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12|回复: 131

贾探春秋爽斋一帆风雨路三千千里东风一梦遥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发表于 2024-6-19 18: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3 07: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十国拼音 译文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帆风雨路三千,千里东风一梦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标签: 情感宋词三百首感伤典故豪放留恋数字
译文 注释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宫殿高大雄伟,可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就像罩在烟雾里的女萝。在这种奢侈的生活里,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自从做了俘虏,我因为在忧虑伤痛的折磨中过日子而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使我记得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宫廷里的音乐机关/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歌曲,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而已。
赏析
这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沈腰”暗喻自己沈约一样,瘦的腰细的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天祚三年七月初七,李煜出生在金陵。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15 1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夫人评价庶女贾探春,终于说出心里话:不过比人家丫头略强些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当月知势榜影响力答主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看到的贾府富贵,让她如履薄冰,甚至还没进贾府已经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第三回)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

后面黛玉见识了贾母、邢王二夫人,王熙凤、荣国府以及众姐妹的气度,才算真正认识到林家与贾府的差距。


而当她和三春一样,被贾母安排了同样的人伺候时,感受就又是一个样子: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唤的小丫头。

由身边一老一小两个人,到一下子身边多出来十几个 人,这种差距是全然无法想象的。

但就算是这样的配置,到了王夫人嘴里,竟然说比“别人家的丫头略强罢了”,事实又是如何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王夫人这话说在抄检大观园之前,彼时荣国府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便开始商议着要裁员的事。

林之孝之前就提议贾琏去和贾政王夫人说,将有功劳的人家放出去一些,并将即便伺候的人数减少一些。

等到绣春囊的事出来,王熙凤又向王夫人提议,不如趁机“裁员”,将年纪大了的丫头们该放就放出去,省得惹事,还能省钱。然后便引出王夫人的一段话来。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道:“……只说你如今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时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像个人样,馀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我虽没受过大富贵,比你们是强的……”

王夫人的话透露出非常大的信息量。

首先,贾府今不如昔,昔更不如当年。

要知道荣国公的爵位,可是相当于明清宗室的镇国公,到了二代荣国公贾代善,那也相当于辅国公,不但拥有俸禄,庞大的爵产更手握军权,权倾朝野。

古人当官,俸禄也好,爵产也好,收益都是有限,真正财源滚滚的必然是权力所带来的富贵。

何况如果说荣国公的爵产数量是“二十”的话,到了二代荣国公时,就估计只剩下“十六”,到第三代世袭一等爵时,便只剩下了“十二三”。但也远胜宁国府世袭三等爵的“八九”。

贾府的一份爵田有多少产出呢?乌进孝过年来交粮就给出了最少的数额。

按照贾珍的保守估计,起码银子应该有五千两而不是两千五百两,其他大差不差。一处庄子大概两三千两银子。


听乌进孝的意思,他应该管着宁府两处庄子,单纯算爵田一年产出,贾府今昔对比就能算出个大概。

荣国公时代,奴才谁敢中饱私囊?刨除粮食入仓,最少一年收入盈余五六万两。到贾代善时,除了爵产削减,估计就开始有人算计,便只有四多万两?

等到如今贾政当家,按照乌进孝说他兄弟管着荣府八处爵产,但实际收入也就五六千两银子,整体算下来只剩下区区可怜的一万多两银子,这差距可就太多了。

彼时不但爵田收益少了,就算是权力带来的额外收入也几乎等于零,毕竟贾府如今的实权与荣国公时代相比,差距太大。

而除了爵田和权力营收,贾府其他收益可以忽略不计,毕竟那个年代,除了田地和房屋,王公大臣几乎是不会做买卖“丢人”的。

通过计算收入,就知道贾家今昔的财富对比,也就能佐证王夫人说凤姐她们没经历过“富贵”,以及她没经历过“大富贵”是什么意思了。

贾母年轻时的荣国府,还是荣国公时代,那时的贾家是王朝最鼎盛的家族,宁荣二公是皇帝最信任的功臣,这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分别执掌“军、政、法、商、情报”就能知道。

那会的荣国府的档次标准,绝不可能与现在一样。


荣国公的女儿,用的大丫头绝不会比鸳鸯差,小丫头的档次,也绝不可能比晴雯这些人差。那才是真正的富贵。

到了二代荣国公时,贾府略有下降,但仍旧富贵,所以王夫人嫁进来做媳妇时也还享受到了一定的富贵。

她那时候的丫头档次,也绝不是彩霞、金钏儿这些人可比。必然是更好的。

那些丫头们有多好呢?看看赖嬷嬷、赵嬷嬷这些贾府老人是如何说话得体,懂人情、会办事、明事理,就知道当初老人们的风采。

王夫人太早的没印象,但却对小姑子贾敏当初在家时的风采记忆犹新,大为赞叹说那才是“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言外之意不但是说探春等三春的现有档次不如,就是她当年在王家做女儿时,也是远远不及的。

她对比当初,说如今的小丫头们像小鬼一样,就是说选拔标准降低了,没有那么多的要求,能用就行了。而且大多是家生子凑合。

但显然以前不是这样,就以给贾母选丫头来说,绝不滥竽充数,不好的就要外头花钱去买,袭人就是这样买进来的。


贾母的标准自然代表了贾家如今最高标准。但她也还是对邢夫人说:“如今我该省都省了”,可见他老人家也是降低了自我标准的。甚至傻大姐这种丫头都已经能在贾母房中房中干活,这在当初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至于王夫人说的探春等几人,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则与王熙凤对平儿讲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这就是两代人的不同经历和眼界,且标的物不同。

王熙凤看到的是当下,从三春姐妹的风采和人物讲起,拿出去各个出类拔萃。更认为贾府丫头的教养,比起一般人家的小姐都强。

问题是王熙凤的荣国府嫡长孙媳妇,如今能够接触的阶层,也是无限降低了。

就像刘姥姥来时,贾母笑话她那样:“呸,人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连这个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阶层高低决定眼界高低。

王熙凤与贾母的差距在于两个人出身和人生经历差的太多。

贾母是侯爵千金,相府小姐,嫁入国公府做儿媳妇,再成为国公诰命夫人。


王熙凤是仕宦小姐,嫁入荣国府为二代荣国公嫡长孙媳妇。这即便的差距就是天地了,必然就限制她的眼界。

贾母的交游都是南安太妃,北静王太妃,甚至皇后跟前也能聊聊天,王熙凤如何奢望?她能见的也不过是什么“舅太太、姑太太”顶多是各侯爵、伯爵诰命一类。见识就差。真正的大家族丫头风范她没见过,自然觉得贾府更胜一筹。

殊不知她没见过,王夫人却见过,真正的豪门之家的大丫头,受到的教育和条例,就算不如三春如今,却也是相差不多。

其实看贾母亲自调教出来的鸳鸯、袭人、晴雯和紫鹃,如果也让她们都读书识字,接受与三春一样儿的教育,就会发现这几个人,未必不如三春,逊色钗黛。

但同样的,换了王夫人的彩霞金钏儿就逊色不少,这两个人与主子轻浮,品行多少都有问题。哪怕有了文化,与三春也相距甚远。


至于薛宝钗的丫头莺儿,根本就行事任性不懂事,她有文化也没有大家子的风度。

就便是林黛玉的丫头雪雁,尽管要比莺儿略强,到底也是一团孩子气,仿佛从来没长大,比较紫鹃差太远,都证明林家与贾家尤其是贾母的差距。

贾府中,唯一真正能体现出几分真正豪门富贵的,也唯有贾母。只有她调教的丫头,才出类拔萃。而三春实际也并不比这些人强太多,就是王夫人说的意思。

而鸳鸯这些人,还是贾府走了下坡路以后才凑合的人,当初贾母才进贾府时,见到的那些伺候荣国公母亲和妻子的丫头,该是何等风度?简直不可想象。

贾府中,其实那个赖嬷嬷最有可能是当初伺候老祖宗的“鸳鸯”,她与贾母的关系,最像鸳鸯与王熙凤。

你看那赖嬷嬷行事,说话,气度和人物,尽管老了但却极有分寸和尺度。


贾府上下谁都得给她几分薄面不说,王熙凤那么厉害更是只有她敢驳回凤姐的命令不说,还让她言听计从而不心生怨怼。

要知道王熙凤可是心眼不大的,如果赖嬷嬷只有以辈分压人,根本不会让凤姐信服。但你看她三言两语就说的入情入理,王熙凤听进去了也照着做,放过了周瑞的儿子,所有人还都得了体面……

赖嬷嬷现在如此,年轻时该是何等的风采,怕还真不比探春她们差。否则赖家岂能在贾府自成家族,越来越富贵!

所以,从赖嬷嬷,到贾母调教的丫头,对比王夫人,再到钗黛的丫头就会发现差距极大。

贾府当年的富贵,也是如今不可想象的。真正的富贵,可惜王熙凤没领略,读书人也没领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2-25 10:49・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5 11: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 五代 ] 李煜
原文 译文对照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译文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注释
破阵子:词牌名。

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沈腰潘鬓:沈指沈约。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犹奏:别作“独奏”。

垂泪:别作“挥泪”。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红楼梦曲·分骨肉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红楼梦曲·分骨肉》是《红楼梦》的中的曲子,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主要讲述的是贾探春骨肉亲人分离的故事。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分骨肉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

莫牵连。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的贾探春。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8-28 11: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亭送别
[ 唐 ] 许浑
原文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译文
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两岸是青山红叶,江水急急向东流。

傍晚酒醒人已远去,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

注释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叶:一作“树”。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作者介绍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 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咸阳城东楼》


  • 作品别名

    《咸阳城西楼晚眺》


  • 创作年代

    晚唐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许浑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咸阳城东楼⑴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⑵。

溪云初起日沉阁⑶,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⑷。

行人莫问当年事⑸,故国东来渭水流⑹。[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语句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1][2]


折叠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2]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思想内容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3]


折叠赏析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3]


折叠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尾句合用此十四字为佳。中四句与前诗(按指《骊山》诗)一同、皆装景而已。

《批点唐音》:此篇虽亦稍急,然下句均停,初学可入?

《唐诗镜》:《凌歊台》、《咸阳城东楼》,三四俱作仄调,以取轻俊,此其病与盛唐人好雄浑同。雄浑则气易不清,轻俊则格多不正,诗家要道,雅时中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四实体。周珽曰:创识由眼锐,创局由腕活。可怪读唐律者,多横据“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辈此等诗便用卑调概视,吹毛索瘢,徒烦饶舌。

《删订唐诗解》:吴昌祺曰:拗句最为有致,然当时长安何至如此?诗人语多太过也。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仲晦,东吴人。蒹葭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形神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前四句下)。秦苑也,秦人其何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其何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人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优羁万里耶(后四句下)?

《五朝诗善鸣集》:此等诗是最上乘。

《唐诗快》:如此凭吊,亦何可少!

《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朱东岩曰:许公,吴人也。蒹葭杨梆,习见有素,怀想已深。无端于千里之外,独上高楼,忽地惊心入眼,人可愁也。三四皆晚眺时景色,亦皆晚眺时愁思,云初起,日沉阁,雨欲来,风满楼,如此光景,高城晚眺,见之大可怕人也。“秦苑”、“汉宫”俱切咸阳……下一“夕”字、“秋”字,景况倍觉凄凉,感时怀古之意,岂能已乎!

《唐诗摘钞》:首尾全是思乡,却插入五六七三句纵横出入,全不碍手,唯老杜有此笔力。许,润州人,润州水乡,故有“似汀洲”语,犹言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也。此时愁绪正在开里,况云起雨来,是增一倍凄切也。五六则尽其晚眺所至而极言之。

《唐三体诗评》:惨淡满目、晚唐所处之会然也。

《初白庵诗评》:吾于或《丁卯集》中只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语工于写景,而无板重之嫌。

《分甘余话》:唐人拗体律诗……其一出句拗第几字,则偶句亦拗第几字,抑扬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如许深“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搂”是也。

《唐七律选》:只七字、写得到,惜上句景次不甚嘹亮,“楼”、“阁”杂出不妥。(“山雨欲来”句下)。

《唐诗成法》:次联名句,“阁”、“楼”相犯,又重楼字。唐人往往有之,终是一病,在今日则不可。

唐诗别裁》:恐落吊古套语,少陵怀古诗,每章各有结束。

一瓢诗话》:悠扬细腻之至。

网师园唐诗笺》:荒凉如绘(“溪云初起”二句下)。即其写景运笔,足使人爱不忍释。

《此木轩唐五言律七言律读本》:三四可匹赵“残星”、“长笛”一联。

《龙性堂诗话续集》:许浑“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刘沧“半夜秋风江色动,满山寒叶雨声来”,语意工妙相似,亦相敌。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清妙。何义门:五六言秦亡于赵高,汉衰于石显,今何乃兼之也?纪昀:若专摘此二句(按指“溪云初起”一联),原自不恶。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三四绘景生动,自是名句,但“楼”、“阁”二字作对,殊觉草草。

《历代诗法》:三四机神凑合。

《五七言今体诗钞》:“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

诗境浅说》:七句因云起而日沉,为诗心所易到。下句善状骤雨欲来,风先雨至之景,可谓绝妙好词(“溪云初起”二句下)。[4]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5]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等 - 全唐诗(下)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6 . 13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9-11 09: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2018年08月31日 09:49 新浪网 作者 小林文化传媒啊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发起海棠诗社,大家都纷纷忙着给自己起别号。探春因为喜欢芭蕉,就自称为“蕉下客”,黛玉还以“蕉叶覆鹿”的典故取笑探春是一头鹿。然而虽然黛玉提出了这一典故,但是出自何方却还有待考证。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其实,“蕉叶覆鹿”四个字并不曾见于古籍,是曹雪芹第一次使用,但有关蕉鹿的典故却是有的。《列子》中的“蕉鹿梦”讲了的是郑国有个樵夫打死了一头鹿,他怕被别人看见,便将鹿藏在了旱沟里,并“覆之以蕉”。但是樵夫记性不好,一转眼就忘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打到鹿的事不过是自己做的一个梦,并在路上不断嘟囔。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一个路人听后,按他的话果真找到了鹿,并把鹿带回了家。他把这件事告诉妻子,妻子却怀疑他听见樵夫的话可能是梦。然而,樵夫心里觉得不甘,晚上真的做了一个梦,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和捡走鹿的人,并找到了那个路人。樵夫让路人还鹿,路人当然不肯,双方争吵未果去见官。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官员对樵夫说: “你最初得到了鹿,却自认为是梦,又通过梦找到了鹿,并认为这是真实的。而路人听了你的话,真的拿走了鹿,但是她的妻子却认为路人听到你说的那些话是一场梦。”最后官员没法,主张将鹿平分。对于这场官司,国相说: “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梦境与现实纠缠难分的故事,体现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与《红楼梦》的主旨很相近,然而这就是“蕉叶覆鹿”最终的来源吗?并不是,因为《列子》原文中的“覆之以蕉”的“蕉”并非指探春所喜爱的芭蕉,而是“樵”,即薪柴、柴草之类。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蕉叶覆鹿”真正的来源应当是明杂剧《蕉鹿梦》。《蕉鹿梦》以原有的寓言为基础,延续了梦境与现实相互交织的的意涵。《蕉鹿梦》前面的情节和《列子》中的大体相似,樵夫打死了一头鹿,藏在干水沟中,上面覆了些蕉叶。砍完柴后,怎么也找不到那头鹿,便以为自己做了一个梦。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然而他的鹿被一个渔夫捡到,樵夫通过梦境找到了渔夫。渔父本要归还,却不料樵夫陡起贪心,要渔父归还两只鹿——醒时打到的和梦里寻到的,渔父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二人闹到士师的衙中。经士师断案,各人得到半只鹿。《列子》中只表现了梦与现实的纠葛,而《蕉鹿梦》除了梦与现实的交杂,还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性中的贪财重利。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蕉鹿梦》第六折更是清楚地点出名利如梦的道理: “大凡梦中,都是妄境。梦宝玉,醒来不曾得手。梦酒食,醒来不曾到口。”倾尽一生的追名逐利就像是一场梦,世间的荣华名利就如同梦中的宝玉、酒食,一时的欢娱,终抵不过梦醒后的烟消云散,劝世人看轻金钱,看淡名利。

  黛玉挖苦探春的“蕉叶覆鹿”的典故,究竟有何深意?


  与《列子》不同的是,《蕉鹿梦》中用来覆盖鹿的是“蕉叶”,且这两个字在文中共出现五次,由此看来,《蕉鹿梦》比《列子》更有可能是“蕉叶覆鹿”四个字的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大观园理有个秋爽斋,是谁住的?
yy82xa1z2014.01.07浏览19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wangtaoandy1
2014.01.08
满意答案
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元妃省亲期间,题有“桐剪秋风”匾额。“斋”,书房也。斋较堂,惟气藏而收敛,盖藏修秘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是贾探春在大观园的住所,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在《红楼梦》中对于秋爽斋外景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只提到院中种植芭蕉和梧桐,有月夜听雨的意境,这组建筑中有一较大的厅堂名“晓翠堂”。晓翠堂四面出廊,流角飞檐,临沁芳溪。是贾母初宴大观园的地方。东南方土山上有八角亭一座,是园内至高点之一。秋爽斋其中的三间房子没有隔断,这是探春的意思,具有闲云野鹤般的风格。其屋内所布置的陈设突出一个“大”字。陈设典雅,华丽中透着大方。
而原著中有关秋爽斋内景的具体描述为:“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见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位置:情诗网 >情诗大全 > 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2017-02-21 16:36 | 发布:情诗网 | 分类:名联赏析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 探春房内联

  【注释】

 (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该语出有所本。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

  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

  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

  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秋爽斋的白玉比目磬
2024-05-27 21:15北京晚报·五色土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贾府,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在大观园游览,到了探春住处,有这样一段文字: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

这里出现的“白玉比目磬”,是探春住处的一个重要物件。书中只说了此磬悬在洋漆架上,旁边还挂着小锤,并没有对磬本身做更多描述。这个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红楼梦辞典》解释“白玉比目磬”称:“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白玉比目磬指白玉磬上饰有线刻鱼纹,因磬为曲尺形,两股上的鱼形凑向一起,比目而悬,故名。”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对“白玉比目磬”的解释与此几乎一样:“在白玉磬上饰有浅的线刻鱼纹,因磬为曲尺形,其两股上之鱼形凑向一起,比目而悬,故名。”由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与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则解释称:“……所谓白玉比目磬即是将白玉琢成比目鱼状。比目鱼,即鲽,旧谓此鱼仅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1987版、20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均有“白玉比目磬”的特写镜头,前者正是做成两条鱼形,后者则既没有在磬身上“线刻鱼纹”,也没有将磬“琢成比目鱼状”。


19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的“白玉比目磬”


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的“白玉比目磬”

结合《红楼梦》创作的时代背景来看,上述三个专业辞典的说法,以及两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里的“白玉比目磬”形制,均值得商榷探讨一番。

磬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磬,乐石也。从石、殸(qìng)。象县(xuán,同“悬”)虡(jù)之形。殳(shū),击之也。”从考古出土先秦时期磬的实物来看,年代较早的典型器物均为石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石磬、1950年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虎纹石磬、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商代石磬等。


虎纹石磬 1950年河南安阳出土

商代以后,除了石磬,还出现了玉磬、青铜磬。出于对音调精准性的要求,磬还由早期的不规则形状定型为曲尺形,各部位的尺寸比例也有严格规定。磬有特磬、编磬之分。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组成编磬,可以演奏复杂的乐曲。

除了作为乐器之外,磬也被文人雅士视为文房清供之佳品,明清时期此风尤盛。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钟磬》载:“不可对设,得古铜秦汉镈(bó)钟、编钟,及古灵璧石磬,声清韵远者,悬之斋室,击以清耳。磬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馀,仅可供玩。”明代屠隆《考槃馀事》卷三载:“有旧玉者股三寸,长尺馀,古之编磬也。有古灵璧石色黑性坚者妙。悬之斋中,客有谈及人间事,击之以代清耳。”《考槃馀事》又载:“得古铜汉钟,声清韵远者,佐以石磬,悬之斋堂。所谓‘数声钟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是也。”这里提到“股”“古之编磬”,可见其形制仍是比较正规的曲尺形。

悬于书斋之中的磬一般都是单个,而且体形较小。除了偶尔敲击以“清耳”,其主要功能乃是象征性的——因“磬”谐音“庆”,“鱼”谐音“余”,故有将磬与鱼同置,取其“庆有余”之寓意的;也有因“戟”谐音“吉”,所以将磬、鱼与戟并置,取其“吉庆有余”之寓意的。清乾隆皇帝弘历就曾让内务府造办处为其绘制过多幅《行乐图》——在弘历身旁,一童子拄戟,戟上悬玉磬,磬下还缀着两条鱼。北京恭王府后罩楼上的一个窗户被设计成磬的样子,磬上方雕刻了一只蝙蝠,磬下雕刻了一对鱼,这是借谐音取“福庆有余”的寓意。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恭王府“福庆有余”窗

关于“比目”,有时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是一个特定的鱼种。实际上并非如此。《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西方有比肩兽焉……其名谓之蹷(jué)。”这里提到了“比目”“比翼”“比肩”等一组词汇,“比”在这里是一个动词,其含义是“并列”“两两成组”。《尔雅》中的“比目鱼”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鱼种,而是指并排在一起的两条鱼。唐代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用“比目”一词与鸳鸯并举,鸳鸯是两只鸟,“比目”指代两条鱼,其意甚明。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晚期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和北京恭王府“福庆有余”窗可以看出,当磬和鱼组合,构成“庆有余”意象的时候,鱼可以是金鱼,也可以是鲇鱼或者其他鱼,但都是生活中能见到的正常的鱼,所谓“比目鱼,即鲽,旧谓此鱼仅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终究系神话传说,是不足为据的。


清晚期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磬在形制上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中期玉人物龙纹磬,就不是曲尺形,而是近乎正方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翠太平有象磬,直接将磬做成大象的形象,象身凸雕篆书“太平有象”四字。这类器物虽然仍以“磬”为名,但均已脱离了“敲击后发出特定音律”这一原始用途,只是作为具有吉祥寓意的陈设物而存在。


明中期 玉人物龙纹磬 故宫博物院藏

探春房间里的“白玉比目磬”,可以是曲尺形的磬,其下悬以双鱼,如《弘历雪景行乐图》里所描绘的那样。当然也可以直接将磬做成双鱼的样子,就像玉人物龙纹磬、翠太平有象磬那样。

19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将“白玉比目磬”做成两条鱼的形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坚持磬的“曲尺形状”,导致双鱼形象有些僵硬,缺乏美感。相比之下,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里的“白玉比目磬”倒是更符合传统吉祥文化的样式,但需要在磬下方缀上一双玉鱼,才能更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蕴。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张德斌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1 08: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的住处,为什么叫“秋爽斋”?也许脂砚斋的秘密就在其中
播报文章

星河浪漫史
关注
2021-11-26 00:50
  你~~还要多久,我快不行了,他憋红了脸,满头大汗......
你~~还要多久,我快不行了,他憋红了脸,满头大汗......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肥水不留外人田,臭小子,今晚阿姨给你....记得温柔点...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趁着下班的间隙,两人又不顾一切的痛快了好几次
脂砚斋一直很神秘,但要说与贾探春有关,可能很多人不相信。本文就聊一聊贾探春的秋爽斋内,关于脂砚斋的一点伏笔。

脂砚斋这人很奇怪,史料对他一无所知。现存的脂批也不是一人完成。甚至脂砚斋是否后人伪造也有说法。




根据原文的很多伏笔和脂批对照来看,脂砚斋起码对后文的很多伏笔预示准确。本文采用脂砚斋确有其人之说。

那么,脂砚斋存在(姑妄言),参与了《红楼梦》的二度创作。从脂批的很多线索看,其与作者曹雪芹极为熟悉,甚至辅助其创作。

比方:【庚辰眉批(第二十二回):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甲戌侧批(第二十八回):紫英口中应当如是。】

文中类似这种脂砚斋亲历一般的批语,尚有许多。与文中很多人物也是极为亲密。如果说作者代入贾宝玉一人,那么脂砚斋必然也会代入书中之一人,且极为关键。




周汝昌先生认为脂砚斋最可能是史湘云,本人不敢苟同。因为最后史湘云与出家为僧的贾宝玉不会有任何交集。反而是贾探春才与“情僧”有交集。

首先,先说贾探春符合脂砚斋对原因。

一,贾探春与贾宝玉在一起的时间久,兄妹二人朝夕相处,知道贾府上下发生的故事细节。

二,秋爽斋是大观园内唯一用“斋”命名的住所。贾探春无疑喜欢“斋”字。

三,秋爽斋内别的没有,毛笔最多,名人法帖最多,“砚台”最多,足足有“数十方宝砚”。

贾探春善于书法,却也最爱收集文房四宝。尤其砚台有数十方,分明是最爱。




四,贾探春又是女儿,用“脂”最是恰当。脂又与红对照,呼应了《红楼梦》

五,贾宝玉的一生仿佛南柯一梦、黄粱一梦。所以脂砚斋批语《邯郸记》伏甄宝玉送玉。与贾宝玉有关。

而贾探春“蕉下客”典出蕉叶覆鹿,与南柯梦、黄粱梦并称古典三大富贵梦。

贾探春与贾宝玉都是“做梦人”,更适合脂砚斋对合作身份。

贾探春爱“斋”,爱“砚”,爱“红”,可不就更适合脂砚斋之名!

其次,秋爽斋之名,透出贾探春的爽利个性。但核心在后廊上的一排梧桐之上。预示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为王妃。




“爽”是贾探春的性格。

“秋”是梧桐伏笔。“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相见欢》,也是贾探春日后远嫁异国后,对故国的思念。

“斋”是书斋,更是与脂砚斋的有力线索。那数十方宝砚,只有探春有,林黛玉也没有。

秋爽斋内的线索合起来,都对应脂砚斋就很有意思。当然,这还不算。

最后,贾探春远嫁并不是她一人,而是与林黛玉一起远嫁异国为王妃。王妃是一国帝王妃,也就是一品夫人。

贾探春不说了。林黛玉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故事伏笔她像王昭君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就是做了一品夫人。

好巧不巧第二十三回,贾宝玉曾对林黛玉有过一个非常重要的誓言,伏笔他与黛玉的最后归宿。




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明儿我掉池子里”指贾宝玉落难,贾家被抄家。之前就说过林黛玉像《姽婳词》林四娘一样,为了酬报贾家养育之恩和贾宝玉深情,在他逢冤受难之际,被迫同意与贾探春二女同嫁异国为王妃。

“教个癞头鼋吞了去”,贾宝玉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就像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和柳湘莲一样。

“变个大王八”,指出家做和尚。贾宝玉对林黛玉承诺两次“你死了我做和尚去”,这是第三次。

“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等你做了王妃死后。“一品夫人”是帝王妃的品级,贾元春的贤德妃就是“一品夫人”,注意不是一品诰命夫人,两回事。

“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我为你守墓一辈子。




贾宝玉这段话清楚地说了黛死钗嫁,贾宝玉在出家后的去向是寻到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

那么林黛玉的坟在哪里呢?毫无疑问不在国内,否则薛宝钗等人不可能不给她扫墓祭奠,也不可能不找到贾宝玉。

林黛玉与贾探春一起远嫁,自然埋葬在目的地。君笺雅侃红楼的观点是西海沿子真真国。

当然,林黛玉死在异国,《葬花吟》也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暗示。

贾宝玉寻找林黛玉的“埋骨之处”,必然要先找到妹妹贾探春。还记得二人合作的《柳絮词》如何写的么?

(贾探春)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贾宝玉)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代表兄妹二人分别后还有一见。贾探春回不来,只能是贾宝玉下西洋去找她。而找到她也就找到了林黛玉的埋香之地。

贾宝玉词中意思,也不像对妹妹述说,更像对情人承诺。

贾探春是王妃,贾宝玉是和尚。探春大可以自此供养哥哥。

贾宝玉至此在林黛玉坟的附近结庐而居守墓余生,不可能再写《芙蓉女儿诔》祭奠,就将一生故事写成《石头记》,可不就是《情僧录》。而贾探春作为参与整理者,恰好对应了脂砚斋这一角色。

当然,这些都属于将小说与现实混淆的推测。现实中“探春”既不可能在异国当王妃,作者也没出家当和尚。不过就是将自己融入书中人物而已。你说呢?

文|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作者、点赞、收藏很重要,文章每日持续更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裙钗一二可齐家,敏探春大观园革新功绩有多大?一番数字令人瞠目
2024-09-30 09:49·青溪话红楼
被人忽视的大观园革新,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她当是荣国府的大功臣


荣国府管家娘子王熙凤病倒,王夫人独力难支,便找到李纨、探春和薛宝钗三人共同接替凤姐儿管家。



李纨尚德不尚才,薛宝钗终究是个外人,理家的重担就落到了探春身上,于是就有了“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大观园革新。



“曹雪芹”作书有炼字之功,对许多小说人物都有一字定评,比如凤姐得一个“酸”字;平儿得“俏”字;袭人得“贤”字;湘云得“憨”字;香菱、薛蟠、宝玉皆得一“呆”字等等。



这些字中,蕴含着作者的褒贬之意,正所谓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是孔子注《春秋》时采用的特殊手法,以隐语微词寓含大义。



“曹雪芹”继承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创作《红楼梦》,探春的“敏”字正出自《论语·阳货篇》。



“敏”是《论语》主张的仁的五个体现之一,孔子认为“敏则有功”。


敏,即勤敏、聪敏、敏捷,以聪敏的头脑处理问题,能抓住核心要诀;以勤敏的态度对待问题,能注意到细节,全面考虑问题;以敏捷的速度办事,则效率高,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敏则有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了。



探春本事庶女,生母赵姨娘在贾府没有地位。她虽然有才能,平日里却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免得惹是生非。



探春虽然之前未管过事,但时刻关注着家族的兴衰。这一日,赖大家的因孙子升了知府,请贾府诸人去庆贺。探春和赖家女儿闲聊,这才知道花园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赖家的花园比大观园小一半,每年除了供应内眷鲜花、笋菜鱼虾之外,又让人承包了,年终能够剩余整整二百两银子。



王熙凤病倒,探春被王夫人委派协助李纨管家。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探春就想仿照赖家打理花园的办法,在大观园里出效益,减少家政开销。



这就是探春的机敏之处,能现学现用、因地制宜。


探春发起的这项大观园制度改革,对于荣国府,她的功绩有多大呢?



贾府当时的现状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



荣国府早已经出现衰败之相。其经济状况已经到了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



探春计划将大观园里花草菜粮果木等分类别承包出去。这些承包人负责种植管理,只需要供应府内一些用度。



这些婆子们因此赚的钱上缴与否,凭其自愿。有主动愿意缴纳租税的就交,不愿意上缴的,就权当是给她们奖励了。



现场征求承包婆子们的意愿,有人就表示自己的承包项内,除了供应府内用度之外,还可以缴纳些钱粮。



既然有人愿意上交钱粮,那就所有承包者都会上交,毕竟谁都愿意讨好了主子,好行长久之计。


如此贾府不仅减省了大观园管理费以及吃用之开销,还会有一年四百两银子的进项。



一个大观园的管理费能是多少呢?平儿以常年跟随凤姐儿管事的经验,当时就举了例子。仅就姑娘们及几位丫头们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这几宗事,每年就能省下四百两银子。



仅就这几项算来,荣国府总帐房一年节省四百两,大观园内再生发四百两,这样相当于每年增加了八百两的余度。



八百两银子能起多大作用呢?薛宝钗说出了答案,“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了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


更何况,以上所计算的大观园管理费也只是些小数目,贾芸在凤姐儿那里仅谋了个补种花草的活,就一次性支领了二百两银子。



大观园的日常管理,还有许多。比如养鱼、种藕、修竹,种植水稻蔬菜瓜果、清洁疏通水源等等无一不足。



如此一算,探春大观园改革方案所能创造的利润,每年远远超过一千两。



这就意味着,仅仅靠着一个大观园,不仅能供给荣国府日常用度,还可以逐渐置备房屋地亩。长此以往,荣国府的产业就能越滚越大,仅仅运营一个大观园,足以令贾府经济繁荣起来。



探春大观园创收,不仅解决了众人的温饱,还为贾府节开源节流,增加一大笔款项。而承包项目的下人们又可以增加收入非止于仅仅贴补家用,更可以增加房屋地亩产业。下人们得了如此大的好处,自然会对贾府更依赖和忠诚。如此一举三得之事,着实是大功一件。


探春说完自己的想法后,薛宝钗赞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



薛宝钗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五》,原文如下:



一曰: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廕于街者莫有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变,民无饥也。



这则故事说的是郑简公抱怨国家不安定,指责作为宰相的子产有罪。子产子产下朝后,经过五年的政事经营,国内没有盗贼,路不拾遗,桃树枣树的果实遮蔽街道,也没人伸手去摘,锥子刀子丢在路上,三天内就“有人送回,这种情形,其后三年不曾改变,民众没有挨饿的。


再有,以“敏”字赞扬功绩的自古有之,比如宋代徐积的《代诸生送蒋守(其二)》中写道:



长淮之南,楚为最剧。

守者为谁,以才以德。

守既视事,未逾厥月。

吏则胥畏,民则胥悦。

物来必应,事至立决。

守之动静,皆有法度。

不苟不简,不暴不怒。

处烦以敏,辅严以恕。

……

章德表功,来朝两宫。

两宫圣明,柱上记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地方官吏蒋守在长淮之南治理楚地的情形。



“物来必应,事至立决。守之动静,皆有法度。不苟不简,不暴不怒。”这些理政的做法和态度都可以以“处烦以敏,辅严以恕”来归结,是对孔子“敏则有功”的细化而具体的解释。



在蒋守的治理下,官府运作流畅,没有积压的诉讼案件,监狱中也无冤屈的囚犯,百姓生活安宁,社会风气良好,人们欢歌笑语。

蒋守的治理效果显著,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甚至被推荐给两位皇帝,以表彰其德行和功绩,最后得到了能够立柱记名的荣耀。



脂砚斋曾经对探春有一句惋惜之叹,他说:"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


红楼梦以家喻国,以探春之“敏”,用来治国理政,也会创作出一番繁荣盛世。



结语

“敏则有功”,探春兴利、开源节流,为的是治理大家,乃君子之道。她以未出阁之女子之身,能得一个“敏”字定评,足见“曹雪芹”对之褒奖之意。探春之“敏”,上可治国、下可理家。



正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红楼梦》以家喻国,其中大道,耐人寻味。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8 10: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 唐 ] 高蟾
原文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译文
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注释
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湜。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

芙蓉:荷花的别名。

作者介绍

高蟾
高蟾,生卒年不详。唐代文人,家贫、为人重气节。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河朔(山西河北北部)人。生卒年不详。本为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亦不受。”(《唐才子传》)累举不第,历时10年,曾怨而作诗道:“曾和秋雨驱愁入...
[tr][/tr]
[tr][/tr]
芙蓉
- 360国学
《芙蓉》唐·陆龟蒙
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芙蓉》宋·苏轼
清飙已拂林,积水渐收潦。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坐看池莲尽,独伴霜菊槁。幽姿强一笑,暮景迫摧倒。凄凉似贫女,嫁晚惊衰早。谁写少年容,樵人剑南老。
收起
《芙蓉》明·佚名
东山未许谢公閒,别墅偏开荷叶湾。郭外沙堤新旧筑,马前云树有无间。歌闻花底遥分韵,影识池边近解颜。濯魄冰壶谁得似,擎杯坐听水潺潺。
收起
《芙蓉》明·陆深
柳外风前生晚烟,一江秋水碧于天。吴娃越女相思调,只爱银塘歌采莲。
《芙蓉》明·祝允明
赞重清芳却恨迟,诗人曾费几多词。春风无限无名草,莫道芙蓉不遇时。
《芙蓉》宋·白玉蟾
临水玩芙蓉,一花还两影。上倚夕阳斜,下浸秋波冷。
南朝宋·鲍照《芙蓉赋》





  感衣裳於楚赋,咏忧思於陈诗。访群英之艳绝,标高名於泽芝。会春陂乎夕张,搴芙蓉而水嬉。抽我衿之桂兰,点子吻之瑜辞。选群芳之徽号。□□□□□□,抱兹性之清芬,禀若华之惊绝。单忭阳之妙手,测氵虎池之光洁。烁彤辉之明媚,粲雕霞之繁悦。顾椒丘而非偶,岂园桃而能埒?彪炳以藻,翠景而红波。青房兮规接,紫的兮圆罗。树妖遥之弱,散菡萏之轻荷。上星光而倒景,下龙鳞而隐波。戏锦鳞而夕映,曜(《初学记》作「濯」)。绣羽以晨过。结游童之湘吹,起榜妾之江歌。(《艺文类聚》作「吴讠哥。」)备日月之温丽,非盛明而谓何?若乃当融风之暄荡,承暑雨之平渥。被瑶(《艺文类聚》作「碧」。)塘之周流,绕金渠之屈曲。(《艺文类聚》作「空曲」。)排积雾而扬芬,镜洞泉而含绿。叶折水以(《艺文类聚》、《初学记》作「而」。为珠,条集露而成玉。润蓬山之琼膏,辉葱)河之银烛。冠五华於仙草,超四照於灵木。杂众姿於开卷,阅群貌於昏明。无长袖之容止,信不笑之空城。森紫叶以上擢,纷湘蕊而不倾。根虽割而彻,柯既解而丝萦。感盛衰之可怀,质始终而常清。故其为芳也绸缪,其为媚也奔发,对妆则色殊,比兰则香越。泛明彩於宵波,飞澄华於晓月。陋荆姬之朱颜,笑夏女子光发。恨狎世而贻贱,徒爱存而赏没。虽凌群以擅奇,终从岁而零歇。(本集,《艺文类聚》八十二,《初学记》二十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20: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 宋 ] 秦观
原文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曾任...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作者】高蟾【朝代】唐拼音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标签:
援引考试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沾染着雨露种下,太阳边的红杏倚靠着云彩而栽。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url=]赏析[/url]

这是写给主考的,题又作《上高侍郎》。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高蟾,河朔间人,生卒年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公元八九六年左右)中官至御史中丞。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百科详情>>


日边红杏倚云栽:红杏签与贾探春的人生喜与忧
君笺雅侃红楼2018-08-17 07:55





六十三回。群芳夜宴众人掣签,每一支签都有各自不同的意义,也对各自的人生有若干暗示,其中让人疑惑的是贾探春竟然掣得一支杏花签。


探春笑道:“我还不知得个什么呢。”伸手掣了一根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探春的花签竟然是杏花让人意外。杏花一直有一种旖旎的情怀。探春掣得杏花签无疑与那种情怀无关。但她的红杏签依然有特别意义。


首先,探春杏花签是瑶池仙品
瑶池是王母娘娘的居所。而探春的杏花得“瑶池仙品”的评价,证明探春的际遇非凡。预示她后面当得深居高位。正应了大家所谓: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所谓得此签必得贵婿。探春嫁得好是无疑的!
其次,探春更幸运
《红楼梦》中所有的暗示都不是无的放矢。探春掣得杏花签。杏通幸,只看贾雨村娶得娇杏就可印证一二。探春的杏花既是瑶池仙品,自然不是侥幸!比起侥幸,探春应该更幸运。
贾家获罪,如果探春只嫁一般人家,难免多少受到牵连,只有远嫁他乡才可保平安。


最后,探春同样薄命
探春终究还是薄命女儿。她的人生不能做主。她自谓,我若是男儿,早离了这里,有一番作为,到时自由我的道理。可她偏生是女儿,只能有司马牛之叹,而无法摆脱人生桎梏。
作为庶出女儿,除了靠联姻为家族争得利益,其实毫无用处。根据判词,探春远嫁实为嫁到异国他乡。不排除是一种政治牺牲。虽侥幸摆脱家族覆灭带来的噩运,可终究背井离乡,再无可能回到亲人身边。
贾探春是贾家最出色的子孙。看她在抄检大观园的担当表现。他若是个男子,是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这样的子孙才是贾家最缺少的。贾家后继无人恰如缺钱内囊尽了一般。内外皆羞涩。生出探春如此豪杰,实数异类。可女儿终究还是女儿,她的人生只能是家族的筹码。一旦成人离家,终将是断线的风筝,一去再难回还!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日边红杏倚云栽——探春的出挑与悲哀 长河轻舟1983 2017-08-14   |  461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三春当中探春无疑是出挑的,第二回冷子兴用了近乎客观不着任何感情色彩的口吻来评价三春:

“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

从第三回开始,曹雪芹不避亲疏,不论长幼,对探春的偏爱重视几乎无处不在,首先表现在容貌上的出挑: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饶是如此犹不够尽兴,又在第六十五回借兴儿之口对三个人做了更为详尽的比较与补充:

“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也是一位不管事的。”

其次是才华上的出挑,书中有这么一句“迎,探,惜三人之中,要算探春又出于姊妹之上”。可见在薛林来到贾府之前探春无疑是翘楚,且看她写给宝玉的邀请函是何等的霁月光风,文采斐然,探春有心,还特意用了一副花笺:



妹探谨启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未忍就卧,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亲劳抚嘱,已复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抑何惠爱之深耶?今因伏几处默,忽思历来古人处名攻利夺之场,犹置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因一时之偶兴,每成千古之佳谈。妹虽不才,幸叨陪泉石之间,兼慕薛林雅调。风庭月榭,惜未燕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若蒙造雪而来,敢请扫花以俟。谨启。

而林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既切且恰,可以说极好的诠释了黛玉还泪神瑛的一生:

'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以林黛玉之清高孤傲,却慨然领之足见这名儿已经取到她心里去了。

探春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探春的丫鬟,是琴棋书画中的待书,书中也有提到秋爽斋的布局: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元妃省亲那回,贾元春自那日幸大观园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可知探春文墨相当好,在贾府也是尽人皆知。



探春还有一个原创,创立海棠诗社,虽然她在诗文上的造诣不能与薛林史三人并肩,但并不妨碍她有此雅兴,有此创举。

这件事发生在秋天,就是在众人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秋天,正值海棠盛开,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多么美的意境,多么美的女儿,从此以后结诗社成为大观园的一种精神象征,它的意义并不亚于贾元春让众女儿搬进大观园的那一道旨意,它极具象征意义。

如果说元春给予众人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乐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相当于硬件的话,那么探春则为众人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载体,相当于软件,这二者缺一不可,某种意义上说结诗社在精神层面上甚至还要高过大观园这个物质层面的意义及影响。



从此以后结诗社便成了大观园一件约定俗成的规矩,也成了众女儿寄托情感抚慰心灵的一种形式与载体,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第一回诗社起于秋天,最后一次终结于春天,随着人员的凋敝,诗社的没落,大观园最后也走向消亡。

创立海棠诗社彰显了探春卓越的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这就使得后来的探春理家顺理成章,也就为后来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埋下了伏笔。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在家一月,不能理事,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以及宝钗共同裁处荣国府事务,这就是著名的探春理家,这件事跨度相当大,从五十五回断断续续一直到第六十三回方才渐渐结束。



探春理家其重要性堪比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曹雪芹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大书特书,对于探春理家同样是浓墨重彩,足足耗费了将近八回的篇章。

期间探春提出了改革荣国府的一系列措施,然而滴水之冰非一日之寒,这样一个历经三世百年荣华的庞大的家族,早已是沉疴深重,有心改革无力回天,她以一己之力试图挽大观园于即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便是探春的可贵之处。


这么一个庞大的家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事哲学,有人超脱,有人看透,有人看透而不说透,有人明哲保身,只有她是孤独的改革者,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惟有探春秉烛开门而待,秉烛而待,是她的一种痛苦的清醒。

在整个大观园一片噤若寒蝉当中上演的那惊世一掌,在贾府最黑暗的那一夜,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可以说这一幕堪比焦大醉骂,焦大抖落出了这个家庭最大的丑闻,探春则指出了贾府上层管理层一直想回避的致命问题,这个家庭的症结所在,鲁迅先生将焦大比作贾府的屈原,那么探春则是一个孤独的勇者,恐怕这也是她的出挑之处吧!

探春的出挑之处还在于她拥有一个非比寻常的花签,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探春抽到的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这是唯一一支有着明确婚姻指向的花签,所以众人才会打趣她“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就在要结尾处曹雪芹忽然写了一段放风筝的小插曲,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因道:'这也不知是谁家的。'

众人皆笑说:'且别剪你的,看他倒象要来绞的样儿。'说着,只见那凤凰渐逼近来,遂与这凤凰绞在一处。

众人方要往下收线,那一家也要收线,正不开交,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众人笑道:“这一个也来绞了。且别收,让他三个绞在一处倒有趣呢。”

说着,那喜字果然与这两个凤凰绞在一处。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这段描写,暗示了探春的婚姻,果然在接下来的第七十一回,贾母过八十大寿,荣宁两处齐开筵宴,便有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前来道贺,席间南安太妃叫人请众姊妹出来相见,这时书中写道:贾母回头命凤姐儿去把史、薛、林带来,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其实这次见别人都是幌子,南安太妃此举只为相看贾府小姐,贾母直接撇开迎春惜春,只单让探春宝钗宝琴黛玉湘云五人出来相见,可见贾母也认为三丫头可堪大任,足以撑得起贾家的门面,这一段看似写的得不露声色,其实已为探春日后远嫁埋下了伏笔。

正是因为远嫁,探春才得以在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上位列第四,这次不但远远甩开了迎春惜春,而且还紧跟元春之后,而排在湘云之前。

元春虽然只出场一次,但她一个人的荣宠牵系整个四大家族的前途命运,所以她是贾府乃至四大家族的一个核心人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史湘云的原型便是那个神秘的脂砚斋,正是她陪伴曹公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正是由于她的红袖添香夜伴读,才促成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完成。

她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小可,而探春能够紧跟元春之后,而排在湘云之前,足见曹公对她的重视与偏爱以及她对整个家族的贡献。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便是曹公给予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这是曹雪芹对探春的衷心的褒奖,无论是创立海棠诗社,还是兴利除宿弊,都彰显其卓尔不群的领导才能与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与远见。

判词的那幅画上有一只风筝,探春也似乎与风筝特别有缘,第二十二回元宵节灯谜那回她做的便是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远嫁是悲苦的,但或许这样的结局反而最适合她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她终于逃离了这个令她屈辱,令她悲欣交集的家族,这个令她爱过也恨过的家,所有的人当中都没有探春能有这样切肤的体验。

一直以来探春都是屈辱的活着,她所有的出挑都是为了要争一口气,所有一切屈辱的根源都来自她的生身母亲,赵姨娘。

探春是三春中唯一有母亲的,三春中独她有娘,然而她这个娘还不如没有的好,以赵姨娘之粗鄙,贾环之猥琐,探春竟能出落的顾盼神飞,文彩精华,难怪凤姐也要为她鸣不平:

“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与自己的母亲落到水火不相容,恶语相向的地步,这也被世人看作是她的无情,可是她心里的苦只有她自己明白,就如同那条批语,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强,吾谓其苦。

好在她最后终于逃离了,以远嫁的方式,我想起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的一句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也许贾府的落败,倒成全了探春的远嫁,正是远嫁才让她得以逃离,相信她在另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必定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平乐·别来春半
[ 五代 ] 李煜
原文 译文对照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将它拂去不知不觉又洒满一身。

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路途遥远,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
清平乐·别来春半 - 南唐后主李煜词作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清平乐·别来春半》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收录于《南唐二主词》中。

全词写出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情,或为作者牵记其弟李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上片点出春暮及相别时间,那落了一身还满的雪梅正像愁之欲去还来;而下片由彼方措意,说从善留宋难归,托雁捎信无凭,心中所怀的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的春草那样无边无际。两者相形,倍觉愁肠寸断的凄苦和离恨常伴的幽怨。歇拍两句从动态写出离恨的随人而远,尤显生动,为人所称。







基本信息
  • 文学体裁


  • 创作年代

    五代宋初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诗中有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指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⑵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⑶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⑷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⑸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⑹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⑺恰如:正像。《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⑻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折叠白话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陆永品认为这首词有可能是从善入宋的第二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而作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1]


折叠名家点评

俞平伯:(路遥归梦难成句):"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至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唐宋词简释》)。另有:"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也。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同尽也。词情调情之吻合,词之至者也。"(《论诗词曲杂著》)[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3]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5: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的管家能力有多强?王熙凤寥寥数语评价,尽显探春实力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因王熙凤身患重病,不能理事,故王夫人将大观园诸多事宜暂时移交给李纨、探春、宝钗三人。

而在这三人中,李纨一向恩多罚少,被下人称为“大菩萨”,自然得过且过,不愿大动干戈得罪人;宝钗又是暂居贾府的客人,亦不敢管得太严,唯恐落人口舌;只有探春,她是真心想要以大观园为平台,干出点实实在在的成绩。

细数探春管理大观园之措施,蠲免脂粉买办、除去学堂点心开销、对亲舅舅赵国基的丧银数目严格管控、承包大观园,可谓殚精竭虑,兢兢业业。

毫不夸张地说,贾母、王夫人若能彻底放权给探春,必定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之风,一扫荣府往日之弊,事实上,最终三人管理小组的失败(“抄检大观园”便是失败的征兆),正是因为“权力束缚”,探春被束手束脚,没办法大干一场。

而对于王熙凤而言,一向是目高于顶的她,生平鲜少夸赞他人,探春便是其中之一,故第55回,平儿汇报探春秉公执法,甚至拒绝给亲舅舅赵国基开后门,王熙凤听了颇为震撼,连说了三个“好”,并这般叮嘱了平儿一番:

凤姐儿笑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如今嘱咐你(平儿),她(探春)虽然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她如今要作法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倘或她要驳我的事,你可别分辨,你只越恭敬,越说驳的好才是,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她一犟,就不好了。”——第55回
王熙凤是个很聪明,且又有自知之明的人。她很明白自己的短板——文化水平低,做事虽然事事周到,但终究是个经验主义者,不比探春饱读诗书,有文化,看问题做事往往有理论支撑,她的未来路一定比王熙凤要远的多。

也正是因为惺惺相惜,王熙凤凭借自己的以往经验,知道探春初当管家人,必定将在大观园内实施一些立威之举,诚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所以提前叮嘱平儿:不管探春说话、做事如何过分,都要主动配合,帮助探春立起权威!

而实际上,如果真的立足长远角度,探春的综合实力应该是贾家女子中最强的。很有趣的是,关于这一点,第22回的“猜灯谜”中就有隐晦的暗示。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府诸姊妹纷纷作了灯谜,贾政挨个来猜,其中探春的灯谜是这样的:

又往下看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道:“这是风筝。”探春笑道:“是。”——第22回
探春的灯谜充满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句“莫向东风怨别离”,道出探春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的为人性情;同时,这个灯谜也是有寓意的,即暗示了她将来如风筝般远嫁的结局,故此处有段脂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

此处脂砚斋对探春的评价极高,认为如果探春不离贾家,承担起贾家的管家之任,以她的远见卓识,必定会提前给贾家留好后路,而不是像王熙凤那般沉溺于权力,抱着侥幸心理,置家族危亡于不顾。(且看第13回秦可卿托梦,叮嘱阿凤留后路诸事,惜阿凤不从此言)

再细品脂砚斋此处批语,恰与王熙凤第55回对探春的惋惜暗合:

凤姐儿叹道:“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的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第55回
探春一生令人心酸处,便是她的庶出身份,生母赵姨娘为荣国府家生奴,人品低劣,做事不着调,往往连累探春。而在封建贵族婚姻中,男方择姻往往注重嫡、庶之身份,大多要嫡不要庶,可惜探春才貌双全,却被当成“退而求其次”之选,不亦悲乎。

故此,王熙凤很感慨探春的未来,将来是哪个不长眼的,只注重嫡庶之别,错过了探春这样的奇女子,又是哪个走了狗屎运的男人,能将探春收入房中——有此女为媳,何尝家业不兴!

笔者近读林乃初之文《“不在裙钗中”——谈贾探春的诗风》(载《红楼梦学刊》1985年第1辑),很喜欢文中对探春的评价:

贾探春在生活中是敢于正视现实的,她的政治观察力是比较敏锐的。她能够发现本集团的衰败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她也能够观察到其所以衰败的症结所在。毋庸置疑,她的观察和发现都是正确的。不过,她在分析被自己观察到和发现了的现状时,却又对这一现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她相信事在人为,人力可以补天。她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补天能手。
探春是具有补天能力的,只是处在一个错误的环境中,她永远没办法实施自己的抱负:管理大观园,却没有足够大的权力,大观园聚赌事件,探春明明知晓,却不敢出手整治,只能告知贾母来处理,何也?

盖因聚赌大头皆是荣府有头有脸的奴仆,探春没有这么大的权限来处理,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于黑白分明性情的探春而言,是怎样一种痛苦。

第74回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标志着三人管理小组的彻底失败,或者说是探春改革的失败,面对前来抄检的汹汹人群,探春只能流泪叹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这些的。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第74回)

非探春没有补天之能力,而是环境使然,令她随波逐流,难能大展宏图,贾探春之潜力大在阿凤之上,惜最终被当成和亲工具,远嫁和番,不亦悲乎,今吾枕臂细思之,几欲为我探姐一哭,惜载......

发布于 2021-08-30 00:43
探春
红楼梦人物
王熙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1: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红楼梦》之探春——冷酷之心,过犹不及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判词

《红楼梦》之贾探春,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四位,仅次于黛玉、宝钗、元春,排名这般靠前,足见曹公对其颇有寄予之意。但目今《红楼梦》分析,能对探春进行客观评价的解读,堪称少之又少,为何

探春的优点很明显,纵观《红楼梦》前80回,探春是继王熙凤、秦可卿之后,贾家又一位“超新星”管理人才,单是管理大观园期间,就频频出招改革,又是蠲免脂粉买办、学堂花销,又是“承包大观园”,无怪乎连王熙凤听说探春的手段后,连说三声“好”:我就知道三丫头不错!

此外,探春有王熙凤精明能干的优点,却没有她贪财好利的缺点,探春的原则性很强,她不会干出“偷用月钱放高利贷”、“恃权拆散张金哥、守备之子姻缘,谋得三千两银子”这样的缺德事。

包括第75回“荣国府中秋夜宴”,宴会行将过半,天色渐晚,姊妹们都悄悄散了,就连林黛玉、史湘云两个也偷偷跑去凹晶馆联诗去了,只有探春一个人守着贾母、王夫人,寸步不离,老太太叹其懂事:三丫头可怜见的,也快去了罢,我们散了!

探春的这些优点是毋庸置疑的,可她的缺点却引起很大的争议——探春对亲生母亲赵姨娘、亲弟弟贾环太过苛刻了。

很多读者不赞同这一点,因为赵姨娘人品极差,经常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给探春找麻烦。而探春是个胸有大志的人,她不想被赵姨娘这么个颠三不着两的亲娘给拖累,所以逼着自己绝情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55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中,探春公然称:我母亲是王夫人,舅舅是王子腾,而不是赵姨娘、赵国基!

由此观之,探春对赵姨娘的这种绝情是可以理解的。可凡事过犹不及,一个人对待亲人,即便恨铁不成钢,也应当有片刻的温情脉脉,可纵观《红楼梦》全书,探春冷酷得有些过头了。

既然赵姨娘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我们不妨从贾环入手,他可是探春的亲弟弟,按理来说两人之间多多少少要有些交集才对。

贾环年纪小,母亲赵姨娘又是个不成器的,探春多少应该教诲这个亲弟弟,以免弟弟走向和赵姨娘一样的老路,可翻遍整本红楼,探春从未跟贾环有过任何交集,这是个细思极恐的伏笔。

探春、贾环这对亲姐弟,没有任何对话描写,这种不写之写,已然说明了部分问题。而事实上,这对姐弟日常肯定是见面的,比如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妃从宫中送来一个灯谜,让众人猜,猜中有奖,结果最后的结果是——只有迎春、贾环两个人没有猜中!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第22回
这个情节很有品味的余地,猜灯谜是大家一起猜的,探春、贾环也都在一处,姐姐猜对了灯谜,拿到了奖品,弟弟却猜错,看着别人都拿到了奖品,心中便有些羡慕嫉妒。

这个情节合理吗?站在正常思维的角度其实很不合理,这种猜灯谜活动本就是图个热闹,正常的亲姐姐都会照顾弟弟,写完灯谜后看弟弟写得如何,是否正确,若是错了,便帮其改正,这是正常的姐弟关系模式。

千万别说元妃亲自送的灯谜,大家不敢作弊。且看第18回“元妃省亲”,林黛玉敢当着元妃的面儿,给贾宝玉当“枪手”,自己做了一首《杏帘在望》,帮助贾宝玉应付元春的考试,猜灯谜能有这个严格?

所以探春不是不能帮贾环,而是不想帮,或者说她脑子里压根就没有“帮弟弟”这种想法。

独木难成林,笔者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第20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彼时贾环在薛宝钗处赌钱,结果赌输了耍赖,被丫环莺儿抱怨了一通,贾环自知理亏,怏怏不乐,回到家中跟母亲赵姨娘倾诉,可亲娘又骂他不识眼色,干嘛去“上高台攀,自己讨没意思”。

最后还是王熙凤出场,责骂了赵姨娘一通,并给了贾环一吊钱,让他自己玩去,贾环的行为模式很有趣,他径直去迎春处玩耍:

王熙凤喝命去罢。贾环喏喏的跟了丰儿,得了钱,自己和迎春玩去,不在话下。——第20回
贾环还是个孩子,他的思维逻辑很纯粹——去找最安心的地方。所以他在宝钗处怏怏回来,先跟母亲倾诉,其实希望母亲能安慰下自己,可他发现,母亲赵姨娘身上负能量爆棚,只会朝自己发火,最后得了钱,他去找“二木头”迎春玩耍——因为迎春最温和,最不会吵闹,跟她在一起有安全感。

贾环的思维中,他的亲姐姐探春,从来不在他的倾诉名单中。更为有意思的是,上文猜灯谜,只有迎春、贾环没有猜中,是否这两个人互相“帮助”,结果双双落榜呢?

而且王熙凤看到赵姨娘吵骂贾环,尚且站出来替他说两句公道话,探春作为亲姐姐,如何就不能站出来呢?看官着眼,自思其中之味。

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

编辑于 2021-02-08 16:43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创建海棠诗社,为何却不让亲弟弟贾环加入?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37回,大观园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创建诗社!

最先的发起人是探春,她为了促成这件事,亲自做了花笺(不是宣纸,亦不是信笺,而是花笺,可见探姐之不俗),上附有邀请语: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若蒙踏雪而来,敢请扫雪以俟。谨启。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探春邀请的众人中,有宝钗、黛玉、李纨、迎春、惜春、宝玉,加上探春自己,一共7位。在其后的情节中,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绮、李玟等人也先后加入,诗社进一步繁盛。

可细想之下,这其中却存在一个问题:创建诗社,本是舞文弄墨、陶冶情操之举动,探春为何不将自己的亲弟弟贾环也叫上,一起熏陶一番呢?

自然会有读者提起贾兰,他不是也没有加入诗社吗?事实上,贾兰是个特殊情况,他是李纨的儿子,跟诗社众人皆不是一个辈分,他若是也加入诗社,跟一群“长辈”吟诗作对,比较高低,那才是真的不合礼数,可贾环他跟贾宝玉、探春等人却是实实在在的同一辈人,为何却没有被自己的亲姐姐邀请呢?

按照最通俗的解释,贾环未加入诗社,貌似物理距离起到了直接作用。参加诗社的众人,都住在大观园内,所以探春一封花笺就能将他们轻松请来,但贾环就不一样了。

当年元妃下旨让众姊妹搬进大观园时,贾环未被允许住进大观园内,事实上,贾环一直跟王夫人、赵姨娘一起住在贾府中,这种物理距离导致贾环没办法跟大观园内的少爷小姐们混在一起,所以未能加入诗社。

可单是这般解释,总觉得有些牵强,因为诗社的率先发起者是探春,她可是贾环的亲姐姐,若是其他人创建,未想起贾环还可原谅,可这个亲姐姐居然也自动屏蔽了自己的弟弟,那就存在一些问题了。

所以我们掰开揉碎,刨根究底,贾环未能加入诗社这个小小情节,足以看出探春对这个亲弟弟其实并不亲热。

纵观《红楼梦》前80回,探春和贾环这对姐弟,貌似从未有过任何交集,两人连最基本的对话都十分罕见,这种“不写之写”的笔法已然暗示了两人的关系其实并不好。

《红楼梦》第27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探春攒下几吊钱,委托贾宝玉出去给自己买一些精致的小玩意儿,探春为此还专门提出要亲手给贾宝玉做一双好鞋,期间贾宝玉提到了赵姨娘对“做鞋”这件事的不满: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这些东西,你多多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比你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宝玉笑道“你提起鞋来,我想起故事来了:......我回来告诉了袭人,袭人说:赵姨娘气得埋怨的了不得:正经兄弟,鞋搭拉袜搭拉的没人看得见,且做这些东西!”探春听说,登时沉下脸来。——第27回
有一说一,赵姨娘的埋怨从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探春和贾环是亲姐弟,都是赵姨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眼下贾环的鞋子、袜子没人管,探春亲手做鞋给贾宝玉穿,身为亲娘的赵姨娘有几句埋怨也在情理之中。其后探春也带着气解释:我爱给哪个哥哥兄弟,随我的心,谁敢管我不成?

探春一直在回避自己的亲生母亲和亲弟弟,她用极端的理性来面对这层关系,探春认为她的娘是王夫人,赵姨娘只是她的姨娘而已,她的舅舅是九升统制王子腾,而不是贾府下人赵国基!

贾环因为长期跟赵姨娘在一起,身上沾染了赵姨娘的世俗、小气、胸无大志,所以探春并不喜欢这个亲弟弟,在生活各个方面似乎对贾环很疏远。

虽然书中并没有探春和贾环的正面对话,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一些细节中读出两人的关系,譬如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元妃送来一个灯谜,让贾府众人猜,猜中有奖,结果最后只有迎春和贾环两个人没猜中,其他人都得奖了:

太监去了,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二人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第22回
诸君可曾想过,为何只有迎春和贾环没有猜中?

迎春木木呆呆,有“二木头”之称,猜灯谜考的是智商,加上迎春素日跟其他姊妹的关系只能算是正常,并不亲热,所以大家各猜各的,迎春由此落第;

贾环就不一样了,在现场一起猜灯谜的众人中,就有他的亲姐姐探春,如何姐姐猜中,却不管不问自己的弟弟是否有难处?

不要说猜灯谜要公平这种话,岂不见第18回元妃省亲时,即便气氛更加严肃,林黛玉也敢给贾宝玉当“枪手”,偷偷做了一首《杏帘在望》,帮助宝玉搪塞应付这场考试,敦厚稳重之宝钗姐姐,也为贾宝玉出谋划策,劝其将“绿玉春犹卷”的玉字改为蜡字

所以眼下这个小小灯谜,根本算不得什么,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娱乐娱乐,开心开心,探春自己猜中了灯谜,却完全没有“我弟弟贾环猜的怎么样了”的想法,更没有帮助弟弟审核答案,所以贾环也未曾答对灯谜。

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探春对贾环这个亲弟弟,似乎并没有太多感情,就如上文的诗社,如果她真想让贾环参加,亦有一定办法可以促成,但探春的脑中几乎没有闪过贾环这个名字,所以说探春的性情中有“无情”的成分,亦不能算是完全错误。

发布于 2020-11-12 15: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为什么也不劝贾宝玉读书?
与心幽欢
与心幽欢
教师,个人网站:genwoxueyuwen.com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探春为什么不劝宝玉?

作者:樵髯

贾府关系盘根错节,按对问题少年宝玉的态度,一下子就可以清晰明地划分成两大阵营:一是任其自由派,以贾母为首,贾母也猜不透宝玉为何不爱仕途,但她愿意许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一是苦心劝谏派,以王夫人为首,王夫人是宝玉的母亲,母凭子贵这是家族惯有的传统,王夫人当然希望儿子上进。作为父亲的贾政先是王夫人这边的人,严厉教导,甚至毒打,但后来见宝玉实在不为所动,又倒向了贾母这边。上行下效,宝玉的怡红院也分这两派,袭人是无时无刻不劝,晴雯和宝玉玩在一起,还给宝玉找不用刻苦学习的借口。

探春,很明显属于前一阵营,全书时间跨度很大,没见探春哪怕劝过一次宝玉,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探春是非常关注家族命运的,而宝玉显然是全家的希望与寄托,宝玉平日的做派与他身上的这份责任背道而驰,她为什么不劝宝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姐妹当中都有谁在劝宝玉,宝玉对此又是什么态度。






1、宝湘黛的劝:为了宝玉将来好

姐妹当中,湘云、宝钗劝。湘云劝得很具体很用心,“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据袭人说,宝钗也经常劝。果然后文香菱精诚所至,于梦中得诗一首,大家都为她高兴,宝钗就趁机劝宝玉,“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脂砚斋也透露,八十回后宝钗还在劝,“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如果说湘云劝了一次,遭到回绝,便偃旗息鼓,那么宝钗就有誓将劝进行到底的决心。你不喜欢,我偏要劝,二宝才是天生一对冤家。

黛玉有劝吗?有。小时候,宝玉去上学,向黛玉辞行,黛玉笑说,“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了’”。这句话或许说者听者都无意,却是黛玉下意识中对宝玉成才的期许。少年时,宝玉被打,黛玉哭得眼睛像肿了的桃子,“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读者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但我更倾向于黛玉是疼惜宝玉,不愿他受苦,和她劝宝玉把爱吃红的毛病改了,以免贾政看到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是一样的。如果对上面那句话的理解还有异议,那么后面黛玉向宝玉说起家务烦难,“出得多进得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这句话就是明明白白地让宝玉注意一下家族的经济状况了。






黛玉整日生活在诗歌王国里,假若没有书的陪伴,黛玉的气质不会如此柔婉雅致,也没有了对落花怜惜的情怀。而这正是吸引宝玉的魅力所在。但她不是书呆子,她也在用眼睛观察着这个污浊尘世,注意到自己用的一草一纸都是贾府供给从而被一些下人嫌弃的事实。

而宝玉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有一个前提——建立在“少了谁的也少不了你我的”经济保障基础上的。这其实是少年宝玉认识上的一个破绽:讨厌那些仕途经济却不能和它彻底划清界限,到头来还是要靠那些混迹仕途经济里的人来供养。每个少年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因为对世界有一番自以为卓越的认识而傲视周遭人,结果却像阿喀琉斯一样被人窥破致命的不足败下阵来。或许宝玉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如果都不钻研仕途经济学问,那么一个家族该怎么运转,作为附着于家族之上的一分子,你享有的风花雪月又拿什么来实现?

宝湘黛都是聪慧的女子,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点。但黛玉和宝湘的不同在于:她懂得宝玉的痛,她也希望自己能“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宝玉的意识里,林妹妹是他的盟友——其实是他自动滤掉了黛玉思想里的“烟火”部分,把她认定为“世外仙姝”。他理直气壮地对着湘云、袭人,也是对着乌烟瘴气、龌龊不堪的世俗大喊,“林妹妹从来说过这种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2、探春不劝:谨遵礼法,珍惜兄妹情

剩下的姐妹基本上就是任其自由那一派了。迎春和惜春都躲在自己的安全区,不大关心世事,宝玉长成什么样儿与己无关,所以不劝。

而探春就不同了。是不是她和赵姨娘母子一样希望宝玉就这样荒唐下去,最好一事无成,她在旁边看笑话?

还别说,有这种心思的人真不少。不说,贾赦那边虎视眈眈,希望二房自乱阵脚,赵姨娘母子明晃晃写在脸上,人人都看得到,就是家族好媳妇的标本李纨暗中也未必没这个心思,她在宝玉生日宴席上说,“不管你们兴与衰”。无心说出的话,更是内心潜意识的流露,何况判词已经表明,家族败落之时,李纨没有向求救的宝玉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探春绝对没有这样的心思。探春虽和赵姨娘在血缘上更近,性情却大不同。贾府人对她的评论,“画风”是这样的,“老鸹窝里飞出金凤凰”“不愿为一只老鼠打碎了玉瓶”,凤姐对探春和赵姨娘的态度更是天壤之别,贾母也曾说“我这三丫头却好”。旁观者清,贾府众口一词的认可,是对探春的最高褒奖。况且探春理家之时,一并把贾环多余费用给蠲了,不假公济私给赵国基更多的抚恤金,也能注意到赖大家运作的新的经济模式,这都说明她是个有格局的女孩。






那么是探春已经看清宝玉,不愿触碰这个钉子,还是探春谨遵礼法,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妹妹,不肯出头破坏规矩?两者应该兼而有之。

探春在第二回出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便是问宝玉,“只怕又是你的杜撰”,这意味着她对这位人人宠爱的哥哥的怪癖早就一清二楚。加之林妹妹刚来贾府,王夫人嘱咐说,“他(宝玉)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的这些姊妹们都不敢沾惹他的”,“不敢沾惹”,就一并把劝的成分也排除在外了,这或许也是迎探惜三姐妹三缄其口的原因之一。大了之后,探春给宝玉做鞋,让宝玉给她捎一些精巧的小工艺品,写封信函告诉宝玉一些想法,邀他入诗社,宝玉则想着送鲜荔枝和颜真卿真迹给探春。这些小小的互动,在亲情稀薄的贾府,一定让探春倍感温暖,也让探春倍加珍惜。她明知道宝玉对规劝不厌其烦,怎么愿意再惹宝玉不开心呢?

她曾对赵姨娘表白说,“我若是男子,早去做一番事业,偏我是女儿,一句话也没我乱说的”,探春是庶出,但她为避免被人鄙视,维持主子的荣光,她最大程度地利用贾府规矩来保护自己。或许在贾府再也找不到像探春这样谨遵礼法的女孩了——中秋夜,所有女孩都选择了自便,只有她枯坐在宴席中,陪着老祖母度过团圆之夜。因此,作为一个妹妹,尽管内心很焦虑,但她觉得自己不能逾越规矩。










但探春分明闻到了家族衰亡的气息。大观园抄检,她是最激愤的那个,她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其他院里的女孩要么懵懂不知,要么自证清白,只有探春敏锐地认识到,抄检这件事潜在的如兽一般的危险,她把矛头直接指向贾府上层。她是在批评王夫人吗?可不久前,她还用女儿特有的体贴和善解人意把王夫人从被误解的尴尬里解救出来;她是在批评贾母吗?可在秋爽斋中,她还曾对贾母撒娇说,我们求着老太太来还不能呢!那么是把话说给凤姐听吗?凤姐虽然带队前来,但她也只是个执行命令的,这一点,探春难道不清楚?

探春一心靠拢主流,可随着越靠越近,便也看清了华丽袍子上的“虱子”。她愿意拿出改革的热情,逐渐的扭转家族经济上的颓势,革除人浮于事的弊端。但贾府上层不支持,虽未明确反对,可你看,凤姐要裁剪丫头,王夫人不让,虽是体恤姑娘们,但其实也是坚持维持着虚假的繁荣的体面,不太愿意浪费精力去折腾;贾母已人近夕阳,虽睿智却不见的有精力支持探春的行动,况且她觉得水至清则无鱼,赖大家家大业大,难道都是用薪水置来?里面的灰色运营,贾母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再费大力气打破传统的惯例。上层的不支持,让探春也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她希望得到关注与疼爱,渴望亲情,从她离家后思念“爹娘”便可看出她对家的感情;一方面她又觉得正是这些人的不作为、爱面子让家族走向了衰亡。她只能笼统地向着腐朽的体制喊出自己的愤怒,却不知道要规劝谁。










只有在岁月里挣扎着、屈辱的活过之后,他才知道那段惬意自由的时光多么奢侈。“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用这样的一句话笼罩全书,便制造出了一场时空对话,写书的作者和高光的少年——少年越沉醉,作者便越沉痛。

那些任他自由的,他当然知道她们爱他、懂他,那些苦心劝谏他的,他现在也懂得了那也是为他好,他把她们和那些懂他爱他的一起放在珍重的“薄命册”里。所谓“薄命册”,当是作者心中的“痛惜册”吧。坐在角落里的探春很清楚那个高光少年需要的是什么,她又是个谨遵礼法的女孩,所以她没开口。但当中年作者因为书写而一次次从回忆之潮泅渡时,他听到了探春大厦倾倒之前的疾呼。那一番铿锵激愤之词或许胜过所有的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珍爱红楼梦。

发布于 2019-08-06 2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黛玉:你家三姑娘探春是个“乖人”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之贾探春这个人物,喜欢者众多,她作为贾府“四春”中的老三,才貌远胜迎春、惜春,因此在第5回,曹公排列金陵十二钗正册时,将其排在元春之后,位列十二钗第三名(黛、钗并列第一)。

但有不少读者很好奇,为什么探春的排名能这么靠前?她既无黛玉之咏絮才、又无宝钗之停机德,更无元春之身份地位,如何能大言不惭排列在这三位之后?

对于这一点,曹公于第56回,曾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进行阐释,用一个“敏”字形容探春,可见曹雪芹对探春极高。可笔者私认为,林黛玉对探春的评价则更为精准,第62回,黛玉曾用一个“乖”字来比拟探春: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知意。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到是个乖人。虽然叫她管些事,到底一点儿不肯多事,差不多的人,就早作威作福起来了。”——第62回
林黛玉认为探春是一个“乖”人,当然,这里的乖不是今天现代汉语中“听话”的意思,而是指心中有算计,思维谨慎,甚至带有某种偏贬义性的褒义含义,譬如《通典·食货九》中曾提到:遂令接境乖商,连邦隔贸。此处的“乖”便有圆滑、奸诈之意。

放在具体的语境当中,林黛玉对探春的评价更多带有称赞色彩,意指探春协理大观园后,没有作威作福,而是审时度势,不该自己插手的事情绝不越权,真真做到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这背后,则是探春的高深权术——治家者不得不具备这种素质。

曹公很少有对探春的正面叙写,他刻画探春,更多是从客场角度出发,让别人对探春进行评价,比如第61回“司棋砸厨房”之前,柳家嫂子和丫环莲花儿之间的对话中,曾提到过三姑娘探春的作为:

柳家的忙道:“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来给我......姑娘们到底不收,说赏我打酒吃。又说:‘如今厨房在里头,保不住屋里的人不去叨登,你拿着这个钱, 全当还了他们素日叨登的东西窝儿。’这就是明白体下的姑娘,我们心里只替她念佛。”——第61回
探春作为大观园的管理者,其实完全可以享受管家人的特权,包括柳家嫂子这些人,巴不得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讨好管家主子呢,可探春从大局着想,主动“掏钱吃饭”,此举既是出于公道,更是出于对权威的巩固,柳家嫂子这般在背后说探春好话,可见探春之举获得了实际的舆论效益。

再如第62回,贾宝玉生日当天,探春等人得知平儿也是同一天生日,便要凑钱给平儿办一个生日宴,探春提出的建议是:可巧今儿里头厨房不预备饭,一应下面弄菜都是外头收拾。咱们就凑了钱,就叫柳家的来揽了去,只在咱们里头收拾就好。

探春很明白自己的位置,王夫人命她协理大观园,所以她就不会让自己的权力超出大观园之外,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她纵横捭阖,可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她则谨小慎微,万万不敢有半点作威作福的姿态,单是这一点,探春就胜过了王熙凤。

且看第14回,彼时秦可卿去世,王熙凤在贾珍的请求下暂时协理宁国府的大小事务,她就不似探春这般谨慎,而是被权力迷了眼,刚开始还谨慎处事,可慢慢的便开始恃才自傲,目中无人起来:

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但或有羞口的,或有羞脚的,或有不惯见人的,或有惧贵怯官的,种种之类,都不及凤姐举止舒徐,珍贵宽大。因此,也不把众人放在眼内,挥霍指示,任其所为,目若为人。——第14回
两相对比,就能发现探春之低调严谨,阿凤之锋芒毕露,在相同的条件下,无疑前者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后者则很有可能招致怨恨,被人暗地里使绊子。

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贾母去世,王熙凤拖着病体尽力协理众多丧事事务,可底下人却纷纷趁着这个机会,偷懒的偷懒,怠工和怠工,急得凤姐一边咳嗽一边恳求大家用点心,此景象好不令人心痛,为阿凤一叹。

可以想象,彼时若是探春负责管理,情况必然不会这么糟,她公正严谨的处事早已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包括第56回承包大观园过程中,探春也是“唯才是举”,谁有能力,就承包给谁,而不是借此机会培养羽翼,或者借这项工作笼络底下人的贿赂。要是王熙凤,不借此机会捞个盆满钵满才怪呢!

《论语》子路篇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探春和阿凤之区别,就在于此。

而就探春而言,她所行的这些事,既是出于公平公正的需要,也是有意用这种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她既正直,又圆滑,其权术颇得正道,林黛玉以“乖”字比探春,才是精准评价。

发布于 2020-10-06 11:19
红楼梦十二钗
林黛玉
贾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探究探春对贾宝玉的热情,对亲弟弟贾环的冷漠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文部分论点乃本人主观猜测,不排除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可能性,望周知。

目前《红楼梦》诸多金钗中,关于探春的分析并不多,而且多以正面形象进行分析,即便是探春对亲娘赵姨娘、亲弟弟贾环的冷淡,也被视为两人不争气,贾探春内心是想要照顾他们的,是这两人不争气。

但笔者通读文本,觉得这个说法并不严谨,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目前认为探春心里是有母亲、弟弟的,主要基于第52回的一个情节: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些了?”黛玉便知她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座。——第52回
不少论者认为,此乃曹公“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笔法,通过这一处细节,可见探春和赵姨娘日常还是有交流的,于是管中窥豹——探春心中是有赵姨娘、贾环的,只是恨铁不成钢,故而素日避嫌,远着他两个而已,不能因此责怪探春。

笔者之前也曾这般认为,但近日再读红楼,细扣《红楼梦》中关于探春、赵姨娘、贾环三人的细节,越来越发现探春之冷漠,是实打实的,并没有诸多读者想象中的那般“温情藏于心中”。

笔者试举一例,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正值上元佳节,元妃从宫中送来一个灯谜,让众人猜,猜中的有奖,最终的结果是只有迎春和贾环没有猜出来:

太监拿了去,至晚出来传谕:“前娘娘所制俱已猜着,惟二小姐与三爷猜的不是......”太监又将颁赐之物送与猜着之人:每人一个宫制诗筒,一柄茶筅。独迎春、贾环未得。迎春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贾环便觉得没趣。——第22回
这个情节很有意思,虽说猜灯谜是默默猜之,但要想“作弊”,完全是可以的,别说这一个小小灯谜,当日元妃省亲现场,贾宝玉做七言律不成,抓耳挠腮,林黛玉、薛宝钗先后相助,宝姐姐帮宝玉将“绿玉春犹卷”修改为“绿蜡春犹卷”,林黛玉更是直接当“枪手”,替贾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

眼下猜个小小灯谜,贾环抓耳挠腮之际,探春完全可以悄悄过来,打开手中纸条让贾环一览谜底,可现实却是,探春压根没想过贾环这个弟弟,任由贾环抓耳挠腮之后,交了个错误答案上去。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是贾宝玉猜不着谜底,必然有旁人相助(黛玉、宝钗甚至探春),可作为亲姐姐的探春,却没想过自己这个弟弟能不能猜的中,万一没猜中怎么办?要不要悄悄过去提示他一下?亦或者替他的答案把把关?

毫无疑问,探春完全没这么想过,这种细节很值得细细把玩。

更为有意思的是,前文曾有一处闲笔,亦可跟此情节合观,即第20回的“王熙凤正言弹妒意”,彼时贾环跟莺儿赌钱,被贾宝玉斥责,悻悻回到家,又被赵姨娘怒骂,王熙凤在窗外听到后,正言怼得赵姨娘没话说,重点在贾环之后的行动路径:

王熙凤喝命去罢。贾环喏喏的跟了丰儿,得了钱,自己和迎春玩去,不在话下。——第20回
贾环在经历宝玉的怒斥、赵姨娘的责骂、王熙凤的教训后,内心必然沮丧,需要找个地方安抚他的受伤情绪,可他没有去找亲姐姐探春,而是选择去找迎春玩儿,有意思的是,后文猜灯谜,恰恰就是这两个人没猜出来——贾环和迎春!

这是个巧合吗?亦或者存在这种情况:彼时猜灯谜,贾环跟迎春在一起,探春没有帮贾环,倒是迎春和贾环一起想答案,最后两个人双双得了零分。

这些情节,如果单单用理性思维来理解,着实枯燥乏味,但若用人情世故的思维来看待,则能看出很多令人无奈的真相。

贾环和姐姐探春,单就《红楼梦》前80回而言,两人对话几乎没有,这可是亲姐弟啊,相反,探春对宝玉倒是格外亲近,比如第27回,曾记探春为宝玉做了一双鞋,而且从探春的语气来推测,她不是第一次给宝玉做鞋了:

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拣那朴而不俗,直而不作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我还像上回的鞋,作一双给你穿,比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第27回
单看这个情节,俨然一副兄妹情深的景象,但细细思之,总觉得有些异样。三春姐妹中,宝玉的确和探春的关系最近,但探春对宝玉的热情,似乎远远胜过宝玉对探春,这当中存在一个热情差值的问题,即双方中有一方的热情付出,远远超过正常值。

再论探春的人生价值观,与宝玉也是大相径庭,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属于消极出世,探春则“才志精明志自高”,属于积极入世,甚至曾有“我要是个男人,早走了”的言论。(第55回)

站在探春的角度,宝玉的很多作为应该是不入她的眼的;另外,如果探春真的对贾宝玉关心至极,那么按照探春的思维,她应该会规劝贾宝玉好好读书,这样才能有个好未来,免得将来真成了个“富贵闲人”,可探春从来没这么做。

探春貌似知道劝说了贾宝玉,他也不会听,那么我干嘛要劝,反而被他厌弃(前有袭人、宝钗、湘云劝说的前例),但一旦这么想了,就说明这份关系不是发自内心的,最终还是基于对自己利益的深度考量。

笔者有这样一个怀疑:探春之所以对宝玉这般热情,是否还是为了讨王夫人的好儿?亦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王熙凤热情至极,意在告诉贾母:您的外孙女,我一定好好照顾,您放心。阿凤是借黛玉,拍贾母的马屁。

站在个人角度,笔者其实很欣赏探春,但这么多年读红楼,一直感觉探春好像是个完人,没有任何缺点,即便有缺点,比如亲情观淡漠,我们也可以解释为亲娘、亲弟不争气,和探春无关,可如此这般,探春当真是个完人了,但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完人吗?笔者表示怀疑。

发布于 2020-09-23 19: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16: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为什么跛足道人一句“三劫”,竟预示贾探春活到九十岁?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57:三劫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前文讲了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外貌落魄不堪,涉及到佛家与道家对“真假、有无”的不同阐述。不提。

这边和尚对甄士隐父女讲说了四句谶言后,便与道士分手,相约再见。


☞细说红楼系列058,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说毕,二人一去,再不见个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 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试一问,如今悔却晚也。

话说道士第一次张口说话,竟口吐“营生”二字,着实很有妙趣。

僧道二人下凡是为神瑛诸人转世历劫保驾护航,兼具度化甄士隐一类“痴人”。却如此将“功德”作营生解释,于他们是戏谑,却可知世间功利之心,真正深入人心骨髓。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道士说的两个名词。一为“三劫”,一为“北邙山”。

北邙山是帝王冢,被称天下第一等的富贵归葬地。

僧道相约北邙山再见,便点出这一套故事的内核是“富贵兴亡”,涉及到最高权力的争夺,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三劫”是佛道两家话语。脂砚斋【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论语·子路》云: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思是说王道之君,也得用三十年才得呈现仁德盛世,为仁政。


民间也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三十年就是一世。

要注意三生三世的“世”代指一辈子,与之不同。

佛家东传后,译者采用道家说法,“世”以“劫”称之。三世就是三劫,指九十年。

还要注意跛足道人与茫茫大士约定的时间,堪堪长达百年。

彼时甄英莲三岁,神瑛侍者投胎的贾宝玉也才出生,林黛玉等一干人还没出生,最小的巧姐更要在七八年后才出生。


就算减去十年,也有八十年之久。说明这次下凡历劫的“风流冤孽”中,有人的寿命要超过八十岁,达到九十岁。

等最后一人完成历劫圆满,僧道再会北邙山,同到太虚幻境“销号”。

那么,究竟是谁会有如此长寿呢?

看似最小的巧姐最占便宜,实际是未必。

细看后文中,与寿命相关的伏笔不少,但真正数量又多,又有真实寓意的,就只有贾探春秋爽斋中汝窑大盘盛放的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


佛手者,福寿也。

数十个娇黄饱满的大佛手,预示探春远嫁后,得到数十年的福寿。与姐姐元春的短命形成对比。

是以,跛足道人的“三劫”约定,当是为贾探春而设,否则不至如此漫长。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06 10:31・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7 1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红楼梦》第74回,面对轰轰烈烈的抄检大观园行动,贾家三小姐探春、四小姐惜春的反应走向了两个极端:探春维护自己的丫环,惜春反“卖”了自己的丫环。

探春公然挺身而出,冒着得罪王夫人的风险,阻止王熙凤、王善保家的对秋爽斋的丫环们进行抄检,并言之凿凿地称:我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她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

惜春则完全站在抄检方这一边,入画箱子内抄检出一些金银锞子,男人的靴袜等物,按照入画的解释,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哥哥寄存在自己这里的,也算是情有可原,但惜春担心入画哥哥是贾珍的娈童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最终“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毅然主动撵走了入画。

故此有论者认为:探春善良,惜春冷漠。

可此论未免太过表面化,探春何以为了丫环,跟王夫人对着干?她并不是为了丫环,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一个小小的绣春囊,便要一一抄检自己屋内丫环的箱囊,这称得上是耻辱了。

岂不见第60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探春曾言:那些小丫头们原是玩意儿,喜欢呢,和她说说笑笑,不喜欢便可以不理她。便她不好了,也如同猫儿狗儿抓咬了一下子......

探春固然优秀,但她终究生活在封建礼教社会,她不可能以现代读者希望的主观视角去做“维护丫环”这样的好事,抄检当夜,动探春的丫环,就是动她自己,这才是她出手的根源。

试想下,若是探春站在惜春的角度,看着入画哥哥被贾珍赏赐的这些靴袜,她对入画的处决恐怕比惜春有过之而无不及。

岂不见赵姨娘是探春的亲娘,可因为人品下作,被人所嫌,探春便有意与其保持距离,甚至直言王夫人是自己的母亲,王子腾是自己的舅舅,否认赵姨娘、赵国基和自己的亲戚关系,这样的探春,在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时,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诸君细品。
发布于 2021-01-13 2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3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0: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探春:为什么是能活到九十岁的寿星?第一回这条线索很有意思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中有很多细节,如果不加以联系,根本不知道有多奇妙。

当“掰开揉碎”通读下来,某一刻突然触动关联,就会有妙不可言的巨大惊喜。

本文就将两个被人忽略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线索关联解读,或许有人有同感,有人觉得牵强附会,权作茶余饭后谈资罢了。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抱着女儿正在街头看热闹。僧道二人便冲出来要他将女儿给他们。甄士隐自然不肯,和尚便说了四句谶语,告诉他未来祸事。

不等甄士隐想明白,那道士又对和尚说了一段话,极有意思。

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古人形容三十年为“世”。

“劫”最初是道家对“世”的表述。

佛法东渡,译者便也用“劫”形容三十年。


脂砚斋【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道士与和尚约定要在“三劫”九十年后于北邙山碰头,同去太虚幻境销号。

这就引出一个重要时间线索:这场由神瑛侍者下凡历劫而引动的“风流公案”,需要耗时九十年才能彻底了结。

纵观全书在“劫”中人,当以王熙凤女儿巧姐年纪最小,肯定不会再有比她更小的应劫之人出现。

彼时僧道才由甄士隐梦中携带石头去太虚幻境交割,说明这会贾宝玉才出生不久。

甄士隐的女儿就是香菱,与薛宝钗同岁。她此时三岁,古人以虚岁论,出生就一岁的贾宝玉正好比她们小两岁。林黛玉、贾探春等人又再小一岁。

巧姐是在林黛玉七岁进荣国府后,薛宝钗两年后来荣国府前出生。大概比林黛玉小八九岁。


如果按照年纪最小,活得最久来看,距离道士讲的“三劫”结束,巧姐起码也得活过八十岁。

这当然是极长寿的了。毕竟贾母也才过了七十,庆祝完人生进入“第八旬”一两年后就死了。

那么,最终让僧道在人间滞留了长达九十年的长寿人,是不是巧姐呢?可以肯定不是!

别看巧姐年纪最小,她想要活过八十岁很难。皆因原文没有一条与她寿命长相关的伏笔。

古人对“寿”有强烈隐喻。《红楼梦》更是将“隐喻”运用到了极致。

既然有了三劫之说,就肯定需要支撑这九十年的人。曹雪芹就要留下线索。

比如,林黛玉死于十七八岁,原文通过茗玉小姐和慧娘作出暗示。


比如,贾母八旬之庆,南安太妃到来拜寿,也暗示贾母才过七十,寿命于“难安”中不得长久。

而其中涉及到一个“腊油冻佛手”,不但终结了贾母之寿,也终结了王熙凤之命。

佛手,谐音“福寿”。最是吉祥化身。

古人将佛手与石榴、仙桃组成三多纹饰——寓意“多福、多子、多寿”。

但“腊油冻佛手”是个假佛手,本身并不具备福寿之意。先是贾母正月生日时,一个游方和尚送的寿礼,贾母见凤姐喜欢又给了她。

结果不到两三年,娘俩个先后离世。


佛手又是香橼的变种,贾元春判词图画中的香橼,除了内心酸涩,暗示她“心有不甘”外,还表明元春没有福寿。

所以,佛手的“威力”巨大,巧姐也正是从板儿手里,用了一个柚子换得佛手,才给自己未来留下姻缘和福报庇佑。倒一个佛手不可能给她太长的高寿隐喻。

至于王板儿的佛手,则源自贾探春,这可就了不得了。

(第四十回)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

贾探春秋爽斋这些陈设,是曹雪芹除秦可卿房间之外最细描写,隐喻了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后的重要线索。


君笺雅侃红楼据此推测:贾探春如娇杏一样,母凭子贵得以受宠,日后儿子即位她为太后,励精图治取得极大成功,应了《交趾怀古》的“声震海外”之说。

探春房中那“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是唯一伏笔到了数十年福寿的隐喻线索。证明唯有探春可能与三劫同“寿”。

僧道二人直等到探春寿终正寝后,才于北邙山相会,同去太虚幻境交割销号。

至于是与不是。你说呢?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12 10:13・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4:40 , Processed in 2.0569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