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06|回复: 10

197-022+妙常!《玉簪记》的《琴挑》》、《荆钗记》,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发表于 2022-6-30 14: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妙玉的名字为什么妙?还有玉?+ 贾母为什么说《玉簪记》的《琴挑》?+ 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妙常!反面呢?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

2.2.4  妙玉名由来
红楼梦中名字带玉的不下十人:贾宝玉、甄宝玉、林黛玉、林红玉、妙玉、茗玉、玉官、玉爱、玉钏儿、蒋玉菡等。但除了宝玉、黛玉,其他演员都出场不多。在十二钗正册中,只有黛玉、妙玉。
妙玉之名:玉,显然随黛玉;妙,应该来自妙常。
按宝玉说的耗子偷香玉的笑话,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作者把香给了湘云、香菱,把玉给了妙玉。
陈妙常,南宋高宗时人,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妙常好学,诗文琴棋俱佳,十五岁后,病体早愈,容光焕发,艳丽照人,身穿袈裟,如下凡仙子。
妙常为世人所知,是因南宋著名爱国文人张孝祥,成全了她与潘必正自由恋爱的婚姻,为文士们津津乐道。后来其故事被明代高濂创作为著名戏剧《玉簪记》,广为人知。红楼梦中也提到此戏,54回,贾母带着众人听戏时说“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琴挑》是戏曲经典名段,第一句便是“月明云淡露华浓”,妙常上场说“抱琴弹向月明中”,她弹的琴曲名《潇湘水云》,由郭沔创作于蒙古南侵之时,南宋灭亡前夕,“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深感国事飘零,对山河残缺无限感慨,借水光云影,寄眷念之情。九嶷山是虞舜之葬地,贤明之化身。贾母只说《琴挑》,读者是否看到“月明”?妙常弹的琴曲,既有黛玉之潇湘和虞舜,又有湘云,更有异族入侵、国家将亡之痛。所以《玉簪记》和妙常跟红楼梦有关系。
《玉簪记》对妙常的身世背景做了改编:金兵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家人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姑,法名妙常。这个改编后的身世,应该是《玉簪记》被红楼梦引用的直接原因,与妙玉扮演的定王太契合了:陈娇莲名中“莲”字,同香菱之英莲,随黛玉之芙蓉;也是金兵南侵,逃难,与家人失散,进入金陵地区,简直如出一辙。只是把女贞庵的尼姑,改成了女贞观的道姑,但几乎没影响,都是出家。而真实人物陈妙常“本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的这些素材,正好作了妙玉在正面故事中的身世。
所以妙玉这个角色,用了妙常的“妙”字,是作者故意留下痕迹,让读者能看到《玉簪记》中的妙常,在金兵南侵时,恓惶逃难,失去家人的悲惨。看《玉簪记》第四出《遇难》:
你看!你看!听奔雷,惊飞电。
马和旗,枪和剑,浪滚风翻。
孤身遭变,便死又难,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金兵猖獗叫嚣:)
你看那人慌鼠奔如波走,谁敢来争斗!
弓刀齐摆开,枪剑分先后。
把都儿们!你看锦绣江山咱统守!锦绣江山咱统守!
……
哭啼啼泪眼枯干,叫娇儿在何方追赶。
叫不应愁恨冲天,死和生教我怎生打探。
莫不是生投人、死投鬼,逃得过今朝难。
野树深山,孤身遭变,便死又难。
念娘儿怎生割舍,地北天南。
……
乱纷纷地滚天翻,软怯怯孤身羞面。
雁声孤月露江烟,莺啼怯风愁雨怨。
到如今谁投奔?水程长,山程远,地冷云寒。
看着看着,便泪流满面……。定王逃难之时、满清抓捕之际的遭遇,不正如此吗?
我一向对戏剧中的弱智剧情、白痴逻辑侧目冷对,包括经典戏剧《窦娥冤》。“自家张驴儿。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张驴儿以得到窦娥做老婆为目标,却采用下毒的方式,要毒死蔡婆婆,却被亲爹误喝,结果窦娥成为替罪羊被冤杀。那如果毒死的不是亲爹,正是蔡婆婆,张驴儿的小目标能实现吗?毒死了人,面目乌黑,仵作岂能放过?官府岂能不究?汤是窦娥做的,张驴儿端的,出了人命,不是窦娥,便是自己,要被杀头,那么窦娥做老婆的目的显然不能达成,张驴儿为什么要这样干?就这智商,这货活该先打光棍儿,然后明正典刑!官府岂能容这种人活在世上?
光棍儿用手指头想事儿,无脑乱来,不顾逻辑,那太医出身的人总该知书达理吧?看赛卢医,因蔡婆婆来讨二十两银子的欠债,便拿绳子把老人往死里勒,完全不顾职业习惯。被张驴儿父子看到救了,太医明知杀人未遂,又有现场人证,却不立马卷包走人,而选择了坚守职业岗位。这种职业操守和等待警察的勇气,让人莫名其妙,但随着张驴儿来买毒药,马上就“名其妙”了:做坏人也要坚持到底,在把毒药卖给张驴儿之前,怎能不顾剧情发展只顾自己逃命?否则让编导怎么往下编?因为如果是其它药店、医生,一是不会卖毒药给张驴儿,二是在命案发生后会出来作证:毒药是张驴儿买的。那千古窦娥冤还怎么冤?不杀窦娥,不足以平民心!窦娥不死,编导怎么向广大观众交待?
就这剧情,居然感天动地!怪不得后来窦娥都受不了了,大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我知道戏剧都是编的,但我们可以编的更贴近人类嘛,别让人怨天怨地的。
戏剧基本遍体鳞伤,那经典名著就好了?看《西游记》,我一见那些妖怪就来气儿:白骨夫人有言在先,“唐僧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那你们只要抓到唐僧,不管三七二十一,无论胳膊大腿屁股蛋,先咬一口嘛,就一口!你千年修行的目标便可实现,对如此重大的妖生目标,居然迟迟不开口?非要上笼蒸、下锅煮,岂有此理!小白龙吞唐僧的白马,没听说先上笼蒸的。沙和尚在流沙河上吃过客,项下骷髅悬九个,没听说先下锅煮的。你们是妖怪吔,沙僧都骂你们妖怪,更要符合妖怪的行为规范,生吞活吃,应该在第一时间,张开你的血盆大口,咬他!
退一万步说,你就要下锅煮,那抓回洞里先扔锅里啊,你家缺水还是缺柴呀?却要自己先吃醉酒睡死过去,对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竟然视同儿戏!真给妖怪丢脸!就你们这智商,再修炼千年,也不配做人!你看人做事,斩尽杀绝,不留后患,坏事做尽,仍要流芳百世,杀人如麻,还称千古圣君,这是什么境界?慢慢学吧,妖怪!
我对把斗战胜佛封给猴子,而不是封给一个人,没有任何意见,禽兽在很多时候比人强,我从不否认。但对猴子的战斗力越看越怀疑:路上遇到的不少妖怪,本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之类,猴子却自己摆不平,每每上天去求助,我就纳闷:这猴子当年是怎么闹的天宫?
但《玉簪记》不同,基本没有剧情硬伤,可能是有真实事件在前的缘故,情节也相对简单,而且文字简练,优美典雅。
妙玉续诗,一挥而就,这像张孝祥的作诗风格。张孝祥平素作诗,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杨万里说他“诗酒淋漓”。
张孝祥的《过洞庭》,悠然心会,妙处难说,成为词中经典: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他曾在抗金名将张浚的席上赋词一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浚读后,深受感动,为之罢席。
张孝祥和王十朋一样,也是宋高宗钦点的状元,也是坚定的主战派,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是其同年兼好友。张孝祥上书为岳飞辩冤,被秦桧所恨,诬陷其父,投入狱中百般折磨。秦桧真是下三滥!
王十朋在红楼梦中也有。44回,众人看《荆钗记》,黛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当然黛玉此话另有所指,是对宝钗说的,并非讽刺王十朋,也非讽刺宝玉。其实《荆钗记》跟历史上的王十朋没什么关系,只是借用了他的名字,因为王十朋名气很大,被称当代伟人。力主抗金,荐用张浚、刘锜等宿将。宋孝宗评价他是“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
《玉簪记》、《荆钗记》,张孝祥、王十朋,红楼梦中引用这些人,不难看出有国难思忠臣之意,他们身后还站着岳飞、张浚等良将。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簪记 -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作品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玉簪记》是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创作的传奇剧本。

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簪记

作者
高濂


类别
传奇剧本

创作年代
明代

目录
1内容简介
2作品目录
3创作背景
4人物介绍
5作品鉴赏
6作品评价
7演出情况
8版本信息
9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开封府丞的女儿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观主的外甥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随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以玉簪赠潘,潘也以鸳鸯扇坠回赠,相泣而别。潘至京会试及第,做了官,始回金陵与陈妙常成婚。 [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第一出标目        第八出 谈经        第十五出 破虏        第二十二出 促试        第二十九出 诳告
第二出 命试        第九出 会友        第十六出寄弄        第二十三出追别        第三十出 情见
第三出南侵        第十出手谈        第十七出 耽思        第二十四出占儿        第三十一出回观
第四出 遇难        第十一出闹会        第十八出叱谢        第二十五出奏策        第三十二出重效
第五出 投庵        第十二出下第        第十九出 词媾        第二十六出相宽        第三十三出 合庆
第六出 假宿        第十三出求配        第二十出 诡媒        第二十七出擢第       
第七出 依亲        第十四出幽情        第二十一出 姑阻        第二十八出 设计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古今女史》上载:“宋女真观尼陈妙常,姿色出众,诗文俊雅,张于湖授临江令,宿观中。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拒之。后妙常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融洽。潘密靠于湖,以计断为夫妇。”《玉簪记》大致取材于此。 [2]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玉簪记
玉簪记
陈娇莲(陈妙常)

陈娇莲是个孤门弱女,经战乱,入空门成为道姑陈妙常,后与书生潘必正相爱,最终成为状元夫人。她不同身份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这“人生三部曲”展示了陈娇莲敢于冲破道教束缚、追求美好爱情的气度。娇莲是个二八少女,有青春、有美貌、有才情、有智慧,这决定了她不可能在空门中终老一生,道家的清规戒律不能压住她青春的跃动,所以在遇到才学相貌俱佳、风流倜傥的观主侄子潘必正后,就与之倾心相爱了。但妙常选择对象不是盲目的,她不是见人就爱,更不是良莠不分。张于湖也算温文尔雅,但他人过中年,又言语轻薄,根本引不起妙常的爱欲。至于那无赖王公子,更让妙常不屑一顾,只有书生潘必正才燃起妙常的熊熊爱火。一遇到爱情,所有的宗教礼法都统统抛弃了,妙常作为一个道姑,开始拘于道家戒律,后又;中破道家戒律,说明追求情爱是人之本性,不管是在俗世,还是在道观,爱情发生了,便是什么都阻挡不住,任何清规戒律都泯灭不了人性,泯灭不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婚姻的青春之心。

潘必正

潘必正是个多情的书生,他敢于去爱,不顾妙常道姑的身份,要娶她为妻,不是始乱终弃,而是以婚姻为目标,求长厢厮守:这是真性情之爱,也是此人物形象光辉之处。为了爱情他主动追求,虽然在姑母的逼迫下,无奈进京赶考.但此处并不见他像《墙头马上》裴少俊般的软弱,而是想办法留下来,甚至在妙常送他的时候,他想要妙常跟他一起走。面对爱情的阻力,他并不束手待缚,而是主动争取,最后考取功名,成功迎娶娇莲。堂堂状元在张二娘的茅舍中完成婚礼,也表现他不拘于礼法,敢破礼法的真性情。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作品主题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 戏剧
《玉簪记》中写的书生潘必正和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在民间早有流传,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小说戏剧很多,但这些小说戏剧大都立意不高,只是把潘必正和陈妙常的结合作为一件文人才女的风流韵事来描写。高濂的《玉簪记》基本情节沿自小说《张于湖传》,某些场面的处理也受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的影响,但它以陈、潘的爱情情节故事为主要线索,突出陈妙常青春的觉醒,着重描写了她为追求爱情,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宗教清规戒律的越轨行动,使这个形象脱离了色情描绘的庸俗趣味,蕴含着争取个性解放的新义,导致作品主题思想的升华。

《玉簪记》通过“尼姑思凡”这一题材,展现了崭新的时代意义。高濂生活的时代是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新的观念、新的意识猛烈冲击腐朽的思想与传统的时代。李贽提倡的“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明灯道古录》)的个性解放思想,像漫漫长夜的流星闪电,迅速划破长空,给黑暗社会注入强光,给青年男女莫大的激励。尼姑尚且不满空门禁钢,世俗青年男女不满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人性欲望的势头就可想而知《玉簪记》所表现的正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崭新的爱情观;观众从陈妙常的苦闷与追求中,不但看到明代“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道德教条的罪恶,同时也看到人们不甘束缚,要冲脱枷锁的强烈欲望,高濂通过陈妙常追求爱情的一系列喜剧性行动和爱情的胜利告诉观众,面对艰难与阻力,敢于大胆追求是实现爱情的正确途径,这种写法,比“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写法有更切实的意义。

折叠艺术特色
该剧置爱情主人公于艰难困境中进行刻画。为使一对青年男女相遇邂逅成为可能,戏一开场,作者便以金兵南犯,人们纷纷逃难展开一个动荡不安的背景。原先的宦门之女陈妙常,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处境中与亲人失散的。由于孤身只影,陈妙常不得不遁入空门,投奔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潘必正一上场就是一个“两度长安空涮洒”(再次落第),“羞惭满面,难以回家”的哀伤者,他想到“久居武林,不是长策”,于是到女贞观投靠他的姑母:女贞观观主,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就在这种不幸的“哀境”中得以相处,得以相互了解,并产生爱情。如果没有这种兵荒马乱的背景和“两度长安”的不幸,陈妙常和潘必正的这段情缘就不可能发生:如果说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发展是一个洋溢着喜剧性的艺术结构,那么,困于寺院、寄人篱下所构成的“哀境”,则成为反衬这一喜剧结构的背景。

该剧着重表现主人公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喜剧性心理在传统观念中,佛寺、道观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净土”。然而,就存这块“净土”中发生了尼姑思凡的新奇事。这一选材与写法,跟一般闺阁佳人靠丫环递简搭线写法相比,实在别开生面,富有喜剧性潜能。作者不单纯表现人物的悲哀和处境的艰难,而是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学“以哀写乐,倍增其乐”艺术传统,着力表现爱情主人公逆境之中悲喜交织,时喜时悲的矛盾心理。

潘生下第,满目哀伤,抵女贞观后意外发现一位“修容光彩,艳丽夺人”的陈妙常,并热情地得到她的抚慰,于是潘生感到“山云一片带愁飞”,禁不住由衷的喜悦。尤其当陈妙常主动约他品茶,茶座上潘生大胆挑情的时候,不管是情男还是痴女,以往的哀愁早已抛在九霄云外。这是“以哀写乐,一倍增其乐”的开始。两相见面,互诉情肠,给他们的寂寞生活带来无比欢乐,但面对现实,陈妙常深知自己的处境,于是喜得越快,愁便更多。一首《潇湘水云》曲,抒发了妙常心中的几多忧恨,几多凄楚。没想到,就在妙常边弹边叹的时候,潘生突然进来,妙常不觉一惊,转眼便觉得格外光明,浑身喜悦。喜又有什么用,陈妙常毕竟是尼姑,潘必正毕竟寄人篱下,更主要的是两人还不清楚对方心里藏着什么。于是,潘生弹一首《无妻曲》进行挑逗。陈妙常听后明其用意,接着和了一首抒发“空门孤冷”的《广寒散》。分明是男有情女有意,当潘生彻底亮出心底之爱时,陈妙常突然说要告到观主处。潘生毕竟是个精明人,即时当面“一跪”(既是求义是拜),于是立即赢得“旦扶起科”这喜剧性极强的举动。就在观众为之捧腹的时候,潘生也来个假作告辞。陈妙常听后生怕赎罪不够,赶快说:“潘相公,花阴深处,仔细行走。”潘生深知此话的分量,于是急回首,以“借一灯行”作借口,企图得寸进尺、顺水推舟。没想到,陈姑娘并不放肆,急急转身把门关。门关以后,妙常又懊悔得很,于是只好躲在帘内细声而又深情地呼“潘郎,潘郎!……”这一连串时喜时哀,时真时假,对比性极强的动作出现,怎不令人绝倒。剧情发展至此,潘生完全清楚妙常的心底,但由于相思过度,终于病倒了。从此开始,剧情转入新的哀境,新的哀境一旦出现,又意味着新的大喜即将到来。

作者通过《耽思》、《叱谢》、《词媾》三出戏,极写情人心中的困苦和哀伤,以及他们在困扰中逐渐冲脱封建枷锁和寺院清规的束缚,终于在这“圣洁清幽”的女贞观里自作自主,“成就了凤友鸾交”,“鸾交”之后潘生立即遭到驱逐。于是,较之以往更为痛苦的情境出现了。《玉簪记》就是在这种一哀一喜,一喜一哀,环环相扣的强烈对比中,推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沉思,令人愉悦的喜剧场面,最后潘生高中,女贞观里重会玉簪,“哀境”完全变成了喜境,作者苦心经营的“以哀写乐”的目的完全达到。 [3]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评价
祁彪佳:“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

折叠编辑本段演出情况
该剧于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剧“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1999年6月,《中国戏剧》(总第505期)发表了胡越写的“越剧《玉簪记》导演札记”一文。 [4]

折叠编辑本段版本信息
《玉簪记》自问世以来,明清两代刻本不少。这些版本多分藏各处,或流落海外,得见非易。文献记载中有以下版本:

明万历间继志斋刻本,二卷,国图藏。插图见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金陵古版画》。《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之影印,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黄裳校注本即以此本为底本,用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为校本,插图亦采自此本。黄裳在后记中提到“这里用的底本即是继志斋本。因为它是较早的、近于原本的一个本子。其他的一些明本,都是极难得见、几乎是孤本的秘笈的本子,无从一一借校,现在就用汲古阁本进行校勘。因为汲古阁本在明代诸本刊行最晚,是经过一些细密的校订后后的比较完整的本子。”可见《玉簪记》明代诸刻本流传稀少之一斑。

明万历间文林阁刻本,二卷。与鄙藏本同版。民国时藏北平图书馆,于四九年与中央图书馆书齐携至台湾,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后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即当今海内外公藏著录唯一的一部。见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特藏书目。

明万历间长春堂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又见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间刻白绵纸印本,二卷,首标作:《三会贞文庵玉簪记》,藏者未详。

明万历间世德堂刻本,二卷,日本长泽规矩也(注一)藏。长泽规矩也上世纪二十年代来中国访书,以五十圆的价格购于琉璃厂路南“保古斋”。购前书曾为徐森玉、赵万里看过,二人均有意购藏,尚在偕价中,售者私下为多卖钱,被长泽氏捷足先登,致事后误传抢了赵氏的书,起了龌龊,长泽请了桥本向徐森玉解释也无济于事。见长泽规矩也文《中华民国书林一瞥》。

明万历间黄德时还雅斋刻本,二卷,白绵纸印本,郑振铎旧藏,现藏国图。郑氏得此书颇费曲折,前后历时达三十年,得后曾为之作长跋。附录于后,可见郑振铎先生爱书之真性情。见《西谛书话》。

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二卷,傅惜华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插图见傅惜华《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观化轩刻本,二卷,上海图书馆藏。见周芜《徽派版画史论集》。

明末新都青藜馆刻李卓吾评本,前南洋中学藏。

明崇祯间苏州宁致堂刻本,二卷,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此本收入《传奇四十种》内。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二卷。封面题作:“玉簪记定本”。

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题:《重校玉簪记》,系重刊万历间文林阁刻本,首叶题:“绣刻玉簪记定本”,无图。

明刻清印本《新刻重会女贞观玉簪记大全》,二卷,上海图书馆藏。

清康熙间内府抄本,二卷,国图藏,残存下卷。

清乾隆十年(1745年)抄本,怀宁曹氏旧藏,今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乾隆间修文堂辑印《六合同春》所收本,二卷,据萧腾鸿本重印,国图、北京大学图书馆均藏。

附:国图藏黄德时还雅斋本郑振铎书跋。

新镌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二卷明高濂撰明刊本二册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浙江杭州人。明代戏曲作家。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作传奇《玉簪记》、《节孝记》两种及《雅尚斋诗草》初二集、《芳芷栖词》二卷。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胡笳曲·十八拍
事殊兴极忧思集,足茧荒山转愁疾。
汉家山东二百州,青是烽烟白人骨。
入门依旧四壁空,一斛旧水藏蛟龙。
年过半百不称意,此曲哀怨何时终。
作者简介


文天祥[宋代]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更多
该古诗《胡笳曲·十八拍》来源于好工具,网址:https://www.hao86.com/shici_view_9c1b5143ac9c1b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 唐 ] 刘商
原文
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

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纱窗对镜未经事,

将谓珠帘能蔽身。一朝虏骑入中国,苍黄处处逢胡人。

忽将薄命委锋镝,可惜红颜随虏尘。

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戎羯腥膻岂是人,

豺狼喜怒难姑息。行尽天山足霜霰,风土萧条近胡国。

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无南北。

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使余力兮翦余发,

食余肉兮饮余血。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

山川路长谁记得,何处天涯是乡国。自从惊怖少精神,

不觉风霜损颜色。夜中归梦来又去,朦胧岂解传消息。

漫漫胡天叫不闻,明明汉月应相识。

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

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

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

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

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

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

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寸步东西岂自由,

偷生乞死非情愿。龟兹筚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

竟夕无云月上天,故乡应得重相见。

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

悔不当初放林表。朔风萧萧寒日暮,星河寥落胡天晓。

旦夕思归不得归,愁心想似笼中鸟。

当日苏武单于问,道是宾鸿解传信。学他刺血写得书,

书上千重万重恨。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

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

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生得胡儿欲弃捐,

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

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

日来月往相推迁,迢迢星岁欲周天。无冬无夏卧霜霰,

水冻草枯为一年。汉家甲子有正朔,绝域三光空自悬。

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亏复圆。

破瓶落井空永沉,故乡望断无归心。宁知远使问姓名,

汉语泠泠传好音。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

如今果是梦中事,喜过悲来情不任。

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

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

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莫以胡儿可羞耻,思情亦各言其子。手中十指有长短,

截之痛惜皆相似。还乡岂不见亲族,念此飘零隔生死。

南风万里吹我心,心亦随风渡辽水。

叹息襟怀无定分,当时怨来归又恨。不知愁怨意若何,

似有锋铓扰方寸。悲欢并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问。

不缘生得天属亲,岂向仇雠结恩信。

去时只觉天苍苍,归日始知胡地长。重阴白日落何处,

秋雁所向应南方。平沙四顾自迷惑,远近悠悠随雁行。

征途未尽马蹄尽,不见行人边草黄。

行尽胡天千万里,惟见黄沙白云起。马饥跑雪衔草根,

人渴敲冰饮流水。燕山仿佛辨烽戍,鼙鼓如闻汉家垒。

努力前程是帝乡,生前免向胡中死。

归来故乡见亲族,田园半芜春草绿。明烛重然煨烬灰,

寒泉更洗沉泥玉。载持巾栉礼仪好,一弄丝桐生死足。

出入关山十二年,哀情尽在胡笳曲。

作者介绍

刘商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间进士。官礼部郎中。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这是他罢庐州合肥县令后所作,约写于大历四五年(769--77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次韵章时可
[ 宋 ] 陈造
原文
般门难呈拙,抑屋方自咎。

诗肩卓两峰,因君笑今又。

袖手非不佳,拜赐良独厚。

翩翩王公孙,肝肺衷绘绣。

向来传新作,价欲擅文囿。

妙语再堕前,吟玩忘昏昼。

江涛骇澎湃,风竹聆疎瘦。

足我学古心,如饮得美酎。

气无寒郊寒,派续后山后。

采采葩华林,群芳酿孤茂。

错刀合琼瑶,内索惭寡陋。

肯如周人朴,唾去不一嗅。

作者介绍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廷试进士第一名。累官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集英殿修撰,荆南、湖北安抚使,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为官“莅事精确”、“治有声绩”。宋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卒,享年三十八岁。

  张孝祥是一位很有才干和抱负的人。著有《于湖集》、《于湖词》,其词风豪放激越,忧愤国事,坚持抗金,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的统一,长调《六州歌头》尤为感人。《宋史》称其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曾云:“张孝祥词翰俱美,必将名世”。绍兴年间的书法家中,能够得到高宗称赏而较为人们熟知者,惟吴说和张孝祥。张孝祥以策、诗、文“三绝”著称于世。《江宁府志》记云:“宋高宗酷嗜翰墨,张孝祥廷对,顷宿酲犹未解。濡毫答问,立就万言。上阅之,字画遒劲,卓然颜鲁公也,亲擢首选。”



《柴沟帖》



柴沟帖  纸本 行书 纵33.5厘米 横38.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凡七行,三十八字,其中第二行行首三字已大部残缺。系张孝祥写给友人养正的一通信札札中张孝祥告知养正:因闻乘轿来访行程甚慢,今遣人借鞍马前往迎接,欲从速和他友人相见。所指柴沟一地待考。此帖有颜真卿的清雄伟岸之气,浑厚严谨,遒劲流畅,持重不浮,骨力内含。其用笔方圆兼之,以中锋为主,线条凝重俊逸,笔画粗细分明,一般横画轻竖画重,深得颜字以折带转、易方为圆的绝妙笔法。行款疏阔爽朗,一气呵成,如同天上的星辰,自然闪烁,给观赏者以轻松、舒展之感。章法格局空旷寥廓,那浓黑的字列就象兰天白云中的队队飞雁,行间段落在画面上拉开的距离间隔,造成一种层次醒目的流动节奏,而又给人清明简淡的美感。为张孝祥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曾经清张笃行收藏,帖是钤有印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6: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鹊桥仙·为老人寿
[ 宋 ] 张孝祥
原文
东明大士,吾家老子,是一元知非二。

共携甘雨趁生朝,做万里、丰年欢喜。

司空山上,长沙星里,乞与无边祥瑞。

仙家日用镇常春,笑人说、长生久视。

作者介绍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7: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巧姐常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二丫头怀里抱着谁的小兄弟?+ 李方进著《张先生传》,王士元是定王吗?谁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3】



2.3 巧姐是永王
巧姐经常不动声色地跟湘云、妙玉一起出现:

21回第一次写湘云来贾府,给宝玉梳头,说到四个珠子,其后巧姐出痘疹。

29回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凤姐问巧姐的寄名符,张道士用茶盘托了来,又用茶盘托出宝玉的通灵玉,托进红色金麒麟,湘云的饰物是金麒麟。初六第二次写湘云来贾府,和翠缕说阴阳雌雄的话,可巧捡了这个金麒麟。

41回在进栊翠庵之前,“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大家哄他顽了一回”。栊翠庵品茶是妙玉第一次出场,却在妙玉前,巧姐忽然出现,这都是作者精心的安排。然后写了一大段啰里啰嗦的话:

那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顽的,忽见板儿抱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面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毬踢着顽去,也就不要那佛手了。

看到啰嗦,就是作者在强调什么,仔细看:佛手。

巧姐哭着闹着要佛手,是告诉我们,巧姐这个人后来去了南方。佛手是南方才有的特产,在浙江、福建、两广、云南等南方地区才有,北京、长安等北方地区都没有。

前面有妙玉出现在十二钗正册的先例,再看到巧姐出现在正册中,我们已经不感到奇怪了。虽说巧姐是宁荣两府草字辈唯一的女儿,但她每次出场基本都是只露个面,因年龄幼小,几乎没存在感。

从巧姐的判词和曲子看,势败家亡,遇到恩人,救了性命,荒村纺绩。在十二人判词中,大部分是林中挂、雪里埋、大梦归等死亡的谶语,好点的是探春、惜春这样骨肉分离、皈依佛门但留得性命的结局,而巧姐是唯一被救后过上正常生活的人,虽然荒村耕织,不比大富人家,却是大众生活,这点不容忽视。

15回秦可卿出殡,王熙凤在弄权铁槛寺之前,带着宝玉秦钟,进了一个村庄歇息更衣,这等小事,却写了一大段,就要注意了。

只见炕上有个纺车。宝玉又问小厮们:“这又是什么?”宝玉问小厮,也是作者问读者,要读者注意纺车。

只见一个约有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跑了来,宝玉的表现是“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是给读者瞧,纺车,和一个十七八岁的村庄丫头,纺与你瞧,我们应该想到第五回判词图谶的巧姐图画: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秦钟强调:“此卿大有意趣”,是要读者强烈注意此卿。

临行赏钱,庄妇等来叩赏,内中并无二丫头,是说明二丫头不用叩赏。“凤姐并不在意,宝玉却留心看”,强调凤姐,让读者留心看:只见迎头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同着几个小女孩子说笑而来。宝玉表现奇怪:“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以目相送”,跟宝玉有情、云雨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皇权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又是用预演之法,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二丫头预演巧姐,或者说巧姐就是二丫头,就是四个朱子中的小兄弟,永王,年龄最小的一个:崇祯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清初朱三太子案不下十起,基本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帜反清,直至康熙六十年,仍有人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与满清对抗,所以“朱三太子”更多地起到一个旗帜、大明正朔的感召作用。

《鸡林旧闻录》、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等书都引用了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一文。张先生即四皇子,李方进与之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其身世。李方进做过饶阳县官,康熙四十五年冬,已解任家居,张先生来访,聘为西宾,教几个孙子读书。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初三,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官兵锁拿。李方进受牵连,被流徙三千里,康熙庚寅(1710年)冬月,书此文于流放地新城。

张先生者,初不知其何如人也。癸亥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得晤于路氏筵上。见其丰标秀整,议论风生,因私询其从来。主人曰:“姓张,号潜齐,浙中名士也。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
可见山东众人对张先生在浙江化名王士元都不知。被捕讯问时:

“你家教书先生是何人?”予曰:“先生姓张,名用观,系南方人。于二十年前,在东平州张家设教,曾认识。后于前年十二月,伊父子来至吾家,谆言寻馆度日。予有孙数人,从他读书。”
“他在南方姓王,山东姓张,你不知么?”余曰:“一毫不知。”
李方进所记张先生当堂供述到浙江的经历如下: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焕,原封定王。事到今日,不得不说实情。
崇祯十七年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闯贼又交于杜将军。未几,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至凤阳,遇一老乡绅王姓者,曾为先朝谏垣,细询根基,执手悲泣,留在伊家。余遂改姓王,偕伊子同学读书。又数年而王官病,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到一禅林,大士前削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游于浙,止一古刹中。有胡姓者,余姚人也,亦明时宦裔,俱来寺中,与我谈经论文,愕然大咤曰:“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乃延至其家,改换衣帽,劝吾蓄发。伊居室之旁,有小园半亩,茅屋数间,俾吾住其中,后又以女妻焉。
《清实录》中记为四皇子,无朱慈焕、定王之词。种地年余、年甫十三,也符合四皇子年龄,而非定王。下文审讯官钦差穆旦,在《清实录》中为吏部侍郎穆丹。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在山东抓捕后,经初审,奉康熙上谕,解往浙江,交穆丹审讯:

二十二日到杭州,在贡院质审。上坐者钦差见宰穆旦,次镇杭将军,次两江督,次浙闽督,次苏抚于,次浙抚王,共六大人。
问先生曰:“你是王士元么?”先生曰:“吾本姓朱,名慈焕,改名王士元是实。”又问:“你既是朱某,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曰:“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以避祸耳。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又问曰:“甚么三大恩?”曰:“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吾因年荒米贵,在山东教书度日,居近通衢,密迩京城,尚敢有谋反之事乎?”
见判语云: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不辟,以息乱阶。细询李某,坚供不知情,正在伊家捉获,且住有年余,说不得不知情。合以知情而不出首之例,流徙三千里。旨内又云:着穆旦多加兵丁,沿途防护,将朱某带至京中,问明正法。
七月十二日登舟起解,从此与先生不获会面矣。季秋十七日进都,先生送刑狱,予在户圏。


点击下一个:巧姐为什么名巧?+ 谁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实录》中的朱三太子、王士元、朱钰宝 + 《红楼梦》中为什么没提到《桃花扇》?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7 13:43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楼梦(小说)
红学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7: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姐为什么名巧?+ 谁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清实录》中的朱三太子、王士元、朱钰宝 + 《红楼梦》中为什么没提到《桃花扇》?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4】



《张先生传》此文所记,与《清实录》所载严丝合缝。

对比《清实录》康熙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四月十二)。上谕大学士等曰: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六月乙丑(六月二十)。九卿遵旨再议,侍郎穆丹等所审浙江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仍照前议其立斩……。得旨: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
十月丁未(十月初五)。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注意:孙子朱钰宝并未押解至京,也没提是否死、死于何因何处。朱钰宝,反过来是“宝玉”,加“金”为钰,金是这一辈的五行排序。红楼梦中也用部首排辈,比如文字辈、玉字辈、草字辈。

对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七十六岁老人,凌迟处死,全家灭门,欲加之罪,斩草除根,这是所谓圣君康熙干的事。为了诬陷四皇子为假,康熙故意混淆四皇子和早死的五皇子,把几位皇子的名字抖乱得至今乱七八糟。却被清朝自己官修的《明史》打了嘴: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清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举朱三太子旗帜反清,也说明很多人都知道朱三太子没死,在民间流传甚广,不是秘闻。从红楼梦中写永王的情况分析,红楼作者应是根据民间传说版本,并不知道此案信息:一是此案说的很清楚,皇子是太监出卖给闯贼的,没舅家什么事儿。而红楼梦中是“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显然是民间流传的周奎家出卖给李自成的版本,“爱银钱”说明是出卖换得赏钱,还不是闭门不纳以避祸。二是,势败家亡,因济刘氏,得遇恩人,势败家亡是李自成破京,刘氏显然是刘姥姥李自成,并未杀永王,有不杀之恩。十二岁的永王从战场得脱,没有送命,也没有落到吴三桂或清兵之手,显然是得到李自成部下兵将的帮助,有活命之恩。巧姐哭闹要佛手,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流落江南,农家生活。这些与本案信息都无关。三是“上有苍穹”,就是老天有眼,并无悲惨下场。前文在“麒麟伏白首双星”中也分析过,白首双星指隐居的太子和永王,两人都活到白头了。而本案结果是永王被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直到割死,是人类加在同类身上最丧失人性的恶行之一,禽兽从来不这样干。所以永王应是十二钗反面人物中结局最惨的一个,而不是红楼梦里十二钗中结局最好的一个。

此案在当时明末遗民中影响一定很大,而红楼梦中并不知1708年永王被捕,被康熙凌迟,全家灭门的悲惨结局。这说明什么?两种可能:一、初稿已完;二、作者已死。当然还有其它可能,比如红楼作者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永王,只是又一个假朱三太子案。但仅从当朝对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人采用凌迟之刑,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又说“明系假冒”,还说“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以红楼作者的熟悉程度,看错的可能性有多大?

1708年还有一个大事件,是《桃花扇》首版刊印,以《桃花扇》反映的明末内容和轰动效应,却在红楼梦中完全没有提到,这点可怀疑。1688年的《长生殿》在红楼梦中有,这就给我们一种可能性:在1688年到1708年的二十年间,红楼梦初稿完成,或者作者逝世。在没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不能轻易排除这种可能性。

1644年甲申之难时只有十二岁的永王,在1708年都已七十六岁高龄了,亲身经历亡国之痛的这代人应该都相继凋零,计六奇、张岱、万斯同等人也都已谢世。

当然也不排除在1708年之后的那个甲子中才写红楼梦的可能性,应在多种可能性中去求证。比如第一代人积累了素材,设计了框架,但没来得及成书便去世了,可由其子孙弟子接力,写完整部书。

巧姐之名:从黛玉,出自宝玉读《庄子》那段:“故绝圣弃知……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所以“巧”有“人含其明”、“大巧若拙”两重含义。黛玉是“庄”,前文已探讨过,巧姐是庄之子,即崇祯四子之一。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香菱位于十二钗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平生遭际实砍伤!+ 为什么宝钗不教香菱作诗?黛玉教香菱作诗,为什么都是落日? - 知乎 (zhi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9 17: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香菱位于十二钗副册?香菱是长平公主:平生遭际实砍伤!+ 为什么宝钗不教香菱作诗?黛玉教香菱作诗,为什么都是落日?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关注他
10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5】



2.4 香菱是长平
香菱是长平公主,在四个朱子中是最容易认出的一个。

前文在四颗珠子中讨论过,湘云说丢了一颗珠子,被满清捡了去。

长平公主是崇祯二女,长女早夭,三女是昭仁公主。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在上吊之前,让皇后自尽,对长平公主叹道:“汝何故生我家!”挥剑砍公主,断左臂,昏死过去。然后又剑斩了六岁的昭仁公主。但长平公主并未死,被抬至外公周奎家,五日后复苏。

京城被满清占领,相当于公主被满清捡了去。英莲在第一回就丢了,被薛蟠抢了去。但满清刚进关要笼络民心,并未加害公主,因为公主不同于皇子,对其皇权没威胁。长平公主心如死灰,第二年上书顺治要求出家,满清要给明朝士民一个优待前朝皇室的印象,公主出家怎么行?不但不准出家,还令其完婚。

甲申之难前崇祯已为公主选好了驸马周世显,后来李自成打来,这些都顾不上了。1645年六月上旬,嫁给周世显,二人相敬如宾。但公主一直心伤父母惨死,国破家亡,心理创伤无法恢复,忧思成疾,“泣尽继以血”,1646年八月十八日薨,年方十七。“越明年二月之吉,葬于彰义门之赐庄。”在民间影响很大,明朝遗民同怀亡国之痛,对美丽年轻的公主身遭重重大难寄予了极大同情,有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张宸《长平公主诔》等当时留下来的作品记录此事。

长平公主的事迹清楚,所以红楼梦中屈受贪夫棒、薛家虐待香菱致死等,是抹黑满清。当然也是真真假假,故布疑阵,需要一些伪装,所以把真正的公主放在烟雾之后,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才能看到真相。

2.4.1 平生遭际实砍伤
第五回香菱的图谶:图中,莲枯藕败。

谶语: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图中描述,是“莲、藕”二字,下文有“根并荷花”,“藕”是“根”没有歧义,“莲”与“荷花”不能划等号。有人说莲花不就是荷花吗?没错,但已经偷换了概念,把“莲”换成“莲花”了。我们西安人还说莲花、莲子、莲菜,都是一个“莲”字。谁说“莲”就是“莲花”?

看红楼梦同时代的康熙字典:“【爾雅·釋草】荷,芙蕖。其實蓮。”

明显不同,荷是花,莲是实,实即子也,就是莲子。芙蕖就是芙蓉,荷花。

古代汉语用单字,现代人习惯用双字词,比如莲花、莲子,含义都清楚,却对“莲”这个单字不是很明白。再比如,我们常说“果实”,拿一个苹果树来说,我们笼统地认为其“果实”就是苹果,但在以前的汉语中,果才是苹果,果实是果和子。在读红楼梦时要注意这种时代差异。

所以“莲、藕”二字,在谶语中的对应字是“实、根”二字。

黛玉是芙蓉,荷花。英莲的莲,不是莲花,是莲子,黛玉之子。

根并荷花一茎香:一茎香,是香菱,这句说香菱“根并黛玉”。

平生遭际实堪伤:实,是莲子。堪伤,砍伤。莲子、砍伤,只有长平公主。平生的“平”,是提醒“长平”。

位于十二钗正册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与皇权有关之人,所以像妙玉、巧姐这样,没出场几次,或者就是群众演员,但因其有皇权资格,是皇子,也出现在正册中。

而香菱作为崇祯帝唯一活下来的公主,位于十二钗副册之首,很合适。虽然书中只提到香菱一个,说明副册也都是皇家之人,文武重臣再功勋卓著,也入不到副册。

十二钗又副册,虽只列了晴雯、袭人,但明显是文武重臣中影响最大的十二人。表现在正面就是丫鬟一类人物,不是主人。

所以在正面看来,香菱和袭人虽然都是妾,而袭人甚至更重要,王夫人亲自交待凤姐,袭人待遇同赵、周二位姨娘,况且是宝玉之妾。香菱只是薛蟠之妾,可香菱却位于副册,袭人、晴雯只能在又副册,因为香菱是公主。

2.4.2 日落江湖白
长平公主喜诗文,擅长针线、烹饪。

红楼梦中大写特写香菱学诗,而且有一个异常:香菱不是跟同住的宝钗学诗,而是舍近求远、莫名其妙地由黛玉教她作诗,又和湘云请教、谈诗。现在我们就明白了:父兄啊。

黛玉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重复就是强调:拜黛玉作师。拜师是收徒弟,古时徒弟称师为“师父”,《西游记》第81回,行者道:“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猴子都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何况你我?所以这里“拜我作师”、“拜你作师”的“师”字之后,隐了个“父”字。

香菱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先列出黛玉、香菱谈到的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很明显:落日。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香菱求黛玉出个题目,自己去作,看黛玉出的题目:昨夜的月。

落日、昨夜的月:日月为“明”。

而且,日是落日,表示明末;月是昨夜,表示亡明。

所以说陶渊明,是提醒“明”。

黛玉关于学诗、作诗的谈论,非常精辟,毋庸置疑。很好地证明了:拜师要拜高人,看书要看名家,高手往往见解精到,深入浅出。而红楼作者更是高手中的高手,在精辟讲诗之外,里面竟还嵌了亡明!

看黛玉、宝钗对香菱这个人的评判,天壤之别:

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24回,林黛玉听梨香院传出的《牡丹亭》,正心痛落泪,缠绵固结之时,忽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说道:“你作什么一个人在这里?”林黛玉倒吓了一跳,回头看时,不是别人,却是香菱。

这里香菱突然出现,其实挺意外的,看二人:

林黛玉道:“你这个傻丫头,吓我这么一跳好的……”香菱嘻嘻的笑道:“……走罢,回家去坐着。”一面说着,一面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新茶来。林黛玉和香菱坐了,况他们有何正事谈讲,不过说些这一个绣的好,那一个刺的精,又下一回棋,看两句书,香菱便走了。

长平公主擅长针线,红楼梦中并未忽视这样的细节,所以二人谈刺绣。这些文字,不从反面读的话,都是啰嗦的废话。我们现在知道了:纯粹的废话,作者是不会写的。所以对看不懂意义的话:请三思。

“你这个傻丫头”,“走罢,回家去”,怎么看都是父女对话。

一面说着,一面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注意:是手拉手!这是女儿拉着父亲的手回家啊,这样一个平常人家再平常不过的父女情景,对公主来说,却只能在梦中……



点击下一个:香菱情解石榴裙,藏了什么秘密?+ 宝玉为什么安葬夫妻蕙、并蒂菱?+ 藕官为菂官烧纸祭祀哪个小旦? + 香菱丫头的名字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4-04-13 12:16・IP 属地陕西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赞赏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红楼梦(小说)
红学
长平公主
​赞同 10​
​22 条评论
​分享
​喜欢
​收藏
​申请转载


理性发言,友善互动

22 条评论
默认
最新
小狗汪汪汪
小狗汪汪汪
黛玉是崇祯,秦可卿也像崇祯,上吊死的,死后宝玉吐血,脂批是宝玉知道可继承家事的人死了,急火攻心。
05-24
​回复
​喜欢
爱吃鱼的边牧
爱吃鱼的边牧
作者不会抹黑满清,因为他把崇祯的缺点全写出来了,所以都是同等对待的,这才是史实
2023-11-23
​回复
​喜欢
ideaclam
ideaclam
香菱的生平我认为是沿用了朱由榔的
2022-07-08
​回复
​喜欢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作者
ideaclam
香菱的莲子特征很明显,莲子是芙蓉之子。英莲,也是
2022-07-09
​回复
​2
ideaclam
ideaclam
长安昭阳王
我觉得您说香菱的身份是长平公主是很有道理的,但作者可以把吴三桂拆成三个人物,也可以一个人物糅合两个历史人物,就像贾瑞我认为是王化贞+洪承畴。香菱年幼时就被拐子拐走流落他乡,最后落到夏金桂和薛蟠手中而被折磨死,对应朱由榔因农民军(在古时被称为“贼寇”)而开始流亡,最后被吴三桂和多尔衮害死,这个情节我觉得太明显了。判词里特意强调“自从两地生孤木”,说明她是被吴三桂害死的。但香菱只有朱由榔的经历没有朱由榔的身份,这样移花接木非常巧妙,不易被认出。
2022-07-09
​回复
​2
查看全部 14 条回复​
一粟光
一粟光

既然这些事情史料里都写得清清楚楚的,干什么还要费劲巴拉藏头露尾的,掖进小说里?
2021-08-27
​回复
​喜欢
霁月满庭芳 131419
霁月满庭芳 131419
明史是清朝篡改加修定的,清史更是清朝自己写的。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想要写一部自己亲身亲历(或者大明遗民自己认定)的真正的明史(明末清初的国破家亡血泪史),这在当时文字狱大环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止不可能而且搞不好是要诛九族的。诛九族不说,所涉及的文稿也会一并销毁,根本无法流传后世。所以作者才会运用这样一书两面的春秋笔法,正面是美人风月,背面是史书风云,这样不但文稿得以保全和流传,还完美避过了文狱之灾。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不但骗过了清朝统治者,还骗过了后世的绝大多数读者。以至于这部书,流传数百年间,都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迷惑世人,却都无法参悟到作者的苦心与血泪。昭阳王的文章为我们拨云见日,揭开了这重重迷雾的一角,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得以解密此书。那么多所谓红学大家都无法做到甚至越解越乱的红楼谜案,在这里都得到了一一解答,可知吾辈何其之幸也。
2021-11-13
​回复
​2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作者
长平公主新婚不久就死了,所以宝玉隆重安葬夫妻蕙、并蒂菱。
哀悼!
红楼梦这本书就是在悼:怀金悼玉!
天下归了金国,悼念木石前盟的二玉。
《康熙字典》:怀:归也;盟:明也。
俺只念木石前盟:俺只念前明。
2021-08-27
​回复
​1
展开其他 2 条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2:36 , Processed in 1.4415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