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65|回复: 221

贾元春凤藻宫·怒其不幸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发表于 2024-6-19 18: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2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tr][/tr]
[tr][/tr]
秦钟,前明传国玉玺。甄宝玉,大观园南明传国玉玺。








神瑛侍者//老明公山子野===通灵宝玉//赤瑕宫林红玉===【秦钟//老明公{老南明+老北眀}+甄宝玉小南明】+妙玉

通灵宝玉寓指传国玉玺,是神瑛侍者的一个阶段性和附带性的身份。好比一个人的共青团员的团籍。通灵宝玉1631年--1644年是秦钟的身份,1644年--1661年应该是是甄宝玉的身份。妙玉和林红玉是神瑛侍者相对长期的身份叫法。神瑛侍者更重大的身份和功能是绛珠仙子的引导度化作用,如妙玉和巧姐所起的佛手回春、慈航普渡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2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谒龙旗於武帐,挥凤藻於文昌。为绛珠仙子凤凰涅槃。。。
贾元春===绛珠仙子【朱由检+田秀英+。。。】∩张嫣∩夏完淳
凤藻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凤藻,汉语词汇。拼音是fèng zǎo,释义是比喻华美的文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凤藻

拼音
fèng zǎo


外文名称
expressions as beautiful as a phoenix

释义
比喻华美的文辞

目录
1解释
2出处
3女校校刊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比喻华美的文辞。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1、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谒龙旗於武帐,挥凤藻於文昌。"

2、唐·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

3、唐·黄滔《祭陈先辈》:"始者随计归越,上书入秦,擅价而侯门倾动,呈功而凤藻精新。"

4、宋·司马光《稷下赋》:"惜夫美食华衣,高堂闲室,凤藻鸱义,豹文麋质。"

5、杨夔《送张相公出征》:挥毫飞凤藻,发厘吼龙泉。

折叠编辑本段女校校刊
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张爱玲在1932年曾在上面发表《不幸的她》,她于1933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刊载第一篇散文《迟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9: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亡史可待,神瑛幻梦妙玉点犀照水香甘露;
原应叹息,绛珠还泪宝玉寸草晖花巧通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7: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榴花》 唐·韩愈
曾子倪图书馆 2020-05-03   |  4425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怜:可爱,可喜。颠倒:此为散乱的样子。绛英:红花

  大意是:五月的石榴花鲜红耀眼,时有小石榴在枝头开始长成,

可喜此地无车马喧嚣,青苔上落满了散乱的红英。



1.这首诗的第一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2分)

2.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也有人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小题1:(试题分析:从“照眼明”一词来分析,说明其从人的感受写榴花这种侧面写的方法,要点明写作方法。)

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的方法,同意前者的意见可抓住前两句写景来分析,同意后者的意见可抓住两句来分析。榴花正艳,可理权解为诗人的才华外溢,而“无车马”可理解为“无人来欣赏”。“可怜”是自叹。)

①喜爱之情:五月里石榴花开时,如火似霞,zhidao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②怀才不遇之情:诗前两句版写景,后两句抒情。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才俊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的石榴花
木柳书屋 2012-01-08   |  2665阅读  |  3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中每一种花都有一定意义,而且用花来比喻人,比如牡丹、芙蓉、芍药、玫瑰、石榴花、菱花、杏花等等。
而且,有些人不止一种花标志,竟有多种花标志。本文不能纵论所有花朵,仅谈石榴花。

一、三朵石榴花是谁?

第一朵石榴花是不言而喻的,明写在那里:
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二朵石榴花是谁?表现在服装上,她竟公开穿着石榴裙:
62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香菱道:"什么夫妻不夫妻,并蒂不并蒂,你瞧瞧这裙子。"宝玉方低头一瞧,便嗳呀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香菱道:"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姑娘做了一条,我做了一条,今儿才上身。"宝玉跌脚叹道:"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
----既然香菱穿着石榴裙,而石榴花又是元春的标志,那么香菱就接近元春。

第三朵石榴花是谁?她竟犹抱琵琶半遮面,站在石榴树下,用石榴树当伞用,遮住了脸,与宝玉唠嗑:

探春道:"哥哥往这里来,我和你说话。"【庚侧:是移一处语。】宝玉听说,便跟了他,来到一棵石榴树下。探春因说道:"这几天老爷可叫你没有?"【甲侧:老爷叫宝玉再无喜事,故园中合宅皆知。】宝玉道:"没有叫。"探春道:"昨儿我恍惚听见说老爷叫你出去的。"宝玉笑道:"那想是别人听错了,并没叫的。"【甲侧:非谎也,避繁也。】【庚侧:怕文繁。】探春又笑道:"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去,明儿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书籍卷册、轻巧顽意儿,给我带些来。"宝玉道:"我这么城里城外、大廊小庙的逛,也没见个新奇精致东西,左不过是金玉铜器、没处撂的古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那些。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把我喜欢的什么似的,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庚侧:不知物理艰难,公子口气也。】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甲侧:是论物?是论人?看官着眼。】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你穿,比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

其中,探春和宝玉说话,为什么专门选择石榴树下?来到元春的标志处?是不是暗示点什么?
我想,石榴代表元春,宝玉代表"宝皇帝",一个妃子一个皇帝,正好一对。而今,探春正好处在元春的位置,那么,探春正好是元春的替身。这样解释探春的真实身份,完全根据作者关于花的设计。

至此,三朵石榴花已经露面:
第一朵:元春;
第二朵:香菱;
第三朵:探春。(后两个是元春的替身)

二、湘云论述阴阳,是因石榴花引起的,论述的是元春
请看下面原文:

翠缕道:"这荷花怎么还不开?"史湘云道:"时候没到。"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
----湘云论述阴阳,就是看到石榴长成"楼子花"引起的。因此说,湘云论述阴阳,就是论述石榴,也就是论述元春的阴阳兴衰。

"楼子花"就是像楼房一样,具有分层的结构,说明长势茂盛。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
----用这个道理说明,石榴花(代表元春)现在还很"气脉充足,长的就好";但"阳尽了就成阴",必然灭亡;要等再一次"阴尽了就成阳",得到来生。因此说,湘云论述阴阳,就是论述元妃的一生遭遇。

三、黛玉第二次葬花,也是因石榴花引起的,葬的是元春
请看下面原文:

宝玉因不见林黛玉,【甲侧:兄妹话虽久长,心事总未少歇,接得好。】便知他是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越性迟两日,【甲侧:作书人调侃耶?】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他。"【甲侧:至埋香冢方不牵强,好情理。】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甲侧:收拾的干净。】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甲侧:怕人笑说。】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将已到了花冢,【庚侧:新鲜。】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甲侧: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愈出愈奇文。宝玉心中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甲侧:岔开线络,活泼之至!】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甲夹:诗词歌赋,如此章法写于书上者乎?】【甲眉:"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处)[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庚侧:诗词文章,试问有如此行笔者乎? 】

其中写得明白,葬花分两次,上次是"葬桃花";这次是葬"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
其中"桃花"代表黛玉,见《桃花行》;"石榴"代表元春;"凤仙"代表凤姐;"各色落花"代表其他人。

因此说,黛玉葬花,第一次是葬自己(桃花);第二次是葬元春(凤仙、石榴),凤仙、石榴实为一人。
(本文意在分析石榴花,仅说明黛玉第二次葬花是由"石榴花"引起的,就足够了。至于第一次葬桃花,以后另议。)

四、石榴花种在大观园中何处?
袭人一次溜达,正好路过一株石榴花,它的位置在下段文字中,您一看就知道了。

袭人遂到自己房里,换了两件新鲜衣服,拿着把镜儿照着,抿了抿头,匀了匀脸上脂粉,步出下房。复又嘱咐了晴雯、麝月几句话,便出了怡红院来。至沁芳桥上立住,往四下里观看那园中景致。时值秋令,秋蝉鸣于树,草虫鸣于野;见这石榴花也开败了,荷叶也将残上来了,倒是芙蓉近着河边,都发了红铺铺的咕嘟子,衬着碧绿的叶儿,倒令人可爱。一壁里瞧着,一壁里下了桥。......

其中写得明白,石榴树是在"沁芳桥"附近,我在"大观园平面图"上曾经标明这棵石榴树的位置是在"沁芳桥"和"清溪"附近。这个位置正好是元妃省亲、游览大观园时上船的位置。这棵石榴就代表元春。

五、石榴花的文化内涵(择自网上)
1、石榴花的花神----钟馗【温庭筠//温八叉//温钟馗】
    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雅称"榴月"。 五月石榴花的花神,是传说中的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石榴花也被钟馗故里刘海故里的中国陕西西安市确定为"西安市花",而至于民间所绘的钟馗画像,耳边都插着一朵艳红的石榴花,更表示以火样性格的钟馗来做火样的石榴花神,它虽是古代民众的诗意想像,却也最恰当不过。在明人的插花"主客"理论中,榴花总是列为花主之一,称为花盟主,辅以栀子、蜀葵、孩儿菊、石竹、紫薇等,这些花则被称为花客卿或花使令,更有喻为妾、婢的,可见古人对石榴的推崇。
(笔者:在《红楼梦》中有"这鬼抱住钟馗腿。"----应和石榴花元春有关。)

2、吉祥果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石榴花果并丽,火红可爱,又甘甜可口,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吉庆、团圆的佳兆,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之果。石榴又是我国人民彼此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成为应节吉祥的象征。

3、石榴裙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为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久而久之, "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 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4、石榴花语
安石榴、石榴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成熟的美丽。
(元春正符合"成熟的美丽。")

5、石榴传说(略)

6、常用语
石榴花开结子稠
石榴花开结子满肚孩儿
石榴花开四只耳(?我不懂,没找到解释。)
(单那小茄子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泛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也许这四瓣就是"四只耳"的本意。

总结一下
"石榴花"是黛玉第二次葬花的缘由,因此葬的是石榴花元春;
"石榴花"是湘云论述阴阳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是论元春;
"石榴花"下站着的美人探春,她就是元春的替身之一;
穿着"石榴裙"的香菱,也是元春的替身之一。
楼子花的意思
词语解释:
形容花冠重叠,呈【hao86.com好工具】复瓣的花。
引证解释:
⒈ 形容花冠重迭,呈复瓣的花。


《红楼梦》第三一回:“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儿。’”
该汉语词典《楼子花是什么意思|楼子花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9333643ac9933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11: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垆沽酒只为情—卓文君
金色年华554 2017-05-09   |  177阅读  |  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当垆沽酒只为情——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人物生平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长得又帅(《史记》曰:甚都),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皑如山间雪,皎若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相关事件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2 2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虎兔相逢”是啥时候
木柳书屋 2012-01-16   |  414阅读  |  1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虎兔相逢”是啥时候
        发布时间:2011-12-02 18:30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宗春启        网络编辑:刘春燕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中,有“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有的版本作“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难倒了许多学者。

  其实,虎兔相逢和虎兕相逢,没有太大分别,因为它所指的都是同一个“大梦”惊破的时间——除夕之夜。兕,是犀牛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牛”。牛在虎前,兔在虎后,虎牛相逢和虎兔相逢都是除夕之夜的子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在元旦的元春,死在了除夕之夜。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元宵节元春制作的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是爆竹。

  爆竹应在何时燃放?自然是送旧迎新之时。听到迎新的爆竹响,元春的死讯亦即传来。

  元春死亡之时,也是贾家彻底覆亡之日。所以叫“大梦归”。

  为什么从现在的小说中看不到这个结局?因为这是小说初稿中的构思。

  笔者以为,小说最初的脉络,可能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的。“三春争及初春好”,春天是美好的开始,元春获宠、允许回家省亲的喜讯传来,贾家大兴土木建省亲别墅。夏天是贾家鼎盛之时,元妃省亲,贾宝玉等入住大观园。到了秋天,贾家已露出败象,家中乱伦,家外违法,聚众赌博,游荡优伶,参与词讼,高利盘剥,可以说坏事做尽。祖宗发出叹息,其实是绝望的表示。到了冬天,岁末年初之际,贾家终于被抄家治罪,“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是冬天的景色么!

  小说原来贯穿故事始终的时间就是一年。林黛玉春天进贾府,秋天就死了。这在黛玉的《葬花词》中已经明确暗示出来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是花,是秋天开的芙蓉花。芙蓉开在秋天,自然也谢在秋天。“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明确暗示着黛玉死亡的时间。

  黛玉死后,贾家也将要覆亡了。“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燕子之巢如何能“倾”,因为大厦已倾。“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覆梁之下,岂有完巢”?

  后来,曹雪芹在反复批阅删改过程之中,按照他所理想的跌宕起伏、悲喜交错的需要,调整了小说的结构,改变了故事原来的编排顺序,所以,有些构思时的设计变得不好理解,成为不解之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24 19: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作死的证据,就在“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典故里,可笑又可怜
首发2024-05-28 09:13·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金陵十二钗判词,都有引用典故。比如林黛玉的“咏絮才”是谢道韫故事。薛宝钗“停机德”是乐羊子妻典故。史湘云是湘妃的典故。王熙凤是武则天的典故,迎春是“中山狼”的典故等。


每个典故都一一对应伏笔,命运脉络一清二楚。

读书人循着典故理解人物,更容易清楚明白。

要说判词最特别的引经据典是贾元春的判词,上下两句引用了两个经典故事。

“榴花开处照宫闱”,讽刺贾元春不辨是非。

“虎兕相逢大梦归”,揭示贾元春尸位素餐。

两者归总,指向了贾元春之死和贾家覆灭之因。

“虎兕相逢大梦归”,典出《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教育弟子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家臣,面对季氏膨胀不轨的不臣之心,要勇于作为和担当,不能放任自流,酿成灾祸。

贾元春坏在面对贾家对皇帝的不臣不恭之心,既视而不见,又推波助澜,最终拉着贾府一起殉葬,是为“大梦归”。


但本文要讲的是另一个典故,“榴花开处照宫闱”,为什么是作者讽刺贾元春不辨是非,最终导致身死家亡之祸。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后句榴花的典故是对前句的解释。足以说明贾元春为什么会二十多岁还不明辨是非。

那么,“榴花开处照宫闱”典出哪里呢?就是五月榴花神潘淑的典故。

潘淑,三国东吴孙权皇后,先为罪臣之女入宫为婢,后得孙权宠幸晋升为夫人。

五月榴花神之说,源于潘淑生前曾有“榴环台”的典故。

据说,潘淑为夫人时,孙权常与她一同游览昭宣台。曾于醉后吐酒于玉壶中,不想竟掉出一只红宝石戒指。


潘淑命人将戒指高挂在石榴枝上,并在此地建高台,称作“环榴台”。后因“吴蜀争霸,‘环榴’谐音‘还刘’,恐有妖异之象”,遂又改名“榴环台”。

潘淑也因此被后人尊为十二花神之五月榴花神。

“榴花开处照宫闱”,便以潘淑的经历影射贾元春。

潘淑的历史名声并不好。《三国志》记载其:“性险妒容媚”。说她容貌妩媚动人却生性善妒,心态不正常,凡事都要占足上风。这点简直是贾元春的翻版。

元春明知妃嫔省亲是太上皇下旨,非皇帝本意,还同意贾府倾尽家财操办贵妃省亲,不就是其“凡事要占上风”的虚荣么?

而妒忌、小气、阴险,恰是王熙凤翻版,不也是王夫人的写照?

有其母必有其女,贾元春有限的出场表现,恰恰表现出她的这些个性格缺陷。


比如,省亲不见贾环,卷入父亲的妻妾之争,不符合她的贵妃胸怀和地位。

比如,元宵节灯谜,与贾环置气。

比如,支持王夫人,将贾宝玉从贾母身边调离,安排进全是女儿的大观园,才有后面贾宝玉脱离管束,在母亲房中公然调戏金钏置其死。

比如,以贵妃身份在清虚观打“祈求风调雨顺的平安醮”,太过僭越。

比如,支持金玉良姻,反对宝黛姻缘等等。

贾元春的这样性格,也注定她会步上潘淑的老路,死的可怜又可叹。

孙权晚年病中,潘淑一心想让儿子孙亮(吴少帝)登基。按说孙亮已是太子,等孙权死后自然继位。

潘淑只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她就可以成为一国太后。

可此时她利令智昏,不辨是非,竟公然卷入了太子继位之争。

要知道孙权虽病却还没死。太子孙亮又尚年幼。

潘淑不管孙权缠绵病榻,没有夫妻之情。

不顾国朝安稳,插手帝位之争,没有皇后之责。


且潘淑自己也有野心。史载:(潘淑)曾"问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故事。"这可是大事。

母壮子幼,孙权岂不担心自己死后潘淑干预朝政?

所以,潘淑在一天夜里突然莫名被几个宫人给缢死。孙权“大怒”,将行凶者全部杀死。于是,这桩公案便成了历史悬案。

潘淑是病死,还是被人缢死,有分歧。

潘淑是被宫人自发缢死,还是被孙权暗中派人杀死,有分歧。

不管如何,显然是潘淑不辨是非,才召来杀身之祸。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人长到二十多岁就要明辨是非,潘淑显然是个糊涂任性之人。也为自己的人生召来死劫,成为贾元春之谶。

贾元春的年纪比贾宝玉大十岁那样,省亲时她不过二十多岁的年纪,正符合“二十年来辨是非”的说法。

而元春任性省亲不说,省亲当晚数次哭哭啼啼,和贾母王夫人抱怨家里送她进宫,皇宫是不见人的去处。和父亲抱怨如今富贵不如小门小户天伦之乐,怨妇一般仿佛她一辈子不嫁人守着父母才是好的……这等不合时宜的事,分明就是潘淑一样的糊涂任性不辨是非。


反观元春突然被晋升贤德妃背后的问题,她显然是不想的。

如果不是皇帝发现贾家不臣不恭,与北静王等四王八公有结党嫌疑,不得已晋升她分化之,以她无子无宠如何能够晋升?

而事出反常必有妖,元春对此却无知无觉岂不是愚蠢?

既然晋升有问题,就要韬光养晦,改弦易辙。不但自己尽心伺候,低调做人,也要敦促贾家忠顺皇帝以自保。

可贾元春如何处之?太上皇下旨省亲,贾家踊跃响应,更遭皇帝忌讳。她不说禁止贾府操办,还积极响应。为了一己虚荣同意省亲,不光掏空贾府钱财,更是让皇帝对她和贾府深恶痛绝。为日后她的死,贾府的抄家埋下苦果。

关于贾元春的死,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暗示贾元春与贾家就像马嵬驿之变的杨贵妃和杨家一样结局。

杨贵妃被皇帝赐缢死,潘淑被缢死,贾元春岂不也是被缢死?弓上挂着一串香橼已足够说明问题。

曹雪芹在书中伏笔极为清晰,读书人稍作功课也就一清二楚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7: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判词解读6:元春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虎兕相逢大梦归
长安昭阳王
2024-06-10 12:46
陕西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11】
(接上文,黛玉、宝钗判词解读)

12.8 元春
图: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谶:

二十年来辨是谁?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说明:

脂本有两个版本的异文:

一是“是非,虎兔”。

二是“是谁,虎兕”。己卯本、梦稿本。

没有“是非”、“虎兕”的版本。

己卯本显然已知“是非,虎兔”的版本存在,却仍坚持“是谁,虎兕”作为原文。并未涂抹“谁”、“兕”,只在“谁”右加“非”字,“兕”右加“兔”字。

解读:

元春的反面历史人物是永历帝,还是很明显,“弓”都画出来了!而且,弓上还勒着一个“香橼”,香橼、初春点出了元春,表示元春是弓弦勒死的。永历帝正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太明显了!仅从正面读,很难解释,一个深居皇宫的妃子,怎么能被“弓弦”勒死?所以本文一直强调,应从反面解读。

元春的图谶、词曲,都与永历帝非常吻合。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

重复“弓”,弓上还勒着一个“香橼”。香橼属于南方特产,北方没有,暗示永历帝生活的地点,和被俘、被杀之地。

注意这个香橼处于被弓弦勒着的状态,提醒永历帝被弓弦勒死:

永历在广东肇庆称帝,在李成栋追杀下逃到广西,后被李定国接到昆明。1659年正月,清兵占领昆明。永历小朝廷逃到中缅边界,进入缅甸,名存实亡。

1661年牛年,咒水之难,永历朝廷被灭,腊月被吴三桂俘获。1662年虎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昆明,被吴三桂下令用弓弦勒死。所以谶语有“虎兕相逢大梦归”,是在牛年和虎年相逢的腊月被俘,在虎年被杀,大梦归。

榴花开处照宫闱:

榴花开处:“五月榴花红似火”,四五月份是榴花盛开之时。

如果问“黛玉葬花”葬的是什么花?很多读者会回答“桃花”,不对。书中写到黛玉两次葬花,一次是“三月中浣”,葬的是桃花;第二次是“四月二十六日”,就是“葬花吟”那天,通常说的“黛玉葬花”,便是指27回的“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葬的正是“石榴花”:

“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书中写的日期非常明确。前一日黛玉便在怡红院门外,哭的“落花满地鸟惊飞”,宿鸟栖鸦都飞起远避,不忍再听。作者特意把黛玉这一哭,渲染得悲戚惊心!伤感动魄!

黛玉哭、黛玉葬花,是因“扬州屠城”。四月二十五日夜,扬州城破,“四月二十六日”,是清兵屠城的第一日,所以“黛玉葬花”。

四月二十五日,也是永历帝被杀之日。黛玉哭,何尝不是为南明最后一个亡国之君?黛玉葬花,何尝不是因永历帝身死“华”灭?

《红楼梦》中的一石多鸟,随处可见,“黛玉葬花”,更不例外。

所以“榴花开处”正是永历帝的死日。“黛玉葬花”特意向读者提醒了“石榴花”。

怎么死的?“弓围”,弓弦勒死,所以是“照宫闱”。

“照”:永历帝庙号“昭宗”。


金陵十二钗: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谁?

1643年,位于衡州的桂王府被张献忠攻占,桂王父子开始逃亡。桂王朱常瀛死后,朱由榔承袭桂王。1646年,桂王朱由榔即皇帝位,不久清兵杀来,逃到广西,后到昆明,最后一直逃到缅甸。1661年被吴三桂所俘,1662年被杀:正是“二十年”。

一直到“虎兕相逢大梦归”,很好辨认,是谁?永历帝朱由榔。

三春争及初春景?

争及:怎及。

仅从12回到17回,便有多个“争”表示“怎”的例子:

“争奈父女之情”,“争奈事情繁杂”,“争奈车轻马快”,“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

三春怎及初春?初春指元春,脂批“显极!”

“三春”和“元春”是比较关系,那么:元春不在“三春”之数?元春加“三春”应是“四春”?

表面看来,没问题啊,贾府四位小姐,元迎探惜,正是“四春”。

但书中没有一个“四春”之词,“三春”倒是反复出现了七八次:

“勘破三春景不长”,“三春去后诸芳尽”,“三春事业付东风”。

有人说,“三春”都不懂,就是春季的三个月份,孟春、仲春、季春。不这样看《红楼梦》好吗?《红楼梦》中,花是华,雪是满,风是清,月是明,“春”也不是表面看的“春天”!

从元春是永历,也能看出:这几个“春”是南明皇帝!

如果把南明四帝从弘光到永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第一位小姐一看就是弘光,最小的小姐一看就是永历,岂不让人一眼看穿?如此呆板平庸,还是红楼笔法吗?还是“真事隐”的《红楼梦》吗?

至少《红楼梦》成功躲过了满清文字狱,直到现在绝大部分读者还看不出明末、南明、皇帝、亡国,就证明红楼作者的“真事隐”、用反等写作手法很成功,很巧妙,已超额达成作者预期。

从十二钗图谶的次序,就能看出作者“用反”:

元春永历帝,探春隆武帝,迎春弘光帝。看到没?顺序是反的!

惜春呢?南明皇帝中没有一个礼佛、出家的,惜春明显不是南明某个皇帝,所以贾府四春不是南明四帝呀?中招!“真事隐”成功。

十二钗的图谶、词曲的次序,为什么不按“元迎探惜”的顺序?看出了元春是永历,最小变最大,就知道是故意用反序、迷人眼了。

再看“元迎探惜”的贾府小姐排行,迎春弘光帝,探春隆武帝,元春永历帝应该出现在最小的惜春位置。原来还是“用反”,最小变最大而已,跟“真假有无”的对联一样。

前面提出的“三春”、“四春”的问题:

惜春不是皇帝,南明四帝少一个。少绍武帝,在隆武帝死后,按“兄终弟及”称帝。绍武跟永历相争,仅一月而亡,“次年改元绍武”的年号还没用就亡了,所以当时、后世都不大被承认。这也是很多人说南明三帝,也有人说南明四帝的原因。

《红楼梦》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探春隆武帝之弟绍武帝,便是探春之弟,同是赵姨娘所生的贾环。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春争及初春景”,也明确说“三春”怎及元春!肯定、颂扬永历帝延长明祚15年,在南明皇帝中的功绩远胜前面的“三春”。这也是元春生在贾政这个“正”支皇家,并由王夫人亲生,地位尊贵的原因。

点击看上一文:《红楼梦》判词解读4:黛玉《枉凝眉》解读,宝玉《终身误》解读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3: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满子
作者: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解】:
1、故国:指故乡。
2、君:指唐武宗。

【韵译】: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

【评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
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
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
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
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2d4282baeca8.aspx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356篇诗文 ► 51条名句
张祜《何满子》赏析 老刘tdrhg 2017-12-30   |  5789阅读  |  16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何满子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张祜(约785—849?),字承吉,小名冬瓜。清河人(今属河北),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县)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注释


   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结果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最为感人。这首宫词后来流传甚广,其唱来异常悲怨。据说唐武宗时,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一作“河满子”,舞曲名。题又作“宫词”。白居易《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何满子”声调哀婉。《乐府诗集》引白居易《何满子》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


   故国:故乡。


   君:指皇帝。这里是指唐武宗。据《唐诗纪事》,张祜《宫词》:“传入宫禁,武宗疾笃,目孟才人曰:‘吾即不讯,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请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许。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后来张祜别有咏《孟才人叹》一绝,词云:“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译诗、诗意


   故乡和亲人远在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年了,听一声曲子《何满子》,忍不住掉下眼泪。


赏析


   这首五绝又题作《宫词》。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三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半首诗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那是不可取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这首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四句诗中,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而他所举的“皆用实字”的例句,就是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诗句结构有关。另一特点是:四句诗中,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首诗的这两个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与张祜同时的诗人杜牧非常欣赏这首诗,在一首酬张祜的诗中有“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句。这说明,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当时传入宫中,曾为宫人广泛歌唱。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贾探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赏析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有一点因为生母赵姨娘“着三不着两”。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绝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十二支曲(警幻仙姑) 其四: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1)。眼睁睁,把万事全抛(2)。荡悠悠,芳魂消耗(3)。望家乡,路远山高(4)。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5):儿命已入黄泉,须要退步抽身早(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山十二咏集古 其九 华果柴
[ 明 ] 程敏政
原文
傍岩依树结檐楹,五月榴花照眼明。

地僻寻常来客少,偶逢樵者问山名。

作者介绍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出自唐代韩愈的《题榴花》
译文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注释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时见:常见。子:指石榴。

赏析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原文
韩愈韩愈《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注释
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
时见:常见。子:指石榴。
可怜:可惜。
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
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
绛(jiàng):大红色。
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是题于张十一旅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作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而作此诗。

简析
  《题榴花》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写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文思丰富,情趣浓郁。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1abe13750637.aspx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443篇诗文 ► 1756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7 18: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 宋 ] 欧阳修
原文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译文
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这一天正是端午,人们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不时的,窗外树丛中黄鹂鸟儿鸣唱声,打破闺中的宁静,打破了那纱窗后手持双凤绢扇的睡眼惺忪的女子的美梦。

注释
妖艳:红艳似火。

生绡:未漂煮过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

惊破:打破。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09: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榴花照眼明
[ 宋 ] 林希逸
原文
惜花愁满眼,倚杖庆新晴。绿幄连天暗,红榴照我明。

蹙巾迎日吐,剪锦亚风轻。一见眵昏失,多疑醉缬生。

撚须诗欲就,觌面兴偏清。却笑酡酡后,看朱碧已成。

作者介绍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查看百科>>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2017-06-05 09:49

乐说古诗
农历五月,石榴花开放吐艳,我国传统习俗中把这个月叫成“榴月”。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文中都提到了榴花。
古人在榴月里摘石榴花捣碎挤汁,染布裁裳,于是有了耀眼的石榴裙,在唐朝时很受女子的青睐。
石榴,原产于波斯(今伊朗),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在我国种植后,它的花朵就备受世人青睐,正因为榴花红艳如火,所以才成了吉利、祥和、如意的象征。
石榴可分果石榴、花石榴两大类,前者果实可食,后者可供观赏。五月榴花艳红似火,满树生辉。花败后,石榴果好像巧夺天工的红玛瑙花瓶,鲜嫩可爱。
唐代诗人韩愈在诗中描写了五月榴花盛开的灿烂景象,其间一些小石榴已在枝头初见,开败的榴花落在地上的青苔上,青红映衬,十分好看。
诗歌大意
五月里石榴花开了,花朵火红,鲜艳夺目,枝叶间结出一个个小石榴。可喜的是这里没有车马的喧闹,树下的青苔上落满了散乱的红花。
无车马:没有车马往来,指没有人来观赏。
可怜:可喜,可爱。
颠倒:杂乱的样子。
绛英:红花。
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诗中佳句
乐说
诗人描写了榴花,也写出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
榴花色泽艳丽,光彩夺目,绽放如火,与众不同。
榴花开在一个清雅幽静的环境里,地上的青苔上散落着许多鲜红的花瓣,简直像一条锦绣的地毯。
没有车马的喧嚣,榴花可以不被惊扰地尽情盛开;可是没有人来观赏这美丽的花儿,也是一种遗憾吧。
乐说古诗原创作品,欢迎朋友圈转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公众号:leshuogushi


诗词中的五月:黄鹂啄紫椹,榴花照眼明
播报文章




美衣解说
关注


2021-05-20 11:53





《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的一首咏石榴花诗作。五月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花开红艳似火,繁茂烂漫,绚丽多姿。绿叶掩映着小小的果实挂在枝头,愈加可爱。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清新婉约词作。五月时节,石榴花开正浓,杨柳润湿,枝叶低垂。黄鹂声声啼叫,绿树成荫,愈发安宁幽静。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新月挂林梢,暗水鸣枯沼。时见疏星落画檐,几点流萤小。归意已无多,故作连环绕。欲寄新声问采菱,水阔烟波渺。这是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的一首构思巧妙,寓理于情的月夜咏怀词。月亮弯弯挂在树梢,稀疏的星星闪落,偶有几点小巧玲珑的流萤飞过。烟波浩渺,水面辽阔无边,思归的乡情缠绕心头,挥之不去。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想象奇特,瑰丽浪漫的边塞诗作。地处边塞偏远地区,五月的天山大雪纷飞,寒风凛冽。耳听着婉转悠扬《折柳曲》,想着家乡满园春色,思乡之情悠然而生,情绪满怀。




《商山道中》: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这是唐代诗人赵嘏写于羁旅途中的一首借景抒怀诗作。五月的商山,春色明媚清丽,犹如初秋时节一般。天高云淡,白云飘飘,天涯游子,漂泊无定,淡淡的忧伤惆怅,更加深重。




《五月十五日夜月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时写的一首月夜抒情诗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杭州的喜爱欢喜。春风吹拂,明月当空,杭州城里处处灯火辉煌,歌声悠扬。惟愿此生长居此地,从此再也不羡慕京城的繁花似锦。




《白田马上闻莺》: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漫游江淮时写的一首借景抒怀诗作。人间五月天,桑葚成熟,黄鹂在枝条上鸣叫,歌声婉转动听。春光易逝,岁月如歌,游子尚未还归,兀自趋马前行,望空悲叹。




《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的一首清新明快,思乡情深的咏五月诗词。五月的微风吹过,深山茅亭,清爽宜人。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繁茂的树林渐渐消失在苍茫之中。远离故乡,回望归途漫漫,就让秋风带去我深深的思念眷恋。




《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一首清新自然,从容雅淡的写景思乡佳作。五月的江南,荷叶翠绿、渔郎轻舟。站在荷塘,看清风拂过池塘,荷叶摆动。梦里几次回故乡,梦想时分,落寞惆怅,情思无限。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闲看燕子教雏飞。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湔裙谁独上渔矶。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清新明丽,安静淡泊的咏江南风光词作。五月时节,江南恰逢梅雨时节,细雨蒙蒙,看燕子飞翔,芳草萋萋。树荫浓密,郁郁葱葱,远处山峦起伏,烟雨朦胧。秀丽的少女正在水边石矶上浣洗衣裙,风景如画,恬静淡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9-21 0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卢长乐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明代区大相创作的诗作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送卢长乐》是明代区大相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作品名称送卢长乐
作    者区大相
创作年代明代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目录
1作品原文
2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榴花不及春,照客出城闉。麦秀想行县,凫惊由畏人。
车轮登路熟,琴曲改弦新。持子寸心在,坚乎不可磷。 [1]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区大相,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参考资料
宋词之美——休使圆蟾照客眠 涛涛hc6nrw4ml4 2018-12-14   |  690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国画/明、清
苍梧谣·天
[宋]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译文

天啊,不要让这一轮圆月照得我这离家的人无法安眠。面对满月,孤身一人,心中的那个她在哪儿呢?月宫里,只有桂树的影子斑斑驳驳,无人赏看。


赏析

这首小词通过对圆月观感,抒发出诚挚的思念之情。寥寥十六个字,然而曲折有致。这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的高妙描写手法,真可谓“以少胜多”了。
汉乐府里有《上邪》一曲,意思就是“天哪!”这首小词也采用这种咏叹手法,且全用口语述之,富有民谣色彩。这首小词在婉约词中,显得十分清新别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6 06: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注释
玉女:对他人之女的美称。
闻道:“闻”听说,在这里引申为“得到”,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是懂得道理。
画不成:一种惋惜之情。
翦裁:原指裁制衣服,后常比喻大自然对景物的安排。
萱草:属于一种植物。
创作背景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还乡,有感而作的。

简析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主要讲述了好友张仲谋拥有一个容颜貌美、身材苗条的女儿,说其女儿小时候就很漂亮可爱,想必长大后更加美丽绝伦。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诗人送别友人时,一方面感叹时光的悄然流逝,另一方面也是对友人的劝慰,让和自己一样怀才不遇的友人,在伤感离别的时候,想一想家人。

端午节的古诗十首
播报文章



戚力玉成
关注


2021-09-05 00:54









端午节的古诗1:己酉端午
贝琼 〔元代〕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端午节的古诗2:端午日
殷尧藩 〔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节的古诗3:浣溪沙·端午
苏轼 〔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节的古诗4:端午
李隆基 〔唐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译文
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端午节的古诗5:端午即事
文天祥 〔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译文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端午节的古诗6:和端午
张耒 〔宋代〕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译文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端午节的古诗7:南歌子·游赏
苏轼 〔宋代〕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译文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端午节的古诗8: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宋代〕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译文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端午节的古诗9:乙卯重五诗
陆游 〔宋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端午节的古诗10:端午日赐衣
杜甫 〔唐代〕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译文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中国古诗词【萱草花】篇 hshzhbo 2016-06-04   |  16512阅读  |  9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中国母亲花——萱草花】萱草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别名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日本和东南亚。现杂交育种品种已达万种以上。萱草又名忘忧草,一如萱草(借指母亲);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母亲的生日为萱辰;母亲的别称为萱亲, 故萱草称母亲花。是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它就是中国的母亲之花。号称忘忧(忘忧草),《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 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又称此名。



  唐.王涯 【春闺思】

  雪尽萱抽叶,风轻水变苔。

  玉关音信断,又见发庭梅。

  唐.孟郊 【游子】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唐.聂夷中 【游子行】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唐.陆龟蒙 【庭前】

  合欢能解恚,萱草信忘忧。

  尽向庭前种,萋萋特地愁。


  唐.白居易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

  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

  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

  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唐.李中 【所思】

  门掩残花寂寂,帘垂斜月悠悠。

  纵有一庭萱草,何曾与我忘忧。

  宋.苏轼 【萱草】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晚唐.薛能 【杂曲歌辞·杨柳枝】

  帐偃缨垂细复繁,令人心想石家园。

  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唐.沈颂 【卫中作】

  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

  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

  唐.钱起 【秋夜送赵冽归襄阳】

  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滴鹊惊林。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唐.卢纶 【玩春因寄冯卫二补阙戏呈李益(时君与李新除侍御史)】

  掖垣春色自天来,红药当阶次第开。

  萱草丛丛尔何物,等闲穿破绿莓苔。

  唐.羊士谔 【斋中咏怀】

  无心唯有白云知,闲卧高斋梦蝶时。

  不觉东风过寒食,雨来萱草出巴篱。


  唐.薛能 【折杨柳十首】

  帐偃缨垂细复繁,令人心想石家园。

  风条月影皆堪重,何事侯门爱树萱。

  唐.白居易 【别萱桂】

  使君竟不住,萱桂徒栽种。

  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

  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唐.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

  芳晨临上月,幽赏狎中园。

  有蝶堪成梦,无羊可触藩。

  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

  坐叹华滋歇,思君谁为言。


  唐.韦应物 【对萱草】

  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

  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

  丛疏露始滴,芳馀蝶尚留。

  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唐.钱起 【送郎四补阙东归】

  无事共干世,多时废隐沦。

  相看恋簪组,不觉老风尘。

  劝酒怜今别,伤心倍去春。

  徒言树萱草,何处慰离人。


  唐.元稹 【生春二十首(丁酉岁。凡二十章)】

  何处生春早,春生池榭中。

  镂琼冰陷日,文縠水回风。

  柳爱和身动,梅愁合树融。

  草芽犹未出,挑得小萱丛。

  唐.刘言史 【林中独醒】

  晚来林沼静,独坐间瓢尊。

  向己非前迹,齐心欲不言。

  微凉生乱筱,轻馥起孤萱。

  未得浑无事,瓜田草正繁。


  唐.李德裕 【忆平泉杂咏·忆药栏】

  野人清旦起,扫雪见兰芽。

  始畎春泉入,惟愁暮景斜。

  未抽萱草叶,才发款冬花。

  谁念江潭老,中宵旅梦赊。

  唐.李商隐 【韩翃舍人即事】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鸟应悲蜀帝,蝉是怨齐王。

  通内藏珠府,应官解玉坊。

  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


  唐.李商隐 【牡丹】

  压径复缘沟,当窗又映楼。

  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

  应怜萱草淡,却得号忘忧。

  唐.温庭筠 【禁火日】

  骀荡清明日,储胥小苑东。

  舞衫萱草绿,春鬓杏花红。

  马辔轻衔雪,车衣弱向风。

  □愁闻百舌,残睡正朦胧。


  唐.陆翱 【闲居即事】

  衰柳迷隋苑,衡门啼暮鸦。

  茅厨烟不动,书牖日空斜。

  悔下东山石,贫于南阮家。

  沈忧损神虑,萱草自开花。

  唐.皎然【答豆卢居士春夜游东园见怀】

  春意赏不足,承夕步东园。

  事表精虑远,月中华木繁。

  开襟寄清景,遐想属空门。

  安得纚芳屣,看君幽径萱。


  五代.贯休 【闲居拟齐梁四首】

  果熟无低枝,芳香入屏帷。

  故人久不来,萱草何离离。

  苦吟斋貌减,更被杉风吹。

  独赖湖上翁,时为烹露葵。

  五代.贯休 【相和歌辞·善哉行】

  有美一人兮婉如清扬,

  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

  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珰,

  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唐.万楚 【五日观妓】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唐.杜甫 【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明.高启 【萱草】

  幽华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

  乱叶离披经宿雨,纤茎窈窕擢熏风。

  佳人作佩频朝采,倦蝶寻香几处通。

  最爱看来忧尽解,不须更酿酒多功。


  唐.李咸用 【萱花】

  芳草比君子,诗人情有由。

  只应怜雅态,未必解忘忧。

  积雨莎庭小,微风藓砌幽。

  莫言开太晚,犹胜菊花秋。

  元.王冕【偶书】

  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

  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


  宋 .苏辙 【萱草 】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嘴。

  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

  纤纤吐须鬣,内冉随风哆。

  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

  宋 .朱熹【萱草 】

  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

  北堂罕悴物,独尔淡冲襟。


  清 .姚永概 【咏常季庭前萱草 】

  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

  六出向我笑,须端缀粟芽。

  君持杯谓我,所忧胡琐琐。

  酌酒对此花,自计未为左。

  我思植瑶草,灌以醴泉流。

  枝叶日茂美,佩之百疾瘳。

  世间闲草木,那得解余愁。

  斯言傥不遂,愿逐庐遨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9: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中李商隐写首过年词,看着都是新年气象,读来却无限悲凉
播报文章

焰窘聊历史
关注
2021-12-15 23:58
肝囊肿的根源已找到,烟酒排末位,第一名很多人天天都在做
肝囊肿的根源已找到,烟酒排末位,第一名很多人天天都在做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肺结节,两样东西尽量少 碰 ,很多人控制不住,难怪肺结节难调理
老中医:痔疮不要在乱割了 每天用它泡水喝 肉球一消二净轻松见效
老中医:痔疮不要在乱割了 每天用它泡水喝 肉球一消二净轻松见效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如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即便是一贫如洗、万里之遥,回家过个年还是容易的。

但在古代,羁旅漂泊的人,要想及时回家过年,那可是十分艰辛的。尤其是那些落第的穷书生,他们无法进入仕途,转到工农商又不甘心,既要为前程求学,又要为生计奔波,回家与亲人过年,便成了一件奢侈事。


《红楼梦》中凤姐讲“聋子放炮仗”的笑话是在什么节日?jttwj2014.02.11浏览787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栀枝ciqfb2014.02.11


满意答案
正月十五元宵节。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凤姐数了一通贫嘴明显是指自己这里这些人,然后她说这些人坐了一晚就散了,其实本意是告诉大家好散了,天晚了。但大家都没反应,或者说不理解,所以才讲了聋子放炮仗的笑话,就是说别人都能听出“散”字来只有聋子听不到,等于把席上诸位都贫了一把。所以大家反应过来之后才能会意的大笑凤姐数了一通贫嘴明显是指自己这里这些人,然后她说这些人坐了一晚就散了,其实本意是告诉大家好散了,天晚了。但大家都没反应,或者说不理解,所以才讲了聋子放炮仗的笑话,就是说别人都能听出“散”字来只有聋子听不到,等于把席上诸位都贫了一把。所以大家反应过来之后才能会意的大笑





所以,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总能看到很多除夕羁旅天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每每令人潸然泪下。

比如吴文英的《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

又相对、落梅如雨。

吴文英生活在南宋晚期。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科举制度不如盛平时节那般公正,很多有才华的读书人,往往会因为没有关系而屡屡落第。晚唐时期,便有大批像罗隐等一样才高家穷的落第书生,整个《全唐诗》不过几万首,晚唐抒发落第的便有500多首。




南宋晚期也是一样,而吴文英更是一生未第。迫于生计,他傍人求食、游幕终身。

公元1256年,这年的除夕,吴文英应是在南宋名臣吴潜的家中。见到周围的房子张灯结彩、家人团聚,吴文英不禁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这一年的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南方苏杭地区早就褪去严寒。故而,词的首句,说人们都在迎接新春佳节,一片喜庆,此刻春风吹拂,花期来临,花上的枝杈已有红色和绿意,新的一年开始了。一个“上”字,用得极为生动形象,有了春意的活泼。

第二句言落日在东风中迟迟未落,仿佛不舍年华,不想新的一年到来。这里的残日,或许是词人的自指吧!这一年吴文英已经五十多岁,离他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此时的他,还真像东风中的残日。




“西窗”句,用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之意,指夫妻团聚。旁人家中笑语盈盈、剪烛夜话,而他只能独自叹息。城中灯火,夜空的明月,光芒仿佛都无法照在他的身上,他立在黑夜之中,没有人注意到他。

随着耳畔的笑声,迎来了新年的更声。

整个上阙,都是一片喜庆的新年气象,但在寄人篱下的吴文英心中,一切更突显他的悲凉孤寂。

吴文英不禁想起了曾在家中除夕年夜饭的场景。那时候,恋人的纤纤玉手,曾为自己斟酒、剥开黄柑。她温婉柔媚、幽香迷人,直至现在,依旧萦绕在我的心间。




梦回当日在湖边约会,如镜的湖面,使我迷失了方向,无法寻到她的身影。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年华在一个个除夕的期盼中悄然流逝,青春不再,佳人无踪迹。

夜深梦冷,吴中千万点霜,平添了些许寒意,便是春风也无法吹彻。然而,风却吹动了梅树,吹得梅花落如雨,落在白头之上。吴霜千点,是吴中白霜,也是吴文英头上白发,是他在吴中游幕数十年的蹉跎年华。

虽然这首词是感叹除夕孤寂,但细读来,又何尝不是吴文英回顾一生之后的感叹。人的一生,总在辞旧迎新,辞去旧东枯黄的花木,迎来新春娇嫩的花草。




我们感叹草木一生只有一个春秋,然相对山川日月,我们又何尝不是像草木一样。五十多年前吴文英的诞生,是新。如今的他,垂垂老矣,即将成为天地宇宙的“旧”。四年后,吴文英就像那落如雨的梅花,在落魄和失望中悄然逝去。

虽然生前落魄,但他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一喉两歌显隐文本下元春判词曲子全解析
[color=var(--GBK03A)]啸风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咨询顾问





​关注他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在解读贾元春的判词前,我们先看看贾元春的谶图,那是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这里的弓可不是通宫殿的宫,因为如果要表现宫殿,直接画上高楼大厦即可,无须用一件物事代替。这里的物事是一种杀人的兵器,这个弓和贾宝玉遇到贾兰射鹿的时候拿的武器是一样的。再来结合第二十二回贾元春的灯谜来看,文本说道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头一个写道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个谜底是炮竹,前面的弓加上这里的炮仗,其实是有很深的寓意的,说明了贾元春遭遇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宫闱内斗,而是改朝换代的军事斗争。如果结合我们前面解密的朱由崧的南明政权的产生和覆灭,那么这里的二十年来辩是非,就不是指贾元春进宫二十年变得体贴皇帝爱护宫女之类的事情,而是说朱由崧和贾元春死亡二十年以来大家一直在讨论南明王朝该不该建立之类的军国大事。后面的榴花似火,照宫闱有很明确的关于子嗣的涵义,因为石榴多籽比喻元春最少两个儿子是最恰当不过。以石榴花开使宫闱生色,隐喻贵妃因为为皇室产子被封为贤德妃。这里的典故就是《北史》:北齐安德王高延宗称帝,把赵郡李祖收的女儿纳为妃,后来皇帝到李宅,李祖收的夫人宋氏送上一对石榴,以石榴多子贺。三春显然又是典型的显隐文本和一喉两歌,三春表面上指迎春、探春、惜春,取元春的三个妺妺向她的荣华看齐的意思。隐文本的意思应该是朱由崧后面那几位皇帝和监国,如果可以达到朱由崧的阵势,恢复大明王朝的江山易改指日可待。虎兕相逢在具有特殊含义,有红楼梦的抄本写作虎兔相逢,意义就大相径庭了。古人把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虎兔可以代表寅卯,可以代表年月时间,如后四十回续书中说:“是年甲寅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月。”可是虎兕相逢代表的是两种凶猛的动物在争夺领地,暗喻两个政权在以战争的方式你死我活的争夺江山社稷。
恨无常 元春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金陵十二钗的曲子里,贾元春的曲子是最为凄切绝望让人动容的。尤其是那句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远比白杨村和青枫林泪奔。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可惜末世即将来临。贾元春在省亲前很多年,也就是把儿子送到贾府和甄府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江山一定是不保的,王朝是一定要覆灭的,而作为皇室的核心人员的结果一定是凶多吉少,所以在哭别贾母一干人时才如此悲戚伤感却又无可奈何。贾元春之死的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表面上贾元春向爹娘梦里相告,这里如果指称呼她的父亲贾政是不合适的,贾政其实是她的兄长,贾母才是她的生身的母亲,而她的父亲显然已经作古多年,那么这里的天伦就不是指贾母和贾政。让我们重新解读,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显然这里这句话的主人公并不是贾元春,这里是典型的一喉两歌,正是作者在向他的父亲和母亲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7-17 09:04

红楼梦第一回中癞头和尚说的诗只中“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指的是?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5个回答#热议# 什么是淋病?哪些行为会感染淋病?

娱乐小八卦啊a高粉答主

2019-07-14 · 娱乐小八卦,天天都知道
关注



展开全部

红楼梦第一回中癞头和尚说的诗只中“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指的是甄英莲。

这是对香菱的判词。香菱(英莲)生在富康人家,是父母的掌上珠,自然是娇生惯养。父母拒绝癞和尚的要求,癞和尚说别看你现在宠他,总有一天他要离开你的,真是痴人阿。

“好防佳节元宵后“暗指香菱是在元宵佳节时被人拐走的。

“便是烟消火灭时”意思是甄家整个败落于大火之中,被一把火烧得干净,最后甄老爷也出家了。自然是烟消云散了。


扩展资料

香菱的命运是可悲的,但是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特别钟爱,赋予她特殊气韵,致使在大观园中游移着一股极清的暗香,虽没有林妹妹般的傲世独立,倒也是一道有着刹那芳华的风景了,然而却终究“菱花空对雪澌澌”。

香菱原名甄英莲,与宝钗、袭人、晴雯等同岁。她出身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士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英莲“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

应该说英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不幸的是,在她四岁那年的元霄佳节,士隐命家人抱去看灯,至半夜时家人霍启因小解,将英莲放在一家人家门槛上,待他回来,英莲不见踪影。全家人到处寻找,皆无音讯,英莲早被拐子拐去,另走他乡。

三月十五葫芦庙着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甄士隐只得将田庄折变,与妻投岳父家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香菱




9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沈阳麦朋知识产权代理有..
广告2024-10-06

红楼梦学刊 期刊是一本文学艺术类南大核心期刊,提供学术指导服务。杂志是创于1979年的双月刊,是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影响因子0.337.


www.fabiao.com.cn








blackwater1990
2010-08-06 · TA获得超过241个赞
关注


甄英莲(就是香菱)在元宵晚上丢了,然后被卖了……
这是上句的意思。
下句则是甄家元宵那天,在知道英莲被拐后,房子失火烧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34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随风4周
2010-08-06 · TA获得超过3246个赞
关注


指英连的一生
英连不是元宵被人贩子偷去后一生坎坷
元宵是英连丢失的开端,所以说好防
烟消火灭,元宵不是有烟火吗

2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枫露流丹
2010-08-06 · TA获得超过7904个赞
关注


元宵节,甄家造火,香菱被拐

1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





紫紫香落木
2010-08-06 · TA获得超过1346个赞
关注


香菱在元宵节的时候被拐。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所指何事?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个回答#热议# 为什么说不要把裤子提到肚脐眼?

晓婷小楼爱生活高能答主

2022-03-17 · 专注研究生活中的小妙招
关注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指的是英莲走丢,甄家家破人亡这件事。

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赏析

甑士隐的故事,僧道告诫他,可惜甄士隐并没理解,也没有按照他的提示和警告去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最后却完全应验了癞头僧的预言。

表面看甑士隐的厄运是天意。但其实甄士隐一家的命运却并不是神仙的意志,也不是天意,而是他的环境和他的行为、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甄士隐丢失女儿、房屋被烧、搬离十里街、遭遇抢田夺地、被岳父欺骗都是人为而不是天意。



解语花·上元
[ 宋 ] 周邦彦

原文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10: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是韩愈的一首诗,试问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韩愈

目录
1原文
2赏析
3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

颠倒青苔落绛英。

折叠编辑本段赏析
1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2 张十一是作者的一位好朋友,作者做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被贬谪,诗人有感作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折叠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折叠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是杜牧咏石榴的一首绝句,别其巧思,把石榴写活了。唐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以美人拟花,遗貌取神,人花融一,情兴丰沛,寄慨颇深。 唐诗人孔绍安《咏石榴》云:"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借榴花而述志,别有趣味。如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为石榴花的丽色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带湘娥泣"并倾注了火热的深情。尤其唐诗人许浑《游楞伽寺》:"碧烟秋寺泛潮来,水浸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充分寄寓诗人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向往和喜爱。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为壮观。还有一种观赏类石榴,枝梢生花两朵,并蒂而开,似对对红铃挂在绿色枝头,也很可爱,叫作并蒂榴。还有一种重台榴,《花镜》说:"南中有一种四季花者,春开夏实这后,深秋忽又大放,花与子并生枝头,硕果罅裂,而其傍红英灿烂。又一种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榴,花头最大,而色更红艳。海榴花跗萼皆大红,心内须黄如粟密。又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亦异品也。"

云鬓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刚烈。莲步轻移,石榴裙摆,带动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红。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炽热的思念,那样流光溢彩。青春的容颜在五月南风的吹拂下,旋转成一片恣意的娇媚,中国古代女子就这样把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只是现代社会女人似乎都很匆忙,并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来赢得宠爱,因为她们往往忽略了路边的石榴花开的美丽。

折叠轶事
《榴花欲燃》·据记载,唐代临潼华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树,均系杨贵妃所植,每年榴花开放,娇艳的花朵给华清官增添了无限情趣。当地有一位姓杨的青年,来此读书。月明风清之夜,一位身穿红色裙衣的姑娘轻歌漫步而来,天长日久,互生爱慕,遂结为夫妻。华清官老僧发现此事,竞仗剑追刺姑娘。姑娘逃往榴园,不见踪影。气急败坏的老僧用剑在榴花丛中乱砍,结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鲜血入土......据说,这位红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满坡遍野红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闽县东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内有鸡犬人家。蓝超见一老翁,说是避秦时战难来到此地,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世道了。并劝他也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蓝超出来后像是做了一场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在哪里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作的《桃花源记》颇类似。不过也说明古人也许因爱石榴而想塑造一个"榴花源"式的理想世界。

《石榴裙下》·唐天宝年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等地广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之中。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因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剥石榴喂她,这些情状为大臣们所不满,因此对贵妃侧目,拒不施礼。唐明皇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向皇上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施礼。大臣们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于是"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了对女子的倾心迷恋,崇拜女性的俗语。石榴裙其实就是大红裙,藉喻女子。因榴之花和果皮,古时长捣碎成红汁来染布,制成红裙。如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诗》云:"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唐武则天《如意娘诗》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在诗歌方面,他更是别开生面,与孟浩然创建了"韩孟诗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09: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阮郎归·初夏
[ 宋 ] 苏轼
原文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译文
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和暖的风微微吹起,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纤手拨动清池泉水,溅起的水滴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水沉:即“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玉盆:指荷叶。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0 1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阮郎归·初夏
[ 宋 ] 苏轼
原文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译文
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和暖的风微微吹起,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细雨过后,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纤手拨动清池泉水,溅起的水滴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注释
阮郎归:词牌名。此调名于《花草粹编》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双调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唐白居易 《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水沉:即“水沈”,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玉盆:指荷叶。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2 1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
2023-05-13可可诗词网-唐诗评析 https://www.kekeshici.com

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说是女子,有说是男子。说是女子的,认为“车走雷声语未通”用了《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的典故,分明是男子驱车而过,女主人公未能与他通语。认为抒情主体是男子的,则以为唐宋时一般是女子乘车,男子骑马,而七、八句已经点明男子把青骢马(斑骓)系在垂杨岸边,深切地盼望。

李商隐诗“斑骓”共用了三次,除这一首外,《无题》云: “斑骓嘶断七香车”,《对雪》云: “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六郎”,都是男子骑马,而抒情主体又似乎都是诗人自己。

我们不妨也把这诗的抒情主人公看作诗人自己吧。

首联是作者的拟想之辞:自己所爱恋的人一定在深夜缝制着凤尾纹的碧罗帐呢,那帐子薄薄的,散发着绮罗的芳香,不知有多少层呢……正是这深挚的怀恋,给诗人插上了彩凤的双翼,对恋人的居室加以美化、情化。原来这种多层的复帐,唐人叫“百子帐”,一般是在婚礼时用的。首句“罗”用“香”(相),次句用“缝”(逢),寄意显然;而“缝”又有“合”的意思。看来,诗人已经进入了梦幻之境了。三、四句回顾他们一次匆匆相遇的情景。她用圆月般的团扇,遮住那羞红的脸蛋,可是却只是含羞半掩。当车子隆隆急驰时,诗人抢前一步,他们都想说一说心中的话儿,但谁也来不及倾吐。这一戏剧性的细节,刻画入微。李商隐另有《无题》云: “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这首诗中也是女子乘车,诗人骑着斑骓,正可为“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一联作注脚。或许,在萦回的白道上邂逅的人,竟是诗人此诗所写的心中深切怀恋忆念的女子。五、六句转写相思的无望,用灯暗和春尽作比,比中有赋。“曾是”,已然,已是。“金烬”,灯盏上的残烬。出句说,无数个夜晚,都是伴随着残灭的灯花,孤寂地度过。“石榴红”即石榴花,五月始开。对句进一步计数相思难耐的日子,说从春等到了夏,你一点消息都没有。两句既写自朝至暮,从春到夏的夜夜相思,日日企盼,又以“金烬暗”(灯灭)和“石榴红”(春尽)象征爱情的无望。孔绍安《石榴》诗: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第六句暗用此意,于无望的相思中,又寄托着一丝微茫的悔恨。末联反照三、四句,告诉她:前次相遇匆匆,未能一诉情怀;如今我的马儿离你并不远,就在垂杨岸边等着,你就不能来吗?诗人搔首踟蹰,急切等待。可是咫尺天涯,相会难再。曹子建的《七哀》诗: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给了诗人以灵感,于是在无望的怅惘之中,忽作奇想:那里去等来一阵西南好风,把她吹到我身边来呢? “西南待好风”即“待西南好风”。“何处”二字极写企盼之急切。诗以幻想起,也以幻想结,而情真意挚也正在这虚构之境中。

李商隐的爱情诗极少对女子的外貌作形象的描述,但使人觉得每一个女子都十分美丽,其间环境的烘染,细节的选择,心态的揣摹,乃至象征暗示的运用等等,交叠使用,织就了一幅幅各具容态而皆秀色可餐的美人画卷。李商隐的爱情诗是以情写容,容情并美,而以情取胜,因而情思茫茫,极具含蓄朦胧之致。


此咏所思之人,可思而不可见也。上半首,言守礼谨严,凤尾香罗,重重深护;月扇遮羞,雷车隔语。深闺丽质,自应如是。下半首,言殷勤难寄,外不通内,伴金烬之寂寂;内不通外,断石榴之消息。斑骓隔岸,漫待好风,真所谓人远天涯近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五言自朝至暮,唯有寂寥;六言自春徂夏,略无消息。(陆昆曾《李义山七律诗解》)

详“车走”句,则一,二乃车帷也。三言仅能睹面,四言未能交语也。五、六夜深灯尽,消息难通。七、八言安得好风吹汝来也。(屈复《玉溪生诗意》卷十一)

下一篇:《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李商隐)
上一篇:《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凤尾罗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凤尾罗,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织有细纹的丝织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凤尾罗


  • 外文名称

    fènɡ wěi luó



  • 释义

    织有细纹的丝织物


  • 出自

    《红楼梦》第二八回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fènɡ wěi luó

凤尾罗

织有细纹的丝织物。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红楼梦》第二八回:"却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2: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榴花开处照宫闱”暗藏后位之争,皇后才是真榴花,元春谋争位?
原创2022-09-21 07:07·青溪话红楼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元春判词解析(二)



元春因为才孝贤德被选入宫中作女史,可见她的相貌一般,年龄也偏大。她封妃的原因,不是因为年轻貌美,一定是宫中发生了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是什么呢?藏在“榴花开处”的机关中。



分析原著文本,和石榴相关联有两个人物:



一 探春



第二十七回芒种节送花神,探春正和宝钗一起看仙鹤,看到宝玉来了,探春就说有三天没有看到宝玉了,有话和他说。探春领着宝玉来到一棵石榴树下,两个人在这里说些体几话。



探春把石榴树设置为聊天背景,表明探春是石榴花的象征。


二 警幻仙姑



警幻仙姑出场,曹雪芹专门用了一篇赋来描述她的仙姿。其中有一句是“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曹雪芹把石榴作为警幻仙姑的牙齿来比喻,警幻仙姑也是石榴的象征。



这样就出现了两位石榴花美女,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还得到原著中找线索。



楼子上起楼子的石榴花



第三十一回史湘云进贾府,和丫鬟翠缕在大观园内边走边赏景。二人路上谈起了阴阳的道理,这个话题是由一棵石榴树引起来的。书中写道:



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


湘云和翠缕的谈话,显然是把石榴花当作人来说的。接下来湘云给翠缕上了一次《易经》基础课,说了阴阳互相转化的道理。翠缕听了主子的解释,茅塞顿开,立刻把阴阳理论联系到自己身上,书中写道: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湘云翠缕借石榴花的展开阴阳大讨论,最后归结到主子奴才身上。曹雪芹用这样的方式,委婉地说出他的设定。石榴花所象征的人物中,有阴阳之辨、上下之别、高低之差、主奴之分。湘云翠缕算是局外人,她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这件事,石榴花的象征人物不包括她们两个。



再说探春和警幻仙姑如何划分阴阳,探春是荣国府的主子小姐,身份是阳。警幻仙姑是神仙,岂不更是阳?这要看曹雪芹对太虚幻境的描述。尤三姐死后归于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掌管的太虚幻境是阴魂聚集的地方。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凡由警幻仙姑安排投胎转世,太虚幻境是《红楼梦》版本的阴间。警幻仙姑代表的是阴,是阴石榴。



警幻仙姑给鬼魂判案、掌管投胎等事,相当于阎罗殿的阎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阎王,所以警幻仙姑是王熙凤的化身。


经过对原著中草蛇灰线的梳理,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探春和凤姐是石榴花中的一对阴阳,她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斗争。她们之间的斗争用什么方式影射出来呢?



凋零的落花



贾宝玉和探春聊完天,转眼林黛玉不见了。宝钗和探春离开后。宝玉想着也不用去找黛玉了,让她自己缓缓吧。宝玉一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



这里点出的是“凤仙”“石榴”两种花,这有什么说道呢?



石榴花是五月盛开,古诗说得好,“五月榴花照眼明”。石榴花开放得比较慢,花期长,要到六月份才开始凋谢。而凤仙花是在阴历六到九月份开花,基本是石榴花谢了凤仙花才会开。



贾宝玉见落花这一天是阴历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石榴花也就刚刚开放,还不是凋谢的时候,凤仙花更是还没有开放。



贾宝玉愣是见到凤仙花和石榴花共同落了一地,这就是书中的假语了,曹雪芹又在用障眼法骗读者。


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鉴时,脂砚斋说,[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



如果不细心体贴,管他什么石榴凤仙呢,只不过是落花,宝玉黛玉要玩他们富贵闲人的行为艺术,给落花建个花冢,随他们去好了。



如果这样来看《红楼梦》,这部书真要哭了。不是书哭,是石头哭;不是石头哭,是作者哭;不仅作者哭,脂砚斋也跟着哭;不仅作者批者哭,能解其中味者也会哭。



书中以花喻人,石榴花和凤仙花的大量凋落,影射一场战乱,落花比喻死亡之人。



石榴花大战凤仙花,凤仙花比喻凤姐这位神妃仙子,石榴花比喻的就是探春。探春和王熙凤之间有过一次激烈地交锋,这次斗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探春是石榴花中的阳,是正义的一方。凤姐是石榴花中的阴,又以凤仙花来比喻。石榴和凤仙之间的斗争,映射石榴的阴阳之争。



元春和凤姐影射同一个原型人物,凤姐和探春的争斗就是探春和元春之间的斗争。为什么要设置一个阴性的石榴?暗示元春表面上支持探春,背后捅刀子。这场宫变是背后密谋的突发事件,皇后完全被动。


金陵十二钗设置的底层逻辑是阴阳思想,十二钗是六对阴阳。十二钗正册以黛玉宝钗共用一幅图画来进行暗示,相邻两个人是一对阴阳。元春探春继黛玉宝钗之后列居第三、第四位,她们恰好是一对互相对立的阴阳。



之前已经分析出,探春的原型是康熙皇帝第一任皇后何舍里氏,她才是真正的“元妃”。元春女史到妃,从妃晋升为贵妃,她一直暗中和皇后较量。为了上位,不惜害人性命,那些凋零的花,都比喻在她的争斗之中死去的冤魂。



元春的目标是皇后之位,书中是怎样影射后位之争的呢?



请看下篇元春命运判词解析“三春争及初春景”的解释。



相关文章:



《真假元妃:贾元春称“元妃”不怕僭越?她的背后隐藏着一位真皇后》

《探春为何让王熙凤怕五分?王夫人也要让她一二分?一个字给出答案》

《黛玉宝钗共用一幅图画的寓意是什么?原来暗藏了宝黛钗的婚姻密码》

《金陵十二钗竟然分为六对阴阳,她们之间隐藏着怎样的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9: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 宋代词人姜夔词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

这是透露恋人信息和相恋时地非常显豁的词作。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作者
姜夔

作品出处
《白石道人歌曲》


文学体裁


创作年代
南宋

词牌名
鹧鸪天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鹧鸪天⑴·元夕有所梦⑵

肥水东流无尽期⑶,当初不合种相思⑷。梦中未比丹青见⑸,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⑹,两处沉吟各自知。[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插画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插画
⑴鹧鸪天:词牌名,据传词名取自郑隅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又称“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醉梅花”“思佳客”。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五句,押三平韵,二十七字,共五十五字。上片第三、四句及下片两个三字句多用对仗,用“大石调”。

⑵元夕:即元宵节,在旧历正月十五。

⑶肥水:即淝水。源出安徽合肥紫蓬山,东南流经将军岭,至施口入巢湖。

⑷不合:不应当;不该。种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谓当初不应该动情,动情后尤不该分别。

⑸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

⑹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周邦彦《解语花·上元》:“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2]

折叠白话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是姜夔为怀念身在合肥的恋人而作,作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元宵节之时。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在初遇合肥恋人时,约为二十余岁,在他三十六岁这年,曾经两次到过合肥。"绍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诣石湖,授范成大以咏梅之《暗香》、《疏影》新声两阕,成大喜以歌妓小红为赠。"而作此词时,姜夔已是四十二岁,与旧恋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
​这是一首情词,与姜夔青年时代的"合肥情事"有关,词中怀念和思恋的是合肥的旧日情侣。可以看出,白石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虽往事已矣,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加上人事变幻的沧桑,并没有改变白石对合肥情侣的深深眷恋。所以在长期浪迹江湖中,他写了一系列深切怀念对方的词篇。

头两句揭示梦的原因,首句以想象中的肥水起兴,兴中含比。肥水分东、西两支,这里指东流经合肥入巢湖的一支。明点"肥水",不但交待了这段情缘的发生地,而且将词人拉入到遥远的沉思。映现在词人脑海中的,不仅有肥水悠悠向东流的形象,且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一系列或温馨或痛苦的回忆。东流无尽期的肥水,在这里既象是悠悠流逝的岁月的象征,又象是在漫长岁月中无穷无尽的相思和眷恋的象征,起兴自然而意蕴丰富。正因为这段情缘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所以次句笔调一转翻怨当初不该种下这段相思情缘。"种相思"的"种"字用得精妙无比。

相思子是相思树的果实,故由相思而联想到相思树,又由树引出"种"字。它不但赋予抽象的相思以形象感,而且暗示出它的与时俱增、无法消除、在心田中种下刻骨镂心的长恨。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不合"二字,出语峭劲拗折,貌似悔种前缘,实为更有力地表现这种相思的真挚深沉和它对心灵的长期痛苦折磨。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三四两句切题内"有所梦",分写梦中与梦醒。刻骨相思,遂致入梦,但由于长期睽隔,梦中所见伊人的形象也恍惚迷离,觉得还不如丹青图画所显现的更为真切。细味此句,似是作者藏有旧日情人的画像,平日相思时每常展玩,但总嫌不如面对伊人之真切,及至梦见伊人,却又觉得梦中形象不如丹青的鲜明。意思翻进一层形成更深的朦胧意蕴。下句在语言上与上句对仗,意思则又翻进一层,说梦境迷蒙中,忽然听到山鸟的啼鸣声,惊醒幻梦,遂使这"未比丹青见"的形象也消失无踪无处寻觅了。如果说,上句是梦中的遗憾,下句便是梦醒后的惆怅。与所思者睽隔时间之长,空间之远,相见只期于梦中,但连这样不甚真切的梦也做不长,其情何堪?上片至此煞住,而"相思"、"梦见",意脉不断,下片从另一角度再深入来写,抒发梦醒后的感受。

换头"春未绿"关合元夕,开春换岁,又过一年,而春郊尚未绿遍,仍是春寒料峭:"鬓先丝"说自己辗转江湖,蹉跎岁月双鬓已斑斑如霜,纵有芳春可赏,其奈老何!两句为流水对,语取对照,情抱奇悲,造意奇绝。

接下来"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是全词感情的凝聚点,饱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深沉的悲慨。真正深挚的爱情,总是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将记忆的年轮刻得更多更深,但在表面上,这种深入骨髓的相思却并不常表现为热烈的爆发和强烈的外在悲痛,而是象在地底运行的岩浆,在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外表下潜行着炽热的激流。又象是地表之下的地下河,深处奔涌激荡,外表却不易觉察。特别是由于年深岁久,年年重复的相思和伤痛已经逐渐使感觉的神经末梢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心田中的悲哀也积累沉淀得太多太重,裹上了一层不易触动的外膜,在这种情况下,就连自己也仿佛意识不到内心深处潜藏的悲哀了。"多情却似总无情"(杜牧《赠别二首》),这"不成悲"的表象正更深刻地反映了内心的深切悲痛。而当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时,悲痛的感情不免更进一层。词人在几天前写过的一首同调作品中有"少年情事老来悲",正与此同。这是久经感情磨难的中年人更加深沉内含、也更富于悲剧色彩的感情状态。在这种以近乎麻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面前,青年男女的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便不免显得浮浅了。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红莲夜,指元宵灯节,红莲指灯节的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剪红莲满城开遍",周邦彦《解语花·元宵》:"露浥红莲,灯市花相射",均可证。歇拍以两地相思、心心相知作结。与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同。"岁岁"照应首句"无尽"。这里特提"红莲夜",似不仅为切题,也不仅由于元宵佳节容易触动团圆的联想,恐怕和往日的情缘有关。古代元宵灯节,士女纵赏,正是青年男女结交定情的良宵,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柳永的《迎新春》可以帮助理解这一点。

因此年年此夜,遂倍加思念,以至"有所梦"了。说"沉吟"而不说"相思",不仅为避免重复,更因"沉吟"一词带有低头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颇有李商隐"月吟应觉月光寒"的意境。"各自知",既是说彼此都知道双方在互相怀念,又是说这种两地相思的况味(无论是温馨甜美的回忆还是长期别离的痛苦)只有彼此心知。两句用"谁教"提起,似问似慨,如泣如诉,象是怨恨某种不可知的力量使双方永远睽隔,又象是自怨情痴不能泯灭相思。正是"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在深沉刻至的"人间别久不成悲"句之后,用"谁教"二句作结,这是一句提空描写,变实为虚、化人为物,词的韵味显得悠长深厚,含蕴空灵。

情词的传统风格偏于柔婉软媚,这首词却以清健之笔来写刻骨铭心的深情,别具一种峭拔隽永的情韵。全篇除"红莲"一词由于关合爱情而较艳丽外,都是用经过锤炼而自然清劲的语言,可谓洗净铅华。词的内容意境也特别空灵蕴藉,纯粹抒情,丝毫不及这段情缘的具体情事。所谓"意愈切而词愈微","感慨全在虚处",正是此词的特点。[1]

折叠名家点评
陈思《白石道人年谱》:案所梦即《淡黄柳》之小桥宅中人也。

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歌曲》:红莲谓灯,此可与《丁未元日金陵江上感梦》之作参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元夕感梦之作。起句沉痛,谓水无尽期,犹恨无尽期。"当初"一句,因恨而悔,悔当初错种相思,致今日有此恨也。"梦中"两句,写缠绵颠倒之情,既经相思,遂不能忘,以致入梦,而梦中隐约模糊,又不如丹青所见之真。"暗里"一句,谓即此隐约模糊之梦,亦不能久做,偏被山鸟惊醒。换头,伤羁旅之久。"别久不成悲"一语,尤道出人在天涯况味。"谁教"两句,点明元夕,兼写两面,以峭劲之笔,写缱绻之深情,一种无可奈何之苦,令读者难以为情。

沈祖棻《宋词赏析》:水流无尽,重见无期,翻悔前种相思之误。别久会难,惟有求之梦寐;而梦境依稀,尚不如对画图中之春风面,可以灼见其容仪,况此依稀之梦境,又为山鸟所惊,复不得久留乎?上片之意如此。下片则言未及芳时,难成欢会,而人已垂垂老矣,足见别之久、愁之深。夫"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而竟至"不成悲",盖缘饱经创痛,遂类冥顽耳。然而当"岁岁红莲夜",则依然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一念之来,九死不悔,惟两心各自知之,故一息尚存,终相印也。戴叔伦《湘南即事》云:"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予安》云:"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可与首二句比观。[3][4]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5]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1: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贾元春赐下床品芙蓉簟,就是赐婚,贾母抗旨另辟蹊径反败为胜
2024-03-06 16:40 发布于:云南省
曹雪芹写端午节前后一共用了八个回目的内容。

这八个回目里,大事小情好几十件,热闹的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斗争。准确地说是贾母为代表的木石姻缘派和王夫人为代表的金玉良缘派的一次被摆上桌面的斗争。



结局是贾母胜了,但这个胜利是惨胜,因为家族矛盾已经白热化,贾府最高权力者贾母和荣国府实际的女主人王夫人从此离心离德,家族内斗几乎没有缓和的余地。

贾母要促成宝玉黛玉的姻缘,王夫人心目中的宝玉妻子人选只有薛宝钗,僵局的打破是元春赐下端午节礼(二十八回),宝玉宝钗的礼物尤为引人注目:

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凤尾罗是一种织有凤尾图案的轻薄的床上盖被,相当于现在的夏凉被;芙蓉簟,是织有芙蓉花纹的一种凉席,这两样是入夏用的床上用品。红麝香珠,是混合了麝香制成的红色念珠,串起来可以装饰项链或者手串。有一种喜庆的香艳的烘托氛围的意思在里面。所以,这个礼物就是指婚宝玉和宝钗。

黛玉和三春的一样,都是只有数珠和扇子。

都是亲戚,相比之下,对宝钗和黛玉将来的定位很清楚了。要说还差一点,就差贵妃娘娘一纸谕令罢了。



按正常道理,荣国府接到这样的礼物,就应该赶紧顺应贵妃娘娘的心意,上上下下视宝玉宝钗为一对儿,将宝钗视为宝玉的未婚妻来对待。这叫领会上层的意思。

薛宝钗向来不爱戴珠翠、不爱施粉黛,更不喜华丽盛装,但是,她将这红麝串子戴在自己的手腕子上,昭告自己的身份地位了。估计,不仅是薛宝钗,包括薛家和王夫人,都一定认为这桩婚事有了元春的加持和暗示,已是稳稳的了。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板上钉钉的事,硬是被贾母兵不血刃、谈笑间就给化为了无形。原本元春还交代给了家族一件宗教事宜,令贾珍带着家族里的爷们儿,也就是贾琏、贾蓉、宝玉、贾环、贾琮等家族男丁们去清虚观打醮,这个宗教仪式需要三天的时间,原本没有女眷们什么事。

但是贾母表示自己要去清虚观看戏,而且广为宣传,就是凡女眷丫鬟等人,想跟着去的,都可以跟着老太太去看戏。女眷们一年到头深锁在深门大户之内,连出二门的机会都没有,这一说要出去看戏,简直都兴奋的了不得,就连寡妇李纨都兴冲冲表示要去。于是凤姐、三春、黛玉等都要去。

薛宝钗明确表示不去,贾母根本不听她的,直接说:

“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
人在屋檐下,主人已经这样施令了,薛家母女只得跟着前去。



王夫人表示不去,贾母没有强迫她,老太太想要达到的目的能达到就好,你不去就不去吧。反正你的妹妹、你外甥女去了,发生的一切,她们会和你汇报的。

于是,荣国府的宗教活动打醮顷刻间变成了贾母带队、众女眷跟随的看戏游园活动。浩浩荡荡的车马轿子好几十辆(乘)开往清虚观。清虚观原本准备的宗教活动是不是正常进行不知道,反正在得到荣国府老祖宗马上要到清虚观看戏的通知之后,清虚观的主持也是荣国公当年的替身张道士就等在山门外迎接老祖宗了。

众多的贵妇、千金小姐出门,安保工作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因为闲杂人等是不能看见这些女眷的,这项工作很自然地就落在了原本活动的带头人贾珍的身上,贾珍指挥着管家们忙到不亦乐乎,显然人手不够,贾珍命令儿子贾蓉回家,又将尤氏胡氏婆媳叫来伺候贾母的左右。贾珍就从打醮的带头人,自动转化为贾母看戏的后勤保障总负责了。

从头到尾,贾母没有发表一声指令,还是去清虚观,但主题变了,主角变了,接下来改变的,是宝玉的婚事。接下来否定的,是贵妃娘娘元春的赐婚。

贾母见了张道士,如同老友见面,又像是旧主仆重逢,寒暄一番后,很自然地就扯到了宝玉的婚事上。张道士说见了一家的小姐,真是太好了,于是就想到了宝玉,想着先请示了老太太再提才不造次。



贾母接下来说的几句话惊心动魄: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
别小看这玩笑似的几句笑谈,我说、他父母说,这都是主观意愿,“和尚说了”这是权威性,代表着左右命运的神的力量,因为荣国府原来贾珠是“不到二十岁,娶妻生子,一病死了”,有贾珠前车之鉴,和尚之语宝玉不能早娶,那就是不能早娶,否则要步贾珠的后尘吗?

此话一出,不论是谁,哪怕的贵妃娘娘,也不能不顾宝玉的性命而让他去早娶。

贾母此话是说给张道士听的,因为清虚观是皇家道观,这话就是要让张道士传给元春的,听了这个话,元春保证不再催促宝玉的婚事,而且话外之音是贾母对她赐婚金玉良缘的否定,元春也就知道了祖母的意思,就是根本不考虑宝钗,尽管从政治地位上元春高于贾母,但从亲情感情上讲,她一定是尊重祖母的。实际上也是,元春从此再也没有掺和宝玉的婚事问题了。

这个话也是对在场的每一人听的,纠正元春赐婚造成的舆论影响,宝玉不能早娶,那就二十岁娶亲吧,那时宝钗可就二十二了,这在古代的大户人家,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年龄。上流社会的嫁娶,一般不会超过十七岁,十五六岁是常态,皇家还会更早,十一二岁是普遍现象。

尤其是说给薛姨妈薛宝钗母女听的,宝玉要是早娶,那就有步他哥哥后尘的可能,我们要晚娶,十九二十岁娶的话,你们等得了吗?要是非要等,那就随便。其实这话等于否定了金玉良缘。薛姨妈回家肯定第一时间向她的姐姐王夫人说呀。

贾母就这一句话,就化元春赐婚于烟消云散,将一场危机化于无形。



老太太不是兴冲冲地来看戏吗?其实她就来了这一天,第二天就不来了,所有的人也都不来了,正事已经办了,管它打不打醮、看不看戏!

接下来还有两天的活动、两天的戏,那就由贾珍去收尾吧,女眷们回到家里,可不是歇着聊天,而是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薛宝钗罕见地不顾形象当众训斥一个小丫头;王夫人一怒之下撵出了金玔;王熙凤大喇喇地形容宝玉黛玉是‘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只有贾母哈哈大笑、欢乐开怀!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1: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意娘
[ 唐 ] 武则天
原文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思纷纷:思绪纷乱。

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比来:近来。

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者介绍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梁元帝·萧绎《乌栖曲》

   沙棠作船桂为楫①,夜渡江南采莲叶。

复值西施新浣纱,共泛千里瞻月华。


[注释]

①沙棠: 《山海经 ·西山经》 昆仑之丘: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食,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赏析]

水乡江南,自来迷人: 清水盈盈,莲叶田田。微风吹过,莲叶婆娑起舞; 月光洒下,水天一片朦胧。鱼儿在嬉戏,忽东忽西,忽南忽北,自由自在,惹得人的心魂也随着它游弋不止。一只船划过来了,又一只船划过来了。两只船并靠了拢在一起。萤火虫像风一样穿梭往来传递着绿火; 蛙儿不住口地鸣叫,好似为谁鼓动什么。

船是用稀有的沙棠作成的,入水不沉;楫是用名贵的桂木制作的,芳香四散。夜,赋予这一切清新、静谧、美好恬人的气息和神秘的朦胧,连人和事也神秘一团。

他们是采莲的和浣纱的。可是,他们真的是采莲浣纱吗?直到“复值西施新浣纱”才撩开夜幕,渐露莲心。“西施”二字,点明采莲者不是女性,而是年轻的后生,原来这采莲浣纱的是一男一女。值,遇也。新,刚刚,恰。这位刚来,那位恰到。“复值”明白说出这场见面是邂逅相遇。邂逅成遇,那人竟漂亮的出奇,不逊于越国的美女西施,怎不令他感到意外的欣喜?

似乎是纯出偶然,全出无心,但于夜间乘沙棠船摇桂木桨出来者,其志必不在采莲,必定多少怀着一些朦胧的企盼,一些异样的想求。“复”字透露出“夜渡江南采莲叶”这一行为本身对他来说也是很惬意的,有着尝试的快乐。从这层意思及下文看,“莲”未必不含有 “怜”的隐约含义。只是他起初的无意盼求没有这样具体明确。

“共泛千里瞻月华”,月光明媚,一泻千里,夜已不再神秘,天上和水上也明朗起来,不期而遇的一男一女,正划着船儿,走向水天尽头,月色深处。采莲的不采莲,浣纱的不浣纱,所谓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西曲歌·拔蒲》其二),本是无心相遇,如今倒像有情相约的一般,可见,原是各自怀着采莲、浣纱之外的想望,才心通灵犀一点,“交楫”如故。而采莲浣纱固不是目的,“瞻月华”也只是一个绝美的借口。青春少艾,心中做着许多梦的男女,在莲间,沙棠舟上,明月光下,正有几多情思要倾诉吐露,岂是一个“瞻月华”所能了原?妙在诗人也不说出,不点破,只逼肖其自己的口吻,声态婉然,趣味无穷,含蓄得像月。明月似乎向我们揭示了一些,却同时掩盖了许多。它如此光明皎洁,引导采莲浣纱的人共同走向前方,却又把他们沐浴在月光中只露出轮廓。它的出现,不单使诗的意境空明优美,抑且使诗的情感和趣味健康向上。

末句一作“共向江干眺月华”,虽也可以显示江南儿女热烈开朗的性格,但就诗的境界和美感效果看,不如 “共泛千里瞻月华”为佳。“江干”是一条终界线,“千里”则有无限伸延的余地; “向江干”把一片朦胧含蓄推向明白、单调,“泛千里”直走向水天一色之中更有动态美,更能协调“采莲”“瞻 (眺) 月华”形成的含蓄雅致。

唐诗人张籍 《乌栖曲》: “西山作宫潮满池,宫鸟晓鸣茱萸枝。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昨夜舟中宿。”揭示了封建帝王夜晚采莲的实质,好像是针对元帝这首诗而发。但是,这首诗不是言志之作,不必牵扯不清,把诗人的创作和他的所有的活动混在一起。倘我们硬把诗人身份与诗中主人公身份扳平,除了照例的对皇帝的批判外,还能得到些什么? 诗美将荡然无存。


“石榴裙”最早出于南朝梁元帝诗词 形容女子美态 九歌珍藏阁 2019-07-09   |  6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形容男人拜倒在女人脚下不能自拔。那么,石榴裙是什么裙?男人何以“拜倒在石榴裙下”呢。
“石榴裙”本是古代女子所穿的绣石榴花的大红裙子,一说是红艳颜色的长裙。“石榴裙”一词,最早出于南北朝时梁元帝萧绎所著《乌栖曲》,其中“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用来形容美丽女子亭亭玉立的迷人风韵。后来,“石榴裙”便成美女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石榴裙更成为年轻女子极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上至天平公主、杨贵妃,下至普通民间女子都喜色如石榴红,不染其他杂颜色的飘逸长裙,也留下许多称赞女性美的“石榴裙”诗。唐朝的万楚在《五月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诗人韦应物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庄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大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曾描写一位色艺双绝的弹琵琶女子:“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诗中的“血色罗裙”即是石榴裙。


有关石榴裙的传说,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关杨贵妃的了。据说杨贵妃很喜欢石榴,为此,唐明皇在华清宫附近种了不少石榴供她观赏。唐明皇爱看杨贵妃酒后的醉态,常把贵妃灌醉以观赏她那妩媚之态。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观赏之后,唐明皇常剥石榴喂到杨贵妃口中。朝中大臣对此很是看不过去,对杨贵妃怨言日生,杨贵妃为此很不高兴。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会,请杨贵妃弹曲助兴。杨贵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动听之时,故意把一根弦弄断,使曲子不能弹奏下去。唐明皇忙问是什么原因,杨贵妃乘机说,因为听曲的臣子对她不恭敬,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故把弦弄断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话,于是降下旨意:以后无论将相大臣,凡见贵妃均须行跪拜礼,否则格杀不赦……
还有另一说,一天唐明皇设宴召群臣共饮,并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诚惶诚恐地拜倒在地,下跪使礼。因为杨贵妃平日总喜欢穿绣有石榴的裙子,所以那些大臣私下都用“拜倒在石榴裙下”的话来开玩笑。于是,便有“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 伊利

历代名家吟咏石榴裙的诗词赏读
2013-12-03 11:34:07
作者:姚老庚
浏览次数:4645
【字号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url=]打印[/url]投稿纠错论坛【收藏】E-mail推荐:
    古时的石榴裙长什么样? 人们常将男子钟情于某女子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这早已熟知的这句俗语,多比喻男子对风流女性崇拜倾倒之意。那么到底有没有“石榴裙”?究竟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裙子呢?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这其间又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唐朝以石榴喻红裙。“石榴裙”自然是与石榴有关。石榴原产波斯(今伊朗)一带,公元前二世纪时传入我国。“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边,因依汉使搓。”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也许因为石榴是中外结合的产物,所以历代名家吟咏石榴的诗词甚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榴文化。石榴有许多美丽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罂等。丹是红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颜色,火红色的最多,所以留给人们的颜色是火红的,农历的五月,是石榴花开最艳的季节,五月因此又雅称“榴月”。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那位琵琶女的惊人色艺时写道:“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血色罗裙”指的就是石榴裙,用血色来形容裙子之红,鲜艳可见一斑。南北朝诗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诗中就写过两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美女。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 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女,特别喜欢穿着。如唐人小说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五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诗:“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等。石榴裙一直流传至明清,仍然受到妇女欢迎。
    唐代妇女对裙子钟爱有加,除了石榴裙,还有很多别致的款式,而裙子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初时,裙子窄而瘦长,故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诗句。盛唐时期,裙子制作得精美华丽,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花笼裙。间裙,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排列做成的裙子,每一个间隔叫作“破”,有“六破”“七破”“十二破”之分,颜色有红绿、红黄、黄白等。百鸟裙,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百鸟裙做工考究,立体感极强,可谓“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目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穿上之后“百鸟之状皆见”。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而又半透明的“单丝罗”织绣,裙子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花鸟等图案。除了这些样式,还有百叠裙、画裙等诸多款式。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而专为石榴裙所作的诗词歌赋,亦是不少,用石榴来暗喻心中的美人。元代的刘铉在《乌夜啼》中用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垂杨影里残,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东风,暮雨急,晓霞湿,绿玲珑,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明代时石榴裙的说法固定了下来,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将石榴裙称为红裙:“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写有“梅花香满石榴裙”。诗中写的虽然是唐朝的事,但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石榴裙仍然为年轻女子所钟爱。《红楼梦》里的大段描写,可相印证。也许正是因为石榴裙流传久远,所以俗语中说男人被女子的美貌所征服,称之为“拜倒在石榴裙下”。
    唐代大诗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写道:“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诗人虽没有直接写石榴花为红色,见丽人发簪榴花,却担心红艳似火的榴花会不会烧坏少女的翠簪和秀发?这真是赞美榴花的神来之笔。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 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女,特别喜欢穿着,穿着它的女子也显得格外俏丽动人。“雨无邪敲静夜,开箱再看石榴裙”。不难想象诗人此诗的创作环境当是在一个深秋的雨夜,诗人夜里难寐,意绪难平。一方面,诗人感觉自己已是“徐娘半老”,难免产生“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深慨;另一方面,在有意与无意中又被那“秋雨敲窗”的淅沥之声提示了什么。那声音的节奏是生命的时钟在嘀嗒?是发于心力的脉搏在律动?是高山空谷之中所遥传来的依稀跫响?仅只这些,已足够反馈回自己的精神上的青春!这火红的青春曾留驻在诗人年轻时的“石榴裙”上;于是,他便打开香箧,注目珍藏,揽回了青春,并让她在桑榆夕色中再度焕发!韦庄《赠姬人》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石榴裙一直流传至明清,仍然受到妇女欢迎。《红楼梦》里亦有大段描写,可相印证。 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

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原来指的是杨贵妃?说出来你都不信
播报文章



凤鸣风云问答
关注


2020-09-10 13:46





“某某某拜倒在谁谁谁的石榴裙下”这句话朋友们一定都很耳熟了,估计日常打趣中,不少朋友也都说过,那到底这话是怎么出来的?这石榴裙是不是真的存在?如果真的存在又长什么模样呢?今天就把这三个问题跟朋友们解决了。







先回答石榴裙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个问题。根据资料,它是真的存在的。而它长什么样呢?简单地说样式如上图,颜色鲜红,有石榴形象在上面。

下面要详细地扒一扒了。这石榴裙,是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饰款式,在当年相当流行。这种裙子颜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它是着重于颜色如石榴之红色,而不是裙子上一定要有石榴的图案。

唐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这红裙妒杀石榴花描述的就是石榴裙了,说的是女子衣裙艳如石榴,却又比石榴之红更美,这石榴都忍不住要嫉妒这衣裙的颜色。可见这石榴裙是多么的美艳!

大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曾描写了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色艺惊人:“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也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传的时间很久远,在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诗中也能看到他写道:“梅花香满石榴裙”。虽写的是唐朝的事,但仍然可以看出当时的现实生活中,这种款式的裙子仍然被年轻女子所喜爱,穿着者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唐寅也知道石榴裙的大名。

那“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名言到底怎么出来的呢?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




图片上传处理中...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为了投其所好,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这些地方大量地栽种石榴,每当石榴花竞相开放的时候,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中,与杨贵妃在花中饮酒作乐。

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唐明皇痴爱于欣赏宠妃的妩媚醉态,常将贵妃被酒染的粉颈红云与石榴花相比,谁红得更艳丽?那自然是那杨贵妃更娇艳了!贵妃醉酒那是历史有名的,是不是?不过,因为唐明皇过分宠爱杨贵妃,甚至因此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皇上,便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使礼。杨玉环无奈,却依然爱赏榴花,爱吃石榴,特别爱穿绣满石榴花的彩裙。

一天唐明皇又一次设宴召群臣花下共饮,并邀杨玉环献舞助兴。可贵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边,偷偷向皇上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听了,觉得宠妃受了委屈。堂堂一朝之君,怎么可以让自己的女人受委屈?于是当即下令,所有文武百官,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

欺君之罪,这可就玩大了。众臣无奈,于是见到杨玉环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使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从此流传千年。后来竟演变成了人们调侃男子对女子的臣服!








真是“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啊!朋友们有没有想到,这句“拜倒在石榴裙下”居然还是我们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带出来的,而这石榴裙更是因为她风行了很久。

不过,不论人们对她的争议如何,她的美貌以及对男人,尤其是唐朝那几位皇族男子的吸引力却是无可争议的,这石榴裙在她身上更是光彩熠熠,炽热了君王的眼,也红了一个朝代。

就是时至今日,石榴红的衣裙仍旧受到不少妹子的喜欢。虽然,在我看来,这石榴红确实不好驾驭,但能穿出来那一抹嫣红的,即便不比当年的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也是百花丛里比花娇了!



张大千仕女画精品《梅妃嗅香》
文艺最前沿2019-03-08 16:08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用来形容张大千笔下的‘梅妃’是再贴切不过了。
梅妃(姓江,名采苹),敏慧能文,颇见宠于唐玄宗,但为杨贵妃所忌而失宠,最后死于安史之乱。江采苹天生爱好梅花,所居阑槛,种有许多梅树。每当梅花盛开时,赏花恋花,流连忘返。玄宗为其亭署名梅亭,又戏称她为“梅精”,号为“梅妃”。唐玄宗自得江采苹(梅妃)后,视宫中粉黛如俗世尘土,曾赞美梅妃的绝色道:“朕日为朝政所困,今见梅花盛开,清芬拂面,玉宇生凉,襟期顿觉开爽;嫔色花容,令人顾恋,纵世外佳人,怎如你淡妆飞燕乎?”。但梅妃的一生坎坷,可谓“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本幅张大千的“梅妃嗅香”图为纸本镜心,本识:‘梅花香满石榴裙,底用频频艾纳熏。仙馆已于尘世隔,此心犹不负东君。仿六如居士写梅妃。爰’,后印:大千、游戏。由此可见本幅作品为张大千中、早作品,呈现了以描摹、仿古为主路的画风特点,但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终成一代画宗。
此画是张大千最擅长的仕女图中有代表性的一幅,画中人物神情雍容自然,眉目传神,体态婷婷玉立,摇曳多姿,正如杜工部说:“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细密工致的线描,运笔转折虚实才可表现阴阳凹凸,已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境,完美的呈现了梅妃的婀娜与娇柔,可谓“娴静娟好,有林下风度,遗世而独立之姿,一涉轻荡,便为下乘”。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无论在绘画、书法,还是篆刻、诗词都甚为精通。其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


江采苹 唐代宫廷舞蹈家

更新时间:2024-11-11 12:26:24


[color=rgba(0, 0, 0, 0.85)]
  江采苹是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是唐代著名的宫廷舞蹈家。江采苹9岁能读《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因诗中有《采苹》篇,她的父亲给她取名“采苹”。
  江采苹的父亲江仲逊是一位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的秀才,且精通医道,悬壶济世,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儒医。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能歌善舞,吟诗作对,可谓才女。唐玄宗时,江采苹被选入宫,由于其舞技出众,尤善跳《惊鸿舞》,如飞鸟展翅,轻飘如仙,深得玄宗宠爱。由于江采苹非常喜爱梅花,玄宗赐名为“梅妃”。
  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骊山行宫遇到了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一下子被她的美艳和娇媚所迷惑,从此再也不能放下,至天宝四年八月,终于册立杨玉环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专宠后宫,梅妃也被冷落。冬日,唐玄宗在赏雪之际看到满枝梅花,想起梅妃,就命人给她送去一斗珍珠,梅妃断然拒绝,并作诗倾诉自己孤寂哀怨的情绪:“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唐玄宗看后,心中愧疚,便命人配曲演唱,后成为名满一时的歌曲《一斛珠》。
  安史之乱,唐玄宗仅带着杨玉环出逃,后杨玉环在马嵬坡上吊。收复长安后,唐玄宗回到宫中,又想起梅妃,命人寻找,却踪迹俱无。一日,有人献上一幅梅妃翩舞的画像,尤现当年《惊鸿舞》之风采,玄宗思痛不已,作《题梅妃画真》一首:“忆昔娇妃在紫宸,铅华不御得天真。霜绡虽似当年态,争奈娇波不顾人。”据说梅妃在安禄山杀入长安后,死于乱刀之下;又有一说是她逃出宫中隐避他乡度过了后半生。
  “梅妃”江采苹的一生都与梅紧紧联系在一起。她不但爱梅,而且将梅的品性溶入了自己的精神,其清雅高洁,不是俗人所能比拟的。在与杨贵妃的爱情争夺战中,她虽然一时屈居下风,但她那种淡雅的风格永远都不会从多情皇帝唐玄宗的心海中抹掉。不论杨贵妃怎样的香艳浓烈,总也掩不住梅花那一缕幽幽的清香。



原创 唐代武则天《如意娘》古诗欣赏及解析 涨知识 2019-08-18 23:28

创作背景:
太宗崩,武则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如意娘注释: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思纷纷:思绪纷乱。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比来:近来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武则天的主要作品有:
如意娘、制袍字赐狄仁杰、唐明堂乐章·登歌、腊日宣诏幸上苑 / 催花诗、曳鼎歌、唐享昊天乐·第五、早春夜宴、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游九龙潭等。

梅妆
[ méi zhuāng ]

基本解释

'梅花妆'的省称。



详细解释

1. “梅花粧 ”的省称。

前蜀 牛峤 《红蔷薇》诗:“若缀 寿阳公主 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东坡 有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 坡 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外,梅妆先露画屏前。’”参见“ 梅花粧 ”。


2. “梅花粧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对雪》诗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可憎的脸儿堪捻塑,梅粧浅浅宜澹注。” 明 陈铎 《梧桐树·冬日题情》套曲:“学弄梅粧,又恐怕天孙妒,无言半晌空扃户。”参见“ 梅花粧 ”。


3. 指梅花。

清 陈维崧 《绮罗香·咏海棠》词:“褪尽梅粧,飘残杏靨,春事今年恁快。”



形容女子美艳的面额装饰或比喻梅花艳丽。参见「梅花妆」条。

唐.李商隐〈对雪〉诗二首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宋.石孝友〈鹧鸪天.花漏乾声声〉词:「山作鼎,玉为浆。寿杯丛处艳梅妆。」




辞书解释❶见“梅花粧”。梅花粧: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南朝宋寿阳公主。《太平御览》卷九七...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汉语大词典(第一版)》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

芳气笼人是酒香。[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甲戌侧批:一个再见。]媚人、[甲戌侧批:二新出。]晴雯、[甲戌侧批:三新出,名妙而文。]麝月[甲戌侧批:四新出,尤妙。看此四婢之名,则知历来小说难与并肩。]四个丫鬟为伴。[甲戌眉批:文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戌侧批:细极。]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


芳气笼人是酒香。[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了,只留袭人、[甲戌侧批:一个再见。]媚人、[甲戌侧批:二新出。]晴雯、[甲戌侧批:三新出,名妙而文。]麝月[甲戌侧批:四新出,尤妙。看此四婢之名,则知历来小说难与并肩。]四个丫鬟为伴。[甲戌眉批:文至此不知从何处想来。]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甲戌侧批:细极。]



妆的秘密

初衣胜雪

2019-12-28 22:01发布于湖北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color=var(--tag-t1)]“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太平御览》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初衣解史:正月初七的太阳,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温暖,有着三月阳春的感觉。但实际上树木都已经凋零。只有院子里的古梅花,如雪怒放。

[color=var(--tag-t1)]就是外公藏俊的府邸后院,因为父亲离家从军,小女孩对父亲的记忆温暖而又缥缈。但她有一个疼爱她的母亲。
[color=var(--tag-t1)]这是新年之后的第7天。今年的春晴格外明媚,母亲和外公在前堂应酬,她依例留在后院。太阳如此的清明,而梅花又正好。她在树下的木榻上绣梅花,阳光打在她如玉的脸庞上,手上的梅花和树上的梅花相映成趣。她必要在这里绣梅花,是因为她许了一个愿,要绣出最美的梅花。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女孩子仰头去看梅花,那天蓝与雪白,怎么都看不足,她踮着脚去近距离观察,看到某个花瓣中间露出的黄蕊,此时并没有风,那黄色的细蕊却轻轻颤动。
[color=var(--tag-t1)]是因为我吗?女孩子开口,那声音甜美得像春天的风。她用手轻轻地靠近梅花,那梅花颤动的更加厉害了。她安慰地说,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们的,我只是想看看你们美丽的样子,我只是想把你们绣出来,这样你们就可以永远陪着我了。她手里拿着绣布,轻轻地靠近梅花。那绣布上的梅花,和树上的梅花,像镜子一样的互相照见。
[color=var(--tag-t1)]只看见梅花树轻轻地颤动,像欢喜又像哀愁。终于女孩子累了,接近中午的太阳,是这样的和美,又或者那梅花的香气有催眠的作用。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女孩子睡着了。胸口还搭着梅花绣。
[color=var(--tag-t1)]母亲路过庭院时,看到了眼前的一幕。她的女儿如此的美丽,让她忘了许多世上的忧愁。她的丈夫寄奴,如果不是出身寒微,也许不会离开家乡。我会给你更好的生活,这是丈夫临别时的誓言。她笑了一下,她不需要更好的生活,她有他则足够。但是挽留的话,她终于没有出口。因为她知道,丈夫的志向,给她更好的生活,是目标,也是过程。
[color=var(--tag-t1)]或者只是因为这个女孩的诞生,这个粉妆玉琢的女孩,身上有着无限的灵气和生命力。丈夫抱着这个女孩子说,我希望你给我生一堆孩子,个个都像她一样,我要给你们更好的生活。于是这个女孩起名兴弟。
[color=var(--tag-t1)]但显然母亲这个时候,在天真的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那无忧无虑的闺阁生活。她没有唤醒女孩,只是走进卧室,拿了一床被窝,轻轻敷在女孩子的身上。怕不忍心惊动一样,远远走开了。她无端有泪。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女孩到底梦见什么,让她的笑容如此轻灵而甜美,让她的睡容如此可爱而娇憨,是梦见自己化作了蝴蝶或者蜜蜂吗?在梅花树里来回穿梭?
[color=var(--tag-t1)]这不是飘落梅花的季节。因为枝上的梅花开得正好。
[color=var(--tag-t1)]然而在她嘴角露出迷人的笑靥时,一朵梅花,从树枝上跳落。是想亲吻她的唇吗?但最终犹犹豫豫,它吻上了她的眉心。
[color=var(--tag-t1)]在露天里睡觉,是会着凉的,母亲终于还是唤醒了她,却惊异地发现,有一朵梅花正好沾在了女儿的眉心,五瓣的花朵,服帖在眉间,颤动的黄蕊,像从眉心开了出来。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女孩子拿着镜子一照。这不就是梦中的样子吗?她和母亲说,是如何的梦见自己化作了梅花仙子,在和每一朵梅花说话。母亲心里荡漾柔软,那你就不用把它洗掉,先留在那里吧。
[color=var(--tag-t1)]母亲心里记挂着另外的一件事,她要将这个消息写信给她的丈夫,他们的女儿长得特别的可爱,惊落了正月里的梅花。谈孩子是他们维持夫妻感情的最动人的方式。
[color=var(--tag-t1)]此时这是一家三口相对平凡的夫妻,如同所有岁月里平凡的夫妻一样,爱的延续,是汇报生活的点滴乐趣和小事。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小女孩晋封为寿阳公主和会稽公主,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她固执地用梅花妆面,是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来不及生更多的弟弟,就已经殁了。而她永远记得,她在梅花树下的那一年,她的母亲用疼爱的眼睛看着她,我的女儿真是好看,你的父亲看见了也会喜欢。
[color=var(--tag-t1)]所有的人都知道,刘裕最疼爱的就是寿阳公主。那是他和发妻唯一的孩子。梅花妆是寿阳公主的额妆,在没有梅花的时候,她也会用绢纱代替。这导致了所有的宫人都效仿。于是宫中的额黄,也变做了梅花的样子。
[color=var(--tag-t1)]寿阳公主出嫁的那天,让人惊异的就是额上的梅花,这是花神和母亲许给她的最美的装扮,她端庄的走过每一步,带着对母亲的感恩和冰雪圣洁,让她惊艳了所有的人。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寿阳公主觉得没有什么不好。尤其这种装扮,还带着意义。谁无有母亲?又谁不爱梅花?只是许多人已经无从究竟这意义是什么,那又有什么关系?心底开出的花朵,自有不一样的芬芳。
[color=var(--tag-t1)]梅花妆至南北朝之后,成为额黄点面的一种形式,在唐朝,会帖出各种各样秀气的梅花。“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color=var(--tag-t1)]寿阳公主现在成为正月的花神。在高高的天上的宫殿里,她依然用梅花贴在额头。那从眉心开出的花朵,和世上的金箔红妆是不一样的。
[color=var(--tag-t1)]那是她永生的童年和母爱,她也因此在妆余,将梅花遍洒人间。
[color=var(--tag-t1)]
[color=var(--tag-t1)]“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color=var(--tag-t1)]初衣胜雪为你解读古典美!

原创 秦可卿卧榻之谜:口中衔玉即含章,卧榻即下凡,寿昌暗寓既寿永昌 2020-12-31 06:45

题:宝玉在寿昌公主卧榻上,梦见和秦可卿成亲?作者是不是搞错了?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声能两歌手两牍,两鉴风月两生花!以诗传史石上墨,谁识画眉昭风流?
女儿未嫁将未降,末世忠义明闺阁!先时名号通灵玉,来时姓氏原是秦。
源为二玉演二宝,慷慨隽逸作姽婳,荣源宁演隐甄氏,《胠箧》《南华》续《庄子》!
——《石头记》前言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青春少小,就梦见一个神仙姐姐带着自己游览太虚幻境,神仙姐姐还把秦可卿许配给了宝二爷。
有人说,这是贾蓉和秦可卿的婚房,气氛如此,贾宝玉才会做这样的巫山之梦,然而,《红楼梦》却并非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作者并不是无聊之人,之所以这样安排,恰是镜子的反面!先来看看这个神仙也可以住得的房间,究竟有怎样的布置?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有人说,卧于含章殿下的公主,并不是寿昌公主,而是寿阳公主,《红楼梦》作者肯定是笔误,搞错了,或者学识有限,把这两个公主搞混了。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自后有梅花妆。”
然而,这样一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巨著,怎么可能存在笔误呢?以《红楼梦》作者的学识,又怎会无知到张冠李戴?据《红楼梦》最著名的评书人所言,此书可是字字珠玑呀!正所谓: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
其实,作者是故意把寿阳公主写成寿昌公主的,寿昌两个字,是“既寿永昌”的缩写,其背后暗藏的秘密,便是传国玉玺上刻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通灵宝玉的那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亦是从此化用而来。
《红楼梦》故事里,“含章殿”三个字,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还记得贾宝玉的离奇出生吗?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对贾雨村说道: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示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没错,贾宝玉“口中衔玉”便是“含章”两个字。所以,秦可卿的那张神仙睡的床,压根就是作者专门为贾宝玉准备的,口中衔玉即含章,卧榻即下凡,寿昌暗藏既寿永昌之寓。
秦太虚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入梦境,去的就是太虚幻境,秦可卿姓秦,而对联出自秦太虚之手,如果我说作者不是故意的,你信吗?
嫩寒、春冷,写的是春寒料峭的春三月,秦可卿隐射崇祯,三月十九,崇祯去世,即“锁梦”。酒香是什么?万艳同杯!

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麯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红楼梦》故事里,贾宝玉绛洞花王,林黛玉是草木之人,二玉乃人中龙凤,这酒便是宝玉之蕊、黛玉之汁,而放春山,遣香洞,更是指向了花神退位的芒种节!
《红楼梦》故事里,秦太虚便是秦可卿,是来自情天情海的幻情之身,通俗地说,贾宝玉是传国玉玺,林黛玉的崇祯,秦可卿是被清朝抢去的那把龙椅。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红楼梦》程高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太平御览·时序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乡子 其八 旅怀
[ 清 ] 董元恺
原文
江静晚烟浓。二十年来万事同。夜半酒醒人不觉,秋风。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复旧时容。砚匣留尘尽日封。汉水楚云千万里,无穷。

半在邯郸驿树中。

作者介绍

董元恺
清江苏长洲人,字舜民。顺治十七年举人。后遭诖误,际遇坎坷,故其词激昂哀怨。有《苍梧词》。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是关于描写“场景记叙·别亲送友·言谈表意”类的诗句。

这是诗人与挚友刘禹锡临歧路叙别的一首诗。诗歌言浅意深,意蕴深婉,低徊郁结。反语的运用尤为精湛隽永。首句寥寥数字浓缩了二人在宦海中共命运的沉浮生涯。他们共同为官,共同因革新遭贬谪; 同被召回京都,今又相与被遣放至边州。行至途中再度叙别,一至广东连县; 一赴广西柳州。从此各西、东。此时本是百感交加,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诗人却只用了两句极为平淡的话加以叙述,表面看来只是希望皇帝恩典,允许他们弃官归田,卜舍毗邻,实则暗寓难舍难分再度难逢的预感。不是吗?归隐还得“皇帝开恩”,老来毗邻也只是“若许”的假定,身置罹难中的诗人,岂不是前途茫茫,布满荆棘。世道的黑暗、对朝廷的愤激、被难的伤痛尽在不言中。真是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苏东坡赞柳诗: “发纤穠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正是这首叙别诗的艺术特色。

柳宗元“重别梦得” “全唐诗”第3934页。


繁体: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意思,全詩,出處,解釋,賞析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是關於描寫“場景記敘·別親送友·言談表意”類的詩句。

這是詩人與摯友劉禹錫臨歧路敘別的一首詩。詩歌言淺意深,意蘊深婉,低徊鬱結。反語的運用尤為精湛雋永。首句寥寥數字濃縮瞭二人在宦海中共命運的沉浮生涯。他們共同為官,共同因革新遭貶謫; 同被召回京都,今又相與被遣放至邊州。行至途中再度敘別,一至廣東連縣; 一赴廣西柳州。從此各西、東。此時本是百感交加,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但詩人卻隻用瞭兩句極為平淡的話加以敘述,表面看來隻是希望皇帝恩典,允許他們棄官歸田,卜舍毗鄰,實則暗寓難舍難分再度難逢的預感。不是嗎?歸隱還得“皇帝開恩”,老來毗鄰也隻是“若許”的假定,身置罹難中的詩人,豈不是前途茫茫,佈滿荊棘。世道的黑暗、對朝廷的憤激、被難的傷痛盡在不言中。真是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現。蘇東坡贊柳詩: “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正是這首敘別詩的藝術特色。

柳宗元“重別夢得” “全唐詩”第3934頁。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出自唐代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译文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注释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岐路:岔路。

赏析此句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今朝”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在平静的叙说中蕴含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url=][/url]




原文[url=][/url]

柳宗元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如果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允许你我归田隐居,那么我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注释
梦得: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梦得”是他的字。
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岐(qí)路:岔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氏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
皇恩:皇帝的恩德。《文选·张衡〈西京赋〉》:“皇恩溥,洪德施。”李善注:“皇,皇帝。”
归田:谓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这首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参考资料:
1、尹占华解读·柳宗元集(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0
2、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赏析[url=][/url]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重别梦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柳宗元 [url=][/url]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234篇诗文 ► 1925条名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此诗说的是Sjdttz[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bushiyidianhua推荐于 2016.04.14


满意答案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码唯掘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迟核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

扩展资料
诗句反映出元春的真实处境
贾元春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金玉良缘"政治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她在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
贾元春用自己的最好的青春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男人们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贾赦、贾珍、贾琏等人仗着元妃这个靠山,在外有恃无恐,加速了家族的衰落灭亡。
以红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认为元春的结局并没高鄂后四十回中所写得那么单纯,从"虎兕相逢大梦归"可以看出元春可能毙于一场关系到贾府的宫廷恶斗。
贾元春至死都牵挂着家族命运,预感到贾府必将遭殃,这令她感到十分憾恨。"望家乡"实指金陵,即南京。元春死时离着南京"路远山高",其实就是死于皇宫,为什么山高路远,
红学家认为,元春是因为失宠而被关在了看不见外山凳头世界的地方,而"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之说更说明了,元春的毙命,并没人来告诉贾府,所以只能在梦里相告。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


187分享[url=]举报[/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谷园
[ 唐 ] 杜牧
原文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译文
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

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注释
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

作者介绍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妃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舍弃黛玉,选择宝钗之暗谶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结局,是《红楼梦》一书最为让人叹息的一个焦点,而事实上,主宰贾宝玉婚姻的长辈人物,无非是这几位——贾母、王夫人、贾政、贾元春!

我们普遍认为,贾母支持木石姻缘,王夫人赞同金玉良缘,这是读者根据书中内容,自行感觉出来的,毕竟翻遍整本《红楼梦》,贾母、王夫人也从未公开发表声明:我要黛玉(宝钗)做我的孙媳妇。

贾政从头到尾对宝玉的婚姻人选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基本可以忽略。唯独有一个人,她明明白白地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支持金玉良缘。这个人就是与贾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元妃——贾元春!

若要证据,那就是第28回的元妃赐礼,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分量一样,林黛玉却和三春的分量一致,这种暗示再明显不过:

宝玉见了,喜不自胜,问道:“别人的也都是这个么?”袭人道:“......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宝玉听了,笑道:“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到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第28回
贾宝玉是元春从小带大的,对这个弟弟,元妃可谓是疼爱至极,给他的礼物分量必然不同于其他人,可偏偏给了宝钗一样的分量,此种举动暗示意味不言而喻。就连宝钗也看出其中不对劲儿,所以书中记载了宝钗收礼后的心态:

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第28回
因此,元妃此举已经证明了她选择站在“金玉良缘”这一边,这一点是确定的,无须过度臆测背后有所谓的“阴谋”。

但读者普遍感到不甘心的是,元妃为何在为宝玉择妻的问题上,选择了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呢?对于这个问题,第18回元妃省亲过程中,有一个举动,貌似具有很好的解释意义,那就是元妃将大观园一处匾额“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这个情节曹公反复提了两次,第一次是元妃游大观园时修改了匾额内容;第二次是其后元妃让贾宝玉为大观园各处建筑作诗,期间贾宝玉再次用了“绿玉”二字,宝钗看到后,赶紧提醒宝玉不能用这个词语,且看书中记载:

宝玉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悄推他道:“她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争驰了?再想一个字改了罢!”——第18回
而就是这“红香绿玉”四字,暗藏玄机。王希廉,也就是很多红楼爱好者熟知的“护花主人”,他是清时《红楼梦》三大评点家之一,他曾解释了此四字的含义:香玉乃黛玉寓言,“红香绿玉”乃黛玉也,贵妃不喜。

这一点并非主观臆测,《红楼梦》中是有伏笔的,譬如元妃省亲刚刚结束的第19回,贾宝玉给林黛玉讲了一个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讲到最后,贾宝玉用了一个谐音的梗来逗林黛玉:我说你们没见识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由此可见,“香玉”即黛玉之说,并非空口无凭,而是有本可依的,元妃删去“红香绿玉”中的“香玉”二字,此中意味值得细品。

在此基础上,亦有论者提出论点:元妃不喜黛玉,恐和林黛玉公然给贾宝玉当“枪手”有关——贾宝玉奉命所作的四首诗中,其《杏帘在望》一首乃是林黛玉偷偷替宝玉做的。

诸多论者认为,元妃何等聪明,即便当时没有看出来,事后回到宫中,必然也会猛然醒悟,想到黛玉这般欺人,故而更喜宝钗之温柔敦厚。

笔者私认为,此等评价,或许有几分道理,但不足以说明问题——难道元妃就因为这件事,就选下宝钗做宝玉未来的妻子,这也太偶然了吧。

元妃为宝玉选择妻子,必定是考虑家族利益,而不是以“爱情”、“亲密度”来作为考量,甚至元妃自己的喜恶都得靠后站。

可以试想,林如海若是健在,林黛玉凭借如海之女的身份,其前途不可限量,元妃必定选择黛玉,可问题在于黛玉父母双亡,她本人纵然容貌姣好、才华横溢,可却无法产生任何实际的政治效益。

反观薛家,虽然也处于没落期,但到底还是四大家族之一,家里的底子还是有的,瘦死的骆驼终究比马大,薛家与贾家联姻,可以实现强强联合(虽然两方都不怎么强了),至少凛冬来临之际可以抱团取暖。

而对于元妃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大概率是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笔法需要,更像是一个暗谶,为元妃未来选择了宝钗,舍弃了黛玉做引子,却不能站在文本情节的实际现实意义上得出“元妃不喜欢黛玉”的结论。

发布于 2020-10-05 19: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聊红楼:元妃对宝玉的溺爱,对贾环的忽略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中元春的正式出场也只有第18回的“元妃省亲”,她很早就被送入宫中做女史,导致她跟贾府诸多人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所以我们无法判断她跟贾府诸人的人情关系远近,但元春对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似乎并不喜欢,每每忽视他,这些书中有很多处隐晦暗示。

元妃省亲中对贾环的忽视
首先就是第18回元妃省亲,元妃点名要见贾宝玉,却只字未提贾环,这个似乎可以理解,因为贾宝玉从小就是元春照顾长大的,甚至贾宝玉识文断字也有元春的一部分功劳,可谓姐弟情深:

当日这元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亲年岁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祖母,刻不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第18回
我们在感慨贾宝玉之聪慧(三四岁识数千字在心,笔者佩服)的同时,也得以知晓元妃与宝玉之姐弟情深的渊源。

书中记元妃入宫之后,也没有忘记宝玉,时不时从宫中传来给贾政、王夫人: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可见元春对宝玉这个弟弟,简直如姐如母。

所以元妃点名要见贾宝玉,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其后发放赏赐的时候,贾环的位置很尴尬:

宝钗、黛玉诸姊妹等,每人新书一部,宝砚一方,新样各式金银锞子二对。宝玉亦同此,贾兰则是金银项圈二个,金银锞二对......贾珍、贾琏、贾环、贾蓉等,皆是表礼一分,金锞一双。——第18回
贾宝玉的赏赐和姊妹们一样,脂砚斋批语云:此中忽夹上宝玉,可思。可见元妃对这个亲弟弟格外在意,时时为他着想(宝玉喜欢姊妹们,故而元妃故意这般安排,与其后命宝玉跟姊妹们一起搬进大观园用意相同)。

贾宝玉和贾兰的赏赐位格都很高(宝玉之高在元妃亲自用心,贾兰之高在物质丰厚),唯独到了贾环这里,一下子跟贾珍、贾琏、贾蓉这三个已婚男人沦为一类了。按理来说,贾环是玉字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最应该被照顾,可他并没有得到元妃专门的赏赐设置,而是按照“规矩”,该赏什么赏什么。

如此细节,细细品味,却意味无穷。

元宵节灯谜,元妃对贾环“公事公办”
紧接着到了第22回,正值元宵佳节,元妃给贾府送来一个灯谜,让诸人猜,猜中有奖,最后的结果是——除了贾环和迎春,其他人都猜出来了。

太监拿了去,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和三爷猜的不是......”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第22回
想想觉得挺心酸,元妃真的只给猜中的人奖励,迎春心态好,也不在意这些东西,贾环却看着别人都得奖眼红不已。

就好比在班级里参加竞赛活动,表现好的有奖励,有学生很努力参加,可最后还是没有名次,一般而言,老师多多少少会给个鼓励奖,怕打压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

这个情节虽小,但可以看出元妃这个人是比较较真的,贾环是贾府第四代中年龄最小的男孩,元妃只要心中稍微在意他一点点,就应该给他颁个鼓励奖,至少意思一下。可元妃貌似压根没这么想,她严格按照规则来——你没有猜中我的灯谜,我就啥也不给你。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没猜中的人是贾宝玉,元妃是否也会“公事公办”?恐怕她会照旧给宝玉奖励,并且叮嘱他以后要好好念书之类的,贾环哪里有这种待遇。

入驻大观园,没有贾环的份儿
如果以上情节还算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入驻大观园的资格上,元春可谓偏心到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地步。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斥百万巨资修建的,内部之豪华非一般人可想象,能进去居住是很有排面的事。

可第23回,元妃宣布谕旨的时候,只提到了众姊妹和贾宝玉,对贾环只字未提: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于是乎,林黛玉、薛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包括李纨的儿子贾兰也都跟着住了进去,到最后只剩下贾环一个同龄人,仍跟母亲赵姨娘住在一起——他完全被忽视了。

都说贾环形容猥琐,性格偏激,是个坏小孩,其实细细分析下来,他的坏很大一部分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贾母、王夫人这些长辈对贾环的存在视若无睹,赵姨娘又是个心中没有算计的,不会教育孩子,动辄吵骂。

元妃一道旨意,自己的哥哥、姐姐们全部住进了豪华的大观园,连素日一起读书学习的贾兰也搬了进去,唯独自己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贾府——贾环只要不是傻子,他就能感觉到自己被所有长辈给忽略了。

所以笔者推测,元妃的性格貌似跟贾母很相似——喜恶分明,对喜欢的孩子格外关心,对不喜欢的孩子格外忽视。

比如贾母喜欢容貌姣好、性格活泼、口齿伶俐的孩子,于是她宠爱宝玉、黛玉、湘云,可对于自己的亲孙女迎春、惜春乃至探春,她的关心则就没有那么全面,甚至经常忽视;

元妃也是如此,她关心自己的亲弟弟,所以在各方面对他照顾,却对贾环视若无睹。元妃没有秉承一碗水端平的原则,让贾环跟着一起住进大观园,恐怕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她脑子里压根都没想过贾环这个人——这才是最大的嘲讽。

但贾母和元妃却忽视了一点,如果一碗水端不平,便会滋生矛盾和冲突。贾府中,恨宝玉的人其实不少,如赵姨娘、贾环,为此赵姨娘甚至采取了“魇魔法”的极端手段,贾环更是直接推倒灯油,要烫瞎宝玉的双眼;

另外,从某种角度来看,李纨、贾兰似乎对贾宝玉也存在忌惮,毕竟宝玉一个富贵闲人,却收获了满满的宠爱,贾兰、贾环一心读书,想要获得长辈的认同,可最终风头全被贾宝玉抢完了。

这也提醒某些长辈,在宠孩子的时候,不要紧着一个宠,学会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家中每一个孩子,因为你的某一个不经意之举,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一颗幼稚的童心。

发布于 2020-09-21 00:00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0: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凤藻赏析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元春凤藻赏析

原创 2018-04-23 暗香疏影 有心拾萃

第十六回的回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凤藻即文采,可见贾元春之才深得皇家认可,从第十八回的元妃归省可见一斑。

更 名

1、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蓼汀”出自唐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此处明显不合时宜;况且“蓼汀”谐音“了停”,更是年关忌口。

2、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

就像小儿用贱名一样,天仙宝境之名有些禁不住,故而忙命换去。

3、“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

有人以此引证元妃见不得玉字,怎么可能?宝玉,黛玉,妙玉都是玉。其实从字面来看“红香绿玉”四个字太俗了,实在不合贵妃格调。

赐 名

1、“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正殿一联一匾颂圣,正是贵妃口气。

2、“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这四处贾政特别评价过,一处读书,一处休憩,一处烹茶,一处归农,贵妃赐名也合其意。

3、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

此数十个题名尽显贵妃才藻,新雅不失古风,秀美不失大气。

4、“大观园”园之名;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大观园之名最具才情,的是贵妃气度。

评 审

……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己夹:如此服善,妙!

以贵妃之尊,却从善如流,凸显其凤藻宫尚书的价值观。

发布于 2018-05-04 15: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2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元春凤藻赏析
麦克风5G
麦克风5G
流量卡上网卡三网运营商一级直销可发全国含新疆西藏内蒙云南广西
已关注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元春凤藻赏析

原创 2018-04-23 暗香疏影 有心拾萃

第十六回的回目是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凤藻即文采,可见贾元春之才深得皇家认可,从第十八回的元妃归省可见一斑。

更 名

1、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蓼汀”出自唐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此处明显不合时宜;况且“蓼汀”谐音“了停”,更是年关忌口。

2、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

就像小儿用贱名一样,天仙宝境之名有些禁不住,故而忙命换去。

3、“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

有人以此引证元妃见不得玉字,怎么可能?宝玉,黛玉,妙玉都是玉。其实从字面来看“红香绿玉”四个字太俗了,实在不合贵妃格调。

赐 名

1、“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正殿一联一匾颂圣,正是贵妃口气。

2、“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这四处贾政特别评价过,一处读书,一处休憩,一处烹茶,一处归农,贵妃赐名也合其意。

3、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

此数十个题名尽显贵妃才藻,新雅不失古风,秀美不失大气。

4、“大观园”园之名;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大观园之名最具才情,的是贵妃气度。

评 审

……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贾妃看毕,喜之不尽,说:“果然进益了!”又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己夹:如此服善,妙!

以贵妃之尊,却从善如流,凸显其凤藻宫尚书的价值观。

发布于 2018-05-04 15: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2: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的启蒙老师,四春之首的傲雪梅花贾元春
2017-03-14 07:55·老狼说酒


红楼隐史

关系到贾府的兴衰的贾宝玉亦母亦师的亲姐贾元春是谁?

“正册第二页,“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画中的“弓”谐音“宫”,“橼”谐音“元”,点明此判词写的是入了宫的元春。

“虎兕相逢大梦归”中的“虎兕”出自《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兕是生于西北的“状如牛,苍黑,一角”的猛兽。

“虎兕相逢”是指同时遭遇到凶猛的老虎和西北兕,暗指朱明同时遭遇到满清和西北农民军的悲惨境遇。

“大梦归”,指“昨夜朱楼梦”终,明朝灭亡。

“弓”又暗指“刀兵战争”,两厢结合正是暗示元春因虎兕相逢的刀兵战争而死。

书中写到:“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吾批:注意此处,元妃实乃作者宝玉启蒙老师,重要文字!】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吾批:元妃与作者宝玉有母子之情,十分重要!】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当她见到宝玉时,“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这个与作者宝玉亦师亦母、感情深厚、且是贾家依仗的靠山的长女贾元春究竟是谁?

这个元春影射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可以视为作者师但非亲授学业的一男和可以视为作者母但非亲生母亲的一女两个人!是不是很玄妙?其实不然,只要知道他和她是谁,就会发现一切原来如此简单!

首先看看宝玉师从元春是从何说起。看四句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眼熟么?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分明就是脱胎于此诗么!

原来元春判词不是作者的完全独创,而是套用了抗清义士少年英雄夏完淳的《青楼篇》中的四句诗!天才少年夏完淳写《青楼篇》一是如白坚先生等所说的“总结秦淮青楼盛衰,借此抒发故国沦亡之悲”;二是为了讽刺东林党复社君子们,自崇祯初到弘光的“二十年来”沉迷于“芳菲”声色,留连于舞榭歌台,不顾国家大业,终于造成国家覆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正是作者套用这四句诗的真正意图!

《红楼梦》一开篇的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也是受启发于夏完淳的《精卫》一诗中的中“愧非补天匹”。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取自夏完淳的《烛影摇“红”》中的”金钗十二,珠履三千,凄凉万载”诗句,《红楼梦》的“红”也正是作者学夏完淳以“红”代指朱明。

史湘云词牌中的“日月双悬照乾坤”,也是借用了夏完淳在父亲兵败苏州殉国后,又参加鲁王的吴易军队再次经历了兵败后所做的《大哀赋》中的“天南鼎定,浙右龙骞;刘文叔南阳白水,越勾践采葛飞鸢;乾坤重照,日月双悬”,诗中“日月双悬”是指福建的隆武和浙东的鲁王两个政权并立共存的状况。

朱慈炤笔下的“太虚幻境”,乃是取自夏完淳的绝命书《狱中上母书》中的“含笑归太虚”,足见四皇子对夏完淳钦敬推崇之至!

朱慈炤说“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夏完淳被满清杀害于1647年9月19日,也就是崇祯1644年3月19日亡国后三年半,可不正是“三四岁”时让朱慈炤认下了夏完淳这个老师么?

元春是宝玉的启蒙老师,乃是作者正告读者他是遥敬夏完淳为师,红楼梦中重点借用套用夏完淳的诗赋!

第五回里写到:“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脂批甲侧:元春消息动矣。】”《红楼梦》中的“梅花”代指的是抗清的义士,因为元春是以夏完淳为代表的以身报国的抗清义士,故而作者用梅花影射元春。

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这也是元春的“元”的一个出处。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盛开于冰天雪地之中,象征着不惧风雪、坚贞不渝的高洁品格。自古以来,人们赞美梅花的傲雪精神,比如陆游的《咏梅》“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元春”又音似“完淳”,夏完淳乃是被砍头而死,“完”字砍头正是“元”,“元春”的取名正是为了纪念壮烈殉国的一代名家义士夏“完淳”!

十八回里:“宝玉起稿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推他道:“贵人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又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分驰了?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

在元春----夏完淳眼里,只有朱红才是真玉,代表满清的绿是不配称玉的,满清的绿只配叫蜡!

来看看被朱慈炤遥敬为师的夏完淳可歌可泣的壮烈一生(摘自百科):

夏完淳,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完淳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14岁随父起兵抗清,兵败后,其父投水殉难,夏完淳又随其师陈子龙继续抗清活动。子龙死,入明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尝上书南明鲁王,授封中书舍人。吴易兵败后,为叛徒告密因上鲁王表为清军获而被捕。

夏完淳被关押于南京监狱八十天。洪承畴知道17岁的夏完淳是有名的神童,想劝降夏完淳,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

以身报国的抗清义士夏完淳就是《红楼梦》中气节最是高坚的傲雪寒梅!

作家森林团队原创文章,对作品拥有合法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2: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诗词中的贾元春和秦可卿
少读红楼
2021-03-04 17:55

天才曹雪芹“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第八回脂批),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创作了《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其中充分展示了他几乎无所不能的才华。第一回脂批就指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因此,诗词绝对是《红楼梦》中,不可忽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楼诗词难解的原因,不仅在于诗词扮演了诗谶的角色,更在于诗词中有作者难言的“甄士隐”。如同红楼梦中人,“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第三回脂批),是为了“甄士隐”,具有“甄士隐”之功能的红楼诗词,往往同样也并不局限于只暗写某个特定红楼梦中人,红楼诗词因而具有多义性。
红楼诗词中,除了上文[注1]所解析的、与秦可卿和元妃明显相关的部分,还有相当部分,似乎只在咏叹历史,与文本无涉,但其实也与相互联通的两人密切相关,这与两人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有关。
虽然两人看起来戏分并不多,无法与宝黛钗相提并论,但十二钗的判词和梦曲都只是总结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结局,只有秦可卿是个例外,死得最早。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曲】《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却总结了宁荣二府的大势和结局,虽然将家族败落完全归咎于贾敬(隐指雍正),却将“败家的根本”归结于秦可卿的所谓的“风情月貌”。

而前八十回元妃只在第十八回归省庆元宵时,惊鸿一现。该回元妃只点了四出戏,但脂批却指出:“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作为正统之象征一一“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第十六回脂批)的大观园之两大正钗,两人在以正统视角描述的红楼文本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一一秦可卿真正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第七回脂批),而元妃是通部书的重中之重一一大观园正文所隐喻的比托于秦可卿的“九十春光”的开启者。
作者所处的雍乾时代,“文字狱”密布,而雍乾通往帝王宝座之路,洒满了包括废太子胤礽在内的无尽血泪。这个时代绝不容许任何人为废太子胤礽鸣不平,于是天才的作者在步步惊心的“文字狱”丛林中,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以秦可卿隐指废太子胤礽。在假借意在“使闺阁昭传”的文本中,只有贵妃级别才足以匹敌废太子的身份。
因此,秦可卿本质上也是贵妃级别的存在,只是在“贾雨村、甄士隐”的文本中,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而已。秦可卿和元妃相互连通,文本中关于妃子的怀古诗,其中的深意因此也可得以解读。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的怀古诗中,《交趾怀古》几乎就是为风月宝鉴背面的元妃和秦可卿量身定制。“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可以说是写元妃,更应该说是写秦可卿。
“马援自是功劳大”,暗喻元妃加封开启贾家的末世繁华,对贾家劳苦功高;“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则对应元妃之封号贤德妃一一元妃之“贤德”,可誉满宫中,亦可名扬天下。

而秦可卿所隐指的胤礽,曾经在太子位上,辅佐康熙,殚精竭虑,劳苦功高,而且,秦可卿是文本中正统之象征,又几乎完美无瑕,只有她继承皇位才符合伦理纲常,才能近悦远来、四海宾服。她“行事温柔和平”,又“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若能成功登上龙位,相信也会施行仁政,建立莫大的功绩。
薛小妹怀古诗之《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咏叹的是杨贵妃,真实目的当然在于写元妃和秦可卿。前两句感叹元妃和秦可卿之死,与皇上的所有旧日恩情成了一场空,后两句则感怀她们美德的芬芳永留人间。
林黛玉《五美吟》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旧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西施)”前两句感叹繁华如梦,秦可卿和元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后两句又归结到秦可卿魂托凤姐的处常智慧。
而元妃之梦曲中,“望家乡,路远山高”、“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归省庆元宵,元春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同样也是肯定家常天伦之乐,而对如幻梦泡影般的权势富贵持否定态度。
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元妃和秦可卿是一体的,都指向同一个人一一胤礽。薛小妹怀古诗之《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林黛玉《五美吟》(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似乎对康熙废除胤礽太子之位颇有微词。
《五美吟》(绿珠)“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虽然绿珠不是妃子,但康熙(1722年)和胤礽(1724年)死亡的时间相隔不远,诗的隐义也与《青冢怀古》和《五美吟》(明妃)大同小异。

《五美吟》(虞姬)“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似乎在感叹秦可卿(胤礽)不早作了断,最后在雍正朝备受折磨,屈辱而死。
第五回秦可卿第一次登场,因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尤氏乃治酒,请贾母等赏花,携秦可卿过来邀请。对于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脂砚斋马上作批道:“元春消息动矣。”
也就是在该回,宝玉于秦可卿卧室里开始了梦游太虚幻境之旅,入梦前,宝玉看到墙上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嫩寒锁梦因春冷”,就是隐喻胤礽的人生曾经如繁花似锦的春天,但最终逃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一切只是失去人身自由(“锁”)的南柯一梦,同时暗喻在秦可卿之后,贾宝玉及诸芳演绎的由元妃开启的、寓言了比托于秦可卿的“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脂批)一一大观园“九十春光”,注定是一场凄寒的春梦。
第七十回过后,贾家已进入“真事将显”的最后的“第三秋”[注2],元妃并未死亡。但在“迷失无稿”的部分,元妃一定会死亡,而她的死亡即意味着“九十春光”里正统的终结,正统之象征一一大观园里的青春也将彻底散场,贾环(谐音家患、假皇)、贾赦和邢夫人等非正统一方将执掌荣国府。
第七十回宝琴所作的词《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句,暗示秦可卿、元妃死后,正统只剩残影,即“汉苑零星有限”;而非正统一方气焰嚣张,即“隋堤[注3]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则暗示正统之“三春”结束之后,“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第一回)之下,许多家庭蒙难,颠沛流离的序幕拉开,与第十三回秦可卿魂托凤姐时的临别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相呼应。
但贾敬、贾环、贾赦等得到的也不过是“末利”[注4]。第十八回元春归省庆元宵时所点的四出戏中的第一出《豪宴》,脂批指出“《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贾家之败,即意味着非正统贾敬、贾环一方最终也逃脱不了败亡的下场。
薛小妹怀古诗《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前两句写的是非正统鼓噪嚣张又能怎样,也不过只是历史的一片云烟。后两句写曾经“点缀无穷”的“隋堤”一一非正统一方,又能怎样,最终很快走入历史,不过成为后人的笑谈。
脂批所谓“写假则知真”,诗词在风月宝鉴正面也是“假语存”,探究诗词在风月宝鉴背面的“真事隐”,也可知作者心目中以胤礽为中心的关于正统与非正统之间惨然厮杀的“真”。
注1、系列拙文 24《秦可卿和元妃一一神奇的联结》
注2、详见系列拙文 20《“三春”何解?》
注3、民间广为流传,隋炀帝弑父杀兄,以与隋炀帝有关的隋堤隐喻非正统一方,恰当至极。
注4、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茉莉谐音末利,即末世之利;蔷薇硝谐音强危消,即第七回回前总批所云“正强忽弱谁明?”文本以荣国府中的反派、庶出的贾环想要嫡兄宝玉房中芳官的蔷薇硝,最后只得到茉莉粉,暗喻曾经极为强大的胤礽已消亡,而其弟胤禛(康熙庶子)所得到的也不过是末世。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冷子兴说“这就奇了”,大年初一出生因何而“奇”?来了解下
2018-10-14 13:19:58 来源: 骆丹丹财经  举报
1
分享至


元春是大年初一出生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见。古人生育一般也会计算日期。一般都会有个大致范围。因为过年期间比较繁忙和热闹,大多不会将产期放在过年期间。而能生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更是极少。我本人妹妹出生在除夕日,所有亲戚都觉得稀罕,我母亲和阿姨姐妹俩都是端午节出生,更被很多人说神奇。

在冷子兴八卦贾家那一环节。我们通过冷子兴的嘴和贾雨村的耳,听到关于贾家的大致情况。基本也都属实了。

太爷是贾代善。将“太祖”当作奴尔哈赤解读,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就是正好合套。那么,按照辈份配套,贾代善原型就是皇太极。



宁国府梅花盛开,隐“元春消息动矣”,即:康熙皇帝南巡已经有消息了。那么,元春就可以影射康熙皇帝。

探春居然说了一句:二月没人。是没谁呢?据史料记载:1661年2月5日,是顺治皇帝驾崩的日子。当了和尚的皇帝,被人当成没了。因此,探春说“二月没人。”

探春刚讲出口,袭人马上抢话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顺治皇帝去当和尚,是因董鄂妃之死而去。袭人接话,马上就把顺治皇帝与林妹妹连到了一起。

元春的父亲贾政,是老荣国公的次子。按照惯例,长子袭官,次子想入仕只能走科考渠道。但是,贾政当官却是凭着他爹临终前的面子。贾政没有按照套路出牌所得的官职居然是有实权的,比承袭“一品将军”的贾赦还风光了不少(和平年代不打仗,贾赦的“将军”只是个摆设)。



因为大年初一为一年的开5始,以中国人的习惯这是吉时,一般人很难正巧赶上这一天!作为曹雪芹的老乡,我们这里一直都流传着一句谚语“正月初一的娘娘,正月十五的官”。就是说女孩子在正月初一出生的命运极好,是将来当娘娘的。而正月十五出生的男孩子将来一定会当大官!所以即使在平常人家正月初一出生的女孩子也被称为命好的。而贾元春出生于贾府这种富贵人家,正巧的是也进宫当了娘娘!正好应验了这句话。

元春封妃后,蒙皇上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因此有了贾府建造大观园,“元妃省亲”的盛大场面,体现了元春的恩宠和贾府流金淌银、烈火烹油之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春之死,原来作者早有暗示,也暗示着贾府即将走入末路
播报文章

冯老历史大讲堂
关注
2019-12-02 00:40

贾元春,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她的一举一动都与贾府的命运相维系。前八十回,对元春的最终归宿,作者都有暗示。

广告
农村小伙半夜上厕所,发现婶子的房间灯没关,走过去却发现...
×
凤姐夺锦之梦暗示。凤姐曾做过一个夺锦之梦,她自己当笑话说了出来,没放在心上,因为她认为“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而正如上回写老太妃生病到薨逝,这一次的夺锦虽然也没有明写元春,其实交代的正是元春之事,是她在宫中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

不仅如此,也就是在凤姐说完这个梦之后,宫里的夏太监就派人来贾府借银子,说是借,其实就是打秋风。一个太监敢到贵妃的娘家要银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即元春在宫里已经到了很危险很关键的时候。甚至,我们不排除此时的元春已经在颇有深意的“夺锦”中败下阵来,身边的太监们觉得元春失势,贾府跟着也会败落,于是趁火打劫,打着各种名号到贾府索要银子,也说不定。

广告
穿越后,我挑选了11女犯人为私兵,个个武功高强,对我言听计从
×
老太妃死亡暗示。原文第五十八回,说到了宫中一位老太妃的薨逝,对于善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曹公来说,这无疑是元春之死的一个伏笔,或者说是镜像,即正面写老太妃的薨逝,实际上是交代元春之死。
这一点我在此前的文中也曾分析过,老太妃薨逝,包括贾母、王夫人在内的所有主子,“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这实际上就是元春死亡的预演,且通过老太妃薨逝,贾母等人入朝,以此制造出贾府群龙无首的事实,让我们看到贾府矛盾丛生的内囊。

广告
因为得到美女欣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我们可以想象,八十回后,元春死亡,贾府上下人等乱成一锅粥,有的呼天抢地,有的浑水摸鱼,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都是因为元春之死,这一切早就无法调和的矛盾和汹涌不平的暗潮终于显露出来。实际上,从五十五回开始,红楼下半部全是悲凉之雾,而这个悲凉的开端,即是宫中老太妃身体欠安,也就是传出元春不好的消息了。
贾元春省亲
贾元春省亲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而贾元春省亲一事也成为贾府衰败的分水岭。话说,贾元春被皇上封为贵妃之后,皇上允许贾元春在元宵节回家探亲。贾府上下得知后,特地修建了一座豪华壮观的大观园,来迎接贾元春省亲。  

元宵节这一天,贾元春坐着金銮大轿回到了大观园,贾府上下看见贾元春出轿后,全都跪在地上为贾元春施行叩拜之礼。贾元春在前呼后拥中走进了豪华别致的大观园。在贾母和王夫人的陪伴下,贾元春为大观园各处景观和宅院赐了名,并让众多兄弟姐妹各作一首诗歌表示庆贺。贾元春在《红楼梦》中国出场次数不多,贾元春省亲这一章节,应该是贾元春戏份最为多的一场。纵观贾元春省亲这一环节,其中展示了封建礼制的繁琐,随后,贾元春在一片哭声之中完成了省亲程序。

贾母和王夫人拉着贾元春的手嘘寒问暖,贾元春向贾母哭泣到:“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句话暗示了贾元春在后宫生活的艰辛。毕竟贾元春身处后宫之中,代表的是贾府的根本利益。在贾元春看来,荣华富贵乃身外之物,她情愿和家人团聚生活在一起,也不要虚名的爵位。随后,在贾母和王夫人的陪伴下,贾元春来到了戏院点戏,从贾元春点戏的目录中暗示了贾元春不久之后将极盛而衰,也暗示着贾府即将走入末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3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2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如厕记录:贾宝玉随地小解?贾元春为何回家就“更衣”?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栖鸿看红楼
关注
2021-11-25 19:53来自山西原创

古代对如厕的说法很多,更衣,解手,方便,出去走走。有些说法,一直沿用到现在。



元宵节的晚上,宝玉要去上厕所,告诉贾母是“不往远走,只出去就来”。“出去就来”,现代人大概不明白,但贾母当然懂了,虽然担心外面放炮烧着宝玉,但也没有阻止上厕所的道理,于是派人好生跟着。


但是宝玉“便走过山石之后去,站着撩衣”。这描写叫人奇怪:这是在大观园,又不是到了陌生地方,找不到厕所;而且他还有心情回怡红院看看袭人,并不是急着上厕所,为什么随便找个山石后面,随地解手?大观园再大,要是一百多人天天这么随地大小便,还不得臭气冲天了?


其实你是误会了。这里说的“山石之后”,就是厕所。并不是每一块山石之后都是厕所,但是古代花园别墅里的厕所,又不是现代闹市区的公厕,要醒目显眼,唯恐行人找不到。大观园设计建造之初,为了美观,一定会把厕所设计在比较不显眼的地方。


广告
因为得到美女欣赏,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

另一处是这样写的,“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同样是在大观园里,司棋已经住了几年了,又是在大白天,难道会是随地大小便?肯定是这一处厕所,就设在山洞里面。


宁国府也是这样。王熙凤偶遇贾瑞,是“猛然从假山石后走过一个人来”。难道贾瑞到人家家做客,故意钻到冷清方等着骚扰女眷?要不然,他竟然随地大小便?只能是假山石后有厕所。


“更衣”可以是指上厕所,但并不是每次出现“更衣”,都是在上厕所。元春省亲,四次提到“更衣”,除了第一次是虚写“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之外,难道回娘家一趟、呆几个小时,竟然接连上三次厕所?元春总不会得了前列腺炎吧?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太监跪请下舆更衣”——这是刚回家。

“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这里紧接着上一句,太临请更衣,元春就真的更衣了。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这是贾政诸人行礼已毕,要到内室以家人之礼相见了,下面紧接着“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



如果非要解释成上厕所,那元春是一回家就上厕所,换个地方又上厕所,太频繁了吧?

这里的“更衣”,就是真的换衣服。


《围城》里有个情节,汪太太请吃饭,“女人涂脂抹粉的脸,经不起酒饭蒸出来的汗气,和咬嚼 运动的震掀,不免像黄梅时节的墙壁……汪太太问女客人:‘要不要到我房里去洗手?’两位小姐跟她去了”。

其实粉黛已残,男士们都看在眼里了,补妆又有什么必要?但是不能不补,这是一种礼仪。


古代的礼仪,出席宴饮等重大场合,贵族妇女们是要换好几套衣服的。这和补妆一样,都是礼仪,而非实用与必要。《金瓶梅》里,已经做了守备夫人的春梅,回到西门庆家做客,席间就换了三套衣服。


西门庆是个市井小人,通过捐官得到地方官吏这样的职位,当然不能与贾家这样的国公府相比;春梅做了守备夫人,也只是个地方武官的太太,更不能和元春这皇妃相比。春梅吃一顿饭,都要换三套衣服。元春省亲,难道能一套衣服从头穿到尾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1 19:47 , Processed in 1.1738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