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9|回复: 29

枉凝眉&终身误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发表于 2024-8-5 08: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枉凝眉

作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81篇诗文 ► 871条名句




[url=][/url]




猜您喜欢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晏几道〔宋代〕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url=][/url]
[url=][/url]





鹤冲天·黄金榜上

柳永〔宋代〕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url=][/url]
[url=][/url]





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代〕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终身误
[ 清 ] 曹雪芹

原文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花水月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镜花水月,汉语成语,拼音:jìng huā shuǐ yuè,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空灵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出自《诗家直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镜花水月

拼 音
jìng huā shuǐ yuè

反义词
有案可稽


近义词
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注 音
ㄐㄧㄥˋ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ㄩㄝˋ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典故
3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 ◎何其芳《梦中道路》

【近义词】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

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风但有触,而无色也。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化亦如是,法身亦然[2]。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感情色彩】:镜花水月是贬义词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常用程度】:常用[3]​

参考资料
1.镜花水月(鏡花水月)  . 汉典 . [2024-1-4]
水月镜花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词汇




水月镜花,汉语成语,拼音:shuǐ yuè jìng huā,意思是水中月,镜中花。比喻虚幻景象。 出自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水月镜花

  • 解释

    比喻虚幻景象

  • 近义词

    镜花水月


  • 出处

    《再生缘》第六十七回;谢榛《四溟诗话》卷一

  • 拼音

    shuǐ yuè jìng huā

  • 注音

    ㄕㄨㄟˇㄩㄝˋㄐㄧㄥˋㄏㄨㄚ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水月镜花空好看,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出自《再生缘》第六十七回。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禅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禅机、禅悟、禅境等等。它们通常在关于禅的对话、诗歌、绘画、禅乐中表现出来。而禅境,更是禅的最高表现形式,它通常因禅僧对大自然的亲近体现。

水月镜花,这四个高远清虚、幽悠宁谧的字词,便是禅境的最高形式。水月乃是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合和而生。镜是镜中之相,比喻缘生性空,镜中相也作镜花,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遂幻化出虚幻飘渺、空灵幽深的境界。这四个字的合和,也表明汉字的非线性效果,即组构灵活、诗意盎然的特征。它所展现的是一切众生的实质。曹山本寂禅师说: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到了水月镜花的境界,则观心心明,察性性空。所谓"一尘不染冰霜操,万境俱空水月心",意即观心如幻,离诸生老病死众苦。静心观之,世上的事情正是这样,譬如两镜相照,重重涉入,迭出无穷,总之,万物只是心、境相对而造成无穷变幻而已。所以,认识到人生虚无实质,体悟出清虚空灵的禅境,也必觉察到水月镜花的境界美。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清人宣颖在评论庄子的浪漫文采时说:"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幻,有水月镜花之妙。"这是把此种境界视为至高无上的美;而《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有一首枉凝眉曲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自嗟讶,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但凡至情之人,读了这首曲子,没有不情动于衷的,没有不潸然泪下的。且进一步要问了,是什么原因使贾宝玉、林黛玉的姻缘终成虚话的,什么叫做缘分,什么又叫做隔膜!冥冥中有命运主宰么,他们难道还有什么罪孽么?问啊问的,却终于问不出一个究竟来。我们知道黛玉最后终于为宝玉而死了,宝玉呢,也终于为她出家了,所以作者不禁要深深叹息: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与其说是为两个人的命运而悲哀,不如说是为人类的尴尬处境而作"天问!"人原本不过是沧海一粟,六合中一芥子罢了,夫何言哉!

认识到了人的真实处境,禅僧们在悲叹之后,遂向自然界亲近了,《红楼梦》中用水月镜花来概括生存的虚无,禅僧却把它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来对待了,可谓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水月镜花是自然界最为清虚之物,它所象征的是一种打破执着以后的悟后之境。水清则月临,心静则佛现,他们是只求在禅境中往还了。对水月镜花的了悟是一种豁然贯通,是心体湛然、自由无碍的境界。水月镜花也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或所来无自,它由实生活入,又由实生活出,最后臻于空无寂静心境,反过来,又以境写心,不露痕迹,它也是一种义理,却又全然寓理于形象,水乳交融,静夜春山的空寂,深涧桂花的自生自灭;月亮出来惊飞了山禽,忽而又归于平静,这些天籁般的山景,正是水月镜花的上好诠释。人生真能有此境界,哪怕偶尔有之,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在这种时刻,胸中如水镜清朗,还有什么障碍能够逃脱他的法眼呢!




黎解元庄严观音像见而赞之
[ 宋 ] 郑刚中

原文

端严净妙,具慈悲相。

广大智慧,具慈悲心。

菩萨之心,如月在水。【水中月&镜中花】

水性无边,照亦不已。【{朱慈炤·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同众生,恭仰相貌。

誓同一切,行菩萨道。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未知),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哲宗元佑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

“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是什么意思?vktw98362020.10.24浏览15次社会民生[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芝士回答来自: 芝士回答2020.10.26


满意答案咨询官方客服
拿自己的观念代表佛菩萨的心。听传佛菩萨生前多是为百姓着想,他们的一生多是为了百姓超劳。死后被百姓用香火供养,没有被三魂七魄。所以老话又传神力无穷。他们去死后,没有被三魂七魄,神力无穷。老百姓用香火供养,这样的菩萨又在帮凡人消灾解难,一直以来得到老百姓的信仰,大多数老百姓心中敬畏佛菩萨。历史上从来不缺小人,贪婪心,嫉妒心的人。他们利用人们对佛菩萨的敬畏之心,借佛菩萨的名。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度凡人之心。这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存在在民间的各种各样的从事迷信一类的人。这么多年来被人想心,还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去找这些人的包括我们的党员领导的家庭成员。去这这事的多不傻,不少人事业有成,在工作上也很有能力。可碰到去干这种事,多数人忘记了借身。我们烧香拜佛的菩萨不是普通人,他们一直以来有老百姓的香火,和尚们的天天礼佛。可我们老百姓去死后除了自己的亲人给你过节拜拜,多少年后早已忘记了。那个借身的佛娘,神婆还有其他搞这些的,他们只是凡人,很多人没文化,还有平日里就为了那点钱啥事多帮人干,招鬼,换命。还有其它下三滥的。他们能代表佛菩萨吗?这些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以每个佛菩萨自居,家里有事找他们有时候很灵,他们平日里受到不少人的爱护。今天要警告你们的事,他们大多数人以自己的凡尘心去度佛菩萨的心。把家里的一切听从他们的,玩完一个家是很轻松的事。



端严净妙,具慈悲相。广大智慧,具慈悲心。菩萨之心,如月在水。水性无边,照亦不已。……         
      印度小叶紫檀「持莲观音」省大师亲工
规格:长22.5×宽21.2×高77.5cm  净重20.3斤
由福建刘蓉提供







举报

评论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2: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夜与钱子贞坐西斋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之句为韵各赋诗以叙会别之意 其一
[ 明 ] 释宗泐
原文
一见江海奇,夙闻钟鼎傲。山灵讶雄谈,木客争清啸。

悠悠鹿门期,落落东海蹈。笑问经世人,大梦谁先觉。

作者介绍

释宗泐
(1317—1391)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
大梦谁先觉 - 罗贯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大梦谁先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大梦谁先觉》是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诸葛亮午睡醒后所吟出的诗作。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大梦谁先觉

  • 外文名

    Who was the first to realize the big dream

  • 作 者

    罗贯中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

  • 文学体裁

    五言绝句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语注释

①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原意谓死为大觉,则生为大梦。觉:读音为jué,这里谓觉醒之意。

②平生:平素,往常。杜甫《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③迟迟:徐缓貌。《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釆蘩祁祁。” [1]


折叠作品译文

一、人生如梦,谁能看清梦境里的一切?一生之中而我却能够了然于胸,知道天下万事万物的规律。在草堂里,春意浓浓,这一午觉,一睡几个时辰,醒来的时候,窗外的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沉沉,几尽迟暮了。

二、谁是最有觉悟(智慧)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我在草堂美梦醒来,窗外的太阳都迟迟未升起(比太阳还有智慧)(这种译文是有问题的。人家睡个午觉,你翻译成太阳还没起来,那白天的太阳跑那去了?)。

三、我是世上最有智慧的贤臣,我每天等待的明主迟迟未来。

注:诸葛亮少年狂妄,曾常自比管仲乐毅,此诗应是通过早起超过太阳,引喻:自己才能超众谦逊的狂妄,也有表达怀才不遇愤怒。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该诗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有几人真的读懂了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诗文天下2017-05-16 00:35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诗,出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一回也是诸葛亮正式粉墨登场的一回,书中是这么描写的: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世上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小说,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应该有不少人听过,央视新版、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也有大把的人看过。那么,有多少人关注了诸葛亮的这首“出场诗”呢?又有几个人读懂了呢?小编看网上有关资料,大多数人对此诗的理解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诸葛亮诗原文如下: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注释】
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觉:觉醒、觉悟。
平生:从来,向来。
迟迟:徐徐


【赏析】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罗贯中亦不愧为小说大家,从这首小诗就能看出端倪来。首先,从写作角度来说,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那么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氛围渲来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次,此诗是为诸葛亮量身订做的,不仅十分符合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开始就为诸葛亮戴上了一顶智慧的帽子。说到这里了,就必须要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了。大梦,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在道思想中,梦既指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与思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理解,意思就是在这乱世之中,人人迷茫,惊慌失措,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中的缘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这里为什么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说家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或者与道士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岗塞军师徐茂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的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等。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也是一样,仙风道骨,呼风唤雨。因此,诗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给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定了型。还有一点,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诗句的意思正好与此呼应。


后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吞吞的移动。这句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虽然超然物外,遗世隐居,却从未放弃心怀天下、等待伯乐到来的雄心。用“日”来隐喻赏识自己的伯乐、未来的明主,用“日迟迟”形容明主的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因为战乱年代,机会稍纵即逝,明主和贤臣相遇、相识、相知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也相当的宝贵。
由此可见,罗贯中把这首诗放在此处、此时,何其高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不过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增强小说的戏剧效果,虚构的一个场景。小编相信,在真实的“三顾茅庐”故事中,诸葛亮绝不会如此唐突刘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1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具慈悲心。三月九星。。。【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

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灵河慧,孤舟一叶水横流。。。

具菩萨之心,。如月在水。。秉刀斧之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06: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
作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7d4ee0783235.aspx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72条名句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 一作:积书;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a8fb4f01b418.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项脊轩志

归有光归有光〔明代〕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 一作:积书;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29252ac44d0f.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人日思归

薛道衡薛道衡〔隋代〕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代·秦观《春日五首·其二》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1e0dccec086a.aspx
背诵拼音赏析注释译文
春日五首·其二

秦观秦观〔宋代〕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湘云眠芍+湘者木之泪}】
【{寒塘渡鹤影&水月葬花魂====绛珠之影+绛珠之魂。}】

【{绛珠仙子贾宝玉}】

绛珠草生魂贾宝玉,绛珠之灵晴雯,绛珠之魂林黛玉,绛珠之影史湘云,槛外梅水镜妙玉,水上月镜前花,而水中月、阆苑仙葩与镜中花,都是绛珠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镜先生教出的三个徒弟,举荐诸葛亮庞统,为何没提司马懿?
2023-03-30 08:50:02 来源: 纯度茶生活 四川  举报
0
分享至
当看完《三国演义》后,同样发现一个秘密,原来水镜先生就是三国乱世的总设计师,虽然自己没出谋划策,但培养出的三个徒弟,彻底的改变了三国布局。

水镜先生的这三个徒弟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三人都是旷世奇才,可是结局却一个比一个惨,这是为什么呢?



一部《三国演义》各路英雄好汉粉墨登场,既有曹操这样的枭雄,也有诸葛孔明这样的惊天伟才,也有凤雏、周瑜、徐庶等匆匆过客,可谓群星荟萃。

水镜先生是《三国演义》里最神秘的一位隐士,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东汉末年人士,原名司马徽,字德操,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08年,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

史载,司马徽精通道道术、奇门遁甲,学识广博却大智若愚。传说他有鬼神莫测之机,济世安邦之才。

不过,司马徽这人生性清虚淡泊,不喜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尔虞我诈 。因此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遍地兵燹的乱世里,他归隐江湖,缄默固守,于公元198年客居荆州教学,甘愿隐逸在阳翟故里的大山深处,以躬耕、授徒度日。



《三国志》记载:司马徽隐居期间,与南阳、荆襄名士交往密切。 除庞德公(庞统堂叔)外,还有黄承彦(诸葛亮岳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宋仲子等。

司马徽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在荆州讲学期间,诸葛亮、诸葛瑾、徐庶、庞统等都在他门下听过课,这几人也是对他像老师一样尊敬。

水镜先生的“水镜'是什么意思呢?裴松之注引的一段话说:“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也就是说,司马徽是一个非常无私,而且善于鉴人的人。其实,他对自己三个徒弟的命运了然于心。



徐庶( 字元直),先追随刘备,后被曹操设计诓骗至曹营 。但他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除了教曹冲读书外,终身不为曹操设一计。可惜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荒废一生,教了一个曹冲,无奈却少年早逝。后来,徐庶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一代俊才,如此落寞,不留一点痕迹,何其哀婉。

徐庶离开刘备前,曾将卧龙(孔明)、凤雏(庞统)举荐给刘备,说如此二人,得一人可安天下。水镜先生在评论徐庶离开刘备前走马荐诸葛这件事时,说过一句话,“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这句话充分的暗示了孔明出山之后的命运和结局。身前已知身后天下事,水镜先生实乃高人!



诸葛亮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很多人都把他当做偶像。整体来说,诸葛亮的一生还算是比较辉煌的。

年轻的时候,诸葛亮一直在茅庐里读书。后来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有诸葛亮这样一个人,于是就想去山上把他请出来。但是这请他出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刘备前前后后一共折腾了三次,才把诸葛亮请出来,这也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可谓是互相看好,互相成就。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后,就打算真心实意的为刘备卖命,建功立业。那一年,诸葛亮26岁,一般人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年纪。自此后,诸葛亮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全部交给了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帮刘备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不世功绩,然而一生六出祁山,却无寸土之功,最终因积劳成疾,命丧北伐途中的五丈原。徒然给后人留下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感慨。



庞统,人称凤雏,虽然其貌不扬,但心机过人,赤壁之战前夕,刚刚出场,就献出奇策”连环计“,为周瑜的火攻铺平道路。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在刘备帐下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后与刘备一同入川,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庞统献出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在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正当壮年。一代神机军师,摩拳擦掌做好了前戏,刚登上历史舞台,准备好好干一票,还没等完全放飞自我,结果就不明不白的被流箭射死了,想想也真让人心疼的。

对于这三个徒弟的结局,水镜先生其实早就算到了,他曾说诸葛亮”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诸葛亮的结局是时也,运也,命也,不是靠个人才华和努力就能改变的。与诸葛亮比起来,徐庶和庞统的人生结局都与其人物自身性格有莫大的关系。徐庶年轻时为人莽撞,有侠义之风,后经过一次死亡游戏后,变得拘泥而胆怯,不是个干大事的人。庞统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他心胸不够开阔,为了与诸葛亮抢功劳,急于求胜,不料却在阴沟了翻了船,丢了性命。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水镜先生司马徽是如何设计三国这一盘大棋的。三国时期,”司马“并非大姓,司马懿的叔叔曾在颖川任太守,与司马徽有交集。近来,有人考证出司马徽和司马懿出自同宗,他们都是西汉司马迁的后代。三国归晋,谁曾想司马家族成了最后的赢家。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了解了,刘备在卧龙凤雏的帮助下,终于翻身了。这二人虽然有才,可是庞统英年早逝,诸葛亮被司马懿耗死,都未能帮刘备实现大业。相反和司马徽同姓的司马懿却成了赢家,当初司马徽如果举荐的人是司马懿,那么刘备是不是就能提前完成大业了呢?事实上司马徽不提司马懿这个人,只是因为他根本不认识司马懿。



司马徽常年生活在荆州,他认识的人也都是附近的贤士,所以对于北方的司马懿,司马徽听都没听过。那时候司马懿也一直担心曹操加害自己,很低调,从不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知道他的人就更少了。在司马徽看来,除了自己的两个高徒之外,其他人根本不具备辅佐刘备之才,他还对刘备说了八个字:儒生俗士,岂识时务?可见在司马徽的眼中,司马懿不过是个儒生俗士,推荐这样的人,岂不是污了司马徽的名声?



很多人认为司马徽不推荐司马懿是为了避嫌,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信息交流并不方便,很多人的社交也都仅限于当地或者是附近几个城池。那时候又处于战乱年代,司马徽在竹林避世,他对于外面的事情虽然有了解,却也不是全都了解,更何况司马懿这个人生活在北方,司马徽生活在南方,距离这么远,司马徽不了解他也是情理之中。同时司马徽推荐自己的徒弟给明主的举动,换做旁人,也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账号
密码
注册|手机发跟贴登录并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去跟贴广场看看
/阅读下一篇/
央视CCTV1直播中国女排战塞尔维亚争取三连胜小组第一挺进八强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热点推荐

没朱婷也赢!吴梦洁顶替她打垮塞尔维亚,中国女排摆脱超巨依赖症
嘴炮体坛 2024-08-05 01:14:24
442
跟贴 442

浙江“奶奶锁门害孙子”后续:爸爸砸墙断亲,实锤娶妻不贤毁全家
魔都女巫 2024-08-04 10:34:13
2842
跟贴 2842

学习新思想主题教育文稿汇编
专栏单位同事小李


上海一个门诊全是人!有家属悔哭:副作用居然那么大
新闻坊 2024-08-04 16:12:46
1214
跟贴 1214

黑龙江男子只因太帅,奸杀几十名女性,操控精神肉体,做人肉火锅
午夜故事会 2023-05-24 13:35:09

上海公园被一群人占领 有人疯狂投诉:太辣眼
鲁中晨报 2024-08-04 15:07:49
1198
跟贴 1198

朱是西被罢免这一职务
政知新媒体 2024-08-04 16:30:13
3401
跟贴 3401

749局为何成立?1956北京前门“异常事件”震动中枢,749奉命组建
随狂风去 2023-09-19 18:29:27


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抵达中东地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16:42:41
16629
跟贴 16629

影视作品背后的历史真相
专栏蓝钻故事

细思极恐!看完苏州同事对马翔宇的评价,才知道他真的不简单!
说真话的小陈 2024-08-04 09:50:54
1310
跟贴 1310

俄罗斯与叙利亚在叙北部建立军事基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19:44:02
20284
跟贴 20284

我死时,他怀里抱着别的女人,我会成为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白月光
南笙故事 2023-04-13 20:20:02


黑河已经“失守”俄罗斯人“占领”了黑河早市
美景分享者 2024-08-04 01:03:31
4054
跟贴 4054

时隔19年,朔州男子举报退休局长殷相充当保护伞,细节曝光
风云观察者 2024-08-05 01:27:02
0
跟贴 0

里根讲笑话:美国人和苏联人争论,哪个国家更好?
小A看世界 2024-08-04 12:32:35
4362
跟贴 4362

铁了心要走?苹果iPhone16传来消息,央媒的呼吁该重视了
初心科技 2024-08-03 18:09:36
6684
跟贴 6684

做掉中国女篮?日本队疑似大放水 赛后举动更恶心人
胖子喷球 2024-08-04 19:43:52
1012
跟贴 1012


苹果硬刚微信抖音,不改就停更
电脑报 2024-08-04 15:48:06
3785
跟贴 3785

日本羽毛球选手志田千阳跟着中国国歌点头打拍子,网友:听次数多了,会就唱出来吧
大象新闻 2024-08-04 18:38:37
5143
跟贴 5143

真话不被压制时 人类语言的表达力超乎想象
ConfusionMax 2024-08-03 23:44:13
2965
跟贴 2965

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遭袭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22:17:50
10155
跟贴 10155

乌飞行员驾驶战机 向克里米亚投掷"风暴之影"炸弹
青蛙视频 2024-08-04 16:33:58
2486
跟贴 2486


王子铭绝杀!上海申花1-2北京国安,遭遇赛季首败,落后上港5分
中超伪球迷 2024-08-04 21:43:48
909
跟贴 909

哈尼亚的葬礼,哈马斯高官们感谢来宾捧场
青蛙视频 2024-08-03 23:38:34
4453
跟贴 4453

中国队夺得男子4×100混接金牌 潘展乐:不满意的是别人
环球网资讯 2024-08-05 06:00:14
413
跟贴 413

餐厅怒怼“抹黑”西湖醋鱼背后:杭州擦亮城市IP洗刷“美食荒漠”
澎湃新闻 2024-08-02 16:16:29
6134
跟贴 6134

专家:伊朗做好报复以色列准备正等待时机 力度会更猛
上观新闻 2024-08-04 21:16:22
2373
跟贴 2373


孙颖莎球迷狂嘘陈梦被指饭圈化,邓亚萍:都是中国队,不用攻击谁
星视频 2024-08-04 10:56:33
2108
跟贴 2108

韩媒:今年前7月,中国反超美国再成韩最大出口国
环球网资讯 2024-08-05 06:29:08
1
跟贴 1

马里宣布立即断绝与乌克兰的外交关系
财联社 2024-08-05 06:52:07
1
跟贴 1
纯度茶生活
纯度茶生活
纯粹且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5922
文章数
1317
关注度
往期回顾全部
央视CCTV1直播中国女排战塞尔维亚争取三连胜小组第一挺进八强
2024-08-03 15:29

又美又能打!王欣瑜夺银牌创神迹:中国莎娃补刀张之臻笑翻全场
2024-08-03 15:29

中国女篮迎战波多黎各!内线优势大,李梦等人很关键,需做好3点
2024-08-03 15:28


头条要闻
环球:被中国选手在奥运会超越 一些西方人士大"破防"
打破美国队长达40年垄断 潘展乐:低调点下届再赢他们
郑钦文:很难确定为打网球要花多少钱 我爸曾卖掉房子
专家:伊朗做好报复以色列准备正等待时机 力度会更猛
苏林就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当天 4名中央委员辞职

体育要闻
我们这个组合 就是为了打破美国垄断的
潘展乐最后一棒连超两人!中国夺男子4X100混金牌
终究命不由己!中国女篮无缘出线 净胜分差了1分
奥运会网球德约科维奇夺冠 成就职业生涯金满贯
第17金!樊振东4-1瑞典选手 成就大满贯圆梦巴黎

娱乐要闻
百花奖获奖名单:朱一龙马丽夺影帝影后
赵丽颖获百花奖最佳女配,杨幂却连“扑”3部戏,差距越来越大了
2天票房破1.7亿,《解密》追不上了,陈思诚暑期档第二次输给沈腾
央视又出爆款家庭剧了,连续2天收视率第1,全员选角非常惊喜!
赵丽颖再度斩获大奖,精湛演技赢赞赏,曾抢尽主角风头引争议

财经要闻
小红书危机:涉黄+裁员+电商遇阻
三十一省份经济“半年报”发布
事关“科创板八条” 上交所召开座谈会
英特尔暴跌QDII基金“受惊” 美股策略分歧在加大
英伟达驱动与老处理器不容 会引发 Windows PC 蓝屏

科技要闻
买不到GPU,马斯克自曝AI巨兽挑战英伟达
一个月蹦出4个国产Sora:“拍个手”集体阵亡 | 全方位评测
新AI芯片B200推迟上市,这对英伟达影响有多大?
3.58亿,俞敏洪能买个清净吗?
马斯克:与AI比人笨得像颗树 我想改变这点

汽车要闻
大空间+快充+Flyme Auto 银河E5售10.98万起
优惠超3万 极狐阿尔法T5和S5开启新一轮限时优惠
千万别告诉媳妇 吉利银河E5存私房钱的地方
搭载Flyme Auto智能座舱 吉利星愿年内将上市
直降5万,不到24万起售!方程豹豹5应该怎么选?

态度原创
眼健为实 | 阿托品上市,中国儿童的近视有救了?
数读 | 中国医院最缺人的岗位,挤满想逃的年轻人
零度角 | 两块金牌,换来两张7元钞票,94万人停工
谈兵 | 美军焦虑如何让航母“神出鬼没”

健康艺术亲子本地教育

古希腊掌管洗头的神在广西
换个城市过夏天 | "潍"你而来,沂山的邀约
换个城市过夏天 | 辽宁彰武的清新之旅
换个城市过夏天 | 探访辽宁的“阿勒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庶和诸葛亮谁厉害 历史上徐庶是怎么死的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
凵一路向北
2017-05-31 · TA获得超过1830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徐庶与诸葛亮旗鼓相当。徐庶因友杀人逃亡,后毛遂自荐拜入刘备门下,其为刘备第一谋士,其为人忠直、坦诚,为刘备出谋划策,力荐诸葛亮,从刘备会听从徐庶的建议亲自三顾茅庐,也可以看出刘备对其的器重和信任。后因母我曹操所擒,被诓骗至曹营,因不忘旧主,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发一言,并未为曹操出谋划。所以从历史上看诸葛亮的功绩确实比徐庶多,但徐庶的才能人品也是毋庸置疑的,他身上的光辉亮点太多,除强扶弱,为人仗义。毛遂自荐,心胸坦荡。为刘备殚精竭虑,出谋划策,连张飞关羽这么狂傲的人也对其佩服不已。力荐诸葛亮,心胸阔达。后因母入曹营、一言不发,自毁前程,为人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一直作为典范为人称道。简直亮瞎了我的眼,本人也对其钦佩不已啊。真要说到徐庶和诸葛亮谁的计谋更厉害这个确实就没法比较了。
徐庶《三国志》无传,裴松之引注《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读了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三国演义》对徐庶生平的介绍取自《魏略》,而单福这一名字的来历无疑起源于“庶先名福,本单家子”。按照《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徐庶早先名福,是单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单福,后改名为徐庶。但是这种理解大错特错了。。。”单家“二字在这里绝不是”单姓人家“的意思。单字有四音,作姓时读作”SHAN“,一般的情况下读作”DAN“。古籍中常见”单家“一词。如《晋书。苏峻传》:”峻本以单家,聚众于扰攘之际。“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叙薛夏事迹:”薛夏字宣声,天水人也。博学有才。天水旧有姜、净、任、赵四姓,常推于郡中,而夏为单家,不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东诣京师。“所以《魏略》所谓徐庶”本单家子“,是说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并非说徐庶本是姓单人家之子。
说说徐庶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谋士。在刘备居新野时投奔刘备。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与诸葛亮一起行至长板坡时被曹操击溃,徐庶的母亲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对刘备说:“我所能发挥才能的,只有新野小县。现在新野没有了,我心已乱。老母在曹操处,请让我去。”刘备签应后,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派往镇守长安,以防西凉马腾。赤壁之战后,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谋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爱。曹丕继位后,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诸葛亮北伐时都为司马懿出了不少主意。历史上的徐庶和《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完全两个人。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徐庶非但不是一言不发,而是说了很多话。否则他决不可能会官至三公。如果不说忠义的话,徐庶真是一个不错的谋士。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飧銎髦厥窃谛焓?萍鲋罡鹆林?熬偷玫降模?虼诵焓?畔蛄醣竿萍隽酥罡鹆痢6?罄矗?罡鹆撂?敌焓?谖汗?蛔鞯接?分胸┦保?痔鞠⑺怠拔菏舛嗍恳?『伪硕?瞬患?煤酰俊保?蜕倌晔钡钠兰劢厝徊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徐庶
徐庶出场时,自称姓单,名福。《三国演义》是这样介绍的。其实徐庶只是改名,并未改姓。《魏略》说他“本单家子”,是出身单寒,并非高门大族之意。解为“姓单人家之子”,《三国演义》作者未免望文生义了。此人少年任侠,曾替人报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闹法场,把他解救出来。从此改变宗旨,折节读书,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他去见刘备,又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于是就有“三顾茅庐”这一幕。他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却并不如《三国演义》说的那么光彩,也并无“走马荐诸葛”之事。他早就向刘备推荐了孔明,不是等到临走之时。《三国演义》说是曹操迎来徐母,请徐母写信招唤徐庶。徐母痛骂,砚击曹操。于是程昱献计,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在这里,《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徐母,正气凛然,颇为成功。
然而事实却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琮军前投降,刘备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穷追不舍。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捉获,于是徐庶就向刘备告辞。他是在刘备最最狼狈的时候,为了“尽孝”,而辞刘归曹的。“走马荐诸葛”是小说家为了安排情节而加插的,其实那时诸葛亮已由刘备请出山了。
《三国演义》让徐庶在庞统献连环计时再露了一面,是顺笔添上去的,正史没有记载。此后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却说: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闻知此事,颇为感慨的说:“徐元直只当上这个官吗?”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过其他事迹亦无可考。《三国演义》对徐庶固然有维护之处,但却安排了徐母痛责儿子和自缢身亡的情节,这又颇有“春秋笔法”,不单为了徐母的形象了。徐庶不去投曹,徐母未必便死。因为在曹操来说,那时还要与刘备、孙权争夺天下,为了收罗人才,他是不肯胡乱杀一个在对手幕下工作的人的母亲,以免引惹许多人的反对的。他毋宁还会有意优待徐庶的母亲,以便获取爱贤的名声。陈宫的事也可以为证:《三国志·吕布传》有一段记载:“太祖之擒宫也,问宫欲活老母乃女不?宫对曰:‘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徐母之死,是《三国演义》作者创造性的安排,含义可谓深刻。
三国徐庶真正的归宿
凤雏一语教徐庶,正似游鱼脱钓钩。这便是三国名士徐庶摆脱魏曹集团,自由翱翔的那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徐庶到底去了哪里呢?据现有的资料和传说,这位向刘皇叔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名留青史的徐庶在经过一番游历后到了青岛胶南的帽子峰一带隐居下来。
徐庶作为三国前期为数不多的智者之一,在刘备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了刘备的军师后,徐庶大展才华,在数月之间连施妙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使刘备的士气军心为之一变,使曹操的嚣张气焰为之一寒,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所执,被迫降曹后,徐庶作过中郎将,御史中丞。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其他史书,都未交代这位三国著名人物的去处,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徐庶的去处也众说纷纭,在胶南近年整理校注的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灵山卫志》中找到了关于徐庶在胶南隐居传说的记载,胶南的帽子峰现仍有徐庶庙的遗迹,胶南民间有许多关于徐庶的传说。
话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说起:三国混战,生灵涂炭,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刘备携民渡江尸塞河道;赤壁一场大火,亡兵数十万。面对残酷的现实,加上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徐庶悲愤到了极点,虽预谋摆脱了赤壁之战的干系,却也是万念俱焚,无处发泄的他,不由地仰天长叹:“我徐某,报国有心,却无力回天;不忠、不孝,枉为人臣。”满腹文韬武略的他眼睁睁地看着数十万兵士丧身火海而不能请缨解救,却行若无事,回想起少时“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的誓言顿觉羞惭自秽,更无颜面见世人。
年轻时雄心万丈、豪气冲天,只想寻得明主,得以为国家运筹帷幄。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竭尽自己的智慧,遏止住大汉的衰落,象古贤管仲、晏婴仁名垂于竹帛、德光施及草木。可是综观当时天下之势,已成鼎立,曹孟德虽败赤壁,却具天时。此人虽虚怀纳士,终是枭雄,争权夺利之徒,挟天子令诸侯,以百万将士之白骨,搭建自己通向权力顶峰的台阶,不能扶汉家之威,救黎民于战火涂炭之中。孙郎安居江东,占尽地理之利,亦虎视眈眈,难免兴战火之燎原。心灰意冷的徐庶,内心的悲酸只有自己明白。他百感交集,满脑子是退隐江湖、与世无争的念头,盼望着归隐山林、清风扫门、明月侍坐的时光。在曹操造好铜雀台待锁二乔时,正春风得意,此时的徐庶已易装、潜形,避开繁华闹市,一路出散关、绕长安、游嵩山、回颖川。拜泰山、走青州、访蓬莱、沿渤海湾畔寻访;踏上了秦始皇三次登台祭拜、刻碑颂德、求长生不老仙药的琅琊台。他拜祭了始皇帝、汉武帝均来琅琊祠过的四时主神,探访先祖徐福的足迹。徐福是齐乡方士代表和首领,而琅琊则是齐方士最集中的地区,有着众多的人数和实力。与徐福同时的方士首领,被后人尊为神仙的安期生即是“琅琊阜乡亭人”,曾与秦始皇“语三夜”。也许,徐庶是被琅琊的名气和众多的“神仙”吸引来,他也要到这里修炼成仙。
他刚登临泰山之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又立足琅琊台感受秦始皇君临天下的英武。泰山虽高,然观日出,难见大海,而琅琊台观日则可目睹其从海底升腾之全景,更为壮丽。站在琅琊台上,放眼望去,汹涌澎湃的大海,无涯无际,朝夕晖阳,让人心旷神怡。脚下云遮日霭,水回天籁;鹤舞松涛之上,鹿呦涧水林阴,大珠山、小珠山、水灵山岛、斋堂岛(为秦始皇斋戒的小岛)环伺周边;观龙湾的白龙戏滩,海市蜃楼的时隐时现,这一切令他陶醉,使他忘却了战场的血雨腥风。
他到了与琅琊台隔海相临的大珠山。大珠山僻荒一域,怪石嶙峋,与海天相依。走兔飞乌,碧树成阴,松涛訇鸣,涧泉戏流水,白云舞清风。山上有峰状如帽子,曰帽子峰。峰下麓角入海。潮涌起处白雪横铺,蛟枭龟寿,渔礁存生。白帆孤影尽穷天际,一派仙家乐土,隐士圣地。他选择了帽子峰隐居下来。玉盘罩顶的帽子峰上,宽袖逸衫,剑影青锋。丹炉红光闪烁,香烟缭绕,风吼箫和。半仙之体的徐庶这时候已达到忘我的境界。随后的岁月里,乡民们经常见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长髯隐士穿行于胶南沿海一带。他就是厌倦战争的军事家、归隐帽子峰的社会活动家徐庶。据青岛市博物馆及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考察,距离帽子峰不远的徐山(原属胶南,今为青岛市黄岛区)即因徐庶而得名。传说三国时,徐庶从大珠山经过这里,在西山的山洞中住过一夜,故将该山称为徐山,即徐庶之山。在牛王庙山西坡的石头上,有两段长数米的粗如茶杯、状如自行车辙印的石槽,当地人说这是徐庶当年推着独轮车经过时压下的车辙印。在徐山东坡有徐庶洞,数年前因采石而被人炸毁,现仅余一大石坑,约100平方米。
徐庶用那渊博的知识和过人的智慧帮助乡民。他知天文、晓地理,为渔民出海打鱼选择适当的气候时令。躲恶风、除蛟害,用他的岐黄之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教农人采桑养蚕,耕种五谷,承平富庶。乡人有难无不倾心相助,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同时也留下了很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在胶南还有“徐庶不离帽子峰”之谚。在《灵山卫志》中就记载有徐庶在胶南活动的传说。他被乡人奉为神仙,传颂方圆数百里。若干年后,人们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徐庶庙,从此香火不断,供奉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无事不求。过往渔民和胶南、胶州、诸城、高密等地的群众都来进香,十分敬重。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妈祖一样,此地人出海则是到徐庶庙叩拜。
约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徐庶庙被毁,今庙基尚存。当地很多居民仍信奉着徐庶,每当出海远行必先到徐庶庙址祭拜徐庶,按时进香,“徐庶不离帽子峰”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每到正月初一至初五,人们便成群结队的到帽子峰祭拜他。正月爬帽子峰是胶南的一项独特习俗,在正月初一五更年夜饭后,附近的人们纷纷持灯笼,携鞭炮等,向帽子峰顶攀去,远远看去,像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极其壮观。《胡氏世说》云:灵山东北海中有鼓子洋。岛上有白耐冬花,大可拱把。好事者泛海致之,遇老人驾小舟至,芒履道服,貌甚古。问"小子何往?"以实对。叱曰:"此非世俗间物,可留伴耐冬人耳。"又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言已不见。其人惊疑,遂反登筏。大风忽起,弃其所获乃已。后访胡峄阳,具道其事。胡怃然曰: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
胶南帽子峰与三国徐庶
帽子峰,位于青岛胶南市大珠山南麓的鱼池村,是大珠山众多的险峰奇观之一,海拔223米。峰顶突兀险峻,隆起宽大,状似礼帽(也有的说因时常有白云萦绕,远眺象是戴着一顶帽子)故名帽子峰。帽子峰挺拔险峻,不易攀登。登上峰顶,顿觉腾空而立,心旷神怡。站在峰顶,东观灵山岛,西眺琅琊台,南望大海,北仰壁立千仞、姿态万千的大珠山。古人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乘胜攀登帽子峰,石礓高仰几千重。悬崖步履心盛怯,窄径崎岖足不容。东望灵山双奇秀,西偏琅琊四面峰。北接珠山通洞府,南临黄海有渔翁。湘子门前云霭霭,桃林村外水盈盈。”经考证,三国徐庶曾隐居胶南,早年帽子峰曾建有徐庶庙。庙宇呈正方形,四面各3.5米,高4米,飞檐斗拱,青瓦盖顶,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庙内正面有泥塑徐庶像,正中是香案,墙壁绘有壁画,历代香火旺盛;庙外北侧有凉棚,相传是徐庶看书观海之处。庙宇早已坍塌,但其庙基尚清晰可见。凉棚处仍保留着几处立顶柱的柱洞。徐庶隐居胶南沿海一带时,曾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当地渔民做了许多好事。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帽子峰上建起徐庶庙。现在,虽然徐庶庙已坍塌,但当地人们仍对帽子峰有特殊的感情,帽子峰上一直香火不断。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渔民们便登峰祈祷。每到过年,附近村庄人们带上供品,到此燃放鞭炮,怀念徐庶,祈祷岁岁平安。
咏鼓子洋白耐冬花 (清·赵法宪 胶州人)
皭然冰雪姿,遗世而独立。
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蚀。
烟岚伴其幽,玉石贞其德。
霜月满林皋,点缀乾坤色。
有客海上来,疑是徐元直。
云际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注:鼓子洋即灵山岛附近的一座小岛。清朝当地诗人在写景时将徐元直(即徐庶)信手写入诗中,可见徐庶隐居并活动于胶南一带的传说久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40    评论 分享 举报
匿名用户
2017-05-31
才能都差不多,才能慧眼识英雄,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虽然是客气话,但是那个时代文相轻是很严重的,能真心跟自己的主公说出那样的话,说明自己很佩服对方,然后我们在分别说一下三位,首先徐庶投了曹营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可惜很遗憾接下来的舞台他就退出了,庞统我觉得他是最冤枉的一个,后世有人解说庞统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但不管怎么说庞统也算是为刘皇叔谋得了一州之地,接着我们说诸葛亮,他似乎是最好命的一个,三个同学里,还没露面就被徐庶、水镜先生等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很懂得推销这条道理,出山后也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的国祚,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位,似乎大家都忘了,那个时代有才能的人都是到处去找那些有势力的军阀作主公,他们三个人都去投过东吴、刘表、曹操都没受到重视,一气之下,庞统和徐庶就撞到刘备那里去了,只有诸葛亮,是凭着众人在刘备面前推销自己,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刘备才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且即使后来的那两位也被列为军师,但是诸葛亮才是首席,也最得刘备器重,所以其他的我不敢说谁厉害,但是在推销自己方面,徐庶和庞统就输了诸葛亮一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8: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镜先生司马徽——东汉末年著名名士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为人清高拔俗,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才能,受到世人的敬重。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做官的住宅。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虽然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出现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刘备马跃檀溪后,偶然相遇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刘备随后夜宿庄院。次日,司马徽自称“山野闲散之人”,谢绝了刘备请求他出山辅佐的好意。不久,赵云率军寻找到庄前,刘备便随赵云离开。

  其后,刘备准备拜访诸葛亮,司马徽想要探访好友徐庶,不料徐庶已经中曹操的计策前往许昌,刘备向司马徽提起徐庶举荐诸葛亮的事情,司马徽再次力荐诸葛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怨东风当自嗟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莫怨东风当自嗟"是《红楼梦》第63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黛玉掣的花签上的诗句,这一句出自宋代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诗。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莫怨东风当自嗟

作者
欧阳修

创作年代
宋代


作品出处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文学体裁


目录
1出处
2解释
3王昭君
4点评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汉计诚已拙"又作"汉计城已拙","明妃去时泪"又作"明妃去是泪"。

书名: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原版名称:石头记(手抄本)类别:小说出版时间: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戚本、舒序本、列藏本、甲辰本、郑藏本、梦稿本、卞藏本、程高本、端方本

体例: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章回:凡120回成书时间: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文学地位:清代小说巅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国际影响:被译成英、法、德等23种世界文字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此句难点在"东风"二字有两层意思:

1、指从东边往西边吹的风,汉在东,单于国在西,东风把明妃从汉吹向单于国。

2、指东土之风气、国风。因为风在古代又指一国之"风"气,比如:国风,风雅颂,风纪,采风,大风起兮云飞扬 ‥‥‥。

历史上昭君出塞时汉朝比较强大,北方匈奴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王昭君地位是很尊贵的,但当时汉家制度似乎有鄙薄单于意思。从宋代起多有诗人作诗对此事表达不平之意,最著名的就是这首《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作诗讲究用典,更要求另出新意,《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另出新意。

隋唐之后,中国政治版图大大扩展,但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西部地区民族手中,《明妃曲.再和王介甫》出于宋代,当时天下早已经不属汉了,西风压倒东风,旧汉地(长江、黄河流域)处于被统治地位,社会风气也大不一样,青楼林立,并且有此谶语流传,"莫怨东风当自嗟。"整句意思是:"不要埋怨当年汉朝廷只以一宫女应付单于的汉家作风,而应当自嗟自叹!"(反讽语)自李唐以来,不知道有多少坚持汉文化(儒道文化)诗礼簪缨家族女孩应验了这句话,林黛玉只是其中一个。

薛宝琴《青冢怀古》其七 也表达了相似意思: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即昭君墓,"樗栎"多意,有暗讽宫女王昭君为"樗栎"之意。"黑水茫茫咽不流"多意,有西部少"流"水之叹,西部土地干旱,物产不丰富,生活条件比较恶劣。

《青冢怀古》表达的意思是:大黑河河水浑浊而色黑,流量很少,流速很慢,迟滞不流,就像人呜咽时气流受阻一样。由于缺水,物产稀少,经常要为生活发愁,琵琶琴弹奏的都是一些抒发哀愁的歌曲。汉室的和亲制度真让人叹息,只以一个宫女来应付单于,不成才的人应该万年感到惭愧和羞耻。

薛家和佛教很有渊源,这点书中写得很明白,而佛教在西部地区影响力最大,薛家和贾家虽然是亲戚,但贾家和朝廷比较亲近,元妃掌握着许多朝廷资源,薛家似乎和西部地区地方势力比较亲近。这首诗代表佛教势力范围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出声音,寄托了希望朝廷分配各种资源时多倾向于佛教势力范围的意思。

折叠编辑本段王昭君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折叠编辑本段点评
假如宝、黛成了婚,他们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一般人大概是以为幸福无比了。倒是20世纪40年代的钱钟书先生,一眼看出了其中更大悲剧的苗头。他说:"若木石姻缘侥幸成就,喜将变忧,佳偶终成怨偶","遥相望则相思相慕,习近前则渐疏渐厌,男女乖合,非初一律"(《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以宝、黛未能结合为"悲剧中的悲剧",钱钟书则指出,若宝、黛结合,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中的悲剧"!试想一下吧,若宝、黛成婚,宝玉后来落入极度贫困的境地,那黛玉能跟着他忍受颠沛流离之苦吗?只论其病弱之身,就是吃它不消的呵!贫困之人,必将遭到整个社会的歧视、打压。"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以黛玉的性格,又是否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到那时,还不知是何等的尴尬之态呢!所以,与其让她同宝玉发展到那一步,倒还不如未嫁之前,一死了之,反而能保全一个相对完美的形象。这样来看,作者赋予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评语,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王荆公就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永叔则是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大文豪欧阳修。"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句,语出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按,历来的都说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她清高,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毛延寿故意画丑而造成的。所以,文人们都习惯去抨击毛延寿。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与之唱反调:"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意谓王昭君的美,乃是美在意态,那是平面的绘画所不能表现的,并不是毛延寿故意丑化了她。所以毛延寿后来被皇帝杀了,才叫死的冤枉。后来欧阳修写了一首《明妃曲再和王介甫》,提出所谓"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的命题,表示了对王安石的这一观点的赞赏之情。与此同时,欧阳修在他这首诗中,亦就王昭君的题材发掘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批评皇帝没有识见,连自己身边的宫女尚且美丑不识,又如何能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国家呢?最终屈服于北方少数民族,那也是必然的。即所谓"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组诗作品,是作者和王安石之诗而作的和诗,题材是王昭君的故事。

第一首由胡地习俗之异,写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第二首写了昭君从被选入宫到远嫁胡人的过程,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全诗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作者
欧阳修

作品出处
《全宋诗》


文学体裁
古体诗

创作年代
北宋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其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这组诗是为唱和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而作。

⑵胡人: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⑶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这里泛指华夏以外的各民族。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自汉代以来, 王昭君的故事一直是诗人们乐于吟诵的题材,但在主题上大多不出"悲怨"二字。其中著名的如卢照邻《昭君怨》、李白《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等都以渲染和挖掘悲剧内涵取胜。嘉佑四年(1059)王安石(字介甫)作《明妃曲二首》,议论新警,一时和者甚众。欧阳修也作两首以和。[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这组诗第一首头四句,破空而来,用类似散文的诗语,写胡人游猎生活,晴示胡、汉之异。接着以"谁将汉女嫁胡儿",接到明妃身上。写明妃以"汉女嫁胡儿",以"如玉"之颜面,冒"无情"之"风沙",而且"身行"之处,连"中国(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为琵却手琶",紧承"马上自作思归曲"。"推手""却手",犹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声词,如同现代说的"噼啪",以乐器之声为乐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画明妃满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却十分感人,连胡人听了"亦咨磋"不已。这种写法与王安石"沙上行人却回首"相同。以上三层,由胡、汉习俗之异,写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写到明妃思归作曲,谱入琵琶,层次井然,而重点在于这一琵琶"新声谱"。因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发慨叹的。

"玉颜"句承上;"琵琶"句启下。脉络十分清晰,而笔势极为矫建。作者所要讲的就是琵琶"传入汉家"以后的反应。明妃的"思乡曲",本应引起"汉家"的悲悯、同情与愤慨;然而"汉宫"中却将其视为"新声谱"来"争按",以别人的苦楚,供自己享乐。"遗恨"、"苦声"并没有激起应有的反响。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汉宫中"纤纤女手""学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为统治者喜好这种"新声"的缘故;而喜好这种"新声",正是因为他们"生于深宫之中",根本不知道边塞之苦。这里讲的就不止"纤纤女手"了。自石晋割弃燕云十六州,北边广大地区在北宋一直没有恢复,有许许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时,辽国、西夏交替侵扰,而宋朝君臣却仍粉饰大平,宴安如故。"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这正是作者对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与谴责。以前写明妃的人,或写明妃个人遭遇,或借以抒发"士不遇"的感慨,欧阳修却从夷夏之辨讲起,从国家大事着眼,这是他高于前人之处。而且,议论国事,却只就琵琶"新声"而言,能从小中见大,因而较《和王介甫明妃曲》后篇的"在诗中发议论",艺术性更强。

第二首诗中"汉宫"四句化用西汉李延年诗歌之意,略叙明妃事实,笔力简劲。"绝色"两句,紧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说话;"虽能"两句转向责备汉元帝,就事论事,语挟风霜。但这只是为下边两句作铺垫。

"耳目"两句,为全篇警策,宋人说它"切中膏肓"(《诗林广记》引钱晋斋语),得以广泛传诵。诗人说,眼前的美丑尚不能辨,万里之外的"夷狄"情况何以判断?又何以能制定制服"夷狄"之策呢?这是极深刻的历史见解,而又以诗语出之,千古罕见。事实却不是"制夷狄"而是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汉计诚已拙"这一判语。

"汉计诚已拙"语简意深,是全诗主旨所在。汉代的"和亲"与宋代的"岁币",同是乞求和平,为计之拙,正复相同。诗中表面上是说汉朝,实际上是说宋朝。妙在一经点出,便立即转入"女色难自夸",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则就成了《和亲论》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时泪"四句,用泪洒花枝,风起花落,渲染悲剧气氛,形象生动,但主要用以引起"红颜"两句。这两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欧阳修对王安石诗中讲的"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等语,也像王回等人一样,有所误解,故下此两句,以使之符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欧阳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别,亦于此可见。但解释时也不能太坐实,像钱晋斋说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于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见幸于元帝",则与篇首"天子初未识","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于诗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写"汉宫"不知边塞苦,后一首写和亲政策之"计拙",借汉言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间叙事、抒情、议论杂出,转折跌宕,而自然流畅,形象鲜明,虽以文为诗而不失诗味。叶梦得说欧阳修"矫昆体,以气格为主"(《石林诗话》),这首诗正是以气格擅美的。

折叠名家点评
叶梦得《石林诗话》引其子欧阳棐的话说:"先公(欧阳修)平生未尝夸大所为文,一日被酒,语棐曰:'吾诗《庐山高》,今人莫能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后篇,太白不能为,惟杜子美能之;至于前篇,则子美亦不能为,惟吾能之也'……今阅公诗者,盖未尝独异此三篇。"[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欧阳修
欧阳修
,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颖州。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3]

参考资料
1.《明妃曲和王介甫作》_欧阳修的诗  . 诗词名句网 . [2017-8-18]
2.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古诗文网 . [2017-8-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组诗作品,被称为是咏王昭君最好的诗。

第一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第二首诗描写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并委曲深入地刻画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义,塑造了一个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诗语言矜炼深雅,缠绵婉丽,艺术手法多样,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命题新颖,遭致纷纷议论,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作者
王安石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创作年代
宋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明妃曲二首⑴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⑵。

低徊顾影无颜色⑶,尚得君王不自持⑷。

归来却怪丹青手⑸,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⑹,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⑺;

寄声欲问塞南事⑻,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⑼;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⑽。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⑾。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⑿,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⒀,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⒁,尚有哀弦留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

⑵春风;比喻面容之美。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咏昭君一首有“画图省识春风面”之句。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⑶低徊:徘徊不前。

⑷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⑸归来:回过来。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⑹意态:风神。

⑺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⑻塞南:指汉王朝。

⑼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⑽咫尺:极言其近。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⑾“毡车”句: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 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⑿杆拨:弹琵琶的工具。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

⒀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⒁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折叠白话译文
其一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其二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之后。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明妃曲二首》体现出王安石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相当于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文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王安石既以小说手法与古文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文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诗。

折叠名家点评
近代高步瀛评这两首诗:“持论乖戾。”(《唐宋诗举要》)。[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小字冬郎,是李商隐的姨侄,他少有才华。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偓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诗中最后两句名句,将冬郎及其父亲畏之比作凤凰。丹山相传是产凤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开,凤凰偕鸣,其中雏凤鸣声清圆,更胜于老凤。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别名
韩冬郎即席送诗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出处
《李义山诗集》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创作年代
唐代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后世影响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折叠赠冬郎
李商隐
李商隐
十岁①裁诗②走马成③,[1]

冷灰残烛④动离情。

桐花⑤万里丹山⑥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⑦。[2]

折叠呈畏之
剑栈①风樯②各苦辛③,

别时冰雪到时春④。

为凭⑤何逊休联句,

瘦尽东阳姓沈人⑥。[3]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李商隐
李商隐
其一

①十岁: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韩偓十岁。

②裁诗:作诗。

③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④冷灰残烛: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⑤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桐,梧桐,传说凤凰非梧桐不宿。

⑥丹山:《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现常用后句,泛指后起之秀将更有作为,不可限量。丹山:传说为凤凰产地。

⑦雏凤清于老凤声: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偓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偓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雏凤"指韩冬郎,“老凤”指韩瞻,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

其二

①剑栈:剑阁栈道,此指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

②风墙:当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韩瞻在江南之地。

③各苦辛:兼指水陆行程。

④别时冰雪到时春:商隐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说“别时冰雪”。大中十年春随柳仲郢还长安,故说“到时春”。

⑤凭:请。此诗“别时冰雪到时春”巧妙联合何逊与范云联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⑥姓沈人:沈约曾为东阳太守,其《与徐勉书》中说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此处以何逊比偓,以沈约自比。

折叠白话译文
其一

李商隐
李商隐
(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偓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华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其二

我在靠近剑门栈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风樯的江南,我们俩天各一方。当初分别正值冰天雪地的时候,没想到,现在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将韩冬郎的诗才比作何逊,将我自己比作沈东阳的话,为了休联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尽了。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唐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在送别李商隐晚宴上,时年十岁韩偓即席赋诗,才惊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偓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思想内容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后辈的情真意切。

折叠赏析
其一

李商隐
李商隐
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此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记事已毕,转入评赞。为了不使诗句沦于一般的套语,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此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附和着老凤苍凉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这是非常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就都跃然纸上了。

使用鲜活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达形式是分不开的。

其二

李商隐自注:“沈东阳约尝谓何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终未能到。’余虽无东阳之才,而有东阳之瘦矣。”《南史·何逊 传》:“沈约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李商隐自注在文字上与此语略有出入。凭:请。何逊:南朝梁代著名诗人。《南史·何逊传》: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何逊与范云曾合作写《范广州宅联句》一诗:“洛阳城东西,却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濛濛夕烟起,奄奄残晖灭。非君爱满堂,宁我安车辙。”此诗的前四句为范云作,后四句为何逊作。东阳:沈约(441—513) 字休文,号东阳,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沈约自幼孤贫,笃志好学,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等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昌县侯。瘦: 瘦弱。《南史·沈约传》:“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梁武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 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意谓自己年老多病,因瘦弱的缘故,身上的腰带常常要移动孔洞)。”

在写法上,此诗别开生面。首句中的 “各”字,紧扣诗题“兼呈畏之员外”,写与韩瞻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二句顺势而下,将这种思念之情从冬季延续到春天,即通过时间上的延长暗寓思念之长久。 三四句回到赞扬韩偓的诗才方面,“瘦尽”二字回应首句中的“苦辛”,以沈约瘦弱之事并写两面,一写才不如韩偓,二写身世之感,暗寓诗人政治上的失意。[4]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李商隐
李商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上午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听取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温家宝说,如果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够好,那是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所限,希望得到人民的谅解。“雏凤清于老凤声”,我相信后人会比我做得更好。在我即将退休的时候,我对人民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813年—859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出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大李杜”为李白和杜甫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其诗作文学价值很高。诗题中的冬郎是晚唐诗人韩偓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交往和连襟。[5]

参考资料
1.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  . 古诗文网 . [2017-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孔明,孔雀明王//雀金裘,大光明普照菩萨。庞士元//王士元,雏凤清于老凤声。仇鸾。鸾凤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76
 楼主| 发表于 2024-8-5 09: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阳鸾凤山地名由来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
yuyan69810
2016-06-29 · TA获得超过1990个赞
关注
东汉末年,天成垸、千家洲、沙头等乡镇还未成为陆地,都是一派汪洋,赫山的山脚与南洞庭的湖水就是在此处相接。建安二十一年,东吴孙权唯恐刘备从益阳打开缺口攻占长沙,曾派大将鲁肃驻兵赫山,作为吴军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资江下游的沿河南岸,即从现在的青龙洲至益阳市龙洲中学,一线守将是东吴水军副将甘宁。资江北岸乃是关羽镇守。关云长单刀赴会的事故就发生在此处。他单枪匹马过资江,至鲁肃的辕门——赫山东风岭(即现在的赫山宾馆),与东吴的高层将帅会晤。双方虎视眈眈地对峙了大半年,最后达成和谈协议,关羽才领兵退守荆州。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资江南北两岸还保留了当时的甘宁故垒、鲁肃堤、关羽濑、马良湖、诸葛井等一系列重要遗址。
南宋时期,岳飞围剿洞庭湖起义军杨幺。为防止杨幺部队在南洞庭上岸进入雪峰山,岳飞率精兵驻守赫山。当时东风岭、七里桥、梓山冲等方圆十多里全是岳家军。主帅辕门设在东风岭西侧(即现在的赫山一小),山上旌旗蔽日、号角连天。而张宪、牛皋等人则分兵驻守沅江各地。由此可见,赫山是历代兵家必占之地,在军事上,有其至关紧要的战略意义。
岳飞得胜回京之后,当地人拆毁了岳家军搭建的营房,将拆下的木材在岳飞设立帅帐的地方建了一座三进五殿的中等型寺庙。庙内供奉的即有佛像,也有神像,甚至还像沧水铺的清修寺一样,供有轩辕和嫘祖的道祖之像。但在确定庙名的时候有多种不同意见:有的要定名关公庙,有的要定名城隍庙,还有的要定名轩辕庙。主持和尚及首事召集了多次专题会议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为了避免争执而产生矛盾,最后有人主张:几种意见都不采纳,干脆以赫山两个字来作为庙名,所以,才成了赫山庙。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寺庙才初步建成,占地一万多平方米。
但在开张念经的第一天却出了大事,庙内外突然阴风惨惨,还夹杂着一些哀鸣嘶叫。原来,几年前岳飞围剿杨幺的战役中,双方都有数万将士战死沙场。这些冤魂未散,聚集在此想借寺庙给予超度。几个得道高僧商议:必须马上动手做一个大型水陆法会超度亡魂、平服怨气。于是,一个祈风求雨的法会转眼之间变成了水陆法会。数年之后,岳飞被卖国贼秦桧污陷,与长子岳云在风波亭同时遇害。其魂灵也曾在赫山庙显圣,也是由此庙主持的超度。法事结束后,庙里还为岳飞雕了一尊木像供奉在关公殿,与关菩萨同受人间香火和朝拜。
岳飞死后,其子孙谨遵岳飞生前嘱咐,带了他的灵位从河南汤阴县举家迁徙,落户在岳飞自己早年选定的益阳县鸾凤山附近。现在,赫山区岳家桥镇的岳氏家族成员全都是岳飞的后裔。赫山庙自从两次水陆法会之后,便成了益阳所有寺庙中做水陆法会最具权威的专业性寺庙。当时,此庙香火比效旺盛。因为,庙址离古代驿道很近(大概不到六百米),又是南洞庭的水陆交际之处,来往人口较多。
到了清代晚期,天成垸、千家洲、沙头等地相继挽垸,赫山庙的近水优势已不复存在,香火也随之减少。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两个殿堂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后来,部分信士出面,将原庙搬到了金盆山,即现在的赫山区政府东面围墙之下,离驿道只有四五十步。不过,建筑规模缩减到了极小的程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21:45 , Processed in 0.0829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