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0|回复: 0

赵伯澐赵匡胤子孙墓被挖掘:你祖宗也归国家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452
发表于 2022-10-2 18: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匡胤子孙墓被挖掘:后人赶来阻止,专家:你祖宗也归国家管                     
2022-09-16 10:27                     来源:                                                     赵氏宗亲                                                
           
原标题:赵匡胤子孙墓被挖掘:后人赶来阻止,专家:你祖宗也归国家管
             点上面“ 趙氏宗亲” 加入关注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中华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挖墓挖到别人的祖坟是什么感觉?如果墓主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专家还会往下挖吗?
别说, 2016年在浙江台州,专家还真就挖到了赵伯澐的合葬墓。
赵伯澐是谁?他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这是实打实的王室后裔。
在这个夫妻合葬墓中,专家挖到了红木棺材, 可就在专家想一探究竟的时候,一个陌生男子却冲了出来。

他一把拦住专家,他声称这是他家祖坟,这是不能挖的。看专家面面相觑,男子直接掏出一本族谱,只见族谱第一页是明晃晃的三个大字: 赵匡胤。
赵匡胤还真是墓主人的祖宗,那么专家还会继续挖墓吗?此次挖掘的后续又是怎样的呢?
一 惊现宋墓
2016年的一天,浙江台州有个叫老杨的村民喜气洋洋。
这是他盖新房子的好日子,老杨打拼多年,终于赚了点钱来修房子。想到这里,老杨别提多高兴了。
这天他起了个大早,他跑到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的空地上,开始畅想自己的新房子。
关于新房子的选址,老杨还请人专门来算过风水。
有人告诉老杨,这块地儿是个宝地。前面临山,后方开阔,一看就是个顺风顺水的好地方,说夸张点,这地儿还带点帝王相呢。

施工
老杨一听很有道理,确定好方位后,他便找来了工人和挖掘机。工人很给力,拿到钱后便吭哧吭哧地干活。
起初一切都很正常,但就在挖掘机挖到地下几米深的时候,师傅率先发现了不对劲:
“哎呀,这地儿咋挖不动啊?”
其他工人纷纷赶来看热闹,果不其然,挖掘机的铲子挖到一半便动不了。
师傅只好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老杨,老杨也感到奇怪。于是他亲自拿着铲子挖地,没几下便挖出了名堂。
原来,地下有块坚硬的大石头,难怪挖掘机挖不动。
就在大家以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眼尖的工人却发现,岩石下面似乎还有东西!
众人纷纷一看,还真有东西。 不过有石头遮挡,他们看不太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那东西是红色的。

挖掘现场
老杨有些奇怪,这是啥玩意儿啊?他想不通,于是老杨准备找个文化人来看看。
他一个电话,打到了在城里的哥哥那,哥哥赶到现场一看: 好家伙!这哪里是岩石啊,这是别人用来封墓的石头!
至于那让众人摸不着头脑的红色东西,其实就是别人的墓室!
老杨哥不愧是文化人,一开口就将众人吓了一大跳。挖个地儿竟然还能挖出墓葬来,简直是走了狗屎运。
最后在老杨哥的建议下,工人们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文物局。
文物局一听有墓,那叫一个兴奋。于是他们连夜派出了一支小分队,小分队一到场,发现墓地已经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那些村民闻讯而来,都很好奇墓中究竟有什么宝贝。还别说,这座墓还真就不普通,它是几百年前的古墓。

吃瓜群众
专家经过初步勘测,得出了结论: 这是一座宋朝古墓!
宋朝曾盛极一时,那么这座古墓中,会不会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呢?
不仅村民好奇,专家也很好奇。既然好奇,那就动工!
专家首先对古墓外地进行了清理,在清理过程中,专家有着惊人的发现。
这座古墓竟然使用了三合土!
三合土耐水耐压,是一种坚固的建筑材料。并且其造假昂贵,技术手法要求高,这座宋朝古墓中使用了大量的三合土,由此可见,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贵。
这可不得了,如果是普通小墓,或许专家的兴致还没这么高涨。一说到富贵大墓,他们便都来了劲。
这还没完,在接下来的挖掘中,他们还发现了许多红砖。之前工人看到的红色东西,就是修建墓室用的红砖。

墓室
像这样的红砖,墓中还有很多。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墓主人对墓葬的修建十分讲究。
如果墓主人只是个没文化大的暴发户,那么大可以在墓中修建石柱石殿,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财力。
但墓主人没有,他的墓全部采用红砖堆砌。 不难看出,墓主人应该很有文化,且品味高雅。
专家继续向下挖,没过多久,他们便看到了墓葬的整个结构。
二 挖人祖坟
这是个规模宏大的墓葬,整体由石头建造,显得庄严又气派。
在墓地中央,他们发现了两座棺椁!
这竟然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宋朝,有品位的夫妻,这样的条件还是有些宽泛。一时之间,专家也想不出墓主人是何方神圣。
他们只能继续向下挖掘,但接下来的挖掘工作,却让专家们叹了一口气。

合葬墓
因为合葬墓的一座棺椁,已经被盗过了。不管是墓室还是棺椁,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导致墓室中本来应该有的陪葬品,都被洗劫一空。
专家看到这里是又气又喜。气的是有人先他们一步,将墓室翻了个底朝天,喜的是既然有人来盗墓,那就说明这个墓葬不简单。
从盗墓贼的作案痕迹不难看出,盗墓贼使用过专门的工具,有能力使用专业工具的盗墓贼都不是一般人。
这样的人只会盗大墓,一般的小墓他们连看都不看。
本来专家还以为这座墓就是个富人墓,但有了盗墓贼的出现,专家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因为这座古墓绝不简单。
为了揭晓墓主人的身份,专家只能继续研究起来。

专家考古
首先,他们在被盗的棺椁中发现了几块白骨,不出意外,这应该是墓主人之一的残骸。
不过由于盗墓贼的光顾,这些残骸已经变得凌乱不堪。在残骸之中,还混杂着不少泥土。
专家于心不忍,但也不得不继续研究。很快,他们就在残骸中发现了一块墓志铭。
幸运的是,墓志铭并未受到太大损害,上面的文字还依稀可见。于是,专家立马对墓志铭进行了拓片。
一番研究下来,专家看到了拓片上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这座棺椁中墓主人之一是名女性。
她出生在绍兴年间,是另一个墓主人的妻子。
绍兴是南宋的年号,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知道,先前专家推断古墓是宋朝时期的,这个信息是完全正确的。
专家继续往下看,拓片除了介绍女墓主人的生平外,还有个醒目的落款。

墓志铭拓片
落款只有短短三个字,但却让诸位专家都吓了一跳。
只见拓片下方,被刻上了“赵伯澐”三个字。
有专家觉得这名字很眼熟,但他们更熟悉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既然赵伯澐也姓赵,那么他是不是和赵匡胤有什么联系呢?
专家带着怀疑的态度一查资料,好家伙,赵伯澐岂止和赵匡胤有关系,他就是赵匡胤的第七世孙!
怪不得他得墓如此有品位,也难怪他舍得用三合土这样的材料来修墓。
事情发展到这里,专家算是明白了。 这座古墓就是赵伯澐和妻子的合葬墓,之前被盗的那个棺椁,则是赵伯澐的妻子的棺椁。
既然妻子的墓已经出现,那么就可以断定,剩下的那个棺椁就是赵伯澐的。

赵伯澐的棺椁
专家很兴奋,三两下就赶到了另一处棺椁边。幸运的是,这座棺椁十分完整,盗墓贼似乎并没有发现这是合葬墓,他们偷盗完另一个墓葬便离开了。
这真是天赐良机啊,专家拿起家伙就准备开棺。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陌生男子却闯进了施工小队中。
他冲到专家面前,一把拦住专家,声称这是自家祖坟,专家不能乱挖!
专家不信,因为之前有过例子,有盗墓贼说墓地是自家老祖宗的,因此专家不能挖掘。
但事实上呢?那是盗墓贼监守自盗。等专家收拾完东西离开后,他们便对墓地进行了盗掘。
有了前车之鉴,专家当然不信这个陌生男子的话。 见专家不理睬自己,陌生男子急了,他直接甩出一本族谱,声称自己和墓主人、甚至和族谱的开头人都是一家人!
要是专家挖这座古墓,那么就是在挖他老祖宗的坟墓。

族谱资料
专家半信半疑,拿过陌生男子的族谱翻看起来。当他们打开第一页的时候,他们便愣住了,只见上面写了三个大字: 赵匡胤!
艾玛这还真是赵家族谱,陌生男子是赵匡胤的第30世孙,而赵伯澐正是陌生男子的祖宗。
专家可算是开了眼,这下挖墓挖到别人祖宗头上了,别人的后代已经找上了门,这墓到底是挖还是不挖?
三 稀世珍宝
考古专家十分纠结,这座古墓到底该不该挖。
一方面,他们取得了国家文物局的许可,他们是有挖墓的资质的。
但另一方面,墓主人的后代却找上了门,他明令告诉专家,这是他家祖坟,谁都不能动。
专家犯了难,这还是头一次摊上这事,他们谁也拿不定主意。
最终,有胆大的专家还是决定: 继续挖墓!

考古现场
如果不挖墓,那么这座古墓迟早会被盗墓贼看上,到时候墓中的文物,就会再次被洗劫一空。
为今之计,专家只能一边说服陌生男子,一边继续挖墓。
但说服别人挖人祖坟,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事。陌生男子不服,凭什么自己祖坟还不能自己说了算,要知道,这里面埋的,可是他的老祖宗啊。
专家只好告诉陌生男子,他的老祖宗也归国家管,就连祖宗头子赵匡胤的墓地,也是国家说了算。
毕竟如果国家不出面保护,那么这些古墓就是沦为无主之宝,之后便只能任由盗墓贼践踏。
专家还说, 他们挖墓是有正经手续的,他们也都是正经人。今天来挖赵伯澐的墓,国家法律也是允许的。
专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说通了陌生男子。
接下来,就到了熟悉的开棺环节!

开棺前的准备
首先专家观察了赵伯澐额棺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赵伯澐的棺椁十分讲究,虽然是木棺,但材料却都很结实。在木棺下面,还有炭混合了三合土。
整个棺椁因此显得十分牢固,想要打开它绝非易事。
更离谱的是, 专家还在木棺身上,发现了一条白线。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白线,这是棺中有水银的痕迹。
专家只好戴上了防毒面具来开棺,他们在棺椁底部打孔,排空了积水后,再来揭开棺盖。
在众人合力下,赵伯澐的棺椁终于被打开。
只见棺椁中,睡着赵伯澐完整的遗体。在他身上,还盖着三层锦丝被。
在锦丝被下方,赵伯澐的身上还穿着各种精美的衣物。这些衣物全是一些昂贵的丝织品,上面的刺绣技术很罕见,各种样式繁复精美。

墓中衣物
除开各种丝绸外,墓中还有一些 铜镜、玉器、香盒等。其中一块南唐玉璧, 还是公元940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

玉器
随后,专家对赵伯澐的遗体进行了射线扫描,他们发现 赵伯澐的遗体内,被灌满了大量水银。
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古人埋葬赵伯澐时,采取的防腐手法。
最后,专家在墓中共出土了66件文物,其中绢、罗、纱、縠、绫、绵绸占了大半部分。
棺椁清理完成后,这些文物都被上交到了博物馆。其中,最出名的两件丝织物—— “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和“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被专家带到了G20峰会上进行展览。
这两件绝世罕见的衣物,迎来了无数人的赞叹,因此它们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宋服之冠”。
至于赵伯澐的后人,也就是那个阻止专家挖墓的陌生男子,最后也同意了专家展览衣物的做法。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获得了一笔补贴。

墓中香盒
不过还是有人对专家的这种做法不满,他们认为专家虽然有国家许可,但挖人祖坟的行为和盗墓贼没什么不同。
当然也有人认为专家的行为无可厚非,因为挖墓之后,那些文物可以供人观看,而不是被不法分子拿去倒卖。
关于专家到底该不该挖人祖坟,屏幕前的你们是怎样看的呢?

谜团终解开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考古发掘侧记
发布日期: 2019-03-21 14:26   来源:   黄岩区
字体:[ 大 中 小                         ]


不久前,一座古墓、一块石碑的照片突然窜红微信,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一听说黄岩西部的古墓,就联想到了宁溪牌门村的杜范墓;有人从挖掘出的墓碑上模糊地看到“县丞”二字,认为这是一位县丞的墓;稍微有点水平的人,看出了这是曾任县丞的赵伯澐为亡妻写的墓志铭。

紧接着,关于“屿头乡发现南宋古墓”的帖子刷爆了朋友圈。这究竟是谁的墓?怎么被发现的?里面都有些什么?接下来要如何保护?这些问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6月8日上午,黄岩宋墓考古发掘新闻在黄岩耀达酒店正式发布。让我们来详细了解古墓发掘及文物清理的经过——

古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古墓的发掘,还要从屿头乡前礁村的村民杨计土说起。杨计土是土生土长的前礁人,1985年,他花了一千多元在古墓附近买了三间房子。后来,他外出打工,老宅也荒废了多年未曾居住。如今,他66岁,两个儿子想着父亲年纪大了,也该拆了老宅改建新房了。

5月2日,杨计土打算先把地基挖平,于是叫来了一辆挖土机。“这里以前是前礁村生产队的粮库,前面有一个很大的道地,晒着一些稻谷。”杨计土回忆说,当天上午开始动土,挖到下午四点半左右,挖了大约两米深,挖到了一块岩石。

挖到岩石后,挖土机开了出去,打算先将外面的泥土填平。这时,杨计土和在现场的小儿子杨年志一起靠了过去,竟发现了红色的一块。“最初的时候,也说不清是不是棺材,只觉得像是箱子。”杨计土说,他们仔细查看时,看到的是内棺之外套着石椁。

前来围观的村民有人提出大家一起敲了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杨年志觉得不能再挖下去了,于是叫挖土机把外面那层土盖了回去。盖好泥土已经是傍晚5点多了,杨计土一家就吃饭去了。饭后,杨年志打了个电话给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哥哥杨年洪,和他商量着该怎么办。“当时也以为只是普通坟墓。”杨计土说。

杨年洪一听这个事情,凭着自己的经验,觉得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坟墓,应该报警。虽然杨计土觉得现在正值五一放假期间,又这么晚了,打算第二天再报警,但是杨年洪却坚持立刻报警。“如果这是一座古墓,里面有很多文物呢?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要是别人传了出去,有就人来盗墓,岂不是让国家蒙受损失吗?”

在杨年洪的强烈要求下,杨年志当晚就拨打了110,当时已经是傍晚六点左右了。随后,派出所就派了人过来。第二天,屿头乡挖出古墓的消息开始在网上传开了,前来围观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以前有个土名叫‘大坟岗’,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杨计土告诉记者,这座古墓西面靠山,他以前曾经去山上砍柴,山下原有一些小坟,后来逐渐不见踪迹。现在发现的古墓边上,还有一丘“大坟田”。

“爷爷在世时,曾经说过这里面都是坟墓。”杨年洪说。

在杨计土的记忆中,前礁村还有一座牌坊。“在现在长潭水库的淹没区,我小的时候常常从牌坊下走过。”杨计土告诉记者。

专家是如何发掘的?


5月2日晚,当区文广新局接到屿头乡政府的报告时,立即进行了相关部署。

5月3日,区博物馆派人前往现场,发现这是一座砖椁石板顶的夫妻合葬双穴墓,右穴(女穴)早年遭盗,棺木已朽蚀大半,只挖出了一块墓志铭,左穴(男穴)完好无损。当天下午,区博物馆将事情及时报告给浙江省文物局。5月4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受省文物局指派赶到现场,制定了应急抢救性发掘方案,指导墓葬清理工作。

“完成摄影、测绘工作后,我们开始拆除墓壁。此时天色已晚,辽阔的湖面一团漆黑,山野之间,四周虫声唧唧。”专家郑嘉励在《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发掘记》里这样写着,当墓壁拆去,棺木完整暴露,已是深夜十点多,白天围观的人大多已经散去。

郑嘉励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觉得棺木虽然表面上看宛然新造,但是内部可能早已进水。他担心如将尸体浸泡在水中运输,稍有颠簸,有机质文物必将瞬刻瓦解。但是棺木表面完好,人们根本不相信内部会进水。

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妥协,坚持要求找来电钻,在棺底钻孔。在现场指挥工作的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符艺楠见状,拿起电钻亲自动手,原先觉得不可能有积水而在观望的民工也纷纷上来帮忙。

“我们在棺头的底部及两侧壁各钻上一个孔,真的有积水通过钻孔流出来,专家的初步判断是正确的。”符艺楠说,最初排出的是污水,很快就变成了清水,不一会儿,地上就淌了水。觉得这积水一时半会儿也流不完,他们这才回城休息。

5月5日清晨,虽然下起了大雨,但是专家们还是回到了现场。八点半左右,天气放晴,完整无缺的棺椁完整起吊。下午,棺木终于平安抵达区博物馆新馆。当日,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副处长许常丰带领省考古研究所、中国丝绸博物馆专家来到黄岩,制定了开棺方案。当晚11时棺盖顺利打开。

墓主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亡妻李氏,故朝散大夫浙东安抚司参议讳宗大之次女也……前平江府长洲县丞赵伯澐志。”在女穴中挖出的墓志铭里,不难发现这是赵伯澐为妻李氏所写的墓志铭。

《黄岩西桥赵氏宗谱》有记载:赵伯澐为赵子英第六子,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赠通议大夫,与妻李氏合葬靖化乡何奥,距今刚好800年整。其中相关内容,与墓志铭上所写的完全吻合。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双穴墓,至今已800年整,完整无缺的左穴主人为赵伯澐,被盗的右穴主人是赵伯澐的妻子李氏。

赵伯澐何许人也?

绍兴五年(1135),赵子英任台州府黄岩县丞。黄岩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赵子英就把家安在了黄岩,成为黄岩赵氏始迁祖。其后代人才辈出,有赵师渊,乾道八年进士,官太常丞,与朱熹合编《通鉴纲目》;赵师雍,淳熙十四年进士,官朝议大夫、直宝章阁,朱熹门人;赵师夏,绍熙元年进士,官朝奉大夫,朱熹门人,朱子以女孙妻之……

也许你没听说过赵子英,没有听说过赵师渊、赵师雍、赵师夏等人,但作为黄岩人,你一定知道五洞桥。《嘉定赤城志》记载:庆元二年(1196)孝友桥圮于水,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即墓主赵伯澐当年主持重修孝友桥,才有了如今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洞桥。

在墓志铭里,记者发现李氏生于绍兴己卯九月,与赵伯澐成亲后,两人育有三男三女,三男为师迟、师耕、师宫。而在《黄岩历代人名录》里,记者也看到:赵师耕,字渊道,嘉定七年进士。

庆元元年(1195),赵泊澐长洲官满,回家路上,李氏得病,于六月初一去世,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何奥之原”,也就是现在的屿头乡前礁村。在墓志铭里,赵伯澐写道:“呜呼哀哉,惟夫人大家子,登吾门克自勤约,承上字下,举合仪法,使我进退族聚间无违言,繄夫人是赖,此而可忘,孰致其哀。”夫妻感情可见一斑。

古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5月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专家汪自强、周旸等对出土的丝绸服饰进行应急保护处理,初步清理出丝绸服饰、玉器、水晶、铜镜等66件。其中出土的丝绸文物堪称“宋服之冠”,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出土的玉璧,原是南唐开国皇帝的祭天之物,可为研究南唐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据。

在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赵伯澐墓中出土了大量保存较为完好的丝绸服饰和少数其它随葬品。棺内文物提取之后,均由区博物馆保管,目前处于四种状态:玉器、水晶等经过清理进入库房保存;部分服饰经过初步清洗平整阴干,低温保存;还有一部分包块置于密封箱内,饱水低温保存;尸体连同尸身服饰整体从棺木中提取出来,暂时低温保存。

“出土的丝绸文物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纹样题材多样,有花卉、花鸟、云鹤和杂宝等;织物品种齐备,原料包括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浙江省文物考古副所长、研究员王海明说。

“虽然丝绸是很难保存的,但是也不是不能保护,现在也不存在太多的技术问题,只要度过了危险期,就可以进入库房,长期保存下去。”周旸说。

“南宋是浙江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南宋纺织品在浙江乃至全国并不多见,浙江近年发现的南宋墓葬共有三例,均为男性:武义徐谓礼墓、余姚史嵩之墓、黄岩赵伯澐墓。前二者均遭盗掘,赵伯澐墓是唯一未盗的墓例,加之其宗室成员的独特地位,其重要价值毋庸置疑。”区博物馆馆长罗永华如是说。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丝绸以其真实完整性,见证了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历程,为浙江沿海地区参与海上丝绸贸易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中国丝绸艺术和中国丝绸科技史增添了新研究材料,对浙江大力弘扬丝绸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振兴台州“台绣”丝绸经典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橱”: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的应急保护(下)周旸/中国丝绸博物馆
2020-04-24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南宋时期丝绸服饰(现保存于黄岩区博物馆),这批服饰历经800年的岁月,但是保存完好、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信息完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南宋丝绸服饰,在出土之后被誉为“宋服之冠”,为研究南宋时期服饰提供重要的考古学实证。本文将分上、下两篇,讲述这批丝绸服饰的出土、发现以及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本文为下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 “丝府宋韵——黄岩南宋赵伯澐墓出土服饰展”
一、赵伯澐尸身不朽的秘密
赵伯澐生前应该定居在县治的西桥附近,其地距离葬地约三十公里,当年水路可达。1950年代建起长潭水库(为浙江省内仅次于新安江、珊溪水库的第三大水库),高峡出平湖,墓地所在的前礁村“大坟”,风貌大改,然而其地山清水秀、群山怀抱,犹能看出当年的好风水。


现存地貌
南宋时期的地下墓穴大多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土坑墓,也就是在土里挖一个坑,把人埋下去,相对简单。另一种是砖室墓,是在土坑里面再铺一层砖,上面再起一个半圆形的顶,即砖室券顶墓,相对考究。还有一种,是先在一个方框里面包砖,或者是砌上条石,上面再用石板横贯起来,这个叫作石椁石顶墓,或者是砖椁的石板顶墓,最为费钱费工。
这三种墓室,土坑墓在史前社会就开始有了,新石器时代就这样埋墓的;砖室墓在浙江,可能是从东汉以后才慢慢流行开来的;第三种石板顶墓从宋代以后开始流行,也是宋代最典型的一种墓葬形式。赵伯澐墓就属于第三种。
赵伯澐棺木的完好保存,有赖于南宋以防腐为目标、以不朽为追求的葬制。棺木坚固厚重,厚约10厘米,内棺之外,又套以外棺,置于砖椁(墓室)内。墓室体量不大,“仅能容柩”。置入棺木后,棺木与墓壁之间,仅有少许的空隙。在空隙处,再填以松香、糯米汁、三合土,将棺木整体“浇灌”于密闭的墓室内。然后,覆以石板盖顶,从而确保棺木与外界完全隔绝。这就是棺木历经八百年仍完好如新的原因。
这种不遗余力追求不朽的做法,与古人的魂魄观念直接相关。魂是精神,魄是肉体,人活着,魂魄合一,人死了,魂飞魄散。所以要尽力把肉体长久地保留着,这样才可以让魂能够找到可供寄托的物质载体。


赵伯澐墓
二、南宋时期的丧葬习俗有何独特之处?
赵伯澐除了上身、下身各有八重衣物,尸体与棺木之间的空隙里也塞了许多生前所穿的日常衣物,之外只有放置在头部的少数随葬品,如玉石挂件、铜镜、香盒等物,应该都是生前的心爱之物,死后带入地下去往来生。
其中一件玉璧,刻有“大唐皇帝昪谨于东都内庭修金籙道场,设醮谢土,上仰玄泽,修斋事毕,谨以金龙玉璧投诣西山洞府。昇元四年(940)十月日告闻”字样,知为南唐开国皇帝烈祖李昪的投龙玉璧,传世近三百年后,作为古物玩好,为赵伯澐收藏,尤为难得。


南唐李昪(889-943)投龙玉璧
赵伯澐的头部还有一枚水晶壁,这件水晶壁与投龙玉璧大小一致,通体无暇,很是剔透,素面、透明、无色,一如虚空的镜像,真是令人喜爱。很难想象在没有高精度机器设备的古代,竟能研磨出如此平整,光亮,剔透,弧线规整流畅的水晶物件。


水晶壁
很显然,至南宋,世人对生死有了自己的理解,随葬之物大多为生前所好,至于之前流行的陪葬明器,大多被南宋风雅人士所放弃。
三、赵伯澐的尸身服饰是如何保护的?
将填充在赵伯澐四周的服饰提取完毕之后,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穿戴整齐的赵伯澐,他身上的衣服怎么办?要知道,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清理过几个南宋墓葬,大多被盗,赵伯澐墓是目前浙江唯一未被盗掘的墓葬,所以这批文物非常珍贵难得。于是黄岩博物馆紧急采购一个最长的冷柜,我们把赵伯澐从棺木中小心翼翼地请出来,先暂居到冷柜中。
2016年6月28日,盛装着赵伯澐尸身的冷柜带电低温运输至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首先对其进行消毒,这是对文物负责,也是对工作人员负责。对文物消毒的目的就是一个,就是消除文物中可能存在的害虫、细菌等。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低温法,就是冻死,二是低氧法,就是闷死,三是化学熏蒸,就是毒死。我们采用的是低氧法。
为了充分认识和挖掘赵伯澐墓出土服饰所蕴涵的重要价值,应急保护中还采用科学有效的现代检测手段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
在揭展前对尸身整体服饰进行三维高清扫描,可以忠实地记录揭展前的服饰状况。CR(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接触、无损伤、便捷且准确性高的检测技术,可以获取服饰叠压的层位信息,以此对服饰层位之间是否存在粘连做出定性分析,为揭展过程提供具体指导。
我们没有在尸身上发现金银财宝,但是通过CR扫描,发现在层层叠叠的服饰之间存在着很多高光点,后来发现是剧毒的水银。水银也是用于尸身防腐,在南宋墓葬中常有发现。


(左)图片中的高光点即水银 (右)揭展时在服饰中的确发现大量水银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内,就有一间用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天眼实验室。走进这间实验室,你会发现它有点像医院的手术室,只见3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里,穹顶布满密密麻麻的灯具、摄像头等电子设备,如同一个大型摄影棚,让人倍感高端神秘。
这是由208盏LED灯、24个工业相机、7台控制电脑等设备组成的天眼系统。它可以实现24台相机的同时拍摄触发,保证24幅图像内容是在同一时间点上的数据,以确保能够建立三维模型。
这个由浙江大学为中国丝绸博物馆研发的天眼实验室在黄岩南宋赵伯澐墓丝绸文物应急保护和研究中首次亮相。因为整个揭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所以我们必须记录下原始状态。24台摄像机全方位无死角地记录下整个过程,保存原始信息,使整个揭展过程能够回溯。


揭展尸身服饰
在天眼室,赵伯澐身上穿着的8件衣服、8条裤子被逐一揭展,之中的所有过程都被天眼系统忠实地记录下来。古人“事死如事生”,他死后穿在身上的衣服,更能代表当时的丧葬习俗和礼制,以往我们发现过类似的服装出土,但不太明白穿在尸体身上的层次是怎么样的,这次有了揭展过程的完全信息的记录,就能忠实复原赵氏宗室成员尸殓的过程。


完整的八套尸身服饰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委托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做了一个动画,通过动画可以清楚看到,这些衣服当年是如何一件件穿在赵伯澐身上的。以前我们不清楚南宋宗室尸殓服饰的穿着层次,通过赵伯澐尸身服饰的信息提取,首次复原南宋公服的穿着细节,为中国服饰史研究提供重要的考古学实证。
四、赵伯澐丝绸服饰的价值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丝绸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先后考古发掘数座南宋墓葬:如江苏镇江周瑀墓、江西德安周氏墓、福建境内的福州黄昇墓和茶园山宋墓,浙江境内的兰溪高氏墓、武义徐谓礼墓、余姚史嵩之墓,以及2016年发掘的黄岩赵伯澐墓,各个墓葬的出土的纺织品不一,保存状况各有好坏,赵伯澐墓是浙江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掘且保存完好的南宋墓葬,为我们打开一个南宋贵族的风雅衣橱。


南宋纺织考古发现
1.服饰文化史的价值——再现南宋宗室成员的日常及礼仪性服饰
服饰形制之完整反映南宋宗室成员制度。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真实完整地体现南宋宗室成员的礼仪性服饰及日常穿着,尤其是尸身原位保存的丝绸服饰最能体现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南宋时期宗室葬俗。结合《黄岩西桥赵氏宗谱》等宗室族谱,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文化史研究。


服饰形制齐全
2.纺织科技史的价值——体现丝织技术和提花技术的高超
织物品种之繁多见证南宋纺织科技史。织物品种包括绢、罗、纱、觳、绫、绵绸、刺绣等。从纤维、染料、组织结构、制丝工艺等角度,充分体现当时丝织技术、提花技术的高超,无疑为南宋时期浙江丝绸生产及其相关纺织科技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案例。


织物品种繁多
3.设计艺术史的价值——折射上层社会清淡自然与端严庄重的审美取向
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文物的纹样设计具有典型的南宋意味,轻淡自然与端严庄重为其突出特点。纹样题材有花卉、花鸟、云鹤和杂宝等。吉祥寓意纹样的使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为南宋设计艺术史研究提供新材料。


纹样题材丰富
4.社会经济史的价值——见证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
该墓出土丝绸文物堪称浙江在钱山漾绢片之后最为重大的发现,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其中最具特色的丝织品种为罗,四经绞罗正是五代绍兴地区越罗的延续,“越罗蜀锦金粟尺”。墓中所出之绫也很有代表性,是浙江从唐代吴绫、缭绫到后来湖州绫绢业之间的桥梁。
5.对外交流史的价值——反映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一个侧面。自南宋始,中国的社会、经济、生产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浙江沿海的明州、温州、台州等地的对外丝绸贸易日渐兴盛。该墓位于靠近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直接可以出海。这些丝绸文物与当年海上丝绸贸易的实物类别应该相同,在日本等地保存的南宋丝绸实物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南宋时期,轻薄通透的纱罗是流行面料,活色生香的花卉是流行纹样。赵伯澐喜欢纱罗,也喜欢清新淡雅的植物纹样。每当看见这件经过我们的双手从棺木中捧出并清洗保护的莲花纹亮地纱袍,心中就有满满的成就感。这件体量巨大的纱袍,是用轻薄通透的纱罗制成,通体暗花是莲花纹。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名的《爱莲说》,就对莲推崇有加,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莲是高洁的象征,赵伯澐作为一位宗室子弟,的确风雅。


莲花纹亮地纱袍的应急保护过程
后来,这批非常难得的南宋丝绸服饰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精彩亮相,向来自各国的宾客展示南宋时期的丝绸风采。


南宋丝绸服饰在2016年G20期间亮相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中国丝绸博物馆公众号)
八百年前的南宋“衣橱”:赵伯澐墓出土服饰的应急保护(上)周旸/中国丝绸博物馆
2020-04-22 08:5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南宋时期丝绸服饰(现保存于黄岩区博物馆),这批服饰历经800年的岁月,但是保存完好、数量众多、品种齐全、信息完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南宋丝绸服饰,在出土之后被誉为“宋服之冠”,为研究南宋时期服饰提供重要的考古学实证。本文将分上、下两篇,讲述这批丝绸服饰的出土、发现以及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


赵伯澐墓部分出土文物:对襟双蝶串枝纹绫衫
一、南宋大墓是如何被发现的?
2016年5月3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一个叫“大坟”的地方,一位姓杨的村民在自家的宅基地造房子,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一个墓葬,里面还有一口看上去比较完整的棺材。老先生一时无法判断墓葬的年代,但他很有保护意识,当晚就把在外工作的儿子叫回家。大儿子看过之后,认为可能是古墓,于是在晚上9点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报告黄岩区博物馆。按照考古发掘程序,黄岩区博物馆及时向主管部门浙江省文物局汇报,于是浙江省文物局派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到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2016年5月3日,杨姓村民在自家宅基地造房
5月4日早上,在浙江省文物局的安排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专家郑嘉励前往现场指导墓葬清理工作。当他赶到现场时,已是下午三点半。这是一座砖椁石板顶的夫妻合葬双穴墓,右穴(女穴)早年遭盗,棺木已朽蚀大半,除墓志外,别无他物。但是,左穴(男穴)保存完好,朱红髹漆的棺木,宛如新造。作为从事考古的专业工作者,郑嘉励直觉判断这可能是个百年不遇的“奇迹”。


保存完好的棺木
兹事体大,他当即向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汇报现场状况,提请省文物局出面协调,加强墓地现场工作的安全保障,并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以下简称国丝)的专家尽快前来黄岩协助清理,因为棺内可能存在着有机质文物,尤其是丝绸。古代大多实行土葬,人死之后总是穿着重重叠叠的衣服下葬,如果棺木完好,这些衣服非常有可能保留下来。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就是因为墓葬密封性很好,使得其中的汉代丝绸能够跨越2000年的岁月得以保存至今。
5月4日傍晚,我从外地出差回到杭州,在暮色四合的街头,接到这一消息,于是就第一时间与正在考古现场的郑嘉励取得联系,当时只是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因为在此之前,国丝曾经帮助过一些考古所做过类似纺织品的考古现场应急保护工作。在电话里,我做了一些常规交代,希望黄岩区博物馆尽快落实,包括要找一个既通风良好又能够遮风避雨之处作为工作场所,要有顺畅的给排水,要用三合板搭一个临时工作台,要买很多不同规格的塑料密封盒等等。把这些细枝末节都交代之后,最后我在电话里对郑嘉励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就是——放水!放水!!放水!!!”


莲花纹
民间有一句俗话,“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仅半年”,讲的就是丝绸、纸张等有机质文物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中有不同的保存状况。纺织考古的前辈王㐨先生曾将中国的纺织考古分成三种状况:一是像新疆这样的西北地区,干燥埋藏干燥出土,丝绸文物大多保存完好;二是像陕西这样的地方,地下水位时高时低,丝绸文物很难保存下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很难大规模发现古代丝绸的原因;三是在湖南、湖北、浙江等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即便墓室固若金汤,棺木密不透风,但是还是很难抵御地下水日久年长的沁入。一般来说,棺木虽然外观完好,但是地下水是无孔不入的,棺木中大多会进水,年长日久就形成棺液。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密闭的小环境里,人体和陪葬品不断发生降解老化,棺内的一切已经非常脆弱,如果不预先排除棺液,带水运输,一经晃荡颠簸,其中的有机质文物一定会瞬间瓦解,化为乌有,不复存在。所以王㐨先生早在多年前就再三告诫,切忌带水运输!
5月4日晚上,当时的墓葬现场已有大量群众围观,把工作场地挤得水泄不通。出于文物安全的考虑,我们决定连夜清理现场,尽早起吊棺木,运回黄岩区博物馆进行清理。直至今天,依然要感谢在场的黄岩区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如约在棺材底部打孔。果然不出所料,棺材里积存了大量棺液,据说棺材里的水放了一晚上,其实这就是积存之久的棺液。后来想想,放水是这批珍贵丝绸服饰得以保住的关键步骤。


排除棺液
5月5日,是非常紧张有序的一天,大家兵分四路,各司其职。第一路是考古现场,七点半,棺材底部的小孔中已经没有棺液流出,于是就开始启运棺木,司机和押车人员一路小心翼翼,平稳行驶,以免扰乱棺内的文物。考古现场距离县城约三十公里地,可是直到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棺木才最终平安抵达黄岩区博物馆;第二路是黄岩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棺木运抵之前,已经遵照我们的要求,在博物馆西侧大屋檐下的空地,觅得一处开敞而通气的地方,用彩条布搭起即可防雨又可遮阳的棚子,作为临时工作场所。因为开棺清理,必须在通气的开阔空间进行,且靠近水源;第三路是浙江省文物局的领导和省考古所科技考古专家、摄影师一行,赶赴黄岩;第四路就是国丝汪自强、周旸、楼航兵、郑海英组成的应急保护小组,携带以往奔赴考古现场的常规装备,乘坐高铁赶往黄岩。当时对于我们而言,如同一项常规的田野工作,并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起运棺木
5月5日傍晚,一切就绪,棺木已经静静地停驻在黄岩区博物馆的大屋檐下,像一位静默的老人,尘封着自己的秘密。晚上七点半左右,开始开棺,棺盖与棺身以卯榫扣合,整体髹漆,严丝合缝。开棺过程费尽周折,至晚上十一点前后,始告成功。当棺盖稍加提升的时候,我凑近一看,心情已经非常激动,因为我已经看到粘连在棺盖和棺身之间的形若蛛网的东西,其实这就是丝绸,这就意味着当初下葬的时候,棺材里是满满当当的丝绸。
当时已经也很晚了,所有在场的人都非常疲惫,经过讨论大家决定结束当天的工作,一方面养精蓄锐迎接第二天的一场大战;另一方面,为避免棺内可能存在的水银和毒气,也让它散发一个晚上。江南多夜雨,这天晚上,雨一直下,落到在临时搭建的棚布上发出滴答声,时急时缓,至今似乎仍在耳畔。
5月6日早上八点半,各路人马集结到位,所需耗材也采购完毕,我们正式开始作业。面对满满一棺材丝绸,接力棒自然转到国丝手中,这一天,是非常辛苦也非常兴奋的一天。
作为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依托单位,国丝一直关注并积极参与各地的纺织考古,尤其是考古现场的应急保护。应急保护就像在火线上抢救伤病员,一旦考古现场有需求,就相当于打响发令枪,开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考古现场的应急保护,极度考验现场工作人员的经验、技术和体力。
首先,喷洒消毒液。墓葬深埋地下,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各类微生物滋生,所以需要一定手段进行消毒,其实在现场的消毒并不是最彻底,但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其次,由于棺木内壁抹有石灰和松香以弥缝,要先小心翼翼将粘连在棺壁上的丝绸用特制的扁平竹签分离,否则在揭取的时候会因为粘连而对丝绸文物造成二次破坏。
墓主人入殓后,凡有空隙之处,均以衣物充塞,将棺木塞得满满当当。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逐层揭取,每揭取一层,均拍照记录。墓主人静躺棺中,穿戴整齐,骨骼完整,须发犹存,我们将墓主人整体抬出来,小心翼翼地置入冷柜。然后继续对棺木进行清理,提取其中的纺织品,清理完毕后可以看到棺底铺以一层厚约5厘米的木炭。


从棺木中提取丝绸服饰
这一天,从清晨到深夜,我们就仿佛在与时间赛跑,一刻不停地从棺材将陪葬服饰提取出来,并立即进行初步的清洗、平整。


现场清理
5月的南方天气已经很热,高温对丝绸文物的保存不利,为了争取时间,大家挑灯夜战至次日凌晨,直至筋疲力尽。最后获得50余件陪葬服饰,应该是墓主人的日常穿着,也就是常服。


挑灯夜战
二、墓主是谁?
要想知道墓主,最靠谱的证据就是墓志。据右穴(妻室)出土的墓志,墓主人系南宋赵伯澐妻李氏,李氏卒于庆元元年(1195),次年下葬于“黄岩县靖化乡何奥之原”。李氏的墓室早年被盗一空,万幸的是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墓志,为我们辨明墓主身份提供了答案。


赵伯澐妻李氏墓志
据1993年重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卷七可知,墓主人是赵伯澐,当年住在黄岩西桥。西桥,就是今天黄岩县城西门外的五洞桥,因为在黄岩县城西门外,所以叫西桥,这是当年赵伯澐的居住之所,所以称黄岩西桥赵氏。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修桥、造路、建塔,都是积德行善泽及乡里的功德。据地方志记载,这条河上原本有一座桥,后来发大水,桥被冲毁,于是赵伯澐出资重建了一座更好的五洞桥。五洞桥,至今犹存,已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左)和五洞桥(右)
关于赵伯澐,可以在宗谱上找到更加详细的资料,他系宋太祖七世孙,南宋初,其父赵子英始徙居台州黄岩县当县丞,那个时候北宋首都已经被金兵占领,他在开封的家就没了,所以赵子英就把家安在黄岩,然后在黄岩生了六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就是赵伯澐。
赵伯澐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嘉定九年(1216)卒,享年62岁,赠通议大夫,相当于正四品。从他为李氏亲自撰写的墓志来看,赵伯澐文采斐然,伉俪情深,但是李氏早他离世,同年赵伯澐也离开人世,与李氏合葬于黄岩郊外。赵伯澐一脉很是辉煌,曾任平江府长洲县丞,育有三子三女,其中第二子在嘉定七年中进士,两年后赵伯澐去世,一定含笑九泉。800年之后的2016年,赵伯澐重见天日。
从宗谱还可知,赵伯澐的后裔,后来徙居温岭大溪。听赵氏后裔说,1947年温岭族人还有到这边上坟的,这曾经是座豪墓,墓前有牌坊,此由“大坟”的土名可知。1949年后,墓地逐渐湮没无闻,牌坊于“文革”期间拆除。如今,地表已无任何遗迹,前几年,他们还曾前来寻找祖坟,结果无功而返。
《宗谱》所载,与地下出土的南宋墓志,高度吻合,甚至连李氏的生、卒、葬的年月日都一字不差。近代江南的部分族谱,尤其是出自名门大族的,多有所本,其潜在的史料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考古是一项非常令人遐想的职业,这是因为考古发现经常会给人惊喜,让人不经意间邂逅历史。800年前的1216年,赵伯澐以62岁高龄入土为安,800年后的2016年,赵伯澐重见天日。赵伯澐墓出土近60件南宋时期的丝绸服饰,如同一枚时间胶囊般,封存着一个南宋贵族的风雅衣橱。
围绕赵伯澐的话题远远没有结束。800年过去了,赵伯澐为什么尸身不朽?南宋时期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躺在低温冰箱里的赵伯澐,身上到底是怎样的穿戴?国丝馆的专业人员是如何对赵伯澐的尸身服饰进行清理保护?这些困惑将在下篇得到解答。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中国丝绸博物馆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3 08:20 , Processed in 0.1036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