宝钗办15岁将笄之年生日的时候,不就提到过给林黛玉办过生日吗?笔者此处附上原文:

话说贾琏听凤姐儿说“有话商量”,因止步问:“是何话?”凤姐儿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有比例呀!那林妹妹就是比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第22回
由此可见,林黛玉在贾府的时候,也是过生日的,如何说林黛玉在贾府不过生日呢?而这正是本文要论证的重点——林如海未去世之前,黛玉以亲戚客人身份暂居贾府,尚且过了几个生日,即至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彻底寄人篱下,此后在贾府再没过过生日!

林如海去世的时间区间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下时间问题,第22回贾琏与王熙凤商议薛宝钗的生日时,提到过往年给林妹妹过生日,可见之前林黛玉在贾府曾有过生日的经历;

我们回过头来看林如海的去世日期,第12回提到“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黛玉回去”,至此林黛玉回了姑苏,林如海就在这期间病重去世;

直到第16回,贾琏和林黛玉才从姑苏回来,按照古代守孝三年,不得行庆吉之事,林黛玉在林如海去世的三年后,恐怕都不会过生日了。

因此笔者猜测:第22回,贾琏与王熙凤的谈论中提到林黛玉往年过生日,应该指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第3回),到林如海去世(第12回)这段时间过的生日。

这个猜测能从侧面验证笔者“林如海去世后,林黛玉在贾府再没过生日”的推断。

贾探春熟知众人生日,唯独忘了林黛玉
从第16回之后,再无跟林黛玉过生日有关的任何描写,直到第62回贾宝玉过生日,众姊妹齐聚怡红院,期间探春有一段论生日日期的言论,奇怪的是,探春唯独忘了黛玉的生日:

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就比别人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她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第六十二回
读者初读此处,觉得无比奇怪,探春如此精细之女子,数起贾府诸人的生日,信手拈来,为何偏偏忘了黛玉的生日日期呢?而且不仅是探春,在座其他人(贾宝玉除外)似乎也都没有发现探春遗漏了黛玉的生日。

最终是袭人提醒探春二月十二是黛玉的生日,袭人为何记得?因为袭人和黛玉是同一天生日,情况特殊,所以才记得。那么为何黛玉的生日会被人遗忘呢?恐怕是因为林父去世后,黛玉便不再过生日了。

林黛玉自父去世后,似再没过生日
在此基础上,笔者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自第12回,林如海去世之后,林黛玉恐怕再也没有过过生日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细细想来,原因也不复杂,我们来看看贾宝玉过生日的流程就可管中窥豹:

这日宝玉清晨起来,梳洗已毕,冠带出来,至前厅院中......宝玉炷了香,行毕礼,奠茶、焚纸后,便至宁府中宗祀祖先堂两行毕礼,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一顺到尤氏上房,行过礼,坐了一回,方回荣府,先至薛姨妈处......复进园来......从李氏起,一一挨着比他长的房中过......——第62 回
从贾宝玉生日那天的流程来看,贾宝玉得祭祀祖宗祠堂、拜见贾母、贾政、王夫人以及家中长兄长嫂们,那么林黛玉生日那天,她的流程是什么呢?

黛玉原本还有个父亲,过生日尚且可以遥拜林如海,眼下唯一的亲人也去世了,她生日的流程要怎么走,去一一拜见这些“收留”自己的亲戚们?这对于清高孤傲、性情敏感的黛玉而言,恐怕每一个生日,不是喜事,反成了她怀念父母、感叹身世、泣涕不绝的日子,甚至笔者怀疑,是否每到黛玉生日这几天,她都会因此大病一场。

所以,笔者认为,在林如海去世之后,由于林黛玉生日的特殊性质,贾母仿佛取消了给她办生日宴的惯例,所以连一向精细的探春,也忽略了黛玉的生日日期,这恐怕也是为何全书从未有林黛玉生日的正面描写的原因。

发布于 2020-09-30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的谎言:我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携其与贾府众姊妹们划船而行,期间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几个人坐同一条船,船行到湖中间,看见满池皆是残败的荷叶,贾宝玉看着不高兴,就让人将荷叶拔去,于是就发生了这么一番对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个月,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第40回
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心存敬重之心的,尤其对林黛玉的才华,他是相当佩服的,所以一听林黛玉喜欢“残荷”,直接光速“打脸”,还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我们在感慨宝黛之爱恋的同时,也须注意到林黛玉的那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貌似在第48回“香菱学诗”中也得到了佐证,彼时呆香菱想要学习作诗,就去请教林黛玉,林黛玉给香菱推荐了不少诗集,历来大家皆在其中,唯独没有李商隐:

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第48回
林黛玉给香菱推荐了李白、杜甫、王维以及其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诗人,唯独没有提到李商隐,这并不是偶然现象。且看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贾雨村就“正邪两赋”之说进行长篇论述的时候,也将李商隐忽略掉:

贾雨村道:“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第2回
即便提到了温飞卿,也不提李商隐,要知道“温李”齐名,这就有些刻意了。如此看来,貌似曹公和林黛玉都不喜欢李商隐这个诗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观察这些诗人的风格,李白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浪漫想象;杜甫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浑厚;王维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清新淡远,都跟林黛玉的风格相差甚远。

唯独李商隐的诗风,跟林黛玉堪称如出一辙,别的不说,单是人人皆能背诵的《锦瑟》,就很能说明问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如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些句子,跟林黛玉的《葬花吟》、旧帕题诗(第34回)等诗句的风格何其相似,如果说林黛玉跟哪个诗人最像,那么答案无疑是李商隐。

笔者之前在知网上曾看过一篇分析李商隐与曹雪芹关系的文章,其中有几句阐述着实经典:

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一位诗人,李商隐写的最好的诗,几乎都是冷红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视觉上让人看到一种没了温度的冷红色);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从视觉到触觉的冷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红烛,温暖却透着凄凉的冷红)。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绛”便是红色;贾宝玉自称自己是“绛洞花王”,这些细节具有很强的隐喻意义,这当中有没有李商隐的份儿呢?

曹雪芹、林黛玉不是不喜欢李商隐,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喜欢李商隐了,林黛玉《葬花吟》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李商隐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虽另样,本质却同。

在大观园的湖上,林黛玉当着贾宝玉的面称自己“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可世间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黛玉没有说自己为何厌恶李商隐,言外之意可能是——他的诗太像我了。

发布于 2020-09-29 21:23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1: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4个分身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曹雪芹写《红楼梦》,擅用“分身写法”,即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机遇、不同命途中所形成的不同人格,但若是掰开了,揉碎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看似多身,实则一人。

这并非笔者自己杜撰,且不见《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贾雨村曾就天地间“正邪两赋”之说进行了阐述,言语间就已然道明了“分身”之论:

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亦必为奇优名娼。——第2回
这话本是贾雨村对贾宝玉性情诡谲原因的分析,结果却暗中道明了《红楼梦》人物采取的分身叙写。比如贾宝玉,生于公侯富贵之家,所以他变成了“情痴情种”;

柳湘莲正是生于诗书清贫之族,故狂放不羁,成了游侠,也称得上是个“逸士高人”;蒋玉菡恰好出生在薄祚寒门,于是就成了震动京都的唱戏名角儿。

因此,贾宝玉、柳湘莲、蒋玉菡,其实本质上是一人多身,只是由于出身环境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色相面目,内在完全一样,也正是因为内在完全一样,这三人才能成为交心好友。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的分身则更多,如果算上林黛玉自己,一共有四个分身。

出家为尼的“林黛玉”——妙玉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就曾说过自己幼年时的一段奇遇: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得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第3回
也就是说,林黛玉在很小的时候,就曾差点被度化出家,但因为林如海、贾敏不同意,这才未能遁入空门,这个经历和妙玉简直一模一样。

《红楼梦》第17回,妙玉首次登场,曹公借由林之孝之口,说出了妙玉的经历:本是苏州人士,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代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我们试想下,如果当年林黛玉父母同意了癞头和尚的建议,那么林黛玉会否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呢?于是乎,一个平行时空下的“林黛玉”产生了——那就是妙玉!

而根据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最终的结局还是堕入红尘之中,换句话说,如果林黛玉当年真的出了家,她也未必能如癞头和尚所说的那样“了此一世”。

不信且看妙玉,她跟黛玉一样诗才、一样容貌、一样姑苏人氏、一样孤傲性格,但她老老实实遁入空门,可命运却还是将她送进了荣国府,跟贾宝玉相遇,最终贾家败落,妙玉之结局必定也是个悲剧。高鹗续本中,妙玉被强盗掳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消多说,只能叹息。

出身奴仆的“林黛玉”——林红玉
丫环小红才是名面意义上跟林黛玉最为相似的女子,不说别的,单是这个名字,就暗示得不能再明白了。

小红的父母之林之孝夫妇,她本名为“林红玉”,因为重了宝玉的“玉”字,只好改叫小红。一个林黛玉,一个林红玉,一黑一红,一字之差,如果说曹公不是刻意为之,那真心说不过去。

还有值得读者注意的一点——林黛玉本是绛珠仙子下凡,这个“绛”便有“朱红”之意,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林红玉乃是林黛玉的一个分身,一个出身在奴仆之家的分身。

林红玉可谓继承了林黛玉的高智商,纵观林红玉在大观园的几次表现,都格外出彩,比如第26回,林红玉在和佳蕙聊天的时候,说出一句: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谁守着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林红玉的人生观与林黛玉实在太像,且不见第31回,曹公曾介绍林黛玉有这么一番奇怪心性——她喜散不喜聚: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到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到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时,她反以为悲。——第31回
比较黛玉和红玉两人的人生观,其实内在完全一致,只不过一个有文化,一个没文化,说出来的话,一个白话粗浅,一个文雅深邃。

再观林红玉之聪慧外露,更和林妹妹极为相似。比如林红玉给王熙凤帮忙传话,五六门子的亲戚关系,红玉竟能说的一丝不差,连李纨都闹糊涂了:“什么奶奶、爷爷的一大堆”;女强人王熙凤则见红玉这般机敏,连连夸赞:好孩子,到难为你说的齐全,不像她们,扭扭捏捏,蚊子似的。

若是林黛玉生于奴仆之家,没有经历那么多文化的熏陶和精神上的历练,她恐怕就是另一个林红玉。

出身良家的“林黛玉”——晴雯
晴雯不是贾府家生奴仆,她本是个良家女孩,被赖大家的看中,买进了贾府,这才成了奴仆,所以晴雯的丫环身份,与林红玉的丫环身份是有细微差别的。也可能正是因为晴雯骨子里并不是奴仆基因,所以她才得以产生“心比天高”的自我认同。

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这是目前《红楼梦》研究中公认的说法,而晴、黛两人最大的相同点有两个,一是容貌,二是随性而行的价值观。

容貌不用多说,第74回,王夫人曾直言说过: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王熙凤亦曾赞晴雯之容貌: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却是晴雯生的好。看似夸晴雯,实则顺带将黛玉一起夸了,晴雯只不过眉眼跟黛玉有些相似,就已是贾府诸多丫环中最漂亮的那个,林黛玉本人都多美,读者自己想象去罢。

重点在于性情,晴雯和林黛玉有一个其他人都没有的共同点:她们随性而为,整个贾府中,从没劝过贾宝玉好好读书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黛玉,一个就是晴雯。

黛玉、晴雯在乎的是宝玉本身,她们知道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所以就不规劝他,不仅不规劝,还帮助贾宝玉逃离仕途经济的干扰。

第70回,贾政外出办公即将归家,贾宝玉开始恶补作业,正头昏脑涨之际,林黛玉给他送来了“救命药丸”——谁知紫鹃走来,送了一卷东西与宝玉,拆开看时,却是一色老油竹纸上临的钟王蝇头小楷,字迹且与自己十分相似。(第70回)

再看晴雯,第73回,仍是贾政次日要抽查贾宝玉的功课,宝玉只得连夜补课,晴雯看宝玉这般辛苦,于是借着“有人翻墙”的噱头,怂恿宝玉赶紧装病:

晴雯因见宝玉读书苦恼,空费一夜神思,明日也未必妥当,心下正要替宝玉想出个主意来脱此难。正好逢此一惊,即便生计,向宝玉道:“趁这个机会,快装病,就说唬着了。”——第73回
纵观整本《红楼梦》中的女儿,只有林黛玉、晴雯敢于违背“正途”,帮着贾宝玉逃离读书仕途经济的折磨,而究其核心,则是因为两人在乎的是贾宝玉这个人,这份在乎远远超越了世俗的阻挠,所以说“晴为黛影”,极为妥帖。

当然,如果细论下来,还有一个出身官宦之家的“林黛玉”——林黛玉,她则是诸多分身的核心所在,其他分身的容貌、机敏、智商、性格,全部来自于这个本体,从分身之多,也足可见曹公对林黛玉这个人物的偏爱,正如越剧中的那句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发布于 2020-09-23 16: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 - 佛教典籍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心经》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心经

外文名
the heart channel of Hand-Shaoyin

全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性质
佛经

提出者
十方诸佛

常见版本
玄奘译本

目录
1心经简介
2译本类型
3心经思想
4心经禅悟
5回向偈
6心经钟楼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简介
心经
心经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1]、心经。

汉传佛教通行版为玄奘译。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六祖慧能对清净心的概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折叠编辑本段译本类型
心经
心经
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虽然各个译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说的内容基本一致,理义没有差别,文字上虽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义理是一致的。

在各个译本中以玄奘大师所翻译流传最广,其原因在于玄奘大师在翻译时,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词通顺,容易读诵,故流传最广,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和唐代窥基大师的版本一致,可见中国人由于战乱等原因,几百年甚至千年来流传的般若心经,都遗漏了2个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的一切两字(“战乱...遗漏了2个字”这点不敢苟同,欧阳询在唐贞观九年写的小楷《心经》拓本上为“远离颠倒梦想",应为采用不同译本的原因)。

折叠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唐玄奘注音版

《心经》[2]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观 自 在 菩 萨, 行 深 般 若波 罗 蜜 多 时, 照见 五蕴 皆空,

dù yī qiē kǔ è 。 shè lì zǐ, sè bú yì kōng ,kōng bú yì sè,

度一 切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空, 空不 异色,

sè jí shì kōng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shì

色即 是空, 空即 是色。 受想 行识, 亦复 如是。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ú miè, bú gòu bú jìng,

舍 利子, 是诸 法空 相, 不生 不灭, 不垢 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增 不减, 是故 空中 无色, 无受 想行 识, 无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鼻舌 身意, 无色 声香 味触 法, 无眼 界,乃 至无 意识 界,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无无 明, 亦无 无明 尽, 乃至 无老 死,亦无 老死 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 苦集 灭道, 无智 亦无 得,以 无所 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ài gù,

菩提 萨埵,依 般若 波罗 蜜多 故,心 无挂 碍。无 挂碍故,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无有 恐怖, 远离 颠倒 梦想, 究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 诸佛, 依般 若波 罗蜜 多故, 得阿 耨多 罗三 藐三 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 般若 波罗 蜜多, 是大 神咒, 是大 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上 咒, 是无 等等 咒。 能除 一切 苦, 真实 不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般 若波 罗蜜 多咒。 即说 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

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咒语梵文读音:gā dì gā dì bā lā gā dì bā lā sāng gā dī bō dì sī⌒wa⌒hǎ)

Gaté Gaté Paragaté Parasamgaté Bodhi Svaha!

念三遍后再念咒语:揭 谛揭 谛, 波罗 揭谛,波罗 僧揭 谛,菩提萨 婆诃 21遍,

在念以下内容!

祈求文:弟子***诚心祈求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帮弟子***达成……(你的良好愿望) !

感谢文:弟子***诚心感谢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和诸护法金刚!

折叠鸠摩罗什版
心经
心经
《心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古汉语版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折叠其他译本
心经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 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存

《到达彼岸终极智慧心经》 现代·元吾氏译(1965~-)存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思想
心经
心经
《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经名体现出来。充分流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以达到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摩诃,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有广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萨教授我们用智慧去办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罗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萨教授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才会圆满。要帮助苦难的人,从苦难此岸带到快乐彼岸。

四:心,自性,如来德性也。菩萨教授我们要从心地远离贪嗔痴等烦恼,学习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五:经,契机契理也。菩萨教授我们自学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萨的道理,也要有观机说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乐。(方海权著)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禅悟
读了很多遍心经,才从其深奥的意理中悟出一丝浅意。佛法是伟大的,《心经》是篇真正教人觉悟的文章。

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达安乐解脱的那一边。世间万像等同于空性,得到的、希望的、作为的、知道的、终究都会是空性。各种相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说宇宙中其实是什么东西都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一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我们的欲望、我们的作为、我们的明了、和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妄想法造作的。没有距离,没有意识,没有不明了的,也没有能明了的。以至于没有死也没有不死。没有什么办法让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永恒,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拥有。

《心经》告诉我们要根据佛所说的,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把自己渡到安乐解脱的那一边。所言的“般若智慧”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寂静之心,光明之心。不要在乎那些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心里没有思念顾虑才能会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惧怕,远离非份不实际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生死得到安乐解脱。同时应当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3]

折叠编辑本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折叠编辑本段心经钟楼
心经钟楼
心经钟楼
心经钟楼,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云中大漈风景名胜区境内。心经钟楼在大漈时思寺景区内,建于明朝,木质结构。三层三楼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斗拱七辅作象鼻昂。楼内四根粗壮大柱支撑,由严密的榫卯结构和斗拱衔接,甚是奇观。三楼曾悬挂有心经铜钟,重达800公斤。钟边铸有佛教《心经》全文,钟声可传30里。

参考资料
1.心经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拼音) 心经全文(转自学佛网:http:/  . [2015-4-20]
3.《心经》感悟  . [201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5:28 , Processed in 0.0637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