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27|回复: 150

贾雨村饿不死的野杂种“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发表于 2024-6-23 21: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中贾雨村因何屡遇贵人相助?





贾雨村一出场就遇甄士隐甄老爷慷慨解囊资助进京赶考;被贬失意之境又遇冷子兴给他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让他去找林如海,求林如海向贾政举荐;其后林如海欣然撰书给…显示全部 ​



[color=var(--GBL05A)]关注者
[color=var(--GBK02A)]12

[color=var(--GBL05A)]被浏览
[color=var(--GBK02A)]2,797







关注问题[url=]​写回答[/url]
​邀请回答​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color=var(--GBL05A)]查看全部 15 个回答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红楼不红

[color=var(--GBK04A)]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 关注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是《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的自我评价和胸意抒发,仅此两句诗,就足可见此人心中的傲气和格局。
贾雨村以“玉”、“钗”自比,自认为身负奇才,只是还未等到大展宏图的时机而已;“人间万姓仰头看”一句,颇有汉高祖刘邦路遇秦始皇驾辇,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之气概。
诚然,贾雨村人品差劲得很,如果用正统的道德伦理来分析这个人,那就是个人渣,他“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坑害了恩人甄士隐之女甄英莲(第4回);他为了讨好贾赦,以莫须有的罪名“拖欠官银”逮捕了石呆子,变卖其家产赔补,将石呆子的扇子收入囊中,献给贾赦(第48回)。贾琏都看不过去,责其: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家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高鹗续写的后40回,贾雨村在宁荣两府摇摇欲坠之际,“狠狠踢了一脚”(路人语),使得本来先查明实迹,再抄家的流程提前了,他这么做只是急于撇清与贾家之前的渊源,何其无耻!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可叹,人的才气、能力跟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成正比,贾云村虽然卑鄙无耻,堪称人渣,但客观论来,他的实力的确是不容小觑的,纵观《红楼梦》全书,贾雨村频频遇到贵人:先是被姑苏名士甄士隐看中,赠银助其进京赶考,科举高中;其后被同僚忌恨,罢官周游胜迹,又进入林如海家做家教,给黛玉当老师,其后也是在林如海的书信举荐下,贾雨村得到贾政的赏识,起复官职,补了应天府的职位,从此以后,官途顺风顺水......
很奇怪,甄士隐、林如海、贾政等人都是《红楼梦》中少有的正面男性角色,为何他们都对“人渣”贾雨村颇有好感,并对身处囧途的他施以援手。
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贾雨村能从一个穷儒走进官场,并一帆风顺地走得这么远,因为他具备了成功必须得两个因素:智商和情商!
贾雨村才气斐然,非一般人可比贾雨村最初的发迹全赖他不俗的智商,不论他人品如何,他的才气绝对是一等一的,有道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份才气,吸引来了他的第一个贵人——甄士隐!
贾雨村刚出场时,处境着实堪忧,堂堂七尺男儿,却只能寄宿在寺庙之中,且看书中记: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湖州人氏,原系诗书仕宦之族,因他出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人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第1回
这个时候的贾雨村,应该说处于人生最低谷,世人多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岂不见有“穷在闹市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之俗语?
贾雨村要钱没钱,要房没房,连最基本的人脉资源都没有,一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葫芦庙里,这样的人处在世俗世界,是鲜能得到尊重的,贾雨村只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东西——才华!
“才华”这个东西很抽象,你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非伯乐不可知,贾雨村运气也是真的好,葫芦庙隔壁就住着他的伯乐——甄士隐。
甄士隐乃是乡宦,亦是风流妙人,素喜酌酒吟诗,所以他对“才华”是有一定敏感度的,在他看到贾雨村的第一眼,就知道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于是甄士隐动辄邀请贾雨村“入小斋一谈”,时逢中秋佳节,甄士隐吃完家宴,专门又在自己书房内摆了一席,步行至庙中,邀请贾雨村赴宴。但凡换一个人,都不可能有这种待遇,一个穷酸书生,性子还挺傲,正常人都会嗤之以鼻,白目视之。可就因为贾雨村有才华,甄士隐欣赏他,这种欣赏应属于文人间的惺惺相惜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贾雨村的才华,进京赶考,一下子就考中了进士,又选入了外班,一进官场就是知府级别。
这里有一个可对比的人物,那就是贾家学堂的老师贾代儒,考了一辈子科举,就停留在秀才级别,工作吧,又啥都不会,只能啃老本,留在贾家学堂当老师。所以,贾雨村的才华是他人生“开挂”的敲门砖,不止甄士隐,其后的林如海、贾政都是冲着贾雨村的才华学问,对他敬重有加,并出于惜才的心态,屡屡帮助他,甚至第17回“大观园题对额”,贾政都称:若妥当,使用,不妥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贾雨村曲折的情商之路
只有才华是不够的,要想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必须懂得其中的道道儿,否则只会被官场淘汰。
贾雨村最初就不懂“情商”二字的分量,他身负才气,孤高自傲,傲到什么程度呢?《红楼梦》第1回有一细节值得一思:
甄士隐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第1回
甄士隐赠送贾雨村的银两、冬衣,可谓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如果换成别人,恐怕立刻感动地涕泗横流,连声称谢了,可贾雨村的反应却是: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曹公擅长从这些细节刻画贾雨村这个人物,他太傲了。其后第二天,贾雨村拿着银两、冬衣就匆匆赶路走了,连甄士隐的面都没见,葫芦庙的小和尚劝他给甄士隐留下句话也好,贾雨村一句话回应: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这个时候的贾雨村,还不懂人情世故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一进官场,这种性格上的弊端立刻显现出来,他最终被官场排挤出去: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龙颜大怒,即批革职。——第2回
混官场和作学问可不是一回事,你要学会八面玲珑,各方讨好,处理交际,笼络人脉,若是还是一味孤傲,不愿懂人情世故,最后必定落个“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结局。而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贾雨村的反应,面对“即批革职”这样的处分,他的反应是这样的: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并无一点怨色,仍是喜悦自若。(贾雨村)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插妥协,却又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从被革职的这一刻,贾雨村开始走上“黑化”之路,他心中对那些算计自己的官员格外愤恨,表面上却喜悦自若,甚至当作这件事没有发生,出去旅游去了——不得不佩服,贾雨村的这种心态着实牛叉,凡做大事者,必不可少这种素质。
几年之后,贾雨村再次出场的时候,是在林如海家做家教,经过这几年的磨练,贾雨村完全变了,他将自己身上棱角分明的傲气磨去,开始以圆滑的态度面世,这种变化可以从他跟林如海的对话中看出来:
如海道:“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躬,谢不释口。——第3回
之前甄士隐对贾雨村的帮助,那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可贾雨村不过“略谢一语,并不放在心上”,眼下面对林如海的举荐,贾雨村又是鞠躬,又是称谢,跟前番的表现判若两人。
贾雨村这几年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确已经领悟了人情世故之道,学会了以圆润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场“情商”修炼,贾雨村彻底没了缺点,他其后的官途顺风顺水,再无坎坷,都跟这一点密切相关。
既有才华,又深通厚黑之道,该拿的拿,该放的放,该奉承的奉承,该算计的算计,放下道德底线的贾雨村,再无任何弱点。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1-01-23 23:32

[color=var(--GBK04A)]​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更多回答

[color=var(--GBK04A)][color=var(--GBK03A)]匿名用户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确实是有才华的人。出场时,家门不幸,父母双亡的孤家寡人,还能背井离乡从湖州到京城谋求发展,心态意志很顽强。且和甄士隐的交流可以见得,情商很高,能作为买文穷儒去他人家做客不自卑,进退有度(面对有别客时一句话缓解尴尬,且不久留讨饭,有气节)且由娇杏视角可知,他能被甄士隐记住且常提起。作为丫鬟的眼里尚且:褴褛但雄壮,足以见得此人非凡。同时自信,甚至有点自恋,因为丫头的回顾,就以为是青眼,极度膨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才华,他的诗作: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而且很会找时机,瞅准甄士隐与他话语投机,且做事果决——当天夜里拿到钱就走了,还能留后路,派人就话,一是防止假意的甄士隐后悔,二是以实际行动让真心甄士隐感受到他的强大行动力为自己留退路,心思缜密。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次科举,就考上了,成为县太爷。(甄士隐资助)
而且成为县太爷,他其实工作挺好的,原文:
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
那同寅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他貌似有才,性实狡猾,又
题了一两件徇庇蠹役、交结乡绅之事,龙颜大怒,即命革职。部文一到,本府各官
无不喜悦。那雨村虽十分惭恨,面上却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了公
事,将历年所积的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了,却自己担风袖月,游
览天下胜迹。
才华有,只是不太会做人,不会搞好人际关系,有点急功近利。而且贪酷,就是贪财且对下属苛刻,得罪上司,所以下属都不喜欢他。但是你看,他其实工作做得不错,参奏也是一个“莫须有”,而且他在任上敢于娶丫头当二房,丫头生了儿子就当正房,何等干脆利落。被革职也没有颓废,面色如常,而且安排有条不紊,先交代公事,后安排家人,最后自己去风雅旅游了——这是让人佩服的。
继续原文:
偶遇两个旧友认得新盐政,知他正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遂将雨村荐进衙
门去。
此人是都中古董行中贸易姓冷
号子兴的,旧日在都相识。雨村最赞这冷子兴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这子兴又借
雨村斯文之名,故二人最相投契。其次,与冷子兴交流,礼贤下士,冷子兴,商人也。还有就是,贾雨村的人际关系搞得好啊!能和商人一起做朋友交流,是难得的,和他不拘一格娶娇杏一样。
有人要问,那为啥原来单位被革职了呢?
第一,被革职是因为得罪上司,并不是因为得罪同事,毕竟他是县太爷了,同事能怎样?最多落井下石,在上头探访的时候,说一句,对,他确实不是好人。
同时,人一旦在一个利益集团,搞好关系是很难的,同事难做朋友。
所以这里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
再次,心态很好,仕途失意,去给黛玉当家教,类似于北大毕业,五百强公司裁员总裁(因为现实中市长不会平平安安被革职,所以用差了一截的五百强企业总裁代替)去当家教,能请得起前北大学生的是啥家庭啊——自然,林家绝对高级家庭,两厢看对眼了。
而且贾雨村也学乖了——学会低调,学会藏事了。黛玉避讳的时候,他奇怪,但是从没直接问,更没有刨根究底打听,也没有固执纠正,已经开始圆滑了。
后面去向林如海请辞,心里有底,面上啥也没露出来,等林如海主动找他。
后面,有旧同僚来报信,不必说了,是好关系——而且重新启用旧员啥意思?说明其实贾雨村没啥大错呀,拨乱反正呀,之前是小人诬陷呀——所以其实贾雨村本来就没什么大事。
那未来就很有希望,通过林如海得以遇到贾政,且对了贾政眼缘,书里也说了,贾政喜欢读书,养着一大堆门人清客,且看到贾雨村高大魁梧,谈吐不凡,很喜欢。所以,顺水推舟。
至于后面的师爷,其实很正常吧,没什么贵人不贵人的。即使他一开始缉拿薛蟠,也会有人在某个节点告诉他惹了不该惹的人,以及贾府其实未必很能只手遮天。最惨不过是薛蟠被他伸张正义,斩立决(古代不太可能,死囚要审核的)。贾府和四大家族要治他,也就是再次丢官,明目张胆害他命不太可能,也不值得。何况贾雨村学乖了很多。
所以他本身有本事才是硬道理。


[color=var(--GBL05A)]编辑于 2020-11-26 00:29

[color=var(--GBK04A)]​赞同 2​​2 条评论​分享

​收藏​喜欢
收起​





[color=var(--GBK04A)]
[color=var(--GBK03A)]留酸心

[color=var(--GBK04A)]Physics→Finance/世情小说爱好者




​ 关注



其一,作者需要一个人物将故事串起来。
曹公写作红楼梦,喜好用一人之经历,引出诸多故事。开头甄士隐梦中所见一僧一道携顽石下凡,绛株仙草还泪报恩,一干情鬼借此机会了结业障,是故事的起因。开头甄士隐历经的家庭破败是后来四大家族破败的一个缩影。这个小单元结束以后,就应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来继续引出顽石下凡所见之事。“真事”既隐,那么“假语”当存。所以作者选了贾雨村这样一个与甄士隐有交集的人物,让他去和故事的主场,贾府打交道,进而引出后续之事。因此,落魄的贾雨村须有人相助,才得以与“侯门深似海”的贾家攀上关系。
其二,贾雨村先是落魄,后又飞黄腾达,最后按原作意图又沦为阶下囚,正应了好了歌注里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作者借这么一个人物的经历来警醒世人,功名富贵过眼烟云,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color=var(--GBL05A)]发布于 2020-11-26 0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0: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 贾雨村作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什么意思?
2022-11-05 06:30 发布于:安徽省
贾雨村在飞黄腾达之前,曾有过一段落魄困窘的生活,他甚至连进京赶考的路费都凑不齐,只能困在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卖字作文为生。

这时的贾雨村,还没有露出奸雄面目,就是个空有一腔抱负却颇有些怀才不遇的穷书生,也因此,他常作诗自喻,感叹人生。

那年中秋节,贾雨村作了一首诗,吟罢诗,想到自己平生抱负,生不逢时,于是又对天长叹,吟出了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两句话,相信不少人初读时都似懂非懂,但细细咂摸一下,也不难理解,就是贾雨村对自己落魄现状和理想抱负的最好总结。

但谁也想不到,因为脂批的存在,使得这两回句话在后来产生了不小的争议,脂批是这么说的: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很多人读到这句脂批,完全就是一头雾水,这都哪跟哪儿啊,贾雨村的两句诗,怎么就扯到宝黛钗三人头上去了?

【{宝玉在椟中求善价,宝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句脂批得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脂砚斋说前用二玉合传,说的是前文中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前世的木石前盟的关系,也就是黛玉和宝玉的前世。

这里提到用二宝合传,说的是贾雨村两句诗里分别提到的“玉”和“钗”,“玉”指宝玉,“钗”指宝钗,曹公这是用藏头诗的手法将二宝又合到了一起。

当然,这句话一直存在不同解读,有人认为,“钗”既然指宝钗,那么“时飞”又是贾雨村的字,这难道不是暗示八十回后宝钗嫁给了贾雨村吗?

这么理解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贾雨村吟出的两句诗,不能分开单独解读,否则就犯了抠字眼的毛病,也就容易误读红楼。

如果说第二句的“钗于奁内待时飞”是暗示宝钗后来嫁给了贾雨村,那么第一句的“玉在椟中求善价”又该作何解释呢?

其实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一个是“求善价”,也就是“求善贾”,即求高价、待价而沽之意,《论语·子罕》里有:“有美玉於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一个是“待时飞”,这三个字,既暗合了贾雨村的字,是其自夸,也是相机而动,一有机会便飞黄腾达之意,表达了贾雨村对自己才学和前途的充分自信。



这两句话合起来看,其实就是贾雨村对自己才学的自信和肯定,当然,也有那么几分自负在里面。他把自己比作放在盒子里的玉石金钗,本是名贵之物,只差识货之人,只要时机成熟,得遇贵人,很快便能出人头地。

因此,当一直器重和看好他的甄士隐听到此联后,立马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这两句诗,充分地表达了贾雨村发迹前的苦闷彷徨却又对未来充满理想抱负的复杂心理。

至于脂砚斋为何将其解读成了宝玉和宝钗二人合传,其实也不难理解。

“玉在椟中求善价”,而“善价”通“善贾”,这不正是“贾玉”之意吗?“钗于奁内待时飞”,“奁”即“妆奁”,是女性梳妆打扮所用的镜匣,奁内之钗,不就是宝钗吗?

贾雨村这一联,如果我们不看脂批,单从字面之意来理解,就一层意思,它反映的是贾雨村的理想抱负,是生不逢时的他,对那个时代发出的呼喊。

但因脂批的存在,这两句诗又多了一层深意,它还是曹公借此表达二宝合传之意,甚至隐喻了将来二宝结为夫妇一事,而非后人所曲解的宝钗在宝玉出家后改嫁贾雨村一说。



古代女性讲究的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视名节高于生命,尤其是贵族出身的千金小姐,几乎都是从一而终,至死守节的。

整个红楼梦里,也只有贪图富贵的尤老娘,有过一次改嫁的记录,像出身高贵的李纨,薛姨妈等人,都是寡妇身份,但她们绝不会改嫁,因此,即便日后宝玉抛妻弃婢,以宝钗的品行,她宁死也不可能改嫁的。

更何况,这个人还是日后贾府败落时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贾雨村!贾雨村什么德行,在贾琏因扇子被贾赦痛打一回,宝钗从平儿口中早已听闻,将这句话解读成宝钗嫁给贾雨村,这完全就是在抹黑薛宝钗。

这两句话原本很好理解,就是贾雨村借金玉之事表达自己的才情学问和理想抱负,自然免不了自抬身份,但也基本属实。这两句诗,也能充分反映贾雨村其人,他是不甘平凡的,他是早晚都要做出一番事业的,他的诗里,传达了这样的雄心壮志和志在必得。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什么意思?出处?asff58262021.08.17浏览16次生活[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芝士回答来自: 芝士回答2021.08.19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我觉得这句话纯粹是表示贾雨村求官若渴怀才不遇的心。没必要追究是否有其他特殊含义。上下两句各暗含典故,玉在匵中求善价:句出《论语·子罕》:“于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匵”即“椟”,一种术匣。钗于奁内待时飞:句子源于一个神话故事,据《太平御览》引《洞冥记》所载,言汉武帝“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有脂批说此二句写二宝,即宝玉和宝钗,其实我觉得这样理解也无不可,宝玉求“善贾”,宝钗希望青云直上,也是说得通的。但我不认为这句是暗含两人命运,意为宝玉被囚于狱中,宝钗嫁给了贾雨村(贾雨村字时飞)。。既然脂批说此前用二玉合传(即之前写绛株草与神瑛侍者之事),此处用二宝合传,那就我看来,此处只是写一切的起源,而不是交代命运之意。不然与第五回的判词岂不矛盾。


《红楼梦》开篇贾雨村高吟一联,批语说是二宝合传怎理解? 快乐老年435 2018-01-24   |  491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安妮 东方朝西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口占一副对联,历来说法不一,请看文本: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甲戌本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戌本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府本夹批:偏有些脂气。〗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要合理理解该对联,必须先了解两联典故来历。上联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翻译过来即是:子贡对老师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子贡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因为子贡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是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所用,所以就打了这个比喻。古代君子佩玉,因此用美玉来形容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他们的对话讨论的是何时为官。重点是官还是要当的,但是,前提条件是有赏识我的人,我愿意为等待赏识我的人荒废下去。


下联出自汉武帝朝的故事,《太平御览》引《洞冥记》所载,“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钗何时飞走?“欲碎之”,玉钗将碎时,才会化燕而飞。玉碎而飞之谓!
我们接下来分析批语。甲戌本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对这条批语,很多人理解为:上联在说黛玉,下联在说宝钗。如果这样理解就与夹批相矛盾了。甲戌本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这条批语的“今用二宝合传”是指贾雨村高吟的这副对联:上联在说宝玉,下联在说宝钗。
那么,甲戌本侧批如何理解?《红楼梦》最重要的三个人便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也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碰撞。前面借僧道之口说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是为二玉合传;行文到贾雨村高吟对联处,上联指宝玉,下联指宝钗,是为二宝合传。由于二玉合传与二宝合传在同回紧挨着出现(贾雨村字时飞,对联里宝钗是由贾雨村关联出来的)。显然,批者是熟知作者的安排构思,也明确知道此处对联的“机关”所在,才会在此对联处留下这条批语。
为什么上联一定是贾宝玉,下联一定是薛宝钗?我们再结合典故原始意义进行分析。
贾政,字存周。政者,正也。存周,延续周礼也,贾政名字的寓意一目了然。宝玉作为其儿子,贾政在给宝玉的起名或者希望上,一定是愿意看到贾宝玉走上仕途经济这条道路的。贾家老祖宁荣二公委托警幻仙子警示教育宝玉时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并且希望宝玉:“而今以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按照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是最高理想。但是,通过《红楼梦》,我们十分清楚地知道:贾宝玉极度反感讨厌仕途经济。甚至为此不惜公然开罪宝钗湘云。宝玉为何会如此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呢?
结合上联的原始出处(按照原始含义,上联指男子更准确),我们知道,上联说的就是为官之道!原来,贾宝玉不是不愿意当官,不是不愿意走上仕途经济,而是没有赏识他的人,没有他值得为之等待和付出的人!
再结合《红楼梦》的主旨,上联包含的复杂情感,便一目了然了——《红楼梦》以家喻国,“贾王薛史”,隐喻“家亡血史”,全方位表现了明末清初的历史事实。江山易主,蛮夷横行。“剃发易服”,屠杀四起,白骨如山。衣冠之兼美,礼仪之堂正,灿烂辉煌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所以,作者用“玉在椟中求善贾”,表达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美好愿望:恢复华夏文明的正统,等待期盼那一天的到来……然而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暗无天日的清廷暴行之下,这样的希望,只能平添痛苦,所以,在《红楼梦》里,我们看见的是贾宝玉连等待也没有,干脆直接讨厌反感到底!事出反常必有妖,原因不外乎就是希望破灭,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同时,还体现出坚决不仕清的决绝。这种情怀,和明遗民的心态是高度契合的。
贾宝玉一生都在挣扎苦痛,至死都没能等到回归“正途”的道路,悲哉!
贾雨村的这副对联其实是全书主要人物的故事构架,而下联“钗于奁内待时飞”,极有可能是后文大关节的伏线。按照《红楼梦》一击多鸣的写作手法,结局可能有以下几个猜想:
(薛宝钗)
1.按照原始出处,钗飞时“玉将碎”,极有可能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段纠葛,宝钗的阴险行为被宝玉识破,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2.薛宝钗相时而动,借风上青云,一番“富贵”(可能是如愿当上宝二奶奶,也可能是其他),而最终却又以悲惨下场了结,即判词说的“金簪雪里埋”;
3.钗是指薛宝钗;时飞是贾雨村的字。薛宝钗和贾雨村两人极有可能有一段肮脏的结合;
4.玉将碎(有人害)毕竟未碎(事先发觉),只能“飞”走。极有可能后文有人加害宝玉,宝玉被迫一路逃离的悲惨情节。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红楼梦》开篇贾雨村高吟一联,批语说是二宝合传怎理解? 快乐老年435 2018-01-24   |  491阅读  |  8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作者:安妮 东方朝西
《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口占一副对联,历来说法不一,请看文本: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內待時飛。〖甲戌本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戌本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府本夹批:偏有些脂气。〗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
要合理理解该对联,必须先了解两联典故来历。上联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翻译过来即是:子贡对老师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回答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子贡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因为子贡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是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所用,所以就打了这个比喻。古代君子佩玉,因此用美玉来形容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他们的对话讨论的是何时为官。重点是官还是要当的,但是,前提条件是有赏识我的人,我愿意为等待赏识我的人荒废下去。


下联出自汉武帝朝的故事,《太平御览》引《洞冥记》所载,“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钗何时飞走?“欲碎之”,玉钗将碎时,才会化燕而飞。玉碎而飞之谓!
我们接下来分析批语。甲戌本侧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对这条批语,很多人理解为:上联在说黛玉,下联在说宝钗。如果这样理解就与夹批相矛盾了。甲戌本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这条批语的“今用二宝合传”是指贾雨村高吟的这副对联:上联在说宝玉,下联在说宝钗。
那么,甲戌本侧批如何理解?《红楼梦》最重要的三个人便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也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碰撞。前面借僧道之口说出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是为二玉合传;行文到贾雨村高吟对联处,上联指宝玉,下联指宝钗,是为二宝合传。由于二玉合传与二宝合传在同回紧挨着出现(贾雨村字时飞,对联里宝钗是由贾雨村关联出来的)。显然,批者是熟知作者的安排构思,也明确知道此处对联的“机关”所在,才会在此对联处留下这条批语。
为什么上联一定是贾宝玉,下联一定是薛宝钗?我们再结合典故原始意义进行分析。
贾政,字存周。政者,正也。存周,延续周礼也,贾政名字的寓意一目了然。宝玉作为其儿子,贾政在给宝玉的起名或者希望上,一定是愿意看到贾宝玉走上仕途经济这条道路的。贾家老祖宁荣二公委托警幻仙子警示教育宝玉时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并且希望宝玉:“而今以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按照儒家传统,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是最高理想。但是,通过《红楼梦》,我们十分清楚地知道:贾宝玉极度反感讨厌仕途经济。甚至为此不惜公然开罪宝钗湘云。宝玉为何会如此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呢?
结合上联的原始出处(按照原始含义,上联指男子更准确),我们知道,上联说的就是为官之道!原来,贾宝玉不是不愿意当官,不是不愿意走上仕途经济,而是没有赏识他的人,没有他值得为之等待和付出的人!
再结合《红楼梦》的主旨,上联包含的复杂情感,便一目了然了——《红楼梦》以家喻国,“贾王薛史”,隐喻“家亡血史”,全方位表现了明末清初的历史事实。江山易主,蛮夷横行。“剃发易服”,屠杀四起,白骨如山。衣冠之兼美,礼仪之堂正,灿烂辉煌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所以,作者用“玉在椟中求善贾”,表达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美好愿望:恢复华夏文明的正统,等待期盼那一天的到来……然而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暗无天日的清廷暴行之下,这样的希望,只能平添痛苦,所以,在《红楼梦》里,我们看见的是贾宝玉连等待也没有,干脆直接讨厌反感到底!事出反常必有妖,原因不外乎就是希望破灭,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同时,还体现出坚决不仕清的决绝。这种情怀,和明遗民的心态是高度契合的。
贾宝玉一生都在挣扎苦痛,至死都没能等到回归“正途”的道路,悲哉!
贾雨村的这副对联其实是全书主要人物的故事构架,而下联“钗于奁内待时飞”,极有可能是后文大关节的伏线。按照《红楼梦》一击多鸣的写作手法,结局可能有以下几个猜想:
(薛宝钗)
1.按照原始出处,钗飞时“玉将碎”,极有可能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段纠葛,宝钗的阴险行为被宝玉识破,最终两人分道扬镳;
2.薛宝钗相时而动,借风上青云,一番“富贵”(可能是如愿当上宝二奶奶,也可能是其他),而最终却又以悲惨下场了结,即判词说的“金簪雪里埋”;
3.钗是指薛宝钗;时飞是贾雨村的字。薛宝钗和贾雨村两人极有可能有一段肮脏的结合;
4.玉将碎(有人害)毕竟未碎(事先发觉),只能“飞”走。极有可能后文有人加害宝玉,宝玉被迫一路逃离的悲惨情节。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化雨
[ chūn fēng huà yǔ ]
基本解释
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详细解释
1. 【解释】: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2. 【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3. 【示例】:满想在这~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4.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辞书解释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说苑·贵德》:“春风风人。”后因以“春风化雨”比喻教育的作用...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周汝昌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菅人命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草菅人命,汉语成语。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指轻贱生命,任意杀人。例句有“一毛不拔阴险冷血过桥抽板怕死草菅人命,可谓坏事做尽”。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贬义词。出自《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近义词有杀人如麻、生杀予夺、滥杀无辜。反义词有为民请命、为民除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草菅人命

外文名



发音
cǎo jiān rén mìng

出处
《汉书·贾谊传》

目录
1拼音
2注音
3解释
4出处
5例子
6正音
7辨形
8辨析
9用法
10感情
折叠编辑本段拼音
cǎo jiān rén mìng[1]

折叠编辑本段注音
ㄘㄠˇ ㄐ一ㄢ ㄖㄣˊ ㄇ一ㄥˋ[1]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菅:一种多年生的茅草;泛指野草、杂草。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样轻贱;随意加以摧残。指反动统治者滥施淫威;任意残害人命。也作“草菅民命。”[1]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1]

折叠编辑本段例子
象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1]

折叠编辑本段正音
“菅”,不能读作“guǎn”。[1]

折叠编辑本段辨形
“菅”,不能写作“管”、“奸”。[1]

折叠编辑本段辨析
草菅人命和“生杀予夺”;都含有“轻视人命、任意杀戮”的意思。但草菅人命语义重;指轻视人命;任意把人处死或杀人的行为;“生杀予夺”指对人的生命财产可以任意处置的权力;而且还含有“给予人富贵或剥夺人财产的权力”的意思。[1]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1]

折叠编辑本段感情
草菅人命是贬义词。

[1]

参考资料
1.草菅人命  . [2024-1-9]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贾雨村→春风化雨//复得雨露滋养,薛宝钗→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节气,根据西汉‌[color=var(--cos-color-text-link)]《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也就是说,“清明”是“春分”后十五天,因此清明节通常在春季。诗句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也符合春季江南地区细雨纷纷的气候特点。

此外,清明节有许多相关的习俗,如踏青、吃野菜、放风筝、荡秋千、禁火、插柳等。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绝不作诗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绝奉呈贡父尚书并示世子及诸大夫篇篇见寒食 其十【作者】陈孚【朝代】元拼音



海客乘槎上紫氛,清明时节雨纷纷。
虎牙铜柱皆倾侧,水尽天南不见云。







作者介绍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百科详情>>






清明播报编辑讨论99+[url=]上传视频[/url]

唐代杜牧诗作
展开55个同名词条






一口气看懂清明!看杜牧如何成就天下第一诗村和中国第一文化名酒
03:05







唐代杜牧《清明》全诗解读:纷纷断魂酒家,行人心乱如麻
03:41







古诗词讲解之《清明》,杜牧
01:31









古诗词: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00:47







清明 唐代杜牧诗作
01:25







诗词欣赏:《清明》杜牧
00:34









杜牧《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1:07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 《杜牧》
01:04







中国经典童谣:第9集 传统24节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
01:28









一分钟了解清明
02:21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什么意思?
00:34







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00:36

















收藏
9227
672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描写清明节气的诗词[/url][color=rgba(0, 0, 0, 0.6)]共36个词条8.2万阅读


寒食城东即事
[color=rgba(0, 0, 0, 0.6)]《寒食城东即事》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唐代繁荣时期青少年男女游春的习俗盛况,交错着青春朝气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宁的闲适气息,同时流露出作者“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诗描绘了早春的美丽景象画面清新灵动,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特色。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即事
[color=rgba(0, 0, 0, 0.6)]《清明即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url=]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1-6年级推荐背诵的诗文[/url][color=rgba(0, 0, 0, 0.6)]共73个词条14.6万阅读


江南
[color=rgba(0, 0, 0, 0.6)]出自:汉乐府诗

长歌行
[color=rgba(0, 0, 0, 0.6)]出自:汉乐府诗

敕勒歌
[color=rgba(0, 0, 0, 0.6)]出自:南北朝时期民歌

咏鹅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骆宾王


[url=]描写清明的古诗[/url][color=rgba(0, 0, 0, 0.6)]共17个词条7487阅读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杜牧

临安春雨初霁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陆游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王禹偁

清明
[color=rgba(0, 0, 0, 0.6)]作者:黄庭坚











作品名称清明
作品别名杏花村
作    者杜牧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锦绣万花谷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

注释译文
播报编辑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1-2]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此诗最早见于宋人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人续编)、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文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谢枋得为南宋人,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流传最广,江南一带可谓家喻户晓。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山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金陵),亦有以为诗人虚拟者。然而,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店内有井,水似甘泉,人称“黄公广润玉泉”。而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2]

作品鉴赏
播报编辑


整体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1] [3]

名家点评

谢枋得《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莫病于浅直,如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无高警,正在遥指不言,稍具昼意。宋子京演为锦缠道词,后半曰:“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熏熏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何伧父也。未审赋落花时,伎俩何在。 [4-5]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杜牧像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6]



词条图册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作者】刘仙伦【朝代】宋拼音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标签:
无奈场景离别情感



[url=]赏析[/url]

起笔写“唱到阳关第四声”,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既没有写情,也没有写景,而情与景近在眼前:景是离别之景,情是伤离别之情。没有直接写出,却让人接下来就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罗带”本指丝织的衣带,在此则指将要远行之人,“香带”指送行的女子。“香”字写出了女子衣衫的特点,也让人想到的女子温婉贤淑。二人即将分离,“轻”字写出了双方复杂的心理,仿佛不敢又不忍触碰别离这一话题,然而启程的时间却已经到了。“杏花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为春天,天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想到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同样的季节,同... 古诗文网>>



红楼梦诗词赏析——65.好云香护(稻香村)开门见喜关注IP属地: 湖南
2018.03.09 09:24:06字数 501阅读 3,228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看到文章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图片发自简书App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2018.03.09 09:28:30


【原】李纨:田野风光稻香村,青春守寡寂寞人 少读红楼 2020-02-11   |  735阅读  |  1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里,大观园系贾府耗巨资,为元春省亲而建,无论是潇湘馆还是蘅芜苑,又或者是怡红院等处,其建筑皆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唯独有一处例外,便是后来李纨入住的稻香村。
稻香村在元春省亲时,被赐名“浣葛山庄”,林黛玉为贾宝玉作弊,写了一首关于稻香村的诗,其中有几句: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可以说写出了稻香村的一派田园风光。
李纨作为贾政的大儿媳,青春丧偶,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在那个女人贞节比命大的时代,李纨的一生,注定了只能待在贾府,待在稻香村,守着空闺,了此残生。
第四回介绍李纨,有这样一段话“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由此可知,李纨一生之清苦与寂寞。
李纨的一生,也都写在了她的住所稻香村里,可以说处处透着清苦与寂寥。十七回,贾政带宝玉游园,对稻香村的里里外外,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这段话从贾政等人眼中,先一写稻香村的外部格局,这里没有潇湘馆的粉墙黛瓦,没有蘅芜苑的绿窗油壁,有的只是泥墙茅屋,树条篱笆,土井菜地,完全跳脱出了贾府的富贵气象,倒像是刘姥姥等人乡野之人的住所。
如果说潇湘馆让贾政有了月下读书的感怀,蘅芜苑有了让其烹茶操琴的想像,那么李纨的稻香村,则勾起了政老爷的归隐之心,可见稻香村的建筑格局与景观布置也是深得其心的。
我们知道,李纨的出身并不低,且她能嫁入国公府贾府,自然是不简单的,第四回曾介绍她的出身“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出身如此高的李纨,却在丧夫后,不得不住进一派乡野气息,没有任何富丽装饰的稻香村,也恰如她的为人,恰如她的一生一般,从此再无任何幸福和欢乐可言,有的只是“竹篱茅舍自甘心”。
很多人奇怪,李纨的稻香村,既然这么清素,为何还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这与李纨的“只宜清净守节”不是相矛盾吗?这也正是曹公描摹人物的高明之处。
李纨虽然青春守寡,但若论年纪,她与王熙凤、薛宝钗等人相比,并未大出多少,也是正值青春大好年华。如此年纪,本来应该像王熙凤一般,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有闺房之乐,可以盛装打扮,可以管家理事,但这些在丈夫贾珠去世后,李纨却不得不“如槁木死灰一般”。


但她毕竟青春正茂,她的青春热情,她的空闺寂寞,正如那几百株喷火蒸霞的杏花一般,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湘云大办螃蟹宴时,李纨因喝了酒,就不小心流露了真情。
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只摸的我怪痒的。”李氏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李纨道:“……想当初你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见他两个不自在。所以你珠大爷一没了,趁年轻我都打发了。若有一个守得住,我倒有个膀臂。”说着滴下泪来。
李纨素日是个省事的,被王熙凤称为是个不中用的佛爷,但她也有自己的苦衷。贾珠的去世,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和遗憾。
作为荣国府的大少奶奶,她一人带着儿子,每天的工作不过是陪侍小姑,教子读书,侍奉公婆,仅此而已。作为寡妇,她不能像王熙凤那样,可以发号施令,风光无限,可以赢得贾母、王夫人更多的疼爱。


她的人生,就如稻香村的那口土井,那几间茅屋,那一截泥墙,永远的灰色调,永远的沉寂,她的孤独、寂寞和清苦,永远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更多人能够看到她真实的内心。
稻香村的外面,看上去虽然不像别处繁华,但至少还有些许生机,到了内部,却更有清冷、孤寂之感,处处也着了一个“空”字。
(贾政)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
逛潇湘馆我们知道,黛玉的窗是纱窗,且用了上好的霞影纱。探春的秋爽斋,床也是富贵大气的拔步床,我们再看李纨屋里的窗和床,分别是纸窗和木榻,格局一下子小了许多。
短短一句话,交代了李纨居所内部陈设的简陋和素雅,没有一丝富贵气象,这也正如李纨平素为人。四十九回,众人芦雪庵联诗,姊妹们穿的皆是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


可以说,自从贾珠去世,李纨刚刚开始的绚丽多彩的人生,一下子没了色彩,就像是从七彩的世界,坠入了黑白灰的深渊。
李纨的稻香村,赢得了贾政的青睐,却不被宝玉所喜,这也恰恰反映出了贾宝玉自幼在女儿堆里长大的习性,有爱红的毛病,而李纨是已婚且守寡的妇女,稻香村处处简陋,清冷,且在宝玉眼中,富贵场中有稻香村这样的一处处处透着贫寒的居所,显得格格不入,而这也恰如李纨拧巴扭曲的人生。
她“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本来是从富家千金顺利升级的大少奶奶,但却因丈夫的去世,因那个时代对于守寡女性的贞节要求,她在贾府这个富贵场中,生生活成了一个没有任何热情和温度的冰冷之人。
李纨就像个活死人一般,把所有的热情隐藏在稻香村的泥墙之中,埋在土井之下,扭曲在篱笆之上。
虽然稻香村看上去没有潇湘馆、秋爽斋等处更讨人喜,但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一回,曾在此休息,王熙凤生日泼醋一回,平儿也曾在李纨处歇了一夜,就连尤氏也曾在李纨处梳妆打扮。
这一方面透露除了李纨的已婚身份,更便宜贾母、平儿、尤氏等已婚妇女休息或留宿,而钗黛等人因是未出阁的千金小姐,是不便有外人留宿或长久休息的。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稻香村的职能。


我们知道,李纨在诗社的名号是稻香老农,且是自封的,可知李纨甘于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诗社每月的聚会,也是在稻香村。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商议芦雪庵联诗、讨论惜春作画请假之事等都在稻香村。
李纨道:“立定了社,再定罚约。我那里地方大,竟在我那里作社。我虽不能作诗,这些诗人竟不厌俗客,我作个东道主人,我自然也清雅起来了。
由此可知,稻香村不只是李纨的住所,还是大观园里的一个活动中心,而这对于守寡的李纨来说,每月的诗社聚会,以及日常的活动,有这群姊妹闹腾,有贾母、平儿、尤氏等人常常登门,也可暂解她青春寂寥之苦。
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王夫人护着宝玉大哭,顺带着哭她死去的大儿子贾珠,一向对外界无知无闻的李纨,只要听到或提到贾珠的名字,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此时里面的人闻得王夫人出来,那李宫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早已出来了。王夫人哭着贾珠的名字,别人还可,惟有宫裁禁不住也放声哭了。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王夫人哭贾珠,是作为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而李纨哭贾珠,是作为年轻妻子失去丈夫的锥心之痛。大概再没有比中年丧子,青春丧夫这样更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了。
李纨哭的不仅仅是贾珠,还有自己无依无靠青春守寡的后半生。孤儿寡母在贾府之中,虽然无人敢欺惹,但若贾府败落,若贾母、王夫人先后去世,李纨母子将如何生存?所以李纨早就认清了两件事,一则积累财富,二则培养儿子。
最终,李纨母凭子贵,换来了“带珠冠,披凤袄”的荣耀,却也牺牲了她的大半生,“昏惨惨黄泉路近”,落得了一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结局,可悲可叹。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url=]+关注[/url]



少读红楼
微信、微博、头条、百度、知乎全网同名——少读红楼。
3642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杏帘在望
[ 清 ] 曹雪芹

原文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译文

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注释

“杏帘”:从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一诗中“红杏梢头挂酒旗”来。

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

招:说帘飘如招手。

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绿,程高本作“熟”。




杏林春燕 两首朝代:明代|作者:唐寅
燕子归来杏子花,红桥低影绿池斜。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唐寅(yín)(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吴县吴趋里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娇杏贾雨村===杏花村===稻香村【盗香村】
春宫图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红楼梦》中薛蟠“春宫图”的秘密原创2017-04-01 09:23·~冰儿~
薛蟠虽然是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但他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就连他写的歪诗,被称作薛蟠诗,或薛蟠体,被后世津津乐道。他身上闹的笑话不少,最有名的笑话,就是因为把春宫图的作者唐寅,认作庚黄。 关于春宫图,前面在解读薛宝钗时,揭秘绣春囊案时就特别提到了。根据吴本,那个上面绣有春宫图的绣春囊,是薛蟠买来,被薛宝钗偷偷放在园子里的石头上,被傻大姐捡到,而引发抄检风波。
所以《红楼梦》写春宫图,绝不仅仅为了表现薛蟠的荒淫,写庚黄的笑话,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薛蟠的不学无术,作者不尽之意似乎在文外。
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有一个古怪而著名的情节,讲的是呆霸王薛蟠让小厮冒充贾政,把宝玉骗到墙角,然后一段对话,因写字画画之说,提醒了薛蟠得到的“春宫”图,文本内容如下: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段故事,很多人读至此处,只觉刻画薛蟠入骨三分,形象生动,然后心下一笑略过,并不知道作者设置这段古怪的情节,反复说这“庚黄”、“唐寅”,有着血泪的记忆,小说“字字看来皆是血”,为此情节一笑者,作践了《石头记》作者之苦心。
其实这段故事,是有着出处的,明末清初的文人褚人获,在他的《坚瓠三集·卷四·衡山图记》有着这段类似情节记载:
文衡山生年与灵均同。因取“唯庚寅吾以降”句为图书。有一守自北方来。闻知衡山善画。因问人曰:“文先生前更有善画过之者乎?”或以“唐伯虎!”对。又问:“伯虎何名?”曰:“唐寅。”守即跃起曰:“文先生屈已尊人如此!”人问何故,曰:“吾见文先生图书曰:'唯唐寅吾以降'。”闻者喷饭。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 文征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与灵均(屈原)生年(天干地支)相同,所以用“我与屈原都是庚寅年生”的句子做题字。有一北方来的太守,听说文征明善画,于是问人:“文先生之前还有更擅画的人吗?”,有人回:“唐伯虎。”以对,他又问:“伯虎名字是什么?”,回答:“唐寅。”,太守“噔”地跳起说道:“这就对了,文先生竟然屈尊与此人这般地步!”人问何故,他说:“我见文先生的画上写着‘我唯一承认比不上的是唐寅’”众人人听了,“噗~”地一声大笑,满地喷饭。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这个民间段子,被作者巧妙改装在《石头记》(《红楼梦》)中,不是为取悦读者,而是要表达,“庚寅”二字,《石头记》作者既不是要说“唐寅”,也不是要说“庚黄”,而是在组合中曲折表达与当时段子中的“庚寅”,同时,在错综的字形组合游戏里,又透露一个“廣”字。
再清朝,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只要把“廣”与“庚寅”放在一起,没有人不联想“庚寅之劫”的廣州屠城!


《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真的存在吗? 2019-02-22 14:56

87版《红楼梦》剧照
《红楼梦》所描绘的贾府,是一个富裕尊贵的大家族。在古代,如何体现一个家族既富有,又不俗气呢?那就是家中时常挂有名家的书画作品啦。(现在似乎也是这样吧)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第四十回、第五十回、第八十九回里,分别提到了四幅画: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米芾《烟雨图》
仇英《双艳图》
仿李公麟《斗寒图》
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画真的存在吗?
下面就来一一揭晓答案。
1
唐伯虎《海棠春睡图》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的卧室:
贾宝玉“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说起唐伯虎,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星爷演的唐伯虎了。
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真实的唐伯虎可能没有星爷这么帅气...但他依旧是明代的风流才子,其名为唐寅,字伯虎,生于公元1470年3月6日,卒于公元1524年1月7日。在唐伯虎的相关史料记载中,并未提及《海棠春睡图》这一幅画。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曹雪芹先生虚构的一幅画。
版画 唐伯虎像 《古名贤传三种》卷七
《海棠春睡图》是虚构的,但是海棠春睡这一典故,是有迹可循的。
根据宋代释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李登至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而杨贵妃于时卯醉未醒,于是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唐明皇见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便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唐明皇把醉态的杨贵妃比喻成未睡足的海棠花,着实精妙,让我们隔着时空都能领略杨贵妃的美貌。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是一位绝代佳人。曹雪芹先生在她的闺房中设置这样一幅画,想必是暗示我们,秦可卿拥有贵妃之风韵。
很有意思的是,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里,还原了这一场景,我看了只想说三个字——辣眼睛!
新版《红楼梦》剧照
这个姿势,以及这个颜色...唐伯虎的棺材板估计都要按不住了吧。
虽然唐伯虎没有画过《海棠春睡图》,但是唐伯虎也根据《冷斋夜话》所记载的典故,曾画过一幅《海棠美人图》,并题了一首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可惜的是,这幅《海棠美人图》也尚未被发现。不过我们可以从另一幅唐伯虎的画作中,体会《红楼梦》中所提到的《海棠春睡图》,应该是什么样的。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纵124.7cm,
横63.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王蜀宫妓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不久前曾展出过。画上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后宫中的几位宫女,她们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几位宫女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打扮成王衍最喜欢的样子。
她们面施胭脂,额头、鼻尖、下颚三处分别施以白粉,为唐伯虎的“三白”画法。再看宫女的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
看到这幅画过后,我们可以再试着想象出《海棠春睡图》中贵妃的样貌了。
有趣的是,在《红楼梦》中,还有一处提到过唐伯虎。
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薛蟠提到自己“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等他写出来,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
什么鬼?唐伯虎画春宫图?!
不,你没看错,曹雪芹先生就是这样写的。在艺术史上,唐伯虎似乎也真有画过春宫图,清代许多春宫图上还有唐寅的题款。更有传言说《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其实也是他。
不管流言是否为真,至少这说明了两点,一是唐伯虎的确风流,二是唐伯虎画艺超然,假托他的名字,这些画就能卖个好价钱。
2
米芾《烟雨图》
继唐伯虎之后,在《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二位画家是米襄阳。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写道:
凤姐儿等人来到探春房中,看到“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米襄阳,即北宋的米芾。因他是湖北襄阳人,所以也称米襄阳。米芾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北宋四家”,这四位大家,都以书法著名。
米芾《临沂使君帖》纸本 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米芾的书写风格就能看出来,米芾不讲究精细描摹,而是追求一种意境——“不取工细,意似便已”。这也是北宋大部分文人的艺术追求。
《红楼梦》中提到的米芾《烟雨图》,其实也无法找到确切的作品与之对应,但这幅作品的名字,却道出了米芾画作的特点——烟雨时节,云雾缭绕。
的确,在米芾的画中,往往云雾弥漫,意境飘渺。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继承并发展了米芾的绘画风格,他们父子二人所创作的山水画,通常被称为“米氏云山”。
宋 米友仁《云山图》纸本
纵27.6cm,横57cm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虽然米芾的画作未见流传,但是米友仁有几幅画作传世。例如上方这幅《云山图》,从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米氏云山”的特点。想来《红楼梦》里,探春房中所挂的《烟雨图》,应当也是此种意境。
探春虽然是贾政与妾室赵姨娘所生,为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但是她从小就呆在贾母身边,受到极好的教育,不仅精明能干,而且工诗善书,意趣高雅。在她的房中挂一幅北宋文人的水墨画,十分符合探春高雅的趣味。
3
仇英《双艳图》
《红楼梦》中提到两位明代的画家,除了唐伯虎,另一个就是仇英。虽然仇英现在的名气没有唐伯虎大,但是仇英跟唐伯虎,还有沈周、文徵明并称为“明四家”。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写道:
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披着贾母送的凫靥(yè)裘,站在山坡上等宝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见了说:“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
凫靥裘十分珍贵,由野鸭面部两颊附近的毛皮制作而成。在日光照耀之下,光彩照人,璀璨生辉。
清代福亭《闻见瓣香录》丁集中记载:“鸭头裘,熟鸭头绿毛皮缝为裘,翠光闪烁,艳丽异常,达官多为马褂,于马上衣之,遇雨不濡,但不暖,外耀而已。”
87版《红楼梦》剧照
原著中的宝琴应身披翠绿色的凫靥裘,
与宝玉一红一绿相衬。
仇十洲指的就是仇英。仇英虽然擅长人物画,尤其是仕女图,但是他却未曾画过《双艳图》。
仇英是一位职业画家,他的画功非常了得,不论山水或是人物,水墨、白描,或是设色,都十分擅长。他笔下的仕女,圆转流美,华而不俗。
贾母一干人口中所说的“双艳”,指的是宝琴与她身后的红梅。将宝琴与红梅并称为双艳,可见宝琴身姿卓绝,堪比红梅,也可看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
《汉宫春晓图》是仇英最著名的仕女画,我们可以通过它遥想一下贾母屋中所挂的《双艳图》。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绢本设色 纵30.6cm,
横57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这幅画中,仇英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描绘后宫佳丽百态,共画有一百一十五人。
画中的人物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有的在梳妆打扮,有的在读书下棋,还有的在观画、插花、弹唱、折枝等等,充分体现了汉代宫廷的浮华生活。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的画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他真的很会用色。就算是浓丽重彩,也没有庸俗之气。想必这也是贾母喜爱仇英的原因之一吧。
4
仿李公麟《斗寒图》
前面讲了秦可卿、探春、贾母房中的三幅画,到了第八十九回《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中,终于写到林黛玉房中的画儿了。(此回乃高鹗后续,非曹雪芹所作)
贾宝玉在林黛玉房中看到一幅新挂的画,上面画着一个嫦娥,带着一个侍者;又一个女仙,也有一个侍者,捧着一个长长儿的衣囊似的,二人身边略有些云护,别无点缀。全仿李龙眠白描笔意,上有“斗寒图”三字,用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写着。贾宝玉看到这幅画,问道:“是什么出处?”黛玉笑道:“岂不闻‘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宝玉听了道:“是啊,这个实在新奇雅致。却好此时拿出来挂。”
新版《红楼梦》剧照
林黛玉口中所讲的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幅《斗寒图》应是黛玉仿李龙眠笔意所作。
李龙眠是谁呢?就是北宋的著名画家李公麟。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他十分擅长画鞍马、佛像、人物和山水,尤其是他的白描风格,被后来无数大家学习和敬仰。
什么是白描?在绘画上,白描是指仅仅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并且不加修饰与渲染,正所谓“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我们可以看一下李公麟画的马。
宋 李公麟 《五马图》之照夜白 全卷纵29.3厘米,
横2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白描的画法,对运笔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匀称有力,其中还得富于变化。整幅画不设色,只由墨色的线条构成,给人的感觉十分清雅。林黛玉本身是个清冷的人,“斗寒”,意味着不惧霜雪,这也完全符合了黛玉的品质。
87版《红楼梦》剧照
5
懂画的曹雪芹
讲到这里,不难发现,虽然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提到的这几幅画并非真实存在,但却都是依据画家的风格所想象出来的,并非凭空捏造。不得不承认,曹雪芹先生的艺术史知识很扎实啊。
除了以上几幅画,在《红楼梦》里,还出现了其他的画作,只是没有写明画家,加上画作本身也不存在,所以就没有列出来供大家欣赏。
87版《红楼梦》剧照
另外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描写惜春画大观园行乐图时,更是将一些绘画技法与理论信手拈来。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馀香》中,宝钗给惜春提建议时,说到画面的整体安排:
“……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起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图样。……按插人物,也要有疏密,有高低。”
另外说到用纸,宝玉说让惜春用雪浪纸,宝钗立刻阻止:
“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搜;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
不仅如此,宝钗还直接说出需要哪些画笔和颜料:
“头号排笔四枝,二号排笔四枝,三号排笔四枝,大染四枝,中染四枝,小粱四枝,大南蟹爪十枝,小蟹爪十枝,须眉十枝,大着色二十枝,小着色二十枝,开面十枝,柳条二十枝,箭头朱四两,南赭四两,石黄四两,石青四两,石绿四两,管黄四两,广花八两,蛤粉四匣,胭脂十片,大赤飞金二百帖,青金二百帖,广匀胶四两,净矾四两。”
除了这些,宝钗还说了一堆调治颜料的工具,以及如何调治颜料的方法、注意事项。大家看了可能觉得宝钗是个懂画之人,可是,宝钗说的这些话,都是曹雪芹先生写出来的呀。
与其说宝钗懂画,不如说是曹雪芹先生懂画。
而且了解《红楼梦》的人会发现,曹雪芹先生不仅懂画,诗词歌赋、园林建筑等等,他几乎全懂。他就像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真神人也。
87版《红楼梦》剧照
张爱玲曾经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很多人应该都跟她想的一样。不管怎么说,《红楼梦》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悲与喜,远远要比电视剧的演绎深刻得多。
最后,给大家推荐脂砚斋点评版《红楼梦》,可以一边读小说,一边看古人写的吐槽,绝对能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本文作者高山



红楼梦中秦可卿房里的《海棠春睡图》有什么深意?展开秦可卿是位列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她出场不久就死了,身上留下很多未解之谜,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看到她房里挂了一幅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这幅画,有什么深意?



回答问题收藏问题分享
10回答·8.9万阅读

举报




洛夏37

2018年02月13日



关注


<海棠春睡图>显然在说杨贵妃,杨贵妃的丈夫是唐明皇,是明皇,红楼梦此时是在说朱明皇,贾宝玉是朱家明皇朱允炆,唐明皇逃亡时是十三日,朱明皇逃亡也是在十三日,红楼梦利用这一历史巧合来说真事,海棠又称柰,柰字与标(標)同形,朱允炆的父亲朱家太子是朱标,所以,此时的贾宝玉也是海棠春睡,并梦里娶了媳妇,空欢喜一场,秦氏屋里的摆设都是象征物,唐明皇是被安禄山赶跑的,安禄山称帝名大燕皇帝,而朱明皇是被燕王四叔打跑的,朱棣也是大燕皇帝,所以,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朱棣朱允炆的战争。



10收藏分享

举报








少读红楼(提问者)

2017年05月20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虽然出场不多,但却举足轻重,历来争议颇大,关于她的背景出身一直都没有定论,她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女婴,却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嫁进了显赫的贾府,这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最不可思议的还有,她既然是贾母眼中“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又“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为何却将要午睡的宝玉安排到了自己的房里呢?这显然于礼不合,就连跟随的婆子们都说“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的理?”

脂批中还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等文字,几百年来,更是引起了文学界乃至史学界的诸多猜测和争议,甚嚣尘上的一种说法是“秦可卿乃废太子胤礽之女”。关于秦可卿身上的谜太多了,曹公形容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且又位列十二钗,可见其人身份地位。

原文第五回,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走进了秦可卿的卧室,而有关秦可卿卧室摆设的一段文字,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因为信息量实在太大了,今天我们先来说说宝玉首先看到的秦可卿卧室里的一幅画,这幅画叫《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

这幅画是宝玉进入秦可卿卧室首先看到的摆设,就挂在正房的墙壁上,初读时以为只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如今再读却有了更深的认识。

首先我们从画的作者入手。


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伯虎,又名唐寅,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原文第二回中,出自贾雨村之口,说秦少游、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皆是秉阴阳之气而生者,而宝玉亦在此列,这是一种很高的评价,曹公此写唐伯虎,焉知不是写宝玉 ?

后面唐伯虎还出现在脂批中,原文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有脂批云: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此为唐伯虎诗句,全诗为:花落花开总属春,开时休羡落休嗔。好知青草骷髅冢,就是红楼掩面人。山屐已教休泛腊,柴车从此不须巾。仙尘佛劫同归尽,坠处何须论厕茵。

再接着还有薛蟠说得了一张“庚黄”的春宫,被宝玉猜出是唐伯虎。我们看,唐伯虎在红楼梦里出现的这回,第一回宝玉神游太虚,梦里与警幻之妹可卿云雨,第二回贾瑞正照风月鉴,入镜中与凤姐云雨,第三回是春宫图,皆与风月有关,曹公真好心思。

再来看《海棠春睡图》的出处。


北宋释惠洪在其著作《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即贵妃杨玉环),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即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这个典故传开以后,北宋文学家苏轼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年),此时苏轼正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这首绝句是否有隐喻?不得而知。

另外,关于苏轼之事,还有一笔在贾母品茶栊翠庵一节: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

元丰三年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了,怎么可能出现“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呢?可见是曹公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极言妙玉非同一般的身份,而我们知道,妙玉作为十二钗正册中唯一与贾府没有瓜葛之人,身上同样充满了秘密。

回到正题,到了明代时,唐伯虎根据典故,又加入了一些个人的想象,画了一幅《海棠美人图》。《六如居士全集》卷三有《题海棠美人》诗云:“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这即是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看到的《海棠春睡图》由来。

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得出,杨贵妃之美堪比海棠,二者可以互为代换,而红楼之中,宝玉曾如此评价宝钗:“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这句话惹得宝钗大怒,宝玉说宝钗像杨贵妃,且言“他们”,可见宝钗之体态似杨妃是大家都这么以为。而宝玉的怡红院里,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曹公有无隐意乎?

再来说说这幅春睡图与曹家之关联。


据文字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字子清),家里就有一幅唐伯虎画的美人图。清代词人蒋景祁在其著作《瑶华集》卷五有《临江仙》一词,题曰《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如果这个记载真实可信,我们不难将唐伯虎画的美人图与宝玉看到的海棠春睡图联想起来。

更让我们遐思的是,幼年的曹雪芹是否真的见过其祖父手里的这幅美人图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其实,关于海棠春睡的相关典故在红楼中出现了不止一次。

原文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在题怡红院匾额时,一客道:“‘蕉鹤’二字最妙。”又一个道:“‘崇光泛彩’方妙。这个词出自苏轼题《海棠》诗,且偏偏出现在宝玉的怡红院里。

原文第十八回,宝玉在“怡红快绿”一诗中,有一句曰“红妆夜未眠”,庚辰双行夹批:是海棠。又是怡红院,曹公反复提及海棠与怡红院的关系,是否暗示了什么呢?

原文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湘云抽了一签,大家看时,一面画着一枝海棠,题着“香梦沉酣”四字,那面诗道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又是海棠,可见曹公于此处是有深意的,且稍加联想,我们还可以得出,与历史上的海棠春睡图相似的场景,也出现在红楼之中,即“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回,怎么想,都像是海棠春睡图。

原文: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这不正是一幅现成的海棠春睡图么?

我们看,单单是一幅《海棠春睡图》就暗藏了这么多玄机,说了玄宗与太真的故事,说了苏轼的故事,说了唐伯虎的故事,说了曹家的故事,说了隐含在红楼里的故事,一幅画讲了五个故事!曹公将此画安置在秦可卿房中,可见是有用意的,其用意不仅跟宝玉有关,似与八十回后文字有大关涉,而海棠春睡之外,还有其他大有深意的摆设同样值得探究,我们后文讲述。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2593收藏分享
收起全文
举报








霸占你的美oh

2017年05月21日



关注


《红楼梦》中的《海棠春睡图》为什么是妙图?此为万历皇帝(明神宗)像也!红楼梦作者为规避文字狱,只能将真事隐去,假语存之,对历史真相想说,又不敢明说,只好以各种暗示之法表述,暗示也不能太白,否则风险太大,所以都是比较含蓄和拐弯抹角的暗示,以至后世读者难解其味!第五回,宝玉来到秦氏的房间,“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此处《海棠春睡图》批为妙图,究竟是何指?本文的主角是秦可卿,作者为暗示可卿实际是指明泰昌帝朱常洛,房间的摆设都是帝王用品(暗示):“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但如果光认读者知道是帝王还是不够的,于是作者在其房间挂上了其父万历皇帝的遗像,挂遗像一般只有其后人。但作者也不能直接描述挂上万历皇帝的画,由于万历皇帝肥胖、贪睡、懒庸、不爱上朝,海棠春睡图恰好是画的杨贵妃(有肥环之称)醉后似睡非睡、懒庸的形象可以很好的暗喻万历皇帝肥胖、贪睡、懒庸。为了进一步提示读者,作者含蓄的表达了图像的帝号,因为万历皇帝是明神宗,作者不好直接表述,刚好宋朝有宋神宗,此时万历皇帝已去世,恰好是送走的神宗!作者用一个宋神宗时期的大文豪来提醒读者,又恰好秦观的字太虚,符合虚幻的意境,于是作者特意安排了宋学士秦太虚的对联,对联内容为作者根据情节所需而撰也!所以画是唐伯虎所作,唐伯虎是明朝的,说明画是指明朝人,而秦太虚(秦观)是宋神宗时代的(作者故意之安排,用秦观点出神宗,刚好其字为太虚,又符合虚幻的意境,确实妙),所以此画作者暗示是泰昌皇帝朱常洛之父明神宗万历皇帝遗像(送走的神宗)!“按:宋释惠洪《 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而万历皇帝是有名的贪睡懒虫,老不上朝为世人所垢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万历皇帝懒政的形象。当朝皇帝在房间上挂父亲的像,暗示了秦可卿为万历皇帝儿子朱常洛(泰昌帝),作者在此配上《海棠春睡图》真是妙哉!


展开阅读全文




300收藏分享

举报








癫济读书

2017年05月21日



关注


《红楼梦》起初叫什么?《风月宝鉴》,既如此,当然要写点与风月有关的物件了。《海棠春睡图》出自杨贵妃与唐玄宗。也即《长生殿》。其关系是典型的公公和儿媳结合,从暗里扒灰到明火执仗的结合,并为后世人讴歌。作者如此写当然是讽刺了。贾珍与秦可卿亦如此。作者说明的道理也是很简单,华丽的外表里面装的是十分龌龊的事。就算是贾母这样的精明眼也无法看穿。暗示你们称颂的风月,其实就是累累白骨。唐寅的海棠诗就是这么说的。



220收藏分享

举报








魂舞大漠

2017年06月02日



关注


本意扒灰,深意扒灰,红楼有明暗两条线,明意现在如此,深意历来如此,贾家一代表耳。宁府这样,荣府不也有个链二爷么?都非克已复礼之辈。黛玉不要宝玉的名贵手串,外人讲贾家只有门口石狮都不干净,真是内外一类,今古一类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6: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拼音 译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标签: 清明节人物写人行路写雨节日场景景色
出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古诗三首》
《元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 注释 讲解 背景 知识锦囊 生字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相关内容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百科详情>>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作者】刘仙伦【朝代】宋拼音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标签:
无奈场景离别情感



[url=]赏析[/url]

起笔写“唱到阳关第四声”,即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既没有写情,也没有写景,而情与景近在眼前:景是离别之景,情是伤离别之情。没有直接写出,却让人接下来就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罗带”本指丝织的衣带,在此则指将要远行之人,“香带”指送行的女子。“香”字写出了女子衣衫的特点,也让人想到的女子温婉贤淑。二人即将分离,“轻”字写出了双方复杂的心理,仿佛不敢又不忍触碰别离这一话题,然而启程的时间却已经到了。“杏花时节雨纷纷”点明了时间为春天,天还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让人想到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现在同样的季节,同... 古诗文网>>


杏花·春雨·清明
唐诗宋词天地2021-04-03 23:5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杏花初绽,深深浅浅,粉则清新淡雅,红则妩媚浓艳。蒙蒙细雨里孤身一人的杜牧春衫湿透,淋雨的滋味难以言说。
这“雨纷纷”,本来是“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凄迷又美丽的境界;可今天他早没了赏花看柳的闲情逸致,就想寻一小酒店,歇歇脚避避雨,小酌几杯,暖一暖身子,晾一下淋湿的衣衫,散散心头的愁绪。
可巧他遇上披蓑戴笠的牧童。雨中的牧童懒得说话,“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随意一指,便指出一首被清明雨淋得湿漉漉且透着酒香的诗。“杏花春雨”就被飘飘雨丝长长柳条系在我们心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唐诗中饮酒之句俯拾既得;却只有这首诗能将清明的雨、杏花、酒和唐诗永远凝结在一起了。杏花粉艳,红蕾半吐,牵动春意。这份至美,耀亮多少文人骚客的心房,千余年不褪色,成了我们久久的记忆。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
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
——宋·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还有我们至今不清楚是隐秘在山西、安徽,还是湖南、湖北的某一处桃花源般神秘浪漫的小村杏花,仍然妩媚地盛开在后人沾衣欲湿的清明雨里。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王涯《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游春曲二首》
杏花明丽娇艳,红白相映的花儿,在枝头簇拥闹春,让人迷醉。缠绵细腻、脉脉含情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中。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昚虚《阙题》
一幅色彩缤纷的红杏照影图跃然眼前,春意倍加浓郁!“杏花雨”“杏雨梨云”,最能牵动诗人的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这润润的清新意境温婉细腻,令人心醉而向往。春天的烟雨中,杏花飘落,似花非花,似雨非雨,梦幻离奇,美到极致。诗人温庭筠透过杏花满园的背后,表达出春光无法挽留的惆怅: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唐·温庭筠《杏花》
而“杏花春雨江南”,却成了春色江南的印记。“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成了春信号,美得出奇,在古典诗词里不凋不谢,“绿杨影里,海棠枝畔,红杏梢头”;情调高高的。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
——宋·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杏花最美的时候,是含苞待放之时,含苞的杏花,红点点,红嫣嫣。清明雨中的村野山涧、田间地头、溪旁路边、院内墙外,那应时而放的粉艳杏花,一片片、一簇簇,粉嫩粉嫩的,美如豆蔻少女。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明·陈子龙《画堂春·雨中杏花》
杏花抖落寒峭,张扬而不跋扈,激情而不妖冶。姿态端庄,妩媚多情。
“杏花春雨后,初浴两鸳鸯”;“燕子绿芜三月雨,杏花春水一群鹅”;澄清的水面便有了幽幽的胭脂色,一抹轻纱弥漫似的烟雨里,便荡漾着淡淡的馨香。雨滴杏花,仿佛饱濡徽墨,运笔宣纸,洇晕出一幅曼妙的图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红杏是美丽的,因为满园充溢的春色,毕竟不是人为的围墙阻挡住的!红杏出墙招人喜爱,故而有人用唐寅的诗句“红杏梢头挂酒旗”做谜面,打一成语。谜底为“花枝招展”。
《镜花缘》里的才女阴若花用唐朝高蟾的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做谜面,打一花名。谜底是“凌霄花”。此谜语被另一才女蒋春辉称为“花卉谜中绝调”。“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春园”。可见渲染烘托春天的杏花最能激起人们的浪漫思绪。


在浩如烟海、妇孺皆知的唐代小诗中,一是李白的《静夜思》,再就是杜牧的这首《清明》了。
残红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宋·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也许是扫墓归来,也许是访友未遇,那年的清明雨,淋湿了杜牧的春衫,更淋湿了他那孤独忧伤的心。雨中的杏花却偏偏开出唐朝最耀眼的一枝。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每一朵杏花,都盈满了一坛竹叶青色的陈年老酒。那一天杜牧肯定是喝得酩酊大醉,诗就是在醉中狂书到酒店那湿漉漉粉墙上的。可惜朋友圈里疯传时,偏偏就漏掉了“杏花村”地处何方。这样也好,让后代有人考证“杏花村”在何处,写出了等身专著;驴友们有了一探究竟的借口。
“杏花初熟酒,榆火乍浮烟”;因为杜牧醉了,他的诗也醉了,清明的雨和杏花也醉了。后人也被这湿漉漉的清明酒熏醉了,醉出了一塌糊涂的最美杏花诗:
“淡染云霞五色衣,杏坛朝罢对花披”中杏花空灵蕴藉;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中杏花诗兴盎然;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中杏花粉面含春;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中杏花清波照影;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中杏花温馨弥漫;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中杏花含情凝睇;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中杏花深情缠绵;
“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啭黄鹂”中杏花清隽秀丽;
“日暮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中杏花巧笑嫣然;
“云色鲛绡拭泪颜,一帘春雨杏花寒”中杏花脉脉传情;
“照水杏花红翦翦,弄晴杨柳绿茸茸”中杏花俏丽俊逸;
“杨柳青旗连坐榻,杏花春色过邻墙”中杏花靓影惊鸿;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中杏花盛开惊喜;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中杏花云娇雨怯……


“开遍杏花人不到,满庭春雨绿如烟”;清明细雨湿杏花,田野芳草年年绿。盛开的杏花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岭南塞北,竹篱茅舍的杏花随风而动,宛如一位多谋的儒生,轻摇羽扇,洒脱飘逸;又如一位粉衣女子,“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挪红杏蕊”;安静而处,清纯典雅。
置身杏林花海,一尘不染、一派安然。“小雨杏花村间酒,澹烟杨柳巷巾车”;杜牧的诗句依然沁着酒香。在杏花丛中吹笛,馨香绕身;在杏花村里饮酒,谁人不醉。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春雨里的每一枝杏花是如此的清丽、明媚、温馨、静谧、深婉、飘逸、隽永、蕴藉……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清明节,赏析唐代杜牧的《清明》
唐诗宋词天地2022-04-04 20:59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注释
断魂:指愁苦极深。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杜牧迁池州刺史。


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诗星。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明最绝妙的名篇佳作。其“断魂”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大气率真,明丽动人,旷达秀艳。




这首绝句,没用一个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也没有掩藏情绪,而是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清明的时令特点与自己的人生落拓。


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这是写“现实之落拓”。清明祭祖,乃民间习俗。《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然而,诗人却因被贬池州,不得回家祭祖,颇为愁苦。


人生种种不如意,汇聚成了一个忧伤明丽的清明。这些落拓的情绪,仿佛就写在细雨之间,写在每个行人的脸上,没有一丝掩藏,没有一丝犹豫,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喷薄而出,完成杜牧生命意义中的一次思想的升华。


如果一直沉浸在落拓之中,可能杜牧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李商隐。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终究不会让他陷入无尽的愁苦中去的。若你还记得“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杜牧,还记得“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杜牧,还记得“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杜牧,就知道他定然是不会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是说,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这是写“未来之美好”。在落拓之外,诗人因想借酒浇愁,而派生出一片诗意广阔的天空。这里面有闲适、有逍遥、有狂放、还有无惧与凛然,壮阔与疏朗。




《新唐书》评价杜牧用了八个字:其通古今,善处成败。杜牧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定然与他寻找心中的桃源——“杏花村”有关。


“杏花村”,最后到底有没有找到?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也许找到了,也许没有。但这并不重要,王子猷“雪夜访戴”的精神才重要。诗人想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生活的姿态。无论我们遭遇何种不幸,我们要永远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的,也许下一个清明,就能遇见最美的“杏花村”。


作者:严勇,文学硕士。曾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发诗评近百篇。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散文集《读书旅行》、随笔集《风韵泰州》。发表文章千余篇。现为报社编辑。




王子猷雪夜访戴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图书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出自《世说新语·任诞》。这是一篇记述日常生活小事的小品文,通过写王子猷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也反映了东晋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全文语言简练隽永,人物刻画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王子猷雪夜访戴

  • 作者

    刘义庆

  • 创作年代

    南朝宋


  • 作品出处

    《世说新语》

  • 作品体裁

    志人小说

  • 作品别名

    雪夜访戴、雪夜忆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旧有的儒家传统思想受到质疑,儒家传统信仰价值受到否定,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追求、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鲁迅把它称为"文学的自觉的时代"。这一时代也产生了具有特定历史时代文化内涵的文化群体,即名士。魏晋名士抛弃了东汉文人所追求的道德功业,否定了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提倡彰显个性,表露真情和追求自由,这些观念体现在名士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魏晋士人特有的文化现象,人们称之为"名士风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述了汉末魏晋年间文人士大夫的许多奇闻铁事。《王子猷雪夜访戴》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篇章。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一篇记述日常生活小事的精致小品,通过写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张扬个性,追求事实的过程,而并非结果,是一个性情潇洒的人,也反映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

王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王子猷在一个雪夜醒来,突然想起了老朋友戴安道,便连夜乘舟前往。这已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了。小船行了一个晚上,天亮时到达朋友的门前,他却又掉头回去了,这就更令人莫名惊诧了。但王子猷有自己的说法:"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个"兴"字用得好,它是这篇文章之魂,也是王子猷行为的重要依据。只要乘"兴"与"兴"尽了,见不见戴安道已经不重要了。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致、兴趣、兴味行事,不遵循生活的既定规范和常理常情,这是一种非常自由舒展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状态。它不仅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而且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与魅力。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文章语言简练隽永,能紧紧抓住主旨极省笔墨地叙写故事,刻画人物。全文仅百来字,却几经转折。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折叠名家点评

明代凌蒙初:"每读此,令人飘飘欲飞。"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历任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江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宋书·刘道规传》说他"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等。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杜牧写的吗?
光明日报2021-05-25 14:5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传为晚唐杜牧所作的七绝《清明》,是当下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节日诗之一。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时节来临,就会在互联网上出现长长短短的热文。在大众传播中,《清明》一直被理解为专门歌咏“清明节”的诗作。比如《千家诗》就说是“此清明遇雨而作也”。再如在唐代文献研究方面成就极大的陈尚君教授,也在《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9期的采访中认为:此诗写于宋代,并非出自杜牧。原因有二:第一,杜牧文集及《全唐诗》中均没有收入此诗;第二,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


△杜牧像 资料图片
被误读的杜牧《清明》
先说一个被长期误读的问题:杜牧《清明》是专写“清明节”的诗篇,是“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文学呈现。事实并非如此。此诗虽然以“清明”为题,但全诗首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按照诗题命名的一种惯例,诗题《清明》可能是由首句的前二字“清明”摘录而成,这是中国诗歌肇始于《诗经》的一种传统,例如李商隐的一些诗篇包括极其著名的《锦瑟》就是这样命名的。这是其一。其二,“清明时节”的范围是一段时间而非特指清明节当天。杜甫《春夜喜雨》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和《江南逢李龟年》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诗的“时节”,均非特指某天某夜。杜牧的“清明时节”或“杏花时节”(详后),与杜甫的用法完全一致。其三,作者只写天空中的“雨纷纷”,而不是节日路上的“人纷纷”。如果“路上行人”很多,只要问一问迎面而来的其中一部分人,就完全能够知道前方哪里有酒家有村落了。“欲断魂”,就是冷雨纷纷,窘况已久,“快要没命了”。打听酒家,就是打听避雨之地,投宿之所。张籍《成都曲》:“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南唐李中《离家》:“投宿匆忙近酒家。”正因为无人可问,行人才会请教大路旁细雨中牛背上的牧童。可以想见,那一天凄风冷雨,诗人首次行经此地,对周边环境极为陌生,才会“欲断魂”而“问酒家”。“牧童遥指”也说明“杏花村”与问答地点距离较远,雨中的初来者难以发现远处的村庄。需要追问的是:“杏花村”是村名还是村景?这决定“杏花村”是本来就有还是因诗附会。依照常理,牧童针对“酒家何处有”的回答,不会是杏花盛开的雨中村景而应该是当地准确无误的唯一村名:前方有个“杏花村”,村里就有“酒家”。
据此,将杜牧《清明》理解为专咏“清明节”甚至是扫墓归途或见人扫墓而伤感的诗篇,都是学术史以及接受史上一个长期未曾觉察的极大误会。这个误会,不仅影响正确理解杜牧《清明》的诗旨、诗艺及其作于唐代的事实,而且影响对唐宋时代寒食、清明风俗的正确认知。所谓“宋人更加重视清明节”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宋人将清明节与祭祀活动结合得比唐代更为紧密。最著名的诗作,莫过于南宋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但这个理由并不能说明杜牧《清明》是宋诗:既然“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外出祭扫的行人,就不会只是零星出现,而是所在多有。可是祭祀活动的痕迹,诗中却分毫未见,可以肯定不是南宋城乡居民进行祭祀活动的清明节。因为清明节的前一天,白天全国禁火,只有到了清明启用新火之后,才可能出现“纸灰飞作白蝴蝶”的祭祀场景。也许正是《清明》诗与清明节全无关联,《锦绣万花谷》的编者,才会一方面将《清明》称为“唐诗”,一方面又将《清明》的诗题改作《杏花村》。当然,厘清杜牧《清明》的原始情景与清明节的关系,并不影响现代读者继续将《清明》当作节日诗来理解和使用,毕竟“清明节”当天也包含在“清明时节”之中。


△《樊川文集》书影 资料图片
被误解的唐代“清明”
接下来的问题是,唐人是否不够重视清明节呢?答案可能不是这样,因为唐人是两节并重。唐明皇李隆基《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即说:“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有时则是更加重视清明,因为寒食只能享用冷饮冷食,而清明可以热饮热食,使人各个方面更加舒坦愉悦欢快。韦应物《清明日忆诸弟》就说:“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后人之所以形成唐代更加重视寒食的印象,那是因为两节相连而寒食在前,一切节日活动包括祭祀活动,都从寒食开始。王泠然《寒食篇》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纵使遨游今日罢,明朝尚自有清明。”意思是寒食与清明一玩就是两天,不少年份连带上巳就是三天,远胜重阳与腊日的单日休闲。寒食白天禁火,王建《寒食行》因此说:“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古人认为纸钱必须经过燃烧,才会被逝者收取。这个“三日”特指“三月三日”,亦即与寒食节重叠的上巳节。甚至民间制作新火,或皇帝颁赐新火,都是从寒食夜开始的。
中唐韩翃为皇帝所熟知的通天之作《寒食日即事》,可以看作是汉唐一以贯之的赐火传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因为有火而更加热闹,更加受到从帝王到平民的普遍热爱。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写道:“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皇情爱嘉节,传宴与箫韶。”表明皇帝更为喜爱重新用火的清明节,因而大开筵席,宴赏重臣,演奏古乐。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活动几乎年年举行,所以张说还有类似的诗篇,如《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的“今岁随宜过寒食,明年陪宴作清明”,《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的“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孟浩然写于长安的《清明即事》曾对此颇有不平:“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顾况之子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也说:“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京城如此,民间亦然。即使是经过安史之乱,地方上的清明节,依然盛况如前。杜甫《清明》说:“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某些年份,三月三日上巳节因与寒食节或清明节重叠,形成节上加节的双倍热闹。王维《寒食城东即事》的“清明兼上巳”,就是清明与上巳同为一天。李穆的《三月三日寒食从刘八丈使君登迁仁楼眺望》,则是上巳与寒食重叠:“花柳清明节,亲宾上巳筵。”诗人将重叠的双节“三月三日寒食”,提前并入次日的第三个节日清明节,称作“花柳清明节”。因为清明兼有自然节气和人文节日的双重特性,所以唐代诗人尤其是晚唐五代诗人,往往像李穆那样,将寒食、清明和上巳相连或偶有重叠的那段时间,统称为“清明”或“清明时节”。又因为寒食与上巳只是民俗节日,所以从未出现“寒食时节”或“上巳时节”的说法。皮日休的《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就是这样:“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诗题是“寒食”,诗句却是“清明”。温庭筠《禁火日》同样如此:“骀荡清明日……春鬓杏花红。”或者将这段时间写作“近清明”。温庭筠《寒食前有怀》:“春寒寂历近清明。”诗题明明是“寒食前”,时间上更靠近寒食,但诗句却是“近清明”。清明节多出现在农历三月,二月次之,四月极少见,因此唐诗中又有“清明二月天”的说法。
既然唐人将“寒食”归并到“清明”,且以“清明”作为这段时间的指代,这一现象,显然与“唐人重视寒食节而宋人更重视清明节”的说法不尽吻合。


△《全唐诗》书影 资料图片
被化用的杜牧《清明》
一旦“清明”指代以清明为中心的一段时间,“清明时节”的说法就会应运而生,成为晚唐五代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时间概念。除了杜牧《清明》的“清明时节”之外,来鹏、李中、苏癿、魏承班、杨徽之(入宋前)的相关作品都出现了“清明时节”。类似结构则有张籍、司空图、张泌的“时节近清明”、王建的“清明好时节”、韦庄的“时节正是清明”、毛熙震的“杨柳杏花时节”等等。中晚唐特别是晚唐五代宛如一个以“清明时节”“杏花时节”“雨”“杏花”“梨花”(此处不论)为时尚表达的文学季节。
温庭筠是小杜牧10岁的诗人和词人,如果说杜牧的多数名作,温庭筠能够读到,应该问题不大。温词《菩萨蛮》其十一,是较早将“清明雨”“杏花”“时节”写入词中的著名作品:“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南唐冯延巳的《蝶恋花》紧随温词之后:“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高度类似杜牧《清明》片段的词作,就是北宋词人宋祁《锦缠道》的下阕:“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薛砺若《宋词通论》说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清明》的句意。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是先有杜牧诗还是先有宋祁词?按杜牧卒年至宋祁生年,大约150年之久,确实相距太远。陈尚君先生称杜牧《清明》是“唐诗中最有名的伪诗”:“这首诗收于南宋中期两种类书:《合璧事类》和《锦绣万花谷》,但都没说是杜牧所作。最早将其作为杜牧的诗,现在能看到的是《分门簒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日本所藏宋刻善本)。从宋末开始,《千家诗》及其他一些诗集都收了此诗,附会给杜牧,又出现在以后各代小学的读本中。”(同前引)徐辰先生则在《杜牧真的写过“清明时节雨纷纷”吗?》的网文中指出,《锦绣万花谷》所收《清明》,题作《杏花村》,无作者,仅说明“出唐诗”。
如果仅仅从文献角度看,《清明》确实来路不明。但是,如果换个角度观察,就会发现另有传承路径与空间:《锦绣万花谷》不会无缘无故称《清明》(《杏花村》)为“唐诗”,来路不明并不直接等于或者完全等于其诗不真,而宋祁词又与《清明》诗部分同构,这一点就和宋词常常化用唐诗的创作习惯高度吻合了。宋祁自己就在《鹧鸪天》中多处引入唐诗:“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身无……心有”一联,见于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车如流水马游龙”,化用盛唐苏颋《夜宴安乐公主新宅》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又见于南唐李煜的《忆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只是将“马如龙”变为“马游龙”(众多的马队变成了在水里游动的蛟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化用李商隐《无题》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由“一万重”变成“几万重”。稍改唐诗之后,再加倍着重表达情绪,正是宋祁这首词的特点。《锦缠道》的“醉醺醺、尚寻芳酒”也是加倍表达的方式。相比之下,杜牧只是急切盼望有一个休憩寄宿之地外加解乏之酒而已。如果否认这是对《清明》诗的化用,将难以解释宋祁《鹧鸪天》词与唐诗的关系。“醉醺醺”之语唐诗多有,杜牧也在《并州道中》说过一次。苏颋诗、义山诗、李煜词,以及杜牧含有“醉醺醺”的诗都是全篇俱在,所以宋祁所见的《清明》,不会仅仅是词中化用的后两句。
《清明》诗全篇以“雨纷纷”为基调,一气呵成,远比宋祁词的化用流畅自然,完全不像是好事者将宋祁词纵游兼纵酒的片段扩充而成。


△宋祁像 资料图片
此外,宋祁大史学家的资历也值得重视,他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撰修、知制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是《新唐书》的首要作者,历时十余年,有条件接触和饱览皇家图书馆的全部文献,不排除当年他曾见过杜牧的《清明》原诗而在创作时加以化用的可能。以上论述表明:《清明》并非专咏清明节,《锦绣万花谷》称《清明》为“唐诗”,宋祁词多处化用唐诗包括化用《清明》后二句,“清明时节”的时间概念出现并贯穿于晚唐五代,这些证据均不支持“杜牧《清明》宋诗说”。不仅如此,刘学锴先生在《唐诗选注评鉴》中,举出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昇州所记:“杏花村在(江宁)县理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可证此前已有杜牧沽酒于杏花村之传说,则此诗传为杜牧作在五代时或五代前即已如此。”这个说法在没有出现颠覆性证据之前是可以信从的,因为民间传说只有流传一段时间之后,才有可能进入文人著作。如果“杜牧沽酒于杏花村”的传说产生在“五代前”,就与前文讨论“清明时节”这一时间概念的出现时间互为映照并相得益彰了,也和杜牧《寓言》的“杏花时节在江南”、《遣怀》的“落托江南载酒行”、《泊秦淮》的“夜泊秦淮近酒家”、《江南春》的“水村山郭酒旗风”、《闲题》的“借问春风何处好”、《村行》的“蓑唱牧牛儿”等等,若有呼应了。
大数据时代的文献检索优势,可能也会将考察的目光带入认识的死角:以为相关文献已经尽收囊中,相信个人掌握的是全息世界,在这个全息世界里没有被发现的,一定属于伪造。但存世文献仅仅是原生文献的一部分。随着文献主人的离世或其他原因,有的文献不幸灭失,有的藏匿不出,有的分散、游走、变形、寄居在后起文献的丛林之中,有的如韦庄《秦妇吟》、敦煌词等则因某种机遇而重见天日。
判定一首诗的时代身份,不仅需要顾及直接引用关系、整体呈现关系,也要重视共生关系、化用关系。以唐诗而言,唐人创作的唐诗多于唐集所收的唐诗,唐集所收的唐诗又多于今人所见的唐诗。原因很简单,不少零散的唐诗和一些唐集失传了。如果仅仅根据传世的文献信息来判定整体原生文献的缺失部分,然后聚焦一点不及其余,有时难免风险太高。那些认为《清明》是宋诗的论述,一概不提宋祁之词和乐史之记,不能不说是“杜牧《清明》宋诗说”的最大遗憾。
(作者:罗漫,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内容:《光明日报》2021年5月24日1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1 09: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为何怒罢周皇后的授业恩师——翰林名士陈仁锡? (2018-01-31 12:02:34)
标签: 崇祯 红楼梦 明朝 朱三太子 东林党分类: 独家明史真相



《明宫词》、《罪惟录》、《烬宫遗录》、《玉堂荟记》等众多史书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一日,皇后与皇帝,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悦。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阁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

崇祯六年,周后一时得意失口说出翰林陈仁锡与她家的关系亲如一家,崇祯听闻后极为不悦,不久就找机会将陈仁锡免职赶出朝堂。


有朋友对此大为不解,因为陈仁锡教授周后毕竟是周后参加选妃之前的事,而且陈仁锡又是出了名的翰林贤士,为何崇祯会怒将陈仁锡解职免官呢?


其实崇祯这看似有些过激的反应并不奇怪。崇祯一贯非常忌讳后宫或是宦官与朝臣交通,例如首辅周延儒犯下滔天大罪,被满朝大臣弹劾,但崇祯依然包庇维护周延儒,说周延儒“尽心报国,始终不渝”,“功多罪少”,下令免议,并赐给周延儒路费一百金,直至发现周延儒竟然与内臣勾结乱政才勃然大怒,将其追回处死,详情请参见前文《小议崇祯朝两任首辅的周延儒的倒台》。


如果周后一开始就告知崇祯陈仁锡是她年少时的授业恩师,崇祯并不会如此大动干戈,毕竟拜师学艺是选妃之前的事,可令崇祯不能原谅的是周后和陈仁锡居然刻意隐瞒此事长达六年之久!


周后非常爱向人炫耀她对《资治通鉴》的精熟,见《全史宫词》的记载:“凤阁晨开贺岁初,特宣命妇拜丹除。中宫好学勤谘访,多少香闺习史书。《钱廉益崇祯诗集注》载,元日命妇朝贺中宫(即周后)。传闻中宫好学,新参夫人有延师学“通鉴”者。”,可奇怪的是如此爱炫耀自己史学造诣的周后却从来绝口不提她的授业恩师究竟是谁。


陈仁锡乃天下闻名的翰林名士,能得这样的名师传业授道该是何等的荣耀?为何周后却对此只字不提呢?


陈仁锡的“天下贵人”的预言成真,足下高徒不但成了一国之母,而且帮助皇帝建立了铲除阉党的“圣人”功业,这又是何等的骄傲啊?为何陈仁锡却对此讳莫如深呢?



周后和陈仁锡刻意向崇祯隐瞒此事自然是因为此事不可告人、见不得光。整整六年多的时间里,崇祯对枕边人周后与翰林陈仁锡之间的亲厚关系一无所知!如果不是因为周后一时得意说漏了嘴,估计崇祯就要被蒙蔽终生了。


周后在铲除阉党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史载“协谋除魏逆、称贤功”,正是周后的恶意构陷和极力鼓动让崇祯对所谓阉党恨之入骨,而崇祯翦除阉党的一步步行动背后也正是周后在给他出谋划策,六年后才知晓周后的东林党背景的崇祯如何能不心惊?又如何能不生气?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令崇祯对东林党深感失望,已对东林党失去信任的崇祯惊闻如此隐秘自然会产生被周后和东林党联手蒙蔽利用的感觉,也会忌惮身为朝中重臣的东林党大佬陈仁锡未来将会通过周后进一步左右朝政的意图,所以深感被欺骗利用的崇祯才会勃然大怒并很快将陈仁锡解职赶出朝堂。







剪不断理还乱的恶缘:论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关系

梦西风
  
IP属地: 山东
25
2023.08.07 21:11:31
字数 5,627
阅读 1,552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红楼梦》里人物间有不少奇特的“对举”关系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形象各异,关系复杂。这些关系中,有的互为表里,相互为证,有的形影相伴,相互映衬,有的臭味相投,为虎为伥。如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甄宝玉和贾宝玉,黛玉和宝钗,妙玉和惜春,王熙凤和探春,夏金桂和宝蟾等等。作者也经常在两个“对举”人物中展开互评,说此可以知彼。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贯穿《红楼梦》全书的一对人物,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特殊存在。

不仅是“对举”关系,还是“反证”关系

从性格上反证,甄士隐有多真,贾雨村就有多假;甄士隐有多通透超脱,贾雨村就有多愚蠢执迷,反之,贾雨村多么狡猾、贪婪、执迷,甄士隐就多么实在、慷慨、了悟。两个人物的生存状态也是相反的,甄士隐富时,贾雨村就穷;贾雨村飞黄腾达时,甄士隐就破落;贾雨村荣华富贵,甄士隐就四大皆空。曹雪芹设计出“两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完全相反或对立”,以实现这对人物的反衬、反证的立意效果。

塑造两个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的立意

塑造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立意是什么?

树一个看破红尘、悟入正道的榜样,立一个沉迷红尘、至死不悟的典型。所以说二人在《红楼梦》中是概念化、模式化的人物。

作者开篇第一段先拿二人名字开说,声明二人名字都是谐音、隐语。

甄士隐就是“真事隐”,三层意思:一是作者是说,本故事内容纯属虚构。二是,如果读者发现故事是有真实原型的,那么真实事件也已经尽量隐去了。甄士隐的本名叫做甄费,也就是“废”去了“真”的意思;三是,这个人物是隐在闹市里的真名士。

贾雨村即“假语村言“,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作时用了隐语和通俗语言。“假语”,就是假话的意思;“村言”,可以理解为街谈巷议,可信度不高的交谈,粗俗不堪的话语。第一百二十回里再次说明,假语村言是一种荒唐敷衍的话语,是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二是这个人物的所言所为有很大的虚假性。贾雨村,名贾化,即“假话”;表字“时飞”,即“实非”;湖州人氏,即“胡诌”;别号“雨村”,即“假语村言”。这个人物的一切所说所为,都是敷衍、虚假不实的,身上几乎没什么真实的东西。

作者在贾雨村身上安置大量隐语,拿他的姓名、籍贯大做文章、大开玩笑,个个是贬义词,好比先给他画上大花脸、又拿各种颜色胡乱涂抹了几遍。曹公塑造这个人物的立意十分明白了。试问,还有谁经得起这么多玩笑、担得起这么多骂名?

《红楼梦》大量使用隐喻、双关、象征、谐音、反语等手法,故意制造真假难辨、荒诞不经,扑朔迷离的效果,实现“一者立意、二者避嫌”两层目的,让读者不对号入座,不缘木求鱼,避免文字审查机构从字缝里挑病。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关系非同一般

他们一生只见了三次面,却敷演了“始则相敬、再见相弃、终于分道扬镳”的精彩大戏,结局截然分出“一仙一俗、一悟一迷、一智一愚”,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作者对二人的评判不言而喻。甄士隐是“隐居的真名士”,贾雨村就是“虚伪而愚蠢的俗人”。

甄士隐的出家和贾雨村的出山

甄士隐出家,缘于三次邂逅僧人道士、四次遭遇人生灾难。

甄士隐是富贵风流之地的望族,神仙一流的人品,知足常乐,过着富裕闲适的小康生活。

“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随后,甄士隐三次见到一僧一道,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第一次,在梦中碰到了一僧一道,带他见了通灵宝玉和太虚幻境。这时甄士隐尚不明了,但他已是天选之人,机缘已悄然来到。

“梦至一处.....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伦之苦。’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第二次,一僧一道直接找他来了,要他舍掉女儿英莲,这是他的命根子,红尘中最大的眷恋,他哪肯答应。

“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

第一次展示、启发,第二次直接开示,他仍有所留恋。命运开始夺走他的眷恋了,连串的人生灾难逼他放下:丢了心爱的女儿,儿女亲情了了;大火烧光家产,安身之所没了;被迫卖掉田庄,后退之路断了;投靠岳父,被骗钱,被羞辱,人情靠山倒了。这时的甄士隐,万事皆休,万念俱灰,开始了悟人生虚无。

第三次见到跛足道人来接引,他顿悟了也就随之出家了。

“可巧这日......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说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物质和感情的一无所有是世俗原因,有偶然性。一系列人生灾难导致他,丢了女儿,失了家园,没了钱财,倒了靠山,病了身体,世俗人生的情和物被剥夺一空,他出家的外缘具备了。修道还需要天道机缘和个人悟性。一僧一道的展示、开示,是点化他的机缘;他解读了《好了歌》,以自身悟性看破了人生的必然宿命。这样他就接受了机缘并顿悟空性,走上了修道之路,成为了悟了的真人,真道士。

先发生偶然性事件,后遇到好的机缘引导,实现出家修道,这是正常逻辑。甄士隐是个好苗子,一僧一道是未卜先知的神仙,早就看到了他的结局,提前入世来警醒他,制造或利用机会让他成熟,眼看着他一步步入道。僧道一步步引导、接应,不使他自杀了断或误入歪门邪道,是正确的佛道导引之术和接应之方。

甄士隐出家前做的大事就是接济贾雨村,使贾雨村获得出山的机会。

甄士隐和贾雨村第一次会面

甄士隐出家前,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接济贾雨村。他为什么和贾雨村扯上关系?

这应该是他的劫,或者恶缘。

他遇上贾雨村的开始,对这个穷苦年青读书人,是欣赏他的才气,同情他的贫穷。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上面说,曹雪芹在贾雨村身上安插了大量贬义的隐语,拿他的姓名籍贯开玩笑,塑造这个人物的立意,就是给他树个万世骂名。因为他把读书人钻营官场、求取荣华富贵的一切坏伎俩都用尽了。

贾雨村不是常人,生性狡猾,这是不久后同僚对他的评价。他出来伊始,见到甄士隐,他对这个多金且善良的乡绅,自然是心怀盘算的。不过他很高明,不是低三下四地乞求,而以展现才华打动人,等甄士隐主动奉献。他先是“口占”一绝,再是“高吟”一联。他高明的叫卖声引得甄士隐大为赞赏,想那娇杏应该也听得见的。

“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这就把才、色、情、思展现的一清二楚了。甄士隐很受感动。贾雨村见火候已到,就开口说事了,但他仍然不是求乞,他要甄士隐主动来送。

“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是善良的,慷慨的,闻弦歌而知雅音,当即慷慨赠送钱财衣服。

“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作者用“不介意”三个字,画出了贾雨村不知感恩、甚至忘恩负义的本性。善良的甄士隐意识不到,这是个危险的开始,他和这个虚伪的读书人的恶缘展开了,二十年后他才看透这人,亲手了结这段恶缘。不了,他道心不宁。

贾雨村报答甄士隐的第一次机会

他一上任就在甄士隐家乡做官,他的恩人甄士隐失踪,他该怎样做?

“只见封肃方回来......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他对甄士隐的巨大家庭变故表示了“伤感叹息了一回”,对甄英莲失踪表示了“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就完事了,当然后面他也没安排人去探访。

紧跟着,他见甄士隐家人的真实目的就暴露出来了,原来要从甄士隐的孤单凄凉寄人篱下的暮年寡妻那里要走丫鬟娇杏,不是真的来看望甄士隐或者他的家人。

“封氏......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说。”(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报答甄士隐的第二次机会

他被贬官,又复官上任,第一件案子碰上甄士隐女儿被拐卖。门子也详细地叙说了甄英莲的悲惨遭遇,贾雨村竟然说:

“这也是他们的孽障遭遇......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且不要议论他,只目今这官司,如何剖断才好?”

按理说,这是报答大恩人甄士隐的最好机会。甄士隐女儿的悲苦命运就在眼前,门子都表示了同情,但贾雨村一点也不怜惜。甄英莲在他眼皮子底下被拐卖,他都没想过要解救出来送回家,以报甄士隐的知遇和赞助之恩。他就眼睁睁地任由薛蟠抢走了甄英莲,简直是与薛蟠合伙抢人杀人没有什么区别。他这葫芦一断,甄士隐就永远失去了女儿。他的冷血和忘恩负义,他的趋炎附势、名利薰心的肮脏伎俩,门子都看明白了,他又把门子找个不是远远地发配了。

甄士隐和贾雨村第二次会面。也是贾雨村报答甄士隐的第三次机会。

后来,他成了贾府的门生,做了京兆府尹这样的高官。这时遇见了出家做了道士的甄士隐。这是他们第二次谋面。为什么安排这时候见面?甄士隐是知道贾雨村前几番的恶劣行径的,但他总归是善良的,慈悲的,仍然给了贾雨村一些警示,只是贾雨村迷得不可救药,他现在富贵安乐,名利场上炙手可热。

“那道人道:请尊官速登彼岸,见面有期,迟则风浪顿起。果蒙不弃,贫道他日尚在渡头候教。”(第一百零三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昧真禅雨村空遇旧》)

甄士隐还是善良的,还想点化贾雨村,请他速登彼岸。他甚至考验贾雨村还有没有一丝良心。贾雨村刚动身,庙里就发生了蹊跷的大火,甄士隐还在里面,贾雨村担心误了过河,不管甄士隐会不会烧死,不肯回去救援。贾雨村果然再次弃了甄士隐,甄士隐对贾雨村也就彻底失望了。

“雨村回首看时,只见烈炎烧天,飞灰蔽目......欲待回去,又恐误了过河;若不回去,心下又不安......雨村虽则心里狐疑,究竟是名利关心的人,那肯回去看视......”(第一百零四回《醉金刚小鳅生大浪痴公子余痛触前情》)

甄士隐和贾雨村第三次会面

甄士隐看透了贾雨村良心丧尽,恶贯满盈,不可救赎。贾雨村也不思抽身回头,错过了被挽救的最后机会,黄粱梦结束了。在被褫籍为民、发回原籍路上,贾雨村第三次见到甄士隐,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他们两相弃绝了。

“......甄士隐道:‘前者老大人高官显爵,贫道怎敢相认!原因故交,敢赠片言,不意老大人相弃之深。然而富贵穷通,亦非偶然......’”

“食毕,雨村还要问自己的终身,士隐便道:‘老先生草庵暂歇,我还有一段俗缘未了......只好接引接引。’士隐说着拂袖而起。(第一百二十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甄士隐对贾雨村由相敬相惜,到看透弃绝,用了二十年时间。眼睁睁看着一个读书人堕落成为禄蠹、恶奴、弃儿、废柴。作者曹雪芹也是这样描写贾雨村的,在作者眼里,贾雨村是个彻头彻尾的虚伪的人,愚钝的人,不可救药的俗人,从来没有自我反省,没有过一丝悔改之意。

为二人结束关系设计了专门地名

所以直到最后,贾雨村还是在觉迷津急流渡这个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地方昏睡不醒了。觉迷津急流渡,是甄士隐出家后隐居所在,只有贾雨村两次来过。这个明白象征了“激流早退、大义觉迷”的地名,是作者专门为贾雨村设计的,也是给甄士隐和贾雨村结束关系设计的,甚至是《红楼梦》终结的寓意。一般人看到这个地名,是不是要停下来,琢磨一下它的含义?但贾雨村不悟。

劫还是缘?

以事实论之,甄士隐没有表现出期望贾雨村有所回报。倒是他一直关注着这个读书人。

当初他赞成读书人求取功名,从物质上救助了贾雨村。

后来贾雨村进入仕途混迹官场 ,恶行狼藉,他又想从灵魂上救助贾雨村。

也许有了救助一个书生的开始,他就给了自己一种责任。

这成了他未了的一段缘,或者劫。

贾雨村是甄士隐的一个劫。贾雨村接受他的赞助,拿了他的钱,要走了他的丫鬟,害了他的女儿,忘了他这个恩人,还置他于死地而不顾。这个劫要使甄士隐看透人性,看透贾雨村的下愚不移、奸恶难恕。

贾雨村也是甄士隐的一段缘。这个缘最终恩断义绝。这个缘要使甄士隐打消引导读书人悟道的善念,打消甄士隐对人性的奢望。对读书人良知的最后期望绝灭了,他也道心圆满了。

红楼梦在通过甄士隐和贾雨村,树了一个看破红尘、悟入正道的真实不虚的榜样,立了一个沉迷红尘、至死不悟的虚伪不实的典型。

甄士隐和贾雨村的关系,反映了人生梦与醒、悟与迷的情状和结局,体现了作者心目中儒与佛道在人性锻炼方面的分别。套用一句话,假道学使人变成鬼,修心悟道使鬼变成人。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对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概念式人物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内涵复杂、寓意深刻。

最后编辑于 :2023.09.17 23:48:4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明代贤士,陈仁锡正气凛然 2020-08-08 10:28

陈仁锡,字明卿,号芝台,明代贤士。
1626年,宦官魏忠贤假冒边功,想以明熹宗的名义给自已封公爵。他想到陈仁锡负责起草皇帝文书,于是命令陈仁锡草拟诰词。
当时魏忠贤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许多人奉承献媚唯恐不及,更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
然而,陈仁锡秉性正直,为人正派,平时就看不惯魏忠贤专擅朝政,嚣张跋扈的行径,就是不同意替魏忠贤草拟诰词。一些宦党之徒知道后,对陈仁锡进行威胁逼迫。
陈仁锡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大义凛然地说:“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
之后明思宗朱由检继位,沉重打击惩治宦党,魏忠贤自缢而亡,陈仁锡才得以官复原职,又升为国子监司业。可是,这个时候的陈仁锡已经看透了险恶欺诈的仕宦生涯,便回乡休养。
陈仁锡讲求经邦济世,立志为国效力,其人好学,善著书立说,当时翰林院中,他的学问最渊博,几乎无人与他相比。他一生倾注的著作如《四书备考》、《经济八编类纂》、《重订古周礼》、《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潜确居类书》等,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tr]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崇祯宫词》笔记与吐槽momo评论 甲申朝事小纪(上下)2020-11-29 08:40:19
感谢@苻瓜瓜 根据虞山丛刻影印版校对整理。所有正文来自其整理版本,链接→ 《崇祯宫词》1崇祯宫词序 2吴序、自序
整部宫词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不过每首诗背后都有小故事,从中窥见崇祯朝后宫琐事。我对崇祯前朝政事毫无头绪,但后宫野史看了不少,难得出现一朝皇帝皇后有大量逸事在不同文集里大量出现,并足以窥见人物性格的情况。于是自己记录了一些喜欢的。




明威宗烈皇帝,实为三代盛时守成之令主,其励精图治之勤,方之成康有过无不及焉,况于文景,况于后代乎?而究归于亡国丧身者,天也,非人也。然国君死社稷为人伦之极,则千古无有践其言者,而一人独能之盖。天欲予以立极之名,而若使其生平犹有失德,则人未免有恨焉。赋之以令主之德,全之以成仁之节。自古无不亡之国,天以高皇帝得国之正,而使之亡亦不失其正。天之所以待我高皇帝之厚也!《崇祯宫词序》
强行挽尊最为致命www
“自古无不亡之国”出自曹丕的《典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曹丕:我的《典论》不是让你们拿来甩锅用的!




冠帔加严盛暑中,凭教啜热见清风。杨家罗帕空衿艳,狼藉桃花一抹红。田贵妃盛暑御礼服不汗,上令啜热□以试之,卒如常。
“狼藉桃花一抹红”直接又大胆,我喜欢。相比之下“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都显得好含蓄。




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臒情。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谒上空明。一日,上御便殿觉香异常,心怦怦动,问之。近侍对曰:“圣驾临幸之所,例焚此香。”,上叹曰:“此皇考皇兄所以促其天年也。”,禁勿用。
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但我好想笑hhh 吃瓜吃到自己父兄头上了




最高楼阁掩瑶窗,赌罢秋千意未降。落日亭亭风细细,绿杨影里画旗双。宫中称清明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独慈庆宫不设,坤宁宫虽设不御。
李清照有“蹴罢秋千”句,写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但诗的注解提到慈庆宫和坤宁宫。
崇祯登基后,让嫂子懿安皇后住慈庆宫,直到十七年城破,懿安皇后在慈庆宫殉国。
崇祯的皇后周氏住坤宁宫,最后也是在坤宁宫上吊殉国。
明朝的最后两位皇后。




圣德惟应俭是求,不遑袨服为身谋。就间损益通为计,寸积须成万里裘。上御讲筵所,御里衣袖微损衔于外,上以手纳之,讲官某奏曰:“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
言官难得做件好事······没有阴阳怪气也没有互相攻讦




宫壶无端起怨咨,愤辞不道是微辞。信王莫讶尊称误,一醒艰难共历时。一日,后忤上意,帝怒,詈之。后愤甚,连呼信王云。
帝后狗粮×1
崇祯当信王的阶段并不算“艰难共历时”,“一醒悠闲竹马时”还差不多。




五夜提铃绕殿行,太平高唱韵凄清。凄清偏解倾宸听,半是回风送雨声。例选年高有学内官教习宫女,率教者升女秀才、女史官等职。有罪罚每夜提铃自乾清宫门至日精门、月华门,高唱“天下太平”与铃声相应,仍还乾清宫门而止。一夕风雨中,上觉唱声凄婉,命宣至问姓字,曰韩翠娥,特赦之。后为女官,亦异数也。
诗句平白,头两句很有画面感:宫女在雨夜提着铃铛独行在殿宇间,高唱“天下太平”。
后两句写皇帝听到了这样的唱词,同时听到的还有“回风送雨声”。这“风雨”点明了亡国,明朝遗孤屈大均有诗云:“落花有泪因风雨”。如果崇祯不是亡国皇帝,最后一句不会这样写的。
诗的注解也是一个难得温柔的故事。正经史料连皇后的名字都不会记,但普通一个小宫女居然能在野史中留下姓名,很幸运了。




洞天高垒石玲珑,栽遍繁枝与细叶。翠幕朱栏障春住,四时应不换东风。台下累石为洞以莳花药,妃张幄坐其旁。
简简单单的描绘景物的诗。后两句意思是“春天里芍药玲珑可爱,不应当有东风来吹落花儿。”联想到后来灭国,这一句就显得很沉重了。
同样是明朝遗孤陈子龙有诗云:“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这不太能算巧合,只能算都用了常用的意象)
虽然有巧合,但我觉得这首诗不一定是明亡后写的,整本诗集很多诗本来只是矫情一下,走感时惜春的常规套路,谁知后来真的满目疮痍。




明察自应无匿照,豆笾止竟有专司。饮醇食德宽如海,那为牢丸计一丝。一日上谕买元宵来,即粉圆也。所司随进一碗,上问其价,曰:“一贯钱。”。上笑曰:“朕在藩时,每以三十文买一碗,今算一贵耶。”。仍谕准给一贯,所司凛凛者累日。
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则。
崇祯说自己以前三十文就能买一碗汤圆的时候,或许无心苛责下人乱开发票的事,他应该在怀念自己还是信王时,能随意出门闲逛的日子吧。谁闲着没事干愿意出来接管这烂摊子啊。
另外崇祯并不是“饮醇食德宽如海”,同样是乱开发票,一碗汤圆是小事,前朝冒领军饷的事在崇祯二年可是闹得挺大。




奁分一局两相当,坐隐还教其御床。自分身如玉棋子,要将冷暖问君王。田贵妃每与上弈,辄负一二子,未尽其技也。
这首诗只要不和封建皇权联系起来,开车本身还是很可爱的




菱花开处现全身,珠簇寒梅点点春。谁向玉栊窥秘戏,风情分与镜中人。六月某日,后著真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上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几犯上颊,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帝后狗粮×2
读到这个故事,我大概就懂了“闲坐说玄宗”说的会是什么事。诗倒是和故事没啥关系。




少小人间识而赊,喜看名字属天家。何心乞与金瓯卜(《唐书》,玄宗命相列书名,置案上,举金瓯覆之。),空指除书说探花。一日,后与上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上不悦,曰:“既是汝家翰林,莫想得阁老。”,后因言他事以解之。
陈仁锡是周皇后当王妃前给她看相的人:
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烬宫遗录》
史书里一般吹捧皇后有文化,都会说读了《女德》《女则》这种糟粕,夸周皇后读了资治通鉴这一点还挺硬核的。
陈仁锡是东林党,崇祯听皇后说起陈仁锡是她的老师,立马黑脸说“不准陈仁锡进内阁”。但陈仁锡那个资历本就进不了内阁吧?而且崇祯这个反应真是入阁PTSD了www




抨弓斜捲雪花明,绪曳如丝积寸成。一曲弸弸歌更好,天风吹八纺车声。八年三月,后谕苏州织造太监进棉花纺车二十四具以教宫婢,督责甚力,无一能者,后怒焚之。
“后怒焚之”太可爱了。感觉周后还挺好为人师的,《明宫词》里也有一则:
内监秦某,年十一,侍帝于坤宁宫。后问曰:“而识字否。”曰:“不识。”后即写数字教之。少顷以问,俱忘之,罚跪于堦。帝笑曰:“我请于先生,以赦汝何如。”后曰:“坏了学规。”秦遂谢恩起。




果蒂花心簇锦铺,浓织风俗说姑苏。就中枉费攀援力,禁脔料量近得无(《晋书》袁崧欲以女妻谢混,王珣曰:“卿莫近禁脔。”)。词臣某,吴人也,与周皇亲联姻,用吴中风俗行礼,有结花制作精巧果实,皆以红锦为饰。皇亲送入后宫,上见之,询所从来,后以结亲事对,上怒曰:“皇亲不宜与翰林婚姻。”。明年遂以京察处某。
京察居然还能这么用的,崇祯手上还是有实权的嘛www




军书检点趁宵残,诉此愁怀慨以叹。争似承平精力好,只支长夜饮艰难。宫中所奉宣懿康昭刘太妃者,神宗妃也。上以主慈宁宫,礼之如太母。常朝岁礼毕,上就便坐,俄欠伸偃别榻,太妃戒勿惊,命尚衣谨覆之,左右植立以俟。顷之,上觉,起摄衣冠谢曰:“神祖时海内少事,至儿子多难苦枝梧。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在太妃前,困然不自持一至此。”太妃为之泣下,上亦□澜久之,诸宫人莫能仰视。
崇祯熬夜加班,在长辈(万历的妃子)面前睡着了,解释说:你们万历那朝事情少,我这朝乱的不得了。(我这一朝乱不就是因为万历瞎搞吗!)
不知道以崇祯的阅历,他知不知道大明是从何时起要完的。


© 本文版权归作者  mom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原】唐宋风韵诗笺 第577期 || 诗社同题【探花】 唐宋风韵诗笺 2020-12-01   |  483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刊头题字:秦声老师







同题:探花
本期出题:隐梦引梦
本期审稿:七夜 | 童西林
本期编辑:晚秋  

探花(律绝篇)   

探花
清风
摇曳渐生春,孢芽初启唇。
桃花含笑处,不失俏佳人。

探花
隐梦引梦
春满清江水有痕,梨花深处隐烟村。
无妨过雨芳菲少,一缕幽香也断魂。

探花(二首)
思念
繁花润雨春归意,桃红绿柳不相同。
诗中恋客添花露,洗落尘埃沐晚风。
柳眼桃腮装满爱,瑶枝玉叶自多情。
初心总被三春顾,如意添妆魅惑生。

爱兰
清秋红叶
总把幽山峻岭偎,攀岩拨草探君来。
沁脾一缕林泉处,几朵羞羞答答开。

探花
才子
逐杖追香陌上驰,参差黄绿破寒枝。
花间蝶影无寻处,许是庄生始未知。

感怀
夕阳
推窗几探院无花,却有鸣禽戏技桠。
恼是春风忘楚地,只催别处折吾家。

探花
漂泊
挨过春寒愁未解,逐风一夜到天青。
虬枝顾影萌新绿,亦喜还忧念聘婷。

探花
紫蝶
暖煦春光柳意浓,吟莺唤我觅芳踪。
探花一去馨香醉,红袖轻挥惹稚蜂。

探花
飘逸
唤却东风粉蕊开,千枝遮柳苑香来。
双飞燕子轻寻色,意恐惊春惹众裁。

汶水寻芳
寂寞沙洲冷
泛青暖色润芳晨,桃柳鱼虾笑溢真。
鸥鹭迟来须几日?一方汶水百花春。

七绝  探梅
刘俊安
雪霁闲来踏晓光,琼枝瘦影探篱墙。
迎眸数点胭脂色,卻染春风一路香。

七绝 寻芳
刘俊安
雨后青山披锦绣,寻芳杖履入瑶宫。
近观雪鬓溪前老,欲借桃花润面红。

探花
唐昭平
冬残梅落绽春霞,万蕾初开吐嫩芽。
把盏东风醺美景,放怀醉卧赏娇花。

磨山梅红
家源
磨山一片灿然容,原是春梅万树浓。
谁识癯仙红意蕴,东湖竹与珞珈松。
注,珞珈,指珞珈山。

探花
罗明(武汉)
片片金黄万点虫,不辞辛苦入花中。
纷纷雨洗清香远,耳里空余一阵嗡。

探花(二首)
孙善武(略翁)
(一)
迎春小朵泛金黄,淡雅温馨近竹旁。
岁岁争先枝上笑,诗情影态任裁量。
(二)
漫步春光探玉兰,清高静雅著枝端。
但思花季难长驻,摄下芳姿好细观。

武大樱花开(新韵)
赵淑英
绽蕾摇枝满院红,彩蝶伏蕊醉花丛。
因何娇艳无人赏?瘴气袭城待解封。

春景共赏(新韵)
赵淑英
美景频传供友瞧,游春共赏解宅焦。
诗情激起灵思笔,韵里花香韵外娇。

探花
杨同环
细叶春风刀未剪,桃浓李艳蕊将繁。
寻芳郊外迟花讯,且待英雄奏凯旋。

红玉兰
九丝原
运粮河畔柳丝英,小径穿林伴水行。
更有玉兰红欲滴,一清烦闷面容晴。

探花
武平
大地苏醒裹艳装,梯田叠水菜花黄。
清香惹的游人醉,更有蜜蜂痴吻狂。

探花
张学余
料峭迎风踱野薪,金黄几簇闪芳津。
殷勤独向游人绽,奉迓千红万紫春。

探花
紫竹君子
春风细雨地寒天,垂柳山花尚未妍。
二月李桃初出探,遭逢冷遇惹人怜。

黄花满地欲拾金
冯力  新韵
好雨知时润物新,黄花满地欲拾金。
缤纷伞下游人喜,忘返留连醉雅心。

探桃红
冯力  新韵
细雨随风碧柳扬,桃红隐现树丛藏。
燃情欲採花一朵,怎奈枝高手短长。

探花
徐少伟
避疫无聊宅在家,临窗数日望天涯。
赋闲最是人间苦,祈愿春回可探花。
探花
君子兰
怨花憔悴负春枝,怎又凋零损玉姿?
我责它来它笑我,相欺都是欲残时。
探花
蔡九哥
杏树醉春山翠绿,桃知羞色脸菲红。
蜜蜂绕着花芯试,蝴蝶飞来竹韵丰。


探花
清风
一抹斜阳万道金,和风捧色浅描林。
东篱杏萼刚开口,西苑桃花已诵吟。
岁起香飘招蝶舞,时来鸟唱引佳芯。
钟情陷入缤纷里,对酒当歌奏玉琴。

探花
任正文
霞明四野阔天长,接近层霄捧日光。
青海春迟风柳瘦,黄河雨晚雪花香。
归来远雁惊斜月,独有昏鸦伴夕阳。
偏爱水清尘外境,难逢绝域白云乡。

探花
月满西楼
阶前梅落暗香萦,邀月分茶过五更。
懒画蛾眉惊杏俏,斜依檀案赏桃盈。
东君著意花光美,娥女无心春色生。
移步枝头观蝶舞,清香缕缕朵儿萌。

探花
舴艋舟
探花二月步平阡,欲效刘郎咏雅篇。
桃树一园村口艳,菜田万亩地头鲜。
俯观仰视随心眼,红绘金描入画笺。
叶绿枝青陪衬好,东君妙手写新天。

初探玉兰花
新潮燕  新韵
春风晓月过纱窗,庭外遥闻一缕香。
幽径枝头三五朵,清波柳外两三行。
霓裳片片瑶池落,束素亭亭桂魄妆。
欲近花魂羞丑陋,吟诗题壁任评章。

探花
深谷幽兰
风和鸟闹喜春归,粉杏争妍绿柳垂。
灼眼夭桃惊几处,倾心梨雪总相随。
凌波不负清容照,浸月偏能素影窥。
但看园中花事盛,如何失落泫然悲。

探花
辽宁号
送寒徐暖绿成烟,谁把风流比作仙。
吹遍山川兴草木,回旋原野喜粮田。
南坡蝶恋红颜秀,北岸燕衔紫泥跹。
晓探花香春染色,桃鲜若酒醉婵娟。

探花
唐昭平
昨夜春霖润蕾开,晨花娇嫩自天裁。
初临青帝东风送,乍绽红英紫气来。
饮酒三盅扶弱柳,放歌一曲唱舒骀。
欢欣含笑嫣然美,乐舞吴霜变稚孩。

探花
阳春三月
烟笼苍山敛暮冬,云侵荒野唤初荣。
黄莺陌上争新蓓,紫燕阶前剪绿茸。
万顷青禾知节令,千枝嫩叶报春逢。
探花欲与花同醉,诗被催成墨更浓。
探花随感
君子兰
纷飞点点静凋沦,不占风骚远俗垠。
天使无私呈俊美,芳心有梦献纯真。
甘当苦雨沙泥絮,不作红尘褪色身。
探卉感怀情堕泪,一抔净土掩青春。
探花
志者
三月阳春鹊闹槐,宅家日久探花来。
和风拂绿溪边柳,细雨浇红岭上梅。
既觅黄蜂亲杏蕊,又寻粉蝶吻桃腮。
吹箫一曲闲中好,研墨成诗把酒杯。

梦里探花
空谷幽兰
幽窗远望百花鲜,难阻乌云卷毒烟。
梦里海棠沾粉颈,墙边红杏落香肩。
梨霜柳雪空阶洒,樱雨桃风满院旋。
白鸽尤知心底愿,引来紫蝶舞枝巅。
白鸽:白玉兰   紫蝶:紫玉兰

泪花
燕语莺歌
一身质朴不时华,虔洁从来拒有瑕。
透体晶萦多绽露,灵因奥邃少阑遮。
饱含史上悲和乐,尽显今朝直与斜。
貌似温柔堪动魄,揪心滴滴也淘沙。

探花
邓炳生
幽然静谷艳寒天,远处荊中傲挺闲。
叶露锋芒身似剑,花含腼腆韵尤妍。
霜迎玉质温良顾,雪盖神情蕙若延。
嫩蕾娇羞风摆舞,亲临旷野笑春颜。

探花
邓炳生
二月桃红遍满枝,当空艳彩舞风姿。
茵归送翠春江喜,雪化来函水岸思。
野蔓一山明媚笑,香飘十里热诚痴。
骚文赞语今难朽,醉意情人入画诗。

探花
楚秋
何处频传缕缕香,村郊自可觅芬芳。
一帘幽径随心走,十里明溪放眼量。
蝶舞蜂旋争粉蕊,莺飞燕剪戏晴光。
繁花斗艳无声显,俏紫娇红画彩妆。

探花、油菜花
听蝉
春天明媚溢芬芳,阡陌油花似锦黄。
蝴蝶枝旁摇曳舞,蜜蜂蕊瓣采糖忙。
吟诗歌唱千秋画,挥笔存留三月光。
入世尘寰多奉献,纵然粉碎口生香。

探花
佛光普照
阳春款款探芳来,姹紫嫣红次第开。
塞北清林桃映面,江南古巷杏遮腮。
才欣梅蕊暗香动,又醉樱枝俏臂抬。
似锦繁花谁与共,新诗一卷自开怀。

探花
紫竹君子
春风冷雨柳丝艰,小草凄凄绿未班。
南雁思归残雪误,晓鸡失意暖阳闲。
书斋案上生花笔,庭院池边照玉颜。
欲盼满山披锦秀,争妍桃李早回还。

探花
刘力
河堤柳绿逐风香,日作晨曦偃月傍。
几欲今生翘楚度,何知旷载草禾当。
平凡自有浑涵在,淡漠犹存博雅长。
笑与烟云柔碧水,清心静象亦幽芳。

七律.探花
泉声三叠
江南三月尽芳菲,陌上春风探紫薇。
空谷粉樱羞秀色,云崖青叶斗轻肥。
稚声常在花前戏,俪影还从柳下依。
莫道千枝春泥染,红芽吟赏不须归。

庚子春闻武汉樱花开有寄
晚秋
寒云渐去楚天新,更有东风扫秽尘。
三月已生青翠色,满园尽是粉红春。
枝头清韵无缘见,画里诗情可辩真。
翻捡幽图圆我梦,隔屏做个探花人。

探花(词曲篇)

如梦令、探花

七夜

任雨打狂风掠。片片瓣零吹落。奈辗转风尘,忆旧梦残如昨。挥霍。挥霍。落幕更添花灼。


锦园春、欲探花逢雨

七夜

一帘春雨。看芳菲旧迹,去年花圃。室隔天晴,有连绵相助。

东风暗渡。想江岸、甚时飞絮。紫燕巢中,黄莺暂息,教人多虑。


卜算子、野花

童西林

纤柳艳桃红,乱目无心顾。身喜凉风习习吹,静静空幽度。

香也淡无踪,俏也无人许。淡缀沟坡点点新,驻足和颜数。

春光惹了春红,满园浓。柔靥更娇人面,梦乡同。

崔郎约,今时诺,两心容。笑看枝头蜂绕,悦融融。


朝中措、探花

清秋红叶

寻花陌上久徘徊,唯见雨催雷。洗尽桃林乍暖,回头始见春归。

凌空紫燕,翩跹夹蝶,芳草清晖。何处馨香馥郁,殷红着满新枝。


一枝春、探花

黎小斗

歇雨窗开,抹烟山、绿水桥平东走。黄鹂百啭。唤起闭花新柳。因风未减,落红舞、耳边轻口。君莫问、鳞比当时,占得一身消瘦。

西陲暗芳开否?忽来微拾翠,弯眉心皱。秋千可见,败与半摇空后。金龟解尽,换不到、共杯尝酒。何处寻、分付箫笙,不能吹奏。


喝火令. 探花

随风儿

万蕾萌枝上,千蜂采蕊中。便妍姹紫抱芳丛。飞雨粉霞纤陌,迷诱探花童。

月影临窗转,灯光室外逢。看那琪树吻东风。此乃春光,此乃色相融。此乃杏红娇艳,醉晕写诗翁。

鹧鸪天、探花

文刀

粉面红腮玉树香。武陵色艳满园芳。洞天福地游留影,世外桃源客照相。

三月放,季春扬。万枝丹彩思柴桑。浓情初夏关不住,偏爱韶光越出墙。


鹤冲天、探花
月满西楼

平湖潋滟。梅落微尘染。疏影暗香生,阶台掩。俏杏高墙探,含蕊吐丝春览。夭桃姿展艳。缕缕芬芳,醉了倦人心坎。

花光满眼,应唤家山思念。墨里琢长词,难收敛。辗转浮生寂寞,凭谁说,回眸蟾月暗。素烛轻摇,  折朵自怜眉黯。


如梦令、探花
孟海星

斜柳微风烟雨。隐约桃红蕾吐。平野草青青,一席春江鸭舞。争渡 。争渡。覆水落花谁顾。


点绛唇、春日探花
粟木

陌上寻春,东山徒步探花早。碧枝青草,蜂绕群芳俏。

野趣淳浓,游遍峦山道。风景好。去除枯燥,心爽无烦恼。


醉花阴、探花
情不知所起

春上枝头莺知早,五更啼声袅。桃蕊七分红,欲放还羞,香引群蜂绕。

探花恰遇花妖娆,直叹韶光好。贪看不堪离,岁有花开,人却花前老。


菩萨蛮(李白体) 无奈  
家源

暗香浮动风来和。梅间诗谜和谁破?只是梦中人,难移梦里身。

宅家都市客,寂寞思花色。无奈此情怀,随忧去又来。


【鹧鸪天】探花
漂泊

料峭东风细雨纷。帽檐低压探花人。徘徊树下寻新迹,细数枝头忆故春。

婀娜影,白衣身。梨窝浅笑恰如君。幻中难醒相思梦,独自归来泪满巾。


【鹧鸪天】探花
漂泊

丝雨蒙蒙诉别情,飐枝湿径过帘轻。遥峰掩映波心绿,岸柳初融小萼明。

思切切,唤盈盈。云珠点缀溢春声。斑斓几处香风远,引我如如逸景弘。


【采桑子】探花
佳音

东君款款施春手,蘸得熏风。荡笔芳丛。巧晕桃腮千点红。

谁人捧取香呵护?欲说重逢。纵是情浓,可惜当时梦尚封。


春光好、探花
空谷幽兰

杨柳舞,海棠醒。杏枝横。春暖花开丽日晴。探花行。

一树梨花带雨,风吹草动兰馨。姹紫嫣红仙子降,眼帘惊。


临江仙 春思
一休

絮蕤杨柳东风挽,波涛万里茫茫。碧空鸿字去何方?唳声依旧念山乡。

桃杏枝头花绽放,殢娇优美芳香。回含思欲隐春光。忆中台榭惹迷狂。


采桑子、探花
罗明(武汉)

春归大地增芳草,绿遍天涯。人上高台,又见新苗几处栽。将汗洒尘埃。

纵然天暖游人少,说是花开。香树排排,蜂蝶飞来遍地黄,直唤我重来。


采桑子、感怀
夕阳

晴空日丽燕愁剪,柳眼相开。黄冠金钗。翠绿纱裙巧处裁。几里染襟怀。

恶风浪里频相博,换得头抬。仰望云排,游览青山几快哉,大伞蔽伤槐。


采桑子、探花
辽宁号

风云化雨宜春色,一夜窗花。香进千家。晓探山峦秀彩霞。

蹊间流水桃红影,婀娜仙葩。又见萌芽。怡属芳龄正少华。


临江仙、探花
李聚生

雨润桃花娇且嫩,枝枝簇簇争春。粉红灿若染霞云。客迷花海处,六里溢芳芬。

岁岁苏堤春色美,观光欣赏凝神。重遊故地暗伤魂,花丛藏倩女,不是断桥人。


国香、探花
孔帷幄

细雨轻濛。正织幽水面,洗碧眉峰。仗藜拾阶嘉境,沐遍东风。薄霭无遮望眼,骀然是、一驾青骢。骖骖又遣我,两岸绯云,十里香浓。

仙源舒媚影,看胭脂漫抹,琢极玲珑。数番来去,惆怅不落春工。惹得清芬满袖,却未捎、半片妖红。桃花可知意:只有诗心,嵌与芳丛。


【鹧鸪天】探花

微风

料峭东风细雨纷。帽檐低压探花人。徘徊树下寻新迹,细数枝头忆故春。

婀娜影,白衣身。梨窝浅笑恰如君。幻中难醒相思梦,独自归来泪满巾。


鹤冲天、探花
青青

烟消雨霁。一夜尘埃洗。帘卷碎红飞,梅花泪。便似捎春信,移步拾阶山寺。桃花方蓓蕾。苞带羞红,惹引路人行止。

年年探望,偏起无穷心事。总是看花开,看花坠。与我离愁一样,同般恨、叹无计。韶光无限美。怕许人家,未觉寸丝春意。


浪淘沙令
晚秋

红粉上瑶台,素艳争开。风吹新馥一排排。叩响轩窗无限意。似约裙钗。

唤那燕儿来,快把春裁。红妆淑影不生哀。娇怨一笺香有记,杏眼桃腮。




唐宋风韵诗社


精彩回顾



点击关注精彩无限

   PK   
   唐宋风韵诗笺         唐宋风韵诗词





[url=]+关注[/url]



唐宋风韵诗笺
921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url=]赞赏[/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21: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雨村

杏花
[唐]温宪
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澹然闲赏久,无以破妖娆。【{贾雨村?}】

雨村【作者】韩偓【朝代】唐拼音



雁行斜拂雨村楼,帘下三重幕一钩。
倚柱不知身半湿,黄昏独自未回头。







作者介绍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百科详情>>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 唐 ] 李商隐

原文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译文

(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情就像雏凤一样一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老凤”之声。



注释

⑴韩冬郎:韩偓,浮名冬郎,是李商隐的连襟韩瞻的儿子,是晚唐大有名气的诗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奁集》三卷。“连宵侍坐徘徊久”是残句,原诗已佚。老成:指冬郎虽年少,但诗风老练成熟。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他日追吟: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李商隐将赴梓州柳幕,离长安时,韩偓父子为之饯行,偓曾作诗相送,其诗有“连宵侍坐徘徊久”句。至公元856年(大中十年),李回长安,因作二首绝句追答。畏之:韩瞻的字。

⑵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⑶“冷灰”句: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⑷“桐花”句:《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

⑸“雏凤”句: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


清明
[ 唐 ] 杜牧

原文
译文对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6: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参与了拐卖甄英莲?

贾雨村参与了拐卖甄英莲?


除了乱判葫芦案,贾雨村身上可能还藏着另一桩大案
2021-09-03 21:09:46 来源: Conge的日常  举报
1
分享至


贾雨村|图片来源网络

在天涯论坛上,有人曾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红楼梦》不能细看,细看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

最近在看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时,我竟然也有了同样的经历。

总喜欢一惊一乍的贾雨村
话说《红楼梦》第四回,刚到衙门上班第一天的贾雨村就遇到了人命官司。本着“殚心竭力,图报皇上起复重用隆恩”的决心,贾雨村一本正气,怒吼着要将凶手薛蟠缉拿归案。

正准备发号施令,这时站在旁边的工作人员门子突然向他使了个眼色。贾雨村会意,立马招呼那人到密室详谈。

这门子一上来不说案情,却先跟贾雨村叙起了旧:“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贾雨村只觉他面善,但想不起来是谁。门子提醒他:“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了?”

原来两人是旧相识。但书里却写,贾雨村一听这话,“如雷震一惊”,反应有点大不说,似乎也看不出来开心。

按说故人见面,本应该笑脸相迎。即使当初两人关系并不亲密,此刻见了面表面上也应该客气一番,尴尬的笑也是笑啊。但贾雨村的反应却很奇怪。

紧接着,书后面跟了一句脂批——“余亦一惊,但不知门子何知,尤为怪甚”。这句话的意思是,批阅者自己也吃了一惊,但是不知道这门子知道些什么,太奇怪了。

批阅者在暗示什么我还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吃惊很显然是贾雨村对“葫芦庙里之事”的本能反应,因为接下来他马上恢复到了普通人在异乡遇到故人时应有的反应,和门子说笑客套起来。然后两人进入正题,谈到了前面使眼色的事。

原来门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薛蟠背景深厚,得罪不起,特来指点贾雨村别干出力不讨好的傻事。

但是,一边是权势,一边是正义,贾雨村显得很为难。这时,门子笑话他:“老爷当年何其明决,今日何反成了个没注意的人了?”

“明决”的对象又是指什么呢?我依旧不知道。接下来,面对无计可施的贾雨村,门子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而贾雨村也顺坡下驴,成功了结了官司。

本以为,事成之后会论功行赏。没曾想,怕被其他人知道自己在这件事上徇私枉法,“又恐门子对人说起当日贫贱时的事来”,于是贾雨村寻了个错,把故人给发配了。

而这发配的理由,也让我隐约感觉到,“当日贫贱时的事”与此前的“雷霆一惊”“明决”脱不了关系。

四大家族一损俱损的导火索
能让贾雨村“雷霆一惊”的事,怎么看都不像一件好事。那么回看第一回,在贾雨村贫贱时住的葫芦庙里,发生过什么坏事呢?

我能想到的第一件坏事,无疑就是葫芦庙因为炸供引起了火灾,最后烧了整条街。于是网上有人猜测放火的就是贾雨村,他假装说要进京赶考,其实一直没走,还策划了放火案。

对于这个想法,我觉得脑洞很大,先不说贾雨村为什么要放火,单从这件事本身看就知道不合理。

首先是时间,书里说贾雨村是中秋节启程离开,而火灾发生在元宵节之后的三月十五,中间隔了至少半年多。等这么久,就为放个火?而且他为什么不早点动手呢,是生怕耽误不了自己考状元吗?

其次是情感,贾雨村喜欢上了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放火难道不怕祸及她吗?

最后是利益,听门子的语气,明显他也是知情人,但放火后的后果却是搞得门子自己无处安身,这才“蓄了发,充了门子”,难道门子喜欢自己害自己吗?

说不通。

那么还有什么坏事呢?于是又有人提出,可能是指“严老爷来拜”导致贾雨村被甄士隐冷落这件事,它让贾雨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一拿到钱的他就连夜上京了,而这一带有屈辱性的过往也成了他心中的刺。

这想法也不合理。首先严老爷这事不是发生在门子强调的“葫芦庙里”。其次,如果自尊心对贾雨村真这么重要,甚至到了无法忍受知道他那么多事的门子、非把人赶走的地步,那么把对他知根知底的娇杏娶回家每天看着,不是更难受吗?

说不通。

那到底是什么事能让贾雨村产生如此奇怪的反应呢,我觉得还得从门子的话里找线索。

在讨论官司讲到薛蟠的背景时,门子说了一句这样的话,贾史薛王这四大家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

初看这句话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再读就会发现,它怎么与葫芦庙那条街上的火灾现场情况那么像呢,“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不仅状态像,起因结果也像。四大家族最终的结局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葫芦庙的火灾也是因食物“炸供”开始,最后演变成了“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的结局。

所以,我觉得贾雨村的“雷霆一惊”并不是真的指他在第一回里做了什么事,而是作者在暗示,出身葫芦庙的他,日后会成为点燃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导火索的那个火星子。

而贾雨村身上的这个“火”,其实在第二回游“智通寺”时,脂批已点明——“是雨村火气”。同时,八十回后的大案,则在门子被贾雨村发配文字处,用一句脂批——“又伏下千里伏线”——做了提示。

ps:至于日后,面对恩人之子落难,贾雨村会不会像辜负英莲一样辜负贾宝玉;而薛宝钗会不会像娇杏一样,故意回头,最后成功嫁给贾雨村,那都是有趣的脑洞了。

声明 :本文版权归公众号“Conge的日常”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7: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心章句上·第四十节
拼音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周汝昌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注释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赏析诗人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把“雨”写得生动形象,流露出诗人对这场“好雨”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表现出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url=][/url]




原文[url=][/url]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万物受到春雨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译文及注释二[url=][/url]

译文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创作背景[url=][/url]
  这首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180-181 .
2、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22-523 .



赏析[url=][/url]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鉴赏[url=][/url]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时间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评解[url=][/url]

  平常之景最为难写,能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临其境,只有大诗人能够做到。这是一首五律。前两联用流水对,把春雨的神韵一气写下,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体。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象"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诗从听觉写至视觉,乃至心理感觉,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锤炼精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对比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艺术手法。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此是名篇,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择韵上,诗人以韵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简析[url=][/url]
  《春夜喜雨》是一首咏物。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他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别具韵味、传神入化的咏雨之诗。





杜甫 [url=][/url]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6篇诗文 ► 2727条名句






清明
[ 唐 ] 杜牧

原文
译文对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杜牧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诗中的“锦官城”指哪个城市? 2018-07-24 07:40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诗中的“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成都在西汉时期因织锦业发达,而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现在成都的旅游景点“锦里”,就是秦汉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
在隋唐时期,成都就是长江上游重镇,也是西南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成都的经济非常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是全国有名的大都市。
现代的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称为“天府之国”。
成都是省会城市里最悠闲的城市。这里遍地是闲适的茶馆、丰富的美食,物美价廉。麻辣烫、棒棒鸡、夫妻肺片、宫保鸡丁等等,每一样都能让你回味无穷。杜甫草堂、青羊宫、金沙遗址、武候祠等景点,又像是一场场文化盛宴,满足你的精神需求。夜幕降临,宽窄巷子、九眼桥和玉林路的酒吧一条街的酒吧吸引着无数的人们,成都也因此变得风情万种、活色生香。
悠闲的生活并没有阻碍成都经济的发展,2017年成都的GDP为13889亿元,全国排名第九位,增速为8.1%。成都正继续着她的传奇。
锦官城一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时雨
- 360国学

时雨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收起


时雨宋·孔武仲
空车辗雷帜推电,千里冥冥甘雨遍。元丰嘉号卜长年,太乙尊神宅畿甸。齐宫夜祷天俯听,美泽朝流慰人愿。豆苗蓬蓬粟低垂,土脉舒苏蝗不飞。野老讴歌忘帝力,夕阳相与荷锄归。

收起


时雨明·张天赋
阿香一震暗千山,滂沛甘霖九有间。啼鸟有情春在在,无边花柳转衰颜。


时雨金·赵秉文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天相休运,是生世臣。维我世臣,乃国于莘。天子命之,牧尔邦民。北风喈喈,雨雪霏霏。嗟我晋人,而疮而痍。吹之呴之,摩之拊之。于燠其寒,于饱其饥。既瘳既夷,不嚬以嘻。孰为豺虎,载栅载垒。孰为蟊贼,载芟载理。无扰我乡,我乡我里。无伐我桑,我桑我梓。远夷駾矣,我民休矣。公在在堂,如春斯温。激矢在壶,折冲于樽。民安于廛,兵安于屯。公在在堂,锦衣绣裳。敝予改为,斯民不忘。公在在堂,绣裳锦衣。我民之思,无以公归。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什么意思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是什么
2021-07-13 天奇生活 【 字体:大 中 小 】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就是说:玉和钗都放在盒子里,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这句话常比喻有抱负的人等待时机飞黄腾达。玉器放在木匣子里等待着大价钱才卖,钗放在盒子里等待着变成燕子飞走,它们一个“求善价”,一个“待时飞”都是在等待时机。
  来由
  《红楼梦》第一回写到,中秋佳节,穷书生贾雨村触景生情,在吟罢一首情诗之后,“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知识拓展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url=][/url]
[ kuì ]
[ guì ]

部首:匚笔画:11五行:木五笔:AKHM


基本解释

匮[kuì]

缺乏、竭尽。  【组词】 匮乏、孝思不匮


匮[guì]

同“柜(guì)”。



详细解释

匮[kuì]

名词

1.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盛放东西有关,贵声。(guì)本义:柜子)


2. 运装土的畚。通“篑”

纲纪咸张,成在一匮。——《汉书·王莽传上》

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汉书·礼乐志》


3. 姓


4. 动词 缺乏、竭尽。  【组词】:「匮乏」。

《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吕氏春秋.孝行览.长攻》:「财匮而民恐,悔无及也。」



形容词

1. 缺乏,空乏

匱,乏也。——《广雅》

财财不匮。——《礼记·月令仲秋》

其财匮。——《礼记·乐记》

虞不出财财匮少。——《史记·货殖列传》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又如:匮竭(穷尽,缺乏财货);匮粮(缺乏粮食);匮少(缺少);匮饿(缺粮饥饿);匮矮(缺粮饥饿);匮阕(缺乏)


2. 通“潰”

貴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爭,闻而不遥,远而不绝,穷而不匮者鲜矣。——《逸周书》




匮[guì]


1. 名词 储放东西的箱子。同「柜」。

《书经.金縢》:「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唐.韩 愈〈送权秀才序〉:「伯乐之厩多良马,卞和之匮多美玉。」





辞书解释㊀“柜(櫃)”的古字。藏东西的家具,方形或长方形,状如箱而稍大。《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 展开

虞美人·听雨
[ 宋 ] 蒋捷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虞美人·听雨
[ 宋 ] 蒋捷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
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

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

作者介绍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虞美人:词牌名

  ②断雁:失群孤雁

  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④听雨:题目

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由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蒋捷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 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大族,南宋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覆灭,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彊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106篇诗文 ► 153条名句


听雨

赵介〔明代〕

池草不成梦,春眠听雨声。
吴蚕朝食叶,汉马夕归营。
花径红应满,溪桥绿渐平。
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




[url=][/url]





赵介 [url=][/url]

(?—1389)元明间广东番禺人,字伯贞。博通诸经及释、老书。元末,与孙蕡等俱受何真礼遇,号广中五先生。入明,闭户读书,不求仕进,屡荐皆辞。坐累逮赴京师,途中卒于南昌。有《临清集》,另有《广中五先生






春晓
[ 唐 ] 孟浩然

原文
译文对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寒雨朝代:宋朝|作者:范成大
何事冬来雨打窗,夜声滴滴晓声淙。
若为化作漫天雪,径上孤篷钓晚江。


猜您喜欢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南宋四大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者: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顾宪成

(1550—1612)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叔时,别号泾阳。万历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十五年以上疏语侵执政,谪桂阳州判官。历迁至吏部员外郎、文选郎中,二十二年以廷推阁臣忤旨,削籍归。在里与弟顾允成倡修东林书院,偕同志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辟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又讽讥朝政,评论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之名大著。崇祯初赠吏部右侍郎,谥端文,人称泾阳先生。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 4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8 07: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的雪天小宴会,你真的看懂了吗?半部少年派,半部俏黄蓉
卓语

2020-10-19 21:09文化领域创作者

+关注
图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雪天小酌,清寒里透着温暖,空灵美妙,极富生活情趣。
红楼梦第八回里也写了一场雪天小宴,宝黛钗齐聚在薛家饮酒。只不过,曹公笔下的这场宴会,可并非单纯的文人雅趣,而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较量,更像是江湖剑客的雪中表演。
因为第八回是宝黛钗三角关系的开端,整个一回写的全是情感大戏。要说曹雪芹笔法高妙,那真不是盖的!他笔下的暗黑宅斗让人看不懂就罢了,就连感情戏都是九连环,没点破案的本事很难看明白。
跟随卓语来细品这段故事。
01 背景:金玉良缘要登场
本书里第8回跟第7回紧密关联,要看懂第8回,需要先捋清第7回。
第7回写了两桩事,一是周瑞送宫花,二是秦钟结识宝玉。这两桩事都是风云突变的征兆。
周瑞所送的宫花,是薛宝钗落选之花。宝钗待选这事,确有其事。原因如下:
1、薛家门风低劣,宝钗看上去却是个另类。尽管她一身都是假文化,但好歹人家也是经过认真培训了嘛!问题是培训的初衷是什么?显然是为跨越阶级用的。
2、她对元春发出灵魂深处的羡慕之情。元春走的是女史路线,需要博学强记,宝钗就专攻此项。可见,她从小已经设计好跟元春一样的路线。
3、从薛家进府到第7回送宫花,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薛家做事一向目的性很强,轻浮急躁,非常特朗普。如果压根没待选这事,从一进府他们就会包围宝玉。金锁面世绝对等不了两年。
图片
尽管待选,但不妨碍设计备胎啊!薛家进京,是跟王子腾、王夫人都商量过的,几个老油条一起设计个双保险,那还不是小菜?
其实以薛家这种门楣,就算养出活天仙,皇帝老儿也不会要。清政府实在太重视门第了!
落选后王夫人、薛姨妈谈笑风生,宝钗一个闷在里屋绣花,还大病一场。足见老油条们,原本对入选就没抱太大希望,只有宝钗卯足了劲。
长辈吃的盐多,知道她的斤两,打算的更实在。而宝钗曾经也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有志青年,谁知现实太残酷,出师不利铩羽而归。
痛定思痛的宝钗,终于跟王薛夫人们站到了一起。以王薛的文化程度,压根造不出文绉绉的金锁和神秘秘的冷香丸,只有博学的宝钗,才懂得舆论先行的重要性。
周瑞家跟宝钗聊药丸,你当真是闲聊?你当真聊完了就完了?呵呵,不要这么幼稚好吗,这只是个开端,全面铺开金玉良缘的开端。
秦钟有一幅好皮囊,但人却很渣,全无一丝优良品质。名字谐音“情种”,不是爱情的情,是滥情之种,邪淫之种。这个人也出现在第七回,宝玉面临着严峻的腐蚀考验,跟面临宝钗的勾引考验同理,因而放在同一回里。
总之,第七回是宝黛两小无猜时光的结束,无尽的情欲纠缠、地位斗争登场了!
图片
02 开端:沾光善骗人
周瑞家一路送花,某种意义上是种隐喻:花花新闻一路撒播,整个贾府到处都弥漫着捕猎的气息,猎手已经张好了网,而猎物宝玉只管眨着天真的眼睛,毫无知觉。
黛玉可有知觉啊!
宝钗还没落选时,荣府生态环境里已经存在黛钗之争,因为一个是贾母的宝贝,一个是王夫人的脸面,孰优孰劣毫无意思,有意义的是背后的势力,豪奴们的每个行为都在望风使舵。
书中说宝钗一来,“人多谓黛玉不及.....”,那只是反映了王夫人控制荣府的能力而已。
“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并非出于嫉妒,而是出于不平,对不公正待遇的不平。不仅如此,聪慧敏锐如她,能感知到某种蠢蠢欲动的力量,正在逼近宝玉。
就在这种情况下,宝玉某日午后一反常态独自出门,既没跟黛玉相约,也没给黛玉辞行。同住碧纱橱的黛玉,马上就想到了宝姐姐的病,和神丹妙药的传闻。
事实证明,黛玉想的没错,宝姐姐一家人都扎好了架子等着宝玉呢。就在宝玉去梨香院的路上,迎头先遇上了清客詹光、单聘仁,寓意是沾光、善骗人。
一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住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甲侧:没理没伦,口气毕肖。】我说作了好梦呢,好容易得遇见了你。”
图片
等宝玉见到薛姨妈:
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
请看薛姨妈如火的热情,一把抱入怀内,是不是跟前面如出一辙!菩萨哥儿啊,心肝肉啊,不知道咋激动好了。
果然,出门先绊脚,一天都不顺。你以为作者安排沾光、善骗人是干嘛的?
等薛姨妈把宝玉连哄带骗的塞进女儿闺房时,再回头看脂砚斋批的那句【没理没伦】,是不是感觉特贴切?
03 决定:亲赴虎穴
接下来在宝钗闺房里发生什么,万能的读者都很清楚。莺儿宝钗演双簧,终于令金锁成功上市。
生活在性禁忌时代的男性,面对着一个性成熟的女性,在你面前娇憨的解开衣扣,你看到了醒目刺激的大红袄儿、金灿灿的璎珞金锁,还刻着跟你一对的文字.......
当下,温暖的小屋里只有你们两人,闺阁里四处飘荡着她的体味.......这是种什么体验呢?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歌词说:午夜前醒来,迷惘如海。繁星忘了灿烂,我们是小孩,都曾是小孩。人们切开山峦 ,剪下了云彩,削成了万支桨, 缝制风帆,寻找、 呐喊未知的未来。
这时的宝玉,就是那个少年派,他正在与虎同游!
就在宝钗露出她大红袄的那一刻,黛玉终于狠下决心,从碧纱橱出发,亲赴虎穴,来会会对手。
04 第一回合:封喉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外面丫鬟才刚报名,黛玉已经走进了宝钗闺房。呵呵,这意味着黛玉并没向薛姨妈问安——当然,这怪不得黛玉,是薛姨妈自己要消失的。
但是,以黛玉的教养,必然先见长辈。而这一次黛玉压根没甩薛姨妈,目标万分明确,毫不迟疑的直奔里屋而来。她是算准了薛家的一切!
图片
黛玉进屋,目光直接指向宝玉,这哪里是来看望宝钗啊?就在第七回刚刚得知宝钗生病时,黛玉也没任何表示,此时天欲下雪,绛珠仙子反而冒着寒冷来看她?想的倒美呢。
黛玉摇摇的走进屋,身姿是袅袅婷婷的,但一开口却相当锋利。“嗳哟,我来的不巧了!” “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大家都知道这是酸话,可是,既然黛玉都知道避嫌,那已经成人的宝钗,为什么不懂男女避嫌呢?显然,宝钗棋子还未动,就被黛玉将了一军!
薛家人虽然一向脸皮比城墙更厚,此时也有点慌慌。宝钗一时不知该如何转圜,只好装傻:“这话怎么说?”“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是一句极高明的话——表面看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谁都无法反驳的真理。实际是讽刺蜂拥而至,一群都来的薛家。
“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里面暗含秩序,含着做人的体面。翻译成大白话,人应该自觉一点,讲点先来後到。这不就是直刺宝钗是第三者吗!
整个这一回合,宝钗除了就地匍匐,什么招数都没有。黛玉直插虎穴,剑剑封侯,但又都点到为止,并无丝毫杀戮之气、鲁莽之风,反而优雅可爱的很。
可见,在爱情的对攻中,黛玉是绝对的武林高手!
图片
05 第二回合:点穴
几人说话间,天下雪了。不要忽略这个细节!薛家从本书一出现,就如一股阴风,满满的冷雪气场。当薛家筹谋的金玉良缘上市之日,正是下雪之时。
这意味着薛宝钗正式登上舞台。不管黛玉喜不喜欢,她都要在这个冬季里肆虐一番。直到夏日的某个正午,听到宝玉梦中叫骂,才能消停下来。
宝玉问自己的斗篷,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结合后面的故事看,其实黛玉本意是讽刺宝玉,早该回去了。可惜宝玉此时直男癌发作,竟赖着不走了。
正合薛姨妈意,她迅速搞了个小酒席。席间宝钗和薛姨妈一唱一和的,劝说宝玉不要喝冷酒,极尽暧昧笼络之意。尤其是宝钗,大有扮演糟糠贤妻的味道。
看着眼前这场大戏,黛玉只管磕着瓜子儿,抿着嘴笑。
图片
可不是吗!宝钗已经成年,按说不应见任何外男。可薛家有房不住,带着待嫁的女儿住进满府公子哥的贾府,是非常尴尬的事。
薛家人硬让女儿成天抛头露面,那也没办法,贾家不能管人家。但贾家人不该再知礼故犯,宝玉跑薛家见宝钗是错误的,这才是他宁绕远路也要避开贾政的原因。
男主人薛蟠不在家,按说宝玉请安完毕应及时离去。可他竟然留在薛家跟孤女寡母吃饭,极其过份。吃饭还不算,还要饮酒!那个时代,非年非节的男女哪可能同席吃饭?这相当于把梨香院当风月场所了。
有人说,黛玉为啥可以跟宝玉厮混,宝钗就不行?嘿嘿,这问题你得去怪曹雪芹啊!
是作者让贾母收养了黛玉,贾母一向都把黛玉说成自家女孩,人家跟宝玉是以兄妹关系相处的。
关于这个问题证据太多了!宝玉跟黛玉吵架时都说,自己没个亲姊妹,意思是黛玉算亲姊妹,理该亲厚。宝玉被紫鹃情试死了半个,全府上下都用兄妹情来解释.......
证据太多了,不罗列了,总之宝黛是特殊的,作者为他们备好了不受礼法指责的出路,却没为宝钗准备。
宝玉从小在内帷厮混,没有男女界限。可是薛姨妈行走江湖几十年,宝钗更是为进宫从小培训,一贯打造贤淑人设的。
宝玉于她而言是外男,卧室相处、私相宴饮,这些行为都是伤风败俗的。
薛家对宝玉的各种不避讳,本质上跟尤老娘一模一样,为了钓金龟婿什么脸皮都不顾!
若别人遇到这事,瞬间就要横眉冷对。黛玉呢,她不急,也不恼,反而在笑!
只有同层面的对手才能令人失控,而薛家的套路太低级,跟黛玉不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当我们面对一个智弱对手时,就会心如明镜,跳出战局,先当会儿吃瓜群众。
可巧,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趁机先讽刺宝钗:
“那里就冷死了我!”
意思是:一杯冷酒怎么就冷死了宝玉?你这关心也太假了点!
顺带再敲打宝玉一下:
“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宝玉懵圈,宝钗无言以对。薛姨妈赶紧顶上:“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回答:
“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哈哈哈,我的颦儿啊!何谓轻狂惯了?当然就是宝钗这钓金龟的样子嘛,这可不是点到穴道上了!
图片
06 第三回合:刺面
宝玉接连吃酒,李嬷嬷上前劝阻,黛玉却怼了李嬷嬷一通,这是本回里最令读者迷惑的情节。
1、借题发挥
本回既然是虎穴大战,黛玉要发挥一切可用的题材。此前借故怼了雪雁,连紫鹃都被牵扯了,到了李嬷嬷来管宝玉,黛玉怎能放弃这个机会?
2、黛玉和李嬷嬷关系甚密
宝黛同住碧纱橱已有数年,李嬷嬷跟黛玉朝夕相处,关系近的很呢。实际上,黛玉对李嬷嬷可以很放肆,就如同对紫鹃一样,都是自己人!
肯定有读者不信,说我瞎掰的。嘿嘿,曹雪芹没明说,脂砚斋却明说了。
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意思,因说道:“林姐儿,【甲侧:如此之称似不能通,却是老妪真心道出。】你不要助着他......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甲侧:是认不得真,是不忍认真,是爱极颦儿、疼煞颦儿之意。】
仔细品味脂砚斋的两条批语 “老妪真心道出。爱极颦儿、疼煞颦儿”。再结合原著“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意思”,不就是说李嬷嬷跟紫鹃似的,都是颦儿的嫡系。
3、心中有气
就李嬷嬷当天的表现而言,黛玉并不满意。为啥呢?
刚下雪时,如果李嬷嬷正确发挥职责,就应该催宝玉早走。可是李嬷嬷说
“天又下雪,也好早晚的了,就在这里同姐姐妹妹一处顽顽罢......”
或许李嬷嬷怕路滑,想观察下天气再走,又或许是受了薛姨妈什么蛊惑拉拢,总之她当日发挥失常,没有监管好宝玉。等到酒席都上了,再想监管,谁听你的啊?
黛玉对李嬷嬷的不满,起于她那句 “一处顽顽罢......”。如今李嬷嬷自食恶果,劝不住宝玉了,黛玉当然要借机发挥一番。
4、让薛家充分露尾巴
薛家既然把宝玉留下了,酒也喝上了,好戏都拉开了,就应该让它演到底。若让宝玉垂头丧气不尽兴,这里日后对他更有吸引力。
所以黛玉鼓动宝玉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宝玉若醉了,明天全府都会传遍,这可不是故意让薛家露出狐狸尾巴吗?
图片
黛玉接着跟李嬷嬷拌嘴说: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其他话都是假的,只有这句是核心!她道出了人人皆知的礼教,也道出了李嬷嬷劝阻的本因。
中国人讲究面子,喜欢隐性交流,受不了直白交流。虽然这就是李嬷嬷本意,但不能明说!于是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
李嬷嬷觉的脸皮挂不住,但硬拉着外男灌酒的薛家人,却依旧坦然: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每看到这儿,我都惊讶于宝钗的心理素质,好似脸皮是别人的,与她无关。不仅如此,还假装玩笑来拧人家一下。不知道君子动口不动手吗?果然,人至黑则无敌!
图片
尽管如此,宝钗整个饭桌上的表现很有限,终究是被黛玉压倒性制约。薛姨妈岂能看不出来?既然事都弄到这份上了,索性放开一博:
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越发吃了晚饭去,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
“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 “再烫热酒来” 吼吼,酒能壮人胆是真的,薛姨妈终于拼上老命,打出了最后一大招:灌醉了,跟着我睡.......
嗯,主意可真不错呢!这是向黛玉直接叫板,如果宝玉真留宿梨香院,那还不知有什么大戏呢。
07 第四回合:秀恩爱
宝玉最后喝的两碗酸笋鸡皮汤,很有深意。酸笋肯定是指黛玉,她那么喜欢竹子,这会儿正泛酸呢。那那那鸡皮呢?嘿嘿,我不告诉你。
终于吃完了饭,黛玉撂给宝玉一句:“你走不走?”这哪里是问,俨然是下命令啦!哈哈,恋爱中的霸道女生,就是这样。
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甲侧:妙答。此等话,阿颦心中最乐。】
脂砚斋深知颦儿!
临行前,黛玉亲自给宝玉戴斗笠。作者仔细描写了每个步奏,此时的俩人四目相对,深情款款,配合格外默契。这波恩爱秀的呦!不知刺痛了多少人的眼。
黛玉扮演起贤妻来,也是认真的哦!
“跟你们的妈妈都还没来呢,且略等等不迟。”薛姨妈还是想多留一刻算一刻。而宝玉无论如何都留不下去了。
08 结论
读者都知道尤家两姐妹的悲剧,全因尤老娘贪财好利,卖女求荣。尤家母女不在核心框架里,作者下笔明显更加酣畅淋漓,使得故事看起来触目惊心。
可是对比尤老娘和薛姨妈,却是后者更加无底线!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女二光环笼罩,没有王夫人的权利庇护,宝钗的命运还不如尤家姐妹。
而黛玉尽管婚姻问题败给了现实,但她的人,可从未败过。
就像这天的故事,薛家如此费尽心机的团攻,而黛玉单刀赴会,轻弹慢笑之间,就能令薛家人仰马翻。
恍惚间,依稀看到了俏黄蓉的身影,和那手精妙绝伦的打狗棒法!
图片
#红楼梦# #隔世情缘# #薛宝钗# #文化# #爱情保卫战#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杏花===薛宝钗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2024-09-18 19:45:19 来源: 安阳源易缘 河南  举报

分享至



绝世美人薛宝钗,“脸若银盆”是啥长相?意想不到:神似白骨夫人
荣府后宅美人如云,林黛玉和薛宝钗更是颜中翘楚。
薛宝钗长的到底有多美?她掣的牡丹花笺上,题着“艳冠群芳”。
宝玉曾私下盛赞黛玉是“倾国倾城的貌”。
但宝钗一进荣府,就以“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艳压黛玉【人多谓黛玉不及】。
能压倒黛玉的,该是啥神颜啊?



第8回宝钗小恙梨香园,作者初露其颜: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现代时尚女性最恨大饼脸,这“脸若银盆”是什么鬼?
难道明清审美,喜好大饼脸?显然不是!
这点笔者百思不解。直到重刷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才恍然大悟:
原来宝钗的颜,神似红粉骷髅——白骨夫人哦!
初展神颜
曹翁介绍宝钗的容貌,是分层次的。
首次写宝钗,是介绍薛家情况时,略一带出:

“(薛家)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第二次是薛家入府后,荣府人对她的定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第三次,就是宝玉去梨香园探病,宝玉眼中看到的宝钗的品貌: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宝钗的神颜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丰美?
【唇不点而红】,网友都以为是青春蓬勃、血气满满的少女状态。
其实大差矣。
站在宝玉的观感去细看,就会发现宝钗的容貌,极不正常。
一个人的五官,最引人注意的,是脸部的高处,比如眼睛、鼻子等。
所谓“大眼睛,高鼻子,樱桃小口一点红。”这才是正常审美顺序。
但宝玉第一注意到的,却是宝钗的大红唇!且是不点而红,是天然就那么红,红得耀眼。
老辈人形容这种嘴唇,叫吃了死孩子的嘴。自带几分恐怖,和暮气!
唇红,是否说明宝钗气血足呢?
恰恰相反!看什么是【脸若银盆】?
有网友认为,银盆是月亮的代称,意为宝钗的脸,像满月那样温柔、富贵。
其实不然。
同一个月亮,不同季节和环境,给人的感觉完全相反。



比如春天,气温适宜,百花丛生,月亮是温柔、娴静、美好。
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派良辰美景。
但如果是深秋,万物肃杀,即使是月亮,也是惨淡、阴沉的感觉啊。
【银盆】,就自带金属的凉寒、冷朔,是死物,没有灵动之气哦。
银质物件,在夜晚会发出幽蓝色反光的哦。
这样的银盆脸,加上大红唇,你想想是啥感受?
宝钗,像极了潜灵作怪,迷惑唐僧师徒的白骨夫人啊!
十八岁妙龄裙钗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白骨精善变化,变成个十八岁的妙龄裙钗勾引唐僧师徒。这是猪八戒看到其变化后的样子。
仔细看看,是不是完美复刻宝钗?
1、宝钗是【肌骨莹润】,白骨精是【冰肌藏玉骨】。



哈哈都有“肌骨”,古代【莹润】就是形容“玉”的专有词啊。
2、白骨精是【衫领露酥胸】,人家宝钗呢,衣冠整齐,但人家会制造事端哦。

“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

宝钗这套动作,比白骨精还要直接,当场解开扣子,从里面的棉袄上掏出金项圈,哈哈,太有画面感了吧?
掏完还不算,还让宝玉托着看项圈啊,只有一根项链的距离,彼此呼吸、心跳都听见了吧?
就这钗粉还好意思尬吹宝姐姐是完美人妻,也是无敌了。
3、宝钗是【眉不点而翠】,白骨精是【柳眉积翠黛】,都是翠眉。
4、白骨精是【杏眼闪银星】,宝钗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银”和“杏眼”,又是相同元素。
哈哈,你就说,曹翁是不是把白骨夫人搬到宝钗身上来了?
这还是形似,两人的举止、神思更相近。
不守妇德?
这白骨精是见人说人话,见僧说僧话。
她见猪八戒,就露出淫态,碰见唐僧,就变了个模样。



唐僧虽无火眼金睛,但也知深山老林走出一个妙龄妇人,有怪异,于是质疑道:

“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儿随从。这个是不遵妇道了。”

唐僧质问白骨精不守妇道,宝钗呢?她也受过贾母的质问啊。
第54回掰谎记,贾母就质问过宝钗:

“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

呵呵,白骨精孤身行走山里没个侍儿随从,宝钗只有一个丫鬟跟随,满府乱逛,午间跑到宝玉房中绣鸳鸯,真是贤惠啊!就呵呵了!
潜灵作怪的粉骷髅
仔细琢磨宝钗的容貌,总像两个人捏成了一个人。
薛家对她的对外信息是:“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这两个词,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你知道吗?
古代女子守贞,不但不会抛头露面,而且连名字、胖瘦这些个人信息都不可外传。



而薛家,居然放出女儿“肌骨”这种连皮带骨的信息,这不仅是不守妇德,简直是青楼做派,是皮肉生意。
这样的行为,连道德都谈不上,居然还说举止娴雅,好像站在道德高地的女神一样。
薛家不要Face,举止轻浮就算了,居然荣府的人也赞美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和【肌骨莹润,举止娴雅】是一个意思哦。
说一个女子品貌丰美,等于说她可以挂头牌;而【品格端方】则是说她道德高标,像老夫子。
宝玉梨香园看到的宝钗,同样也是非常扭曲。
一方面眼含水杏,谐音【水性杨花】,一方面又【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守己,自云守拙】。
宝钗永远有两张皮,为啥呢?
一张皮为勾引皮肤滥觞之徒,一张皮为移人灵智。
就像“白骨夫人”这个名称,既是白骨精,又是道德高地的夫人,非常矛盾。
所以悟空说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见到八戒,就是白骨精,勾的是对方荷尔蒙。见到唐僧,就是夫人,骗的是对方是非判断。



随意变化,完全两张皮。移人性情,其实危害更大啊,唐僧念动紧箍咒教训悟空,把他撵回花果山,不就是这白骨夫人的杰作吗?
幸好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一眼认出她是潜灵作怪的僵尸,是来迷人败本的,所以一棒打下去,现出粉骷髅的原形。
但是世人没有太上老君炼就的火眼金睛啊,所以红楼梦送你一把风月宝鉴,炼你一双火眼金睛辨真假……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枭雄本色——贾雨村,为何能得到贾政、林如海等人相助?
红楼不红
红楼不红​
必然王国居民,懒于争论分辩。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贾雨村这个人物,笔者个人觉得是目前《红楼梦》众多人物中被严重“脸谱化”的人物之一。何为脸谱化?就是让读者产生好人、坏人印象的文学形象,读者一旦看到这个人物,立刻会以主观好恶来评价人物,使得评判过于主观,不够客观、精准。

如果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贾雨村自然是一个坏人,他“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坑害了恩人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

为了取悦贾赦,他徇私枉法,以莫须有的“拖欠官银”将石呆子捉拿下狱,抄了石呆子珍藏的湘妃竹扇献给贾赦;

在高鹗续写的后40回中,贾雨村更是恩将仇报,在贾家没落时,狠狠从背后捅了一刀,原本朝廷要将事情查验清楚,方才处置,贾雨村却怕别人说自己与贾家交往过密,暗箱操作,终于酿成了贾家被抄的结局。

诚然,贾雨村人品卑劣,说他是人面兽心一点儿都不为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贾雨村这个人身上自有他的过人之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甄士隐到林如海,再到贾政,这些堪称《红楼梦》正面男子形象的人物,却纷纷对贾雨村施以援手。

甄士隐主动出钱,相助贾雨村进京赶考,若无甄士隐的金银相助,贾雨村安能高中进士,踏入官场?

其后贾雨村不识官场规则,被上级一本奏章革去官职,又得到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帮助,先是接纳他当林黛玉的老师,其后又主动写信一封,将贾雨村推荐给贾政,相助其官场起复,补授了应天府的官职。从此以后,官运亨通,顺风顺水。

我们细细品味贾雨村的人生历程,就会发现,每次他堕入绝境中,总会有贵人相助,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这么多贵人主动相帮呢?

笔者私认为,《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脂批,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彼时贾雨村高中进士,其后又升为知府,可却因为不懂官场规则,恃才傲物,最终被人排挤,被革除官职,可贾雨村的表现很让人惊诧:

(贾雨村)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此亦奸雄必有之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改礼仪,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此亦奸雄必有之事】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并无一点怨色,仍是喜悦自若。【此亦奸雄必有之态】——第2回
这段描写很精准,尤其是对贾雨村的心态描写,收到被革职的消息,贾雨村心中既惭愧,又愤恨。惭愧是因为自己当官才一年,就被整走了,面子上过不去,愤恨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被别人算计了,对上级等人心生恨意。

正常人如果遇到和贾雨村一样的事情,恐怕心中的感受是一样的。可关键在于,贾雨村人家心中不满,可表面上仍是喜悦自若,全无一点愤恨。

重点来了,被革职之后,贾雨村没有闷闷不乐,也没有哀叹怀才不遇,人家直接旅游去了!

书中所记:(贾雨村)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插妥协,却又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此段文字,脂砚斋共有三段批语,每段批语都不离奸雄二字。中国近千年来,奸雄的典型人物只有一个——曹操,脂砚斋能以“奸雄”二字相称贾雨村,可见贾雨村绝对非同一般。

虽然贾雨村人品卑劣,但他身上具备很多干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比如他的厚黑、能屈能伸,同时胸中有格局,书中贾雨村的几次出场中,都能看到他的这种变化。

比如他还住在葫芦庙时,受到甄士隐的热情招待,又是送银子,又是送冬衣,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可贾雨村并不会因为这些资助便唯唯诺诺,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非常坦然地接受了这份馈赠:

甄士隐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 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第1回
贾雨村兼具读书人的才气和世俗人的社会气,这两者缺少任何一种,都难成大器。

贾雨村最初唯一的缺点就是傲气太重,他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就有点恃才傲物的意思,被官场打磨一番后,立刻就变得圆滑起来,且看其后他跟林如海的对话,他的态度就完全变了:

如海道:“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雨村一面打躬,谢不释口。——第3回
这个时候的贾雨村,已经没有弱点了,他已然学会隐藏自己的傲气,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他对林如海又是鞠躬,又是道谢,俨然一副世俗小人嘴脸。其后林如海安排他和林黛玉一起进京,雨村更是“唯唯听命,心中得意”。

贾雨村就像是一只变色龙,我们可以想象,贾雨村后来到了贾政跟前,必然又会是另外一幅气质,他若还是唯唯诺诺,没有书生之风骨气,贾政估计也瞧不上他,更不会对他推崇有加,大观园内的匾额有疑问,贾政都称:等下次雨村来了再商榷。可见贾雨村完全拿捏住了贾政的喜好。

可叹的是,不论在哪个时代,贾雨村这样的人都是很吃香的,虽然这类人在道德上令人不齿,可却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当年的曹操是这样,贾雨村亦是。

发布于 2020-12-13 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08: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雨村在家乡遭遇什么变故,举人老爷穷得差点被而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60:贾雨村的穷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士隐的邻居葫芦庙里,住着一位来自胡州的穷儒贾雨村。

这贾雨村的名字,尽管有“假语村言”代表势利小人的意思。却更有醉心名利,先兴后亡的禄蠹之“愚蠢”。


结合后文智通寺门前的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分明就是“智不通”,糊涂也。应了葫芦庙的糊涂之意。

但是,贾雨村身上更让人迷惑的谜案,却是他的穷。

☞细说红楼系列06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是个破落户。与后文的王狗儿、柳湘莲一样祖上都是当官的,到他们这里不但穷了,更是两肩担一口只剩下独苗。

此时就是末世,稍一不慎就会家族传承彻底灭绝。

贾雨村就在这种严峻情况下,肩负着重整家业的希望立志科举,比较起来柳湘莲与他的抱负没法比。

闲言少叙,贾雨村从胡州出来,跑来苏州后穷困潦倒,不得已寄居葫芦庙中靠卖字画为生,大体只能维持一天一顿饭,用脂砚斋说的话就是“过午不食”。


然而,每次读到此处不免令人惊诧不解。

贾雨村此时可不只是个穷儒,而是极有身份地位之人。

他在等待来年“春闱”大比,说明已经过了“秋闱”乡试,是个“举人老爷”了。

看过《范进中举》的当知道,举人就可称老爷。会受到同乡的大力支持和尊敬,彻底咸鱼翻身,甚至举人也有做官机会。明代大名鼎鼎的贾俊和海瑞就都是举人出身。

范进中举前,就像贾雨村一样走投无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中举后形势大变,当地名流纷纷祝贺,更有送田地,送店房,甚至破落户儿投身门下以求庇护的。不过两个月,家里就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更不用说。


范进如此,何以贾雨村却没有改变,更落魄了呢?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贾雨村的落魄主要在“在家乡无益”几个字上。

中了举人肯定“有益”,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举人,就像甄士隐。一旦举人再中进士,收益无限增长。

贾雨村“在家乡无益”不得不出来混,说明他在家乡惹了不该惹的人,呆不下去才只得出来找机会。这从他当官后不久被罢官也可知其人性格。


而且,不排除他来苏州为投奔人,结果投奔失败导致无法回家见“江东父老”。

至于贾雨村在老家胡州,肯定还有精彩故事,只可惜细节处不得而知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09 10:0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6-29 10: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雨村在家乡遭遇什么变故,举人老爷穷得差点被而死?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60:贾雨村的穷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甄士隐的邻居葫芦庙里,住着一位来自胡州的穷儒贾雨村。

这贾雨村的名字,尽管有“假语村言”代表势利小人的意思。却更有醉心名利,先兴后亡的禄蠹之“愚蠢”。


结合后文智通寺门前的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分明就是“智不通”,糊涂也。应了葫芦庙的糊涂之意。

但是,贾雨村身上更让人迷惑的谜案,却是他的穷。

☞细说红楼系列06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贾雨村是个破落户。与后文的王狗儿、柳湘莲一样祖上都是当官的,到他们这里不但穷了,更是两肩担一口只剩下独苗。

此时就是末世,稍一不慎就会家族传承彻底灭绝。

贾雨村就在这种严峻情况下,肩负着重整家业的希望立志科举,比较起来柳湘莲与他的抱负没法比。

闲言少叙,贾雨村从胡州出来,跑来苏州后穷困潦倒,不得已寄居葫芦庙中靠卖字画为生,大体只能维持一天一顿饭,用脂砚斋说的话就是“过午不食”。


然而,每次读到此处不免令人惊诧不解。

贾雨村此时可不只是个穷儒,而是极有身份地位之人。

他在等待来年“春闱”大比,说明已经过了“秋闱”乡试,是个“举人老爷”了。

看过《范进中举》的当知道,举人就可称老爷。会受到同乡的大力支持和尊敬,彻底咸鱼翻身,甚至举人也有做官机会。明代大名鼎鼎的贾俊和海瑞就都是举人出身。

范进中举前,就像贾雨村一样走投无路,吃了上顿没下顿。

中举后形势大变,当地名流纷纷祝贺,更有送田地,送店房,甚至破落户儿投身门下以求庇护的。不过两个月,家里就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更不用说。


范进如此,何以贾雨村却没有改变,更落魄了呢?

君笺雅侃红楼认为,贾雨村的落魄主要在“在家乡无益”几个字上。

中了举人肯定“有益”,会有很多人愿意“投资”举人,就像甄士隐。一旦举人再中进士,收益无限增长。

贾雨村“在家乡无益”不得不出来混,说明他在家乡惹了不该惹的人,呆不下去才只得出来找机会。这从他当官后不久被罢官也可知其人性格。


而且,不排除他来苏州为投奔人,结果投奔失败导致无法回家见“江东父老”。

至于贾雨村在老家胡州,肯定还有精彩故事,只可惜细节处不得而知了。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09 10:01・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因为一顿饭,让贾雨村受到极大羞辱,恨透了甄士隐?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63:贾雨村的狼狈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雨村被甄士隐丢在书房,却因甄家丫头名娇杏者在外摘花咳嗽而吸引,并因此一见钟情。

按说那娇杏本不该来到甄士隐的外书房,何况还有咳嗽之音引人注意。


推测她不排除有小红接近贾宝玉的“勾引”之意。毕竟她做丫头,哪有再进一步成为富家姬妾的好?

具体是不是不得而知。但这丫头大胆却是事实。不但见到贾雨村不快走,还几次三番回头观看,也与小红盯着贾芸类似。

贾雨村误会她对自己有意,也与贾芸受勾引相同。不妨对看。

☞细说红楼系列063,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贾雨村的一厢情愿,也是人之常情。世人借有自恋之心,反而成全了日后的娇杏,也算是个不错的“误会”。

然而,娇杏这边是为日后埋下命运两济的伏笔。甄士隐却为今日冷落贾雨村付出了代价。

贾雨村被甄士隐丢在书房,别看他嘴里说的是什么“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事实却并非如此。

真要是常理,贾雨村告辞是最好。甄士隐要挽留,就说明肯定能回来。


但他没有告辞,反而留下来等着甄士隐不知道是否回来,便说明他不想走。

贾雨村为什么不想走?

说出来可笑,却也不排除事实,就是他此时窘迫,靠字画谋生着实艰难,两餐难济。

脂砚斋批语说他“过午不食”,就是说一天可能只得一顿饭。这是极穷的。

甄士隐邀请,贾雨村生意不做,欣然随访并流连不去,肯定是每次来甄家是必要留饭的。

贾雨村彼时的腹中油水,便大多出于甄家赐饭。

此事说出来羞耻,实际却并不罕见。当年家中每到饭点,就有邻居脸皮厚的人,赖着不走等让吃饭。


贾雨村尽管不至于真为了一饭厚颜至此。可他按照以往惯例,以及晚饭无着落,也对留在甄家吃晚饭有期待。

毕竟饥饿是极煎熬的痛苦。

然而,当时甄士隐着急出去见严老爷,不等贾雨村说完就已出门去。

这般本伤贾雨村自尊,如果不是他有所期待,肯定也不受此辱。

等他从初见娇杏的情绪中走出后,听闻书童告知外面留饭,“期待”就会化作十分羞耻和打击。


他若非如今落魄,也像严老爷这般权势,甄士隐如何轻慢羞辱他,又如何不管不顾他?

他回去越是饥饿,就越会觉得屈辱。

小人长戚戚,贾雨村遭逢这般羞辱岂有不铭记、迁怒甄士隐的?

他日后忘恩负义对待甄英莲,当然今日羞辱不是主因,但何尝没有一饭之耻?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12 10:15・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4: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贾雨村才是影帝级别,他听到甄英莲的消息后,演技堪称出神入化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205:甄英莲再出场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薛公子打死人扬长而去,衙役们眼见着去远不敢阻拦,。

四大家族豪强的可怕和可恶,真正体现出来,也到了破而后立之时。

而随后门子的一席话,才是曹雪芹笔下最扎心的文字。






☞细说红楼系列205,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四回)门子道:“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雨村笑道:“我如何得知。”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门子的“冷笑”,笑出了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既体现了门子的冷血无情,不顾念旧情。也有对贾雨村的讽刺。

当日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资助才得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后才有今日身份和权势。






可笑贾雨村如今就要面对当日恩人之女的官司,眼看着要徇私枉法。

门子的“冷笑”,既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也是对贾雨村忘恩负义的鞭挞。

当日贾雨村娶娇杏,对甄士隐妻子封氏承诺定要找回她的女儿。

如今时移世易,近十年过去,眼看着知道甄英莲的下落,就是被薛蟠打死人夺走的那个丫头,贾雨村又当如何?

他的表现是“罕然”,非常惊奇甚至是略带不信的样子,脱口而出,“怎么才来卖呢”?






你看他并不是大喜过望,终于替恩人找到了女儿,替自家夫人娇杏找回来了曾经亲如一家的小姐。而是不相信那女儿是甄英莲,问怎么“才来卖”。

说不得一句“诛心”的话,岂不是有“她怎么还没死”的意思?

人在下意识中脱口而出的话,才是真心话。

贾雨村的表现,注定他根本没将找回甄英莲的承诺放在心上,更不会“因小失大”得罪贾府和四大家族的薛家。






门子的冷笑和贾雨村的罕然,作为当事的两个人,只有二者面对面表演。如果要有第三者在旁冷眼旁观,才叫绝对精彩。

仁义礼智信,在这两个人身上荡然无存,一对狼狈为奸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惊可怖。

事实证明贾雨村果然没管甄英莲,任由她随着薛家去了。任由甄士隐的妻子独自一人苦等丈夫女儿归来……

这是何等的人间惨剧。

那么,问题又来了。






贾雨村得知了甄英莲的消息,会不会告诉同床共枕的妻子娇杏?

这才是人性真正的拷问,曹雪芹在原文一笔没写,娇杏以后也没再出场。

但日后贾雨村为京官,常出入贾府。娇杏成了诰命夫人,能不去贾府拜候?

曹雪芹不写,才细思极恐!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6-15 10:08・IP 属地辽宁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3 04: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说红楼梦:葫芦僧门子本不该死,只因一个举动让贾雨村留不得他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细说红楼梦190:门子的错误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上回讲到贾雨村得遇故人。应天府门子正是当年葫芦庙的小沙弥。

贾雨村先是雷霆一惊,转而和颜悦色与他拉手攀谈。可门子的一个举动,彻底导致自己未来的万劫不复。


☞细说红楼系列190,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四回)雨村哪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又让座了好谈。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则此系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这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

你看贾雨村这番做作,先是“雷霆一惊”,再是春风满面,体现出他身为官场大员的素养。

雷霆一惊,代表贾雨村再见门子后剧烈的心理活动。当然不是激动,而是授人以柄的应激反应。

“携手笑道”,代表贾雨村立即整理了情绪,叙旧认人,不露分毫神色。


他二人相识于微贱,如今他乡遇故知,要说感怀高兴根本谈不上。

门子或许如此认为,贾雨村却不得不提防。

时移世易,人心不古。门子在衙门历练多年,最知道官场利害。

有个知道自家曾经过往的人在身边,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过往,便是把柄,也如头顶悬着的一把剑,如何能让他安心?

门子哪知道贾雨村的心理,否则打死他也不敢相认。

二人阶级不同,所造成的意识差异,注定日后要反目。

门子此时认作捡到宝,从此可仗着故人青云直上,殊不知他的出现犯了贾雨村最大的忌讳。


贾雨村隐藏心情,面上一丝不露,拉着手亲热的让门子快坐下。这便是一个“圈套”。

门子一开始很小心,等到贾雨村拉着他的手亲热攀谈时,他便犯了个致命错误,就是贾雨村让坐,他虽谦让几次,到底还是坐了。

要知道贾雨村是知府,从三品的大官,一方大员。

门子只是应天府小吏,官都算不上。

尽管贾雨村说这里是私室,还要长谈不要拘束,要坐下说话才好。门子也非常知礼的只斜签着坐了。


所谓“斜签着坐了”,是指他侧身对着贾雨村,只有一半屁股落在凳子上,再侧一条腿屈膝呈半跪状,以示下属对长官的尊重。

后文贾珍去见贾母,因他是族长,贾母也让他坐在小杌子上,便也是斜签着坐了。不提。

门子一坐下,贾雨村就知道此人不能留。只因他心中敬畏心不强,甚至存了某些对他隐晦的想法。

显然曾经的落魄书生过往,让门子打心底看不起,依旧在心中作祟。


如果换一个长官,打死门子也不敢坐。

贾雨村笃定此人不可靠,终究是身边之患。

事实上,门子随后向他提到的人事,果然证明其人靠不住,也注定他不得好结果。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5-31 21:39・IP 属地天津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6: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核心隐秘:就是“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66: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且说甄士隐过葫芦庙请贾雨村过中秋时,他正对月有怀吟诗。

诗中之意浅白,就是要求得甄士隐资助科举,并让他抱得美人归。

显然他知道甄士隐到来,故意为之。

但甄士隐可是致仕还乡的官场老人,贾雨村这种小年轻在他眼中还是稚嫩,何况儿女情长可无法打动他。


☞细说红楼系列06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这副对联一出,甄士隐只得现身出来,不好继续考验。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副对联更加直白。

贾雨村自诩“待价而沽”的美玉,暗示甄士隐,只要给出好价格,必然获利丰厚。


由此证明贾雨村早发现甄士隐到来,故意借诗遣怀。

只是他开始太贪心,想要资助还想要美人,若志气如此庸俗,甄士隐肯定不会帮他。

眼见甄士隐不为所动,逼得他不得不直接“开价”,当面锣对面鼓。

先说自己是待价而沽的美玉,又比作等待时机一飞冲天的鸾凤。

古代的“玉”,最好的肯定是羊脂美玉。而“钗”,最好的肯定是金凤钗。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非凡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凡鸟”对应的肯定是凤鸟。王熙凤的判词图画就是一只雌凤,可惜她能力有限才又被称“凡鸟偏从末世来”。


贾雨村标榜自我是美玉和鸾凤,暗示甄士隐只要资助他,必然一飞冲天,回报丰厚。

甄士隐至此不得不出。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就说他借了“一鸣惊人”的典故。

不过这句“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着实关乎《红楼梦》最核心的一个秘密伏笔。

既然有“玉”有“钗”。就必然关乎宝黛钗三人的姻缘结局。

尤其日后贾雨村成了林黛玉的老师,贾宝玉的族兄,就更是相关。

“玉在椟中求善价”没争议,预示日后贾雨村出卖林黛玉或者贾宝玉,为自己谋利。

“钗于奁内待时飞”有说贾雨村最后娶了薛宝钗,这就大缪了。


贾府抄家,贾雨村个人也到了败亡之时,“致使枷锁扛”,不死也好不了。

何况薛宝钗有山中高士之德,又怎么能二嫁呢?

真相是贾雨村出卖了贾宝玉,导致林黛玉被迫外嫁。宝黛姻缘被拆散,薛宝钗才得到机会以续弦之礼嫁给贾宝玉。

具体的,不妨看一看《孔雀东南飞》《钗头凤》和《一捧雪》这三个故事。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19: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最核心隐秘:就是“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关注他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细说红楼梦066: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且说甄士隐过葫芦庙请贾雨村过中秋时,他正对月有怀吟诗。

诗中之意浅白,就是要求得甄士隐资助科举,并让他抱得美人归。

显然他知道甄士隐到来,故意为之。

但甄士隐可是致仕还乡的官场老人,贾雨村这种小年轻在他眼中还是稚嫩,何况儿女情长可无法打动他。


☞细说红楼系列066,用最小篇幅,讲一讲《红楼梦》里的细事儿

(第一回)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这副对联一出,甄士隐只得现身出来,不好继续考验。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副对联更加直白。

贾雨村自诩“待价而沽”的美玉,暗示甄士隐,只要给出好价格,必然获利丰厚。


由此证明贾雨村早发现甄士隐到来,故意借诗遣怀。

只是他开始太贪心,想要资助还想要美人,若志气如此庸俗,甄士隐肯定不会帮他。

眼见甄士隐不为所动,逼得他不得不直接“开价”,当面锣对面鼓。

先说自己是待价而沽的美玉,又比作等待时机一飞冲天的鸾凤。

古代的“玉”,最好的肯定是羊脂美玉。而“钗”,最好的肯定是金凤钗。

《史记·滑稽列传》:“此鸟非凡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凡鸟”对应的肯定是凤鸟。王熙凤的判词图画就是一只雌凤,可惜她能力有限才又被称“凡鸟偏从末世来”。


贾雨村标榜自我是美玉和鸾凤,暗示甄士隐只要资助他,必然一飞冲天,回报丰厚。

甄士隐至此不得不出。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雨村忙笑道:“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就说他借了“一鸣惊人”的典故。

不过这句“玉在犊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着实关乎《红楼梦》最核心的一个秘密伏笔。

既然有“玉”有“钗”。就必然关乎宝黛钗三人的姻缘结局。

尤其日后贾雨村成了林黛玉的老师,贾宝玉的族兄,就更是相关。

“玉在椟中求善价”没争议,预示日后贾雨村出卖林黛玉或者贾宝玉,为自己谋利。

“钗于奁内待时飞”有说贾雨村最后娶了薛宝钗,这就大缪了。


贾府抄家,贾雨村个人也到了败亡之时,“致使枷锁扛”,不死也好不了。

何况薛宝钗有山中高士之德,又怎么能二嫁呢?

真相是贾雨村出卖了贾宝玉,导致林黛玉被迫外嫁。宝黛姻缘被拆散,薛宝钗才得到机会以续弦之礼嫁给贾宝玉。

具体的,不妨看一看《孔雀东南飞》《钗头凤》和《一捧雪》这三个故事。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发布于 2024-01-15 11:09・IP 属地辽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69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4 20: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贾雨村害贾琏挨打,平儿怒骂:饿不死的野杂种!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  107阅读  |  4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故事中,贾琏是贾赦的长子,却号称琏二爷,与宝二爷都是二爷。

  《红楼梦》故事中,平儿是贾琏的房里人,虽然是王熙凤带来的丫鬟,却常常帮着贾琏在王熙凤面前打掩护。

1525788092457991.jpg

  贾琏这个人,长得不错,脑子也活络,虽然是个酒色之徒,但好歹本性不坏。贾琏虽然配不上平儿,平儿却经常忍不住心疼贾琏。

  有一回,贾赦把琏二爷打了个动不得,气得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

  《红楼梦》故事中,贾赦看上了石呆子的二十把旧扇子,这二十把旧扇子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原是世上仅有的好东西。

  贾赦让贾琏去买石呆子的扇子,不料石呆子是一个不知死的冤家,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却是:“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又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

1525788110379355.jpg

  结果,贾雨村这个没天理的野杂种听见了,连忙向贾赦献殷勤。贾雨村徇私枉法,讹石呆子拖欠了官银,把石呆子的古扇抄了来,作了官价送给了贾赦。

  那么,这个宁死不卖扇子的石呆子,失了扇子,如净究竟是死是活呢?不得而知。

  贾琏弄不来的古扇,贾雨村给贾赦弄了来,贾赦因此质问贾琏,说他没本事。

  琏二爷回了一句:“(贾雨村跟贾赦)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石呆子)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1525788159411155.jpg

  贾赦恼羞成怒,把贾琏混打了一顿,把琏二爷的脸上打破了两处。平儿知道了很生气,怒骂贾雨村是“饿不死的野杂种!”

  故事中的石呆子是谁?大抵就是诗呆子香菱!大抵就是多年后流落街头的石兄宝二爷吧!

  贾赦这个大房,与贾雨村这个大爷,抄了石呆子的家,何尝不是抄了荣国府的家?何尝不是大观园被抄家?二爷挨打,月之殇也!

+关注
undefined
姜子说古书
四大名著解读
共 4697 篇原创 微信公众号:
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姜子说古书 > 《待分类》举报/认领
上一篇: 凤姐与平儿谈论贾府后事,王熙凤说了一句不可思议的话!
下一篇: 无所不知的薛宝钗却推不知道,凤姐七个字揭秘其中缘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4 01:25 , Processed in 0.1729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