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回复: 1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释义 摩羯天尘 2020-08-22 | 74034...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发表于 2024-7-26 16: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释义 摩羯天尘 2020-08-22   |  74034阅读  |  17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草蛇:一条蛇从草丛穿过,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却仍存在的痕迹。灰线: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很恍惚的。
    在古代的文学评论中就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注此写彼,手挥目送。,“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在文学写作中,反复使用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


    该成语最早是金圣叹评水浒传时所提出的,包括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六次‘帘子’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后来被很多评论家所借用。
    如《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再如张竹坡评《金瓶梅》,也大量借用这个概念。
    该成语的另一出处是 《红楼梦》脂批本,有“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 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草蛇灰线的方法是文学写作经常用到的, 例如:《雷雨》中繁漪说到的后花园里的电线:为后文四凤自杀做“草蛇灰线”。
    后来,总结出了草蛇灰线的五种形式: 1、谐音法 2、谶语法 3、影射法 4、引文法 5、化用典故法。
    “草蛇灰线”最早出现于唐代杨筠松所撰堪舆学典籍《撼龙经》中,明代堪舆类著作《灵城精义》中也有记载,指的是山势(龙脉)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的态势。
    明代以来,“草蛇灰线”一词逐渐转变为对文体文法评批的术语,被广泛采用于对诗文、散文、戏曲、小说的评批中。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有草蛇灰线法:……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处,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由此看来,所谓“草蛇灰线”,是以蛇行草中,可见其行迹,灰线留于纸上,可辨其脉络,来喻指某一事物在作者行文中经常被提及,初看似是偶然,细看下去,却有一丝脉络可寻。
    除《读法》外,金圣叹在《水浒传》各回的评批中多次提及。由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批,学者将“草蛇灰线”在小说行文过程中的运用总结为作为结构线索、作为“伏笔”和“照应”和作为“隐喻”式表达方式三个方面。


      “草蛇灰线”在《红楼梦》中的运用 。 作为明清小说中的后起之秀,《红楼梦》在创作上对其之前的小说有诸多借鉴之处,张新之曾言:“《红楼梦》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而其对“草蛇灰线”技法的运用就是一个范例。
    《红楼梦》对“草蛇灰线”这一技法的运用,对《水浒传》有着较好的延续,仍可以分作三方面:  (一)作为“结构线索”  如果同一事物(意象)在小说行文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反复出现,直至后文关键处才得以点破,从而显现出一条清晰连贯的线索,那么可以认为其作为行文的“结构线索”。


    在甲戌本第八回宝钗看通灵宝玉一段有批语道:“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小说对通灵宝玉的描写正是作为“结构线索”的体现。  小说在第八回以前有多次对“通灵宝玉”的叙写:  第一回: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第二回:子兴叹道:“……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  第三回: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第三回: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第三回:黛玉道:“……究竟那玉不知是怎么个来历?上面还有字迹?”袭人道:“连一家子也不知来历,上头还有现成的眼儿,听得说,落草时是从他口里掏出来的。……”  
     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在小说前三回中就对“通灵宝玉”进行反复的叙写,重点突出其两个特征:一是通灵宝玉上有“许多字迹”,是一件“罕物”;二是宝玉是衔玉而生的。通过开篇时僧人与顽石(通灵宝玉)的对话、冷子兴对贾雨村进行的“演说”、黛玉从母亲处“听说”、黛玉的“忖度”及黛玉与袭人的对话等多处描写,让读者加深印象,直至第八回中通过“比通灵”的情节,借宝钗的“细细的赏鉴”,才将通灵宝玉“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特点一一写出,并注明其正反面图式。  
    通灵宝玉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宝钗金锁正反两面“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相互对应,从而揭示出了第五回《终身误》曲中“都道是金玉良姻”一句的含义,表明了宝玉和宝钗之间在后文的婚姻关系。通灵宝玉反面镌刻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数语,在第十五回,北静王问询是否应验,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一节,“被声色货利所迷”即与通灵宝玉“除邪祟”的功能相对应。
    由甲戌本第八回、己卯本十七到十八回及庚辰本第二十三回等多处的批语可知后文中与通灵宝玉有关的情节还有“误窃”、“凤姐扫雪拾玉”等多处,可以推想,在后文中出现的这些情节将同“疗冤疾”、“知祸福”相互对应,通灵宝玉确实承担起了行文的“结构线索”这一重要作用。
    而第八回对通灵宝玉的细致描写,也正应了批语所说的“大关节处”的所在。  除了通灵宝玉以外,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还有以“人参”充当贾府由盛及衰的结构线索,以“药方”充当黛玉添病的结构线索等例子。
    可见,运用草蛇灰线法,通过时隐时现的某一事物(意象),来为关键情节铺垫是《红楼梦》中常用的技法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05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6: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何理解?能梳理出多少这种“线”与“脉”?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06   |  6118阅读  |  19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说实在话,“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红楼梦》独脱的写作艺术,曹雪芹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可能有自己独到的考虑。采用这一写作方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引人入胜。《红楼梦》就像是在一个摄影萠里完成的,外境地很少,宝玉去的最远的地方,大概就是馍头庵吧,那么多人就在贾府里进进出出,吃喝拉撒,流水帐似地写下来,这书谁看呀?曹雪芹埋下一些伏线,让读者有一种“且所下回分解”的希望,好奇心让人读下去。二是,万一书中有内容丢失,也可以根据这些伏线猜到八九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曹雪芹是如何伏脉千里的。一般人的目光主要盯在“判词”“谜语”“诗词”三个方面,以此来解读《红楼梦》,我要讲的是,故事情节的伏线。例如,《红楼梦》判词,本身就是似是而非的东西,很难有确切答案。“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两句,打破了头,还是难有定论。“玉带林中挂”就是伏黛玉上吊?人为什么要上吊?有怨无处伸呀?黛玉有怨吗?既是宝玉和宝钗,黛玉非上吊不可?有人又说北静王逼婚,黛玉走投无路上吊,这似乎说的通,但北静王什么时候成了贾府死敌?既是贾府被抄,黛玉也不会沒为官奴,黛玉苏州的房子并沒出卖呀。所以,“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并非黛玉宝钗判词,而是贾府的判词,贾府的男主人除宝玉等小孩外都是官身,玉带是当官的标志。玉带抛到树上了,那还不是乌纱帽沒了。金钗泛指金陵十二钗,贾府的小姐们也烟消云散了。由此看来,判词并非千里伏线。真正的千里伏线,我举几个情节说明。晴雯之死伏黛玉之死,抄检大观园伏贾府被抄等等。

本来写到这里想休息,因为我是在手机上随手写的,很累,刚才有叫“思无邪88”的先生要看下文,我只好又辛苦一下了,不过,我不引用《红楼梦》原文了。

第一,为什么说抄检大观园伏贾府抄家。大V们找出了许多贾府被抄的原因,什么修大观园掏空了贾府,还有得罪了什么王爷,还有什么老贵妃死了,倒了靠山,这些都是沒有根据的。我的答案是,贾府是自取灭亡,自我毁灭。贾府是先抄宁府,再抄荣府。先看贾府被抄的原缘。在七十五回有段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贾敬死后,贾珍在家守孝,招集一班贵族子弟在府赌博,玩投壶,贾政也以为是一种体育活动,让贾宝玉也参加了。贾珍私设赌场,还招妓女助兴,闹的乌烟瘴气。其中一人叫傻大舅的,是邢夫人的亲弟弟,输光了钱,遭男妓白眼,借酒发火,讲了通话,大意思邢夫人黑了邢家的钱,弄的邢家兄弟沒钱花了。写到这里,曹雪芹突然停笔,其实这里是一个大伏线。八十回后,再沒有续上这根线。我认为,后面应该是邢大舅去找邢夫人要钱,邢夫人不给,两人闹开了,邢夫人迁怒于贾珍,向朝廷告发了贾珍,因抄大观园也是邢夫人挑发的。朝廷是明令官员聚赌嫖娼的,更何况在府中干这些,朝廷抄了宁府,宝玉也被抓了。尤氏气不过,便举报荣府窝藏了江南甄府的财宝,朝廷把荣府也抄了(也是尤氏入不了金陵十二钗的原因)。这才是宁荣二府被抄的真相。这也应了那句“造衅开端始在宁”的判词,也符合探春在抄大观园说的那句话:

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第二,为什么说晴雯之死伏黛玉回归太虚仙境呢?其实,黛玉之死的情境与晴雯相似,都是病死的,黛玉是抄了宁府之后死的,抄宁府之时,宝玉也被抓了,黛玉经不住这个打击,病情也十分沉重,这在七十回后多次暗示黛玉病情加重,脂砚斋还反复点明,宝玉被抓,是压垮黛玉的最后一根稻草。黛玉临死前喊“宝玉”,有各种解读,其实是喊出了对宝玉的不舍。这个情节,应该是曹雪芹原稿。我有什么依据呢?依据就在宝玉的《芙蓉诔》里,宝玉写后,给黛玉看,黛玉改成了:“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垅中,卿何薄命?”一语成谶,这其实是宝玉写黛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9-8 09:06 , Processed in 0.0553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