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31|回复: 3

长兴侯耿炳文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060
发表于 2022-8-27 09: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长兴侯耿炳文:沙场殒命的一代忠烈,还是胆小畏罪的无耻之臣?                     
2021-10-09 16:04                     来源:                                     陶小明                                                
           
原标题:长兴侯耿炳文:沙场殒命的一代忠烈,还是胆小畏罪的无耻之臣?
             前言:
耿炳文,濠人(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老乡。其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在对抗张士诚所部时不幸战殁。时年23岁的耿炳文挺身而出,率领父亲的老部下一举攻克长兴。长兴占据太湖口的位置,与广德、宣城、歙县接壤,可谓
“江浙门户”

朱元璋在得到长兴之后大喜过望,在其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以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此后耿炳文坚守长兴十年,屡次击败张士诚所部,这把打开江浙门户的钥匙,始终牢牢地掌握在朱元璋手中。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特意封耿炳文为长兴侯,这是对他能力和忠诚的最大肯定。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剧照
此后随着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大明王朝的开国勋贵几乎所剩无几。而耿炳文却老而弥坚,不但成功躲过明太祖的屠刀,其子耿璇还被选为懿文皇太子朱标的女婿。耿璇的这重身份,摆明了耿炳文将在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可以辅佐朝政。可惜随着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靖难成功,正牌皇帝朱允炆自杀殉国,耿家作为前朝余孽自然也逃不了清算。但是耿炳文之死,恐怕并不是像《明史》上说得那样简单。
正史中耿炳文的结局
在《明史》之中,耿炳文的结局非常明确。其在南京城破,皇帝归天之后依然苟延求生,投靠燕王。如此不顾廉耻的老臣,却突然因为僭用“龙凤纹饰”而畏罪自杀。嗯!听上去确实非常玄幻。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朱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7日登基称帝,按《明史》的说法耿炳文就是死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郑赐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虽是建文朝的工部尚书,因一向官声很好,因此朱棣称帝后任命他为刑部尚书。陈瑛曾出任北平佥事,因被告和燕王同谋而被发配广西。朱棣称帝后将他召回,作为自己的第一打手。从郑赐和陈瑛联手弹劾来看,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那么耿炳文是否真的因而畏罪自杀呢?我们再来看一看《明实录》的记载。
(永乐二年十月)甲申,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交章劾奏长兴侯耿炳文不遵礼典,衣服、器皿僭饰龙凤玉带,僭用红鞓。远蹈胡蓝之轨,近循李景隆之邪心。乞正其罪,以是惩逆戒。上曰:“先朝老臣亦为此乎?”命速改之。—《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
以上是《明实录》中涉及耿炳文结局的唯一记载。可是诡异的是对于郑赐和陈瑛弹劾的内容,朱棣只是要求
“速改之”
,并没有说耿炳文是否自杀。此外从时间上来说,这是发生在永乐二年的事情,除非《明史》中的“明年”只是一个泛指。
朱棣靖难
那么对于畏罪自杀的官员,是不是《明实录》会不予记录,或者曲为回护呢?笔者以为不太可能,因为同样自杀的宁远侯何福,《实录》上就明确记载其为畏罪自杀。
(永乐八年八月)乙卯,宁远侯何福惧罪自杀,命追削封爵。—《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
由此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太宗实录》对于耿炳文结局的含糊其辞,显然在于掩盖某种历史真相。至于《明史》的说法,则可以认定为胡说八道。
?来自云南的证据
云南,是沐家的天下。首封西平侯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养子,明军收复云南后,沐英便一直坐镇其地,为云南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去世,朱元璋特地跳级追封他为黔宁王,谥昭靖(沐英以西平侯身份去世,按例只应追封为国公)。
沐英死后,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继续出镇云南。洪武三十一年九月,沐春率军讨伐麓川叛寇,不幸在军中病故。由于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承袭爵位,依然镇守云南。
沐英所用玉印
沐家与皇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的关系极好,靖难战争时沐晟多次调遣云南卫所官军配合朝廷讨伐燕王。甚至有传言建文帝朱允炆并未在皇宫自焚,而是改易身份逃到云南,受到了沐晟的庇护。不管传闻如何,由于沐家在云南的势力根深蒂固,朱棣对沐晟虽然不满,却始终拿他无可奈何。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对安南用兵,沐晟率军从云南出发配合作战。也许朱棣的本意是通过安南之战消耗沐家的实力,没想到沐晟却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最后竟然凭借出众的功劳在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进封黔国公。
在清朝道光年间修纂的《晋宁州志》之中,收录了沐晟在正统年间所写的一篇碑文,里面的内容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至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命有司治坟塋,赐临濠山地三百顷、佃户二千人、守坟人二百户,仪仗户十五户,以京卫军士充之,先后隆恩叠颁洊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
“三十二年”就是指建文元年,朱棣登基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年号,因此建文元年被称为洪武三十二年。文中的“侯”即长兴侯耿炳文,“上”即建文帝朱允炆。沐晟在此明确指出了耿炳文的结局是
“殁于阵”
,地点则是真定。耿炳文之死令皇帝朱允炆痛心不已,不但亲自写了祭文,还给予了高规格的墓葬。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反转,因为这和《明史》中耿炳文因在真定战败而被召回南京的记载截然相反。
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
?耿家和沐家的关系
沐晟作为靖难战争的亲历者和建文朝廷军方高层,他必然是清楚知道长兴侯耿炳文的真实结局,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写这么一篇《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记》呢?这篇文章中的耿公,真实姓名为耿琦,清朝雍正年间修纂的《云南通志》对其身份有过介绍。
耿琦字慎庵,凤阳人,太学生。明初泗国公耿再成孙,都督耿忠子。
耿再成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元老,在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处州之乱中为叛贼杀害。明朝建立后追封泗国公,谥武庄。而沐晟是耿再成的外孙。换句话说,耿琦的父亲耿忠是沐晟的舅舅,耿琦和沐晟之间是表兄弟的关系。有这层关系在,耿琦死后确实值得黔国公亲自为表兄弟写一篇碑文。
耿炳文像
那么耿琦和耿炳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明代定远人黄金所撰写的《皇明开国功臣录》中,记录了耿琦之父耿忠和耿炳文的关系。
耿忠,凤阳人,长兴侯之从弟,号耿三舍。—《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一七》
“从弟”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同一个祖父,一种指同一个曾祖父。另外有称同一个曾祖父的关系为“再从弟”。但无论如何,耿炳文和耿忠之间,关系再疏远也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后代。从明代史料并没有记录耿再成和耿君用是亲兄弟来看,二人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问题又来了,耿再成是五河人(属泗州),而耿炳文则是濠人(凤阳人),如果两家的关系如此之近,为何籍贯却是不同呢?
猜想一:耿炳文的曾祖父是泗州人,他的子嗣之中耿再成之父留在了泗州,而耿君用之父则迁徙到了凤阳。这在元代是很正常的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老家也在泗州,他们一家子也是从老朱的祖父开始迁到凤阳的。如此一来,耿再成和耿君用籍贯不同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猜想二:耿家第二代其实一起迁到了凤阳,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耿忠和耿琦的介绍中,都称其为凤阳人。既然如此,《明史》为何要称耿再成为五河人呢?我们还是从原始资料《明实录》中查找线索。
(壬寅二月)丁亥,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得等闻蒋英等已杀胡大海,亦作乱。杀院判耿再成,都事孙炎,知府王道同及朱文刚等,据其城。...再成字得甫,泗州五河县人。...—《明太祖实录卷十》
李善长画像
由此可见,《明史》的说法不过是延续了《明太祖实录》的说法而已。笔者以为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切割耿忠和耿炳文之间的关系而故意为之。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李善长案爆发,耿忠被打为“胡党”。但是由于耿忠的妹妹是西平侯沐英的夫人,从兄长兴侯耿炳文也深得重用,朱元璋并不想就此深挖耿忠背后的家族实力。因此将耿再成的籍贯写成其祖籍五河县,那么和作为凤阳人的耿炳文你之间就谈不上有什么株连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明耿炳文和耿琦之间的亲戚关系相当之近,沐晟在碑文中提到长兴侯再正常不过。况且当时已经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对于靖难的禁忌已经淡化了很多,所以沐晟敢于说出历史的真相。
?在真定究竟发生了什么?
建文元年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领大军抵达真定。根据史书记载,双方在此后长达两周的时间内并没有爆发冲突。但耿炳文的副将、驸马都尉李坚却在这段时间内因功获封滦城侯。这就很奇怪了,双方既然没有交锋,李坚凭什么封侯呢?
大名公主,下嫁李坚。坚,武陟人。...建文初,以左副将军从伐燕。及战,胜负略相当,封滦城侯,予世券。—《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
根据《明史》的记载,耿炳文是在指挥部队出真定城渡河之时,遭到了燕军的突然袭击。仓促之下阵脚大乱,左副将军李坚、右副将军甯忠、左军都督顾成,都指挥刘遂等一大批高级将领被俘,耿炳文本人退入城中死守待援。燕军围城三日,解围而还。换句话说,驸马都尉李坚压根就没有立功的时间和机会。而《明太宗实录》的记载却和《明史》又有不同。
?(建文元年八月)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炳文出城迎战,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众奋击之。上以奇兵出其背,循城夹击,横透敌阵。炳文大败,急奔入城。军争门,门塞不得入,相蹈藉死者甚众。乃自相斮,然后得入,而阖门自守。(《明太宗实录卷三》)
靖难战争
《实录》在这里露出了根本性的破绽。按照上文的说法,耿炳文在送客出城之时发现了燕军偷袭。当时这位长兴侯当机立断,立刻奔还城中,同时拉起吊桥。但是燕军射断吊桥绳索,导致耿炳文几乎被抓。但是这里突兀地出现了一句
“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
。被射死的是谁?是耿炳文要送的客人,还是耿炳文本人?如果是长兴侯被射死,那才称得上
“城中惊惧”

说到这里,答案几乎已经可以呼之欲出。在真定之战前,耿炳文率领的大军其实已经和朱棣有过交锋,而且取得了大胜,驸马都尉李坚因此进封滦城侯。
朱棣在困境之下下了一步险棋,派亲信到真定找耿炳文投降(很可能是勇武过人次子朱高煦),而朱棣本人率小股精锐潜伏城下,趁长兴侯出门送客之时将其射杀。而官军在突遭斩首打击之后,在燕军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造成整个领导层被一锅端。
到了朱棣登基称帝之后,自觉当初诱杀耿炳文的行为过于卑劣,史官们这才千方百计在记载上造假。至于郑赐和陈瑛弹劾耿炳文的所谓僭越,有很大概率指的是建文帝为这位长兴侯修的墓园违制。《明太宗实录》对此进行模糊化处理,而《明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给又给耿炳文安了一个畏罪自杀的帽子。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于史料的一步步梳理,指出《明史》和《明太宗实录》的记载互相矛盾,得出耿炳文之死存在隐情的推测。随后通过对沐晟和耿琦关系的论证,得出沐晟碑记中的内容才是历史真相。最后对明代史官为何要模糊化处理耿炳文真实死因做出合理推测。
长兴侯耿炳文,这位为了明朝建立鞠躬尽瘁的元勋宿将,并不是一个在真定之败后龟缩不出,乃至在燕王篡位之后苟且偷生的不堪之辈。这位一代名将有能力在战场上打败燕王,最后却因一念之仁而丧命在阴谋诡计之下。燕军攻破南京后,驸马耿璇也像他父亲一样为国尽忠。满门忠烈的耿家,不愧是洪武皇帝留给皇太孙的忠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云南挖出明朝墓碑,碑文重塑历史,学者:难怪朱棣能打败建文帝
                        
朱元璋去世后的第二年,明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连续攻占通州、蓟州、遵化、密云和居庸关。当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跪在太庙里,告诉朱元璋,他要削去燕王的宗籍,废朱棣为庶人。然后朱允炆派遣65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帅兵30万,北伐朱棣。然而,耿炳文此战大败。《明史》记载:
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
关于耿炳文的结局,《明史》中也有记载: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僣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根据《明史》的说法,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中战败后,转攻为守,耿炳文非常擅长防守,朱棣攻打3日,无法攻破城门,只得退兵。但建文帝却派遣“草包”李景隆来代替耿炳文,李景隆能力之差,不用多言,最终大败。靖难之役之后,耿炳文投降朱棣,但在永乐元年,耿炳文因为穿“龙凤服饰”而犯僭越罪,畏罪自杀,享年69岁。
也就是说,按照正史,朱元璋临死前把耿炳文视为托孤大将,但耿炳文却在靖难之役中战败,最后还投降了朱棣,结局是自杀。但在云南挖出一块墓碑,即“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这块石碑是一个叫耿琦的墓志铭,而墓志铭的作者是沐晟。碑文写: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耿郎为我远来,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
这篇墓志铭曾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小编先介绍几个人物关系: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曾收养一位养子,名叫
沐英
。沐英和其家族长期镇守云南,是大明朝西南的柱石。沐英第一任妻子生下儿子
沐春
后去世,在朱元璋的撮合下,沐英娶大将
耿炳文
的妹妹耿氏为续弦,生下
沐晟
、沐昕等子。而
耿琦
,则是耿炳文的儿子。也就是说,沐晟和耿琦两人,是姑舅表兄弟。
墓志铭的意思是:
洪武三十二年,长兴侯耿炳文65岁,在真定之战中阵亡。建文帝非常悲痛,亲自命人祭奠……耿琦千里投奔于我,我尽我所能的厚待他,算是给自己的安慰。
朱棣称帝后,耿家没有活路,他的妻子去世,长子耿璿、次子耿瓛、三子耿瑄全部被杀,只有小儿子耿琦逃到云南,去投奔姑姑和表哥沐晟。耿琦死后,沐晟为他写下这份墓志铭。这里说长兴侯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就战死了,只活了65岁,而《明史》中说耿炳文只是战败,4年后才死。问题的核心,不是耿炳文到底是活了65岁还是69岁,而是耿炳文到底是战死了,还是投降了。因为《明太宗实录》有美化朱棣的倾向,《明史》借鉴了《明太宗实录》。而沐晟和耿琦是耿炳文的亲属,所以,后者更可信,因此可以肯定:
耿炳文死在了真定,并未投降。
无独有偶,明朝《开国功臣录》中也说耿炳文是在真定之战中战死。而且,这一战是朱棣和耿炳文第一次交手,耿炳文和他的的两位副将全部战死,关于耿炳文的失败,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耿炳文不擅长进攻(擅长防守),其次是耿炳文阵中出现内奸,战略部署被朱棣提前知道,所以惨败。但有两件事,十分难解。
第一,耿炳文战败后的第4天,李景隆就赶到了真定代替耿炳文。真定据南京1800多里路。如果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败的消息,然后再慌忙选帅,李景隆再达到真定。来回3600里路,就算全部用800里加急,李景隆4天时间也是赶不到的。也就是说,只有一种可能:在耿炳文战败前,建文帝得到什么消息,觉得耿炳文不靠谱,急忙派李景隆去代替,而李景隆到战场时,已经是耿炳文战败后的第4天了。
第二,1994年,南京出土《长兴侯夫人陈氏墓志铭》,说耿炳文的妻子陈氏去世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而朱棣攻入南京的时间是六月十三日。啥意思?朱棣刚占领南京10天,耿夫人就去世了。原因很简单,朱棣进南京后,列出了一批清算人员的名单,其中耿炳文家族在其中,耿夫人是惊恐自杀。
所以,根据上述描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耿炳文在战败前,就被建文帝所不信任,急忙派李景隆去替代。第二,李景隆到达真定后,耿炳文已经战死。第三,耿炳文没有投降,而且遭到了朱棣的清算。
近代学者顾诚曾提出他的说法:耿炳文作为朱元璋的开国将领,他和朱棣都参与过徐达的北伐,二人在一个战壕里并肩作战过。所以,当耿炳文带兵来到真定,朱棣开始装可怜,称自己被逼无奈,才走这一步的。耿炳文出面做老好人,劝朱棣退兵,然后他上奏给建文帝,希望建文帝不再为难朱棣。所以才有了下面的两个结果:第一,耿炳文被朱棣所骗,在劝说的过程中被朱棣暗算,耿炳文和他的两位副将悉数战死。第二,建文帝收到耿炳文的奏折,立即觉得耿炳文心软不靠谱,便派李景隆去代替,可是为时已晚。
原来朱棣用鸿门宴杀了耿炳文,难怪朱棣会打败建文帝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0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09: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耿炳文



月落时分

月落时分



迟来花作伴,垂钓野人衣~~





耿炳文

耿炳文,濠人。父亲耿君用,随从太祖渡江,积累功劳任管军总管。救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夺营寨,奋力作战致死。耿炳文继承父亲职位,率领其部众。夺取广德,进军攻打长兴,击败张士诚将领赵打虎,缴获战船三百多艘,擒获敌守将李福安等,于是攻克长兴。长兴地处太湖口,陆路通广德,与宣州、歙州接壤,是江、浙门户。太祖得到此地后,大喜,改为长安州,设立永兴翼元帅府,用耿炳文任总兵都元帅镇守它。温祥卿这个人,多智谋,躲避战乱来归顺,耿炳文安排他进入幕府,筹划防御之计很详尽。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军来争夺长安州。耿炳文奋勇抗击,敌军大败而逃。过了很久,张士诚又派司徒李伯昇率部众十万,从水陆两路进攻。城内兵力只有七千,太祖为之担忧,命陈德、华高、费聚前往救援。李伯昇乘夜劫营,众将都溃败。耿炳文环城固守,敌人进攻很急迫,耿炳文根据情况尽力抵御,一个多月不解盔甲。常遇春率兵赶到,李伯昇弃营逃走,追击斩敌五千多人。第二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用耿炳文任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大举发兵,派他弟弟张世信又来争夺长安州。耿炳文再次击败他,俘获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非常愤恨,增兵围攻城池。耿炳文与费聚出战,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必争之地,耿炳文据守公十年,以寡敌众,大小几十次战斗,无战不胜,张士诚最终没能得逞。大军讨伐张士诚,耿炳文率部众攻克湖州,围攻平江。吴平定,晋升大都督府佥事。




跟从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各州,打下汴梁,夺取河南,随侍帝王的车架向北巡视。不久,有随从常遇春夺取大同,攻克晋、翼。跟从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赶走李思齐、张思道,镇守那里。疏通泾阳洪渠十万多丈,人民靠它得到好处。不久拜授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洪武三年,封为长兴侯,享俸禄一千五百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




洪武十四年,跟从大将军出塞,在北黄河击破元平章乃儿不花。洪武十九年,跟从颖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讨伐平定曲靖蛮族。洪武二十一年,跟从永昌侯蓝玉北征,达到捕鱼儿海。洪武二十五年,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的叛乱。洪武三十年,人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获三千人。




起初耿炳文镇守长兴,功劳最大,田租张榜排列功臣,把耿炳文附于大将军一等。到洪武末年,众公、侯差不多均已去世,在世的只有耿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耿炳文因是功臣宿将,被朝廷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起兵,皇帝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耿炳文时年已六十五岁了。兵力号称三十万,到的只有十三万。八月驻扎真定,在滹沱河南北分别设营。都督徐凯驻军河间,潘忠、杨松驻扎在郑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市值中秋,未设防备,被燕王袭击,九千人都战死。潘忠等来救援,过月漾桥,伏兵从水中杀出。潘忠、杨松都被捉获,不屈而死,郑州陷落。而耿炳文部将张保投降燕王,详告南军虚实。燕王放张保返回,让他张扬雄县、郑州失败的情形,称北军将要攻到。于是耿炳文移军全部渡河,合力阻挡敌军。军队刚移动,燕军骤然杀到,沿城追击。耿炳文军队排不成真是,败逃入城。争相进门,城门拥塞,践踏而死的不可计数。燕兵于是包围城池,耿炳文部众还有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道耿炳文是老将,不能轻易攻下,过了三天,解除围困返回。而皇帝突然听说耿炳文失败的消息,非常担忧。太长卿黄子澄就举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驿车取代耿炳文。等到军中,燕军先一天撤离。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他率兵,最终导致失败。燕王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图饰,玉带用红色皮带,有僭越狂妄的行为,大逆不道。耿炳文恐惧,自杀。





























发布于 2021-11-24 14: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0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0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河月明》耿炳文是蓝玉的副将吗 山河月明耿炳文死亡真相?(2)





2022-04-14 10:56:49
  

张天爱炮轰渣男!娜扎否认是小三!徐开骋被骂疯了11:08
  
张天爱炮轰渣男!娜扎否认是小三!徐开骋被骂疯了11:08
   
小 大   
   





  




   
军事APP头条APP

   
  




  
山河月明耿炳文死亡真相?

在《明史》之中,耿炳文的结局非常明确。其在南京城破,皇帝归天之后依然苟延求生,投靠燕王。如此不顾廉耻的老臣,却突然因为僭用“龙凤纹饰”而畏罪自杀。嗯!听上去确实非常玄幻。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朱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7日登基称帝,按《明史》的说法耿炳文就是死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郑赐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虽是建文朝的工部尚书,因一向官声很好,因此朱棣称帝后任命他为刑部尚书。陈瑛曾出任北平佥事,因被告和燕王同谋而被发配广西。朱棣称帝后将他召回,作为自己的第一打手。从郑赐和陈瑛联手弹劾来看,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那么耿炳文是否真的因而畏罪自杀呢?我们再来看一看《明实录》的记载。





(永乐二年十月)甲申,刑部尚书郑赐、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等交章劾奏长兴侯耿炳文不遵礼典,衣服、器皿僭饰龙凤玉带,僭用红鞓。远蹈胡蓝之轨,近循李景隆之邪心。乞正其罪,以是惩逆戒。上曰:“先朝老臣亦为此乎?”命速改之。—《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以上是《明实录》中涉及耿炳文结局的唯一记载。可是诡异的是对于郑赐和陈瑛弹劾的内容,朱棣只是要求“速改之”,并没有说耿炳文是否自杀。此外从时间上来说,这是发生在永乐二年的事情,除非《明史》中的“明年”只是一个泛指。

那么对于畏罪自杀的官员,是不是《明实录》会不予记录,或者曲为回护呢?笔者以为不太可能,因为同样自杀的宁远侯何福,《实录》上就明确记载其为畏罪自杀。

(永乐八年八月)乙卯,宁远侯何福惧罪自杀,命追削封爵。—《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

由此笔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太宗实录》对于耿炳文结局的含糊其辞,显然在于掩盖某种历史真相。至于《明史》的说法,则可以认定为胡说八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90060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09: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耿炳文编辑
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3]、耿君用之子[4]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

早年承袭父职,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后随常遇春、徐达攻打大同、陕西等地,屡立战功。之后以军功封长兴侯。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不久却兵败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主帅,结果连战连败。

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遭到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的弹劾,从而畏罪自杀(一说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战中阵亡)。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赠兴国公,谥号“武愍”。





人物关系

纠错








耿君用
父亲耿君用




目录



1人物生平

屡败士诚

征战器重



北伐燕王

弹劾自杀

2家族成员



3史籍记载

4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历代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屡败士诚


父亲耿君用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渡长江,因战功累升至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增援宜兴,和张士诚的部队进行激烈争战,最后耿君用战死。耿君用死后,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

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取广德,进攻长兴,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明太祖得到长兴,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并在此地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刘成、李景元为副手,守卫长安州。

张士诚的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率兵进犯长安州。耿炳文奋力反击,大败敌军。此后,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耿炳文固守城池,敌方攻击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一个多月,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弃营逃跑,耿炳文乘胜追击,追杀李伯升军队五千余人。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任命耿炳文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不久,张士诚出动大军,并派他的弟弟张士信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张士信,并俘虏敌军元帅宋兴祖。张士信大怒,大军围城。耿炳文和费聚迎战,又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大小十几次战争,战无不胜,使得张士诚的目的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围困平江。平定吴地后,耿炳文升任为大都督府佥事。



征战器重


洪武元年(1368年),授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随大军征讨中原,攻克山东沂、峄等州,攻下汴梁,巡视河南,侍从明太祖北巡。又随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晋、冀。随大将军徐达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洪武二年(1369年),镇守陕西,疏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

洪武三年(1370年),任命为秦王府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封长兴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大将军徐达出塞,在北黄河打败元朝平章乃儿不花,再次返回陕西。

洪武十九年(1386年),随颍国公傅友德征讨云南,平定曲靖蛮。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从永昌侯蓝玉北征,到达捕鱼儿海。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赐钞造第于凤阳,修葺先茔,追赠父亲耿君用侯爵。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陕西徽州妖人之乱。

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俘虏敌军三千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镇守辽东。



北伐燕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兵败真定。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失败,十分担心。采纳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等他来到前线,朱棣的军队已于前一天撤离。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统率全军,最终导致失败。



弹劾自杀


燕王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即永乐元年(1403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革呈做玉带,逾越制度,他的这些行为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自杀。三个儿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也都受到牵连被杀。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赠兴国公,谥号“武愍”。





家族成员

编辑





关系


人物


备注



父亲


耿君用


跟随朱元璋渡长江,因功累升至管军总管,后与张士诚军交战中战死



儿子


耿璇(耿璿)


驸马都尉、前军都督佥事,娶懿文太子朱标长女江都公主



耿瓛


耿璇弟,官至后军都督佥事



耿瑄


耿瓛弟,官至尚宝司卿






史籍记载

编辑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张廷玉

《罪惟录·卷二十五》查继左





人物评价

编辑




史书评价


《明史》:“耿炳文守长兴,而吴人不得肆其志。缔造之基,其力为多。”[1]



历代评价


蔡东藩:“炳文系偏将才,非大帅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见。然耿炳文败回真定,燕军攻城不下,三日即引还,意者其犹以炳文为宿将,未易攻取乎?”[2]



参考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22 07:41 , Processed in 0.0634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