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4|回复: 7

薛抗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发表于 2022-3-9 21: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塔薛氏宗谱: 八卷:[宜兴]
  • 时间:2013-08-02
  •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 发布:新闻编辑部




题名
白塔薛氏宗谱: 八卷:[宜兴]
作者
薛瑞潮等纂修
版本
民国7年(1918), 木活字本
居地
江苏, 宜兴
堂号
三凤堂
先祖/名人
始祖:[宋]薛抗; 始迁祖:[明]薛馈
摘要
一世祖抗,南宋初人,居武进,越十世至,於元末明初复由武进村前迁宜兴白塔。卷一序、祠记、诰敕等,卷二规条、大宗总系表,卷三至七各房系表,卷八传、碑记、诗、墓志、寿序等。
索取号
918713-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9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塔薛氏宗谱: 八卷:[宜兴](更新时间:04/02)题名白塔薛氏宗谱:八卷:[宜兴]作者薛瑞潮等纂修版本民国7年(1918),木活字本居地江苏,宜兴堂号三凤堂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馈摘要一世祖抗,南宋初人,居武进,越十世至,於元末明初复由武进村前迁宜兴白塔。卷一序、祠记···薛氏宗谱: 八卷:[宜兴](更新时间:04/02)题名薛氏宗谱:八卷:[宜兴]作者萧景翘等纂修版本民国34年(1945),木活字本居地江苏,宜兴堂号慎德堂先祖/名人始祖:薛抗;始迁祖:[明]薛顺元摘要一世祖抗,传至十三世顺元,於明洪武间由武进村前迁宜兴岸渎里。卷一序、像赞、科名录、家范、宗···毗陵西蠡薛氏宗谱: 二十八卷(更新时间:04/02)题名毗陵西蠡薛氏宗谱:二十八卷作者(清)薛祯祥等纂修版本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居地江苏,常州,毗陵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先祖:[明]薛良用摘要一世祖抗,宋室南渡之际由河东太行迁毗陵蟢湖西黄土岸大巷里。至十一世孙良用,幼时随父···五牧薛氏宗谱: 三十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五牧薛氏宗谱:三十卷:[无锡]作者薛德章等纂修版本民国30年(1941),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摘要一世祖抗,宋室南渡,自中原南迁毗陵,卜居蟢湖西黄土岸大巷里。传十二世孙祥伯,明代迁无锡五···五牧薛氏宗谱: 三十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五牧薛氏宗谱:三十卷:[无锡]作者(清)薛含章等纂修版本清光绪34年(1908),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摘要参见薛德章修《五牧薛氏宗谱》条目。卷四世系,馀卷载世表。索取号4491薛氏宗谱: [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薛氏宗谱:[无锡]作者[作者不详]版本清,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摘要参见薛德章修《五牧薛氏宗谱》条目。存卷载像赞、谱训、宗禁、宗约、条议、崇祀考、文献考、先矦考、祭田考。索取号JP798薛氏宗谱: 十二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薛氏宗谱:十二卷:[无锡]作者薛景贤等纂修版本民国18年(1929),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摘要参见薛德章修《五牧薛氏宗谱》条目。卷一、二序、世系考、辨讹、像赞、科名、官职表、祭文、奏疏、···五牧薛氏宗谱: 三十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五牧薛氏宗谱:三十卷:[无锡]作者薛德章等纂修版本民国30年(1941),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索取号4494五牧薛氏宗谱: 三十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五牧薛氏宗谱:三十卷:[无锡]作者薛德章等纂修版本民国30年(1941),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索取号4493薛氏宗谱: 十二卷:[无锡](更新时间:04/02)题名薛氏宗谱:十二卷:[无锡]作者薛景贤等纂修版本民国18年(1929),木活字本居地江苏,无锡先祖/名人始祖:[宋]薛抗;始迁祖:[明]薛祥伯索取号JP79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07: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弥远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与金人屈辱议和,为南宋延续了30年,他到底是奸臣还是权臣?




他将奸臣与权臣集于一身,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与金人屈辱议和为南宋延续了30年 [图片]显示全部 ​







关注者
22


被浏览
6,172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17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零五

零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32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其实不太想回答这种没有事实根据先下定论的问题,比如说“史弥远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但程朱理学的巅峰显然不是在宋代。为了正本清源,勉强答一下吧。

史弥远是浙江宁波人,师承杨简,吕祖谦,当时的宁波又称四明,说到这里有些熟悉宋史的人都应该清楚了,当时为了抨击史弥远,史嵩之操控朝政,有个打油诗是这么讽刺的:满朝朱衣贵,尽是四明人,意思是史氏叔侄任人唯亲,尽是任命他的家乡人为官。而宁波的学术氛围又是怎么样的?宁波是浙东地区,当时浙东流行的学术是二陆(陆九渊、陆九龄)的心学,而史弥远的师承也体现了这一点,杨简是陆九渊的弟子,吕祖谦则是撮合朱陆鹅湖之会的中间人,本身的学术也是以调和朱陆为主。所以,史弥远从学术上看,跟程朱理学有关系,但关系又不大。

那么史弥远个人又和程朱理学的人物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抬高与他不属同门的程朱理学呢?

首先,我们现代人受武侠小说影响,脑子总有门派概念,潜意识里面总觉得这些门派是竞争关系,但实际上无论是鹅湖之会(理学,心学)还是朱张会讲(理学,湖湘学派)还是朱熹陈亮(理学,事功学派)的王霸义利之辩,尽管双方在辩论的过程中都有过过激之言,但他们个人之间却又存在着深厚的友谊。史弥远也是如此,他和朱熹的三子朱在同授业于吕祖谦,因此两人有着极好的关系,而史弥远的正室潘氏也是出自学术世家,潘氏的兄弟二人也在朱熹讲学时正式受过朱熹之学,其父也与朱熹是好友。而史弥远是靠诛杀权相韩侂胄起家的,而韩侂胄为了巩固权势,发起了“庆元党禁”,受害者不仅包括朱熹及其众弟子,也包括吕祖谦的从弟吕祖俭,吕祖泰。因此,无论于公于私,史弥远都需要平反程朱理学的“伪学”之名,这也是他上台后抬高程朱理学的重要原因。

其次,史弥远上台后,在同授业于吕祖谦的刘爚(先从朱熹学,后朱熹将其荐于吕祖谦为学)以及朱熹的故友楼钥(史弥远之父史浩的密友)的建议下启用理学门人,并宣扬程朱理学。因此,当时程朱理学的领军人物真德秀,魏了翁等相继入朝为官。但史弥远与程朱理学门人的蜜月期其实并不长,真德秀觉察到在金蒙战争中金人的败亡已成定局,因此主战的真德秀想说服史弥远中止向金国输纳岁币,并全力备战。赞同真德秀提议的包括刘爚、袁燮、魏了翁、黄榦、郑性之、徐侨等等,几乎都是程朱理学的骨干(袁燮是心学门人),其中刘爚、黄榦、郑性之、徐侨均是朱熹的亲传弟子。而史弥远则主张继续向金国称臣并上缴岁币。虽然,支持史弥远的也有象曹彦约这样的朱熹的亲传弟子,但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的程朱理学门人以及官员基本都是力主与金人断绝关系。而在史弥远决定继续向金国称臣后,受程朱理学影响很深的太学生们开始聚集向皇帝请愿,虽然这迫使史弥远最终决定与金人断贡,但在此过程中,真德秀也意识到了史弥远启用理学门人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他的个人专权背书,因此他愤激地离开了朝廷中枢,这是程朱理学门人与史弥远的第一次直接的正面冲突。而为了弥补真德秀离去造成的影响,史弥远相继任命朱熹的另两个弟子任希夷、郑昭先为执政,希冀能挽回局面。

再次,在真德秀离开朝廷数年之后,程朱理学门人、弟子与史弥远因废立济王一事而再起萧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真德秀做过济王的老师。而济王在其影响下,非常憎恶史弥远,所以史弥远为了避免在宁宗死后被已立为皇子的济王所贬斥,从而失去权位,因此在暗中培养另一远方宗室之子,即后来的宋理宗,并在宁宗死去当天,与杨皇后合谋,矫诏迎立宋理宗。后史弥远又借着一次不成功的拥立事件,逼死了济王,即霅川之变,这也使得程朱理学门人与史弥远彻底决裂。所以自此开始,程朱理学门人于公于私都不可能与史弥远再合作下去。于公,史弥远行废立之事,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的五伦之一“君臣义”;于私,济王是程朱理学精心培养的理想君主,因此双方实际上已成水火之势,史弥远其后曾经也想拉拢朱熹的另一深孚众望的弟子李燔,但李燔断然拒绝了史弥远的拉拢,史弥远之后大量启用自己的亲信及同乡,而他的真实用意实际上在之前任希夷、郑昭先的相继罢免中已经显现出来,史弥远从此时起已经掌控了一个没有程朱理学门人的执政中枢,直到其死去。

最后,在史弥远死后,宋理宗终于得以亲政,一方面宋理宗的皇位正当性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他需要程朱理学在道义上的背书;另一方面,虽然宋理宗是由史弥远扶持上台,但朝政也因此由史弥远掌控,而史弥远虽死,把持朝政的却依然是他的亲信诸如郑清之,乔行简,史嵩之等。宋理宗是个聪明人,当初史弥远试探其是否有意皇位时,宋理宗的回答是“绍兴老母尚在”,他这个不露声色的回答,一是非常沉稳,未在突如其来的诱惑前失态,二是敏锐地觉察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宋宁宗的杨皇后是否支持他(其时宋宁宗已经不能理事)。他的这个应对也令史弥远非常满意。而对于一个聪明的皇帝来说,史弥远的专权显然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宋理宗重新将被史弥远所贬斥的程朱理学门人召回朝廷中枢,意在平衡史弥远余党,而且这也符合赵宋王朝制约臣下的一贯原则“且要异论相搅”。因此,如果说程朱理学在宋代被捧上高峰,那也是因为宋理宗而非史弥远。

但是,史弥远构建的势力涉及军政等诸多方面,且相当牢固,在蒙古入侵的大环境下,宋理宗显然也不可能对其余党有什么大动作。这也是宋史对宋理宗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下是宋理宗本纪的论赞:

赞曰:理宗享国久长,与仁宗同。然仁宗之世,贤相相继。理宗四十年之间,若李宗勉、崔与之、吴潜之贤,皆弗究于用;而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与相始终。治效之不及庆历、嘉祐,宜也。蔡州之役,幸依大朝以定夹攻之策,及函守绪遗骨,俘宰臣天纲,归献庙社,亦可以刷会稽之耻,复齐襄之仇矣。顾乃贪地弃盟,入洛之师,事衅随起,兵连祸结,境土日蹙。郝经来使,似道讳言其纳币请和,蒙蔽抑塞,拘留不报,自速灭亡。吁,可惜哉!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于政事,权移奸臣,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无益也。虽然,宋嘉定以来,正邪贸乱,国是靡定,自帝继统,首黜王安石孔庙从祀,升濂、洛九儒,表章朱熹《四书》,丕变士习,视前朝奸党之碑、伪学之禁,岂不大有径庭也哉!身当季运,弗获大效,后世有以理学复古帝王之治者,考论匡直辅翼之功,实自帝始焉。庙号曰"理",其殆庶乎!

宋理宗的论赞其实从封建社会的角度出发相当的公允,在题主所转网页中有所谓的“当那些奉行理学的儒士们在撰写《宋史》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意思是宋史会对史弥远及宋理宗有所回护,但具体分析宋理宗的论赞(论赞反应了修史史官的直接态度),即可知其实不然。其论赞中,一方面肯定了宋理宗在推行程朱理学中的功绩,并明确指出理学大兴自宋理宗始,因此其庙号为理宗实至名归。另一方面又指出了宋理宗的“经筵性命之讲”是无益的, 而谁最主张在经筵中大谈“性命之学”呢,显然是朱熹。而在论赞的另一句“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窃弄威福”中,实际上是把史弥远与奸臣传中的丁大全、贾似道并列的,而史弥远虽然没有列入奸臣传,但也没有给予其象李纲,张浚,岳飞,韩世忠一样单独立传的礼遇,而且其论赞不仅简短而且全是差评,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如下:

论曰:史弥远废亲立疏,讳闻直言。郑清之堕名于再相之日。弥远之罪既著,故当时不乐嵩之之继也,因丧起复,群起攻之,然固将才也。董槐毋得而议之矣。叶梦鼎、马廷鸾之所遭逢,其不幸也夫!

所以,题主所转的那篇文章很多观点其实从事实上就是不成立的。

而他到底是奸臣还是权臣,其实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史弥远在封建王朝的规则之下当然是奸臣,因为他一是矫诏行废立之事,二是诛杀宰相韩侂胄违反了宋太祖“不杀士大夫与言事人”的约定,而这一点即使是被韩侂胄迫害的程朱理学门人都不认同,为此真德秀公开批评了他的这一行径。而他是权臣也是毫无疑问,因为即使在他死后,他所构建的权力集团也执政到了宋王朝的覆亡,郑清之是其亲信,史嵩之是其侄,丁大全是其另一侄史岩之的亲信,而贾似道则是其亲信贾涉之子。然而,史弥远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权相,在明朝,王夫之在《宋论》即为其废立、诛相、以及远君子三事辩解:

其一,擅置君之柄,以私怨黜济王竑而立理宗,非宁宗意也。然宁宗亦有以致之,而竑亦自有以取之也。仁宗之立英宗也,与韩魏公密谋之,韩公且不敢诵言其名,以须仁宗之独断。高宗之立孝宗也,以秦桧之挟权罔上,而不能与闻其事。宁宗则一任之弥远,而己无所可否,虚悬储位以听弥远之游移。弥远怀变易之心,然且密属余天锡、郑清之以徐察其德性;非若王莽、梁冀贪立童昏,以为窃国地,固欲远己之害,而不忘措国之安。等为支庶,而理宗之静,固贤于竑之躁也。是可原也。其一,函侂胄之首以媚女直,损国威而弛边防也。然诛止侂胄,而不及将领,密谋预备,固未忘北顾之忧。非若秦桧之陷杀人宗族,而尽解诸帅之兵,大坏军政,粉饰治平,延及孝宗而终莫能振也。其一,进李知孝、梁成大于台省以攻真、魏。而二公之进,弥远固推毂焉。及济邸难行,二公执清议以置弥远于无可自全之地,而激以反噬,祸福生死决于转移之顷,自非内省不疚者,未有不决裂以逞,而非坚持一意与君子为难,无故而空人之国者也。故弥远者,自利之私与利国之情,交萦于衷,而利国者不如其自利,是以成乎其为小人。平情以品隲之,其犹在吕夷简、夏竦之闲。以主昏而得逞,故恶甚于吕、夏;乃以视彼三凶者,不犹愈乎?

王夫之并没有否定史弥远是小人,是奸相,而是认为其所做的事尚情有可原,并且未造成严重后果。如废立一事,最主要原因是宋宁宗已经不能理事且未能预立太子,而史弥远事先也多次考察宋理宗的德性,而非象其他权臣一样故意立个小皇帝从而可以大权独揽,而且宋理宗的沉静似乎比济王的急躁更适合作为一个君主;如诛杀韩侂胄固然不妥,但并未将打击的范围扩散开来,而是安抚北伐败归的诸将,并且立即着手重建南宋的防线;如贬斥真德秀,魏了翁等理学门人,实是真魏二人将史弥远逼到没有回转的余地,不仅要褫夺史弥远的权位,而且要定其废立君主之罪,史弥远恐怕也是无奈之举。而除却王夫之所论及之事难道史弥远真的就一无是处吗?显然不是。

韩侂胄的北伐只是看起来振奋人心而已,而实际上即使是支持韩侂胄的辛弃疾也忧心地说道:(北伐的准备)更需二十年。之后的开禧北伐更是一地鸡毛,而战场上的失利只是宋廷面临的问题之一,北伐动员的人力物力以及财政上的支出使得宋代的纸币交子已经接近崩溃,而在之后,朱熹先前招抚的湖南瑶民不堪繁重的劳役与重赋,爆发了黑风峒瑶汉起义,这使得南宋朝廷更是雪上加霜。而在史弥远正式执政后(先前母丧丁忧),启用朱熹门人曹彦约采用剿抚并用的方法平定了起义。又在数年之内,使得交子回复到了正常水平,这都显示了史弥远出色的执政能力。

而在反对宋金断交一事上,史弥远的想法一是断贡可能会重启宋金战争,二是金人可以作为蒙古入侵的屏障。可以说在当时的形势下,史弥远的初衷不失为一个好的对策。然而在太学生激愤地服阙上书之后,迫使史弥远做出了断贡的决定,之后程朱理学门人齐聚当时的江淮制置使李珏门下,锐意北伐金人,但泗上之役的惨败(对金人)证明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不足以支撑进攻,也证明了史弥远的对策似乎才是当时的最佳方案。

之后,史弥远逐步排除了军政上的程朱理学门人,并启用了自己的亲信,这一点似乎也并无不妥。其启用的赵方,赵范,赵葵三父子,贾涉(贾似道之父),赵善湘,以及著名的孟宗政,孟珙父子等等无论在抗金还是在抗蒙的战场都有杰出的表现,即使是其侄子史嵩之也有不俗的表现,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地用幸运来形容,而是体现了史弥远杰出的识人能力。

当然,在李全的叛乱问题上(史弥远误判了李全不会背叛),史弥远犯了大错,并且假惺惺地想要因此事自杀,并且更加假惺惺地被其小妾发现并拦下。但没有多少人是完全不会犯错的,史弥远只是在后来的处理上显得太过于虚伪,当然作为一名老练的政客,这又似乎是必须的。


图侵删

史弥远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的权臣,说他是奸臣也无不可。而我们作为后世的旁观者来说,简单地二元论式地把人归为正义或者邪恶,似乎并不太妥当,无论是对程朱理学门人或者是史弥远一党。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历史的真相,然后再做出论断,这才是对待历史正确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07: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将奸臣与权臣集于一身,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与金人屈辱议和为南宋延续了30年
2021-10-12 03:34:57 若森知道 2021-10-12








秦桧之后,南宋出了一个权臣,他叫史弥远,有人说他是比秦桧还坏的大宋第一奸臣,因为他把持朝政26年,权倾内外,远高于那只有18年的秦桧,而且也是奉行屈膝求和之国策并发扬光大。

在说史弥远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他的父亲,史浩。史浩为人仁厚,德高望重。他一生历经徽、钦,高,孝、光五个皇帝,晚年光荣退休,被授予太师的称号,一生可圈可点,近乎完美。按理说,这么厉害的人物,应该是历史扬名的,可为什么人们提起南宋,史姓人物,却没人记得他呢?



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史弥远。作为官二代,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八岁铨试时是第一。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学习这方面,从来没让他老爹失望,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也承蒙他爹的关照,得以踏入官场为官,本以为前途无量,至少也是封侯拜相的人,可是后来因为他爹史浩病故,史弥远回家服丧。等他三年期满回朝后,朝廷只让他任大理司直,这就是个八品小官。没有了老爹撑腰,朝中没人愿意管他。





作为一个权倾朝野宰相的儿子,只做一个区区的八品小官?史弥远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开始用心钻研为官之道。短短十年,他利用父亲史浩的名声和人脉,从八品爬到了三品,可是,在苦心钻研官场爬升之道的时候,他这个人也慢慢的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了。



当时的朝廷被韩侂胄掌权,这位韩侂胄是北宋知名宰相韩琦的后人,可谓家族显赫,他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建立所谓功业,并为争取民心,韩侂胄主使废除了秦桧申王的爵位,取消秦桧忠献的谥号,积极准备北伐抗金。一时间内,韩侂胄威望飙升,受到了主战派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极力支持与热情歌颂。

然而,大部分宋军战斗力不强缺乏战斗意志的“恐金”病依然严重,而被韩侂胄寄予厚望的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却暗中投敌,北伐惨败,收复中原彻底无望。威严扫地的韩侂胄最终只能选择议和投降。然而金国提了一个要求:和谈可以,但是必须交出你的项上人头,不然就继续打吧。

韩侂胄自然不可能交出自己的头颅,于是和谈一事被搁浅了。

这件事儿不知怎么的,就传到史弥远耳中,他心中一动,看到了大好前程在向自己招手。他暗中与杨皇后(韩侘胄并不支持立杨氏为后,因此杨氏很早就对韩侘胄怀恨在心)一起伪造了一封宋宁宗的密旨,又找到主管殿前司公事的夏震,让他去杀掉韩侘胄。史弥远向夏震出示了这封假圣旨,说这次行动是宁宗的旨意。夏震听说让自己去杀韩侘胄,震惊不已,不敢相信,因为那可是当朝第一重臣啊。可是看到所谓的圣旨,他也无话可说,只得表示愿意拼死效命。当年的十一月,夏震带领禁军埋伏在路旁,在玉津园用棒子打死了韩侘胄。韩侘胄已死的消息传到宋宁宗耳朵里,宁宗最初不相信。过了几天,才相信这是真的。韩侘胄死了,宋宁宗升史弥远为礼部尚书,去金国讲和的任务就交给了史弥远。




1208年,为了表示对金求和的诚意,史弥远主使恢复了秦桧的爵位以及谥号,终于与金人达成了“嘉定和议”。根据和议,金和宋由之前的叔侄相称改为伯侄相称,宋每年向金需要缴纳的岁币由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增加为各三十万。此外还有战争赔款(称为犒军费)三百万贯。如此屈辱协议前所未有。但史弥远却因此升任了右丞相兼枢密使。

他的所作所为,引得全国上下一片谩骂,就连他的父亲,也遭了无妄之灾。史弥远不光败光了父亲的名声,也败光了自己的名声,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失去了名声简直比失去了生命还要严重。史弥远自然知道自己名声之糟糕,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名声,他采取了一个法子——推崇理学。为此,他不仅为朱熹平反,为理学平反,而且还破格对不符合拥有谥号条件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赐予谥号(爵位为王、公以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有谥号,而且如果已经死去下葬了,则不再赐予谥号,这五个人,都没有担任过三品以上官职,不符合赐予谥号条件)以此来争取理学儒生对他的支持。



宁宗无子,立皇弟沂王之子赵竑为储君,赵竑恨史弥远权势熏天不可一世,曾经恨恨地在桌案上写了一行字:“弥远当决配八千里”,意思是他日当将史弥远流放八千里。史弥远听说后十分害怕,就撺捣宁宗把赵竑给废了,可见他的权势有多大。

1224年,宋宁宗去世,史弥远矫诏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后人赵昀为皇帝,是为宋理宗。理宗即位后,拜史弥远为太师,照旧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晋封魏国公。为了感恩,宋理宗也甘愿把朝政放给史弥远继续把持,而史弥远则继续擅权腐败,肆意妄为。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史弥远为首,其下还有被称为“四木三凶”的奸臣集团。所谓的“三凶”是指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四木”是指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他们依附于史弥远,对外则屈膝求和,对内则鱼肉百姓,揽财索贿,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同时,另一边,史弥远继续扶持理学,很多理学儒生被授予高位,朱熹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从嘉定元年十二月开始独相宁宗、理宗两朝,长达25 年的奸相史弥远擅权时期,其集团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向金人屈和是需要大把银子的,他货赂公行,大量发行会子,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从而也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

在元代理学人士参与修撰的《宋史》中,史弥远不仅没有被列入《奸臣传》,而且在《史弥远传》中也竭力进行粉饰,阴谋杀害韩侂胄被写成侠肝义胆,违反宁宗遗志非法扶立理宗也被写得名正言顺,至于降金乞和则只字未提。



细究其原因的话就可以看出,并不是这史弥远没有奸臣之作为,是因为韩侂胄在任上,大力打击压制程朱理学;而史弥远是把理学捧到极高位置上的最重要人物。所以,当那些奉行理学的儒士们在撰写《宋史》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史弥远还坚持以民为本的政策理念,处理了各种民生问题、社会安定问题等,稳定和保障了南宋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当是不争的事实。





他还曾经组织过北上收复山东与河北等故土的军事行动,在他执政期间,虽有议和之事,但却没丢失过一寸南宋的国土。

史弥远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但其究竟是奸臣,权臣,还是能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按非黑即白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08: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将奸臣与权臣集于一身,把程朱理学推向巅峰,与金人屈辱议和为南宋延续了30年
2021-10-12 03:34:57 若森知道 2021-10-12








秦桧之后,南宋出了一个权臣,他叫史弥远,有人说他是比秦桧还坏的大宋第一奸臣,因为他把持朝政26年,权倾内外,远高于那只有18年的秦桧,而且也是奉行屈膝求和之国策并发扬光大。

在说史弥远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他的父亲,史浩。史浩为人仁厚,德高望重。他一生历经徽、钦,高,孝、光五个皇帝,晚年光荣退休,被授予太师的称号,一生可圈可点,近乎完美。按理说,这么厉害的人物,应该是历史扬名的,可为什么人们提起南宋,史姓人物,却没人记得他呢?



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史弥远。作为官二代,他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十八岁铨试时是第一。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学习这方面,从来没让他老爹失望,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


也承蒙他爹的关照,得以踏入官场为官,本以为前途无量,至少也是封侯拜相的人,可是后来因为他爹史浩病故,史弥远回家服丧。等他三年期满回朝后,朝廷只让他任大理司直,这就是个八品小官。没有了老爹撑腰,朝中没人愿意管他。





作为一个权倾朝野宰相的儿子,只做一个区区的八品小官?史弥远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开始用心钻研为官之道。短短十年,他利用父亲史浩的名声和人脉,从八品爬到了三品,可是,在苦心钻研官场爬升之道的时候,他这个人也慢慢的被官场这个大染缸污染了。



当时的朝廷被韩侂胄掌权,这位韩侂胄是北宋知名宰相韩琦的后人,可谓家族显赫,他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建立所谓功业,并为争取民心,韩侂胄主使废除了秦桧申王的爵位,取消秦桧忠献的谥号,积极准备北伐抗金。一时间内,韩侂胄威望飙升,受到了主战派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极力支持与热情歌颂。

然而,大部分宋军战斗力不强缺乏战斗意志的“恐金”病依然严重,而被韩侂胄寄予厚望的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却暗中投敌,北伐惨败,收复中原彻底无望。威严扫地的韩侂胄最终只能选择议和投降。然而金国提了一个要求:和谈可以,但是必须交出你的项上人头,不然就继续打吧。

韩侂胄自然不可能交出自己的头颅,于是和谈一事被搁浅了。

这件事儿不知怎么的,就传到史弥远耳中,他心中一动,看到了大好前程在向自己招手。他暗中与杨皇后(韩侘胄并不支持立杨氏为后,因此杨氏很早就对韩侘胄怀恨在心)一起伪造了一封宋宁宗的密旨,又找到主管殿前司公事的夏震,让他去杀掉韩侘胄。史弥远向夏震出示了这封假圣旨,说这次行动是宁宗的旨意。夏震听说让自己去杀韩侘胄,震惊不已,不敢相信,因为那可是当朝第一重臣啊。可是看到所谓的圣旨,他也无话可说,只得表示愿意拼死效命。当年的十一月,夏震带领禁军埋伏在路旁,在玉津园用棒子打死了韩侘胄。韩侘胄已死的消息传到宋宁宗耳朵里,宁宗最初不相信。过了几天,才相信这是真的。韩侘胄死了,宋宁宗升史弥远为礼部尚书,去金国讲和的任务就交给了史弥远。




1208年,为了表示对金求和的诚意,史弥远主使恢复了秦桧的爵位以及谥号,终于与金人达成了“嘉定和议”。根据和议,金和宋由之前的叔侄相称改为伯侄相称,宋每年向金需要缴纳的岁币由每年银、绢各二十万两、匹,增加为各三十万。此外还有战争赔款(称为犒军费)三百万贯。如此屈辱协议前所未有。但史弥远却因此升任了右丞相兼枢密使。

他的所作所为,引得全国上下一片谩骂,就连他的父亲,也遭了无妄之灾。史弥远不光败光了父亲的名声,也败光了自己的名声,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人,失去了名声简直比失去了生命还要严重。史弥远自然知道自己名声之糟糕,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名声,他采取了一个法子——推崇理学。为此,他不仅为朱熹平反,为理学平反,而且还破格对不符合拥有谥号条件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赐予谥号(爵位为王、公以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有谥号,而且如果已经死去下葬了,则不再赐予谥号,这五个人,都没有担任过三品以上官职,不符合赐予谥号条件)以此来争取理学儒生对他的支持。



宁宗无子,立皇弟沂王之子赵竑为储君,赵竑恨史弥远权势熏天不可一世,曾经恨恨地在桌案上写了一行字:“弥远当决配八千里”,意思是他日当将史弥远流放八千里。史弥远听说后十分害怕,就撺捣宁宗把赵竑给废了,可见他的权势有多大。

1224年,宋宁宗去世,史弥远矫诏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后人赵昀为皇帝,是为宋理宗。理宗即位后,拜史弥远为太师,照旧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晋封魏国公。为了感恩,宋理宗也甘愿把朝政放给史弥远继续把持,而史弥远则继续擅权腐败,肆意妄为。当时形成了一个以史弥远为首,其下还有被称为“四木三凶”的奸臣集团。所谓的“三凶”是指李知孝、梁成大、莫泽;“四木”是指薛极、胡榘、聂子述、赵汝述。他们依附于史弥远,对外则屈膝求和,对内则鱼肉百姓,揽财索贿,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同时,另一边,史弥远继续扶持理学,很多理学儒生被授予高位,朱熹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从嘉定元年十二月开始独相宁宗、理宗两朝,长达25 年的奸相史弥远擅权时期,其集团对金一贯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向金人屈和是需要大把银子的,他货赂公行,大量发行会子,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从而也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

在元代理学人士参与修撰的《宋史》中,史弥远不仅没有被列入《奸臣传》,而且在《史弥远传》中也竭力进行粉饰,阴谋杀害韩侂胄被写成侠肝义胆,违反宁宗遗志非法扶立理宗也被写得名正言顺,至于降金乞和则只字未提。



细究其原因的话就可以看出,并不是这史弥远没有奸臣之作为,是因为韩侂胄在任上,大力打击压制程朱理学;而史弥远是把理学捧到极高位置上的最重要人物。所以,当那些奉行理学的儒士们在撰写《宋史》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史弥远还坚持以民为本的政策理念,处理了各种民生问题、社会安定问题等,稳定和保障了南宋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当是不争的事实。





他还曾经组织过北上收复山东与河北等故土的军事行动,在他执政期间,虽有议和之事,但却没丢失过一寸南宋的国土。

史弥远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但其究竟是奸臣,权臣,还是能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按非黑即白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0 2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南薛氏二始祖薛极生卒年份探究(2012-07-06 08:28:47)转载▼
标签: 苏南薛氏薛极五牧薛氏杂谈 分类: 薛氏家族  
      2012年初族亲薛仁金和薛明德等发起重修余巷碧云庵的义举,得到余巷村委会和周围几个村村民的支持。在整理二世祖薛极的材料时发现《五牧薛氏宗谱》记载之薛极的生卒年份有误。调查发现各种资料记载均不一致。列举如下:

1)《五牧薛氏宗谱》记载:薛极,寿八十一,生於高宗绍兴三十年卒于理宗绍定五年(1160-1232年);

2)西蠡族亲薛宝松的“苏常薛氏始祖薛抗薛极稽古”:薛极“生於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卒于理宗淳佑三年(1158年-1243年)享寿八十六岁”;

3)《百度百科》介绍:薛极(1163~1234),端平元年卒,年七十二;

4)武进图书馆:薛极(?-1234年),端平元年 (1234),加少保,和国公,致仕,卒。

5)《宋史》记载:乙巳,以薛极斃,辍视朝三日。

由于薛极是南宋重臣,其逝世应该有据可查。《百度百科》和武进图书馆均认为“卒于端平元年”(1234年),但未见有何文字资料佐证。事实上端平元年薛极致仕退休,从薛氏宗谱中收录的端平元年的薛抗夫妇、薛极夫妇分别受诰封的敕文,可以佐证。宗谱记载薛极享八十多的高寿,不可能于端平元年那么早去世。

关于卒年的较可靠文字依据有:1)即《宋史》记载:乙巳,以薛极斃,辍视朝三日。岁次乙巳年,应该是淳佑五年,即1245年。2)宝松先生的材料是淳祐三年,岁次应为癸卯。3)《五牧薛氏宗谱》中录有“宋理宗谕祭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加少保封和国公薛极册文”,其内容与宝松先生在其“苏常薛氏始祖薛抗薛极稽古”中引述的“谕祭册文”是完全相同的:皇帝遣鸿胪寺卿兼行人使授奉直大夫李庭芝,于淳佑四年岁次甲辰九月初五日,谕祭薛极。

“谕祭册文”中提及的“宁辍临朝”,与《宋史》所述“以薛极斃,辍视朝三日”应该是指同一件事情。《宋史》和“谕祭册文”中所注时间分别为“淳佑五年”(岁次乙巳),“淳佑四年”(岁次甲辰),即1245年和1244年,相差一年。江南各个《薛氏宗谱》中收录的“谕祭册文”,内容相同,原件应为薛极后裔精心保存。当年肇修宗谱时,应是“谕祭册文”的原稿收录,纪录内容的可信度较高。如果《宋史》载“乙巳”正确,“谕祭册文”不可能提前一年发出。依据薛宝松先生的资料,薛极卒于淳祐三年。若卒于年末,“谕祭册文”稍晚些时候发出,到淳祐四年初,也是可能的。但“谕祭册文”是于“九月初五日”发出,似乎不可能拖延如此长久。因此,薛极的卒年“淳祐四年岁次甲辰”即1244年,可能性更高。

西蠡和五牧的薛氏宗谱均记载薛极寿长八十多岁。西蠡的宗谱肇修早于五牧宗谱,有更高的可信度。因此,薛极寿长宜采纳“八十六”。由此可以推断出薛极的出生年份——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即1159年。薛极(1159-1344),与宝松先生的数据(1158-1243)比较,仅往后延了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1 08: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抗



文人介绍


薛抗,字端尚(《天台续集别编》卷二)。毗陵(今江苏常州)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知宁海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今录诗十首。



薛抗的作品集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其十       

宋代 : 薛抗

援琴鼓流水,弦绝无知音。为语逐臭夫,兰芷生深林。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其九       

宋代 : 薛抗

寿亲发斑斑,綵服老莱戏。欲赋招隐诗,小山念松桂。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其六       

宋代 : 薛抗

五斗虽甚微,偃鼠饮满腹。大书归来赋,有味数过读。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其三       

宋代 : 薛抗

二亭岿然立,紫薇为题颜。朝晖射银钩,伟观压海山。

县圃十绝和朱待制       

宋代 : 薛抗
春花弄晴风,昼帘垂永日。
公退卧黄细,放衙头懒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5381
 楼主| 发表于 2022-3-13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常薛氏始祖薛抗薛极稽古

2014-11-19 14:38:42 | 2689578次阅读 | 来源:薛宝松博客





    薛抗字端尚号复庵,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卒于光宗绍熙四年(1117年-1189年)享年七十一岁,谥文惠,崇柌名宦柌,族人建祠祭祀。有像赞曰:“望隆岱宗学富瀚海具司马长之才而不同专驰警备太邱仲弓之德而更溢仁蔼宜其生也览山川之奇秀而九州遍迹其殁也尊祖俎豆於乡贤而千耀如在彼一时名流犹幸接公之芳徽予小子以支流未裔而弗获仰公之风采慕颂何穷於兹记寄慨”配欧阳氏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光宗绍熙元年享寿六十九岁,与夫合葬于武邑湟里镇栖鸶乡凤凰墩石马塘。诰一品夫人,以子而贵。恩纶:“宋诰赠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昆陵郡公晋封和国公薛极父母,敕命:奉天承运,皇帝曰:敕日积善之家斯能裕后亢宗之子乃克开先吐握以迎白屋洵多硕箕裘克绍朱门自产茂才尔进士宁海令薛抗乃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加少保封和国公薛极之父,文战得名於龙虎吏途称最於弦歌惠政在民展循良之骥足义方有训,滋馥郁之兰芳行同王氏种德槐阴满庭兆比于公勃兴驷马辐辏,特赠尔为和国公安世将昌缙绅羡其门第臧孙有后朝家重其典型兼以女宗在室壶范可师纪日磾之慈恩方识忠悃之自录冯勤之母教乃知宠贵之由尔欧阳氏封一品太夫人崇封必及乎二亲报本方深於令子钦予时命载在司勋。敕命端平元年三月十二日之宝。”生子一极;女三:长女适蒋墅邑庠生贺养;次女适浮桥头贡生蔡之良;三适泰兴赐进士累官至太常侍正卿季善长;是澄江、金坛、村前五牧,西蠡分之始祖,如今薛抗后裔散居在江苏常州、无锡、南京、镇江、苏州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薛抗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年)刘章榜进士,靖康之变自河东太行(今河南郾师)随宋室南渡迁居毗陵,(今江苏常州)滆湖西栖鸾乡丙黄土岸大巷里(今武进村前)。孝宗隆兴元年任浙江台州府宁海县县令。其博学多才,勤政爱民,清廉闻名于宁邑。另有宁海县志水利条记载:“薛公井”东九十步宋隆兴二年薛抗凿。历史上因宁海地近海域,水咸,民饮后多发疾病,薛抗祷于山川为浚,井泉甘甜,被当地人民称为“薛公井”,在当地人民心中树立了丰碑,遗址迄今犹存。古迹条记载:书林,治厅东隆兴二年县令薛抗建。又有自题县圃十则记录如下供有识者欣赏:1、春花弄晴风,书簾垂永日,公卧黄绸,放衙头懒出。2、斗千不能神,枭庐无好采,碌碌甘抱关,谁能媚时宰。3、二亭岿然立,紫薇为题颜,朝晖射银钩,伟观压海山。4、讼谍如蚌房,未易谈笑理,却思买扁舟,归钓荆溪水。5、我无割鸡力,廼当万家县,飞蝗不入户,感谢年毂贱。6、五斗虽甚微,鼹鼠饮满腹,大书归来词,有味数过读。7、焚香坐清画,此心自如如,我知拙催科,考甘下下书。8、桐乡文章伯,我欲执鞭从,明堂选擎天,云壑卧老松。9、寿亲发斑斑,綵服老莱戏,欲赋招隐诗,小山念松桂。10、摇琴鼓流水,紘绝无知音,为语逐臭夫,兰芝生深林。   



    薛极,字会之,常州武进人。生於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卒于理宗淳佑三年享寿八十六岁(1127年-1213年)。谥文忠。谕祭葬武邑湟里镇栖鸶乡凤凰墩石马塘祖莹,载武邑志;明武十三年崇柌乡贤名宦政绩;载宋史列传昆陵人品记一统志;又载郡邑庆六年五月阖郡绅士同西蠡二十四孙珅等列祀典;蒙大宪准武邑拨给祭银於怀北西蠡专祀春秋委官致祭;郡侯瑭瑸有碑记,敬刊遗像、墓图、祠图载列,配金坛王氏龙图阁学士谥正肃公讳遂女,生四子:点、默、勳、黯;女一适金坛邑庠生余希贤。诰一品夫人。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昆陵郡公晋封和国公薛极暨王夫人,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朝廷机务替自中抠纲纪敷施论由会府矧乃端揆之任聿居师长之尊,苟非台鉉之贤曷慰公孤之望咨尔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薛极素推 彦符合昌期试诸盤错之交光牧卜而叶吉委以钧衡之寄奠苞桑而孔安既靖节而倾悃旋保身一抒明哲用锡上公之爵式昭知止之风兹加尔为少保封和国公暨尔妻王氏封一品夫人偕老攸宜并受厥服尚其钦承台绥福社敕命端平元年三月十二日之宝。”又宋理宗谕祭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加少保封和国公薛极册文:“准,淳佑四年岁次申辰九月初五:皇帝遣鸿胪寺卿兼行人司授奉直大夫李庭芝谕祭参知政事抠密使观文殿大学士加少保封和国公薛极之灵:朕深维旧勋俾就颐养念昔解钧衡优游弥性,庶几骈禧桑梓寿考维棋岂天道之难谌而梁木之斯坏咨尔和国公薛极隆保泰念切知避贤路而陈情本和衷以拜表景命有仆箕算宜绵廼长河已逝,缅怀舟楫之村,谏牒犹存屡忆谟猷之告赙賵未从异等悲伤宁辍临朝欲慰九原宜申一奠呜呼德无不报予可忘乎格言魂而有知尔歆於来格。”,薛极以父任调上元主簿。中词科为大理正刑部郎官,司封郎中权右司郎中迁右司郎中兼提领卖场寄椿库兼敕令所删修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删修敕令官,拜司农乡兼权兵部侍郎,迁权刑部尚书,寻试户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遂为真时暂兼权户部尚书。十五年特赐同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封毗陵郡公。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端平元年,加少保、和国公,致仕,卒。

    宋史记载:(1)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戊申,以薛极兼同知枢密院事。(2)八月寅申,以知枢密院事薛极为大礼使,参知政事葛洪礼仪使,同知枢密院事袁韶仪仗使,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卤簿使,吏部尚书杨烨桥道顿递使。癸亥,诏明禋侍祠,执事官既受誓,毋得临期规避。如或循习,必罚无赦。仍令台谏觉察。(3)辛卯绍定四年正月戊子朔,御大庆殿,群臣朝贺。礼毕,上诣慈明殿贺,大赦天下。以庆寿恩,进史弥远、薛极官各二等,葛洪、袁韶、乔行简各一等,进镇江府都统卞整、左武大夫、果州团练使、统领沈兴、刘明官各一等,(4)九月丙戌,临安火。诏曰:“回禄之灾,延及太庙,祖宗神主,暂就御于景灵宫。朕累日哭于神御殿,省愆谢罪,伤痛罔极。所合奏告,可令礼寺疾速定日,具奏以闻。”诏令三省、枢院暂就都亭驿;六部暂就传法寺治事,以延燎故也。庚寅,诏:“火后合行宽恤条件,悉令三省施行。其令学士院降诏,出封桩库钱、丰储仓米赈恤被火之家,蠲临安府城内外之征一月。”辛卯,复出内藏库缗钱二十万赈恤贫乏之民。壬辰,诏曰:“丙戌之夕,回禄为灾,信宿之间,上及太室,延燔民庐,莽焉荒毁。都人奔避,间遭死伤。皇天降威,孰大于此!朕当避正殿,素服视朝,减膳彻乐,以答明谴。其宽恤事宜,已命宰辅次第施行。应内外臣僚士庶咸许直言,指陈过失,毋有所隐。庶藉忠嘉,共图消弭。”诏罢前军统制徐仪,仍削官三等;统领马振远除名勒停,编置湖南州军,以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时言其救火弗力也。庚子,建昌军火。甲辰,流星昼陨。壬子,以火灾,告于天地、宗庙、社稷。甲寅,度支郎官王舆权进对,论近日火灾。上曰:“此皆朕之不德,最是延及太庙,朕心不遑安处。』奏云:『中外臣子所同痛心,今日灾变,可谓极矣。惟有修德可以回天意。』上然之。乙卯,监察御史何处久奏:『两司修建太庙合遵旧制,百司庶府,不必华侈。”从之。丙辰,宰执以太室延燎五具,奏乞镌罢。诏史弥远特降奉化郡公,薛极、郑清之、乔行简各降一秩。(5)八月己卯,以知枢密院事薛极为明堂大礼使,参知政事郑清之礼仪使,签书枢密院事乔行简礼卫使,同知签书枢密院事陈贵谊礼器使,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杨烨礼顿使。(6)庚辰,诏:“薛极更练老成,久劳国事,求去屡矣,每谕留之。今以疾辞甚力,勉从雅志,俾均逸藩府。其子燧光、孙坦各特转一秩,与升擢差遣,余一依宰臣恩数。”(7)遇灾后薛极上疏奏曰:“愿陛下深思顾諟之难,益怀兢业之念。勿谓帝德罔愆而怠于进修,勿以天灾代有而应不以实。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誓以今日遇灾警惧之心,永为异时暇逸之戒。将见天心昭格,沛然之泽响应于不崇朝之间。”(8)乙巳,以薛极薨,辍视朝三日。

    我始祖薛抗薛极父子虽给后人没有留下很多学术论著与诗文,但薛极“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誓以今日遇灾警惧之心,永为异时暇逸之戒。将见天心昭格,沛然之泽响应于不崇朝之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深刻而惊世,其影响却历久弥远,经常为后人推崇和应用,我们为之骄傲,让我们怀想。

薛宝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1-22 03:50 , Processed in 1.6306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