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5|回复: 0

铁木健//铁改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13
发表于 2022-7-31 16: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氏族谱》:流沙河先生谈铁改余
2021-08-24 23:24:23 来源: 家谱研究                                                    举报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笔者所藏清代光绪年间抄本《余氏族谱》中,记载了铁木真(成吉思汗)家族谱系及其大量子孙的传奇故事。
《余氏族谱》中的神秘传说


清代抄本《余氏族谱》封面及内页
徒弟陈国辉在古玩市场地摊上买了一册清代光绪年间抄本《余氏族谱》,说是孝敬师父,知道笔者喜欢这个。笔者粗略一翻,大吃一惊。原来这《余氏族谱》序中,竟然有一段成吉思汗家族世系考证:“稽我祖始姓奇渥温,其先尧时人,本胡地蒙古部人也。奇渥温名孛端义儿,母亲叫阿兰。传说她在一天夜里见一束白光入窗,化为神感而孕。生子取名孛端义儿,其相貌奇异,沉默少言,长大后成为蒙古部落首领。传了十代,其势力愈大,其第十代子孙名铁木真,有大志,并吞诸部落,在宋临宗开禧元年称帝,号大元太祖皇帝。与宋金争战,四十三登大位,在位二十三年;崩,太子立,号太宗,在位十三年;崩,太子立,号定宗,在位八年;崩,太子立为宪宗,在位九年;崩,弟立为世祖文武皇帝,名忽必烈。忽必烈生于宋宁宗嘉定八年,志气恢宏,领各道军队伐宋,而一统天下。寿八十,在位十六年;崩,皇孙铁木尔立,号成宗,改年号曰元贞、曰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健为南平王,食邑湖南,生九子一女。”这里的“奇渥温”即“乞颜”的另一叫法。《元史·太祖纪》记载:“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讳铁木真,姓奇渥温氏,蒙古部人。”哇,真的假的?这可非同小可,如果这段记录是真的,成吉思汗的直系血脉不就藏就在我们四川乡野间?
《余氏族谱》中记载:东路元帅铁木健乃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五世孙。铁木健娶张氏、洪氏为妻,戎马生涯,四十岁尚无子嗣。母亲潘氏盼孙心切,天天行善积德,斋戒吃素,沐浴行香,求神拜佛。此举终于感动了上天。一天,来了个疯疯癫癫的跛脚和尚登门乞讨猪头肉吃。铁木健不敢怠慢,请进家中,天天好酒好肉款待,供养三年。临别前,僧人送给铁木健一些金丹。告诉他和母亲潘氏:“尔家好善,上帝定会赐尔九男一女。仙游之时,葬在牛眠山下,日后坟上长茅草时,说明会有大难临头,这时只要尔子孙折铁更姓,便可免此难。”日后果应其言。
九子十进士的故事

《余氏族谱》记载铁木健与张氏洪氏共生九子一女,张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洪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十人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太守、尚书一级高官
再看看《余氏族谱》的记载:余氏先祖铁木健,初为“东路不花元帅”,后授封“两平王”(一作“南平王”),统管湖广行省的内属国王,封地为湖广麻城。铁木健与张氏洪氏共生九子一女,张氏生秀一、秀二、秀三、秀四;洪氏生庚五、庚六、庚七、庚八、庚九。女名金莲,赘一婿,赐姓铁名弦。九子一婿俱中元朝进士,官至太守、尚书一级的高官。旧谱还记载了铁氏九子改姓前后及迁徙地址:秀一公铁承良字德元,改余清。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江南江西;秀二公铁承勋,字德朝,改余桢,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嘉定、峨眉、洪雅、乐山;秀三公铁承模,字德贞,改余醇,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成都、华阳;秀四公铁承猷,字德辅,改余和,元进士授太守,子孙传于四川温江、郫县、汉州(广汉);庚五公铁承业字德弼,改余藩,元进士授刑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宜宾、顺庆、南溪;庚六公铁承改,字德成,改余垣,元进士授兵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青神、眉州;庚七公铁承德,字德胜,改余屏,元进士授吏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夹江、井研、仁寿;庚八公铁承光,字德隆,改余翰,元进士授户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遂宁、重庆、夔州府;庚九公铁承英,字德兴,改余芳,元进士授礼部尚书,子孙传于四川荣县、威远、富顺、犍为。
到了明代,庚六公有个后裔名叫余子俊(按:子俊明初人,去元未不远,又与修《元史》宋公善,故所记无不详实,此一据也)的,当过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谥肃敏。有诗曰:
我祖源流麻城人,伊来西蜀不知春。
虽然百世儿孙属,都是全家骨肉亲。
在昔英雄偏烈烈,而今礼乐更新新。
目前穷达当相识,万朵桃花一树生。
还有一首诗曰:
由来始祖受元封,食邑湖南转蜀中。
本是一根源起发,万枝万叶任西东。
牛眠梧凤起威武,筍出长林盛业隆。
礼乐传家千万载,诗书依旧祖先风。
十进士铁改余逃隐西南
接着,《余氏族谱》又记叙了“九子十进士逃亡的故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铁木健的九子一婿面临被诛杀的危险。为了避免满门抄斩之祸,九子一女携带家属及随从数百人往西逃窜,逃至泸州凤颈桥,准备从这儿分散逃离,各奔东西。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蒙元皇族,十人焚香对天,盟誓:我十人子孙,永世相亲相认,倘若违背,不认宗支,短命生癞。最后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十句诗是:

《余氏族谱》中关于铁木健一支的记录

《余氏族谱》记载了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铁木健的后人面临被杀的危险。为了避祸,逃至泸州凤锦桥,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
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巾作乱入西涯。
泸涯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余姓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百千家。
十人失散归何处,悲伤思我又思他。
否泰是天终是命,如梦云游浪卷沙。
这首诗笔者曾专门请教过流沙河先生。先生讲:“这首诗中所谓‘泸涯’,是一个地址,应该抄错了。有的《余氏族谱》作‘泸阳’的。那它到底在哪里?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原研究员李先生考证说在安徽泸州府。我认为不对,从余家十兄弟分布的地区来看,皆是以泸州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开来的,而泸县就有一座桥叫‘福集桥’,‘凤’与‘福’是双声字,可以对转;‘颈’与‘集’也是双声字,可以对转,古代这里可能叫‘凤颈桥’,说这桥的样子很像一只凤凰的颈项。”
流沙河先生:祖先也骗人?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大慈寺茶聚,笔者就“铁改余”这个问题请教过流沙河先生:“据说先生也是铁改余?”
流沙河先生告诉笔者:“是的,我当小孩子时候,祖祖辈辈都有一个规矩,小孩子每天早上醒来,大人都要扯着小孩子的耳朵大叫三声:‘记到!我们是蒙古人的后裔!’我家祖上神龛子上刻有一副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齐家声。’肯定是说我们祖先的,但我们《余氏族谱》是清代中期修的,可惜没有康熙入蜀以前的。”

笔者带着自己收藏的《余氏族谱》,于大慈寺茶聚时,向流沙河先生请教
流沙河先生继续摆:“我查了旧谱,我们这一支余姓祖上,住在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的地方。始祖良正公,康熙年间入川。再往上推,良正公之父是同吾公;同吾之父是泗春公。老族谱上记载,二公皆葬在军旺庄余家湾。良正公之子为‘允’字辈,孙为‘绍’字辈,曾孙为‘心’字辈等排下去。”
“良正公任武职,康熙初年奉调四川成都,见城已毁,便去职为民了。先移家资阳县,后迁居彭县隆丰场化成院侧,在此终老。其子余允信迁居金堂县外北大小寺,插占百亩,娶本乡黄姓女子为妻,协力垦荒。余允信算是金堂县我们余家的一世祖。他有二子,余绍唐行医,余绍虞读书。传到孙辈,余怀管理家业,人丁兴旺,田产增至千亩,虽已致富,犹勤劳作。又传到曾孙辈,其中余纯笏迁居金堂县城,修建槐树街的余家大院,时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六年了。我的曾祖父在清同治年间考中二甲进士,任过广汉县官。他去世时人已经糊涂了,口中一直在说什么‘新都县城隍庙有人来接他了’。于是,我们余氏子孙都认为老爷子去了阴曹地府,派到了新都县做城隍菩萨。所以,每逢金堂县槐树街(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余氏子孙生病了,都要派人到新都城隍庙去进香,祭祀曾祖,叩求庇佑。”
笔者问道:“余姓后裔是否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铁木健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流沙河先生说:“铁木健在蒙古正史上查不到,四大旧谱包括青神谱、西昌谱、云南谱、川南谱,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记载了‘铁木健是元成宗同父异母的哥哥’。你想,他妈妈在嫁给皇帝之前就生了铁木健,铁木健的父亲就可能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只是铁木健的父亲史书上不可考。”
“另外,古代笔记《草木子》上,列出‘平西王’‘补花元帅’,也没有‘铁木健’。内蒙古社科院的专家查到历史上有叫‘铁米吉’‘铁米兹’的,但后代的谱又没有记载。铁木健这个人是最关键的,不过要搞清楚,恐怕要花些工夫在历史书籍中去查找铁证。”
笔者问道:“听说先生曾去信泰州寻根问祖?”
流沙河先生答道:“是的,我们那一支余氏曾流落到苏北(现在泰州市),是三百年前入的四川,可惜没有入川前的老家谱。大约到了清代,才留下家谱,入川以前的历史都是代代口传的,我记得祖宗牌位木板上写有‘泰州大圣村军旺庄’。”
“前几年我曾委托扬州市文化局的同志,按家谱上所说‘泰州府’‘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的记载去查找。他们去了,找到了‘大圣公社’‘军旺镇’,可就没有找到‘余家湾’。那里也没有余姓大户,只有在八十里以外的‘桑井村’找到大量余姓家庭,他们也说自己是蒙古人的后裔。”
“文化局的同志找来当地地方志再查,发现这支余姓家族和我们的那支对不上。泰州市电视台来接我,请我去,说欢迎我回去认祖归宗。我说不对,小地名之间不可能差那么远,更不可能在八十里以外。我没有去,去不得,不能乱认祖归宗。”
看来流沙河先生对历史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谨慎的。
余家湾余氏祖地终于找到了
2017年10月31日,笔者又去拜访流沙河先生。喝了几口茶,我们又聊到《余氏族谱》。流沙河先生说:“我和弟弟余勋禾去年去了一趟江苏泰州市,同行的还有泰兴市文联的四个同志。非常感谢他们陪着我,他们找到了余家湾余氏祖地,还找到了余家祠堂、余家庙,又找来当地明代编修的余氏老家谱,我终于搞清楚我们这支余姓不是‘铁改余’姓。我要感谢当地的文史专家张建同志,他考证‘大生公社’,现在叫‘大生村’,距离‘大生桥’十二里,古代叫‘郡王庄’,现在叫‘蔡家庄’,有个‘桑井村’,又名余家湾,原来住着几千余姓。我们迁蜀祖先一定没有什么文化,把平仄声搞错了,过去讥笑他们是‘平声蛮子’。突然发现,以前我可能被入蜀第五世老祖宗给骗了。他们在清初时,与青神那支‘铁改余’姓的余氏联了宗。当时或许那支‘铁改余’的势力很大,我的老祖宗或许在他们的‘动员’下就附会上去了。或许是我们入蜀先祖没有老谱,在修族谱时,就以‘铁改余’的资料,作了自己先祖的资料。我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我家祖上神龛子上那副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齐家声’,九江对四谏,‘四谏’是指宋代庆历年间的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位谏官,皆敢直言。可能是祖上余靖曾给皇帝上过书,提过意见,这显然与‘铁改余’的历史没有关系,当时只是有点怀疑。没有铁证罢了。”
余靖别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终谥“襄”,宋仁宗朝谏官,官至工部尚书。欧阳修所撰《赠刑部尚书余靖襄公神道碑铭并序》上说:“余氏世为闽人,五代之际,逃乱于韶。自曾高以来,晦迹嘉遁,至于博士府君始有禄仕,而襄公继之以大。曲江僻在岭表,始兴张文献公有声于唐为贤相;至公复出为宋名臣。盍余氏徙韶历四世,始有显仕,而曲江寂寥三百年,然后再有闻人,惟公位登天台,正秩三品,遂有爵士,开国乡州,以继美前哲,而为韶人荣……公为人资重刚劲,而言语恂恂,不见喜怒。自少博学强记,至于历代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外鐕浮屠,老子之书,无所不通。”
史料上记载,余靖生有三子六女:长余伯庄,殿中丞,早亡;余仲荀,太常博士;余叔英,太常寺太祝。孙子四人,余嗣恭、余嗣昌皆太常寺奉礼郎;余嗣隆、余嗣徽未仕。
流沙河先生继续说:“我们入蜀余氏有十六班辈:允、绍、心、纯、克、鸿、懿、勋、奎、璋、庆、达、孟、进、臻、荣。‘克’字辈有四个儿子,所以我们老家有一块匾就叫‘四兴堂’,希望他们能兴旺发达。”
城厢镇老屋寻旧影
2010年9月的一天,笔者有幸陪同流沙河先生回老家金堂(现青白江城厢镇),作了一次小小的寻根之旅。我们先到流沙河先生弟弟余勋禾家里,他带我们穿过城厢糠市巷,往左转便进入槐树街。槐树街在城厢镇西街中间,名为街,实为一条不宽的小巷子。槐树街的老墙斑驳而沧桑。大约两百来米长、七八米宽的小街上,住着何姓、余姓、范姓三个大户人家。从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走出过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成都大学前副校长何寿以及流沙河先生。
沙老指着小巷里的房子,告诉笔者:“这里曾是清代官员何元普的何家大院。何家大院门前过去还有一块大匾上书‘大夫第’,因为他曾作过清朝二品按察使。如今他的后人何寿先生仍住在大院的一个小角落里。你看,这条街上还有李洪波的‘李家院子’、朱家的菜园子,中间有一座土地庙。对面是‘何家小院’,还有‘米家花园’。”
再往前走,便见一段古老围墙,这里就是沙老的老宅——余家大院,一如《锯齿啮痕录》中所描述的,“从西街拐入槐树街口,遥望老家门墙内的五棵大槐树(流沙河先生纠正为三株),浓荫可爱,上有栖鸦聒噪……”

流沙河先生指着老宅石拱门上题写的“毓秀”二字讲解给笔者听彭雄摄
余家大院大门不在了,不过遗址还在,前面搭建的一间房子遮住了原貌。我们从侧面进去,有两个砖石小拱门呈左右对称,右题“毓秀”,左题“延英”。笔者不解,忙请教先生。先生答:“毓秀,培养读书人也,毓,培育;秀,人才。这里过去是书房。延,生长;英,花木。延英即花木繁貌。这里过去是花园,还有假山。”
流沙河先生还给笔者介绍:“这里是厅堂,原来有一块匾,上书‘龙飞凤翥’。另有中堂上书对联‘忠厚余地,勤俭家声’,中间题‘耕读传家’。后面是堂屋,供祖先牌位,左右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启家声’,还有匾曰‘国恩家庆’。”先生在他的《锯齿啮痕录》中写道:“我的老家在距离成都市八十八华里的金堂县城厢镇(该镇今属成都市青白江区)槐树街余家大院内,原是一个大地主家庭。我三岁那年随父母迁回老家的时候,家道早已式微,父辈们分了家,各自挥霍殆尽。我的父亲余营成这一房有田二十亩,算是小地主……”

笔者与流沙河先生在槐树街,老墙两百来米长,斑剥而沧桑余勋禾摄

流沙河先生与最小的弟弟余勋禾(右)一家重访余家老院子彭雄摄
余家大院,虽然搬入许多外姓居住,但整个院子基本完好,依稀还能看得见四合院庭院式建筑布局——分主房、厢房、书房等,老建筑百分之七十还在。先生还带笔者到他小时候与父母居住的那两间屋子参观。那六扇雕花大门居然完好如初。进入室内,先生道:“这里曾经放着一张书桌,我每天都在那里读书写字。”又指指旁边说:“这里放一张小床,我就睡在那里。里屋是爸爸妈妈的卧室,靠里有一扇门,那时就封了的,前面放一大梳妆柜。”
我们又来到余家后花园的一个角落里,那里有一小屋。先生说:“这是我‘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的地方。1967年我栽的女贞子树,嗬,你看,都五六层楼高了。”出了余家大院,当年的邻居廖家、许家都来送。走到槐树街尽头,便是西街。流沙河先生告诉笔者,那里曾立有一个小门牌,上书:“槐树街”三个字,落款题“光绪十九年”。可惜这块牌子已不知哪里去了。
“铁改余”孰是孰非
关于“铁改余”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铁木健”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2.“九子十进士”在元代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
3.余姓后裔是否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第一个问题,前面流沙河先生讲,“铁木健”在蒙古正史上查不到。有学者在《元史》《中国通史(蒙元卷)》等资料中查找,没有发现“铁木健”;元代《三公表》《宰相表》没有“铁木健”之记载。余成文先生称“铁木健”是“铁蔑赤”之子,忽必烈之孙。而忽必烈之子铁蔑赤,据《元史》记载早亡,没有后人。“铁木健”可能是他的儿子?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先生认为“铁改余”姓的先祖是铁木真。“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然而,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铁真金只有三子,并无所谓第四子铁木健(南平王)。有一种观点说,“铁木健”又作“铁木见”,可能是“铁木儿”的错写,繁体字“兒”与“見”非常像,很容易错写的,不过“铁木儿”太像少数民族名字,“铁木见”像汉族名字。既然要避祸,或许有人将错就错,进一步把“铁木见”演化为“铁木健”了。元朝贵族中叫“铁木儿”或“帖木儿”的就多了,我们读史就会发现,改朝换代中出现了太多的种族清洗,所以蒙古铁木儿贵族的这种隐身,既是一种相当明智的选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二个问题,“九子十进士”在元代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所谓“进士”有廷考进士,也有乡贡进士。“乡贡进士”的称谓是经乡试、府试两级的选拔,合格者被举荐参加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科考试,进士及第以才授翰林学士。而未能擢第者,则称为“乡贡进士”。乡贡所选之贡生与官学所选之举生是有区别的。官学中有资格参加礼部科举考试者,可由官学主管机构的官吏直接举荐。而乡贡之贡生则需要经过州(府)县两级的选拔,即乡试、府试胜出者,才有资格参加礼部贡院科举考试,乡贡进士的审核程序也相对烦琐。所以都笼统算是“进士”了。当时蒙古贵族家族超级有特权,在其祖宗封地或者近亲官僚管辖地,加上自己管辖地占用的大量科举名额,拿几个“乡贡进士”的文凭,不是难事。蒙古贵族家族中出现一门几进士,然后号称“九子十进士”,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个问题,余姓后裔是否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笔者个人认为,余姓有部分肯定是成吉思汗后裔。若干年后,当中国所有人的DNA数据库建立起来时,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中新网2006年6月2日电:据香港《文汇报》综合外电消息,一名温文的美国会计系教授汤姆·鲁滨孙经DNA测试证实是成吉思汗的后人,这是亚洲以外地区首位获基因测试的成吉思汗直系后人。2004年6月,科学家塞克斯推出了Y染色体研究的书《亚当的诅咒》,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播种者”。因为,800多年前,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一代天骄拥有了数十甚至数百名子孙。成吉思汗将他的Y染色体传给了儿孙,儿孙继承了他的蒙古帝国,获得了进一步传播的机会。现在,这个Y染色体不仅广泛存在于亚洲地区,而且已扩散到全球各大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10:04 , Processed in 0.0572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