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2|回复: 8

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焕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发表于 2022-3-30 18: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三太子:崇祯四子朱慈炤,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2020-02-26 17:14         来源:                             环球科普                                 
           
原标题:朱三太子:崇祯四子朱慈炤,躲藏一生未逃一死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崇祯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
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常被误认为是“朱三太子”,但实际上他五岁就病亡了。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

历史脉络
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西安经山西直捣北京,走投无路的明崇祯帝逼周皇后在坤宁宫自缢后,又用剑砍了袁贵妃和女儿长平公主。
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找来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定王。史书记载“……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翻译一下就是:李自成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不从,只是作揖。李自成问:你爸呢,我不想杀他,他怎么不来见我。朱慈炤说:我把不能受你侮辱,已经上吊自杀了。后来,李自成又找来朱慈炤,让朱慈炤下跪,朱慈炤仍然不从,说:你怎么不杀了我。李自成说:你无罪,就放了你吧。

逃出生天
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
清军入关,打进北京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在大顺军中朱慈炤与哥哥定王朱慈炯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
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

继续流亡
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
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

身份暴露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尽管朱慈炤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直到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
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朱慈炤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躲藏一生难逃一死
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

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朱慈炤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3-30 18: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案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朱三太子案是指以明朝皇族后裔为名义而反清复明的事件,以故国旗号,拥立朱明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起义者在明清鼎革之际所反对清朝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却有十起之多。 [1]  





中文名朱三太子案 外文名Prince Zhu the Third 所属朝代清朝 发生时期康熙年间 记载书籍《清实录》、《东华录》 主要事件反清复明


目录

1 事件背景
2 杨起隆案
3 王士元案
▪ 简介
▪ 判决
▪ 争议

   


事件背景

编辑

 播报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1]   [5]  

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1]   [5]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皇室后裔和遗民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明朝有这些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南明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

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明朝残余势力,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部分明朝遗民以及部分别有用心者不断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

康熙十八年(1678),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批阅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边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并特别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获贼犯一并审结。

   


杨起隆案

编辑

 播报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与黄吉、陈益联络北京附近一些反清义士密谋反清复明,组织“中兴官兵”,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改年号为“广德”。后遭纳兰明珠、图海等率兵镇压,失败逃走,黄吉与陈益被杀。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图海逮捕,送回北京处死。 [3]  

   


王士元案

编辑

 播报

   


简介

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颠沛流离,无所考据,有一个名叫“王士元”的人,自称“朱三太子”(即朱慈焕),与很多士人有联络,后被官府所拘捕。

王士元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答:“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本朝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何为三大恩?”答:“本朝诛杀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之乱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官府认为辩解有理,将他软禁于一屋,并不用刑,上奏朝廷。

王士元自述身世为:他是定王朱慈焕,明甲申之变时,十一岁,崇祯帝把他交给王太监藏匿民间,王太监却把他交给流寇李闯,李闯命一个毛姓将军看守他,后来清兵入关,毛将军带着他出奔到河南种田,流离颠沛。十三岁时,毛将军听说清兵正在缉捕流寇余党,于是抛下他,自己逃亡了。他走到朱元璋故居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老乡绅,曾任明朝谏官,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作为其养子,改姓“王”,取名“王士元”。

王谏官病故后,士元年方十八九,被王家子孙破门,至一佛寺中剃发出家,偷生度日,后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艺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了他。自此以教书谋生,居于四明山,但是官府访查之下,他只好迁居山东,化名“张用观”,斋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士元化名“何诚”,在宁波向秀才张月怀租屋居住,不久,张月怀请士元饮酒畅谈,士元酒后吐真言,自称是崇祯皇子,月怀打算借此机会起义,拥立“朱三太子”,事情遭到官府侦查,士元大惊,便带家属徙居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士元又被官府追缉,后风声极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三子一孙被逮捕,士元和另外一个儿子流亡。士元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媳,均按照明思宗家法,全部上吊自尽,以免受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府于张念一口供中,得悉士元行踪,遂把山东汶上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士元拘捕,押解京师受审,此时王士元已经七十五岁了。 [2]  

   


判决

朝廷大臣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为罪名将他处死,并以谋反罪,决议将其一家凌迟,上奏康熙帝,康熙认为凌迟太残忍,改为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李力远则辩称:根本不知道自己家的家教老师是明朝皇子,自己曾当过县令,深受清朝的大恩,就算是自己不顾念恩情,也害怕刑罚,如果遇到叛变头目一定会报告官府,退万步言,如果做了,要藏匿犯人,怎么可能公然让他留在家中,而不将他藏匿于深山野岭呢?如此可见,他是无辜的。朝廷认为李力远可能只是略略知情,而不知道其细节,所以从轻发落,将其一家“流放三千里”,发配到伯都讷(在今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另外与朱三太子案有关的一百多人等,一律流放至宁古塔(约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参崴一带)、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 [2]  

   


争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发生朱三太子案。据《清实录》记载,被怀疑为朱三的王士元自称“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 [4]  但民国年间成书的《清稗类钞》则称,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恰恰就是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这种说法与《清实录》多有抵牾。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12: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案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朱三太子案是指以明朝皇族后裔为名义而反清复明的事件,以故国旗号,拥立朱明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起义者在明清鼎革之际所反对清朝的一种手段。康熙年间历史上真实的“朱三太子”案件却有十起之多。 [1]  





中文名朱三太子案 外文名Prince Zhu the Third 所属朝代清朝 发生时期康熙年间 记载书籍《清实录》、《东华录》 主要事件反清复明


目录

1 事件背景
2 杨起隆案
3 王士元案
▪ 简介
▪ 判决
▪ 争议

   


事件背景

编辑

 播报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1]   [5]  

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1]   [5]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皇室后裔和遗民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明朝有这些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南明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

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三太子”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

康熙十六年六月河南柘城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谒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年间,清兵全力对付明朝残余势力,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部分明朝遗民以及部分别有用心者不断以“朱三太子”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翦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

康熙十八年(1678),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批阅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边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并特别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获贼犯一并审结。

   


杨起隆案

编辑

 播报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与黄吉、陈益联络北京附近一些反清义士密谋反清复明,组织“中兴官兵”,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改年号为“广德”。后遭纳兰明珠、图海等率兵镇压,失败逃走,黄吉与陈益被杀。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图海逮捕,送回北京处死。 [3]  

   


王士元案

编辑

 播报

   


简介

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颠沛流离,无所考据,有一个名叫“王士元”的人,自称“朱三太子”(即朱慈焕),与很多士人有联络,后被官府所拘捕。

王士元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 答:“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本朝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 官府问:“何为三大恩?”答:“本朝诛杀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 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之乱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官府认为辩解有理,将他软禁于一屋,并不用刑,上奏朝廷。

王士元自述身世为:他是定王朱慈焕,明甲申之变时,十一岁,崇祯帝把他交给王太监藏匿民间,王太监却把他交给流寇李闯,李闯命一个毛姓将军看守他,后来清兵入关,毛将军带着他出奔到河南种田,流离颠沛。十三岁时,毛将军听说清兵正在缉捕流寇余党,于是抛下他,自己逃亡了。他走到朱元璋故居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老乡绅,曾任明朝谏官,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作为其养子,改姓“王”,取名“王士元”。

王谏官病故后,士元年方十八九,被王家子孙破门,至一佛寺中剃发出家,偷生度日,后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艺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了他。自此以教书谋生,居于四明山,但是官府访查之下,他只好迁居山东,化名“张用观”,斋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士元化名“何诚”,在宁波向秀才张月怀租屋居住,不久,张月怀请士元饮酒畅谈,士元酒后吐真言,自称是崇祯皇子,月怀打算借此机会起义,拥立“朱三太子”,事情遭到官府侦查,士元大惊,便带家属徙居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三太子起义”,士元又被官府追缉,后风声极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三子一孙被逮捕,士元和另外一个儿子流亡。士元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媳,均按照明思宗家法,全部上吊自尽,以免受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府于张念一口供中,得悉士元行踪,遂把山东汶上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士元拘捕,押解京师受审,此时王士元已经七十五岁了。 [2]  

   


判决

朝廷大臣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为罪名将他处死,并以谋反罪,决议将其一家凌迟,上奏康熙帝,康熙认为凌迟太残忍,改为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李力远则辩称:根本不知道自己家的家教老师是明朝皇子,自己曾当过县令,深受清朝的大恩,就算是自己不顾念恩情,也害怕刑罚,如果遇到叛变头目一定会报告官府,退万步言,如果做了,要藏匿犯人,怎么可能公然让他留在家中,而不将他藏匿于深山野岭呢?如此可见,他是无辜的。朝廷认为李力远可能只是略略知情,而不知道其细节,所以从轻发落,将其一家“流放三千里”,发配到伯都讷(在今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另外与朱三太子案有关的一百多人等,一律流放至宁古塔(约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参崴一带)、齐齐哈尔(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 [2]  

   


争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发生朱三太子案。据《清实录》记载,被怀疑为朱三的王士元自称“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 [4]  但民国年间成书的《清稗类钞》则称,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恰恰就是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这种说法与《清实录》多有抵牾。 [2]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3-31 12: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 ... TSi9LHlxUmZixjoyhi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7: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帝王


将相


后宫


文人


野秘


探索


影视


神话


世界之最


更多






首页 /历史解密 /历史纪事 /正文



朱三太子究竟是谁?揭秘朱三太子扑朔迷离的真相

2014-11-15 12:22:17    .


  有明一朝,朱家皇族中有"两个"人物的行踪扑朔迷离。一者为建文朱允炆,而另一个就是亡国时的“朱三太子”。但翻开历史我们惊讶的发现所谓的“朱三太子”并不单单指的一个朱慈炯。原来“朱三太子”的主角有好几个,而他(他们)扑朔迷离的行踪也有很多版本。到底是哪个版本可信其实已经早都不重要,因为光“朱三太子”这个名头,其背后就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道,或者更准确的讲叫猜测。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

  1644年3月,李闯兵围北京,明廷倾覆在即。其时,明崇祯帝膝下尚有三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当城外呐喊声渐进之时,乾清宫中,崇祯含着泪亲手给他的这几个儿子换上了破衣,并叮嘱太子、时年十六的朱慈烺,“带弟出城,他日报父母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历史(或者说正史)所记述崇祯太子,就记述到这个地方。后来谈迁编著明史时,也曾有“今太子无踪,执笔,其何所适从”的为难。

  探究跑出乾清宫的这三个崇祯最后的希望之星,所谓的正史一点指望也没有。现在我们只能靠所谓的野史、坊间的传言等等来猜测。

  关于明末太子,显然“朱三”的知名度最高,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仔细的梳理一下,坊间的各种传言,我们会惊讶的发现,其实“朱三”这个名头有很大的张冠李戴的嫌疑。而这个嫌疑就是我们听到的很多故事其实是太子朱慈烺的而并不是朱慈炯的。那么为什么“朱三”的号这么响亮,而真正的太子朱慈烺反倒没这么响亮的名号或者说号召力呢?把他们放在一起讲实在太绕了,所以不如我们把他们三个分开来说,这样就会更清楚一些了。

  明亡于李闯,崇祯在煤山上以发掩面,留下绝笔后就“死社稷”了。人们的注意力这才开始转移到太子朱慈烺的身上,肯定是作为国本的朱慈烺,不会是永、定二王。一时间关于太子行踪,说法各一,有很多版本。



  主要有:

  一说,被李自成捕获杀死。

  二说,被李自成挟持西行。

  三说,被高起潜收留。

  四说,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处死。

  五说,逃至南京后被多铎捕获杀死。

  六说,在广东出家当了和尚,地点也说的有鼻子有眼,就是阴那山灵光寺。

  七说,跟建文一个样子,下了南洋,不知所踪。

  这么多说法,仔细梳理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么多的说法其实也不是光说的朱慈烺一个,很有可能也是把三个人的所有传说总到一个朱慈烺的头上了,坊间传言通常都是如此。那朱慈烺的下落到底咋样呢?个人浅析其肯定是死了,而且当时的民间肯定也是认定其死了,要不然后来种种的反清复明的大旗,写的就不会是“朱三太子”朱慈炯的名号了。只有太子死了,人们才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头。

  所以,太子朱慈烺的下落就是死了。《石匮书后集》中的两种说法,也跟坊间的被其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逃至南京后被多铎捕获处死的说法相互印证。


  这两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当时李自成围住北京,带着几个太监的“朱三”们当时就逃出北京的可能性不大,被李抓住的可能性很大,而短短43天后,李自成就兵败一片石,然后又挟持他们出京,在混乱中“朱三”们趁乱逃出,这个是可能性最大的,而他们逃出后或去北京找外祖父周奎、或去当时南京的朱由崧处又是最可能的两种最佳方案。而这么一推断,那么多的传言也就能大致连的上了。而关于其死在清廷下的两个版本显然就成了最可信的版本。

  我们先说第一种,被其外祖父送交清廷处死。这个确实有,因为很多记述都有,多尔衮在北京杀了一个所谓的“假太子”。那这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说,朱慈烺被李自成抓获后,李自成并没有杀他,李自成见到朱慈烺,令其下跪,太子怒:安能跪反贼。李自成又问:你朱家何以丧天下。太子忿恨:不该用周延儒等奸臣。李自成道:算明白。太子又问:为何不杀。李自成道:你无罪,我不妄杀。遂将朱慈烺留置西宫,封宋王,而太子不为屈。而不久后,李自成兵败出北京,裹挟太子在其中,在路上,太子从大顺军中逃出。可能是他要寻找亲人,于是其折返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后被人发现,于是周奎怕牵连一家,所以就向多尔衮献出了朱慈烺,这个地方,有的野史甚至演绎出了其在外祖父家于自己的姐姐长平公主相逢的情节,并且说是因为是两人抱头痛哭而惊动了邻居、巡捕所以周奎无奈将其献出。但不管这么说周奎都是献出了自己的外孙子,而且一口咬定其不是自己的外孙,是冒牌。多尔衮找人来认,太子的老师谢升也说是假的,而当时的刑部主事钱凤览却力争太子是真的。最后太子是以“假冒太子的罪名”被杀的。

  这个很值得说道,为什么清廷坚持以“假冒太子”的罪名杀朱慈烺。估计主要还是清廷的利益考量,因为对多尔衮来讲,朱慈烺是很麻烦的,因为他满清刚刚入主北京时,为了稳定民心,不得以假惺惺的打出为明帝报仇的旗号,而这个朱慈烺又恰恰是明帝之子,可不杀朱慈烺就有很多的忠义之士心怀希望,会拥护太子复辟。所以,狡诈的多尔衮立刻就将计就计,以假冒太子罪名杀之。这样,清廷表面不用担当任何道义上的指责。当然以后清廷坐稳江山后,显然这种顾虑就少的多了,以后的“朱三太子”们都是以反动罪名被杀的。



  第二种说法是,朱慈烺摆脱李自成后,没去北京去了南京,到了南京后,当时的南明朱由崧政府,派出了N个人去指认,结果都是含含糊糊的说法,这个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认出了什么,但是摄于朱由崧的权威而不敢说是,因为如果说是的话,朱由崧的皇帝位子显然是很尴尬的。恰巧这个时候,在外统兵的黄得功、刘良佐等等还让其善待太子,而一直不服朱由崧的明朝旧臣左良玉更是以保护太子的名义,带兵逼近南京。于是,朱由崧也是想出了,让人指认假太子的办法。甚至还动用了私刑。

  最后,太子自称叫“王之明”,可是当将这个“王之明”带到真正的厅堂上审问的时候,当主审官叫:王之明时。“王之明”并未答应,当主审官又喊时,“王之明”说:为何不喊明之王。随后主审官大怒,动刑后将其收监。后来不久,清军多铎部大举南下,朱由崧逃到了马鞍山。南京的百姓立时冲入监狱,把王之明救出,拥立为帝。可是,5天后,多铎就打下了南京。这个当了5天皇帝的太子被俘。这时部下告诉多铎,这个所谓的皇帝,是冒充的太子,真名叫王之明。多铎笑道:他要说自己是真的,恐怕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于是这个时候又有人站出来告诉多铎,太子是真的,都是马士英在朱由崧的授意下一手安排的。多铎一边奸笑一边骂道:奸臣,奸臣。后来,这个太子也被多铎带到北京与朱由崧一起杀了。从这个以后坊间再也没有过太子朱慈烺的传说。

  随之而起的,就是十分热闹的“朱三太子”。很显然,不管是哪种说法,当时的明间显然是认可了朱慈烺的死。所以,朱慈烺一死,作为活着的皇子最大的就是朱慈炯了,不提永王慈炤很可能和朱慈炤是庶出很有关系。因为朱慈炯行三,又是嫡出皇子,所以“朱三太子”这个名头,在清初确实闹腾了不少时间,以至于清朝的皇帝心惊胆战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乾隆年间居然还有人打出“朱三太子”的名号来。但我们仔细看的话,会惊讶的发现,原来从顺治八年开始的“朱三太子”事件,居然全部都是乌龙事件,这个又是因为什么?


  “朱三太子”乌龙事件

  从顺治八年开始,康熙十二年的杨起隆,康熙四十六年的王士元。这三次影响比较大的“朱三太子”事件,影响力都很大。但我们惊讶的发现,这三次最最轰动的“朱三太子”事件,当事人,打出的是“朱三太子”的旗号。但是,他们却无一例外的声称自己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朱慈炯。实际上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实际排行第五的朱慈焕5岁就死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为什么一个同样和朱慈炤一样庶出的且5岁就死了的朱慈焕的知名度这么高。而这些打出“朱三太子”旗号的反清者,怎么搞的又会用错名字呢。

  要解释这些,从明末清初的老百姓的释、道不分的宗教信仰上来说道,恐怕可以解释的通。相传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在活着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崇祯说:九莲菩萨(万历的生母李氏的封号)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要让他的儿子都死掉。崇祯听了这个话后很恐慌,封他这个第五子为“玄机慈应真君”。所以这个5岁就死的娃娃,在民间有影响力,是说的过去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诸多的“朱三太子”们要用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真正的朱三朱慈炯,原因很明显。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活动的依托大部分就是靠宗教影响力,而这也正是这些人选择叫朱慈焕的原因。

  当然,此时的清廷,显然已经不管你叫什么了,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你打出的是“朱三太子”的旗号,那管你叫什么,都是个杀无赦了。



  说了这么多“朱三太子”了,肯定,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崇祯早一点不把他的这几个儿子送到南京,非要等到江山不济时,才弄出来,还搞一句:要报父母仇。这不是傻吗,早知这样,何必当初呢。为什么不早一点将自己儿子送出来。崇祯难道真的这么傻吗?他怎么不早点行动呢。江山即将倾覆时,崇祯不想把他的儿子早点送出来吗?答案显然是他想,他很想。那么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崇祯的矛盾心理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死社稷”的君王。崇祯一直都是正面的评价居多。大多数的看法都是“他的作为与亡国之君不相符配”。其实,我个人不这么看,我一直认为崇祯的犹豫反复的性格以及他好面子又不肯负责任的心理,才是导致他自己以及他儿子们的悲剧所在。(这里八一下:我也始终不同意现在一些人说袁崇焕的说法,在我心理袁崇焕一直是个英雄,不管现在拿出多少资料证明他是什么所谓的“吹牛大王”什么所谓的“国贼”,我始终顽固的认为袁崇焕是个英雄,至少对于明朝来说他问心无愧。而有愧的应该是崇祯,和那些士大夫)


  有明一代,老朱家出了很多的奇葩,尤其从朱厚照开始奇葩代出,但有意思的是到了崇祯时,其一反常态的勤政。所以很多人多说崇祯不象亡国之君。我不这么看,自从小心翼翼的剪除魏党后,崇祯踌躇满志,渴望中兴。他一反刚上台时小心翼翼的做法,很多事情求快求急,恨不得马上弄个什么中兴之世出来。而残酷的事实面前,其犹豫反复的性格和他好面子不肯负责任的心理暴露无疑。对于满清的态度,和与战其也是犹犹豫豫,一会儿想和,一会儿又好面子不肯和。结果错失了很多的良机。而他的这种性格和心理在大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头更是暴露无疑。

  崇祯十七年(1644),当崇祯确信自己大势已去,他找李明睿商量咋办,李明睿当即动议崇祯南迁。崇祯很想南迁,但又一如既往的开始犹豫。到了二月,李闯逼近北京,并向崇祯下达最后通牒。崇祯下令各部勤王,可宁远总兵吴三桂没有回来,其他诸王也没有了动静。于是李明睿又动议南迁。都御使李邦华站出来劝崇祯先行安排太子等南下。李邦华话说的很难听,就是你不想走不要紧,最起码你得送个儿子到南边去,这样即使北京陷落了,还有希望。但崇祯依旧犹豫。后来我们知道了,崇祯的想法是要所有的大臣一起上书请他南迁他才有面子,他不想自己悄无声息的定夺。因为如果是大臣一起上书请,那就叫战略转移,而自己定夺很可能被后世定义为逃跑。所以很爱面子的崇祯很犹豫。但实际的行动证明其实,他心底里恨不得马上就走,他命令收集了大量的漕船停在天津待命。他要的就是一个体面,于是他还授意大学士陈演率百官顾请他南迁。

  但是,明末的士大夫心思眼何其多啊。陈演不愿意担负劝驾南迁的罪名。于是崇祯只得作罢。在最后时刻,大臣李建泰上书愿意奉太子朱慈烺南下,可这个时候兵部的光时亨又站出来说了几句死守到底的话。于是崇祯又只得作罢。并表态“他要死社稷”。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在乾清宫的那一幕。也有了后来他自己和他儿子们的悲剧。所以我说这一切,不能怪谁,要怪只能怪这个行事好面子又不肯真正负责任的崇祯皇帝自己。



  当然,我今天写下这些不是要假设什么如果明末崇祯、太子能南迁的话题。只是有感,仅此而已。

  从个人内心,我也并不希望崇祯南迁,或者太子南迁。这样的话江分南北对中国大一统没有什么好处,尽管从内心里我也不希望一统天下的满清。但历史不是你希望咋样就咋样滴。说到底历史没有如果,很多时候,只有一声叹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7: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后就在北京立国建制,建起了大清王朝。清楚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大清的前身乃是女真人所建立的后金,因此,满清入关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场异族入侵。

此后,在清朝初期,华夏九州接连出现了多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其中的一股官派势力,是明朝遗臣拥立朱姓皇室后人建立起的南明小朝廷,另一股官派势力则是南渡并占据了台湾岛借以蓄兵图谋反清的郑成功。

与此同时,民间还出现了很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势力,其中,声势较为浩大且得以载入青史的也有两股: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天地会”,一个是“朱三太子之乱”。其中“朱三太子之乱”持续时间极长,令顺治、康熙和雍正都深受其扰。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为何要打着他的名号起义反清

对于励精图治、功绩卓著的大清康熙皇帝来说,“朱三太子”绝对是他最不想听到的一个词汇。康熙身为堂堂大清帝王,手握千万重兵,为何会因一个“朱三太子”而食不甘味、噩梦连连呢?

康熙是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乃是顺治帝的三皇子,他继承大统后,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主明君。

康熙帝亲政后吃了多少苦,他心里肯定一清二楚,康熙元年,苏北地区发生了“朱三太子”谋反事件,康熙派人平定了叛乱并抓住了其中的首领。经过审讯,才弄清了此人名叫朱周稘,乃是一介寻常读书人而已。

康熙二年,直隶冒出来一个“朱三太子”,此人手下的确豢养了一批人马,态势嚣张,康熙派人将这股乱党镇压下去后,也抓住了其中的首领,可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个富裕殷实的商人,既不姓朱也不是明朝遗孤。



三藩之乱发生后,北京突然跳出来一个“朱三太子”,他在晋、冀等地公开吸纳了5万名信众,时常拿着一方精致的大明宫印呼风唤雨、网罗手下。康熙无奈,只能出兵平乱,结果,这位“朱三太子”真名却是杨起隆,他是明朝一个老宫女的孩子,手中的宫印不假,但也依旧是个冒牌货。

康熙十六年,福建冒出来一个“朱三太子”,康熙通过探子提供的密报将其抓获,严刑拷打一番后,得知此人是福建本地人,姓蔡,因此,这又是一个假冒的“朱三太子”。

根据现有的史料所载,在长达61年的执政岁月里,康熙一共经历了70次“朱三太子之乱”。这类庶民起义之多,令康熙烦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有人不禁要问了:为何总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反清?其实,这事还要从“朱三太子”特殊的身份说起。

“朱三太子”实际上叫朱慈焕,他是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的嫡三子。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京师,崇祯帝临死前安排了一场家庭自尽殉国的惨剧。但是,崇祯帝在最后的时刻,还是将3位皇子召集在身旁,让他们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裳,嘱咐道:万一汝等有人生还,定要光复大明社稷江山!



情势危急,这3位皇子在混乱中被一冲而散,但根据清朝史官记述,三太子朱慈焕出宫后被李自成截获,而李自成兵败后,三太子朱慈焕就下落不明了。

康熙为何畏惧“朱三太子之乱”

如果民间的各种“朱三太子之乱”仅仅是小人伺机作乱、荒唐的儿戏,那么康熙帝其实真不必为之头痛恼怒,实力相较之下,一定是康熙帝一方胜算在握。但事实上,康熙帝还真是比较苦恼,难道康熙帝畏惧“朱三太子之乱”么?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但凡改朝换代,一定是有人打着各种听起来比较正当的名号来发动造反事件而实现的。那些“貌似正当的理由”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拥立前朝宗室血脉以恢复顺治”这样的借口托辞。

康熙帝也熟过读史书,他最为担心的是有人通过“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来引爆民众集体反清,而并非是畏惧朱三太子朱慈焕这个人。



“朱三太子”的下场究竟如何

“朱三太子之乱”从康熙亲政之日起始终就没有间断过,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山东的一位官员修了封加急密件给康熙皇帝,康熙读罢得知,地方官员在山东某个村落找到了真正的三太子朱慈焕,根据紧密的暗中观察,此人并不曾有任何谋逆之举。

康熙皇帝沉思一番后,决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侥幸放过此人。最终,康熙下令将这个朱三太子全族都诛杀殆尽了。

谁也搞不清楚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大明宗室遗脉,而且,即便是诛其全族后,大清各地“朱三太子之乱”依然时有发生,并未绝迹。康熙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他的应对策略是一边继续镇压清剿,一边施惠于各地民众。

这种做法无疑是妙举良策,康熙即将退位之前,大江南北已经几乎不再发生朱三太子起义叛乱之事了。站在帝王的角度去看,对“朱三太子之乱”、“反清复明”这种动摇民心涣散的类似事件,康熙采取强硬的高压手段是正确的选择。



康熙时期,连续70次平叛“朱三太子之乱”可以说是给乾隆开创了一个政治生态更为稳定的局面。乾隆为了稳固朝政时局,改变了对策,他给袁崇焕立碑,让汉人知道了明朝后期的统治是多么腐朽昏庸,连忠臣良将都要诛杀。后来,汉人的确对前朝产生了深切的失望,民众心灰意冷之际就逐渐放弃了“反清复明”的念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7: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慈炯  播报 编辑  讨论3 上传视频  



朱慈炯(1632年-?),男,汉族,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同是嫡三子,母孝节烈皇后周氏。崇祯十六年(1643年)封为定王,别名朱三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流寇攻入京师,李自成封朱慈炯为定安公,李自成败退时不知所终,南明年间追封为定哀王。

身为一个失踪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绰号朱三太子更为有名,清兵入关以后,有关他起兵反清复明的流言一直充斥着清政府。

查继佐《明书》(罪惟录)言思宗第三子永王慈焕、第四子定王慈炯(一作慈灿),俱田贵妃出,不详其所本。果如其言,则周皇后所生惟太子、怀隐王与二公主。朱慈焕未死甲申以前,则民间三太子之谜遂解。

《罪惟录》言,思宗成人三子。《启祯宫词》云,甲申之前,田贵妃疾笃,以皇子付懿安张皇后。张皇后下落亦成谜





本    名朱慈炯 别    名定哀王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1632年


目录

1 史籍记载
2 家庭成员
▪ 父母
▪ 兄弟姐妹

   


史籍记载

编辑

 播报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定王慈炯,庄烈帝第三子。崇祯十四年六月谕礼臣:“朕第三子,年已十龄,敬遵祖制,宜加王号。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九月封为定王。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 [1]  

   


家庭成员

编辑

 播报

   


父母

父亲:明思宗朱由检

母亲:孝愍皇后周氏

   


兄弟姐妹

兄弟


献愍太子朱慈烺

怀隐王朱慈烜

永悼王朱慈照

悼灵王朱慈焕

悼怀王朱慈灿

悼良王

姐妹


长平公主

昭仁公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8: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康熙执政61年,“他”造反70次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后就在北京立国建制,建起了大清王朝。清楚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大清的前身乃是女真人所建立的后金,因此,满清入关实际上可以说是一场异族入侵。

此后,在清朝初期,华夏九州接连出现了多股反清复明的势力,其中的一股官派势力,是明朝遗臣拥立朱姓皇室后人建立起的南明小朝廷,另一股官派势力则是南渡并占据了台湾岛借以蓄兵图谋反清的郑成功。

与此同时,民间还出现了很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势力,其中,声势较为浩大且得以载入青史的也有两股: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天地会”,一个是“朱三太子之乱”。其中“朱三太子之乱”持续时间极长,令顺治、康熙和雍正都深受其扰。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为何要打着他的名号起义反清

对于励精图治、功绩卓著的大清康熙皇帝来说,“朱三太子”绝对是他最不想听到的一个词汇。康熙身为堂堂大清帝王,手握千万重兵,为何会因一个“朱三太子”而食不甘味、噩梦连连呢?

康熙是大清的第四位皇帝,乃是顺治帝的三皇子,他继承大统后,平三藩、收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主明君。

康熙帝亲政后吃了多少苦,他心里肯定一清二楚,康熙元年,苏北地区发生了“朱三太子”谋反事件,康熙派人平定了叛乱并抓住了其中的首领。经过审讯,才弄清了此人名叫朱周稘,乃是一介寻常读书人而已。

康熙二年,直隶冒出来一个“朱三太子”,此人手下的确豢养了一批人马,态势嚣张,康熙派人将这股乱党镇压下去后,也抓住了其中的首领,可这个人实际上就是个富裕殷实的商人,既不姓朱也不是明朝遗孤。



三藩之乱发生后,北京突然跳出来一个“朱三太子”,他在晋、冀等地公开吸纳了5万名信众,时常拿着一方精致的大明宫印呼风唤雨、网罗手下。康熙无奈,只能出兵平乱,结果,这位“朱三太子”真名却是杨起隆,他是明朝一个老宫女的孩子,手中的宫印不假,但也依旧是个冒牌货。

康熙十六年,福建冒出来一个“朱三太子”,康熙通过探子提供的密报将其抓获,严刑拷打一番后,得知此人是福建本地人,姓蔡,因此,这又是一个假冒的“朱三太子”。

根据现有的史料所载,在长达61年的执政岁月里,康熙一共经历了70次“朱三太子之乱”。这类庶民起义之多,令康熙烦恼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有人不禁要问了:为何总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起义反清?其实,这事还要从“朱三太子”特殊的身份说起。

“朱三太子”实际上叫朱慈焕,他是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的嫡三子。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京师,崇祯帝临死前安排了一场家庭自尽殉国的惨剧。但是,崇祯帝在最后的时刻,还是将3位皇子召集在身旁,让他们换上了普通百姓的衣裳,嘱咐道:万一汝等有人生还,定要光复大明社稷江山!



情势危急,这3位皇子在混乱中被一冲而散,但根据清朝史官记述,三太子朱慈焕出宫后被李自成截获,而李自成兵败后,三太子朱慈焕就下落不明了。

康熙为何畏惧“朱三太子之乱”

如果民间的各种“朱三太子之乱”仅仅是小人伺机作乱、荒唐的儿戏,那么康熙帝其实真不必为之头痛恼怒,实力相较之下,一定是康熙帝一方胜算在握。但事实上,康熙帝还真是比较苦恼,难道康熙帝畏惧“朱三太子之乱”么?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一定知道,但凡改朝换代,一定是有人打着各种听起来比较正当的名号来发动造反事件而实现的。那些“貌似正当的理由”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拥立前朝宗室血脉以恢复顺治”这样的借口托辞。

康熙帝也熟过读史书,他最为担心的是有人通过“朱三太子”这个名号来引爆民众集体反清,而并非是畏惧朱三太子朱慈焕这个人。



“朱三太子”的下场究竟如何

“朱三太子之乱”从康熙亲政之日起始终就没有间断过,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山东的一位官员修了封加急密件给康熙皇帝,康熙读罢得知,地方官员在山东某个村落找到了真正的三太子朱慈焕,根据紧密的暗中观察,此人并不曾有任何谋逆之举。

康熙皇帝沉思一番后,决定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侥幸放过此人。最终,康熙下令将这个朱三太子全族都诛杀殆尽了。

谁也搞不清楚这个朱三太子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大明宗室遗脉,而且,即便是诛其全族后,大清各地“朱三太子之乱”依然时有发生,并未绝迹。康熙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他的应对策略是一边继续镇压清剿,一边施惠于各地民众。

这种做法无疑是妙举良策,康熙即将退位之前,大江南北已经几乎不再发生朱三太子起义叛乱之事了。站在帝王的角度去看,对“朱三太子之乱”、“反清复明”这种动摇民心涣散的类似事件,康熙采取强硬的高压手段是正确的选择。



康熙时期,连续70次平叛“朱三太子之乱”可以说是给乾隆开创了一个政治生态更为稳定的局面。乾隆为了稳固朝政时局,改变了对策,他给袁崇焕立碑,让汉人知道了明朝后期的统治是多么腐朽昏庸,连忠臣良将都要诛杀。后来,汉人的确对前朝产生了深切的失望,民众心灰意冷之际就逐渐放弃了“反清复明”的念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769
 楼主| 发表于 2022-4-1 08: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三太子晚年受审,康熙:你不是五岁就死了吗?那就再凌迟一次



青阳

青阳



实验工程师


142 人赞同了该文章




1708年,一个75岁的老翁,被清廷以“冒充前朝余孽”的罪名处以凌迟极刑。这个连碗都快要端不动的老翁不是别人,正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朱慈焕。

明朝灭亡那年,12岁的朱慈焕和两个哥哥逃出皇宫,但很快就被李自成的部下俘获,两个哥哥先后死在了乱军之中,只有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李自成兵败之后,朱慈焕开始了流落江湖的飘零生活。








后来,他被一家姓王的故明乡绅收留,王乡绅给他改名王士元,叫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就这样过了五年波澜不惊的生活。五年后王乡绅病故,王家再也不愿意留下这个祸根,于是将他赶出家门,朱慈焕又开始了流落乱世。

再后来,朱慈焕隐姓埋名做过和尚,做过人家的上门女婿,还做过教书先生。曾经显赫的身世对于他来说,仿佛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为了前世浮云。但是每一个故国入梦的深夜,那个无法改变也无法抹去的身世,还是会让他在幽幽叹息中惊醒。








他一生小心翼翼,安份守法,那里风声紧,就赶紧带着一大家子逃亡。几十年流落大江南北,尝尽世间冷暖。虽然一辈子受尽委屈劳累,不过总算是平平安安地活到了古稀之年,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又有了孙子,也总算儿孙满堂,膝下承欢。

特别是到了晚年,赶上康熙盛世,政治局面日益安定。康熙为了争取民心,六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特别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拜了明孝陵后,还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虽然朱慈焕不敢出头去接受康熙皇帝的这个好意,但是皇帝对故明的态度如此“亲善”,他认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善终了。








可是,到了75岁那年,眼看着这辈子快要走完,没想到大祸还是不期而至。这一天,他正和人在书房下棋,突然闯进一队官兵,将他锁拿。

事后回忆,这滔天大祸的根源,竟是自己几年前的一次无心之语。那次老友来访,对饮良久,酒酣耳热之际,压抑了几十年的朱慈焕向他吐露了一点关于自己的“秘密”。按理来说,在那个环境下,这个秘密应该永远烂在心头才对。可是,人就是这么奇怪,几十年的压抑和身份的巨大落差在酒后给了朱慈焕急于倾诉的勇气。但是他没想到这一时之勇,竟然埋下了祸根。








不到一年,浙江一个叫做念一的和尚,就打着朱慈焕的旗号,在在大岚山起事。朱慈焕闻讯大惊,

立刻带着一个儿子由浙江逃到山东,他前脚刚走,后脚官兵就赶到了他的余姚家中。那时候他家中还“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闻听官兵来捕,气势汹汹,知道大事不好,除了一个儿子外,其他六个人“皆投缳,六命俱尽”。

而朱慈焕最终也没能逃过这注定的一劫。两年后,他在山东落入清兵之手。他当然是清白的,他说:“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负责提审他的官员们也知道康熙皇帝此前的旨意,所以并没有苛待于他。只是关起来伺候着,等着皇帝的旨意。

不料,事实证明,康熙皇帝所说的“查访明朝后裔”,其实是叶公好龙。如今,真的“朱三太子”落网,他大喜过望。虽然康熙一生都以“宽大仁慈”闻名,对手又是一个七十五岁手无寸铁的可怜老人,他却绝不放过。可是毕竟才说过厚待明室后裔,决绝的话断然不好说出口。

也许是知道康熙心虚,张廷玉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五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能识……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








而事实上,《明史》记载中的确有关于朱慈焕五岁夭亡的记载。但是,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却要大打折扣,因为在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记载中,均可以找到朱慈焕幸存的证据。而且关于老太监的话也并不可信,试想已经过了六十多年,倘若真是明宫中幸存下来的太监,到此时最少也要七十多岁,却硬要根据童年的样貌,来辨认当年都不敢正眼去看的皇子,岂不是可笑。

然而,康熙可不管这些,顺水推舟就坡下驴,下令将朱慈焕凌迟处死,其子斩立决。

逃亡一生须发皆白的朱慈焕,被押上了刑场,眼看着两个儿子被斩首后,自己又被一刀刀凌迟。至此,崇祯的子孙被彻底消灭,真正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9 18:59 , Processed in 0.0808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