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9|回复: 15

李亨&唐玄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李辅国//李进忠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发表于 2024-10-21 0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亨播报编辑讨论84[url=]上传视频[/url]

唐朝第八位皇帝

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color=rgba(0, 0, 0, 0.6)]《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是唐代李亨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url=]历史事件—安史之乱相关人物[/url][color=rgba(0, 0, 0, 0.6)]共20个词条40.9万阅读


安禄山
[color=rgba(0, 0, 0, 0.6)]安禄山(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9日),初名轧荦山(一作阿),本姓康,或以为源出康国,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南)人。唐朝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精通六蕃语言。开元二十年(732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其骁勇多机智,任其为捉生将,并收为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因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后又设法取得唐玄宗李隆基、杨贵妃的信任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因腹大垂膝,肥胖惊人,作胡旋舞,后被赐铁券,册封柳城郡公,赠范阳大都督,后改封东平郡王。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攻陷洛阳,安史之乱自此爆发。至德元年(756年),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此后又发兵攻陷潼关,占领长安。至德二年(757年),次子安庆绪谋夺帝位,将其杀死,年约五十余岁。安禄山为人阴险狡诈,且骁勇善战,发动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王朝从此朝不保夕,岁发可危,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亦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史思明
[color=rgba(0, 0, 0, 0.6)]史思明(703年-761年),本名窣干,营州宁夷州(今辽宁朝阳)人,突厥族。唐朝叛将,唐代燕国建立者。史思明骁勇,通六蕃语。742年,累立战功,官至将军、知平卢军事。752年,被安禄山荐为平卢兵马使。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治今河北正定),执太守颜杲卿。肃宗即位后,史思明被任命为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757年,史思明率兵10万围李光弼于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归守范阳。同年冬,史思明遂以所领十三郡及兵8万降唐,受封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759年三月,杀安庆绪,还范阳。同年四月,自称大燕皇帝,改元顺天。同年九月南犯,攻陷汴州(治今河南开封)、洛阳。761年二月,败李光弼军于洛阳西北的邙山,唐廷震恐,于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屯兵备御。史思明素爱少子史朝清,欲立之为太子,遂命长子史朝义攻陕州,不克。同年三月,史思明被史朝义与部将谋杀。从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到最终被平定,前后经8年之久,唐朝国土焦灼,百姓涂炭,北方民众不堪战乱,大量南迁,国家经济重心亦随之南移。唐朝因此由盛转衰,陷入持续不断的藩镇割据之中。

安庆绪
[color=rgba(0, 0, 0, 0.6)]安庆绪(?—759年),字仁执,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安禄山次子,母为康夫人。性格内向,骑射一流,因屡立功勋,授鸿胪卿、广阳太守,迁平卢军都知兵马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参与安史之乱,攻破东都洛阳。安禄山建立大燕政权后,册封晋王。至德二年(757年),联合中书侍郎严庄弑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战争形势不利,退出洛阳,逃亡邺城。乾元二年(759年),被部将史思明所杀,谥号为剌。

史朝义
[color=rgba(0, 0, 0, 0.6)]史朝义(?-763年),宁夷州突厥族人,唐朝时期叛臣史思明长子。唐朝安史之乱叛将,大圣燕皇帝。唐天宝十四年(755)冬,与父随安禄山起兵,率军留守冀州、相州等地。乾元二年(759年)四月,父称大圣燕帝,被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三月,率师攻陕城不利,为父所责,又闻父欲立少子史朝清为太子(一说已立次子史朝兴为太子),既为辛氏生,遂遣将缢杀父,自立为帝,改元显圣。宝应元年(762年),唐回联军攻破洛阳,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宝应二年(763年)正月,遭围攻,率骑五千,欲还幽州发兵回救莫因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皆降唐,其为唐军追击,叩城不纳,逃无所归,穷蹙自缢于温泉栅医巫闾祠中。 一说为李怀仙诱杀于范阳城东。


[url=]隋唐时期历代皇帝[/url][color=rgba(0, 0, 0, 0.6)]共41个词条8.2万阅读


杨坚
[color=rgba(0, 0, 0, 0.6)]隋文帝

杨广
[color=rgba(0, 0, 0, 0.6)]隋炀帝

杨侑
[color=rgba(0, 0, 0, 0.6)]隋恭帝

杨侗
[color=rgba(0, 0, 0, 0.6)]隋恭帝


[url=]庙号为肃宗的皇帝[/url][color=rgba(0, 0, 0, 0.6)]共6个词条5863阅读


刘炟
[color=rgba(0, 0, 0, 0.6)]汉章帝刘炟(56年-88年4月9日),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88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的孙子,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为贾贵人。永平三年(60年),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75年)即位。为政上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经济上,颁布胎养令,给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以鼓励人口生育;同时轻徭薄赋,奖励农桑;恢复盐铁官营与平准均输制度,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发兵营救围困西域的三百将士,留下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佳话;并两次派兵增援班超,加速了东汉复控西域的进程。文化上,召开白虎观会议,促进经学统一;外交上,狮子与长颈鹿传入中国,刘炟选宫人驯狮,成为了中国首批非遗“舞狮”的起源。章和二年(88年)四月九日,去世,享年三十三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刘炟勤政爱民、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成为了名留千古的仁君,被誉为“帝王中的长者”。他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安乐,生产发展,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而刘炟宠爱章德窦皇后,放松了对外戚的防范,致使死后窦氏专权。刘炟也是一位书法家,草书非常有名,史称为“章草”。且崇尚儒术,曾令诸儒于讨论《五经》异同作《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

司马绍
[color=rgba(0, 0, 0, 0.6)]司马绍 (299年~325年),字道畿,河内郡温县 (今河南省温县) 人,生于琅琊国 (今山东省临沂市)。东晋第二位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为宫人荀氏。司马绍为人孝悌,文韬武略,聪明果断。永昌元年 (322年) 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太宁二年 (324年),平定王敦之乱,停止追究王敦党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导,保持与江东士族和谐关系,稳定东晋的局势,对安定国家大局和巩固皇室权威影响深远。太宁三年 (325年) 病逝,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宗,葬于武平陵。

元诩
[color=rgba(0, 0, 0, 0.6)]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宣武帝元恪次子,母为宣武灵皇后胡氏。北魏第九位皇帝(515年~528年在位)。永平三年(510年),元诩生于洛阳宣光殿,延昌元年(512年),被立为太子。延昌四年(515年)6岁的元诩继位,高阳王元雍与任城王元澄专政。而后其母太妃胡氏除掉太后高英,临朝听政,重用贤臣元怿匡辅朝政,遣使询问民间疾苦,派兵平定大乘教起义,击败梁武帝萧衍,收复硖石领土,吞并南梁弘化郡,扩大北魏疆域,使得“天平地成,四海宁乂”,北魏达到极盛时期。然而大兴土木,在京师洛阳修建世界最高建筑永宁寺塔,加重了百姓负担。正光元年(520年),11岁的元诩听信元乂、刘腾的谗言,任由其发动宣光政变,诛杀贤臣元怿、囚禁胡太后,继而加元服亲政,然而朝政掌控在权臣元乂、刘腾手中,“政事怠惰,纲纪不举,州镇守宰,多非其人,于是天下遂乱”;期间爆发六镇起义、关陇城人暴动,北魏由盛转衰。孝昌元年(525年)元诩与母亲胡太后、宰相元雍、嫔妃潘外怜联手铲除权臣元乂,胡太后遂再度临朝,戒奢从简,减免百姓赋税,但未能挽回北魏颓势;同时重用男宠,诛杀元诩亲信,于是母子反目。武泰元年(528年),元诩密召尔朱荣率兵入京,以胁胡太后。事泄,胡太后鸩杀元诩,元诩暴毙身亡,谥号孝明,庙号肃宗,葬于定陵。元诩死后,尔朱荣攻入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成为北魏王朝崩溃的开端。

高演
[color=rgba(0, 0, 0, 0.6)]高演(535年~561年11月24日),字延安,祖籍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4日在位)。神武帝高欢第六子,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高演才智超群,深受娄昭君的宠爱。东魏时期,高演爵封常山郡公。天保元年(550年),北齐代魏,高演晋爵常山王。天保五年(554年),任并省尚书令,因擅长理政得到文宣帝高洋的器重,历任司空、大司马、录尚书事。乾明元年(560年),高演发动政变,以娄太后之命废黜高殷,即位为帝。高演在位勤于国政,注意民生,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使得北齐的粮食危机得以有效解决。皇建二年十一月甲辰日(561年11月24日),高演坠马重伤而亡,年仅二十七岁,谥号孝昭皇帝,安葬于文靖陵。


[url=]唐玄宗皇子[/url][color=rgba(0, 0, 0, 0.6)]共23个词条5.2万阅读


李琮
[color=rgba(0, 0, 0, 0.6)]谥号:奉天皇帝

李瑛
[color=rgba(0, 0, 0, 0.6)]谥号:郢王

李亨
[color=rgba(0, 0, 0, 0.6)]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琰
[color=rgba(0, 0, 0, 0.6)]谥号:棣王


[url=]唐朝有庙号的皇帝[/url][color=rgba(0, 0, 0, 0.6)]共24个词条9.1万阅读


老子
[color=rgba(0, 0, 0, 0.6)]大圣祖

李熙
[color=rgba(0, 0, 0, 0.6)]献祖

李天赐
[color=rgba(0, 0, 0, 0.6)]懿祖

李虎
[color=rgba(0, 0, 0, 0.6)]太祖










全    名李亨
别    名李嗣升、李浚、李玙、李绍
谥    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封    号忠王、皇太子(即位前)
尊    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 [55]
庙    号肃宗
年    号至德、乾元、上元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京师长安东宫之别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711年10月19日
逝世日期762年5月16日 [56]
逝世地洛阳紫微城迎仙宫长生殿(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    墓建陵
安葬地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建陵镇凉马村
在位时间756年8月12日 至 762年5月16日 [56]
前    任李隆基(唐玄宗)
继    任李豫(唐代宗)
主要成就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主要作品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梦丹书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早年经历

唐睿宗景云二年九月乙亥日(711年10月19日 [46]),李亨出生在京都长安东宫之别殿,初名李嗣升。其生母元献皇后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为关陇地区的名门望族。杨氏曾祖父杨士达隋代门下省纳言(宰相),武则天的生母就是杨士达的女儿。父杨知庆祖荫为官。就在李亨出生的前一年(710年)八月,其父李隆基与杨氏成婚前几天,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不久,杨氏怀孕,可是由于此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关系紧张,他担心太平公主会借题发挥,像隋文帝时太子杨勇、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一样,借口太子耽于女色难当大任而行废立。正由于这种原因,李隆基内心焦虑,便让属下秘密弄来一些堕胎药,打算将李亨扼杀于母腹之中,但思来想去,最终没有施行。李亨出生以后,没有能够与生母杨氏生活在一起。因为杨氏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则是后来做了玄宗皇后的王氏。在等级森严的宫廷中,太子妃(正妻)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优越得多。此时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没有生育,杨氏自觉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独享为人母的喜悦。王氏便把李亨接到自己身边,对他百倍呵护,极为疼爱,“慈甚所生”。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 [3]。
肃宗画像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李亨的次兄李嗣谦(即李瑛)被册立为皇太子。

开元四年(716年)正月,五岁的李亨被拜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各设副使 [3]。他所任职事只系遥领,并不出阁就职,从此,唐朝始开诸王遥领节度使之例。玄宗李隆基特意为诸王子选派了师傅教其学业,李亨有幸以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名士为侍读,他的文化知识与素养提高很快。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李隆基于泰山封禅大典。归来后,他在安国寺东附苑城修建了一处巨大的宅院,号称“十王宅”,玄宗把业已长大成人的皇子安置在十王宅中,诸王分院而居,由宦官担任监院使,负责管理诸王的日常活动。李亨在以忠王身份居于十王宅中,时年十五岁。李亨在十王宅中一直生活了十三年,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六月,太子李瑛被废杀 [44]。
开元十五年(727年)正月,李亨被封为忠王,改名浚。同年五月,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
开元十八年(730年),契丹等少数民族进犯唐朝东北边境,玄宗以李亨为河北道元帅,信安王李祎为副帅,率领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等八总管抵御契丹等兵的入侵。
开元二十年(732年),李亨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因为此功,李亨被加封为司徒。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为李玙 [4]。

艰难储君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太子李瑛被废杀。 [44]玄宗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进宫商议立储事宜,当时寿王李琩的生母武惠妃最受玄宗恩宠,李林甫极力推荐李琩,而玄宗则中意于“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忠王李玙,为此犹豫一年有余,“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后高力士提醒玄宗“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乃拿定主意,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日立李玙为皇太子。 [5] [45]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更名绍。
天宝三载(744年),又更名李亨。 [6]
从被推上政治前台的那一刻起,李亨就被显而易见的政治威胁所包围。威胁首先来自宰相李林甫,在开元末年之后的李林甫以及后来的杨国忠等宰相成员成为对太子威胁最大的政治势力。在李林甫与太子之间的较量与斗争中,玄宗几乎不出面遏制或阻拦宰相李林甫对太子李亨的轮番冲击,这说明,他也是不情愿看到太子李亨羽翼丰满、势力扩张。在开元、天宝之交的七八个年头,身为皇太子的李亨尽管心情会有些抑郁,这却是他此后一生政治生活道路上最为安定的一个时期。这期间,来自宰相李林甫方面的种种打击还没有能严重到危及其太子地位的程度,朝廷之上对册立皇太子之事也暂时减少了议论与猜测。玄宗对于在十王宅中成长起来的皇三子李亨的政治资本颇为知悉,因此对他也没有什么不放心。玄宗也不愿再如当年一日废弃三子那样剥夺李亨的继承权。
唐玄宗李隆基
天宝五载(746年),对于太子李亨来说,真可谓多灾多难的年头。正月,曾任忠王友的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兼领河西节度使,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玄宗进献对吐蕃作战中的战利品,并与太子李亨之间互有往来。皇甫惟明向玄宗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边将皇甫惟明的介入,使双方暗中的较量一下子成为公开的秘密。李林甫在得悉了皇甫惟明的密奏后,便利用宰相的有利身份,开始布置反击并加快了行动的步骤。这时候,杨慎矜成为李林甫对付太子集团的一员干将。

天宝五载(746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李亨出游,在市井之中与韦坚相见。之后韦坚又匆匆与皇甫惟明相约夜游,一同前往位于城内崇仁坊中的景龙道观。以二人太子妃兄与边镇节帅的身份,夜间相约,私相往来,势必会给宰相李林甫以可乘之机。李林甫立即要御史中丞杨慎矜写成报告,以韦坚乃皇亲国戚、不应与边将“狎昵”为由,对韦坚提出弹劾。李林甫则向玄宗奏称他们结谋,“欲共立太子”,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玄宗虽然也怀疑韦坚与皇甫惟明有构谋之心,却不想轻易涉及太子,遂给韦坚定了“干进不已”的罪名。这一处理只是限于惩治韦坚、皇甫惟明的个人过失,并未有任何针对太子李亨之处。皇甫惟明的兵权则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亲密,朝廷上人人皆知。这一结果,太子李亨有惊无险,李林甫也无可奈何。 [7]

风波迭起

韦坚被贬之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疏替他鸣冤叫屈,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太子李亨作证,谁知这样一来,招致玄宗的震怒。太子李亨见状,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请求玄宗准许他们离婚,以表明“不以亲废法”。玄宗着意对李亨加以慰抚,听任他与韦氏离婚,断绝了关系。李亨的谨慎确实使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只是共同生活多年的韦妃不得不从此削发为尼。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被逼死者甚多。一直到天宝十一载(752年)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天宝五载(746年)年底,李亨之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又惹上了一起政治案件。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由于案情重大,直接由宰相李林甫负责委派人员审讯。柳勣告发岳父杜有邻,缘由是他与妻族不协,想陷害妻子的家人,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李邕、王曾等一批好友都牵扯进去。最后李亨也被牵连进来,玄宗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先将案情扩大,又引李邕作证,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地方官员,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但玄宗仍旧态度谨慎,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家小流徙远方。 [8]
两次大案接踵而来,李亨身心由此蒙受巨大的创伤,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在玄宗的安排下,李亨再婚,似乎说明玄宗还没有动过废他的念头。因为,这次续娶的是一位很有背景的女子,她就是后来成为皇后的张良娣。李亨并未因为娶了张良娣就感觉太平无事了,而是更加谨慎小心。
天宝十载(751年),张良娣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李佋——后封为兴王。转过年来,李林甫一命归西,李亨少了一个政敌,但是继任宰相的杨国忠在清算李林甫的同时,仍旧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此后,李亨与杨国忠明争暗斗,度过了几年貌似平静实则险象环生的时光。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才找到反击的良机。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洛阳。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国皇帝,建元圣武。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史叛军破潼关。六月十三日,玄宗带领少数妃嫔、随臣逃出长安。十四日,玄宗在逃亡途经马嵬驿时,发生了兵变。 [9] [40]
玄宗幸蜀图
太子李亨同亲信密定之后,派心腹宦官李辅国去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策划以非常手段对付杨国忠,这一行动或许在长安城内就已开始。玄宗避乱出逃,离开京师时的全部队伍约有3000余人,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包括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他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在出逃的队伍中“典亲兵扈从”,这给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六月十四日,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禁军将士因饥疲劳顿,已有不逊怨言。队伍的骚动给暗中操纵与策划兵变的太子李亨提供了绝好时机。杨国忠被布置周密的禁军追到马嵬驿的西门内乱刀砍死,割下首级。他的儿子杨暄韩国夫人也被乱军杀死。不过,杀死杨国忠父子,事变才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10]逼杀杨贵妃,是李亨密谋马嵬兵变的又一步骤。但令李亨始料不及的是,陈玄礼身为禁军首领,在处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在诛杨一事上陈玄礼与李亨意见一致,但是他仍然忠于玄宗,这确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李亨一手策划马嵬兵变,诛杀杨氏,矛头已指向了玄宗。玄宗入蜀不可逆转,父子分道扬镳也已势在必行。李亨不可能再随父皇一路西行,只有分兵,另谋发展。李亨分兵后的境况也极其窘促,一路之上,草动风吹,仓皇颠沛,惊魂难定。直到顺利抵达朔方军治所灵武,狼狈不堪的太子李亨一行才得以喘息。


灵武称帝

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九日,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陪同下,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经过一番布置与筹划,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肃宗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安史之乱
九月十七日,李亨派出的唐朝大军以正副元帅广平王李豫、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李亨命令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太子叶护结为兄弟,回纥太子叶护大喜,称广平王李豫为兄。 [11]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破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想进长安抢掠。原来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相约定攻克长安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回纥叶护要按约定执行。广平王李豫与回纥叶护太子说:“现在刚克复了京师,如果大肆进行抢掠,那么在东京的人就会为叛军死守,难以再攻取,希望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回纥叶护太子吃惊地跳下马跪下来捧着广平王李豫的脚,说:“我当率军为殿下立刻前往东京。”于是与仆固怀恩率领回纥、西域的军队从长安城南经过,扎营于水东岸。(当时的“拜”不等于“跪拜”,唐朝太子广平王李豫只是拜没有跪,而回纥叶护太子立即又拜又跪)。百姓、军士以及胡人纷纷拜广平王李豫,都哭泣着说:“广平王真不愧汉夷各族的主人!”肃宗得知后高兴地说:“朕不如广平王!”于是广平王李豫整军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夹道欢呼悲泣。李豫留在长安,镇守安抚了三天后,率领大军向东去收复洛阳。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 [12]

唐朝官军与回纥军大破叛军,叛军严庄与张通儒等人放弃陕郡逃跑,广平王李豫与郭子仪进入陕城,仆固怀恩率兵分头追击叛军。 [13]严庄先进入洛阳向安庆绪报告败状。安庆绪率领他的部下逃跑,放弃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财帛,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唐朝拿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回纥停止了劫掠。 [14-15]
至德二年(757年),安庆绪杀死安禄山,肃宗没有听从谋士李泌的建议趁乱直捣叛军老巢,错失歼敌良机。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安史叛军与唐军在相州展开激战,肃宗却为了防范武将而不设元帅,只派宦官鱼朝恩监军,鱼根本不懂兵法,不知用兵,致使唐军大败,鱼朝恩将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李亨不明是非,罢免了郭子仪兵权。

祸起萧墙

在朝中,自鱼朝恩之后,唐肃宗李亨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操纵军政大权,宦官势力日益嚣张。 肃宗同时又宠信张皇后,纵容她干预政事。唐肃宗因为受制于张皇后,而不能去探望唐玄宗。 [16]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 [17]。肃宗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豫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后来,张皇后与李辅国有矛盾,张皇后想废掉唐肃宗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还想杀掉李辅国、程元振。

因病逝世

肃宗迎接唐玄宗还朝
上元二年(761年)末,肃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太子监国。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肃宗病危。张皇后惧太子“功高难制”,暗中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阴谋废立太子。张皇后趁机召见太子,要太子李豫帮她杀李辅国、程元振。太子李豫不允许杀李辅国程元振。张皇后与内官朱辉光等人谋划废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张皇后选择在唐肃宗即将病死时发动政变,召太子李豫进宫,准备与越王李系除掉太子。程元振得知了他们的阴谋,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阻止了太子,出兵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率兵逮捕了张皇后与李系的党羽,将张皇后囚禁在别殿。这一晚,李辅国、程元振出兵擒获了与唐肃宗有矛盾的张皇后、杀越王系、兖王僴。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2] [18-19]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18]。

为政举措
播报编辑


政治

  • 五都体制
肃宗一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同时,对“三京”体系多次作出调整。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改京师为西京, [20]东都为东京,北都为北京,即京兆、河南、太原为“三京”。此三者,或称“京”,或称“都”,地位一仍其旧。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朝廷播迁导致“三京”体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五京”体系的剧变始于江陵南都之置。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甲午,唐肃宗以荆州为南都,命名为江陵府,官吏的建制如同京兆。蜀郡原来为南京,后又复称为蜀郡。 [21]肃宗此举直接将成都由“五京”之一降为一般州郡,取而代之的是荆州江陵府。此时,“五京”系统改由原中、东、西、北“四京”与“南都”组成。玄宗曾经驻跸的成都遭降级的同时,肃宗曾经驻跸的凤翔地位并未动摇,而江陵“南都”异军突起,直接取代成都“南京”。
上元二年(761年)九月壬寅,下诏去原来的尊号,称皇帝;改元至德;以建子月为岁首;并且大赦天下。还下诏去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及江陵南都的称号。当时天下战乱,民生凋残,肃宗此举暗含去除浮华与收复失地之志。但停“京”“都”之号不足半年,宝应元年(762年)建卯月(二月)辛亥,唐肃宗又大赦天下;再次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江陵为南都,太原为北都。至此,四京的名号尽改为都,与江陵南都一道并称“五都”。
  • 限制玄宗
玄宗避地西蜀,肃宗即位灵武,形成皇帝与太上皇并存的特殊状态。玄宗通过颁行诰旨、委派宰相等方式对肃宗政治进行渗透和干预,肃宗则力图减弱玄宗的影响。 [22]玄宗回京后,肃宗通过罢免玄宗委任宰相、逼迫玄宗迁宫西内、离散玄宗身边亲信等手段,使其逐渐丧失政治权力,直至宝应元年(762年)四月父子相继驾崩,代宗即位,“二元格局”方告解体。

军事

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后,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叛军首领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邺城之战
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攻打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安庆绪入邺城固守。郭子仪等人包围了邺城。史思明出动范阳兵十三万想要救邺城。 [23-24]

乾元二年(759年),因为唐肃宗没有任命元帅,导致唐军各部队没有统帅,军队进退缺乏指挥。这时史思明率大军到达城外,唐朝官军与之开始大战。 [25-26]
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肃宗下诏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劝谏阻止,唐肃宗停止了这计划。 [27]史思明率叛军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到城外挑战,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杀死了刘龙仙,叛军大惊。 [28]史思明列战船数百艘,并在前面设置火船,想要烧掉浮桥。李光弼先准备了长竿数百,用巨木承担其根部,在其头部毡裹铁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没法前进,最终自己燃烧殆尽。铁叉有阻止了战船,唐军在桥上发射炮石攻击叛军的战船,被击中的叛军战船都被打沉,叛军没有取胜而离开了。 [29]
随后,史思明手下的将领李日越、高庭晖投降于李光弼。 [30]史思明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派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防守河阳。叛军攻城时,李抱玉出奇兵表里夹击,杀伤了很多叛军。 [31]唐军擒获叛军的大将徐璜玉、李秦授。史思明还不知道周挚战败。李光弼驱赶俘虏到河边给史思明看,史思明于是撤退。 [32]史思明派大将李归仁率领铁骑5000攻打陕州。神策兵马使卫伯玉用数百骑击破之,李归仁逃走。李忠臣与李归仁等人在永宁、莎栅之间交战,多次击败李归仁。 [33]

经济

安史之乱后,两京陷没,中原遭受空前浩劫,由于财政分割,支出浩繁,朝廷赋税收入主要仰仗江南与四川地区,而这两个地区都以产盐著称,唐朝廷对于盐税和盐利自然极为重视。乾元元年,唐肃宗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开始实行榷盐法,规定:凡产盐地,都设“监院”作为管理机构。盐户制盐要立户籍,称为亭户,国家免去其杂徭,让他们专门制盐,所产之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严禁私自出售。官府则“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即在时价每斗十钱的基础上加价一百钱出售,售价一百一十钱。榷盐法推行后,朝廷每年的盐税收入达四十万缗。 [41]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总评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险遭不测;幼年、少年时代,又耳闻目睹了皇宫内院的纷争与倾轧;成年之后,他眼见大唐帝国由繁荣昌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的混乱政局,给他个人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两个鲜明的主题: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组织平叛,收复两京、消灭叛军;二是“南奉圣皇”,也就是处理先在成都后来迎归的太上皇玄宗的关系。他最后壮志难酬,平叛没有取得最终胜利。 [34]
总的来说,肃宗是位乱世天子,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 [34]

其他评价

  • 《新唐书》:天宝之乱,大盗遽起,天子出奔。方是时,肃宗以皇太子治兵讨贼,真得其职矣!然以僖宗之时,唐之威德在人,纪纲未坏,孰与天宝之际?而僖宗在蜀,诸镇之兵纠合戮力,遂破黄巢而复京师。由是言之,肃宗虽不即尊位,亦可以破贼矣。 [1]
  • 《旧唐书》:新莽据图,黔首仍思于汉德。是以宣皇帝蒙六圣之遗业,因百姓之乐推。号令朔方,旬日而车徒云合;旋师右辅,期月而关、陇砥平。故两都再复于銮舆,九庙复歆于黍稷。观其迎上皇于蜀道,陈拜庆于望贤,父子于是感伤,行路为之陨涕。昔太公迎子,或从家令之言;而西伯事亲,靡怠寝门之问。曾参、孝己,足以拟伦。然而道屈知几,志微远略。残妖未殄,宜先恢复之谋;余烬才收,何暇升平之礼。方听王玙伏奏,辅国赞成,绀辕躬籍于春郊,翠幰先蚕于茧馆、或御殿晓宣时令,或登坛宿礼贵神。礼即宜然,时何暇给。钟悬未移于簨虡,思明已陷于洛阳,是知祝史畴人,安能及远。犹赖大臣宣力,诸将效忠,旄头终陨于三川,杲日重明于六合。比平王之迁洛,我则英雄;论元帝之渡江,彼诚么麽。宁亲复国,肃乃休哉! [21]
  • 唐玄宗时重臣张说:尝见太宗写真图,忠王(李亨)英姿颖发,仪表非常,雅类圣祖,此社稷之福也。 [21]
  • 胡寅:①日食,大变也;既,变之尤大者也。肃宗始初清明,志平祸乱,未有酒色昏荒之事,而谪见于天,若是其大,何也?人主之德,莫加乎孝,其刚莫先乎无欲,其明莫要乎知君子、小人之辨。肃宗乘危取位,而不能孝父;爱张良娣,而不能刑家;任用李辅国,杀其贤子,使李泌不敢自安,而君子退、小人进,其功业不遂,父子不相保,而身不得令终,卒以是三者,天之示人,岂有一毫之僭乎?使肃宗克谨天戒,以日自况,恐惧修省,克正厥事,则虽有其象而无其应矣。②肃宗在位八年,自李泌既去,制敕尽出辅国之手,帝所可否,才十一耳。及其久也,恶之而不能去。知张后专权,而无如之何,父为中官、悍妇所操,窘而不得知,己骇于乱兵而以惊怖死子,制于两大阉而不正其始,而谓之中兴唐室,夏少康周宣王、汉光武顾如是乎? [42]
  • 爱新觉罗·弘历:孟子称“德慧术智存乎疢疾”,肃宗为太子,受困杨、李疢疾,已宜其操心虑患矣。乃即位以后,宦妾交煽,甘蹈前车,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岂所谓下愚不移者乎? [43]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政治沧桑

有一次,李亨入宫觐见,玄宗在他行礼时,发现这位尚未到中年的儿子,头发已有几分脱落,间或有几丝的花白,有些进入暮年的感觉。久历政治风雨的玄宗也不免心生几丝恻隐,他对发生的事情很清楚,不少的内情他还是了解得到。高力士不时地在他问询时传递一些朝廷上的真实情形,还经常赞誉太子李亨的仁孝与谨慎,说太子很识大体。玄宗也感到,太子在遭受冲击时,很能忍辱负重,他在上表中从没有向皇帝寻求保护,而是按自己的方式来应付。玄宗心中有几丝的安慰,因为他觉得太子可以托付大事。不过,正是太子这种表现,又让他心中有了几分的苦涩与踌躇。

谨慎事父

李亨身为太子,行事谨慎,处处小心,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从不敢大意。有一次,宫中专门负责膳食的尚食局做了一桌熟食,其中有一只烤羊腿,玄宗就让太子李亨割来吃。李亨奉命割罢羊腿,手上全是油渍,他就顺势用旁边的饼子把手揩净,这一动作,玄宗看到很不高兴,但忍着没有发作。李亨装作没有看见,待慢慢将手揩拭之后,又不紧不慢地把擦过油渍的饼子拿起来,大口地吃起来。这一下大大出乎玄宗意料,不禁喜上眉梢,对李亨道:“福当如是爱惜。”李亨借此进一步博得了父皇好感。

因子得宠

李亨长子李豫出生的第三天,玄宗来到东宫赐给了吴皇后一个金盆,并叫她用金盆给李豫洗澡。这时吴皇后身体很弱,而李豫的身体还没有舒展开,负责侍奉的老婆婆十分惊慌,就把宫中各位王子以及和李豫同一天出生的而身体相貌都很丰满健康的抱来献给玄宗。玄宗一看就很生气说:“这个小孩不是我的孙子。”老婆婆连连叩头谢罪,玄宗斜着眼睛看着她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快把我的孙子抱来。”于是只好把李豫抱来给玄宗。玄宗一看特别高兴,用手托着李豫,笑着说:“这个孩子的福禄远远地超过他的父亲。”玄宗回到宫里,对高力士说:“这个殿里有三个天子,真是高兴啊!可以跟太子喝酒了。”

迎奉佛骨

为了平定战乱,李亨求助于盛行于世的佛法。至德二载(757年)官军收复两京,李亨回到长安,谈及佛法,把退敌之功一大半归之于佛祖的庇佑。上元二年(761年)仲春李亨染病卧床不起,皇后为之刺血写经。同年九月,由于李亨的病情尚未好转,文武百官于佛寺斋僧。在这样的情况下,法门寺佛骨舍利的迎奉,被提到朝廷议事日程上来了。李亨下敕令僧法澄、中使宗合礼、府尹崔光远往法门寺开启塔下地宫,迎请佛舍利入皇宫内道场供养,李亨亲自虔诚礼拜。佛舍利在宫内供奉60余天后,送回法门寺。李亨并赐瑟瑟像一铺,金银器具若干,并剪下头发与玉简及瑟瑟数珠等串成一索,及金襴袈裟一付,沉、檀等各种香料300两一并供入地宫。 [39]

人际关系
播报编辑


父母

关系
姓名
父亲
唐玄宗李隆基
母亲
元献皇后杨氏(杨皇后)



后妃

关系
姓名
介绍
皇后
(?—762年,被继任皇帝唐代宗废为庶人),生李侗
(?~730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后追尊),生李豫,濮州濮阳(今濮阳)人,吴令珪之女
妃嫔
(?—757年),京兆万年人,属京兆韦氏彭城公房,父韦元珪。唐肃宗为太子时的太子妃,后离婚。韦氏生了二子二女,子兖王李僴(xiàn)、绛王李佺(quán),女永和公主永穆公主。 [35]
裴昭仪
李僙
陈婕妤
李仅
段婕妤
李倕
张美人
李侹
宫人孙氏
李系
宫人张氏
李倓
宫人王氏
生李佖
后宫某氏
李荣
后宫某氏
李僖



儿子

关系
封号
姓名
生卒年
第一子
唐代宗
726年-779年
第二子
越王
?- 762年
第三子
承天皇帝
?~757年
第四子
卫王
生卒年不详
第五子
彭王
734年—783年
第六子
兖王
?- 762年
第七子
泾王
?- 784年
第八子
郓王
生卒年不详
第九子
襄王
?-791年
第十子
杞王
?-798年
第十一子
召王
?-806年
第十二子
恭懿太子
753年-760年
第十三子
定王
生卒年不详
第十四子
宋王
生卒年不详
绛王
生卒年不详 [35]



女儿

名称
介绍
始封长乐公主。下嫁豆卢湛
始封宁国公主。下嫁郑巽,又嫁薛康衡
章敬太后所生。后由韦妃抚养。下嫁柳潭
始封大宁公主。下嫁张清
始封宜宁公主。下嫁郑沛
韦妃所生。始封宝章公主。 [36]下嫁王诠
始封延光公主。下嫁裴徽,又嫁萧升
韦妃所生,嫁中宗定安公主子韦会。 [36]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37]
《延英殿玉灵芝诗三章》
梦丹书》 [38]



后世纪念
播报编辑

主词条:建陵
唐建陵
唐肃宗死后葬于建陵。建陵地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建陵镇凉马村,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以山为陵。东与九旧街昭陵遥相对峙,西与梁山之乾陵隔川遥望,北面群山叠嶂,南面是层层梯田和广阔的沃野。

陵区由陵园、下宫及陪葬墓区等组成。陵园南偏西约2公里为陪葬墓区,原有封土6座。1961年调查时尚存3座,今复查,两座已无存,仅余汾阳王郭子仪墓1座,亦近夷平。据《文苑英华》所录墓志,华州刺史李怀让亦陪葬建陵。
1956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1: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香丘+锦囊===香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杨贵妃。。。
李辅国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静忠,又名护国,唐朝宦官。

初以阉奴为闲厩小儿,得侍东宫。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四川,力劝肃宗即位。肃宗立,升任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赐名“护国”,四方章奏、军符揽于一身。肃宗还京,封成国公,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拜兵部尚书,欲求宰相而不得,杀张后、越王、兖王。拥代宗即位有功,尊为尚父,加司空、中书令,更加飞扬跋扈,不可一世。

受到代宗的疏远,罢判元帅行军事等职,移居于外,封博陆郡王,为盗所杀。赠太傅,谥曰“丑”。



魏忠贤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宫后改姓名叫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魏忠贤


  • 别称

    李进忠、九千岁


  • 字完吾


  • 所处时代

    晚明


  • 出生地

    北直隶肃宁



  • 出生日期

    1568年


  • 逝世日期

    1627年12月11日


  • 官职

    司礼监秉笔太监


  • 封爵

    上公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自阉入宫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 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

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客氏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3]


折叠飞黄腾达

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在一个月内先后驾崩,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次年改元天启。魏忠贤和客氏受熹宗宠爱,没过一个月,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荫封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为锦衣卫千户。魏忠贤不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不识字,按例不能进司礼监,但因客氏的缘故,他得以破例。

天启元年(1621年),朱由校诏令赐给客氏香火田,给魏忠贤记治理皇祖陵墓的功劳。御史王心一劝谏,朱由校不听。到朱由校大婚时,御史毕佐周、刘兰请将客氏遣出宫外,大学士刘一火景也这么说。朱由校恋恋不舍,说:"皇后年幼,尚需老媪护理,等皇祖大葬后再谈。"魏忠贤独占客氏,逐出魏朝。他又忌恨王安主持正道,阴谋杀死了他,将他名下的阉官全部斥退。

客氏淫毒凶狠。魏忠贤不知书,但记忆力很好,性猜疑残忍而且阴毒,好阿谀奉承。皇上非常信任这两个人。两人势力更加嚣张,他们用司礼监王体乾和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人为羽翼,宫中人都不敢忤逆他们。后来客氏出宫,但不久又被召入。

御史周宗建、侍郎陈邦瞻,御史马鸣起、给事中侯震先旸后极力谏阻,都受到斥责。给事中倪思辉、朱钦相、王心一又向朱由校进言,都被贬往外地。他们都还没有指向魏忠贤呢。魏忠贤于是劝朱由校选择武阉人,制造火器在宫内操练,并秘密勾结大学士沈翭为援。他又每天引导朱由校沉溺于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之中,刑部主事刘宗周首先弹劾他,朱由校大怒,赖大学士叶向高相救,才得以获免。


折叠专擅朝政

当初,明神宗朱翊钧在位年久,对政事已感到厌倦,章奏多不批阅。廷臣逐渐建立起门户,他们以过激惊人的言论为时尚,借国本之争,指斥宫禁。宰辅大臣被言官弹劾攻击,常常被迫称病引退。吏部尚书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海内士大夫多依从他。"东林"之名从此而始。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与东林党相对抗的,众人便把他目为邪党。

天启初年,大臣几乎全被罢免斥退,有识之士已担忧搞得过激将要发生变乱。到魏忠贤势力形成后,他的党徒果然图谋要依靠他排挤东林党。而徐大化、霍维华、孙杰首先依附魏忠贤,刘一火景和尚书周嘉谟都被孙杰弹劾而离去。但当时叶向高、韩火广正在辅政,邹元标、赵南星、王纪、高攀龙等都官居高位,左光斗魏大中、黄遵素等人在言路,他们都全力主持清议,魏忠贤没能得逞。

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校评修庆陵功,荫封魏忠贤的侄儿为锦衣卫指挥佥事。给事中惠世扬、尚书王纪评论沈翭与魏忠贤、客氏交通,结果都被贬职。正好初夏下冰雹,周宗建说冰雹下得不合时令,是魏忠贤谗言和邪恶造成的。修撰文震孟、太仆寺少卿满朝荐也相继这样说,都被罢免。

天启三年(1623年)春,魏忠贤引荐私人魏广微为大学士。令御史郭巩攻讦周宗建、刘一火景、邹元标以及杨涟、周朝瑞等人保举熊廷弼,说他们袒护奸邪之徒,误了国家。周宗建反驳郭巩受了魏忠贤的指使,御史方大任也助宗建攻击郭巩和魏忠贤,但都不获胜。这年秋,朱由校诏令魏忠贤和客氏的儿子侯国兴所庇荫的锦衣官准予世袭。兵部尚书董汉儒、给事中程注、御史汪泗论纷纷劝谏,朱由校不从。

魏忠贤更加肆无忌惮,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甲衣出入宫禁,恣意作威施虐。他假传圣旨将朱常洛的选侍赵氏赐死。裕妃张氏有身孕,客氏阴谋杀死了她。又革除成妃李氏的封号。皇后张氏妊娠,客氏施计将她堕了胎。朱由校因此缺乏子嗣。其他被害的还有冯贵人等宫嫔,以及太监王国臣、刘克敬、马鉴等人。禁宫事秘,无法详尽了解。这年冬,魏忠贤兼领东厂事务。


折叠东林党争

天启四年(1624年),给事中傅木魁交结魏忠贤的外甥傅应星为兄弟,上书诬告中书汪文言,并且连及左光斗、魏大中。汪文言被投进镇抚司监狱,并将被大行罗织罪名。执掌镇抚司的刘乔接受叶向高的教导,不给汪文言定罪。魏忠贤大怒,将刘乔撤职除名,用私人许显纯来代替他。这时御史李应升就内操的事进谏,给事中霍守典因魏忠贤乞求祠堂匾额而进谏,御史刘廷佐以魏忠贤滥加荫封进谏,给事中沈惟炳以设枷锁进谏,魏忠贤都假传圣旨给予斥责。于是副都御史杨涟非常愤怒,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奏疏上呈后,魏忠贤害怕了,向韩火广请求调解。韩火广不答应,他便跑到朱由校面前哭诉,并辞掉东厂职务。而客氏从旁为他解释,王体乾等人也一起护着他。朱由校懵然不辨真相,便温语安慰他,而在第二天打回杨涟的奏疏,痛加斥责。杨涟既被斥责,魏大中以及给事中陈良训、许誉卿,抚宁侯朱国弼,南京兵部尚书陈道亨,侍郎岳元声等七十余人,纷纷上奏魏忠贤的不法之事。叶向高和礼部尚书翁正春请将魏忠贤遣回私宅,以平息公众的指责。朱由校不许。

那时,魏忠贤很气愤,想将异己者全部杀掉。顾秉谦便偷偷地把魏忠贤所忌恨的人记录下来,交给他,让他逐个将他们贬斥。王体乾又倡议用廷杖,威胁廷臣。不久,工部郎中万火景上书指责魏忠贤,立即被杖死。魏忠贤又借御史林汝翥的事侮辱叶向高,叶向高因此辞职而去,而林汝翥也被杖打,廷臣都很恐惧。

一时间被罢斥的有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以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前后数十人。其后又驱逐韩火广和兵部侍郎李邦华。正直之士离开朝廷,就如摇动枯树纷纷落下的叶子一样。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用旧例转科道官员。以朱童蒙、郭允厚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为大理寺丞,恢复霍维华、郭兴治为给事中,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为御史,而起用徐兆魁、王绍徽、乔应甲、徐绍吉、阮大铖、陈尔翌、张养素、李应荐、李嵩、杨春懋等人作为他的爪牙。

不久,又起用拟被遣戍的崔呈秀为御史。崔呈秀于是编造《天鉴录》、《同志录》等,王绍徽也编造《点将录》,都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刘一火景等为魁首,并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人全部网罗进去,将他们指为东林党人,献给魏忠贤,魏忠贤很高兴,于是这帮小人更加向魏忠贤献媚,连手攻击东林党。

当初,朝臣争论三案以及辛亥、癸亥这两年的京察和熊廷弼一案,魏忠贤本没有参预。其党徒想凭借魏忠贤的权力排挤那些正直之士,便相继归附魏忠贤,自称义子,并且说:"东林党将要害您老人家。"因此,魏忠贤也想自图快意。御史张讷、倪文焕,给事中李鲁生,工部主事曹钦程等,竞相打击报复好人,而御史梁梦环又重兴汪文言一案,将他下到镇抚司拷打至死。许显纯编录囚犯供辞的文书,词语连及赵南星、杨涟等二十余人,使他们或被撤职或被遣戍。又逮捕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人,将他们牵连进熊廷弼案中,投进监狱,拷打至死。又杀熊廷弼,将他的亲家御史吴裕中杖打至死,又将尚书李宗延、张问达,侍郎公鼐等五十余人撤职逐出,朝中机构为之一空。而特召亓诗教、刘述祖等人为御史。凡是与魏忠贤有私人关系都得越级升迁,于是魏忠贤的党羽遍布朝野。


折叠祸害天下

那时候,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外戚李承恩,是宁安大长公主的儿子,家中藏有公主赐给的器物,魏忠贤诬告他盗窃乘舆服饰等禁物,将他判了死罪。中书吴怀贤读杨涟的奏疏时,击掌赞叹,家奴将他告发,结果怀贤被杀死,家也被抄了。武弁蒋应阳为熊廷弼讼冤,立即被诛死。民间偶有言语触犯了魏忠贤,便被捉拿杀戮,甚至被剥皮、割舌,被杀者不可胜数,人们路上相遇,只能以目传意,不敢言语。这年,记门功,魏忠贤得加恩三等,庇荫都督同知。又荫封他的族叔魏志德为都督佥事。升傅应星为左都督,并表彰他的母亲,而以魏良卿为佥书锦衣卫,掌南镇抚司事务。

天启六年(1626年)二月,皇帝仪仗队组成,魏忠贤得以庇荫都督佥事,他又派党羽李永贞假冒浙江大盗李实上奏,逮捕惩治前应天巡抚周起元以及已辞官归乡的江浙籍人高攀龙、周宗建、缪昌期、周顺昌、黄遵素、李应升等。高攀龙投水而死,周顺昌等人死于狱中。苏州百姓见周顺昌被捕,很不平,便打死了两名校尉,巡抚毛一鹭便逮捕颜佩韦等五人,将他们诛死。刑部尚书徐兆魁治理狱案,凡是魏忠贤所恨的人,便判以重刑。魏忠贤又听从霍维华的意见,命顾秉谦等人编修《三朝要典》,竭力毁谤东林党人。御史徐复阳请拆毁讲学书院,以绝党根。御史卢承钦又请立东林党碑。海内人士都屏息丧气。霍维华于是教魏忠贤在边防冒进邀功。

辽阳男子武长春逛妓家,说了些妄言,被东厂擒拿。许显纯将他拷打治罪,故意夸大其辞说:"长春是敌人间谍,如不擒获将有变乱,赖东厂臣属忠诚机智,立下奇功。"朱由校诏封魏忠贤的侄儿良卿为肃宁伯,赐给宅第、庄田,颁给铁券。吏部尚书王绍徽请尊崇他的先世,朱由校诏令赠魏忠贤以上四世为肃宁伯。魏忠贤又假传圣旨派他的党羽太监刘应坤、陶文、纪用镇守山海关,收揽兵权。再给他记功,庇荫都督同知和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各一人。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为魏忠贤建祠堂。仓场总督薛贞说草场失火,赖魏忠贤救助,得以无害。于是为他歌功颂德的人相继不断,各地祠堂都从此开始兴建。


折叠打击异己

编修吴孔嘉与同宗人吴养春有仇,便诱使吴养春的奴仆告发主人隐占黄山,吴养春父子结果都死于狱中。魏忠贤派主事吕下问、评事许志吉先后往徽州抄他的家,株连相属,非常残酷。知府石万程心中不忍,削发挂职而去,徽州几乎酿成祸乱。其党羽都督张体乾诬告扬州知府刘铎代李承恩图谋陈解狱案,勾结方术士方景阳诅咒魏忠贤,结果刘铎竟被斩首。又以睚眦之怨,诬告新城侯的儿子锦衣卫官员王国兴,将他判以死罪,并罢免主事徐石麒。御史门克新诬告吴县人顾同寅、孙文豸写诔文祭奠熊廷弼,两人被判犯了妖言罪斩首。又逮捕侍郎王之肕,将他毙死狱中。凡是魏忠贤素来所恨的,像韩火广、张问达、何士晋、程注等人,虽已离职,也要将他们从官籍中除名,重的则被充军,死了的还要追赃,将他破家。有些魏忠贤偶然忘了的,他的党羽一定追论前事,激起魏忠贤的怒火。

当时,内外大权全归于魏忠贤,阉官除王体乾等人外,还有李朝庆、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做左右拥护。外廷文臣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称为"五虎";武臣则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称为"五彪"。还有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少卿曹钦程等人,称为"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等名号。而做崔呈秀这帮人门下的,又不可胜数。从内阁、六部到四方总督、巡抚,都遍布他的死党。他内心忌恨张皇后,这年秋,便诬告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纵奴犯法,然后假传中宫旨意,企图撼动张皇后,朱由校为他按奴法治罪,并责备张国纪。魏忠贤不满意,又派顺天府丞刘志选、御史梁梦环轮番揭发张国纪的罪状,并说皇后不是张国纪的女儿。正好王体乾危言劝阻,魏忠贤这才罢了。

天启六年(1626年)冬,三殿建成。李永贞、周应秋上奏魏忠贤的功绩,朱由校遂进封魏忠贤为上公,加恩三等。魏良卿那时已晋封肃宁侯,这时又晋封肃宁公,食禄按魏国公例发给,再加恩庇荫锦衣卫指挥使一人、同知一人。工部尚书薛凤翔上奏给魏忠贤赐府第。不久太监陶文上奏喜峰隘口筑成,督师王之臣上奏筑山海关城,刑部尚书薛贞上奏大盗王之锦狱案,南京修建孝陵竣工,甘镇奏捷,蕃育署丞张永祚擒获盗贼,他们都说是出于魏忠贤的筹划和计策。魏忠贤又自己上奏三年缉捕的功劳,朱由校下诏褒奖。半年之中,魏忠贤所庇荫的有锦衣卫指挥使四人、同知三人、佥事一人。又授给他的侄儿希孟世袭锦衣卫同知,外甥傅之琮、冯继先为都督佥事,而升崔呈秀的弟弟崔凝秀为蓟镇副总兵。名器被僭越滥用,至此达到了极点。他的同党全部坐镇蓟、辽,以及山西宣府、大同各险要之地。总兵梁柱朝、杨国栋等人每年都向他奉献名马以及珍玩之物,从不间断。

既非阉党又非东林的袁可立本来并不想卷入党争,三殿大工正兴,兵部左侍郎有阅视之责,"逆珰魏忠贤与崔司马柄肆虐,有事大会无不呈面媚颜,公独屏居人后,不假辞色。""经略遣人为(老酋)吊祭,公(袁可立)恨其(袁崇焕)辱国非计,飏言于朝。某公急掩其口曰:'勿忘言,封拜在此举矣。'公叹曰:'以此封拜,不虑贻笑后世乎?'拂袖而出。大司马闻之逆珰,珰大恨之。令侦事者日伺公门,卒无可中者。会南户部尚书缺,廷推公,逆珰传票致仕。" 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九卿科道官公推袁可立南京户部尚书。本来魏忠贤也有意依赖袁可立的才望来支撑和平衡多事的明兵部,但阉党已经无法隐忍袁可立的忤逆不顺,下决心将袁可立排挤出朝。袁可立当堂抗疏道:"此非挂冠神武门时乎?"(《睢州志·袁可立传》),遂被迫致仕归里。时北则崔呈秀为本兵,自袁可立去职,天下兵马大权阉党一手握定。袁可立"归而魏焰益肆"(《节寰袁公传》)。


折叠海内献媚

天启七年(1627年)春,又派崔文升总督漕运,李明道总督河道,胡良辅镇守天津。崔文升原来曾侍奉光宗服药,受到东林党的攻击。海内争相望风献媚,督抚大臣如阎鸣泰、刘诏、李精白、姚宗文等,争相为魏忠贤颂德立祠,纷纷攘攘,唯恐不及。下及武夫、商贾小人。无赖之徒也都为他建祠。这些祠堂都建得极为工巧,他们侵占百姓田宅,砍伐坟地树木,谁也不敢控诉他们。而监生陆万龄甚至请求以魏忠贤配祭孔子,以魏忠贤的父亲配祭启圣公。

当初,潘汝祯首先上书,御史刘之待会藁迟了一天,即被撤职除名。而蓟州道胡士容因不备具建祠书文,遵化道耿如杞因入祠不拜,都被投入狱中,判了死罪。因此天下的风气,章奏无论巨细,都称颂魏忠贤。宗室如楚王朱华、中书朱慎鉴,功勋外戚如丰城侯李永祚,廷臣如尚书邵辅忠、李养德、曹思诚,总督张我续以及孙国桢、张翌明,郭允厚、杨维和、李时馨、汪若极、何廷枢、陈维新、陈尔翼、郭如暗、郭希禹、徐溶等人,都是佞词连篇,不顾羞耻。魏忠贤也时常给他们加以恩泽作为报答。所有的奏疏,都称魏忠贤为"厂臣"而不称其名。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在起草圣旨时,也必说"朕与厂臣",没有人敢直写魏忠贤的名字。山东产麒麟,巡抚李精白画下图像上报朝廷。黄立极等起草圣旨说:"厂臣修德,故仁兽到。"妄言欺骗竟至于此。朱由校前后赐给他嘉奖令无数,所发给的诰命都仿九锡文。

这年从春到秋,魏忠贤冒领汪烧饼擒获阿班歹罗铁的功劳,累计庇荫锦衣卫指挥使达十七人。他的族孙希孔、希孟、希尧、希舜、鹏程,姻亲董芳名、王选、杨六奇、杨祚昌,都官至左、右都督和都督同知、佥事等。客氏的弟弟光先也加封为都督。魏抚民又从锦衣卫调任尚宝卿。而魏忠贤的志愿还没达到,正好袁崇焕上奏宁远捷报,魏忠贤于是令周应秋上奏封他的族孙魏鹏翼为安平伯。再记三大工程功劳,封他的侄子良栋为东安侯,加封良卿为太师,鹏翼为少师,良栋为太子太保。于是他普遍赏赐群臣,用崔呈秀为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唯独将袁崇焕的功劳废弃不录。当时鹏翼、良栋都还在襁褓之中,还不能走路呢。良卿甚至还代天子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于是天下都怀疑魏忠贤要篡夺政权了。

朱由校性机巧,好动斧锯以及涂漆之类的事情,累年不倦。每次在拉线削墨时,魏忠贤之辈常来奏事。朱由校很厌烦,荒谬地说:"我已知道了,你们好自为之。"魏忠贤因此便任凭自己的意愿恣行威福。他一年中多次出行,每次总是坐着文轩,羽帘青盖,四马如飞,铙鼓鸣镝之声,随着轰隆而过的车轮,隐没在飞扬的黄土之中。锦衣卫官校腰围玉带,踏靴着衤夸,提刀相随,夹驰于左右,厨师、优伶、百戏、奴婢这些随从的人,又以万计。百官的奏章,要用快马才能赶上。所过之处,士大夫遮道拜伏,欢呼九千岁,些人干脆叫他"九千九百岁""举朝阿谀顺指者但拜为干父,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 而魏忠贤还左顾右盼,不加理睬。客氏居于宫中,胁持皇后,残虐宫嫔。偶尔出宫回私宅,侍从声威显赫,光照道路,看上去就像是皇帝的仪仗队。魏忠贤原来愚笨无所长,他的党羽便日夜教他,又有客氏做内主,于是群凶肆虐,荼毒海内。


折叠权宦末路

天启七年(1627)秋八月,朱由校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朱由检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自己深加戒备,魏忠贤的党羽开始恐惧了。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击崔呈秀以试探朱由检心意,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于是纷纷论奏魏忠贤。但朱由检隐而不发。

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急忙用重宝贿赂信邸的太监徐应元,求他解救。徐应元是魏忠贤从前的赌友。朱由检知道这事,便斥责徐应元。十一月,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 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听到后一项命令,便与同伙李朝钦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一起上吊自杀。 朱由检诏令将魏忠贤肢解,悬头于河间府。将客氏鞭死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都被处死,并暴尸街头,还抄了他们的家。在抄客氏的家时,得八名宫女,大概想仿效吕不韦所为,所以人们尤其憎恨她。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朱由检命大学士韩爌等人审定逆案,这才将魏忠贤的党羽尽数逐出,东林党人又得以进用。那些与逆案有关的人日夜图谋报复。其后温体仁、薛国观之辈相继执政,他们暗中排挤正直人士,为翻逆案做准备。朱由检也厌恶廷臣结党营私,于是又委任宦官,而逆案中的阮大铖等人终于肆毒于江左,直到灭亡。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折叠史书评价

《明史》:"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迨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黠桀渠憸,窜身妇寺。淫刑痡毒,快其恶正丑直之私。衣冠填于狴犴,善类殒于刀锯。迄乎恶贯满盈,亟伸宪典,刑书所丽,迹秽简编,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1]


折叠历代评价

杨涟:"忠贤本市井无赖,中年净身,夤入内地,初犹谬为小忠、小信以幸恩,继乃敢为大奸、大恶以乱政。"

朱由检:"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 "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1]

朱长祚:"形质丰伟,言辞佞利。"[4]

刘若愚:"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亦担当能断,顾猜很自用,喜事尚谀,是其短也。素好僧敬佛,宣武门外苍文殊庵之僧秋月,及高桥之僧愈光法名大谦者,乃贤所礼之名衲也。如碧云诗僧,则酒肉势利不足齿矣。"

梁启超:"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无足比数。"

蔡东藩:"魏忠贤恶贯满盈,中外切齿,但伪恭不及王莽,善诈不及曹操,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故以年少之崇祯帝,骤登大位,不假手于他人,即行诛殛,可见当日明臣,除杨、左诸人外,大都贪鄙龌龊,毫无廉耻,魏阉得势,即附魏阉,魏阉失势,即劾魏阉,杨维垣之行事可鉴也。"[2]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有四人夜里在密室饮酒,其中一个人喝醉了,谩骂魏忠贤,另外三个人吓得不敢出声。那个人还未骂完,东厂番子将四人押到魏忠贤的住所,立即将骂的人处寸磔,而慰劳另外三个人金子,三个都被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动。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 配偶:客氏
  • 族叔:魏志德
  • 侄子:魏良卿
  • 外甥:傅应星
  • 族孙: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
  • 姻亲:董芳名、王选、杨六奇、杨祚昌[3]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列传第一百九十三》[3]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李辅国

  • 别称

    静忠、护国

  • 所处时代

    唐朝


  • 出生日期

    704年

  • 逝世日期

    762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辅国四十余岁时始掌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入东宫侍太子李亨。

安史之乱时,潼关失守,唐玄宗奔蜀,静忠从太子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参加随从将士杀杨国忠的兵谏,又建议太子分玄宗麾下兵北至朔方,以谋恢复。

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为肃宗。静忠因功擢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改名辅国。

李辅国后随肃宗回到长安,封郕国公。当时宰相和百官除常日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皇帝。李辅国还设置了“察事厅子”数十人,侦察官员活动,官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传讯。京兆府、县地方官和法司审判案件,皆由他决定。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施行,属臣无敢非议。当时宰相李揆对他执子弟之礼,呼为“五父”。唐玄宗返回京师后,被尊为太上皇。李辅国怀疑太上皇左右有拥护玄宗复位的阴谋。在上元元年的时候,他迫使迫太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而玄宗亲信高力士等人则被贬谪或罢官。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忧郁而死,肃宗也病危。张皇后谋杀太子李豫而立越王李系。李辅国与另一宦官程元振同谋,拥立太子李豫,杀张后、越王李系。

唐代宗继位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终于实现了他的宰相梦。李辅国气焰更加嚣张,他曾对代宗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实际上让代宗把军国大事都托付于他。这一举动自然引起了代宗的不满,但由于李辅国掌握军权,代宗只得忍气吞声。

就在这一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军,准备除掉李辅国,唐代宗也陆续罢免了李辅国的职务,最终把他逐出了朝廷。不久,李辅国就被人刺杀身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拥戴唐肃宗

李辅国在唐玄宗年间入宫做了宦官。后因尽心侍奉太子李亨而成为太子的心腹。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则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辅国也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


折叠逼压唐玄宗

公元757年,唐玄宗回到了长安。起初过着无所事事,但尚算自由的生活。肃宗与李辅国都怕玄宗复位,因此在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玄宗步步紧逼。初则把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大半,仅留下十匹;继则强令玄宗迁到皇宫内宫,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伺候玄宗;然后又把对玄宗一直忠心耿耿不离不弃的心腹宦官高力士流放,强令玄宗的亲信官员陈玄礼致仕。唐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玄宗也因李辅国的阻挠而未成行。


折叠打击异己

李辅国大权在握,天下大事几乎全决定于李辅国,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朝中大臣的动向,李辅国还专门派几十人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的官员加以严厉打击。李辅国根据自己的好恶处治全国的讼案,并以皇意相标榜。地方上的节度使也是李辅国一手委派。

李辅国权倾朝野,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见皇帝都须经过李辅国的安排,皇帝的诏书也需要李辅国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宗室贵人对李辅国也以“五郎”尊之,当时的宰相李揆更称李辅国为“五父”。

对于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宗室李岘多次举报给唐肃宗,然而在李辅国的操纵下,唐肃宗却把李岘贬出了京城。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此举遭到了宰相萧华的激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萧华,并威逼皇帝用自己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最终将萧华逐出京城。


折叠拥立唐代宗

李辅国之所以为所欲为,还得益于与肃宗皇后张氏的勾结。张皇后与李辅国内外相应,控制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是除之而后快。肃宗的第三子建宁王李倓聪明过人,尽心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的欢心。然而由于张皇后与李辅国的中伤,以致最后皇帝下诏赐死了建宁王。李辅国与张皇后的狼狈为奸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可是在肃宗病重期间,李辅国与张皇后在决定由谁继承大宝的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张皇后支持越王李系。

张皇后为了便于自己将来继续插手政局,密谋准备杀掉太子,策划越王继位。此举被李辅国的同党发现,李辅国等首先把太子保护起来,然后冲进皇宫,抓获了越王及其支持者百余人。张皇后逃入重病中的肃宗寝宫,被李辅国抓住。肃宗因受到惊吓而在当天就驾崩了。李辅国趁此混乱时机,将张皇后、越王及参与者一并斩首。太子李豫在李辅国的拥戴下即位,是为唐代宗。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折叠影响

倍受唐玄宗宠信的高力士虽然打开了宦官干政之门,但他是个有才能的贤宦,始终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并没有什么非分之想。

然而在高力士身后的李辅国等人则是戮力而为之,大肆干预着朝政,甚至发动了“甘露之变”。在他们的脑子里,除了权利便再没有别的东西。李辅国死后,唐朝亦然动荡在宦官专权的局面中。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人对所有宦官的偏见。


折叠评价

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宦官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宦官宰相,就他,前无古人再无来者。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逢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折叠编辑本段野史逸闻

唐肃宗继位后,玄宗当了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玄宗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见到了玄宗,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肃宗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下诏,将太上皇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护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太上皇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不应该这样无礼,你给我下马。"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宣示了太上皇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太上皇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太上皇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这都是李辅国下的假诏书。当时肃宗病危,李辅国专权,他也怕西内太上皇再有什么变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折叠刘昫:

崇墉大厦,壮其楹磶。殿邦御侮,亦俟明德。宵人意褊,动不量力。投鼠败器,良堪太息。


折叠宋祁:

肃、代庸弱,倚为扞卫,故辅国以尚父显,元振以援立奋,朝恩以军容重,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德宗惩艾泚贼,故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至慓士奇材,则养以为子;巨镇强籓,则争出我门。


折叠张皇后:

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从之出,擅逼迁圣皇,其罪甚大。


折叠蔡东藩:

张后有可杀之罪,辅国非杀张后之人,此二语实为确评。况张后之谮杀建宁,谋迁上皇,无一非辅国与谋,设当时无辅国其人,吾料张后孤掌难鸣,亦未必果能遂恶也。纲目书杀不书弑,汪克宽尝驳斥之,张天如亦谓张后谋诛辅国,事虽不成,英武却非帝所及。然后辅国之逼死张后,当乎否乎?宦官而可杀后也,是赵盾之于晋君,公子归生之于郑伯,《春秋》何必书弑乎?宜清高宗之斥纲目为失当也。代宗不能诛贼,反感其有杀后之功,拜相封王,宠赍无比,厥后入程元振言,乃遣人刺死之;功罪不明,已可概见。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崇(650年-721年9月28日 [80]),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 [86]
姚崇初以挽郎入仕,迁兵部郎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侵扰河北,连陷数州,军务繁杂,檄书如雪。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擢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迁兵部尚书,名列宰相。神龙元年(705年),协助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清除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势力,迫使武则天还位于唐中宗,受封为梁县侯。后曾被外放亳州等地刺史。唐睿宗复位后,被召入朝,官至中书令,革除弊政,颇有作为,但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而被贬为申州刺史。 [1]唐玄宗亲政后,姚崇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力主实行新政,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整顿吏治,淘汰冗职,选官得才;抑制权贵,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1]开元四年(716年),姚崇以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开元九年九月丁未日(721年9月28日 [80])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27]
姚崇撰有大量表奏文章,其主旨警告勉励时人注意平日言语,避免祸从口出,反映出唐与武周交替时代严酷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官场的肃杀氛围。《遗令戒子孙文》则是鉴于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辛苦终生,但死后子孙无良获罪,家族败落,诫勉子孙不要因家产处置而反目,遗言死后丧事一切从简,切勿厚葬,避免重蹈上述诸家族的覆辙。 [87]
概述图片资料来源: [79]
人物关系

姚彝
儿子

姚弈
儿子

姚懿
父亲

徐放
外曾孙子
全    名姚崇 [83]
别    名姚元崇
字元之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
出生日期650年
逝世日期721年9月28日 [80]
主要成就参与“神龙政变”
提出“十事要说”,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
主要作品《姚崇集》
官    职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中书令
爵    位梁县侯→梁国公
谥    号文献(碑文作“文贞”)
追    赠扬州大都督
祖    籍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县)
目录
1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武周宰相
▪朝野互任
▪辅政开元
▪灭蝗救灾
▪晚年荣宠
2主要成就
▪政治
▪文学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俭朴持家
▪佛在心中
▪力保百官
▪泣辞武皇
▪疏汏僧尼
▪救时宰相
▪太庙自坏
▪算计张说
5人际关系
6主要作品
▪著作
▪诗文
7后世纪念
▪墓葬
▪故里
▪文物
▪地位
8史料索引
9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播报
编辑
早年经历
姚崇祖籍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为江南世家大族吴兴姚氏之后。先世因官北迁,遂定居于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 [84]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2-3]
武周宰相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发动营州之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4]
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5-6]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7]
武则天晚年,男宠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九月,姚崇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并举荐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宰相。 [8-9]
朝野互任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不久,姚崇被外放为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 [10]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 [11]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12]
唐睿宗复位之后,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诸王手握兵权,对皇太子李隆基构成威胁。
景云二年(711年),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建议将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外放为刺史,将岐王李隆范、薛王李业由羽林将军改为东宫属官,并让太平公主迁居东都。太平公主大怒,指责李隆基。李隆基无奈,只得上奏皇帝,称姚崇离间宗室。姚崇因此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13]
辅政开元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后到新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检阅军队。当时,姚崇正在同州担任刺史,距离新丰不到三百里,按规定应到行在见驾,而唐玄宗也密召姚崇前来。姚崇到后,与唐玄宗议论天下大事,侃侃畅谈,不知疲倦,唐玄宗有意任命他为宰相。 [14]姚崇遂提出十条政治主张。唐玄宗欣然接受。次日,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15]
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灭蝗救灾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道:“《诗经》道:‘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帝也曾下诏道:‘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这些都足以证明灭除蝗虫是应该的。蝗虫怕人,容易驱除。田地都有主人,让他们救护自己的庄稼,一定会很卖力。夜间焚火,在旁挖坑,边烧边埋,蝗虫才能灭尽。古代有除蝗而没能灭尽的,只是因为没有尽力。”于是派出御史为捕蝗使,督促各地灭蝗。 [17]
当时,朝议鼎沸,都认为蝗虫不宜捕杀,唐玄宗犹豫不定。姚崇进言道:“庸儒拘泥不化,不知变通。事物的发展常有违反经典而切合潮流的,也有违反潮流而合乎权宜的。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唐玄宗深以为然。 [18]
唐玄宗虽被说服,但百官仍疑惧不安。黄门监卢怀慎道:“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姚崇道:“楚惠王吞蛭治好痼疾,孙叔敖斩蛇得到福报。如今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殃,有我姚崇承担,绝不会推诿给您。”卢怀慎无言以对。 [19]
地方官员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他拒绝御史的指挥,不肯灭蝗。姚崇写信责备道:“刘聪篡逆之君,德不胜妖,陛下圣明之主,妖不胜德。古时州有良守,蝗虫不敢入境,如果说修德可以免除蝗灾,发生蝗灾就是无德造成的么?”倪若水不敢抗拒,只得配合捕杀蝗虫。 [20]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虽然连年蝗灾,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 [21]
晚年荣宠
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23]
姚崇虽是一代贤相,但却教子无方。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中书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唐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
开元四年(716年)十月,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24] [81]
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25]
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 [26]
开元九年九月初三日(721年9月28日 [80]),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贞(又作文献)。 [82]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27]
主要成就
播报
编辑
政治
上书言事
唐玄宗即位之初,准备任用姚崇为宰相。姚崇针对时弊,提出十条意见,问玄宗是否同意,同意即可上任,否则只有违抗君命了。这十条意见是:
(1)武后执政以来,以严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边界已没有反复被扰的灾祸,你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3)能否对宠爱的亲信的不法行为严加制裁;
(4)能否不让宦官参政;
(5)能否在租赋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礼物;
(6)能否不任命亲属出任公职;
(7)能否以严肃的态度和应有的礼节对待大臣;
(8)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
(9)能否禁止营造佛寺道观;
(10)能否接受汉朝王莽等乱天下的经验教训而禁止外戚内宠专权。 [28]
姚崇的十条意见,区区二百余言,却都是针对他所经历的武则天、中宗和睿宗当政以来的政治弊端而提出,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唐玄宗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数采纳,并委以大权,由此奠定了“开元盛世”的重要基础。 [28]
整顿吏治
唐玄宗继位后,对辅助他发动政变的功臣多有贬斥,这和姚崇也有很大的关系。
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岐王府中暗通款曲。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 [29]
魏知古早年曾得到姚崇的引荐,后与姚崇并列相位,对他略有轻慢。姚崇便排挤魏知古,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到洛阳主持选官。魏知古非常不满。姚崇之子趁机请托于魏知古,被魏知古告知玄宗。玄宗假意问姚崇道:“你儿子才能如何?现在何处?”姚崇揣知玄宗的心意,便答道:“臣有两个儿子在洛阳任职,欲望很多但不谨慎。臣早年曾有恩于魏知古,他们一定是借此请托于魏知古。”唐玄宗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魏知古却有负于姚崇,欲罢免他的官职。姚崇道:“臣的儿子行为失检,扰乱法纪,陛下却罢免魏知古,天下人一定会以为陛下偏私于臣。”唐玄宗虽然作罢,最终还是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30]
刘幽求、钟绍京也都因为姚崇的弹劾而遭到贬黜。 [31-32]
治理蝗灾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
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
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28]
文学
姚崇“以文华著名” [33]、“弱冠补孝敬挽郎,又制举高第” [34],张说称姚崇“献藻弥焕”, [35]“枷藻”即华美的辞藻,泛指文才。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姚崇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其诗六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续拾》存诗二首,数量虽不多,但不乏名作,如《秋夜望月》云:“明月有余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影人夜池寒。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此诗当作于姚崇事业受挫,远离长安之时。诗中借秋夜望月,表达恋胭之情,文字雅洁,寄托高远。姚崇《夜渡江》云:“夜诸带浮烟,苍茫晦远天。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听草遥寻岸,闻香暗识莲。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中间二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出一个从不觉到暗识的过程,静中有动,耐人寻味,不知王维“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是否有得于此。 [36]
历史评价
播报
编辑
李隆基:此(房琯)非破贼才也。若姚元崇在,贼不足灭。 [37]
张说: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38]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39]
李巽:姚元崇、宋璟、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40]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41]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42]
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璟,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43]
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44]
李蔚:仁杰天后、高宗朝上公也,元崇先天、开元中贤哲也。 [45]
刘昫:⑴ 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⑵ 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 [46]
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呜呼!崇劝天子不求边功,璟不肯赏边臣,而天宝之乱,卒蹈其害,可谓先见矣。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 [47]
赵元僖: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48]
司马光:⑴ 元之吏事明敏,三为宰相,皆兼兵部尚书,缘边屯戍斥候,士马储械,无不默记。上初即位,励精为治,每事访于元之。元之应答如响,同僚皆唯诺而已,故上专委任之。 [49]⑵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50]⑶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51]
苏辙: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垍、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⑵ 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52]
徐钧:天资权谲性圆通,相业开元治效中。至死未能忘故智,乞铭犹自算燕公。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归有光:姚元之尤长吏道,决事无淹思。三为宰相,常兼兵部,屯戍斥堠,士马储械,无不谙记。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他宰相畏威谦惮,惟独元之佐裁决,以得专任。承权戚干政之后,纪纲大坏,而能先有司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才,故天下称其通。虽然,元之虽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然天资权谲,计出张说于相州,罢魏知古为尚书,而东都坏庙之对,几于佞矣。
蔡东藩:⑴ 唐室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窃谓姚宋之才识有余,而度量不足,观其排挤张说,牵及岐王,假令因此穷治,辗转株连,岂非一场大狱? [53]⑵ 姚有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然姚以救时自喜,才具非不可观,而机械迭出,终非正道,即如病殁之后,犹计赚张说,史传上虽未明载,而姚崇神道碑,明明为说所作,稗乘未尝无据,生张说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夸得计,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诚相与,使人愧服之为愈也。 [54]
毛泽东: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55]
轶事典故
播报
编辑
俭朴持家
姚崇先后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无论是政绩还是资历,时人几乎无人能比。然而,这位资历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即便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时期,他依然“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由于清廉,只拿“死工资”,没有灰色收入,所以他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
佛在心中
姚崇先后两次参与造像活动,并留下了《姚元之造像记》和《极南洞造窟碑》两通造像记,在《姚元之造像记》中,他除了感激母亲的养育之恩外,还祈愿母亲早登佛地,并希望天下人都能领会到佛之真谛。在《极南洞造窟碑》中,他祝愿所有姚氏亲属都能健康长大、加官晋爵、享受荣华富贵,子子孙孙常保安乐。他认为,佛在心中,不须外求。人之生死,乃平常之事。只要发自内心,以平等慈悲为怀,行善弃恶,即获福报。 [78]
力保百官
武则天曾与侍臣谈论起周兴、来俊臣主持刑狱,朝臣反逆案件颇多一事,怀疑其中是否有冤狱。姚崇进言道:“垂拱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多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以便自己求取功劳造成的。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哪里还敢动摇他们的结论!被问之人如果翻供,又惧怕惨遭毒刑,与其那样不如早死。如今酷吏诛除,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是稍有谋反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责。”武则天大悦道:“以前的宰相都顺从周兴等人,使酷吏得逞,让朕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你说的话,很合朕心意。”于是赏赐姚崇白银千两。 [56]
泣辞武皇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移居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张柬之对他道:“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 [57]
疏汏僧尼
唐中宗时期,贵戚竞相营建佛寺,滥度僧尼。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执政后,进言道:“佛图澄、鸠摩罗什号称高僧,也不能挽救后赵、后秦的灭亡。齐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却未能免除灾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无需剃度奸诈之徒,让他们败坏佛法!”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官员筛选淘汰全国僧尼,因弄虚作假被勒令还俗的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58]
救时宰相
姚崇曾问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齐浣道:“管仲晏婴所行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那我是个怎么样的宰相?”齐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意思是说姚崇只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59]
太庙自坏
唐玄宗将要巡幸洛阳时,太庙突然崩坏。宋璟进谏道:“陛下三年服丧未满,不可离京巡幸。发生灾变,是上天用以警诫的,陛下应停止东行。”唐玄宗又询问已经罢相的姚崇,姚崇道:“太庙原是前秦时期修建的宫殿,后被隋文帝改为太庙,又被大唐所袭用,已存在近三百年。高山若有朽坏也会崩塌,何况木料。这次太庙崩坏只是凑巧与陛下东行碰到一起,不是因为你要东行才崩塌的。陛下因关中歉收,粮运劳民,才东幸洛阳,这是为了百姓。东都百司都已做好迎驾准备,陛下停止东行,岂不失信于天下。依臣之见,陛下继续东行,至于太庙,让人修理就是。”唐玄宗大悦。 [60]
算计张说
张说曾与姚崇一同担任宰相,但常发生矛盾,对他怨恨很深。姚崇临死时,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的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61]
人际关系
播报
编辑
六世祖:姚仲和,入北魏为步兵校尉、秘书监,封吴兴公。 [84]
五世祖:姚宏,高行邈世,大德有闲。 [85]
高祖父:姚宣业,南北朝时北周(一说南朝梁,一说南朝陈)征东将军。 [84-85]
曾祖父:姚安仁,隋朝青汾二州刺史。 [85]
祖父:姚祥,隋朝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 [85]
父亲:姚懿,官至巂州都督,谥号文献。 [66]
母亲:刘氏,襄州长史刘志逵之女,封彭城郡夫人。 [67]
兄弟:姚元景,曾任宗正少卿。 [67]
儿子:
姚彝,官至光禄少卿。 [68]
姚异,官至坊州刺史。 [68]
姚弈,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后受侄子姚闳牵连,贬为永阳太守。 [69]
五代孙女:姚氏,嫁汾阳郡王、尚父郭子仪第三子郭晞的曾孙、左金吾卫将军郭弘业。 [70]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著作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参与修定《开元前格》。 [62-63]
诗文
《全唐诗》收录有其诗六首:《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秋夜望月》、《夜渡江》、《奉和圣制龙池篇》。 [64]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24篇:《扑满赋》、《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请东都别立义宗庙奏》、《请宣示豫州鼎铭符瑞奏》、《对太庙屋坏奏》、《谏造寺度僧奏》、《答捕蝗奏》、《对问冤狱疏》、《请遣捕蝗疏》、《东幸疏》、《答张九龄书》、《报倪若水捕蝗牒》、《造像记》、《遗令诫子孙文》、《先师冉伯牛赞》、《口箴》、《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十事要说》、《答卢怀慎捕蝗说》、《兖州都督于知微碑》。 [65]
后世纪念
播报
编辑
墓葬
姚崇墓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故里
姚崇故里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茅古镇。张茅古镇现有姚崇故居遗址(在张茅中学校园内),姚公祠遗址、姚崇父姚懿墓遗址、旌贤寺(唐姚懿墓守坟寺)遗址、姚崇手书“藩篱”石刻(现存三门峡博物馆)等。
文物
姚懿神道碑原竖于张茅古镇姚懿墓前,唐开元三年(715年)十月立。神道碑碑高2.9米,宽1米,厚0.35米。额篆为“大唐嶲州都督吏部尚书文献公姚府君之碑”。1983年,神道碑移于陕州区高阳山刘秀峰。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姚崇在家乡陕州硖石故里亲书“藩篱”题词,刻于石匾。石匾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左下题款“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为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现收藏于三门峡博物馆。
地位
唐朝开元年间,百姓便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都为他修盖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台湾省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以祭祀姚崇。
北宋元祐年间,陕州知州游师雄因仰慕姚崇,在姚崇故乡陕州(今河南陕县)设立姚公祠。在姚崇后裔散居各地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史料索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九龄 - 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编辑分类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张九龄


子寿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

出生日期
678年(戊寅年)

逝世日期
740年

主要作品
《感遇诗》十二首


主要成就
为开元盛世做成重大贡献

官职
中书令

信仰
道教

封爵
始兴开国伯

谥号
文献

职业
宰相

追赠
荆州都督、司徒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亲属成员
5轶事典故
6主要作品
7艺术形象
8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张九龄
张九龄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仪凤三年(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县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 “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 任官唯贤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九龄应试道牟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馅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折叠开大庾岭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折叠为官之道
重出官场 仕途波折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1]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 “事情已经定下来, 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六月,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治所今江西南昌)都督。在洪州任上,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其一为:秋风入前林,萧瑟鸣高枝。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疵。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

开元十八年(730年),张九龄转任桂州(治所今广西桂林)刺史兼岭南道按察使摄御史中丞。便道归省,与家人欢聚。开元十九年春,他从桂林乘船顺流巡行按察来到广州。

三度入京 谏官本色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八月,兼知制诰。张九龄时已55岁,屡乞归养。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张九皋后官至广州都督兼五府节度经略使,张九章后官至岭南节度使、广州都督,都是统治岭南的封疆大吏。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张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奏明皇上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 “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

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笏囊的设立,从张九龄开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宰相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张九龄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劝皇帝励精图治。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开元二十七年,张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折叠病逝曲江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五月七日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在他死后不久,曾被其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张九龄,追赠其为司徒。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折叠文学创作
张九龄
张九龄
初唐以来,文学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一群社会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认,他们的成功同某些具有远见的权势人物的支持有一定关系。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举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杨以“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王勃集序》)之语,称颂薛氏对他们的文学事业所起的作用,四杰因此能在一时间造成很大势头。四杰、陈子昂之后,到了中宗神龙、景龙年间,应制之风大盛,诗坛有故态复萌的趋势。在开元前期,身兼执宰大臣和作家双重身份的张说、张九龄对扭转这一趋势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诗,虽因地位关系不免常常作出努力报效君主的表述,但内中同时也包涵了积极求取自我人生价值的热情,因而能脱出徒为虚饰的宫廷文学陈习,具有感人的生气。他们作出的表率和对众多优秀诗人的奖拔,使得唐诗的变革和发展得到有力的延续和推进。[2]

张九龄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

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怀远》。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同上),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这是十分中肯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折叠政治主张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评
张九龄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说,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岭南豪迈亢直的民风,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雄厉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又别具一种“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以下这首《望月怀远》可窥豹一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天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唐代,岭南尚在开化之中,张九龄的诗歌创作成就,对岭南诗派的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起了启迪作用。后起广东诗人,如宋代余靖、元末南园五子、明代南园后五子、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以至清代的黎简、宋湘,在他们的诗歌中,都可以有形无形地见到张九龄的影响,逐步形成岭南诗派的独特风貌。清人屈大均在论及岭南诗歌的两大流派时,曾说:“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这是很中肯的。张九龄文集《曲江集》仍留传后世。

折叠历代评价
《旧唐书》: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

赞曰:开元之代,多士盈庭。日用无守,嘉贞近名。嵩、龄、适、挺,各有度程。大位俱极,半惭德馨。

《新唐书》:人之立事,无不锐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则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姚元崇、宋璟言听计行,力不难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识擢,狎而易之,志满意骄,而张九龄争愈切,言益不听。夫志满则忽其所谋,意骄则乐软熟、憎鲠切,较力虽多,课所效不及姚、宋远矣。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选,使当天宝时,庸能有救哉!

王方庆:此子必能致远。

李林甫: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

李隆基: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生则保其荣名,殁乃称其盛德,节终未允于人望,加赠实存乎国章。故中书令张九龄,维岳降神,济川作相,开元之际,寅亮成功。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永怀贤弼,可谓大臣。竹帛犹存,樵苏必禁,爰从八命之秩,更进三台之位。可赠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林同:连理庭中木,丛生坐侧芝。未尝闻孝感,一一有兹奇。

司马光: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吴中复:明皇初任姚崇、宋璟、张九龄为宰相,遂致太平。乃李林甫用事,纪纲大坏,治乱于此分矣。

徐钧:禄山必兆边陲祸,林甫终贻庙社忧。二事眼前君不悟,何须金鉴录千秋。

归有光:万钧之重不为慑,雷霆之威不为怵。谔谔乎无所隐也,蹇蹇乎无所避也,侃侃乎无所挠也,亹亹乎必致之也。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之徒是也。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父亲:张宏愈
母亲:卢氏
妻子:谭氏
弟弟:张九章 历吉、明、曹三州刺史,鸿胪卿;张九皋 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
儿子:张拯伊阙令,加太子右赞善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民间传说
民间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3]

折叠超凡天赋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折叠动天墨砚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盘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折叠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龄对手,却总是不服输,天天都要张九龄陪他下棋,一心要与张九龄比个高低。九龄见唐明皇迷恋下棋不理国事,心里焦急。
张九龄
张九龄

一日对弈,厮杀正酣时,张九龄忍不住地对唐明皇说:“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紧,”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车”来捉张九龄的“马”。“陛下,老这样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顾得了啊?”张九龄又说。“不要紧,”唐明皇把对方的“马”吃掉了。“现在内则官吏贪污腐化,外则异族侵境,如不富国强兵,国有难,百姓就难安居。”“不要紧,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摆弄棋子。张九龄便不再说话,他一边下棋,一边想法让唐明皇把“车”腾了出来。唐明皇以为得势,拿起“车”横冲直撞,连扫几子后,又在中宫线上叫“将军”。张九龄没有起“仕”保“帅”,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见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龄。“不要紧。”张九龄若无其事。“你不顾将军,吃帅你就输了,还说不要紧。”九龄此时大笑说:“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国家大事,如帅一动不动,与各子不齐心,各子也不保护他,这局棋当然输啰。下棋是娱乐,国事才要紧”一席话说得唐明皇面红耳热。

折叠张九龄凉茶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相传,张九龄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疠就是日喝两碗金银花、淡竹叶、罗汉果、甘草等药用植物熬制的凉茶得以见好。从此,人们为了表达张九龄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命此凉茶的为‘张九龄’凉茶。后者称之此凉茶为:中国最具历史文化底蕴凉茶。

古方记载:‘张九龄’凉茶具有泻火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心烦。‘张九龄’凉茶具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扩张力。为大力弘扬‘张九龄’文化,殚精竭虑维护‘张九龄’这一中华民族品牌, 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千方百计保护祖国这枚文化瑰宝。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晚霁登王六东阁》、《感遇十二首》、《望月怀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咏燕》、《赋得自君之出矣》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时间        剧名        演员
2007年

大唐芙蓉园

曾秋生

1990年

唐明皇

陈颖

1986年

杨贵妃

王瑞林

1983年

剑仙李白

司马华龙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折叠张九龄故居
张九龄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石头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著名贤相、岭南诗祖张九龄的父亲张宏愈迁始兴石头塘村时所建,距今已有1332年历史,故居内设宗祠,有张宏愈、张九龄父子牌位。

张九龄纪念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风景区内。修葺一新后的张九龄故居保持了历史原貌的结构和风格,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4平方米,由3栋雕梁画栋的青砖红木结构房屋组成,中心3间大厅为祠堂,祠堂边有12间厢房及2个庭院。

唐朝宰相张九龄是张氏群族中的杰出人物,至2013年,全球张氏宗亲超过1亿人,仅张九龄后裔就有两千多万人,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不乏政界显要、商界巨子、社会名流等。“重修张九龄故居,是为了方便海内外九龄后裔到始兴寻根问祖,也希望世界各地的张氏宗亲能关注粤北小城始兴。”张茂生告诉记者,经张九龄后裔宗亲会商定,今后每年2月14日九龄公诞辰日,世界各地的宗亲代表都会齐聚张九龄故居祭拜祖先。

折叠墓地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张九龄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家族墓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著明清以来的碑刻。196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

折叠纪念公园
张九龄
张九龄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张村,占地2.34万平方米,设计呈长方形。公园设计运用传统的造园手法,全园按自由式布局,合理安排各个景区。公园西、南、北三面设出入口,园路回环畅通,联接各处景点,产生移步景换的效果。根据植物、水体、建筑的分布状况,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三片区域:从西门主入口至人工湖畔区为主要的陆地观赏区,包括公园西门,公园中部,南北出入口之间的人工湖(澄明湖)区域是主要的水景观赏区,湖中小岛有“明月潭”、“联照千秋”等,湖畔有连亭、石山流水、湖面仰面桥、九曲桥等景点。东部是纪念区域,也是公园的中心部分,湖畔设水榭“华馨精舍”(张九龄纪念馆),专题展览张九龄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

折叠史书记载
主词条:《旧唐书·张九龄传》、《新唐书·张九龄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林甫 - 唐朝宗室、宰相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

李林甫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林甫


小字哥奴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日期
683年

逝世日期
753年1月3日


主要作品
《唐六典》

官职
中书令(右相)

爵位
晋国公

追赠
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剥夺)

目录
1人物生平
2轶事典故
3人物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庭成员
6史籍记载
7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李林甫早年曾任千牛直长。他精通音律,深受舅父姜皎的宠爱,开元年间改任太子中允。侍中源乾曜与姜皎乃是姻亲,其子源洁为李林甫求取司门郎中之职。源乾曜笑道:“郎官应有才干声望,哥奴(李林甫小名)也能当郎官?”李林甫因此只被授为太子谕德,后累迁至国子司业。

折叠累职升迁
狄剑青饰演的李林甫
狄剑青饰演的李林甫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后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生性阴柔,精于权谋,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当时,武惠妃宠冠后宫。唐玄宗非常宠爱她的儿子寿王李瑁,对太子李瑛则有所疏远。李林甫通过宦官干谒武惠妃,表示愿意尽力保护寿王。武惠妃非常感激,暗中对他进行帮助。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侍中裴光庭病逝。裴光庭的妻子是武三思的女儿,曾与李林甫有私情,而宦官高力士也出身于武三思府中。裴光庭死后,武氏向高力士提出请求,希望他能推荐李林甫接任宰相,高力士却未敢答应。唐玄宗因中书令萧嵩的举荐,任命尚书右丞韩休为侍中。高力士将这个消息泄露给武氏,让李林甫提前告诉韩休。韩休拜相后,与萧嵩不和,却对李林甫非常感激,便推荐李林甫,认为他有宰相之才。武惠妃也暗中相助,李林甫因此被授为黄门侍郎。

折叠担任宰相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后又历任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当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欲为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加实封,并让他兼领尚书。张九龄认为牛仙客学识不高,极力劝阻,引起玄宗不悦。李林甫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后以结党为由罢去张九龄、裴耀卿的宰相之职,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后来,监察御史周子谅奏称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又趁机进言,称周子谅是张九龄所引荐。张九龄又贬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庶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同年七月,大理少卿徐峤奏称:“大理寺监狱杀气过盛,鸟雀都不敢栖息。如今刑部判定的死刑案件,一年仅有五十八例,而且有乌鹊在狱上筑巢。”群臣都上表拜贺,纷纷称赞这是社会治安良好的缘故。唐玄宗认为是宰相的功劳,便封李林甫为晋国公。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武惠妃已经病逝,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想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却属意于忠王李玙。他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同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次年(739年),李林甫又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但却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以致道路相望。当时,李林甫将性格柔弱的陈希烈引荐为宰相。他在家中处理政务,百官都集聚到府前等候召见。而陈希烈虽坐镇政事堂,却无人谒见,也从不敢参预意见,只是在公文上署名而已。

折叠排除异己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兴大狱动摇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见李林甫专权,曾建议唐玄宗罢免其相位,引起李林甫的嫉恨。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李亨出宫游玩,巧遇韦坚,而韦坚则密会皇甫惟明。杨慎矜向玄宗揭发,称韦坚身为内戚,不应结交边将。李林甫便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

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在这次事件中,很多地方官员也受到波及。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敦复被杖毙,韦坚、皇甫惟明被赐死。监察御史罗希奭巡察地方,大肆杀戮贬谪官员,自青州一路杀到岭南。前宰相李适之已贬宜春太守,惊惧之下服毒自尽,其子李适则被李林甫命人杖杀于河南府。先天政变的功臣王琚贬任江华司马,服毒未死,继而自缢身亡。

王忠嗣自幼在被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李林甫担心他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天宝六年(747年),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奏称王忠嗣沮挠军计,唐玄宗不悦。李林甫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称其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虽表示不信,但仍夺去王忠嗣兵权,将他召回朝廷,贬为汉阳太守。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李林甫又对权位日盛的杨慎矜起了猜忌之心。他引荐王鉷为御史中丞,将其视为心腹。王鉷素受杨慎矜轻鄙,对他怀恨在心,便在李林甫的挑拨下制造流言,称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唐玄宗大怒,将杨慎矜下狱,命三司会审。李林甫还栽赃陷害,命殿中侍御史卢铉袖藏谶书,称是在杨慎矜家中搜出。最终,杨慎矜被族灭。天宝八年(749年),咸宁太守赵奉章揭发李林甫罪状二十余条。结果罪状尚未呈上,李林甫便以知晓,命御史台将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毙。

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鉴于开元年间张嘉贞、王晙、张说等文臣以边将入相的先例,欲杜绝出将入相的根源,以巩固自己的相权。他请求辞去兼任的朔方节度使之职,举荐安思顺继任,并奏道:“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李林甫重用蕃将,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折叠身死家灭
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又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对他善加礼遇。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却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则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也逐渐被唐玄宗疏远。

同年十月,南诏寇边,剑南告急。当时,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李林甫便奏请玄宗,建议让杨国忠到剑南赴任,想借机把他调离朝廷。杨国忠哭着对玄宗道:“臣一旦离朝,必为李林甫所害。”唐玄宗安慰道:“你暂且先到剑南处理军务,朕很快就会召你回来,让你当宰相。”李林甫得知,愤愦发病。不久,李林甫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结果病情加剧。巫师道:“只要您能见一下皇帝,病情就会好转。”唐玄宗本欲前去探视,却被侍臣谏止,便让人将李林甫抬到庭院中,自己则登上降圣阁,举起红巾招手慰问。李林甫已病重不能起身,只能让家人代拜谢恩。

杨国忠刚到剑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并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他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杨国忠对李林甫仍非常忌惮,汗流满面,连称不敢。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753年1月3日),李林甫病逝,由诸子护灵返回长安,发丧于平康坊府邸。唐玄宗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不久,杨国忠拜相。

天宝十二年(753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劝帝西行
唐玄宗欲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宰相裴耀卿谏道:“现在正是秋收季节,陛下西行可能会耽误农时,还是等到冬天再回京吧。”而李林甫则私下对玄宗道:“长安洛阳就好像陛下的东西二宫,您在两宫往来,还要选择时间吗?如果担心耽误秋收,免除沿途州县的租税就是了。”玄宗大悦,当日便命人安排回京事宜。

折叠一雕双兔
唐玄宗任命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三人为宰相。就职之时,张九龄、裴耀卿都弯腰趋进,表现的非常谦逊。而李林甫则站在二人中间,态度极其傲慢,眉目间流露着得意的神情。时人都惊叹:“这是一雕挟两兔啊。”后人便用“一雕双兔”比喻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折叠口蜜腹剑
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曾在勤政楼垂帘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去,便扬鞭策马从楼下缓缓而过。他风度翩翩,玄宗赞美不已。李林甫得知,担心卢绚被玄宗重用,便将卢绚的儿子召来,对他道:“你父亲素有名望,岭南道的交州广州等地现在缺乏有能力的官员,陛下有意让你父亲前去。如果他不肯远赴岭南,肯定会被贬官。我给你出个主意,不如让他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这也是清贵显职。”卢绚果然不肯前往岭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议,主动到洛阳任职。李林甫担任违背众望,便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不久又奏知玄宗,称其患病不能理事,将他贬为太子员外詹事。

唐玄宗曾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用。”严挺之之前被贬出朝廷,这时正在绛州担任刺史。李林甫担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召见其弟严损之,道:“陛下非常敬重你哥哥,何不让你哥哥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他就可以回到朝中了。”严挺之不知是计,果然按他的建议上书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对玄宗道:“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来又患风疾,应该给他一个闲散官职,让他安心养病。”玄宗嗟叹良久,将严挺之打发到洛阳担任太子詹事。

李适之拜相后与李林甫争权,但因性格粗疏,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恼怒的对他道:“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

折叠立仗马
立仗马
立仗马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独揽朝政,蒙蔽皇帝耳目。他曾召集谏官,对他们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

折叠野无遗贤
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在御史中丞的监督下,由尚书省覆试,将名实相副者推荐给皇帝。最终,送到京师的士子被考以诗、赋、论,结果没有一人合格。李林甫便向玄宗道贺,称民间再没有遗留的人才。

折叠杖杜弄獐
李林甫执掌吏部时,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杕杜是《诗经》中的篇名,原意是孤生的赤棠树,比喻人孤立无援。李林甫不认识“杕”字,便问吏部侍郎韦陟:“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韦陟低着头不敢说话。后人便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以讥讽他才疏学浅。

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表兄弟,他生儿子时,李林甫手书贺函表示庆贺,上写:“闻有弄獐之庆。”古时将生男称为“弄璋”,意思是男孩长大以后执璋(玉器)为王侯。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为“弄獐”,满堂宾客无不掩口失笑。后人因此称李林甫为“弄獐宰相”。

折叠罗钳吉网
李林甫担任宰相时,欲大肆打击政敌。京兆尹萧炅举荐京兆法曹吉温,称其善于治狱,李林甫大喜。吉温常道:“若与能够赏识我的人,南山白额虎我也能捉住。”杭州人罗希奭,好用酷刑,也被李林甫由御史台主簿升迁为殿中侍御史。二人掌管刑狱,帮助李林甫打击异己,只要落在他们手中,无人能逃脱厄运。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

折叠威服禄山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时,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他的面召见王鉷。当时王鉷与安禄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权势仅次于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却卑词趋拜,态度恭谨。安禄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慑服,态度也逐渐恭谨。他平时飞扬跋扈,对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安禄山返回范阳后,每次刘骆谷从长安回来,他都会问:“十郎说了些什么?”听到美言则心中欢喜。如果李林甫说:“告诉安大夫,让他老实一点!”安禄山便会拍着床榻,忧愁惧怕的道:“哎呀,我死定了!”

折叠生前梦兆
李林甫曾梦到一个白皙多须、个子高大的男子逼近自己,贴到身上推不开。他醒后对人道:“这人的样子很像裴宽,这是裴宽想取代我的缘故。”当时,裴宽正任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李林甫借口裴宽是李适之党羽,将他贬斥出朝。而此时只是金吾胄曹参军的杨国忠,在不到十年之内,竟于李林甫死后继任宰相,他的样子也很像裴宽。

折叠月堂思计
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名为月堂。他每次要构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伤之法。如果他高兴地走出来,那就意味着被构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折叠护卫森严
李林甫知道自己结怨甚多,担心会遭刺客行刺,便一改先前宰相随从不过数人的旧制,每次出门都要由步骑百余人随身护卫,并让金吾卫士卒在前方数百步外进行清道净街,公卿大臣都要回避。他在家中也是如临大敌,居住的地方不但重门复壁,而且用石头砌地,墙中夹置木板,甚至一晚上要多次转移住处,即使是家人都不知他究竟住在哪里。

折叠反对立碑
李林甫早年担任国子司业,曾大力整顿国子监制度。他当上宰相后,每次见到监生,仍常提起自己在国子监任职时的事情。监生为迎合李林甫,在国子监都堂前为他树碑。释奠(古代学校设酒食奠祭先圣先师)之时,百官云集国子监。李林甫见到石碑,询问来历,国子祭酒班景倩据实相告。李林甫大怒,声色俱厉的道:“我李林甫有什么功劳,让人为我立碑,这是谁提议的?”监生吓得连夜磨平碑上文字,将石碑扔到南廓门外。

折叠李岫谏父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担任将作监,见父亲权势熏天,担心盈满为患,忧虑不已。一次,李岫随父游园,看到一个役夫拉着一辆重车走过,趁机跪倒在地,哭着对父亲道:“大人久居相位,树敌甚多,以致前途满是荆棘。一旦祸事临头,想跟他一样恐怕都不可能。”李林甫揪然不乐,叹道:“形势依然如此,又有什么办法?”

折叠玄宗论相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张九龄: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

刘昫:① 林甫京城邸第,田园水硙,利尽上腴。城东有薛王别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特以赐之,及女乐二部,天下珍玩,前后赐与,不可胜纪。宰相用事之盛,开元已来,未有其比。然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而耽宠固权,己自封植,朝望稍著,必阴计中伤之。② 林甫面柔而有狡计,能伺侯人主意,故骤历清列,为时委任。而中官妃家,皆厚结托,伺上动静,皆预知之,故出言进奏,动必称旨。而猜忌阴中人,不见于词色,朝廷受主恩顾,不由其门,则构成其罪;与之善者,虽厮养下士,尽至荣宠。③ 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服,颇极鲜华。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④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⑤李林甫以谄佞进身,位极台辅,不惧盈满,蔽主聪明,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得非彼苍假手,以示祸淫者乎!杨国忠禀性奸回,才薄行秽,领四十余使,恣弄威权,天子莫见其非,群臣由之杜口,致禄山叛逆,銮辂播迁,枭首覆宗,莫救艰步。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与夫齐桓任管仲、隰朋,幸竖刁、易牙,亦何异哉!

宋祁:① 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沈蛊衽席,主德衰矣。林甫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面柔令,初若可亲,既崖阱深阻,卒不可得也。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遭逐;至杨慎矜、张瑄、卢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诛。以王鉷、吉温、罗希奭为爪牙,数兴大狱,衣冠为累息。② 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善苑咸、郭慎微,使主书记。然练文法,其用人非谄附者一以格令持之,故小小纲目不甚乱,而人惮其威权。③ 于时有以材誉闻者,林甫护前,皆能得于天子抑远之,故在位恩宠莫比。凡御府所贡远方珍鲜,使者传赐相望。帝食有所甘美,必赐之。车马衣服侈靡,尤好声伎。④ 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故三宰啸凶牝夺辰,林甫将蕃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蹙,崔、柳倒持李宗覆。呜呼,有国家者,可不戒哉!

司马光:① 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进,专给唯诺而已。然二人皆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它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其术者。②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③ 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④ 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太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而上不之寤也。

刘挚:古者任大臣,必用有德,不用有才。有德进,则行忠厚之政,以安天下;有才进,则为残刻之政,以祸天下。则德之与才,治乱之所系也。有德者廉静而重谨,故人难识之,有才者矜强而敏捷,故人多悦之;此历代人主所以多惑于忠邪之际也。杨国忠、李林甫、卢杞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

庄季裕:李林甫居位十九年,卒荡覆天下。林甫之术,盖祖于崇也。以唐、虞、伊、周之美,而贼乱之人犹假以为恶,况资权谲者乎!

韩昉:唐自太宗以来,惟明皇、宪宗可数。明皇所谓有始而无终者。初以艰危得位,用姚崇、宋璟,惟正是行,故能成开元之治。末年怠于万机,委政李林甫,奸谀是用,以致天宝之乱。苟能慎终如始,则贞观之风不难追矣。

许衡:奸邪之人,其心险,其术巧。惟险,故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惟巧,故千蹊万径而人莫能御。其谄似恭,其讦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势在近习,则结近习,势在宫闱,则媚宫闱。或以甘言诱人于过,而后发之,以示其无党,务窥人君之喜怒而凶合之,窃其势以立己之威,结其爱以济己之欲,爱隆于上,威擅于下,大臣不敢议,近亲不敢言,毒被天下,而上莫之知。所谓城社鼠而求去之,固已难矣。然此犹人社之不知者也。至若宇文士及之佞,太宗灼见其情而不能斥,李林甫妒贤嫉能,明皇洞见其奸而不能退。邪之惑人,有如此者,可不畏哉!

张珪:国之安危,在乎论相。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藩镇纵横,纪纲亦不复振。良由李林甫妒害忠良,布置邪党,奸惑蒙蔽,保禄养祸所致也。

陆以:商太甲之始即位也,不明于德,赖一伊尹而卒能中兴;唐明皇之始即位也,励精求治,相一李林甫而终致祸乱。

王夫之:① 李林甫之谮杀太子瑛及二王,为寿王地也。武惠妃薨,寿王宠渐衰,而林甫欲树私恩、怙权势,志终不移,谋之愈很,持之愈坚,凡可以荧惑主听、曲成邪计者,尤剧于惠妃未死之前,以其为己死生祸福之枢机也,可以得当者,无所不用。然而玄宗终以忠王年长好学,闻高力士乘闲片言,储位遂定,林甫莫能置一喙焉。繇此观之,奸邪自诩得君,劫廷臣以惧己,其夸诞无实之伎俩,概可知矣。②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③ 奸人得君久,持其权而以倾天下者,抑必有故。才足以代君,而贻君以宴逸;巧足以逢君,而济君之妄图;下足以弹压百僚,而莫之敢侮;上足以胁持人主,而终不敢轻。李林甫、卢杞、秦桧皆是也。进用之始,即有以耸动其君,而视为社稷之臣;既用之,则信向而尊礼之;权势已归,君虽疑而不能动摇之以使退。故高宗置刀韡中以防秦桧,而推崇之益隆;卢杞贬,而德宗念之不衰;李林甫非杨国忠之怀忮以相反,玄宗终莫之轻也。而其时盈廷之士,无敢昌言其恶,微词讥讽而祸不旋踵矣。

汤鹏:① 李林甫相唐十九年,秦桧相宋亦十九年,则皆辱其宗社矣,孰与摄相三月,外寒强邻之胆,而内蒸男信女顺之化耶?② 李林甫借仗马以塞谏争,王安石结御史以知杂事,此号召天下群誉圣者以自多其党也。③ 遇事无巨细皆力争之者,张九龄;而柔佞多狡、伺候动静者,李林甫也。然而玄宗于九龄不谓之是,于林甫不谓之非。④ 唐唯不诛李林甫,是以禄山之乱,唐室几倾;宋唯不诛秦桧,是以金人之横,宋业不振。

蔡东藩:① 天宝以后,玄宗之昏瞀甚矣,以子妇而册为贵妃,名分何在?以贼臣而拜为首相,刑赏必乖。天下无不妒之妇人,况如淫悍之杨玉环乎?天下更无不奸之国贼,况如阴狡之李林甫乎?玉环进,则五杨俱贵,赌博无行之杨国忠,亦庆弹冠。林甫专,则群小同升,残虐好杀之吉温罗希奭,亦得逞志。女子小人,有一于此,且致乱亡,兼而有之,尚能不乱且亡耶?② 自林甫在相位十九年,固宠市权,妒贤忌能,诛逐贵臣,杜绝言路,口似蜜,腹似剑,玄宗反倚为股肱,自己深居禁中,耽恋声色,政事俱委诸林甫,所有从前姚宋以后诸将相,从没有这般专宠。但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有所长,均堪节取。到了林甫专国,尚刻尚诈,尚私尚威,养成天下大乱。[1]

崔瑞德:此人历来受到责难,被视为“口蜜腹剑”的小人和促成李唐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之一。本书虽不否认李林甫善搞政治权术,但说他是务实的政治家、精明的行政官员和制度专家。唐玄宗统治时期许多重大而有价值的改革,都是在李林甫和张九龄当宰相时进行的。李林甫时彻底修改了整个税制和地方费用规定,使财政制度更切合地方实际,这确是一大成就。他修订的全部法典,至14世纪初仍保持其权威性。李林甫的改革使朝廷行使权力比以往更顺利、更有效率。李林甫执政时的政府对外连续取得了辉煌胜利。在姚崇、宋璟和张说任宰相时,首辅宰相是在积极参与政务的皇帝手下工作,而在李林甫漫长任期内,唐玄宗已不再起积极作用,故李林甫对朝廷的支配,远比姚崇等人全面,杨国忠根本不能与他相比。[2]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三首:《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秋夜望月忆韩席等诸侍郎因以投赠》。[3]

《全唐文》收录其文章四篇:《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进御刊定礼记月令表》、《贺克吐蕃安戎城请宣示百寮表》、《请宣示御制仁孝诗奏》。[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国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国忠(唐代宰相)
杨国忠本名杨钊,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人,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杨玉环得宠于唐玄宗之后,杨国忠不断凭借杨贵妃扩张自己的权力,蒐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职,不断打击安禄山,他认为安禄山必反,并剥夺其权力,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杨国忠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他从事屯田工作,成绩优异,虽受节度使张宥厌恶,仍被授为新都县尉。任期满后,杨国忠更加贫困,只得依附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

天宝四年(745年),杨国忠的从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她的三位姐姐也日益受宠。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欲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却推荐杨国忠。章仇兼琼见杨国忠身材高大,便征辟其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并馈赠价值百万的蜀地财货。

到长安后,杨钊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经常在玄宗面前替杨钊和章仇兼琼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玄宗,玄宗任他为金吾兵曹参军。从此,杨钊便可以随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

深得帝宠
杨钊在长安立脚之后,便凭借贵妃和杨氏诸姐妹得宠的条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则千方百计巴结权臣。

不久,杨钊便担任了监察御史,很快又迁升为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便身兼15余职,成为朝廷的重臣。

杨国忠

天宝七载(748年),他告诉玄宗,“现在国库很充实,古今罕见”。于是,玄宗在八载(749年)二月率领百官去参观左藏,一看果然如此,很是高兴,便赐杨钊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从此,他越来越受到唐玄宗的宠幸。

天宝九载(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随着地位的升迁,杨国忠在生活上也变得奢侈腐化。每逢陪玄宗、贵妃游幸华清宫,杨氏诸姐妹总是先在杨国忠家汇集,竞相比赛装饰车马,他们用黄金、翡翠做装饰,用珍珠、美玉做点缀。出行时,杨国忠还持剑南节度使的旌节(皇帝授予特使的权力象征)在前面耀武扬威。

接任宰相
杨国忠在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上,起初,二人一唱一合,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尽力拉拢。在李林甫陷害太子李亨时,杨国忠等人充当党羽,并积极参与其活动。他们在京师另设立推院,屡兴大狱,株连太子的党羽数百家。由于杨国忠恃宠敢言,所以每次总是由他首先发难。杨国忠与太子李亨的矛盾也由此愈结愈深。

后来,李林甫与杨国忠由于新旧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待王鉷的问题上。因王氏的宠遇太深,本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共同嫉妒的对象。但是为了牵制杨国忠,李林甫则极力提拔王氏;当杨国忠陷害王氏时,李林甫又竭力为其开脱罪责。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玄宗便开始疏远李林甫。

玄宗之所以如此信任杨国忠,除了取悦于杨贵妃之外,主要是借以牵制李林甫的专权。同时为取代已经衰老了的李林甫做准备。终于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十一月,李林甫死后,玄宗派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40余职。

祸乱朝政
杨国忠执政期间,唐朝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由于承平日久,战力下降而先后失败。

天宝十载( 751年),攻打南诏,结果大败,士卒阵亡六万人,南诏投附吐蕃。杨国忠请求第二次发兵攻打南诏。玄宗便命令在长安、洛阳、河南、河北各地广泛招兵,父母、妻子哭声遍野。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杨国忠又命令留后、侍御史李宓率兵,再次攻打南诏,结果又遭惨败。两次攻打南诏,损兵折将近20万人。杨国忠专权误国,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而且使内地田园荒芜,民不聊生。

杨国忠为了笼络人心,发展自己的势力,让文部选官不论贤不贤,年头多的就留下来,按照资历有空位子就接官。按惯例,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选官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规定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却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便定一名,一天就完了。当全部结束之后,杨国忠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从此门下省不再复查选官,侍郎仅仅负责试判,致使选官质量下降。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杨国忠迎合和满足了一些人的权欲,因而颇得众誉。为此,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玄宗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天宝十二载( 753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玄宗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玄宗信以为真、以后,扶风太守房(王官)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借口是讨伐杨国忠。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玄宗的宠爱。但是,杨国忠的发迹要比安禄山晚得多。当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早在天宝元年(742年)正月就升任平卢节度使,以后又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御史大夫,稍后又兼河东节度使。天宝九载(750年)又封为东平郡王。杨国忠虽有外戚关系,但迟至天宝七载(748年)始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等职。

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可玄宗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754年)春,玄宗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玄宗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玄宗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加同平章事),并令太常卿张垍草拟诏敕。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玄宗只好作罢,任安禄山为左仆射。

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兵变族诛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决定逃往四川避难。当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时,将士们又累又饿,加之天气炎热,拒绝继续前进。此时,杨国忠的政敌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和陈玄礼一致认为,除去杨国忠的时机已成熟,并由陈玄礼出面对将士进行煽动,说这场叛乱全是由杨国忠引起的,杀了杨国忠就可止息叛乱。

这时,有20多名吐蕃使者在驿站西门外堵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饭吃。激怒了的士兵们立即将他们包围上来,大喊:“杨国忠与吐蕃谋反!”一箭射中了他的马鞍。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军士们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接着,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国忠的大儿子大常卿兼户部侍郎杨暄以及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也一并被杀。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和幼子杨晞以及沈国夫人逃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裴柔在竹林中让虢国夫人用剑刺死自己。虢国夫人然后自刎,但没有死,被县吏押回狱中,后血凝至喉而死。

马嵬驿之变,表面上看来是一场士兵哗变,实质上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等策划的一场争权斗争。太子李亨自天宝五载(746年)遭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打击后,极为孤立;杨国忠任宰相后,又连遭倾轧;安禄山叛乱时,玄宗本想让太子李亨接替皇位,由于杨国忠及其姐妹的反对而未成事实;后又弃京幸蜀,如果到了蜀中,李亨在杨国忠势力的控制下就更无出头之日了。因此,太子李亨主谋,借机除掉了杨国忠。

轶事典故
天宝十年十一月,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上奏玄宗请求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两京选人授官,玄宗答应了。铨选那天,便决定任官。那天,无论年龄大的、年龄小的都在杨国忠私宅里注册登记任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韩国夫人,贵妃妹秦国夫人在屋里放下竹帘看这些人,老、病、丑陋者都指名道姓取笑他们,即使是士大夫也免不了遭受她们耻笑取乐。依照过去的惯例,被选的官员,须在兵部、吏部登记、注册完了,再呈送给门下省。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助手给事中考核,考核认为不合格,退回,叫退量。杨国忠专权任官只一人说了算,叫左相陈希烈在边上坐着。门下省给事中出了行列到前边说:"既然已经授职任官,就是经过门下省这道手续了。"陈希烈等(与选官有关人员),口中不说,心里不愿意,只是闷坐而已。门下侍中韦见素、张倚都穿紫衣和本衙署郎中等官员,在藩屏外并排坐桌案后,如有事叫他们还得快走向前回话。给事中对帘中的杨国忠说:"两个穿紫衣服的主办这件事怎么样?"杨哈哈大笑。被选官郑怤阿谀奉承杨国忠,与二十余人拿着钱在勤政楼设宴,并且在尚书省南边给杨国忠立碑。杨国忠主管这件事,吏部三铨(尚书铨、中铨、东铨)授职、选拔、考绩等全免了。说吏部职务繁忙,不能亲自动手,皆委典史及令史、孔目官(低级官员)代替。杨国忠只是签个字而已,还不一定都签。

人物评价
总评
杨国忠专权误国,积怨太深,终被乱刀砍死,实为罪有应得。但是客观来看,在他执政期间,虽然国事日非,但朝中未出现李林甫妒贤嫉能、诛逐大臣时的那种恐怖动荡局面,而在一时间内还曾搜罗天下奇才,迸拔淹滞,颇得众誉。杨国忠独揽大权,外戚跋扈,民怨沸腾,终不可收拾,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他作为宰相,自是难辞其咎。但是,早在李林甫执政期间,唐王朝就已经显露出趋向没落的种种迹象,只是到了杨国忠执政时来了个总爆发而已。

历代评价
崔群: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李绛:近代北齐任杨遵彦则理,用高阿那肱则乱;隋代任高颎则理,用杨素则乱;国家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则理,用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杨国忠则乱。

刘昫:①禄山虽据河洛,其兵锋东止于梁、宋,南不过许、邓。李光弼、郭子仪统河朔劲卒,连收恒、定,若崤、函固守,兵不妄动,则凶逆之势,不讨自弊。及哥舒翰出师,凡不数日,乘舆迁幸,朝廷陷没,百僚系颈,妃主被戮,兵满天下,毒流四海,皆国忠之召祸也。②杨国忠禀性奸回,才薄行秽,领四十余使,恣弄威权,天子莫见其非,群臣由之杜口,致禄山叛逆,銮辂播迁,枭首覆宗,莫救艰步。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李林甫、杨国忠)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与夫齐桓任管仲、隰朋,幸竖刁、易牙,亦何异哉!

宋祁:玄宗初年,法行近亲,里表修敕。天宝夺明,委政妃宗,阶召反虏,遂丧天下。杨氏之诛,噍类不遗,盖数十年之宠,不赏一日之惨,甲第厚赀,无救同坎之悲,宁不哀哉!

刘挚:古者任大臣,必用有德,不用有才。有德进,则行忠厚之政,以安天下;有才进,则为残刻之政,以祸天下。则德之与才,治乱之所系也。有德者廉静而重谨,故人难识之,有才者矜强而敏捷,故人多悦之;此历代人主所以多惑于忠邪之际也。杨国忠、李林甫、卢杞辈,其才皆过人,然终为唐室之乱,不可不察也。

张珪:国之安危,在乎论相。昔唐玄宗,前用姚崇、宋璟则治,后用李林甫、杨国忠,几致亡国。虽赖郭子仪诸将效忠竭力,克复旧物,然自是藩镇纵横,纪纲亦不复振。

蔡东藩:① 杨国忠与安禄山,皆小人之尤,气类相求,宜欢好无间,乃始则亲近之,继则构害之,中以危法,冀其速败,彼狼子野心,宁肯伈伈伣伣,拱手就戮,始信君子能用君子,小人必不能容小人也。② 国忠忌翰,促令陷贼,潼关不守,亟议幸蜀,陷翰犹可,陷天子可乎?惟国忠之意,以为都可弃,君可辱,而私怨不可不复,身命不可不保,兄弟姊妹,不可不安。自秦赴蜀,犹归故乡,庸讵知王思礼等之窃议其旁,陈玄礼等之加刃其后耶?

家庭成员
宗族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是东汉太尉杨震后裔。杨震十世孙杨珍,出仕于北魏拓跋氏,担任上谷太守。杨珍曾孙杨顺,担任冀州刺史,徙居河中永乐。杨顺曾孙杨令本,杨令本曾孙杨国忠。

弘农杨氏(河中房)世系表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杨令本(库部郎中)        杨友谅(昊陵令)        杨珣(宣州司士参军)        杨国忠        杨暄(太常卿,户部侍郎)
杨昢(鸿胪卿)
杨晓(殿中少监)
杨晞(太子中允)
杨志谦        杨玄琰(蜀州司户参军)        韩国夫人       
虢国夫人       
秦国夫人       
杨贵妃       
杨玄珪(工部尚书)        杨铦(殿中秘书监)       
杨锜(大仆卿)        杨晅
杨玄璬(国子司业)        杨鉴(湖州刺史)       
表格参考资料:

弘农杨氏河中房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在玄宗一朝非常显赫,多与皇室联姻,史称“杨氏一门尚二公主、二郡主”。杨昢娶玄宗女万春公主;杨锜娶玄宗女太华公主,又娶万春公主;杨暄娶宗室女延和郡主;杨鉴娶宗室女承荣郡主。此外,韩国夫人的女儿崔氏(即崔贵妃),嫁给唐代宗李豫;虢国夫人的儿子裴徽娶代宗女延安公主,女儿裴氏嫁给让帝李宪的儿子;秦国夫人之子柳钧娶宗室女长清县主。

妻子
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原是蜀地倡家,马嵬坡之变后与虢国夫人逃奔陈仓,最终自刭而死,一说被虢国夫人刺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明皇 - 唐玄宗李隆基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人物关系
杨贵妃妻子 杨贵妃李琬儿子 李琬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李隆基

别称
李三郎、唐明皇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出生日期
685年9月8日

逝世日期
762年5月3日

主要作品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


主要成就
铲除韦后势力,开创开元盛世

谥号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
玄宗

即位年龄
27岁

在位
44年

享年
78岁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艺术成就
4历史评价
5亲属成员
6轶事典故
7主要作品
8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李隆基
李隆基
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出生时其父李旦为帝,母窦氏为德妃。[1]

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予李弘为子,继其香火。

载初二年(690年),李隆基五岁时,父亲李旦被祖母武氏废除帝位,迁居东宫。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虽然李隆基获得了祖母的宠爱,但在长寿二年(693年)正月,其母窦氏与嫡母皇嗣妃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尸骨无踪。根据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卢氏和李隆基的姨妈窦氏抚养、照料过年幼丧母的李隆基。李隆基先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景龙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别驾。

折叠政变夺权
景龙四年(710年)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的武士穿虎纹衣,跨豹纹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李显的母亲(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等人穿便服,进入禁苑,到苑总监钟绍京住处。这时,钟绍京反悔,拒绝参加这次政变。但其妻许氏却坚定地说:“忘身殉国,神必助之。既然参与同谋,即使不参加实质的兵变,势难免罪。”钟绍京于是前往拜谒李隆基。入夜后,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都先后来到,请李隆基发布命令,终于定于七月廿一夜发动政变。

当夜,葛福顺突袭羽林营,杀韦跨、韦播、高嵩,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于三更会师于凌烟阁。李隆基引兵入称:“韦氏毒死先帝,阴谋危害社稷,今晚应该要一起诛杀诸韦。”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并于全城搜捕韦氏集团人员,凡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处死,史称“唐隆政变”。这时,李隆基才将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相王。相王抱着李隆基哭泣著说:“宗庙社稷的灾祸是你平定的,神明与百姓也都仰赖你的力量了。”当日,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与大臣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伂,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睿宗命太子监国,六品以下除官及徒罪以下,由太子处分。先天元年(712年)七月,睿宗禅让于太子。太平公主虽力劝睿宗不要放弃处理大政的权力,但已无济于事了。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

折叠登基为帝
到公元712年,睿宗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于是毅然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据称太平公主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唐高祖堂弟李德良之孙)、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胡僧惠范合谋推翻玄宗,并且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甚至已经计划在玄宗饮食下毒。

魏知古将之报告玄宗,玄宗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先发制人,于是召集弟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及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也是玄宗的内兄)、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各骑马。玄宗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先杀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出面请玄宗恕其死罪,被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是为先天政变。自此以后,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折叠开元盛世
影视剧中李亨
影视剧中李亨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开元初年,国家需要拨乱反正,走上正轨,玄宗看中了多谋善断的姚崇。在渭川见面时,玄宗提出他当宰相, 姚崇向唐玄宗提出了“十事要说”,玄宗一一应允,他这才同意。“十事要说”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姚崇上任后, 帮助玄宗贬逐功臣、杜绝斜封官、整治外戚等。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国家渐入正轨后,玄宗要以法治国。这时,打击政敌、招权纳贿、搞小集团的姚崇便下台了。玄宗又看中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为政期间,他直言上谏、不数私恩、严于律己,并把要继续实行姚崇时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被罢相。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双全的张说又取代了他。张说上任后,军事上,裁减了20万边防军,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机构,把“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了中书省的权力:文治上,任丽正书院领导(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张说后的几位宰相,都因为不和而被罢免。

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折叠盛世危情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京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开元二十五(737年),玄宗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同年改名李亨)为太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玉环为贵妃。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尽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
李隆基
李隆基
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在堂妹的关系影响以及他本人财政能力出色的情况下,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

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

折叠安史之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友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兵达二十万之多。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

折叠凄凉离世
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宦官李辅国奉承肃宗,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软禁于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玄宗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玄宗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肃宗亦驾崩。[1]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人事制度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整饬吏治
开元三年(715年),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他决心选贤任能,量才授职,整饬吏治。首先是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考察制度
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 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折叠军事
兵制改革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开疆拓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
影视剧 唐玄宗
影视剧 唐玄宗
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设立十大节度使

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折叠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折叠文化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重视图书建设

在文化事业上,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明皇调马图[15]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开元七年(719)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马怀素、元行冲、吴兢、韦述等学者20余人在秘阁编校数年,成《群书四部录》200卷。后有专门设立书院等藏书机构,开元十年(722),在东宫“丽则殿”设立“丽正书院”,次年又创“集贤书院”,专供藏书、校书。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 060部,51 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 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

折叠科技
开元五年,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即征聘他到京师。为了备顾问,特意将一行安置在皇宫光太殿内,并多次去看望他,询问治国安民之道。

开元九年(721),玄宗诏令一行改造新历,以纠正旧历的失误。一行先制造了黄道游仪,以确定黄道的进退。接着,一行用它测量二十八宿与天体北极的度数。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与古籍记载的不同,从而证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学说早了将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学成就是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开元十二年(724),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等进行实测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极高度,测知影差与距离的比例并不固定,证明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学说的谬误。 一行又使用自己设计的“覆矩图”仪器,利用勾股图计算,得出了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约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 一行等人实地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在中国天文史上是一次创举,在世界上也属首次。所测子午线长度虽不十分精确,但和近代测定的数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学的。

《大衍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历法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一行在研制成黄道游仪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历法,考其得失,于开元十五年(727)写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后,由特进张说、历官陈玄景继续编次,翌年撰成上奏,十七年开始颁行新历。《大衍历》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推算出与农时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自汉初《太初历》至唐高宗《麟德历》共有二十三家,虽然与天体的运行比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历》精确,“其倚数之法固无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

折叠外交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异常频繁。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4000家~5000家。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折叠书法
李隆基工书,尤善八分、章草,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旧唐书·本纪》称李隆基“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书法工整、字迹清晰、秀美多姿。在唐朝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唐窦臮《述书赋》云:“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风,笔为海而吞鲸。”《古今法书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丰茂英特。”传世书迹很多,以《鹡鸰颂》《纪泰山铭》《石台孝经》等最为有名。

《鹡鸰颂》其起笔与收笔少藏锋,挺拔别致。书风雄秀,结体丰丽,用笔遒厚。从整幅观之,书法遒紧健劲,丰润浑茂,具有唐典型风格,书出“二王”之间,而渐趋肥腴,法袭传统家学。师承历代宸翰之风。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此帖云:“结构精谨,笔法纵横”。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云:“字径寸许大,遒劲峻爽,神气逼人,盖法文皇大令”。清梁巘《承晋斋集闻录》云:“顿挫提空,得褚之趣,开米之门”。清吴其贞《书画记》亦云:“书法雄秀,结构丰丽,绝无山野气”。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明皇碑版已开圆熟之派。此帖柔而有骨,故自可传。”此颂为唐玄宗书法墨迹传世之唯一孤本,为有唐一代稀世之珍,世称人间瑰宝。

此帖书法萧散洒落,丰厚腴美,给人行行淳厚之感。运笔精到,轻入重敛,笔实墨沉,神气完足,遒劲而舒展。黄山谷称:“玄宗书斑斑犹有祖父之风”。将此帖与太宗《温泉铭》、《晋祠铭》对比,的确能见其相承关系,但太宗清劲,玄宗遒婉,风格还是有异。 清王文治跋:“帝王之书,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观此颂犹令人想见开元英明卓逾时也”。

折叠音乐
李隆基富有音乐才华,对唐朝音乐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春光好》,《秋风高》等百余首乐曲。登基以后,在皇宫里设教坊,“梨园”就是专门培养演员的地方。唐明皇极有音乐天份,乐感也很灵敏,经常亲自坐镇,在梨园弟子们合奏的时候,稍微有人出一点点错,他都可以立即觉察,并给予纠正,这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由来。

他还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创作了多首羯鼓独奏曲。

李隆基还很喜欢舞蹈,相传著名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调,就是李隆基根据河节度使杨敬述将从印度传进来的《婆罗门曲》来润色改编,又称有月宫的神仙托梦与他创作而成的,且不管如何传说,但《霓裳羽衣舞》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李隆基能够演奏多种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羯鼓,无一不通、没有不晓。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评
唐玄宗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后期,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所以说,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1)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天宝十三年(754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全国有三百二十一郡,一千五百三十八县,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乡,九百零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口。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

(2)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4)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为唐的高度繁荣起过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给唐朝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他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重要历史人物。

折叠历代评价
《旧唐书》:“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
影视剧中唐玄宗
影视剧中唐玄宗
乐,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朝徼幸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禁女乐而出宫嫔,明其教也;赐酺赏而放哇淫,惧其荒也;叙友于而敦骨肉,厚其俗也;蒐兵而责帅,明军法也;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庙堂之上,无非经济之才;表著之中,皆得论思之士。而又旁求宏硕,讲道艺文。昌言嘉谟,日闻于献纳;长辔远驭,志在于升平。贞观之风,一朝复振。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北狄酋渠,捐毳幕而争趋雁塞。象郡、炎州之玩,鸡林、鳀海之珍,莫不结辙于象胥,骈罗于典属。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天子乃览云台之义,草泥金之札,然后封日观,禅云亭,访道于穆清,怡神于玄牝,与民休息,比屋可封。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康哉’之颂,溢于八纮。所谓‘世而后仁’,见于开元者矣。年逾三纪,可谓太平。”

“国无贤臣,圣亦难理;山有猛虎,兽不敢窥。得人者昌,信不虚语。昔齐桓公行同禽兽,不失霸主之名;梁武帝静比桑门,竟被台城之酷。盖得管仲则淫不害霸,任朱异则善不救亡。开元之初,贤臣当国,四门俱穆,百度唯贞,而释、老之流,颇以无为请见。上乃务清净,事薰修,留连轩后之文,舞咏伯阳之说,虽稍移于勤倦,亦未至于怠荒。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纰缪,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宝已还,小人道长。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兹而睥睨,明哲于是乎卷怀,故禄山之徒,得行其伪。厉阶之作,匪降自天,谋之不臧,前功并弃。惜哉!”

赞曰:“开元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

《新唐书》: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剑桥中国隋唐史》:“唐代诸君主中在位期最长的玄宗帝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治者,王朝经过了几十年的篡位、权力衰落和政治腐败的苦难,他又使它的力量达到了新的高峰。对生活在他退位以后苦难动荡的几十年的中国人来说,他的执政期代表着一个已失去光辉的黄金时代,一个政绩彪炳、安定繁荣和在国内外同样取得成就的时期。但是他的统治以悲剧和灾难告终,这一结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几乎摧毁这个王朝的行动和政策所造成。对在8世纪50年代后期撰写玄宗期历史的历史学者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中的英雄,他在执政开始时政绩显赫,但后来被野心和狂妄引入歧途,以致使帝国的行政和资源过分紧张,最后以退出政务来结束他支离破碎的统治。

但所有学者都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统治者,他给当时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此外,他多才多艺:他精于音律、诗文和书法,是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庇护人。他还精通道家哲学,成了道教的主要保护人;尽管他早期的措施对佛教组织不利,但后来仍深深地沉溺于密宗佛教。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似乎与弟兄和家属都有很深的情谊,甚至他执政时期的正式记载,也把他描绘成一个十分亲切、体贴臣属和直率多情的人。就在他去世的一代时间中,出现了大量与他名字有关的半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他对杨贵妃的那种招致不幸和灾难的感情成了中国文学中一大悲剧主题和无数诗词、小说和戏剧的内容。”

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
游戏中唐玄宗
游戏中唐玄宗
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熊与龢:”巍冠攒叠碧雪花,坐阅山中几岁华。莫把金丹轻点化,正愁生死困安家。“

邱濬 :“后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谨於几微,遂驯致於祸乱而不可支持之地,谨剟於篇以垂世戒。”

王夫之:”若唐玄宗之晚节,未尝安危而利灾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丧败,则虽知张九龄之忠,而终幸李林甫之能宽假以征声逐色之岁月,故言之而必不听。“

蔡东藩:”如玄宗之待杨贵妃及安禄山,正中此弊。贵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设从此不复召还,则一刀割绝,祸水不留,岂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内盅之患乎,唯其当断不断,故卒贻后日之忧。禄山应召入朝,尚无叛迹,设从此不再专阃,则三镇易人,兵权立撤,亦为一大善谋,何至有外乱之逼乎?惟其当断不断,故卒成他日之变。且有杨妃之专宠,而国忠因得入相,有国忠之专权,而禄山因此速乱,追原祸始,皆自玄宗恋色之一端误之。天下事之最难割爱者,莫如色,为色所迷,虽有善断之主,亦归无断,甚矣哉色之为害也!“[2]​

毛泽东:“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3]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后妃
皇后

王皇后(结发妻子)
武惠妃(初封婕妤,追赠贞顺皇后)
杨贵嫔(追赠元献皇后,肃宗李亨生母)
嫔妃

董贵妃(原为良娣,见于《全唐文卷十九》册封皇帝良娣董氏等诰。)
杨淑妃(杨真一,原为良娣,开元中出家,天宝八年去世。)
武贤妃(原为良媛,同上。于武惠妃是否为同一人,待考。)
杨贵妃
赵丽妃
刘华妃
钱德妃
卢贤妃(原为美人)
韦顺妃(韦秀)
昭仪、婕妤

林昭仪
皇甫德仪(追封淑妃)
武贤仪
郭顺仪
郭婉仪
董芳仪
柳婕妤
高婕妤(原为才人,追封婕妤)
才人

刘才人
阎才人
陈才人
郑才人
常才人
张才人
赵才人
莫才人
钟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张美人(张七娘)
项氏,生一女
郝氏(父郝洽)
崔氏(崔湜长女)
崔氏(崔湜次女)
鸾儿
曹野那姬(中亚粟特人)
身世存疑:

江采萍,封号梅妃⑴部份学者认为是传说人物。开元年间,玄宗将皇后之下的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改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且终唐一朝,始终没有梅妃这一封号。)⑵也可能是暗指某人,唐玄宗被收录《全唐诗》的诗云:亭名梅矣雪霏霏,傲骨清香百卉稀。卓卓不群如玉状,从今呼尔为梅妃。综上所述有故意空出一妃位变成三妃的可能。
折叠子女
皇子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第一子,母刘华妃)
废太子(郢王)李瑛(第二子,母赵丽妃)
唐肃宗李亨(第三子,母杨贵嫔)
棣王李琰(第四子,母钱妃)
鄂王李瑶(第五子,母皇甫德仪)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第六子,母刘华妃)
光王李琚(第八子,母刘才人)
夏悼王李一(第九子,母武惠妃)
仪王李璲(第十二子,母刘华妃)
颍王李璬(第十三子,母高婕妤)
怀哀王李敏(第十五子,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第十六子,母郭顺仪)
寿王李瑁(第十八子,母武惠妃)
延王李玢(第二十子,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第二十一子,母武惠妃)
济王李环(第二十二子,母钟美人)
信王李瑝(第二十三子,母卢美人)
义王李玼(第二十四子,母阎才人)
陈王李圭(第二十五子,母王美人)
丰王李珙(第二十六子,母陈才人)
恒王李瑱(第二十七子,母郑才人)
凉王李璇(第二十九子,母武贤仪)
汴哀王李璥(第三十子,母武贤仪)
(*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

公主,唐玄宗共有29位女儿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张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第四女,下嫁薛锈)
灵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第六女,下嫁薛谭,又嫁窦泽)
万安公主(天宝年间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怀思公主(号登真,夭折)
晋国公主(母张才人,先封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萧衡)
临晋公主(第二女,母皇甫德仪,下嫁郑潜曜)
卫国公主(先封为建平公主,下嫁豆卢建,又嫁杨说)
真阳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苏震)
信成公主(母阎才人,下嫁独孤明)
楚国公主(先封为寿春公主,下嫁吴澄江)
昌乐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窦锷)
永宁公主(下嫁裴齐丘)
宋国公主(先封为平昌公主,下嫁温西华,又嫁杨徽)
齐国公主(第八女,母杨贵嫔,先封为兴信公主,又封为宁亲公主,下嫁张垍,又嫁裴颍,末嫁杨敷)
咸宜公主(母贞顺皇后,下嫁杨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母林昭仪,夭折)
广宁公主(母董芳仪,下嫁程昌胤,又嫁苏克贞)
万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杨朏,又嫁杨锜)
太华公主(第二十一女,母贞顺皇后,下嫁杨锜)
寿光公主(第二十二女,母赵才人,下嫁郭液)
乐城公主(第二十三女,下嫁薛履谦)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玪,又嫁姜庆初)
寿安公主(李虫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苏发)
记载有误的公主

普康公主(夭折,疑为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资料误记于玄宗女之下。)
乐成公主,第二十三女。与寿光公主同时册封,可能为乐城公主之笔误。记载于《全唐文 卷二十四》。
高阳公主(《全唐文 卷二十四》记载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为高阳公主的一段册文。《新唐书 诸帝公主传》中没有唐玄宗的女儿曾被封为高阳公主的记载。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太宗女高阳公主的册文,被误放至玄宗之列。但据《新唐书》的记载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为三百户。唐玄宗时公主所获食邑曾从五百户增加到一千户。因此从食邑“一千户”判断,这位高阳公主应是唐玄宗的女儿。可能是《新唐书》漏记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经的封号。)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折叠封禅泰山
唐玄宗封禅泰山
唐玄宗封禅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来国家兴盛的又一个高潮,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据说,以前的帝王登封泰山,如果是顺承运,功绩显赫,则会出现诸多祥瑞之兆;如果是无德无能,不能顺应天时治理天下,则会出现诸多凶象。而李隆基登封泰山时,虽有功于天下,天气却屡屡变化,给他带来了诸多的烦恼。当时,李隆基东封泰山,单就仪仗队伍前的马队,就以每种颜色的马1000匹作为一个方队,交错排列,远远望去就像彩云绣锦,可见规模之大,盛况空前。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支撑帐篷的柱子也被吹折。官员们因此十分恐慌,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

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皇上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李隆基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天气晴和,微风南来,在缕缕丝竹歌乐声中,李隆基顺利地在山顶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李隆基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0: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皇位,唐玄宗一次杀三个儿子,为何安史之乱中却拱手让位
张生全精彩历史
2018-08-20 07:42
在安史之乱,太子李亨逃到灵武,自立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篡位。但是,唐玄宗竟然就认可了他儿子的篡位,而且还立刻让大臣韦见素、房琯、崔涣把皇帝的印玺、金册这些东西拿去交给李亨。
唐玄宗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他不留恋皇位吗?
错,唐玄宗太留恋他的皇位了!

(唐玄宗)
别的不说,就说他一天之内杀掉三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已经立为太子的李瑛,就可以证明,为了皇位,他完全没有起码的人伦人性。
虽说这三个儿子是武惠妃诬告他们造反(武惠妃说宫中有贼,让三个皇子带着武器进宫捉贼。三个皇子进宫后,武惠妃又给唐玄宗说,你这三个儿子在造反,他们都带着武器呢)。
唐玄宗也算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难道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力吗?毫无征兆,带个武器进宫就是造反,这怎么可能呢?而且,唐玄宗很容易就判断出儿子们是不是造反,因为他只需要把儿子们隔开审讯,如果儿子们说的都一样,肯定就没有撒谎。但最终他没有这样做,基本上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废为庶人也罢了,后来又把他们同时杀掉。唐玄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唐玄宗太迷恋皇位了,他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他宁愿错杀一千,不愿放过一个。就算是自己儿子,他也要这样。
既然唐玄宗如此留恋皇位,为什么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还要把皇位拱手让给太子唐肃宗李亨呢?我觉得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安禄山)
第一,唐玄宗虽然想继续当皇帝,但他没胆量承头收复河山。
当唐玄宗派出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哥舒翰败给安禄山,潼关失守,安禄山气势汹汹向长安杀来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吓傻了,赶紧往四川跑。虽然他在逃跑途中,老百姓们在路上拦住他,表示愿意跟随他杀到长安,但是却怎么也没有那个胆量。他也没有胆量停下来,号召大家勤王,因为他怕安禄山追上来,把他给杀了。可以说,那一刻对唐玄宗来说,他的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第二,唐玄宗虽然想继续当皇帝,可他已经失去民心没人支持。
为什么说唐玄宗已经失去民心呢?其一,安史之乱就是唐玄宗本人乱政造成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其二,潼关失守的主要责任也是唐玄宗,是因为他杀了据守的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大将,又强迫哥舒翰出征,因此才造成潼关失守长安危机。其三,当安禄山往长安杀来的时候,唐玄宗本来登上勤政楼,发出诏令,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但是晚上的时候,就带着一家老小逃掉了,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做法。所有这些,都让他失去民心。
当唐玄宗逃到马嵬坡,被三军逼迫杀掉杨贵妃的时候,已经表明他完全失去了支持。接着唐玄宗逃到扶风,士兵又一次哗变,唐玄宗不得不把四川送来的十万匹丝织品散给士兵们,平复动乱。这再一次表明唐玄宗缺乏支持。
第三,唐玄宗虽然想继续当皇帝,但是他没有军队。
唐玄宗虽然离开长安的时候,带走了护卫长安的所有御林军,但是这些军队在路途中,逃的逃,跑的跑,到达成都的时候,仅仅剩下护卫士兵1300人、宫女24人。依靠这点兵,他能干啥?
再说了,天下各地有兵马,但当初唐玄宗极端宠信安禄山,大家心里对他都有意见,所以,肯定只会听李亨调度,不同他调度了。

(唐肃宗)
第四,唐玄宗虽然想继续当皇帝,但他需要李亨帮他收拾残局。
就唐玄宗当时的情况,他没胆量也没能力也没心思收拾残局,他要想继续过一点安宁的日子,过一点锦衣玉食的日子,还只能靠李亨来帮忙,来重整江山。所以,最终他非常慷慨也非常无奈地同意了李亨登位。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9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1 01: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宝玉甄宝玉谁才是神瑛侍者?书中有了新说法,他俩可能都不是!
播报文章

虫子天下
关注
2019-10-08 17:12

神瑛侍者到底是贾宝玉还是甄宝玉?书中的这个说法,你赞同吗?

嗨,大家好!快传号虫子天下原创文学点评第五百一十七期上线啦!上一期,虫子天下给大家说的是,在给王熙凤送葬的期间,平儿作为王熙凤唯一的知己,积极帮助贾琏操办丧事,却被秋桐和邢夫人再次挤兑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邢夫人真没有内当家的大度。这一期,咱们继续来聊聊小说《红楼梦》的故事。

在小说《红楼梦》当中,除了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之外,作者还设置了许多悬念。甚至有许多的悬念,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其中就有咱们今天要说的关于神瑛侍者的身份的问题。

其实在此之前,虫子天下按照书中故事情节的描写,一直认为神瑛侍者是甄宝玉,而不是贾宝玉。为此,虫子天下也从书中找到了不少的力证。但是也有人反对虫子天下的意见,说贾宝玉才是真正的神瑛侍者,他们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所以,关于神瑛侍者到底是贾宝玉还是甄宝玉,就成为了小说的至今未解的悬念之一。

那么,贾宝玉甄宝玉谁才是神瑛侍者?而就在虫子天下还想坚持自己看法的时候,在书中突然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说法,那就是他俩可能都不是!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书中的这个说法,你赞同吗?


广告
超変上线20000级_2024版-新服入口_刀刀切割,一刀满级
×
一直以来,关于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人,谁才是作者原型的讨论,也没有停止过,但那都是题外话。在小说当中,由于两个人除了一个姓氏不同之外,不论是在外貌上,还是在气质上,亦或者是生活的环境上,待人接物的行为上,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所以,当林黛玉确定是绛珠草转世之后,许多人就觉得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毕竟绛珠草有一个以泪报恩的说法。

但是,在贾宝玉和甄宝玉都经历了警幻仙子的太虚幻境的警示之后,甄宝玉被警醒了,开始归入正途,而贾宝玉却依然执迷不悟。从这点来看,只有顽石才会不能点化,作为神仙的神瑛侍者则是能被警醒和点化成功的。由此来看,神瑛侍者很有可能就是甄宝玉。

以上是之前大家关于贾宝玉甄宝玉,谁才是神瑛侍者的争论。但是在书中第一百一十五回《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中,却有了新的说法。对此书中是这么写的:

那甄宝玉素来也知贾宝玉的为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差,“只是可与我共学,不可与我适道。他既和我同名同貌,也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了。我如今略知些道理,何不和他讲讲?但只是初见,尚不知他的心与我同不同,只好缓缓的来。”

看到没,这段描写,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真正见面之后,甄宝玉内心的想法。在甄宝玉的想法当中,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他既和我同名同貌,也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了”,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甄宝玉还是贾宝玉,都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而不是什么神瑛侍者。


在书中,对于贾宝玉游历太虚幻境,经历警幻仙子的警示的过程,有着详尽的描写,但是最终结果却是贾宝玉没有被警醒。而关于甄宝玉游历太虚幻境,经历警幻仙子的警示的过程,书中只是通过第三人的对话一笔带过,却给出了最终的答案,那就是甄宝玉接受了警示。

咱们虽然不知道甄宝玉经历太虚幻境的具体过程,但是从上面甄宝玉内心的想法来看,甄宝玉是知道了自己的前因后果的,是知道了自己的来源以及以后将要面对的事情的。所以,他才会知道,自己就是那“三生石上的旧精魂”,继而通过贾宝玉和自己“同名同貌”,推断出贾宝玉也是和自己一样的“三生石上的旧精魂”。

如此一来,就让甄宝玉和贾宝玉的身份有了新的说法。什么叫“三生石上的旧精魂”?一来能说明,甄宝玉和贾宝玉在转世之前就互相认识,二来能说明,他俩可能是同一块石头上的旧精魂,不然怎么除了姓氏不同,其他的都一模一样呢?

书中的这个新说法,算是再次颠覆了咱们对神瑛侍者身份的认知。因为之前大家都在争论,神瑛侍者到底是贾宝玉还是甄宝玉,现在好了,一个全新的答案呈现在大家面前,那就是他俩可能都不是!对于书中的这个新说法,你赞同吗?

虫子天下个人的观点是,赞同和不赞同各占一半。


广告
2024网页游戏排行榜-网页游戏开服表-好玩网页游戏大全
×
赞同的理由,其实就是神瑛侍者的神仙的身份。

神瑛侍者作为一个神仙,是主动下凡历练的。而在他下凡之后,才发生了绛珠草转世以及通灵宝玉转世的事情。也就是说,神瑛侍者的转世,与后来的故事没有必然的联系,神瑛侍者自然也就不会知道绛珠草的存在以及通灵宝玉的存在。

而从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之间分分合合的故事来看,贾宝玉显然不是神瑛侍者。而从甄宝玉自称自己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来看,他也不可能是神瑛侍者。所以,虫子天下再说赞同这个说法,他俩可能都不是。

而不赞同的理由,其实也是和神瑛侍者的神仙身份有关。

从小说的一开始,小说的作者就给全书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整个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太虚幻境当中存在人和物的故事来描写的。既然甄宝玉和贾宝玉都不是神瑛侍者的话,那神瑛侍者又是谁呢?既然在书中交代了神瑛侍者下凡以及绛珠草下凡还泪的故事铺垫,在以后的故事当中总得有所交代吧!

也就是说,不管是甄宝玉也好,还是贾宝玉也好,都有作为神瑛侍者的可能。如果贾宝玉是神瑛侍者,那么林黛玉作为绛珠草转世,就算找对了人。如果甄宝玉是神瑛侍者,那么林黛玉作为绛珠草转世,就找错了人。不管是找对还是找错,都能让还泪的故事得以圆满。现在好了,一下子不知道谁是神瑛侍者了,那么绛珠草的故事又怎么解释呢?

以上是虫子天下个人的看法,那么你觉得,书中的这个新说法,能站得住脚吗?你赞同吗?

那么接下来,在小说《红楼梦》当中,还有哪些你没注意到的有趣的故事呢?咱们下回再说!

依据事实,说出真实的感想!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虫子天下,看更多有态度的原创文学点评!如果你同意虫子天下的点评,希望能得到你的点赞、分享和转发!如果你不同意虫子天下的点评,虫子天下恭候您的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4:16 , Processed in 0.224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