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48|回复: 1

197-149+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2-7-1 19: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甄士隐:崇祯帝朱由检,君子之道费而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 + 第一回是全书的大预演,不是序幕、开端!蔡校长说三月大火是甲申之难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49】

10 红楼中其他人物
在上两章,把宁荣两府中的主人全部做了解读,贾府中的人物结构就很清楚了,都是朱明皇家的人物,包括最后一个:延平王。对手是“雪满”的薛家,满清,是夷,叫姨,住在东北,登堂入室,来争宝玉。
本节对红楼中其他人物,逐一进行简要说明。但红楼中人物太多,只能说明一些重要人物。限于篇幅,对其他人物都不细述,只做简介。
以目前我们认清楚的大方向和大框架,在明清之际,龙蛇争玉,这些人物,不外乎分为两大阵营,有些属于明阵营,有些属于清阵营,还有些是先属朱明,后来投降了满清,也有像刘姥姥李自成那样不属明清阵营的人物。因为人物众多,对每个人物特征的把握,和线索、证据的识别,以及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对应等,可能会因不同读者出现较大差异,这很正常,人们都是用自己懂的知识来理解所处世界,更何况对书中故事和人物。认错书中几个人物关系不大,只要认清某人属于明清哪边阵营,符合整体框架和大方向,否则把书读不明清(读不明白,读不清楚)。比如:袭人、麝月、秋纹这些丫鬟,是汉奸还是朱明忠臣?要认对,至于把这个汉奸错认为那个汉奸,关系不大,不影响对全书的理解。
10.1 甄士隐:崇祯朱由检
红楼梦中多用预演法,前文讨论的很多了。第一回,便是全书的“大预演”,注意第一回不是“序幕”!序幕是戏剧第一幕之前的楔子,小说开始的引子,先交待人物关系、时代背景、事件原因等,作为戏剧、小说正式内容的“开端”。而预演不同,是对本书的故事梗概,先做预先的简略演绎,所以不是序幕、开端。
红楼梦不落俗套,第一回便写了通灵宝玉的始、终,和甄士隐的一生、结局。甄士隐观花修竹,花是华,竹是朱,是神仙一流人品,却在三月中旬,遭遇劫难,一场大火,毁了家园,结局是子散家亡,得道升仙。我们说过,得道升仙,是人死的委婉说法,在葬礼用词中常见,说是得道了,升仙了,不说死,是华夏文化中常见的忌讳表达。甄士隐的梗概、结局,“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不就是明末的崇祯帝朱由检吗?
红楼梦中角色和反面人物的对应,不是只有一一对应。一角多人,一人多角,在红楼作者的如花妙笔之下,都是小菜,如烹小鲜。这种人物设计,更易个性鲜明,把复杂人物的多个侧面分为不同角色展现,更能突出重点,且不因人性的复杂而出现前后矛盾、引起误解等问题。像元春、探春这样身兼多人的设计,更易规避文字狱,不致对号入座,一下认出几个南明皇帝。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毫无争议的主角儿,所以本书重点不是描述三月甲申之难后的清初、南明时期,而是崇祯时期,当然包括了之前的衰落过程,和之后南明的彻底灭亡。而第一回的甄士隐,其人生经历,乱世背景,和子散家亡,身死国灭的悲惨结果,便藏有所隐真事。
甄士隐在姑苏,同林黛玉的苏州,也属金陵,南京直隶。
姓甄,名费,字士隐。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表面说的是君子之道,甄士隐确是君子;反面也隐了“君”,皇帝。
“嫡妻‘封’氏”,说是“情性贤淑,深明礼义”,但他岳丈封肃,却“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每见面时,“又说些现成话”,竟是无礼又不义!这个“封”氏,谐音“风”,清风,指满清。又是敌人配做夫妇。在《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后,有“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在姑苏、金陵,本地推为望族的是谁家?朱家!还有比“朱家”更大的“望族”吗?所以说“观花修竹”,华,朱。
女儿英莲,便是香菱,前文解过,是长平公主。英莲之父是崇祯。
甄士隐问“蠢物”,便是通灵宝玉,“后面还有几行小字”,便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前文与李斯所刻篆文的秦传国玉玺比较过,将此宝玉解作“玉玺”。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面之缘。”说明甄士隐不是一般人,是个与“玉玺”有缘之人。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甲戌本脂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隔壁是什么?葫芦庙!葫芦,是胡虏。庙,是朝廷。胡虏朝廷,所以极险,提醒读者“隔壁”,要仔细看。崇祯的“隔壁”,便是金国,胡虏朝廷,在第一回已预演。
贾雨村吟“玉在匮中求善價,钗于奁内待时飞”时,“恰值士隐走来听见”,说明甄士隐与玉、钗,和甄贾、时飞有关。玉求善贾,钗待时飞,玉、钗显然指黛玉、宝钗。下句钗待时飞,出现雨村字,上句玉求善贾,则关甄士隐,也是贾雨村说给甄士隐听的,还是暗示甄士隐和林黛玉的关系。“君子之道费而隐”,甄士隐是君子,读书人都知道:君子如玉。
甄士隐义赠银衣,又说“十九日乃黄道之期”,贾雨村对甄士隐说的这个“十九日”的“黄道之期”,却“并不介意”,未当面表态。但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了,留下话与和尚转达甄士隐,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显然是强调“十九日”的“黄道之期”,注意“黄道黑道”的话,是“和尚”转达的!是“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后面三月中旬的火灾,也是“和尚”引发的!红楼作者在这些事件中,特意设计了“和尚”来贯穿,“十九日”,“黄道黑道”,三月火灾,都跟“和尚”有关,读者要注意到“和尚”,和“十九日”的“黄道”,不能读到“十九日乃黄道之期”的话“并不介意”!
正月十五,霍启(祸起)丢了甄英莲。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竹篱木壁者,朱木也,因劫数,甄家烧成了瓦砾场。前文说过,崇祯亡国,是满清、农民军、自然灾害的持续打击、内外交困的结果,不是哪个单方面的原因所致。“葫芦庙”是胡虏朝廷,“和尚”是李自成,火灾是自然灾害,涵盖了这个“劫数”的主要方面。为什么说“和尚”是李自成呢?李自成幼年家穷,生活困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这是第二次强调,水旱不收,鼠盗蜂起,还是说“劫数”的这几个原因:水旱不收是自然灾害;耗子在书中一直指雪满的薛家;盗是名词,不是作为“盗香”的动词,是大盗,盗贼,流寇,不是小偷。比如《庄子》中的盗跖,是个“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的大盗,复姓柳下,名跖,人称盗跖,而不称其本姓。“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跟李自成、张献忠是同类人物。这些鼠、盗,“抢田夺地”,不正是崇祯朝满清、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吗?“鼠窃狗偷”,重复强调“鼠”偷窃。书中这些描述,直指甲申之难,以及耗子偷玉。
回头再看“和尚”转达甄士隐“黄道黑道”的话,“十九日”是“黄道”?还是“黑道”?三月十九,李自成破京,大明亡国,崇祯上吊!这个“十九日”,是甄士隐说的,甄士隐为什么说“十九日”?因为甄士隐预演的就是真事隐的崇祯帝。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9 16:5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楼主| 发表于 2022-7-23 15: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崇祯皇帝朱由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飚城

飚城




103 人赞同了该文章






几年前,我靠着一套《明朝那些事儿》打发走了我的仓管生涯,虽然上班看书有些不务正业,但做仓管和做保安其实一样样的,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尽量让人感受不到我们的存在的意义,财物平安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

言归正传,我在将近半年的时间啃完了这套书后,产生了一个最大的疑惑:末代汉皇朱由检究竟何许人也?牌面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明朝第16位皇帝,木匠朱由校的弟弟,泰昌皇帝的儿子万历皇帝的孙子。但牌底我想很多人未必识。今天,我姑且壮着胆子在这里论一论,揭一揭底牌:

虽然历史是可以任后人描绘的,但历史观不能,不能苛求每个人的历史观相同,但至少在定论出来之前不能南辕北辙,对一个人的历史争议都应该在有效范围,否则一切都是戏说。

比如拿崇祯本人来说,你可以说他有缺陷,但不能说他是昏君,你可以说他能力有限,但不能说他是亡国之君。我们历史课本里接触到崇祯是和景山那棵歪脖子树联系在一起的,农民起义、李自成破京、崇祯上吊——历史课本里的崇祯形象是如此干瘪。以至于我感受不到半点汉人国破的悲壮感,后来,我想是不是因为不是第一次,就没有感觉了,但崖山之战南宋亡国同样无感,我们记住的末代昏庸的皇帝和诸如贾似道和魏忠贤这样的大权奸,是因为为亡国找替罪羊的工作我们一直很擅长,但在这样的浩劫中寻找正面力量和历史痛感的却似乎没有,我们记住文天祥,可能只是因为他的《过零丁洋》,但大崇祯十七年,被记住的忠臣良人趋近于无,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和比他们更灰暗的洪承畴、左良玉却似乎很难让人记住。

在大崇祯年间唯一能被人记住的袁崇焕始终都只是一个二流人物。袁崇焕是广东人,这让我想起了鞑子统治末年闹革命的康梁和孙党,由历史发生过的种种,你会闹不明白一件事:在明清末年,在天下大变之际,在国家领导人交出它的接力棒的时候,这些人不负众望地会把这根倾注着无比信任的接力棒变成恶臭无比的搅屎棒,我没有地域歧视的意思,否则我会拿洪秀全出来说事,但以上这几位,尤其是袁崇焕和康有为,你很难袒护他们,他们不是坏人,但他们难逃历史的问责,他们可以不开车,但不能出车祸,尤其是国家这辆车。

放眼明朝,二流人物居多,尤其到了末年,怎样区分二流和一流,很简单,一流可以力挽狂澜,二流不能,说他袁崇焕是二流一点不冤,当他说五年复辽的时候已经可以判断是了。问题是为什么要朱由检为袁崇焕的事情埋单?说什么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我不这么认为,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才是自毁长城,朱由检唯一的错就是错信了一个车大炮的人,还当了真,认真就受了伤,伤愈了心肠就硬了,心肠硬了手就不听使唤了。

首先必须澄清,错信袁崇焕不是朱由检的智商问题,我不认为一个以一己之力推翻阉党的人会存在智商问题,他不但智商没有问题,相反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甚至聪明得有一些自负,他信任袁崇焕基于一点:至少他会打仗,放眼全朝,无人可用,有一个人可以去打仗,可能会平辽,为何不用?袁崇焕也知道这一点,从平台召对时皇帝的神情和对自己的真切就可以感受到这种信任,但他没有珍视这份信任,受宠若惊可以原谅,但不能因为要掩饰内心的惶恐而满嘴忽悠,什么尚方宝剑什么五年计划,能拿的全拿,能扯的全扯,不用退路。那么问题来了,朱由检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袁崇焕?因为他把袁崇焕当做救命稻草,朱由检认定一个人和一件事,他就不回头,毅力非常干劲十足,在朱元璋所有后代中,数朱由检最相似。

从袁崇焕的下场看,朱由检太狠毒,很多人说这就是朱由检的短板:感性、女性特质、由爱生恨,我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因为这个,由爱生恨能扯上一些边,女性特征真谈不上,相反他很理智,是因为保全意识痛恨结党才凌迟了袁崇焕,崇祯初年,一个少年从兄长手上接过江山,是时的江山已风雨飘摇,接手是死,放任更死,他不能不接,他杀阉党,惩贪腐,裁冗员,树新政无处不是陷阱,其实他没有什么选择,选来选去无非两条路走,一条自己折腾死,另一条看着别人折腾死,他选前者,因为他不想像他哥他爸他爷那样看着家业被人玩垮玩坏,他想自己做一次主。

我为什么想知道朱由检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因为1644年那个悲情的夜晚在我脑海挥之不去。选择死社稷的君王朱由检长发覆面地吊死在歪脖子槐树那个画面太亮,它让我有抑制不住去揭秘的冲动,当我每每在翻看到历史的这一页的时候,作为一个苦苦在寻求自己历史观的人,如何不让自己去探寻这一故事主角的真实面目。

朱由检幼时丧母少年丧父,父亲不得宠,好不容易熬来皇位,却做了大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哥哥上台加速了政体的腐化,到自己接手的时候,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积弊难返,“明朝”这件生物体基本已经宣告死亡,只是分彻底死亡和植物人两种状态,而选择哪种状态完全取决于朱由检的个人态度。

从朱由检上台后种种表现来看,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机会已经在隆万改革的后期丧失了,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加上魏忠贤的简单粗暴,基本上就折腾得这个王朝只有最后的一口气了,朱由检的出现的意义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上三代赎罪和找回明王朝应有的最后体面。三百年前,为驱逐蒙古人回草原,朱元璋因运而生,带着一种顽固的农民思维来运作这个帝国,守家护院般经营着这个国家,不抢人一毫,也不会许人一分,保守到脚。子孙多承袭了这种保守农民的特质,这也就解释了有明一代为史上最硬一朝,朱由检也不例外,甚至将这一特质愈演愈烈:崇祯从政勤勉,不止当朝,在历代皇帝中鲜有与其相比者,节衣缩食,內帑几乎无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不如人的人,一个对自己严格的人对别人严格有何不可,尤其当他是皇上的时候,这毫不过分,但诸臣误上,换五十相也无济于补,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严厉苛责刻薄寡恩,崇祯一直被诟病,在所有对朱由检的评价当中,除当年明月外没有一人给他一份怜悯和尊重,谈其功过是非用的全都是以果导因成王败寇的思想。其实结论很简单,崇祯从掌国到殉国,表现出所有的激进和极端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为了证明一点:他不会低头,也不会妥协,宁折不弯。

在后世给予崇祯的评价中,大多极端失真,有的谥号虽侧面描绘了他的面目,仍不实不全,个人认为在朱由检所有谥号中,唯“烈皇”二字最相称。

编辑于 2020-11-25 10: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6:44 , Processed in 0.0556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