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41|回复: 4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280
发表于 2022-3-2 12: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元璋
(明太祖)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1]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2]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63]  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4]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5]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6]  ,废除丞相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7]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8-9]  ;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10]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11]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13]  传位太孙朱允炆



人物关系
纠错
关闭纠错


     

  • 历史记载

朱元璋的最后六年:杀了半个朝堂 2021-09-25 09:11
日后的事实总是在不经意间狠狠地抽他俩耳光。或许因为没有了刺,原来不太好抓的皇帝权柄变得异常滑溜,皇太孙抓不住,丢了。...详情

相关新闻

内容来自


本    名朱元璋 别    名朱兴宗、朱洪武 字国瑞 所处时代明朝 [14]  民族族群汉族 [3]  出生地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15]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 主要作品御制皇陵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 主要成就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统治
休养生息,开创洪武之治 庙    号太祖 [16]  谥    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6]  年    号洪武 陵    寝明孝陵 原    名朱重八
目录



朱元璋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朱元璋出身布衣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7]  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18-20]  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21]  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后徙居泗州盱眙县和濠州钟离乡。 [22]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23-24]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25]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26]  

朱元璋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27]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28]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29]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30]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31-32]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32]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33-34]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35-36]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4]  

朱元璋义军骁将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37-38]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39-40]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41]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42]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43]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44-45]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45-46]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47]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48]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48-49]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50]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孝慈高皇后马氏 [51]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52]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53-54]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55-56]  
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 [57]  ,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58]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攻占应天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59]  
南京石头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60]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61]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62]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63-64]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65]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66]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67]  
刘伯温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68-69]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70]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71]  ,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72]  

朱元璋大破陈汉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73]  
鄱阳湖之战形势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74]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75-76]  
接着,陈友谅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76]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77]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78]   [79]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80]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 [81]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78]   [82]  
朱元璋灭陈汉之战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 [83]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84]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85]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86]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87]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88]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朱元璋一统江南
灭陈友谅后,东面的张士诚方国珍便成为下一步的消灭对象。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89]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 [90]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69]   [91]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92]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93]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应天来,但在瓜步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94-95]  
平江之战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96-97]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98]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99]  

朱元璋建立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画像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100]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101]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102]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103]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5]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104]  

朱元璋平定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105]  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 [106]  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107]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 [106]  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 [108]  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109]  大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110]  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111]  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112]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113]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居大宁都司,因边将市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明太祖于东北置宁王(赤峰)、辽王(广宁)、沈王(沈阳)、韩王(开原)震慑东北之地。于西北置庆王(宁夏)、把都帖木儿(巴彦淖尔)、未知塞王(东胜州)、周王(和林格尔)及晋王(太原)守御河套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122-123]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陆续平定中国其他地区。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 [114]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 [107]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115]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116]  

朱元璋洪武之治
锦衣卫印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117]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118]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119]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20]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朱元璋晚年倾轧
建国之初,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121]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朱元璋积劳而逝
明孝陵“治隆唐宋”碑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后来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124]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元璋为政举措编辑 播报

朱元璋政治
  • 中央集权

明太祖朱元璋(民间画像)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丞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 [125]  于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6]  
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125]   [6]  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巡检司,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
  • 制定律法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说:“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于是在朱元璋即吴王位时(1364年)就提出“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颁行之。”这便是最早拟定颁行的《大明律》。经过吴元年(1364年)、洪武六年(1373年)、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四次修订,最终完成了《大明律诰》“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126]  
在具体的治国方面,朱元璋以元末“朝廷暗弱,威福下移”,纲纪败坏,官吏骄恣,从而致使元朝倾覆,顺帝北迁作为教训,立国后采取了“治乱世用重典”的原则。朱元璋始终认为“胡元以宽而失,朕收中国,非猛不可”。以此思想作为指导,如在刑名制定方面,明朝对“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一类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权的犯罪量刑轻于唐律,但对“盗贼”及“帑项钱粮”之类直接危及专制统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则重罪加重,法外用刑,狂诛滥罚,制定了族诛、断手、刖足、阉割为奴、挑筋去膝盖等一系列法外刑。 [126]  
  • 特务统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264]  
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127-129]  
  • 整顿贪腐

参见:郭桓案空印案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又鉴于元朝的政治混乱,故以猛治国。 [130]  即位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其次,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第三,朱元璋利用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剥皮揎草”、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 [131-132]  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 [133]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官员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 [134]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上访。明朝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 [135]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鸣冤鼓”,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 [136]  
朱元璋当政三十一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137-138]  
  •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139]  

朱元璋军事
  • 军事建制

明孝陵武士像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朱元璋还确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140]  
  • 山河固险

明初朱元璋守御山河的方法,是以巩固自然天险为远猷。对此明人颇为自诩,宣称“我国家驱逐胡元,混一寰宇,东至辽海,西至酒泉,延袤万里。中间渔阳、上谷、云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灵武、皋兰、河西,山川联络,列镇屯兵,带甲四十万,据大险以制诸夷,全盛极矣”这一段话中虽全用秦汉旧名,但洪武朝卫所的全貌勾画得还是比较清楚。明人把新的卫所描述为“于是设东胜(卫)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者者口四守御处)并。东联开平(卫)、独石(口)、大宁(卫)、开元(安东卫);西联贺兰山(宁夏卫)、甘肃北山(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威远守御千户所、亦集乃旧城),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魏焕评价:“东西延巨,指臂相依,称全盛矣。故合边卒之数不过四十万,较之宋人备西夏一路犹七十万者,盖徙倍也。”明初三北兵马虽少,但皆驻大险,故丘浚曰:“洪武、永乐之盛,所守不过数处,然皆据其总会,扼其要害,人聚而力全。而彼之来,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胜也。” [262]  
  • 北卫游牧

洪武年间,朱元璋置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东胜卫、开平卫、大宁都司、安东卫、吉林船厂。明军巡逻着“北去不拘几千里”的辽阔疆域。朱元璋效仿元朝“朔方铁骑纷如蚁”、“西北广莫无一城,控弦百万长横行”的盛况,欲利用漠南养出肥美的牛羊及战马。为此朱元璋推动北部卫所游牧化,漠南民众除了粮产区不许放牧外,漠南荒闲平地及山场,“听其牧放樵采”。诸王敢有说是“自己草场山场者,其论非轻”,并叮嘱诸王要长远的牧养,要求军户有自己的牧群。 [141]  
  • 中外配合

朱元璋通过宗室的婚嫁,联姻文武勋贵,企图以血缘和裙带关系来达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如周谊、翁吉剌、邓愈、扩廓帖木儿;常遇春、常升、蓝玉、曹震等;傅友德、谢成、冯胜、王弼等;徐达、阿哈出、把都帖木儿等;徐辉祖、李景隆、耿炳文、沐晟、郭英、吴高、吴杰、张杰、胡观、李坚、梅殷等。即朱元璋所称的“中外配合”。 [142]  
  • 谷成肃漠

塞外的生产模式,首春气和坚氷渐觧,塞草将萌,胡马瘦而弓力弱。而秋高马肥,草谷结成正是胡虏出没之际。所以朱元璋认为秋高马肥后,北卫当控弦执矢观衅而动,正合古人谓致人不致于人。故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等:“昔汉唐之御胡虏,每秋高马肥,知其入寇,乃设谋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则必为边患。”朱标死后,朱元璋以塞王代替国公。要求塞王“岁出塞上,抚绥军士,以备将来与胡大战。”“即目世子长成,塞上调兵,令世子还国,父子更相轮替,往来塞上,帅大势军马,以练风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国;子出,父守其国。”东西十三卫依次排列韩王、沈王、辽王、宁王、齐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安王、秦王、庆王、肃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同时,为对付秋高马肥后南下的骑兵,塞王还要沙漠巡狩。《皇明祖训》披露:“凡王出猎演武,只在十月为始。至三月终止。”以及《圣君初政记》记载:“皇祖一统后,每高秋严冬,分命诸王帅兵巡边,远涉不毛,校猎而还,谓之“肃清沙漠”,岁以为常。”朱厚熜亦说:“皇高祖考岁一驱廵”。十三塞王中佼佼者是被誉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燕、宁二王。朱棣出师即降故元太尉乃儿不花等人,被誉为“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朱权“数会边镇诸侯,出师捕虏,肃清沙漠,威震北荒”,被誉为“一世之雄也。”洪武末年,朱元璋下旨除郡王外,都是百姓。拨镇虏城子与周(王)府;晋王在塞外规划营建东胜城时,朱元璋又下圣旨叮嘱“选草场时,留着东胜,要着一个兄弟在那里住。” [143-144]  
  • 北伐残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后针对北元的十三次军事行动。 [145]  
明太祖北伐次数
时间

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70年

1372年

1380年

1381年

1384年

1387年

1387-1388年

1390年 [146]  

明太祖第九次北伐
1391年3月

明太祖第十次北伐
1391年9月

明太祖第十一次北伐
1392年

明太祖第十二次北伐
1395年

明太祖第十三次北伐
1396年 [145]  

朱元璋经济
  • 与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进京,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 [147]  
朱元璋还鼓励开垦荒地,1370年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军屯商屯。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
  • 兴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
  • 鱼鳞图册

官绅富户想尽办法偷漏税,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风气。江浙一带的富户为了逃避赋役,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名下的财产分割,再假托在别人名下,降低户等,这种方法还有专称,叫“铁脚诡寄”,甚至在当地形成了“通天诡寄”的风俗。朱元璋自然不会听之任之,除严厉打击外,他下令编造土地簿册——“鱼鳞图册”,按照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每区设粮长四人,让他们集合里甲耆民测量田亩,绘制成图,写上田主的名字及田地之面积与四至,编类为册,由于图上所绘的样子像鱼鳞,故号“鱼鳞图册”。 [148]  
  • 发行宝钞

朱元璋于洪武七年(1374年)立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并于宝钞提举司下设抄纸和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从洪武八年 (1375年)起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计六种。币值每贯等于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明代印发的“大明通行宝钞”为明代发行的唯一货币。 [149]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宝钞,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洪武十九年之后各项临时支钞迅猛增长,造成了明初的通货膨胀。 [150]  
  • 食盐开中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即开中法,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朝廷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 [151]  
  • 移民政策

明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河水连连泛滥,中原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为此,朱元璋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史称“洪武大移民”。

朱元璋文化
  • 复兴礼俗

参见:明初礼俗改革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 [152]  ,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礼仪方面革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姓名方面严禁胡姓,甚至连汉族复姓都遭池鱼之殃 [153]  ;语言方面杜绝胡语,钦定《洪武正韵》;婚姻方面禁止收继婚。通过复兴汉文化,朱元璋成功驱除了蒙元的阴影,并建构了新政权的合法性。 [154]  
  • 重视教育

朱元璋从元朝灭亡中看到,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登基后,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
朱元璋墨迹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马亮任职考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 [155]  
对待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谈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 [156-157]  
  • 重兴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158]  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 翻译书籍

元朝统治者虽把阿拉伯书籍引进中国,却束之高阁, [159]  “其间西域书数百册,言殊字异,无能知者。”于是,朱元璋决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专家,他说:“尔来西域阴阳家,推测天象至为精密,有验其纬度之法,又中国书之所未备,此其有关于天人甚大,宜译其书。”《聚真堂马氏宗谱》载明初礼聘满觊天文学家:“洪武元年,为创立政府,成立钦天监,派钦使到阿拉伯满觊(麦加)政府聘请精于历学专家,乃聘到准带地方古来氏族学者”。洪武帝翻译引进的科学图书即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的一部分书籍,使这些“远出夷裔,在元世百有余年,晦而弗显”的著作能够“为中国之用,备一家之言”。 [160]  

朱元璋民族
  • 蒙古、色目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诏禁胡语、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纷纷改名换姓,与汉人无异。在听从大臣曾秉正防患于未然的建议后,又以“有悖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换姓名,以便识别。 [161-162]  并颁布法令,限制其内部通婚;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只有在“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们自相嫁娶。 [163-164]  
朱元璋还对北元蒙古官民采取劝谕归降、恩惠怀柔的招抚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归附明朝。这些归附官民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对明朝有了新的认同。 [165]  
  • 藏族

朱元璋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统治政策,“制御”藏区。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进藏诏谕各地首领。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领到南京,明朝对他们授予官职,并设立朵甘卫、乌思藏卫和河州卫,后来朵甘卫和乌思藏卫升为朵甘都指挥使司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166]  

朱元璋外交
  • 海外示统

从汉朝临淮海贼出现,经孙吴朱应、康泰出使扶南(今柬埔寨) ,至唐朝杜环、杨良瑶、达奚弘通往返西洋,沿海地区逐渐形成重海贸、流行学习诸蕃外语和追逐海外时尚的风俗传统,所谓“巷南巷北痴儿女,把臂牵衣学蕃语。”即此种海贸风俗的体现。明代元立,洪武为此昭告天下。洪武朝正是运用东南沿海地区的风俗优势得以出使密斯儿(埃及)、阿拉伯满觊(麦加)、西洋琐里、琐里等西洋国。西洋琐里,洪武二年,命使臣刘叔勉以即位诏谕其国。三年,平定沙漠,复遣使臣颁诏。其王别里提遣使奉金叶表,从叔勉献方物。赐文绮、纱罗诸物甚厚,并赐《大统历》。琐里,近西洋琐里,而差小。洪武三年,命使臣塔海帖木儿赍诏抚谕其国。五年,王卜纳的遣使奉表朝贡,并献其国土地山川图。正因为有洪武朝下西洋使臣的开拓,所以永乐元年宁善(宁宗美)出使西洋琐里时,闻良辅、宁善、马彬等使臣才能如此顺利的“历占城、爪哇、暹罗、真腊诸番,穷夫西洋绝域。”刘叔勉、塔海帖木儿及宁善出使海外恰好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可谓有奠基之功。 [167]  
  • “不征之国”

在对外政策上,在皇明祖训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他将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168]  
  • 高丽、朝鲜

1368年明军攻克大都,明与高丽即分别主动遣使聘问。1369年,高丽对明称臣。 [169]  但高丽王朝面对北元与明朝两大势力一时尚未作出选择,致使两国关系十分紧张。 [170]  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篡位。之后,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请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最羙。且其来远矣,宜更其国号曰朝鲜”,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171]  但明与朝鲜间由于潜在的疆域矛盾,造成双方矛盾激化。 [172]  直到明成祖时,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170]  
  • 日本

朱元璋登基后派使臣持赐日本国王玺书到日本,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 [173]  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倭寇继续侵扰沿海。朱元璋又派使者拿谕日本国王诏书到日本,扬言出兵,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没出兵。
  • 琉球

1372年,朱元璋遣招谕使杨载琉球中山王宣谕,自此中山国始向明朝进贡。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开始向明朝贡。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于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后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称为“久米三十六姓”或“闽人三十六姓”。 [174]  
  • 暹罗

1377年,朱元璋册封阿瑜陀耶国王为“暹罗国王”,“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 [175]  有明一代,暹罗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

朱元璋社会
  • 基层控制

洪武二年(1369年)末,朱元璋下令:“凡军、民、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忘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命令户布统计天下户口,并给每户发放户帖,并规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编造一次,州县官吏每年都要统计辖区内的户数人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户帖的基础上开始推行黄册制度,规定以110户为一里,从中推选丁粮多的10户充当里长,其余100户为10甲。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里甲的事务。朝廷把居住在城乡的每个住户按照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登记造册。每十年编造一次,每册一式四份,分别上报朝廷户部及省、府、县。因上报户部的册子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明代早期的黄册把人口分为三等:民籍、军籍、匠籍。凡各色人等均按从业类别登记户籍。黄册制度既是明代的赋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户籍制度,成为明代社会经济方面重要的基本制度。 [176]  
  • 养老政策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诏书和法令,规定每地要善待老人,并让县官定期送去米面衣物进行慰问。 [177]  朱元璋怕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郑氏规范》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
  • 社会福利

朱元璋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之一。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养济院)和免费公墓(漏泽园 [178]  统统出现。朱元璋还曾经试验过“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 抑制商人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限制。 [139]  

朱元璋历史评价编辑 播报

朱元璋总评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179]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 [180]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180]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180]  

朱元璋史书评价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181]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然而身在行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慨自宋叶凌迟,生民无主。西京礼乐,失自周迁;晋代风流,亡于江左;继之元人失驭,浊乱乖离。自古祸乱浸淫,圣学放废,未有若是之酷者也。非帝神灵倔起,智勇挺兴,亦乌能克勘祸乱,率由旧章,拨乱反正,若斯之速者乎! [182]  

朱元璋历代评价
  •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183]  
  • 顾祖禹:“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184]  
  •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185]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186]  。 [187]  
  • 赵翼: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188]  
  • 孙中山:“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189]  
  • 毛泽东: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90]  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 [191]  。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 吕思勉: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袭,行之凡六百年。卫所之制,后来虽不能无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确是一种很完整的制度,能不烦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强的军队。所以明朝开国的规模,并不能算不弘远。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废宰相,使朝无重臣,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开军政腐败之端。他用刑本来严酷,又立锦衣卫,使司侦缉事务,至后世,东厂、西厂、内厂遂纷纷而起。东厂为成祖所设,西厂设于宪宗时,内厂设于武宗时,皆以内监领其事。这都不能不归咎于诒谋之不臧。其封建诸子于各地,则直接引起了靖难之变。 [192]  
  • 钱穆:明太祖革命,驱除胡元,复兴汉、唐规模,成为当时政治上共同的理想。但明太祖终是一粗人,历史文化修养不深,他首先反对尊孟子为圣人。他在中国传统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创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193]  
  • 游国恩:①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②朱元璋和刘基定八股文程式,专从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朱注解释,所谓"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体制以为,连字数多寡,也有严格规定,这比起唐宋以诗赋策论取士显然更加有害。它不仅加强了思想和文化的专制统治;在文学上也起了支持保守派的复古主义和助长形式主义的恶劣影响。 [194]  
  • 商传: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195]  
  • 樊树志: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燕王朱棣、晋王朱、宁王朱权等率兵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周王朱、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朱元璋规定,如遇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他的本意是企图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殊不知事与愿违。……他(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赶下台,祸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种下的。 [196]  
  • 黄仁宇: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这种情形,在世界史中实属罕见,在中国历史中也以明代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为明太祖朱元璋。 [197]  
  • 万明: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出身贫苦农民的开国皇帝,是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历史上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198]  独特的身世和业绩为他一生涂抹上浓重的传奇色彩。 [198]  
  • 梅毅:①朱元璋以一平头百姓出身,无倚无靠,奋起而得天下,古往今来大概只有汉高祖刘邦与他有得一比。②朱元璋、朱棣一对巨阴父子,两人合计,任谁也活不了。 [199]  
  • 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14世纪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跃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已被有力地强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传统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他精通怎样取得帝王统治之术。作为此后的皇帝,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业的需要。 [200]  


朱元璋主要作品编辑 播报

朱元璋书法
参见:至圣百字赞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201]  。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朱元璋 大军帖


朱元璋诗歌
朱元璋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
朱元璋诗词
金鸡报晓 [202]  
《示不惹庵僧》 [203]  
《咏菊》 [204]  
《咏雪竹》 [205]  
《野卧》 [206]  
《钟山赓吴沉韵》 [207]  
《宝光废塔》 [208]  
《钟山》 [209]  
《赓僧韵》 [210]  
赠四仙 [211]  
《东风》 [212]  
《新雨水》 [213]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 [214]  
《又赓吴哲韵》 [215]  
《又赓宋璲韵》 [216]  
《雪诗赓曹文寿韵》 [217]  
《又赓张翼韵》 [218]  
游钟山 [219]  
《思老试壮》 [220]  
《神凤操》 [221]  
《庐山》 [222]  
大祀 [223]  
《钟山云》 [224]  
《谕临蒸县官》 [225]  
《闻人岭南郊行》 [226]  
《咏南越》 [227]  
《竹榦青乐钓》 [228]  
《牧羊儿土鼓》 [229]  
《横秋风吹笛》 [230]  
《沧浪翁泛海》 [231]  
《题神乐道士》 [232]  
《云衲野人》 [233]  
《钟子炼丹》 [234]  
入如来禅 [235]  
《思亲歌》 [236]  
《倭扇行》 [237]  
表格内容来源详见 [238]  。

朱元璋书籍
与田兴书》、《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大明皇陵之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等。

朱元璋轶事典故编辑 播报
朱元璋在世时留下不少传说和典故,如下:

朱元璋人际关系编辑 播报

朱元璋祖辈

朱元璋兄弟姐妹

朱元璋后妃
  •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
  • 碽妃,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 充妃,生楚昭王朱桢。
  • 达定妃,生齐恭王朱榑、潭王朱梓。
  •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生鲁荒王朱檀。
  • 郭惠妃,父滁阳王郭子兴,生蜀献王朱椿、代简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朱善清、汝阳公主。
  • 顺妃,生湘献王朱柏。
  • 邹妃,生肃庄王朱楧。
  • 韩妃,生肃庄王朱植(不确定与含山公主生母是否为同一人)。
  • 余贵人,生庆靖王朱栴。
  • 杨妃,生宁献王朱权。
  • 周妃,生岷庄王朱楩、韩宪王朱松。
  • 赵贵妃,生沈简王朱模。
  • 李贤妃,生唐定王朱桱。
  • 刘惠妃,生郢靖王朱栋。
  • 葛丽妃,生伊厉王朱㰘、皇二十六子朱楠。
  • 孙贵妃,陈州人。元帅马世熊义女。兄孙藩,生四女,其二临安公主朱镜静、怀庆公主朱福宁,谥号成穆。
  • 安妃,生福清公主。
  • 林氏,生南康公主朱玉华。
  • 韩妃,高丽人,生含山公主(不确定与朱植生母是否为同一人)。
  • 张美人,生宝庆公主。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仅有的一位免于殉葬者。
  • 崔惠妃,未生子女,谥号庄靖安荣。
  • 任顺妃,生平不详。
  • 翁妃,弘吉剌人。系元臣甕吉剌带之族,殊宠。


朱元璋子女
  • 皇子


姓名
生母
封王/谥号
封地
长子
孝慈高皇后
懿文太子 [245]  
直隶应天
二子
孝慈高皇后
秦愍王 [246]  
陕西西安
三子
孝慈高皇后
晋恭王 [246]  
山西太原
四子
孝慈高皇后
初封燕王,即明成祖 [247]  
北平
五子
孝慈高皇后
周定王 [246]  
河南开封
六子
胡充妃
楚昭王 [246]  
湖广武昌
七子
达定妃
齐恭王 [246]  
山东青州
八子
达定妃
潭王 [246]  
湖广长沙
九子
不详
赵王 [246]  
未就封
十子
郭宁妃
鲁荒王 [246]  
山东兖州
十一子
郭惠妃
蜀献王 [248]  
四川成都
十二子
胡顺妃
湘献王,初谥戾 [248]  
湖广荆州
十三子
郭惠妃
代简王,初封豫王 [248]  
山西大同
十四子
郜妃
肃庄王,初封汉王 [248]  
陕西甘州
十五子
韩妃
辽简王,初封卫王 [248]  
辽东广宁
十六子
余贵人
庆靖王 [248]  
陕西宁夏
十七子
杨妃
宁献王 [248]  
大宁
十八子
周妃
岷庄王 [249]  
陕西岷州,后改云南
十九子
郭惠妃
谷王 [249]  
北平宣府
二十子
周妃
韩宪王 [249]  
辽东开原
二十一子
赵贵妃
沈简王 [249]  
辽东沈阳,建文后改山西潞州
二十二子
不详
安惠王 [249]  
陕西平凉
二十三子
李贤妃
唐定王 [249]  
河南南阳
二十四子
刘惠妃
郢靖王
湖广安陆
二十五子
葛丽妃
伊厉王
河南洛阳
二十六子
葛丽妃
未封
未就封
  • 皇女


姓名
生母
封号
驸马
长女
朱镜静
孙贵妃 [250]  
二女
朱氏
孝慈高皇后
梅殷梅思祖从子
三女
朱氏
不详
牛城
四女
朱氏
孝慈高皇后
五女
朱氏
不详
六女
朱福宁
孙贵妃
七女
朱氏
不详
李坚,李英子
八女
朱氏
郑安妃
九女
朱氏
不详
十女
朱氏
不详
未封,称十公主
未嫁
十一女
朱玉华
林氏
十二女
朱善清
郭惠妃
十三女
朱氏
不详
未封,称十三公主
未嫁
十四女
朱氏
高丽韩妃
尹清
十五女
朱氏
郭惠妃
谢达,谢彦子
十六女
朱氏
张美人
赵辉,赵和子 [266]  

朱元璋人物争议编辑 播报

朱元璋相貌之谜
参见: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流传在世的画像版本众多,能见到的画像主要集中于这两类:一怪一俊。 [251]  
明朝张瀚《松窗梦语》卷六记载称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相传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一人得免。意者民间所传,即后一人所写,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类太祖,但两颐间多髯二缕,长垂至腹。”
张萱《疑耀》则称“先大夫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现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画像才是真实形象。谈迁在《枣林杂俎》认为民间流传的版本是因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
民间传说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脸,下巴很长,额骨稍凸,朱元璋还因为宫廷画师把自己画的太真实,顿时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朱元璋相貌不凡,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还把义女马皇后许配给他。

朱元璋血洗湖南
主词条:朱元璋血洗湖南

朱元璋表笺之祸
主词条:明朝文字狱表笺之祸

朱元璋屠戮功臣
主词条:火烧庆功楼胡蓝党案

朱元璋族属争议
朱元璋历来被认为是汉族人,但一些民族流传着朱元璋非汉族的说法。如蒙古《黄金史纲》称朱元璋为“朱哥”,说他是女真人 [252]  ;还有人主张朱元璋是回族人,经学者陈梧桐考证,朱元璋确系汉族。 [3]  

朱元璋出生地之争
朱元璋出生地之争由来已久,有明光说(也就是盱眙说、嘉山说)、凤阳说(也就是钟离说)、句容说、五河说、沛县说、宿州说等。 [253]  

朱元璋残酷殉葬
自两汉以降,宫人殉葬较为罕见,朱元璋在位时期,恢复了秦汉以来已经废除的人殉制度,到了明代,以宫人生殉的陪葬制度再度形成高潮,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 朱元璋下诏将侍寝的四十名妃嫔全部陪葬明孝陵。明代朱元璋的宫殉人数是最多的,“太祖以降”至景泰帝的宫殉人数不等 , 但都未超过明太祖。自朱元璋将殉葬制度定为祖制之后 , 便迅速推广开来,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 为历朝历代所罕见,这也是封建统治者极其残酷和压迫女性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将这一残酷制度废除。 [265]  

朱元璋后世纪念编辑 播报

朱元璋陵寝墓地
朱元璋去世后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此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为“孝陵”。
明孝陵


朱元璋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万历皇帝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 [254]  

朱元璋大统庙
1831年,流落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大统庙”以祭祀明太祖。他指出建立大统庙的原因是:“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大于春秋。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置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东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坛,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 [255]  

朱元璋纪念馆、研究会
参见:朱元璋展览馆朱元璋研究会明孝陵博物馆

朱元璋雕像
照片
位置
南京明孝陵景区大金门前

南京明孝陵景区大金门前。
明祖陵景区公路东侧是皇帝的塑像

明祖陵景区塑像。
南京阅江楼景区广场

南京阅江楼景区广场。
新安徽名人馆。

新安徽名人馆。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鼓楼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中都鼓楼。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文化广场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文化广场。 [25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雕像

盱眙地质公园
朱元璋蜡像·十三陵明皇蜡像馆

十三陵明皇蜡像馆朱元璋蜡像。

朱元璋纪念币
参见:朱元璋金币

朱元璋史料索引编辑 播报

朱元璋艺术形象编辑 播报

朱元璋文学形象

朱元璋影视形象
(一)电视讲座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毛佩琦主讲《明十七帝疑案》、商传主讲《明太祖朱元璋》。
(二)电影、电视剧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78
1978
1980
1981
1985
1986
1987
1988
1992
1993
1993
1993
1993
东方小故事之洪武试臣
丹宁军
1994
李立群
1996
金舜哲
1997
1998
1998
1998
李立群
1999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4
周倜(童年)
胡军(成年)
2004
2004
2005
2005
2006
2006
2006
2006
2007
2007
高强
2008
2009
2010
2010
王蔚鑫
2012
李立群
2012
2014
孙光业
2014
2014
2015
赵光裕
2015
2015
2016
2016
2018
陈宝国
2019
许翔
2019
淮剧《金杯·白刃》中的朱元璋形象
(三)戏曲
淮剧金杯·白刃 [261]  
豫剧朱元璋斩婿
越剧《朱元璋巧访记》
(四)歌仔戏
《臭头洪武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280
 楼主| 发表于 2022-3-2 20: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的26个儿子们



忘乎所以

忘乎所以



贸易出口


51 人赞同了该文章




在“制度”决定之下,皇族们展开了激烈的生殖竞赛。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100万人之多。作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皇族确实是“最幸福”的群体。但李自成兵锋所至,朱姓王爷几乎没有人能活下来。明皇族两百多年的狂欢宴席,原来不是免费的……




朱元璋的儿子的下场 明皇族的人口爆炸

大明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居住在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又一次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

这确实也是明代中叶以来许多王府遇到的难题。庆成王的儿子们也大多继承了父亲出众的生殖能力,比如他的长子的儿女总量后来也达到了70人。庆成王在儿女数创纪录的同时,孙子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63人,曾孙辈更多达510人。就是说他的直系后代这一年已达767人,再加上众多的妻妾女眷,整个庆成王府中,“正牌主子”就1000多人。庆成王肯定无法认全记清所有家庭成员。除非给儿孙妻妾们编号统计,否则很难想像他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王府。

庆成王一府的人口增长,仅仅是明代皇族人口爆炸的一个缩影。朱元璋建国之初,分封子孙于各地,“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这些王爷好比种子,一二百年过去后,在各地繁衍出的数量十分惊人:山西一省,洪武年间只有一位晋王,到了嘉靖年间,有封爵的皇室后代已增长到1851位。洪武年间河南本来也只有一位周王,到了万历年间,已有了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明末徐光启的粗略推算,明宗室人数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而当代人口史学者推算的结果是,明代皇族人口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繁衍至近百万人之多。

人口如此急遽膨胀,是由于背后强大的制度驱动。

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至为冷酷。他对百姓、对大臣、对故交、对妻妾,都冷血无情。唯有在自己的子孙面前,他却满面慈祥,温柔体贴得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们生活幸福,他绞尽了脑汁。

朱元璋给大明王朝的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工资标准,给自己儿孙们制定的俸禄标准却唯恐不厚:皇子封为亲王后年俸万石,是最高官员的近七倍,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等其他各种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后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

朱元璋的皇族政策,只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他幻想着可以通过藩王掌握军队来捍卫朱家天下的安全,结果自永乐年间起,亲王引兵作乱不断。此状况导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致力弥补这个漏洞。皇帝们一方面保证皇族生活的穷奢极欲,另一方面则极力强化对皇族特别是藩王的控制。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控制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怕王爷们联合地方势力作乱,后代皇帝规定,亲王们终生只能生活在王府里。

给子孙取名 朱元璋种下的恶果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有后代的23个儿子,从孙子辈算起各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以下依此类推。在朱元璋为23房子孙所取派语分别是:

太子房: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房: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房: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房: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房: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房: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房: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房: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房: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房: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房: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房: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房: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房: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房: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房:徽音膺彦誉,定幹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房: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韩王房: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房: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房: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房: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房: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房: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根据这个世系表,容易查得某个明朝的皇族属于哪一房,是第几代。清初曾经据此追杀过大量明朝的皇族,特别是最后几个皇帝的后代(近支子孙)。雍正年间进行大赦,朱元璋的后裔才安定下来。现在甚至还可以依据这个世系表验证某一朱姓人是否朱元璋的后代。清初四大画僧中有两个是明朝的宗室皇族。其中八大山人朱耷,又号雪个,明宗室,谱名统(上林下金)。从他的名字第一个字为统字,第二个子带金字旁查世系表可以知道他是第一代宁王的八世孙即朱元璋的九世孙。石涛,又号大涤子,名若极,小名阿长。查世系表正是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十一世孙,他的父亲是亨字辈的末代靖江王朱亨嘉。在石涛作品上,常盖有「靖江後人」白文方印,或「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长方印,以怀念他的十世祖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因为赞仪恭慎好学,永乐元年才能恢复朱守谦因触犯《祖训录》,亲近小人,毒害百姓等先后两次被废的郡王爵位,并得以之国桂林,从此家族在桂林定居下来。

朱元璋26个儿子简要情况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太子(朱标)→惠帝(朱允炆)

朱樉,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樉】秦愍王(朱樉)→秦隐王(朱尚炳)→秦僖王(朱志堩)→秦怀王(朱志均)→秦康王(朱志邅)→秦惠王(朱公锡)→秦简王(朱诚泳)→秦昭王(朱秉欆)→秦定王(朱惟焯)→秦宣王(朱怀埢)→秦靖王(朱敬镕)→秦敬王(朱谊旐)→秦王(朱谊漶)→秦王(朱存枢)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棡】晋恭王(朱棡)→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晋王(朱美圭)→晋庄王(朱钟铉)→晋端王(朱知烊)→晋简王(朱新典)→晋惠王(朱慎鋷)→晋穆王(朱敏淳)→晋王(朱求桂)

朱棣,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燕王(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代宗(朱祁镇、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燳)→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思宗(朱由校、朱由检)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周定王(朱橚)→周宪王(朱有炖)→周简王(朱有爝)→周靖王(朱子垕)→周懿王(朱子驩)→周惠王(朱同镳)→周恭王(朱睦审)→周庄王(朱朝堈)→周敬王(朱在铤)→周端王(朱肃溱)→周王(朱恭枵)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桢】楚昭王(朱桢)→楚庄王(朱孟烷)→楚宪王(朱季堄)→楚康王(朱季埱)→楚靖王(朱均鈋)→楚端王(朱荣氵戒)→楚愍王(朱显榕)→楚恭王(朱英佥)→楚王(朱华奎)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檀】鲁荒王(朱檀)→鲁惠王(朱泰堪)→鲁庄王(朱阳铸)→鲁端王(朱观定)→鲁恭王(朱颐坦)→鲁敬王(朱寿鏳)→鲁宪王(朱寿鋐)→鲁肃王(朱寿镛)→鲁王(朱以派)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椿】蜀献王(朱椿)→蜀靖王(朱友堉)→蜀僖王(朱友党)→蜀和王(朱悦菼)→蜀定王(朱友垓)→蜀怀王(朱申鈘)→蜀惠王(朱申凿)→蜀昭王(朱宾瀚)→蜀成王(朱让栩)→蜀康王(朱承龠)→蜀端王(朱宣圻)→蜀恭王(朱奉铨)→蜀王(朱至澍)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桂】代简王(朱桂)→代隐王(朱仕廛)→代惠王(朱成炼)→代懿王(朱俊杖)→代昭王(朱充耀)→代恭王(朱廷崎)→代定王(朱鼐铉)→代王(朱鼐钧)→代康王(朱鼎渭)→代王(朱传齐)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柍】肃庄王(朱柍)→肃康王(朱瞻焰)→肃简王(朱禄埤)→肃恭王(朱贡錝)→肃定王(朱弼桄)→肃怀王(朱绅堵)→肃懿王(朱缙贵)→肃宪王(朱绅尧)→肃王(朱识鋐)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植】辽简王(朱植)→辽王(朱贵烚)→辽肃王(朱贵受)→辽靖王(朱豪墭)→辽惠王(朱恩稽)→辽恭王(朱宠氵受)→辽庄王(朱致格)→辽王(朱宪节)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栴】庆靖王(朱旃)→庆怀王(朱邃欻)→庆庄王(朱邃塀)→庆恭王(朱寘錖)→庆定王(朱台浤)→庆惠王(朱鼒枋)→庆端王(朱倪贵)→庆宪王(朱伸域)→庆王(朱帅锌)→庆王(朱倬纮)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宁献王(朱权)→宁靖王(朱奠培)→宁康王(朱觐钧)→宁王(朱宸濠)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楩】岷庄王(朱楩)→岷恭王(朱徽煣)→岷顺王(朱音瀼)→岷简王(朱膺钅丕)→岷靖王(朱彦汰)→岷康王(朱誉荣)→岷宪王(朱定耀)→岷王(朱禋洪)→岷王(朱企崟)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松】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脊)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模】渖简王(朱模)→渖康王(朱佶焞)→渖庄王(朱幼学)→渖恭王(朱诠钲)→渖宪王(朱允栘)→渖宣王(朱恬烄)→渖定王(朱珵尧)→渖王(朱效钅庸)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桱】唐定王(朱桱)→唐靖王(朱琼烃)→唐宪王(朱琼炟)→唐庄王(朱芝址)→唐成王(朱弥鍗)→唐敬王(朱宇温)→唐顺王(朱宙栐)→唐端王(朱硕熿)→唐王(朱聿键)→唐王(朱聿镆)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鹥,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元璋的儿子朱鹥】伊历王(朱鹥)→伊简王(朱颙炴)→伊悼王(朱諟钒)→伊定王(朱諟锊)→伊庄王(朱訏渊)→伊敬王(朱訏淳)→伊王(朱典楧)

朱楠,二十六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280
 楼主| 发表于 2022-3-3 14: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天行道纪立极大圣至神仁俊德成功高皇帝朱
薛文  字元得  薛武。排行第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280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16: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3个都城中,中都凤阳为何最不出名?朱元璋有什么政策红利吗


















Scan me!















朱元璋对老家凤阳,还是非常重视的。他曾经想了各种办法,想要把国都迁到凤阳。甚至曾经为这件事询问过刘伯温。

刘伯温是摇头了,可是朱元璋并没有气馁。为了达到目的,朱元璋特地把凤阳设置为中都,也就是说除了南京以外,当时明朝还有一个都城,那就是凤阳。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南京太靠南边了,不利于北方统治,凤阳靠近淮河,更有利于统治北方。

于是乎,占地382.3公顷的凤阳中都(比故宫大好几倍),就这么拔地而起了。一直到明朝末年,凤阳都是以中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当中的。所以别再说什么明朝没有眷顾安徽了,老朱为了凤阳的发展,可谓是煞费苦心!



一、朱元璋为了发展凤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既然成了中都,那么相应的配套都应该跟上才对吧?于是乎规模宏大的凤阳发展之路,就这么开启了。

第一,就是大兴土木。

没有基础配套,你吸引不来人才嘛!现在卖个楼盘,都讲究商业、学校、医院等综合配套,实在不行,也能挖条臭水沟,做个临水豪宅。老朱建设的中都凤阳自然也不能落后。

朱元璋在凤阳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按照南京皇宫的规格,在凤阳也打造同样级别的宫殿。这是为了提高凤阳的政治地位。

除了皇宫以外,朱元璋还在凤阳建了一个庞大的皇陵。毕竟老朱的父母都葬在了凤阳,这档次低不了。

光靠皇帝努力还不够,因此朱元璋还给功臣们在这里建了一堆宅子,让他们在中都也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这帮人手里有的是钱,退休后能到凤阳来消费,必然可以刺激当地的经济。老朱可谓是深谋远虑啊!

除了建筑以外,老朱在交通方面,也是下足了功夫。为了方便大家到凤阳来,老朱特地将南京到凤阳的路重新修了一遍,努力做到双向八车道。

所以说老朱搞了这么多动作以后,凤阳的商业经济,在短期内的确得到了提升。同时也通过大兴土木,拉动了内需。



第二,迁徙人口到凤阳。

凤阳过去只是个小县城,现在要变成都城,除了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当然是人口。可是凤阳的人口够得到吗?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老朱还特地搞了好几次大迁徙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凤阳的经济水平。光迁徙穷人还不行,富商们也必须要迁徙过来。

当年秦始皇把全国有钱人都迁徙到咸阳,集中发展这一个地方,其实给了老朱很大的启发。毕竟关中之地这么发展了短短十几年,就成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

当时凤阳县只有不到2万人,所以朱元璋从江南富庶之地,一口气迁徙了多达14万人前往凤阳,此后又陆续迁徙了几批人过去,凤阳府的人口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这些迁徙到凤阳的人当中,有很多都是江南富商,他们手握雄厚的财力,对发展凤阳绝对是有帮助的。



第三,政策红利。

要发展一个地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宏观上的政策红利。比如说设立直辖市,本市大学优先录取本地学生等。

朱元璋给凤阳的政策红利是比较直接的,10年赋税和徭役全部都给免了。这可把当地人给欢乐,此后朱元璋索性就永久免除了凤阳当地居民的赋税和徭役。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移民者都有这个待遇。只有当地土著居民,才有这样的政策红利。后来迁徙过来的就没有了。



二、为啥老朱如此卖力,还是没能发展好凤阳?

老朱的这些政策的确卖力啊,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大兴土木给功臣们建了不少豪宅,本来是想着功臣们退休以后可以去住的,结果呢?老朱手下的功臣还剩下几个活到退休的吗?几乎都被老朱给宰了。

老朱年纪大了以后,手段还是蛮狠的。他大手一挥,就是几万人殒命,所以压根就没什么功臣去住那些宅子,称它们为鬼屋毫不过分。



其次,老朱迁徙大量富商到凤阳,本来是想要好好发展该地区的。但是人家富商在原来的地盘上有家有业,凭什么要人家搬到另外一个陌生环境投资呢?再说了,你有啥免税的优待政策吗?啥都没有,纯粹让人家来给你老朱的家乡搞建设,这不是强行做慈善嘛!

所以这些富商们,压根就不肯掏钱。每年都有大量富商,化妆成乞丐从凤阳出逃回家,这就是为啥古代凤阳乞丐多的原因。

还有就是政策红利方面,你只对原来的土著们实行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就造成了新移民的人很不爽。既然没什么优待政策,人家凭啥给你卖力呢?

所以说老朱的这些发展凤阳的政策,基本都宣告失败了。最终凤阳人口没跟上,还留下了一地鸡毛,临水豪宅卖不出去,沿路商铺都贴着“旺铺招租”四个大字。



总结: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明朝时期的凤阳很难得到发展。

老朱迁徙了大量流民到凤阳,结果造成了这里的环境被破坏。老百姓们没那么多良田可种,自然就跑去乱砍滥伐,开荒种田。最终使得凤阳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再加上淮水上涨,这里的水灾就多了起来。也就是说,老朱心心念念的中都凤阳,结果被他的这些扶持政策给毁了。

现在你知道为啥,即使老朱把凤阳设为中都,也无法拯救凤阳乃至安徽的经济了吧?不过如果真正地将凤阳当成国都来建设的话,可能安徽在明朝会有另外一番面貌了。不过有朱棣这家伙在后面拖后腿,凤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280
 楼主| 发表于 2022-3-12 16: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入驻

朱元璋称帝后,给老家凤阳特殊政策大力扶持,没料到引发一场灾难
   
2020-08-28 12:22:50 来源: 小院之观  举报





0


分享至









Scan me!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布衣,是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开国皇帝,他也从不讳言这点,多次自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淮右就是指的朱元璋老家了,也就是淮西,这名称来自于宋朝的淮南西路,老朱家的家乡凤阳,古称钟离,正是淮西不起眼的一个小地方。

朱元璋在凤阳九死一生,经历刻骨铭心,但毕竟月是故乡明,老朱发迹后也始终牵挂故乡。早在吴元年(1366年),他刚收复濠州,就将濠州升为濠州府,濠州正是元朝时期的凤阳,彼时所辖不过四县。




洪武四年(1371年),为了营建中都,朱元璋又大笔一挥,拨给濠州九州十八县之地,三年后将濠州更名为凤阳府,濠州的地位一下子超脱于淮西,成了一个行政大区。

在凤阳营建中都的事虽然最后告吹了,老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凤阳置中都留守司,主官条件很苛刻:必须是皇亲,勋臣都没资格。

并在凤阳设置一系列政军机构,有官员1400多人,再加上小吏,总数有数万人。

凤阳又被定为江北四府乡试所在地,还是皇子们的教育基地,诸子在就藩前,必须先到凤阳拜偈皇陵,忆苦思甜,成为定例。

同时,凤阳还是囚禁犯法宗室的地方,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明末,皇家牢房里的宗族罪犯就没断过。

老朱这样一套政策倾斜,硬生生把原来藉藉无名的凤阳拔高成了淮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但这些,在朱元璋看来还不够,把凤阳建设成真正的富庶之地,泽被后世,让老家人民一代代牢记他的恩德才是他的想法。

为此,朱元璋调集全国之力,又对凤阳进行大规模扶持。

首先,凤阳人口不够,需要大规模移民。

由于瘟疫、天灾和战争,元末损失了大量人口,剩下的也都是赤贫的百姓。凤阳更是如此,否则朱元璋也不会沦落到父母双亡无钱下葬的地步。

根据记录,洪武初年,凤阳县人口仅有16000多人,整个凤阳府也不超过13万人,按照人口密度计算,每平方公里仅有5个活人,与如今的内蒙古草原差不多。

没有人口,什么事也干不成,要复兴凤阳第一件事就是移民。

洪武年间,朱元璋使用行政手段,先后六次向凤阳府移民,主要是从江南、山东、山西迁入,数量在20-30万之间,在明初这是个庞大的数字。

除了移民,还有驻军。洪武年间凤阳府驻军人数约为64900多人,加上家属共有18.8万人。

移民加上驻军,迁入的人口就将近49万人,如此,凤阳府人口一下膨胀为62万余人。




其次是大修基建。

要想富,先修路。是自古颠不破的道理。为了便利交通,朱元璋下令开辟从凤阳到南京的驿道,沿途设20站,凤阳的交通得到极大改善。

水利是另一大基建项目,农业社会水利重要性无弊重要。洪武八年,朱元璋派出康铎、俞春源两位侯爵来到凤阳,代表他亲自整治凤阳水利。如此重视,凤阳水利建设在大明居于领先地位。




然后是兴建工程。

人口有了,基建搞了,不搞点工程怎么对得起家乡。

老朱一人得道,祖上鸡犬升天,追认历代祖宗,兴建皇陵、十王四妃坟和龙兴寺等,工程浩大,动用大量劳力。

中都虽然罢建,已建好的工程却并没有浪费。淮西勋臣众多,老朱鼓励大家退休回乡养老,并拨给功臣们修建府邸的费用,因此公侯府第建设并没有停止。

政策导向下,大批淮西功臣衣锦还乡,一时间,凤阳树立起众多豪宅,成了富人聚集区。“风云之彦,星罗棋布,于数百里间,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盖如云……可谓盛矣”。

如此,又带动当地消费,也就带动了凤阳各行各业的发展。




一套组合拳之下,凤阳确实欣欣向荣起来,成为富庶繁华的上府,颇有新兴都市的味道。

朱元璋在世时,凤阳在他政策倾斜下,确实逐步发展了起来,与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老朱心里乐开了花。

此时,他万万想不到,凤阳虽一度繁荣,却只是昙花一现。长期来看,自己这套政策却为凤阳带来了恶果,好心反而办成了坏事。

怎么说呢,因为环境被破坏了。




移民带来了大量人口,这些人口都需要土地,要靠天吃饭。凤阳最好的地,不用说那当然被勋臣们占据了,当地土著又占领了次一点的中等土地,剩下的自然就是挑剩没人要的劣等土地,新凤阳人只能在这些地里找饭吃。

根据记载,这些土地是“皆山岗硗确,土石伴错,溪谷流水无有,山林薮泽无存”。

要生存,就得开荒,开荒就得破坏环境。于是一个个山头被夷平,一片片树林被砍倒,湖泊被填埋,土地被开垦出来。

表面来看,大家开荒拓田,靠自己双手吃饭,与天斗其乐无穷,但这是建立在破坏环境的代价上的。

大规模修建工程又需要大量木材,山林进一步被砍伐,青山绿水成了荒山秃岭。




带来的危害主要是水土的流失,使得淮河流域水蓄泄失宜,破坏了当地生态的自我循环。

此外,为了保护位于洪泽湖畔的明朝列祖列宗的祖陵,治理淮患的策略是优先考虑祖陵,其次考虑漕运,最后考虑民生。这样治理水患的策略,又改变了附近的河道,水流极为混乱。

明初成为,这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到了明朝中晚期,大自然开始报复,旱涝灾害越来越多。仅在1589-1621这三十多年里,凤阳地区就发生六次较大的水旱灾害,普通灾害则是“凤阳十年九荒,非旱则雨”。

到了明末,灾害更为严重,凤阳成了著名的灾区,“十余年来无岁不灾,无灾不重”,仿佛时光倒转,又回到了元末。




朱元璋迁来大量移民,却无法保证这些人始终定居,随着灾荒加剧,移民的后代开始不断逃亡,凤阳人口又开始流出,动辄以万计算。以凤阳一县来说,万历六年,凤阳仅存13894人。

即使人口减少了,剩下的许多人也难以为继,一遇灾年,往往拖家携口外出乞讨,还意外带火了“凤阳花鼓”这一民间表演艺术。

时人有诗形容:


前年寿州无雨泽,今年泗州决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却官租还种田。南来北往如飞燕,如此艰辛实可怜!


凤阳的农业经济崩溃了,在朱元璋政策扶持下,凤阳府耕地曾达到40万顷的高峰,不到150年的1502,耕地又回落到61200多顷。耕地荒芜,又无法退还成原先环境—— “凤、淮土广人稀,加以水灾,民半逃亡,二千里皆成草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 21:57 , Processed in 0.09563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