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3|回复: 5

朱允炆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发表于 2022-2-26 21: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56]  ,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1]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57]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 [58]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59]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60]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 ,史称“建文新政”。 [15]  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15]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2: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收藏



152
  


24














天顺 (明英宗年号)  播报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第二次登基后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457年—1464年,共使用8年。

朱祁镇是明朝一个使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

关于人物生平的内容,详看条目朱祁镇。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中文名天顺 外文名Tianshun 类    型年号 朝    代明朝 起    始1457年—1464年 共    计八年


目录

1 在位皇帝
2 年号纪年

   


在位皇帝

编辑

 播报



明英宗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为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孝恭章皇后孙氏(《明史·后妃传》说其生母为身份不详的宫人,由孙氏抚养),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崩于天顺八年(1464年)。在位期间,先后用过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两个年号。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崩,时年9岁的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改次年为正统元年。英宗在位初期由太皇太后张氏辅政,内阁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卒,三杨以年老淡出政坛,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其党羽遍天下,百官为之侧目。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蒙古大举南侵,王振劝英宗以五十万大军亲征,沿途铺张。返师途中,阴历8月15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所败,明军“死者数十万”(《明史·英宗本纪》),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史称“土木堡之变”。随后,也先挟持英宗南下进攻北京,皇太后孙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不久郕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帝,改次年为景泰元年(1450年),尊英宗为太上皇。

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后,瓦剌倡议和谈,欲送还英宗。景帝不欲英宗还銮,在大臣的劝谏下虽于景泰元年(1450年)将英宗迎归,然而将其幽禁于南宫,防守严密。景泰三年又废原立为太子的朱见深(英宗长子)为沂王,另立己子朱见济为储。英宗在南宫饮食常缺,又不得礼遇,赖钱皇后宽解度日。后太子朱见济死,但景帝仍不同意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进入南宫,拥英宗复辟。十六日夜,英宗自东华门入宫,于奉天殿升座,黎明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复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即日下于谦于狱,废景帝为郕王,迁之西内。不久,景帝崩,死因不明,有谓乃英宗使太监蒋安以布帛勒死(明人陆釴《病逸漫记》)。郕王死后,仍得不到英宗的谅解,谥曰戾,葬于金山。

英宗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明史·于谦传》)。

天顺朝,英宗勤于理政,并任用李贤、彭时、王翱等贤臣,先后惩治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小人,政治尚算清明。又不顾左右反对,释放建庶人(建文帝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已猪狗不识),并提供饮食住行;听钱皇后之言恢复前朝胡皇后的位号;遗诏罢明代自太祖以来的宫妃殉葬制度,《明史》誉为德政。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崩,时年38岁。葬入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年号纪年

编辑

 播报



天顺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西元

1457年

1458年

1459年

1460年

1461年

1462年

1463年

1464年



干支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2: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祁镇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男,汉族,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号正统。主少国疑,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发动麓川之役,导致综合国力耗损。正统八年,正式亲政,励精图治,宠信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1]  正统十四年(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北京保卫战胜利。 [2]  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任用李贤等人, [3]  追复胡善祥为恭让皇后,释放建文帝后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后来又听信谗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门达、逯杲等奸臣,致使弋阳王一家冤死,民间又爆发了数十万的流民起义,导致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受创。

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4]  

(概述图片来源 [4]  )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孝庄钱皇后




妻子 孝肃周皇后




儿子 朱见沛




儿子 朱见浚




儿子 朱见潾




儿子 朱见泽




儿子 朱见深




父亲 朱瞻基




母亲 孝恭孙皇后




弟弟 郕王




弟弟 朱祁钰




   

本    名朱祁镇 别    名明英宗、正统帝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1427年11月29日(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逝世日期1464年2月23日(天顺八年正月十六) 主要成就夺门之变后复位,废除“殉葬”制度 在位时间1435—1449年,1457—1464年 庙    号英宗 谥    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陵    号裕陵 年    号正统(1436年)、天顺(1457年) 父    亲明宣宗朱瞻基 儿    子明宪宗朱见深 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少年天子
▪ 英宗北伐
▪ 再下西洋
▪ 麓川之役
▪ 土木之变
▪ 上皇南宫
▪ 夺门之变
▪ 两帝并存
▪ 天顺不顺
▪ 遗诏废殉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外交
3 轶事典故
4 历史评价
5 人际关系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6 后世纪念
7 史料索引
8 影视形象
9 身世争议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少年天子



明英宗坐像轴
明英宗坐像轴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孙贵妃为明宣宗朱瞻基产下长子朱祁镇 [5]  。次年二月,朱祁镇为皇太子,其母孙贵妃为皇后 [6]  。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 [7]  

朱祁镇即位之前,宫中传言,太皇太后张氏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拥戴朱祁镇顺利登基。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8]  。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薨,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

   


英宗北伐

明英宗北伐又称明英宗北征,是指正统年间,朱祁镇在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所发动的三次大规模北伐。 [9]  

   


再下西洋

正统八年,明英宗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马云再下西洋重新联络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剌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及古里官厂,正统十三年,府军衞卒赵旺等自西洋还,献紫檀香、交章叶扇、失敕勒叶纸等物。初旺等随太监洪保入西洋,舟败漂至卜国(白古,一说甘蒲)。随其国俗为僧,后颇闻其地近云南八百大甸,得间遂脱归。始西洋发碇时,舟中三百人至卜国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还。上赐之衣钞,令为僧于南京报恩寺。英宗复辟后欲重启再下西洋,但因张昭反对逐罢。 [10]  

   


麓川之役

明宣宗时期,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政治地震,造成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11]  

明英宗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局面,是为麓川之役。李贤撰《古穰杂录》,“谓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时只遣人宣布朝廷恩威,赦其罪抚安之,未必不从,遂轻动举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将,以致王师失利。适王振操柄逞忿,(王)骥阿其意。”出师征麓川,是一大失误,这是明代国史记录中的普遍观点。张志淳在《南园漫录》中的观点相反,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远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晚明大臣亦在文集中大骂三杨,认为三人是“一夫跳梁”“文宗罪人”开了坏头。 [12]  

   


土木之变

明太祖北征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北伐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顺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因三杨及明宣宗巡逻的关系,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13]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土木之变形势(点击看大图)
土木之变形势(点击看大图)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14]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15]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上皇南宫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朱祁钰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明史·列传第五十八》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16]  

   


夺门之变

朱祁钰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朱祁镇,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11]  

   


两帝并存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

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天顺不顺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往往被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但人到中年的明英宗自从改天顺为年号后,事事不顺。

在第四次北伐中明英宗因情报系统失灵战败被俘,九边大乱,导致“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对海西的经略付诸一炬,三朝旧人皆战死,辽海藩篱尽消撤。海西财产的损失事后可以弥补,但海西旧人战死,投顺脱脱不花而活下来的海西众人通过对明初二帝北伐建立起的“天朝上国”无敌的政治形象的破灭无法挽回。明英宗心有不甘,于天顺六年,明英宗派锦衣卫都指挥金事马鉴等前往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等“女直地方买卖”欲趁机把铁岭的奴儿干迁回庙街。马鉴等人来到开原, 得等候“夷人接护”,而夷人“过期不来”。后来呕罕河卫头领你哈答率众到边,“诈言迎接”,至晚竟人边寇掠,过了几天,成讨温卫头领娄得率众来迎,“称说黑龙江野人与都督阿哈仇杀,阿哈又与娄得有仇”。

天顺元年,明英宗欲遣马云以开撒马儿罕道路补过,奈何因杀于谦苍天不予,马云因弩温答失里恐吓,逐罢。 [17-19]  

   


遗诏废殉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20]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百度维新


因“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卫所军士则普遍力主严剿,屯守旧卫。距离边疆较远的京师二帝认为本无边疆问题,纯属有心者煽动与边臣挑衅。这就形成了底层兵民什么都知道,装作不知道(上奏也没人听,不如不说);中层将领什么都不知道,装作都知道;高层镇抚大臣什么都想知道,就是不知道。以儒家天心包容脱欢、阿鲁台、忠顺王,致使“平凉接边徼,间谍充斥”东北方向皇亲孟帖木儿被杀亦不远征,西南麓川蠢蠢欲动“念数年来征交阯、讨四川番寇,军民劳弊未甦,今莫若且遣勑谕之”。仁宣时期大量远戎的蒙汉及女真卫兵被内迁,使明朝成为一个被“”(四周都被包围)的文明。到朱祁镇继位初,情况已经发展的更为恶化,“及英宗世,先朝宿将已尽”面对仁宣遗留下来的严重糜烂的边防形势。宣德十年,仁宣闲臣太师英国公张辅奏:“臣闻备边捍患,乃国家之重务;御侮敌忾,寔臣子之当为。洪惟陛下嗣承大统,百度惟新。命大将以守边,封择廷臣而典藩郡,安养军民之心,深且至矣。近者辽东、山海、独石、大同时被丑虏侵掠,欲弃守而追,又恐乘虚而入。在我进退惟谷,在彼出没自如,譬之星星之火,不扑恐其燎原,涓涓之水,不塞恐其决堤。乞望陞下命将出师勦除之。上命行在兵部议,于是尚书王骥等会同五府奏:胡寇弗率犯我边境,来如云集,去如鸟散。虽有骁骑莫知所追,切见辽东、大同、宣府、独石、山海各处军马不为不多,但其训练无实,是以成效未臻。如开平哨备指挥使杨洪,所领军马不过五百,贼皆畏避。各处官军岂无如洪者。顾所以用之何如耳。乞命大臣分行各处会同总兵等官,精选所操官军,就选骁勇,有智畧头目,如洪者领之。”张辅期望明英宗可以百度维新,一扫仁宣不纳何福、吴高之遗策,不听底层军士白荣、范济之良言的边弊。明英宗亦积极采用韩王朱冲火或及底层军士周谅的建言。仁宣时期边防糜烂,明军士气崩溃。士兵欲御敌高层竟然嘲弄明军战力,致使西北明军气馁。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勑缘边总兵等官曰:近太师英国公张辅等言“残虏稔恶,皆汝等怠忽所致。然事既往矣,不复追咎。自今以后务竭心力以安边境,毋踵前非,毋贻后患。”明英宗整顿边务,遣王骥出镇夷讨叛胡,与总兵蒋贵等约:至狼心山,举火为应。贵败敌于石城儿泉,又败之于九鲁乃地。其地去镇夷三百余里。又追败之于梧桐林,至肃州亦集乃地。又追至野狐山、青华山,至黑泉而还。转战二千余里,敌众大衄。西边悉平。 [21]  

极边第一


元朝末年,元朝无法控制麓川,麓川跨域威服周边政权,西至阿萨姆,东至清迈,南至掸邦,其势不下南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麓川内属明朝。宣德三年麓川开始内侵,然宣德竟止抚谕,致使麓川更加肆无忌惮,逐势大不可制。正统继位后筹措制服,正统八年,明朝期望思氏能够悔悟亲身来营相见,而思机发依然内侵不止,明朝逐再发大军征讨。明朝预料大军再举思机发将奔遁金沙江戛里、大古剌隐藏,遣指挥陈仪等径趋贡章驻札,探听声息。邓登自贡章顺流,不十日至缅甸。明正统十年(1445),为加强国防,明朝准筑腾冲石城,升腾冲守御千户所为腾冲卫。十三年(1448)竣工。时誉为“极边第一城”。徐霞客称“迤西所无”。弘治年间的移镇蛮莫之争及万历间陈用宾置八关二堡二十四屯,皆以正统十三年设置的腾冲石城为战略基础,明英宗使腾冲成为后世明朝在西南极边的力量投射中心。 [21]  

辽海藩篱


洪武年间大将庄德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吉林船厂实为明代水师之根据地,又为东征之出发点,惜乎洪永徒有开边之计划,而仁宣无远抚之决心,故仅遗船厂之史迹耳。而瓦剌趁此真空机遇大肆在女真地区扩张,众多卫所阴附也先。介于兀良哈的异动明英宗于正统十二年十月勑辽东御史王翱等曰:“瓦剌也先以追捕仇人为名吞噬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今又东极海滨以侵女直。女直自开国以来役属中国,一旦失之,是撤我辽海藩篱。唇亡齿寒,不可不虑,已勑女直卫分俾知堤备,卿等亦宜严兵为备。毋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毋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不来不攻尚湏有恃,况其必来,必攻者乎。卿等其慎之。”不久,明英宗发现七十余卫附也先,明英宗又于正统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勑谕忠于明庭的兀者等卫都督:“……尔等素多忠谨,自以文书缴进不隐。其情悉置不问,自今尔等宜严禁部属,毋与虏往来。或虏侵犯尔境,尔等备御不及,驰报辽东总兵等官,为尔量度应援,务使尔等不致失所,尔等其敬慎之。”然而因三北边患集体爆发,“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脱脱不花向明朝示好放归高能,高能亲身经历的情报:“脱脱领人马,自松花江起,直抵脑温江,将兀者等卫一带头目寨子,都传箭与他,著他投顺。中间投顺了的,著车辆装去,不肯投顺的杀了。亦有走了的,寨子俱放火烧讫。有考郎卫都指挥加哈,成讨温卫指挥娄得的女儿,都与了脱脱儿子做媳妇。脱脱到白马儿大泊子去处,将都督剌塔、伯勒哥、指挥三角兀及野人头目约有三四百人,尽数都杀了。脱脱身上得了浮肿病症,又害脚气,乘马不得,只坐车回还。留下五千人马,在木里火落等处喂马,要去收捕建州等卫都督李满住、董山等。”“收了野人女真等处大小人口约有四五万,内精壮约有二万”。导致辽海藩篱实力大损。明英宗又在今库页岛地区乌苏里江以东地区,设立波罗河卫与忽鲁木卫,拱卫了明朝东北边疆的统治力。 [21-23]  

异语情报


哈密卫,是永乐皇帝以蒙古义子所立,地位比“拟亲王”,作为明朝的跨异语域情报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永乐命宋晟亲自驻军哈密保护忠顺王安全,又以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善为纪善。时至仁宣年间,二帝不务远略,瓦剌以联姻的方式逐渐渗透哈密。当时明宣宗无意出兵,故而也听之任之。明英宗受张辅、韩王及王振等人的影响,勤于远略,重启锦衣卫的对外情报职能,其中主要是搜集瓦剌方面情报。不仅是锦衣卫小旗,中高层军官也会被派出境外搜集情报,命令锦衣卫,侦察地形,搜集情报及在土木之变前进行“反情报”抓捕。而跨异语言域的情报搜集任务依然交给四大皇亲之一的哈密(另外三个是洪武义子沐家、吴惠妃吴家、帝三后爱新觉罗家),“令侦虏情报我”,由于明宣宗时期放去西边的弩温答失里在哈密发挥作用,明朝的跨异语言域的情报搜集基本在失灵的边缘,逐有土木之变。明英宗在瓦剌驻牧地见到哈密王母,鉴于仁宣时期瓦剌向明朝大量安插间谍及明军的异语言域情报失灵。朱祁镇被杨善秘密迎回时,密令锦衣卫御工投靠瓦剌。不凑巧漠北开启“无汗时代”,身为锦衣卫战略棋子的银匠看到游牧诸部开始互杀模式已经无法在漠北立足。就逃往在土木之变中担任瓦剌向导的三卫中的泰宁卫居住。时间过去许多年,明朝的皇帝也已经换了三位,而银匠也当上了泰宁卫头目。 [21]   [24]  

振六世烈


明朝从太祖洪武到英宗六代人(算上景帝七代),一共96年(1368—1464)。汉朝从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五代人,一共115年(前202-前87);唐朝从高祖李渊到玄宗李隆基六代人(算上武后七代),一共144年(618-762);清朝从太祖努尔哈赤立国到高宗弘历六代人,一共183年(1616—1799)。可以看出汉唐清前期君主平均执政时间都在20年以上,这对国家的战略稳定有着重大影响。而明朝频繁更换皇帝,明朝国家战略也随之改变,洪熙不到一年时间 [51]  ,导致明朝战略在整体上崩溃。洪武山河固险亦集乃、河套、开平、大宁、吉林、麓川;建文向套北者者口守御千户所方向修大同长城;诸子夺嫡徒东胜镇、大宁镇;永乐下西洋、设奴儿干、置哈密、亲征漠北,故康熙赞曰“洪武、永乐所行之事,远迈前王。”然正统朝想在仁宣毁防后,仅凭一代人之心力重新创业,四面出击收复旧地,无异于心比天高。仁宣的行为无疑是浪费洪武永乐两代民力,正统的行为也无疑是再次抽掉民力,更何况是三杨粉饰将破、逃兵百万之时。正统末,云南木麓川贼酋叛,遣兵数十万讨之,东南骚动。于时浙江叶宗留、福建邓茂七、广东黄萧养相扇而起,各拥众数十万,僭号攻城,杀掠吏民。湖、贵苗、獠,两广瑶、僮亦叛。分遣文武大臣为镇守、总督、提督、参赞、协赞军务、巡抚、巡视、总兵、副总兵、参将、分守、协守、守御,每省多至数十人,少亦不下十数人。所在聚兵各数十万。浙江,侍郎孙元贞,副都御史轩輗;福建,尚书金濂,侍郎薛希琏;两广,侍郎揭稽、李棠,都御史杨信民;贵州,侍郎侯璡,寺丞□;湖广,都御史王来、李实;四川,都御史李匡,侍郎罗绮。“西至贵州龙里卫,东至湖广沅州卫,北至湖广武岗州,南至四川播州地界。夷众不下二十余万,俱已叛逆,围困贵州、湖广所属地方”,致使南方官员“乞调京兵五千、达军一千、并南京、云南原征麓川官军十万前来征剿”。后明朝调靖远伯王骥前去平叛,并按其要求选“四川精兵一万、云南精兵二万”及其他精兵“共辏七八万人,选委重将统领,会合东西夹攻 ,并力剿杀。”致使明军在最后一次麓川之役及土木之变时,大部分精力及视野都被牵制在南方的重启下西洋、麓川、沿海民变及内地民变等事件上,故麓川仍未彻底平息叛乱,最终以盟约形式草草结束转去内地平乱;而也先通过明朝高层内应,进攻节点选择的非常精确。 [21]  

土木之变


吏部尚书王直等人认为“边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将士用命,必可图胜”,朝廷应以守为主,劝谏英宗“不必亲御六师,以临塞下”。但英宗不听,在京营制度、纪律、组织、后勤皆不完备的情况下,亦在情报不知瓦剌军队主力方向的情况下,诏令迅速集结军队,两日内出兵讨伐也先。明英宗本人因赛因不花、郭敬家人把伯、义州卫军王文、跛儿干、李让、施带儿、王喜、喜宁、小田儿、加失领真等人泄露边防虚实加上明军情报失灵战败被俘,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兵部言:直隶、保定等府安插达官人等,因虏寇边,乘机刼掠居民。九月八日近因虏寇犯边尔定州衞,安置达官户下人丁往往乘势为盗,刼掠人财,杀伤军民,皆因为头目者不能钤束所致。十月二十三日兵部奏:京城内外并附近地方,安插达官及平日无赖之徒,乘机刼掠,扰害良民。十二月二日顺天府达官众孛罗,因虏入寇,导之抄掠,且诱民为乱。命诛之以狥。土木之难给明朝造成近乎毁灭性打击,全凭于谦、范广、二石等文武大臣力挽狂澜。而英宗亲征失败后叫军门,杀于谦,诛范广,冷袁彬,为也先立庙。也一直为后人所指责。 [25]  

天顺何顺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明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官员任用



内阁成员

正统时期

杨荣、杨士奇、杨溥、马愉、曹鼐、陈循、苗衷、高谷


天顺时期

彭时、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吕原、岳正、陈文


名臣

正统时期

于谦、刘中敷、邝野、金濂、陈镒、王直、魏源、周忱、王佐、侯璡、魏骥、王永


天顺时期

耿九畴、年富、王翱、马昂、轩輗、杨善


名将

正统时期

朱勇、沐晟、蒋贵、谭广、蒋信、方政、沈清、郭登、马亮、萧授、山云


天顺时期

陈友、陈豫、梁珤、张軏、孙镗、陈怀、施聚、任礼、张輗、杨信、曹义、焦礼、卫颖、史昭


两置年号


正统(1436年正月-1449年腊月),使用十四年。

天顺(1457年正月-1464年腊月),使用八年。

   


军事

任用边将


因为明英宗热衷边事勤远略,所以任命重用了一大批边将,如张辅、王骥、于谦、杨洪、石亨(石兵)、范广、蒋贵、蒋雄、赵安、任礼、刘永诚、石彪、梁智、王越、崔源、吴克忠、吴克勤、薛绶、吴宫保(吴瑾)、朱谦、袁敏等人。以及群臣举荐的马麟、李荣、刘杰、张熊、朱能、丁刚、许英、张荣、王祥、李刚、毛福寿、王昱等人。 [21]  

英宗北伐


明英宗在麓川之战前曾每隔三年就对因三杨弃边而南下的蒙古各部进行一次北伐,因此爆发了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正统十二年明军征兀良哈后明庭察觉草原异动,最后于正统十四年决定御驾亲征。 [26]  

麓川之役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由于弃交趾引发地缘地震,麓川平缅宣抚司的势力再度扩张,威胁着明王朝的统一大业,但明朝此时北方同蒙古和解,南方弃交趾布政司,东北方内迁奴儿干,西洋方向彻底废除下西洋,安享儒家盛世太平自然是对思任法的侵扰施以圣德,致使思任法越发嚣张。年少天子正统继位筹措制服。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六月,麓川平缅宣抚司长官思任法举兵内犯,制造分裂。对此,朝廷决定以武力征伐。南方诸省经过调兵遣将,准备粮草武器,从正统六年至十三年(1441~1448年)派出南兵大军“三征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胜利班师,平定了麓川。其中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朝廷对云南西南边境重新调整改置“三宣六慰”。但纵容降人毛胜去往孟密,破坏西南稳定,又是明英宗之过。 [2]   [27]  

整顿军队


明代自成祖五出漠北之后,对北部边疆的态势逐渐转化为收缩和守势。宣宗虽也曾在巡边中发生宽河之战,但都只能到达草原的边缘。政府对待北方的手段,主要是财物羁縻和“以夷制夷”。此种颓靡风气沿袭到正统中期,边境军队已经十分颓败。加之鞑靼阿台汗、朵儿只伯等已平,瓦剌通贡,西北边境几乎无事,士气更加松懈衰败。这种衰败,并不是麓川之役造成的,而是十几年间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因也先兵锋的冲击,东西蒙古各部落四散躁动。明英宗察觉到东西蒙古各部落内部事态的发展,在王骥班师后,又被其立刻抽调去驻防宁夏,巩固北部边防。三北历来为国家重地,明英宗本该通盘考虑,可惜英宗被麓川一地的胜负蒙蔽了眼睛,对这些迫在眉睫的变端毫无意识。二征麓川后,北方瓦剌已经渐渐坐大,英宗派王骥坐镇北部,这本是正确的选择。只是一旦南方稍有变动,他就立刻抽调了王骥再去南征,而将广大北部边防弃之不理。只留下勋贵二代和各镇庸将防守北疆,而当时的北方边备早已糜烂。正统元年查阅东西广备库发现明军衣袜有十四万件不合格。正统二年,陕西副都御史陈镒举报陕西屯堡士兵铠甲偷工减料。正统四年,明朝军器局发给神机营的武器铠甲大多都是残次品。京军三大营一度缺马。正统五年,总兵朱冕奉命查军仓发现粮食腐坏。正统六年,明朝大同巡抚罗亨信揭发武器走私。而不管是宣德还是幼冲的正统,对于将领腐败都没有太好的方法。亲征前期,本就千疮百孔的边备在紧急军报的刺激下,立刻显现出一片狼藉之态来。连续几天内,户部接连上奏各边缺少草料口粮,军方也急着要求调配马匹。而大同督饷侍郎沈固奏请将阳和、高山二卫及附近军屯子粒今年都改征料豆,并继续召商中盐筹集粮秣。同时,临时将增派五百民夫,临时采割青草,运往大同。这种手忙脚乱、拆东补西的后勤方略让英宗大怒,严厉斥责道:“(沈)固在大同年久,所职何事?及用粮草,輙称缺乏。”在将领骄奢、军屯被占、军资腐败、军士逃亡,大部分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加之明英宗并无统军经验,亲征结果可想而知。 [17]   [21]   [25-26]   [28-31]  

土木之变


仁、宣二宗,相对于太祖、成祖二帝,可谓守成之君。而且鉴于永乐末期,明朝对蒙古阿鲁台部的连年征伐政策,国力耗损,仁宣二宗开始着手休养生息,放弃了对蒙古军事上的征伐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经济手段,维系蒙古朝贡关系。而蒙古方面,虽然仍处于分裂状态,但是却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忙于统一蒙古的步伐,无暇南顾。在此情况下,双方极力地维系着和平通好关系。此外,二宗在放弃了军事征伐政策后,开始着手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都司、解散下西洋人员。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绥靖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认真爬梳史料,我们会发现,在“土木之变”以前就有了蒙古部落南迁的零星记载,兀良哈三卫南迁是其南迁行动的一部分。而“土木之变”时英宗御驾亲征只是明廷对蒙古各部落逐渐南迁带来威胁忍无可忍的一种积极回应。术业有专攻,自从春秋战国发明了大将的职务后,除了像马背天子朱棣一样外,天子六师一般都坐镇京师不宜轻出,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御驾亲征。 [32]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 [33]  明英宗突围不成被俘, [34]  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 [35]  史称土木堡之变, [36]  对明朝政治来说,土木堡之战算是一个分界线。不过单就明蒙形势而言,反倒数年之后也先被杀,瓦剌就分裂而转而向西、压迫察合台人,蒙古诸部相互攻伐。草原上再次出现与中原对峙的强主,要到15世纪末小王子(达延汗)与明交恶的时候。朱祁镇复辟后杀以于谦、范广、石亨、石彪为首的武将功臣导致明军一直未能恢复战力,坐视达延汗在16世纪初完成中兴,这又不仅仅是土木之变的结果。 [37]  

河套之患


仁宣时期“不务远略”,脱欢人马虽不能深入边内,但时常骚扰明军巡逻的河套外缘,虽有白荣、范济上言,仁宣也没有重视河套在边防中的军事价值。正统三年,山西安东中屯卫百户周谅上言屯军东胜州废城,明庭逐决定整军殄灭骚扰以肃边境,正统六年,发生丰州之战。正统十四年,东胜卫废,以后因河套地区有空地三千里无人驻守,突然蒙古人慢慢侵入此地,成为以后的的河套之患,史称北虏入套。又天顺中,石彪镇大同,请置城于威宁海,不果。 [3]   [38-41]  

   


外交

海联西洋


明太祖建国之初,既为中西文化交流遣使埃及,并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翻译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科学著作。明成祖更进一步建立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明朝罢黜下西洋是从宣德开始,虽永乐也曾因宫殿大火停止下西洋,但下西洋船员及物料皆在沿海待命,而宣宗则是彻底的罢黜船队,使明朝成为一个被“”(意译四周都被包围)的文明。明英宗鉴于此,正统八年,明英宗命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挥再下西洋,重新联络诸国。但因沿海民变而耽搁,后英宗复辟甫数月启动下西洋计划,张昭反对,下西洋逐罢。但马来西亚依然流传有汉丽宝公主的传说。 [21]  

陆联河中


明英宗欲遣马云以开撒马儿罕道路补过,因弩温答失里恐吓逐回。 [18]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勿踵宣宗


根据《菽园杂记》和《万历野获编》的记载,明宣宗时有汉府军余王敏擅长踢球,皇帝爱而阉之,让他从普通的预备兵提升为内廷的阉党成员。仁宣长期轻视军士制度的建设,导致明军作为基层部队战斗核心的中低级军官素质不够、待遇留不住人心、技术(火器研发)军官数量质量都有问题等等,原本明朝卫所军士上升渠道就窄,只能通过军功及谏言等等上升,仁宣时期因轻视基层军士白荣、范济的谏言的后果则是九边底层卫所变成了一群农奴争一个上位的机会。导致明军卫所基层军官留不住人心、缺乏进取心,很难形成有继承性的军官传统,致使卫所屯田制度崩溃,时至正统三年,兵部奏报在清查三年后发现明军逃兵一百二十万有余。上(朱祁镇)尝与小臣击球,(王)振至而止。吉旦,驾在阁中,振跪奏曰:【先皇帝为一球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上愧无所容。 [42-43]  

及人之老


明英宗朱祁镇趁着太后大寿之际给全国老年人发放福利,“与民休息”的思想,在对待老人、乞丐、刑狱、赈灾济贫等方面都有作为。全国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都要每年发放粮食供养,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加倍,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服任何国家差役。这是对朱元璋时代养老政策的补充。 [21]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明宣宗:①太子虽美天资,尤湏学问。古人云,蒙以餋正。将来尚赖卿等讲论赞辅以成其德。庶几天下受福。②皇长子天性纯厚,仁明刚正。

张太后:皇帝聪明孝敬,仁厚刚果。

孙太后:敬天勤民,无怠无荒。仁孝诚敬

廖庄:太上皇帝冲格谦冲。

李梦阳: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马文升: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军,私借一马者,皆有重罚,虽有兴造竟不劳军,三十馀年海内晏然。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

蒋冕:英庙出塞征虏,诚欲为国为民剿除边患,非事廵游也,然虏未及征,已有土木之变。 [21]  

霍韬:世传三杨入阁,极一时勋名之盛,不知三杨坏我太祖之法已多矣。上下要安,苟且度日,卒始正统之乱。

傅维麟《明书》:终帝之世蠲租之诏屡闻,命官赈救若焚溺切身,稽其数不下矩万,亦可谓留心民事,恺悌为怀者矣。正统初,帝在冲年权总太后,小人眈眈不敢逞,故政治称小康焉。及太后崩而狐呜虎噬咆哮。帝则土木之变社稷几危,然原情揆势,盖为缵祖烈振生民计,与游畋殊而不知非其时矣。及复辟之后敬天勤民,进贤远佞。尝曰:朕小心翼翼未尝一日忘艰难时。以故明慎精严号称治平。至于礼孝庄,谥恭让,出建文后以至止殉葬嫔妃高出千古夫。帝以一人之身前后不啻径庭,盖前以未愔世故屡明彝之危,后以险阻备尝成贤明之治。古云殷忧启圣,多邦兴邦,帝之谓矣。虽然皇皇帝主身陷毳庭而卒独能返,岂非天哉,岂非天哉。

谈迁《国榷》:英庙狃承平之后,海内富庶,文武恬熙。首事麓川,继以北伐,一时吏卒,尚有遡榆川之驾,覩石门之烈者。岂知鱼溃兽骇,为晋宋蹈亡哉。沙漠传书,惓惓郕邸,盖深为社稷计也。倏而返跸,倏而复祚,俱事出望表,史传未闻,而帝处之坦如也。权不自制,骄及勋阉,石亨几骖乘之诛,吉祥同甘露之逆。始躬决庶政,旁求耆旧,夙兴夕惕,无日忘穹庐南城时也。噫,一王振未已也,又吉祥溃之,一马顺未已也,又门达怙之,盖英主虑失其极,为人所窃。而其有败有未败者,祸有深浅也。

何乔远《名山藏》:上始即位十有四载,北庭两岁南宫七载,岂非天哉?自古人君忧患困横未有如上者也。其初冲年嗣统,虽赖三杨辅以简静,邪阉王振尚得干其间。复辟以后总揽明察,内臣莫敢奸外臣莫敢贪。至其释建庶人之囚,复胡皇后之号,罢殉葬之令。庙号曰英宗,不诬也。孟氏称动心忍性亶其然乎?

郑晓:上天资英明,冲年嗣位。孝敬重闱,信任旧臣。留心学问,不喜玩好。既亲政,崇俭恤民夙夜孜孜。蠲租省役,每勤诏谕。礼祀群神,加俸百官。开 举,严考察,设提学,祀宋儒,谨灾变, 风宪,辑戚里。文武将相、宰执、侍从、台谏皆务择人久任,尤惓惓恤民间利病。即当北狩,本为宗社非徒巡狩已也。复辟之后殷忧启圣,敬天勤民。石曹既诛,念于岳正。进贤去奸,益加冰慎。万几精严,号称治平。若乃礼遇孝庄,追封恭让,悼念建文,友爱景帝。升遐治命言后妃礼份,止嫔御殉葬尤盛德事也。

邓元锡《明书》:睿皇帝幼冲嗣位中更大难,益明习于国家之故。又性至仁孝,日鸡鸣,卷冕觐天,觐祖宗,拜跪有常仪,已,乃视朝,朝退,朝母后,已,复亲政。又加之以节俭,戒侍臣勿忘南宫时。故能敬恭神人礼贤逮下而光复前烈也。至释建庶人囚,上恭让皇后谥,止殉葬犹伟。书曰,天命不于常,归于有德。夫敬德之本也,敬天,敬祖宗。天,祖宗祐之矣。

张岱《石匮书》:英宗之复辟,正也。徐石乘之以取功名不几以上为孤注哉?故终英宗之世天下一亡于土木,再凶于夺门,其两存着幸百。至八年嗣统其慎其艰与正统初政相去若霄壤焉。则英宗之得力于沙漠也,不减太甲之桐宫矣。冕服奉归复正厥 岂幸也哉。 [44]  

万斯同《明史》:帝初政简静,任用老成之力也,无何嗜好。渐偏动多出入,奸监王振窥弄其间。土木之祸振盖罪通与天也。独是太祖鉴前代寺阉之患,首禁宦官典兵预政至铸为铁牌颁之各司,俾子孙遵守此其用心可谓至矣。帝之世去祖宗朝 而刁珰之徒遂肆恶至此,言之可为与邑。且帝天资敏达,非桓灵怀愍比也,当时蒙尘北狩身陷虏庭,宗社且危与累卵,上天悔祸乃得返转,非常之变故谁实致之乎?恐碎糜监骨犹未足以泄朝野之忿,而 误国之辜矣。乃帝绝不以为悔,旧恩眷念帷盖频施即恤予不与少替,岂宵小狐媚之技能入人肺腑而结其私,虽英主哲辟亦或堕入其彀中,而莫能勘破耶?斯诚可为寒心者矣噫。帝不幸身丁多难,两载北庭,七年南内,艰辛困苦古未有闻焉。以故复辟之后,综揽明察,内外罔敢干其纪。斯则动心忍性之明验也。惟是郕王之恶终、少保之疑狱警,既已灼知其枉而厘而正之必以待诸后人,抑独何与?呜呼,改过不吝诚未易言也已。

四库全书版《明史》:前后在位二十四年,威福下移,刑赏僭滥,失亦多矣,乃或胪举盛德以为无甚稗政,岂为笃论哉。

《朝鲜文宗实录》:尹凤“帝好游戏,至一旬不谒皇太后。且后宫争妒,宫人所出,潜相杀之 。皇太子亦轻佻。”

《明史纪事本末》:然则挟天子者,挟一匹夫耳!邀利之心懈,而好义之心萌,郭登之言决,而杨善之说行,英皇自此生入玉门矣。故汉高分羹之语,乃孝子之变声;郭登有君之谢,实忠臣之苦节。英宗不感生还,反疑予敌。谦死东曹,登贬南都,忠臣义士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赵中男: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之变的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瞻基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社 会制度,几乎无力阻止这一惨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边疆、武备、阉祸)的总爆发,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瞻基个人的悲剧。

张廷玉等《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45]  

毛主席:“《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46]  

人民网:提到明英宗朱祁镇,人们恐怕会首先想到土木之变和错杀于谦。或许有人会对其恨之入骨,但事实上他应该不算是个坏人,他的政务处理能力也并不差,为人也很勤快,虽然有两大污点(打错一仗,杀错一人),也并不能完全抹煞他的能力。 [47]  

   


人际关系

编辑

 播报

   


父母

父亲:明宣宗朱瞻基

母亲:孝恭章孙皇后

   


后妃

皇后


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结发妻,得英宗一生的敬爱。未生育。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



孝庄睿皇后钱氏
孝庄睿皇后钱氏


孝肃皇后周氏,宪宗生母,本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生明宪宗朱见深、崇简王朱见泽、重庆公主。



孝肃皇后周氏
孝肃皇后周氏


妃嫔

以下妃嫔的名号《明史》无记载,皆见于《明书》:

万宸妃,生德王朱见潾、皇子朱见湜、吉王朱见浚、忻王朱见治、广德公主,谥“靖庄安穆”。


刘敬妃,英宗的爱妃之一,英宗死前明令与他合葬,但明宪宗没有遵令。谥“贞顺懿恭”。


王惠妃,生许王朱见淳、嘉善公主。谥“端靖安和”。


樊顺妃,比皇帝年长13岁。生一公主,早夭,谥“恭和安静”。


杨安妃,生崇德公主。谥“庄僖端肃”。


高淑妃,生秀王朱见澍、隆庆公主。82岁去世,谥“庄静安荣” [48]  。


魏德妃,生宜兴公主、徽王朱见沛。谥“恭端庄惠”。《国榷》作“恭庄端惠”。


王贤妃,谥“昭肃靖端”。


刘丽妃,谥“安和荣靖”。


刘妃,生嘉祥公主。封号待查,不确定是刘敬妃还是刘丽妃,也可能是第三位刘姓妃子。


武昭妃,谥“端庄”。


宫和妃,谥“恭安”。


刘恭妃,谥“昭静”。


李贤妃,谥“昭懿”。


赵庄妃,谥“恭靖”。


张成妃,谥“恭僖”。


余充妃,谥“僖恪”。


陈丽妃,谥“惠和”。


王贞妃,谥“荣靖”。


   


子女

儿子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明朝第八位皇帝(1464-1487在位)。母孝肃皇后周氏。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九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德庄王朱见潾(1448年5月7日—1517年9月7日),初名朱见清,明英宗朱祁镇第二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明朝第一代德王。

皇子朱见湜,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1449年8月2日),死于景泰二年八月初五(1451年8月30日)。早卒,复辟后,不复追赠。

许悼王朱见淳,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端靖安和惠妃王氏,明朝第一代亦为唯一一代许王。朱见淳在景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1450年4月6日)出生,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1452年5月20日)受封许王,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453年1月3日)去世,谥号悼,年二岁,许国被撤除。

秀怀王朱见澍(1452年3月12日-1472年10月13日),明英宗朱祁镇第五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庄静安荣淑妃高氏。景泰三年二月十一日(1452年3月12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受封秀王。成化六年(1470年)就藩汝宁府。成化八年九月十二日(1472年10月13日)去世。无子。

崇简王朱见泽,母孝肃皇后周氏;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十六日生于南宫。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六日受封崇王,成化十年(1474年)三月初五日就藩汝宁府。弘治十八年(1505年)七月二十八日去世。在位四十九年,享年五十一岁。谥号简。

吉简王朱见浚,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景泰七年六月初九日生,天顺元年(1457)三月初六日,两岁时被封为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十九日就藩长沙府。在位七十一年,于嘉靖六年(1527)七月二十日薨,年七十二岁。谥号简王。

忻穆王朱见治(1458年3月18日―1472年4月2日),明英宗朱祁镇第八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靖庄安穆宸妃万氏。生于天顺二年闰二月四日(1458年3月18日),成化二年(1466年),被封为忻王。未就藩,成化八年二月二十四日(1472年4月2日)去世,无后,谥号穆王。

徽庄王朱见沛(1460年-1506年)。明英宗朱祁镇第九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恭端庄惠德妃魏氏/恭庄端惠德妃魏氏,成化二年(1466年)封徽王。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藩钧州府。正德元年(1506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谥号庄王。子徽简王朱祐枱嗣位。朱见沛有一同母妹妹宜兴公主。

女儿


重庆公主,母周皇后。天顺五年下嫁周景。景字德彰,安阳人,好学能书。英宗爱之,闲燕游幸多从。宪宗立,命掌宗人府事。居官廉慎,诗书之外无所好。主事舅姑甚孝,衣履多手制,岁时拜谒如家人礼。景每早朝,主必亲起视饮食。主之贤,近世未有也。弘治八年,景卒。又四年,主薨,年五十四。子贤历官都指挥佥事,有声。

嘉善公主,母王惠妃。成化二年下嫁王增,兵部尚书骥孙也。弘治十二年薨。

淳安公主,母不详。成化二年下嫁蔡震。震行醇谨。正德中,刘瑾下狱,诏廷讯。有问者,瑾辄指其人附己,廷臣无敢诘。震历声曰:“我皇家至戚,应不附尔。”趣狱卒考掠之,瑾乃服罪,以是知名。嘉靖中卒,赠太保,谥康僖。

崇德公主,母杨安妃。成化二年下嫁杨伟,兴济伯善孙也。弘治二年薨。

广德公主,母万宸妃。成化八年下嫁樊凯。二十年八月薨。

宜兴公主,母魏德妃。成化九年下嫁马诚。正德九年薨。 [20]  

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十五年薨。游泰:字尚秦,号东园(约1458年—1533年十月丁亥日),江苏盐城西北乡交睦庄(今江苏建湖县建阳镇交睦村)人,御前带刀侍卫,累朝皆领宿卫(负责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驸马都尉。游芝(1490年9月26日—1508年1月),游芝夫张仑(字尧臣,英国公)(1485年—1535年7月25日): 长子游铭(?—1512年正月); 二子游钦(?—1505年);三子游铉(1494年—1569年二月二十八日):字伯举,号微山。穆宗即位之后,特命升任指挥使,正三品,活到75岁。四子游锜嘉靖三十六年(1557)任招远知县(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

嘉祥公主,母刘妃。成化十三年下嫁黄镛。后六年薨。

公主,母樊顺妃,公主早夭,封号不详。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明英宗朱祁镇死后葬于明十三陵(裕陵)。该陵墓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英宗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裕陵的建筑曾于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情况同献陵。民国年间,祾恩殿在战乱中被拆毁,祾恩门则于民国六年(1917年)被焚。现该陵殿门均成遗址,其余建筑保存尚好。 [49]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砖石桥。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49]  



剧照


剧照


剧照


朱祁镇定妆照


霍建华 版 朱祁镇


霍建华 版 朱祁镇

   


史料索引

编辑

 播报

《明史·本纪第十·英宗前纪》 [11]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 [16]  

《明英宗实录》

   


影视形象

编辑

 播报



严宽 版 朱祁镇《大明王朝惊变录》
严宽 版 朱祁镇《大明王朝惊变录》(74张)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5

《萍踪侠影录》

唐品昌


1987

《龙庭争霸》

欧阳震华


1999

《十五贯传奇》

程枭雄


2003

《大明王朝1449》

严屹宽


2004

《正义令天下》

顾海滨


2004

《萍踪侠影》

张国立


2011

《后宫》

周浩东


2016

《女医·明妃传》

楼芸昊(少年)


霍建华(成年)


2019

《大明风华》 [50]   

张艺兴


   


身世争议

编辑

 播报

《明史·列传第一·后妃》记载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即明英宗朱祁镇实际上并非孙皇后所生。

孝恭章皇后孙氏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朱见深)的主要抚育人,清朝编明史多有诋毁。根据当时宣德帝年近三十尚无皇子、宫中上下都关注谁会生育第一个皇子,并且当时张太后依然在世。孙皇后当时只是贵妃,不可能做到一手遮天,佯装自己怀孕而控制真怀孕的宫女偷梁换柱的做法,在当时几乎不可能。首先,孙贵妃要先在十月之内瞒过皇帝,再得在分娩之日瞒过张太后,这两点十分难做到,而对毫无疑问地获得了皇帝专宠、并已生下女儿常德公主的孙贵妃来说,也似乎不会置将来可能亲生的儿子的前途于不顾出此下策。况且关联此事之人众多,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所以,孙太后盗子之说不成立。

总之,只要进行冷静分析,我们就可以判断,有关孙氏夺子的说法也是难以经得住推敲和质证的。这应该是后人同情胡皇后所做的一些猜想和附会。 [20]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4)




朱祁镇
朱祁镇(2)




严宽 版 朱祁镇...
严宽 版 朱祁镇...(74)




霍建华 版 朱祁镇
霍建华 版 朱祁镇(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查看全部








夜读史书 历史领域创作者
  


历史上的朱祁镇是怎样一个人?他的经历与《大明风华》中有何不同

朱祁镇掌权初期颇有一股定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他勤于政务,励精图治,这些情况都与《大明风华》中那位软弱无能的朱祁镇完全不同。不过在这一时期,朱祁镇重用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这成为他执政生涯前期的重大污点。

2020-01-19953






狐狸晨曦 历史/影视知名撰稿人


回国复辟后,拷打救命恩人,给瓦剌首领修庙,这就是"好人"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镇,无疑是明朝经历最奇特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由皇帝而囚俘,由囚俘而太上皇,又由太上皇而复辟重登帝位。他复辟后大明天顺年间,两件奇事,便是:瓦剌太师,立庙京城;护驾英雄,下狱拷打……

2017-12-15887






狐狸晨曦 历史/影视知名撰稿人
  


为何有人鼓吹是于谦策划了土木堡阴谋,王振和明英宗都被冤枉?

土木堡之败的责任,当然不是王振一个太监就能扛下的,因为真正罪魁祸首就是那个皇帝朱祁镇!如果说张辅将军和无数勋贵的战死,直接导致武官勋贵集团实力大损,从此淡出了政治舞台,导致了后来文官集团的一家独大。那么罪魁元凶除了昏君朱祁镇,更有谁人?

2017-12-31734






小院之观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颠倒的历史-土木之变分析: 英宗不是那个英宗, 王振不是那个王振

土木堡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一页,处于强盛期的明朝大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围歼,英宗皇帝本人被俘,精锐尽失,全国震动。历史上,一般认为是王振怂恿英宗亲征,并在土木之变中起了关键的负面作用,本文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揭开人云亦云的面纱,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2019-03-21725







猴格 活力创作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当英明主遭遇不肖子,虎父朱瞻基对犬子朱祁镇深切真挚的慈父心

热播剧《大明风华》演绎了朱瞻基对长子朱祁镇的厚爱,朱瞻基对两个儿子是非常的厚此薄彼,看到朱祁镇又是抱又是亲,见到朱祁钰则连抱都不抱,态度有天壤之别。在历史上,朱瞻基真的像剧中那样偏爱孙若微的儿子吗?

2020-01-27710




1/2

  



               
明朝君主




明朝君主

追尊


▪ 朱百六 ( 德祖)   ▪ 朱四九 ( 懿祖)   ▪ 朱初一 ( 熙祖)   ▪ 朱世珍 ( 仁祖)   ▪ 朱标 ( 懿文太子)   
▪ 朱祐杬 ( 睿宗)   ▪ 朱慈烺      





统治


▪ 朱元璋 ( 太祖)   ▪ 朱允炆 ( 惠帝)   ▪ 朱棣 ( 成祖)   ▪ 朱高炽 ( 仁宗)   ▪ 朱瞻基 ( 宣宗)   
▪ 朱祁镇   ▪ 朱祁钰 ( 代宗)   ▪ 朱祁镇 ( 英宗复辟)   ▪ 朱见深 ( 宪宗)   ▪ 朱祐樘 ( 孝宗)   
▪ 朱厚照 ( 武宗)   ▪ 朱厚熜 ( 世宗)   ▪ 朱载垕 ( 穆宗)   ▪ 朱翊钧 ( 神宗)   ▪ 朱常洛 ( 光宗)   
▪ 朱由校 ( 熹宗)   ▪ 朱由检 ( 思宗)      






南明君主

福王政权


▪ 朱常洵 ( 追尊)   ▪ 朱由崧 ( 弘光帝)   ▪ 朱常淓 ( 监国)     





鲁王


▪ 朱以海 ( 监国)      





靖江王


▪ 朱亨嘉 ( 监国)      





唐王政权


▪ 朱宇温 ( 追尊)   ▪ 朱宙栐 ( 追尊)   ▪ 朱硕熿 ( 追尊)   ▪ 朱器墭 ( 追尊)   ▪ 朱聿键 ( 隆武帝)   
▪ 朱聿 ( 绍武帝)   ▪ 朱常清 ( 监国)      





桂王政权


▪ 朱常瀛 ( 追尊)   ▪ 朱由榔 ( 永历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楼主| 发表于 2022-2-26 23: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泰 (明朝代宗朱祁钰的年号)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景泰(公元1450年——1457年),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前后共使用八年。

关于明朝景泰皇帝的内容,详看条目朱祁钰。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中文名景泰 属    性年号 朝    代明朝 在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起止时间景泰元年(1450年)—景泰八年(1457年)


目录

1 在位皇帝
2 年号纪年

   


在位皇帝

编辑

 播报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返回北京,祁钰害怕英宗复辟,故将其软禁于宫中,以锦衣卫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废去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在次年因病去世。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代宗病危,十五日于谦等人决定复立英宗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十六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谋复立英宗,十七日清晨,发动夺门之变,率领武士攻入紫禁城奉天殿,英宗复辟。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30岁。景帝死因不明,一说景帝是被谋杀的。景帝死后,葬于西郊金山(玉泉山北)的景泰陵,以其妃嫔殉葬之。

英宗恨景帝薄待,谥为戾,称郕戾王。明宪宗成化时期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乙丑上庙号代宗,谥号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清朝复称其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明清史书多称明代宗为景帝。

   


年号纪年

编辑

 播报



景泰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公元

1450年

1451年

1452年

1453年

1454年

1455年

1456年

1457年



干支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呢?




合理推测 相关问题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之谜都有哪些说法? - 知乎显示全部 ​







关注者
1,387


被浏览
1,770,96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5

​3 条评论


​分享















12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舟楫

舟楫​



好奇世界 | 正经答题 | 写字:欲济有舟楫

22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关于建文帝究竟如何谢幕,曾经让王鸿绪、邵远平、朱彝尊等前明大儒吵得不可开交,康熙朝的明史馆中竟为此分为两派。

本着“事信而言文”的修史原则,在现存刊行的乾隆四年的《明史·建文纪》中依旧保留着当时分歧之所在: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明史▪本纪第四▪恭闵帝》)以“布衣参史事”亲手修订明史五百卷的万斯同就说:“明代野史之失实,无有如建文逊国一事。”

从民间来看,朱允炆未死的传言被广泛认可。出于某种无法言说的同情,总有人希望,朱允炆的人生结局会有“彩蛋”。对明代掌故知之颇多的张岱提出了一条侧面的证据:

时传建文崩,或云逊去,诸旧臣多从建文去者。文皇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访张邋遢,又名搜书,遍行郡县察人心。又传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永乐)二十一年还朝。会文皇驻宣府,濙驰夜上谒。文皇已就寝,闻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劳濙赐坐与语,濙言不足虑也。先,濙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文皇分遣内臣郑和辈浮海下西洋。至是,文皇疑始释。(《石匮书·胡濙列传》)

康熙三十三年,在《明史》尚未刊行于世时,由云贵总督范承勋主持修纂的《云南通志》提供了一段谈话细节:

太宗(朱棣)夜召入殿问状,濙对曰:“某(朱允炆)固在,然天命人心去之已久,无能为也。不若姑置之度外,在陛下成就圣德,在彼获终余年。”太宗颔之,遂罢四出之使者。(《云南通志 · 卷三十》)

民国史学大家孟森先生在《建文逊国考》进一步反证说:“成祖命中使出其尸于火,已验明的系建文,始以礼葬,则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郑和辈海内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

上世纪30年代,孟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讲明史时,还曾提到当时故宫发现一套乾隆四十二年重修《明史本纪》刻本,《建文纪》末尾有这样的话:“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月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在四库定本中,这个“真相”被进一步还原成“以建文帝皇后尸体顶替建文帝尸体”。

钱谦益在为《建文年谱》作序时,也不认为建文帝自焚而死:“而赵君之为斯谱,本天咫,述民彝,备国故,搜遗忠。……(帝)分毫不忘天下之心……朝于黔而夕于楚。”钱谦益提到的《建文年谱》就是遗民赵士喆所作,他自述:“建文年谱者,谱建文帝之年也。然则何以谓之师?遵帝命也。史仲彬著《致身录》,程济著《从亡随笔》,皆以师称。予为是谱,本诸二子之书也。”

《致身录》和《从亡随笔》,是两部关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后神秘行踪的“奇书”。它们分别以前翰林院侍书史仲彬(屡屡接济流亡民间的朱允炆)和前翰林院编修程济(陪伴朱允炆流亡)的口吻写下了朱允炆流浪民间的记录。根据这两部匪夷所思的“伪书”记载,我们大致可以拼凑出朱允炆在宫中火起后的可能的部分流亡经历:

建文四年六月,朱允炆听从翰林院编修程济建议,借纵火出走流亡。少监王钺请出高皇帝所遗宝匣,得到写着“应文”“应能”“应贤”的度牒三张,以及袈裟、僧帽、僧鞋、剃刀,银元宝十锭等。度牒写道:“应文从鬼门出,其余人等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程济为朱允炆落发。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均剃度改装随从。杨应能、叶希贤称为比丘,程济称为道人,这三人左右不离朱允炆,其余人等共二十二人沿途保护朱允炆开始流亡生涯。

建文四年七月,朱允炆等人来到吴江县的史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朱允炆等离开江苏往西前往湖北。十月,来到襄阳的廖平家,转道前往云南。是时,已经登基称帝的朱棣派遣户科都给事中胡濙前往西南地区,以寻访张三丰(张邋遢)为幌,侦查朱允炆下落。

永乐八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以出使安南,偶然在云南道中遇朱允炆。建文帝问他:你准备怎么处置我?”严震回答:“皇上请便,臣自有办法。”严震自缢于驿站。

永乐十年三四月,一直随从朱允炆的杨应能、叶希贤相继病逝,程济陪同。

永乐十四年六月,朱允炆口述流亡经过,由程济笔录,写成《从亡随笔》,朱允炆写序,命程济藏于山岩中。

此后四年,朱允炆帝辗转奔走于云、贵、川之间,到永乐十八年十月,在程济的陪同下,朱允炆登峨嵋山,得诗:“登高不待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飞。”

永乐二十二年二月,朱允炆东行。至十月,在旅店遇到史仲彬。于是同史下江南,再次回到吴江史的家中。史从叔祖史弘从嘉兴赶来,认出朱允炆。因念旧恩,史仲彬如实相告。史弘顿首后,叩首哭询近况。朱允炆在史弘陪同下,游览天台山,到宁波渡莲花洋。

此后十余年,朱允炆南行至两广地区。正统五年,朱允炆对程济表示“决意东行”。

之后的历程我们可以从纪振伦编撰的《续英烈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卧松阁刻本)中继续想象:

正统五年庚申,建文年已六十四,遂决意东归。……建文遂投五华山寺,登梵宫正殿,呼众僧齐集,大声说道:“我建文皇帝也,一向行遁于此,今欲东归,可报知有司。”
众僧听了皆惊,忙报知府县,不敢怠慢,因请至藩司堂上。建文竟南面而坐,自称原姓名,道述往事:“前给事胡濴,名虽访张儠傝,实为我也。”
府县不敢隐,报知抚按,飞章奏闻。不多时,有旨着乘驿道至京师。既到京师,众争看之,则一老僧也,诏寓大兴隆寺。此时正统皇帝,不知建文是真是伪,因知老太监吴亮,曾经侍过建文,遂命他去辨视真假。吴亮走到面前,建文即叫道:“汝吴亮也,还在耶?”
吴亮假说道:“我不是吴亮。”
建文笑道:“你怎不是?我御便殿食子鹅,曾掷片肉于地,命汝餂吃,你难道忘了?”
吴亮听说是真,遂伏地痛哭,不能仰视。建文道:“汝不必悲,可为我好好复命。说我乃太祖高皇帝嫡孙。今朱家天下正盛,岂可轻抛骸骨于外?今归无他,不过欲葬故乡耳。”
吴亮复命后,恐不能取信,遂缢死以自明。正统感悟,命迎入大内,造庵以居。厚加供奉,不便称呼,但称老佛。后以寿终,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龙潭北一邱,一碑题曰“天下大师之墓”。因礼非天子,故相传言之西山不封不树。此时从亡二十二臣俱死,惟程济从师至京,送入大内,方还南去,不知所终。
程济当革除时,与魏冕言志,魏冕道:“愿为忠臣。”程济道:“愿为智士。”今从亡几五十年,屡脱主于难,后竟致主归骨,自称智士,真无愧矣!后人览靖难逊国遗编,不胜感愤,因题诗叹息道:
  风辰日午雨黄昏,时势休教一概论。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柔逊国隐忠存。
  各行各是何尝悖,孤性孤成亦自尊。
  反复遗编深怅望,残灯挑尽断人魂。

关于“宫中老佛”一说,《明英宗实录》并没有记载这件事,但类似的僧人冒名顶替建文帝的事件却实际发生过。正统五年十一月,一个本名杨行祥的河南钧州人跑到广西思恩府,谎报岁数九十余,要土官岑氏护送他回京,结果英宗命有司会审,一验年岁为假,被押送京城下狱而死,同谋僧十二人全部谪戍辽东边卫。(《明英宗实录》卷73正统五年十一月丁巳)这件事可能就成为了民间“流亡为僧说”的一个滥觞版本。

至于《致身录》《从亡随笔》以及依据它们演绎的《续英烈传》的事实真伪,钱谦益、潘柽章力证前两书为“伪书”,而陈继儒、胡汝亨、文震孟、张岱、钱士升却坚持这是“真本”。各家各取其说,争论未定。

“余作《致身录考》,客又持程济《从亡日记》示余,余掩口曰:陋哉!此又妄庸小人,踵《致身录》之伪而为之者也。”(钱谦益《书致身录考后》》)

“(建文)逊国诸书真赝杂出,盖作俑者王诏之《奇秘录》,而效尤者史彬之《致身录》也。二书皆浅陋不经,而《致身录》以缘饰从亡事,尤为流俗所歆艳。”(潘柽章《国史考异》)

“金川门献降,或云帝赴火,或云出亡,疑信参半是也。今得先朝史彬《致身录》,而革除君臣生死之际了然矣。”(陈继儒作《致身录序》)

“是编也,请太史氏亟收之,以徵文献焉。百世而下,为之涕泆而不能已也。”(胡汝亨作《致身录序》)

“是录复出,得照耀人间,使懦夫立志。”(文震孟作《致身录序》)

““建文帝出奔事,见史仲彬《致身录》及程济《从亡随笔》……建文革除事,传疑久,一似耿耿人心者。兹《致身录》出自从亡手,含荼茹苦,自尔真功,其文质而信,怨而不伤,独史氏书也哉,足以传矣。”(张岱《石匮书·建文本纪》)

“从亡二十二人,惟程编修与能贤朝夕随侍,始终周旋,所记岁月往返,历历在目,与《致身》、《附膝》二录间有矛盾,而要之不离随笔者近是,故纪中多取准焉。”(钱士升作《从亡随笔叙》)

关于朱允炆的人生终局,近几年各种说法频出,如“贵州安顺红崖天书为建文遗书”,“四川广元青川县青溪镇华严庵为帝隐跸处”,“武昌洪山让氏家谱揭示建文留有后人”等说法不一而足,大体依据上述“流亡说”所提及的痕迹加以附会和想象。

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福建宁德疑似建文陵墓事件。根据中新社2009年8月28日消息,在福建省宁德市的金涵畲族乡,由南京大学明史研究领军人物潘群教授、明史学者马渭源等中国明史研究专家认定,福建省宁德市上金贝村的古墓是建文帝陵寝。(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是明建文帝陵寝 获专家认定)这个通过袈裟图样、陵寝规制、郑氏后人就推定为建文陵寝的说法很快遭到了质疑,福建文物局在9月即行辟谣(福建文物局回应:宁德古墓与明代建文帝无关),但这种说法目前仍不绝于网络。

在难辨真伪的情况下,建文帝或自焚或出亡或归葬西山或埋骨南方的说法,被留在了官修史书和稗官野史之中,留待后人继续论证。

抛开这些纷扰,回到那个阖宫火起的现场,朱允炆,他是怎么想的呢?

《明史》对于建文皇帝最终的心态并未多加用语。但后人仍可以在记录中检索到这样一个细节:

(在燕兵顺利渡过长江的时候)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方孝孺传》)

显然,朱允炆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非常害怕的。方孝孺的“力请”恰恰证明了朱允炆的动摇和不甘心就死。在交待建文皇帝的太子朱文奎的下落时,史书用了“七岁矣,莫知所终”来草草交待(《明史▪列传第六▪诸王三》),那么,正如抱着同情建文帝的许多人一样,我也愿意猜想,朱允炆或许曾经同儿子一起,趁着宫中大火逃出生天。

对于朱允炆而言,最终是死于社稷还是由地道出亡,这已经无关紧要。

从燕军入金川门那一刻起,建文帝已经“死”了。他的政治权威和道德正义已经没有了作用,在正义必胜、失道寡助的历史铁律面前,朱允炆的失败变得难堪而让人无法接受,假若朱允炆当真出亡,检讨过去,他也不会再从心里燃起复活“建文皇帝”的欲望——

四年间,他败给了祖父苦心经营的“异姓无为”、“屏藩天下”,他败给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和一个比他成熟百倍的对手,他败给了由一群书生勾勒的无法实现的“王道理想”,他败给了与他想象甚远的纷繁诡谲的世道人心。最终,他败给了自己心中那个实则胆小、虚弱、冲动、少谋的建文皇帝。

他的流亡,更像是一场“罪己诏”般的自我流放。当这些尚待证明的“流亡记录”与正史碰撞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忘记母亲幼弟的不孝子和一个毫不关心自己孩子生死的失职父亲。

朱允炆生母吕氏当时已被尊奉为太后,靖难后,其太后名号也被废黜,改称皇嫂懿文太子妃。随后朱棣又将吕太后赶出了皇宫,把她和幼子朱允熙迁往明东陵为懿文太子朱标守陵。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允熙被朱棣派人烧死,吕太后在东陵的凄孤长夜中默然离世,没有记录下死亡的时间,所谓“无讳日”。

【故后无讳日】太后吕氏,故懿文太子追崇兴宗康皇帝之继配也。太子娶开平主常遇春女为妃,先薨,以太常卿吕本女为继。建文帝即位,追尊常氏为懿敬孝康皇后,吕为皇太后。及文皇兵入,召后至,告以不得已举兵之意,后出宫复故号为太子妃。……惟少子允熙,先封徐王,改封敷惠王,随母吕太妃居懿文陵园。永乐四年,火起于邸中暴卒,追谥哀简。盖以吕后生,不欲显诛之也。经吕后遂不知所终……然吕后竟无讳日可考,亦无谥号追赠。(《万历野获编·卷三》)

除了长子朱文奎不知所踪,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命运更是令人唏嘘。他在2岁时被称“建庶人”,一生被囚,不会说话,不辨牛马,不识男女,在英宗天顺朝被释放后,很快便去世了。假若朱允炆老来归京,不知对老母幼子,是否有一丝悔愧?于史无载,与情悖离。

惠帝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卷一百一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万历二年十月十七日,11岁的明神宗朱翊钧向他的老师、首辅张居正提出了一个问题:“闻建文帝当时逃逸,果否?”

张居正如实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人无知道。至正统间,忽于云南邮壁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归骨故园。’乃验知为建文也。御史以闻,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终。”

在《神宗实录》中,我们看到了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上呈给少年皇帝的这首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这首传说中最为著名的建文帝出亡诗,是否真实表达出可能未死于社稷的朱允炆无尽的思考和悔意呢?恐怕,也只有侥幸活着的俗名朱允炆的应文和尚自己知道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798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18: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文 (建文帝)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人名)讳允炆。明太祖之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即建文帝也。燕王迫金川门,帝将自尽。王钺曰:先帝升遐时,附一箧,命临大难时发之。即进一红箧,封锁甚严。帝碎箧观之,内有度牒三叶,一云应文,二云应能,三云应贤。





本    名应文 别    名建文帝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日期不详
应文

并有袈裟,帽鞋,剃刀及白金十锭。帝曰:命也。即令程济祝发,改名应文。时杨应能,叶希贤,亦祝发,各改名易衣,取牒从鬼门逃。暮至神乐观,明朝向溧阳而去。自是经湖湘入蜀,游云南。後还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住十五年。寻寓南宁一萧寺,落魄过三十九年。时正统五年,年六十四,恩州知事岑瑛,闻之於京师,赐号老佛,迎入西内。途中赋诗曰: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裏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录,野老吞声哭未休。後寂於宫中。弘治中,谥恭仁康定景皇帝。见明高僧传三,续释氏稽古略三,元明清史略二等。但明高僧传等,其名作应能,恐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6 22:00 , Processed in 0.2169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