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3|回复: 46

史太君贾母&神瑛田秀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发表于 2024-6-23 17: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袭人母亲离世,一向仁慈的贾母为何口出恶言?
[color=var(--GBK03A)]红楼不红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56回“史太君破腐陈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正值荣国府元宵夜宴,阖府上下,又是唱戏,又是放烟花,好不热闹,而就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怎么愉快的事。
彼时袭人母亲去世,身有热孝,便没有出席这样的热闹场面,贾母看见后,便深以为意,甚至言辞之间透露出尖酸刻薄,似有刁难袭人之意,且看原文:
于是宝玉出来,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随着。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她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她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起这孝与不孝来了。若是她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第54回
贾母这番话俨然是故意针对袭人,因为当天除了袭人,鸳鸯也不在现场,巧合的是,鸳鸯也是因为母亲去世!
要知鸳鸯乃贾母最心爱的丫环,当天鸳鸯没有出席,必然是提前得到贾母同意的,为何鸳鸯母亲去世,就能宽松对待,袭人母亲去世,贾母就这般苛刻呢?
熟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明白:贾母并非无缘无故针对袭人,盖因前番有一场缘故,引起了贾母对袭人的不悦。
论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说袭人的“前世今生”。袭人原本是贾母手下的八大丫环之一,原名“珍珠”,后贾母欣赏袭人为人温柔,做事严谨,特意将她送到贾宝玉身边,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
但要注意的是,贾母只是将袭人“借”给贾宝玉,袭人的编制还是在贾母那里,她每个月一两银子的月钱还要从贾母那边领取。
为何贾母只是将袭人“借”给贾宝玉呢?这是封建礼数规矩,在荣国府,只有贾母、王夫人这样的长辈才能用一等丫环,贾宝玉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只能用二等丫环。
这是荣国府内部的普遍现象,不止贾宝玉,林黛玉的丫环紫鹃、迎春的丫环司棋、探春的丫环侍书、惜春的丫环入画,这些丫环皆是二等丫环,她们不能,也不敢用一等丫环。
而贾宝玉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贾母最溺爱的孙子,所以贾母“法外开恩”,将一等丫环袭人暂时“借给”贾宝玉,这样就在规矩和人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可这种情况却被一个人打破了,那就是王夫人。《红楼梦》第33回,由于贾宝玉被贾政笞挞一顿,袭人心系主子,向王夫人直言进谏,收获王夫人的青目;紧接着第36回,王夫人趁热打铁,以二两银子一吊钱的姨娘分例,将袭人从贾母处“挖走”:
王夫人想了半日,向凤姐道:“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已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凤姐一一的答应了。——第36回
王夫人的这项操作是有些不妥的。袭人乃是贾母的人,即便她看中袭人,想要收为己用,也应该先跟贾母打个招呼,方成个道理,眼下不发一言,忽做此先斩后奏之事,纵然调配丫环编制不算是个大事,难保贾母心中也会有疙瘩。
而这也就对应了上述贾母批评袭人时的那句“若是她(袭人)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看来老太太的确是记仇了。
王熙凤是其中一个很尴尬的中间环节,一方面王夫人“挖走”袭人,就是交代给王熙凤做的,她是实际操作者;另一方面,王熙凤又没办法向贾母告密:二太太将您手下的袭人给纳入她的编制了,这等于出卖自己的姑妈(王夫人)。
可王熙凤不说,贾母又难免会觉得“凤哥明知道这件事,为何不告知我”,所以凤姐处于四面楚歌的位置——她谁都得罪不起,也都不能得罪。幸而贾母体贴王熙凤,貌似并没有因此迁怒阿凤,此亦是贾母理解阿凤之为难。
因此,在元宵夜宴上,贾母咄咄逼人之际,也只有王熙凤这个明白人站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充当了贾母、王夫人之间小小矛盾的缓冲带:
凤姐儿忙过来,笑回道:“今儿晚上,她(袭人)便没孝,那园子也须得她看着。灯烛花炮最是耽险的,这里一唱戏,园子里的人谁不偷着来瞧瞧?她还细心,各处照看照看。况且这一散后,宝兄弟回去睡觉,各色都是齐全的。若她再来了,众人又不经心,散了回去,铺盖也是冷的,茶水也不齐备,各色都不便宜。所以我叫她不用来。”——第54回
这就是王熙凤,三言两语就编出一个无比合理的理由,同时为了保护王夫人,阿凤还称“我叫她不用来了”,俨然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替领导王夫人挡了枪子儿——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阿凤果担得起这句评价。
既然论到此处,笔者不妨更加深入一点,进一步分析贾母对袭人的态度问题。之所以要分析,是因为目前很多论者有断章取义的弊病,他们通过此情节便认为——贾母很不喜欢袭人!
除上述元宵夜宴外,一些论者还找到了一些“实例”来佐证这个观点,譬如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彼时晴雯已被王夫人撵走,王夫人向贾母推荐袭人,想让她来当贾宝玉未来的宝二姨娘,而贾母直言自己曾打算让晴雯给贾宝玉当妾:
贾母听了,点头道:“这倒是正理。我也正想着如此呢。但晴雯那个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那模样儿、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第78回
于是乎,各种莫名其妙的观点就出现了:贾母一直相中的都是晴雯,想让晴雯当宝玉的姨娘,她老人家从来没考虑过袭人,可袭人却厚颜无耻地跟贾宝玉发生了云雨关系:
(贾宝玉)说着,便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侍宝玉更为尽职,暂且别无话说。——第6回
一些论者对比此两处,贾母明明喜欢的是晴雯,袭人却觉得“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心机女吗?
笔者苦笑,《红楼梦》当真能如此分析?贾母如果真的看不上袭人,能专门挑中她去照顾贾宝玉?这可是她最宠爱的孙子,如何手下八大丫鬟,挑一个自己最看不上的丫环送去贾宝玉身边?
贾母必然是有让袭人给贾宝玉当妾的打算的,这一点无可置疑,事实上,不仅贾母,整个贾府上下的所有人都认定这一点:
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贾宝玉、袭人三人发生口角,林黛玉巧来怡红院开解,期间颦儿曾开玩笑:好嫂子(袭人),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个辩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劝和劝;
第36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王夫人定下袭人每个月二两银子一吊钱的姨娘分例,这等于内定了袭人的姨娘位置,王熙凤见状笑对一旁的薛姨妈道:姑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可见在此之前,王熙凤也早认定袭人将来是姨娘的命;
第46回“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鸳鸯遭贾赦强娶,曾于大观园和平儿、袭人两人谈心: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别特乐过了头儿。鸳鸯此言,虽是居安思危,但到底从侧面承认了平儿、袭人的姨娘命运走向。
鸳鸯乃是贾母的贴身丫环,她都认为袭人大概率就是贾宝玉未来的姨娘了,贾母心中是何想法,不需赘述。
当然,贾母后期对袭人曾有过一些负面评价,比如说她“不言不语,是个没嘴的葫芦”,但她老人家终究还是认同了王夫人的观点,没有否定袭人的姨娘地位。
由此观之,即便这些负面评价,亦可用贾母对袭人之前的“背叛”所引发的傲娇脾气来解释,气撒完之后,贾母还是当着王夫人的面儿承认了袭人: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所以断不可主观解读贾母、袭人之间的关系,而要深入洞彻人性之心理,方能一览究竟。、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6-05 16:12
王熙凤
贾宝玉
林黛玉



红楼梦,贾母说的《续琵琶》,证据源头是什么?+ 刘廷玑《在园杂志》是《后琵琶》,还是《续琵琶》?+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是铁证吗?
[color=var(--GBK03A)]长安昭阳王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00】
11.4 续琵琶
六九末,54回,贾母指湘云道:“我像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续琵琶》传奇以曹操赎蔡文姬归汉、续修汉史为主线,演绎了蔡文姬的离合故事,剧情大致如下:
汉末,董卓专权之时,命人征聘蔡邕入朝。蔡邕托疾,拒绝出仕,董卓便以灭族相逼,蔡邕迫于无奈,与家人生离死别,并将自己未完成的汉史文稿托付女儿蔡琰。学生董祀决意相伴恩师,不离不弃。
董卓擅议废立,卢植、袁绍等文武皆抗辩,董卓恼怒,要杀害卢植,被蔡邕劝阻,卢植、袁绍等人弃官逃亡。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天下震怒,袁绍、曹操、袁术、孙坚等十八路诸侯会盟,讨伐董卓。
董卓义子吕布领兵镇守虎牢关,众诸侯皆战败,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吕布败逃,诸侯义师趁势攻入洛阳。董卓却已焚洛阳城,挟持天子迁都长安。蔡邕因才学受董卓敬重,被封高阳乡侯。
司徒王允接献帝密诏,与众公卿密谋诛灭董卓,王允施美人计,争取到吕布相助,以禅让为诱饵,诛杀董卓!庆功宴上,蔡邕叹息,被王允指为党逆,获罪下狱。
学生董祀探狱,蔡邕托付董祀收其尸骸,归乡埋葬,并写血书把蔡琰许配董祀,希望文姬完成自己遗志,续修汉史。蔡邕死于狱中,董祀冒死哭尸祭奠,请得师骨,还乡埋葬。
董卓部下李傕、郭汜得不到王允赦免,便勾结匈奴左贤王,起兵反叛。左贤王应李傕、郭汜请求,起兵南侵,烧杀劫掠,至陈留郡,胡骑掳蔡琰,被左贤王强娶为阏氏。
李傕、郭汜率兵攻陷京师长安,杀死王允,劫持了献帝。曹操率兵勤王保驾,除去李傕、郭汜,迎献帝归朝。曹操晋升丞相,封魏公。
文姬被掳,出玉门关,至汉匈交界的黑河青冢,吊祭昭君,诉说悲愤,欲一死免羞。青冢前昭君示梦:“勉留胡地,待重归汉朝,继承父业,续成汉史。”文姬醒转,放弃死志。
蔡琰在匈奴生活十余年,常感叹身世,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注:其实这些作品,都是文姬归汉后所作)。
匈奴邻国乌桓劫掠匈奴营帐,杀死左贤王。文姬投书汉廷,请求救援。
汉丞相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忽接蔡琰求救文书,令曹彰前往救援,拜董祀为参军,赴匈奴赎文姬归汉。曹彰领兵击败了劫杀左贤王的乌桓国王,董祀带黄金白璧去匈奴单于处赎文姬。
文姬临行,难舍儿女,悲凄欲绝。归汉路经青冢,喜归故国,悲离儿女,柔肠百转。
归汉后,蔡琰奉旨,续修汉史。董祀陪文姬回陈留,在蔡邕坟前祭奠。蔡琰寻到先父汉史残稿,呕心沥血,续成汉史,名垂千古!

以下为红学考证内容摘录:
《续琵琶》残本仍存,在北京图书馆,是一个工楷手抄本,行款格式、字迹笔划整齐清楚,并严格遵守了缺笔避讳。但仅避讳了康熙玄烨,而对雍正胤禛、乾隆弘历、嘉庆颙琰、道光旻宁都没有避讳,所以是个康熙时的手抄本。
此钞本是一九二七年左右张元济先生主持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书时,从安徽购得的怀宁曹氏所藏七十种戏曲钞本之一,是经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炮火幸存下来的珍贵书籍。上卷卷首钤有“听雨楼珍赏图书”白文印章一枚,此外别无其他序跋题款。怀宁曹氏所藏戏曲钞本的整理者卢前,于《读曲小识》中亦仅志为“旧钞本”,而不署撰者姓名。
全剧共分上下两卷,计九十二叶,每叶十六行,行二十字。上卷五十六叶,卷前有二十折的目录,第二十折《陷京》尾缺半叶。下卷仅三十六叶,首尾各有缺佚,无目录,仅散存十五折名目,第三十五折《覆命》只剩下曹操念白的四十个字,往后几乎缺佚了六折。
剧本中,几个主要角色都注明了行当扮相,如董祀上场为“生巾服上”,蔡邕出场为“外苍冉巾服”,文姬、侍女上场为“旦引贴惜春、抱琴上”,以及“净扮董卓金冠蟒服上”、“末扮伍孚朝服束甲带刀上”等等。但对主要人物之一曹操的出场却并未注明由什么行当来扮演,先是“曹操冠带引众上”,“曹操冠带上”,后为“杂持爪棍伞引曹操金冠蟒玉上”。
据红学考证: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刘廷玑看到《续琵琶》演出,并在所著《在园杂志》中做了记录。
刘廷玑(1653—1716),号“在园”,属汉军镶红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抚。刘廷玑酷爱诗文,少负文名,结交当时一流文人,著有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此书由孔尚任作序。
周汝昌先生在广征博引的《红楼梦新证》中提出,《续琵琶》传奇尚有钞本传世,并摘引了刘廷玑书中的有关记载。
后有人发表《曹寅〈续琵琶〉传奇初探》,对《续琵琶》残本做了介绍。并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擅自断言:“《续琵琶》又名《后琵琶》”!并且,对刘廷玑《在园杂志》中的记录,直接在前面冠以“(《续琵琶》)”,进行探讨。对“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认为:
不但解释了剧本中对曹操这个角色是什么行当饰演的疑窦,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续琵琶》传奇作者的一个重大的艺术创造,完全突破了“粉脸藏奸”的扮相。他敢于打破宋代以来把曹操当作“奸雄”的正统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魄力、求贤若渴、爱才如宝的英雄形象。
还有红学家指出:“这里面提到的《续琵琶》,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剧作,面市于康熙四十二年,也就是1703年。”
还有红学考证认为:曹寅是曹操后裔,所以《续琵琶》中的曹操不是“奸贼”扮相,而是讨伐董卓、匡扶社稷的忠义形象,大胆地为曹操翻案,自宋代以来曹寅是第一人,如此等等。
看来经过红学考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间创作了戏曲《续琵琶》。因曹寅是曹操后裔,所以在此戏中为曹操翻案,突破了曹操“粉脸藏奸”的扮相,“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忠义英雄。此戏曲作为曹寅的得意之作,显然在曹家经常演出,所以令幼小的曹雪芹印象深刻。套用胡适先生的话说,“故曹雪芹不知不觉的——或是有意的——把他家”这出最阔的大戏说了出来。这就很好解释了:名不见经传的《续琵琶》,在《红楼梦》中,与脍炙人口的《西厢记》、《玉簪记》并列,并由老太太贾母指出,“他爷爷有一班小戏”。
简直“完美”!

但是,这样的“考证”,必然受到曹家论的反对者们强烈反驳:
刘廷玑《在园杂志》的原文,在“边长白为米脂令时,幕府檄掘闯贼李自成祖父坟”,“长白自叙其事曰《虎口余生》,而曹银台子清寅演为填词五十余出,悉载明季北京之变及鼎革颠末,极其详备”,“以长白为始终,仍名曰《虎口余生》”。这里明确记录了曹寅填词五十余出的《虎口余生》。在其后,原文记录如下:
“复撰《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云‘琵琶不是那琵琶’,以便观者著眼。大意以蔡文姬之配偶为离合,备写中郎之应征而出,惊伤董死,并文姬被掳,作《胡笳十八拍》。及曹孟德追念中郎,义敦友道,命曹彰以兵临塞外,协赎而归。旁入铜爵大宴,祢衡击鼓,仍以文姬原配团圆,皆真实典故。驾出中郎女之上,乃用外扮孟德,不涂粉墨。说者以银台同姓,故为遮饰,不知古今来之大奸大恶,岂无一二嘉言善行足以动人兴感者!由其罪恶重大,故小善不堪挂齿。然士君子衡量其生平,大恶固不胜诛,小善亦不忍灭,而于中有轻重区别……”

刘廷玑《在园杂志》:后琵琶
刘廷玑《在园杂志》原文写的很清楚:曹寅曹子清“撰《后琵琶》一种”,不是“《续琵琶》”!
所以,这样的“红学考证”,如空中楼阁,一戳就破。
(续琵琶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color=inherit !important]长安昭阳王:湘云说的“时宪书”,来自《崇祯历书》+ 为什么说湘云“诌断了肠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覆了个绿字,既遇着一江风:是什么江?鸭绿江2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17: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赦强娶鸳鸯,贾母却逮着王夫人骂个不停,为何史太君这么糊涂?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红楼梦》之人情世故描摹,已到了出神入化之境,而读者却因自身阅历限制,往往初读难窥其中妙处,任时光消逝,两鬓添白之时,再捧《红楼梦》,便猛然醒悟书中人物一言一语,皆如活现,人情世故,暗藏其中,至此方知《红楼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断无疑义矣。

《红楼梦》第46回,回名乃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赦相中了贾母的贴身丫环鸳鸯,想纳其为妾,便让妻子邢夫人前去说和,结果鸳鸯“不自由,毋宁死”,死活不愿嫁,最终还将此事闹到贾母跟前,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而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就是:鸳鸯向贾母哭诉后,贾母勃然大怒之际,居然直接逮住自己身边的王夫人骂起来,王夫人分明一个无辜人,却背了这口黑锅: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傍,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她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她,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薛姨妈见连王夫人怪上,反不好劝的了。李纨一听见鸳鸯的话,早带了姊妹们出去。——第46回
脂砚斋此处亦有批语云:千奇百怪。王夫人亦有罪乎?老人家迁怒之言,应必如此。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贾赦为何要娶鸳鸯,是因为贪恋鸳鸯的美色吗?按照《红楼梦》中所记鸳鸯之外貌,其实并不出众:蜂腰削肩,鸭蛋脸,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

鸳鸯虽有些姿色,但终究算不上是个美女,而贾赦却欲娶其为妾,何也?盖因鸳鸯乃贾母最宠之丫环,并且一手掌握贾母的私房钥匙——贾赦娶鸳鸯为妾,恋其姿色是假,贪贾母的私房钱是真!

且看《红楼梦》第39回“螃蟹宴”,众姊妹喝酒吃螃蟹,期间就提到了贾府众丫环们,李纨是这般评价鸳鸯的: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从太太起,哪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她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她一个人的话。老太太那些穿的、带的,别人不记得,她都记得。要不是她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第39回
再看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贾琏低声软语请求鸳鸯,希望能暂时从贾母处“弄”几千两银子出来:

贾琏忙也立身回道:“好姐姐,再坐一坐,兄弟还有事相求......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两样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腾挪过去。不上半年的光景,银子来了,我就赎了交还,断不能叫姐姐落下不是。”鸳鸯听了,笑道:“你倒会变法儿,亏你怎么想了!”——第72回
因此,贾赦强娶鸳鸯做妾,乃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旁人没有利益矛盾,自然看不出来,但贾母作为当事人,她一定是能察觉到这一点的。

便有读者疑惑:既然是贾赦要强娶鸳鸯,算计贾母的私房钱,那贾母就应该痛骂贾赦,或者邢夫人,为何逮着王夫人骂个不住,而且当时薛姨妈等人都在场,她老人家为何要当众给王夫人难堪呢?当真老太太一时气糊涂了?

亦有读书细心之论者,认为贾母是“由此及彼”,通过贾赦强娶鸳鸯,想起了当年王夫人“强挖”袭人——袭人本是贾母身边的八大丫鬟之一,第36回王夫人定下袭人为宝玉的准姨娘,并从自己的分例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当工资(姨娘的分例),从此袭人成了王夫人的人,不用继续从贾母处领那一个月一两银子的丫环工资了。

这种思路看似有几分道理,但核心逻辑并站不住脚。王夫人即便“挖走”袭人,亦是为了让袭人当自己的“耳报神”,若是贾宝玉出了事,王夫人希望第一时间知道,其本质目的还是为了贾宝玉,这和贾母有利益冲突吗?

不但没有,恐怕贾母还能理解王夫人的苦心: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孙子,一个小小袭人的归属权问题,不值得婆媳闹矛盾。

那既然如此,贾母为何要莫名其妙地冲着王夫人发火呢?原因很简单——在鸳鸯哭诉完成后,贾母必须发一场雷霆之怒,表明自己荣国府老太君的权威地位,这场暴怒必须当着众人的面儿,否则便没有了效果,而发火的对象只能是儿子、儿媳这辈的人,当场在场的众人中,只有王夫人符合这个要求。

贾赦强娶鸳鸯,触及到了贾母的利益底线,可以试想,如果贾赦成功娶到了鸳鸯,那么必定要利用鸳鸯“金钥匙”的身份,暗中将老太太暂时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全部纳入自己口袋,这是真正的“挖”老太太的墙角!

面对贾赦这样的行为,贾母必须发怒,这种发怒不只是情绪上的,更是一种流程形式。贾母若是听完鸳鸯的哭诉,波澜不惊、不温不火地随便搪塞几句,那以后底下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吞老太太的利益底线——反正贾母也不会说什么,有什么可怕的!

贾母的发怒,是树立自己权威的必要途径,她必须这么做,她得让所有人看见她的怒火,所以她才会这般不理智地当着所有人的面,甚至客居贾府的薛姨妈的面儿,公然责骂王夫人——看似失礼,实则目的逻辑异常明显,这本就是作给在场所有人看的。

同时,笔者不得不夸赞下鸳鸯的智商、情商,换成贾府任何其他丫环,都不会有鸳鸯这样的胆量和智谋,利用贾赦、贾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为自己寻得一线生机,正如蒋和森先生之文章《鸳鸯之死——红楼梦散论》(刊载《红楼梦学刊》1993年)中所分析的那般:

正是在贾母的这种自私心理下(维护自己的利益,而非单纯保护鸳鸯),鸳鸯得到了“保护”,暂时逃避了贾赦更进一步的威逼。在这里,《红楼梦》又生动地表现出:统治者之间为了各自的私欲,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矛盾,这有时会被被压迫者带来一些“好处”;聪明的鸳鸯就是利用了这种矛盾;不过,她能利用这一点必须付出尽心服侍的辛苦代价。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人情世故,透着浓浓的等级界限,若用现代思维,简单靠贾母“维护正义”、“保护鸳鸯”来解读此情节,终究流于表面了。

本文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80回本,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发布于 2021-05-25 13: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3 20: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情商回忆录: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贾母的逆天应对之策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我在之前一些零散的红楼文章中,曾反复称颂过贾母这个人物,纵观《红楼梦》全书,再没有一个人的智商、情商能超过贾母,包括被赞“有一万个心眼子”的王熙凤,其实力恐怕还不够贾母年轻时的一半。

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贾母、薛姨妈、王熙凤、薛宝钗前来探望贾宝玉,期间众人评论起王熙凤来,宝钗、贾母曾有过这么一段话:

宝钗一傍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姐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第35回
宝姐姐一向成熟稳重,如何也拍起马屁来了?贾母更是过分,宝钗张口夸赞,她老人家居然直接“顺杆爬”,称王熙凤确实不如自己——要知道那可是王熙凤啊,一个人管理整个荣国府几百口人,放在今天,阿凤当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都游刃有余。

笔者当年初读《红楼梦》,亦对贾母此言行嗤之以鼻,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竟敢自称强过凤姐。其后多番再读红楼,不禁要抄袭宝姐姐的话:我看了这么几年《红楼梦》,留神看起来,只有老太太是真正的智商、情商双在线,胜阿凤远矣。

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已从贾母与刘姥姥的相处模式、与王太医的对话,窥探了贾母old money(真贵族)的做派,远非一般富豪暴发户可比,今天再从“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下贾母的行事作风。

故事发生在第33回,贾宝玉因琪官(蒋玉菡)、金钏两人之事,被贾政笞挞, 险些打死,幸亏贾母及时出场,这才保住了贾宝玉,而贾母当时的表现是很值得细细解剖的。

贾政殴打贾宝玉,并不是毫无来由,而是正常的施行家法,因为贾宝玉跟戏子琪官厮混,还互赠了汗巾子,这叫“流荡优伶,表赠私物”;还调戏金钏,间接导致了金钏跳井自尽,这叫“淫辱母婢”。

放在今天,贾宝玉就属于不好好读书学习,每天东逛西逛的“街溜子”,这样的孩子该不该教训,自然是应该的。更何况贾宝玉的不务正业带来了实质性的恶劣后果——忠顺王府长史官前来索要琪官、丫环金钏跳井自尽。

下人给贾母通风报信,告知“老爷在打宝玉”的消息时,必然也将其中缘故多多少少告知了贾母一些;退一万步,即便下人们没提,凭贾母对孙子贾宝玉、儿子贾政的了解,恐怕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按照正常逻辑,贾母的心理应该会有一些矛盾冲突: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更何况贾宝玉确实犯事了。所以按照正常思维,贾母面对贾政,应该是软语规劝,因为贾政占着理呢,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贾母上来就将全部的火撒在了贾政身上。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环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见他母亲来了,又急又痛,连忙迎接出来。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贾政上前躬身陪笑道。——第33回
贾母为何这般蛮不讲理,也不问事情的青红皂白就责备贾政呢?当然,其中必然有溺爱宝玉的因素,见亲爱的孙子被打,发了雷霆之怒,但这并不是贾母全部的想法。

贾母如果真的仅仅是为了救贾宝玉,她有很多种更加合理的方式。比如好言好语和儿子贾政商量:哎呀,宝玉也不是故意的,以后我好好教育他,让他别犯这种错误,你就饶了他吧;

亦或者贾母可以冷酷一些,上来不讲道理,直接给贾政一个冷眼,让他自己体会,然后将贾宝玉带走治疗,贾政根本不敢拦着贾母。

可贾母并没有采取这些正常合理的处理方式,而是用了最为激烈的近似“泼妇骂街”的方式来救贾宝玉,这本身就值得读者思忖——贾母为何要这么做?

这就是贾母的高明之处,她在来的路上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此行的核心目的:救贾宝玉,同时要让贾政以后不敢再打贾宝玉,这样才能永绝后患。

贾母自然知道贾宝玉做错了事,被贾政笞挞是应该的,但此时此刻,她不能跟贾政讲道理,因为一旦讲道理,就等于承认了“贾宝玉挨打”的合理性,这样以后贾宝玉犯了什么事,贾政还会继续这般痛打宝玉,这不合乎贾母的目的。

因此,贾母必须发怒,她要将这件事的影响扩大化,以便给贾政造成震慑作用,所以贾母对贾政说了很多严重的话:

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

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家干净;

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母对王夫人语);

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我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

贾母说完这些话,就命人收拾东西,要带着王夫人、宝玉回南京去,吓得贾政跪下磕头不迭,苦苦叩求认罪,祈求贾母的原谅。

有了贾母强行制造的这一层“离家出走”的风波,贾政以后要是再想动贾宝玉,恐怕会更加“投鼠忌器”,畏惧于“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的前车之鉴,而贾母的真正目的正是这个。

发布于 2021-05-02 23:34
贾宝玉
王熙凤
薛宝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9: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家的没落:贾母吃饭,锅里再也舀不出一碗红稻米饭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815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75回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贾母吃饭的时候,发现锅里的红稻米饭没了!

贾母负手取乐。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梗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裕也不能的。”——第75回
从这个情节可以看出不少细节问题,比如在贾府中,主子们吃的都是红稻米饭,白梗米饭一般是下人们吃的;贾母吃饭时,由于临时多了一位姑娘的红稻米饭(应该是探春),所以导致红稻米饭不够了,最终轮到尤氏吃饭的时候,只能用白梗米饭来代替......






对于“红稻米饭不足”这个现实情况,鸳鸯的话说的很直白:现在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意思是现在贾家的物资条件也没有那么充足了,只能紧着老太太先来。

王夫人作为荣国府的真正管家(阿凤的上级),她自然不能说咱们家穷了这种话,所以解释的话到了王夫人口中,则变得委婉多了:

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上来。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出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第75回
但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贾家还像以前那般赫赫扬扬,金子当做土块用,即便田里的细米交不上来,完全可以花钱去买,有钱还愁买不到红稻米?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归结到贾家穷了这条根儿上。






事实上,不止是这一碗小小的红稻米饭,曹公动用了很多小细节来隐晦地暗示贾家的衰败。

譬如第77回,王熙凤病重,家里的工作乱套了,王夫人赶紧找人参帮凤姐调养,可找遍整个荣国府,都找不到一根完整的好参,只能去贾母那里拿了根完整的人参,可这根人参却因时代陈旧,早已无了药效,王夫人被逼无奈,只能花钱去外面买:

一时,周瑞家的又拿了进来,说:“......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他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到不拘粗细,好歹换些新的来才好。”王夫人听了,低头不语,半日才说:“这可没法儿了。只好去买二两来罢。”——第77回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单是周瑞家的和王夫人的这番对话,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






其一,这根人参就好比现在的荣国府,虽然外表看着粗大珍贵,是个名贵人参,但因为时代陈旧,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药效,百年后,这根人参就自己化成灰了,细品之下,无限伤感涌上心头;

其二,周瑞家的跟王夫人的对话中,提到“不拘粗细,好歹换些新的来”,这种对人参质量的要求降低,可窥探周瑞家的貌似早已知道贾家的经济条件走了很大的下坡路,所以才有这番妥协性言语;

其三,王夫人听完周瑞家的话后,她的反应既不是悲,也不是喜,而是低头不语,过了好半天后才发话。

诸君试想,王夫人低头不语的这段时间,她脑中想的到底是什么?贾家的情况,王夫人恐怕比谁都清楚,这番沉默,是意识到大厦将倾前的无能为力,王夫人这位妇人,她绝不是很多论者臆想下的所谓的糊涂人。

王夫人曾针对荣国府的经济危机,采取过一定的措施,但很多读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第74回的抄检大观园。






读者普遍只能看到表面,认为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是因为大观园的山石上发现了绣春囊,抄检是为了清除大观园中的“妖精们”,甚至有读者以此诟病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对姑娘们的名声不利,抄检之举,简直是“丢西瓜捡芝麻”,也只有王夫人这种糊涂人才能干出这种事!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读者着实不少,这亦是《红楼梦》此书的欺人处,即便是上帝视角的读者,也未必真的能看清所有真相。

抄检大观园的目的,除了搜查“狐狸精”,更是为了节流,说的直白些,就是裁人!






在闹出绣春囊事件之初,王熙凤曾向王夫人提出了这个建议,因为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家人,她清楚地明白:再不节流,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扛不住了。

凤姐道:“太太快别生气,若被众人觉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再如今各处的丫头也太多了,保不住人大心大,生事作耗,等闹出事来,反悔之不及。如今无故裁革,不但姑娘们委屈烦恼,就连太太和我也过不去。不如趁此机会,以后凡年纪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了人,一则保得住没有别的事,二则也可省些用度。太太想,我这话如何?”——第74回
但奇怪的是,王夫人嘴里似乎并没有采纳王熙凤的意见,说了一番心疼小姐和丫环们的话,还提出如果真的要省俭的话,从我(王夫人)身上做起。






但王夫人这话具有一定水分,因为王熙凤是贾母身边的红人,即便裁革,王夫人也不希望自己承担这个责任,尤其是贾母怪罪下来,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

所以王夫人很有心计,王熙凤提出裁革,她自己反对,但最后还是裁革了不少丫环,王熙凤在贾母跟前叙述耳边话的时候,也只能说自己干的,再加上家里经济的束缚这一客观现实的佐证,贾母又喜欢阿凤,裁革的事才能通过老太太这一关。反正不管怎样,这事贾母终归责怪不到王夫人头上。

这些情节细节,都是在贾家衰落的大环境下发生的,贾府这些女人,清晰地看到了自家的衰落,并用尽自己的方式进行挽救,可在男子本位下的封建社会,注定是一场徒劳。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终究败在了时代的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中那些细节证明,贾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5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母是《红楼梦》中的重量级家长,堪称红楼女儿国的“国王”,目前诸多论者对贾母评价甚高,认为这位老祖宗真乃是福、寿、才、德四字俱全之人,加之贾母是“木石姻缘”的缔造者和促成者,导致读者对贾母印象很好,却忽略了这位老祖宗也有糊涂的一面,笔者认为,贾府的最终败落,贾母其实是负有最直接的责任的。

是非不辨,直接导致了尤二姐之死

尤二姐明明是被王熙凤、秋桐等人给算计,最终不堪重负,选择吞金自尽,与贾母有何关系呢?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贾母是贾府的第一老祖宗,她的话可谓份量十足,尤二姐在大观园内饱受折磨,除了王熙凤的针对,更多的原因却是贾母的不待见导致的,这一点在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秋桐悄悄告诉贾母、王夫人等说:“专会作死,好好的成天家啼丧,背地里咒二奶奶和我早死了,她好和二爷一心一计的过。”贾母便说:“人太生娇俏了,可知心就嫉妒,凤丫头好意待她,她倒这样争风吃醋,可是个贱骨头。”因此渐次不大欢喜,众人见贾母不喜,不免又往下踏贱起来,弄得这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第六十九回
贾母并未看到任何事实,仅仅因为秋桐的几句诽谤,就对尤二姐口出恶言,上级领导都发话了,下面人更是看人下菜碟,对尤二姐再无半点尊重,日常饮食成了剩饭剩菜,背地里各种关于尤二姐的流言蜚语胡乱传播,到底将这位“花为肚肠雪作肌肤”的绝世美女给压垮了。

《红楼梦》中贾母是非不分的例子不止这一例,再如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正值王熙凤生日,贾琏却与鲍二家的厮混,被突然回家的凤姐撞了个正着,由于鲍二家的、贾琏谈话间提到了平儿,王熙凤便对平儿也起了杀心,在其后到贾母跟前告状的时候,王熙凤有意歪曲事实,称平儿与贾琏、鲍二家的狼狈为奸,准备药死她,扶正平儿,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王熙凤在故意夸张,唯独贾母相信了全部:

贾母又道:“你放心!等明儿我叫他替你赔不是。你今儿别要过去臊着他。”因又骂平儿:“那蹄子素日来我看她甚好,怎么暗地里这么坏。”——第四十四回
好在平儿在贾府人缘不错,尤氏、李纨等人站出来替平儿分辩是非,否则平儿必定受到无妄之灾,甚至有可能会落得个跟尤二姐一般的下场。这些种种都足以说明贾母偏听偏信,她随口一句贬低的话不要紧,却会给当事人的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贾母的事例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权力越大,越要认真谨慎使用。

极度偏心,造成贾府子孙的性格畸形

贾母身为贾家老祖宗,子孙众多,却不知道“一碗水端平”的道理,别的不说,单看贾宝玉这一辈,贾母溺爱贾宝玉、林黛玉,却对迎春、惜春、贾环等孩子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无疑造成了贾府诸人之间的貌合神离。

很少有读者会觉得贾母这么做有不妥,因为大家都将视野放在林黛玉和贾宝玉身上,我们无比欣赏林黛玉的容貌、才华、智商,所以看着贾母对黛玉如此之好,便更觉贾母是个慈祥的老太太,从而忽略了其他孩子的感受。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而在贾母的偏心下,贾府内部诸人之间,你算计我,我算计你,“家和”尚且做不到,何谈“万事兴”?贾环因为从小得不到重视,养成了偏激的性格,第二十五回,他故意碰倒灯油,想要烫瞎宝玉的眼睛;第三十三回,贾环又在贾政跟前进谏谗言,污蔑金钏之死是贾宝玉造成了,这才惹出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的风波,许多人都在指责贾环的猥琐卑鄙,却忽略了贾环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嫉妒贾宝玉受到那么多宠爱!

迎春懦弱,连下人都敢欺负她;惜春冷漠,对从小服侍她的入画下死手(第七十四回);贾环猥琐,频频在小事上算计贾宝玉;贾兰牛心古怪,从不主动参加贾家的宴会(第二十二回),被贾母忽视的这些孩子们,有一个算一个,在性格方面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畸形。

溺爱宝玉,毁掉贾府最后的希望

《红楼梦》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中,宁荣二公知道贾府即将没落,而子孙后代中,只有贾宝玉有挽回贾家颓势的潜力,于是便恳求警幻仙子帮助贾宝玉规引入正,警幻仙子也是费尽心思,她让贾宝玉喝万艳同杯的仙酒,品千红一窟的仙茶,听十四支红楼梦仙曲,最后还将太虚幻境中长相最美的兼美送给宝玉,这些种种行为,都是为了让贾宝玉早日看透世间真相,以便立足于经济之道,委身于孔孟之间。

可我们都知道,贾宝玉从梦中出来后,并没有醒悟,而是继续沉溺于女儿堆中,最终混成个“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闲人,振兴贾府的重任,贾宝玉到底没有承担起来,而导致贾宝玉变成这样的直接原因就是贾母的溺爱。

贾政、王夫人都很重视贾宝玉的教育,第三十三回,贾政笞挞宝玉,乃是恨铁不成钢之严父举动?王夫人也是如此,第七十回贾政从外面回家,贾宝玉为了应付贾政检查功课,于是开始突击补功课,临摹字帖,王夫人知道后,便对贾宝玉说了这么一番话:

宝玉听说,便往王夫人房中来说明,王夫人便说:“临阵磨枪也中用?有这会子着急的,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这一赶,又赶出病来才罢。”——第七十回
所以这一番看下来,贾政、王夫人的教育方式是完全没问题的,可问题就出在贾母身上。贾母太过溺爱贾宝玉,贾政、王夫人身为儿子、儿媳,不敢违逆贾母的意思,所以才不敢十分管贾宝玉,最终使得贾宝玉有恃无恐,混成个百无一用的闲人。

书中第三十六回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贾宝玉被贾政笞挞后病势渐好,可贾母却继续溺爱贾宝玉,甚至刻意阻拦贾政让贾宝玉见外客,贾母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贾宝玉,乃至整个贾家的不负责。

贾母因怕将来贾政又叫他,遂命人将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他:“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了: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呢。”——第三十六回
在贾府第四代玉字辈子孙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贾母并没有意识到危机,更没有为贾家的长远未来做打算,而是沉溺于享受之中。目前很多论者说贾母早已意识到贾府的危机,但意识到又如何,还不是无能为力,所以不能怪贾母,这个说法着实是自欺欺人,贾府败落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的凋敝,贾母却溺爱宝玉,将其养成个富贵闲人,彻底断了贾府振兴的希望,所以贾母压根没看到贾府破败的根本原因,她的眼界让她最多也仅仅意识到家中红稻米不够吃、官中的银子不够用,她何尝能看到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背后本质呢。

发布于 2020-10-21 08:58
王熙凤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3: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只有一位真正的old money——从言语交谈,看贾母之贵族气质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4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笔者最初知晓New money和Old money这个概念,还是从姜文的电影《一步之遥》,演员文章别有韵味地说出那句:我想知道,怎么把我的New money变成Old money?(指暴发户变成真正的贵族)

而《红楼梦》此书中,围绕的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展开的,曹雪芹本身出身贵族阶层,对贵族生活的写实堪称信手拈来,处处妙笔,但笔者历览《红楼梦》前80回,真正能称得上贵族气质的恐怕只有贾母一人。

贾府之中,王夫人出身权宦之家,身上有着很浓的精明算计气息,譬如第34回,贾宝玉遭笞挞,花袭人前来王夫人处汇报工作,期间王夫人便格外“精明”地询问袭人:我恍惚听见宝玉今儿捱打,是环儿在老爷跟前说了什么话。你可听见这个了?你要听见,告诉我听了,我也不吵出来教人知道是你说的。

这个场景亦如今天的单位领导,偷偷拉着新来的实习员工:同事间有人不好好干活,或者背地里说我的坏话,你偷偷告诉我,放心,我替你保密,不会让别人知道是你说的。

王夫人之心机、精明,由此可见一斑。但细品下来总觉得不是贵族那个味儿,倒像是我们普通人日常的工作算计。

邢夫人更不用说了,曹公用“尴尬人”来形容她,又愚又犟,认准了死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跟贵族气息不沾边;王熙凤、李纨、尤氏等人更是初出茅庐的新媳妇,还撑不起浑厚的贵族之风。

唯独贾母这个老太太,贾府几代的贵族之风,最后集中在她一人身上。之前笔者在分析贾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提到贾母高雅的生活品味——吃茶要讲究茶的种类、沏茶之水、烹茶之环境,听戏要隔水来听,酝酿清幽气象,如此种种不一而论,今不赘述,笔者想单从言语交际方面谈谈贾母这个人物的贵族之风。

真正的贵族不单单是有金银而已,她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往往能通过言行巧妙地将贫富造成的阶级感化解,与其交流,不会感觉到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压迫感。

譬如第42回,因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陪其畅游了大观园一番,因受风身染小疾,贾珍、贾琏、贾蓉专门为贾母请来了王太医。王太医自知贾母身份尊贵,故而唯唯诺诺,乃至于不敢抬头看一眼,可贾母主动与他的交谈,立刻化解了这种严肃氛围:

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也便含笑问:“供奉好。”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第42回
细品贾母这番话,大方、得体、亲近。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这话应该是王太医说,以此来跟贾母攀亲近,可贾母很明显在有意顾及王太医的感受,生怕他情绪太紧张,故而顾左右而言他,通过昔日叔祖王君效与贾府的渊源,拉近了王太医的心理距离,不难想象,经过贾母这一番说话儿,王太医紧绷的神经必然松弛下来。

其后看完病,贾母又感谢王太医:劳动了,珍儿让出去好好看茶。这一番言行既表达了对王太医的敬重,同时不失身份,更重要的是,贾母的礼貌相待让王太医暂时放下了“前来豪门贵族”的压力感。

果不其然,王太医下来后,给贾母开药方,说话语气则轻松了许多: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寒,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

恰好奶娘抱着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过来,也让王太医给瞧瞧,王太医更是笑言回答:我说姐儿又要骂我了。只是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

这后来的轻松氛围,全都是贾母一席话带出来的,试想下,若是贾母也是寻常暴发户心态,见了王太医就斥道:你好好给我看病,看不好我饶不了你。王太医在贾府的这片刻时光,只会紧绷心中之弦,安有这般打趣对谈?

如果说贾母对王太医尊重,是基于看病的需求,那么她老人家对刘姥姥同样以礼相待,则更为体现这位老太太的不一般。

贾母从贾府鼎盛时期走来,也曾担任荣国府的管家职位,她一生接待过的各种阶层的人简直不胜枚举,大到南安王妃,小到刘姥姥,她的一言一行,从未有半点越轨,这才真真是贵族修养。第39回,贾母初见刘姥姥,对于这个穷婆子,贾母没有表现出半点嫌弃: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道了万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回答:“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壮。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第39回
贾母这个人非常擅长找话题,而且是根据说话对象是谁来选择不一样的话题。上文王太医诊脉,她就找当年太医院有个王君效来展开话题,眼下刘姥姥来了,她就从年龄入手,夸奖刘姥姥虽年纪大,但身体还这么好,一点点消除刘姥姥的异样情绪。

刘姥姥也是个人精,一听贾母这么夸自己,立刻反过来夸贾母:“我们生来就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就是享福的。”贾母接招,立刻回了一句: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一席话说的在场诸人都笑了。

细品下来,贾母这样的真贵族,在与人交谈的时候总会遵循一个原则——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这是说话的艺术,最次也要让对话者心里感到舒服,而不是只顾自己自说自话,不顾别人的感受。

不难推测,贾母管理荣国府多年,接待了无数人,这种交际艺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越是贵族,越不会轻易得罪人,越是能酝酿出一场平等交流、毫无芥蒂和隔阂的对话,单从此点而言,王夫人、邢夫人跟贾母根本没法比。

整个贾府中,只有王熙凤稍微得到点贾母贵族交际的真传,但阿凤还是太过年轻,还需继续打磨,第35回,贾母称:当日我像凤姐儿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她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

今日方知,这是一句实打实的真话。

发布于 2020-09-21 18: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9: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贾母见刘姥姥,不是嘴馋瓜果,是看破了王熙凤在替王夫人算计她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母听说刘姥姥,便吩咐带进来一会,说是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话。

贾母并不知道刘姥姥是谁,刘姥姥也不是贾府亲戚。而是王夫人父亲连宗的王家老爷孙子的岳母。






这就好像李婶娘不可能认识与贾府连宗的贾雨村的媳妇娇杏一样,双方八竿子打不着。

但刘姥姥是王夫人的“亲戚”,贾母不知道也罢了,听说来了家里,于情于理都要见一见,是给儿媳妇面子。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不过,贾母接见刘姥姥的真实原因,并不仅是亲戚和王夫人的面子,而是王熙凤有意让她听说了刘姥姥,更猜到凤姐的目的。

(第三十九回)周瑞家的道:“这话倒是,我替你瞧瞧去。”说着一径去了,半日方来,笑道:“可是你老的福来了,竟投了这两个人的缘了。”平儿等问怎么样,周瑞家的笑道:“二奶奶在老太太的跟前呢。我原是悄悄的告诉二奶奶,‘刘姥姥要家去呢,怕晚了赶不出城去。’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那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再去。’这可不是投上二奶奶的缘了。这也罢了,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便回明白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这可不是想不到天上缘分了。”说着,催刘姥姥下来前去。”





俗话说“听话听音”,周瑞家的这话里就有弦外之音。

她去“悄悄告诉二奶奶”,说明刘姥姥这回来还只是王家几人知道。穷亲戚上门不好声张,周瑞家的表现正常。

王熙凤听了却说刘姥姥背着东西来,又远,住一晚上再去……这话肯定不是悄悄说,声音不小连年老耳背的贾母都听到了。

以贾母的智慧听见凤姐如此当众宣布,自然要接住这个话,想装没听见也不行。

所以,王熙凤的话就是有的放矢,故意说给贾母知道,而贾母也立即心领神会。

刘姥姥第一次来荣国府是秋末冬初,那会说家里没钱置办冬事,无法筹备过冬和过年。

当时多得周瑞家的偷偷串联王夫人和凤姐,悄悄的来,悄悄的去。

周瑞家的这次还像之前,过来悄悄告诉凤姐,避免被人知道。






可凤姐却大声应答引起贾母注意,说明她要把刘姥姥介绍给贾母。

原因也不复杂,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给王夫人和凤姐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面子难题,需要贾母帮买解决。

而这件事就要从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和目的说起。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选在中秋之后九月前的秋收过后。这个时间节点注定她的目的还是要打抽丰,再要二十两银子回去花。

二十两银子足够他们一家几口一年的生活费,贾府家大业大出手豪阔,不要白不要。

有人会认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头年得了钱,这次背着瓜果菜蔬来报恩。

这么想不错,却天真又不熟悉极其典故。

真要报恩,夏天远比秋末瓜果菜蔬丰富,如何不来?

根据清人考证“打抽丰”,宋代米芾书札就有记载:盖彼处丰德,往抽分之耳。指看见人家丰裕而去索要钱物,也称“分肥”、“抽分”。






因“抽丰”与“秋风”音近,且从明清开始,不少衙役会在入秋后以做棉衣为借口向富户敲诈钱财,俗称“打风雨”“打秋风”。民间便开始称“打抽丰”为“打秋风”,以显委婉、隐晦。

作者明确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时间点是在秋收后,刘姥姥自己也说今年地里多打了几石粮食,明确家中已秋收结束……就是为“打抽丰”而来。否则古人不会选这个敏感时间去富贵人家串门,容易被人误会,名声也不好。

刘姥姥第一次来是救急,王夫人凤姐帮助是情意。第二次再来不但脸皮厚,不地道,也成了“嗟来之食”惯犯。

如果凤姐今年再给,明年肯定还要来。长此以往成了累赘纠缠不休,是“打抽丰”人的共性,也让主人烦不胜烦。

正因刘姥姥嗟来之食,曹雪芹笔下她的第二次出场,明显比第一次形象不堪,也更洋相百出。

作者不认可“嗟来之食”者的贪婪与不知足。才会借林黛玉之口,在后文说出“母蝗虫”,也借妙玉之品德高洁对照刘姥姥之品德如淖泥。






当然,刘姥姥日后挺身而出勇救巧姐的知恩图报是另一回事。

仗义每多屠狗辈,她的大义诠释了人性光辉永不凋谢。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掉刘姥姥打抽丰的事实和缺点。

就像梁山好汉大多义薄云天。可欺负起弱小、残杀无辜的事并不少。哪怕是武松也有屠人满门之嫌。

德与性分歧并不冲突,反而对比出人物的精彩。

王熙凤面对刘姥姥再次上门,显然不能再像上次那样轻易给钱了事。

刘姥姥是王家亲戚,让贾府人知道接连,会诟病她们姑侄吃里扒外掏空婆家,填补娘家。

是以她才丢下刘姥姥,来到贾母房中伺机与王夫人商议,怎么一劳永逸解决刘姥姥的“不知足”。

结果就是借着周瑞家的过来询问,让贾母知晓了刘姥姥的到来。

以贾母的聪明和经验,如何不明白刘姥姥上门打抽丰,会让王夫人和凤姐处境尴尬?

她这一生见过和处理过多少“刘姥姥”,自然经验丰富。

眼见凤姐大声讲出来,她便干脆认下这门亲,给了刘姥姥一个冠冕堂皇的亲戚身份,也好方便王家姑侄对她的周济。






贾母认了刘姥姥,就成了贾府的亲戚,再接济也有的放矢。

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难”因此而解。至于怎么一劳永逸解决,倒不用贾母教授。

刘姥姥走前,王夫人直接拿出一百两银子,是未来五年的“量”,并直接告诉刘姥姥别再投亲靠友了,意思是再来也不给了。

王夫人的处置,也是因之前贾母认亲。毕竟婆婆都见过,贾家上下都知道,这事再不解决干脆,她有什么脸继续当家!

所以,别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到贾母接见之间,不过是周瑞家的传个话,其中的人情世故可多着呢。

就说刘姥姥辞行,何尝不暗示“我得走了,你们给钱不给”。这话看似粗糙,诛心揣测刘姥姥之心。但时至今日,哪次求人办事没成前,不都祭出这句话以求一个结果。不多赘述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24 21:15・IP 属地辽宁
王熙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4: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母将八旬寿庆定在八月初三这天,就明确预告了她的死期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政出差回家后,便张罗于八月初三给贾母作“八旬之庆”,在家大开宴筵,亲朋好友齐至庆祝。

所谓“八旬之庆”,容易引起读书人费解,略解释一二。


首先,贾母生辰是正月,与薛宝钗前后脚。当日贾探春细数众人生日时,曾明确提起:“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既然正月生日,贾母为什么要在八月初三庆祝“八旬之庆”?

虽说《红楼梦》常有差异,但探春提到贾母正月生日,各版本几乎相同,不存在讹误。当另有说法。

其次,头两年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亲自问过年纪。“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

刘姥姥比贾母大“好几岁”。注意这个用词,说明彼时贾母还不到七十岁。要比刘姥姥起码小五六岁。如果小五岁,不会用“好几岁”的说法。而是两三岁,三四岁,四五岁,这是中国人的说话语境。


不久贾赦讨鸳鸯时,贾母更明确说自己嫁入贾府前后五十四年。那会女儿十五岁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加上五十四年,贾母六十九岁左右,正契合比刘姥姥小好几岁的说法。

如今两年过去,贾母最多也就七十一岁,为什么就“八旬之庆”了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其实,贾母的生日和八旬之庆不对榫,对古人根本就不是问题。

“八旬之庆”并不是指八十大寿,而是人生第八旬的庆典。

古人没有“0”的计数,以“一”为始,正月初一为“元日”,贾元春生于正月初一,元春之名就这么来的。

从“一”到“十”为“一旬”,“十一”到“二十”为“二旬”,以此类推,“七十一”到“八十”为“八旬”。

“八旬之庆”,就是说贾母过了七十一岁生日,人生进入第八旬,要庆祝长寿。需要重新选定良辰吉日来庆祝。


至于庆典时间,一般会在七十一岁当年举办,但如果良辰吉日不匹配,七十二,七十三……到八十大寿之前,任何时间都可以举办。自然越早越好。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能过七十岁已经少见,进入到第八个十年,更可算是长寿了。

以贾府的家世,必然要为贾母庆祝“人生的第八旬”,这便是八旬之庆。贾母实际刚过七十一岁。

原文对贾母年纪也交代的清楚。

刘姥姥来那年,结合贾母说嫁入贾府五十四年,她老人家六十九岁。

第二年就到了七十岁。林黛玉重启桃花社后传来消息,说贾政当年六月底七月初回家。

(第七十回)“可巧近海一带海啸,又遭蹋了几处生民。地方官题本奏闻,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账济回来。如此算去,至冬底方回。”

贾政当年没回来,第二年才到家给贾母举办八旬之庆,正好是七十一岁。


曹雪芹在此事上?极为严谨,一点不错。

至于定在“八月初三”,肯定是个黄道吉日。

贾政出去三年回来,贾家也需要借此与朝中故旧做一个“联络”。如此精心举办一次冠冕堂皇的“集会”,作用之大不言而喻。不提。

不过,“八旬之庆”固然是贾母之喜。“八月初三”却未必真是贾母的吉日。

这“不吉利”随着南安太妃来给贾母祝寿越发明显。

曹雪芹惯于使用谐音。“南安”颇有“难安”之意。

南安太妃来祝寿,让贾母寝食难安,结果极可能不寿,预示贾母之寿终。

而且八月初三这个日子也“不吉利”。

八月初三与八月初四只差一天,贾母寿庆是八月初五结束,一共七天。

之所以提到“八月初四”,源于一个时间上的巧合。


从林黛玉来到贾府的时间计算,是第八年半,薛宝钗来到贾府是六年半。还有不到两年时间,就是林黛玉离去后死去的十八岁,也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贾府抄家的时间。

林黛玉在贾府前后十年,薛宝钗是八年。

妙玉请喝的五年梅花雪水,“元丰五年”这些线索,也都是明确的时间伏笔。

如此计算时间,贾母在贾府抄家那年,正好是七十三岁。而她老人家,肯定是死在贾府抄家之前。

七十三,八十四,是古人最常隐喻老人“不寿”的时间之谶。

贾府选择八月初三前后七天为贾母的八旬之庆,就注定影射贾母之“死”。

随着南安太妃的到来,越发证实了这一点。

“七三八四”的时间之谶,无疑是曹雪芹特别选定的日期为贾母庆祝。

繁华一瞬,过后便是悲凉。贾母肯定是等不到八十大寿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31 21:39・IP 属地天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四大生日宴,全以悲剧收场,曹雪芹的用意你看懂了么?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微信公众号: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红楼梦》里,前后有四场过“生日”,全都以乐极生悲收场。就是薛宝钗、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的生辰之庆。

纵观曹雪芹详细描写的这四场生日,就会发现他们全是“贾家人”。不是贾家人的生日一个没有。甚至贾探春的生日都被一言略过。

那么,这四个生日都发生了什么乐极生悲的故事和伏笔呢?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一,薛宝钗的生日

薛宝钗来贾府时十三岁,经过元春省亲,在贾府迎来了十五岁的及笄之年生日。

根据探春的说法,宝钗和贾母与元春一样都是正月,只是她二人都在元宵节后。

作者先不给贾母祝寿,而写宝钗生日。既与当时的金玉良姻说法有关,也代表贾府内部各个立场的纷争。

薛家来贾府一住两年多,元春省亲这么大都不走,等薛宝钗“成年”了还不走?

所以,贾母主动出资二十两银子,给宝钗张罗过“及笄之年”,就是把事闹大,引起舆论压力。

古代女儿“及笄”后,娘家就要张罗嫁妆,寻找婆家待嫁了。

这些事在贾府肯定不能做。

贾母张罗便是告诉薛家“你们该走了”。

而且贾母只拿出二十两银子,用王熙凤的话说“这够酒的,够戏的”?说明钱不够,还得管家王熙凤拿公款补贴。


贾母不是没钱,五十两银子足够却只给二十两,分明与打发刘姥姥一样,二十两银子是贾府打发“打抽丰”的分例。

贾母有撵逐之意,薛宝钗自然知道。

于是她便在酒宴上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借五台山僧众不留鲁智深而揭穿贾母撵逐薛家的心思。

这场生日宴自然是人心算计,谈不上多愉快。

随后更因小戏子的长相,引起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史湘云的不愉快。

贾宝玉才有了一句醒悟偈言: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也像鲁智深唱词一样填了一首《寄生草》。

如果结合鲁智深那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显然就是未来贾宝玉出家之谶。

薛宝钗苦守着一份“金玉良姻”,最终却因贾宝玉离去而孤苦余生,可是这次生日的悲剧伏笔。

林黛玉何尝不也是一无所获!


二,王熙凤生日

贾母出资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过生日。到了王熙凤生日时,她虽也只出资二十两银子,却号召全家集资为凤姐庆祝,这份恩宠哪里是薛宝钗比得?

显然在贾母心中,王熙凤远比薛宝钗更得她的认可。

未来两人都是孙子媳妇,贾母的偏向性也由此可见。

她就是不同意金玉良姻,认为富贵传家不是长久之计。

不过,王熙凤到底也让贾母失望了。

就在生日当天,凤姐回家捉奸贾琏与鲍二媳妇偷情。一场大闹下来,固然将贾琏丑闻弄的尽人皆知,王熙凤的妒忌更令人侧目。

凤姐自扬家丑,不是贤惠之妻的行为。家有妻子媳妇如此,更不是幸事。

贾母当时对凤姐便有不满,委婉的提出:

(第四十四回)“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王熙凤“天大”的事,在贾母口中只是什么要紧事。还替贾琏开脱说人人都是这样,更说凤姐“喝多了,乱吃醋”。这话里话外不但没支持王熙凤,更单提出“妒忌”这一项,便是不满意了。

古代女人有“七出之条”,妒忌为首罪,夫家可以此不贤德而将之休妻。

王熙凤经此一闹,在贾母和贾府众人心中落下妒忌之名,不但为日后夫妻反目埋下祸根,更是落得休妻结局。

贾母是贾家之母,自然向着子孙后代。

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肯定要得到贾母同意才被休。此时贾母说她的“吃醋”,当为日后伏笔。

薛宝钗生日为守寡之谶。

王熙凤生日为被休之谶。

荣国府两房未来女主人全落得一场空,不是悲剧是什么?


三,贾宝玉生日

贾宝玉生日有两件事最值得注意。

一个是“红香圃”的酒令,无论“射覆”,还是林黛玉的《折足雁》,史湘云的《一江风》酒令,都对宝黛钗湘四人结局给出谶语。

尤其林黛玉远嫁,贾宝玉离去,薛宝钗最后与史湘云携手到老的伏笔很明确。

另一个是群芳夜宴掣花签,主各女儿的姻缘。

得到花签的都有姻缘变数。

没得到花签的,就根本没有姻缘。

这里最要注意的是两个花签:

第一,贾探春的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之谶。

第二,林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借昭君出塞,影射远嫁异国为王妃。


探春与黛玉姻缘伏笔重叠,且黛玉的潇湘妃子为探春所取,潇湘妃子又为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故事。

若结合林黛玉之前的《折足雁》离别之意,和之后的《五美吟》中,五位美人全都由一国嫁去另一国,可知黛玉远嫁势在必行。

而贾宝玉生日第二天,平儿还席,尤氏带着贾珍侍妾携鸳佩凤过来,加上王熙凤,这五个“女人”没有一个为贾家生育儿子。

鸳和凤,更是雄鸟。

曹雪芹故意写当日宴会开在榆荫堂,可没有子嗣,贾府该如何“余荫子孙”?

果然,随后贾敬突然殡天。将贾府两脉嫡长传承“子孙断绝”的伏笔扯出来,贾府注定要一败涂地。

贾宝玉更注定要因贾家之败而失去挚爱林黛玉。


四,贾母的八旬之庆

不是贾母八十大寿,而是庆祝老太太过了七十一岁,人生进入第八旬。

古人没有“零”的计数。从一至十为一旬。

当年贾母正月刚过完七十一岁生日,人生便进入第八旬。贾府势必要庆祝她“长寿”而举办庆典。

所以,八旬之庆,不叫八十大寿。贾母也不是八十岁,而是七十一岁。

之所以不将庆典与生日混办,源于老人之寿要低调,择日再办是风俗。

只不过八月初三寿庆的日期囊括了八月初四,结合两年之后贾母去世的时间,恰好应了“七三八四”之谶。

贾母八旬之庆,便充满了她“寿终正寝”的伏笔。

比如南安太妃来祝寿。

南安者,难安也。

既有南边的不安,也有贾母将要“难安”而死的伏笔。

其中江南甄家送来的《满床笏》屏风,随着甄家被抄家,预示贾府富贵终止与“南”相关。

而粤海将军邬家送来的玻璃炕瓶,也预示贾府将要碎灭,以及“无家”之兆与“南”相关。

甄家和邬家,都源于南方,“难安”也。

刘姥姥讲述雪下抽柴故事,预示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当晚,贾母去世。故事还没说完,南院马棚起火,还是“祸”在南方。

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碰到贾蓉来向王熙凤借玻璃炕瓶,是王子腾送给凤姐的。


王子腾的九省都检点。

邬家的粤海将军。

一南一北两个边防重镇一把手,代表贾府的军事权柄。

而北为北静王,南为南安王,可知这几家日后连累贾府家破人亡被抄家。

《红楼梦》中每个线索都不能单独论证,作者必然多有伏笔,前后关联。

贾母八旬之庆的线索,预示她老人家日后寝食难安而死,也与南安太妃看姑娘有关,更与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有关。

如此一来,便与前文三个生日全都能呼应上。

贾母一死,树倒猢狲散,贾府迎来抄家,一败涂地。

纵观这四个生日,全都主败亡之兆。

曹雪芹下笔不留情,越是热闹的情节,越是悲情之谶。

未来贾府嫡长一脉,全部断子绝孙。要不是二房还有贾兰,结局不可想象。

但贾兰也不是宁荣二公的嫡长,这就是破而后立之谶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22 22:05・IP 属地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5 17:3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可爱老太太——贾母
潇湘尘影
潇湘尘影​
首先要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永远也不要忘记,
​关注她
49 人赞同了该文章
初读红楼时,我一直觉得贾母是当仍不让的第一女主角,我知道这不对,可是,人类不能拒绝自己的感觉的。在我眼里,这个老太太比林妹妹有魅力多了。

这帮少男少女们不少吃,不少穿,如果去上学,就是学霸,他们没必要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而这个老太太,实在太过光芒四射,这个祖母形象甚至超过了我想像中的奶奶,我觉是她可以是古今中外第一老太太了。

首先这个老太太很爱美。她毫不掩饰她对美的向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

这是她在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时候说的。这是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场合,完全不是开玩笑。老太太这话在心中简直炸了个雷,当时我还是个学生,无数人故作正经地的告诉我,模样不重要,心理美才是好孩子。我当时对那些人如此正儿八经感到疑惑,总觉得要用这么大力说出这种实在有点别扭。

这个封建代表老太太的说法实在是太政治不正确了,既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也不符合封*建*主*义价值观,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不是说娶妻要娶贤么?后来才明白,越是用劲力气说出的话也许是假话。老太太说这话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世上人,哪个成家不看模样的,史太君只不过把埋在众人心里的话说出来罢了。

史太君不仅爱美,还喜欢收集美,读到刘姥姥初见史太君的情形,我哑然失笑。

刘老老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

象不象阳光版的黑山姥姥?黑山姥姥收集的是美丽女鬼,老太太收集的是美丽活人。贾宝玉看到袭人的两妹妹,便想弄到园子里去。这可真是从史太君那继承而来。

老太爱美,爱收集美,也爱打扮自己美美的。

四十回中,碧月早已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

一般来说,我觉得老太婆戴大红花,象扭秧歌的老太太,驴粪蛋上插朵花,可贾母不同,也不知是老太太的气势还是老太太的富态,我觉得贾母带上大红花就那么漂亮得意。



史太君心肠很好,小道士冲过来,所有人都叫打,唯有史太君说出一番悲悯世人的话:“小门小门户的人都是娇生惯养的”她把园子里所有女孩们都收起来,象老母鸡一样把护着她们,把她们抚养长大。

难怪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前想的也是奶奶,

可惜小女孩以为有了奶奶,便有了火炉,有了烤鸭,有了温暖的屋子。

小女孩还是冻死了。

长大后,回过头再去想这本书,我忽然发现一个重大事情,史太君看似保护了每个人,其实她一个人也没保护到。唯一一次出手保护鸳鸯也不是因为爱心出发,而是贾赦娶鸳鸯实在是涉及到老太君的核心利益,老太君的私房钱老被鸳鸯掌握着。自始自终没看到老太太真正为鸳鸯的人生想过什么安排,以高鹗的写法,鸳鸯的结局是自杀而死,鸳鸯真的是只剩下这要路了。

最让寒心的就是迎春的婚事了。在我看来,园子里大多人的命运都与大环境也与个人性格有关系,宝玉婚事负着家族命运,上有元春,下有王氏,老太太不能确定宝黛的婚姻有不得已的苦终。可是,迎春,她的婚事与家族有什么相关,迎春嫁给这么一个猪狗不如的男人只会对家族有害。

我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奶奶,曾经为她找过一千个理由替这个白发如银的老太太开脱,她和大儿子之间关系已经够差,她背后说了太多大儿子的不是,她不愿意再反对。她心存侥幸,以为儿子终不会为了几个钱去害亲身女儿。

可是迎春还是死了,被活活折磨死的。老曹最让人痛恨的就是,真到重大事件,他就几句话说完。晴雯死前只是叫了一晚上娘,迎春死就是一句话稍来。

迎春的死就是一个预兆,贾母象一个辛勤的园丁,这些女孩们在她的影响下,个个长得象个水葱似的,有的才华四射,有的文雅稳重。然而,贾母似乎只是个园丁,她负责养花,并不负责如何采摘。

我后来想明白了,终其一生,贾母是一个成功的母亲,妻子,奶奶,如果她早点死就好了,因为作为一个母亲,她实在为贾府作了太大贡献。

贾府曾经碰到过几次危机,都是贾母来解决的。

第一次危机是贾敬撩摊子,贾敬一直都是贾府之光。仔细想想,贾府并不是象标榜的那样重文。林黛玉的老师是进士出身的贾雨村,贾府众多子弟,也不知从哪找来一个大概秀才都不是的破落文人当老师。不错,并不是所有的大儒都有文凭,贾代儒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么能管是贾家众多纨绔子弟?贾敬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考上进士,实在是天份很高。天才容易厌世,贾敬甩手不干了,贾府那时能拿得出手的人都没有。贾母推出了贾政。贾政天份不如贾敬,不过,人也方正,之乎者也说出得挺好,摸摸三屡胡须,还挺有派头。作为贾府的形象代表还可以。就这样,贾府勉强过了第一次危机。

可惜,贾政的天份实在是太低了点,连手下人也管不住。在官场上混,不是会说之乎者也就可以的。

接着,贾珠也死了。贾珠本来是作为贾家下代继承人来培养的,可惜太大的压力让贾珠不堪重负。贾母这时推出了元春。这是贾母第二次挽救贾府。有个情节我印象深刻。元春进府,左边拉着王夫人,右手拉着贾母。这一点,即使是贾宝玉也没做到。元春是由王夫人和贾母共同抚养的,元春有贾母的睿智宽容,也有王夫人的坚毅朴实。

元春是女孩,贾家已经后继无人了,只好推出一个女孩去挡一片天。

老太君在加紧培养宝玉。她想着宝玉能接上棒来。老太君的想法很简单,作为贾家名誉董事事长,她为贾家培养一代一代继承人,她认为她作到这点就已经足矣。

这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普通人家的妻子,除了养儿育女以外,也要为家庭开支以及未来谋划。老太太可以说是一点都没想到这个。冷子兴说道,,贾家无一人为未来想事。其实,这话也不全对,贾家其实还是有人为未来想的,比如秦可卿,比如探春。可惜前者开篇就死了,后者呢?也许为了几个钱,也许为了几天的安生日子,便被安排远嫁,本来没几个人才,贾家还硬生生地扔了,这就是末世之象。

老太太生活奢侈,仔细看看,实际上贾家是被几场事情给败的。第一场就是元春省亲,这件事的花费,奢侈确实怪不得老太太。第二件是可卿葬礼,第三件就是老太君的大寿,贾母表现忒有意思。

先一二日,还高兴过来瞧瞧,后来烦了,也不过目,只说:“叫凤丫头收了,改日闷了再瞧。”完全一付钱多不愿数模样。与此相比,元春省亲时,口中连声说的是:“不可太过奢侈。”贾母看那些宝物时,大概不知道这些都是用她儿孙的未来活命钱来买的。

同为女性管理者,慈禧太后用军费过寿。

老太太最为不对的事情就是没有支持探春的改革,探春的改革那一篇实在是非常精彩一节,探春,宝钗,李纨还有熙凤平儿,这些女性管理者的表演个个精彩分层,如果给她们时间空间及机会,为贾家恐怕不只是省几百两银子,大到贾家子弟未来失势时的救命钱,小到可以不用迎春探春卖身。

通篇没有看到贾母对探春的改革给过一句赞扬,熙凤给大观园弄了个小厨房到是被贾母夸到天上了。

贾母的不吱声就是反对,探春的改革中道夭折。

贾母唯一的重大的行动就是抓赌她亲自监督,下重手,绝不留情。此等行为看似雷厉风行,其实有大锤子砸蚂蚁之嫌。

贾家有三大问题,一缺一多一少。缺继承人,多纨绔,少钱。前两者的确不是贾母可以左右,少钱的事是可以通过内政管理来缓解的。

贾母对此从无作为,却去抓赌。这种抓小放大的行为实在不符合贾母风格。

答案被我一个在派出所工作的朋友解释了。他告诉我,现在派出所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群众脾气越来越大,维稳不好干,罪犯千奇百怪,他们应付乏力。我问他以前为什么好干,

“以前就是抓黄赌毒,这些人一看到我们,就听话得很,连个屁也不放。”

原来抓赌是来钱,显权威最快的办法。

可怜的贾母,不象我们,人死如灯灭,风再吹吹,连灰也剩不下。她生在一个有前世有来生的世界,她生前享尽荣华富贵,死后会受尽贾家先祖的责备,想来贾母那时会说:“这怪不得我,怪不得我。”

她这话也许真的出于她的真心,她真的觉得这一切与她无关,可是当她从地府看向人间的时候,看到她的儿孙也许连能挡风挡雨的片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她八十大寿时,那一屋子金灿灿的宝贝,她有没有后悔自己的短视,懒惰,无能。

编辑于 2019-03-14 2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9:08 , Processed in 0.0749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