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善
“前有敦煌,后有瞿昙”这是对藏传佛教寺院瞿昙寺壁画的最好的赞誉,作为继敦煌壁画之后又一座壁画艺术的高峰,瞿昙寺壁画内容之丰富、保存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填补了明清壁画的空白。特别是回廊壁画有一副《深山朝佛图》在学术界专家和学者引起格外关注,这幅壁画为建文帝曾经到过瞿昙寺提供了佐证。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靖难之役”的故事,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削弱功臣的兵权,就派他的儿子们去做藩王。但没想到的是这些藩王们个个野心勃勃,背着朱元璋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后来朱元璋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皇帝继位后,明显感到这些叔叔们威胁着自己的皇位,于是决定除掉这些藩王。要说这朱允炆,在削藩这件事上,还果断迅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除掉了四五个藩王。但是,事情不是完全顺着朱允炆的意愿发展,公元1399年,坐镇北平的燕王,也就是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对朱允炆的削藩行为极为不满。于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也就是以清除朝廷奸臣为理由,发兵南下。公元1402年,就带着军队攻下长江,直逼皇城,最终取代建文帝朱允炆,从一个藩王就翻身变成了明朝历史上的永乐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不过,在这段众所周知的历史中,有一个问题其实一直都扯不清,道不明——那就是朱允炆的下落之谜。说到这,朱棣当了皇帝,朱允炆还有好果子吃吗?要么就直接拉出去,咔嚓给斩了,要么就把他幽禁起来见不到天日。这可能你就有所不知了,当初,朱棣带兵赶到皇宫的时候,宫中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他连朱允炆的影子都没见着。后来大火终于被扑灭,朱棣就派人把现场清理了三天。结果,朱允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几百年来一直都是一个谜。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朱允炆看到大势已去,于是命人放火,带着马氏皇后一起跳火自焚了;一种说,他没死,而是逃到了江西三清山,在那里隐居,还有人说他坐船逃到了东南亚。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十分确凿的依据。不过,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推断,说朱允炆很有可能逃到了西北地区,那具体在哪儿呢?在青海省乐都县的马圈沟口,并在那里的一处宅子里度过了他的一生。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马圈沟口离当地县城乐都县大约21公里,就在这个马圈沟口,有一个长方形的院落,这个院落占地2.8万平方米,平展空阔,前后左右还挺对称,有围墙的大宅院。专家说,这就是朱允炆最后归隐的地方。那这个大宅院,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只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名叫瞿昙寺。
全国寺院众多,关于这个瞿昙寺的建立,寺院中存有物证。《明史稿》中有记载,在瞿昙寺的宝光殿内,立着一尊体积不大的佛像,这个佛像就是瞿昙寺的开创僧人三罗喇嘛。为了传扬佛法,他游历到青海的海心山修行,当时正值朱元璋统治初期,元朝一些残余势力,经常在西北一带活动,所以国家的政治局势并不怎么稳定。为了稳固局面,朱元璋就派手下的大将蓝玉到青海东部地区,追剿元兵残部。当时,一些搞不清情况的藏族部首,以为要打仗,所以吓得四处逃窜,元兵残部则借机搞分裂。在这样的情况下,三罗喇嘛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声望,给周边各个部落写信,劝他们安定下来归顺朝廷。在他的劝说下,青海东部的各个藏族部落,真的就归顺了朝廷。《明史稿·列传第三百二·西域二》记载:“初,西宁番僧三次为书招降罕东诸部,又建佛刹于碾伯南川以居其众。至是来朝贡马请敕护持,赐寺额,帝从所请,赐额曰瞿昙寺。”[1]记载的就是这事情。后来朱元璋知道了这事儿,他非常感谢三罗喇嘛,于是让他创建佛寺,佛寺建成后,朱元璋赐寺名为“瞿昙寺”,同时还封三罗喇嘛为西宁都纲司。三罗喇嘛就成了瞿昙寺第一代开山僧,瞿昙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朱允炆为什么会选择逃往遥远的西北,归隐瞿寺呢?你要知道,从南京到青海路途遥远,现在坐火车要30多小时,甭说走路或坐马车了。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人,什么人呢?耿炳文,他是明朝的开国将领,他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在朝廷因功封为长兴侯,建文帝的姐姐,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这样,耿炳文和他们之间,是皇亲国戚关系。到了洪武十九年的时候,他被派到青海驻守西宁。到了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朝廷任命他为征西将军,驻守边疆。所以他在青海这个地区,是当时军事上的最高长官,也是政治上最主要的人物。在当时,整个青海地区,基本上是耿炳文的势力范围。如果把朱允炆安排到这里,有耿炳文罩着,也算很安全。而瞿昙寺呢,如果你不是去烧香拜佛,一般人也不会去光顾那里,相比其他地方,也算比较隐蔽。正是基于这两点,瞿昙寺就成了朱允炆的藏身之所。
朱允炆选择往西北方向逃跑,这是第一种推测。
还有一种传说,颇具传奇色彩,也令人信服。在乐都民间,有一个朱允炆的传闻,朱允炆出逃后,到过云南,去过四川,然后在甘肃兰州,停留过好几年,最后才到达瞿昙寺。虽然是传说,后来有人在《渭源县志》中发现了与这个传闻一致的内容。那么,朱允炆为什么会到瞿昙寺呢?到了永乐开始那几年,建文帝去了哪里,朱棣都没有发现,他派很多官员到全国各地寻找。乐都,明代时,叫碾伯卫。建文帝在兰州的时候,已经被永乐皇帝有所察觉,所以在公元1412年,永乐皇帝朱棣就派了一个武当山玉虚宫著名的道人孙碧云,来到兰州明察暗访,引起了肃庄王朱楧的注意,朱楧是暗中保护朱允炆的。他把建文皇帝,秘密地从兰州送到乐都,也就是当时的碾伯。朱棣继位后,因为他对朱允炆没死的传言,从来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下令搜查朱允炆,这是历史事实。
为躲避朱楧孙碧云的寻访,朱楧派杨刚忠带人把朱允炆秘密地護送到瞿昙寺。
今天,距离瞿昙寺大约十几公里处有一个杨家村,全村500多人,所有的村民都姓杨,在整个乐都地区,世代流传着当年杨氏先祖带着族人护驾的故事。
当时碾伯地区行政长官就是杨刚忠。杨刚忠弟兄俩,还有一个姓徐的,一个姓刚的,四人是结拜弟兄,当时他们奉了肃庄王朱楧的命令,保护建文皇帝。而这杨氏兄弟俩如果要保护建文皇帝,被永乐皇帝知道了就要满门抄斩,所以杨刚忠把他的弟弟改名为盛乐登,这杨家盛家就是一家人。到现在乐都这个地方,说杨盛是一家,不能通婚,一直遗留到了现在。四个姓氏的人护驾,传说的是有名有姓。
但这是不是真的呢?杨家村有一位老人拿出了清朝嘉庆年间流传下来的家谱。乐都《杨氏宗谱》续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当时的碾伯举人、吏部楝选知县许润所撰的序文曰:“明洪武八年,祖刚忠公召人内廷,后扈游瞿昙寺,起籍西宁卫碾伯所干户”,“杨氏之先于前明洪武间护驾瞿昙,授碾伯所干户职”。乐都杨氏系弘农杨氏后裔,其一支自明初徙居乐都以来,后裔遍及全县23个乡镇,各支杨氏宗谱尽管修谱时间有迟有早,但世系宗图十分清晰,有关源流及始祖杨刚忠护驾瞿昙的记载一脉相承,真实可靠[2]。家谱中写到,杨氏家族的祖先,在明洪武八年,从浙江省仁和县迁到青海乐都,并扈驾瞿昙授千户职。“扈”是随从的意思,“驾”专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老人说,这“扈驾”瞿昙,指的就是保护朱允炆。另三个盛家、徐家、刚家的家谱中,都有一段相同的内容。在家谱中,写序文的人,大都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所以可信度是挺高的。而且,除家谱外,在杨氏族人杨元林家中,珍藏着一幅杨氏宗谱图。这宗谱图上,杨氏祖先杨刚忠,身穿明朝官服,头戴官帽,从官服上的图案可以推断,杨刚忠当时应该就是一个武官,这跟护送建文帝所需要的身份相吻合,这也证明杨氏祖先保护建文帝来到乐都县瞿昙寺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杨氏家族护送朱允炆这一点,青海省政府参事谢佐先生有一点疑问,扈驾的意思就是追随一些王这样高层的人到这个地方来,这个有各种原因,我看杨氏家族给他们封的好像是千户,这就是说,他们是土官,那就说明,他们很早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土流参治。他们有一定的地位,但不一定就是护送建文帝的,但谢佐也拿不出证据证明,就一定不是建文帝。而且,他也认为朱允炆确实到过瞿昙寺,而且证据就藏在瞿昙寺内,什么呢?一幅壁画。整个壁画采取了连环画形式,反映的是释迦牟尼本生图,从他的降生到他的圆寂,这个过程宣传的是佛法无边,然后佛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反映。但是画出来的画面,除了佛像释迦牟尼,还有一些其他人物,都画的是明清时候,特别是明代的服饰打扮。另外还有,就是《深山朝佛图》与释迦牟尼本身是没有一点关系的,《深山朝佛图》有关于建文帝曾经到过瞿昙寺的佐证,就隐藏在这幅画中。画中一位身伴随从的高僧,在深山中盘坐修行,面貌祥和,这高僧给人的感觉,非常年轻,他周围是赶着牦牛的藏族信众,手提奶桶,身背酥油,整个画面看起来十分和谐。然而,在这幅画的左边,却有一群举着大旗,身穿盔甲的马队,就好像是官府派出的马队,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一样,这就暗示了曾经发生过建文帝在这个地方修行的一些事情吧。在高僧身边出现身穿盔甲的马队,其实跟整个画面的意境和主题是很不搭的。但正是这个不协调的背后,隐藏着不一般的历史信息,这位看起来年轻的高僧,应该就是建文帝。而这些军队呢?也是为了保护他而存在的。
瞿昙寺被称为“高原小故宫”,为什么呢?因为它有鲜明的汉式皇家建筑风格。
首先,从高处俯瞰瞿昙寺,整个寺院以一条中心线为轴,前后左右非常对称。从山门殿,也就是从瞿昙寺的大门往里走,一共有三进院落,往后依次是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筑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和香趣塔、大钟楼、大鼓楼等。按藏传佛教寺院的核心风格,应该是藏式建筑为主,但瞿昙寺建筑是一副汉式模样。在这样一个远离中央朝廷的地方,为何会惊现一座汉式风格的寺院呢?
除此,瞿昙寺还有更加特别的地方,更能说明朱允炆在这里住过。有人认为,建文皇帝归隐瞿昙寺,是确有此事的。其一,就从瞿昙寺建制的规制来说,我们从瞿昙殿、金刚殿、宝光殿屋顶上看,它是有佛床的,有佛床就是佛堂,那就是佛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看隆国殿,上面是没有佛床的,说明隆国殿不是供佛居住的地方。其二,隆国殿不仅仅没有佛床,它的房顶,以及屋顶装饰,也极其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它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风格,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是最高档次的皇家建筑。说明瞿昙寺这就是一个宫式的宫廷建筑,具有皇家式的建筑特征。重檐庑殿顶那是什么?就是古代汉族建筑的最高等级,它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因此又叫作五脊殿。在封建社会,好像都要与等级挂钩,这屋顶也不例外,它被分成了8级。重檐庑殿顶是一级,只有身份最尊贵的人,才配拥有它。百姓眼中的天子、皇帝,自然就享有最高等级的东西。现在的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就是我国最大的重檐庑殿顶。而瞿昙寺隆国殿的屋顶和太和殿是一模一样的。隆国殿除了最高档次的屋顶外,它的细部的结构竟然也和故宫非常一致。隆国殿这一建筑,依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前身奉天殿建成的,不管是它的大的构建,还是一些细部,跟故宫是非常一致的。包括它的门窗,门窗上那个簇六雪花纹,它也是故宫独有的。它屋顶上的那些吻兽,包括正吻,屋顶上的戳兽、小跑、套兽,都非常一致。隆国殿两边的抄手斜廊,在全国独一无二。故宫奉天殿,也是有抄手斜廊的。这些细节,和在殿中保存的一些文物,也跟故宫是非常一致的。这些都为建文帝曾经隐居此地提供佐证。还有一些用花斑玉制的器物座,花斑玉不产自青海,它源于河南浚县,浚县因有花斑玉而著称。花斑玉在中国封建社会属于皇家的专用品。花斑玉须弥座,颜色有些乌黑,但边缘部分的祥云和莲花雕饰反倒更显精美。在这个须弥座前面,有一块高约2米的木牌,上面用汉、藏、梵三种文字写着“皇帝万万岁”的金字,周围还有龙、莲花、牡丹这样的装饰,制作十分精细。再看木牌背面刻着“大明宣德二年初九日,御用监太监孟继、尚义、陈亨、袁琦建立”的字样。
专家推测,隆国殿建成的年代,是在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这时,永乐皇帝朱棣已经去世多年,但是,倘若朱允还活着,也不过是五十的老者。专家认为,这个木牌上的皇帝,很有可能指的就是建文帝,而这个隆国殿,很可能就是朝廷为建文帝建的。你可能要问,朝廷不是要追杀建文帝吗?那为什么又反过来建这座佛刹呢?永乐皇帝自从登基之后,他做皇帝的二十二年时间中,建文帝是隐姓埋名,四处躲避的。当永乐皇帝驾崩以后,他的儿子洪熙皇帝朱高炽继位以后,就改变了其父亲执政的方略,实施仁政,而且大赦天下,尤其对建文皇帝和追随者、庇护者,下开赦令。所以,这个时候,建文皇帝在瞿昙寺就可以露面了。这时的朱允炆遇到了朱高炽这个开明皇帝,在瞿昙寺过上了自由生活。当时修建北京故宫的人马来到青海乐都南山,这样北京故宫打的风格就复制在这风水宝地的山洼洼里了。如果只是为三罗喇嘛的贡献,就修建一座皇家规格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