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5|回复: 2

明朝家谱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45
发表于 2022-3-24 21: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明朝修谱规模巨大?明朝家谱与其他朝代的家谱有多大的区别?百家有谱
族谱/家谱制作







我们翻看了很多家谱会就会发现,很多有家谱的家族始祖都是从明朝开始修谱的,这是因为进入明朝之后,经济开始发展,家谱也趋于成熟,家谱总是更加明确。修谱的家族也就越来越多。中国家谱经过宋朝的转折元朝的过渡,到了明朝,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编修家谱越发繁荣。
[img=400,528][/img]
明朝家谱规模
现在存世的家谱中,很多都是明朝时期的家谱。相对比宋元时期,修谱规模空前。其实在宋朝,政府支持、文化名人带头,私修家谱的规模越是可观的,但是在宋元之间,战争和动乱导致很多家谱在战火中被毁坏。到了明朝,具有“尊祖、敬宗、收族”作用的家谱与朱元璋实行的“孝治”文化政治所契合,而且在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也促使了家谱编修工作的大幅度发展。
[img=652,766][/img]
“圣谕六言”
很多在翻阅自己的家谱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翻开家谱映入眼帘的就是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圣谕六言用短短三十六各自宣传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思想,以“和”为目标创建基层秩序,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而圣谕六言刊登在家谱上,也能起到约束族人的作用。
而除了“圣谕六言”,“三纲五常”也是明朝家谱的灵魂所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伦理思想在家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家谱的体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与之前朝代所不用的就是,“三纲五常”的思想贯彻于谱序、族规、家法等等内容当中,成为维护明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维护朱熹的伦理思想,宣传忠孝节义的道理,让家谱在明朝时候发挥了其政治作用。
[img=500,350][/img]
明朝家谱内容
在宋元时期,家谱的体例和内容已经比较完善了,谱序、谱例、世系图、传记等等内容都已经有了,但到了明朝时期,家谱的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内容上更加丰富。比如在世系上,虽然沿用了欧苏五世图的体例,但是在五世之外则采用了“大宗之法”,世系表甚至能追溯到几十代。在世传上,区别于欧苏世传的不写女儿、妾等,甚至也将女婿的官爵之类的内容也书写其中。当然因为强化了“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对于女子言行也进行了种种约束,“贞节事略”的内容也是明代家谱所特有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祠堂祠产的内容也成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1: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通谱、统宗谱为什么会在明代流行起来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会通谱、统宗谱为什么会在明代流行起来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  

原创/百家有谱  

343 4339 人 | 2020-07-13




明代家谱编修中,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这是随着全社会修谱的发展和家族人口的迅速繁衍,于明代中叶以后流行起来的。



所谓会通谱、统宗谱,就是统贯分布于各地各宗支于一的家谱。“会通谱者,会诸谱而作也。会者,会其源万殊而归一本也。通者,通其派-本而达之万殊也”。它的出现既是宗族势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家谱编修体例完善的标志。



有明一代,尤于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会通谱、统宗谱。如景泰年间编修的《新安程氏诸谐会通),弘治年间编修 的《黄氏会通谱》,嘉靖年间编修的《汪氏统宗谱》,隆庆年间编修的《许氏统宗世谱》,万历年间编修的《古今万姓统谱》等。



会通谱、统宗谱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如弘治年间编修的《黄氏会通谱),以东晋时黄元集出任新安太守定居新安为始迁祖起,记载了由新安支出的25个支派。程敏政主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合44支,通53代,入谱者逾万人,真是“合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又如嘉靖时由张宪、张阳辉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从黄帝赐姓记起,一直记到嘉靖年间,上下冬达数干年,共记载117个支派,分布全国15省,共1470个点,真为皇皇巨著。



明代中叶以后,出现规模宏大的会通谐、统宗谱不是偶然的。一是经元进入明代以后,长期的和平环境,促使宗族人口不断增加,宗族势力加强,呼唤出现会通各派支系的大宗谱;二是中国家谱编修经宋转折,元过渡,发展到明代,已有一二百年编修的经验,编修内容、体例更加完善,完全能开展编修特大家谱的工作;三是明代政府对刊载朱元璋"圣谕六条"有利巩固自己统治的民间家谱编修,采取放任、支持的态度。



明代徽州地区因徽商繁荣,有力促进了该地区宗族协力膨胀,徽州地区又处万山之中,经历战争少,少兵燹之虞,加之徽州地区人文茂盛,所以编修家谱非常兴盛。

家谱编修

徽州地区祠的质和量居全国前列,明代徽州修谱同样也走在全国前面。明汪昆道《长原程氏本支谱序):“新安多阔右世家,莫不有谱。本支有世可考,而知要以文献足征,视四方备奖。”“吾歙在万山中,盖奥如也,生其间者多聚族而居,历年既远,其故家大姓,则必有纪夫世系,而谱牒兴焉”。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论述更为形象:“新安各姓,聚姓而居,绝无一杂姓掺入者。·····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在徽州地区,会通谱、统宗谱非常流行。其在明代编修的会通谱、统宗谱就有《(安徽黄山)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弘治十四年(1501年)]、《(安徽黄山)王氏统宗世谱》[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新安王氏统宗世谱》(明刻本)、《新安吴氏统宗世谱》(明抄本)、《张氏统宗世谱》[嘉靖十四年(1535年)]、《(安徽歙县)汪氏统宗谱》[万历三年(1575年)]、《洪氏统宗谱》(明末刻本)、《新安黄氏会通谱》[弘治十四年(1501年)]、《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成化十八年(1482年)、《古歙谢氏统宗志)(万历刻本)等几十部之多,凡徽州地区大姓几乎都编修了会通谱、统宗谱。

家谱编修

为适应修谱工作的需要,明代一些世家大族都建立 修谱机构,日谱局,专门从事编修家谱这项大的工程。大的谱局机构,有几十人甚至数百人之多。如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记载: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年)婺源武口王氏编修统宗世谱,肩事者“济济多人,经营十载有余”。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婺源武口王氏又续修统宗世谱,“修者三十余人,历十二年而后成”。规模最大 的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主修2人,同修32人,编次29人,校对38人,眷对22 人,倡首75人,协赞16人,董治11人,图绘2人,镌刻15人,印刷3人,装订3人,总计248人。

家谱编修

家谱修成后,宗族都加强对家谱的保管,并制定了一套相应的保管规定。家谱"只颁族人,于是积而编有谱号,注有颁谱人名,借与外人便成为大逆不道”。“总之,进入明代以后,从家谱宗旨的明确、内容的增加、体例的扩大、规模的发展、编修机构的正规以及保管制度的严密等诸要素可看出,中国家谱已发展到成熟、完善的阶段。


相关文章

明代中期以后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哪些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7645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中期以后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哪些内容?
明代中期以后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哪些内容?  

原创/百家有谱  

689 6048 人 | 2020-07-13




在明代中期以后的很多家谱,增加了“祠堂”、“祠产”等内容,成为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



对一个家族来说,“立祠堂”、“重祭祀”是家族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祠堂之设,所以尽追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开业传世之本也。”按古法规定,家礼只能祀祖、考,不能祭始祖、先祖。但实际生活中,家族祀祖时,往往有所突破,因其虽不合礼,但合乎人情。明宋濂《国清林氏重建先祠堂记》指出:“古者,墓无祠,庶人惟祭其祢,礼也。至汉,尝祠墓矣,祭尝及高祖矣。不可谓之非礼也。今平阳盖竹之林氏,立祠于其始迁之祖之墓而祭之,乌得谓之非礼乎?时不同,礼亦不同,礼虽不同而因其人情而立教者,未尝不同也。……凡其所为未必合于古,而余独有取者,以其得礼之义也。”

明方孝孺《天台陈氏先祠记》也指出:“自汉以来,民之祭已上及高祖,非人不由礼也,不合于情势,不可守也。······今天下之礼不合于古者多矣。不合于古而合于人情,虽圣人出不能易也。”天台陈氏早在宋元时,即祠祭始迁祖:“秉彝之祖恐其族大服降,其情或离而不属,乃为祠祀始迁祖,而使族人合祭,以维其心。元末兵乱,祠毁于火。秉彝之父彦圣欲作新之,未果而卒。国朝洪武十年,秉彝以为先人之志奚可不承?乃谋于堂弟集财聚工为祠于故址。”

上述二段引文告诉我们明代中期以前,一般家族在祠堂祀祖时,没有遵循古礼法,只祭祖考,而是从人情出发,从维系族人之心出发,不仅祭祖考,而且祭高祖,甚至祭始迁祖。

这虽然不合古礼法,但合乎人情。到了明代中期,情况有了变化。嘉靖十五年(1536) , 礼部尚书夏言根据民间存在的家族祠堂祭祀始祖的事实,专门上《请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奏议:“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则,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诏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诏天下臣工建立家庙。”明世宗听从了夏言上的建议:“诏天下臣民祀始祖。”也就是说,从明中期以后,民间家祀始祖,不仅合情,而且合礼合法。由于政府号召建立家庙,于是从明中期以后,世家大族掀起了建宗族祠堂的热潮。



家谱



明代中期以后的家谱,就有很多关于重视祭祀、筹建祠堂和祠堂图录的记载。《吴越钱氏七修流光宗谱》家训中第一则就是“重祠祭”, 并把它提到“尊祖敬宗”的孝义高度,“孝莫大于敬祖,敬祖莫在于修祀,祀莫先于祠祭,有事于祠,所以尊祖、敬宗而致其如在之诚也”。《新安歙西溪南吴氏统宗谱》 (乾隆十二年)谱序中,记载了该家族明万历年间筹建祠堂的经过,“诸宗老皆归之,各量力捐赀,孝廉遂董其任,辟地若干庙为祠。万历己卯(1579) , 经始正堂,特祀得姓始祖泰伯,而配以仲雍、季札。已亥(1599) 后堂、寝室告成,则祀始迁祖光公”。不少家谱还刊有祠堂图,并附有文字说明,图文并茂。

明中期以后各地兴建的祠堂,以徽州地区最突出。明代中期以后,徽商进入黄金时期,他们将巨额利润用于家乡祠堂建设,因此明中期以后各地建立的祠堂,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以徽州地区为最。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一书,曾据徽州地区家谐中有关祠堂资料列表进行统计,明代徽州地区共有祠堂47座,其中宋建3座、元建5座,明代建有39 座,主要为嘉靖、万历年间所兴建。



家谱



明代家谱不仅画图介绍各家族祠堂的基本轮廓,如几重几进、门户窗棂、围墙设施等,而且对祠堂内祖先牌位的排列、祭祀祖先的仪式等均有所记载,有所要求。关于祠堂的朝向,宋代张载、程颐根据他们理解的古代宗法制度中宗庙的朝向,设计为坐西朝东。但到明代,民间的祠堂大都根据朱熹《朱子家礼·祠堂》的设计,改为坐北朝南。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 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纬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夫妇)祖先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考、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代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祠堂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明代家谱礼仪中均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先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有的家族则规定,每逢朔望,都开祠致祭,祠堂活动比较频繁。祠堂致祭之日,往往也是向族众宣讲家谱之时。许多家族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由族长或指派专人宣讲先贤语录、宜读家规家法,使族人了解家谱内容,按照封建礼法去做事、做人。在明代,家族中重大事宜,诸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讨论。遇到族人违反家法、族规时,祠堂义成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审理案件、审判族人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由上述可见,明代的祠堂已成为一个家族的中心,象征着一个家族的闭结,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祠堂祭祖和其他活动把族众牢固地团结在一起,成为严密的家族组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4 14:47 , Processed in 0.0821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