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庐陵匡氏===匡昕O-MF6624//O-MF576965朱祁镇本姓康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所寄示康甥荣
[明] 杨士奇

原文
拼音版
背诵
旦暮圜扉下,清羸念尔身。

闭门堪避俗,省事足怡神。

药里时常检,书灯夜少亲。

亦知相念切,来问勿频频。

小提示:杨士奇的《非所寄示康甥荣》原文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0: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首辅太师,辅佐明朝四代国之重臣杨士奇后世传人在松滋
xiaoxiao2021-02-28  9

明朝首辅/太师,辅佐明朝四代国之重臣杨士奇后世传人在松滋

杨氏60字家谱

建林远发枝,永志必丹忠,

春一大邦首,兴开起秀龙,

太运贞元会,英俊明圣逢,

治安尚文德,辅政用武功,

道学传心法,训诲尊孔孟,

相贤克纯祖,荣华颖应宗。


松滋地点:凤香岭、朱家、民田湾、黑冲子






【小虎分析过程】

1.建文年间,发迹,家谱首句,开门见山就指出了;

建林远发枝



2.入翰林院,家谱提及了“治安尚文德”;

建林远发枝


3.永志必丹忠;

永指永乐,既然建文帝提拔的,他当然要发誓立志,永远一片丹心,忠心耿耿。

4.晋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官职;

家谱有体现:春一大邦首

5.三杨的领军人物,在家谱中有体现;

春一大邦首

6.在位辅佐英宗,家谱有体现;

英俊明圣逢,都是在第一个体现。



7.君臣关系融洽,家谱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英俊明圣逢



8.著名的“仁宣之治”盛世局面;

家谱有体现:太运贞元会

就是: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交汇。



9.治国安邦,崇尚文德,家谱有体现:“英俊明圣逢”;

遇到了,英明,有才俊的圣上

10.当首辅,家谱中有体现:“辅政用武功”;

11.当兵部尚书,家谱中体现:“辅政用武功”;

12.经历五朝,辅佐4位皇帝,是因为:;


13.群臣弹劾

相贤克纯祖,就是说:臣相,臣贤,弹劾于他,所以:叫:克。

所谓一物克一物。

家谱有证:



14.英宗年间逝世,家谱说的很清楚。

荣华颖应宗

小虎怀疑:应,是不是:英,是不是缪误呢!

就是:应,因为:家谱中:英俊明圣逢

已经有,英字。

明朝首辅/太师,辅佐明朝四代国之重臣杨士奇后世传人在松滋

杨氏60字家谱

建林远发枝,永志必丹忠,

春一大邦首,兴开起秀龙,

太运贞元会,英俊明圣逢,

治安尚文德,辅政用武功,

道学传心法,训诲尊孔孟,

相贤克纯祖,荣华颖应宗。

【小虎分析过程】

1.建文年间,发迹,家谱首句,开门见山就指出了;

建林远发枝



2.入翰林院,家谱提及了“治安尚文德”;

建林远发枝


3.永志必丹忠;

永指永乐,既然建文帝提拔的,他当然要发誓立志,永远一片丹心,忠心耿耿。

4.晋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官职;

家谱有体现:春一大邦首

5.三杨的领军人物,在家谱中有体现;

春一大邦首

6.在位辅佐英宗,家谱有体现;

英俊明圣逢,都是在第一个体现。



7.君臣关系融洽,家谱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英俊明圣逢



8.著名的“仁宣之治”盛世局面;

家谱有体现:太运贞元会

就是: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的交汇。



9.治国安邦,崇尚文德,家谱有体现:“英俊明圣逢”;

遇到了,英明,有才俊的圣上

10.当首辅,家谱中有体现:“辅政用武功”;

11.当兵部尚书,家谱中体现:“辅政用武功”;

12.经历五朝,辅佐4位皇帝,是因为:;


13.群臣弹劾

相贤克纯祖,就是说:臣相,臣贤,弹劾于他,所以:叫:克。

所谓一物克一物。

家谱有证:



14.英宗年间逝世,家谱说的很清楚。

荣华颖应宗

小虎怀疑:应,是不是:英,是不是缪误呢!

就是:应,因为:家谱中:英俊明圣逢

已经有,英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杨士奇的故事:对亡妻念念不忘 皇太后亲自为他牵红线
May
07
杨士奇的故事:对亡妻念念不忘 皇太后亲自为他牵红线
时间:2019/05/07 09:58 | 分类:历史人物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士奇 杨士奇曾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兵部尚书等职,一生见证了明朝的盛转衰,为国为民,时时哀思,然而他过于溺爱儿子最终酿成大祸。杨士奇对妻子严琇也是很有感情的,严琇死后他一直孤身一人,还引出了一段故事。 洪武十一年35岁的杨士奇同本地望族严氏23岁的女儿严琇成婚。杨士奇患病,严琇又带着孩子回来照料他。过了四年后,严琇再次带着孩子回了老家。洪熙元年严琇因病去世,死时才48岁,严琇的死给杨士奇的打击很大,悲痛道:“岂谓遽丧吾贤妻哉?”>杨士奇对严琇情深意重,严琇去世后,杨士奇一直没有再娶,一直孤身一人。这样一个国之重召来,打扮了一番,之后开玩笑说:“此回杨先生不能认矣。”第二天即下懿旨,命所司如制封之,而且下不为例。一般来说,宫中的贵人谁会闲得没事,管到臣子家里去呢!电视剧中演的,什么一会儿皇后给这个人赐婚,一会儿皇太后又为哪个姑娘做主招婿,过后又是皇上给哪家大臣赏赐美女了。这样的事一般只发生在皇亲国戚之中,一般来说臣子之间还是各家父母做主,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嘛。!此可见,杨士奇是多么的受重视了,连皇太后在知道他无人照顾后,亲自命人册封杨士奇家中那位照顾他的侍女了!>严氏育有四女四男,长女已经出嫁,其余三女尚幼;长子杨稷因为侵暴 ... 人,后来被绳之以法。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的趣事:一代名臣曾经被“拉郎配”
播报文章

眼中的快乐
关注
2021-10-10 02:01来自河南
广告
本文由:半卷书原创创作

杨士奇是明代名臣,任辅臣期间,他与另外“二杨”(杨荣和杨溥)在安定边防、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等方面卓有成效,使明朝的国力沿着鼎盛的轨道继续发展,使内阁及阁臣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受到人们的崇仰,尤其是杨士奇,被《明史》誉为“有大雅之明哲”。在此,笔者想说一件关于杨士奇的趣事:一代名臣曾经被“拉郎配”。



杨士奇是“三杨”中没有经过科举而入仕的一位。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罗氏,他一度随了人家的姓,后来又改了过来。虽然家贫,但杨士奇读书非常努力,同时也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 洪武十一年(1378),35岁的杨士奇同本地望族严氏23岁的女儿严琇成婚。显然,按当时的标准,男女双方都属于“大龄青年”了,尤其是杨士奇,不但年龄偏大,而且家中依然十分贫穷。好在婚后不久,也即当年,杨士奇时来运转,被朝廷召进翰林院参与编纂《太祖实录》,从此逐渐升迁,并一步步地走到了朝廷权力的中心。

入朝第二年,杨士奇就把严氏接到了京城同住。过了十年,大概是在永乐八年(1410),严氏想到了杨士奇将来退休以后的生活,想回乡经营。她借为公婆修葺墓园为由,欲回老家居住,杨士奇同意了,并让她带着孩子一同回去。严氏返乡之后,“买园庐于城东清溪之上,躬勤家业,而树畜为务。”一个人操持家业,严氏很能干。分居了六年,因为杨士奇患病,且久治不愈,严氏带着孩子来京城照料他,一家人在一起过了四年,之后严氏又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四年之后的洪熙元年(1425),严氏因病不治在老家去世,终年48岁。严氏于永乐中被封为“宜人”,洪熙元年封为“夫人”,获封后仅三个月就去世了。对于妻子的死,忆起她的贤德和“温静明淑”的天资,杨士奇极为悲痛:“岂谓遽丧吾贤妻哉?”严氏死时,杨士奇身在北京,闻讣,“遂买石刻铭寓,归俾稷以葬。铭曰:‘卜之吉,筑之密,维伉俪,居以匹,尚其有待,偕此玄室’。”(杨士奇《东里文集》卷21《墓志铭女德》)



严氏育有四女四男,长女已经出嫁,其余三女尚幼;长子杨稷因为侵暴杀人,后来被绳之以法。(事见《明史·杨士奇传》,这是杨士奇晚年的悲剧)因为怀念亡妻,杨士奇一直没有在娶,入阁多年,依然孤身一人,家中只有一个长相不是很好的侍女帮助料理日常生活。一次,皇太后(张氏——仁宗的皇后、宣宗的皇母、英宗的皇祖母,从“太后”一词可知事情应该发生在宣德朝)有喜事,文武大臣家的命妇都赶往宫中祝贺,太后闻说杨士奇无命妇,就把他家里的侍女召来,打扮了一番,之后开玩笑说:“此回杨先生不能认矣。”第二天即下懿旨,命所司如制封之,而且下不为例。

杨士奇就是这样被拉了郎配。而如此的“拉郎配”,一方面说明太后喜欢戏谑,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杨士奇的受宠程度。这条颇具戏剧色彩的记载见于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卷5,后来的焦竑、沈德符在著作中均转记了此事。(见《玉堂丛语·卷3·宠遇》、《万历野获编·卷13·礼部》)在陆容这条记载的末尾,《菽园杂记》明刻本的作序者及校对者陆粲(沈德符说是陆容之子,当有误)还反驳了后世才子文征明的疑问。文征明说:“文贞(杨士奇的谥)薨时,夫人犹在,且不闻有封婢之说,或他日以导推恩,容或有之。”文征明认为,在杨士奇死前,并未听说其侍女受封的事,想必是后来因为儿子杨导的官位才有了封号。而陆粲则强调:“文贞元配严夫人,继郭夫人,即此婢也。朝廷特降制封之,其制词载在文贞续集附录内,安得云无?衡山(文征明的号)一时未之考耳。”可见陆粲是看到了相关的“制词”之后,才敢肯定陆容所记确有此事。



征明提到的“导”即杨导,陆容说他是此侍女(即郭夫人)与杨士奇所生的儿子,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陆容曾任南京主事,与杨导任南京太常寺少卿的时间相隔不是太久,所以,对于“拉郎配”一事,陆容之记应该不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3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仁宗诚孝张皇后,大明少有的一代贤后!
2020-04-10 07:32
诚孝皇后张氏,名不详,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封皇太子妃,张氏孝谨温顺,侍奉成祖夫妇尽心周到,故很得公婆的欢心。

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仁宗朱高炽虽贵为太子,其实东宫地位一直不稳,二十年来,太子的位置屡受亲生弟弟、汉王朱高煦的威胁,几度面临被废的情形,最后得以巩固地位并登基为帝,其中有不少是张氏的功劳。仁宗生性仁厚端重,举止言行沉静有法度,但有时不免失之于懦怯。

明成祖在世时,最喜爱次子朱高煦,觉得他最像自己,有心废太子立汉王,但徐皇后和大臣们一直阻拦。而且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成祖宠爱,成祖也很喜爱张氏这个儿媳妇,所以最后为了这些原因,才没有废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张氏顺其自然当上了皇后。仁宗日夜勤于政事,是位贤明的君主,可惜在位不足一年便一病而亡,享年四十八岁。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尊封母亲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因而成为明代第一位皇太后。每遇军国大事,宣宗都禀明母后再决定,张氏也经常提示宣宗注意体恤百姓疾苦。

宣德九年,宣宗病亡,享年38岁。张太后亲自指定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为新天子,即为明英宗。作为太皇太后的她,严加抑制外戚,不许她的兄弟们干政,在她有生之年也没让英宗宠信太监王振干政。

纵观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张皇后贤德英明,不失为一代贤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朱瞻基,真的对孙皇后有那么痴情吗?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9个回答#热议# 什么是淋病?哪些行为会感染淋病?
萌小已i
2020-12-06 · TA获得超过166个赞
关注
在明朝,出现了很多十分痴情的皇帝,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成化帝和他的万贵妃,还有就是朱瞻基和他的孙皇后。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可以说是从青梅竹马走到帝后情深。在仔细研究过他们之间的关系之后,笔者便对朱瞻基这个人有了新的印象。从青梅竹马到“帝后情深”,历史上朱瞻基和孙皇后的感情真实吗?




历史上对朱瞻基的评价大多都是他为天下,为民生所做出的众多贡献,也有很多是关于他的负面评价,比如他的二叔朱高煦的死亡,就让有些人对朱瞻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走进朱瞻基的生活,在爷爷和爸爸静心看护下长大的他,平日里就像是个孩子。但是在爱情上,他也是个忠贞不渝的男子。

今天所讲的就是朱瞻基和孙皇后的爱情。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朱瞻基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十分宠爱他,便将他立为太孙。伴随着身份的变化,朱瞻基的身边也多了很多不可莫测的变化,皇太孙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受到万民敬仰,可以受到来自爷爷朱棣的宠爱。另外一个方面,在很多人眼里,皇太孙妃的位置就成为一块跳板,所以也有很多人觊觎着这个位置。封建时代的爱情,总是很早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包括朱瞻基和孙皇后。




朱棣深知有很多人都会将太孙妃的位置作为一块跳板,所以在选择太孙妃这件事情上,朱棣偏向于选择一个无权无势的人家的女儿,这样对他来说是极好的。可能命运就是这样牵扯到一起的,朱瞻基的外婆,送来了一个和自己同乡的小女孩,孙氏。孙氏的父亲只是乡下县里的一个小官,并没有什么权势。朱棣一看,是当今太子妃的家里人送来的,所以并不同意将孙氏立为太孙妃(外戚干政),朱瞻基的外婆自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孙氏养在了太孙宫里,那一年,孙氏大约十岁。



和朱瞻基一样,十岁的孙氏也很喜欢玩,并且长得非常漂亮,这一点在明史上有确切记载,算得上现在的明星脸。两个小朋友很快就玩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也从此开始。
就这样,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朱瞻基和孙氏爱情最贴切的写照。作为太孙的朱瞻基,在他十几岁的年纪,也承担着自己不该有的焦虑。而孙氏总是能第一时间发现朱瞻基的想法,并且帮他排忧解难,可以说是难得的知己。从现在来看,能在这么多人中找到自己的知己,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便可以知道当时孙氏对于朱瞻基的意义。




但是帝王一般都觉得,爱情不能当饭吃,做皇帝,就必须要承受孤独。朱棣认为朱瞻基更需要一个能够让他收心,不再贪玩,辅佐他成为一代明君的太孙妃。他选中了胡善祥。胡善祥长相一般,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她的父亲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这就是家里最需要的好媳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不难想象,朱瞻基和胡善祥之间的对话应当是这样的。“我们出去玩会儿吧,我去去踢踢球,你去踏踏青。”“我一个女人怎么能随便出门呢?“那你想玩什么?我带你去。”“在家里待着,殿下应该多看看书。”之后的气氛就异常的尴尬,笔者觉得,如果我是朱瞻基,也不会喜欢上这样的一个女子。




但是当时,朱瞻基并不能自由选择爱情和伴侣,胡善祥成为了太孙妃,而孙氏只能成为太孙嫔。当然在朱瞻基看来,这件事情对孙氏不公平,所以他想方设法的给了孙氏很多补偿。在他登基之后,面对立后的问题,他也十分头疼。

并不是因为他心爱的人吃醋了,而是孙氏选择接受现实,她愿意就这样一直守着朱瞻基,这就让朱瞻基心里十分的愧疚。朱瞻基越爱她,就越觉得,自己对不起她。但是依据祖制,他还是不得不立胡善祥为后,朱瞻基称帝后二十六天,才不情不愿地立了胡善祥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不过他还是动了点小手脚,下令为孙氏造了一枚金印。在明朝的后宫,金印是皇后身份的象征,可见朱瞻基并不想委屈他的爱人,但是又不得不给胡善祥一个名分。




胡善祥有了皇后的地位,还生了两个女儿,但是依然没有得到朱瞻基的爱。她做皇后的第二年,孙贵妃生下了朱瞻基的长子朱祁镇,爱屋及乌,朱瞻基对于这个孩子也是极其宠爱。朱祁镇的“镇”字,就有着天下根基的意思,可见朱瞻基对于孙贵妃的宠爱至深。胡善祥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朱祁镇出生第二天,胡善祥就请立这个孩子为太子,她心里深知朱祁镇成为太子的结果,但是也不得不去做。在她看来,就算没有朱祁镇,她也做不了多久皇后了。




朱祁镇出生八十天,被立为太子,与之而来的就是胡善祥皇后名分的终结。这大概是历史上最平静的废后,没有哭闹,没有激烈的反对,没有诬蔑和栽赃,胡善祥没有什么错误,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她费尽心思也没有得到朱瞻基的宠爱。从此,孙贵妃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看来,这是他对心上人的弥补,可以立孙氏为皇后,他这一生也算圆满了。

命运总爱捉弄人,朱瞻基只活了三十八岁,他曾想过把孙氏带到地下,但是最后,他还是把世界还给孙氏。相信朱瞻基有生之年对孙氏的爱忠贞不渝,他尽全力给了他的爱人最大的荣耀。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皇后 - 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孙氏,明宣宗朱瞻基皇后,邹平人,父孙忠,永城县主簿也,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尊孙氏为皇太后,天顺六年九月(1462年)崩逝,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

基本信息
出生地
永城县

所处时代
明朝

本名
孙氏

民族族群
汉人


别称
孝恭皇后

主要成就
明宣宗朱瞻基皇后

去世时间
1462年

目录
1简介
2后秦孙氏
3北燕孙皇后
4明宣宗孙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中国古代历史上至少有三位姓孙的女子有幸得到过皇后或太后的称号。分别是:后秦文桓帝姚兴太后孙氏、北燕文成帝冯跋孙皇后、明宣宗朱瞻基孙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后秦孙氏
孙氏,出生、结局、谥号均不详,只知道她年轻时被后秦武昭帝姚苌纳为妃,早逝。

393年,姚苌崩,长子姚兴即位,将父亲依然健在的皇后虵氏和死去多年的妾孙氏,一并尊为皇太后。这种现象比较罕见,故有一种猜测孙氏是姚兴的生母,因她早逝,所以姚兴由虵皇后(又作蛇皇后)抚养。当然,此论尚期待更多的确凿证据。

相关记载:《晋书载记第十七》。。兴追尊其庶母孙氏为皇太后,配飨太庙。。。

折叠编辑本段北燕孙皇后
折叠简介
孙氏,北燕文成帝冯跋的皇后。她的出生、结局均不详,只知道正始三年(409年)十月十三,北燕惠懿帝高云死后,冯跋夺取了王位,将妻子冯氏封为王后。十六国时代,有许多自称天王的君主,事实上是皇帝的规格,他们的妻子封为王后,其实就是皇后的规格。孙氏就是其中的一位。孙氏的生育情况不详,有可能是乐浪公主的母亲。

折叠相关史料
《资治通鉴·卷115》 义熙五年(己酉,公元四零九年)众推跋为主,跋以让其弟范阳公素弗,素弗不可。跋乃即天王位于昌黎,大赦,诏曰:“陈氏代姜,不改齐国。宜即国号曰燕。”改元太平,谥云曰惠懿皇帝。跋尊母张氏为太后,立妻孙氏为王后,子永为太子。。。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版)曰:“……立妻孙氏为皇后……”

折叠编辑本段明宣宗孙皇后
孙氏,既“孝恭章皇后”。

折叠简介
孙氏年幼时因貌美,被当时明成祖朱棣命太子朱高炽的正妃张氏(即明仁宗诚孝张皇后)教育她宫中礼仪,成祖令养在宫中。后明宣宗(当时为皇太孙)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选为嫔。宣宗即位,册胡氏为皇后,孙氏聪明妖娆,极得宠爱,封为贵妃。

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无子。孙氏奸诈,暗夺宫人儿子宣称是自己的儿子,即明英宗朱祁镇。宣宗被迷惑,于宣德三年(1428)以胡皇后无子为理由逼其上表、逊皇后位。三月,册孙贵妃为皇后。

十年(1435)宣宗卒,英宗即位,尊孙氏为皇太后;孙氏当了20多年冒牌皇太后,于天顺六年9月(1462)崩逝,年70岁上下。

直到此时,英宗才知道自己并非孙氏亲生,但生母是谁,因时间过去太久已经查不出来了。推测可能是宣宗死后为他殉葬的众多妃子中的一位。

折叠相关史料
《明史》列传一:宣宗孝恭皇后孙氏,邹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县主簿也。诚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时时入禁中,言忠有贤女,遂得入宫。方十余岁,成祖命诚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而以孙氏为嫔。宣宗即位,封贵妃。故事: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妃亦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三年三月,胡后废,遂册为皇后。英宗立,尊为皇太后。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监国。景帝即位,尊为上圣皇太后。时英宗在迤北,数寄御寒衣裘。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九月崩,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庙。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2: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士奇:6岁偷祭祖先,80岁历经5朝,三杨之首,见证明朝50年兴衰
播报文章
兴趣认证
三目观史
关注
2022-04-07 22:33来自山东
公元1416年(明朝永乐十四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未归,汉王朱高煦在京城之中蠢蠢欲动,他连续做了十余起不法之事,包括私下招募精兵,公然在大街上击杀兵马指挥使等。太子朱高炽虽然有监国之权,但却屡遭朱高煦陷害。


当年十一月,朱棣回到南京后,立即召来几位朝中重臣询问朱高煦是否有不轨行径,朱棣先问吏部尚书蹇义,蹇义不敢回答。朱棣又问太子侍讲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

“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杨士奇的意思是说:我和蹇义奉命辅佐太子,是东宫的官员,外人怎么会对我们说汉王的不是呢?我只想说,陛下先后两次让汉王就藩,汉王都不肯前去。现在陛下马上要迁都,他又想留在南京。请陛下想想汉王到底要干什么?

杨士奇说完这番话,旁边的黄淮、蹇义、杨荣、夏原吉等大臣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们原以为杨士奇会把朱高煦的不法之事全部列出来一一汇报给朱棣,没想到杨士奇一件都没提,而是直接让朱棣去考察朱高煦的本心。


都说“杀人诛心”,杨士奇的一席话,便直接导致了朱高煦被贬。事后,朱棣剥夺了朱高煦的冠服,削去朱高煦的护卫,将朱高煦的亲信杀掉,朱高煦被强制赶到乐安州做他的汉王,无旨不得回京。

朱高煦离开京城后,一提到杨士奇就恨得牙痒痒。

杨士奇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历经5朝,辅佐4帝,见证了明朝近50年的兴衰。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三杨”之首的杨士奇,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认识一位为国为民的古代贤臣。

一、稚童偷祭祖,成祖识英才
在明朝初年,江西文人荟萃,有“朝士半江西”之说,而本文的主人公杨士奇同样来自江西。

《明史·杨士奇传》记载: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

杨士奇本名杨寓,号东里,字士奇,以字行。他本是江西吉安泰和县人,杨士奇在襁褓时期,生父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位叫罗性的男子,因此他小时候曾改姓罗。罗性曾任德安同知,对杨士奇视如己出。


明朝洪武三年,杨士奇6岁,和罗家族人一同祭祖,因族中儿童笑话他,他才知道自己原来不姓罗。于是,杨士奇私下用泥土做成杨氏先人的泥像,又从祠堂里拿来祭品,偷偷祭拜。他的行为被继父罗性发现,罗性不仅没有生气,还称赞他有志气,不忘本。在继父的帮助下,杨士奇重归族谱,恢复杨姓。在归宗的那天,杨士奇就暗暗发誓,不能辱没杨氏先人。

杨士奇十五岁那年,继父罗性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陕西,随后病逝。为了避开罗氏族人的欺负,杨士奇带着母亲离开罗家。为了生计,杨士奇开始到乡村大户人家中做坐馆先生,后来他来到江夏,开了一间私塾,边教书边攻读,靠着学生的束修奉养母亲。

建文帝登基后,召集翰林文臣修撰《太祖实录》,在当时的翰林院编修王叔英的推荐下,杨士奇得以进入了翰林院当编纂官。

在明朝的“三杨”之中,杨荣和杨溥都是建文二年进士,唯独杨士奇并非进士出身,然而,杨士奇的才华却不输给杨荣和杨溥。

在杨士奇进入翰林院不久,吏部便对推荐而来的编纂官进行了一场考试,杨士奇考了第一名,得到了时任吏部尚书张紞的青睐。

从乡村教书先生,到翰林院编纂官,杨士奇完成了从“民”到“官”的蜕变。然而,初入仕途的杨士奇对政治并不敏感,正在他埋头编书的时候,朝局发生大变,燕王朱棣攻入南京。


朱棣登基时,杨士奇还是个微末小吏,论名气,也远不如解缙等人。然而,朱棣慧眼识人,在众多翰林官员中,朱棣挑中了杨士奇进入“内阁”。

明朝内阁制度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洪武年间,因“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容易颠覆皇权,于是废除了中书省宰相,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这就要求皇帝必须勤政,否则难以应付日常繁杂的政务。朱棣虽然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不想把时间都耗在管理和思考政务上,因此,他登基没多久,就在文渊阁成立了一个“秘书团”,由这些秘书担任朱棣的助手,帮朱棣处理政务,这就是明朝最初的内阁。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时期的内阁成员和明朝中后期的“阁老”有很大区别,因为他们大多品级不高,而且没有实权,例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内阁”时,仍然是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朱棣最早的内阁成员有7个人,按照最初的资历排序分别是:解缙、胡广、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杨荣。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最早的这7人内阁中,江西人占了5个,包括杨士奇。

若干年后,当杨士奇成为大明朝的“三杨”之首时,他应该特别感激朱棣的眼光。因为朱棣让杨士奇进入内阁,标志着杨士奇从此进入明朝的“大脑”,此后,他的一系列为政思想才能落地生根。


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意思是,当你有了足够的积淀,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把握住。杨士奇本不幸运,他生而丧父,后来继父又去世,他带着母亲靠着坚强的意志终于走入仕途,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他抓住了,接下来,他将大放异彩。

二、灼见献帝王,悉心佐储君
杨士奇在内阁中逐渐接触到了帝国的核心,永乐二年,凭借出色的表现,杨士奇被朱棣提升为左中允(正六品),一年后再升左谕德(从五品)。此后几年,杨士奇几乎每年一个台阶。而他每晋升一级,几乎都会得到朱棣的褒奖和鼓励。

那么,杨士奇到底有什么能力,能让朱棣如此高看于他呢?

实际上,和解缙等人相比,杨士奇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第一是他“有灼见”;第二是“嘴巴紧”;第三是他“心肠好”。根据《明史·杨士奇传》记载:

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

意思是说,杨士奇在朱棣面前非常谨慎,朱棣每有疑惑,杨士奇都能直中要害。最重要的是,只要杨士奇一离开皇宫,他从来不谈公事,即使是亲人问他,他也不说。在和同事们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别人有小的过错,杨士奇不仅不揪着不放,还会帮忙说好话。


例如,当时,朱棣命徐奇担任广东布政司,主政一方,临行前,很多官员都赋诗相送,或送点小礼物。朱棣知道后,有些生气,杨士奇便开导朱棣说:“徐奇远赴南方烟瘴之地,群臣和他依依惜别,送点诗文或礼物,也无可厚非。我当时要不是因为生病未去给他送行,说不定我也会送他礼物。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小节去毁掉一群官员。”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杨士奇不仅心肠好,而且很有智慧。实际上,杨士奇本人并没有给徐奇送过礼,他也不屑于如此。但他并不希望朱棣怪罪其他同僚。

正是因为杨士奇有上述三大优点,他逐渐成了朱棣身边最不可或缺的几人之一。永乐六年,朱棣北巡,留太子朱高炽监国的同时,他让杨士奇和蹇义辅佐太子。

太子朱高炽喜欢诗词,杨士奇劝太子:“诗词是小技,可陶冶情操,但不能治国,殿下应当多学习前朝的诏令。”朱高炽于是听从了杨士奇的建议,待朱棣归来,考校太子学问,发现太子在治国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惊叹不已,从此更加确信了让杨士奇辅佐太子的正确性。


永乐八年,朱棣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朱高炽再一次监国。朱棣走后,汉王朱高煦为了夺取太子之位,联合赵王朱高燧多次向朱棣诬陷太子,次年,朱棣班师回朝,召来杨士奇询问情况。杨士奇回答说:

“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杨士奇没有攻击汉王和赵王,他只是说太子仁厚,知错必改,是值得朱棣托付之人。朱棣听完杨士奇的话,哈哈大笑。

明成祖朱棣虽然在位22年,但他在南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每逢朱棣北征、出巡等,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而这一时期,也是朱高煦诋毁朱高炽的最佳时期。然而,朱高炽身边有杨士奇等人,这让朱高煦的计划每每破产。因此,朱高煦把矛头对准了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征归来,太子朱高炽因处理政务迎驾来迟,朱高煦便拉拢一干武将弹劾杨士奇辅佐不力,朱棣不想治杨士奇之罪,不料朱高煦纠集人员先后十余次弹劾杨士奇,最终,杨士奇被锦衣卫下狱问罪。

在狱中,朱高煦遣人对杨士奇威逼利诱,杨士奇没有说半句太子的坏话。几天之后,朱棣下令释放杨士奇,仍由杨士奇辅佐太子。

永乐十四年,当朱高煦再次对付太子时,杨士奇以柔克刚,他仍不为太子辩解,只是借朱高煦两次都不愿意就藩的事实,让朱棣考察朱高煦的本心,这也就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杨士奇的一番“诛心”的话,直接导致朱高煦远离京城,朱高煦因此对杨士奇恨之入骨。

有明一朝,明仁宗朱高炽算得上是一位仁厚的帝王,然而,在尔虞我诈的封建朝堂上,仁厚之人往往讨不到便宜。朱高炽身居太子之位长达20年,不但没有被朱高煦拉下马,还仍坚守自己的仁厚之心,这是极为难得的。这份“难得”的背后,杨士奇功不可没。


三、耿直谏天子,得志泽于民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他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归途中病逝。张辅、杨荣、金幼孜等大臣一方面选择秘不发丧,另一方面派人急忙入京密报朱高炽和杨士奇。朱高炽一听,顿时就慌了,要亲自出京迎丧,被杨士奇阻拦。杨士奇建议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代替自己迎接朱棣灵柩,然后让朱高炽立即采取行动在京城周边布防,防止汉王朱高煦趁机作乱。在杨士奇的安排下,明朝的这场最高权力交接才顺利完成。


朱高炽登基后,是为明仁宗。杨士奇、蹇义、夏原吉等太子旧臣得到了重用。杨士奇当时被升为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侍郎。有一天朱高炽到内阁议事,遥遥看到杨士奇走来,朱高炽便对蹇义和夏原吉说:“你看,我们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他一来,必定有正直之言。”

这个情形,和当年唐太宗调侃魏征有异曲同工之妙。

果然,杨士奇一见朱高炽,便直接说落朱高炽的不是:

“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

意思是:陛下刚下令减免赋税,惜薪司(明朝的宦官机构)便传递你的旨意,说要再征80万斤枣,陛下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杨士奇言之凿凿,看似指责朱高炽,实际上言语之中都是两个字——爱民。


朱高炽没有办法,只得下令减免。

每个皇帝都会遇到溜须拍马之辈,朱高炽也不例外哦。朱高炽登基不久,便有人写贺表,称天下是太平盛世,都是天子之德。

朱高炽正在得意时,杨士奇就给她泼了一瓢冷水,杨士奇说:“靖难之役中所牵连的流民还未全部归乡,战争的创伤仍在恢复中,百姓在为温饱担忧,陛下不可一时自满,忘记了进取之心。”朱高炽听完,立即清醒过来。


《孟子》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杨士奇身居高位,能爱护百姓,能劝阻帝王,实乃是明朝之幸。

作为一个古代读书人,杨士奇对“忠孝”二字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在古代,士大夫的父母去世,儿子需要守孝三年(二十七个月),帝王则需要以日代月,守孝27天。因此,到了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在朱棣去世27日后,礼部尚书郎吕震上奏请朱高炽穿吉服。次日,众臣上朝,朝堂上大家都穿上了吉服,只有三个人仍穿麻衣。这三个人分别是:朱高炽、张辅、杨士奇。

张辅乃是英国公,对朱棣忠心耿耿,杨士奇却和朱高炽保持了高度一致。事后,朱高炽对杨士奇说:“父亲的棺木仍然在停柩,我怎么穿着鲜亮的吉服呢?”杨士奇表示:忠孝的帝王,就该如此。


对于杨士奇的“不合群”朱高炽也会特意给予保护。《明史》记载了一件这样的事情:

兵部尚书李庆和礼部尚书吕震曾建议朝廷在和平时期把战马分配到文官家中,由文官代为喂养,等来年向官员们收缴马驹即可。对此,杨士奇坚决反对,杨士奇认为,朝廷重视战马是正确的,但文官的主要任务是理政,兵部不应该把自己的责任强加在士大夫身上。当时,李庆、吕珍二人和杨士奇争论不休,明仁宗却驳回了杨士奇的意见。等下朝后,明仁宗特地叫来杨士奇,告诉他:

“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

朱高炽的意思是说:吕震、李庆二人一直针对你,我怕你遭到孤立,被他们打击,因此才驳回了你的建议,之后我再找别的理由拒绝他们。


都说杨士奇耿直,朱高炽仁厚,在这件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东里免兵戈,三杨创盛世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位难得的仁君,然而,他却仅仅在位10个月便戛然而逝了。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炽病危,召杨士奇入宫书写遗诏,传位于太子朱瞻基。

一个月前,朱瞻基刚被派往南京巡查,朱高炽的突然离世,让朝廷陷入一阵混乱。杨士奇和张辅、杨荣等人急忙入宫找到张皇后(朱高炽之妻),以内阁和皇后的名义一方面加派人手保护北归的朱瞻基,另一方面严密监视汉王朱高煦的动向。不仅如此,杨士奇还建议让朱高炽的第五子朱瞻墡(朱瞻基同母弟)入宫监国,以备万一。

杨士奇等人如此安排,让心怀不轨的朱高煦未能顺利谋刺朱瞻基,朱瞻基顺利登基,是为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之初,保留了明仁宗留下来的内阁班底。次年(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反,朱瞻基御驾亲征,得胜而归。

当时,意图谋反的并不止朱高煦一人,有证据表明,朱瞻基的三叔、赵王曾打算策应朱高煦。那些急于立功的武将们便劝朱瞻基征讨朱高燧,包括“三杨”之中的杨荣,也认为应该趁机清理门户。但杨士奇却说:

“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

意思是说,朱棣有三个儿子,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只有两个叔叔。如今,二叔朱高煦已经被俘,罪不可赦。那些有疑罪的人(指朱高燧)应当加以提防,而不是动辄兵刀相见,那样不仅会祸及百姓,还会让后世诋毁朱瞻基容不下长辈。


杨士奇的观点可谓“另辟蹊径”,让那些犹豫不决的大臣眼前一亮。朱瞻基也觉得杨士奇考虑得周到,于是罢兵回朝。杨士奇又建议朱瞻基赐朱高燧一道褒奖的玺书,以示施恩;并且把朱高燧和外臣勾结的书信一起送给朱高燧。杨士奇的这一招“恩威并济”,成功折服了朱高燧,朱高燧接到朱瞻基的玺书,跪地痛哭:“吾生矣!”从此再无反意。

杨士奇的一系列作为,不仅阻止了明朝的又一场叔侄内斗,更拯救了万千苍生。

《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中国自古就不缺位高权重的将相,然而,真正能做到“爱人”之心者并不多,杨士奇便是心怀天下,身系万民之臣。


宣宗时期,明朝水旱灾频发,杨士奇每每劝朱瞻基节省开支,减免百姓赋税。《明史·杨士奇传》云:

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

在杨士奇的持续劝谏下,明宣宗陆续免除了百姓所欠的薪鱼钱,减免了田赋、粮税,裁撤劳役等。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当时,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同在内阁,因这三人都姓杨,后人将他们合称为“三杨”。“三杨”之中,杨士奇居首,为“西杨”;杨荣次之,为“东杨”;杨溥为“南杨”。


三杨主政时期,明宣宗励精图治,大明朝的百姓得到休养、农桑迅速发展,贪腐被大面积政治,朝廷吏治清明,天下达到了“河清海晏”的程度。史书中将明宣宗和其父明仁宗时期天下繁荣的景象称为“仁宣之治”。

《明史》曾评价:

是以明称贤相,必首三杨。均能原本儒术,通达事几,协力相资,靖共匪懈。史称房、杜持众美效之君。

意思是说,若谈论明朝“贤相”,必然首推“三杨”。他们三人本就是当世大儒,又都是通达之人,他们同心戮力,相互协助,也就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能达到这个水平。

五、老臣辅4帝,兴衰50年。
明朝宣德十年,38岁的朱瞻基驾崩,临终前,他召来杨士奇、杨荣、杨溥,命他们辅佐年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朱祁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明英宗。


英宗初年,太皇天后张氏主理内宫,“三杨”主管政务,大明朝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景。正统三年,杨士奇晋升为少师,当时他已经73岁,有隐退之意。但朱祁镇尚未成年,太皇太后不允杨士奇致仕,杨士奇便拖住衰体继续为大明朝服务。

在历史上,所有幼年登基的帝王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随着他渐渐长大,他特别想摆脱老臣的束缚,明英宗朱祁镇也不例外。

随着杨荣和太皇太后的去世,朝堂之中独留杨士奇和杨溥两位老臣,这时,朝堂局面变了。朱祁镇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王振等宦官的崛起,让杨士奇逐渐被架空。杨士奇看到朝堂之上宦官弄权,逐渐变得无力起来。


正统七年,杨士奇的儿子杨稷因杀人获罪,王振等人纠集大量佞臣攻击杨士奇,杨士奇羞愧难当,一病不起。虽然明英宗下旨不允许此案累及杨士奇,但杨士奇还是以老病为由,告老还乡。

五朝老臣,就此落幕。从此,庙堂之上,再无杨士奇。


两年后,正统九年(1444年)的三月清明,杨士奇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临终前,杨士奇给明英宗留了一份遗折,希望明英宗能继承祖、父遗志,亲贤臣,远小人。

然而,杨士奇的遗折没有在明朝引起一丝丝波澜。

明英宗追赠杨士奇为太师,谥号“文贞”。然后,到了明英宗“放飞自我”的时代。宦官王振更加肆无忌惮,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明英宗也逐渐迷失了自我。五年后,在王振的忽悠下,不可一世的明英宗御驾亲征,兵败土木堡,大明王朝从此盛世不再。


杨士奇35岁踏入仕途,80岁去世,在50余年内,他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5朝,先后辅佐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4帝。在这期间,他经历了靖难之役,见证了永乐盛世,也亲手缔造了仁宣之治,然而,他也看到了大明王朝的衰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句话,总结了古代成功士大夫的三大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

杨士奇在内阁近50年,他宅心仁厚,心怀天下,身系万民,称得上是立德。

杨士奇辅佐四帝,为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作出卓越贡献,称得上立功。

杨士奇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的总裁官,为后人留下许多治国理政的心得,同时,在仁宣时代,杨士奇在文坛之中堪称泰斗。这也称得上是立言。

作为古代士大夫,杨士奇的一生是励志的,是圆满的,是无可挑剔的。他不是圣人,却是后世公仆的榜样。


最后,用杨士奇的一首《送皑上人住持建昌太平兴国寺》来结束本文:

持钵王城住几年,袈裟新汎上江船。

禅心还似江心月,江自东流月自圆。

有人说,假如杨士奇能再活几年,明朝或许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笔者想说,历史是没有假如的,杨公操劳一生为大明,至于身后之事,又岂是他能左右的了的?对他来说,唯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他的一片“禅心”如同江心的明月,任由江水东流,月儿自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3: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 句因包含“嫁,黔娄”,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嫁黔娄
第 2 句因包含“荆钗”,据此推断可能引用了典故:荆钗
老妻郭夫人命服像赞 明 · 杨士奇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五部
从嫁黔娄执勤俭,奁中犹贮旧荆钗。
内朝屡作东班首,拜庆金宫玉殿来。
老妻郭夫人命服像赞
[ 明 ] 杨士奇

原文

从嫁黔娄执勤俭,奁中犹贮旧荆钗。内朝屡作东班首,拜庆金宫玉殿来。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

译文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注释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赏析此句引用典故,诗人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


荆钗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荆钗,汉语词语,拼音是jīnɡ chāi,借指贫家妇女。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荆钗

  • 拼音

    jīnɡ chāi


  • 释义

    借指贫家妇女

  • 出处

    《贫女》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

2.借指贫家妇女。

3.指《荆钗记》。元柯丹丘作。现今流传者多为明人改本。写宋王十朋与妻钱玉莲双双拒绝权贵威逼,夫妻忠贞相爱的故事。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唐·李山甫《贫女》诗:"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明·潘绂《老女吟》:"无端忽听邻家语,笑整荆钗独闭门。"参见"荆钗布裙"。

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分岁词》:"荆钗劝酒仍祝愿:'但愿尊前且强健!'"

元·房皞《贫家女》诗:"持身但如冰雪清,德耀荆钗有令名。"

清·陈维崧《减字木兰花·岁暮灯下》词:"零落而今,累汝荆钗伴藁砧。"

清·李渔《比目鱼·发端》:"刘旦生来饶艳质,谭生一见钟情极,默订鸾凰人不识。遭母逼……演《荆钗》,双双沉溺。"按,此谓重演《荆钗记》故事,形容双方爱情真挚。




汴城(有序)

顾禄〔明代〕

黄河怒触龙门裂,突蜃冲蛟肆妖孽。
□谁首倡导洪流,驱使生灵陷鱼鳖。
群雄尽向草泽生,青袍白马连州城。
□时将相总骄懦,可怜不救兵纵横。
忠襄何人汴梁客,只手徒思拯沉溺。
□星半夜落前军,有子才能讨仇贼。
关西老将宁伏雌,辇侧权臣藏祸机。
□然内难促元运,毋乃社稷基先隳。
铁衣破碎秋风早,三军尽向夷门老。
岂知天意属皇明,万乘龙飞大江表。
神兵受命北渡江,举兵所向俱来降。
□尘不生草不动,直取中原为帝邦。
金宫玉殿凌空起,翠华飘飘曾戾止。
□皇立政务宽仁,坐见疮痍变淳美。
天开地辟长清宁,五风十雨年谷登。
书生但愿报恩德,万岁千秋歌泰平。




[url=][/url]





顾禄 [url=][/url]

明松江府华亭人,初名天禄,字谨中。洪武中以太学生除太常典簿,迁蜀王府教授。善书,行楷学苏轼而尤工于分隶。善杂画,喜钩勒竹石。能诗,太祖曾命尽进其所作,故有集名《经进集》。► 15篇诗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4: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辰翁
播报
编辑
讨论6
上传视频
南宋末年爱国词人
【秒懂百科】刘辰翁
00:30
古诗词诵读 西江月 刘辰翁
01:02
刘辰翁新秋写兴,痛亡国丙子送春
04:27
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十首词,真情流露,又散发出浓烈的爱国情怀
06:02
收藏
186
8
刘辰翁(1232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 [90]自号须溪居士、须溪农、小耐,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门生后人称须溪先生。 [91]南宋末年爱国词人, [92]文学批评家。 [90]
刘辰翁幼年丧父,家贫力学。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至临安,补太学生。景定三年(1262年),廷试对策,因触忤权奸贾似道,被置进士丙等,由是得耿直之名。后因亲老,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出任临安府学教授。咸淳四年(1268年),在太平州江东转运使江万里处任幕僚。德祐元年(1275年),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辞不赴。是年十月,授太学博士,时元兵已进逼临安,道路阻断,未能成行。文天祥起兵抗元,刘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宋亡后隐居不仕,埋头著书,以此终老。 [90]
刘辰翁著述甚丰,文学成就主要在词。其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刘辰翁的词没有一般遗民词的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刘辰翁著有《须溪集》100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录其记序杂考诗词等作。仍以《须溪集》为名。有《豫章丛书》本。 [90]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 [93]
人物关系

刘将孙
儿子

欧阳守道
老师

江万里
老师

薛昂夫
学生
别    名须溪先生
字会孟
所处时代宋末元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庐陵灌溪(今江西吉安市小灌村)
出生日期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元贞三年(1297年)正月十五日
主要作品《庄子南华真经》《须溪先生集》
本    名刘辰翁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仕宦浮沉
▪末世奔波
▪遗民生活
2主要影响
▪综述
▪词
▪诗
▪散文
▪文学批评
3历史评价
4主要作品
5人际关系
▪家族成员
▪好友
6人物争议
7后世纪念
8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刘辰翁生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2]他幼年丧父,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受业于曾子渊、朱埴、陆象山(一说认为刘辰翁未受业于陆象山)。 [2] [8-10]
淳祐元年(1241年),江万里出任吉州知州,建白鹭洲书院,聘请欧阳守道讲学,刘辰翁跟从他学习, [1]文天祥、王梦应皆出其门下。 [7] [11]刘辰翁同时在王泰来处学诗。 [2] [12]
淳祐四年(1245年),刘辰翁参加吉安县童试。 [5]
宝祐六年(1258年),与庐陵人王寿鹏、曾应龙参加乡试中举,夺得解元。 [13-14]当时丁大全在朝为相,专权结党,刘辰翁对策“严君子小人朋党辨”,当朝认为他涉嫌诽谤,不为录用。 [3]次年,丁大全罢相,刘辰翁恢复贡生资格。 [5]
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刘辰翁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受到国子监祭酒江万里赏识,被补录为太学生。 [5] [15]江万里称赏其文,从此师生之间交往频繁。江万里为官期间,曾几次将刘辰翁招致幕下或予以举荐。 [16]
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不久前改任知枢密院事的江万里罢官,回到故乡都昌(今江西都昌县),年底,刘辰翁前往看望闲居在家的江万里。 [5]
仕宦浮沉
景定三年(1262年),刘辰翁到临安参加进士试。 [17-18]廷试对策时,恰逢贾似道擅权,刘辰翁称忠良固然可以被陷害,但其气节无法撼动。此言忤逆贾似道,因此,刘辰翁被宋理宗亲自置为进士丙等,从此他留下了耿直的名声。 [3] [19]后因亲人年迈,请为赣州濂溪书院山长,罗履泰等名士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20]同年再次谒见赋闲的江万里。 [2] [21]
景定五年(1264年)春,江万里知建宁府,兼福建转运使,刘辰翁入其幕僚。 [22]五月,江万里迁任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刘辰翁跟随他到了福州。 [2] [23]九月,为贾似道两国太夫人寿辰作贺词。 [5]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夏,江万里入朝执政,携带刘辰翁一并入京。 [24]秋后,刘辰翁出任临安府教授,任职前后约半年,直至次年春。 [25]其子刘将孙随侍左右。 [2-3]由他录取的戴表元、 [26]何新之 [27]等人都成了后来的名士。 [28]
咸淳二年(1266年)春,江万里罢相,刘辰翁一同被弹劾,回乡闲居。 [29]罢官返回故里时,刘辰翁途经洪州,曾游玩紫极宫。 [30-31]
咸淳四年(1268年)春夏在家闲居。秋,江万里出任太平州江东转运使,辟用刘辰翁为幕僚。 [3] [32]
咸淳五年(1269年)春,江万里入为参知政事,荐举刘辰翁为中书省架阁,任职仅一月半,母亲病故,刘辰翁丁母忧返乡。 [33-34]中书省任职是刘辰翁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廷做官。 [5]
末世奔波
咸淳八年(1272年)夏,从临安返回庐陵,在庐陵闲居数年。 [5]
咸淳九年(1273年),江万里任湖南安抚大使,这年秋天,刘辰翁到长沙探访恩师。 [35]他在湖南逗留的时间并不长,年底,他得知元兵将要渡江,遂前往江西。 [2]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二月,元军攻破饶州,退居此地的江万里投水殉国。五月,丞相陈宜中荐居史馆,辰翁辞而不赴。 [36]十月又授太学博士,其时元兵已进逼临安,江西至临安的通道被截断,未能成行。 [37]当年文天祥起兵抗元,刘辰翁曾短期参与其江西幕府,十二月,避难于吉水虎溪。 [38]
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春,元兵破临安。刘辰翁仍在虎溪。暮春,刘辰翁离开虎溪。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庐陵县宣化乡(今江西庐陵)。 [39]期间刘辰翁还曾被任命为知临江军,但因临安已破,刘辰翁并未赴任。 [2] [40]
遗民生活
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漂泊在外的刘辰翁回到庐陵,待了一段时间。 [5]同年秋,与二僧人共登华盖岭。 [2]
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末帝跳海而亡。刘辰翁为寻找江万里之子江镐,谋葬江万里,从庐陵到都昌。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初,与黄纯父在彭泽县相遇。之后返回庐陵。得到江镐音讯后,重新到都昌葬江万里,并为万里石山庵命名归来庵。 [41]年底,作《归来庵记》。随后刘辰翁不仕,返回家中,潜心著作,同时还招收弟子,传授毕生所学。 [2] [42]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正月十五日,刘辰翁逝世于家中,享年66岁。四方学者将其葬在庐陵北郭外。 [2]
主要影响
播报
编辑
综述
刘辰翁的诗、词、文均寄托遥深、慷慨沉郁,深刻地反映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南宋遗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以文学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表现出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对故国故土的眷恋。这在逃避现实、雕琢辞藻、充斥哀靡之音的宋末文坛是别具一格,值得充分肯定的。其诗气韵生动,无堆排涂饰之习,满怀沧桑之感与故国之思,具有尺幅千里之势。其词继承并发展了辛派词人的艺术传统,深刻地反映出了宋元易代之际的时代风貌和遗民心理,他的词风颇具特色,兼有豪放派的雄劲跌宕和婉约派的轻灵婉丽而自成一家。其文广泛而深入地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权材不平的心境和抑郁难宣的情绪使他的散文在造意谴词上流为奇怪磊落和迷离倘恍,在冗长拖沓的季宋文坛自成一家。 [7]

综述
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比之周邦彦一派,刘辰翁词不求矫揉造作而求真情实感,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不无病呻吟的风格,在压抑个性的中世纪中国难能可贵。
题材
刘辰翁生前著述甚丰,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的方面。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愤奸臣误国,痛宋室倾覆,满腔爱国热忱,时时寄于词中。在南宋末年的词人中,他的爱国思想与民族情绪反映得最为强烈,是辛弃疾一派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历代诗余》引张孟洁的话说:“刘辰翁作《宝鼎现》词,时为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自题曰:‘丁酉元夕’,亦义熙旧人(按:指陶渊明)只书甲子之意。”在刘辰翁的词中,凡属书甲子的词,都是暗示自己不承认元朝的统治,感怀时事、追念故国的作品。 [6]
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就是这些感怀时事的爱国词。还在南宋亡国之前,他的某些词就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乙亥二月,贾平章似道督师至太平州鲁港,未见敌,鸣锣而溃。后半月闻报,赋此》。这首词是就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丧师败绩之事,直接抨击当时的腐败政治,对奸臣误国表示了极度的痛恨。尽管国事已不可收拾,他仍怀有报国杀敌的壮志,如《念奴娇·吾年如此》写道:“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但他更多的爱国词则是写于宋亡之后,结合自己“乱后飘零独在”(《临江仙·将孙生日赋》)的身世,抒发对故国、故土的眷念与哀思。如作于德祐二年(1276年)暮春的《兰陵王·丙子送春》即是沉痛悼惜当年二月临安陷落,宗社沦亡的佳作。此词通篇采用象征手法,用“春去”暗喻南宋的灭亡。清人陈廷焯指出,此词“题是‘送春’,词是悲宋,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白雨斋词话》)。由于写得字字血泪,沉痛感人,这首词常被后人视为刘辰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致厉鹗论词绝句有“送春苦调刘须溪”之句(《樊榭山房集》卷十二)。刘辰翁常常通过描写时令相代、景物变迁来寄寓亡国哀思。他在许多词中反复写元夕、端午、重阳,反复写伤春、送春,追和刘过的《唐多令 重过武昌》至七首之多,这些都不是伤春悲秋的滥调,而是深切地表达了作者眷恋故国故土的愁怀。如《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以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词中写李清照怀念“宣和旧日”,但尚及“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而他所面临的却是“江南无路”、“春事谁主”的亡国之境了。因而此词较之李清照词,的确“悲苦过之”。又如《柳梢青·春感》,通过对故都风光的追恋和对眼前“笛里番腔,街头戏鼓”的憎恶,表达了与《兰陵王·丙子送春》一致的情感。 [4]
艺术手法
刘辰翁词不同于其他南宋遗民的一味掩抑低徊、凄凄切切,而是表现出一种英雄失路的悲壮感情。他的思想境界比同辈为高,而在艺术表现上则喜用中锋突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奔放的感情,既不流于隐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挚自然,流畅生动,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他的词能于沉痛悲苦中透发出激越豪壮之气,如《霜天晓角·和中斋九日》中的“老来无复味,老来无复泪”,《莺啼序·感怀》中的“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中的“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金缕曲·闻杜鹃》“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等等。所以况周颐说:“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态略似坡公。”(《蕙风词话》) [4]
语言
语言上,他的词不受规范的制约,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词,不事藻饰。如:“那看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柳梢青·春感》);又如:“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永遇乐·壁月初晴》)。这些词的语言自然平实,亲切灵巧。此外,江西遗民词还有一定的口语化特征,不避俚语、俗语。如刘辰翁《摸鱼儿·甲午送春》:“又非他、今年晴少,海棠也恁空过。清赢欲与花同梦,不似蝶深深卧。春怜我。我又自、怜伊不见侬赓和。已无可奈。但愁满清漳,君归何处,无泪与君堕。春去也,尚欲留春可可。问公一醉能颇。钟情剩有词千首,待写大招招些。休阿那。阿那看、荒荒得似江南么。老夫婆娑。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语言上熔炼了“休阿那”“阿那香”“慌慌得似江南么”“老夫婆娑”等大量俚语、俗语。 [4]

刘辰翁的诗歌取得较高的成就,1987年版《刘辰翁集》有203首诗歌,包括《四景诗》157首和古近体诗46首。刘辰翁的诗歌题材较广泛包括抒怀、咏史、写景、赠答和题画等,诗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一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他的诗歌一方面摄取了宋诗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具有江西诗派清刚峭拔的风骨,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唐诗的风神远韵,以清幽之语写怀恋故国的深情,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看到宋末学习晚唐诗的弊端,吟花弄草,气格狭小卑弱,而宋末江西诗派的诗则推敲文字技巧,缺少情感色彩,所以他在创作中力避其失,“尽扫江湖晚唐锢习之陋”,由此可见刘辰翁的诗歌创作对宋末诗歌具有总结作用。刘辰翁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对唐宋诗人艺术的独到深刻的理解和对诗歌技艺纯熟的掌握,为“诗之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3]
个别篇章如《春晴》写“江柳长天草色齐,新晴何物不芳菲;无因化作千蝴蝶,西蜀东吴款款归”,稍具情韵,兼含寄托。他在《陈生诗序》中曾认为诗歌题材原很广泛,触景感怀,无不可以成吟,又指出“有能率意自道,出于孤臣怨女之所不能者,随事纪实,是称名家”(《须溪集》),但自己却没能做到。 [7]
散文
明人宋濂在《黄文献公文集·金华黄文献公文集序》中评价宋末散文创作情况时说:“近代自宝庆之后,文弊滋极,陈腐之言是袭。前人未发者,则不能启一喙。精魂沦亡,气局荒靡,澌焉如弱卉之泛绪风,文果何在乎?”可见宋濂认为宋末文坛靡弱无力没有创新气格。元人袁桷也总结宋末文坛的文学受理学牵制的弊端:“后宋百五十年,理学兴而文艺绝。永嘉之学,志非不勤也,挈之而不至,其失也萎。”刘辰翁散文共249篇,多有为而发,感慨至深。 [43]他的散文在宋末乃至整个宋代都是别具一格:文思跳跃,充满想象;笔触放荡,不遵规矩;思维百般变幻而莫测其旨,语句断续钩棘而不知其意;熔铸经典,用典繁密,用词辟涩。 [44]
文学批评
刘辰翁还是文学批评家,批点评选古人诗文有10种之多。他的文学评点,种类繁多,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词等多种文学体裁。刘辰翁不囿于传统功利性的文学评点方式,立足于文学本体,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评点持诸家,见解卓著,在文学评点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3]刘辰翁的出现,才使诗文评点摆脱了为科举而设的目的,而专以文学批评的标准来进行审视和判断。“宋末元初的刘辰翁。以全副精神。从事评点。则逐渐摆脱科举。专以文学论工拙。” [45]从这层意义上说。刘辰翁在中国文学评点史上处于重要的转折地位,他使评点从实用功利的局限中转向了艺术的广阔天地,也回归了文学的本位,他无疑在文学评点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评点大师”。 [46]
他在诗歌评点中,一般不注意创作背景,也不理会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更极少去涉及诗歌外围问题的考证,字词的训诂和典故的诊释他也较少顾及,他对诗歌的评点完全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或从诗体的起源和发展来批评,或从章法结构,或从风格特色,或从表现手法,或从诗歌的立意和主旨,或从实词、虚词的用法,不一而足。总之,其诗歌评点立足于诗歌本体,细论用字造句的奥妙,剖析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综合品赏诗歌的内容、风格、造境和修辞的技巧。刘辰翁所选择评点的散文也与一般辅助科举考试的入门书不同,而不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色彩,从其评点的对象《大戴礼记》《越绝书》《阴符经》《老子》《列子》等中可以看出其评点完全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决定取舍,是一种纯粹的无功利目的的文学评点。 [7]
他所评点的诗人有李白、杜甫、陈子昂、张九龄、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储光羲、常建、柳宗元、陶翰、戴叔伦、韩愈、孟郊、李贺、沈千运、王建、孟云卿、张继、崔颢、张籍、张谓、卢全、裴迪、郎士元、卢纶、刘商、杨衡、王绍、贺知章、高适、岑参、武元衡、刘长卿、王之涣、贾岛、姚合、骆宾王、杜审言、苏颧、杜牧、钱起、卢象、司空曙、崔涂、皇甫曾、李澄。凡是在唐诗史上有特色的诗人,都进入了他批点评骘的视野。 [7]评点王维、杜甫、陆游等人的作品,时有中肯之处。但他喜欢标新立异,常常失之尖刻和琐屑。尤其评杜诗每每舍其大而求其细。对同时代人汪元量的诗作,亦有批点评选。其词学批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7]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元代
曾闻礼(刘辰翁弟子):庐陵自欧阳文忠公倡古文为学者师,后百余年而殿讲翼斋先生、太博须溪先生相继以雄文大笔,拟于欧尽常、苏尽变,由是海内之推言文章者必以庐陵为宗。 [4] [47]
邓剡(诗人):思其平生,肝胆火热。 [48]
王梦应(进士):韩(愈)欧(阳修)后推先生卓然秦汉巨笔。(《哭须溪墓》) [48]
吴澄(经学家):叙古文之统,其必曰唐韩、柳二子、宋欧阳、苏、曾、王、苏五子也。宋迁江南百五十年,诸儒孰不欲以文自名,可追配五子者谁?国初庐陵刘会孟突兀而起,一时气焰震耀远迩,乡人尊之,比于欧阳,其子尚友式克嗣响。夫一家二文人,由汉迄今,眉山二苏,而尚友之嗣会孟,不泰子瞻之嗣明允,呜呼盛矣。然欧实宗韩,明允乃以为非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刘与欧为同乡而不专宗欧,予亦以为非欧阳子之文而刘子文也。明允雄浑奇峭,永叔拟以荀卿直跻之周秦间子瞻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语者曰子瞻之文,非明允之文也。若会孟之淑诡变化,而尚友之浩瀚演迄,语者亦曰尚友之文,非会孟之文,则为知言也。 [49]
明代
韩敬(状元):①余偶于故簏中得记稿一帙,瑰奇磊落,想见其人,每读数过,辄恐易尽,真枕珍帐秘也。先生生于党禁之时,超然是非之外,复不为训诂纠缠,为理学笼络,点笔信腕,自以抒写灵灏,鼓吹风雅,极其魄力所至,左愚谿而右聱叟,他不足与方驾也。(《刘须溪先生记钞引》) [43] [50]②先生眼如簸其,手如霹雳,而又胸无宿馅,故能伐山缒宝,缩海煎龙,经其点缀,茎草皆栴檀、片砾皆黄金也。自玄牝之宗参如霞笈,漆园郑圃一切指为世外忽荒之谈,有能捉松枝麈、坐乌皮几者,晋魏之下殆有几人?先生生理学窟中,独舍筏迷津,索珠周象,标引旨趣,兴会风流,微言不绝,其兹赖乎尝论经史之绝,非绝于焚经束史者也,乃绝于穷经断史者也。故辅嗣与易为奴,子玄借庄作寇,沿及滚洛之世,编贯诗书,穴穿义理,圣贤眼目尘埋极矣。惟玄学一派尚留混沌,此亦妫图嬴烬所留也,林氏鬳斋遽施十重铁步障自卫,非先生以谈笑解之,此叚膏肓更种入腐儒知见,将羽陵小酉尽扫之老嶂宿蠢之腹而后止耳。 [51]③先生视文节为前辈,偶得其书,亲为品笃,条分缕析,比他伙更精拜其姜桂性合,兰造臭同,故于操解之中,寓执鞭之意。不然,当日蓬山、风池之间,著述殊彩,岂无有作南园记、撰元龟策者,何足辱先生一唾哉余既为节乡人? [52]
杨慎(文学家):辰翁事母孝,慷慨立风节,见抑于时,而天下知名士,多钦其忼直。平生耽嗜文史,淹博涵深,为文祖先秦、战国、庄、老等,言率奇逸,自成一家。 [53]
胡应麟(学者、文艺批评家):①严羽卿(严羽)之诗品,独探玄珠;刘会孟之诗评,深会理窟他摆脱了传统文学评点的功利性,更多关;高廷礼之诗选,精极权衡。三君皆具大力量,大识见,第自运俱未逮。②刘辰翁虽道越中庸,其玄见邃览,往往绝人,自是教外别传,骚坛巨目。 [54](《诗薮》)
张寰(藏书家):须溪刘先生会孟之辞,奇诡伟丽,变化不常,谓古今以文名家者众矣,其为体要不能同,然皆有蹊径可窥,法度可守,若斯人者,盖能自立机轴,成一家言。(《刘须溪先生记钞序》) [50]
闻启祥(藏书家):①刘会孟者,看书之俊者也,亦独好看俊书,故曰“吾读书未有若老庄用意之苦也”,故曰“观杜诗各随所得也”,故曰“长吉正在理外”。②吾观其评列子而每亦有御风之句,吾观其评王维而每亦有诗中有画,东坡之开辟实与子美同功,谁能忘其粗率而信之若夫班马之异同与世说之三绝并陈何如若此九种者,亦何异九疑亦何异九日他席之逢也,谓刘氏之评书而不能生人之疑,不能使人之不随名赏而尽也。③吾岂信之吾甥杨人驹不看书而亦俊者也,不能使书不俊而多病,不肯不看书力少而借观于刘氏之清泉奇石,因而登其丽礁,着其深屐,诚有之矣。念其板元,若将复莽也,为之精刻而合其九,图畅也命工曰,字画要若春案嫩竹,点圈要若缀露寒星,图灿也。病革坐茵褥而犹进一张,微笑云兴斯志可谓笃矣。 [55]
陈继儒(书法家):①当宋家末造之时,八表同昏,四国交阻,半夜戛戛弛枕上,书生老辈偷从墙隙户窦窥禁,莫感正视。先生何缘得此清暇,复美笔慨文史那抑亦德裕前应举所读书也。德祐以后,军学十哲像左袵矣。先生进不能为健侠执铁缠矟,退不能为逋人采山钓水,又不忍为叛巨降将,孤负赵氏三百年养士之厚恩。仅以数种残书,且讽且诵,且阅且批,且自宽于覆巢沸鼎、须臾无死之间。正如微子之麦秀,屈子之离骚。非笑非啼、非无意非有意,姑以代裂眺痛哭云耳。吴草庐称“须溪之文奇绝变化,子尚友之文浩瀚演迄,皆能自成一家。”惜其父子失编《宋史》,并集百卷皆不传。独喜评点九种书,不为胡血腥风所吹尽,垂及吾明,出见于闻子将、杨人驹手中。其须溪之子云哉!②须溪笔端有临济择法言,有阴长生返魂丹,又有麻姑搔背爪,秋林得此,重辟混沌乾砷。第想先生造次避乱时,何暇为后人留读书种?更何暇为后人留读书法?而解者咀其异味异趣,遂为先生优游文史,微渺风流,虽生于宋季,而实类晋人。得无未考其世乎? [56]
钱谦益:予尝妄谓自宋以来,评杜诗者莫不善于刘辰翁。辰翁之评杜也,不识杜之大家数,所谓铺陈终始,排比声韵者,而点缀其尖新俊冷,单词只字,以为得杜骨髓,此所谓一知半解也。(《牧斋初学集》) [57]
清代
何属乾(永新训导):①然吾尝阅先生点次九种书(《刘须溪评点九种书》),于子录老、庄、列,于诗选摩诘、长吉、子美,于史辫班马异同;在晋则取《世说》三绝,在宋则喜苏东坡,其刻本精核动人,省览非若是集隐突不可句读,何为也哉!岂品笃古人则了了,而自我作古,后生不逢辰,多忧谗畏讥,留行间疑案,俟百世下有知我者,仍取《记钞》,而品骘之会心与语言之表耶!②兹集也,时而谈玄,忘乎刘之为老也时而逍遥,忘乎庄之为刘也或乘风而行,若列子代御也有摩洁之画意,不必见于诗也才如长吉,而非近于思也忠爱似子美,不悲而歌,不哭而痛也学兼班马,不能分异同也语多旷达,如东坡居海岛,而无滴遣之戚也。是三绝益以四绝,九种合为一种也。
纪昀等:①其(刘辰翁)所作诗文,亦专以奇怪磊落为宗,务在艰涩其词,甚或至于不可句读,尤不免轶于绳墨之外,特其蹊径本自蒙庄,故惝恍迷离,亦间有意趣,不尽坠牛鬼蛇神。且其于宗邦倾覆之后,眷怀麦秀,寄托遥深。忠爱之忱,往往形诸笔端。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固不必概以体格绳之矣。 [58]②辰翁论诗评文,往往意取尖新,太伤佻巧,其所评点,如《杜甫集》、《世说新语》及《班马异同》诸书,今尚有传本。大多破碎纤仄,无裨来学。③其点论古书,尤好为纤诡新颖之词,实于数百年前预开明末竟陵一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59]
刘为先(刘辰翁后人):诸书多所评点。⋯⋯因忆当赵宋社屋之后,信国知其不可而为之,先生知其不可而不为,挂冠史馆,诡迹方外,而惟是放于笔墨,作悲愤无聊之语,无地不记,无书不评,夫岂以文章显哉!盖亦托文章以隐耳。张孟浩比之伯夷、陶潜,诚论其世以知其人,读其文章以知其节义。则先生之诗、古文、词,其与歌黄虞而饿西山之薇,赋《归去》而醉东林之酒,千载上下,真同一辟世之心也。(《续刻须溪先生集略序》) [43] [60]
民国
况周颐(“清末四大家”):①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情辞跌岩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愧,竟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②近人论词,或以须溪词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须溪词多真率语,满心而发,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乐。其词笔多用中锋,风格遒上,略与稼轩旗鼓相当。世俗之论,容或以稼轩为别调,宜其以别调目须溪也。 [61](《蕙风词话》) [4]
李之鼎(藏书家):须溪先生在宋末,文章道德为一时之冠。此诗殆做于其诧僚无聊之日,虽近应制体格,然运用典实,发挥题蕴,有尺幅千里之势。其间沧桑之感,故国之思,每流露于字里行间,良足慨也。 [60](《须溪先生四景诗集跋》)
罗根泽(古典文学专家):宋末元初的刘辰翁,以全副精神,从事评点,则逐渐摆脱科举,专以文学论工拙。 [45]
当代
夏承焘(词学家):稼轩后起有辰翁,矿代词坛峙两雄。 [62](《瞿髯论词绝句》) [4]
袁行霈:刘辰翁在总体倾向上也是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表现亡国的血泪史。刘辰翁的《兰陵王·丙子送春》,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国亡“无主”和“人生流落”的悲哀。另一首《唐多令》表现了战乱中“青山白骨堆愁”的惨状;《柳梢青·春感》则描写了亡国后“铁马蒙毡”横行、“笛里番腔”喧嚣的社会现实。正所谓“暮所诗、句句皆成史。”(《金缕曲》)这种及时展现时代巨变的“诗史”般的创作精神,在宋末遗民词人群中是自树一帜的。 [63](《中国文学史》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朱庸斋(词学家):刘辰翁乃宋末豪放派后劲。其词亡国前直衧愤懑胸臆,强烈反映现实,对权误国极其痛切;亡国后,偷生于元人残酷统治下,抚时伤事,和泪写成……同时作手多隐晦不显,无须溪之凄厉,是以南宋遗民中,《须溪词》实为个中佼佼者。 [64](《分春馆词话》) [4]
焦印亭(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像刘辰翁这样在文艺理论、文学创作、文学评点等领域同时取得相当成就的作家,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特别是他全副武装,专以文学论工拙来从事评点,在文学评点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应值得我们重视。可以说,刘辰翁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批评史上,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 [7]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刘辰翁有《须溪集》 100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辑《永乐大典》所录记、序、杂考、诗、词等作,厘为10卷。仍以《须溪集》为名。其8卷、9卷、10卷收词,约 350来首。有《豫章丛书》本。朱孝臧《彊村丛书》有《须溪词》1卷,补遗1卷。 [7]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十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新元史》卷二三七、《宋季忠义录》卷一六有传。存词300余首。其现存作品大致情况是:文249篇,诗205篇,词358篇,计812篇,数量仅为《须溪先生全集》的十分之一左右。 [2]
《须溪集》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有关书引录,编为第一卷。《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以宜秋馆本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车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编为第二、三、四、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2]
刘辰翁作品节录
类型
内容

小令
《双调望江南·寿王秋水》
《南乡子·乙酉九日》
《南乡子·即席纪游》
《双调望江南·寿张粹翁》
《浪淘沙·秋夜感怀》
《浪淘沙·大风作》
《浪淘沙·有感》
《如梦令·题四美人画》
《如梦令·寂历柳风斜倚》
《如梦令·睡眼青阴欲午》
《如梦令·落叶西风满地》
《点绛唇·和邓中甫晚春》
《点绛唇·瓶梅》
《点绛唇·和访梅》
《点绛唇·寄情》
《点绛唇·题画》
《浣溪沙·三月三日》
《浣溪沙·壬午九日》
《浣溪沙·虎溪春日》
《一翦梅·和敖秋崖为小孙三载寿谢》
《临江仙·寿刘教》
《临江仙·将孙生日赋》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
《临江仙·贺默轩》
《临江仙·晓晴》
《减字木兰花·寿词》
《临江仙·访梅》
《临江仙·有感》
《摘红英·赋花朝月睛》
《柳梢青·春感》
《山花子·青幕》
《促拍丑奴儿·辛巳除夕》
《乌夜啼·初夏》
《踏莎行·北望蝶山》
《促拍丑奴儿·有感》
《最高楼·和咏雪》
《桂枝香·寄扬州马观复。时新旧侯交恶,甚思去年中秋泛月,感恨难言》 [7]
长调
《永遇乐·璧月初晴》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江城子·西湖感怀》
《江城子·春兴》
《江城子·和默轩初度韵》
《兰陵王·丙子送春》
《唐多令(五首)》
《江城子·海棠花下烧烛词》
《夜飞鹊·七夕》
《疏影·催雪》
《千秋岁·和尚学林寿筵节席》
《宝鼎现·春月》
《青玉案·暮春旅怀》
《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祝英台近·昨朝晴》
《声声慢·西风坠绿》
《虞美人·天香国色辞脂粉》
《大圣乐·芳草如云》
《汉宫春·雨入轻寒》
《虞美人·寿安楼子重重蕊》
《乳燕飞·赤壁之游乐》 [7]

《绿荷雨跳珠》
《露顶洒松风》
《雨过苔花润》
《新火起新烟》
《四景诗》
《绝域改春华》
《悠然见南山》
《苏李泣别图》 [43]
散文
《多宝院记》
《南岗禅寺记》
《空相院记》
《大梵寺记》
《吉州重修大中祥符禅寺记》
《古心文山赞》
《吉州龙泉县新学记》
《临江军新喻县学重修大成殿记》
《龙须禅寺记》
《吉州能仁寺重修记》
《敏斋记》 [44]
《归来庵记》
《建昌普润寺记》
《节斋记》
《中和》
《汲古堂记》
《节庵记》
《核山》
《善堂》
《列仙观记》
《静见》
《紫极宫写韵轩记》 [43]
文学评点
《大戴礼记》十三卷
《班马异同评》三十五卷(目前存疑) [65-69]
《越绝书》十五卷
《荀子》二十卷
《史汉方驾》三十五卷 [70]
《老子道德经》二卷
《阴符经》一卷 [71]
《庄子南华真经》三卷
《南华经》十六卷
《列子冲虚真经》二卷
《鬳斋三子口义》十四卷 [72]
《批点孟浩然集》三卷
《批点选注杜工部》二十二卷
《校点韦苏州集》十卷
《评点唐王丞集》六卷
《陶韦合集》十八卷附二卷
《刘辰翁批点三唐人诗集》十四卷
《王孟诗评》九卷
《韦孟全集》 [73]
[74]《盛唐四名家集》五十卷
《唐百家诗选》 [75]
《古今诗统》六卷 [76]
《东坡纪年录》一卷
《王荆文公诗笺注》二十四卷 [77-78]
《须溪先生评点简斋诗集》 [79]
《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二十五卷
《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八卷 [80]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家族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父亲
刘良佐
元配萧氏 [81]
母亲
张氏
刘良佐继室,死后江万里撰写墓志铭 [5] [82]
妻妾
妻子
萧氏
本邑社坪人,乃萧斯济之妹 [7]
平辈
弟弟
刘贵
字浩溪 [81]
表兄
萧斯济
将孙《养吾斋集》卷五有《哭长舅斯济萧国谕》 [81]
子辈
儿子
刘将孙
(1527-1325) [81] [83]字尚友,学者称养吾先生,人称小须。曾为延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元代文论家,有《养吾斋集》四十卷。娶妻胡氏,生子刘璋。 [7] [84-85]
刘参
曾为其兄刘将孙的《养吾斋集》作序,娶妻吉水文昌乡虎溪萧宗大之女。 [7] [86]
孙辈
孙子
刘璋
生平不详
刘遵
孙女

配禾川吴亦望
刘嘉则
配曾闻礼 [81] [87]

配萧充远 [81]
好友
刘辰翁交游概况
关系
名字
身份
交游
知己好友
邓剡
遗民诗人
与刘辰翁为江万里的学生,在白鹭洲书院读书。且与刘辰翁同年生且为同榜进士,《须溪词》中,与邓剡之间的往来酬唱词有十六首:《点绛唇·和邓中甫晚春》《霜天晓角·和中斋九日》《洞仙歌·寿中甫》《虞美人·再和中甫》《水龙吟·和中甫九日》等
彭元逊
遗民词人
与刘辰翁、刘将孙父子关系密切。《须溪词》中与彭元逊的酬唱词有十六首,大多是回忆共同的流落生活经历、倾诉内心情感。
赵文
遗民词人
与刘辰翁和刘将孙父子关系密切。刘辰翁和赵文同为欧阳守道的学生,同时,赵文与刘将孙为忘年交,共建青山社。刘辰翁《须溪词》中与赵文有《莺啼序》、《绮寮怨》词唱和。
王榉
文人
与刘辰翁父子往来密切。刘辰翁有词《水调歌头·和王槐城自寿》等十首。
康应弼
文人
《须溪词》中,刘辰翁有七首酬唱词。词作如下:《霜天晓角·寿康臞山》《鹤桥仙·寿臞山母》《鹧鸪天·寿康教》《念奴娇·和臞山用槐城韵见寿》
尊长者
王城山
名宿
与刘氏父子都有往来。《须溪词》中有六首词写给王城山:《最高楼·壬辰寿王城山八十》《念奴娇·酬王城山》《内家娇·寿王城山》《法驾导引·寿城山》《摸鱼儿·寿王城山》。
朱涣、朱灏
名儒
刘辰翁《须溪词》有《酹江月》(和朱约山自寿曲,时寿八十四)寿朱涣。朱灏为朱涣之弟。《须溪词》中有寿朱灏词三首《江城子》(和默轩初度韵、《临江仙》(贺默轩、《金缕曲》(寿朱氏老人七十三岁)。
李云岩
江万里幕僚
刘辰翁的老师江万里的门客,《须溪词》中有《百字令》“少校微星”词谢李云岩的贺寿词。刘将孙《古心与云岩书简跋》详细的记载了刘辰翁与李云岩的交往和深厚情谊。李云岩大刘辰翁二十六岁,他与刘是忘年之交,刘辰翁对他非常敬重。
同门
王梦应
进士、官员
与刘辰翁为同门生,两人的友谊长达四十余年。《须溪词》中有《瑞龙吟·和王梦应寿韵》。王梦应在刘辰翁死后第二年由湖南专赴庐陵,作《哭须溪墓》一文。
李嘉龙
进士、官员
《须溪词》中有《太常引·寿李同知》《木兰花慢·和中甫李参政席上韵》《金缕曲·寿李公谨同知》《摸鱼儿·和谢李同年》《摸鱼儿·和柳山悟和尚与李同年嘉龙韵》五首词写给李嘉龙。两人同时于景定三年进士及第,他们相识较早,友谊深厚。
林元甲
官员
与刘辰翁同在太学。刘辰翁有谢寿词写给林元甲:《酹江月》(同舍延平林府教制新词祝我初度,依声依韵,还祝当家)、《水龙吟》(和南剑林同舍元甲远寄寿韵)。
徐云屋
进士、官员
与须溪同年进士及第。刘辰翁有四首词写给他,《木兰花慢》(别云屋席间赋、《酒边留同年徐云屋》三首。
(参考资料) [4]
人物争议
播报
编辑
生卒年
对于刘辰翁的生卒年,学术界颇有争议。一种认为刘辰翁生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持这种观点的有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圭璋《宋词四考》、薛砺若《宋词通论》、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中国文学年表》也列辰翁生于端平元年。第二种说法为绍定五年(1232年),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唐宋词选》、《宋代文学史》、黄拔荆《词史》、陈如江《唐宋五十名家词论》、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梁廷灿《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均持此说。第三种说法为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词典》、英国王次澄《刘辰翁评点陈简斋诗研析》、蔡镇楚《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均持此说。 [7]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则载辰翁生于绍定四年,备注栏云“或作生于端平元年。”
刘辰翁的卒年有两说:一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一为元大德元年(1297年),持前种说法的有《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国历史人物词典》《刘辰翁评点陈简斋诗研析》。持后一种说法的有《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宋词四考》《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编)。 [7]经过学者考证,其生年据《须溪先生集》卷九《百字令》自注“仆生绍定之五年壬辰”,卒年据《天下同文集》卷三七中王梦应《哭须溪墓》的“绍定壬辰后六十有六,丁酉闰月庚申,四方学者会葬须溪先生北郭外”、 [88]刘将孙《须溪先生集序》云“于是先君子须溪先生弃人间十六年矣。乃皇庆壬子。……丁酉以来,深惧散失,编汇成集。” [89]从丁酉年下推十六年,是元仁宗皇庆元年,据此数证,可知刘辰翁的卒年是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 [2] [7]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刘辰翁墓位于江西吉安县梅塘六公山的半山腰,与刘家清代修订的族谱记载的先祖刘辰翁安葬地“六公山”吻合。墓碑碑文从右到左分别为“万历七年重修”和“宋故祖大学士刘公须溪府郡”。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2:03 , Processed in 0.091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