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9|回复: 1

苏东坡八过临平会薛昂公//六籍长雄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1
发表于 2022-9-28 09: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临平宋韵:苏东坡八过临平

嘉兴正春和文化

2022-06-09 14:28

关注





文 | 郁震宏






从星桥看临平山




苏东坡两度到杭州做官,第一次做杭州通判,时为熙宁四年十一月至熙宁七年九月(1071—1074);第二次做杭州知州,时为元祐四年七月至元祐六年三月(1089—1091)。




前后刚好四年半的时间,他对于杭州的仕宦生活,非常满意,后来回忆说: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把自己当杭州人看,所以《清平山堂话本》里,有一篇《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索性将苏东坡的前身设置为杭州净慈寺里的五戒和尚,因为犯了色戒,才托生到眉州的苏家。




苏东坡一生,到过临平八次,均在他在杭州做官的时期,今将其八过临平分列如下:




一过临平:


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他从开封出发,十一月初,从苏州进入秀州(今嘉兴)。二十八日,到达杭州。




据《冷斋夜话》记载,苏东坡此次路过临平,读到道潜和尚的“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大为欣赏,并书以刻石。但苏东坡、道潜两人见面,互加微信,要到元丰元年(1078)秋天。




道潜的《临平诗》,不仅得到了苏东坡的点赞,宗妇曹夫人也为他画了《临平藕花图》,道潜又题了一首:临平山下藕花洲,旁引官河一带流。雨棹风帆有无处,笔端须与细冥捜。宗妇曹夫人,是某位赵宋宗室的妻子,《宣和画谱》著录其画五幅,可惜生平不可考,按北宋的习惯,曹夫人可能为宋初名将曹彬的后代。




二过临平:


熙宁五年(1072)十月,奉两浙转运司的命令,到汤村(今乔司街道)督开盐运河,并作《汤村开盐运河雨中督役》诗,同情雨中服役的百姓,表达对王安石榷盐政策(国家专卖)的强烈不满。当时管理两浙盐政的卢秉,是王安石的心腹,熙宁五年二月到任,《宋史》说他:持法苛严,追胥连保(鼓励告密),罪及妻孥(连坐),一岁中犯者以千万数。




这年秋天,苏东坡在给范百嘉的信中就说:南方夏热,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凉,然夏田旱损七八,盐法更变,课入不登,虽闲局,不免以此为累。




汤村运盐河的开凿,出自卢秉的提议。而苏东坡对盐政的看法,则是允许私盐买卖,所以他说:榷盐虽有故事,然要以为非王政也(《上文侍中论榷盐事》)。因此,他在汤村监督运盐河的时候,心情是很差的,就在这个月,他写信给曾巩,直截了当地说:赋役牛毛,盐事峻急,民不聊生。




三过临平:


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苏东坡奉两浙转运司之命,视察湖州、秀州,当月,从秀州返杭,走上塘河,路过临平,临平人薛昂拜见苏东坡,有可能在此时。




据南宋袁说友《跋默堂先生帖》说:东坡先生道由广德,薛昂以郡文学见。这里的“广德”,孔凡礼先生怀疑“广德”两字有问题,笔者以为,广德,当为“崇德”之误,崇德县,即今桐乡市。孔先生《苏轼年谱》将此事系于熙宁七年,自有可能,但也不能否定熙宁五年的可能性。




总之,薛昂在临平拜见苏东坡,不在熙宁五年,即在熙宁七年。




薛昂是北宋临平最著名的人物,官至副宰相,精通经学,胡铨《承议王公墓志铭》就说:临平薛公,六籍(即六经)长雄。他的五世祖,就是吴越王时代的名将薛温,官至镇国都指挥使、睦州刺史。




据王明清《挥麈后录》记载,薛昂有一个儿子,叫薛尚友,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南宋初年有一位金石大师,叫薛尚功,著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一书,名气极大。可惜有关他的籍贯,很笼统,只知道他是杭州人。




从《挥麈后录》的“薛尚友”来看,无论年龄、家族学术背景,薛尚功极有可能是临平人薛昂的儿子,或者侄子辈。






桂芳桥




四过临平:


熙宁六年(1073)七月,苏东坡游览佛日净慧寺,并题《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其第三首云:东麓云根露角牙,细泉幽咽走金沙;不看土肉埋山骨,未放苍龙浴渥洼。写的是黄鹤山顶的龙池,后来便命名为“渥洼池”、或“渥洼泉”,这是临平区一个因苏东坡诗命名的宋代地名。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佛日浄慧寺,天福七年(942),吴越王建为佛日院,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额。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杭州佛日和尚》记载:师后回浙西,住佛日而终。




佛日和尚是云居道膺(835—902)的弟子,曹洞宗一代大师。照他的年纪,天福七年(942)的时候,应该很老了,所以我估计,佛日院应该是吴越王为佛日和尚而建的。




五过临平:


熙宁六年(1073)十月,苏东坡奉两浙转运司之命,往常州、润州、苏州、秀州等地赈济灾民,他从杭州出发,路过临平,拜访了陈烈,这一天刚好大雪初霁,苏东坡写了《雪后过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访陈尉烈》。




题目中的“僧舍”,大概是广严寺(今区政府一带)。这个“陈尉烈”,《咸淳临安志》写作“陈烈少府”,可见他也许是仁和县的县尉,也许是担任过县尉的临平人。




明末临平人梅调鼎说:苏柳为客,尉烈为主,岂非此中一雅集。显然是把“尉烈”误解成人名了。




苏东坡路过临平,特意拜访陈烈,看来这个陈烈当非凡人,可惜生平事迹一无可考,查慎行《苏诗补注》说他就是福州处士陈烈,实在是想当然之辞。




福州处士陈烈,是北宋著名的隐士,《宋史》有传,他一生僻处乡里,教授为生,从来没有担任过什么职务,也从未到过临平,这在欧阳修、司马光、陈襄等人的推荐书中都可以看出。




所以宋朝人王十朋《东坡诗集注》、施元之《施注苏诗》都没有注,说明宋朝人都已经不知道东坡诗里的“陈烈”是谁了,倘若他果真是福州处士陈烈,照他当年的名气,王十朋、施元之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何待五百年后的清朝人查慎行来补注呢?






虞铭先生告知:有电视塔的,是黄鹤山




六过临平:


熙宁七年(1074)六月,苏东坡结束了常州、润州、苏州、秀州的出差,回到杭州。




从秀州到杭州,必过崇德、临平,袁说友《跋默堂先生帖》说“东坡先生道由广德(崇德),薛昂以郡文学见”,薛、苏相见,孔凡礼《苏轼年谱》系于此年,但笔者的看番,也不能排除熙宁五年的可能。




关于这个问题,已见“三过临平”,这里就不赘述了。




七过临平:


熙宁七年(1074)八月十三日,杭州知州陈襄调任应天府,苏东坡送陈襄至佛日寺,又追送到临平镇。




苏东坡送陈襄到佛日寺,有题名,南宋、元朝时尚存寺中,文曰:祖志入山之十三日,述古赴南都,率景山、达原、子中、子瞻会别于此,熙宁七年八月十三日。题名中的“述古”,即陈襄;景山,即孙奕;达原,不可考;子中,即林希。




这五个人中,三人在《宋史》有传,即陈襄、苏轼、林希,真是一场高级别的送别。




苏东坡等人又追送陈襄至于临平镇,并写了一首《南乡子》(送述古),千古名篇: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晩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一个月以后,苏东坡也调理了杭州,前往密州担任知州,但他这次离杭,走的是下塘,也即从杭州北关往德清、湖州、苏州方向,没有经过临平。




尽管他在元丰七年(1084)所写的《次韵杭人裴维甫》回忆熙宁七年九月离开杭州,说“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其实,他并没有经过临平,这里的“临平山上塔”,是杭州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在苏东坡的心里,临平山是何等重要!




顺便说一下,十七年后的元祐六年(1091)三月,苏东坡离开杭州知州任上,走的也是下塘。离任之前,他在写给马中玉的《木兰花令》就说“明朝归路下塘西”,离任途中他在《再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中也说:自下塘由湖入苏。路程写得非常明确。




北宋的下塘,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是从北关到奉口、德清的这段水路,并不路过塘栖,所以明朝塘栖人卓人月看见苏东坡的“明朝归路下塘西”,激动错了,以为“塘西”是个地名,其实这句话要读做“下塘-西”,而不是“下-塘西”,是一个简单的断句问题。




无巧不成书,清朝人查慎行一错再错,他在《元方又用东坡入狱第二首韵余亦次和》一诗的“几时归路下塘西”句自注说:余家去塘西仅百里,故用东坡乐府中语。倒是吴锡熊看的清,他在《塘栖舟中》诗中说:苏诗“明朝归路下塘西”,似塘西之名,北宋已称,不知东坡诗指下塘之西而言。




卓人月、查慎行的激动,还可以看做是美丽的误会,可惜现代出版的《苏轼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邹同庆、王宗堂注)解释“明朝归路下塘西”时说:东京在钱塘之西,故言。这就纯粹是在闹笑话了。




八过临平:


元祐四年,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六月底,到达秀州,然后经崇德、临平的上塘河,七月初三到杭州。苏东坡有一首《临平安平泉》诗:当年陆羽空收拾,遗却安平一片泉。




此诗不知作于何时,综合考察苏东坡的事迹,当以熙宁七年八月送别陈襄、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州时为最有可能。总而言之,元祐四年七月初,苏东坡由秀州到杭州,路过临平,这是可以确定的。




又据南宋人周必大《南归录》记载佛日寺:堂上有熙宁七年八月送陈述古赴南京时留题真迹,又轮藏刻“天宫宝藏”四字,相传元祐四年出帅时所书。




据此看来,苏东坡元祐四年七月初,到杭州之前,很可能先上了一堂佛日寺,并且为藏经楼题了“天宫宝藏”四字。

临平宋韵:北宋最后三十年,是临平人的时代

嘉兴正春和文化

2022-04-13 10:44

关注





文 | 郁震宏






临平丨东湖公园




宋朝三百年,临平人占据权力核心,长达三十年,十分之一。




北宋最后三十年,临平政治集团崛起,代表人物为蔡京、蔡卞、蔡攸、薛昂。




宋代临平政治集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宋代历史以及古代社会的地域政治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只做事实陈述,不做价值判断。




蔡京、蔡卞是亲兄弟,蔡攸是蔡京的儿子,他们本籍福建,后来定居临平(见本号2021年10月31日文)。福建人迁居江浙,是宋代的常见现象,比如章惇家族的迁居苏州,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薛昂则是老临平人,与王安石也有亲戚关系。《宋史》中有薛昂的传记,但笼统地说他是“杭州人”,有的书上也说他是钱塘人,或者仁和人,幸亏南宋初年的名臣胡铨说“临平薛公,六籍之雄”,总算把薛昂这个人定位清楚了。




蔡卞是蔡京的弟弟,又是王安石的女婿,才华横溢,他进入权力中心的时间,比哥哥蔡京早。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蔡卞官至尚书右丞,为副宰相,地位仅次于章惇、许将,为第三号人物!




蔡京担任宰相,是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七月。同年十月,蔡卞知枢密院事。哥哥做总理,弟弟做军委主席,临平人在宋朝的权势,至此无人能敌。




从宋徽宗崇宁元年到宣和七年(1125),蔡京罢相,一共二十四年。如果从蔡卞担任副宰相的1095年算起,临平人掌控宋朝中枢,前后刚好三十年,占了整个宋朝的十分之一。




在这三十年中,薛昂也因同乡的关系,深受蔡京器重,从兵部尚书一路做到尚书左丞兼门下侍郎,副宰相。蔡京的儿子蔡攸,1123年领枢密院事,是宋朝最高军事长官。北宋末年著名的“浪子宰相”李邦彦,就是蔡攸提拔起来的。




1126年,靖康之难,北宋摇摇欲坠,分析来,分析去,大家都觉得是王安石、蔡京的问题。王安石已经去世多年,于是,朝廷便开始清算蔡京、蔡卞等人。李光就对宋钦宗说:祖宗规模宏远,王安石欲尽废法度,蔡京兄弟祖述其说,五十年见,毒流四海。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全部甩锅给了王安石和蔡京兄弟,由此蔡京家族被流放各地。




南宋建立以后,“去蔡京化”更趋激烈,赵鼎对宋高宗说:自王安石用事,变祖宗之法,而民始病,至崇宁初,蔡京尽祖安石之政,凡今日之患,始于安石,成于蔡京。因此,王安石的牌位,也被搬出了宋神宗庙堂,取消配享资格。而蔡京的儿子蔡攸一家,此时已经回到临平定居,也被打散发配。






蔡京书法




南宋初年的“去蔡京化”,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清算地非常彻底,但也会留下死角,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就记载了一个事情,说“勑”这个字:崇宁间,蔡京临平寺额作险劲体,“来”长而“力”短,至今“勑”字蔡体犹在。这说明蔡京题写的临平寺匾额,陆游还看到过。




蔡京当政二十多年,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地域政治集团,这个集团以临平人为核心,浙江人为主要组成部分,比如杭州的强渊明、强浚明兄弟,即为蔡京的“头脑”。因为蔡京的推荐、提拔,担任宰相、副宰相的浙江人,就有龙泉人何执中、管师仁,衢州人刘正夫、冯熙载,杭州人唐恪等等。




《宋史》说:崇宁、宣和之间,政在蔡京。可以想见,北宋最后的三十年,浙江人,尤其是临平人,走出门去,说一句“阿拉是临平人”,大概是有些震慑作用的。当然,至于蔡京集团的功过是非,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见仁见智,还是一个需要再讨论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3201
 楼主| 发表于 2022-9-28 15: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韵桐乡】苏东坡与桐乡
邀月谈史成三人
2022-09-15 20:16
关注


桐乡市区(照片来自网络)

苏东坡,宋代第一流量主,这里就不介绍了。他先后三次到浙江做官,八次路过桐乡,给桐乡大地留下了不少“苏东坡元素”。

这里简单说一下苏东坡与桐乡的三次缘分。

一、崇福之会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苏东坡在杭州通判任上,奉上级之命,视察湖州、秀州(嘉兴),然后从秀州返回杭州,当他经过崇德县城(今崇福镇)时,有一个年轻人慕名拜见,他就是临平人薛昂(1156—1134)。

临平到崇德,走大运河,三十里水路。

薛昂是北宋名人,王安石的弟子,官至中书侍郎,副宰相,精通经学。钱穆《国史大纲》将北宋后期党争人物分为经术、史学、纵横三派,苏轼属纵横派,而王安石、薛昂就是经术派的代表。

苏东坡、薛昂二人,学术取径不同,他们初见时,薛昂还不到二十岁,但已学有宗主。这次谈话,开始是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的,后来聊到了王安石,薛昂是苏东坡的粉丝,更是王安石的铁杆粉丝,苏东坡对王安石颇有微词,两人不欢而散。

总而言之,苏薛会面,堪称桐乡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二、乌镇之行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东坡四十四岁,出任湖州知州,乌镇人沈沔邀请苏东坡为他家的天隐楼题诗(孔凡礼《年谱》系于1078年,实误,另文再说)。



乌镇(来自网络)

天隐楼,据沈遘《沈沔天隐楼》诗,可见此楼是沈沔所建。按沈遘去世于公元1067年,苏东坡到湖州的时候,天隐楼至少也有十多年了,这十几年里,沈沔广泛征求名家题诗,天隐楼,越隐约出名。

苏东坡到乌镇时,天隐楼上的题诗已经非常多了。但东坡毕竟是东坡,满满地文化自信,他看了这些诗,提笔写下了《题沈氏天隐楼》,开头就说:

楼上新诗二百篇,

三吴处士最应贤。

从文本的本身来看,这首诗,当是苏东坡亲自到乌镇所写,楼上新诗二百篇,明显是亲眼所见的实景。还有,《题沈氏天隐楼》这个题目,只有“题”字,而不写成“寄题”,也可为一个旁证。

比苏东坡小一代的葛胜仲,有《寄题湖州沈秀才天隐楼》诗,从题目可见,他没有来乌镇,但由此可见,在苏东坡之后,乌镇沈氏还在继续请名家题诗,我们现在来看,只要苏东坡一个人就够了。

据葛胜仲《乌墩镇(即乌镇)普静寺观音阁铭》说,天隐楼后来毁于火灾,时间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以后,不知后来有没有重建?

无论重建与否,有了苏东坡的诗,天隐楼就足以千古了。

三、寄诗崇德

苏东坡在湖州知州任上,不仅到乌镇天隐楼题诗,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当时的崇德知县周邠。

周邠,字开祖,杭州人,他的一生,谈不上有什么大作为,但他的身边,却有三个顶流人物,一个是他的岳父陈舜俞,一个是他的侄儿周邦彦,一个便是苏东坡。

人生,不需大富大贵,交一个好朋友,也是一种大成就!

周邠与苏东坡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苏东坡在做杭州通判时,两人经常在一起嗨皮。好久不见,周邠写诗给苏东坡,苏东坡写了回诗《次韵周开祖长官见寄》。



康熙《石门县志》

苏东坡诗云“忆昔湖山共寻胜,相逢杯酒两忘忧”,想起当年在杭州的岁月,感慨逝者如斯,岁月不饶人,我们亦未尝饶过岁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3-29 05:11 , Processed in 0.05023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