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的蕶苓香念珠之重原创 2018-04-04 暗香疏影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是第十四回的回目,正文却写在第十五回,话说宝玉举目见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宝玉忙抢上来参见,水溶连忙从轿内伸出手来挽住。见宝玉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庚眉:八字道尽玉兄,如此等方是玉兄正文写照。壬午季春。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甲侧: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宝玉闻之,宁不刮目哉?未可量也。”……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伧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蕶苓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
历来读者读这一段,会有几个问题:
1、作者将北静王和宝玉做了一个直面的对比,可以说北静王从地位,人品,外貌来说都胜宝玉一筹,为什么会这样?
2、北静王为什么会称赞宝玉为龙驹凤雏?果然是脂批说的只是“西昆体”这么简单吗?
3、这里的念珠名是蕶苓香,那么何来鹡鸰香念珠之称?这个念珠名称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第十四回到第十五回有这样几条脂批:
★路谒北静王,是宝玉正文。
★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迥非在闺阁中之形景。 ★北静王问玉上字果验否,政老对以未曾试过,是隐却多少捕风捉影闲文。
★北静王论聪明伶俐,又年幼时为溺爱所累,亦大得病源之语。
由这几条脂批打底,我们逐一解答一下以上三个问题:
1、前文我们说了,秦钟是宝玉的比托,一出场凤姐就说把宝玉“比下去了”,可以看作是寒门宝玉;这里北静王更把宝玉“比下去了”,因而也有比托宝玉之意,可以看作是皇家宝玉;宝玉自己是贵族宝玉。如此三位一体,对宝玉本性的诠释就可以脱离出身基因,从而还原本真。正如脂批所说:宝玉谒北静王辞对神色,方露出本来面目。
2、西昆体是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有虚夸之意。北静王龙驹凤雏是实,宝玉龙驹凤雏是虚,但二人却得同一病源,再一次印证了北静王对宝玉的比托之意。
3、之前我看过的三个版本都写的是“鹡鸰香”念珠,这个脂汇本作了校对:按蕶苓香,一作零陵香,因湖南零陵县所产最佳,故名。刘禹锡《潇湘神二曲》诗云:“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芳草露中秋”,此即制作此香之芳草也。各本所误之“脊(加草头)”,素无此字,实乃“蕶”字草书形讹。这就对了,鹡鸰是一种鸟,哪来的香气?何况一串念珠的名字一般来说,要么取自材质,要么取自香气。零陵香【别
名】 熏草(《山海经》)、燕草(《南越志》)、蕙草(《别录》)、香草……巧合的是,刘禹锡诗名中赫然有潇湘二字,难道和黛玉相关?
我们先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这两首诗: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雾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这两首诗完全可以当一首来看,诗名改做《黛玉曲》也很契合:
1、黛玉的潇湘妃子之名正是取自娥皇女英的传说。
2、黛玉之死也在中秋,“冷月葬花魂”。
3、黛玉的泪痕点点更是寄托了无尽相思。
从这个意义上说,绛珠仙草=蕶苓香草?
再看第十六回这段: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蕶苓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甲夹: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1、宝玉自己珍重这串蕶苓香串,因此才会送给黛玉。后文中宝玉曾多次赠物,有一定的暗示意义,此处的暗示会是什么呢?
2、黛玉直接就掷掉了,还骂了一句“臭男人”,有人解读这是作者借黛玉之口骂皇上,我个人认为这是在点黛玉的性情——目下无尘,黛玉有自己“洁”的标准。
3、这里脂批所说的后文会不会是第四十五回黛玉再次拒绝北静王的蓑衣?如果是这样的话,黛玉和北静王之间究竟有怎样的交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