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4|回复: 70

庐陵匡氏===匡昕O-MF6624//O-MF576965朱祁镇本姓康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发表于 2024-9-27 0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朝齐庐陵(今江西永丰)人。性至孝,母病亡多日,其泣哭哀号,母竟苏醒,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0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道衡(540~609) 隋代诗人。字玄卿。汉族,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更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更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 ... 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  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人日思归
[ 南北朝 ] 薛道衡

原文
译文对照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才刚刚七日,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归家的日期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注释

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入春才七日:即人日。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落:居,落在.....后。

思:思归。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年),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隋朝大臣,著名诗人。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大业五年,逼令自尽,时年七十,天下...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07:5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匡姓 - 姓氏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53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而后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叔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匡姓

读音
kuāng、wāng、kuàng、qiāng

得姓始祖
匡句须


性质
姓氏

现代名人
匡萃龙等

历史名人
匡昕等

目录
1姓氏源流
2得姓始祖
3支姓始祖
4迁徙分布
5郡望堂号
6家谱文献
7匡氏名人
8宗祠通用联
9人口普查
折叠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匡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

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时期称广济,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亡,故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在大别山地区、江西大部、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很多匡姓家族和以匡字命名的,比如匡寨、匡家庄、匡营子、匡河乡等等,但是民间大多都是念qiang,近代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二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有个家臣名叫句须,后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 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是为湖南蒙衡康氏。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源流记载于湖南衡山《蒙衡康氏十修族谱》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须为得姓始祖。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初期,郑国有个邑地称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其时在当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匡氏。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巫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匡,亦称巫㑌、巫尩,也就是巫医,是商、周时期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巫师。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wāng。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亲自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以法匡正诸侯",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匡人之下配属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匡人氏、司匡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卝人,亦称丱人、眻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特别行业官称,专职掌管采矿事务,后世干脆白称其为"矿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卝人之职,其实在殷商时期即有,其时称作"司货",到西周时期按其职能改称为"卝人",春秋中期改称为"矿人"。在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卝人氏、丱人氏、矿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卝氏、丱氏、眻氏、矿氏等,再后有取谐音汉字为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匡氏最早将读音作kuàng。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塔喇氏,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塔喇氏族人数量庞大,后多冠汉姓为匡氏、白氏、唐氏等,今全国各地皆有分布。

满族、锡伯族匡氏,读音皆作kuāng。

折叠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折叠编辑本段支姓始祖
匡德:明初由泰兴蒋公桥迁丹阳仁济沙之东鲇山。是为江苏丹阳匡氏始迁祖。

匡仲实:元初居江西庐陵县燕子砶匡家畈,其孙匡文正,元至正十八年因避兵随父迁湖北罗田县,后迁安徽六安县齐云山下适一冲(后之匡家冲)。其父后返罗田,谱以匡文正为始迁祖。是为安徽六安匡氏始迁祖。

匡震隆:祖先本居山东平原,宋太平兴国间迁江西新喻县之西门。匡震隆在明洪武三年始迁醴陵县之北乡花桥。是为湖南醴陵匡氏始迁祖。

匡义宣:明永乐七年自江西泰和县金华山迁居祁阳西隅永隆乡泗水湾。是为湖南祁阳匡氏始迁祖。其孙匡添瑞生匡思明、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四子,匡思明即支祖。匡思文和匡思亮一支迁至衡阳市祁东县,今祁东县蒋家桥镇有后人为匡思文和匡思亮所立墓碑。

匡(康)珣:蒙衡康氏祖。宋初与梁灏同榜进士,官为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号十七客都使。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携子孙后代易匡为康。

匡九公:日照、胶州、赣榆匡氏始祖。诰封武德将军,生匡亨、匡福等五子,于元末迁居赣榆县旗山下东口村(今匡口村) ,长子匡亨迁至日照城前村(今日照市五莲县西城仙村),世居日照。次子匡福因抗倭有功封胶州守御所正千户授武德将军,由其长子世袭,长子德、次子贵世居胶州,其三子政、四子荣迁回赣榆守祖业。

折叠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历史上匡姓的迁徙与分布

明朝时,匡姓大约有1万2千人。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湖北、江西、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山东为匡姓第一大省,占匡姓总人口的29%。

当代匡姓的分布与图谱

匡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当代匡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为第二百四十八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江西、四川、山东,这8省大约占匡姓总人口的96%。湖南为当代匡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匡姓总人口的36%。匡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鄂渝黔桂、粤赣大部、福建西部、安徽西、南、江苏中、南、山东东、南、河南西、南、陕西东、南、甘肃东部、宁夏、四川东部、云南东段和西部、黑龙江、吉林北段、内蒙古东北,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8%,居住了大约73%的匡姓人群。在吉林大部、辽宁南端、山东中部、苏皖大部、上海、浙江西部、江西东北、福建东部、广东南端、海南北段、云南中部、四川大部、甘肃南部、陕西中部、河南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匡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0.06%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8%,居住了大约20%的匡姓人群。

今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山东省的鄄城县、临沂市郯城县、日照市东港区、青岛市胶州市,湖南省的长沙市、双峰县、醴陵市、常德市石门县、益阳市南县、娄底市、永州市宁远县、洞口县、衡阳祁东县、祁东县、隆回县、武冈市、耒阳市、郴州市桂阳县,四川省的安岳县、泸州市合江县、巴中市、遂宁市射洪县,遂宁市大英县、安岳县、自贡市富顺县,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盐城市建湖县、江都市、泰兴市,云南省的龙陵县,辽宁省的大连市瓦房店,河南省的长恒县、信阳市、南阳市新野县,江西省的吉安市吉水县、泰和县、九江市修水县、丰城县,黑龙江省的大庆市、佳木斯市,湖北省的汉川市、监利县、黄陂市、潜江市,河北省的秦皇岛青龙满族自治县、东光县,内蒙古自治区的海拉尔市,陕西省的镇安县,贵州省的思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清河县,台湾省,缅甸,泰国等地,均有匡氏族人分布。

折叠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折叠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任城:任城历史悠久,据传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为我国最早风姓古国之一。远在三皇五帝时,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朝时期为任国、邿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置任城县、亢父县,西汉时期为任城、亢父、属东平国。东汉章帝分东平国置任城国。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置为任城郡。西晋时期复任城国。北朝魏孝明帝神龟元年(戊戌,公元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浅村移于今济宁市任城路,并为任城郡治,隶兖州。北齐天保七年(丙子,公元556年)废亢父县。隋、唐、五代时期任城县建置名称不变,但隶属有别。五代时期的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置济州于巨野,任城属之。金国时期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庚午,公元1150年)济州移至任城。元朝时期,济州治所数易巨野、任城;"济宁"的名称始于元朝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以后虽州、府、县时有变更,而济宁之称,自此沿用不替。明朝初期为济宁府,后改为济宁州,废任城县。清朝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升济宁为直隶州,清雍正八年(庚戌,公元1730年)废,清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公元1776年)复为直隶州。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之后,废除封建帝制,在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州置济宁县,在此期间,济宁除设县外,先后分别设道、专员公署等省府派出机构,县隶属之;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3月设伪济宁县公署;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将城区划出设立济宁市;8月,将济宁县北部四个区划出,新建济北县。1949年9月,济宁县并入嘉祥县,划建济宁市。1951年2月,将济北县改称济宁县。1958年11月,济宁县并入济宁市。1965年5月,恢复济宁县。1983年10月,济宁县改称济宁市郊区。1994年1月18日,济宁市郊区更全名为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折叠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任城堂:以望立堂,亦称仍国堂、任国堂、邿国堂、济宁堂。

凿壁堂:汉朝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

乐安堂:同凿壁堂。

敦睦堂

解颐堂

佑启堂

培本堂

太和堂

经畲堂

匡家堂

敦厚堂

一本堂:江西蒙潭匡易康氏

崇本堂:江西分宜花园匡易康氏

折叠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折叠文献记载
江苏无锡匡氏宗谱十八卷,(清)匡士燮等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民国)匡维藩等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 湖南醴陵花桥匡氏房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匡震隆。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东鲁雷泽匡氏族谱,(清)匡海晨、匡其昌修,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匡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匡逢向等纂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解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云阳仁济匡氏家乘十二卷,(清)匡启仁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江苏省云阳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匡氏重修家乘十二卷,(清)匡安庚等主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匡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醴陵匡氏房谱二卷,首一卷,(清)匡光斐等倡修,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经畲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匡震隆。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匡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匡其仁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明]匡世隆。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宁远匡氏三修族谱[义宣派下仕贵支谱]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郴桂匡氏宗谱,(民国)匡炳麟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佑启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匡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资阳匡氏六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两卷、末三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 安徽六安匡氏宗谱三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匡良玳总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敦厚堂铅印本。注:始祖为[元]匡仲实,始迁祖为[元]匡文正。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湘潭淦田(株洲)匡氏四修续谱五卷,(民国)匡学珍等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培本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祁阳匡氏思明公四修支谱十二卷,首四卷,(民国)匡良钦等主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太和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匡义宣,先祖为匡添瑞,本支祖为匡思明,先祖为匡思亮、匡思俊、匡思文。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丹阳匡氏重修家乘二十卷,(民国)匡汉隆等主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乐安堂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明]匡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匡家堂匡氏六修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娄底湄水匡氏六修族谱[才玉]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娄底湄水匡氏六修族谱[良达]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娄底湄水匡氏五修族谱[良达]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锡山匡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十~十八卷。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 湖南匡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晋阳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湖南衡山蒙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修,民国年间铅印本。注:该支康氏本姓匡氏。宋朝袁州路都使匡繤避宋太祖讳,易匡为康,开康文举、康文才、康文弼三宗。注:先祖为[宋]康文举、康文才、康文弼,始祖为[元]康蕴学,先祖为康履常、康履祯、康履善。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广东杨梅庄匡氏六修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广州市杨梅庄。

折叠字辈排行
晋阳郡易匡为康氏珣公后排辈

即蒙潭始祖珣公(匡(康)珣,宋初与梁灏同榜。任袁州(今江西宜春、萍乡一带)都使,易匡为康)后第二十四世起:

"时元生孙德,曾受祖之佑

继起华国才,天朝载锡光

永思宗泽茂,家道世荣昌

先贤贻哲训,忠诚正纪纲

修齐治平守,创极理鸿章"。

江西修水匡氏字辈

良士从先圣 盛时重俊英 才全征学至 德立乐功成

东海传经远 修江衍教清 文章光尚国 世代显书声

河南潢川匡氏字辈

家贞伟国建,学士启忠贤

河南光山匡氏字辈

天王朝士 建国志宏 永世胜祖 自成大业

四川某支匡氏字辈

明定逢清,世颂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千载显荣。

重庆合川匡氏字辈

德成古本家,治国有良才,文明延世泽,林凤应田怀。

湖南祁东匡氏字辈

义仕添思永 必文景昌廷 万寿保元其 国正民良定

守宗代增光 作成群俊彦 秉简上玉堂 宏绪循祖训

恭和启吉祥 孝友传家策 清廉致四方 善余多美庆

德厚享安康 修身开寿域 恩泽颂超偿 宪典恒克绍

翰墨广生香 才高维造化 勋烈丕昭彰 英雄豪杰挺

荣华福禄扬 鼎兴隆盛业 绵远振朝纲 (共115辈)

湖南益阳匡氏旧字辈

禄福惟时雍,松国正昌隆,贤良诏上封,英才常蔚起,明哲耀先宗。新字辈:修齐至治平,科技雅章精,丕显宏民泽,累迁增祖荣。

湖南双峰匡氏原字辈

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发,文尧太祖,良臣佐国。重修字辈: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四修字辈: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求廷□,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湖南株洲县匡氏字辈

仕登朝邦,道学允章,绍成宗泽,世锡荣昌。

湖北黄冈某支匡氏字辈

国家兴隆,子孙永久,基绪克绍,先明慎守。

湖北汉川某支匡氏字辈

晋阳垂裕远,奕禩萃人贤,经济师周召,文章仿固迁。

山东临沂苍山匡氏字辈

继贵文明金 连德信传祥

湖南常德匡氏字辈

常德匡氏之堂号为晋阳堂,晋阳系今山西省太原一带。常德匡氏族谱首修(约1623年)字派为:贵秉升仪时;洪大子国正;应志仁义绍;开光明景运。二修(1892年)续字派为:丕显承先业;培植德泽长;克昌传有本;荣庆耀家帮。五修(1996年)续字派为:庞魁鼎盛世;金文书晋阳;汉博硕仕举;振天佑朝纲。

四川省富顺县板桥匡氏字辈

文章华国祚,诗礼振家声。大义承宗武,休光绐景明。

常怀山长志,永笃桂林情,荣德征余庆,云初自泰亨。

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匡氏字辈

家传百世辛,绍乃永华普

四川省合江县匡氏字辈

与承统占智,乃世崇万学。

朝法思维首,其道启光华。

文尉继先胤,德贤惠荣章。

宗泰定臻福,明伦家吉昌。

折叠编辑本段匡氏名人
折叠现代名人
匡萃龙

匡萃龙,1989年5月8日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

匡灿



匡灿,匡湾村人,中国内地男演员,影视编剧,导演,百度文学跟腾讯文学

匡灿

旗下作者,小说作品《谁是真英雄》《喜若忧天》《书剑留魂》《仙剑缘》《青春校园情》等多部小说作品,电影作品《剑灵》《三世缘》

折叠历史名人
匡章

匡章,战国齐将领。又叫章子、匡子。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秦国进攻。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备军)和北地之众攻燕,攻入燕都蓟城(北京),杀子之(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和燕王哙。齐军因行为残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军侵齐,打到濮水(经山东郓城至茌平东入济水),齐将声子被俘,他败走。愍王即位,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攻楚。他率军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是战国时代唯一一位在强秦崛起后能够攻破秦国函谷关的东方名将,他死后,新一代名将白起闪亮登场,六国再无机会。

匡衡

匡衡(?―约前32年),西汉臣、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世传其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识,为众学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术,仅官至太常掌故,补平原文学。元帝后,遂为博士、给事中,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韦玄为丞相,封乐安侯。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贤良,罢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后因兼并土地及奏劾中书令石显事被免为庶人,卒于家。

匡咸

匡咸,西汉臣。东海承(今山东峄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为左冯翊。其家代有为博士之人。

匡昕

匡昕,庐陵人(今江西永丰)。著名南朝齐国大孝子。性至孝,母病亡多日,其泣哭哀号,母竟苏醒,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匡才

匡才,邳州人(今江苏邳州)。著名金、元期间将领。原仕金为武略将军、邳徐兵马都巡使。金国灭亡后,率部降蒙古,守邳境。后领军攻宋,破五城,授沂邳东河监军,进沂邳东河元帅兼建武军节度副使。后宋朝大军大入境,匡才战死。

匡福

匡福,山东胶州人。著名明初将领。元朝时期曾任河南行省参政,后投靠朱元璋,为骑尉,从征战,守东海,击倭有功,授武德将军,世守胶东。

匡翼之

匡翼之,山东胶州千户所人(今江苏赣榆)。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年间进士,巡按贵州,授南京御史,改北京御史,奉旨清理陕西军政,除积弊。他弹劾不避权贵,忤刘瑾,出为四川副使,孤身舌战,平息少数民族起义,官终广东按察使。

匡源

匡源(1815―1881),清臣、学者。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棺罢匡源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

匡肯构

匡肯构,1940年2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高级畜牧师。1963年9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同时被分配到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科学研究所工作。1984-1992年任湖南省娄底地区对外经济贸易粮油食品公司副经理(副科级)兼工会主席。参加工作30多年来,先后在地级科研、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被评过五好青年、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计划生育模范、弘扬麒麟文化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传略被辑人《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辞典》、《全国优秀人才辞典》、《双峰县志》和《国魂》。

匡奕珍

匡奕珍,男,1961年9月生,江西万安人。大学文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全国商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内贸易部教材委员会委员,山东制冷冷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职业学校经贸类专业教研中心秘书长。主要著作有《制冷原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主持制订内贸系统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大纲》(1996年颁布执行),主审《热工理论与流体力学基础》(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制冷与空调系统给排水》(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制冷与空调设备》(中国商业出版社8月出版)、《制冷压缩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食品冷藏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等大中专教材。1999年6月入选《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

匡峰

匡峰,男,生于1976年,山东临沂籍人,EMBA,职业经理人。社会兼职曾任"各界文学联谊会"会员,"中国诗书画影艺术学会"会员,"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科教书社"特约撰稿人。年轻喜爱文学绘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各报刊发表,其绘画作品"登高视野远"文学作品"五月" "在不经意中想" "爱的几何" "回头一笑"、"什么样的我" "往事" "一起走过的日子" ,论文"个位是5的两位数平方的妙算" "多位数相乘的妙算"等作品入编各类报刊杂志,其名字编入《教改之星怀历》。现任一企业集团副总经理。

其他

其他匡姓名人有春秋时隐士匡裕;汉大臣匡昌;名士匡国策;明大臣匡文贞,医学家匡愚,学者匡如桐;清大臣匡开益等。近当代匡姓名人有解放军将领匡裕民、匡斌,政治家匡吉,数学家匡继昌,力学专家匡震邦,物理光家匡定波、匡光力,通信专家匡镜明,电子专家匡龙海,海洋学家匡国瑞,地球化学专家匡耀求,生物学家匡达人,动物学家匡溥人,植物学家匡廷云,建筑设计专家匡涌、匡振鶠,中药学家匡海学,医学家匡培根、匡调元、匡琴芳,心理学家匡培梓,教育家匡互生、匡亚明,哲学家匡萃坚,历史学家匡珊吉,社会学家匡长福,编辑家匡继先,作家匡文立,美术家匡剑,书画家匡亚夫,作曲家匡天齐,摄影师匡树山,戏剧演员匡冰颖,篮球运动员匡鲁彬等。

折叠编辑本段宗祠通用联
折叠四言通用联
源自匡邑;

望出晋阳。

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结庐得术;

凿壁偷光。

上联:周朝匡裕,字子孝,传生具神灵,成年学道,得神仙术,隐居南障山,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下联:西汉东海人匡衡,字稚圭,少贫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元帝时官太子少傅、丞相,封乐安侯。

号呼苏母;

诗说解颐;

上联:南齐匡昕,有至性,母亡经日,昕号叫,母即苏,时称孝感。下联:匡衡。

结庐体国;

凿壁偷光。

上联:周代匡侯后裔匡裕等兄弟七人,于庐山结庐而居。下联:匡衡。

疏傅宸极;

读借邻光。

折叠五言通用联
全联指匡衡。

倒履传佳话;

结庐见壮心。

上联:匡衡一次与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对方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下联:匡裕兄弟。

折叠七言通用联
河东元帅传名远;

齐国将军建树多。

上联:元代名将匡才,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下联:战国时齐国名将匡章,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精通医术名中外;

善于说诗解人颐。

上联:明代名医匡愚,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三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下联:匡衡。

军功炳炳武德将;

政绩赫赫安乐侯。

上联: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苏赣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参政,辞职隐居。张士诚聘以元帅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战功授山东沂州守御所百户,四年升莱州卫副千户,十四年授武略将军,率军在山东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大败倭寇,屡建奇功,使"东莱之人不复知有寇"。后以老病请致仕,升为胶州守御所正千户,由其长子匡德袭其职,移镇胶州,匡福被胶州匡姓后人尊为始祖。下联:匡衡。

折叠十五言通用联
兰州固美、孟渎尤佳,百世迁居名胜地;

凿壁引光、借书佣力,一朝封拜乐昌侯。

祠址已三迁,水秀山明人杰地灵名永著;

乐安传一脉,瓜绵椒衍祖功宗德泽长流。

匡姓宗祠"安乐堂"堂联。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普查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匡姓排名第279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1: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江西于都县匡裔方氏
匡氏匡裔源流概要

中华匡氏网 2013年4月23日 万家姓
江西于都县匡裔方氏(紫微方氏)

世系图-30

9世 仁貌(迁于都仙下)→10世 文谅→11世 成鹏→12世仕甫→13世 永宾→14世 以资→15世 汝济→16世 华书→17世 国英→18世 始珠→19世 克俊(徙居于都桥头乡坜迳)O→19世 克安(仙下方氏)O→19世 克珊(后裔徙居仙下乡龙溪)   

8世承胤公长子方仁貌少有志操,深谋远识,义勇过人,在当地一带极有声望。北宋初年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广东、福建洞寇滋事作乱,不断掠扰百姓,并向赣南一带窜进,官府组织地方民丁阻击防卫。仁貌公被官府任命为当地率兵长官(相当于元代的千户长),率领民丁守备于都中波岭堵截土匪向北进犯。途经于阳黄金乡紫微堡(现于都县仙下乡上方村洋田村一带)时,见其地开阔平坦,两溪潺流其中,水源便利,东、南丘陵山岗郁郁葱葱,山青水秀,野沃人稀,认为此地依山傍水,真是开居创业的风水宝地。宋至道丁酉(公元997年),仁貌公携十七岁的长子文谅公等到紫微堡开居(即现仙下乡上方村上方组)创业,成为匡裔方氏于都支派之基祖。

仁貌公传18世始珠公生三子,即19世克俊、克安、克珊兄弟三公,时为南宋末年。

[1]、桥头乡坜迳匡裔方氏

世系图-31

①、19世 克俊(徙居桥头坜迳)→20世 祥章→21世 肇复→22世 迹文→23世 由进→24世 姜阶→25世 衍志→26世 尧明→27世 廷奇→28世 司宿→29世 重澜→30世 典i(吉所公房)②O          O→30世 典y(福所公房)O→29世 重润(双桂公房)②、30世 典i→31世 昭迎→32世 代槐→33世 附仙(端云公房)   

①、桥头乡坜迳方氏

南宋淳v年间(公元1241―1252年),19世克俊公来到于阳长乐里坜迳(今于都县桥头乡坜迳),观其山水,以为吉地,遂从仙下上方屋迁徙到坜迳定居。其后裔前后又有分迁。现主要集居于于都桥头乡、仙下乡、马安乡,兴国杰村乡、埠头乡,分为吉所(典i)、端云(附仙)、福所(典y)、双桂(重润)公房。

②、桥头江背村松山方氏

29世重润公之长孙31世昭公,由桥头坜迳迁于桥头江背村松山背定居,现松山背匡裔方氏便为双桂公房之支房。

③、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方氏

克俊公后裔33世方附仙(端云)世居桥头坜迳,年仅35岁去世,遗下年幼的具徒(万标),具桑ㄐ闵剑┝阶樱赖于妣朱氏艰辛抚养成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万标、秀山兄弟俩去兴国县城,途经兴国大禾场立福里(今兴国埠头乡大禾场下方),见其境可垦荒种地,遂认为这里可以安家立业传子孙。回家后,兄弟即禀告其母朱氏,商议迁居去大禾场创业,朱氏欣然同意。随后一家徙居于此,营建房屋,置买田塘山岭,开居创业。附仙(端云)乃30世典i(吉所)公的曾孙之一,因端云公之后裔居于兴国境内,与世居在桥头乡的吉所公其他后裔相距较远,联系不便,日久之后,端云公之后裔便尊端云为房祖,独立成为一个房族。因端云公房出自于吉所公房,实为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

④、仙下乡高兴村石背方氏

33世附位(其政)公为附仙(端云)公之弟,生子34世具衍(超万)、具衢(凌云)等。相传,约在清雍正年间,附位妣葛氏带次子凌云公同到石背(现仙下乡高兴村石背组)投靠钟姓表侄。方凌云同钟姓表兄一起租种李姓东家田地,农忙耕种,农闲打柴卖钱,安分守己同母葛氏相依为生。数年后,李姓东家因移居他处,需出卖转让田地。李姓东家因念方凌云母子多年来租种其地,忠厚老实,方凌云事母甚孝,为乡亲邻里之典范,有意帮助方凌云一家生计,便以极低的价钱将部分田地转让给葛氏和凌云公母子,方凌云因以在石背定居。凌云公于此繁衍生息两百七十年余年,为克俊公吉所公房系下的支房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匡裔方氏之渊源与变迁
……
2、匡裔方氏的变迁
匡合公之后为匡裔方氏。匡合公由宜春迁到泰和仙槎乡(今泰和县苑前镇王山村、绅溪村、禾溪村、南溪村一带),为避战乱,作为多年随父亲珌公为洛阳军事幕僚的匡合公,深知避居地形的重要性,故不久又带领子孙、家仆由仙槎经水槎,攀越现泰和与兴国交界的十八排群山,迁到被大山包围的兴国蓝田西严潭村定居。合公定居地后称为匡家坊,虽历经千余年沧海桑田,现该地名仍存,即现兴国茶园乡匡坊村。至五世孙南唐御史大夫匡威公,在宋初避讳易为方姓,其裔孙并上溯五代尊始迁兴国基祖匡合公为匡裔方氏一世祖。威公为匡裔方氏易姓之祖,为纪念威公,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威公嗣孙在兴国城南建祠,名为“德威祠”。
兴国县茶园乡匡家坊,是匡裔方氏的发祥地。但因其地处偏远的深山之中,地域狭小,交通极为不便,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生存需要。北宋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繁荣,故在七世以后裔孙开始往外地迁居,至第十世时,匡裔方氏已基本外迁各处,留居在匡家坊嗣守祖业的已经很少了。至今,已无留居匡家坊祖居地的匡裔方氏后裔了。
……


送TA礼物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10-11 22:47回复

_荒荒__
四方游侠5
我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仙下乡匡裔方氏44世,来此寻根溯源。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0-11 23:06回复
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抗菌板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抗菌板,上百度爱采购抗菌板专题页。

2024-09-27 12:06广告
立即查看

_荒荒__
四方游侠5
(五)匡氏、匡裔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地域
根据有关匡氏、匡裔族谱记载整理和湖南长沙匡方毅先生调查、搜集的关于匡氏、匡裔地域分布资料表明,现匡氏、匡裔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十四省一市。
湖南:湘乡(现双峰)、武冈、新宁、城步、洞口、浽宁、隆回、祁阳、祁东、宁远、耒阳、永兴、资兴、桂阳、郴州、醴陵、株洲、衡东衡山南岳(匡裔康氏)、新化、安化蓝田(现涟源)、坪上(现新邵)、宁乡喻家坳九龙峰、邵阳小沙江(隆回)、益阳资阳区迎风桥、南县、汉寿、常德匡家桥、石门石盖塘、沅陵沅陵镇、麻阳、辰溪伍家湾、洪江、临湘梅湾。
江西:泰和县灌溪、南溪、苑前、潭溪、文溪、梅子坡、桂溪、杭溪(匡裔王氏),万安剡溪,吉安青原区富田镇匡家村、值夏镇芳洲村,安福寮塘乡蒙潭(匡裔康氏),丰城潆溪,修水渣津、石坳、大椿、东港、大桥、山口,于都(匡裔方氏)仙下乡、桥头乡、车溪乡、马安乡,于都汾坑,兴国(匡裔方氏)茶园乡、埠头乡、高兴镇、杰村乡,宁都蔡江(匡裔方氏),赣县田村(匡裔方氏),南昌(匡裔方氏)。
福建:(匡裔方氏)宁化城郊乡、安乐乡、曹坊乡。
湖北:监利,恩施红土,恩施(匡裔康氏),汉川汉阳、麻城孝感乡,仙桃三伏潭、罗田、新州、黄陂,天门田二河、皂市、潜江灰头埠,公安东大院,钟祥转斗湾,淞滋,沙市,郝穴,竹溪。
四川:广安华蓥山,巴中,资阳安岳,安岳(匡裔康氏),泸州合江江阳,简阳(匡裔康氏),达州宣汉县,遂宁大英县河边镇、星花乡,富顺县板桥镇,岳池县(匡裔康氏)。
重庆:永川双竹,奉节青正,合阳合川,合川来苏里莲花岗(匡裔康氏,今合川西北六镇)。
江苏:赣榆东海,丹阳,丰县,建湖县沿河镇,江都市吉港村。
山东:胶州青岛,胶南日照,菏泽鄄城县鼓楼,仑山欣兴,剡城县。
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木头凳。
云南:保山龙陵,龙江,象达。
贵州:贵阳,赤水,黔西南州普安县江西坡。
安徽:金寨。
河南:长垣(匡城)
陕西:安康(匡裔康氏)
辽宁:大连瓦房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12: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匡昕
南朝宋、齐时人,字令先,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市)。隐居金华山,不与人交往。母病亡经日,昕奔还号哭,母即苏醒,时人以为孝感所致。

基因标记
O-MF6624
共祖时间:2280 年前

已确认同家族:
共 4 人

张** 湖南省 湘潭市
基因标记: O-MF390973


联系
张帆
家族树有
1
人与此家族关联
刘** 湖北省 武汉市
基因标记: O-MF519698


联系
刘东宇
家族树有
1
人与此家族关联
周** 四川省 自贡市
基因标记: O-MF490523


联系
周燚
家族树有
1
人与此家族关联
刘** 四川省 绵阳市
基因标记: O-MF35340


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英宗并非朱瞻基的亲生儿子,他的身世可疑,可能并非皇室血统2022-05-25 10:20:19 来源: 历史图鉴 湖北  举报

分享至



明朝继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之后,出现了一个明朝的治世局面,那便是“仁宣之治”也就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的时代,这个时代堪比唐朝的贞观之治。只是,仁、宣二宗较之明初的三位皇帝“知名度”不是很高,才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然而,朱瞻基去世之后,年幼的英宗即位,自此明朝政治便一蹶不振。可以说明英宗时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而这与明英宗的昏庸是不无关系的。明英宗朱祁镇是历史上少有的身世特殊的皇帝,而明英宗之所以昏庸,与他的具体经历息息相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明英宗的身世可疑,有可能并非皇室血统。
明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的儿子,也就是《大明风华》中孙皇后的儿子,是宣宗亲立的太子,并最终继承了皇位。当然,剧中在人物的定位上是与历史不太相符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那便是朱祁镇并非朱瞻基的亲生儿子。这听起来很“雷人”,但却是真实的历史。


讨论朱祁镇的身世,这要从孙皇后此人说起。孙皇后原是宣宗的贵妃,因其人长得美丽,深受宣宗的喜爱。当时,宣宗第一任皇后胡善祥一直没有子嗣,孙贵妃虽然觊觎后宫之主的位置,却同样没有为宣宗生下皇子。为了夺取皇后之位,孙贵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冒险——从宫人那抱养了一个男婴,充作宣宗的儿子。
此事在《明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这桩谜案的细节,但结果却是很明显的:孙贵妃借此稳固了自己的位子,并使得宣宗废掉了胡皇后,立孙贵妃为皇后。而这个抱养的孩子便是后来的英宗。


从这一点来讲,英宗肯定不是孙皇后亲生,是否与宣宗有直系血缘关系,也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此,有人提出英宗本身便不具有皇家血统,而是孙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处心积虑,抱养而来的孩子。
二、英宗幼年为宦官所惑,成长环境也不利于其日后成为一代明君。
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时候,英宗当时只有九岁。按照明朝的做法,需要由明朝的内阁大臣辅政。但当时宫中却出现了影响英宗一生的重要的反面人物,那便是宦官王振。王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极差,他对英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最初,张太后明确表示宦官只可照顾皇帝起居,不可以干政。但是王振凭借着自己的花言巧语,哄骗了张太后,并在大臣的斗争中互相拉拢,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英宗的心腹。
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特点便是宦官专权,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而这个情形,可能要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了。王振凭借自己的实力,成功地俘获了太后和诸大臣的心,并在英宗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土木之败以前,王振达到了专权的程度。
随着王振势力的不断扩大,不仅搞得政治一片黑暗腐败,而且还与北部的瓦剌暗中勾结,瓦剌部兴起之后,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每年进贡之时,贡使进入内地之后骚扰沿途百姓,不仅如此,王振还收受也先的贿赂,帮助瓦剌冒领赏赐。


此事在《明史记事本末》中有清初的记载:“也先遣使二千人进马,诈称三千。”不过,由于是冒领赏赐,明朝没有给予相应的赏赐,直接导致了瓦剌对明朝的入侵。
三、好大喜功、盲目自信,在土木堡惨遭俘获,连皇位也被篡夺。
土木之败是瓦剌与明朝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之中明朝皇帝英宗因亲征被俘,这个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朵奇葩”了。瓦剌向内地进攻之后,大同失守,王振鼓惑英宗亲征,当时于谦等人十分反对,但英宗偏信王振,为一展雄风,决定亲政,并派他的弟弟朱祁钰留守京师坐振。
在双方交战过程中,王振为了一己之私,希望英宗能够路过自己的老家,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不顾形势紧急和英宗的安危,将他带上了错误的路线,最终导致在土木堡之时,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之后,瓦剌便挟持英宗与北京的政权索要条件。当时北京城一片混乱,坐镇的朱祁钰看到皇帝被俘,打算南渡,被于谦阻止。最终朱祁钰在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并将英宗封为太上皇。
当然,这个事件和北宋的靖康之耻很类似,只不过朱祁钰听了于谦的忠告,没有南下。最终在于谦等人的奋战之下,击退了瓦剌人。双方讲和,并将英宗迎了回来。而可怜的英宗年纪轻轻便只能当太上皇了。
四、英宗复辟之后的愚蠢行为,更使得他彻底与“明君”绝缘。
如果说土木之败一事,英宗是被迫的,尚难以确定他是昏庸的,那么之后的事件便可以看出他有多么昏庸了。
朱祁钰登基后,虽然英宗被迎了回来,成为了太上皇。但朱祁钰仍然不放心,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煞费苦心先是废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但朱见济只当了一年皇太子,便去世了,朱祁钰只有这一个儿子,朝中大臣奏请复立朱见深,朱祁钰心中十分郁闷,一直没有决定。


最终,在朱祁钰病危之际。徐有贞和石亨拥护英宗朱祁镇复辟。如此一来,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这一事件被称作“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之后干了很多蠢事,下面一一道来:
第一件事,恢复王振忠臣的名誉。
众所周知,英宗之所以丢失皇位主要源于王振,因此在登基之后,本应对王振追责,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英宗却念念不忘王振的忠心。据《明通鉴》记载:“刻香木为王振形,招魂以葬,建祠祀之”,追封了王振的官位,而且赐他“旌忠”二字。如此一来,大宦官王振便成为了忠臣。
第二件,诛杀有功之臣于谦。
因徐有贞和石亨等人在复辟之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英宗十分重用他们,而他们因怨恨于谦。所以英宗登基之后, 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了于谦。估计于谦在北京保卫,誓死抵御瓦剌之时,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这样吧。


当然,英宗为了保障自己的皇位,也对拥护他复辟的曹吉祥和石亨等人进行了打击。曹吉祥和石亨等人凭借着自己的功劳,擅自干政,并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党羽,甚至意图发动兵变,最终被英宗先后打击,这便是有名的“曹石之变。”
英宗时期,历经土木之败和曹石之变,国力大衰。土木之败以前,英宗因年幼,为宦官所迷惑而干了很多蠢事,甚至一度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和皇位,而复辟之后,未能吸取教训,不能识别良善,继而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的确是昏庸至极。所以英宗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7 2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1个回答#热议# 应届生在签三方时要注意什么?



得书文化
2022-05-1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关注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知识都是很好奇的 ,而且有一些人对于皇帝的亲生母亲是不清楚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的相关资料。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1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总共册立过两位皇后,孙太后并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却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子。关于孙太后与朱祁镇的关系,《明史稿》中有这样的说法:“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根据这种说法,孙太后与明宣宗并没有子嗣,不过,她却通过某些手段霸占了其他宫女的儿子朱祁镇,至于这个宫女的身份则无从查证。《明史》等一些有权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来说都是:孙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强行将朱祁镇过继为自己的儿子。


从时间上来看,当时的孙太后只是贵妃,想要晋升为皇后,则必须给英宗诞下子嗣。嫔妃自己不争气,便借着别人的儿子“母凭子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文明”,她只是过继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孩子的生母痛下杀手。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2
在《大明风华》中,胡善祥原本是靖难遗孤,后来被宫中女官收养。她一直有着一股“事业心”,故而想嫁给皇太孙朱瞻基,飞上枝头变凤凰。为了达成目的,她不惜与汉王勾结。而在汉王的帮助下,她也顺利当上皇太孙妃。

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位居孙若微之上。最后,孙若微为朱瞻基生下长子,取名叫朱祁镇。胡善祥为其生下次子,名为朱祁钰。相信看过的朋友,都和笔者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大明风华》剧情越走越偏。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的胡皇后,并非一个满腹心计,且和汉王勾结的女人,而是一个仁德,且守本分的贤后。

朱瞻基因为不喜欢胡皇后,所以一直想废了她,等到孙贵妃生下朱祁镇后,他便主动劝胡皇后逊位。最后,胡皇后是以“无子多疾”的理由,被朱瞻基废掉的。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胡皇后并没有儿子,只生下两个公主。

然而在《大明风华》中,胡皇后却和汉王私通,因为这一层关系,才得以成为皇太孙妃。当她和汉王的关系,被朱高燧揭穿时,朱瞻基还一度怀疑朱祁钰,是否自己亲生子。

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大胆的,当身边人都告诉我,胡皇后原来是这么坏的人时,我就知道,胡皇后在历史上的清名被毁了。不但如此,她还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笔者忍不住要替吴贤妃问一句:“那我是谁?”

很明显,剧中是将历史上的胡皇后,还有吴贤妃,综合成为一个角色。其实在历史上,胡皇后和朱祁钰的生母,完全是两个人。

如果朱祁钰真的是胡皇后所生,那皇位也轮不到朱祁镇了,毕竟这样他就是嫡子了。而历史上的朱瞻基,也找不到理由废后了。

朱祁钰真正的.生母是吴氏,她原本是汉王朱高煦府上的宫人。朱高煦因谋反被抓,府上的女眷按规矩,都要充入后宫为奴。就在这时,朱瞻基看中了吴氏,便赦免了她的罪,悄悄将她安排在一名宦官家中。

此后朱瞻基常常出宫探望吴氏,后来吴氏为其生下一子,就是朱祁钰。由于吴氏为罪臣女眷,朱瞻基不便将其接进宫,所以一直将母子俩养在宫外。不过为了弥补吴氏,朱瞻基便册封她为贤妃。

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重,他想到今后吴贤妃母子无人照料,心中很是不忍。于是请求母亲张太后,将母子俩接进宫好生照顾。张太后尊重儿子的遗愿,将母子俩接进宫,同时册封朱祁钰为郕王,还专门为其修建了王府。

然而世事难料,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俘虏。由于皇子朱见深年纪太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群臣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

朱祁钰原本也不想当皇帝,他和母亲能被接进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可情况十分危急,朱祁钰实在无法推脱,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没想到在他的带领下,明朝转危为安,瓦剌也被击退了,朝中一切恢复了正常。于是朱祁钰渐渐觉得,当皇帝也不是那么难,反而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很好,比当王爷威风多了。

因此,当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他便将其幽禁起来,长达七年之久。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护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复位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没多久,朱祁钰就病逝了,年仅30岁。

吴贤妃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这样。本来母子俩日子过得好好的,非要有人让儿子去当皇帝,皇帝当得好好的',却又被人赶下台。最为痛心的是,儿子竟然先自己而去,吴贤妃的心情可想而知。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虽然没有处置吴贤妃,但也并不十分照顾她。就这样,吴贤妃整日在后宫思念儿子,于四年之后去世了。朱祁镇仅辍朝一日,便草草将其埋葬了。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3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

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

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9: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匡衡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匡衡


稚圭

所处时代
西汉


出生地
东海郡承县

主要成就
凿壁偷光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人物评价
4匡衡墓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下引同),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

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1]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匡衡学习好,还很勤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

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民间评价:“即说诗,匡衡来,匡说诗,解人颐。”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后世评价:匡衡勤奋无比、通古博今,经学绝伦,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汉代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汉书》列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传。[1]

折叠编辑本段匡衡墓
匡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总体上来说他为人还算是正直,能够针对当时的弊端提出切实有效的见解,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而他勤奋好学的故事更是无数人从小就学习过的,那么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坟墓现状如何呢?

匡衡墓位于山东省峄城区,在匡衡的家乡附近,墓堆大约高达四米,直径有35米,整个坟墓的园区都种满了很多的林木,自墓穴建立以来就有不少的人因为纪念匡衡,前来吊唁,后来还建立了匡相祠,一直以来香火都不曾断绝,直到乾隆年间,当时的知县还重新修葺祠堂,并且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梁巘题写了一块石碑,这一行“汉丞相乐安侯祠记”也是梁巘晚年的经典之作,但是这么一块石碑一直以来都缺乏保护,经历无数风雨,上面的字迹都已经有点风化了。

匡衡的坟墓一直以来都缺少保护,当时存世的那些匡衡祠也早已经变成了历史的尘埃,甚至就连封土南部都曾经被红卫兵挖了一个深坑,幸好还未抵达墓室,到了前些年更是落魄到了一定程度就连外面的一个石像都倒在了地上破碎了。匡衡墓的破败没落也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所以在后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重新修葺匡衡墓,修复了这些年来破损的地方,并且还将匡衡祠堂内部的壁画也进行了重新的绘制,使得整个匡衡墓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成为了近代保护文物古迹的一大成功典范。[1]

参考资料
1.匡衡简介_匡衡怎么死的_匡衡凿壁偷光_匡衡是怎样的人  . [2023-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8 0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凿壁偷光 - 汉语成语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添加义项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凿壁偷光

外文名
Chisel wall to steal light

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出处
《西京杂记》

近义词
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词
不学无术

目录
1成语出处
2成语故事
3成语寓意
4成语运用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凿壁偷光”。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

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 我给您家干活。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一天晚上,匡衡从外面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叨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5]

就凭着凿壁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寓意
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连动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作家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1]

参考资料
1.凿壁偷光  . [2023-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1:25 , Processed in 0.0636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