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0|回复: 123

水中月镜中花&水月渡花魂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发表于 2024-9-5 13: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曲·虚花悟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红楼梦曲·虚花悟

  • 创作年代

    清朝


  • 作品出处

    红楼梦

  • 作者

    曹雪芹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诗词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折叠编辑本段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5.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7.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8.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折叠编辑本段鉴赏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搜索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3: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词 - 唐朝刘禹锡诗作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这两首是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秋词

外文名
Liu yuxi set

作者
刘禹锡


作品出处
《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创作年代
唐朝

目录
1作品原文
2基本信息
3词语注释
4创作背景
5作品赏析
6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秋词》
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上:冲破云层,领空直上。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逢:遇到,相逢。

译文

其首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其次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秋词
秋词
“诗言志”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赏析一

秋词
秋词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二首》)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同乐天登栖灵寺塔》)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他居然以此为乐。

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秋词
秋词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赏析二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赏析三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后人称做“诗豪”。又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参考资料
1.秋词  . 诗词名句网 . [2017-11-29]
2.秋词  . 古诗文网 . [2017-11-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出自宋代释惟白的《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

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赏析
  故事再生:南宋初年禅宗士珪禅师在温州雁荡一带宣讲佛法,一天说到了用心参禅的重要性。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然而,通过眼睛得到的信息是局部的,而体悟佛性需要用整个的心灵去感悟,这种体悟就不是用眼睛所能看到的,这种体悟是心灵的感应和接纳。如果把人的“眼见”等间接功能比喻为落花,将人的真心权且比喻为“水”,这种“水”是随缘而流动的水,不是死水。用“眼见”去体察人的真心,这就好比是“落花有意随流水”一样,所以一般情况下,难以体察到这种整体性特征,这就好比“流水无情恋落花”一样。

  禅宗的微言大义艰深难懂,用落花流水的比喻,浅显地道出了心灵对事物感知的大道理,也道出了凡人看世界,只会用眼,不会用心的禅理。

  故事横生:落花和流水,可以构成多种意境,有用“流水落花”形容春残景象;亦有比喻被打得大败的“落花流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初说的是禅理,而现在更多的用来描述情感。落花遇见流水,实属天意,而流水不恋落花,亦是无奈,在人生旅途上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构成了一幕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总让人牵怀。

释惟白,号佛国,住东京法云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所集《续灯录》三十卷入藏。《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ad526ae6199e.aspx
释惟白
释惟白

释惟白,号佛国,住东京法云寺。为青原下十二世,法云秀禅师法嗣。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以所集《续灯录》三十卷入藏。《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1篇诗文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猜您喜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布衣得暖真为福,千金平安即是春。——《增广贤文·下集》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王昌龄《出塞二首》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但存夫子三分礼,不犯萧何六尺条。——《醒世恒言·卷十三》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一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柳吐黄金,梅含碧玉。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渔父》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扫码下载
客户端会员免广告


扫码下载
APP会员免广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21: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庭秋
作者: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20e68621f077.aspx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392篇诗文 ► 300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3: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对月有怀
- 360国学

中秋对月有怀》清·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风前影&月下俦===风月宝鉴//清风明月//风花雪月}】
收起


中秋对月有怀》清·潘世恩
退直萧间昼掩扃,晚来步屟向中庭。秋高但觉步辰近,人定微闻风露馨。三五夜看金镜满,八千里望白云停。奎垣坐对冰心印,应念寒窗镫火青。

收起


中秋对月有怀》宋·徐鹿卿
前年今日文闱里,鏖战纷纷酣万蚁。去年归去浙江头,尘满征衫未曾洗。今年又对梅花岭,日味齑盐翻故纸。乾坤一季两中秋,兄弟三人各千里。伯兄恍作期年别,夏口武昌几山水。季弟秋初辞母去,去日不堪重倒指。孔怀一念我既然,伯季念吾亦如此。天涯海角渺相望,蓬转萍浮无定止。古言秋月只愁人,人自关心何预此。阴晴圆缺岁复岁,离合悲欢固其理。何时当有二顷田,归卧云山漱清泚。烹茶煨栗对秋辉,老稚团栾相尔汝。此心烱烱明月知,一醉狂吟聊复尔。诗成乡梦透泉溪,人物山川亦良是。殷勤多谢桂花风,忽遣清香唤人起。






月下独酌·其一
[ 唐 ] 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广陵怀古 其八
[ 明 ] 史鉴

原文

春风孤棹远经过,千古繁华逐逝波。楚地江山今尚在,隋堤杨柳已无多。

璚花台古游仙往,芍药厅荒牧竖歌。二十四桥明月夜,吹箫人去奈愁何。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清丽俊爽,以此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描写思念的诗词作品[/url][color=rgba(0, 0, 0, 0.6)]共34个词条3.8万阅读


春江花月夜
[color=rgba(0, 0, 0, 0.6)]《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突破了梁陈宫体诗的狭小天地,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艺术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olor=rgba(0, 0, 0, 0.6)]《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olor=rgba(0, 0, 0, 0.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创作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思致委婉,境界层出,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无题二首
[color=rgba(0, 0, 0, 0.6)]《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组诗作品。第一首为七言律诗,着重抒写相爱而受到重重阻隔不能如愿的怅惘之情。首联交待时间和地点,即昨夜身处星辰高挂的静谧幽深的夜空下;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颈联写送钩射覆酒暖灯红之乐,衬托出萧索孤独之情绪;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自叹事业无成而身不由己。第二首为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追忆对一位女子的无限爱慕之情,在内容上是对第一首的补充说明。诗人在对爱情的表达中,也隐约透露出身世的感伤。这组无题诗感情深挚缠绵,意象错综跳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抒写心理活动方面尤为出色,历来脍炙人口,堪称千古佳作。


[url=]描写友情的诗词作品[/url][color=rgba(0, 0, 0, 0.6)]共95个词条4.3万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olor=rgba(0, 0, 0, 0.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olor=rgba(0, 0, 0, 0.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送友人
[color=rgba(0, 0, 0, 0.6)]《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漂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概述图片参考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color=rgba(0, 0, 0, 0.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url=]《唐诗别裁集》收录的杜牧诗作[/url][color=rgba(0, 0, 0, 0.6)]共18个词条1.2万阅读


寄题甘露寺北轩
[color=rgba(0, 0, 0, 0.6)]《寄题甘露寺北轩》是唐朝诗人杜牧所作的七言律诗。

题青云馆
[color=rgba(0, 0, 0, 0.6)]《题青云馆》是唐朝诗人杜牧所作的七言律诗。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color=rgba(0, 0, 0, 0.6)]《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该诗盛赞张祜的诗才,指责朝廷大臣昀妒贤嫉能、不能用人,对朋友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均叹惋和不平。

街西长句
[color=rgba(0, 0, 0, 0.6)]《街西长句》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诗词之一。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著名诗人之一,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作品名称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    者杜牧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目录




作品原文
播报编辑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

注释译文
播报编辑


词句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1-2]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3-4]

创作背景
播报编辑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或开成元年(836)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扬州,与韩绰是同僚。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5]

作品鉴赏
播报编辑


整体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6]

名家点评

宋代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情虽切而辞不露。 [7]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韩之风致可想,书记薄幸自道耳。 [7]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秋尽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尽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诗杜牧在淮南而寄扬州者,盖厌淮南之摇落,而羡江南之繁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余戏谓此二诗(另一指《江南春》)绝妙,“十里莺啼”,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7]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优柔平实,有似中唐。 [7]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次焱曰:对草木凋谢之秋,思月桥吹箫之夜,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何处”二字最佳。陆时雍曰:杜牧七言绝句,婉转多情,韵亦不乏,自刘梦得以后一人。牧之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素恋其景物奇美。此不过谓韩判官当此零落之候,教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桥”之夜在于何处?含无限意绪耳。 [7]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作“草未凋”,本句始有意;若作“木”字,读之索然矣……扬州本行乐之地,故以此(按指“玉人”句)讯韩,言外有羡之意。 [7]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一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7]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丰神摇曳。 [7]
清代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只此七字,便已妙绝(末句下)。 [7]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7]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末二句下)。 [7]
清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风流秀曼,一片精神。 [7]
清代赵彦传《唐绝诗钞注略》:《天禄识馀》:“教”、“学”,古文通用。唐人“玉人”云云,乃学吹箫也。唐诗中“教”字皆乎用,无去声字;且“学吹箫”煞有风致,“教吹箫”有何意味耶? [7]

作者简介
播报编辑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8]

扬州慢·淮左名都【作者】姜夔【朝代】宋译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标签:
情感抒情写景宋词三百首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url=]讲解[/url]
[url=]知识锦囊[/url]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孤单可怜。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年年有谁欣赏为谁而生?


[url=]赏析[/url]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 古诗文网>>



作者介绍

姜夔(kuí),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百科详情>>

月下独酌·其一
[ 唐 ] 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注释

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

间:一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既:已经。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国魏嵇康《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miǎo)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19: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酒一樽,琴三弄。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普天乐·垂虹夜月》

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酒一樽,琴三弄。唤起凌波仙人梦,倚阑干满面天风。楼台远近,乾坤表里,江汉西东。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月光清寒,好象盛冰的玉壶那样皎洁明净。天上的明月出没在云间,地上的长桥如苍龙横卧水面。美酒一樽,瑶琴三弄。吸引仙女凌波而来,凭依着阑干任天风拂面。放眼望去远远近近的楼台殿阁,天地辽阔,江水浩瀚无边。

注释
中吕:宫调名。
普天乐:曲牌名。又名《黄梅雨》。南北曲皆有此曲牌。北曲属中吕宫,南曲属正宫;句法也各不同。
本篇为作者《吴江八景》之一。吴江:在今江苏省。古吴江泛指吴淞江流域,大致包括苏州、太湖和长江下游一带。垂虹:指吴江上的垂虹桥。桥有七十二洞,俗称长桥。因桥形若虹,故名。今已不存。
玉华:指月亮的光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这首写景的小令情致幽深,气势浩大,颇值得玩味。

  起笔直写月光,与题目相照应,“玉华寒,冰壶冻”,垂虹桥上的月色皎洁明净,清寒得如同盛满冰水的壶。开头两句以“冰壶”来比喻月色,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清亮。“云间玉兔,水面苍龙”,月光的清辉洒满大地,抬头仰望天空,看到的是一轮明月在云间游走;低头远望大地,看到垂虹桥如长龙一般盘踞在吴江上。相传,生活在月中的嫦娥有一只玉兔,此处用“玉兔”代指明月,将明月在云间出没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将垂虹桥比作“水面苍龙”,则将垂虹桥盘踞水上,似要腾空而起的雄伟气势写尽。

  时隐时现的明月和有腾空之势的垂虹桥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普天乐·垂虹夜月》是一首散曲。此曲描绘出时隐时现的明月和有腾空之势的垂虹桥共同构成的一幅迷离梦幻的图景,摹写了游人在月色朦胧的垂虹桥上雅兴大发、饮酒弄琴、极目远眺的情态。全曲处处写景,无一字感慨,但景中有情,涵纳着许多思索和慨叹;其用笔奇妙诡谲,境界时而粗放开阔、时而迷离模糊、时而缥缈深远,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写得迷离惝恍、悠远飘渺,富于艺术表现力。
创作背景
  徐再思曾离开家乡,在太湖周边一带飘泊,这是他客旅吴江(今属江苏)时创作的小令。他夜临吴江垂虹桥,凭栏而立,看着清寒的月光,浩瀚的江水,不禁心生慨叹,于是创作此曲。

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79bc07db1e74.aspx
徐再思
徐再思
徐再思(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42篇诗文 ► 54条名句

写意二首
[ 唐 ] 牟融

原文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

青毡泠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萧萧华发满头生,深远蓬门倦送迎。独喜冥心无外慕,

自怜知命不求荣。闲情欲赋思陶令。卧病何人问马卿。

林下贫居甘困守,尽教城市不知名。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明代 / 高启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出自明代高启的《咏梅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诗文赏析
[搜索 国学梦 即可回访本站]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作者介绍

高启 :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09: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观音(水月觀音)的解释

引用解释
佛经谓 观音 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 水月观音 。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蒋凝 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号 水月观音 ,前代 潘安仁 、 卫叔宝 何以加此。” 宋 朱淑贞 《偶得牡丹》诗:“自非 水月观音 样,不称 维摩 居士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你道是 河中 开府相公家,我道是 南海 水月观音 现。”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七场:“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经,弃了木鱼,丢了铙钹--学不得罗刹女去降魔,学不得 南海 水月观音 座。”
该问答社区《水月观音(水月觀音)的解释》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ask_98433643ac984336_explain/




水月观音
[color=var(--GBK04A)]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佛学: 【水月观音】 (梵Ta^n%kas/ri^) 三十三观音之…查看全部内容

关注话题
[color=var(--GBL05A)]​管理
​分享











[backcolor=var(--GBK99A)]



简介[color=var(--GBK04A)]水月观音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   佛学:   【水月观音】   (梵Ta^n%kas/ri^)   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  水月观音的图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发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相传是唐代中叶所作。

更多信息[color=var(--GBK04A)]
  • 又称
    菩萨
  • 拼音
    shuǐyuèguānyīn
  • 又见
    《法华经·普门品》
  • 中文名
    水月观音
  • 出自
    元·王实甫《西厢记》
  • 意义
    喻人物仪容清



辽代水月观音像年年有余_85d6关注IP属地: 天津
0.0022018.11.18 22:34:50字数 205阅读 9,257



辽代水月观音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据说美国人最初看到这尊观音像时,它被分割成几部分摆在古董商的后院,身上盖着白雪。
收购的人不太在意,以为是明代的,拒绝购买,后来被卢芹斋买下。
当纳尔逊博物馆从卢芹斋手里买下时,付出了高于当时几倍的价格。这尊水月观音像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前主管称赞为“是现存的中国最壮观的雕像,是中国之外最好的雕像”,是“宗教和美学的胜利”;
被媒体称为“三十件在美国公众机构中最好的作品之一”。









































[color=rgba(150, 150, 150, 0.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3人点赞



日记本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简书APP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

年年有余_85d6人生若尘露!
总资产285共写了6.3W字获得1,459个赞共190个粉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5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月
【作者】宋祁 【朝代】宋拼音
渺渺遡云波,盈盈柅霜驭。
碎璧拥舟来,流金映沙聚。
夜寂波已休,何人荐真趣。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百科详情>>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 宋 ] 晏几道

原文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译文

借着醉意拍春衫,回想着,旧日春衫上的香。天将离愁与别恨,折磨我这疏狂人。路上年年生秋草,楼中日日进夕阳。登楼望;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在哪方。相思话语无诉处,又何必,写在信纸上,费了泪千行。



注释

旧香:指过去欢乐生活遗留在衣衫上的香泽。

无凭语:没有根据的话。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


“水茫茫天地一流觞”出自屈原的哪首诗?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个回答#热议# 不吃早饭真的会得胆结石吗?

武学阳阳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10-1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关注



《屈原全集》里没有找到,不过《哀郢》的大意和这个相近。


文章内容为:   

浮过夏水之头而西行兮,

回首不见故都之门墙。

怀伊人难诉我心之哀伤兮,

路漫漫不知归于何方。

借风波送我于江水之间兮,

水茫茫天地一流殇!

《哀郢》内容为: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

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凌阳侯之汜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忽若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

外承欢之[氵勺]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

尧舜之抗行兮,了杳杳而薄天。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

乱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什么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历经千年而不朽的思想境界
咸鱼道长2019-10-12 12:2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个词,叫做“真人”,道教一般用作尊称,那么什么是真人呢?古代道家、道教称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真正觉醒、觉悟的人,为真人。是一种非常高深莫测的境界。
真人、仙人、佛,叫法不同,但都是差不多的含义,虽然大家感觉好像道教中叫真人挺随便的,但实际上真正能达到真人境界的人,基本没有。公认的,就只有太上道祖老子的四位弟子,并称为道教四大真人。


一、南华真人。即道家庄周,代表作《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真经》。庄子完美的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后人有“老庄”之称。我们熟悉的鲲鹏就是出自《庄子》,此外子庄周梦蝶、子非鱼等典故,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
庄子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庄子》开篇即名逍遥游,人与物质的关系本质就是相互转换的,梦与醒、生与死也不过是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而已,只有领悟精神和物质的转换,才能真正的逍遥。


二、通玄真人。姓辛名銒,一名计然,号龙拯,又称文子,代表作《文子》,即《通玄真经》。传说文子师承老子,更孔子是同时期的人,曾授弟子范蠡七计灭吴,范蠡用了五计吴国就灭亡了,由此可见文子具有一定的出世思想。
兔死狗烹、竭泽而渔等典故皆处于《文子》,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最早也出自文子的“擅泳者溺”,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最早定义宇宙概念的人,也是文子。可见其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十分深远。


三、冲虚真人。即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学家列子,名御寇。代表作《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其主张清静无为、贵虚等思想,什么是贵虚呢?即去除心中的杂念,保留人清静自然之本性,即可达到忘形骸,虚物我,一荣辱,齐生死的境界。
传说列子修道九年,可以御风飞行,常乘春风以游八荒,《庄子》称赞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为什么列子可以这么优秀呢?庄子说,列子达到了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的人。


四、洞灵真人。即春秋时期的亢仓子,老子的弟子,代表作《亢仓子》,又称《洞灵真经》,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的思想。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的解说,亢仓子将道家思想发挥到极致,包含君、臣、政、兵、农等等,皆有道之用。
亢仓子可以说的道家的实用派,跟儒家思想颇有相似,比如亢仓子的名言,“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说人要不断的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进步。修身和治国,皆是以道为根本。
以上就是传说中,洞察宇宙和人生本源的道教四大真人,可见所谓真人,他们的肉体可能早已腐朽,但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一直影响中华文明两千多年,也将随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这才是真正的真人。
我是咸鱼道长,感谢您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0: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515ea88d1858.aspx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336篇诗文 ► 2727条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21: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仙子
- 360国学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收起
《天仙子·观舞·般涉调》宋·张先
十岁手如芽子笋。固爱弄妆偷傅粉。金蕉并为舞时空,红脸嫩。轻衣褪。春重日浓花觉困。斜雁轧弦随步趁。小凤累珠光绕鬓。密教持履恐仙飞,催拍紧。惊鸿奔。风袂飘飖无定准。
收起
来自360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5: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叹水别白二十二

刘禹锡〔唐代〕

水。
至清,尽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url=][/url]
[url=][/url]




译文及注释[url=][/url]

译文
水,极其清澈,极为漂亮。
从一勺,到汇聚成河奔至千里。
对人和物都有好处,一会急行一会缓止。
有品行的都是如此,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你在金谷的堤上,我在石渠的署里。
两心相应和流水一般,慢慢流动无穷无尽。

注释
至清:过于清澈;极其清澈。
尽美:极美;完美。
道性:有道德品性、合道之性、出家人所谓修道之情志等义。
金谷堤:洛阳金谷园中之堤。金谷园为晋朝巨富石崇所建。刘以此借代白居易所在地洛阳。
石渠署:即石渠阁,汉宫中藏书之处,在未央宫殿北。这里用以代刘所在

[url=]展开阅读全文 ∨[/url]




赏析[url=][/url]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 唐 ] 张南史
原文


月,月。暂盈,还缺。
上虚空,生溟渤。
散彩无际,移轮不歇。
桂殿入西秦,菱歌映南越。
正看云雾秋卷,莫待关山晓没。
天涯地角不可寻,清光永夜何超忽。

作者介绍

张南史
张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后折节读书,遂入诗境,以试参军。避乱,居扬州。再召,未赴而卒。代表作有《同韩侍郎秋朝使院》、《寄中书李舍人》、《殷卿宅夜宴》、《春日道中寄孟侍御》、《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等,其中以前六首咏物诗最有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5: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七言
作者: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https://www.gushiwen.cn/authorv_b90660e3e492.aspx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1129篇诗文 ► 5980条名句

三五七言 - 唐代诗人李白作品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三五七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在形式上,此诗就像是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从创作机制方面分析,它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在诗歌体式上,李白发明的这种"双片叠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鉴和总结了其他诗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歌辞创作的实践体悟而获得的成功。







基本信息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三五七言:一种诗歌体式,其句式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

⑵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折叠白话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

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

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

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

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言情之作。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1]


折叠名家点评

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3]

玉阶怨【作者】李白【朝代】唐拼音
译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标签:
宫怨情感孤独唐诗三百首


[url=]译文[/url]
[url=]注释[/url]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url=]赏析[/url]

本题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写一位贵妇寂寞和惆怅的心情,久盼所爱不至,直至夜深还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诗词名句网>>







参考资料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唐 ] 李白

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一,有人一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一,有人正在一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经·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伤心:极致,非常。此处是说暮山之青。

暝色:夜色。

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5: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玉阶怨
【作者】李白 【朝代】唐拼音 译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标签: 宫怨情感孤独唐诗三百首
译文 注释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赏析
本题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写一位贵妇寂寞和惆怅的心情,久盼所爱不至,直至夜深还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诗词名句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镜花水月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镜花水月,汉语成语,拼音:jìng huā shuǐ yuè,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空灵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出自《诗家直说》。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镜花水月

拼 音
jìng huā shuǐ yuè

反义词
有案可稽


近义词
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注 音
ㄐㄧㄥˋ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ㄩㄝˋ

目录
1成语解释
2成语典故
3用法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解释
【解释】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出处】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 ◎何其芳《梦中道路》

【近义词】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1]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典故
《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

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化无四大五根。所以者何?造色之法,不离四大,而今有香之物,必有四法,色、香、味、触;有味之物,必有三法,色、味、触;有色之物,必有二法,有色、有触;有触之物,必有一法,即触法也。余者或有或无:如地,必有色、香、味、触。水有色、味、触,若水有香,即是地香。何以知之?真金之器,用承天雨,则无香也。火必有触,若有香者,即是木香。何以知之?火从白石出者,则无香也。风但有触,而无色也。若非色之物,则异今事。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化亦如是,法身亦然[2]。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感情色彩】:镜花水月是贬义词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常用程度】:常用[3]​

参考资料
1.镜花水月(鏡花水月)  . 汉典 . [2024-1-4]
镜花水月
拼音:
jìng huā shuǐ yuè
注音:ㄐ一ㄥˋ ㄏㄨㄚ ㄕㄨㄟˇ ㄩㄝˋ

词性:
成语
镜花水月的意思
词语解释:
镜(hao86.com好工具)花水月jìnghuā-shuǐyuè

(1) 镜中花与水中月,指意境不可以形迹求。比喻空幻飘渺


诗有可解不可解,若镜花水月勿泥其迹可也。——《诗家直说》

flowers in a mirror and the moon's reflection in the water
引证解释:
⒈ 参见“水月镜花”。参见“水月镜花”。


镜中花,水中月。语本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1)比喻虚幻的景象。 《说岳全传》第六一回:“阿弥陀佛,为人在世,原是镜花水月。”
《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我和你镜花水月閒消遣,何必名贤胜地逢。”
柯灵《香雪海·春节书红》:“这些镜花水月式的幻想早被现实的罡风吹了个烟消云散。”
(2)比喻空灵的诗境。 何其芳《梦中道路》:“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

国语词典:
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比喻空幻不实在。《镜花缘.第一回》:「小仙看来即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也作「水月镜花」、「水月镜像」。

成语解释
【解释】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的景象。也用于比喻诗中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所谓空灵的意境。

【出处】唐 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何其芳《梦中道路》)

【近义词】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梦幻泡影、幻梦成空、虚无飘渺、虚无缥缈

【语法】镜花水月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
镜花水月 (汉语成语)
镜子里的花;水中的月亮。比喻虚幻的景象。也用于比喻诗中不能从字面来理解的所谓空灵的意境。
镜花水月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水月镜花虚无飘渺一纸空文镜里观花幻梦成空水中捞月虚无缥缈梦幻泡影空中阁楼
反义词

有案可稽
镜花水月造句
人永远看不破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我终于明白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这些镜花水月式的幻想早被现实的罡风吹了个烟消云散。实验成功了,古代神话中那些镜花水月的幻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人生在世,荣华富贵譬如镜花水月,不必放在心上。他有许多美妙的设想,但都是镜花水月,根本无法实现。爱情如镜花水月,我要尽力释怀。理想破灭,恍如镜花水月,让他唏嘘不已。如果我的爱终究是镜花水月。欧盟和欧元区都不会是镜花水月,但二者都需要修正。
该汉语词典《镜花水月是什么意思|镜花水月的解释是什么》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9a79c43ac99a79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镜花水月
作词:胡力
作曲:胡力
编曲:杨一博
演唱:李玉刚
啊~~~~~~
镜照佳人花无眠。
水映残月月无颜。
风吹花,枝儿摆。
月儿走,心却留。
镜中的花为谁红,水中的月为谁艳。
月影留下百合窗,花儿凋落为谁伤。
问你酒醉几时休,花儿开满了枝头,
水中倒影月消瘦,残月照到岳阳楼

镜照佳人花无眠。
水映残月月无颜。
风吹花,枝儿摆。
月儿走,心却留。
镜中的花为谁红,水中的月为谁艳。
月影留下百合窗,花儿凋落为谁伤。
问你酒醉几时休,花儿开满了枝头,
水中倒影月消瘦,残月照到岳阳楼

镜中的花为谁红,水中的月为谁艳。
月影留下百合窗,花儿凋落为谁伤。
问你酒醉几时休,花儿开满了枝头,
水中倒影月消瘦,残月照到岳阳楼
残月照到岳阳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月镜中花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水中月镜中花同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水中月镜中花

外文名称
flowers in a mirror or the moon in the water; an illusion.

解释
同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


语法
联合式

相关词语
镜花水月、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目录
1语法
2用法
3出处
折叠编辑本段语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折叠编辑本段用法
水中月镜中花,是用来描写一些故事的结局,水中月也可以描写人长得漂亮,气质优雅。镜中花则代表气质端庄。

【示例】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 ◎何其芳《梦中道路》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唐·裴休

《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听众仙女弹唱的歌曲中,枉凝眉位列第二首,说明此曲非常重要。"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一句在枉凝眉曲中是点题之句,就如曲名的意义:一切不过是虚空一场,都是幻象,不是真实的。枉凝眉这首咏叹爱情的曲词,描述的是宝黛之恋,还是史湘云和妙玉呢?应该都有理由。黛玉是"仙葩",宝玉是"美玉",黛玉爱哭,所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但是"仙葩"是说的一种花,而黛玉并不是花,是一株仙草,史湘云却曾头枕海棠花深睡。"美玉无暇"通常形容的是女性,所以也可能是描写妙玉。究竟这首极重要的词描写的是谁?如果是宝黛之恋就很正常,如果是另有其人就说明这个人在作者心目中占有极高位置。如果真是写湘云与妙玉,那关于脂砚斋究竟是何人的说法就可以有结论了:帮助作者完成这么重要的作品并且很可能是作者当时生活当中唯一的伴侣,当然要把她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镜中花什么的一首歌
axy3648422492013.11.07浏览38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kenny500
2013.11.08
满意答案
87版红楼梦中的一首歌。

歌名: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暇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
终虚话
啊.......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
能有
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
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6: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枉凝眉
作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注释
  1.阆苑(langyuan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赏析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7: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月 - 词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水中月,与之相近的是镜中花,比喻可以看到,但却是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出自《大智度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水中月

与之相近
的是镜中花


意义
可以看到却是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

出处
《大智度论》

目录
1词语解释
2引证解释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水中月,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一切法(事物)都无实体。后用来喻指虚幻的景象,不能成为现实。语出《大智度论·初品·十喻》:"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

折叠编辑本段引证解释
《红楼梦》曲《枉凝眉》,去掉[红楼梦·引子]和[收尾·飞鸟各投林],还剩下以下这12支:

[终身误] 对应宝玉

[枉凝眉] 对应钗黛

[恨无常] 对应元春

[分骨肉] 对应探春

[乐中悲] 对应湘云

[世难容] 对应妙玉

[喜冤家] 对应迎春

[虚花悟] 对应惜春

[聪明累] 对应熙凤

[留余庆] 对应巧姐

[晚韶华] 对应李纨

[好事终] 对应秦可卿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须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水中月和镜中花表面上是指虚无的两个人,是站在宝玉的立场上而言的,钗黛这两个人他都没有得到,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水中月是指黛玉投水入月而死的结局,镜中花是宝钗最后容颜老去,对镜空叹的结局。

这首曲是描述的黛玉和宝钗,她们都是美好的女子,在前世,绛珠草为黛玉,神瑛侍者是宝钗,本是恩人,相继转世后,再次在人间相聚,并喜欢上同一个男人宝玉,他由三生石转世,三生石与绛珠草相依相伴,久而生情,生就木石前盟,见绛珠仙子转世,他也追来,黛玉因与宝钗争夺心上人,泪尽,是为还泪给前世的神瑛侍者。

冷月葬花魂,黛玉在月圆之夜,投入寒塘,月影凌乱后,绛珠花魂驾鹤升天,是为凄美结局,与枉凝眉中的"水中月"摇摇相对。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是谁wpxnaeoaw262023.03.06· 北京[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jraql7332023.03.07 · 北京


满意答案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描述的是贾宝玉,体现了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俊美得几乎不像一个男孩子。他面容明朗,流光溢彩。月与花本已美丽,而中秋之月,尤为圆润清朗;春晓之花,尤为鲜艳润泽。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这里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整齐的鬓发,茂密修长的眉,直率可爱中透出勃勃英气;而红润的面色、灵活多情的眸子,又有几分女儿气,但这并非柔弱无力。
这段外貌描写集中了作者的笔力,是所有外貌描写中最详尽的一段。宝玉的玉树凌风,非一般男儿的气质,有富家公子的形态,更有神仙般的韵味。



扩展资料:
《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在他们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叛逆思想、爱情、家族命运这三方面有机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
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情极之毒”既是贾宝玉性格偏僻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他对残酷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控诉,对大观园女儿悲剧的一种无声的叹息,对木石前盟的一种无言的忠贞。他看破意淫,恰是意淫理想的幻灭;他悬崖撒手,何尝不是人生一大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18 , Processed in 2.6386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