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2|回复: 68

薛宝琴&流水空山有落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发表于 2024-6-23 20: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薛宝琴一个外人,贾母却将凫靥裘赏赐给她,为何却不留给林黛玉?
[color=var(--GBK03A)]红楼不红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4A)]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红楼梦》
薛宝琴是《红楼梦》中一个bug级的存在,在大观园中黛玉、宝钗双峰鼎立,其他姊妹难忘项背之时,曹雪芹突然安排薛宝琴于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悍然入驻大观园。
薛宝琴到底有多优秀呢?单看《红楼梦》文本,她的容貌不在钗黛之下,以至于贾母差点相中她,意欲将其匹配宝玉;她的才气斐然,作怀古绝句十首,能与“堪恋咏絮才”之黛玉相提并论。
更为重要的是,在封建时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背景下,薛宝琴跟随父亲周游天下,用薛姨妈的话来说“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宝琴的这份阅历非黛玉、宝钗所能及也,换言之:薛宝琴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过着近似现代生活的女孩子。
于是我们看到,薛宝琴初入荣国府,就收获了贾母的宠爱,乃至强逼着王夫人认宝琴做了“干女儿”;紧接着天降大雪,贾母又赏赐给薛宝琴一件凫靥裘,惹得众姊妹眼红不已,且看原文:
正说着,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哪里的?”宝琴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哪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第49回
由此观之,貌似贾母“喜新厌旧”,来了个薛宝琴,就忘了林黛玉,否则这么好的凫靥裘,为何不留着给自己的外孙女儿林黛玉,反而给了薛宝琴这么一个外人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过曹雪芹的笔法,他刻画人物特别喜欢抓重点。
就比如林黛玉,曹公从来不会描绘黛玉穿的是什么衣服,眼睛是大是小,身材是胖是瘦,充其量用“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样的抽象句来描绘,为何?
因为林黛玉仙气飘飘,曹公刻画她注重的是黛玉的气质、神韵,所以不会刻意描绘她的衣饰,这样只会让黛玉世俗化。
反之,诸君再看王熙凤,这么一个世俗精明的女子,自然需要进行“世俗刻画”,于是王熙凤刚一出场,就穿金戴银,彩绣辉煌,打扮得如同神仙妃子一般,外形更是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一下子就把凤姐世俗美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个逻辑下,我们回到上面的问题:贾母为何不把凫靥裘给林黛玉,反而送给了薛宝琴呢?因为贾母给过林黛玉更好的。
曹雪芹很少描绘林黛玉的穿着,唯独在第49回,薛宝琴得到凫靥裘之际,曹雪芹居然详细描绘了林黛玉盛装出场的画面,且看原文:
宝玉便邀着黛玉同往稻香村来。黛玉换上搯金搯云红香羊皮小褂,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金心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第49回
这是《红楼梦》中鲜有的直接描述林黛玉衣饰的描写,而且偏偏就出现在贾母赏赐薛宝琴凫靥裘之后,何也?恐怕曹公也担心读者会觉得:贾母疼爱宝琴,胜过黛玉。故而赶紧下笔找补,以免读者误解。
大雪天里,其他的姊妹们都是普通的大红猩猩毡和羽毛缎斗篷,只有林黛玉是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薛宝琴的凫靥裘,不过是野鸭子毛做的,林黛玉的鹤氅,却是白狐狸的毛皮做的,既轻薄又暖和。
这白狐狸的鹤氅是谁给的呢?自然是贾母,林黛玉当年六七岁就从姑苏来到金陵,身量尚小,如何能带这般成人鹤氅?必然是其后在贾府生活的过程中,贾母赏赐给她的。
因此,薛宝琴受贾母宠爱,是因新人初到,故而炙手可热,林黛玉才是实实在在受贾母宠爱的孙女儿,黛玉、贾母身上流着同一脉血,怎么可能会为外人忽视自家外孙女儿呢?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4-11 12:45
林黛玉
曹雪芹
红楼梦十二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08: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按:此批甚不可解。周汝昌校为: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现 渡口,各示劝 ,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 现渡口,红颜固[?]屈从枯骨,不能各示劝惩,[岂]不哀哉。戴不凡校为:[乃]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各示劝惩,[岂]不哀哉。红颜固[不]能不[化为]枯骨[也],[叹叹]!小子愚见:此妙玉偏僻处,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屈从,[岂]不哀哉。固是劝惩,红颜能不[为]枯骨!以“固是”“各示”为各本因吴音相混错抄之一例。)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庚辰双行夹批:茶下“糟蹋”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要,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该批: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吃?作书人又弄狡猾,只瞒不过老朽。然不知落笔时作者如何想。丁亥夏。]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蒙侧批:妙手层层迭起,竟能以他人所画之天王,作纵(?)神矣。]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该 批:黛是解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7: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咏梅九首
[ 明 ] 高启
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qu...
终身误
[ 清 ] 曹雪芹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 (一说辽阳 ),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颙之子(一说曹頫...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出自 曹雪芹 的《咏红梅花得“花”字》

原文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直译

“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

余雪,喻白梅。落霞,喻红梅。闲庭,幽静的庭院。

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槎,木筏。

瑶台:仙境。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


解析
“春妆”句:为红梅花设喻。春妆,亦即红妆之意。“闲庭”二句:通过写景含蓄地说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红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消。”落霞,喻红梅。宋代毛滂《木兰花·红梅》词:“酒晕晚霞春态度,认是东君偏管顾。”闲庭,幽静的庭院。“幽梦”句:意思是随着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声,梅花也做起幽梦来了。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红袖”的“红”点出花的颜色。“游仙”句:意思是梅花的香气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传说,见《博物志》记载:银河与海隔空相望,居住在海岛的人,年年八月定期可见有木筏从水上来去。有人便带了粮食,登上木筏而去,结果碰到了牛郎和织女。泛,飘浮,乘舟。绛河,传说中仙界之水。《拾遗记》:“绛河去日南十万里,波如绛色。”乘槎本当用“天河”、“银河”,而换用“绛河”,是为了点出花的红色。槎,木筏。瑶台:仙境。咏梅诗词多有此类比喻,如杜牧《梅》诗:“掩敛下瑶台。”瑶台种,就是说它是“阆苑仙葩”。“无复”句:不要因为红梅花不够艳丽而怀疑它曾是瑶台所种。

大家又叫新来的邢岫烟、李纹、薛宝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红”、“梅”、“花”三字做韵。专命折得红梅的贾宝玉做一首《访妙玉乞红梅》诗。

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当时的豪门,特别是贵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虚,做诗成了一种消磨时光和精力的娱乐。他们既然除了“风花雪月”之外别无可写,也就只得从限题、限韵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说中已换过几次花样,这里每人分得某字为韵,也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唱和形式。描写这种诗风结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这一阶层人物的无聊的精神状态。

从人物描绘上说,邢岫烟、李纹、薛宝琴都是初出场的角色,应该有些渲染。但她们刚到贾府,与众姊妹联句作诗不应喧宾夺主,所以芦雪庵联句除薛宝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众人接着要她们再赋红梅诗,是作者的补笔,借此机会对她们的身份特点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过诗句来暗示的。薛宝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闺秀,豪门千金的“奢华”气息比其他人都要浓些。小说中专为她的“绝色”有过一段抱红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诗犹如是在作自画像。


【{大旨谈情,奇文,情文。晴雯===李绮+李纹===邢岫烟+薛宝琴}】

《梅花观怀古》,是《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其十: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9 17: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专栏]李纹李绮:从梅花诗看二人隐藏的悲声
山居阁 2017-03-22   |  1293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1】

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贾府来了很多亲戚,其中李纨的娘家来了一位寡婶并两位堂妹,这两位姑娘一个叫李纹,一个叫李绮。

李纹和李绮的详细情况不明,只知父亲已经亡故。从作者对李纨的概述中,我们探知的一点是,这位国子监祭酒的家族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族中不论男女皆令其读书。可见李纹李绮经家族熏陶,修养很高。

她们的外貌作者没有描述,但却从一波三折的别人眼中,给予了我们完全相同的三个字:水葱似地。腹有诗书气自华,美丽动人这些字眼用在她们身上是不虚的。

内心曾有过这样一个疑问:薛蝌是为了嫁妹来京,邢家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来投亲,李家母女来干什么呢?看作者的描述,李婶家并不是邢岫烟似地那种情况,也不曾听说二位女子有什么婚约,那么极有可能,李婶来京是为了两个女儿的能有个好归宿。

试想一个寡妇度日多有难处,到京以后既有娘家弟弟可以依靠,又有侄女嫁入大家族。这些人脉资源,会让她们有更多的人生选择,上京投亲应该是比较明智的。

【2】

李纹李绮的年龄和宝黛诸人不相上下,大约十五六七岁左右,正是天真烂漫的年华。可能是因为母亲在身边,又是客居,也体量姐姐李纨孀寡,这两位女子非常温婉安静,在前八十回里,每一处,她们都是不争不噪,言行有度。

芦雪广联诗,李婶曾对史湘云和宝玉烤鹿肉深是纳罕。李纨也不特别推荐自己的两个妹妹作诗赋对的。所以在红楼梦李纹李绮的身上的淑女的束缚做派更过胜过宝钗。


宝钗的行为规范已是楷模,李纹李绮因为以上我们所说的这几条更加小心谨慎,真正是做到了一句话也不多,一句路也不多走,举止娴淑。脂斋的批语针对二人的也不多,透过二人所留不多的诗句和谜语我们大体上对二人有了一个模糊的预知。我们依次来看看二人的个人展示。

【3】

我们先来看李纹,李纹应该是李绮的姐姐(有李大妹妹的称呼),李纹做的诗非常有限,仅仅是在联诗中有这样两句:

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

和后面收尾的:欲志今朝乐。

作为联句对诗,我们再补上阳回斗转杓的前一句:葭动灰飞管。也补上寒山已失翠的后一句:冻浦不闻潮。这样看去有了一个整体的意思,就是时光飞转,斗星移动,冬天来到,寒山失去了生机,水已冰封的这么个场景。

这个时候,薛宝钗特别知心的说,李氏二位姐妹和邢岫烟联诗屈才,又是客,让她们再作红梅诗。李纨也特别有心,只让李纹来作,就说李绮不大会作,让宝琴来,以“红梅花”三个字来作韵,做七律。

这三首诗正是作者对三人作的正传。

李纹作了以“梅”字为韵的这首【咏红梅花】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诗的第一句写的是白梅花她很高洁,已经有太多人去赞扬我们已懒的再去写了,我们说红梅花。那么红梅花怎么样了呢?她为了显现自己的鲜艳就迎着春寒开放了,她开的很有意境,像喝醉了酒一样。可是她太红了,这个红就是她被寒意冻坏后从裂痕中流出的血,等到她有了梅子,心中也满是这种酸涩,虽然对命运没有怨恨也是心灰意冷了。

后面的四句就为我们来解释红梅的人生不幸,原来红梅花是天上王母娘娘的仙桃花所化,吃错了丹药,从此脱去了高贵。现在江南江北到处都是红梅花,蜂蝶这些不懂她的反而对她品头论足,而我要说的是,你们不要再猜疑了,她的品格是高贵的。


看看与李纹有关的这两次诗意的写就,都是冰冷的,没有一点欢喜的味道。连同她的名字“纹”——织物的纹理和列缝看也是不祥的预兆。

当时作红梅诗三人:邢岫烟得“红”字,李纹得“梅”字,薛宝琴得“花'字正应了三人在贾府的所有遭遇。邢岫烟被指与薛蝌,应了喜庆的“红”字,薛宝琴是入贾府就被捧成了“花”,处处得到另眼相待,而李纹正是什么也没有得到。“梅”实为“没 ” ,真的是一无获。

而她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在后面有一个非常浅近的谜语,“水向石边流出泠”,水去冲击一块挡路的石头,水纹还会有吗?没有了,变成了山涛了,那就是只能随波逐流,任由命运,不能做主。

【4】

我们再说李绮,她和李纹大体情况差不多,在联诗时只有两句: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补齐前面的“价高村酿熟”和后面的“阳回斗转杓”后,大体的意思就是这样:这一年谷子丰收,高粱也收成很好,酿成酒,但价格有些高,于是斗转星移,时光飞度。

接着李绮没有再作诗,因为李纨的内心非常清楚,这里不是她们作诗的地方,姐妹二人也不能毫无眼色的一起来显现才华。但后李纨有备而来,老太君说让作灯谜,李纨姐妹早就已经作好了。李绮作的灯谜最是简单只有一个“萤”。众人猜了半日,还是薛宝琴非常聪明,她说是“花”。最后黛玉也说,真是妙!萤可不是草化的。黛玉夸人,那就是非常好了,李绮的才学和心智可见也非寻常。


看看她的这些不多的语句,这也是一个高洁,但命运堪忧的女子。花草化萤,而萤火虫只是照亮了自己,生命非常短暂,李绮是草木之人,人生也就可想而知。

【5】

虽然李婶在贾府深得敬重,李氏姐妹也没有要长期在此借住,经常到舅舅家去住一段。她们低调,而且无争,但隐隐还是感到了一种悲伤。

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所有寡妇的悲哀。一种社会的普遍认同,这种人褔薄命硬。李纨、李婶同出一门,人们多有忌讳,那么对李纹与李绮的人生会有一个不小的影响。而她们母女三人,是一个为其作主的男人也没有,纵然她们是如此合乎当时社会的淑女形象,命运也会对她们的人生打上折扣。

在以后的未知里,她们也会和很多当时的这些女子命运一样,变相的成为家族里的一个联姻纽带。

脂斋有一句批语,邢岫烟【{度恨菩提}】,李纹,李绮,薛宝琴【{钟情大士}】都是妙玉的陪客【{四仙姑}】。妙玉,高洁孤傲,终陷泥潭,那么这几个女人同样是与红梅有缘,命运也就堪忧。

这是薄命司的所有女子的核心不幸。李纹和李绮应该是副册中的女子,又怎能有好的归宿?

不过都是这一梦怅惘里的那一缕游丝罢了。也只是想起雪地上那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缎斗篷来,我们的心也曾搅碎如血,叹一声:真是红颜命薄,不忍回顾!



                             卿卿言书君素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6: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宝琴【{秦钟//宝琴钟子期}】
唐代 / 释彪
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吾有一宝琴,价重双南金。刻作龙凤象,弹为山水音。

星从徽里发,风来弦上吟。钟期不可遇,谁辨曲中心。

菩提偈

惠能〔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朱慈炤,慈,薛宝琴
钟子期 - 俞伯牙的知音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锺子期,名徽,字子期,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锺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锺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锺子期

  • 所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 出生地

    楚国汉阳


  • 身份

      樵夫、琴师伯牙的知音

  • 相关典故

    伯牙摔琴谢知音

  • 代表作品

      高山流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求学深造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伯牙。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鼓琴觅知音

他日思夜想: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晋国冇得,还有外国,单单不就得知音人。他抱琴回土生土长的楚国,一来为晋国求贤,二来寻找知音,那天,他把官船弯到汉阳的一座山坡下,面对汉江弹起“

“高山流水”这曲子,曲还没有弹完,一根主弦陡然绷断。伯牙晓得弦断得蹊跷,必有知音到。你说那知音是个么样的人咧?他不是豪门公子,也不是一介书生,偏偏是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锺子期。他听到俞伯牙弹的“高山流水”,心合琴声跳,斧随琴声舞,不想,一板斧劈断一根大树枝,主弦就绷断了。

俞伯牙有意在官船上大声感叹:“为何荒野回声大?”山林中,锺子期高声回答:“只因山高流水长!”伯牙重整断弦,再弹一曲,子期合唱:“美哉洋洋乎,意在高山!”伯牙也不理会,又弹一曲。子期急奔下山,隔船赞唱:“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一听,忙把子期请到船上,美茶相陪,酒肉款待,谈音论律,八拜为交。伯牙年长称兄,子期为弟。

话长夜短,两人不觉聊到东方鱼肚子白。子期起身要走,伯牙难得知音,哪里舍得,硬要接他到晋国,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共操艺琴。无奈锺子期上有年迈二老高堂,下有兄弟姐妹,远离不得,只好约定来年中秋在集贤村钟家相会。

摔琴谢知音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请问老公,这里可是集贤村?”老翁说:“集贤村有上下两个湾子,不晓得先生找的是哪个?”伯牙说:“找我的知音朋友锺子期。”老翁一听说是找锺子期,眼圈就红了,眼泪一洒,号哭说:“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咧?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今昼是他的百日,他闭眼那暂,还要听先生弹琴哪!”伯牙一听,跌脚捶胸,三泡眼泪四泡流,呜呜哭了一大场。他跟着钟父到子期坟头,把琴搁在拜石上,打起盘脚,愈哭愈弹。那上下左右湾的伢儿老小,听说大臣都跟子期上坟,一窝蜂赶来看稀奇,一见伯牙打坐弹琴,以为他好不懂事,还在取乐,就都嘘之啦沙、叽叽哄哄地走了。伯牙一见,越发伤心,搜出解刀,割断琴弦,举起瑶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1]



折叠编辑本段史籍记载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的时候,锺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锺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锺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琴声就像水势浩荡的江河。”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锺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纪念

锺子期墓

锺子期系春秋楚国人士,其墓就位于不远的马鞍村。经修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锺子期(4)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锺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深情厚谊,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2]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伯牙鼓琴图》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中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一书。画的是俞伯牙与锺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作者用生动、准确的笔墨刻划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活动,弹琴者的专注传神,听琴者的入神,都跃然绢上。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并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







参考资料

“钟子期”为什么改成“锺子期”:细说钟、锺、鍾、鐘2021-03-14 10:16:04 来源: 杏坛金语  举报

分享至



在汉语中,对于非常要好、相互了解、无话不谈的朋友,有一个特别的叫法——“知音”,这来源于动人的故事《高山流水》,故事有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俞伯牙与钟子期。
这个故事被选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安排在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题目改为《伯牙鼓琴》。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看到的书中都写成“钟子期”,现在却改为“锺子期”。
现在为什么改用“锺”而不用“钟”?“钟”“锺”“鍾”“鐘”这四个字又有什么关系?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搞清楚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细说一下。


先说为什么要改: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计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3500个常用字,二级字表为3000个次常用字,三级字表为1605 个专门领域通用字。

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根据要求,《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钟子期”改为“锺子期”,根据就在这《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姓氏人名,而且是教材文言文中的,就应当将“钟”改为“锺”。“锺”字在表中排在第7679个。


“钟”与“锺”的关系:
“钟”与“锺”都是“鍾”的简化字,只是后来“锺”停用了,只用“钟”字,而再后来“锺”字又被恢复使用,并且作为姓氏人名以及文言文中的规范用字。
比如,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名字现在就写作“钱锺书”。而更多要改过来的,当然是古代人的姓名,因为“锺”是姓,另外还有复姓“锺离”,所以涉及到的人名很多,你像战国时期的锺离春、三国时的锺会、南北朝时的锺嵘。此外还有地名,“锺离”原来就是地名。
那么,由于简化字“钟”已经用了这么久,很多这个姓的人还要改吗?我认为,由于个人信息已经录入户籍以及个人档案,今人的姓名是不能改了,而且也不需要改。但如果是新出生的,想改或许可以改。


“鍾”与“鐘”的关系:
这两个字在古代有通用的情况,今天又合并简化为同一个字——“钟”,但其实它们有不同的意义。
在《康熙字典》中,“鐘”的解释有:1.乐器。2.地名、山名。3.通“鍾”;“鍾”的解释有:1.酒器、容器。2.聚。3.重。4.量词。5.国名、地名、县名。6.姓。7.“鍾離”(钟离),复姓,与“鍾”同宗。8.琴名。9.“龙钟”,竹名。
从造字的角度看两个字的本意,“鐘”是乐器(一说报时器),而“鍾”则为容器、酒器,所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在有些地方不能互换。比如“晨鐘暮鼓”的“鐘”不应写成“鍾”,而在“汝南王亮以琉璃鍾行酒”这句话里,“鍾”不能写成“鐘”。


关于钟姓起源的问题:
由于“钟”字同时对应繁体字“鐘”与“鍾”,那么作为姓的时候,究其本源到底是哪一个呢?还是两个都是姓?“钟子期”的“钟”对应的确定是“锺”吗
据考证,钟姓的起源有好多个,而普遍认可的是源于殷微子启。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化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意思是以封地“钟离”为姓,后又有单以“钟”为姓的。这里的地名“钟离”繁体为“鍾離”,所以源于这一支的钟姓本当姓鍾。
而古代也有以官职为姓的。周代有专门负责钟吕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所以有一种说法,郧公钟仪的先祖即为钟师,以钟为姓。那么,源于这一支的钟姓则本当姓鐘。而据说钟子期即为其后人,若果真如此,那么钟子期当为“鐘子期”。
可是即便上述说法属实,由于“鐘”对应的简化字只有“钟”,而《通用规范汉字表》里又专门规定用“锺”字,所以教材也只能改为“锺子期”。


常建《江上琴兴》原文翻译及赏析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常建《江上琴兴》原文
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泠泠七弦遍,万木澄幽阴。
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
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
常建《江上琴兴》翻译
江上调着玉琴, 调一次弦就清一次心。泠泠的调完了七根琴弦,周边的森林越发的幽静阴凉。江中的月影更白,幽蓝的江水也越发的深沉。才知道这梧桐木做的古琴 可以佩上黄金的徽标。
常建《江上琴兴》赏析
《江上琴兴》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常建的诗词全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说“龙钟” 子夏书坊 2018-05-02   |  2137阅读  |  1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天宝八年(749)辞京赴边;途中遇回京使者,写下这篇《逢入京使》,表达思乡之情。这首诗语浅情深,播在人口。然而,对“龙钟”一词的解释,却往往未尽透彻,乃至偏差。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老《辞源》特为岑诗增设一个义项,曰:“岑参诗‘双袖龙钟泪不干’,言沾濡湿润也。”此后各种辞书,多相沿立此义项。各种唐诗注本和唐诗赏析,也多据此义项作“沾湿”解。三人成虎,信以为真,习以为常。其实,仔细推敲,于字义和诗意都无法说得圆通。诗歌之遣词造句,是有一定规则的,七言诗句的格式,通常是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极少上二下五。岑诗“双袖龙钟泪不干”,自是上四下三句式,也就是说,“龙钟”一词是修饰“双袖”的,不是修饰“泪不干”的。即写以袖拭泪的状态,而非写泪湿衣袖的情况。由于对“龙钟”所状双袖之态,不甚了然,所以从“泪不干”臆断其为“沾濡湿润”貌。古人衣装多长袖,即戏装之所谓“水袖”。拭泪时,袖口下垂,摇曳不定,这就是所谓“龙钟”。“双袖龙钟”,乃形容频频挥袖拭泪。频挥双袖拭泪,还是不干,极言乡思之深重难遣。这样解释,似乎较切合诗意,也较符合词义。何以见得?这就需要探探“辞源”了。
  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语言符号。随着语言的发展,字的形音义也跟着演变。于是字有本义,又有引申义;词有原意,也有延展意。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毛传多转音”条云:“古人音随义转,故字或数音。”音义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基因之传承,是贯穿始终的。这便形成字族和词族,在族类中保留着血缘关系。汉字多单音词,也有双音词和多音词。双音词称联绵词,有叠韵,有双声,有非双声叠韵者。叠韵联绵词,在音转中,会派生出词义相类似的新词,形成一个词族。例如“朦胧”(不明晰),就是叠韵联绵词,与之相关的联绵词有模糊(不清楚)、马虎(不认真)、懵懂(不清醒)、糊涂(不明白)、混沌(不分明),等等。这一词族的基因,即“义根”(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称为“意根”),就是表现“不确定性”之意,用以描写视觉、听觉、感觉所触及的形态、事态、动态、心态不确定的情状。“龙钟”这一叠韵联绵词,不属于“朦胧”一族,它的“义根”是“不稳定性”。与之同族的词有郎当、踉跄、潦倒、婆娑、蹭蹬、酩酊,等等,形容衣服不稳贴的“郎当”,形容行走不稳的“踉跄”,形容仕途失意的“潦倒”,形容舞姿盘旋的“婆娑”,形容人生遭挫的“蹭蹬”,形容醉态颠倒的“酩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根”,就是“不稳定性”,都用以形容某种不稳定状态。



  “龙钟”一词,据辞书推测,源于《荀子》的“陇种”。《荀子·议兵》云:“圜后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陲陇种东笼而退耳。”唐杨倞注:“其义未详,盖皆摧败披靡之貌。……(或曰)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即龙钟也。”唐人对“陇种”之义已不甚了然,或谓“如陇之种物”,乃望文生义,没有搔到痒处;或疑其即“龙钟”,状败走潦倒之貌,庶几近之,尚切“不稳定性”的“义根”。唐以后“龙钟”始流行,以“龙钟”推定“陇种”,是可以理解的。“龙钟”在唐宋诗中,或状老态之不稳(为该词第一义),如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诗:“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魏野《送王太傅出镇桂林》诗:“龙钟不得相随去,愿寄州图枕石看。”或状病态之不稳(近似潦倒),如杜甫《寄彭州高适虢州岑参》诗:“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邵雍《寄三城旧友卫比部》诗:“虽老未龙钟,篱边菊满丛。”或状行走不稳(近似踉跄),如苏颋《早发方骞驿》诗:“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张咏《送别祝隐士》诗:“龙钟尘满衣,特特扣柴扉。”或状醉态之不稳(近似酩酊),如于鹄《醉后寄山中友人》诗:“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或状仕途不稳(近似蹭蹬),如卢纶《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公》诗:“应念龙钟在泥滓,欲摧肝胆事王章。”韩愈《醉留东野》诗:“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白居易《十年三月三十日别微之于澧上》诗:“莫问龙钟恶官职,且听清脆好文篇。”或状生计不稳(近似困顿),如卢纶《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诗:“萧飒宜新竹,龙钟拾野疏。”俞凫《上高侍御》诗:“迹处龙钟内,声居汩没中。”韩琦《灵岳道中》诗:“龙钟父老知迎拜,硗确田畴尚力耕。”或状物下垂摇曳(近似婆娑),如岑参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冯山《黄甘寄李献甫》诗:“金苞烂漫差三等,乳蒂龙钟占上游。”《广韵》云:“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竹之枝叶摇曳,因名之曰“龙钟”。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诗:“横吹龙钟管,奏鼓象牙箫。”江总《横吹曲》:“箫声凤台曲,洞吹龙钟管。”张九龄《答陈拾遗赠竹簪》诗:“遗我龙钟节,共谈词赋英。”就以“龙钟”代指竹。“龙钟”修饰涕泪,也是状其下垂摇曳貌。无名氏《(卞和)献玉退怨歌》云:“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见明冯惟讷《古诗纪》,或谓出汉蔡邕《琴操·信立退怨歌》,细审诗之句调,不似汉体,更类唐制,颇疑其为唐人据卞和故事所作之歌)“涕龙钟”,状涕泪下垂不稳之貌,犹古人之所谓双垂玉箸,并无“沾濡湿润”之意。《古代汉语词典》释“龙钟”为“流泪的样子”。新《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释“龙钟”为“泪流貌”,并引王褒《与周弘正书》:“援笔揽纸,龙钟横集。”二书一改“沾湿”之训,以为饰泪流之状,较切原义。宋之问《高山引》诗:“天高难诉兮远贞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这里的“挥涕龙钟”,近似岑参“双袖龙钟”,都是状拭泪之态,而非饰流泪之貌。“龙钟”在诗文中,其所状物态,包括形态、事态、动态、心态,都没有离开“不稳定性”这个“义根”。倘作“沾濡湿润”解,便离开“义根”了,岂非成了“不根之谈”!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便是最具权威的辞书,也难免会出点差错,我们在“引经据典”时,切不可盲从,有时需要来一番追根探源,才能求得真解。我试图这样做,但不敢说已经穷尽水源,豁然开朗。还请大方之家,有以教我



龙钟一词的由来(龙钟)谁敢与我以心换心

精选回答

1、龙钟: 查191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 ,“龙钟(lòngzhōng)”是古代的一个叠韵形容词(“龙”与“钟”的韵母相同,都是long,所以称叠韵),叠韵词,两个字合成一个整体意义,不能分开解释。

2、 古人以“龙钟”形容身体衰弱。

3、它的来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龙钟”是一种竹子的名称,“老人像竹子摇曳,不能自持”,所以称“老态龙钟”;有的说“龙钟”是一种石头的名称,“老人体重如石之笨累”,所以称“老态龙钟”。



[tr][/tr]
[tr][/tr]
废琴
[ 唐 ] 白居易
原文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

白居易写的《废琴》求意思!!yaoduan20102013.09.10[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hapttv2013.09.11


满意答案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光彩减,朱弦尘土生。”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羽按:泠泠弦上声,自弹还自听,宁向山间月,莫对世上人。)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白居易的《废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诗

唐代音乐因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融合,并吸收了外来音乐,而产生了空前的繁荣。琴音的单调,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诗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朴之古风,抒发对也俗的感慨。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于徽〃四句写古琴久被弃,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尘,但音声如旧。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庆弃。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不全是拓帖,也有部分自己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
中国古代乐器《七弦琴》 天童老僧 2019-08-11   |  600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又称“瓦琴”、“唐琴”、“福琴”、“梧桐琴”。壮语称“趁垠”,也有人称“尼”,即“七弦”之意。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巴马等地。
  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100多个泛音,这大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古琴曲流传下来。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 “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九嶷派以津京为中心。
.
.「伏羲制琴的传说」古琴的那些事系列一
古琴培训2019-11-26 12:05





伏羲依照凤凰的形象制造了琴!这是传说。但这个传说有不少的文字记载。 《琴操》:"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还有琴界先德们的那些记述,如《太古遗音》 “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这类的记载,就更多。


伏羲是先秦时期就已经被确认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他的母亲华胥氏在一个名为“雷泽”的沼泽边,看到了巨人的脚印,便好奇地踩踏上去,突然感到一种令人昏厥的震动。之后不久,便生下了他。没多久他长成了一个巨人,华胥氏给他取名为“伏羲”。


他制琴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是传说中凤凰所栖息的桐木。伏羲巡查西山桐林时,看到霞光万丈,祥云四起,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而降,落在一棵最大的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仿佛在朝拜。这两只大鸟也“即足即足”地叫起来。伏羲见此,忙召树神句芒来问。句芒笑着对伏羲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呀!声音‘即即即’的是雄鸟凤;声音‘足足足’的是雌鸟凰。”


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的高贵了。比如在我国的诗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在诗经,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说的是梧桐生长的华彩茂盛,引来凤凰鸣啼。


伏羲朝那棵桐树行了三拜大礼。然后,他让有经验的能工巧匠砍伐了那棵大树,然后按三三之数,将其截为三段。他用手叩击上段,发出的声音太清;他又叩了叩下段,发出的声音太浊;最后他取中段叩之,发音正好清浊相济。
伏羲大喜,便将中段桐木浸在长流水中,经历了八九七十二个昼夜后,卜得吉日良辰,让工匠将这段桐木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数字,斫出了长三尺六寸五分的琴胚,又按四时八节之数,定为后宽四寸,前阔八寸,按“天圆地方”的认识概念,将琴的底板作平,面板却做出半圆的弧形,代表着天地同心。
然后按阴阳两仪之数在地板上留出龙沼、凤泽,外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内按宫、商、角、徵、羽五音安上五根弦。最后又依百鸟朝拜凤凰的情景编创了乐曲,供大家弹唱,以纪念灵桐之义、凤凰之德!


古琴制成之日,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伏羲双手执琴向众人讲解:“我今削桐,制之为琴,根据天圆地方之道,琴面浑圆取形于天,琴底方正效法大地。琴的体长三尺六寸五分,模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六寸,与天地六合相比附;琴有上下,借指天地之间气息的动荡往来。琴底的上面的音孔叫‘池’,暗指水,是平的,琴底的下面叫‘沼’,借指水的暗流,上下相通相融。
琴的前端广大,后端狭小,借喻卑尊之间的有序差异。‘龙池’长八寸,会通八风;‘凤沼’长四寸,和合四时。琴面上设弦有五条,用来配备五音,和‘五行’相合。大弦是琴中的君王,和缓而幽隐;小弦是臣子,清廉方正而不错乱。五音之中,宫是君,商是臣,角是民,徵是事,羽是物。弹奏起五弦,五音纯正,天下就和平,百姓就安宁。”


后来,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天神,为了欢娱,特调来伏羲创造的琴当场演奏。天神们见这乐曲动听,乐器奇特,便依来历将它唤作琴。因又是第一次在天宫瑶池见到这新物件,便将伏羲所创的乐器称为瑶琴。从此,人间便有了古老的乐器——琴。
素材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态为何用“龙钟”2024-05-06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动作迟缓、步履蹒跚时,经常会用“老态龙钟”这个词。其中的“龙钟”应该如何理解,引发了学界的讨论。

  在古代字书中,“龙钟”有十几种写法,包括陇种、笼东、笼钟等,《康熙字典》里说:“陇种,遗失貌,如陇之种物然。或曰即龙钟。”王力先生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认定,“龙钟”是叠韵联绵字,即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联绵字。

  “龙钟”最早称为“陇种”,源自《荀子》的“(仁之兵也)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仁者之师就像磐石,触及的人都会摧败而退却。可以看出,此时的“陇种”表现的是受挫后披靡颓废的状态。而后,东汉的蔡邕在《琴操》里说:“俯仰嗟叹,心摧伤兮;紫之乱朱,粉墨同兮;空山歔欷,涕龙钟兮。”表现的是卞和献玉被误解后伤心欲绝、悲摧疲惫的状态,从而把“龙钟”一词的含义引申到身体及面部表情的颓丧和苦楚上。唐、五代时期《敦煌变文》里的“举动途回,状同陇种”,说的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龙钟”一词大放异彩是在唐宋时期,众多伟大诗人将“龙钟”的含义进一步阐发。无论是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的步履蹒跚、老态尽显,还是苏颋“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于鹄“知己尚嫌身酩酊,路人应恐笑龙钟”的脚步踉跄、醉意朦胧,抑或是苏东坡“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刘克庄“新年筋力太龙钟。腰似铁锚儿重”的壮年疲弱、身重体乏等,他们用“龙钟”表达着年老不得劲儿、官场不得志、生活不如意、心情不舒畅等不同的境遇、感想或心声。最有名的当属岑参《逢入京使》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对“龙钟”的使用堪称别出心裁,在表达思乡的悠悠感怀之时,也为后世争讼该词的准确词义埋下了伏笔。

  历史上,对“龙钟”一词存在两个误解。一个是宋代《广韵》对“龙钟”一词的解释:“龙钟,竹名,年老者如竹枝叶摇曳不自禁持。”清代的翟灏在《通俗编》里声称这是错误的。他说“龙钟”作为一种竹子的名称,戴恺之的《竹谱》和马融的《长笛赋》都记录过,《南越志》里也有“罗浮巨竹,谓之龙钟竹”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在描述体型巨大、竹叶刚劲、风华正茂的状态,与“龙钟”之“垂垂暮矣”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广韵》中关于“龙钟”的解释是张冠李戴。

  另一个便是岑参《逢入京使》里的“龙钟”了。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辞源》(第三版)将“龙钟”释义为“言沾濡湿润也”,并以“双袖龙钟泪不干”举例,后来,这个释义被很多辞书和注本沿用,如《汉语大词典》的“沾湿貌”。除了岑参的《逢入京使》,还列举了蔡邕《琴操》的“空山歔欷,涕龙钟兮”以及宋之问《高山引》的“天高难诉兮远负明德,却望咸京兮挥涕龙钟”等。乍一想,“龙钟”与“涕”“泪”结合使用,“沾濡湿润”似乎是可以理解的状态,但“双袖龙钟泪不干”是指老人双袖哆哆嗦嗦、颤颤巍巍的样子;“(挥)涕龙钟”也是形容老年人涕泗横流、哭得稀里哗啦的状态,根本引申不到“沾濡湿润”的含义上。

  正如陆游年老时病魔缠身,曾百无聊赖地说“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一样,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其状似龙弓腰、钟扣地的体态、郁郁不得志的人生境遇以及难以满足的生活疲相,显在身上、写在脸上,都是“龙钟”具体而真实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5: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薛宝琴的谎言——从所谓的真真国女孩说起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1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第52回,众姊妹前来暖香坞看惜春作画(第40回贾母让惜春画年画儿),期间大家复商量起做诗社之事,薛宝琴滔滔不绝,讲了一个“真真国女孩作诗”的故事:

宝琴笑道:“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有人说她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她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她作的诗。”——第52回
简而言之:薛宝琴说自己曾见过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孩,虽是外国人,却会吟诗作对,对中国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甚至还专门作了一首诗送给宝琴父亲。

薛宝琴这个故事讲得很传奇、很生动,众姊妹听了之后,都啧啧称奇,贾宝玉更是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心,让宝琴将那首诗拿出来让他看看。可薛宝琴其后的回答却是:在南京收着呢,此时哪里去取来?

就在大家纷纷感慨无缘一见时,林黛玉却一眼看出薛宝琴是在说谎,并有理有据地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黛玉笑拉宝琴道:“你别哄我们。我知道你这一来,你的这些东西未必放在家里,自然都是要带了来的。这会子又扯谎,说没带来。她们虽信,我是不信的。”宝琴便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第52回
林黛玉为何断定薛宝琴是在说谎?因为薛宝琴此次前来京都,正是为了终身大事——宝琴已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故而千里赶来。

换言之:薛宝琴此次就是来嫁人的,既要嫁人,日后再归本家则路程遥远,薛宝琴必将自己心爱之物悉数带上,如何会将这篇真真国女孩的诗作留在南京呢?

读书至此,亦不得不感慨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超高智商,逻辑推理能力非一般人可及。

薛宝琴听完黛玉的“揭露”后,反应是“红了脸,低头微笑不语”,并无半点辩解的意思,可见被林黛玉一语中的。

薛宝钗作为宝琴的姐姐,则在一旁打圆场,她说:箱子、笼子一大堆,还没理清,知道在哪个里头呢。等过日收拾清了,找出来,大家再看就是了。

注意,薛宝钗做此番辩解时,薛宝琴也没有站出来解释说“诗篇真的在南京”、“我真的没有骗你们”等语,可见林黛玉前番的质疑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个猜测:薛宝琴不止撒了“诗作在南京”这一个谎,她还撒了另一个谎——根本没有真真国女孩作诗这件事,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薛宝琴编的。

为何这般认定,诸君细细听我一言。

首先,按照《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描述,自己这个妹妹宝琴的性格和史湘云最为相似,都是爱玩爱闹,活泼好动之人。大家可以试想,如果“真真国女孩作诗”这件事放在史湘云身上,她会怎么做?

恐怕史湘云会立刻翻箱倒柜找到诗篇,跟大家一起分享,岂不见第37回,史湘云囊中羞涩,仍大言不惭地要承办诗社?湘云、宝琴这种性情的人,处事往往率真直接。

可薛宝琴却故意找借口,说诗作留在了南京,不愿给大家看,为何?恐怕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压根没有所谓的真真国女孩作的诗篇,她上哪儿找去?

细细思之,薛宝琴的撒谎举动也不奇怪,因为比起史湘云的直率,薛宝琴更多了些鬼灵精怪的成分,她平时喜好开玩笑。薛宝钗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宝琴的玩笑被黛玉揭穿后,她立刻言语维护,称诗作在箱子里难找,让宝琴直接当场念出来就行了,而在此处,又有一个细节,那就是薛宝钗在故意拖延时间:

宝钗道:“你且别念,等把云儿叫了来,也叫她听听。”说着,便叫小螺来,吩咐道:“你到我那里去,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请你这诗疯子来瞧去!再把我们诗呆子也带来。”——第52回
宝钗其实不赞同女孩子作诗,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包括香菱学诗,她也不愿教导,可眼下,她却专门让人叫来湘云、香菱两人,何也?

恐怕是在为宝琴争取时间,现场做一首,亦或者将以前的诗作拿出一篇来念。若是诸君觉得笔者是主观臆测,那么不妨听听薛宝琴的这首诗,自行判断: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非胸中有大山大河之阅历者,难以作出,而这恰恰符合薛宝琴的人生经历,第50回,薛姨妈曾叙述过薛宝琴之前的经历:

薛姨妈遂半吐半露告贾母道:“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她父亲就没了。她从小儿见得世面倒多,跟她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她父亲是个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一年,所以天下十亭走了有五六亭了。”——第50回
看看,薛宝琴的经历完全匹配这首诗的风格,包括第50回“芦雪广联诗”,宝琴联的“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戌”、“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字字句句之诗风,与上述真真国女孩的诗作完全一致。

读者若认作真有个真真国女孩深通中国文化,会吟诗作赋,那未免被写书人笔法所欺了。

发布于 2021-01-07 23:11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明明是薛家人,为啥贾母却将她和宝钗分开,安排跟李纨住?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红楼梦》第49回,薛宝琴、李琦、李玟、邢岫烟四位女子来到贾府,也一起住在了大观园,这让大观园的热闹场面达到了顶峰,别的不说,单是“芦雪庵众姊妹联诗”,这就让人欣羡不已了,众多才女齐聚一起,你一句来我一句,金钗不让须眉,跟官场贾雨村、孙绍祖之流形成鲜明对比。

但其中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就是薛宝琴,按照书中的描述来看,她的容貌不在钗黛之下,而且跟着家人周游各地,阅历极为丰富,她根据自身经历写的十首《怀古绝句》,连林黛玉都称赞不已,以致于有论者认为薛宝琴这个人物的出现不合适,综合实力俨然吊打钗黛,让两位女主还怎么混。

而薛宝琴身上,还有不少琐碎的疑问,其中之一就是薛宝琴的居寝问题。

薛宝琴初进贾府时,贾母可实在是太喜欢她了,不仅以珍贵的凫靥裘相赠,还强逼王夫人认了宝琴当干女儿,最后还让宝琴跟自己一起居寝——当年可只有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心肝宝贝才拥有这般近乎溺爱的宠幸待遇啊!

可到了第58回,宫中的老太妃薨了,贾母、王夫人等人都需要入朝随班,这期间有几个月的工夫,贾母自然不能继续照顾薛宝琴了,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她得给宝琴重新找个住处。

按照正常思维,薛宝琴本就是人家薛家人,眼下贾母不能照顾,要让宝琴暂时搬进大观园,最合适的住处其实是薛宝钗的蘅芜苑——宝钗是宝琴的姐姐,两人本是一家人,彼此照顾理所应当!

但按照书中所写,薛宝琴并没有搬去蘅芜苑,也没有跟着薛姨妈一起生活,而是搬去跟李纨一起住,第70回中李纨的丫环碧月曾明明白白提到此事:

碧月见她四人乱滚,因笑道:“倒是这里热闹,大清早起就咕咕呱呱的顽到一处。”宝玉笑道:“你们那里人也不少。”碧月道:“我们奶奶不顽,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宾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头去了,更寂寞了。”——第70回
碧月一大早来怡红院,看到晴雯、麝月、芳官等人打打闹闹,故有此感慨,但她的话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薛宝琴在大观园期间,是跟着大嫂子李纨一起生活的,其后老太妃丧事已毕,贾母回到贾府后,才重新将宝琴又接到自己身边居住。

为何薛宝琴没有跟着薛姨妈、薛宝钗一起生活,而是被送到了李纨的稻香村呢?

宝琴为何不跟着薛姨妈住?

首先,不是薛姨妈不接纳宝琴,而是她自己也搬进了大观园,换句话说,她和宝琴是一样的处境,需要在大观园中为自己找个栖身之所,这一点书中是明确提到的:

两府无人,因此大家计议,家内无主,便报了尤氏产育,将她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处事体。因又托了薛姨妈,在园内照管她姊妹、丫环。薛姨妈也只得挪进园来......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她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日也最怜爱她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第58回
也就是说,薛姨妈根本无法在住处的问题上照管宝琴,因为她自己还要在大观园内给自己找个地方呢。

在贾母的嘱托下,薛姨妈选择搬去潇湘馆和林黛玉一起住,顺便照顾黛玉的饮食起居。故而无法接纳薛宝琴跟自己一起住。

宝琴为何不跟着薛宝钗一起住?

再有就是薛宝钗这个姐姐,她可就住在大观园的蘅芜苑内,为何也不接纳这个妹妹呢?这一点书中也有明确介绍:

因宝钗处有湘云、香菱,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她去照管。——第58回
虽然仅寥寥几字,曹公却将过程介绍得很清晰:薛宝钗的蘅芜苑,先有史湘云、后有香菱,实在是挤不下人了,故而无法接纳宝琴一起住;

反观李纨处,本来李琦、李玟在稻香村居住,后来搬走了,位置一下子空了出来,只能将宝琴暂时先交给李纨。

这其中还有一处闲笔,那就是贾母不让宝琴跟宝钗一起住,还有一个侧面原因,那就是担心薛宝钗思想太过敦厚严谨,将宝琴活泼天然的性格给压抑了,这一点第49回曾有所涉及:

正说着,只见琥珀走进来笑道:“老太太说了,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她还小呢,让她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要什么东西只管要去,别多心。”宝钗忙起身答应了。——第49回
此处情节虽小,细品却颇有意味,贾母虽然不讨厌宝钗,但应该不太欣赏宝钗这种太过讲究礼数的做法,所以她才会专门派丫环琥珀来提醒薛宝钗,让她不要管宝琴管得太严。

所以贾母在为宝琴选择住处的时候,是否也秉承这种潜意识,认为将宝琴放在宝钗那里,会让宝琴玩的不尽兴。此亦是一种侧面的小小推测,也作为以上正统分析的一个侧面佐证。

发布于 2020-10-10 22:49
薛宝钗
贾宝玉
林黛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9: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凫靥裘的谜底揭晓,薛宝琴身份解密,凤姐要给谁说媒?
2023-10-11 11:39:29 来源: 长安昭阳王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70】

(接上文)

6.2 宝琴和凫靥裘

从前文时间推算,薛姨妈生日是二月二十一日,宝玉生日是三月十八,“原来宝琴也是这日”。

因为二月二十一是努尔哈赤的生日,必须要藏,所以不能明说。

三月十八,讳莫如深,也是康熙的生日,这点可作为薛家宝琴是满清康熙的证据之一。

49回,宝琴和李纹、李绮、岫烟一同到贾府,贾母却做了一个奇怪之举,逼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老太太要养活,为什么?

玄烨的特点之一,是由祖母孝庄抚养长大。52回,贾母赐宝玉雀金裘时,贾母犹未起来,“宝玉见贾母身后,宝琴面向里也睡未醒”,可见宝琴是跟贾母一床睡的。贾母那么疼黛玉,独女的独女,来贾府时还是个六岁的小孩,作者却从未安排跟贾母一床睡、一屋住,宝琴却随贾母生活?因为作者的设计效果是:宝琴随祖母生活,是她一个特征,宝琴就是玄烨。

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那么贾母自然就成了祖母,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前文“李纨盗香”中不是说李纨才是孝庄吗?那祖母怎么成了贾母?看贾母出门的时候,把宝琴交给谁了:

58回,老太妃薨,贾母要入朝、送灵,做了安排:“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看,贾母把宝琴交给了李纨照管!为什么?因为这才是谜底,李纨孝庄和宝琴玄烨才是历史上的真祖孙。红楼作者这种嫁接手法,移花接木,真真假假,真是瞒天过海,游刃有余。

把宝琴既不交给薛姨妈,也不交给她姐姐宝钗,却交给李纨照管。看清反面,才不会觉得这个安排怪异了。

49回,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湘云又瞅了宝琴半日,笑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宝钗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

在芦雪广,湘云吃鹿肉时,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

宝琴披的这件衣服,有个不一般的名字,凫靥裘。凫,野鸭子。靥,脸上酒窝,指脸颊,比如黛玉“态生两靥之愁”。所以湘云说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这是表面意思。读后文时注意“鸭头”。

凫靥裘:是用谐音,福烨酋。凫,福临。靥,玄烨。裘,是酋,酋长,《汉书》中指盗贼的首领。为什么说“盗贼”?因为耗子偷玉。

宝钗说宝琴的话:“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是在提醒读者:宝琴+福气=凫靥。

所以湘云说:“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别人不是“福”,不是“烨”,当然不配“凫靥”二字。

宝玉生日,射覆游戏时,说到“鸭头”,再进一步解释凫靥裘,是福临、玄烨两个首脑。

50回,芦雪广联诗后,咏红梅花,薛宝琴得“花”字,“花”是朱明关键字,指“华”,宝琴康熙“得华”!符合历史。

图片
薛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

然后老太太来了,众人从惜春的“暖香坞”出来:一看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嬛,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

贾母让读者瞧:山坡上是“雪满”,配上宝琴,凫靥裘,梅花。

众人说的双艳:宝琴,梅花。就是满清的凫靥裘,福临、玄烨。

贾母强调:衣裳,人。还是强调“凫靥”,人是宝琴,梅花。

不对啊,梅花是李纨,怎么成福临了?后面给解释了,宝琴许了梅翰林之子,梅之子就是李纨之子,贾兰,福临。

“暖香坞”对应“冷香丸”贾兰,这个真正偷玉的“极小极弱”的小耗子,隐藏得很深,几乎不露面,看不到听不到,读者要注意到。

作者特意安排先说双艳、凫靥,最后宝玉才转出。宝琴等到宝玉,康熙得了江山。算上不露面的贾兰福临,应该说:凫靥双艳,即福临、玄烨,或宝琴、梅花,后来都得到了朱明江山。

贾母说眼花,是提醒读者眼花没看清:双艳即凫靥,福临、玄烨。所以薛宝琴来京时写许配梅之子,也是答案在前的手法。

在贾母房中,薛姨妈也来了。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看薛姨妈这话:“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这孩子没福;

这孩子没了他父亲;

福 = 他父亲。而且,两句话用了同一个字:“没”,很明显。

宝琴玄烨的父亲福临没的早,所以这孩子没“福”,没福临。

“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之意,听见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凤姐要说媒,绝不是宝玉,凤姐最懂揣摩上司心意,贾母之意宝玉配黛玉是众所周知。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凤姐能不知?人精凤姐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25回,凤姐说黛玉:“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那么凤姐说“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宝琴跟谁是一对?贾兰。精明如凤姐,不会看不出,所以“贾母也知凤姐之意”。作者故意不说贾兰,是留给读者的作业,要读者思考,谁跟宝琴是一对?

李纨是老梅,贾兰是梅之子。福临、玄烨这对父子,在《红楼梦》中化作了贾兰、宝琴一对夫妻。注意:老太妃葬礼那近两月,宝琴在李纨处,而稻香村还藏着一个与宝琴年龄相当的年轻人:贾兰。他们同处两月,作者虽一笔不写,但读者都能看到,这便是不写之写。

(凫靥裘未完,下文继续)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14: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四盆花,不送宝钗却独送黛玉和探春,细想才发现不是好事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却说那一日袭人母亲去世回家,晴雯偏又病了。随后贾宝玉去给舅舅王子腾拜寿回来,反“引火烧身”坏了雀金裘。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为日后之死埋下祸根。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尽管不错,却并不周全。

晴雯影射林黛玉,要注意“王家”之“火”间接害了晴雯之命,影射黛玉之死。

袭人除了隐喻薛宝钗,她与林黛玉同一天生日,又姓花为草木人,未来嫁给蒋玉菡,如今离去不在,也在暗示黛玉的离去。

“袭人离去,晴雯之病”结合,便预示出林黛玉将会在离开贾府之后死去。

夹在袭人离去和晴雯病补雀金裘之间的,是薛宝琴送花伏笔,恰恰影射出林黛玉的离去。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当时晴雯病不好,贾宝玉便说用鼻烟盒子,“里边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又命麝月:“和二奶奶要去,就说我说了:姐姐那里常有那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弗哪’,找寻一点儿。”


这里就要注意“西洋”和“西洋美人”,因为随后一连串儿的故事,都与“西洋”有关。至于“汪恰”和“依弗那”,据说来自西班牙和法兰西,也是“西洋”更西边。

贾宝玉这边安顿好了晴雯,便信步出来要去找黛玉。谁知才出门就见到薛宝琴的丫头名“小螺”的。

“螺”为海上来音,便承上启下,将前面的西洋与后面薛宝琴要讲的故事串联起来。你说巧么?

小螺引贾宝玉去到潇湘馆,就是要“告诉”他后面关于林黛玉的“故事”。这就是曹雪芹作伏笔的巧妙。

贾宝玉随小螺一进潇湘馆,就见到林黛玉正和薛宝钗、薛宝琴和邢岫烟三人聚在一起说话。

要注意此时林黛玉是和“三个薛家人”一起说话,加上贾宝玉这个未来薛家女婿半个“儿”,满屋子薛家人的场面“细思极恐”。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林黛玉立足之地?


(第五十二回,贾宝玉)因见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点着宣石,便极口赞:“好花!这屋子越发暖,这花香的越清香。昨日未见。”黛玉因说道:“这是你家的大总管赖大婶子送薛二姑娘的,两盆腊梅、两盆水仙。他送了我一盆水仙,他送了蕉丫头一盆腊梅。我原不要的,又恐辜负了他的心。你若要,我转送你如何?”

薛宝琴得了赖大家的送的四盆花,没给姐姐薛宝钗,也没给其他人,单只送给林黛玉和贾探春。

固然这二人深得贾母疼爱,却也不免作者“刻意”将二者联系。

毕竟史湘云还在蘅芜苑住着,送一盆过去岂不一举两得?湘云也很得贾母的疼爱非常不是?

所以,薛宝琴只送林黛玉和贾探春,肯定源于这二人之间有联系。

果然,她随后就讲到当年随着父母哥哥去到西海沿子,见识了一位西洋美人作诗的故事。


西海沿子在如今东南亚以西到波斯湾一代,包括了整个南亚,也就是“西方灵河岸边”的范畴。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那一片都属于西洋范围。

这一来,晴雯的药,小螺的海上来音,薛宝琴的西海沿子,西洋美人诗,全都串联上了。岂不是有趣?

而关键还在于,这些线索要如何与薛宝琴送给林黛玉和贾探春的花联系起来。

(第五十二回)薛宝琴道:“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联垂,满头带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他好看。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真真国在哪里不得而知,倒是这西洋美人作得诗,只要稍通诗词,就知道是个汉家贵族女儿,远嫁在海外岛国,思念故土之作。

“朱楼梦”就是“红楼梦”,指富贵豪门千金小姐的故事。就是如今大观园众人之事。

那么,谁被嫁去了海外岛国?最明确的人选就是贾探春。

贾探春的判词和[分骨肉],明确她嫁去了海外异国。而作为姻缘伏笔,杏花签“日边红杏倚云栽”,又明确她“必得贵婿”。秋爽斋的梧桐和室内陈设器物,也明确她被嫁作了帝王妃。

于是,薛宝琴的故事便借由她送给贾探春的“腊梅”联系起来,预示出贾探春未来将要远嫁去西海沿子无疑。

然而,薛宝琴的花“送走”了贾探春,与林黛玉又有什么关系?

尤其西海沿子岛国都是“水”,“今宵水国吟”,送给林黛玉的又是“水仙”,黛玉的芙蓉又称“水中仙”,难道林黛玉也被嫁去西海沿子不成?

那就看看林黛玉的判词,以及她的姻缘伏笔“芙蓉花签”如何影射。


林黛玉的判词图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枯木”代表林黛玉。

“玉带”不光是黛玉谐音,更代表皇权。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说明玉带像腰带一样将代表林黛玉的两株枯木圈围住,预示黛玉为皇权所迫。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本就有“有凤来仪”的匾额。

潇湘又是潇湘妃子的典故。

林黛玉外号就是贾探春给她取得潇湘妃子。她则解释贾探春“蕉下客”为蕉叶覆鹿。

潇湘妃子,是尧帝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同嫁舜帝的典故。夫妻三人婚后曾同船游于海上。

黛玉的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是昭君出塞故事,预示她将和探春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

如此一来,薛宝琴水仙、腊梅送黛玉、探春,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西海沿子影射远嫁目的地,西洋美人诗的汉家女儿思念故土之情,晴雯病中用西洋药,袭人离去……全部串联,就会发现薛宝琴送花和讲故事的目的,是预示了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同嫁西海沿子。


在这之前,薛宝琴更有十首怀古诗影射薛宝钗和秦可卿以外的十位金钗结局。其中《交趾怀古》预示贾探春名扬海外。《青冢怀古》借昭君之死,影射黛玉埋骨异国他乡。

再往前,“石呆子失扇子”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离别之谶。

石呆子的二十把扇子,品类偏偏就是:

“湘妃”,潇湘妃子林黛玉。

“棕竹”,踪迹,行踪,多产于东南亚一代。

“麋鹿”,蕉下客贾探春。

“玉竹”,玉卒,黛玉之死。

结合后文的《桃花行》和《柳絮词》,就知道贾宝玉为贾雨村所害,同时失去挚爱林黛玉和妹妹贾探春。而二人就被远嫁去了西海沿子,且黛玉死在那边。呼应了薛宝琴的花和故事。

贾宝玉在贾府抄家之后,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也寻踪而至找到了妹妹贾探春,并在做了一品夫人(帝王妃)后死去的林黛玉坟前守墓余生,并写出了《石头记》。

以上。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凫靥裘,是什么?+ 薛宝琴是谁?为什么王夫人认了干女?+ 贾母将宝琴送与谁照管?+ 宝琴许的梅家是谁?凤姐要给谁说媒?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70】



6.2 宝琴和凫靥裘
从前面时间推算,薛姨妈生日是二月二十一日,宝玉生日是三月十八,“原来宝琴也是这日”。

因为二月二十一是努尔哈赤的生日,必须要藏,所以不能明说。

三月十八,讳莫如深,也是康熙的生日,这点可作为薛家宝琴是满清康熙的证据之一。

49回,宝琴和李纹、李绮、岫烟一同到贾府,贾母却做了一个奇怪之举,逼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老太太要养活,为什么?

玄烨的特点之一,是由祖母孝庄抚养长大。52回,贾母赐宝玉雀金裘时,贾母犹未起来,“宝玉见贾母身后,宝琴面向里也睡未醒”,可见宝琴是跟贾母一床睡的。贾母那么疼黛玉,独女的独女,来贾府时还是个六岁的小孩,作者却从未安排跟贾母一床睡、一屋住,宝琴却随贾母生活?因为作者的设计效果是:宝琴随祖母生活,是她一个特征,宝琴就是玄烨。

王夫人认了宝琴为干女儿,那么贾母自然就成了祖母,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前文“李纨盗香”中不是说,李纨才是孝庄吗?那祖母怎么成了贾母?看贾母出门的时候,把宝琴交给谁了:

58回,老太妃薨,贾母要入朝、送灵,做了安排:“李纨处目今李婶母女虽去,然有时亦来,住三五日不定,贾母又将宝琴送与他去照管。”看,贾母把宝琴交给了李纨照管!为什么?因为这才是谜底,李纨孝庄和宝琴玄烨才是历史上的真祖孙。作者这种嫁接手法,移花接木,真真假假,真是瞒天过海,游刃有余。

把宝琴既不交给薛姨妈,也不交给她姐姐宝钗,却交给李纨照管。看清反面,才不会觉得这个安排怪异了。

49回,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物。宝钗忙问:“这是那里的?”宝琴笑道:“因下雪珠儿,老太太找了这一件给我的。”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湘云又瞅了宝琴半日,笑道:“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宝钗推宝琴笑道:“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

在芦雪广,湘云吃鹿肉时,只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那里笑。

宝琴披的这件衣服,有个不一般的名字,凫靥裘。凫,野鸭子。靥,脸上酒窝,指脸颊,比如黛玉“态生两靥之愁”。所以湘云说是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这是表面意思。读后文时注意“鸭头”。

凫靥裘:是用谐音,福烨酋。凫,福临。靥,玄烨。裘,是酋,酋长,《汉书》中指盗贼的首领。为什么说“盗贼”?因为耗子偷玉。

宝钗说宝琴的话:“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是在提醒读者:宝琴+福气=凫靥。

所以湘云说:“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别人不是“福”,不是“烨”,当然不配“凫靥”二字。

宝玉生日,射覆游戏时,说到“鸭头”,再进一步解释凫靥裘,是福临、玄烨两个首脑。

50回,芦雪广联诗后,咏红梅花,薛宝琴得“花”字,“花”是朱明关键字,指“华”,宝琴康熙“得华”!符合历史。

然后老太太来了,众人从惜春的“暖香坞”出来:一看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背后转出一个披大红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说话之间,来至跟前,可不是宝玉和宝琴。

贾母让读者瞧:山坡上是雪满,配上宝琴,凫靥裘,梅花。

众人说的双艳:宝琴,梅花。就是薛家的凫靥裘,福临、玄烨。

贾母强调:衣裳,人。还是强调凫靥,人是宝琴,梅花。

不对啊,梅花是李纨,怎么成福临了?后面给解释了,宝琴许了梅翰林之子,梅之子就是李纨之子,贾兰,福临。

“暖香坞”对应“冷香丸”贾兰,这个真正偷玉的“极小极弱”的小耗子,隐藏的很深,几乎不露面,看不到听不到,读者要注意到。

作者特意安排先说双艳、凫靥,最后宝玉才转出。宝琴等到宝玉,康熙得了江山。算上不露面的贾兰福临,应该说:凫靥双艳,即福临、玄烨,或宝琴、梅花,后来都得到了朱明江山。

贾母说眼花,是提醒读者眼花没看清:双艳即凫靥,福临、玄烨,所以说薛宝琴许了梅之子,也是答案在前的手法。我们来看这一段:

在贾母房中,薛姨妈也来了。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

看薛姨妈这话:“可惜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这孩子没福;

这孩子没了他父亲;

福 = 他父亲。而且,两句话用了同一个字:“没”,很明显。

宝琴玄烨的父亲福临没的早,所以这孩子没“福”,没福临。

“那年在这里,把他许了梅翰林的儿子,偏第二年他父亲就辞世了,他母亲又是痰症。”

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贾母笑道:“你要给谁说媒?”凤姐说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也知凤姐之意,听见有了人家,也就不提了。

凤姐要说媒,绝不是宝玉,凤姐最懂揣摩上司心意,贾母之意宝玉配黛玉是众所周知。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凤姐能不知?人精凤姐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在25回,凤姐说黛玉:“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那么凤姐说“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宝琴跟谁是一对?贾兰。精明如凤姐,不会看不出,所以“贾母也知凤姐之意”。作者故意不说贾兰,是留给读者的作业,要读者思考,谁跟宝琴是一对?

李纨是老梅,贾兰是梅之子。福临、玄烨这对父子,在红楼梦中成了贾兰、宝琴一对夫妻。注意:老太妃葬礼那近两月,宝琴在李纨处,而稻香村还藏着一个与宝琴年龄相当的年轻人:贾兰。他们同处两月,作者虽一笔不写,但读者都能看到,这便是不写之写。



点击下一个: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哪一个外国美人来了?+ 为什么照样画宝琴梅花?+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嫁梅得玉,康熙得天下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哪一个外国美人来了?+ 为什么照样画宝琴梅花?+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嫁梅得玉,康熙得天下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71】



现在我们就明白了,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说的还是双艳图,凫靥裘,琴儿、梅花,丫头是鸭头,鸭头就是凫靥,福临、玄烨,像湘云后来说的“这鸭头不是那丫头”。“不管冷暖”是特意提醒读者:“冷香丸”贾兰。

惜春只是出神,是作者提醒读者要出神、思考,贾母让画什么?为什么第一要紧?为什么一笔别错?解出“凫靥裘”,就都明白了。

我们也就明白了,在宝琴穿着凫靥裘出现,到50回末这段之间,作者为什么说“骚达子”?为什么在芦雪广吃鹿肉?湘云为什么说“腥膻”?是岳飞“饥餐胡虏肉”,是张煌言“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都是针对凫靥裘,福临玄烨敌酋的。

49回宝琴进京: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他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

但在78回姽婳词前,宝玉随父赴宴作诗回来,因得了些赏,说“这是梅翰林送的”,说明梅翰林就在都中,而且与贾府正常来往,薛家不可能不知梅家情况,几年过去了,却不提发嫁。

所以宝琴后来嫁的应该就是李纨梅家的贾兰,贾兰的结局同顺治,二十多岁死了或出家了,最终宝琴得到了贾府家产,康熙得了天下。满清薛家的宝琴,嫁梅得玉,终得天下,既符合正面故事的情理,在反面又完全符合历史。

宝琴总是跟福临一起说的凫靥,也有验证: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放风筝时,看宝琴的风筝:一个大红蝙蝠!

顺便看看几个人的柳絮词:

湘云:“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想要留住春。

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春是朱明关键字,东风是满清关键字。明月梅花:月明林下美人来。都付东风满清了。

宝钗:“东风卷得均匀……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说东风是好风,上青,清。皇太极继位十年后,才改国号为清,所以说上清。

黛玉的《唐多令》,这个词牌名,以南宋刘过的《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为首创正体,所以又名“南楼令”。看到“芦叶满汀洲”,还用再解释“满洲”吗?黛玉的“粉堕百花洲”,是什么洲还用明说吗?

用关键字看他们的诗词,各人的立场非常清楚。

再看宝琴最著名的一首诗:

52回,宝钗说四诗四词、咏太极图,揭秘宝钗这个老八皇太极。宝琴说:“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有人说他通中国的诗书,会讲五经,能作诗填词。因此我父亲央烦了一位通事官,烦他写了一张字,就写的是他作的诗。”

宝琴说“八岁”,暴露了康熙登基的年龄,红楼作者又是一石多鸟,也提醒读者:四诗四词,是八,皇太极的排行。古人很重视排行,以《水浒传》为例,武松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说朱元璋可能有人不知道,说施耐庵也可能有人不知道,但说“武松武二郎”,没人不知道。武松的哥哥,那个著名的武大,叫什么名字?没人回答上来,没关系,说武大就好,无人不知,可见排行的重要。

宝钗让宝琴的丫鬟,去请湘云、香菱,“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作的好诗。”湘云来笑问:“那一个外国美人来了?”

宝钗说我们这里、外国美人,湘云问读者“哪一个外国美人来了?”明指宝琴就是那个外国美人。

宝琴因念道: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
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众人听了,都道:“难为他!竟比我们中国人还强。”

看地图:(此图是在网上下载的,只看海沿子)


西海沿子:西边的海沿子,宁远卫,山海关,到天津卫这个海沿。

真真国的女孩子:不就是“女真”嘛,就是外国美人薛宝琴,通中国的诗书,能作诗填词,所以这首诗就是“女真”的薛家宝琴所作。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直白到不需要解释了。点明“红楼梦”是“朱”楼,对应“水”国,朱、水分别是明清关键字。而且,“楼”在下联的对应字是“国”,则本书“朱国梦”是哪个国更清楚了。

1661年八岁的康熙登基,1662年永历帝身死国灭,所以“女真”的薛宝琴说:昨夜明、今宵清。

作者明显不认为薛宝琴这个外国美人属于“我们中国人”。

薛宝琴不是我们中国人,也有验证:

前文说过,75回,尤氏在李纨的稻香村洗脸时,银蝶说小丫头炒荳儿:“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是说李纨:葫芦,瓢,是胡虏。

注意,一个葫芦,一个瓢:一个葫芦切俩瓢,是李纨、贾兰,还有一个瓢是谁?作者给了提醒:“炒荳儿”。分给宝琴的荳官,也唤作“炒荳子”。而且,贾母参加老太妃葬礼的两个月,宝琴就住在稻香村。作者故意用这个相似的名字,提醒读者:薛宝琴是那个瓢,胡虏。



点击下一个:宝玉生日,射覆游戏:为什么李纨射“瓢”?+ 为什么说湘云“诌断了肠子”?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 宝钗占花名的牡丹,是牡丹江?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2: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08: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四)
原创2022-11-25 09:04·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接下来看宝琴的最后两首怀古诗。

第五十一回在宝琴做完了十首怀古诗后,朱慈炤不介绍谜底,却大费周章的写最后二首引发的争执,请看:“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庚辰双行夹批:如何必得宝钗此驳方是好文,后文若真另作亦必无趣,若不另作,又有何法省之,看他下文如何。】黛玉忙拦道:【庚辰双行夹批:好极!非黛玉不可。脂砚。】“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庚辰双行夹批:余谓颦儿必有尖语来讽,不望竟有此饰词代为解释,此则真心以待宝钗也。】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宝钗听说,方罢了。【庚辰双行夹批:此为三染无痕也,妙极!天花无缝之文。】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薛宝钗说宝琴做的蒲东寺和梅花观二首是史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要她重新另作。这立马引起了黛玉的抵制,就连一贯欣赏宝钗的李纨和探春也附和黛玉批评宝钗太过挑剔苛刻,这一番不同寻常的仔细描写刻画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最后两首怀古诗实乃藏了大文章!究竟有何玄机?且让我细细解来。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蒲东寺,即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发生地普救寺。《蒲东寺怀古》讲的是张生和崔莺莺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老夫人的重重阻碍暗中私会,最终得以结合的故事。

小红,指莺莺的婢女红娘,“红” 即“朱”,暗指“朱明”。 “红” 前特意用“小”来限定,是强调“小红”不是朱明正统,而是朱明的追随者。

“骨贱身轻”指的是出身贫贱,身份低微。

“小红骨贱最身轻”暗喻的是:在满清的统治下,投身反清复明的志士多是民间的寒微士民!这也是讥讽为新朝满清效力卖命的富贵名流黄宗羲吴梅村等还不如贫贱士民,此处应与前面的《钟山怀古》对照看。

“私掖偷捞强撮成”,是喻指明遗民不顾清廷的搜捕镇压,不断暗中筹划、秘密联合,发动起来一次次的反清复明运动。

那么“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又说的是什么呢?

“夫人”,占据统治地位,喻指的是已经成功统治中原的满清。

“被夫人时吊起”暗喻的是一场又一场的反清复明运动被满清扑灭镇压。

“勾引彼同行”是暗喻复明志士们彼此联络合作,携手同心共谋反清。

这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在满清的穷凶极恶的镇压下,一场又一场的反清复明运动被清廷残酷绞杀,但是复明的势力却依然在不断暗中联合、奋力抗争。

朱慈炤借《蒲东寺怀古》来隐喻明遗民的反清复明的不懈抗争。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写杜丽娘因梦中爱恋而抑郁成疾,死后葬梅花观后面梅树之下,书生柳梦梅旅居该观,与丽娘鬼魂相爱,于是将丽娘救活并结为夫妻。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正逢金国在南宋边境作乱,这也是朱慈炤选用《牡丹亭》为宝琴的怀古系列作结的原因,以此暗示宝琴作《十首怀古诗》的时间正是后金满清涂炭中原之时。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自画像上的题诗中的最后一句,其中隐藏了柳梦梅的名字,也是隐喻了作者宝琴的最后下落。前文已经解过了:《红楼梦》中“梅”,指以身报国、壮烈殉国的抗清义士。“柳”,指不承认满清、不与满清合作的明移民。宝琴早已许配梅翰林家,却又提示“不在梅边在柳边”为的就是告诉读者:朱慈炤本来是想做“梅花”以身报国,可是看到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他认识到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存记真实的历史揭露东林党“文魔”们的卑劣以告慰先烈。朱慈炤最后学了不慕荣利、洁身自爱的陶渊明隐于民间,无力补天的他要用他的笔来补地之陷、史之缺,存记真实的“家亡血史”,控诉“满纸荒唐言”的满清官修明史和东林党伪史!

“个中谁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梅花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婵娟”常被用来代指“明月”,此处又被朱慈炤拿来进一步隐喻“朱明”,这一句的真实含义是柳梦梅也就是我朱慈炤拾起了婵娟画像,为朱明存记真实的历史。

“团圆” ,又是通过圆月来借指朱明。团圆节即中秋节,即拜月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都是围绕“月”——“明”。

“春香”,杜丽娘的婢女,是春香发现的后花园,而后杜丽娘在后花园中演出了穿越生死的人鬼爱恋。《红楼梦》中“春”隐喻“朱明”,“天香暖香”是指黛玉,故而“春香”也是代指“朱明”。

“一别西风又一年”出自《牡丹亭》中第四十二出里的写柳梦梅怀念杜丽娘时的〖诉衷情〗「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塞草中原何处?一雁过淮楼。天下事,鬓边愁,付东流。」的“砧声又报一年秋”。朱慈炤用“一别西风又一年”引出「砧声又报一年秋」的〖诉衷情〗,借此表达他因为中原沦陷的焦灼、因为朱明难复的哀愁。

朱慈炤借《梅花观怀古》中生死不渝的爱恋来隐喻他对朱明家国始终不变的怀念和守望。因为反清复明尚未成功,所以朱慈炤是以柳梦梅怀念杜丽娘的“一别西风又一年”结束此诗,而不是《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结为夫妻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结,这是为了表达他希望朱明能够像杜丽娘一样起死回生,与他们这些等了一年又一年的柳梦梅——明遗民们团圆的殷切期盼之情。

宝琴的最后这两首压底的怀古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取自戏曲!

这是为何?这是为了将这两首区别于前八首,前八首暗喻的是已经定格的过去,而最后这两首隐喻的是正在演进中的现在,所以不用真实的历史典故,而用了创作出来的戏曲。

尤其是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更是寓意深刻。《梅花观怀古》出自是明代戏曲《牡丹亭》。请回顾前文解密过的《红楼梦》中的最大谜团——慧绣璎珞,“慧娘”仿的是唐宋元明名家,无清,至明止,为的是点出慧娘实为明朝人,同样宝琴的怀古诗即悼念前朝诗最后以明朝的虚构戏曲作结,也是为了呼应一开篇的《赤壁怀古》,以“赤”朱始,以明代戏曲终,再次强调宝琴的怀古是为悼怀朱明!而接下来的第五十二回里宝琴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更是将此主题揭示得再清楚不过。

怪不得宝钗要将这最后两首诗换掉,满清怎能允许反清复明的声音存在?也就怪不得黛玉立刻阻拦宝钗,就连一贯欣赏宝钗的李纨和探春也附和黛玉,批评宝钗太过挑剔苛刻,虽然身为东林党同党的李纨张嫣和本是东林党钱谦益门徒的探春郑成功是一定会支持东林党派的周后的, 但宝琴的这最后两首诗表达的是反清复明,这是民族大义而非党派之争,所以李纨和探春一反常态支持黛玉反对宝钗要求保留这两首诗,因为他们支持的宝钗只是东林党的周后而已,对代表后金满清的宝钗他们还是要抵制的。

而且朱慈炤还借李纨之口将后两首诗的人物与“关夫子”等同并论。关羽因为忠孝勇武而被民间神化,被尊称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而清顺治更是于顺治九年(即1652年)把关羽奉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这就是关羽被称为“关夫子”的来历。李纨的一番大议论就是朱慈炤告诉世人:这顽强抗争的“小红”和忠诚不渝的“柳梦梅” 的忠义勇武可比武圣关夫子!

《怀古绝句》的怀古二字明点出这十首诗的悼怀前朝的寓意, 而第一首《赤壁怀古》和最后以明朝戏曲作结的安排更是将十首怀古诗的悼怀朱明的主题点化了出来。

宝琴的这十首诗的秘密不在谜底,只在这诗中。但由于这十首怀古诗的主题暴露得比较明显,为了能够保留这十首悼明反清的怀古诗,朱慈炤一面是采用了明褒暗贬的反讽手法,一面是运用声东击西之计,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不重要的所谓谜题上,从而降低了危险。

正因为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不重要,所以朱慈炤最后用一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就轻轻略过、不再提起,所谓的谜语不过是为了遮掩这十首怀古诗的过于明显的悼明反清的幌子罢了。

还记得第四十一回里,妙玉拿给宝玉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吗?这“十环”音似“十怀”,对应的就是薛宝琴的这《十首怀古诗》,妙玉的“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其实就是贾府四姑娘惜春的《大观园行乐图》,就是薛宝琴的《十首怀古绝句》,也就是宝玉——崇祯帝的皇四子朱慈炤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08: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三)
原创2022-11-18 22:16·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即王昭君墓。清代宋荦《筠廊偶笔》:“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图经》云:"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 请回顾前文对《五美吟》中《明妃》一诗的解读。这都是在暗写孤悬海外始终尊奉朱明为正统的台湾明郑政权。

黑水,即今呼和浩特市南之大黑河。《清一统志》:“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但是除了这北“黑水”外,明末清初还有一更为著名的南“黑水”,即阻隔了福建与台湾的台湾海峡,其中有一段很危险的海沟因水色如墨而被俗称为“黑水沟”“黑水洋”。

见清朝郁永河的《裨海纪游》:“(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二月) 二十二日,平旦(天刚亮的時候),渡黑水沟。台湾海道,唯黑水沟最險。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海水正碧,沟水独黑如墨,勢又稍窳,故谓之沟。广约百里,湍流迅驶,时觉腥秽袭人。又有黑红间道蛇及两头蛇绕船游泳,舟师以楮镪投之,屏息惴惴,惧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红水沟不甚险,人頗泄视之。然二沟俱在大洋中,风涛鼓荡,而与绿水终古不淆,理亦难明。”

清朝丁绍仪的《东瀛识略》卷五:“澎湖以西百余里为黑水洋,宽约百里,水黑如墨,虽风平日丽而天容黯淡,帆樯俱震,为厦门东渡最险处。”

清朝翟灝《台阳笔记》:“自古黑水沟自北流南,以为万水朝东,无生还理......黑水洋在海中,水势趋东南,无底,流甚急。”

昭君出塞时弹琵琶以寄恨,冰弦间拨尽曲中哀愁。昭君墓旁的黑水河因为感应昭君的愁怨而硬咽不流。台湾与郑成功的家乡福建亦是隔黑水而相望,这是借喻客死台湾的郑成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忧愤之情。

“汉家制度诚堪笑”指汉元帝遣王昭君和亲一事,此处借指南明政权的无能。樗和栎指两种树名,古人认为这两种树的质地都不好,不能成材。后因此故以“樗栎”喻指才能低下。“樗栎应惭万古羞”,如果朱明不是这般无能,遗民又怎会将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孤悬海外的明郑身上呢?这首《青冢怀古》表达了朱慈炤对南明的失望和对郑成功的痛惜。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马嵬,即杨贵妃被迫缢死的马嵬坡,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坡时,随驾的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贵妃和她的哥哥杨国忠,随即哗变并乱刀杀死了杨国忠。唐玄宗为求自保,只得赐死杨贵妃。后改葬时发现杨玉环身体已腐,但是身上的香囊还完好。见《旧唐书•后妃传》:“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马嵬怀古》说的是肥美人杨玉环,《红楼梦》中谁是杨妃?第三十回里宝玉说得清楚,大观园里的杨妃就是“体丰怯热的宝姐姐”,也就是明皇宫里“少颀颀之美”身材“弱小”的矮胖周后。原来这《马嵬怀古》是在影射同杨玉环一样乱国后被迫自缢的崇祯帝的周后。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这是暗喻周后与家人的谋算经营都付汪洋,最终只落得个国乱被迫自缢的凄凉下场,而周后的贪贿乱政的好哥哥周鉴,“素有贏疾,被掠死”,也是如杨妃的哥哥杨国忠一般国破命丧。再请回顾前文详解过的宝钗的牡丹花签的秘密,宝钗闻听宝玉将她比作杨妃后勃然大怒的原因,以及宝钗为何最后会落得“金无彩”的历史玄机。朱慈炤是处处藏机关、笔笔有照应,《红楼梦》的布局精妙、结构严密可见一斑。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这指的是杨妃的“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即其尸首虽腐但因其香囊完好所以香味犹存的史实。朱慈炤引用此事来隐喻周后虽然乱国丧身,但由于周后的同党东林党在明亡后仍然主持舆论并主笔史书,所以周后死后仍然是保有美名、继续被美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18 08: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宝琴的十首至关重要的怀古绝句隐藏的历史大秘密
原创2022-11-04 07:53·红楼隐史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赤壁怀古》【赤,即“朱”,悼念朱明,曹也借指“朱”,一般认为“朱”姓起源于“曹”姓,是周初曹挟的后代。 “朱,颛顼之后。周封曹挟于邾,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以为氏。”此诗中朱慈炤借惨败的曹军暗喻覆亡的朱明政权】

赤壁沉埋水不流,【孙刘两军联手大败曹军,曹军伤亡惨重,折戟沉尸累积江中,江水为之阻塞而不能流动。隐喻朱明因同农民军和满清两线作战而最终败亡,明朝军民被大肆屠戮,尸横遍野、阻塞江河】

徒留名姓载空舟。【兵败后的战舰上只空余下高悬的旗号而已。朱明覆亡后,留下的只不过是无数的名姓而已,功德和荣耀都随着失败而不复存在】

喧阗一炬悲风冷,【“喧阗一炬”指火烧曹军朱明覆亡,“风冷”暗喻满清冷酷凶残,血腥屠戮汉家臣民】

无限英魂在内游。【无数的英雄好汉为了朱明故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流域。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秦末民变,南海郡太守任嚣下属的番禺县县令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国之後,分象郡為交趾、九真二郡,屬南越國四郡之一。公元112年,汉灭南越后受汉统治。建武十七年(41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两姐妹的领导下起而反抗东汉统治,马援被拜為伏波將軍,領兵南下,建武十九年(43年)正月,马援斩杀征侧、征贰,传首洛阳。交趾被平定,马援功封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这首诗的第一句很是让人奇怪:镛,“大钟谓之镛”,见《说文》。 “铜铸金镛”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的兵器铸成金钟和铜人,这与东汉的马援八竿子也打不到啊!不过马援虽没有“铜铸金镛”,却有“铜柱”,那是在平定交趾的征氏两姐妹后,立了两根铜柱作为汉朝的边界。而且马援还曾金城破羌,估计这就是高鹗将“铜铸金镛”改做“铜柱金城”的原因。但这样一来,《交趾怀古》的历史寓意就被彻底扭曲了,脂砚斋强调过《红楼梦》“一字不可更”,朱慈炤想借“铜铸金镛”说什么呢?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千万不要被“交趾”和“戎羌”局限住思路,这首诗的真正机关还是在吟哦的对象一代名将马援的背景上。马援不但是一代平定边乱的名将,更是两易其主的三姓贰臣!

马援在王莽新朝时任新城大尹。新朝灭亡后,马援受到陇右割据势力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为隗嚣效力,后于建武四年(28年)奉书至洛阳,刘秀讥讽马援道:“你周旋于二帝之间,见到你,大感惭愧啊。”马援道:“当今世道,不只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选择君主。臣如今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个说客而已。”马援道:“天下反反复复,窃取名字的人多如牛毛,现在见到陛下,宽宏大量,与高祖一样,就知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刘秀听了很是受用,于是礼遇予他。马援返回西州后说服隗嚣归顺刘秀,隗嚣于是派马援护送其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在隗嚣起兵抵抗刘秀后,马援上书刘秀,为消灭隗嚣献计献策,更率突骑五千为其奔走效劳,游说隗嚣的将领高峻、任禹等人以及羌豪,成功的分化瓦解隗嚣势力。建武八年(32年),刘秀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漆县,因为地势险阻、情况不明而犹豫不前。是马援堆米为山,详细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陈述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力主乘机进攻,终于说服刘秀挥军直进。最后隗嚣大将十三人及部众十万余人不战而降,隗嚣逃至西城,隗嚣军主力基本上被汉军消灭。马援靠着出卖旧主发达,为新主子刘秀统一天下立了大功。

后马援又为刘秀平定西羌和岭南,战功赫赫。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郡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瞿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不想病死在南征途中,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淫,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

“铜铸金镛”都是金,喻指后金,朱慈炤是故意错用秦始皇的“铜铸金镛”为了暗喻是马援为新朝的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这《交趾怀古》是讥讽那些曾为朱明守边安疆的洪承畴、吴三桂等贰臣投降满清,并为新主子入主中原效尽犬马之劳的丑态。洪承畴等朱明旧臣为满清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南明政权和抗清义士赶尽杀绝,其名声远播海外以及戎羌满清,天下人尽皆知。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马援劳苦功高,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张子房都不差啊!“铁”为“金”, “笛”通“敌”,“铁笛”暗喻“金敌”,指后金敌人。“铁笛无烦说子房”的真实寓意是:对朱明的敌人后金来说,洪承畴、吴三桂这些降将为后金满清统一天下所立下的功劳着实可比汉朝的开国大功臣张良!这些本是为朱明守边安疆、保家卫国的名将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转而为敌人后金残酷镇压本族人民的抵抗,用无量的同胞的鲜血染红了他们头上的顶戴官翎。真是平乱安邦好名将!叛国卖国好奴才!这《交趾怀古》实为朱慈炤对这些卖国贰臣的极尽鄙夷和嘲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0:02 , Processed in 0.09559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