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8|回复: 0

红学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643
发表于 2022-2-17 2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学  播报   讨论5 上传视频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自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20世纪末21世纪初,红学发生分化,主流红学遭遇瓶颈,民间红学奇谈怪论迭出,红学整体的学术品质和社会声誉均呈下滑之势,同时又给人很多想象空间。

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1]  。

红学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甚至跨越国界、跨越语种,其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





中文名红学 学科对象《红楼梦》 起    源18世纪 由    来清代李放《八旗画录》


目录

1 红学概况
▪ 范围
▪ 由来
▪ 百年红学重要史著
2 四大学派
▪ 评论派
▪ 考证派
▪ 索隐派
▪ 创作派
3 三个时期
▪ 旧红学
▪ 新红学
▪ 当代红学
4 红学名人
▪ 鲁迅
▪ 胡适
▪ 周汝昌
▪ 张爱玲
5 热点论题
▪ 三大死结
▪ 四个谜语
▪ 九桩公案

   


红学概况

 播报

   


范围



《红学史》书影
《红学史》书影
一般来说,对《红楼梦》的文本、版本、历史背景、文学史关系和作者家世、生平、创作经历的研究、人物特性,都可纳入红学。
对于“红学”含义的争论起于1980年周汝昌的《红学辨义》一文,他认为红学的范畴应归结为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且坚持红学真正的本体是探寻曹雪芹这部小说写的是谁家的事,即“本事”,探寻本事的学问,才是红学的本义,才是红学的正宗。 [2]  

周汝昌的观点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1984年应必成在《文艺报》撰文认为,《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不仅不应该排除在红学研究之外,相反,它应是红学的最主要内容。 [3]  

   


由来



《红学通史》书影
《红学通史》书影
“红学”一词最早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光绪初,京朝上大夫尤喜读之(指《红楼梦》),自相矜为红学云。”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一斑录》:“都人喜谈《石头记》,谓之‘红学’。新政风行,谈红学者改谈经济;康、梁事败,谈经济者又改谈红学。” [4]  
《文艺杂志》1914年第8期发表了均耀《慈竹居零墨》,称清末上海松江有个叫朱昌鼎的人,对《红楼梦》十分入迷。有人问他“治何经”,他对人家说,他所治的“经”,比起一般的经,少“一横三曲”。原来,繁体字的“经”字去掉“一横三曲”,就是个“红”字。这个小故事流传开来,“红学”一词就约成定俗,成为研究《红楼梦》这门学问的名称。 [4]  

   


百年红学重要史著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胡适《红楼梦考证》;林语堂《平心论高鹗》;

俞平伯《红楼梦辨》;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吴世昌《红楼梦探源》;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张爱玲《红楼梦魇》;高阳《红楼一家言》;冯其庸《敝帚集》;

杜世杰 《红楼梦考释》;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王蒙《红楼启示录》;霍国玲《红楼解梦》;白先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李广柏《红学史》;

周思源《周思源看红楼》;胡文彬《红楼人物谈》;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马瑞芳《马瑞芳趣话红楼梦》;胡德平《说不尽的红楼梦》;

蒋勋《蒋勋说红楼梦》;陈维昭《红学通史》;闫红《误读红楼》;芦哲峰《醉爱红楼》 [5]  

   


四大学派

 播报

   


评论派

旧红学中的题咏派、评点派,新红学中的文学鉴赏派、百科全书派、狭义批评派,均可纳入广义评论派。评论派坚持文学本位,从艺术性、思想性、百科文化、社会生活、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解读原著,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化价值、写作方法等。 [1]  

1.题咏派:叶崇伦、唤明、富察明义、潘炤、姜祺、沈谦。

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 [6]  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有的抓住书中的“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渲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有的同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2.评点派: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脂砚斋、王伯沆。

文学评点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裁。评点的形式:书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每回有回前回后批,页面有眉批、侧批、夹批。

3.现代鉴赏派:鲁迅、毛泽东、老舍、吴组缃、端木蕻良、宋淇、舒芜、蔡义江、王蒙、马瑞芳、蒋勋、吴淡如、康来新、陈艳涛、白坤峰、闫红、朱楼梦剑、芦哲峰。 [7]  

采用文本细读,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感悟。

4.百科全书派:沈从文、邓云乡、顾平旦、陈诏、夏桂霞、段振离、刘世彪、关华山、李光斗、沈雁英、黄云皓、苏芩。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服饰、饮食、茶道、养生、美容、医药、建筑、园林、经济、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描写都经得起专业化解读。 [1]  



王国维
王国维
5.现代批评派:王国维、吴宓、茅盾、王昆仑、李辰冬、何其芳、周策纵、白盾、李希凡、蒋和森、余英时、丁维忠、吕启祥、张锦池、周思源、胡文彬、段启明、刘梦溪、刘再复、李劼、孙伟科、梅新林。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1904年),用叔本华唯意志主义观点评论《红楼梦》,阐述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虽然产生在旧红学时期,却是现代评论派开山之作。关于这一派的学术旨趣,红学会总舵主张庆善如是说:“《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讲人生、讲爱情、讲情感的书,红学研究只能以一种文学的眼光和文学研究的方法,去挖掘《红楼梦》深邃的思想艺术内涵,而不能用索隐的方法把《红楼梦》变成清宫秘史或是别的什么秘史。学术就是学术,不能娱乐化,更不能戏说。” [8]  

   


考证派

考证派是新红学第一大派,坚守史学本位,运用杜威实证主义方法,致力于考证曹雪芹家事、《红楼梦》版本和成书经过。 [1]  



《胡适与红学》书影
《胡适与红学》书影
1.曹学:胡适、顾颉刚、吴恩裕、周汝昌、冯其庸。
曹学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史料,勾勒出《红楼梦》诞生的历史背景,通过研究曹雪芹的生平经历来了解《红楼梦》。四字法言:曹贾互证。十字箴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1]  

2.版本学:林语堂、俞平伯、周绍良、张爱玲、梅节、刘世德、欧阳健、沈治钧、陈林。

版本学以程高本、全评本、脂评本、全抄本原版为研究对象,比较各本先后、真伪、异同,并校订异文。 [1]  

3.出版人:程伟元、高鹗、王德化、狄葆贤、汪原放、陶洙、启功、刘金星。

出版人是《红楼梦》版本的制作人,故纳入考证派。 [1]  

   


索隐派

索隐派是红学中的猜谜派、秘史派。以索隐、秘史本位否定文学、历史本位,透过字面,运用谐音、拆字、藏头、谜语、谶纬等文字游戏,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附会《红楼梦》,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编造各种秘史。鲁迅评语: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1]  

1.本事学:透过《红楼梦》的表面故事去索隐所谓“背后”的“真事”、“真相”、“秘史”。

(1)官宦家事说:由《红楼梦》索隐满清官宦家族秘史。

(2)宫闱秘史说:由《红楼梦》索隐满清皇家秘史。

(3)反清复明说:由《红楼梦》索隐明遗民反清秘史。

(4)曹谜学:由《红楼梦》编造曹家秘史。

(5)非曹雪芹说:由《红楼梦》编造各种秘史,并拿秘史中的主人公侵犯曹雪芹的著作权。

2.脂学:基于脂本,猜测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以及脂砚斋抄阅、评点乃至协助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经过。

3.探佚学:基于脂本,腰斩后四十回,猜测八十回后曹雪芹原意。 [1]  

   


创作派

创作派,从事《红楼梦》相关文艺创作。

1.现代续作:《刘心武续红楼梦》,温皓然《红楼梦续》,胡楠《梦续红楼》,金俊俊、何玄鹤《癸酉本石头记》(吴氏石头记) 。



习近平与《红楼梦》译者李治华握手
习近平与《红楼梦》译者李治华握手
2.独立原创:云槎外史《红楼梦影》、归锄子《红楼梦补》、高阳《红楼梦断》、安意如《惜春纪》、红楼梦同人。
3.译著:霍克斯(英译本)、李治华(法译本)、弗朗茨·库恩(德译本)、伊藤漱平(日译本)。

4.仿作:张爱玲《金锁记》、巴金《家》、林语堂《京华烟云》。

5.衍生艺术:《红楼梦古画录》、1962越剧电影(徐玉兰、王文娟主演)、1977港版电影(林青霞、张艾嘉主演)、1987央视版电视剧(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张莉主演)、1989北影版电影(夏菁、陶慧敏、傅艺伟、刘晓庆主演) [9]  、北昆舞台剧及电影(翁佳慧、朱冰贞、邵天帅主演)、江苏红楼梦世界实景文学。 [1]  

   


三个时期

 播报

   


旧红学

旧红学,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的红学。

(1)题咏派

叶崇仑《红楼梦题词》,唤明(1771-1831)《金陵十二钗咏》

(2)评点派

19世纪,评点派大为活跃,书商大量出版经过批评、批点、新评的百二十回《红楼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护花主人、明斋主人、大某山民的批评,太平闲人的“读法”,读花人的“论赞”和“问答”。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
《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1832年双清仙馆刊本),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王雪香抓住《红楼梦》的纲领即是“色空”,关键是“真假”“梦幻”。
《妙复轩评石头记》(作于1828至1849年,孙桐生1881年卧云山馆刊本),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太平闲人评《红楼梦》“较《金瓶梅》尤造孽”。他把《红楼梦》看成是“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是暗《金瓶梅》。他还论证《红楼梦》是宣传儒理易道。

《增评补图石头记》,姚燮,号大某山民,著有《读红楼梦纲领》。他的评点有总评和分评,论小说全书主题:“秦,情也。情可轻,而不可轻,此为全书纲领。”

《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1884年同文书局石印本),王、张、姚三家合评本。

(3)索隐派

乾隆五十九年(1794),周春撰就现存第一部红学专著《阅红楼梦随笔》,认为《红楼梦》叙金陵张候家事。这一派以“纳兰成德(明珠)家事说”影响最大。另有傅恒家事说、刺和珅说等等。

“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出自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一书。该书认为宝玉即是清世祖。清世祖即顺治皇帝,是满清贵族举兵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董鄂妃,顺治贵妃,索隐派误传为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

蔡元培(1868-1940)在1917年9月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得出的结论是: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之状况。” [10]  

   


新红学

新红学,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后至1954年的红学。

(1)评点派

自1927年甲戌本问世以后,陆续出现了十余种带脂评的前八十回残抄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它们与1911年出版的并无脂砚斋署名的戚序本统称为脂本。

脂本评点者脂砚斋、畸笏叟、杏斋、梅溪等人均是曹雪芹身边亲友。但红学界对脂砚斋的真实身份争议很大,有作者说、叔父说、兄弟说、妻子说等等。

(2)现代评论派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1924年)、《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及其它文章中,对《红楼梦》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

李辰冬《红楼梦研究》(1934,法文本)认为曹雪芹的人生观是“达观的”“出世的”,其著书目的在于抒发“人生不过一场梦”的感概,《红楼梦》的社会由世家、平民和奴隶三种阶级组合而成,但是“它们绝不含任何阶级斗争现象”,书中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格”,不存在“好人”“坏人”的对立。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948)注重人物心理状态以性格特点的分析。

(3)考证派

胡适《红楼梦考证》(1921年),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带来了新鲜空气。胡适根据小说本身以及同时代或稍后的清人笔记、年谱、传记、诗文等材料,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从此以后,曹雪芹被绝大多数红学家公认为《红楼梦》作者,妇孺皆知。胡适的这一功绩是不容否认的。



俞平伯
俞平伯

俞平伯《红楼梦辨》(1923年),首创文学考证法评批后四十回,应援胡适的“高续说”。功劳是巨大的,效用和影响却是很坏的。晚年忏悔: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 [1]  

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继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之后出现的一部影响较大的红学专著。这是“一部对于《红楼梦》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证书”,“第一次对脂批给予重视”。

(4)索隐派

1925年阚铎《红楼梦抉微》、1927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考证》、1934年景梅九《石头记真谛》等。由于考证派声势浩大,索隐派日益萎缩。 [11]  

   


当代红学

1954年以后进入当代红学时期。

(1)评论派

对《红楼梦》的艺术品鉴类研究的成果异常丰硕,如张毕来《贾府书声》(1983年)、薛瑞生《红楼采珠》(1986年)等。80年代的美学研究思潮使美学阐释方法成为红学研究的一种新研究视角,如王朝闻的《论凤姐》(1980年)、苏鸿昌《论曹雪芹的美学思想》(1984年)等。 [12]  

李希凡、蓝翎用马列主义研究《红楼梦》,形成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百科全书说;王志武的《红梦楼人物冲突论》(1985年),认为《红楼梦》的主要矛盾是王夫人和贾宝玉围绕选择薛宝钗还是林黛玉而进行的冲突;梅新林的《红楼梦哲学精神》(1995年),从儒、道、释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红楼梦》的主题;王蒙的《红楼启示录》(1991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经验对贾宝玉的形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2]  

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周策纵的《红楼梦与西游补》、陈毓罴的《红楼梦与浮生六记》、白先勇的《红楼梦对游园惊梦的影响》等一些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信息时代的科技成果也被引入红学研究,如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来考察《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等。 [12]  

其它代表作:何其芳《论红楼梦》,刘梦溪《红楼梦新论》,张锦池《红楼十二论》,蒋和森《红楼梦论稿》,白盾《红楼梦新评》,舒芜《说梦录》,段启明《红楼梦艺术论》,吕启祥《红楼梦论集》,陈诏、孙逊《红楼梦与金瓶梅》,邓云乡《红楼梦识小录》及《红楼梦导读》,闫红《误读红楼》,刀丛中的小诗《握红小札》,芦哲峰《醉爱红楼》。 [12]  

(2)曹学

对曹雪芹的家世、祖籍、生卒年、故居、曹家遗迹、抄家原因等都有不少研究成果: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的《红楼梦论丛》(1979年),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1980年),吴恩裕的《曹雪芹丛考》(1980年),周汝昌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胡德平的《曹雪芹在香山》。 [12]  

(3)版本学

主流红学大体理出版本源流的一些情况:己卯本和庚辰本属同一支;王府本与戚沪本、戚宁本属同一支;甲戌本虽是过录本,但属年份最早的版本。代表作有:冯其庸的《论庚辰本》(1978年),王三庆的《红楼梦版本研究》(1981年),胡文彬、周雷《红学丛谭》(1983年)。 [12]  



欧阳健《还原脂砚斋》
欧阳健《还原脂砚斋》
张爱玲《红楼梦魇》(1977年)对各本异文详加考证,试图排出先后次序、改稿思路及其与原稿的亲密程度,剖析甚深。 [1]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1958年)针锋相对反驳胡适、俞平伯的“高续说”,系统论证后四十回为曹雪芹原著,高鹗只是对原稿进行了编辑整理,而没有续写。林语堂自己是小说家,他的文学考证比俞平伯更见功力。 [1]  

欧阳健《红楼新辨》(1994年)、《还原脂砚斋》(2003年),首创辨伪学派,力证“程前脂后”“程真脂伪”,拆穿民国学人伪造脂砚斋古本红楼梦的真相,一语惊醒“脂学”迷梦。克非、曲沐、吴国柱、陈林、朱楼梦剑应声而起,巩固并扩大了辨伪学成果。 [1]  

(4)索隐派

建国以来,索隐派在大陆基本消失。仅港台有赵同的《红楼猜梦》(1980年)等,但未成气候。 [12]  

1989年霍国玲出版《红楼解梦》,索隐派死灰复燃。从2005年起,刘心武连续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索隐秦可卿原型为废太子胤礽家的一个无名公主。其考证部分重复周汝昌的观点,其文本分析则重复王志武《红楼梦人物冲突论》的观点。 [12]  

另有一部分人从开发本地经济效益出发,对曹雪芹的祖籍提出了一些五花八门的说法,不仅远离红学,而且对了解作品并无积极意义。 [12]  

索隐派以其故事性、传奇性,满足了多数普通读者的猎奇心理,迎合了大众文化的消费趣味,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这种受经济利益和消费性的驱使,方法上又流于荒诞的红学研究,并不值得提倡。 [12]  

   


红学名人

 播报

   


鲁迅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1936),红学评论派代表人物。鲁迅红学的文献资料主要保存在《中国小说史略》(1923-1924年,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其他就只有一些杂论。鲁迅红学贯串了两条红线:一是方法上坚持文学欣赏,否定考证、索隐、探佚;二是内容上坚持“人情说”,否定“自传说”、“秘史说”。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红学具备大历史、大国学、大文化的品格,这是其他那些偏安一隅的红学流派望尘莫及的。 [1]  
   


胡适



胡适
胡适
胡适(1891—1962),“新红学”及考证派奠基人。胡适在红学史上开新纪元的成就主要有:把红学纳入了学术轨道,开创“曹学”、“版本学”,最早重视和研究脂批本,他对《红楼梦》续书的研究,成为红学争论的焦点之一。胡适提倡的方法、观点和态度,在《红楼梦》研究领域淋漓尽致的发挥了“新典范”的作用。
   


周汝昌



周汝昌
周汝昌
周汝昌(1918—2012),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53年版《红楼梦新证》为其首部也是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其丰富详备的内容以及开创意义在红学史上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被评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历经五十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钞本进行汇校。
专著:《红楼梦新证》《曹雪芹》《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献芹集》《石头记鉴真》《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梦的历程》 《曹雪芹新传》 《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红楼真本》《周汝昌红学精品集》《风流文采第一人》《红楼十二层》。

   


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
张爱玲(1921—1995),不仅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而且出版有红学专著《红楼梦魇》。
红学成果:《红楼梦魇》。卷首是“自序”,全书共由7篇专文构成:《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高鹗、袭人与畹君》《初详红楼梦——论全抄本》《二详红楼梦——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年份》《三详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四详红楼梦——改写与遗稿》《五详红楼梦——旧时真本》。这7篇文章以版本研究为主要内容,显现出一位作家对《红楼梦》的浓厚兴趣和研究的独特视角。

   


热点论题

 播报

   


三大死结

1、脂砚何人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书影
《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书影
脂砚斋这个人,对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意义、价值、重要性,治红学的人莫不深知。他的名字直接写入甲戌本,早期抄本一律题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写,他评,而且一评再评,三评四评;甲戌、靖本第一回批语中,将他与雪芹并提,称“一芹一脂”和“一脂一芹”。但脂砚何人?无论说是叔父也好,舅父也好,曹頫也好,棠村也好,曹雪芹自己也好,史湘云也好,都不过是一种猜测,而且是证据并不充分的猜测,不仅在研究者中间达不成一致,更主要的是每一种立说本身就没有实证的支持。畸笏叟也是这样。因为脂砚斋找不到归属,畸笏也相应探考无从,两位批者是连带的。 [13]  
2、芹系谁子

曹雪芹是谁的儿子问题,自胡适提出系曹頫之子以后,一度为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后来动摇了,因为胡适立此说完全建立在无证枉说的基础上,依凭的是逻辑推论——既然继曹寅织造位的曹颙短命早夭,由过继的曹頫接替,自然雪芹就是曹頫之子了。认为雪芹是曹颙遗腹子的说法,在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中也颇流行,但同样缺乏实证。而且需要解决一个矛盾,即必须证明曹天祐和曹雪芹是一个人。雪芹名曹沾,与曹天祐在名字上不无关合之处,王利器即举出《诗经·小雅·谷风·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雾雾,益之以霡霖,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然我百谷……曾孙寿考,受天之祐”,证明两者“义取相应”。但大部分诗经版本此诗的“祐”字都作“祜”字,郑玄笺也说:“祜,福也。”只有“明监本”、“毛本”、“闽本”的“祜”误作“祐”。因此还须证明曹家人看到的《诗经》只能是作“祐”的本子,真是麻烦之至。而且《五庆堂曹氏宗谱》列曹天祐为十五世,注明“颙子,官州同”。如果曹雪芹即曹天祐,能够“官州同”,他何必“举家食粥”呢?显然此说的障碍也不少。总之曹雪芹是谁的儿子,是一个根本未获解决的问题。 [13]  

3、后四十回谁著

续书作者也类似,原来认为是高鹗,后来梦稿本出世,高续说土崩瓦解。其实,程伟元和高鹗在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的序言中说的话原很明确,他们只是在搜罗到的“漶漫不可收拾”的后四十回的基础上,“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是在撒谎。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十六《赠高兰墅鹗同年》诗的题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也只是说“补”而已,完全可以理解为是“补”齐的意思。所谓高鹗续作《红楼梦》后四十回,实在没有多少根据。但究竟是谁作的?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还不知道;或者说,这个问题的解决,现在条件尚未成熟。 [13]  

   


四个谜语

1、元春判词

元春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二、三句不难解释,主要是一、四两句指的是哪一个“二十年来”?“辨”什么“是非”?“虎兔相逢”似暗含干支纪年的意思,那么作者的本意指的是哪一年与哪一年“相逢”?简直索解莫从。续书写元妃薨日在甲寅年十二月十九日,特注明是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因而“已交寅年卯月”。显然流于牵强,不足以服人。且“二十年来”,绝非虚笔,如与脂批的“屈指二十年矣”相比照,更觉大有文章。那末元春这一判词究作何解?看来仍是个谜。 [13]  

2、《好事终》曲

《好事终》其中有两句是:“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曲子本身写的是秦可卿。问题是为什么要说“家事消亡首罪宁”?自然也可以解释为,贾家之败,是由于宁国府的子弟更其不堪,但这与书中情节完全吻合吗?须知,“家事消亡”这四个字,在曹雪芹生活的雍、乾时期有何等分量?作者岂是随便如此措词?这确实是红学中的一件不解之谜。 [13]  

3、作者署名

《红楼梦》第一回“出则既明”之前,交代故事缘起,一下列举出四个书名,而且每一名称都与具体的人相联系,即本来是《石头记》,空空道人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曹雪芹增删后题为《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自己却“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是为什么?空空道人是谁?东鲁孔梅溪又是何人?这些人名和书名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说这一连串书名的底理,至今还没有弄清楚。 [13]  

4、明义题诗

富察明义的二十首《题红楼梦》绝句,似涉及到了八十回以后的《红楼梦》的情节。明义字我斋,满洲镶黄旗富察氏傅恒的二兄傅清之子,大约生于乾隆初年,很可能与曹家有一些关系。研究者感到兴趣的是明义题红诗的最后四首,即第十七至二十首,这四首诗的内容一般都认为涉及到了八十回以后的情节。如这些推断不误,那末早在程、高补作问世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全壁”,并不如后人所慨叹的“神龙无尾”,而且前八十回的情节与现在我们见到的在大同中也有大异。但这个“初稿”或“旧稿”后来哪里去了?明义在组诗的小序里说“其书未传”:谁“未传”?雪芹不想传,还是传而“迷失”了?情节方面的不同,是后人误改还是雪芹自己的改笔?研究者中也有人认为组诗的最后四首未越出前八十回的内容。 [13]  

   


九桩公案

1、钗黛优劣

红学的第一大公案是宝钗和黛玉孰优孰劣问题,这简直是个永远扯不清楚的问题。早在清末,就有因对钗、黛的看法相左而“几挥老拳”的记载。现在也是人言人殊,各有取向,无法一致起来。“拥钗派”和“拥黛派”似乎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立论的依据。不只是由于评论者所持的道德规范不同,因而看法相异,即便运用同一种标尺,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宝钗和黛玉孰优孰劣?谁高谁下?自有《红楼梦》以来,人们就感到不好区分。不好区分,偏要区分,争论自不可免。因此便有“拥薛”和“拥林”两大派,在可预见的将来,看不出有调和的余地。只要《红楼梦》还有读者,此一公案便会永远聚讼下去。 [13]  

2、后四十回的评价问题

关于胡适提出来的续书作者为高鹗,证据不够充分,现在此说已发生动摇。问题是,续作者为谁是一回事,如何评价是另一回事。无论后四十回系谁人所写,都有一个与前八十回在情节结构上是否衔接,在思想倾向上是否一脉相承,在艺术上是否视为一体的问题。考证派视程、高补作为寇仇,斥为“狗尾续貂”,贬称为“伪续”、“伪后四十回”,认为续书是对雪芹原著的亵渎,绝不能容忍,必欲一刀斩去方可一快;小说批评派的红学家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着眼,倾向于补作大体上还说得过去,《红楼梦》得以广泛流传,程、高二氏实有功与焉。 [13]  

鲁迅对后四十回的评价较持平,认为“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惟结束又稍振”,“是以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但这一评价的前提,是接受胡适的观点,假定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如果前提发生动摇,评价也必随之而有所改变。 [13]  

3、有没有反满思想

索隐派是认为《红楼梦》有反满思想的,而且认为不是一般的反满,而是全书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主旨就在于反清复明。但也有不少《红楼梦》研究者持否定态度,认为曹雪芹的祖上早已加入旗籍,“护从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实无可能还去反什么满。 [13]  

4、六十四、六十七回的真伪问题

程伟元、高鹗在刊行百二十回本的引言里说:“是书沿传既久,坊间缮本及诸家所藏秘稿,繁简歧出,前后错见。即如第六十七回,此有彼无,题同文异,燕石莫辨。”因此流传下来的第六十四、第六十七两回的真伪,即是否曹雪芹原作的问题,就成为红学考证的对象了。 [13]  

5、甲戌本《凡例》出自谁人之手

《红楼梦》早期抄本中,惟独甲戌本卷首有一篇《凡例》,共五条,计七百一十字。有的研究者主张第五条为脂砚斋所写,另外四条是后人补上去的。也有人认为《凡例》是脂砚斋所写,后来被删去了一至四条,剩下的第五条便成为庚辰、梦稿、戚序等本第一回的回前总评。但很多红学考证专家认为甲戌本最晚,所以才有商业性质的《凡例》,因此怀疑是书商所拟作。当然也有人认为《凡例》是曹雪芹自己所写的。 [13]  

6、脂本的问题

现在已发现的脂本计有十二种,但对这十二种抄本的研究是很不够的,距离理清这些版本的系统还相去甚远。迄今为止还是言人人殊,无以定论。特别是版本演变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关系,现在还未能找到大家都基本认可的说法。更不要说不同版本中的脂批的比较和研究,仍有待于研究者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13]  

7、曹雪芹的籍贯

研究者中间有丰润和辽阳两说。丰润说为周汝昌所力主,《红楼梦新证》增订版第三章对此考论甚详,并附有《丰润曹氏世系表》。周汝昌之前,李玄伯于1931年在《故宫周刊》发表《曹雪芹家世新考》里,已提出曹家的原籍是河北丰润。冯其庸根据《五庆堂重修曹氏宗谱》,认定曹雪芹上祖的籍贯是辽东的辽阳和沈阳,始祖为曹俊,属于宗谱上的第四房。 [13]  

8、曹家的旗籍问题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提出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应当说所依据的材料是充分的,因为清代的许多官书如《四库提要》《清史列传》《清史稿》,以及《雪桥诗话》《八旗文经》《八旗画录》等私家著述,都无一例外地这么说。 [13]  

9、靖本“迷失”

1959年夏天,南京的毛国瑶从靖应鹃家里看到此书,并与戚序本对照,过录下来一百五十条戚本所没有的批语。但靖藏本本身,除毛国瑶外,红学家谁都无缘看到。据说是“迷失”了,而且早在1964年靖家就没有找到这部旧藏。 [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3 16:19 , Processed in 0.0535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