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07|回复: 0

气一元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700
发表于 2022-2-23 09: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太理论和太极理论的契合,气一元论的整体观2021
11/15
15:28
隐士申子源
企鹅号

分享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评论
0


                        
【前言】
关于以太这一个概念,一直想找个时间写一下,其实是可以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找到原型的,那就是太极。
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物理学,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理论非常完备,不仅研究宇宙和人体生命科学是足够用的。
中国近代史,经过很长时间的西学东渐,中国人学习到一定程度,漠然发现,这些东西,这些理论,我们老祖宗都研究过,甚至理论体系都非常完善,并且按照自己的方式,给出了很多观察和研究,很多研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可谓:日用而不知。
【正文】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以太”这一个概念,有些人会觉得是一个很高深的物理概念,如果在中国,创造这样的一个概念,相当于玄学和神棍。按照现代的前沿物理学的研究方向,以太更像一种超物质概念。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和世界观之中,以太是一种物质存在。
在西方的五大元素理论体系中,以太是第五种元素。
五大元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和物质分离的虚空”、“没有物体里的虚空”。世界由五大元素构成:
土:又冷又干燥,对应现代固体概念。
水:又冷又潮湿,对应现代液体概念。
火:又热又干燥,对应现代热量概念。
空气:又热又潮湿,对应现代气体概念。
以太:构成天球和天体(恒星和行星)的神圣物质。
地球上的四种元素都有其自然的地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接着是水、空气、然后是火。这些元素也会进行自然的运动,不需任何外界的动力。因此人的躯体会沉入水中、水会随着空气蒸发、蒸发后的水汽随着雨降下、火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些元素有着永恒的运动循环。
五大元素和五行理论
五大元素理论和五行理论的共同点就是把世界上的物质存在,进行抽象,进行元素化表达,这一点古代的东西方圣贤都懂。其实这就是代数学和拓扑学的一个原型。
五大元素和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还是有区别的。
相比之下,五行理论是完备的,五行可以按“相生”“相克”进行相关运算。
在五行理论中,五行元素(金、木、水、火、土)是平等的。
在五大元素理论中,以太是一种区别其他四大元素(土、水、火、空气)的一种超越,是一种创造天地万物万有的超物质,“以太”在亚里士多德脑中,也许就是上帝手中创世的基本原材料吧,或者说是现代物理学眼中的基本粒子,超弦理论中的弦。
超弦理论(英语:Superstring Theory),属于弦理论的一种,是一种引进了超对称的弦论,其中指物质的基石为十维时空中的弦。
弦理论认为:宇宙的基本单元不是粒子,是因为弦在空间运动,才产生了各种粒子。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
西方物理学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隐约可以看到“以太”的痕迹,或者说,超弦理论是主流物理学界在否定了“以太”以后,找到的新马甲。
太极图说
说到这里,其实笔者的思路已经自然而然的跳转到周敦颐的那个《太极图说》了。
这是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为: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文约而意深,全文可分四部分:
自"无极而太极"至"太极,本无极也"是第一部分,为宇宙论;
自"五行之生也"至"变化无穷焉"是第二部分,讲万物化生论,
自"惟人也得其秀"至"小人悖之凶"为第三部分,讲人性论;
余为第四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太极图说》不仅仅是社会学,而是宇宙,时空,物化,人性,兼容并包,应有尽有,全备的论述。
看到这里,基本上可以感觉到“以太”和中国的太极概念是何其相似啊。
从上面对比看,太极五行阴阳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五大元素理论是很牵强的。
否定以太理论的反思
质疑和否定“以太”的存在,主要的在于以太粒子的坚硬度和光传播速度的“绝对静止”参照系问题。
以太存在难以想象。根据当时的以太学说:以太是一种刚性的粒子,十分地坚硬,比最硬的物质金刚石还要硬上不知多少倍。
其实,物理学已经发现辐射和微观粒子是有穿透性,以前的人以为穿透就是因为坚硬,其实这是用宏观物理来理解微观物理。
关于光速,以太理论中假设一种传统的物理学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
这个“绝对静止系”就是“以太系”。其他惯性系的观察者所测量到的光速,应该是 "以太系" 的光速、与这个观察者在 "以太系" 上的速度之矢量和。
按照当时的猜想,以太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假设太阳静止在以太系中,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具有一个速度v,因此如果在地球上测量光速,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得的数值应该是不同的,最大为 c+v,最小为 c-v(如同船只动力c,河流流速v,则船速可能为正向c+v、逆向c-v)。如果太阳在以太系上不是静止的,地球上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也应该有所不同。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光媒介质,那么地球在以太中运动,在地球上各个方向的光速与地球运动应该符合伽利略变换,即C+V和C-V。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正是测量C+V和C-V中的V,得到结果为零。这一结果让当时的科学家不解。
其实,当物体达到光速进行传播时,低速物理世界的规律定律不再适用,这也是犯了理解微观物理世界的想当然思维局限。
关于以太的论述,有很多局限,但是这个理论不是因为现代物理学不能完全解释,就一味否定,我们不妨从太极的状态来理解“以太”。
动态和静态与混沌
人类在反对创世理论,也顺便抛弃很多真理。
如果宇宙运行,没有约束力,那么整个宇宙的运行的熵值是增加的,事实上,整个宇宙的运行是很有序的,那么上帝之手是存在的。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提出这样的观点,但是不要把这种上帝之手想象成和人一样的形象,天道是真实存在的。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
说明一下,无极是在太极以先的一种状态,《道德经》阐明了有生于无,万物归于无,有无相生,契合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确很完善。
那么,太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宇宙从无极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比如,婴儿在母腹中,就属于一个太极状态。
太极状态是混沌的,阴阳还没有分开,按照经络学说,任督两脉是完全联通的。
说到这里,感觉到出现一个问题,应该是以太理论比较致命的,那就是五大元素用固化的思维,绝对静止的参照系来研究对象。
而太极阴阳五行理论体系是动态的看问题。
事物发展到某一个阶段,会出现对应的状态,以及相应的相互关系。
气一元论
把太极和以太放在一起来研究,是一个方向,还有很多内容可以借鉴参照。
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理论: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
宏观来讲,宇宙的形成,就是有一元的气而成,也就是太极一气造化而成。
具体来讲,地球上的生物(人类社会)的生存空间弥漫的就是一个大气层,空气的构成大致相同。
从内观的角度,人体也是一气周流的,人呼吸进来体内的气是同样的,然后在生命体内部进行相关具体的运化。
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
五行进一步抽取要素就是阴阳两仪而已,阴阳都是太极生出来,所以就都是太极而来。
从这个角度,气一元论还是太极理论的另外一种整体观表达。
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故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人与天地之气通为一气,“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用气一元论的单一物质概念,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气)的不同形态,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根源于物质(气)的,这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
总之,气一元论是中医古代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浓缩地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特有传统。
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气,古代另外一种写法,炁”是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炁,qì读音同“气”。
【气部】气
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去旣切。
(氣 xì)饋客芻米也。从米气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矦。”餼,氣或从食。 ,氣或从旣。許旣切。
【說文解字注】
雲气也。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象形。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旣切。十五部。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凡气之屬皆从气。
以上资料,来自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为繁体字。
关于气一元论,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
清代黄元御的一气周流体系,是这个方向的经典代表。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一元论,和中国的整体思维息息相关。
这在当代的科学研究和新医学方向,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智能中医:谦和既济;loonta数据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4 08:07 , Processed in 0.0634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