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回复: 0

明代开始“赫山”是如何逆袭的?推手是益阳历史上最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1
发表于 2024-9-15 09: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开始“赫山”是如何逆袭的?推手是益阳历史上最有为领导之一 2017-12-06 22:56

益阳人很有意思,对于地名的来历,越是与自己相关、叫得多的地名,便越是说不清道不明,就比如益阳名称的来历,历来就没几个人说出所以然来,尽管也有解释,只怕自己都感到牵强。
再比如赫山,这是一个市区的地名,似乎到目今为止还是一个模糊的解释。区志云: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成立于1994年4月7日。
就这样一句话,只怕赫山区自己都感到苍白空洞,如果还有问:赫山庙名起于何时?是干什么的?庙在何处?就无人能说上来了,因此,在写赫山地名趣考时,弄清赫山地名的来历是一个首要问题,这里还得听我解说开来:
我们知道,益阳县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名垂益阳青史的县令,这就是建“龙州书院”、制定“益阳十景”、立学社20多所、西移益阳县城、二修《益阳县志》的刘激,这是一位才华横溢、要在益阳有所作为、并办实事的知县。故事还得从刘激成立龙洲书院的事情说起:
明嘉靖三十年(1551)益阳开创第一所学校——《龙洲书院》,但益阳传统的环境并不支持这种文明之风,把一群年轻人弄在这里读书,一抵不得衣穿,二当不得饭吃,误工误事。
因此,多数家长并不支持,有的还竭力反对甚至讲风凉话,已经招到的学生也形成不稳定的局面。
对此,刘激不得不与龙洲书院长教蒋道临亲自做许多稳定益阳学风的工作,具体讲,就是大兴斯文,展示儒雅。
所塑造的第一批人物便是龙洲书院所招收的几十名学生,要他们在言行举止上都要给益阳人一个全新的感觉,使老益阳人感到:只有读书,才可称为优秀的人才,所谓秀才,就是通过儒雅的修炼而打造出来的。
还准确的说,在刘激之前,益阳可说还是一个没文化之地,这除了没有书院学堂和秀才之外,许多地方连地名都没有,而有地名的,也是极其通俗外表化、如王家大坪、牛屎湾、芭茅坡,瓦窑冲等,不雅也无文化内涵,并且也是有音而难成文字。
因此,一个地名根据音腔成文可有四五种写法,这种局面,对有志要建设好一个县造福一方的知县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展示才志、也是需要改变的环境。
《龙洲书院》成立以后,为稳定当地学风,充实学生的学习实践知识,刘激便交给《龙洲书院》长教蒋道临一个任务:整理、修改、命名益阳县的许多地名。
这既是一个宣传推广读书风气,又是一个集学生于游学、家庭互访、可名标益阳青史的公益事业。
我们知道:“益阳十景”,就是刘激与蒋道临带领学生共同制定出来的,但我们不具体知道的是:益阳另外的许多带文化内涵和文雅的地名,也是刘激等所命的名,象金花湖、金银山、秀峰湖、大海塘等等。这其中就有“赫山”。
自然,“赫山”的来历并不是这么简单,要不也就没故事可以一笔带过了。赫山的原地名叫“橘土岗”,当然,这只是一个音腔,如写成文字可分别为“巨土岗”、“聚土岗”、“聚讨岗”甚至更多。我之所以写“橘土岗”,主要是依据老益阳人以形色命名的特点而认定,因其土的颜色为橘红色,这与资江北岸城区的土色是有很大区别的。
以前益阳城区之所以有“卖黄泥巴”的职业,就是南岸才有这种橘土的缘故。但这个橘土岗名字叫起来和书写都显得没有文化内涵,蒋道临和学生们依据益阳以色彩命名的特点,发现益阳唯独没有以红色命名的地名,如:黄泥湖、青龙洲、碧津渡(益阳人不喜绿色,像绿帽子、绿了汤,越煮越绿等,故叫碧)、白马山等,因此,便把橘土岗命名为“赤山”,即红山的意思。这个名字是与金银山、秀峰湖一同上报给知县刘激的。
但刘激接过这数十个新命名和定名的地名,唯独在“赤山”地名下用蓝笔标记,告知蒋道临:此地名早在前汉时就在洞庭湖闻名。
听说赤山已被定名,并在邻县沅江境内,蒋道临冥思良久,忽然灵机一动:赤山是一座岛,一座峰而已,而此赤山西起大海塘,东至七里桥,中被一“腰塘”隔开,有两座峰,即两座赤山,二赤为赫,就名赫山如何?刘激听后,沉寂片刻,连呼大妙:从此益阳五色齐全,赫山之名,日后定能显赫于世。
于世,用朱笔改成“赫山”二字。从此,赫山地名出现在益阳县志。确切时间应该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的二修《益阳县志》。
但“赫山庙”则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的事情了,赫山之名虽命名于明朝,但一直人丁稀少,不足十户,够不上“一甲”,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有十余户人家,编册为“十五里天成垸保赫山甲”,但老百姓则一直俗称为“赫山村”。
由于人口增多,加之这里为古驿道(今319国道)的路边,便建学堂一所,吸纳大海塘、七里桥、茂林、全丰、腰铺子等村的学生。之所以称“庙”,是因为清朝时期的益阳人把庙理解为“众人探求事物根由(广义因果)的场所”。
益阳的九宫十八庙,都是各行业集中学习的场所,但“赫山庙”由于是读圣贤书,行业属于文庙,确切时间是嘉庆二十年(1815),具体地址就是两山之间的幺塘村。
1980年,“益阳县革命委员会”迁入该村,于是,在1981年9月赫山庙村升格为“赫山镇”。
1994年4月,叫上两千多年的益阳县在益阳设市的改制中,改名为“赫山区”。
四百多年前连个“甲”都够不上的两座赤山,果然应验了老知县刘激的“赫山之名,日后定能显赫于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48 , Processed in 0.0592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