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
| 学术渊源
| 代表人物
| 交流简介
|
湖湘学派
| 父亲吕大器为胡安国三传弟子(其师 曾几);恩师汪应辰为胡弟子;恩师胡宪为胡门“前五子”之一。
| 张栻
| 吕祖谦于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初识张栻,二人为莫逆之交。张栻死后,吕祖谦带病作《张五十丈祭文》。 [77] 在野为学时,互相发明,于《胡子知言》、《论语》、《孟子》、《易传》、《阃范》、《仁说》等皆有学术交流,并于商榷中互相指正。
|
闽学
| 吕大器因吕本中关系,与朱熹之父 朱松有“契旧”之交。吕祖谦受学于闽东弟子 刘勉之、 林之奇而成婺学宗师。
| 朱熹
| 吕祖谦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随父吕大器在福州遇时任同安县主簿朱熹,称“三山之会”。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出任武学博士时途经婺州拜访吕祖谦,淳熙二年(1175年),访问朱熹于寒泉精舍,二人编订《近思录》。《东莱集》中与朱熹的书信达67封;《朱文公全集》中与吕祖谦的书信达106封,二人关于“道学无对”、《太极图说解》、《伊洛渊源录》、陆氏心学等多有学术往来。
|
赣学
| 吕祖谦师事汪应辰为最久,而汪应辰是江西信州玉山(今上饶市玉山)人。汪氏早年曾就学于张九成。其后论学亦多从“心学”说开去,吕祖谦多受影响。
| 刘清之
| 吕祖谦于乾道元年(1164年)侍母至池州,结识建德县主簿刘清之。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与吕祖谦一同至西安拜望汪应辰。二人合作修订与刊刻《程氏易传》、《横渠集》,吕祖谦曾多次向朝中理学领袖周必大推荐刘清之,吕死后,刘清之作祭文。
|
陆九龄
| 乾道九年(1173年)八月、十月,陆九龄两次至金华拜访吕祖谦,探讨《徽宗实录》。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十七日,再访吕祖谦。为悼念亡友,吕祖谦应陆九渊所请作《陆先生墓志铭》。
|
陆九渊
| 乾道八年(1172年)春,吕祖谦以国史馆编修充礼部考官,陆九渊高中进士房师即吕祖谦。淳熙元年(1174年)六,访问汪应辰归来的吕祖谦回金华。二人遂论学七八天。接触到心学后,吕祖谦极力调和朱陆矛盾,筹划鹅湖之会和南康之会。
|
永嘉学派
| ——
| 薛季宣
| 吕祖谦于乾道七年(1171年)结识薛季宣,吕与之交流半月,大体对“事功之学”极为赏识,但提醒他重视义理。并将其推荐给朱熹。薛死后,由吕祖谦撰写《薛常州墓志铭》。
|
叶适
| 淳熙二年(1175年)秋,叶适由陈亮带领至武义县明招山与吕祖谦结识,《习学记言序目》。全书最后4卷全是论述吕祖谦的《皇朝文鉴》;其他部分如《周易一》到《五代史》约40卷都借鉴了吕氏学说。吕祖谦曾经指导叶适做学问秘诀,叶适为吕祖谦作祭文。
|
永康学派
| ——
| 陈亮
| 吕祖谦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十月与陈亮同试漕台结识,作《祭吕东莱文》,再作《又祭吕东莱文》。吕祖谦与其就《孟子提要》《三先生论事录》《伊洛正源书》《三国纪年》多次交流。
|
史学家群体
| ——
| 李焘
| 淳熙三年(1176年),李焘荐吕祖谦入国史院、实录院,二人结识,并主持完成了《徽宗实录》200卷的主体部分。吕祖谦还给李焘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提供书籍等帮助。
|
文学家
| 陆游和吕祖谦父吕大器同为曾几的门下弟子。胡安国传学曾几,两代人又接受武夷之学。
| 陆游
| 绍兴十二年(1142年)陆游就学曾几时初识祖谦。隆兴元年(1163年),吕祖谦高中进士。陆游得知消息非常高兴,有书信祝贺。陆游遭人非议时,吕祖谦曾上书周必大请求其说服 赵汝愚极力援救。
|
——
| 尤袤
| 绍兴十六年(1146年),尤袤结识吕祖谦。吕祖谦尤袤都做过国史馆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而且二人在史馆从游,即相互切磋学问。吕祖谦死后,尤袤作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