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庐陵匡氏===匡昕O-MF6624//O-MF576965朱祁镇本姓康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7: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士奇

别称
西杨、杨文贞、东里先生


士奇、侨仲


东里

所处时代
明朝前期

出生地
江西宜春

出生日期
1366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1444年4月2日

主要作品
东里文集、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集 等

主要成就
在内阁四十余年,成永乐、仁宣之治

谥 号
文贞

民族族群
汉族

本 名
杨寓

籍 贯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

目录
1人物生平
2相关质疑
3人物陵墓
4文学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揜覆。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

折叠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赏王汝玉,让他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当初朱棣起兵时候,汉王朱高煦力战有功。朱棣许诺成功后立其为太子。靖难之役结束后,却未曾立他,朱高煦于是很怨恨。朱棣又怜悯年幼的赵王朱高燧,并异常宠爱他。于是汉王、赵王联合离间太子,朱棣颇为心痛。永乐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他称太子孝敬,并说:“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朱棣听后大悦。永乐十一年遇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罢免朝贺,礼部侍郎仪智则持相反观点。杨士奇则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劝,明成祖听后遂罢免。次年,朱棣北征,杨士奇仍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开始不断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气急下把大量东宫大臣黄淮等人下狱问罪。杨士奇之后赶到,被宥免罪。之后召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顿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稍微平缓。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当独宥,朱棣遂命其下锦衣卫诏狱,之后释放。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了几天之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永乐十五年,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任旧职。永乐十七年,改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有失职被连坐,下锦衣卫狱,十天后即被释放。

折叠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后,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明仁宗在内阁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老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进言道:“皇上两日前刚下诏减免岁供,可惜薪司又征枣八十万斤,这与前诏相矛盾吧。”明仁宗于是马上下令减免一半。当时朱棣刚驾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大臣吕震上疏请穿吉服。杨士奇则称不可,吕震随即高声厉叱杨士奇,蹇义见此,兼顾两人观点进言。次日,朱高炽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杨士奇与英国公张辅仍然服制如初。罢朝后,明仁宗对两旁人说:“(父亲)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杨士奇所做的是对的。”之后,晋升杨士奇为少保,与杨荣、金幼孜共赐“绳愆纠缪”银章。之后晋升少傅。

当时籓司守令进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然后每年课征马驹。杨士奇反对道:“朝廷选拔贤能授官,却用来牧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族,怎么能够示于后人?”仁宗则批准李庆建议,当时朝廷寂然。杨士奇再次上言力劝,仍不批准。随后,皇帝驾临思善门后,召见杨士奇说:“我怎么会真这样呢?只是听闻吕震、李庆等人不喜欢你,我担心你被孤立会被他们中伤,所以不欲因为你的话而罢此事。现在我找到方法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称“养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执行。杨士奇随后顿首称谢。当时群臣正在朝上商议元旦事宜,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劝阻,仁宗不听劝阻。后杨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点,明仁宗最后同意。一天以后,明仁宗召对杨士奇道:“吕震每次误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进言,我早追悔莫及了。”于是下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食三份俸禄(内阁、翰林院、兵部)。杨士奇则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明仁宗还在太子监国之时,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后欲治其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则当时的诏书则无信,众多大臣会因此恐惧。皇上为何不能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呢?”仁宗于是打消此念头。当时有人称大理寺寺卿虞谦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级。杨士奇为他鸣白,虞谦得以恢复原籍。之后大理寺少卿弋谦因言得罪。杨士奇称:“弋谦是应诏而陈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过自咎。

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与各位大臣,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并称:“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同年四月,明仁宗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此后,命修《明太宗实录》,杨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杨士奇书写遗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折叠谏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后,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明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朱棣)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明宣宗于是无意加罪于赵王,部队直接回京。抵达京师后,明宣宗召见杨士奇,并问其:“现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赵王事,怎么办?”他回答道:“赵王是您最亲的亲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论所迷惑。”明宣宗称:“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给赵王看,另其自己处理如何?”他对答道:“甚好,如果能够赐一玺书更好。”于是朝廷发送玺书奏折给赵王。赵王看后大喜,哭着说:“吾生矣。”随即上书表示感谢,且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明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而轻待陈山,此外还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劳啊。”并赐金币给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明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明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明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蹇义推荐善于口辩的伏伯安。杨士奇则表示:“善于言辞的人不忠信,虽然交阯是蛮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话只会辱国。”明宣宗赞同其言,改派他人。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折叠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明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杨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杨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迟,无法论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访,某夜访问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猝迎接,并顿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来拜访。”几日后,宫中捉获两盗且有异谋。明宣宗于是召见士奇,并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明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了两年后,明宣宗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明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那个时候,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明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明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明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此外,朝廷上内阁大臣相处融洽、风气为正。明宣宗即位时,内阁臣七人中陈山、张瑛被改为其他职位,黄淮以疾致仕,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果毅敢为,且屡次跟随明成祖北征,熟知边疆将领与敌情事务,但颇爱接受馈遗,当时边将每年都送良马与杨荣。明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他则称:“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为何还替他说好话?”他对答道:“希望陛下能够像容我一样容杨荣。”明宣宗于是同意。此后,话语传到杨荣,杨荣则以此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甚欢。明宣宗也因此对其更亲厚,前后所赐的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多不胜数。

折叠由盛转衰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

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质疑
“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可见他们在明代的影响。

但人无完人,在了解明代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三杨”的所作所为之中,也有许多与“名臣”不相称的地方。

折叠一疑
“三杨”不顾事实,歪曲前人形象

《明太宗实录》卷九下乙丑条中有这样的一条记载:“上至金川门……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方孝孺是“靖难”中的名臣,因不与新皇帝(即永乐皇帝)合作,被灭了“十族”,创造了灭族的“历史之最”。这是史实,但实录中却说他“叩头祈哀”,而身为编修《太宗实录》总裁官的“三杨”对此却置若罔闻,这是名臣之所为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杨”杨士奇还有忘恩负义之嫌,《玉堂丛语》卷八《仇隙》中引有隆庆时的刑部尚书郑淡泉的话:“方逊志宠任时,荐西杨,西杨修实录,乃谤方叩头乞余生”。方逊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担任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官,当时杨士奇只是一个读书人,还没有入仕,《明史》本传说他被人举荐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联系到当时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郑淡泉的话,看来推荐杨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杨士奇在修《太宗实录》的时候却置事实于不顾,歪曲恩人,实乃有损“名臣”的形象。

折叠二疑
“三杨”庇护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活动极为猖獗,而首开宦官专政的是正统朝的太监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进宫做了太监,英宗从小由他侍候,对他颇为信赖。英宗继位的时候只有九岁,王振“狡黠得帝欢”,“导帝用重典御下”,“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明史·王振传》)。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觉察到王振的擅权,要把他杀掉,英宗跪下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边的几个大臣也跟着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杀王振。就这样,本来利刃已经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幸免一死(《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经历四朝的老臣“三杨”。

王振违背成宪(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权干政,连女流之辈的太皇太后都看出来了,欲维护祖制,而名臣“三杨”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意识呢?

正是因为这个王振,才有后来几使大明陷入绝境的“土木之变”,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也从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折叠三疑
“西杨”家教不严,致其子侵暴杀人

《明史》称杨士奇有学行。有学行又居高位,杨士奇应该更会“齐家”,但也许是他光顾着国家了,自家的后院却起了火,其子杨稷仰仗老爷子有权,傲慢无礼侵暴杀人,遭到了言官们的交章劾举。碍于杨士奇的面子,皇上并没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着又有人告他儿子“横虐数十事”,皇帝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时,年老的杨士奇还没有糊涂,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归,皇帝也给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并且挽留他,杨士奇感激涕零,但毕竟事关儿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终忧郁而死。

杨士奇死后,其子杨稷被绳之以法。[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陵墓
其墓坐落在泰和县澄江镇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赣粤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达。距吉安市区约42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地约7.5亩,有短墙环护,气势非凡。1957年,杨士奇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即开放,供人们游览凭吊。同年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经过修葺的杨士奇墓,除守墓房和护墙尚未修复外,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墓园分为三个层次,可沿台阶自下而上,依次观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两支华表,顶端各有一镂雕的小狮端坐其上。华表左侧有一座碑亭,该亭平面吐方形,四面开卷顶窗。亭内有一硕大的石龟。背驮一块高2.5米、宽0.94米的汉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体"御祭"二字,并饰以图案;其下为楷体碑文,皆阴刻。中间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门四柱,下砌台阶,巍然矗立,雄伟壮观;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赐“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笔力雄键,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过牌坊,但见石俑、石马、石狮伫立牌坊后墓堂两边,一座座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再拾级而上,便到达墓平台。墓室为砖石结构,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挡土墙。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竖有"望碑",亦为汉白玉石,正面阴刻“呜呼,杨文贞之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整座墓园富丽、肃穆,凸显明代墓葬的特色。[1]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著作
明成祖即位后改编修,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

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圣谕录》三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1]

参考资料
1.杨士奇  . 古诗文网 . [2023-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7: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时勉
播报
编辑
讨论5
上传视频
明代礼部侍郎
一分钟了解明代礼部侍郎李时勉
01:00
大臣李时勉前半句话气死明仁宗,后半句话让他多活25年
02:18
李时勉轶事——犯颜直谏,皇帝临终前仍不忘骂他
03:29
宦官王振前来视察,祭酒李时勉接待不隆重,当即被挟私报复
03:55
收藏
86
5
李时勉(1374年-1450年),名懋,以字行,号古廉,安福(今江西吉安)人。中国明代文学家、官员。 [15]
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 [15]参与编纂《永乐大典》及《高庙实录》,授侍讲。 [17]其性刚鲠,任职翰林院期间常建言时政,触忤帝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洪熙元年(1425年),两度下狱。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多次遭到迫害。正统十二年(1447年),以国子祭酒致仕。之后依然关心国事,土木堡之变后,上书提出防患御边策略,试图迎明英宗还朝。景泰元年(1450年),忧思成疾而卒。 [15]谥号文毅。后改谥忠文,赠礼部侍郎。 [11]
李时勉历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六朝 [16],在明代实属罕见。李时勉的文章观念受到理学的影响,按其《文说》所论,唯有气充理明之际发而为文,道在文中,才能自然合古而不流于卑弱驳杂。他虽认同诗本性情的传统诗学观,但更看重学问、仁义与笃敬之功。作为明初辅翼“三杨”台阁体文学的核心成员,他强调诗文的实用价值,尤以鸣国家之盛为文臣之责,其创作同样以歌功颂德为主,其中赋体最能体现这一特色。他的古文根植于六经,以阐发义理为中心,其中较有文学色彩的是记文,如为方外之人所作的《云林清趣图记》,颇为清丽娴雅。其诗多感怀之作。著有《古廉文集》12卷,其中文10卷,诗1卷,杂著1卷。 [15]
(概述内图片来源:《三才图会》 [18])
别    名李忠文
字时勉
号古廉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安福
出生日期1374年
逝世日期1450年
主要作品《明太祖实录》
本    名李懋
谥    号忠文
追    赠礼部侍郎
目录
1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两度入狱
▪恢复官职
▪得罪王振
▪退休回家
▪晚年生活
2人物评价
3轶事典故
4家族成员
5史籍记载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初入仕途
李时勉在童年时期,曾在寒冬季节用棉被将脚裹起来塞进桶中,坚持读书。 [2]李时勉5岁发蒙,7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12岁能诗会赋 [1]。永乐二年(1404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修《太祖实录》。李时勉后被授予刑部主事,又参与重修《实录》。书成后,改任翰林侍读。 [3]
两度入狱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殿失火,明成祖朱棣下诏征求直言。李时勉上书评论时事计十五项。成祖当时已决定迁都北京,正在招来远方的人民。而李时勉却说营建北京不合适,并说外国来进贡的人不宜让他们群居在明成祖朱棣身边。这些话都忤逆了明成祖朱棣的意志。明成祖朱棣接着往下看李时勉的其他建议,大都切中时病,明成祖朱棣气得几次将李时勉的奏章扔到地下,但又都忍不住地捡起来再看,结果许多建议都得以施行。不久李时勉被诬陷入狱。一年多后获释,得到杨荣的推荐,官复原职。 [4]
洪熙元年(1425),李时勉又上疏议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将李时勉召到便殿,但李时勉在答辩中毫不退让。明仁宗朱高炽气得命武士用金瓜击打李时勉,李时勉三根肋骨被打断,抬出去时都快死了。第二天,改任为交趾道御史,命李时勉每天审查一件狱案,提交一份议政报告。李时勉上奏了几次,于是被投进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有恩于某位锦衣卫千户,这位千户正好来视察监狱,便偷偷地请来医生,用海外进口的血竭药给李时勉疗伤,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情加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他勃然大怒,夏原吉忙安慰劝解。这天晚上,明仁宗朱高炽逝世。 [5]
恢复官职
宣宗即位已过了一年,有人谈到李时勉得罪先帝的情形。明宣宗朱瞻基大怒,命令使者说:“去把李时勉捆来,朕要亲自审问他,非把他杀了不可。”过了一会儿,又命令王指挥马上把李时勉绑到西市斩首,不用带来相见了。王指挥走出端西旁门,而前面的使者已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来了,两人没有碰上。明宣宗朱瞻基遥见李时勉,骂道:“你这小臣胆敢触犯先帝!你在奏疏中说了什么?快说!”李时勉叩头说道:“臣说在居丧守孝期间不宜亲近嫔妃,不宜让皇太子远离于左右。”明宣宗朱瞻基听说后,脸色稍有和缓。李时勉又从容谈到第六件事时停住了。明宣宗朱瞻基命李时勉全部说出来。李时勉答道:“臣惶惧不能全部记住。”明宣宗朱瞻基怒意更消除了,说:“这是难为你了,草稿在哪里?”时勉答道:“已经烧了。”明宣宗朱瞻基为之叹息,称赞李时勉忠诚,马上赦免了李时勉,恢复侍读的官衔。等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冠带整齐地站立在阶前了。 [6]
宣德五年(1430年),《成祖实录》修成,升为侍读学士。明宣宗朱瞻基幸临史馆,把金钱撒到地上赐给学士们。众人都俯身拾取,唯独时勉站着不动。明宣宗朱瞻基于是把剩下的钱都赐给了李时勉。正统三年(1438年),因《宣宗实录》修成,升为学士,主管院事兼经筵官。正统六年(1441年)取代贝泰任祭酒。正统八年(1443年)请求退休,皇上不批准。 [7]
得罪王振
李时勉请改建国子学。明英宗命王振去视察,李时勉接待王振的礼仪不够隆重。王振怀恨在心,便搜集李时勉的短处,竟一无所得。李时勉曾经折断彝伦堂前一棵树的枝条,王振于是说时勉擅自砍伐官木回家。王振拿着圣旨,将李时勉和司业赵琬、掌馔金鉴一起枷在国子监门前。当时官校到来时,李时勉正坐在东堂批阅学生们的试卷,李时勉从容不迫地宣布学生们的成绩,让僚属们定出甲乙等级,放榜公布,这才出来受刑。当时正当盛暑,枷锁三天不解。国子监学生李贵等一千多人到宫门前请求宽恕时勉。有个叫石大用的,上奏情愿自己代替受刑。学生们围聚在朝廷门口,呼声响彻殿庭。王振听说学生们不平,恐怕激出变故。到通政司将石大用的奏章呈上去后,王振内心有愧。助教李继请求会昌侯孙忠调解。孙忠是皇太后的父亲。孙忠生日那天,太后派人到孙忠家赐给礼物。孙忠便附带奏报太后,太后又为他向明英宗说明了情况。明英宗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这时马上将李时勉释放了。李继为人放荡不羁,李时勉曾经恳切地规劝过李继。但李继不能完全接受,不过李继内心很感激李时勉,所以这时出来帮助了李时勉。 [9]
退休回家
正统九年(1444年),明英宗朱祁镇视察国子学。李时勉为皇上讲解《尚书》,讲得透彻清楚。皇上很高兴,给了李时勉许多赏赐。李时勉一连上书请求退休,都不批准。正统十二年(1447年)春才获得批准。朝臣和国子监学生近三千人到都门外为李时勉饯行,有的还一直把李时勉送到船上,等船走后才离开。 [10]
晚年生活
英宗北狩(被俘)期间,李时勉日夜都非常悲痛。李时勉派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选将练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扬忠诚而有气节之士,迎回英宗,复仇雪耻。景泰元年(1450年)代宗发圣旨给予褒奖,而李时勉却已经去世了,终年七十七岁。谥号文毅。成化五年(1469),听从李时勉孙子李骥的请求,改谥忠文,赠礼部侍郎。 [11]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3]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太平盛事事件
太祖任宋讷为祭酒,宋讷最有名气。后来宁化人张显宗申明学规,人们把张显宗比作宋讷。而胡俨在成祖之世,更被人称颂为人师。但论正直而有节操,德高望重而为士大夫们所依归的,都不如李时勉。英国公张辅与各侯、伯上奏,愿意一起到国子监听时勉讲学。皇上命他们三月三日前往。李时勉升坐师席,学生们都依次站在下面,李时勉讲解了《五经》各一章。讲课结束后设酒席,各侯、伯推让说“:这是我们受教的地方,应当与其他学生坐在一起。”只有张辅与李时勉执平礼。学生们唱起《鹿鸣》这首诗,宾主和谐融洽,直到天黑才各自散去。人们把这件事称作太平盛事。 [12]
家族成员
播报
编辑
孙子:李骥
史籍记载
播报
编辑
《明史·列传第五十一》 [14]
词条图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7: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狱中被肢解的刘球:以一身浩然正气挺起了明朝士大夫的不屈脊梁
播报文章

无为扒聊信意
关注
2021-01-15 13:31
广告
作者:齐云轲


明朝正统八年(1443)九月的一天,在姚江(今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的山顶,一位布衣之士成器,郑重地设立了明朝大臣刘球的灵位,牺牲香烟齐上,敬酒者三,而后率领家人嚎啕大哭,涕泪如雨,如丧考妣。
成器哭祭之事,被明朝人邵宝作诗曰:“万古兴亡泪满笺,一坛遥忆祭忠年。大书笔在凭谁执,高调歌沈待我传。无地可投湘水裔,有天应照越山颠。布衣闵世尤堪吊,何处松楸是墓田?”
成器,一介布衣,缘何要对一个死去的朝中大臣如此高规格地进行祭祀呢?


一、青年才俊
刘球,出生于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今江西省安福县人。他自幼勤学好问,树立了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己任,誓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个顶天立地、为国为民的人。
刘球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青少年时期,刘球一边遍访名师学习,一边游历,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
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位时,年少的刘球明白自己解决不了这样的大问题,就闭门读书,苦心孤诣研究学问。
在国家升平景象出现后,二十多岁的刘球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当时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
几经周折,刘球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考中了进士。当时,明朝政府正在进行迁都,加之对蒙古的征战十分频繁,冷落了进士们,临时没被授官的刘球见此,返回家乡,继续读书。
在家乡,刘球一边读书,一边招揽年轻人授课教书,由于他的名气大,所以门生很多,多是慕名而来。
几年后,刘球的贤能之名广播天下,连朝中重臣胡濙都惊动了。在胡濙的大力举荐下,明宣宗朱瞻基授予刘球礼部主事之职,使其得以到京城做官。


二、得罪权宦
刘球入朝为官后不久,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幼子朱祁镇继位为明英宗。小皇帝才八九岁,正是接受教育的好时候。在太皇太后张氏的谋划安排下,因刘球在家乡当过教师且成绩突出,又经胡濙推荐,最后以刘球侍讲经筵,成为天子的近臣。
但是过了不久,刘球就因为在明英宗面前旁敲侧击权宦王振的不法行为,而遭到王振的忌恨和报复,被排挤出去,去编修《宣宗实录》,改当翰林侍讲。
见堂兄刘球入朝为官了,远在莆田县任知县的刘玭托人入京送给他一匹清凉夏布,以便于他在夏天安睡。刘球见此很生气,认为弟弟是巧取豪夺民脂民膏,就原封不动让来人带回,并写了一封家书严词警告他要好好做父母官,多为百姓们做好事、做实事,不可损公肥私、欺压百姓。
正统六年(1441年),因王振大力坚持,明英宗决定再次大举征讨麓川,平定不服明朝政府统治的云南土司思任发。


此时,王振的势力已经很大,见小皇帝支持他征讨麓川,群臣唯唯诺诺不敢反对,就连重臣杨士奇也不敢明确表态反对出征,只是说:“自古圣人不轻言兵,但愿大兵之行,必出万全。”一方面不明确表态支持出兵,另一方面又怕得罪皇帝和权宦,表明自己不是不支持出兵,只是希望出兵要考虑周全,不可贸然行事。
见此,王振正得意自己又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了,不料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现在出兵征讨麓川。
众人一看,又是刘球。
刘球陈述不出兵的理由是,麓川叛乱只需派人招抚和解便可,不需劳师远征;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针对西南,而是北方蠢蠢欲动的蒙古,国家应该操练军队,加强防务,时刻防备蒙古入侵。
刘球的话,令王振恼怒,也让明英宗不爽:朕曾祖父成祖永乐皇帝在世时多次远征蒙古,蒙古早就被我大明打怕了,你在这瞎咧咧个啥?是想抖老祖宗的丑处吗?
所以,刘球此举非但未被采纳,还惹得皇帝、权宦都不高兴。


三、硬气而死
正统年间,特别是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死后,明朝实际上的大当家人不是皇帝明英宗,而是看着皇帝长大的宦官王振。
王振本是知识分子,几十岁了见自己没什么前途,为了换个活法,就净身入宫。因王振有文化,得以服侍幼主,认为奇货可居。小皇帝讨厌上学,他就带着小皇帝出去放鸟赶马遛狗,哄得小主子十分开心,也逐渐将权力握在了掌心。许多不顺从他的大臣,接连被排挤出去,甚至丢官、入狱、被杀。
刘球得罪了王振,王振岂肯放过他?
正统八年(1443)八月二十四日,一阵电闪雷鸣,皇城奉天殿被雷击中了。小皇帝和王振心中有鬼,认为是自己胡作非为,惹怒了上天,所以上天示警,就下诏辍朝三日,全国禁止屠杀生物17天,又派人祭告天地,表示反省。
见此,刘球认为匡扶社稷、劝谏君主的机会来了,忙上书,提了十条建议,劝皇帝要勤圣学以正心德,亲政总揽大权,选贤任能,澄清吏治,慎刑罚免冤狱,修武备防外患。


刘球的这封《修省十事疏》,对皇帝宠信王振胡作非为进行劝谏和控告,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深感忧虑,期盼皇帝能乾纲独断,励精图治,严防蒙古外患,做一个圣明之君。
结果,疏入后,刘球就倒霉了。
正在此时,翰林修撰董璘想做太常卿事神,而刘球曾经上书说“太常不可用道士,宜以进士处之”。王振就诬陷董璘和刘球同谋,以权谋私,随即派人将二人投入诏狱。
王振交代锦衣卫指挥马顺要“好好招待”刘球。
有一天,王振特意去看看刘球在狱中情况过的如何。他牵着一条恶犬,勒令刘球屈膝下跪,放出话来:“只要你刘球给狗磕头,我马上放你回家。”
刘球轻蔑地朝王振吐一口痰。
王振恼了,上前抓着刘球的头发晃着,问:“老子就是要总揽朝纲,怎么了?你还说啊,上书啊!”
刘球怒视道:“忠臣之言就是如此!”又对着王振的恶犬起誓:“我刘球若是辜负国家,请食我肉!”
马顺见此,拔刀砍掉了刘球的头颅。但是,刘球的身体还不倒下。马顺命人将刘球的身体肢解了,投喂恶犬,恶犬却身子往后退却,不敢近前。


见狗不食其肉,王振命马顺派人将刘球的尸身包裹着埋在了锦衣卫后边的空地里。董璘偷出刘球穿过的血衣送还刘家。后来,刘球的儿子刘钺找到父亲一条残臂,用血衣裹起来安葬了。
刘球在举朝上下无人敢逆权宦王振的情况下,坚持正理,效忠国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用一身浩然正气挺起了士大夫的不屈脊梁,为世人所敬仰。
刘球冤死后六年,到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入侵明朝。明英宗听信王振之言,贸然出征,结果兵败,在土木堡被俘,王振也在军中被明军将士怒而打杀。景泰帝即位后,马顺作为王振余党,被大臣们在朝堂之上愤然打死。另一个陷害刘球的大臣彭德清从土木堡逃归明朝,被景泰帝投进监狱而死,后又下诏将他戮尸以泄民愤。
明景帝朱祁钰深感刘球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于是追赠他为翰林学士,另谥号忠愍,还在其家乡立祠岁岁祭祀。


(刘球的楷书墨迹)
【作者简介】齐云轲,男,教育工作者。近年来,陆续在各级媒体发表作品90余万字。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8: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祁镇 - 明朝第六位皇帝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汉族,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于谦无奈之下,允许迎接英宗回京。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被后人戏称为“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等名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祁镇

别称
明英宗、正统帝

所处时代
明朝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
1427年11月29日(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逝世日期
1464年2月23日(天顺八年正月十六)

主要成就
夺门之变后复位,废除“殉葬”制度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后世纪念
6史书记载
7身世争议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随即,出生四个月的朱祁镇被立为皇太子,其母孙氏为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驾崩,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皇太后张氏尊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在朱祁镇即位之前,宣宗驾崩之后,宫中传言,说要立襄王为帝。当时的张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于是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已经贵为太皇太后的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为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代张志淳《南园漫录》恢复了麓川之役的真相。卷二《麓夷》,记录正统年间平麓川之事的真相。李贤撰《古穣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逺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根据永昌历史事后的实际效果,肯定麓川之役,这是张志淳的高明之处。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兄长,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1]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官员任用

年号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麓川之役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业,但明朝此时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内犯,制造分裂。对此,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

土木之变

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朱元璋、朱棣一样的马背天子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五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来说,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反倒数年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王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了。朱祁镇复辟后杀了以于谦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这又不仅仅是土木之变的结果了。

河套之患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的连年征伐政策,仁、宣二宗开始着手明朝的内治,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着与蒙古的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而且也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都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认真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英宗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当时,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后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张廷玉等《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至今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1]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

母亲:孝恭孙皇后

皇后

妃嫔

以下妃嫔的名号《明史》无记载,皆见于《明书》:

万宸妃,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刘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王惠妃,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樊顺妃,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杨安妃,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高淑妃,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82岁去世,谥“庄静安荣”。

魏德妃,生宜兴公主、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国榷》作“恭庄端惠”。

王贤妃,谥“昭肃靖端”。

刘丽妃,谥“安和荣靖”。

刘妃,生嘉祥公主。封号待查,不确定是刘敬妃还是刘丽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刘姓妃子。

武昭妃,谥“端庄”。

宫和妃,谥“恭安”。

刘恭妃,谥“昭静”。

李贤妃,谥“昭懿”。

赵庄妃,谥“恭靖”。

张成妃,谥“恭僖”。

余充妃,谥“僖恪”。

陈丽妃,谥“惠和”。

王贞妃,谥“荣靖”。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肃皇后周氏。,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德庄王朱见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朱见湜,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于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复辟后,不复追赠。

许悼王朱见淳,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许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谥号悼,年二岁,许国被撤除。

秀怀王朱见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庄静安荣淑妃高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宁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无子。

崇简王朱见泽,母孝肃皇后周氏;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吉简王朱见浚,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顺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在位七十一年,于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天顺二年闰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无后,谥号穆王。

徽庄王朱见沛(1460年-1506年)。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恭端庄惠德妃魏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钧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朱见沛有一同母妹妹宜兴公主。

女儿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母不详。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约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二子游钦(?--1505年);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穆宗即位之后,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1]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1]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明英宗实录》[1]

折叠编辑本段身世争议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邹平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

《明史》曰: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

传说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1]

参考资料
1.朱祁镇  . 淘名人 . 2019-02-24 . [2023-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09: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庆府
[ 宋 ] 文天祥
原文
风雨宜城路,重来白发新。

长江还有险,中国自无人。

枭獍蕃遗育,鳣鲸蛰怒鳞。

泊船休上岸,不忍见遗民。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匡氏,湖南,益阳 《匡氏六修族谱 [31卷,及卷首末]》
小簿2023-03-19  250
原书:[出版地不详]:晋阳堂,民国19[1930]重镌。存35册:插图,世系表。收藏者: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此谱从卷首下开始拍摄。含卷首下,卷1-31,卷末上,中,下。始祖:(明)匡诚贵,字世袭,号魁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9: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杨士奇

别称
西杨、杨文贞、东里先生


士奇、侨仲


东里

所处时代
明朝前期

出生地
江西宜春

出生日期
1366年2月3日


逝世日期
1444年4月2日

主要作品
东里文集、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书目、三朝圣谕集 等

主要成就
在内阁四十余年,成永乐、仁宣之治

谥 号
文贞

民族族群
汉族

本 名
杨寓

籍 贯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

目录
1人物生平
2相关质疑
3人物陵墓
4文学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有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扬他的志气,恢复其宗姓。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间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

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

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

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非常谨慎,回家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揜覆。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赠当地特产与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询问。他回答道:“徐奇当时奔赴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赠行,当时恰逢我得病未有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如果我当时无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烧毁了那份名单。

折叠身处宫斗
永乐六年,明成祖北巡,命杨士奇与蹇义、黄淮一同留守辅佐太子监国。太子朱高炽喜欢文学,赞赏王汝玉,让他以诗法进讲。杨士奇则称:“陛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诗歌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太子表示赞同。当初朱棣起兵时候,汉王朱高煦力战有功。朱棣许诺成功后立其为太子。靖难之役结束后,却未曾立他,朱高煦于是很怨恨。朱棣又怜悯年幼的赵王朱高燧,并异常宠爱他。于是汉王、赵王联合离间太子,朱棣颇为心痛。永乐九年,明成祖回到南京,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他称太子孝敬,并说:“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朱棣听后大悦。永乐十一年遇到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不要罢免朝贺,礼部侍郎仪智则持相反观点。杨士奇则引用宋仁宗故事力劝,明成祖听后遂罢免。次年,朱棣北征,杨士奇仍留任辅佐太子监国,当时朱高煦开始不断谮言太子。当朱棣北征归还后,太子迎驾迟缓,朱棣气急下把大量东宫大臣黄淮等人下狱问罪。杨士奇之后赶到,被宥免罪。之后召问太子这件事,杨士奇顿首道:“太子仍然和以前一样孝敬。凡是这些迟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过。”朱棣听后稍微平缓。而其他重臣仍然不断上疏弹劾杨士奇不应当独宥,朱棣遂命其下锦衣卫诏狱,之后释放。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京师,稍微听闻了汉王夺嫡的打算以及其他不轨行径,于是问蹇义这些事情。蹇义没有回答,于是问杨士奇。他对答道:“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闻后默然不语,之后起身还宫。过了几天之后,朱棣了解了所有事情,于是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安置其到乐安。

永乐十五年,晋升他为翰林学士,兼任旧职。永乐十七年,改为左春坊大学士,兼任翰林学士。永乐十八年,因为辅导太子有失职被连坐,下锦衣卫狱,十天后即被释放。

折叠仁宣之治
明仁宗即位后,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明仁宗在内阁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老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进言道:“皇上两日前刚下诏减免岁供,可惜薪司又征枣八十万斤,这与前诏相矛盾吧。”明仁宗于是马上下令减免一半。当时朱棣刚驾崩,明仁宗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大臣吕震上疏请穿吉服。杨士奇则称不可,吕震随即高声厉叱杨士奇,蹇义见此,兼顾两人观点进言。次日,朱高炽仍然戴素冠穿麻衣上朝,而廷臣中只有杨士奇与英国公张辅仍然服制如初。罢朝后,明仁宗对两旁人说:“(父亲)棺木仍然在停柩,我又怎能忍心易服,杨士奇所做的是对的。”之后,晋升杨士奇为少保,与杨荣、金幼孜共赐“绳愆纠缪”银章。之后晋升少傅。

当时籓司守令进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关部门,然后每年课征马驹。杨士奇反对道:“朝廷选拔贤能授官,却用来牧马,这是重视牲畜而轻视士族,怎么能够示于后人?”仁宗则批准李庆建议,当时朝廷寂然。杨士奇再次上言力劝,仍不批准。随后,皇帝驾临思善门后,召见杨士奇说:“我怎么会真这样呢?只是听闻吕震、李庆等人不喜欢你,我担心你被孤立会被他们中伤,所以不欲因为你的话而罢此事。现在我找到方法了。”于是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称“养马不便”的上疏,命其草敕执行。杨士奇随后顿首称谢。当时群臣正在朝上商议元旦事宜,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与黄淮上疏劝阻,仁宗不听劝阻。后杨士奇再次上奏,在庭中等至晚上十点,明仁宗最后同意。一天以后,明仁宗召对杨士奇道:“吕震每次误我,如果不是你等人的进言,我早追悔莫及了。”于是下命杨士奇兼任兵部尚书,同食三份俸禄(内阁、翰林院、兵部)。杨士奇则辞去兵部尚书的俸禄。

明仁宗还在太子监国之时,即仇恨御史舒仲成,即位后欲治其罪。杨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忤旨的人都得免罪。如果要治舒仲成的罪,则当时的诏书则无信,众多大臣会因此恐惧。皇上为何不能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呢?”仁宗于是打消此念头。当时有人称大理寺寺卿虞谦言事不密,明仁宗大怒降其一级。杨士奇为他鸣白,虞谦得以恢复原籍。之后大理寺少卿弋谦因言得罪。杨士奇称:“弋谦是应诏而陈言。如果要加其罪行,恐怕群臣自此都不再说话了。”明仁宗因此立升弋谦为副都御史,且下敕引过自咎。

当时有大臣上书歌颂太平盛世,明仁宗把其示与各位大臣,群臣皆以为然。唯独杨士奇称:“陛下虽然泽被天下,但是靖难所牵连的流徙尚未归乡,战争所导致的疮痍尚未恢复,百姓仍然为温饱担忧。应当继续休养生息数年,太平盛世才可期至。”明仁宗表示赞同,并称:“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同年四月,明仁宗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此后,命修《明太宗实录》,杨士奇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

不久,明仁宗病重,召杨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到思善门,命杨士奇书写遗敕召太子朱瞻基到南京。

折叠谏免兵戈
明宣宗即位后,杨士奇担任总裁修撰《明仁宗实录》。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明宣宗亲征平定叛乱。部队归还抵达献县单家桥时,户部侍郎陈山迎谒,并上言汉、赵二王沆瀣一气,请明宣宗乘势袭彰德(今河南安阳)逮捕赵王朱高燧。杨荣支持陈山的主张,但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称:“事情应当如实,怎么可以欺骗天地鬼神么?”杨荣厉声喊道:“你是要阻挡大计!现在逆党(朱高煦)都称赵王相谋为实,怎么说没有理由?”杨士奇说:“太宗(朱棣)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当时只有杨溥赞同杨士奇看法。于是杨荣率先入谏,杨士奇随后,明宣宗命皇宫侍卫不与两人入宫。之后明宣宗召见蹇义、夏原吉,两人均赞同杨士奇看法。明宣宗于是无意加罪于赵王,部队直接回京。抵达京师后,明宣宗召见杨士奇,并问其:“现在很多人都在上奏赵王事,怎么办?”他回答道:“赵王是您最亲的亲人,陛下应当保全他,不要被群臣言论所迷惑。”明宣宗称:“我想把群臣的奏折都拿给赵王看,另其自己处理如何?”他对答道:“甚好,如果能够赐一玺书更好。”于是朝廷发送玺书奏折给赵王。赵王看后大喜,哭着说:“吾生矣。”随即上书表示感谢,且献出护卫部队,言论从此停息。明宣宗从此待赵王日益亲切而轻待陈山,此外还对杨士奇说:“赵王之所以得以保全,都是您的功劳啊。”并赐金币给他。

自明成祖攻占交阯(现越南)并设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该地区屡次叛变。明朝屡次发兵征讨均战败。交阯黎利派人伪请立陈氏后人。明宣宗也厌恶兵战,预备答应其请求。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蹇义等大臣以下数人都称,赐其无名,反而只会示弱于天下。明宣宗于是召见杨士奇、杨荣商议,两人力言称:“陛下体恤百姓,不是无名之举;汉朝放弃珠崖郡,史书都以此为美谈,不是示弱。请许其方便。”于是明宣宗下令命选择使者出使交阯,蹇义推荐善于口辩的伏伯安。杨士奇则表示:“善于言辞的人不忠信,虽然交阯是蛮貊之邦也不可派遣。伏伯安是小人,去的话只会辱国。”明宣宗赞同其言,改派他人。从此,明朝放弃交阯并罢兵,每年省出军费上亿两。

折叠体恤百姓
宣德五年,明宣宗奉皇太后谒陵,召见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在行殿中张太后朝见并慰劳众臣。明宣宗又对杨士奇说:“太后对我说,先帝当时在青宫,只有您敢于直言不忌,先帝能够听从,所以诸事得以不败。她又叮嘱我应当接受直言。”杨士奇对曰:“这是皇太后的盛德之言,希望陛下能够记住它。”

当时杨士奇已老有疾,上朝均迟,无法论奏。明宣宗曾微服私访,某夜访问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猝迎接,并顿首道:“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明宣宗答道:“我只想和您商量事情,所以来拜访。”几日后,宫中捉获两盗且有异谋。明宣宗于是召见士奇,并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当时明朝屡遭水旱灾害,明宣宗召见杨士奇讨论下诏宽恤免灾租税等事。杨士奇于是请奏免除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官田租赋、免除粮税、清理冤假积案、裁汰工役等建议,使百姓获益。过了两年后,明宣宗对杨士奇说:“体恤百姓的诏书已经下很久了,现在还有什么要体恤的呢?”他则称:“此前下诏减官田租,但户部仍然征收如旧。”明宣宗不悦称:“那现在必须执行,不遵守者依法处理。”他还请求招抚逃民,严惩贪污官吏,提举有文学、武勇才能的人,命曾经被判极刑的犯人子孙也有从官资格。此外,他还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自举荐人才(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即此时被举荐)。这些建议均得到明宣宗批准。

那个时候,明宣宗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内阁廷臣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明宣宗还模仿古代君臣豫游,每到年初,均赐百官十日假期。到西苑万岁山郊游时,诸位学士均跟从,进行赋诗赓和,明宣宗并问民间疾苦。朝议中的论奏,明宣宗均虚心倾听采纳。此外,朝廷上内阁大臣相处融洽、风气为正。明宣宗即位时,内阁臣七人中陈山、张瑛被改为其他职位,黄淮以疾致仕,内阁中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杨荣为人果毅敢为,且屡次跟随明成祖北征,熟知边疆将领与敌情事务,但颇爱接受馈遗,当时边将每年都送良马与杨荣。明宣宗知道后,问杨士奇。他则称:“杨荣通晓边疆事务,我等人不及,陛下不宜以此小错而介意。”明宣宗笑道:“杨荣曾经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为何还替他说好话?”他对答道:“希望陛下能够像容我一样容杨荣。”明宣宗于是同意。此后,话语传到杨荣,杨荣则以此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甚欢。明宣宗也因此对其更亲厚,前后所赐的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多不胜数。

折叠由盛转衰
明宣宗驾崩后,明英宗即位,年仅九岁。军政均由张太皇太后负责,太皇太后又命所有部门议案均先经过内阁三杨的咨议后再进行裁决。三人当时亦很自信,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

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这些均得到太皇太后的批准并执行。正统初年,朝政清明均为三杨等人的功劳。正统三年,《明宣宗实录》制成,杨士奇晋少师。次年,乞求致仕,不予批准。之后明英宗下敕归省墓,不久批准归还。

当时,中官王振受宠于明英宗,渐渐干预到外廷政事,并诱导明英宗乱对大臣加罪。靖江王佐敬偷偷赠杨荣黄金,杨荣当初正在省墓,归后不知此事。王振却欲弹劾杨荣,此时杨士奇出面力解。但杨荣不久即去世,杨士奇、杨溥日益孤立。次年,明英宗大兴兵马征讨麓川,藏帑金数万。再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势力越大并作威作福,百官若有不满均被逮捕。廷臣中人人自危,杨士奇也无法制止。

此时,杨士奇之子杨稷为人傲横,曾经因施暴杀人。之后各位御史相继弹劾杨稷,朝廷商议不予加法,但把罪状给了杨士奇。随后有人再次告发杨稷横虐的数十件事情,杨士奇只能以老疾告辞。明英宗恐怕伤害杨士奇,下诏安慰。杨士奇感恩哭泣,不久忧虑不起。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赠太师,谥文贞。[1]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质疑
“三杨”,即杨荣、杨溥、杨士奇,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可见他们在明代的影响。

但人无完人,在了解明代这一段历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三杨”的所作所为之中,也有许多与“名臣”不相称的地方。

折叠一疑
“三杨”不顾事实,歪曲前人形象

《明太宗实录》卷九下乙丑条中有这样的一条记载:“上至金川门……时有执方孝孺来献者,上指宫中烟焰谓孝孺曰‘此皆汝辈所为,汝罪何逃?’孝孺叩头祈哀……”方孝孺是“靖难”中的名臣,因不与新皇帝(即永乐皇帝)合作,被灭了“十族”,创造了灭族的“历史之最”。这是史实,但实录中却说他“叩头祈哀”,而身为编修《太宗实录》总裁官的“三杨”对此却置若罔闻,这是名臣之所为吗?

更值得一提的是,“西杨”杨士奇还有忘恩负义之嫌,《玉堂丛语》卷八《仇隙》中引有隆庆时的刑部尚书郑淡泉的话:“方逊志宠任时,荐西杨,西杨修实录,乃谤方叩头乞余生”。方逊志就是方孝孺,建文元年受建文帝之命担任修撰《太祖实录》的总裁官,当时杨士奇只是一个读书人,还没有入仕,《明史》本传说他被人举荐参与修撰《太祖实录》。联系到当时方孝孺的身份以及郑淡泉的话,看来推荐杨士奇的人就是方孝孺,但杨士奇在修《太宗实录》的时候却置事实于不顾,歪曲恩人,实乃有损“名臣”的形象。

折叠二疑
“三杨”庇护宦官

有明一代,宦官活动极为猖獗,而首开宦官专政的是正统朝的太监王振。王振,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进宫做了太监,英宗从小由他侍候,对他颇为信赖。英宗继位的时候只有九岁,王振“狡黠得帝欢”,“导帝用重典御下”,“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明史·王振传》)。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觉察到王振的擅权,要把他杀掉,英宗跪下为他求情。看到皇帝下跪,站在旁边的几个大臣也跟着跪下求太皇太后不要杀王振。就这样,本来利刃已经架到脖子上的王振幸免一死(《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而在那些下跪求情的大臣中就有经历四朝的老臣“三杨”。

王振违背成宪(朱元璋定有“宦官不得干政”的祖制),擅权干政,连女流之辈的太皇太后都看出来了,欲维护祖制,而名臣“三杨”怎么就没有一点儿意识呢?

正是因为这个王振,才有后来几使大明陷入绝境的“土木之变”,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也从此愈演愈烈,直至明亡。

折叠三疑
“西杨”家教不严,致其子侵暴杀人

《明史》称杨士奇有学行。有学行又居高位,杨士奇应该更会“齐家”,但也许是他光顾着国家了,自家的后院却起了火,其子杨稷仰仗老爷子有权,傲慢无礼侵暴杀人,遭到了言官们的交章劾举。碍于杨士奇的面子,皇上并没有立即下旨治罪,但是接着又有人告他儿子“横虐数十事”,皇帝这才下令查治。

好在此时,年老的杨士奇还没有糊涂,为了避嫌,他以老疾告归,皇帝也给了他十足的面子,安慰并且挽留他,杨士奇感激涕零,但毕竟事关儿子的死活,一代名臣最终忧郁而死。

杨士奇死后,其子杨稷被绳之以法。[1]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陵墓
其墓坐落在泰和县澄江镇城北杏岭村北山坡上,赣粤高速公路泰和互通口下9公里可达。距吉安市区约42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九年。它背倚青山,前临方塘,四周山花飘香,青松吐翠,风景秀美。墓坐西向东,墓园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占地约7.5亩,有短墙环护,气势非凡。1957年,杨士奇墓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革”期间墓园部分建筑被毁。1986年,省文化厅拨款对被毁部分进行修复,至1988年竣工。自竣工之日起,杨士奇墓即开放,供人们游览凭吊。同年被选入《中国名胜词典》。

经过修葺的杨士奇墓,除守墓房和护墙尚未修复外,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墓园分为三个层次,可沿台阶自下而上,依次观瞻。最下方平台上立有两支华表,顶端各有一镂雕的小狮端坐其上。华表左侧有一座碑亭,该亭平面吐方形,四面开卷顶窗。亭内有一硕大的石龟。背驮一块高2.5米、宽0.94米的汉白玉石碑,此即英宗的御祭文碑。碑的上端有篆体"御祭"二字,并饰以图案;其下为楷体碑文,皆阴刻。中间的平台稍高,前端建有一座牌坊。牌坊三门四柱,下砌台阶,巍然矗立,雄伟壮观;中匾浮雕的仁宗敕赐“与国咸休”四个行体大字。笔力雄键,赫然醒目,更使其流光溢彩。穿过牌坊,但见石俑、石马、石狮伫立牌坊后墓堂两边,一座座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再拾级而上,便到达墓平台。墓室为砖石结构,前端砌有呈“八”字形的挡土墙。墓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墓前竖有"望碑",亦为汉白玉石,正面阴刻“呜呼,杨文贞之墓”几个遒劲的楷体大字,背面为其生平简介。整座墓园富丽、肃穆,凸显明代墓葬的特色。[1]

折叠编辑本段文学著作
明成祖即位后改编修,主修《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

正统六年(1441年),杨士奇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旧本不分卷(《四库全书》定为4卷)。著录图书7297部。大多不著撰著人姓氏。书分39类,编20号,每号分数橱,以千字文排次。

另著有《三朝圣谕录》三卷、《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周易直指》十卷、《西巡扈从纪行录》一卷,《北京纪行录》二卷,《东里集》二十五卷,诗三卷。[1]

参考资料
1.杨士奇  . 古诗文网 . [2023-10-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09: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查看百科>>
作品列表
杨白花
[明]杨士奇
杨白花,逐风起。含霜弄雪太轻盈,荡日摇春无定止。楼中美人双翠颦,坐见纷纷渡江水。天长水阔花缈茫,一曲悲歌思千里。

送胡元节广西宪使
[明]杨士奇
骢马赤茸鞦,临歧嘶未休。朝廷用儒雅,风纪得才猷。天远三湘外,霜含八桂秋。贪渔嗟薄俗,表率在名流。

夜发清江口
[明]杨士奇
日落烟水寒,解缆清江渚。中夜北风来,相送潭州去。

三十六湾
[明]杨士奇
湘阴县南江水斜,春来两岸无人家。深林日午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

龙马乐歌九首 其七
[明]杨士奇
乾之方,星之精。萃厥灵,挺异生。维圣仁,来嘉祯。维圣仁,寿万龄。

龙虎台
[明]杨士奇
高台久已倾,蒿蓬纷簇簇。犹存龙虎名,常散牛羊牧。

黄氏寿谖堂诗
[明]杨士奇
琴江黄氏好兄弟,五十年前屡过之。今来都门年令子,卓志能承书与诗。二老风流已长往,独侍慈颜在堂上。鹤发萧萧寿且康,甘旨晨昏足丰养。堂下忘忧多树谖,晴日暄风花正繁。斑衣婉愉献春酒,慈竹娟娟森子孙。除官分教延平去,便道升堂荣拜母。人生得禄贵及亲,板舆还奉官中住。将行索我谖堂诗,为子喜色生两眉。子家二老吾所重,诗罢能忘故旧思。

鬼谷圮桥东山云房四图为金学士题 其四
[明]杨士奇
云白山青琪树绿,神仙咫尺隔尘凡。九还真诀逢师授,自此流传到吕岩。

题高教授写竹 其二
[明]杨士奇
云根烟筱出毫端,遍洒文笺与素纨。今日风光公独远,空馀遗墨后人看。

题陈知府竹 其一
[明]杨士奇
十年为郡种筼筜,富有清风九夏凉。太守从来多惠政,后人将比召公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匡 - 政治人物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编著《浙江人物志》等书记载,李匡(1400~1465年),字存翼,号复斋,更号肃齐,祖籍长屿老八份。明宣德二年(1427年)进士,授太常博士。正统三年(1438年),任江西按察御史,公正无私,不理请托,干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现李氏后裔在老八份的花桥北侧刻了一块"长山李氏铁面无私李匡"的石碑,以示后人。

基本信息
去世时间
1465年

出生时间
1400


字    号
字存翼,号复斋

本    名
李匡

目录
1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明朝注重对地方的监察,都察院所属十三道御史,时常代皇帝巡按地方,考察科举府州县官,平反冤狱,剪除豪恶,存恤孤老,查算钱粮,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有很大的职责和权力。明正统三年,时执掌朝政是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元老,官居少保、太傅、内阁首辅的杨士奇。此人是个贤相,《明史》称为"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但是,教子无方,其子杨稷在江西泰和县老家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犯有杀人之罪。杨士奇爱子心切,庇纵恶子,地方官趋炎附势,不予追究。百姓怨声载道,向按察司告状。李匡不畏权势,微服出访,一班同僚纷纷说情劝阻。李匡不为所动,费时年余,收集杨稷所犯百余件的铁证。正统五年(1440年),李匡下令捕杨稷,亲自押解入京。朝廷言官纷纷弹劾杨士奇。皇帝朱祁镇虽"封其状示士奇",但对御史的直谏,降旨处死杨稷。不久,杨士奇痛子得病,以老疾告老致仕,离开任职四十三年的内阁。不久,李匡升四川按察副使,平反数十件冤狱。受命招抚、镇压播州(今遵义)苗族起义,连续作战15次均获胜。景泰元年(1450年),因军功升左佥都御史,巡抚四川。叙州少数民族起事,波及9个县城,李匡带兵讨伐,招募民丁9000多人,教练操习,与明军合编,号令严明,次年平定叙州。此时,播州又告警讯,李匡孤军深入,被围困在草塘5日,坚守营寨,偃旗息鼓,养精蓄锐,一战而捷。

景泰三年,李匡回京后与辅臣江渊不合被罢官。天顺六年(1462年),北境宣府告急,兵部尚书马昂奏保,李匡复职,巡抚宣府,增修寨堡,收复被游牧民族所占城池,边境安宁。天顺八年,以疾致仕。次年卒于家,终年6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朗读
明代 : 杨士奇

繁原
五十无闻将六十,不才孤负宠恩深。惟应一片清秋月,解照平生报主心。

下载这首诗赞(0)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杨士奇朗读赞(2)
杨士奇的诗文(1307篇)
善乐堂贫乐堂江上早行赠魏将军重过济宁月池彭母挽诗 其二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一古诗大全作者:杨士奇 朝代:明更新时间:2024-11-04 10:08:44八字精批2025流年运势八字合婚八字起名一点寒灯照黯然,哀蛩四壁夜无眠。傍人解识词垣老,为叹重来未十年。

题山水小画赠康甥归西昌
背诵

凫渚斜通鹤径,水亭静对林扉。
群峰云际相待,一棹江南未归。

康甥孟贞纯且质,家住珠林小江侧。


  • 朗读

  • 0喜欢



出处
出自明杨士奇的《题康干竹石

拼音和注音

哭康甥孟嘉哭康甥孟嘉朗读
明代杨士奇


提携二十载,羽翮已云飞。眼见乘骢出,惊闻旅衬归。

素行元不忝,夙愿竟都违。虽不多时别,能无涕泪挥。



非所寄示康甥荣
背诵

旦暮圜扉下,清羸念尔身。
闭门堪避俗,省事足怡神。
药里时常检,书灯夜少亲。
亦知相念切,来问勿频频。
小提示:杨士奇的《非所寄示康甥荣》原文内容

杨文贞公《训康甥孟嘉》(十六事) dymhoo 2020-11-13   |  150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明.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第一件,常常检点自己身心,要在道理上出一言、行一事,背了道理,便不得为君子,若出于一时失错,便猛思改过,终身痛以为戒方得。
      二、大凡修身慎行,皆须自己着实下工夫,不可毫发放过,放过便非着实,
今人无自着实工夫,只是修饰外面,要别人道好,而不知尽为有识者所窥,遂指为小人,此是立身根本。
      三、闲暇勤读书,考古人嘉言善行,体而行之,常亲近正人,虚心以请益焉。然人之邪正未易辨识,大抵行止端庄,语言合道,言不及利,便可亲近。若好谗人谀人,议论不正,谄媚取容,言不遗利,此小人也,须远之远之。
      四、仕宦当以诚心爱人为本,爱人者,事君之实。程明道先生悬座右尝书“视民如伤”,大贤尚如此,何况今新进小生,岂可不勉?大抵人情好恶,彼此不异,推己之,无或不当。若待蛮夷,更须宽恕。抚之则父子,虐之则仇敌。此不独蛮夷则然,但蛮夷则难于据以文法,常须以恩存恤之。遇事喻之以理,便有拂逆,虽笞骂亦未宜轻易。克伟子泸建宁刘刚,可为鉴戒。


      五、奏启本是进达朝廷,须字字点到,一字差错,便是事君之心不至。若行移诸司及所立案验,亦须仔细检点。非但免罪,此亦是学。
      六、凡系官钱粮,虽一分一合不可侵用。收支际关防奸弊,务要出入明白,着实立案,庶免后患。
      七、若一时公务急迫,小民仓猝措办不得,须借众力协助者,协助既毕,或有剩余便须对众给散不可。一毫入己,便是脏罪,目前纷纷可鉴。
      八、官府一切事务,皆凭文案稽考。近年奸诈小人往往设计毁灭,连累不细。大凡收贮文案之处,常需亲自照管关防,不可怠忽。
      九、随微细皆须明白立案,免后患。
      十、吏卒之弊,古今一辙。其欲解事及中伤人,常用闲暇之际,三言两语,全似冷淡不着意者,官长信之不疑,遂致临事颠倒是非、变乱曲直,自己枉受贪污之名,而实被罪责矣。故凡事有疑难猝发落者,当广询祥察,切莫不可轻信吏卒之言而行。一有不实,为害不小。大抵待吏卒须关防,而亦不可治之过严,过严则生怨,而能为己之害。惟正己以取之,使不得有为足矣。
     十一、里老所言,亦不可辄信,皆须广察。
      十二、公暇无事,可取旧案阅之,可长见识。观律可知法意,观诸司职掌可知政理,不宜怠惰。凡士者谨慎、勤勉、和缓,缺一不可。
     十三、敬事上官如严父,当存亲爱之心,不可一毫悖慢。积此诚意,自然可以感动之。彼虽不善,亦未必肯加害。处同僚当如亲兄弟,相敬相爱。我有不是,彼能为我言之,便须拜受改之;彼有不是,我当避之从容与之言。彼若不从,又一两次避之从容与之言,须积诚意以动之。吾常爱兵部尚书全忠,每部中行一善政,必曰:“此出吾同僚,非中所及。”或有过举,必曰:“此忠之愚昧,同僚不预知也”吾常以此自警,汝勉之。
      十四、闲暇熟看律,精究古人用心仁厚处,一字不可轻易忽视。
      十五、刑者,古人不得已而用,宜切戒。用刑,薄鞭蒿杖或三五下,六七下,不过十下示辱可也。戒之戒之!
      十六、子弟家人勿令擅出,擅出必仔细关防。自己公务在外,随从之人亦关防之,不可放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2:02 , Processed in 0.0662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