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回复: 1

桃花石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发表于 2024-6-28 18: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花行+石头记===桃花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6-28 1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石 - 古中国称谓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桃花石是喀喇汗朝时期的钱币,背后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字样,1980年3月于新疆阿图什县发现。

"桃花石"一词在东罗马、阿拉伯世界及操突厥语各部中的流传,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考证。学者们的意见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桃花石"一词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汉族人的称谓,然而关于这一称谓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
本词条 百科名片缺少图片,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桃花石

外文名称
Taugast

发现时间
1980年3月


出土地方
新疆阿图什县

类型
钱币

所属政权
喀喇汗朝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桃花石更多>>
「集解」恭曰∶桃花石,出申州钟山县,似赤石脂,但舐之不着舌者是也。
曰∶其状亦似紫石英,色若桃花,光润而重,目之可爱。
颂曰∶今信州有之,形块似赤石脂、紫石英辈,采无时。陶弘景言∶赤石脂出义阳者 ,状如 脑,鲜红可爱。苏恭非之,云是桃花石,久服肥人,今土人以疗痢。功用亦不相远。
宗 曰∶桃花石有赤、白二种∶有赤地、淡白点如桃花片者,有淡白地、赤点如桃花片 者。人往往镌磨为器用,人亦罕服之。
时珍曰∶此即赤白石脂之不粘舌、坚而有花点者,非别一物也。故其气味功用皆同石脂 。
昔张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汤,《和剂局方》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大肠中冷脓血痢。久服令人肥悦能食(《唐本》)。

展开
目录
1发现
2来源探讨
3古中国称谓
折叠编辑本段发现
1980年3月,在新疆阿图什县发现了大批喀喇汗朝的钱币,其中十余枚背面铭文中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字样。据学者推测,这些钱币很可能是1023年(北宋仁宗明道元年)登上大可汗之位的苏来曼·本·玉素甫时期铸造的。引人注意的是"桃花石"一词、铸有这一名词的喀喇汗朝钱币,在我国是第一次发现。不过,有关这一名词的讨论,则在中外学者中早已展开。早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学家在其所著史学著作中已使用了"桃花石"一词,此后在突厥、回鹘文献中也不断出现这一名词,后来更传入阿拉伯世界。汉文典籍中首次出现这一名词,是在十三世纪。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二年(1227),长春真人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途经阿里玛城(今新疆霍城县境内),看见当地"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却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邱处机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下了此事。

折叠编辑本段来源探讨
"桃花石"一词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称谓,然而关于这一称谓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意见认为,"桃花石"为"拓跋"的对音。由于拓跋氏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北魏王朝,国力强盛,影响远及中亚地区,因而"桃花石"便成为中国或中国人的代称。国内外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人很多,他们还举出证据,说:"自隋唐以来,东罗马帝国及其他西域诸国皆称中国曰Tangas。"(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托拔氏考》)从语音的角度看,Tangas确与"桃花石"、"拓跋氏"相近。

另一种意见认为,"桃花石"来源于"唐家"一称,系"唐家子"的讹音,因而指的是唐朝,而非拓跋族建立的北魏。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以鄂尔浑河碑文中曾出现"唐家赤汗"这一称号为依据。确实,建立于公元712至716年的《敦欲谷碑》,建立于732年的《阙特勤碑》,建立于735年的《毗伽可汗碑》和建立于759年的《磨延啜碑》中,共约二十七处出现"桃花石"一词,词义都是指唐朝。这种观点虽有碑文作为依据,但如果因此断定"桃花石"即源于"唐家",尚有问题。因为七世纪初的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所著《莫利斯皇帝大事记》中,已出现"桃花石"一词,此时相当于隋末,唐王朝还未建立。

还有学者从文献记载与语言学角度进行考证,认为"桃花石"一词既非源于"拓跋",也非源于"唐家",而是源于回纥的"大汗"一称。

"桃花石"一词的来源问题,还有待于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折叠编辑本段古中国称谓
折叠称谓汉文史料
这一称谓的语源出知何处?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论。"桃花石"这一汉译词汇,最早见于《长春真人西游记》,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去中亚的索格底亚那,途经阿里马城(今新疆伊犁霍城县境内)邱处机的随行弟子李志常,后来记述当地见闻道:"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载而归。及见中原汲具,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这是迄今所见到的称中国为"桃花石"的唯一汉文史料。

折叠称谓非汉文史料
此前,在西方或中亚的非汉文史料中却经常见到与"桃花石"相对的谐音词汇,例如: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史家席摩喀塔在《莫利斯皇帝大事记》中就用"Taugast"称呼中国;公元八世纪上半叶的古突厥碑《庞特勤碑》中,则以"Tabgatch" 指中国;九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北地区,出现了一个喀什噶尔为都城,由葱岭西回鹘联合其他民族建立的突厥地方政权。这个政权《宋史》称之为"黑韩",《金史》称之为"哈喇汗",今人译作"喀喇汗王朝"。"喀喇",是突厥语"黑"的意思(同时含有"北方"的意思)。该政权的的许多汗王,都喜欢冠以"Tabghaj"的称号,在出土的喀喇汗王朝的钱币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今通译作"桃花石"。如"桃花石·布格拉汗哈森"、"桃花石汗摩诃末"等,意为"中国之王"。他们称自己的辖地为"下桃花石",即"下秦"、"下中国"的意思。

折叠非汉文称谓的解释
由喀喇汗王朝的天才学者穆罕默德·喀什噶里于1074年编撰成书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词条的解释是:"桃花石,乃是摩秦的名称。秦分三部分,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八儿罕(即喀什噶尔)"。在这里,"桃花石"被称为摩秦,契丹、喀喇汗也被称为"秦"。它表明,当时中国分为三部分:宋朝在东部 ,辽朝在中部,最西部是喀喇汗朝。"秦"就是中国,土耳其、印度等国至今仍称中国为"秦",英语、法语中对中国的称呼,也是从"秦"字加词尾演化而来的。除喀喇汗王朝喜欢用"Tabghaj"代表中国之外,11世纪前的穆斯林史家比鲁尼的著述中则称中国为"Tamghaj";14世纪阿拉伯史家阿尔菲达的著作中称中国为"Timghaj";而多桑在《蒙古史》中把中国叫做"Tamgadi"。不难看出,以上这些看似不同的词汇,其实都源于一个相同的语原。只不过是在译成各种不同语言时,其辅音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而已。都与"桃花石"的谐音相近。可译为"陶加斯"、"汤姆格及"、"桃格司"、"桃哈斯"等。

折叠称谓的演化
【桃花石】(Tabgac)一说有以下几个来源,尚无定论:

源自北魏【拓拔氏】,此说法尚没有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肯定,因为【拓跋】的古代读音为【T'ak bwat】,中古读音为【T'ak buat】。比较Tau-ga、Tab-ga、Tab-γα、Tab-gha、Tam-ga、Tam-gha 等可知,Tau、Tab、Tam、Tan相对于"拓"、"大"都有通转的可能,但以"大"为更便通,而以"bwat"或"buat"对ga、γα、gha则不相应。
源自南北朝时期魏国的国号【大魏】的古汉语音【daad ŋguls】,古突厥语通常会把古汉语的【大】借用后读作【tay】,且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一般会把古汉语的疑母【ŋ-】省略,故【大魏】在古突厥语读音即【tay guls】,非常接近【Tabgac】(桃花石)一词。
来自【唐家】的二次音转,德国学者夏德(F.Hirth)就曾提出【桃花石】是【唐家】一词的突厥文对音转写的说法,后来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此基础上也提出【唐家子】一说。在高昌回鹘文献中,【大唐】一词的古汉语读音在回鹘语的对音转写是【Tay To】,至今日本语仍然把【唐】音读【To】。
来自汉语【大汉】一词的古汉语音,张星烺早年已经提出【大汉】说。他写道:"吾谓陶格司(即桃化石--引者)恐为【大汉】二字之转音。今代日本人读大汉二字为【大伊干(Daigan)】,日人之汉字读音,多学自隋唐时代。汉朝虽亡,而以后之人,仍称本国为汉土。法显、玄奘之纪行书可覆视也。"但十分可惜的是,他未能就此更加详证,故其观点几近湮没不彰。从语音上,希腊语【Ταυγάστ】尾部的【τ】,除非与其他韵母构成一个独立音节,一般不发音,因此【Ταυγάστ】的读音应为【Ταυγάς】,这也可由突厥碑铭中的【Tabγač】得到印证。阿拉伯、波斯和西亚作家著作中的写法稍异,有【Tabgač】、【Tabghaj】、【Tamgama】、【Tamghaj】、【Tooghaj】、【Tamghj】、【Timghaj】等,但读音基本无大异。这些名词的词根为【Tauga】,而【s】、【č】、【j】等为词根辅助音。希腊语中的【γ】对应于拉丁语族的【g】。在诸多亚洲语言,如突厥语、波斯语和印度西北俗语中,g/gh/h之间的互转是通例。如,突厥语【Jabgu】译为汉语作【叶护】;波斯语【muγ】汉文作【穆护】;印度西北俗语【lahu】转为【laghu】;【ogha】转为【oha】;【samga】转为【samgha】;【goduma】转为【ghoduma】。这些都是显著的例证。因此【han】或【gan】(【汉】之中古读音为【gan】)与【ga】、【γα】、【gha】之间的互转,仅在于韵尾的些微变化,而韵尾的【a】、【an】互转是音韵学上的通例,是常见的。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31 , Processed in 1.4036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