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949|回复: 1895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发表于 2022-4-4 2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允载时良正,
【15】文【16】绍【17】祖【18】宗【19】;
三运昌修善守,
【25】祚【26】永【27】兴【28】隆【29】。

YYX--26薛祚群
派语中之祚字辈,为昂公后二十六代裔。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神农氏别号朱襄的生日,红楼梦里面的芒种节。允字辈开派后排第17代。【朱棣直系老明15帝加小南明朝廷两个总共为17帝】



大明皇朝朱由检以上十六代皇帝,朱棣直系十二世十五代【须开除朱允炆】。

[tr]  [td=2,1,617]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薛诚德】功高皇帝[/td] [/tr]
[tr]  [td=2,1]启天弘道高明肇【{昂公字肇明}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td] [/tr]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后葬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昂公字肇明---昴。昴日鸡。1069年己酉流年属鸡,谱载宋熙宁二年1069为昂公生年。日出卯【卯木---明,木,火,日影射明】,照万方【方孔昭朱慈炤之照】,光四表【表示皇四子大光明普照菩萨】【二代光公】。】【日出卯,照万方,光四表】此九字为明朝紫禁城文昭阁阁员唱鸡。谱编修1069年昂公生,昂公短寿13年,朱慈炤喻指朱元璋后十三代,十六岁中进士,喻指老明十六帝,又指朱慈炤薛文宣为朱棣直系的第十六代皇帝。颂远敬远二公亦即昂公后十六代。




追终慎远,追终颂远

益阳昂公后九代震公以前,隐喻明朝太庙的结构设置。明朝太庙祭祖九庙制,太庙位置比较关键的是一五九三个。益阳谱族谱前十五代为老明崇祯帝结束的小宗,前十九代为小南明弘光帝结束的大宗。


【庙祀】
  庙祀是建造专门的宗庙对祖先进行祭祀的活动。古代天子、诸侯以及士都可以建庙祭祀祖先,平民则不许。庙祀对维护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巩固贵族的世袭统治有重要作用。此外,宗庙也往往与社稷并列,作为王室或国家的代称。明代的庙祀是对明朝皇帝的祖先以及去世的历代皇帝的祭祀活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明代庙祀的建筑以太庙为主要代表。明初在皇宫左面建四庙奉祀德祖、懿祖、熙祖、仁祖。洪武九年(1376年)改建太庙,改建后的太庙前为正殿,后为寝殿,两边都建有走廊。寝殿九间,每间为一室,奉安四祖神主,此为同堂异室之制。寝殿中,各神主皆南向。正殿中设各祖神座,以德祖为中,南向,余按昭穆,分别东西向。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皇宫东南建太庙,如南京之制。
  与庙祀相关的其他建筑有奉先殿、奉慈殿、景神殿、庆源殿等。奉先殿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乾清宫附近建造,辅助太庙以展示孝思。永乐定都北京后,建北京奉先殿。奉慈殿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在大内建造,奉安其母孝穆皇太后神主。嘉靖十五年(1536年),罢奉慈殿祭祀,后来升袝皇后神主于太庙或奉先殿等处。景神殿,嘉靖十五年改世庙正殿名为景神殿,寝殿名为永孝殿,在里面奉藏祖宗帝后的画像。庆源殿,嘉靖帝的家庙,隆庆元年(1567年)改为此名。
  与庙祀的相关活动有上庙号,荐谥号,时享,祫祭,奉祧,升袝,大禘等。皇帝去世后都要上相应的庙号和谥号,这是与庙祀相关的一个重要内容。时享是对宗庙的四时祭祀活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时享仪,时享时有亲王和功臣配享。祫祭是集合远近祖先神主在太庙进行合祭的活动,明初在年终之日举行,与四时祭祀合为五享,嘉靖十年(1531年)改为每年十一月中旬举行。奉祧是因太庙已满,依制迁世次疏远的祖先神主于祧庙的活动。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将升袝,而九庙已满,于是奉祧懿祖,后来又因孝宗、武宗升袝,奉祧熙祖、仁祖。嘉靖十年,命祧德祖,以太祖神主居寝殿中间一室,为不迁之祖。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世庙及昭穆群庙于太庙左右,皆正殿五间,寝殿三间,太庙专奉太祖。大禘是对始祖所出之帝王进行祭祀的活动,明初以不知始祖之所出不举行禘祭。嘉靖十年,设虚位以禘皇初祖,以太祖配享,后罢。 明代宫廷的祭祖日期历朝屡有变更,但大体上仍循年祭(年节祭祀)、月祭(每月朔、望)、日祭(祖先诞辰、忌日)等祭祀规仪。在明代宫廷进行祭祖活动时,有时皇帝亲临太庙主祭,有时则遣官祭祀历代皇帝陵寝。


益阳谱首创者敬远公的敬远的名字就来源于古代关于太庙祭祀的典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以后会有详细的

解说。。。


昂藏隐天
[size=17.3333px]超群出众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淇水》[size=17.3333px]:“又东北, 沾水 注之。水出 壶关 东 沾臺 下,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唐 白居易 《病中对病鹤》[size=17.3333px]诗:“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 元 王磐 《题嵇侍中庙》[size=17.3333px]诗:“一杯欲酹祠前土,[size=17.3333px]野鹤[size=17.3333px]昂藏未易招。” 清 揆叙 《鹰坊歌》[size=17.3333px]:“中有海青最神俊,竦立毛骨森昂藏。”
方珹+孔训+肇明//武曌//李清照//赵明诚+以智==方孔昭+方以智
常德荣国府第七代末世荣王朱慈炤//===北京朱慈炤朱三太子//天地会
薛昂第一代始迁祖昂藏隐天//薛震第九代
地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渭水钟灵栗岗毓秀】

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古流【资水为三河】【真公字资水】

忠义堂
木杨城【方珹+嘉会+】

木易杨&义杨===益阳

震威大地

薛真字资水【三河峡水】湘沅澧资水
薛震字时威

昴日鸡===东西。日震公栗岗西木主东====东西
【九宫格】
顺可仁可旻可//无可
三可为河====河//三河峡水//三河合水
三河峡水


仁可,天顺年间方珹青山铺//顺天
旻可//以智+仁可//方珹====一而二====二而一===方以智//方以智桐城人【三点会】





YYX-04薛诚德+三顾者,诚也,龙感于玄德之诚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雏凤清声+王仕元//庞士元//庞统//孔明孔雀明王诸葛亮】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雏凤清声的意思:


【成语】: 雏凤清声  雏的成语、声的成语接龙
【拼音】: chú fèng qīng shēng

【解释】: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出处】: 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卧龙雏凤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卧龙和雏凤均是<三国演义>人物未出道时的雅号·分别是指三国蜀主刘备的二个军师诸葛亮庞统,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后常用于比喻没有发挥作用但却非常能干的,很有潜力的人·







基本信息
  • 本名

    诸葛亮,庞统

  • 别称

    卧龙;雏凤

  • 字号

    孔明;士元

  • 所处时代

    三国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琅琊阳都;荆州襄阳

  • 出生时间

    (181年);(179年)

  • 去世时间

    234年;214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原文:

曰"雏凤坠地,卧龙升天",然不可得而知。汉室衰而未截,故天降能人以继之,假中山靖王之子以正汉室之名。否者,备一鱼市之徒何以登帝王之尊?玄德孔明元士因天而生也。卧龙凤雏共辅玄德,三国后必刘姓也,然汉室已衰,天存之而不久之,雏凤坠地亦天也,古人曰"天命不可违"是之也。

或曰,天既生亮,何以降统复坠之?卧者,未醒也,龙者,至尊也,故世人弗敢拂其七寸之鳞以醒之。然卧者,何时醒不可知也,入世与否亦不可知也,故降凤雏于世以备之。虽为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顾者,诚也,龙感于玄德之诚,亦怜苍生于水火,故醒而入世。龙既醒,凤何用?故折之以翼,坠之以地。 "一得一失,天数当然"是也。

书曰: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又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世人不得解,吾掇一文以释之~~~

出自<三国演义》中有道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们的智慧、兵法、计谋让人佩服,以 他们作为游戏的题材,去感受成为一代智者的乐趣,那是一件 ... 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的学者之一,擅长各种法术、兵法。民间有谣云:卧龙凤雏,得一可以安天下,定邦国。

在荆襄一带的谋士中,除了"卧龙"诸葛亮,第二就数有被人传称为"凤雏"的庞统了。就连他们的老师司马徽也曾断言:"得'卧龙'、'凤雏'其一者,可得天下矣!"

就上说,能够得到他们两个人之中的一个,就可以安邦定国,取得天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折叠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折叠庞统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于四川省德阳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1、6 共宗居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第六代,顺可仁可旻可三凤,为雏凤坠地,
第一代,诸葛孔明,卧龙升天。


红楼梦中江南甄家的“体仁院总裁”的大来历 liuhuirong 2023-04-08 发表于湖北  |  97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真相

第二回中写道:“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甲戌侧批: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甄家,【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
这甲戌侧批“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中的 “寓怀”二字很眼熟,原来它正是对应着第一回中贾雨村所做绝句的诗名《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帝王野心,王霸气势啊!看来“体仁院”与帝王有关联,果不其然,皇宫里还真有“体仁”存在处!只不过叫做“体仁阁”


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坐东朝西,与弘义阁相对立。体仁阁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为“文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文昭阁”,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改称“体仁阁”。
明朝体仁阁的用途,见于记载的仅有永乐十八年三殿大火后到嘉靖年间,体仁阁一直用来存放《永乐大典》;嘉靖三十六年遭灾后,体仁阁的使用情况不得而知。明代大朝会或颁诏大礼,钦天监于文昭阁报时、鸡唱:日出卯、万方、光表。洪武朝,相对武楼作为公主出嫁的典礼所在,文楼则作为皇帝大婚仪式、皇太子纳妃仪、万寿节赐宴的地方。
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诏举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试诗比赋,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
原来体仁院是明帝王举行或参与重大仪式的文楼!康熙又在此招募《明史》的写作班子,那“体仁院总裁”可不就是暗指明朝帝王家么!
体仁院也就是明朝的文楼,嘉靖四十一年改成文 “昭” 阁,加了一个“昭”字,昭通“炤”。
明朝大朝会或颁诏大礼,钦天监于文昭阁报时、鸡唱:“万方、光表”。又是“照”和“四”!《明史。诸王传五》前面记载:“庄烈帝诸子:太子慈烺;怀王慈烜;定王慈炯;(皇四子)永王慈;(皇五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 ;后部详细介绍:“庄烈帝七子:田贵妃生永王慈、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同一部《明史》,皇四子名既作“慈照”又作“慈炤”,这是因为“炤”是“照”的异体字,“炤”是完全等同于“照”的,故“炤”就是“照”。
怪不得紫禁城里那么多的建筑物的名字不用,偏偏要用“体仁”,又是为了昭告自己的名字!
体仁”乃是作者自报家门:皇四子朱慈炤
再看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在大观园内下舆后,写到大门处 “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 这亦是暗示江南甄家就是大观园贾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23: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启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播报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天启(1621年- 1627年)为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的年号,明朝使用该年号7年。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为明光宗朱常洛长子,朱常洛在位仅29天就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即位。朱由校因其父不受祖父万历帝的宠爱,所以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称之为木匠皇帝。明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16岁即皇帝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已是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因意外落水成病,又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死后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明十三陵之明德陵。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崇祯皇帝。

关于明朝天启皇帝的内容,详看条目朱由校。本条目只介绍年号。





中文名天启 外文名Tianqi 朝    代明朝 共    计七年 性    质年号 在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


目录

1 在位皇帝
2 在位年号
3 大事年表

   


在位皇帝

编辑

 播报

泰昌元年(1620年),其父明光宗在位不足三十天便在红丸案之中暴毙。九月初六,由长子朱由校即任,是为明熹宗。由于明光宗在皇子时期不被父亲明神宗所喜爱,再加之即位不足一个月而亡,使得朱由校即位时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得靠身边的太监辅佐,这造就了后来魏忠贤等人的干政。

明熹宗即位后,升任皇太孙时代即结识的太监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原为市井无赖的魏忠贤与朱由校乳母客氏狼狈为奸。抚养皇帝的李选侍和魏忠贤利用皇帝年少无知把持朝政,左光斗、杨涟等反对,不让李选侍与皇帝同住,迫使她移居他处,是为移宫案。

朱由校有木匠天分,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史载“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性又急躁,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改毁,唯快一时之意。”“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他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遂逐渐专权,诬陷忠良,致使朝政败坏。同时期,女真人努尔哈赤则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乘机攻占沈阳,声势日隆。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校把位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龙山附近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帝王陵寝全部捣毁了,以断其女真人龙脉。

天启六年(1626年),北京发生“王恭厂大爆炸”,死亡2万余人,原因不明。

天启帝在位期间,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天启帝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天启七年(1627年),朱由校不慎落水病重,霍维华献“灵露饮”,以五谷蒸馏而成,清甜可口,但几个月后病情加剧,浑身浮肿,召见信王朱由检,即行驾崩,时年23岁,谥明熹宗。明熹宗无子,遗诏立五弟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

   


在位年号

编辑

 播报



皇帝


年号时间


公元日期


干支日期


明熹宗朱由校

天启元年

公元1621年

辛酉年


天启二年

公元1622年

壬戌年


天启三年

公元1623年

癸亥年


天启四年

公元1624年

甲子年


天启五年

公元1625年

乙丑年


天启六年

公元1626年

丙寅年


天启七年

公元1627年

丁卯年


   


大事年表

编辑

 播报

天启元年,正月,追谥伍文定等七十三人 [1]  。三月,清军攻取沈阳、辽阳 [2]  。四月,册立皇后张氏 [3]  ,即懿安张皇后。 十一月,秦良玉起兵讨伐奢崇明叛乱 [4]  。 叶向高入阁。 [5]  

天启二年,山东人徐鸿儒发动白莲教起义,后被巡抚袁可立和赵彦平息。同年,为张居正恢复名誉,复官复荫。九月,册封皇弟朱由检为信王。 [7]  

天启三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出生。

天启四年,荷兰入侵,明朝取得澎湖之战的胜利。

天启五年,东林六君子下狱,即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  [6]  

天启六年,“王恭厂大爆炸”发生,死伤2万余人,原因至今不明。同年正月,袁崇焕在宁远大败后金,取得“宁远大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 08: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 ...【字宣子敬远公+薛文宣//薛惟贤//薛德明】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圣敬通神光七庙
出自:明代·无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拼音:[shèng][jìng][tōng][shén][guāng][qī][miào]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圣敬通神光七庙,灵心荐祚和万方。 严禋克配鸿基远,明德惟馨凤历昌。

查看原文

注释
【通神】通于神灵。形容本领极大﹑才能非凡。
【神光】1.神异的灵光。 2.精神;神采。 3.汉代宫名。
【七庙】1.原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二祧(远祖)和始祖之庙。语出《礼记·王制》:“天子七庙。”后用以泛指帝王祭奉祖先的宗庙。 2.指朝代:七庙之基,于焉永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圣】

圣【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圣爲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敬】

敬【卯集下】【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居慶切,音竟。《說文》肅也。《釋名》敬,警也。恆自肅警也。《玉篇》恭也,愼也。《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書·洪範》敬用五事。《周禮·天官·小宰》三日廉敬。《註》敬,不解於位也。《禮·曲禮》毋不敬。《註》禮主於敬。《左傳·僖三十三年》敬德之聚也。《論語》修己以敬。

又《後漢·周燮傳》安帝以纁羔幣聘燮,燮因自載到潁川陽城,遣生送敬,遂辭疾而歸。《註》送敬,猶致謝也。

又姓。《廣韻》敬仲之後,漢有揚州刺史敬歆。

又《韻補》叶居卿切。《曹植·車渠椀賦》何神怪之巨偉,信一覽而尤敬。雖離朱之聰明,猶炫耀而失精。

【通】

通【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

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

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

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

又道之也。

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

又《陸賈傳》剖符通使。

又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

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

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

又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

又井地名。《前漢·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

又《廣韻》州名。

又《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

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

又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神】

神【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

又神明。《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

又諡法。《史記》民無能名曰神。

又姓。漢騎都尉神矅。

又升人切,音伸。《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註》海中神名。神,音伸。荼,音舒。

又叶時連切,音禪。《焦仲卿詩》念與世閒辭,千萬不復全。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班固·答賓戲》言通帝王,謀合聖神,殷說夢發於傅巖,周望兆動於渭濱。《註》神,叶時連切。濱,叶,下从旦。《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鄭康成云:旦當爲神,篆字之譌。《莊子》有旦宅而無情死,亦讀爲神。蓋昔之傳書者遺其上半,因譌爲旦耳。此說甚是,非旦可作神也。

【光】

光【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炗廣平聲。《說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傳》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正韻》輝光,明耀華彩也。

又《集韻》太歲在辛曰重光。

又諡法,能紹前業曰光。

又姓。《廣韻》田光後,秦末子孫避地,以光爲氏。晉有光逸。

又《集韻》古曠切,廣去聲。飾色也。或作䊯。

【七】

七【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又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又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又姓。明七希賢。

又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庙】

庙【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俗廟字。(廟)〔古文〕庿《唐韻》《廣韻》《韻會》《正韻》眉召切,苗去聲。《說文》尊先祖貌也。《古今注》廟者,貌也,所以仿佛先人之形容也。《釋名》先祖形貌所在也。《玉篇》宗廟也。《爾雅·釋宮》室有東西廂曰廟。《註》夾室前堂。《疏》凡大室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序牆者曰廟。

又《六書故》宮前曰廟,後曰寢。今王宮之前殿,士大夫之廳事,是也。虞箴曰:民有寢廟。傳曰:夫鼠不穴寢廟,畏人故也。猶後世言廟朝,廟堂也。《文中子·禮學篇》山澤有廊廟之志。

又凡祠外神者亦曰廟。《史記·封禪書》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於是作渭陽五帝廟。

“垣崇祖,字敬远”原文及译文解析
〖打印内容〗时间:2023-02-12 01:45:38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崇祖年十四,有干略,伯父豫州刺史护之谓门宗曰: “此儿必大成吾门,汝等不及也。”

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曰:“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阼,谓崇祖曰:“我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封望蔡县侯,七百户。

建元二年,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崇祖召文武议曰:“贼众我寡,当用奇以制之。当修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非水不固,今欲堰肥水却淹为三面之险,诸君意如何?”众曰:“古来相承,不筑肥堰,皆以地形不便,积水无用故也。若必行之,恐非事宜。”崇祖曰:“卿见其一,不识其二。若舍外城,贼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四周无碍,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虏众由西道集堰南,分军东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城,手自转式。至日晡时,决小史埭。水势奔下,虏攻城之众,漂坠堑中,人马溺死数千人,众皆退走。

初,崇祖在淮阴见上,便自比韩信、白起,咸不信,唯上独许之。及破虏启至,上谓朝臣曰:“崇祖许为我制虏,果如其言。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进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为千五百户。崇祖闻陈显达李安民皆增给军仪,启上求鼓吹横吹。上敕曰:“韩、白何可不与众异!”给鼓吹一部。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宫,崇祖不自附结。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永明元年四月九日,诏曰:“垣崇祖猜贰滋甚,志兴乱阶,随与荀伯玉驱合不逞……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死时年四十四。子惠隆,徙番禺卒。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六•垣崇祖》,有删改)

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虏遣伪梁王郁豆眷及刘昶马步号二十万,寇寿春寇:入侵,侵犯

B.表里受敌,此坐自为擒。坐:犯罪

C.世祖以崇祖心诚不实,衔之衔:心怀不满

D.垣崇祖猜贰滋甚 贰:有二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垣崇祖年少时就很有才干,他的伯父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光耀门楣,还说族中的其他弟子都比不上他。

B.垣崇祖有眼光能识人,他看出太祖并非池中之物,认定太祖会是他的君主,于逻对太祖表现忠诚,太祖称帝后,他被拜官封侯。

C.垣崇祖富有军事才能,他力排众议战胜敌人,后来受到皇帝的褒奖加官进爵,但是他不满足于此,自比韩信白起要求皇帝增配礼乐仪仗,说明他有些恃才傲物,爱慕虚荣。

D.垣崇祖没有亲附巴结太子,太子即位后认为他有二心,对他猜疑不满,给他安上一个谋反的罪名处死了他。他的儿子也被流放到番禺,死也那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5分)

(2)除恶务本,刑兹罔赦.便可收掩,肃明宪辟.(5分)

参考答案

10.B 坐:坐待,坐等。

11.B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12.C恃才傲物爱慕虚荣说法过于严重。

13.(1)夷虏不了解天命(已经归我),一定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能够制服这些敌人的,非你莫属。(“新”“蚁众”“制”各1分,大意2分)

(2)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务”“罔”“肃明”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垣崇祖十四岁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这孩子必将使我们门户大发光彩,你们都赶不上他。”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莫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为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虏 方派遣伪梁王郁豆眷率骑兵步兵号称二十万人,来攻打寿春。垣崇祖召集文武人员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 坚固,现在准备筑堰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堰,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要这样,恐怕不会合适的。”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识其二。如果放弃外城,贼方必然占据着,他们可以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表里受敌,这等于自己坐 等着被擒。因此,坚守外城修筑河堰,这是我不容劝阻的决策。!”于是在城西北立堰堵塞肥水,堰北又筑起小城,周围挖掘深堑,使数千人在那儿守着。虏众由西道集中在堰南,分军从东路肉搏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肩舆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 天黑时,便扒开了小史埭。水奔泻而下,敌虏攻城之众,漂附到堑中,淹死数千人,剩下的都退去了。

当初,崇祖在淮阴,见了皇上(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信,只有皇上称许他。等到破虏的启文送到京师,皇上对朝臣们说:“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 不愧是啊!”于是加封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皇上要求增配礼乐演奏。皇上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特别优待呢!”于是配给他一部仪仗乐队。

世祖(萧赜)即位后 ,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世祖便以为崇祖心不诚实而怀恨在心。永明元年(483)四月九日,下诏说:“垣崇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铲除恶人要致力于根本,严惩垣崇祖绝不赦免,(杀了后)就立刻掩埋,使法令严肃清明。”死时四十四岁。儿子垣惠隆,被流放到番禺,死在那里。
重阳日
白居易〔唐代〕

敬亭山外人归远,峡石溪边水去斜。
茅屋老妻良酿酒,东篱黄菊任开花。
完善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垣崇祖播报讨论[url=]上传视频[/url]

南朝齐将领




收藏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垣崇祖(440年~483年),字敬远,彭城下邳(今江苏省邳州市)人。南朝齐将领,豫州刺史垣护之之侄。 [1]
年十四,有干略,刺史刘道隆辟为主簿,后联合徐州都督薛安都举兵对抗宋明帝,兵败投奔北魏。不久南归,依附萧道成。萧道成称帝建齐后,垣崇祖担任使持节、都督司、豫二州军事,任豫州刺史,封望蔡侯,屡次击败北魏军队。齐武帝即位后,征为散骑常侍,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永明元年,齐武帝以谋反罪将垣崇祖诛杀。 [1]











































本    名垣崇祖
字敬远
所处时代南朝齐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彭城下邳
出生日期440年
逝世日期483年
主要成就计退魏军、守卫寿春、下蔡破魏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家世背景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族姓豪强,石虎的时代,从略阳迁徙到邺。曾祖父垣敞,为慕容德吏部尚书。祖父垣苗,宋武帝征广固,率部曲归降宋武帝,于是在下邳安家,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父亲垣询之,积射将军,宋孝武帝时候因公事而死,朝廷赠垣询之冀州刺史。

历任属官
垣崇祖十四岁时,便有才能和谋略,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此儿必有伟大的成就,你们都赶不上他。”当时徐、青、冀三州刺史刘道隆招引垣崇祖当主簿,待遇很优厚。垣崇祖担任新安王国上将军。景和年间,刘道隆请求出任梁州刺史,并启奏朝廷要求转任垣崇祖为义阳王征北行参军,然后令垣崇祖与己同行,垣崇祖被刘道隆派回下邳召募人马。

叛宋复归
宋明帝即位后,刘道隆被杀。薛安都起兵叛乱并投降北魏,宋明帝派遣张永沈攸之北讨,薛安都派其部将裴祖隆、李世雄占据下邳。裴祖隆招垣崇祖与自己共同对抗朝廷官军,此时原本从青州前来支援叛军的援军主将刘弥之归顺朝廷,裴祖隆的士卒沮丧战败,垣崇祖和亲近数十人夜救裴祖隆,并和他一起逃回彭城。魏军攻陷了徐州后,垣崇祖仍然为北魏率领游兵在琅琊一带活动,不返回,北魏也不能制约他。垣崇祖暗中派人到彭城迎接其母,打算南逃,事情败露,魏军便扣留其母作人质。垣崇祖的妹夫皇甫肃的嫂子,是薛安都的女儿,故此魏军很信任皇甫肃。皇甫肃便带着家属和垣崇祖的母亲逃往朐山,垣崇祖于是带领部下占据朐山,并派使者归顺朝廷。萧道成当时在淮阴,便自行任命垣崇祖为朐山戍主,并把他的母亲送到京城,宋明帝接受了。

智退敌军
朐山靠近海边,地形孤危险峻,人心不安。垣崇祖经常在海边乘上大船,如遇紧急情况便可以入海。垣崇祖军中有获罪的军将叛逃,把情况都报告给魏军。北魏圂城都将、东徐州刺史成固公刚得了青州,听了叛逃者说的话,便派步骑二万袭击垣崇祖,魏军在洛要驻军,离朐山城二十里。垣崇祖当时送客人还没回城,城中惊恐,都下到船上准备入海。垣崇祖回来后,对亲信说:“贼刚刚才来,本不是要大举进攻,只是要证实一下叛逃者所说的情况,很容易诓骗,现在如果有百余人回来,事情就好办了。但人心一但出现惊恐,便不能集中。你们赶紧到离此二里外的地方,然后高喊着‘艾塘义人已攻破魏军,正等着戍军速往,共同驱逐敌人’前来。船中人听了果然大喜,争相上岸,垣崇祖带领他们入据城上,把老弱之人都送到岛上。又令每人手持两个火炬登上山头,擂鼓呼叫。魏军的侦查骑兵以为垣崇祖军备强盛,于是魏军撤退。
垣崇祖上奏宋明帝说:“淮北一带的士民,受魏军所蹂躏,人心向往南方,日夜盼望得到解救。我的父亲、伯父都曾在淮北州郡任职,我们垣氏的门族分布在北方边境一带,百姓对我们很信任,一旦号召起来,就可以成就事功。不过我现在名位还轻,不足以威服众人,我请求朝廷借给我名号,我也好对远近之人发号施令。”于是宋明帝便任命垣崇祖为辅国将军,北琅邪、兰陵二郡太守。逃亡之徒司马从之阴谋袭击郡城,垣崇祖抓捕斩杀了他。垣崇祖多次献策,打算克复淮北。

深入敌境
此时魏军声称要寇掠淮南,宋明帝便向垣崇祖问计,垣崇祖启禀说:“我们应当以轻兵深入,出其不意,这样进可以建立不世之功,退可以让断绝他们觊觎之心。”宋明帝同意。垣崇祖带领数百人深入敌境七百里,占据南城,巩固蒙山,号召郡县。北魏大军前来攻讨,垣崇祖的部将梁湛的母亲被魏军所扣,魏军威胁梁湛要其对部下说:“大军已去,我们还留在这有什么用!”于是垣崇祖的军队军心分离,一下子都逃散了。垣崇祖对左右说:“今天我们要是全退了,必定都无法幸免。”于是垣崇祖在军后力战,大败追兵后才返回。朝廷因垣崇祖长期劳苦有功,封他为下邳县子。

争修龙沮
泰豫元年(472年),垣崇祖主管徐州事务,转移到龙沮(在朐山南)戍守。垣崇祖上启宋明帝要求在龙沮决水以流入平地,以此阻挡北魏的骑兵,宋明帝征求刘怀珍的意见,刘怀珍表示赞成。垣崇祖便率将士堵塞河水,还未完工。此时北魏孝文帝对北魏彭城镇将平阳公说:“龙沮若是修成了,就是我国的耻辱,你拼死也要争过来。”于是魏军数万骑兵突袭,垣崇祖冲锋陷阵但还是无法击退魏军,只好筑城自守。此时正好一连十多日下雨,魏军只好退去。不过龙沮最后也没修成。后来垣崇祖又历任盱眙、平阳、东海三郡的太守,将军之职仍旧。又转任邵陵王南中郎司马,又担任东海太守。

归附高帝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遇见萧道成,萧道成因为垣崇祖很武勇,很善待他。垣崇祖对妹夫皇甫肃说:“萧道成才是我们真正的君主啊!如今我遇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垣崇祖便暗中向萧道成表示忠诚。元徽末年,后废帝刘昱昏暴嗜杀,萧道成忧虑,便令垣崇祖接受指示,把家属托付给皇甫肃,带领数百人进入魏境,等待命令。此时刘昱被废黜,萧道成便召垣崇祖率领部下回京,授他游击将军。

寿春破敌
沈攸之反叛被平定后,垣崇祖被任命为持节、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累次升迁至冠军将军、兖州刺史。萧道成即位是为齐高帝,对垣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北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兴师动众,以送刘昶回国为借口前来扰乱。而魏军的目标必然是寿春。能够对付魏军的,非你莫属。”于是垣崇祖转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年),北魏派遣梁王郁豆眷和刘昶,率骑步骑号称二十万,袭击寿春。垣崇祖召集文武将吏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坚固,现在准备筑堤坝以堵塞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当年拓跋焘袭击寿春,宋南平王士卒充足,由于城大难守,便退保内城。今天的情形,难度十倍于前。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坝,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恐怕是不合时宜的。”垣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如果放弃外城,魏军必然占据外城,然后魏军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内外受敌,这样是坐等被擒。因此,守城筑坝决策已定,你们不要再谏阻!”于是垣崇祖下令在寿春城西北修筑堤坝堵塞肥水,在堤坝北面又筑起小城,小城四周都深挖壕沟,派数千人在小城内守卫。垣崇祖对长史封延伯说:“魏军心贪而欠考虑,必然全力攻打小城,企图破坏堤坝。他们看到壕沟狭窄城池又小,便以为可以一战而克,便会像蚂蚁一样攀登城墙。到时我扒开堤坝放水,水流迅急超过三峡,等他们无处逃奔时,便自然沉溺水里。这岂不是小劳而大利么?”魏军由西道集中在堤坝南面,分军从东路进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轿子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申时,便扒开堤坝。积水奔流而下,攻城的魏军被冲进壕沟里,魏军被淹死数千人,于是撤退。

自比名将
当初,垣崇祖在淮阴,见到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相信,只有萧道成认可他,垣崇祖便再拜受萧道成的指示。等到击破魏军的启文送到京师,齐高帝萧道成对朝臣们说:“垣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不愧是啊!”于是进垣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垣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高帝要求鼓吹横吹。高帝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与众人有别呢!”于是配给垣崇祖鼓吹一部。

下蔡破敌
垣崇祖考虑到魏军还会来寇掠淮北,便启奏请求把下蔡戍区迁移到淮东。这年冬天,魏军果然来攻打下蔡,听说下蔡城内移了,便声言要荡平下蔡城故址。众人以为魏军要在下蔡故址建立戍点,垣崇祖说:“下蔡故城离我的镇所近在咫尺,魏军岂敢在那里设立戍点,他们其实是要荡平故城。我正担心他们逃走不能让我把他们斩尽杀绝呢。”魏军果然来掘平下蔡城,垣崇祖亲自率军渡过淮河与魏军决战,大破魏军,垣崇祖追杀数十里,杀死和俘虏敌军数千人。
高帝派的使者入关了解战况后回朝向高帝汇报,高帝敕令垣崇祖说:“你看我是那种只守江东一隅的君主吗?我现在最缺的是粮食,你只管给我努力经营田地,到时候自然会平定残敌。”指示垣崇祖整治芍陂一带的田地。

猜疑被杀
齐武帝萧赜即位后,征召垣崇祖回朝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不久又下诏让他留在本任上,加号安西将军。随后又迁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当初,豫章王萧嶷受高帝宠爱,当时萧赜为太子,垣崇祖并不主动依附交结萧赜。后来垣崇祖击破魏军,高帝诏垣崇祖还朝并与垣崇祖密议,萧赜便开始怀疑垣崇祖。于是萧赜对垣崇祖特意礼待,酒后对垣崇祖说:“世间的流言,我已释然,从今以后,我的富贵就指望你了。”垣崇祖拜谢。垣崇祖离去后,高帝派荀伯玉口头向垣崇祖传达敕令,以边地有事,要他连夜出发,并且不得和太子萧赜辞别。于是垣崇祖没有向萧赜辞别就离去,萧赜便认为垣崇祖对自己是虚情假意而记恨垣崇祖。高帝死后,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武帝怕垣崇祖有异心,便调他回朝任内职。永明元年(483年)四月九日,武帝下诏说:“垣崇祖凶诟险躁,少无行业。过去由于军国麻烦很多,便让他出些武力。随着皇运上升,他也不断受到提拔封赏,但他贪得无厌。去年在西边,和外国勾结,其无君之心,已昭然若揭。但朝廷对他特别优待,希望他能改悔。岂料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企图互为表里、内外呼应。这些罪状已由宁朔将军孙景育调查清楚,报告了皇上。除恶要除根,垣崇祖罪在不赦。杀了后便把他埋掉,以严肃法纪。”垣崇祖死时四十四岁。 [1]

主要成就
播报编辑

    垣崇祖早年出仕刘宋历任州郡的属官,后来被卷入薛安都叛乱,之后又陷于北魏。垣崇祖设法脱离北魏占据朐山。在据守朐山期间,计退魏军的来袭。魏军准备寇掠淮南时,垣崇祖率军深入敌境,撤退时大败魏军。萧道成掌权后,垣崇祖归附萧道成。萧道成称帝建齐后, 垣崇祖据守寿春,以水攻击退了北魏大军的来袭。后来又在下蔡击败来犯的魏军。

史籍记载
播报编辑

《南齐书 卷二十五 列传第六》 [1]
《南史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五》 [2]

家族成员
播报编辑

曾祖:垣敞,曾任慕容德吏部尚书。
祖父:垣苗,在宋武帝征讨广固时,率部下归降,便在下邳安家,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
父亲:垣询之,任积射将军,宋孝武帝时为国捐躯,赠冀州刺史。
儿子:垣惠隆,徙番禺,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0 08: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5薛崇高//薛崇哲//三女汪大千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石壁崇高】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13973698727】
益阳汪氏始迁祖历明公,字泰扬,元初时由徽州婺源迁益邑十里麻牛。六代应梓、应材,材裔迁岳州,居岳四世,明末复归益。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庆五年(1800)、咸丰十年(1860)、光绪二十一年(1895)、1931年纂修族谱。派语:历学昔贤文,应嗣惟友大,从今世尚德,国正效清凝,继续源长远,功业延伦纪,肇基荣耀扬,佑启昭垂美。
资阳汪氏七修族谱 【20卷,首2卷,续编1卷】(别名:汪氏七修族谱)
时间:2023/2/13 11:34:37信息来源:本站综合发布:新闻编辑部
谱名:资阳汪氏七修族谱 [20卷,首2卷,续编1卷](别名:汪氏七修族谱)

作者:汪礼勛主任 ; 汪典浚主编 ; 汪文源...[等]副主编

版本:不详

居地:中国, 湖南省, 益阳县 - 族谱 中国, 湖南省 - 族谱

堂号:不详

索取号:HuNan2957

联系电话:黄经理18236959530   杨经理13838390836   魏经理15324849333   0371-63605196

在线QQ:1993844815

摘要:

本谱信息: [出版地不详] : 平阳堂, 1997年

2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老家河南家谱馆

注 : 此谱目录中列有22卷, 实际仅含20卷, 及续编1卷

远祖 : 汪侯

以名赐姓,食采颖川,居鲁之平阳

始祖 : (北宋) 汪元凤,字伯翔

始迁祖 : (南宋) 汪伯彦

由吴迁楚,居长沙

伯彦公下三子 : 汪崇斋,字亦纯,行祖一(本宗祖) ; 汪崇高 ; 汪崇亮

崇斋公下三子 : (宋) 汪宛妙(居安化) ; 汪宛如,行十四(寓益阳) ; 汪宛姚(迁新化)

益阳祖 : (元明之际) 汪如祖,行伏九

宛如公之子

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长沙府益阳县

如祖公六世孙 : (明) 汪琦,字荣茂,号天河

琦公下七子 : 汪国良,字清泉 ; 汪国栋,号龙溪 ; 汪国材,号柏亭 ; 汪国风,字朝豳,号少河 ; 汪国治,号新塘 ; 汪国柱,号一江 ; 汪国相,号九峰

国良公派下十世祖 : (明清之际) 汪起虬,字鳞长,号麓莽

虬公下支祖 : (明清之际) 汪大观,字南纪,号左蠡 ; 汪大会,字稽天 ; 汪大宗,字远湄,号澹庵 ; 汪大受,字谷渊,号超轩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天湾的汪氏族谱打的旗号是资阳汪氏,宋元明,资阳区分属益阳和沅江。汪氏资阳应该只指益阳资水以北的地区,与现在的资阳区没有任何关联。益阳薛氏文公为资阳五郎公,其资阳应该也是同样的渊源?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汪氏七修族谱

稽天
[ jī tiān ]
基本解释
至于天际。形容势大。

详细解释
至于天际。形容势大。

《庄子·逍遥游》:“大浸稽天而不溺。” 成玄英 疏:“稽,至也。”《晋书·后妃传论》:“南风肆狡,扇祸稽天。”《明史·熊明遇传》:“且 山东 大祲,人相食, 黄河 水稽天。” 郭沫若 《和朱德》之三:“稽天大浸人犹醉,有客高歌戴手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4 08: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里王灵友//女1673
四里胡尔公//女1658【胡爾公】
五里胡生明//女1630//岳父【胡冠军13875368386胡氏族谱】
一里蒋调甫//女贞寿1670
一里夏又文//女1659,女婿薛绍虺1657
五里熊蔼如,其岳父薛绍陟1668
五里张师吕,岳父薛绍虺1657年生
二里贡生汪公诰女婿,岳父薛文宣1629年生【汪向贤13973698727】
二里汪大千妹夫
一里夏禳明//女1598刘以仁姑父
五里张兹也【痒生】娶【薛良金之女,薛良金字丙江嘉靖丁亥1527年生】痒生熊斯赞,岳父薛绍奭1660
不愧厥名二里汪继亭,其岳父薛祖誉1691年生

五里刘廣玉,女婿薛祖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3: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有涉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方以智+冒辟疆+红楼梦+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从《冒辟疆全集》中冒辟疆方以智诗歌往来考证《红楼梦》之必为冒辟疆所作
良苑 2018-04-01   |  359阅读  |  5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从《冒辟疆全集》中冒辟疆方以智诗歌往来考证《红楼梦》之必为冒辟疆所作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丁建国)

  一、《再用前韵答友人》,一个铁证

  《冒辟疆全集》中有一首诗《再用前韵答友人》(《冒辟疆全集》247页),读者容易放过。因为题目没有标明所答友人的身份地位。其实,正由于此诗隐去友人名字,故而尤为重要,极其重要。这是冒辟疆及其子冒丹书等人心虚的证据,心虚什么?我们来考证。

  求曹独苦怅哀鸿,忍见离群自昔同。
  最不可忘惟夙夜,从来难画是飘风。
  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
  我自与君联旧好,肯随蓬梗逐西东。

  这首诗写在康熙丙午年(1666年丙午)冬日,方以智任青原山净居寺住持期间。我以为是答复方以智给冒辟疆的开示诗的。

  我们先读读方以智的开示诗。

  示襄藏蕴侍者

  石头引汝吸西江,日用吾谐何处藏。
  看破漉篱还可卖,超宗亦不数襄阳。

  十年劈出血肝肠,今日新硎何处藏。
  正显罩篱神变化,一双赤手舞风霜。

  解读如下:

  1 示襄藏蕴侍者

  何以称冒辟疆藏蕴侍者?

  藏蕴即蕴藏。

  先看“蕴藏”集解:汉刘歆《与扬雄书》:“一代之书,蕴藏於家。”《诗大序》“在心为志” 唐孔颖达疏:“蕴藏在心,谓之为志。”清刘大櫆《祭左茧斋文》:“凡所蕴藏,百不一试。”

  方以智尊称冒襄为藏蕴侍者,有三层意思:

  一、他们有共同的大志,反清复明。 此大志须蕴藏于心。

  二、形势发展至今,反清复明,几无可能。所以不能轻举妄动,“凡所蕴藏,百不一试。”

  三、但是此心志绝不能消失,绝不能死亡,必须蕴育出精神生命,精神成果。以一部惊世骇俗的《红楼梦》,来表达反清复明的情感和思想。

  2 石头引汝吸西江

  石头指《石头记》。吸,就是汲取。西江,一来自《庄子》“激西江之水”;二来自唐诗“西江之水上天流”。另外,也指江西,方以智所在。

  这句话首先是说,《石头记》使得冒辟疆付出全部的才华学识,人生智慧和人生资源。

  其次是说,冒辟疆来到江西求助方以智,与方以智讨论著作事宜。

  3 日用吾谐何处藏

  来自庞蕴禅诗:“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禅诗运用了黄檗禅师典故。有人问黄檗禅师怎样才是神通变化?黄檗禅师回答:“你每天二十四小时,治事待客,上下应酬,哪一个不是神通变化呢?”方以智引用庞蕴禅诗及黄檗禅师的故事,说明《石头记》所写是日常人生,但是其中蕴藏的是惊人的题旨,所谓微言大义。

  4 看破漉篱还可卖

  漉篱指的是篱笆柴。宋朝陆游《炊饭》诗有“欲作明朝计,还须卖漉篱”句;宋朝叶适有“昔庞蕴夫妇,破家从禅,至卖漉篱自给,男女不婚嫁,争相为死”的佛教故事。

  这里表面是说从禅故事。其实密码藏在陆游诗句“欲作明朝计”里。方以智告诫冒辟疆,“明朝计”必须看破,漉篱不必卖了。反清复明的地下行动不要坚持了。

  5 超宗亦不数襄阳

  超宗是佛家语“绝相超宗”。“绝相”,就是要你,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自相,不取相,不他相。就是要你无分别之心,比如什么我是佛你是魔等等。“超宗”,就是要你,不要存有宗教门派的世俗观念。无分别之心,要静心修炼,而不是把心力用在发展宗教门派势力上。

  襄阳,一、位居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建制28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养育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三国名士庞统,“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刘秀等英雄,以及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张继、杜审言、皮日休,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东方圣人释道安等一大批名人。方以智这里主要是以襄阳指代军事斗争。

  方以智借用超宗佛家语和襄阳典故,嘱咐挚友不要再分心于武装斗争,地下活动。安心静气,全力以赴,创作好《石头记》。

  6十年劈出血肝肠

  这里方以智说的是为写《石头记》,他们已经花费了十年功夫,收集素材,构思主脑,拟出架构。这部书,是明亡纪事,字字血,声声泪,杜宇啼出血肝肠,来之不易。

  7今日新硎何处藏

  新硎出自《庄子·养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

  已经十年劈出血肝肠,但是刀刃还象新磨出那样锋利。那么,好好缮刀而藏之吧。这里方以智再次嘱咐冒辟疆,保存自身,保护才华,安静隐蔽的继续创作。

  8 正显罩篱神变化

  罩篱,即笊篱。笊篱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汉族传统的烹饪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在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即过滤、筛分、沥水。

  罩篱的神奇变化就是留物沥水。

  9 一双赤手舞风霜

  一双赤手在风霜中舞动,就能如同笊篱沥水留物一般,无中生有。这就是文学艺术创造的神奇之处。就是写作的奥妙。

  这里方以智是盛赞冒辟疆的创作才华。

  现在我们读《再用前韵答友人》,感觉大不一样了吧?

  求曹独苦怅哀鸿,忍见离群自昔同。
  最不可忘惟夙夜,从来难画是飘风。
  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
  我自与君联旧好,肯随蓬梗逐西东。

  首联,是说看到方以智逃禅,求学曹洞宗,孤独清苦,不由惆怅不已。我不忍心见到你如离群哀鸿,就像过去一样。

  方以智早先栖身南方山林。顺治七年方以智去昭平仙回山“披缁为僧”。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终于被清兵搜出。清帅反复逼降无效,最后听任方为僧。方以智于是去梧州,在梧州云盖寺居住两年。至顺治九年八月,偕同施闰章至庐山。

  顺治十年元旦,回到桐城浮山白鹿湖见到父亲方孔炤。就在这年,他重去离别十年的金陵,皈依天界寺的觉浪道盛法师。方以智“闭关”于金陵高座寺的看竹轩。这期间冒辟疆前去会晤过。方以智也到冒辟疆的水绘园访问过。后来去江西青原山。

  二联,第一句说最不能忘的是密室交谈的夙夜。第二句就是对应方以智开示诗尾句“一双赤手舞霜风”。艺术创作,无中生有,这是最难的事情。

  第三联乃全诗关键。“石能言语终须白,血化精魂叫亦红。”

  文学创作,怎么样无中生有呢?关键是有情感有思想。深厚的,不能自已的情感;深刻的,直指人心的思想。还要有活灵活现的人物。《石头记》得以成功,终须主角是美玉,是晶莹剔透的“白玉”。我的董白,正乃其人呀。

  血化精魂,千红一哭,痛悼无数的大明的杰出儿女。所以叫《红楼梦》,纪念朱明江山。

  第四联,是写出自己和方以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

  上句里的“联”,是指两人同年生,被当时人称赞为珠联璧合。两人不仅是复社同盟,更是情感超过骨肉的知己、弟兄。冒辟疆写给方以智的另外一首诗中有“齐年当日称联璧”句,可以参证。

  下句说,请你放心,我一定不会改变心志,为了功名利禄,如同飘蓬,随人西东。我一定会把《石头记》最终写成,流布后世。

  这是冒辟疆创作《红楼梦》的铁证!方以智是冒辟疆创作此书的最重要的合作者。当然,后来还有好多合作者,但都不如方以智重要。

  二、第二个铁证,《竹关》唱和诗

  《竹关三年炉碳中辟疆道兄甲午秋圆光伸叙再生事讵意两各终天耶山中言念遣儿过水绘庵书此寄泪》(署名:栾庐无可知,《冒辟疆全集》1088页)

  弹指何论二十年,竹关出手更凄然。
  今伤两地风吹木,影对三生水是田。
  漫说白毫藏兔窟,各教黄口弄狮弦。
  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

  顺治十四年秋(1657年),冒辟疆讲学金陵,大会亡明志士之后。 “丁酉秋日,父执冒朴巢大会世讲于白门。”(方中通《陪诗》)此时方以智于合山庐墓,写诗遣儿子方中通交给冒辟疆。

  研究者多认为,这是方以智鼓励冒辟疆,以会盟讲学的形式多多投入救明地下活动。其实恰恰相反。方以智已凄然告诉我们,地下活动必然徒劳。他念念在心的,是那部《石头记》。对照冒辟疆答诗来读,将会更加清楚。

  首联,二十年,指南明江山的寿限。弹指一挥,灭掉了。不要再论,论之只有伤心。竹关出手,是指冒辟疆去方以智闭关的高座寺会晤时,两人定下来写作《石头记》的计划。那是无法拯救大明之后的退一步打算。以文字抗争,用血泪熔铸一部书,永远流传,永远不死。这种出手正是凄然的。这时定约,到后来青原开示,正好时间是十年。

  “今伤两地风吹木”,两层意思。明面是写两人都伤心,都死了父亲(“讵意两各终天耶?”)。两人互相惦念。暗面是说《石头记》女主角名字,林。“影对三生水是田”,也是两层意思。明说的是父子生死,以及两位挚友的生死情缘。暗说的是《石头记》里人物的前世今生缘。三生石典故,尽人皆知。风吹木,是描绘方以智在山里庐墓的气氛;水生田,是暗示水绘园的环境。林黛玉,应该是水绘园的产物。

  第三联,“漫说白毫藏兔窟,各教黄口弄狮弦。”四层意思。明面,一是说,做隐士,狡兔三窟。白毫,是白毫子,汉隐士。二是说,给青年讲佛法。暗面,一是说,将写作的笔墨纸砚藏好,也就是将《石头记》藏好。白毫,是毛笔。二是说,你在金陵会盟讲学,也是号召青年树立节气,誓死不投降清朝。

  第四联,“一场翻尽关山曲,痛杀人间不许传!”也是两层意思。明面,说冒辟疆慷慨激昂的讲学,犹如唐代诗人著名的关山曲,激荡人心。(《关山曲》 唐马戴诗:1金甲耀兜鍪,黄云拂紫骝。叛羌旗下戳,陷壁夜中收。霜霰戎衣月,关河碛气秋。箭疮殊未合,更遣击兰州。2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勒兵临汉水,惊雁散胡天。木落防河急,军孤受敌偏。犹闻汉皇怒,按剑待开边。)可是,只能悄悄的结束,不能公开,痛杀人心。事实如此,金陵盟会所有参与者,所作诗文,竭尽隐晦。暗面,是说,《石头记》这一奇书,犹如一部檄文,直指人心。但是现在还不能公开,不能流传。只能暗中蕴育,暗中创造。虽然痛杀人心,然而无可奈何。

  现在对照冒辟疆和诗。

  《无可师栾庐闻先大夫讣音特遣嗣君方田伯垂唁答和原韵》(冒辟疆,《冒辟疆全集》195页)

  竹关分手又三年,风木衔悲共惨然。
  (师自庐山还白下,甲午秋,晤于竹关圆牖)
  在世只教心化石,于今谁信海为田。
  焦先已托蜗牛寄,刘峻空论燥湿弦。
  令子长才能过我,鹤泉猿树句应传。

  第一联无须解读。

  第二联是全诗关键,暗语惊人。明面是说,伤心过度,心化成石,麻木了;谁还相信什么前世今生。暗面是说,我在世每一天,心中所想,就是《石头记》,我每天都在心里酝酿,将心血化成《石头记》;我哪里还会天真的幻想,沧海变桑田,大明能复活。

  第三联,用两个隐居的古人的典故,来说明自己已经决意隐居,在水绘园里写作《石头记》终老。

  焦先,汉末隐士。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传说死时百馀岁。《魏略》云:“焦先及杨沛,并作瓜牛庐,止其中。以为‘瓜’当作‘蜗’;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 (《三国志·魏志·胡昭传》裴松之注引)

  刘峻,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以注释刘义庆《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为当时人所重视。其文章亦擅美当时。但是由于萧衍的忌恨,刘峻虽为萧秀征为荆州户曹参军,最终却选择了以金华山为栖地的归隐之路。他一方面设帐授徒,一方面筛选收集自己的文章,并写成一篇《自序》总结他的一生。

  在他死后,他的学生私谥为“玄靖先生”,作品亦不胫而走,影响深远。

  关于“燥湿弦”,不知所自。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有:“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风流俱善价,惬当久忘筌。”大概指刘峻空有才学,能“音知燥湿弦”,但是只能空论,不能实践。

  第四联,是对前来吊唁的方公子的称赞。

  三、其他几首诗歌略读

  1冒辟疆两首

  《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以诗示余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韵和寄》(冒辟疆,《冒辟疆全集》194页)

  历尽中原破衲身,竹关坚键识前因。
  庚生至再留今我,万死濒仍见古人。
  朱岳有怀煨茧芋,青林无发岸纶巾。
  齐年当日称联璧,犹记来游共抚尘。

  《无大师掩关高座客秋相见后书诗示余末云与辟疆别十六年矣辟疆有回生一录而余则九死因问何以生还答此诗追忆游天如勒卣维斗子一伯宗次尾超宗敬夫诸子无不死人生当受用死字此天地钻鎚之恩不可辜负也今夏无忝重过白下因倚韵和寄》(冒辟疆,《冒辟疆全集》153页)

  忆昔崇风烈,惟君致上卿。
  导王追贾傅,移孝似申生。
  患难相始终,功名见重轻。
  练身归法海,融铁作金城。

  这两首诗均作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秋。顺治十二年(1655年)夏托赴金陵的戴移孝携交方以智。两首诗写冒辟疆对方以智的崇敬赞颂以及自己和方之间的深挚情感。

  2方以智一首

  《辟疆道兄有水绘庵林木蓊郁石浪澄泓充栋其间何今古耶尝忆历阳戴敬夫称碧落道人为建庵桥西额曰碧落庐此故人心即苍天眼异时椰栗相寻挂瓢有分因图仿佛不觉出声肯一和之是亦茎草问答也时丁酉春日》(署名:弘知,《冒辟疆全集》1100页)

  懈留一曲水龙吟,碧落传来墨迹深。
  两字久翻天上影,半闲题出故人心。
  全家浪里船如铁,依枕潮来剑有音。
  此调绝时风正起,伯牙还抚没弦琴。

  顺治十四年(1657年)春,方以智访水绘庵碧落庐,作画并赋诗。

  3杜濬为碧落庐和方以智两首

  《辟疆同盟水绘庵余旧游地也近于其中为亡友结碧落庐无师为之图系以诗嘱余和之每苦不暇暇即愁耳今春忽得二章一和无可师韵一自拈时又苦绕树之忙聊命儿子录白纸奉寄兼慰近怀》(黄岗杜濬于皇,《冒辟疆全集》1101页)

  十年幽泛几沉吟,闻道为园今更深。
  碧落方求人外友,青天宁负夜来心。
  (谓其于董姬)
  风波彼岸坚扃户,竹肉吾徒老嗜音。
  流水洋洋谁绘得,临风遥与一开琴。

  万事慵来每忆君,幽栖又占许多云。
  交游得力非胶漆,笔墨虚心让水文。
  罗屋秋灯书漫卷,竹房春梦酒微醺。
  向时范蠡船无恙,虾菜应须岁岁分。

  方以智杜濬此三首诗皆为碧落庐而作,很是难得。号为“碧落道人”休宁戴敬夫,善诗文,有气节,是冒辟疆的好友。戴拟建碧落庐未果。明亡时,戴绝食而死。冒辟疆敬其为人,缅怀其志,在水绘园造碧落庐,让戴之子戴本孝居住。本孝,号鹰阿山樵,是清初画家,能写诗,擅用干笔焦墨,工山水,丘壑不繁,意境枯淡,他离开水绘园后上了黄山,以布衣终老。碧落庐则成为僧人晨夕击罄敲钟、焚香念经的佛地。

  方以智诗里“全家浪里船如铁,依枕潮来剑有音。此调绝时风正起,伯牙还抚没弦琴”和杜濬诗里“碧落方求人外友,青天宁负夜来心。风波彼岸坚扃户,竹肉吾徒老嗜音”似都有深意。当时,台湾有所动作,以冒辟疆为中心,聚会水绘园的明遗民,估计心里都很兴奋。故而方以智说“依枕潮来剑有音。” 杜濬说“风波彼岸坚扃户。”另外“青天宁负夜来心”一句,杜濬特意加注:“谓其于董姬”,似乎也是欲盖弥彰。我以为不仅仅是指对董小宛本人,也指冒辟疆以小宛为模本创作《石头记》。青天当也不会辜负冒辟疆每天深夜蝇头小楷数千字的艰苦劳作。

  4方中德冒辟疆唱和

  《乙未冬奉家大人命候巢翁老伯于水绘庵残腊阻兵邗上不及走谒读伯氏小三吾唱和集特咏寄怀兼致其年无忝及令子谷梁青若》(桐城方中德田伯,《冒辟疆全集》1089页)

  北风栗烈阻云烟,腊月严霜各一天。
  游马未逢来日会,担囊先讽苦寒篇。
  缁衣策杖知何地,白下班荆忆昔年。
  三复三吾缃帙句,侧身东望洞庭边。

  《田伯到邗以兵阻未过寒庐有读小三吾倡和篇见怀佳什次韵寄酬》(冒辟疆,《冒辟疆全集》195页)

  凤阁晨游成绝地,鲤庭趋对又终天。
  尚多君念枫江句,敢向人称秋水篇。
  (余小三吾四面环水)
  朱亥乐游屠肆日,贾生愁说洛阳年。
  茅亭几曲迟玄对,不道风烟阻日边。

  这两首唱和,作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那一年,很多人来水绘园小三吾亭唱和,方中德阻于邗江,遥寄和诗。冒辟疆欣然酬谢。

  2016.11.12.深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良苑 > 《红楼梦》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0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梦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遮天大王+活龙凤凰+雌凤+雄凰+雏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雌凤====王熙凤//魏忠贤
雄凰====贾宝玉//武则天//武曌。
凰,女王。潇湘馆【有凤来仪】---凤凰---女王为凰---武则天//武曌---朱慈炤//朱厚照【明武宗】---双悬日月照乾坤
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遮天大王===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后

文水县,谐音文宣,
红楼梦里最诡异的一件事:贾宝玉竟然也是一只凤凰!
赖晓伟重评石头记2018-08-15 18:07




--悼红轩重忆红楼梦★脂砚斋再问石头兄--
“踢馆函”扔在“中国红学会”已第162天;“约战函”扔在“北京曹雪芹学会”已第104天。







前面提到贾府里的王熙凤、贾元春、李纨、林黛玉、贾探春和贾迎春等等,全部都是凤。今天这里要说的这只凤有点特别,因为他是男人,恐怕无人敢相信。
原来贾宝玉竟然也是一只凤?天下竟还有此等奇事?且慢,这绝非无稽之谈,而是证据确凿!


在第十五回秦可卿的丧礼上,四大郡王捧场设路祭。随后,贾政与宝玉拜见了北静王。北静王因见贾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就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甲戌侧批:妙极!开口便是西昆体,宝玉闻之,宁不刮目哉?]未可量也。”
凤雏:小凤凰。比喻年少而将有作为的人。三国的庞统就有“凤雏”之称。


这是贾宝玉第一次被称之为“龙驹凤雏”,白纸黑字。砖家认为:是作者一贯的用俗语瞒天过海之障眼大法。【韵会】“雄曰凤,雌曰凰”。有古诗证:“凤兮凤兮求其凰”。这么说,贾宝玉被称之为“凤”也不算为过。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巧合而已,牵强附会罢了,证据还不足够。那么作者接下来赤裸裸地当着你的面,直呼贾宝玉为“凤凰”。你是否还依然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呢?


请看《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王熙凤生日那天,贾宝玉撒了个弥天大谎,说是北静王的爱妾没了。实际上偷偷跑到郊外的水仙庵,祭奠金钏。祭奠回来,贾宝玉赶紧去赴宴。
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宝玉忙进厅里,见了贾母王夫人等,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


平地一声雷,两个“凤凰”莫名其妙地从天而降,让人觉得很突兀。这是作者赤裸裸地当着你的面,直呼贾宝玉为“凤凰”。
在玉钏儿第一个“凤凰”文字之后,庚辰本意味深长地夹批道:“是平常言语,却是无限文章,无限情理。看至后文在细思此言,则可知矣”。那么何为“无限文章”?何为“无限情理”?似乎暗藏无限玄机?


有人说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比如:天子登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叫凤邸;天子所乘坐的车驾叫凤驾,天子的诏书叫凤诏等等。所以贾宝玉被称为“凤凰”,实际上暗射贾宝玉是天子!


不过,砖家认为也有可能暗射“贾宝玉也是交泰殿里的一只凤”,他是“清25宝”的化身。无论哪种猜想,贾宝玉确确实实是贾府里一只货真价实的凤凰,这一点不再有任何疑问了!
这事,我还没彻底想明白,不知你想明白了没?
作者:赖晓伟。《红楼梦》的作者其实是康熙的孙子:爱新觉罗·弘暟!

举报/反馈



大家都在搜
红楼梦里最诡异的人红楼梦背后的恐怖秘密红楼梦十大诡异细节红楼梦隐藏的恐怖秘密红楼梦的恐怖真相红楼梦里宝玉的玉到底是怎样掉的

评论 26






发表













原创 《红楼梦》里,凤凰是指哪两位,有什么特殊地位? 2020-07-06 20:38

作者:韩雪丽
贾府的凤凰是哪位,宝玉当然是一个,另一个是凤姐。
(一)宝玉和凤姐的特殊地位
宝玉是贾母的心肝,是王夫人的命根子,是贾政望子成龙的希望,所以身份特殊,人家衔玉而生,有一个不凡的来历,吸引了北静王要看玉,这宝玉身上,有一层光圈。
后来元春封妃,他可是正经的贵妃亲兄弟。
那凤姐呢,王家的千金嫁到了荣国府,可是贾赦这一房的长媳妇,如果贾琏正常袭职,凤姐就是未来的三品诰命夫人。
(二)凤凰遇劫记
赵姨娘忌恨宝玉挡了贾环的路,要把家私给贾环,就要扳到贾宝玉,又怨恨凤姐素日欺压他们母子,其实凤姐对贾环倒还公平客观,对赵姨娘是有些故意打压。
于是被贾宝玉的干娘马道婆调唆,花五百两银子,让马道婆施法,于是凤姐宝玉双双病倒,人事不知,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合府在乱,赵姨娘欢喜异常,以为可以搬掉两座大山,如果赵姨娘素日行事,还算让人同情。
可这次事件,却可知此人狠毒,不次于凤姐,在狠毒上,和凤姐一样,为了各自的利益,是没有底线。
两个凤凰病倒了,自然让大家担忧,贾母王夫人平儿,自然是最关心的,此时,贾政听于天命,不再奔忙,到是贾赦忙着寻僧觅道,百般忙碌,贾政相劝,贾赦不理,这兄弟二人,一直如此。
凤凰到底不同于凡人,于是有人相救。被宝玉自己的通灵宝玉所救。
这一场劫数,是宝玉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厄运,他不知道的是算计他的,一是庶母,一是干娘,真真是让人心寒。
都和宝玉有某种关系。
凤姐纯粹是因为素日张狂,让赵姨娘怨恨,二人并无利益冲突。马道婆明明是宝玉的干娘,却为了五百两银子,害死自己的干儿子,最是没底线。
经了这次事,感觉上凤姐是怀疑赵姨娘了,后来无故扣了姨娘丫环一半的月钱,说是外面帐房的事,其实是凤姐在报复赵姨娘,她生日凑分子,故意扯上赵姨娘周姨娘,还说她们有钱白天送别人。
似乎凤姐是知道此事。后来赵姨娘的小丫环小鹊,给怡红院传递消息,应该也是王夫人授意,她在赵姨娘身边安排了人,也是怀疑了赵姨娘,没有家贼引不来外鬼,赵姨娘是外鬼。
【作者简介】韩雪丽,石家庄人,热爱诗歌,有作品发表在《写乎》《作家荟》等刊物。

贾宝玉被比喻为活龙凤凰,他影射的原型人物是谁?2022-04-25 09:54:12 来源: 青溪话红楼  举报

分享至



《红楼梦》贾府影射的是皇宫,这是许多朋友已经意识到的事情。贾府豪华奢侈,从装饰装修到吃穿用度等各方面都彰显着与众不同的富贵气象。
荣国府荣禧堂内挂着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比为真龙天子。故宫太和殿是龙最多的一个殿,太和殿的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既然荣国府影射皇宫,那男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份是什么呢?
贾宝玉在书中多次暗示他的身份是皇帝,体现在以下方面:
贾宝玉是“龙种”“活龙”
1
贾府私塾中都是“龙种”
《红楼梦》第九回:宝玉和秦钟到贾府学堂上学,书中写道:
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家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
作者巧借俗语,点出“学中”诸多子弟都是“龙种”,那宝玉也是龙种无疑。所谓“龙种”,就是皇帝的“种”,那家塾里的子弟都是皇帝之“种”。
2
平定叛乱
第二十五回,马道婆和赵姨娘聊天说起贾环和宝玉,书中写道:
赵姨娘听说,鼻子里笑了一声,说道:“罢,罢,再别说起。如今就是个样儿,我们娘儿们跟的上这屋里那一个儿!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


甲戌侧批:
[赵妪数语,可知玉兄之身份,况在背后之言。]
脂批已明确告诉读者宝玉是何身份了,就差明说他是皇帝。程高本上却把“也不是有了宝玉,竟是得了活龙”这句最重要的话删去了,可见,程高本的出版充满政治意图。
第四十三回,王熙凤过生日,宝玉却溜出府去,带着茗烟到水仙庵去上香,书中写道:
“那老姑子见宝玉来了,事出意外,竟象天上掉下个活龙来的一般,忙上来问好,命老道来接马。”
《红楼梦》中数次点出宝玉是 “活龙”、 “龙种”,脂砚斋明确指出“赵妪数语,可知玉兄之身份”。这已经明白无误的告诉读者宝玉是皇上,所谓“活龙”比喻当今皇帝。

宝玉是“凤凰”
第十四回,贾宝玉在秦可卿路祭时拜谒北静王,北静王夸赞宝玉“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四十三回,宝玉从水仙庵返回家后换上华服,原文写道:
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


……“宝玉忙进厅里,见了贾母王夫人等,众人真如得了凤凰一般。”
庚辰双行夹批:
[是平常言语,却是无限文章,无限情理。看至后文在细思此言,则可知矣。]
批书人脂砚斋提醒我们细思什么?
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如:帝王居住的楼阁叫凤阁龙楼;古代帝王登位前所居住的宅第叫凤邸;帝王诏敕用纸叫凤纸;天子的诏书叫凤诏;帝王所乘坐的车驾叫凤驾,等等。
凤凰分雄雌,凤为雄,凰为雌;如果使用“凤凰”一词,则“凤”是皇帝“凰”是皇后;如果使用“龙凤”一词,则龙比作帝王,凤则用于皇后。
宝玉被称为“凤凰”,暗示宝玉的身份是皇上。
贾宝玉衣着打扮
书中描写:宝玉头戴嵌宝紫金冠、眉勒二龙抢珠金抹额、身穿“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的褂子,“外罩石青貂裘排穗褂”。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秋香色是清廷皇帝、皇子专用的颜色,载明于实录,臣民不许僭用。《清史舆服志》二注,皇帝“礼服用黄色秋香色。”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中载: “ 初制,皇帝冠用东珠宝石镶顶,束金镶玉版嵌东珠带。
康熙二十三年,定……【礼服用黄色、秋香色、蓝色五爪、三爪龙缎。】”《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初制,皇子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十三颗镶顶,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大清会典》中规定:秋香色是皇贵妃以下,除了皇子,不许任何人穿戴的服色!
紫金冠的装束,有人说这是戏装,又有人说孙悟空曾经这样打扮。其实,乾隆行乐图给了我们很好的证据,见下图:


很显然,这幅图中的乾隆皇帝和几个皇子都是头戴紫金冠的。
贾宝玉“头戴紫金冠”的描写是真实的肖像描写,这是清朝皇帝的一种装束。
根据原著中以上细节,很容易就可以推定,贾宝玉影射的原型人物是一位清朝皇帝。
他究竟是哪一位皇帝,书中有没有交代呢?
我们继续解析原著:

宝玉的生日
关于贾宝玉生日的时间线索,分散于第五十五回至六十四回之间,下面是相关原文:
1
老太妃薨逝
第五十五回:
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第五十七回:
这日宝钗因来瞧黛玉,恰值岫烟也来瞧黛玉,二人在半路相遇。宝钗含笑唤他到跟前,二人同走至一块石壁后,宝钗笑问他:“这天还冷的很,你怎么倒全换了夹的?”“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此时已经进入春天,在春寒之时,且不该换棉衣。宝钗和岫烟都去看望黛玉,表明此时黛玉处于发病期,书中交代黛玉每逢春分秋分必犯嗽疾。所以这时候应该是阴历二月中旬。
第五十八回: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贾琏已备下年例祭祀,带领贾环、贾琮、贾兰三人去往铁槛寺祭柩烧纸。宁府贾蓉也同族中几人各办祭祀前往。因宝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


古代清明是阴历三月初三,往前推二十一天,是二月十二日,这天恰恰是林黛玉的生日。这时候老太妃的灵柩还在大内偏宫停着,所以老太妃薨于二月十二日后几天。
第六十二回:
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原来宝琴也是这日,二人相同。因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象往年闹热。只有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还有几处僧尼庙的和尚姑子送了供尖儿,并寿星纸马疏头,并本命星官值年太岁周年换的锁儿。

林之孝家的忙进来,笑说:“还没睡?如今天长夜短了,该早些睡,明儿起的方早。不然到了明日起迟了,人笑话说不是个读书上学的公子了,倒象那起挑脚汉了。”


春分这天昼夜一样长,过了这天白天变长,夜晚变短。“天长夜短”说明宝玉的生日在春分以后。
清明节三月初三日,离送灵日不远。清明后没有几天,送灵去陵寝,一个月方能赶回,故此,贾母等人回到贾府应该是在四月初三日后几天。
在三月初三日至四月初三日这一个月的时间,贾府几乎全部出动给老太妃送葬。贾宝玉的生日恰恰在这期间,更巧的是,贾敬死在贾宝玉生日的夜里。
2
贾敬宾天
第六十三回:
尤氏也不听,只命锁着,等贾珍来发放,且命人去飞马报信。一面看视这里窄狭,不能停放,横竖也不能进城的,忙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日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且说贾珍闻了此信,即忙告假,......贾珍父子星夜驰回......贾珍忙说了几声“妥当”,加鞭便走,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一日到了都门,先奔入铁槛寺。那天已是四更天气,坐更的闻知,忙喝起众人来。


从京都到皇陵来回需要十来天的功夫,尤氏计算贾珍等人需要半个月才能回来,因为贾珍等人随皇上为老太妃送葬,接到家里报丧之后,立刻请假,得到皇帝谕旨同意才能赶回来。
贾珍等先于贾母等回到家中,也就是贾珍等人于四月初三之前到家。
第六十四回:
话说贾蓉见家中诸事已妥,连忙赶至寺中,回明贾珍。于是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并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
综合以上过程,三月初三日后几天贾珍等人去皇陵送葬,本来应该四月初三日后回来,因为贾敬死他提前回家,择定“初四日”请灵柩进城。


这个“初四日”只能是四月初四日。
贾蓉回来后,当日赶回家中料理相关事宜,连夜准备各项用具,安排妥当,选定初四日进城。这个过程时间安排非常紧凑,所以贾珍贾蓉是四月初三日到达的。从贾敬宾天到他们回来是十五天时间。
四月初三日向前推十五天,是三月十八日。
这样,贾敬死亡日期就是三月十八日。故此,贾宝玉生日是三月十八日。
《红楼梦》中主子们的生日过两天,前一天是寿日。也就是说,贾宝玉在三月十七日先庆祝了一天,晚上在怡红院开夜宴玩了猜花名的游戏。第二日三月十八日,是贾宝玉生日正日子,贾敬在十七日夜里首庚申的时候死亡,十八日被发现。
结论
贾宝玉是康熙皇帝
三月初八日是哪位皇帝的生日?康熙皇帝。
所以,贾宝玉原型是康熙皇帝。


皇帝的生日满朝都要庆贺,这个日期在当时太敏感了。封建社会皇帝生日称万寿节或千秋节,那是要普天同庆的。
如果作者写明贾宝玉生日是三月十八日,那等于宣告贾宝玉就是康熙皇帝。所以,作者绕了这许多弯子,借两个葬礼来推演贾宝玉的生日。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严重抗议:
贾宝玉这个角色被描述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二年,除鳌拜、削三藩、定西北、收台湾;刻《佩文韵府》、编《全唐诗》、制《康熙字典》、记《几暇格物编》。他可谓是文治武功皆全的皇帝,怎么能说他无材补天呢?说贾宝玉是康熙皇帝,简直一派胡言。
要论证这个结论不是胡说,一言半语自然不行。这里只提一点:荣禧堂内悬着一幅墨龙大画,康熙皇帝恰恰有一幅这样背景的画像留下来了。


再来一张墨龙大画


南怀瑾说过:“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也许,小说《红楼梦》和某些历史,恰如《风月宝鉴》的正反面。一面风光,一面残酷;一面真实,一面虚假。
正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欲识宝玉真面目,致知几暇格物编。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5薛崇高&周后+薛崇悊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十六祖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大业斯成+ 由斯成大业,尊父为帝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唐纪

唐高祖即位,策马收隋疆。 曾因讨突厥,恐祸来相伤。 其子劝父意,乘乱效翦商。

一鼓而西往,豪杰悉来降。 由斯成大业,尊父为帝王。 父老太宗继,天下为一宇。

发狱出死囚,开宫放怨女。 饥人卖子孙,分金赐其赎。 亡卒有遗骸,散帛收归土。

烧药赐功臣,杀身思报补。 吮疮抚战士,衔恩铭肺腑。 竭力劳万民,民各得其所。

委政问大夫,商议共裁处。 踏雪破匈奴,栉风灭夷虏。 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

胡越共一家,习文不习武。 开馆召贤儒,讲论文章祖。 学士十八人,同把朝纲辅。

作乐宴群臣,尝为七德舞。 魏征为丞相,治国如安堵。 定乱不言功,帝独称房杜。

惟献大宝箴,谏臣张蕴古。 传位立高宗,政由李义府。 废正皇后王,宠立昭仪武。

鸩杀太子弘,因为耻其母。 唐祸自此萌,朝纲归女主。 中宗皇帝立,却被武后废。

谪为庐陵王,而复立其弟。 后名武则天,临朝自称制。 淫乱无所规,宠爱僧怀义。

昌宗张易之,出入皇宫里。 内臣不敢言,外人以为耻。 李敬业起兵,直入京城地。

越王贞亦起,同救唐宗室。 谋复立中宗,忤触武后肺。 大杀唐子孙,改国号周氏。

若非狄仁杰,唐室绝后裔。 中宗复为帝,人道再出世。 宠用帝后韦,专权秉朝政。

与武三思通,对围博陆戏。 人告韦后淫,帝怒而被弑。 睿宗复临朝,重把三纲理。

姚宋总枢机,内清而外治。 帝立又三年,禅位居闲第。 唐明皇登基,左相姚元之。

宋璟为右相,中外乐雍熙。 韩休九龄继,帝范不逾规。 明皇后奢欲,宠爱杨贵妃。

贵妃内淫乱,禄山养作儿。 昼夜居宫掖,帝心无所疑。 丑声闻于外,黜职任边夷。

负恩而造反,举寇犯京师。 六部军不发,帝惧出城西。 贵妃赐帛死,禄山兵始归。

奸臣李林甫,养祸乱邦畿。 忠臣颜杲卿,许远与张巡。 舍身讨反贼,死节报朝廷。

三十六大将,同死睢阳城。 禄山僭称帝,将用史思明。 禄山被子弑,思明被子刑。

父子相杀伐,其党自完尽。 肃宗居朝廷,否极泰将升。 郭子仪入相,中外自清平。

 李克弼继相,守法犹准绳。 兴衰如转毂,世否遇谗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2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3-04-05薛孔训//薛诚德//薛文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莫逆之交+薛季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薛季宣(1134—1173)生。

公元1134年 本年
薛季宣(1134—1173)生。
吕祖谦《薛常州墓志铭》:“公讳季【朱三太子】宣【薛文宣字宣子】,字士龙【皇四子】,起居之子也【朱之子】。起居学于胡文定公安国,而雅为赵忠简公鼎所厚,其立朝皆有本末。最后奏丞相桧建与虏和,起居自殿坳直前,引义固争,反复数刻。中寒疾以卒,夫人胡氏亦继卒,于是公生六年矣。伯父待制收鞠之,任以官。公幼逮事过江诸贤,闻中兴经理大略,已能识之。喜从老校退卒语。得岳、韩二三大将兵间事甚悉。志尚荦荦【谱注诚德公负大志】,与常儿异。年十七,起从妻父荆南帅孙汝翼,辟书写机宜文字【谱注诚德公辟为府掾吏】。荆州善袁溉道洁,虚郡斋迎致之,公遂委己师焉……道洁语公伊洛轶书多在蜀,时同郡萧振方制置四川,乃往为其属。道洁期至蜀,授以书……调鄂州武昌令……当是时,诸公争知之,举辟交至,公一无所就,从吏部铨得婺州司理参军,召对,首言治体有本末,愿遴三公之选,责以进人才,张纪纲,延端直之士,与之讲问学,求治道……王枢使炎前在鄂,熟公治行,及是新得政,求助于公,公语之曰:‘上天资英特,群臣幸得遭时,乃忽略根本而奔走军旅之间,盖以仁义纲纪为本。至于用兵,请俟十年之后。’改宣义郎,知平江府常熟县。退待次,具区灊上。明年,复召审察,公固辞,徘徊逾年,乃就道,至则除大理寺主簿。是岁,江湖大旱,流民往往北渡江,边吏复奏淮北民多款塞者,虞丞相允文白遣公行淮西,收以实边……始公以乾道七年十二月至淮西,反命以明年之夏……光守宋端友,自上招集北归户一百十七,公至固始,验新民止五户,余皆保塞数年,端友混新旧户为一以幸赏,异时有以善马涉淮者,杀而要夺之。公亟亟具奏,端友有挟,人谓章且不下,语闻,上感悟,属廷尉治。方穷尽,端友以忧死,习为谋者皆竦。而虞丞相始不乐公矣,故为多端縻公,以缓其归。或迎说公见上盍少自绌,毋与当路者忤,公曰:‘上遣我视边,欲得利害之实。’卒极陈之……上是之。隆兴以来,经理两淮,受遣者且数十辈,发御府金缯,听施置自便,阅十年,鲜有当上意者。及公使事有绪,恨得公晚,道进宫二等,除大理正,侧席迟其至。故闻紬绎,奏著论荐,皆报可,闻者意公且用矣。居七日,出守湖州。入辞,语意恳到,上慰勉遣焉……初,陈亨伯割诸道留州钱输大农,号经制,翁彦国复附以总制,嗜进者竞裒敛以应赏格,已而遂定其多数为岁额。州用日削,而供亿稍饩,较军兴前五六倍,吏骩法擿抉无遗笔,犹廪廪不能给。至是户部令提点刑狱司以历付场务,一钱以上皆分隶经总制如式。诸郡被符,抟手无策,相顾莫敢先,公独言于朝……户部镌谯愈急,公争之愈强,台谏亦交疏助公,遂收前令不布。凡可以纾民力者,知无不言,如论和籴贾贱,请更平直,徙汰军宽州,添差隶郡者止今见员,后勿遣,函封相继,多格于有司。则以病谒祠,朝廷惜之,却其请。至八九,知不可夺,改知常州。未上,以乾道七年九月戊申卒于家,年四十【诚德一修谱载寿四十,道光谱给改过42】,官止奉议郎。娶孙氏。子沄,补太学生。公之殁,其友张淳治丧,程以古礼,公配孙夫人以顺听不违,里中观法焉。十二月壬申葬于永嘉县吹台乡慈湖之原……公之学既有所授,博览精思,几二十年,百氏群籍,山经地志,断章阙简,研索不遗。过故墟废垄,环步移日,以验其迹。参绎融液,左右逢源,凡疆里卒乘,封国行河,久远难分明,一经公讲画,枝叶扶疏,缕贯脉连,于经无不合,于事无不可行。涖官随广狭默寓之于簿领期会之间,其所部吏曹经时而不知公为儒者也。平生所际文武之职不同,未尝为町畦崖岸,而去就从违之际,守义不可夺。言兵变化若神,而在朝每以不可轻试为主,所见疏快轩豁。潜察之,自律严饬。虽倥偬,札翰正楷,无一惰笔。少年豪举,既知学,销落不留,省其私泊如也。其为人平实质确,本于简易,行于敬恕,而坚志强力又足以充践之。善类方共倚属公,而公则死矣。 《诗》、《易》、《春秋》、《中庸》、《大学》、《论语》皆有训义【谱注孔训吕祖谦吕东莱叚才之叹//天赐其才不假其年】。他所论著,若《九州图志》之属,稿方立而未就也。岁在壬午,先君子守黄,公夹江为令,归以公所为语某,固已矍然自失。后十载,乃识公于朝,一见莫逆如故交。其葬也,张淳既志其圹,沄复请诗以揭之。丧不能文,今既免丧不死矣,其可不为公一言乎!”


孔子,儒学宗师,谥号文宣王。
朱熹,朱子,理学【朱晦庵,隐居晦迹】【妙玉贾惜春为朱慈炤两次出家做和尚】
陆九明,气学,
薛季宣,德学【孔训&诚德】
张栻,岳麓书院,【朱熹朱晦庵、吕祖谦吕东莱、张栻为东南三杰。益阳谱隐写张栻,谐音庄四,庄烈帝皇四子朱慈炤】
宋代四大儒学宗师四人共同的的莫逆之交为吕东莱吕祖谦
红楼梦中贾宝玉影射的朱三太子朱慈炤,自喻大光明普照菩萨【{肇明}】、孔雀明王、遮天大王、老明公山子野【朱三太子】。。。民间的朱天菩萨即为崇祯帝朱由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19: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4薛诚德+三顾者,诚也,龙感于玄德之诚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朱三太子朱慈炤【雏凤清声+王仕元//庞士元//庞统//孔明孔雀明王诸葛亮】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雏凤清声的意思:


【成语】: 雏凤清声  雏的成语、声的成语接龙
【拼音】: chú fèng qīng shēng

【解释】: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出处】: 唐·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卧龙雏凤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卧龙和雏凤均是<三国演义>人物未出道时的雅号·分别是指三国蜀主刘备的二个军师诸葛亮庞统,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后常用于比喻没有发挥作用但却非常能干的,很有潜力的人·







基本信息
  • 本名

    诸葛亮,庞统

  • 别称

    卧龙;雏凤

  • 字号

    孔明;士元

  • 所处时代

    三国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

    琅琊阳都;荆州襄阳

  • 出生时间

    (181年);(179年)

  • 去世时间

    234年;214年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原文:

曰"雏凤坠地,卧龙升天",然不可得而知。汉室衰而未截,故天降能人以继之,假中山靖王之子以正汉室之名。否者,备一鱼市之徒何以登帝王之尊?玄德孔明元士因天而生也。卧龙凤雏共辅玄德,三国后必刘姓也,然汉室已衰,天存之而不久之,雏凤坠地亦天也,古人曰"天命不可违"是之也。

或曰,天既生亮,何以降统复坠之?卧者,未醒也,龙者,至尊也,故世人弗敢拂其七寸之鳞以醒之。然卧者,何时醒不可知也,入世与否亦不可知也,故降凤雏于世以备之。虽为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三顾者,诚也,龙感于玄德之诚,亦怜苍生于水火,故醒而入世。龙既醒,凤何用?故折之以翼,坠之以地。 "一得一失,天数当然"是也。

书曰:左龙右凤,飞入西川,雏凤坠地,卧龙升天,一得一失,天数当然,见机而作,勿丧九泉。又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世人不得解,吾掇一文以释之~~~

出自<三国演义》中有道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们的智慧、兵法、计谋让人佩服,以 他们作为游戏的题材,去感受成为一代智者的乐趣,那是一件 ... 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 的学者之一,擅长各种法术、兵法。民间有谣云:卧龙凤雏,得一可以安天下,定邦国。

在荆襄一带的谋士中,除了"卧龙"诸葛亮,第二就数有被人传称为"凤雏"的庞统了。就连他们的老师司马徽也曾断言:"得'卧龙'、'凤雏'其一者,可得天下矣!"

就上说,能够得到他们两个人之中的一个,就可以安邦定国,取得天下!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折叠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折叠庞统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于四川省德阳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1、6 共宗居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第六代,顺可仁可旻可三凤,为雏凤坠地,
第一代,诸葛孔明,卧龙升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06: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9薛真//真乃太虚之域YYX--10薛允佐渭水钟灵栗岗毓秀

YYX-16薛文宣//朱慈炤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作者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宣慈惠和,柔嘉维则。渭水钟灵栗岗毓秀】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宣慈惠和,柔嘉维则。全诗印衣铭原文_胡广古诗_古诗文网3
明明圣皇,旌以命服。
纡朱怀金,为光为饰。
迈种其泽,抚宁四国。
宣慈惠和,柔嘉维则。
克副帝心,膺兹多福。【{慈}】
登位历寿,子孙千亿。
宣慈惠和,柔嘉维则。作者
胡广
(91—172)东汉南郡华容人,字伯始。安帝时举孝廉,奏章为天下第一。拜尚书郎,五迁至尚书仆射,历仕司空、司徒、太尉,官至太傅,历安、顺、冲、质、桓、灵六帝。谦恭练达,处宦官外戚交互专政之时,为官如故,时谚讥为“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以附和梁冀定策立桓帝,封育阳安乐乡侯。卒谥文恭。 ► 胡广的诗


【宣显慈应真君】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9.4 钟家台 2020-04-27   |  133阅读  |  1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那么宝玉隐写的关老爷是谁呢?妖又是谁呢
  关老爷就是关夫子,第五十一回里争执宝琴的最后两首怀古诗时,李纨以“关夫子”作比的“小红”和“柳梦梅”!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将清朝的皇帝、官员和军队等一律称作“清妖”,不知道清初有没有“清妖”的叫法,但朱慈炤在他的《红楼梦》里就是将满清视为“妖”!
  “琅玕节过谨隄防”,其实就是宝玉朱慈炤对正在得意叫嚣的宝钗满清的警告:满清你别得意,我们的“关夫子”——反清复明的义士“小红”们和“柳梦梅”们正要磨刀霍霍斩清妖!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鸾鹤被古人视为仙禽,“鸾音鹤信”指来自上天的讯息。凝睇,凝目注视。
  宝玉朱慈炤凝目注视屏息等待的上天讯息是什么呢?
“鸾音鹤信”典出唐代罗隐的《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诗:
“鸾音鹤信杳难回,凤驾龙车早晚来。”
  原来宝玉等的是凤驾龙车!
  《红楼梦》中“凤”是黛玉,前一句“琅玕节”点明了“龙”即“竹”通“朱”,朱慈炤凝神等待是反清复明的好消息!
  “好把唏嘘答上苍”:等到了反清复明的好消息,我惊喜万分的答谢上苍,禁不住热泪盈眶、抽泣感慨。
  天齐庙的更大秘密
  《红楼梦》中的“天齐庙”大有寓意,第三回宝黛初见,需要注意的是黛玉入贾府一开始并未见到宝玉,因为宝玉“庙里还愿去了”,贾母心心念念的贵客来了,宝玉却是先还愿后才见黛玉,而《红楼梦》最后一回即第八十回竟然又写道宝玉“往天齐庙还愿”,“这天齐庙本系前朝所修,极其宏壮。”
  请看成书于康熙三年(1664)的今山东淄博市之博山区的《颜神镇志》, 其卷三《饗祀》记载了明崇祯十三年敕封泰山三位元君神号之事:“碧霞元君庙:在凤凰山顶。明季崇祯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敕谕道经掌坛官梁之洪虔贡香帛,前往东省泰山设醮,恭告行礼,加封群神:天仙圣母青灵普化慈应碧霞元君,眼光圣母慧炤明目元君,子孙圣母育德广胤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即俗称的“泰山娘娘”。“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是道教女神的尊称。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碧霞元君信仰始于宋代,明代中叶后大盛于华北,并扩展到长江和淮河以北。在明代,泰山女神出现了两个分身,这就是崇祯敕封泰山元君共三位的缘故。其实就是一位泰山女神的三个分身罢了。
崇祯十三年七月,田秀英的爱子五皇子朱慈焕被周后装神弄鬼的吓死,绝望无助的田妃开始持斋祈福,崇祯也因此斋戒。“皇五子薨,田贵妃遂茹素焚修,上亦为之减膳,于宫中大作斋醴,盖自是皇情少怿豫矣。 


十一月追封孺孝悼靈王,玄機慈應真君。禮科給事中李焻言:“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亂徽稱。”不聽。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顯慈應悼靈王,去“真君”號。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
  从时间上看,在五皇子死后两个月后的九月,崇祯派太监前往泰山敕封泰山女神——碧霞元君。 
  前面说了,自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后,泰山就获得了封号“天齐”,世人遂将泰山女神称“天齐”。淄川五松山有《天齐嬷嬷幢》,清王尔鉴撰,言:“余受皇恩,放青州令。有老者献文,乃状元张唐卿之手书也,名《孝义天齐嬷嬷幢》。文曰:《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八十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天齐嬷嬷就是泰山女神,“天齐”就是“碧霞元君”的别号!
  明代中期的宗教宝卷《玉女卷》中,介绍碧霞元君前身是“石玉叶”,“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时生”。但后来泰山娘娘的圣诞还是为四月十八。姓氏却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碧霞元君改姓为“田”!


《宝华山志》卷十三录清初的王概(生平约1645~1708年,与朱慈炤同时代人)的文章:“泰山之巅,用祀碧霞元君。或谓轩辕黄帝第九女,入山炼形飞升者,或谓州民田氏女,居黄花洞修真得道;或谓万汇生于东方,民生厥初,以母为主,泰东岳也,故祀元君。”到了明末清初,民间认为泰山娘娘姓田!

康熙与朱三太子(明朝朱三太子)

wangqiang2022bixu82021-10-15【草根者】97人已围观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五皇子朱慈焕,本来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这一误读与五皇子朱慈焕的“玄机慈应真君”的道号有关。下面趣古代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明朱由检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田贵妃生永王慈炤(四皇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悼灵王朱慈焕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庄妃、懿妃道号。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其时杨嗣昌剿匪缺饷,薛国观给朱由检出主意向贵戚借饷。周奎带头抵制朱由检的借饷。朱由检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五,年仅五岁的朱由检“绝爱之”的五皇子朱慈焕被借“九莲菩萨”之名活活吓死,朱由检放弃向贵戚借饷。
  朱由检十三年七月,“皇五子薨,田贵妃遂茹素焚修,上亦为之减膳,于宫中大作斋醴,盖自是皇情少怿豫矣。十一月追封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
  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满清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三太子”。朱由检十五年三月,田妃病情沉重,“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朱由检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后,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朱由检十七年(1644年),太子16岁,三皇子定王慈炯13岁,朱慈炤刚刚十二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朱慈炤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朱由检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区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太子最终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在大顺军中与哥哥定王失散,朱慈炤被闯王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菜叶网,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朱慈炤当时惟独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
  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炤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
  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慎重,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固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炤,是先朝的皇子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朱由检皇帝的后人,善待朱由检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朱三太子案的爆发使满清政府陷入两难之中,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4 18: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YYX--02*//YYX--11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允载时良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脂硏石頭記
脂硏石頭記
解剖音韵固体物理民法统计量子力學模拟电路实变函数拓扑解石頭記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閔予小子
閔予小子,嗣王朝於廟也。【嗣荣+朝杰】

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茲皇祖,陟降庭止。
維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閔予小子一章十一句。

訪落
訪落,嗣王謀於廟也。

訪予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
朕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
紹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訪落一章十二句。

敬之
敬之,群臣進戒嗣王也。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命不易哉!【】
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維予小子,不聰敬止。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薛昂己酉流年日出卯,月出酉+薛光】

敬之一章十二句。

小毖
小毖,嗣王求助也。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肇明允佐】

小毖一章八句。

載芟
載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彊侯以。有嗿其饁,思媚其婦,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驛驛其達,有厭其傑,厭厭其苗,緜緜其麃。
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

載芟一章三十一句。

良耜
良耜,秋報社稷也。

畟畟良耜,俶載南畝,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穫之挃挃,積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

良耜一章二十三句。【允载时良正】

絲衣
絲衣,繹賓尸也。高子曰:「靈星之尸也。」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史湘云}】

絲衣一章九句。


酌,告成大武也。言能酌先祖之道,以養天下也。

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時純熙矣,是用大介。
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載用有嗣,實維爾公。允師。

酌一章九句。


桓,講武類禡也。桓,武志也。

綏萬邦,婁豐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間之。【{薛文十五郎薛武四郎}】

桓一章九句。


賚,大封於廟也。賚,予也。言所以錫予善人也。

文王既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
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

賚一章六句


般,巡守而祀四嶽河海也。

於皇時周,陟其高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地震高岗+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薛真字资水}】
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发布于 2023-11-15 14:43・IP 属地河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07: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8薛祖璧+YYX--09薛方珹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方珹+薛祖璧字大玉】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绛珠仙草林黛玉===绛珠朱由检+仙草田秀英===神瑛侍者【朱慈炤亲生父母在天之灵】

贾宝玉二魂一体:绛珠仙子贾宝玉===绛珠+仙子====绛珠朱由检+仙子朱慈炤
明玉玺===绛珠【明珠】+通灵玉【传国玉玺//补天石】
补天石,高经12,十二代帝王,方经24【第24史】
12*24+巧姐7===288+7===295===1662-1368。老明
23*12+1宝玉药丸===276+1===277+===1644-1368老明+小明
大观园1643--1662===20年。【二十年来辩是非】

【百年之后】===亡!顽石===亡石//亡豕亡珠===真石隐甄士隐【神瑛//神瑛侍者】
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其中36500正是贾府兴衰时间
www.163.com 2022-02-04 22:10
红楼无闲笔,字字珠玑,补天石尺寸大小非同小可,36500正好是100年左右的时间,而贾府从开始到结束也就是百年,百年望族,毁于一块石头,成也石头,败也石头,这岂不就是古代封建社会集权制下的传国玉玺。

100年是一个定数,古人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富不过三代,三个30岂不就是90,九十就是旧事,也是救世,又云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在90上熬过10年,岂不就是100年,这时候大局已定,100年就是一个顺延和兴衰的数字。
现代人都讲究说二八定律,其实这个定律叫——三九十定律。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那是女娲娘娘修行的地方,在此修炼了五彩石头,好不容易将天补好,后来由于外来文明的破坏,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就有了如今地球西高东低的面貌,这是古人无法解释地壳运动下的遐想,非梦既幻。

古人云,天外有天,这就说明星球文明很早就被人类发现,补天其实就是一种尝试和创作,曹雪芹说女娲补天的石头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一共3650零一块,这些数字曹雪芹涵盖了很多古人的智慧,例如十二生肖、十二个月,十二天干、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地支、十二时辰等,清朝于共传十二帝,明朝共传十二世......
就连杜牧也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天文学中,很多数字和12、24、60有关。
古人云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一年365天,闰年366天,而补天用了36500块,恰恰和每年的天数相对于,这一年不是闰年,女娲娘娘每天补天100个石头,五种颜色24个,整整用了365天,将天补好,刚好圆满结束,五色均匀,五彩缤纷。

而那块丢弃的补天石头有两种可能:
1、女娲算错了,当年不是闰年,故而按照闰年多一天准备了补天石头。
2、丢弃的补天石头是模板,天都补好了,再也没有用处,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下。
这些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曹雪芹想告诉世人,自己也是个人才,且无法施展才华,只能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红楼梦》这部小说,有很多神话故事,其中主人公林黛玉就有前世的传说,有前世之缘的人选不光是林妹妹,应该说所有群芳,就连贾元春都在此修炼过,而群芳前世停留的这些地方特别神秘。
曹雪芹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恨天外、灵河岸、三生石畔......
这些地方不仅奇特和神话,而且梦幻和逍遥,可以说是外来文明存在的地方,曹雪芹猜不透黑洞到底存在不存在,但是他能够预知末世即将来临,必然变化莫测,如同毁灭,又如重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那块被女娲娘娘丢弃的石头,也是被一僧一道经历了毁容、再造,成为了一块美女,随着贾宝玉降临人间,在温柔乡体验荣华富贵,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并刻在石头上。等待着考古学者的发现,结果一个道人路过,见文思情,情不自禁,爱上了文章,也喜欢上了美女,从此放弃修行,坠入红尘,因梦而幻,因幻而梦,在红楼做了一个痴傻的情僧。

这个和尚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就是那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同时也是曹雪芹,有时候是脂砚斋,分身术的写法,这些红楼之人全是一块石头幻化而来。

《红楼梦》:隻立千古的“补天石”(下) 恶猪王520 2023-02-14 发表于新疆  |  11阅读  |  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周汝昌先生认为:“芹书全部结构包含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是为全书的六大关目。”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红楼梦》中道不尽的世态炎凉、悲欢离合,总是通过描写日常琐事来体现。诸如生日祭日、岁时节令,元宵节、中秋节、芒种节等,均是《红楼梦》网状结构中的重要事件线索。
元宵节、中秋节演绎了家族的兴衰起伏,而芒种节则参与婚恋悲剧的建构。曹雪芹将宝玉的生日设置在芒种当天,又以芒种节这一传统节日为平台,展现出小说的四个经典情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酒和妙玉传帖。让我们以《红楼梦》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物件为切入点,来感受红楼结构的网状之美。
网状结构之典型事件:以婚恋悲剧为例婚恋悲剧是构成纲领的三条主线之一,既有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也有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围绕芒种节,作者串连起“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两条线索,又令婚恋悲剧的主线(钗黛)和副线(湘妙)都得以呈现。在设置宝玉的婚恋故事时,作者常对钗黛加以统筹考虑。如俞平伯先生所言:“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第二十七回的回目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东观阁本直接为“滴翠亭宝钗戏彩蝶,埋香塚黛玉泣残红”,将两位女主角的经典场景安排在同一回中,钗黛并举,呈对峙之势。借助芒种节,同时书写了宝钗和黛玉的婚姻与爱情悲剧。


以宝玉为中心,作者又分别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安排了副线,借湘云烘托金玉良缘,以妙玉补充木石前盟。借怡红寿辰,曹雪芹叙写出“湘云醉酒”与“妙玉传帖”的故事,补叙和强化了宝黛钗的婚恋悲剧。
史湘云的形象是对金玉良缘的皴染,妙玉的形象则是对知己恋情的补充。副线的增设给宝玉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又令黛玉有四面楚歌之感,并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宝玉的婚恋故事平添一抹靓丽色彩。宝钗、黛玉、湘云和妙玉这四位女子在婚恋主线的构筑过程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在理念上也分别带有儒、道、玄、佛的色彩。湘云、妙玉的间色作用或许可以解释一个疑惑,即何以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中,两位外姓女子能身居迎春、惜春、王熙凤等贾府裙钗之上。庚辰本第四十六回的双行夹批写道:“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湘云、妙玉二人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宝玉婚恋故事的艺术构思。


曹雪芹曾不吝笔墨,描写闺阁于芒种节祭饯花神的“尚古风俗”。他对饯花习俗的描述,在继承传统之余,又融入独特的艺术考量,以服务于小说的情节、主旨。书中,作者细致描摹了芒种节的饯花活动。在第二十七回记述的“祭饯花神”、花上系“绫锦纱罗”、扑蝶等事,皆是花朝节的传统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二月十二乃黛玉的生日,将芒种节与花朝节嫁接起来,把花朝节这天的风俗拿到宝玉生日芒种节去写,既为宝玉的生日增添一抹伤春之意,又寄寓了对“花落水流红”“绿树成荫子满枝”的无奈与叹惋。


网状结构之典型物件:以通灵宝玉为例
从金、玉到木、石,从金锁到麒麟,从汗巾到荷包,《红楼梦》中许多生动的情节都是借助典型物件逐步展开的。而对物件线索的安排,又明显受到前代叙事文学结构方式的影响。《红楼梦》中的物件线索众多,通灵宝玉就是其中之一,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书并贯穿情节的重要作用。


在《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借通灵宝玉开篇明义。清代《红楼梦》点评家王希廉指出:“第一回为一段,说作书之缘起,如制艺之起讲,传奇之楔子。”饶有意味的是,《红楼梦》将传统的女娲神话移位至小说文本之中。通灵宝玉的前身即是女娲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五色石,静极思动、打动凡心,由僧道携入尘世,体验人间富贵繁华、悲欢离合。而整部书由石头“半世亲历亲闻”,记录于顽石之上,为闺阁昭传。在小说第一回,作者通过通灵宝玉交代了《石头记》的来历及创作《石头记》的基本用意。
通观全书,《红楼梦》的网状结构也由通灵宝玉加以统领,全书以顽石起,以顽石终。宁稼雨先生指出:“僧人所携顽石下凡为通灵宝玉是引领全书的主线所在。”《红楼梦》的前五回是全书的总纲,当具体情节于第六回正式展开时,宝玉大约13岁左右,到结尾中举出家时19岁。六年间,他历经了贾府的由盛转衰、大观园的悲欢聚散、亲人间的生离死别,尘缘了却,又重回青埂峰下。王希廉曾说:“携入红尘是全部书中事,引登彼岸是卷末悟后出家也。”通灵宝玉从入世到出世的历程构成一个回环叙事结构,又基本上与宝玉从沉溺于温柔富贵乡到看破红尘的心境转变相契合。


诚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打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大团圆结局的突破。从《西厢记》到《牡丹亭》,男女主人公大多饱经离合、跨越生死,但最终都步入了婚姻殿堂。但在《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恋爱故事却没能以美满婚姻作为结局。此外,在传统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中,男女主人公“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但曹雪芹却没有为宝黛二人安排传情达意、成就姻缘的信物。这或许是一种以无胜有的艺术构思——宝黛相互是知己,虽无金玉,却最终在心灵上胜过金玉良缘。后四十回中,以通灵宝玉为线索,失玉、寻玉、送玉等情节此起彼伏,通灵宝玉仍起到点题、统摄及串联的作用。第九十四回通灵宝玉丢失,是贾府败落的预兆。通灵宝玉的失踪,使贾宝玉陷入疯癫状态,更是成为促使贾母择定宝钗、凤姐施调包计,金玉合而木石离的直接诱因。“木石前盟”以悲剧收尾,而伴随着宝玉悟道,“金玉良缘”也逐渐走向终局。“世所传《红楼梦》,小说家第一品也”(清代文人赵之谦语)。作为具有深厚思想积淀、高超艺术价值和广泛影响力的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的《红楼梦》几乎“家弦户诵,妇竖皆知”。曹雪芹以如椽大笔建构了大观园和宁荣二府,以一家写万家,折射出现实生活的世情百态。尽管以虚构为主,却呈现出较强的艺术真实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服饰、饮食、园林、医药等无所不包,生动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长卷,堪称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同时,《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曲赋贯穿全书,充分汲取历朝历代韵文的精华,打破传统文人视小说为“稗官野史”的偏见,将古典小说最精湛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众,对后世文学与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清代《竹枝词》)。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瑰宝,“传神文笔足千秋”的《红楼梦》既承袭前代汉文化基因,又充溢着浓郁的满族文化特色,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目前,《红楼梦》已知有满、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锡伯等8种少数民族文字译本。这些译本的产生,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红楼梦》被西方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华美、最动人的巨著”,具有世界性的影响。早在嘉庆年间,其刊刻本便流布到欧洲、东南亚等地。自19世纪中叶至今,《红楼梦》已有英、俄、法、德、西班牙、日、保加利亚等30多种语言的150余种不同篇幅的译本,其中全译本达36种。随着海外译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接触到这部巨著,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爱上中华文化。而作者曹雪芹,也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比肩齐名。


总之,《红楼梦》兼收并蓄、别开生面的艺术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永恒价值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本文刊发在《中国民族》杂志2022年第4期。)





监制|杨新华
审核|牛志男
统筹|刘佳 胡俊 康坤全
作者|曹立波
编辑|江凌 张昀竹 王孺杰 王怡凡 刘雅
制作|寇佳羽

RECOMM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url=]举报/认领[/url]


上一篇: 源于古印度的“玲珑宝塔”,如何演变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物?

下一篇: 她比慈禧更任性:自封九莲圣母,因梦集资建塔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关注者
5
被浏览
7,410
关注问题​写回答
​邀请回答
​好问题
​添加评论
​分享

查看全部 4 个回答

李彦平
红楼梦、铁路、公路工程施工工装
​ 关注

你经常看 红楼梦 相关内容
谢邀,完全赞同楼上的回答。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后面还暗藏一句话,“请君好自为之。”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这句话非常有哲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有开始,就有结尾,有聚就有散,所有人、事、时、空都在变化,都在运转、都在因果。这是自然的东西,非人力所能左右。小孩子要长大,太阳要升起,苹果青了又红,谁能让其停下来?贾家从贾演、贾源开始,创下若大的家业,贾家应该出身草莽(源演----原自田野),靠军功封妻荫子,到了贾珍、贾宝玉这一辈斗鸡走狗、杀人放火、强买强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不是不散,是早应该散伙了。

《红楼梦》其实是一部充满怨言之作,是由怨言引起的(即是源、演是也。贾源兄,宁国公;贾演弟,荣国公。兄弟二人,即怨言),荣国公贾演的后代贾宝玉因衔玉而生,是指宝玉出生富贵之家,但是贾宝玉失玉而病,丢玉而狂,可知“玉”不是个凡物,是个遭灾惹祸的东西,也是人见人爱的东西。为啥贾母却说是命根子,因为养尊处优之人,离不开富贵,没有富贵,就是废物一个。可好多人就是想不开,为了钱,为了权,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没有一点人的味道。红楼梦里自称废物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贾母,一个是贾宝玉。仅此两个明白人而也。

大厦将倾,最悲的是里面的人醉生梦死,不知死期将至。贾宝玉骂自己是糊涂人,自己又无能为力去帮助别人,所以选择了遁入空门,出家逃走,远离尘嚣。贾珍、贾蓉、贾琏等等这些作死的权贵,在灾难来临之前作最后的疯狂,妄想着这永世的繁华,先人的庇护,让他们永享人间的太平。殊不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告诉人们,请君好自为之。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有时猪在风口上都能飞,但大风过后,掉下来的肯定是猪。人在兴头上,要自检,要收敛,却不可妄自称大,人在自然界都是很渺小的,更不用标明你是什么达官贵人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是劝人的。要有所畏惧,不要作死。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荒唐吗?不荒唐。做人要善良,祸福终有报,只是迟和早。

编辑于 2019-05-24 16:12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
2019-05-22可可诗词网-红楼梦诗词鉴赏 https://www.kekeshici.com

《 咏通灵宝玉二首(癞头和尚)》其一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2);

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3)。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注释】

(1) 咏通灵宝玉二首:赵姨娘与马道婆阴谋陷害宝玉、凤姐,作魔法使两人突发怪病,竟至于死亡边缘。贾母等正在一筹莫展时,来了一僧一道,和尚声称特来医治宝玉的病,对着宝玉的通灵宝玉念了这两首诗。

(2) “天不拘”二句:拘,拘束。羁(jī),马笼头,引申为束缚、被牵住。心头无喜亦无悲,即第八回《嘲顽石诗》中说的,顽石在大荒山青埂峰下时的“幽灵真境界”。

(3) “却因”二句:即《嘲顽石诗》中说的,“幻形入世”后所经历的一番故事。

(4) “粉渍”二句:概括顽石“幻形入世”后,“便向人间觅是非”的内容,即纵情迷恋于女子世界。粉渍脂痕,形容宝玉泡在姐妹们、丫鬟们中间,身上都染上了脂粉渍痕。宝光,指通灵宝玉的光辉。房栊,房屋。栊(lóng),窗户。困鸳鸯,困住鸳鸯,喻指宝玉迷恋在姐妹们、丫鬟们亲昵亲热的情爱中。

(5) “沉酣”二句:沉酣一梦,一场梦做得悠深畅快。冤业,指男女前世情爱孽债。业,详见第五回“回头诗”注释(2)。

【译文】

你本是大荒山的一块石头,那时候天地都不限制束缚你,你无牵无挂心头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忧。却因你锻炼成通灵宝玉入世降生后,于是就向人间寻觅爱情,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来。

你自从来到人世间身居朱阁绮户,专注于诗酒情爱日夜迷恋在儿女私情里,被红粉胭脂所玷污而失去了光辉。这其实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终究要醒的,到时偿清孽债就与红颜知己各自散去。

【鉴赏】

如何看待癞头和尚《咏通灵宝玉二首》?如何看待赵姨娘、马道婆“作魔法”情节?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说是有一块“无才补天”的石头(顽石)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修成了一块“通灵宝玉”,“幻形入世”来到人世间,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这就是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红楼梦》全书中共有五次通过赋诗的形式描述这块“顽石”。曹雪芹赋诗三次:开卷编造“无才石头”故事带出的《无才石头偈》,第八回中的《嘲顽石诗》,此处第二十五回中的《咏通灵宝玉二首》;高鹗在续书中赋诗二次:第九十五回中的《仙乩诗》,第一百二十回中的《离尘歌》。如果说第三回中的《西江月二首》塑造出现实实在的,即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一座完整雕像,五次描述“顽石”的诗,则塑造出浪漫神奇的贾宝玉的完整雕像。

《咏通灵宝玉二首》:第一首是说宝玉的来历,就是大荒山中的那块石头,那时它无拘无束、无喜无悲,自从来到人世间,经历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也弄出了许多的艳丽是非故事来;第二首指出,宝玉在弄出许多艳丽是非故事的同时,通灵宝玉被红粉胭脂所沾染而失去了光辉,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场悠长畅快的艳梦,梦醒还清孽债就散场回头。从写法上看,曹雪芹在这里照应了前面的两次赋诗,依旧是接续前面的浪漫主义、神秘曲折的艺术写法,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同时这些诗在有关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了“提纲”和“桥梁”的作用。

但是,癞头和尚的到来及“咏通灵宝玉”的起因,却是宿命论、虚无主义。赵姨娘身份为侍妾,生的儿子贾环称“庶出”(区别于宝玉由正室妻子所生),身份上低了一等,儿子嫉妒金玉身份的宝玉,老娘不服大权在握的王熙凤,母子俩一向怀恨在心。这日先是贾环有意将流着滚烫蜡烛油的烛火推倒在宝玉的脸上,宝玉的脸部严重烫伤;接着是赵姨娘在惯于装神弄鬼的马道婆的怂恿帮助下,作起魔法来,欲“把他两人绝了”。马道婆“向赵姨娘要张纸,拿剪子铰了两个纸人儿,问了他二人的年庚八字,写在上面”,“又找了一张蓝纸,铰了五个青面鬼”,叫赵姨娘并在一处,拿针钉了,她回去再作法,说“自然有效验的”。果不其然!宝玉、王熙凤突发疯症怪病,而且越来越厉害,百般医治终不见好,把贾府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只三日光阴,“凤姐和宝玉躺在床上,连气息都微了,合家都说没了指望了,忙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下了”。就在这时从空中降下一僧一道,那僧人故作姿态询问了原由,将通灵宝玉擎在手掌上,念了两首诗,然后把宝玉交还给贾政,说“此物已灵……包管身安病退”。果然叔嫂俩一天好似一天,直至完全恢复,宝玉“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庶出、正出之间的矛盾冲突情节,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官宦大家族内部的争斗,一方面是出于塑造赵姨娘母子形象的需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应该是有讲究的。从理论上讲,当然应该选取典型的、符合人物形象塑造所必需的材料。曹雪芹选择了“燃烛烫脸”、“作魔法置人于死地”两个材料。从两个材料所表现的赵姨娘母子阴暗的心理、恶毒的手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十分典型,再恰当不过地符合曹雪芹对赵姨娘母子形象塑造的总则。“燃烛烫脸”没有什么迷信成分,“作魔法”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当我在反复阅读、揣摩这两个情节后竟得出两个相互抵触的结论:“作魔法”虽是封建迷信、主观唯心主义,属于宿命论、虚无主义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代,用在那样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身上,是合理的好材料,再找不出更合适的材料来替代,以揭示赵姨娘的阴暗心理、恶毒手段,亦无碍于对其整个形象的塑造。这和书中其他的许多情节都是无可替代的一样,确实表明了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明了《红楼梦》艺术创作方法的独特、无可比拟。

下一篇:《咏月诗二首(香菱)》
上一篇:《咏黛玉哭花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1: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YYX--26祚//祁祚永兴隆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遮天大王圣诞+】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一允【10】载【11】时【12】良【13】正【14】,
二崇【15】文【16】绍【17】祖【18】宗【19】;
三运【20】昌【21】修【22】善【23】守【24】,
四祈【25】祚【26】永【27】兴【28】隆【29】。

四月二十六日,炎帝朱襄圣诞。派语诗祚字派序十七为昂公后26代裔。朱棣直系皇帝共计十七位。

四月二十六日未时+芒种节====巧合

芒种节,针尖对麦芒。。。祯亡五七


李守忠国子监祭酒,践行花神。李自成太庙告辞。。。三天后二十九日称帝即位,起身炮竖日李自成退出北京城。
贾芸借香倪二金刚,15.342两银子===18+42。。。42天的十八子李闯王【李纨】完走紫禁城。
为何李自成只在北京待了42天就狼狈退出?只因他犯了三大错误

宋安之
公众号:宋安之的历史小屋。完整版雍正王朝解说,请移步公众号。





13 赞同
6 评论
7 收藏


[img=481,393][/img]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3月18日,大顺军队攻至北京城内,到了19日,彻底攻克北京全城,崇祯帝也自缢身亡,李自成在当时可谓是如日中天,但是没多久李自成在山海关遭遇大败,到了4月30日大顺政权彻底退出北京,使得清军不费吹灰之力进入北京,清朝完成了太祖和太宗两代人的夙愿,李自成也开始了自己一泻千里的溃败之路,是彻底一蹶不起。
李自成进入北京按3月18日开始,撤出按4月30计算,满打满算在北京也就是待了42天,那么这期间李自成到底干了什么,最后竟然是狼狈退出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刚刚进入北京正是如日中天之时,竟然犯下了三大错误
李自成刚刚进入北京之初,可谓是意气风发如日中天之时,对外挟攻克北京之势,使得北方各地大多是望风而降,在短时间内是占据了北方,使得当时世人认为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就是下一个大一统王朝。
对内前明官员纷纷归降,至于投降军队,更不用说了,光进军北京路上就收编了不少降军,可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一派生机勃勃之势。

[img=639,439][/img]

但李自成犯了三个致命错误,其一在于他对于关外大清政权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并没有及时将自己从起义军领袖转化到天下之主的位置上,当然也许是因为他进军北京太顺利了,没想到会这么快攻克北京,所以下意识认为明朝与后金(大清)的战争与自己没有关系,并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灭了明朝就要代替明朝的位置抵御关外大清,所以对清朝并没有做出有效的防范措施。
诸如大同的防务,李自成都是派嫡系将领去镇守,但是关键的山海关,李自成刚开始的打算是招降吴三桂,然后派降将唐通带领本部八千人前往,是既没有派嫡系大将,也没有派嫡系部队去接管。
而这也是后来吴三桂联合清军,在山海关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的重要原因。
其二在于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北京一带的军队虽然不少,但是降军居多,嫡系部队很少,主力都分散在西北和湖广一带,而进军北京路上,更是留下不少军队驻守,使得兵力更加分散,也就是说李自成在北京一带并没有安排足够多的主力部队,这也是他后来退出北京的关键原因之一。
其三在于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实施了“追赃助饷”,得罪了大批的官绅阶级,而官绅在明末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没有官绅阶级的大力支持,甚至是遭到他们的反对,就意味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未真正的控制住北方,是根基不稳。

[img=640,442][/img]

这也可以视为李自成没有从起义军领袖转化为天下之主的标志之一,而且李自成不是说拉拢一批,打压一批,整体来说就是全面打击官绅阶级,因为他对于前明官员并没有照单全收,所用者很少,相对来说,大顺政权一般是起用在前明没有出仕过的举人,不放心前明官员,对其也没有表现出重用的态度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李自成在起义过程中,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并且在1643年实行了三年免赋,没有攻克北京以前,大顺军队可以以战养战,攻下一地,拿明朝宗室和官员开刀,没收其财产,以维持军队运转,可一旦停止这种以战养战模式,短时间又不能收赋税,就面临着财政窘迫的巨大问题,所以进入北京以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拿官绅阶级开刀,以解一时之急,维持了政权运转再徐徐图之。
当然大顺军队在这阶段并非是无恶不作,并且是迅速腐败乃至失去人心的,整体而言大顺军队没有腐败那么快,没有在京城大肆掠夺的,不过北京毕竟是京师,可谓是官绅云集,既然要“追赃助饷”,势必在北京造成了不小影响,所以很多人以此认为大顺政权进京以后迅速腐败变质。
二、因为三大错误,导致吴三桂降而复反,并且由此引发李自成山海关大败
吴三桂为什么会降了李自成,甚至前往北京朝见李自成时,已经走了一半又反悔了呢?

[img=414,267][/img]

现在最主流的说法是因为吴三桂为了陈圆圆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更有可能的是因为“追赃助饷”维护不了官绅阶级的利益,而且吴三桂还听说了父亲也被“追赃助饷”了,害怕到了北京以后被李自成一锅端了,所以才反悔,毕竟吴三桂不是寻常人,更是在边关抵御清军多年,不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失去理智铤而走险的,而且当时吴三桂手里兵力满打满算五万,没有自己的后勤系统和固定地盘,根本对抗不了已经统一了北方的大顺政权。
吴三桂返回山海关以后,自然知道只靠自己手里这点兵力对抗不了李自成,所以与虎谋皮,请求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
而得到了消息的李自成,于四月十三日亲自带领近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本来这样的布置是十拿九稳的,但是大清多尔衮一方的加入,最终使李自成大败。
可以说自此李自成一方局势是急转直下,从如日中天开始一落千丈,乃至狼狈退出北京。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之所以败得很狼狈,其实关键原因在于在政治上实行“追赃助饷”政策,由此引发了吴三桂降而反悔,还有在战略上轻视关外大清政权,在军事上布置不当,导致北京一带没有太多主力部队,所以被清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三、李自成狼狈称帝,然后退出北京

[img=640,379][/img]

回到北京以后,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刚开始是打算坚守北京的,并且做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不久做出决定退出北京,打算狼狈西逃,于是在4月29日,虽然之前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称帝,但毕竟不是在京师,所以在北京举行了即位典礼,次日大顺政权狼狈的退出了北京。
至于为什么呢,其一是前文中交代的“追赃助饷”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得罪了官绅阶级,在那个年代,官绅阶级可谓是代表了底层人民,得罪了他们,等于没有了基层支持。
其二是李自成终究是站在风口飞起来的人,让他做一时枭雄或许可以,让他当天下之主,根本是当不了,所以遭遇了山海关大败以后,李自成并没有选择坚守北京,并且调集军队来支援,进而调动整个北方资源来与大清硬碰硬,而是延续了之前与明军的打法,遇有失败首先就是逃,没有什么高明战法,只是想着先逃为妙,以后再找机会东山再起,害怕被清军包围在北京城中,等不到援军到来。
但清军毕竟不是明朝军队,战斗力很强,更没有两线作战的压力,所以李自成这一撤,不只是再没有回到北京,更是败得一塌糊涂,次年更是悲催的在湖北被当地农民误杀。
所以说人有时候要认清楚自己的实力,要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然野心再大,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即使遇到风口,可以飞得很高,但是一旦过了这阵风,需要靠自己实力翱翔天际,却没有这个实力时,往往是上天不会再眷顾你,那么你将会以比上升时还要快的速度下落,最终是一个惨不忍睹的下场。
这不,李自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日中天时被人认为是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可以比肩明太祖朱元璋,是唐太宗李世民式的人物,结果事实证明,李自成永远成不了朱元璋,也成为不了李世民,只能在历史上留下尴尬一笔,同时成全了清朝这个在后黄雀,使其完成蛇吞象,成为翱翔九天的金翅大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3-14 10: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祚+417+426+】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始派语一首【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140&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迁祖:薛昂字肇明
九世祖:以智孙【】+嘉会+方珹+薛真+薛震【开派祖】
一    允【01】【10】载【02】【11】时【03】【02】良【04】【13】正【05】【14】,
二    崇【06】【15】文【07】【16】绍【08】【17】祖【09】【18】宗【10】【19】;
三    运【11】【20】昌【12】【21】修【13】【22】善【14】【23】守【15】【24】,
四    祈【16】【25】祚【17】【26】永【18】【27】兴【19】【28】隆【20】【29】。
昂公薛氏益阳谱由昂公后裔第十六代薛文宣敬远公创编【立志修谱五十三载】。

崇:朱棣直系崇祯帝朱由检为第15帝,嘉靖直系第六。崇祯帝
宗:崇祯帝+终,朱由检字派第十代。高瞻祈见佑,厚载翊常由【朱由校朱由检】。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三月十九日殉国
祚:帝位。四月十七,明成祖朱棣生日。老明15+小南明2===17【朱棣直系共计17位皇帝】整个明朝20帝,大明16小南明4帝。其中朱允炆建文帝、朱聿键隆武帝、朱聿钰绍武帝血缘上不属于朱棣直系。
四月二十六,传说炎帝朱襄氏圣诞。

朱襄氏 - 炎帝别号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历史人物




朱襄氏,华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又号称飞龙氏、连山氏,朱襄氏为远古时代五方上帝之一,被文献命之为上古"古帝"、赤帝。朱襄氏为炎帝别号 ,炎帝(火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开拓者。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据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 (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 炎帝在位70年(前4239---前4169年),与娲皇女娲氏共治天下。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崮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5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本名

朱襄氏(炎帝)

别称

飞龙氏

字号

炎帝

所处时代

远古时代

民族族群

华族,阪泉之战后改称华夏族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前4169年

主要成就

发明五弦元瑟、调节阴阳、首创六书

陵墓

朱襄氏陵


在位年限

前4239----前4169年

在位年限参考

三皇五帝年表

所处文化层

河南仰韶文化时期

前任

太昊伏羲氏

继任

炎帝神农氏

共治者

娲皇女娲氏

都城

古陈之朱野(今河南商丘柘城县)

相关文化遗址

河南仰韶文化遗址

纪年

朱襄氏元年----朱襄氏70年






目录
1
史书记载
2
后世纪念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

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

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

《词源》载:朱襄氏,"炎帝的别号"。但在《汉书 古今人表》中,除将"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列为"上上"等外,炎黄之前的19位先帝为"上中仁人",先帝的名氏分为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依照上述排序,朱襄氏在先帝中不属最早,但要早于炎帝神农氏。 如果说炎帝时代已形成部落大联盟和新的部族融合的话,"先帝时代"似乎仍处于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原始的时代。《庄子.胠箧》载:"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不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以上记载虽没有提到"朱襄氏",但却提到其前后的名氏,,也就是说,朱襄氏也是生活在这种自给自足、民风纯朴的分散的社会之中。

一些先帝以他们的发明创造而使后人永远铭记,如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民免受虫蛇的侵害。朱襄氏也有其独特的贡献。《吕氏春秋.古乐》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路史.前纪》中,朱襄氏的事迹最为详尽:

有巢氏之后经过了几个先帝,有"朱襄氏"被众氏族拥立。当时气候多风,阴阳不调,百物散解,五谷不丰。于是,他命令手下名叫士达者,发明五弦之瑟,调节阴阳,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为"来阴",以"朱"为都,并以"朱襄氏"为名号。

"乐",用以调节阴阳。圣人,发明乐器用以调节阴阳,其中琴与瑟为乐器之本,琴属阳,瑟属阴,二者相合实属不易。所以在古时的歌乐之时,只有王才享有琴瑟,诸侯有瑟而无琴。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以调和阴阳,虞氏以五弦之琴亦为调和阴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杨泉说:"琴为高涨之音,瑟为低落之声,以表达感情,调节阴阳,以合寒暑四时。"

"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为什么说朱襄氏为炎帝的别号?《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汉代高诱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但经学家梁玉绳认为,朱襄氏在炎帝之前。朱襄是炎帝的别号吗?《太平御览》卷78引《遁甲开山图》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也就是说,古代先帝间有内在的联系,《左传.昭公十八代》注:"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既然先帝间以"疱牺氏"而有内在联系,炎帝又称为大庭氏,那么炎帝别号为朱襄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此其根据之一。

《世本·作篇》中说:"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又载:"神农作瑟。"《说文解字》:"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象形。"《广雅.释乐》:"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以上有二点值得注意:炎帝神农氏作琴,而大量文献记瑟为朱襄所为,因此炎帝与朱襄关系可想而知;神农之琴为"五弦",与朱襄之瑟"五弦"十分相近。此其根据之二。根据以往学术界对传说时代的研究成果,朱襄氏与神农氏为有血亲关系的部族,他们的首领分别称为朱襄氏、神农氏,在这一血亲系统中出现有更大伟业的完成者炎帝,因此在后世的文献中便出现了炎帝神农氏,或为大庭氏、朱襄氏。总之,朱襄氏应该是炎帝系统中有影响的先帝之一,同时也是最早以朱名号才,为朱姓中最为古老的一支。《姓解》中有"朱襄,《姓氏考略》中有"飞龙",这两个古老姓氏也与朱襄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朱襄氏的地点,《后汉书.郡国志》去:"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从该志中可知,东汉时的"陈国"有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沟、武平、长平等县,包括今河南的周口、商丘的部分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西汉的"淮阳国"也有陈、苦、阳夏、宁平、柘等县。二者范围大致接近,其中心为今河南淮阳,淮阳为伏羲故地,朱襄氏在这一带活动有一定的道理。《元和郡县图志》卷7,"柘城县,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贞观初废入谷熟、宁陵二县。后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在宋代的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卷12中,也记载:"柘城县,即古朱襄氏邑,春秋时陈之株野之地。"与其同时的《路史.前纪》有"朱或作株,刘昭云:陈留株邑,朱襄氏之地也。"在该书中的《国名纪》中,也有"朱襄,《九城志》云:南京柘城古朱襄氏之邑"。宋代的南京,即今之河南商丘,柘城即在其西不远,下至现仍归商丘归辖。明代顾祖舆在他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卷50,"柘城县"条下对柘城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详尽的考述:"在州东南90里,东北至宁陵县87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汉轩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根据以上的考述,今河南柘城县沿革演变的序列为:朱--株(野)--柘邑--柘县--柘城县。其根源为"朱襄故地"。

朱襄氏的事迹与遗迹,只有在与柘城相关的志书中反映得最为具体和详尽。如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之49《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又见该志卷50《寺观》:"朱堌寺在柘城县城东10里,明建。上有朱襄陵。"在该志卷51《古迹.古城》中有:"朱襄城,在柘城县。按朱襄氏,伏羲之后。禅通纪,谓其都于朱,故号朱襄氏。"清光绪本《归德府志》卷33:"朱堌寺在柘城东10里,上有朱襄陵,故名。"而在各种版本的《柘城县志》中则有更多类似记载。

在柘城,至今流传着朱襄氏的传说:朱襄氏在柘城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大风,飞沙走石,天干地裂,五谷不丰。朱襄氏心急如焚,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他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斜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来降魔。士达、飞龙忙着准备柘丝、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瑟。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朱襄氏便携瑟登场,迎风而鼓,瑟声高亢激越,怪风渐息,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从此百姓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朱襄氏为朱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以高寿109岁面终,朱邑百姓,哀痛万分,人人添土,封墓如丘。明成化年间(1465年-1987年)又在墓前修建朱襄王祠庙,建有大殿、山门、配殿共十余间。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已"庙貌荒废",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重修。解放后改为学校,即今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学校。现仅存有明惠帝朱允炆祭炎帝朱襄时亲植的皂角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重建的炎帝朱襄陵园,占地120亩,陵高10.9米,周长158米,恢复了昔日的雄姿。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折叠炎帝朱襄陵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县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根据新版《柘城县志》收集到的资料看,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的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柘城旧城传说为朱襄旧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窦克勤在柘城东门创建了柘城历史上第一所书院,因位于朱襄旧城之南,故取名"朱阳书院"。到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县富成建立了第一所官办学校,以后命名为"襄山书院"。柘城旧八景中,有"柘沟春水",据说位于旧城内的柘沟环流朱襄王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柳树成行。每至春天桃柳夹岸,一泓清远,令人神往。古迹中除朱襄王陵外,相传旧城西还有飞龙、士达墓,双冢并连。另在民国时,在一区(治今城关)专设有"朱襄镇",至今在大仵乡还有朱堌寺村。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传三世没。"朱襄氏何许人也?据《帝王世纪》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氏(传说中的人祖爷,中华民族的始祖)之后,为女娲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六世,皆袭伏羲氏之号。是朱襄氏,乃伏羲氏之后也。"而《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于是又有"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然而按《帝王世纪》排序,炎帝神农氏当在以上所列十六帝之后。故而,到底朱襄氏是不是炎帝神农氏别号尚有争议。但不管如何,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

相传,朱襄氏初在"朱"地施政时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于是令大臣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朱襄氏在朱邑某政一世,活到109岁。做了大量好事,深孚众望。"殁后葬于城东15里,其墓如丘,称朱堌(见古《柘城县志》)。"据说朱襄氏死后,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里有了人家,成了一个小村落。村西北隅有一颗皂角树,据传为明惠帝朱允炆逃难于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此树枝叶茂密,浓荫如盖。一年夏季,众街坊在树下乘凉时,发现一头猪在朱襄氏墓前拱食,拱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众人拾起细看,都为之惊讶。原来是一尊观音菩萨雕像。此事传到官府,县官就在朱襄氏墓前修了一座寺院。大殿、山门各三间,东西厢房数间,规模颇大,香火称盛。始称观音寺。因庙在朱襄氏陵前,后称朱堌寺。

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2001年,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3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


折叠朱襄氏大殿
2008年,在县文化局和大仵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由李松林居士投资150万元,由湖北省黄石市仿古建筑公司承建了炎帝朱襄氏大殿、东西厢房和山门。聘请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李"传承人李秀山设计塑造了炎帝朱襄氏及其童子飞龙、士达和太昊伏羲氏、女娲娘娘、黄帝轩辕氏等泥塑,又对陵园内庭院进行了绿化,使炎帝朱襄氏陵园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炎帝诞辰日,株洲千人在神农坛祭奠炎帝2017-05-22 17:59 株洲新闻网 陈瑛 我要评论0[url=]扫描到手持设备[/url]
字号:


炎帝诞辰日,千人株洲神农坛祭奠炎帝





株洲新闻网5月22日讯(通讯员 陈瑛摄影报道)5月21日,农历4月26日,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诞辰日,华服家族、中国旗袍会、株洲中小企业商会、湖南省礼仪交流协会等四个社团,联合组织成员近1000人,到株洲神农坛祭奠炎帝。许多株洲市民也前往参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09: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朱慈炤+红楼梦石头记】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6-10-18 10:32:47)
标签: 朱三太子 红楼梦 崇祯 眀朝 人文        分类: 红楼梦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



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暗指《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老明公”指皇朱后裔,
  “山子野”音译"三子爷”



       "老明公号山子野",翻译过来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朱三太子爷”。


   而后作者又交代贾府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 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先介绍崇祯皇帝三个儿子的历史

崇祯共有7个儿子。《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四皇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三皇子定王慈灿13岁,四皇子慈炤应当也有十二三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记载“长太子名慈烺、永王名慈焕,皇贵妃田氏出,定王名慈灿,周皇后出。一长公主,周皇后出。四坤仪公主,袁妃出。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已而西平复仇之兵且至。十三日卯刻,自成东出。二王各令一卒抱持马上,百姓迭拥观之。民间遂言太子亦在营中。至通州驻马,百姓有叩头者。定王失一履,通州民趋与着之。既东,闯与吴兵战,且败。时晋王亦在闯营,跃马驰入吴军曰:『我晋王也』!吴军留之,以故晋王得无恙,而人遂传太子定王为吴军夺去。于是都民引领望太子、定王入矣。二十六日,闯骑乍归,部署尽乱,未有知太子、定王入者。既而吴兵入,亦不见所谓太子,定王也。或言定王已遇害于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终不知所之。”

  满清官方档案《清实录》记载:“ 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崇祯帝太子。内监杨玉为易服、送至故明周后父周奎家。时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既而疑其伪。具疏以闻。随令内院传故明贵妃袁氏、及东宫官属内监等辨视。皆不识。问以宫中旧事。亦不能对袁妃等皆以为伪。惟花园内监常进节指挥李时荫等执以为真吏部侍郎沈惟炳、御史赵开心、给事中朱徽等各言事关重大宜加详慎。因下法司覆勘。得假冒状。杨玉、李时荫等十五人。皆弃市。以开心疏中有太子若存、明朝之幸一语。亦论死。因系言官。免罪。夺俸三月。”



     《甲申传信录》记载更详细:“忽有男子貌似太子,同常侍投嘉定侯周奎府中。曰:『皇太子也』。周奎佯不能识,奎侄铎以侍卫,引与公主见,公主抱头大哭。哭罢,奎饭之,举家行君臣礼。。。。傍晚与公主哭别而去。数日复至,公主赠一锦袍,密戒云:『前来,皇亲上下行礼进膳,顿生疑衅,可他去,慎无再至也』。痛哭而别。十九日又至,奎便留宿。二十二日,奎侄铎与奎谋曰:『太子不可久留,留且陷害,不如去之』。奎因语之曰:『太子自言姓刘,说书生理,可免祸,否即向官府究论』。太子曰:『我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如此,何不遣行?乃留我何意』?奎曰:『汝第言是姓刘假太子即已』。太子坚不从,晚,奎令家人椎系之,逐之门外。捕营健卒遂以犯夜擒去,明晨献之刑部。曰:『此假太子也』。即会刑部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勘其事。讯内侍旧臣真伪何如,内侍常共言此真太子也。旧司礼太监王德化亦言其真。百姓观者数千,皆应声称真太子。是日送入殿中,廷勘之。太子言宫中事颇同,历诏之,内监多不言是。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太监,尝侍我,讯之可知』。杨仓猝曰:『奴婢姓张,不姓杨。先服侍者,非我也』。因呼旧锦衣尝侍卫者十人,讯之,十人齐跪曰:『此真太子,愿无伤』!遂下常侍内监及锦衣十人同太子皆系狱。  钱凤览上疏力诤:”周奎恐惧,妄以为假,岂有所为假冒也。昨刑部官共周奎遁辞曰:『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其愚妄之私,尽露于此一语。“   时旧阁臣谢升入内院。升旧尝侍讲职,太子初讯时,升亦以为非是。太子呼升曰:『谢先生岂亦不能相识乎?前某日讲书某事云云』!升默不复言,乃曲躬一揖,凤览复怒升,因叱升不臣。  十二月初十日,除太子系狱外,凡争言太子无状及钱凤览、赵开心等尽斩之。时廷臣共乞生凤览、开心。满御史叩救开心,因开心奏时无甚唐突语,以故得免。汉臣之救凤览者亦力,因改绞。即日摄政王旨:除御史赵开心还职罚俸三月,钱凤览、朱六邵、贵尼、僧真庆,着即绞。李时印、张文魁、申良策、郑国勋、杨博、杨时茂、张元龄、常进节、杨玉各斩决。“


  周奎先向李自成献永王和定王,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太子又去投奔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单看这一幕,太子就肯定是真的,长平公主一个养在深宫的尊贵女子,怎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妹,如何能认错?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向满清献太子,周奎和外甥周绎按照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因此而得到满清的特别奖赏。大家还可以参考《石匮书后集》等书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四皇子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了证明四皇子是假的,满清故意混淆四皇子朱慈炤和五皇子朱慈焕,因为五皇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四皇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满清将五皇子朱慈焕已死于崇祯十四年作为证据来污蔑四皇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将四皇子与早就死了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这可真是康熙的一大创举!康熙睁着眼睛说瞎话,只为了混淆视听,好将四皇子定罪为假冒皇子以斩草除根!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皇子?可惜,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四皇子全家送上了黄泉路,四皇子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寶(倒过来即为“寳玉”)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狱中。(见《鸡林旧闻录》和《清实录》)


  后来满清官修的《明史》明确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康熙捏造的四皇子死在明亡前的谎言被他的孙子乾隆打了耳光!荒唐啊!可笑!满清的满嘴谎言的丑恶嘴脸在皇四子一事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07: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8薛秦&柳氏+YYX--08薛嗣荣&张氏+YYX--16薛文宣字宣子号敬远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三瘦词人李清照的三瘦名句+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三瘦词人李清照的三瘦名句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2个回答#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
娱乐小八卦啊a 高粉答主
2019-07-13 · 学生
关注
李清照的三瘦名句分别是: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出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译文: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出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译文: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3、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出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译文:最近一段时日身体日渐消瘦,完全不是因为喝酒过量伤身,也不是因为看到景物而悲秋。



扩展资料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红楼梦潇湘馆有凤来仪+冷香丸薛宝钗狐狸精小耗子精}
[ 宋 ] 李清照

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点题处!}】,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武陵别景}】,云锁重楼【烟锁秦楼】



记取楼前绿水【{流水空山有落霞}】,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详见瞳神条。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译文及赏析2020-06-16 11:48:51由美玲 分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词写离情,却略去了别时,只是截取了别前和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地开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朝: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古诗简介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抒写离愁别苦,作者以曲折含蓄的口吻,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婉细腻的感情。上片从描摹词中女主人公的举止神态写起,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境——想道出离愁,又不忍道出;下片进一步揭示了女主人公的难言痛楚,通过刻画主人公独倚楼头,含情凝眸的神情,极有分量地抒写了伉俪情深和相思之苦。全词写得缠绵悱恻,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翻译/译文

金猊香炉里烟息香冷,床上的锦被翻卷红浪,起床后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生怕离别时伤心苦痛,多少心事想倾诉又没有开口。近来身体日渐消瘦,并不是因为喝酒太多,也不是因为悲秋。

算了罢,算了罢,这一次离别,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难将他挽留。想他如武陵人那样远去,我只能幽居妆楼。只有那楼前的流水,会可怜我整天凭栏注目凝眸。在凭栏远眺的地方,从今而后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注释

⑴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晁氏琴趣外篇》。

⑵金猊(ní):狮形铜香炉。

⑶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⑷慵:懒。

⑸宝奁(lián):华贵的梳妆镜匣。

⑹干:关涉。

⑺也则:依旧。

⑻阳关:语出《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唐宋时的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⑼武陵人远: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武陵”,在宋词、元曲中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渔夫故事;一是指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阮故事。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⑽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乘凤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⑾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抒写离愁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词写离情,却略去了别时,只是截取了别前和别后两个横断面,加以深入地开掘。开头一个对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便给人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写离愁,步步深人,层次井然。前片用“慵”来点染,用“瘦”来形容;后片用“念”来深化,用“痴”来烘托,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层层开掘,揭示到人物灵魂的深处。而后片的“新愁”与前片的“新瘦”遥相激射,也十分准确地表现了“离怀别苦”的有增无已。在结构上,特别要注意“任宝帘尘满”中的“任”字,“念武陵人远”中的“念”字。这是两个去声领格字,承上启下,在词中起着关键性的转捩作用。从语言上看,除了后片用了两个典故外,基本上是从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自然中节,一片宫商,富有凄婉哀怨的音乐色彩。前人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邹袛谟《远志斋词衷》),信不虚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 宋 ] 李清照

原文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译文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注释

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者:通这。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详见瞳神条。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作者介绍
[color=rgb(51, 51, 51) !important]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烟锁秦楼 的典故laisunce2013.04.02浏览1005次小说图书[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烟锁秦楼 的典故是什么? 说下~……


1个回答
kchbln2013.07.09


满意答案
汉代刘向撰写的笔记小说列仙传》里,有一篇十分知名的作品《萧史》,讲的是秦穆公小女弄玉和音乐人萧史的故事。传说萧史吹箫的时候,那婉转悠扬的箫声能够招来远处的孔雀白鹤。    弄玉酷爱箫乐,对于能够将一管短箫吹奏得出神入化的萧史,心仪已久。秦穆公明白宝贝女儿的心意,便把她许配给萧史,并专门为小夫妻建造了一座凤台,让箫声引得飞来的凤凰有了歇脚的场所。终于有一天,这对和谐美满的夫妻在嘹亮的仙乐中双双跨上凤凰,一齐去做了仙人。   这则充满浪漫神话色彩的故事竟对后世产生了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约一千六七百年后北宋末年,一位名震古今、让多少须眉汗颜的女词人横空出世,写下名篇——《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注释]1.金猊(ní):狮形铜香炉。2.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3.宝奁(liá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者:通这。4.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5.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评析]本词抒写惜别的深情和刻骨铭心的怀念。上片写不忍丈夫离去,着意刻画慵懒的情态,下片着重写怀念和痴情。笔触细腻生动,抒情极凄婉。上片开头五句只写一个“慵”字。香冷而不再去换新香点燃,一慵也;被也不叠,任凭胡乱摊堆床上,二慵地;起床后连头也不愿梳,何谈化妆,三慵也;梳妆匣上落满灰尘,懒得擦,懒得动,四慵也;日上帘钩,人才起床,五慵也。词人为何如此慵懒而没心情?原来是“生怕离怀别苦”。这句为全词之眼,在上片的中间位置,括上而启下。表现出夫妻离别前一词人百无聊赖的神态、复杂矛盾的心理以及茫然若失的情绪;“多少事,欲说还休”。体现出主人公心地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杨慎评此句说:“‘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四)。可谓深得其心。因为告诉丈夫,也只能增添丈夫的烦恼而已,故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啊!歇拍三句为上片之警策,本来因怕分别才容颜瘦损,但作者偏不直接说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那是为了什行,答案不言自明,而情味弥足矣。下片设想别后的情景。“休休”是幅度的跳跃,省略了如何分另如何饯行的过程,直接写别后的情景。“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以下三句近乎痴话。流水本是无情物,怎能“念”呢?但正因这样写,才突出词人的孤独与痴情。一是写出终日在楼前凝眸远眺,或盼信或望归。二是楼前的流水可以映出她凝眸的神情,也只有流水方可证明体验她的痴情,抒情何其深婉,入木三分。结拍三句用顶真格将词意再度深化,“一段新愁”指什么?含蓄而又明确,与上片结拍的写法属同一机抒。深际飞评云:“清风朗月,陡化为楚云巫雨,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全词心理刻画十分细腻精致,在封建女性文学中实属难能可贵。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中用了什么典故?为什么RT,最好说详细一些~为什么要用这些典故呢?...[url=]展开[/url]

 我来答
分享
[url=]举报[/url]



2个回答#热议# 海关有哪些禁运商品?查到后怎么办?

硅谷创业快讯高粉答主

2019-07-01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关注



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秦楼即秦穆公所建造的凤台。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另有一说,所用的是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山中迷路后,与两位仙女共度半载,下山后世间已过数百年的故事。

烟锁秦楼:秦楼即秦穆公所建造的凤台。此典出自汉朝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萧史极善吹箫,声如凤凰,秦穆公之女弄玉倾慕而下嫁,穆公为二人建造凤台,供这对璧人游玩。一日,萧史箫声引来凤凰,二人便乘凤仙去。

出自《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抒写离愁别苦,作者以曲折含蓄的口吻,表达了女子思念丈夫的深婉细腻的感情。

原文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译文如下: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冷透,床上棉被翻卷起江色的波浪,清晨勉强起来还是倦怠梳头。妆镜台随它铺满了厚厚尘垢,太阳光尽管能够照到那帘钩。就怕分别时刻心里十分难受,很多心事说不清难以张口。最近一段时日身体日渐消瘦,完全不是因为喝酒过量伤身,也不是因为看到景物而悲秋。

这回离别一走就这样算了吧,千万遍地唱起那首阳关三叠,也终究还是难以再次挽留。你离开桃源仙境一去难回头,我这里凤去楼空烟雾锁空楼。我整日对着楼前流水望不休,应该看我钟情的眸子泪双流。今后我只能呆望流水泪不休,寄托着我不断的相思与悲愁。

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扩展资料:

此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地点在青州。自公元1107年起,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乡里十余年。赵明诚何时重新出来做官,史无明载。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公元1118至1120年(重和元年至宣和二年),这期间赵明诚或有外任,清照独居青州。

是时明诚或有蓄妾之举。作《点绛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而刘忆萱在《李清照诗词选注》中认为此词作于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时间约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18   
评论 分享
[url=]举报[/url]收起







歸來華髮蒼顏
推荐于2017-09-26 · TA获得超过4.2万个赞
关注


展开全部

武陵人远,用刘晨、阮肇
典故,借指心爱之人。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这里的武陵,不是指世外桃源,而是延申借用刘义庆《幽明录》桃源寻艳的故事: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肇明敬远
}】,跟住在桃林中仙女相爱,乐而忘返,等他们回家时妻子已去世,见到他们的七世孙【{荣国府第七代荣王朱慈炤}】.所以,词中武陵人指代心爱的人

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一首

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作者

    李清照

  • 作品出处

    《全宋词》


  • 文学体裁

  • 创作年代

    南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⑴武陵春:词牌名。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zéměng):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折叠白话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2]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整体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周邦彦望江南·游妓散》与此词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似乎没什么可写了,但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2]


折叠名家点评

明代叶盛水东日记》:玩其辞意,其作于序《金石录》之后欤?抑再适张汝舟之后欤?文叔不幸有此女,德夫不幸有此妇。其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欤。

明代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未语先泪,此怨莫能载矣。景物尚如旧,人情不似初。言之于邑,不觉泪下。

明代董其昌《便读草堂诗余》:物是人非,睹物宁不伤感!

明代陆云龙《词菁》:愁如海。

清代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易安《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叶文庄乃谓语言文字诚所谓不祥之具,遗讥千古者矣,不察之论也。

清代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旺。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

清代俞正燮《易安居上事辑》: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

清代王士禛花草蒙拾》:“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易安《武陵春》后半阙云:“闻说双溪春尚好······载不动、许多愁。”又凄婉、又劲直。观此,益信易安无再适张汝舟事。即风人“岂不尔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纂公一启,后人伪撰,以诬易安耳。

近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现代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感情深切真挚,构思新颖巧妙,语言浅近而含蓄深沉,无论是直抒愁苦之情或细写内心的微妙变化,都很生动感人。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

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校注》。[3]






参考资料


李清照的诗句“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运用了哪些典故?传说中...102017.11.05浏览73次其他[url=]分享[/url][url=]举报[/url]


1个回答
a848996622017.11.06


满意答案
   运用了两个典故,传达出丰富的感情信息。就“武陵人”的辞面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二是刘义庆《幽明录》中的刘晨、阮肇。唐吾涣《惆怅》诗:“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武陵溪。”


和凝《天仙子》词:“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都是借刘晨、阮肇天台遇仙故事写男女相恋之情。易安此词以“武陵人”拟明诚,其实也就是用阮肇或刘晨来拟明诚,言外有“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之怨意,正所谓“辞之中又有辞焉”。


“秦楼”,即凤台,是秦穆公女儿弄玉与仙人萧史飞升前所住的地方。这里借指词人自己的居处,并与《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一词调相扣合。《孤雁儿》中有“吹箫人去玉楼空”句,与“武陵人远”两句意思相近。不过《孤》词是说丈夫已经亡故,而此词是说丈夫离家远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12: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顽石+朱慈炤?+周奎//钱槐//西方七宿奎宿】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3 钟家台 2019-09-22   |  73阅读  |  11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3
  “顽石”不是贾宝玉,是付在贾宝玉身上的“玉玺”。
  历史上始于秦的传国玉玺最后失落于蒙古荒漠,皇太极从蒙古汗王手中得到,改为清玺,改后金为清!之后由顺治衔带入主中原,这块“顽”石为什么“顽”,因为自秦后的帝王都视为“帝王信物”“君权神授”是正统合法地位的标志。
  通灵宝玉(嘲顽石幻相诗)是讽刺谁!
  好知运败“金”无彩!
  通灵宝玉“失灵”就是满清皇权受动摇了!
  顽石历“三劫”九十春光,贾府这个百年家族是那个不言而喻!
  己经提醒过你,《石头记》怎么时候是写明朝的事,怎么时候写清宫的事的判别方法。你与那个正老爷都是死在这上面,明清两面,你们各窥一斑。百年红学索隐尿不到一个壶里,一“芹”一“脂”背道而驰!
  第十九回里宝玉编说“耗子巧偷香玉”后,畸笏叟提示道【庚辰眉批:“玉生香”是要与“小恙梨香院”对看,愈觉生动活泼,且前以黛玉后以宝钗,特犯不犯,好看煞!丁亥春。畸笏叟。】,那我们就看看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宝玉专程探望宝钗,“谁知到穿堂,便向东向北绕厅后而去。偏顶头遇见了门下清客相公詹光、【甲戌侧批:妙!盖沾光之意。】单聘仁【甲戌侧批:更妙!盖善于骗人之意。】”偏偏碰上了“门下清客”“沾光”和“善骗人”,这是暗骂幸得贾府收留而寄居辽东的薛宝钗实乃是沾了朱明光的善骗人的满清客!这无耻满清反客为主,鸠占鹊巢!
  “于是转弯向北奔梨香院来。可巧银库房的总领名唤吴新登【甲戌侧批:妙!盖云无星戥也。】与仓上的头目名戴良,【甲戌侧批:妙!盖云大量也。】还有几个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从帐房里出来,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独有一个买办名唤钱华,【甲戌双行夹批:亦钱开花之意。随事生情,因情得文。】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儿请安,宝玉忙含笑携他起来。【甲戌双行夹批:未入梨香院,先故作若许波澜曲折。瞧他无意中又写出宝玉写字来,固是愚弄公子闲文,然亦是暗逗宝玉历来文课事。不然,后文岂不太突?】”
  此处脂砚斋特意提醒:银库房的总领吴新登实为“无星戥”,即没有秤星的秤,可见其流弊,管仓库的头目名戴良,又藏“大量”极大数量之意,暗喻朱明财政积弊严重、银钱大量偷漏流失。这些管银粮仓库的“共有七个人”,其中最是殷勤的名唤钱华。钱华是谁呢?
  此人万不可忽略了,朱慈炤在他的身上作的可是大文章,第六十回中在写柳五儿时特意插入的一番交代:“内中有一小伙叫唤钱槐者,乃系赵姨娘之内侄。他父母现在库上管账,他本身又派跟贾环上学。因他有些钱势,尚未娶亲,素日看上了柳家的五儿标致,和父母说了,欲娶他为妻。也曾央中保媒人再四求告。柳家父母却也情愿,争奈五儿执意不从,虽未明言,却行止中已带出,父母未敢应允。怎奈钱槐不得五儿,心中又气又愧,发恨定要弄取成配,方了此愿。”
  原来钱华就是害死柳五儿的钱槐之父!我前面在《柳五儿VS钱槐所揭密的可怕的明史真相》中已经解密:钱槐就是街头算命先生出身的嗜财如命的装神弄鬼害死五皇子、后来投降满清的神棍周奎!
 为何朱慈炤特意强调这银库仓房“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呢?这“七”乃是与二十八星宿有关,古人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而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在二十八星宿中的代表银库仓房的“天之府库”的奎宿乃是西方七宿的第一宿!这就是为何朱慈炤写“钱槐的父母现在库上管账”以及“银库房”和“仓上”“管事的头目共有七个人”的寓意。其他六人“一见了宝玉,赶来都一齐垂手站住”,独有钱华殷勤上来打千,这上前的钱华就是西方七宿的第一宿——负责管银库仓房的“奎宿”——即名中有“奎”的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周奎周国丈!
周奎效仿朱明皇帝家,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周奎的“奎”属土,土生金,故而其儿女子侄辈名字都属“金”。史书记载中儿子周鉴,周铉,还有侄子周铭,外甥周铎,名字都带“金”,周后名字虽未有记载,但同属“金”。
“西方”五行属“金”,这“管银钱仓库的西方七宿”也恰对应了“金”属性的薛宝钗周后周奎家!而这五行为金的西方七宿也正与“后金”满清的金属性呼应。现实就是这么巧,从名字来看,朱由检的“木”与田秀英的“草木”被周后的“金”所克;而朱明“赤心木”又被女真“后金”所克,双双印合了五行学说中的“金克木”。朱慈炤将周后和满清合二为一而创造出来的金属性的薛宝钗将历史的真实和五行的相克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真真妙笔神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来自: 钟家台 > 《《红楼》孰著》
举报/认领


上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2

下一篇: 《红楼梦》真正作者是崇祯帝四皇子笔下的家亡血史43.5
奎宿 - 二十八星宿之一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词汇




奎木狼,属木,为狼;中国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第一宿。

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中国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

有天之府库的意思,故奎宿多吉。

奎、娄、胃、昴、毕、参、觜中的奎。《封神演义》中记载封神前名为李雄,死于万仙阵中;《西游记》中曾下界在宝象国化身黄袍怪。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奎宿


  • 外文名称

    Kui places


  • 拼音

    kuí xiù



  • 注音

    ㄎㄨㄟˊ ㄙㄨˋ


  • 分类

    二十八宿之一


  • 位置

    仙女座,双鱼座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奎,《说文》:"两髀之间",《广雅》:"胯,奎也。"奎宿十六星,左右两半正如两髀的形状。《步天歌》中则把奎宿描述成:"腰细头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绕鞋生。"魁宿一至九属于仙女座,魁宿十至十六属于双鱼座。这十六星多数是四、五等的暗星,其中最亮的魁宿九(仙女beta)是二等星。在奎宿七上方(也就是奎宿这只鞋子的鞋尖附近)有一视星等四等左右的亮斑,这就是著名的仙女座星云(M31)。



折叠编辑本段星官解释

奎宿一至九属于仙女座,奎宿十至十六属于双鱼座。这十六星多数是四、五等的暗星,其中最亮的奎宿九(仙女beta)是二等星。

代表虎尾,有9星官,为白虎第一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4-4-18 18: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朱三太子+反清复明+何子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color=rgba(0, 0, 0, 0.9)]巧姐儿争佛手——朱三太子的反清复明[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红楼隐史蝶恋花 [color=var(--weui-LINK)][url=]红楼隐史[/url] [color=var(--weui-FG-2)]2020-04-12 22:10
[color=var(--weui-FG-HALF)]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红楼梦》实为假小说之形的正史,《红楼隐史》上下两册,天猫、淘宝、当当、京东等均有售,全本已上线喜马拉雅听书,将为大家首度揭开明朝灭亡的历史真相。】


《红楼梦》里有三处提到了佛手,先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板儿看到探春屋里摆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犯馋要吃,探春便给了板儿一个大佛手,结果巧姐儿看到板儿手里的佛手后便哭闹着要,众人于是用她的柚子换了佛手。然后是第六十四回雪雁提及黛玉屋里也常爱摆佛手;第七十二回里贾琏又提到外路和尚送给贾母的寿礼——一个蜡油冻的佛手,为贾母所爱。
为何《石头记》中屡屡提及佛手,而且这佛手不但惹得巧姐儿与板儿相争,同时也为探春、黛玉、贾母三人所爱,这佛手究竟是何宝贝?
这佛手可不是小宝贝,而是大宝贝,除了前书解密过的寓意外,这佛手还喻指大明政权这个极大的宝贝!
朱慈炤为何要将大明政权比作佛手呢?这就要从大明的开国之君朱重八如何走上从军路说起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兄长相继病亡,孤苦无依的朱重八只得去了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四出流浪,化缘为生。元至正八年(1348年),21岁的朱重八返回皇觉寺。1352年定远富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在濠州起兵,朱重八的童年好友汤和被郭子兴授千户,汤和于是给好友朱重八写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收到信后的朱重八在留寺为僧、离寺避难还是听从汤和的建议还俗从军这三个选择中犹豫不定,于是在寺中向佛祖求问占卜,占卜的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留在寺庙、还是离寺避难都属不吉,朱重八于是卜问从军举事怎么样,结果占卜大吉,看到佛祖给了他如此明确的指点,朱重八大喜,于是立刻赶赴濠州投军。
不断获得神助的朱元璋因此在短短十五年后取代元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大明政权,所以,朱慈炤就在他的《石头记》中用佛手借喻得到佛祖指点和帮助而投军起事、最终成功称帝的小和尚朱重八创立的大明政权。
这就是为什么在朱慈炤的笔下:探春、黛玉和贾母都是将佛手摆着供着,唯有板儿是闹着要吃佛手,因为板儿是一心想吞灭大明的满清!
第四十一回里就巧姐儿和板儿的佛手之争写得仔细、批注的也详细:“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鬟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蒙侧批:伏线千里。】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庚辰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蒙侧批:画工。】”
探春房内摆的数十个大佛手是喻指南明政权结束以后的仍然尊封大明为正朔的明郑政权(1662年-1683年)苦苦支撑的数十年,受不了板儿闹腾的探春给了板儿一个佛手,这是暗喻地处台湾的明郑的继承人郑克塽最终不支,只得投降满清,汉人政权被从探春——明郑的手中交到了板儿——满清的手中。
巧姐儿向板儿要佛手,并且甘愿用自己手中的大柚子做交换,前书中已经解密,大柚子暗喻的是崇祯和田秀英唯一留下来的儿子——朱三太子朱慈炤,巧姐儿甘愿用自己的大柚子换取板儿手中的佛手,这是暗喻:巧姐儿朱慈炤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满清篡夺的大明政权,表明了朱慈炤反清复明的不怕牺牲的决心。
那么,朱慈炤是否从事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呢?这是明史学界从未详审过的一个问题,因为从朱慈炤被捕后的供词来看,朱慈炤明确否认自己从事过反清复明的活动。
那么,朱慈炤被捕后的供词是否确实呢?
答案是否定的。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
根据描写宁波慈溪地域文化的古籍道光《浒山志·杂记》卷八记载:“眉山陈氏景屏楼面玉屏山,楼额相传故明朱三太子书。诸生胡朴崖迎之,居为奇货,召募壮士,思行嘉绩故事。众溃,被逮。太子不知所终。”游方和尚朱慈炤还俗成婚后隐居在浙东,从朱三太子留下的楼额手书和起兵之事可知,朱三太子朱慈炤确实是曾参与了反清复明的,只是不幸失败。
其后发生的金和尚拥立朱三太子起事的记述则更为清晰,义军们明确声明,他们拥立的朱三太子是永王。身为普通的江南百姓,却能清楚无误地说对朱三太子的王号,可见他们对朱慈炤的情况十分了解,见《伪朱三太子案二则》:“一江南金和尚挟妖术,诈称拥立朱三太子,为崇祯帝子永王,潜相煽诱,聚众太湖。圣祖南巡,谋劫乘舆,以发炮不鸣而止。事发, 捕逆党, 悉伏诛; 所称朱三太子者, 年七十余矣, 解京师, 鞫实, 斩于市。”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以“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的宁波张月怀的义军中的何子奋被捕后供述清楚,何子奋是其化名,他的真实身份是朱三太子的二儿子朱?。(见《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897-898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4 :“臣等现在会审,因查四十五年七月间,浙江张月怀左道惑众案,内有拏获奸犯何诚之侄何子奋,现禁在狱,提出讯问,据何子奋自供:伊系何诚之第二子,本姓名朱?,何诚即是朱三,入赘余姚胡家,有子六人,其第三子已死,自败露之后,何诚家属妇女逃窜至湖州府长兴县地方。……”)
以上三处记载已经足以证明:永王朱慈炤不但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而且还不止一次!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康熙年间会不断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而不是朱太子和朱二太子定王的名号起事。
顺治初年的南北皇太子案都是以假冒之名了结的,也就说,清廷的对外官宣始终是朱太子朱慈烺下落不明,因此,作为民间百姓,如果要假借崇祯儿子的名号起事,毫无疑问借用下落不明的朱太子朱慈烺的名号最有号召力,再不济也应该打着朱二太子定王的名号,因为这两位不仅伦序排在前面,而且也都是被东林党吹捧成千古圣贤皇后周后的儿子,也就是崇祯的嫡子,谁会想到去拥立朱三太子这么一个伦序在后,而且还是被东林党攻击为奸妃之人的庶子呢?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恰相反:不同时期的各路义军们纷纷舍朱太子和朱二太子的旗号不用,一致地拥立朱三太子,这充分证明:朱三太子必定与这一支支起事的义军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甚至直接参与其中的某只队伍,所以他们才会而明确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号进行反清复明。
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吴三桂起兵反叛传到北京后,估计是甲申之变时,年幼的朱三太子朱慈炤面对李自成的英勇不屈给京城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一位名为杨起隆的人以“朱三太子”之名在京城纠集了八旗奴仆、佃户千人反清,因监生郎廷枢告密而事败,杨起隆下落不明。 后在康熙十八年(1678年),杨起隆的旧部朱次门又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托名“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拿获,押往京城处死。
如康熙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纠集海上兵勇数万人起事,皆头裹白布,称“白头军”,活动于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间,与台湾郑经联合,后被海澄公黄芳世击败。
如浙江宁波眉山诸生胡朴崖召募壮士,拥立“朱三太子”起事,兵败,朱三太子不知所终。
如康熙三十八年(1698年),江南金和尚拥立“朱三太子永王”,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金和尚最后事败被杀。
如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浙江大岚山的一念和尚张念一(即张廿一张君玉)、张念二(即张廿二张君锡)等又以“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他们聚众起事,头包红布,竖大明旗号,欲攻太仓劫库,却未成功。因为两地首领都以“朱三太子”为号召,因此引起了清廷的特别重视,对此进行了规模空前的严密搜捕,朱慈炤全家最终被捕遇害。
如果说在康熙朝早期起事的杨起隆和蔡寅之所以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是因为钦佩朱慈炤国破时的英勇不屈,但康熙中后期的江南一带的反清复明的斗争则毫无疑问都是身居其地的朱慈炤亲身参与的结果,所以翻看史书就会发现:在康熙四十七年永王朱慈炤被捕并被杀害后,曾经此起彼伏、连延不绝的朱三太子起事也就从此平息了。
被捕后的朱慈炤拒不承认自己反清,尽管他的二儿子朱?被抓时就是在反清的义军队伍里。朱慈炤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朱慈炤在《石头记》的第八回里曾经批注道:【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同清廷斗争了几十年的朱慈炤对清廷的狡诈和凶残是再清楚不过了,他知道自己和儿子们都难逃一死,但他绝不能交待自己的过往行动,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保护那些同他交游往来的为数众多的遗民义士和他的血泪巨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果他承认反清,那么清廷就将会对这些人进行疯狂地搜捕剿杀,不但无数人要被残酷株连、人头落地,而且自己托付于密友畸笏叟的心血之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也会被发现焚毁。
最终,由于没能从朱慈炤的口供中得到任何线索,没有发现足够证据的清政府因此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株连迫害。
朱慈炤从未放弃抗争,正是他不懈地组织队伍、不断地发起斗争,这才让“朱三太子”的战斗旗帜历久不倒,根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开篇所写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知,坚持反清复明斗争的朱慈炤是在六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创作《石头记》的,此时的他年老体衰,已经无法再胜任奔波武斗,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抗争,于是将反清复明的事业交付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化名何子奋的二儿子朱?,让他代替自己从军,而朱慈炤自己开始以笔为枪,转入了另一个战场,既然他无才“补天”——恢复中华旧山河,那么他就要用他的余生与东林党文魔们作文斗,去补地之缺——补史之缺——为存留明朝灭亡的可贵真相而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崇祯皇帝在甲申三月十八日晚送三个儿子出宫时,给他们交代的最后一句话是:“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无忘我今日戒也。”
朱慈炤没有辜负父亲的最后嘱托,巧姐儿确实是用他又香又圆的大柚子,也就是用他的生命去反清复明,去换取被满清篡夺了的大明佛手,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无畏勇气和坚韧不拔永远值得我们的钦佩。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慈炤被害十二年后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远在台湾的福建人朱一贵因为不满清廷的剥削和压迫愤而起义,为了壮大声威,朱一贵也打起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只是他这个“朱三太子”已经不再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儿子永王了,而是朱一贵将自己的年幼儿子称为“朱三太子”,可见,由于朱慈炤的不懈斗争,“朱三太子”这个旗号已经是威震全国、深入人心了,即使朱慈炤已死,但他名字的余威依然足以撼动满清的统治,依然值得借来一用。
“朱三太子”可谓是康熙终生的梦魇,就连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在继位后也始终是心有余悸,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年)亲自向全国颁行《大义觉迷录》,并在首篇的《华夷中外之论》中哀叹说改朝换代的新皇帝们从来没有像满清这么艰难过:“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近日尚有山东人张玉,假称朱姓,托于明之后裔,遇星士推算,有帝王之命,以此希冀鼓惑愚民,现被步军统领衙门拿获究问。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之宗姓臣服于后代者甚多。否则,隐匿姓名伏处草野,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color=rgba(0, 0, 0, 0.3)]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红楼隐史”的视频正式上线了!




[color=rgba(0, 0, 0, 0.3)]红楼隐史


不喜欢
[color=var(--weui-FG-0)][backcolor=var(--weui-BG-5)][color=var(--weui-FG-0)]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质量低
不看此公众号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崇祯帝的四皇子----朱三太子朱慈炤 (2016-10-18 10:32:47)
标签: 朱三太子 红楼梦 崇祯 眀朝 人文分类: 红楼梦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红楼梦》,其实是“朱楼梦”,“贾王薛史”其实是“家亡血史”。

这个“家”字再结合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皇宫仪制的场景描写,不是亲身经历的人很难写得出来,以及贾府的帝王规制,比如宁国府九道门等等,而且作者用“衔玉而诞”、世间仅存的“补天之石”来暗示主人公宝玉的帝王继承人的身份。

 

 作者先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特意强调:“(大观园)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
   
  “筹画起造”者暗指《红楼梦》一书的创作者。
  “
老明公”指皇朱后裔,
  “山子野”音译"
三子爷

       "老明公号山子野",翻译过来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朱三太子爷”。


   而后作者又交代贾府四姑娘惜春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 执笔作画《大观园行乐图》就是创作《红楼梦》长篇小说。


  这筹画起造和执笔作画正是作者自亮身份:《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朱三太子爷---崇祯帝的四皇子----朱慈炤!


    “贾史王薛”实乃“家史王写”!

   

  先介绍崇祯皇帝三个儿子的历史

崇祯共有7个儿子。《明史》"庄烈帝七子: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田贵妃生永王慈炤(四皇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崇祯十七年(1644),太子16岁,三皇子定王慈灿13岁,四皇子慈炤应当也有十二三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思宗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甲申传信录》记载“长太子名慈烺、永王名慈焕,皇贵妃田氏出,定王名慈灿,周皇后出。一长公主,周皇后出。四坤仪公主,袁妃出。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已而西平复仇之兵且至。十三日卯刻,自成东出。二王各令一卒抱持马上,百姓迭拥观之。民间遂言太子亦在营中。至通州驻马,百姓有叩头者。定王失一履,通州民趋与着之。既东,闯与吴兵战,且败。时晋王亦在闯营,跃马驰入吴军曰:『我晋王也』!吴军留之,以故晋王得无恙,而人遂传太子定王为吴军夺去。于是都民引领望太子、定王入矣。二十六日,闯骑乍归,部署尽乱,未有知太子、定王入者。既而吴兵入,亦不见所谓太子,定王也。或言定王已遇害于城南之空苑,而太子、永王终不知所之。”

  满清官方档案《清实录》记载:“ 辛巳。有刘姓者自称明崇祯帝太子。内监杨玉为易服、送至故明周后父周奎家。时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既而疑其伪。具疏以闻。随令内院传故明贵妃袁氏、及东宫官属内监等辨视。皆不识。问以宫中旧事。亦不能对袁妃等皆以为伪。惟花园内监常进节指挥李时荫等执以为真吏部侍郎沈惟炳、御史赵开心、给事中朱徽等各言事关重大宜加详慎。因下法司覆勘。得假冒状。杨玉、李时荫等十五人。皆弃市。以开心疏中有太子若存、明朝之幸一语。亦论死。因系言官。免罪。夺俸三月。”

     《甲申传信录》记载更详细:“忽有男子貌似太子,同常侍投嘉定侯周奎府中。曰:『皇太子也』。周奎佯不能识,奎侄铎以侍卫,引与公主见,公主抱头大哭。哭罢,奎饭之,举家行君臣礼。。。。傍晚与公主哭别而去。数日复至,公主赠一锦袍,密戒云:『前来,皇亲上下行礼进膳,顿生疑衅,可他去,慎无再至也』。痛哭而别。十九日又至,奎便留宿。二十二日,奎侄铎与奎谋曰:『太子不可久留,留且陷害,不如去之』。奎因语之曰:『太子自言姓刘,说书生理,可免祸,否即向官府究论』。太子曰:『我悔不从公主之言,今已晚矣。如此,何不遣行?乃留我何意』?奎曰:『汝第言是姓刘假太子即已』。太子坚不从,晚,奎令家人椎系之,逐之门外。捕营健卒遂以犯夜擒去,明晨献之刑部。曰:『此假太子也』。即会刑部山东司主事钱凤览勘其事。讯内侍旧臣真伪何如,内侍常共言此真太子也。旧司礼太监王德化亦言其真。百姓观者数千,皆应声称真太子。是日送入殿中,廷勘之。太子言宫中事颇同,历诏之,内监多不言是。有一杨姓内监在旁,太子曰:『此杨太监,尝侍我,讯之可知』。杨仓猝曰:『奴婢姓张,不姓杨。先服侍者,非我也』。因呼旧锦衣尝侍卫者十人,讯之,十人齐跪曰:『此真太子,愿无伤』!遂下常侍内监及锦衣十人同太子皆系狱。  钱凤览上疏力诤:”周奎恐惧,妄以为假,岂有所为假冒也。昨刑部官共周奎遁辞曰:『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其愚妄之私,尽露于此一语。“   时旧阁臣谢升入内院。升旧尝侍讲职,太子初讯时,升亦以为非是。太子呼升曰:『谢先生岂亦不能相识乎?前某日讲书某事云云』!升默不复言,乃曲躬一揖,凤览复怒升,因叱升不臣。  十二月初十日,除太子系狱外,凡争言太子无状及钱凤览、赵开心等尽斩之。时廷臣共乞生凤览、开心。满御史叩救开心,因开心奏时无甚唐突语,以故得免。汉臣之救凤览者亦力,因改绞。即日摄政王旨:除御史赵开心还职罚俸三月,钱凤览、朱六邵、贵尼、僧真庆,着即绞。李时印、张文魁、申良策、郑国勋、杨博、杨时茂、张元龄、常进节、杨玉各斩决。“


  周奎先向李自成献永王和定王,李自成败逃出北京后,太子又去投奔周奎,并与长平公主是抱头痛哭在一起。单看这一幕,太子就肯定是真的,长平公主一个养在深宫的尊贵女子,怎会与一个陌生男子抱头痛哭?而且长平公主与太子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妹,如何能认错?公主劝太子说:"慎毋再至", 公主明白,周奎既然能把定王和永王交给李自成,也一定会再出卖太子给清朝。果然,周奎向满清献太子,周奎和外甥周绎按照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因此而得到满清的特别奖赏。大家还可以参考《石匮书后集》等书的记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的给事中,老给事中念及皇恩,将他收养在家,并改名为“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在王给事中去世后,四皇子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炤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了证明四皇子是假的,满清故意混淆四皇子朱慈炤和五皇子朱慈焕,因为五皇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四皇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狡诈的满清将五皇子朱慈焕已死于崇祯十四年作为证据来污蔑四皇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将四皇子与早就死了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这可真是康熙的一大创举!康熙睁着眼睛说瞎话,只为了混淆视听,好将四皇子定罪为假冒皇子以斩草除根!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皇子?可惜,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这些连小孩子都骗不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四皇子全家送上了黄泉路,四皇子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寶(倒过来即为“寳玉”)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狱中。(见《鸡林旧闻录》和《清实录》)


  后来满清官修的《明史》明确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康熙捏造的四皇子死在明亡前的谎言被他的孙子乾隆打了耳光!荒唐啊!可笑!满清的满嘴谎言的丑恶嘴脸在皇四子一事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首度破解,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博客文章,更多揭秘都在《红楼隐史》。 

我新开了微信公众号“红楼隐史”,希望真相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欢迎大家去看看,支持的朋友就请扫下面的QR码推荐一下吧,谢谢!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YYX--01薛昂YYX--02薛光YYX--03薛孔训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孔雀明王+孔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庭十二圣母,人间的守护神
llljjgg 2022-04-14   |  4876阅读  |  7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天庭女仙之首为西王母,大本营在瑶池的庸城之中,西王母的女仙班底称为圣母圣班,道教有圣母科仪,科仪指道教道场法事。圣母科仪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治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

  天庭最出名的有十二位圣母,是人间的守护神,即:

1.瑶池圣母西王母

2.娲皇圣母女娲娘娘

3.骊山圣母

4.后土圣母

5.紫光圣母斗姆天尊 

6.玉皇圣母,宝月光皇后,孔雀明王大天尊。

7.九天圣母九天玄女娘娘

8.泰山圣母碧霞元君

9.顺天圣母陈婧姑

10.三仙圣母三霄娘娘 

11.天上圣母海神妈祖

12.月宫太阴土皇圣母,太阴元君 

一,瑶池圣母西王母
文章图片1
王母娘娘

瑶池圣母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道教传说是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的女儿,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有九子一女,大儿子为元始天尊,二儿子为东华帝君,九儿子为南极长生大帝,女儿就是西王母。

  西王母年轻时是刑罚与死亡之神,变成王母娘娘之后成为婚姻与爱情之神,还是长寿之神,掌管蟠桃园,每年三月三举行天庭圣会蟠桃大会。


  西游记中王母娘娘派侍女七衣仙女去摘蟠桃,引发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其实传说中王母娘娘有八位侍女,精通音乐,被称为八乐仙女,《汉武内传》载:

王母乃命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龢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钟,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簧,侍女阮凌华拊五灵之石,侍女范成君击洞庭之磬,侍女段安香作九天之钧。于是众声澈朗,灵音骇空。又命侍女法婴歌元灵之曲。

其中侍女董双成是专管蟠桃园的,有诗云:“我有蟠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讲的是董双成因与东方朔有私情,放任东方朔三次偷取蟠桃的典故。

  东方朔是东华帝君的弟子,西游记中孙悟空为救活人参果曾到东华帝君地方丈仙山求药,遇见东方朔,还开起来玩笑,原文记载:方坐待茶,只见翠屏后转出一个童儿。他怎生打扮:身穿道服飘霞烁,腰束丝绦光错落。头戴纶巾布斗星,足登芒履游仙岳。炼元真,脱本壳,功行成时遂意乐。识破原流精气神,主人认得无虚错。逃名今喜寿无疆,甲子周天管不着。转回廊,登宝阁,天上蟠桃三度摸。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东方朔。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


董双成私放东方朔偷蟠桃,被王母娘娘罚下人间,八乐仙女少了一个,就变成七衣仙女了,而蟠桃园也因此没人看管,玉帝才派无所事事的孙悟空来管理蟠桃园。

二,娲皇圣母女娲娘娘
文章图片2
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是五方五帝中青帝伏羲的妹妹,曾在伏羲飞升,神农未继位时执掌天下,故称娲皇。

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相传女娲娘娘补天后的五彩石剩下三块,一块化为齐天大圣孙悟空,一块化为红楼梦主角贾宝玉,还有一块则是封神榜中的石矶娘娘。

  因女娲娘娘是人世间第一个举行婚礼的,所以女娲娘娘是姻缘之神,神话传说代表姻缘的三生石也与女娲娘娘有关。


  相传女娲以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积沙成石,女娲将石立于西天灵河畔,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变得大可顶天,头重脚轻却直立不倒,而且长相奇幻,石上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生出魔性,将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大惊失色,急施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地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红楼梦中贾宝玉前世为女娲补天后的五彩石化成的神瑛侍者,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仙草一株,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受天地精华,脱却草胎木质,化为人形。后神瑛侍者转世为人,绛珠仙草为报恩也随之下凡,化为林黛玉,以眼泪还甘露,成就一场旷世奇缘。

三,骊山圣母
文章图片3
骊山圣母

西游记四圣试禅心一难中,骊山老母曾与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变成母女来考验唐僧师徒四人的求道之心。

骊山圣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秘女仙,来历成谜,有多种说法。在骊山本地认为是女娲化身,道经《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认为是斗姆化身,还有说是封神榜中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之一的无当圣母,在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更是将其认为是盘古之母。

骊山圣母出现在西游记中并非无因,在元代西游记故事中骊山老母是孙悟空的大姐。

明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场开场白:

“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工养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歧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

  骊山老母是众仙之师,为拯救乱世,每逢应劫就出现教授弟子,传授仙法。

《骊山老母玄妙真经》称骊山老母有十二位男弟子,十八位女弟子。男弟子有真武大帝,女弟子有白娘子、钟无艳、樊梨花、刘金定、穆桂英、祝英台等。

四,大地之母后土圣母
文章图片4
后土娘娘

 后土圣母是道教四御之一,地界之主,与天界之主玉皇大帝合称天公地母,是大地之母。

  后土是水神共工之女,夸父的奶奶,《山海经·大荒北经》: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共工与黑帝颛顼争当天帝失败而怒触不周山,后土却没有跟共工一起造反,而是成为颛顼时的土正,后因平定九州被封为社神,与五谷之神后稷合称社稷之神,共工怒触不周山被流放北海幽都,后土为看守,又成了地狱幽都之主。后土一路升级,先是成为黄帝的辅神,在玉帝继位之后终于成为天庭四御之一的地界之主。

 身为地界之主,后土娘娘有自己的班底,既三省九垒。三省既后土三省:元营真妃元君主理的皇妃都府,元皇真妃元君主理的皇妃上府,元执真妃元君主理的皇妃中府。九垒既土皇九垒,天有九天三十六天帝,地也有对应的

九垒三十六土皇,三十六土皇以土府九垒高皇大帝为首统领九地一切神仙。

五,紫光圣母斗姆天尊
文章图片5
斗姆天尊

紫光圣母斗姆天尊即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太阴之气化生,为星辰之母,治大梵天宫,坐骑斗木獬。

  古代母以子贵,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主天地万物之生,被称为保胎圣母。《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真经》记述,斗姆原为龙汉年间周御王的爱妃,号“紫光夫人”,先后为御王生下九子。为长子天皇大帝,次子紫微大帝。余七子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即北斗七星。


 斗姆元君在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为通天教主门下的四大亲传弟子之一的金灵圣母。法力高强,拥有法宝龙虎如意、四象塔、七香车、飞金剑等,其道行仅在圣人之下。万仙阵之战时,金灵圣母一人对战佛法三大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不落下风,可惜最后被燃灯道人用定海珠偷袭,死于非命。后被封为”坎宫斗姆“之神,为星宿之首。    

六,玉皇圣母,宝月光皇后,孔雀明王大天尊。
文章图片6
孔雀大明王

 玉皇圣母,宝月光皇后,孔雀明王大天尊既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在道教中被认为是玉帝的母亲宝月光皇后,道藏中有《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光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

  孔雀大明王菩萨在西游记中为孔雀之女,金翅大鹏鸟的姐姐,如来佛祖之母。如来佛祖曾亲述孔雀大明王来历:“自那混沌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万物有走兽飞禽,走兽以麒麟为之长,飞禽以凤凰为之长。那凤凰又得交合之气,育生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

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而在《封神演义》中孔雀大明王菩萨由女变男成为孔宣,神通五色神光无物不刷,可谓圣人之下所向无敌,可惜最后碰到拥有七宝妙树,比他还能刷的西方准提圣人,只能束手就擒,皈依佛门。

孔宣 -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免费编辑 [url=]修改义项名[/url]
所属类别 :文学人物




孔宣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原为“瞠目细冠红孔雀”,堪称是世间第一只孔雀,是殷商驻三山关的镇关总兵官,后调往镇守金鸡岭,骑马持刀,独门神通是“五色神光”,五行内无物不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孔宣

  • 兵 器  

    偃月刀


  • 身 份

    商朝三山关总兵

  • 师 父

    准提道人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诗词

有诗云

斋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

主荷叶有风尘色相,莲花无雨立津梁。

知金弓银戟非防患,宝杵鱼肠另有方。

古漫道孔宣能变化,婆娑树下号明王。



折叠编辑本段古神鸟

孔宣:上古洪荒时期生于天地之间的第一只孔雀,母亲是上古神鸟凤凰,又名玄鸟,传说“天降玄鸟而生商”(《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凤凰涅盘后,孔宣代替母亲承担起保护成汤江山的职责。在金鸡岭大战中,被西方极乐世界准提圣人降伏。

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鸟”的名称。 孔雀为凤凰之子,继承了母亲凤凰涅盘的本领,自然非常非同凡响。 凤凰即玄鸟 玄鸟生商 所以孔宣不属于任何一教[1]



折叠编辑本段孔宣实力展现

孔宣战燃灯

燃灯曰:“你这孽障!你自恃强梁,口出大言,毫无思忖,必有噬脐之悔!”孔宣大怒,将刀一摆,就来战燃灯。燃灯口称:“善哉!”把宝剑架刀,才战二三回合,燃灯忙祭起二十四粒定海珠来打孔宣。孔宣忙把神光一摄,只见那宝珠落在神光之中去了。燃灯大惊;又祭紫金钵孟。只见也落在神光中去了。燃灯大呼:“门人何在?”只听半空中一阵大风飞来,内现一只大鹏雕来了。孔宣见大鹏雕飞至,忙把顶上盔挺了一挺,有一道红光直冲牛头,横在空中。燃灯道人仔细定晴,以慧眼观之,不见明白,只听见空中有天崩地塌之声。有两个时辰,只听得一声响亮,把大鹏雕打下尘埃。孔宣忙催开马,把神光来撒燃灯。燃灯借着一道祥光,自回营来;见子牙陈说利害,“不知他是何物。”

孔宣战陆压

陆压出了辕门,见孔宣全装甲胄。陆压问曰:“将军乃是孔宣?”宣答曰:“然也。”陆压曰:“足下既为大将,岂不知天时人事?今纣王无道,天下分崩,愿共伐独夫。足下以一人欲挽回天意耶?甲子之期乃灭纣之日,你如何阻得住?倘在高明之士出来,足下一旦失手,那时悔之晚矣。”孔宣笑曰:“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甚么天时人事!”把马一愰,来取陆压。陆压手中剑急架忙迎。步马相交,未及五六合。陆压取葫芦欲放斩仙飞刀;只见孔宣将五色神光望陆压撒来。陆压知神光利害,化作长虹而走;进得营来,对子牙曰:“果是利害,不知是何神异,竟不可解。贫道只得化长虹走来,再作商议。”子牙听见,越加烦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孔宣的本来面目是世间第一只孔雀,得道修为人形,而后又入仕官至三山关总兵,张山阵亡后,被纣王调至金鸡岭前线阻挡周军入关,登场后连打洪锦雷震子等数十员大将,逼得姜子牙高悬免战牌,连燃灯道人也收服不了。最终,姜子牙请来西方的接引道人,才将孔宣击败[2]​。







参考资料




七,天庭女战神,九天圣母九天玄女娘娘
文章图片7
九天玄女娘娘

九天玄女又称九天玄阳元女圣母大帝玄牝氏,九天紫府玄祖大天尊是西王母的徒弟,黄帝的师父,是天庭之中少有的女战神,道教载其“恭行天律,部领雷兵。如有下界精邪,北阴午酉,出没岩穴,蟠踞山林,窥阚家庭,损伤人命,神威所到,一切扫除,福佑生人,肃清魔魅。”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黄帝九战而不胜,后西王母派徒弟九天玄女为使者教授黄帝符节,兵法,兵符,阴符,奇门遁甲,太乙,六壬之术,且传授行军阵法五行阵,又指点黄帝造出指南车,黄帝终于反败为胜,定鼎华夏。

  而从此九天玄女也成了天界女战神,兵法天书的传授者,在各种古典小说中出现,据《太平广记》卷五十六记载:历代各种玄理奇术“天书”,都与九天玄女治乱安国有关,历代传说中,每当天下由乱趋治之时,则有九天玄女授于天书平定乱世。如战国时期,孙膑从鬼谷子那里得天书三卷,八门遁法,六甲灵文。《薛仁贵征东》中薛仁贵得九天玄女赐五件宝物:白虎鞭、水火炮、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水浒传》中宋江得九天玄女赐三卷天书,大破辽军「太乙混天象阵」。刘伯温出山前,从浙西明教总坛的覆船山得天书四卷,后凭天书辅朱元璋打天下,功标第一,并著书《金函玉镜之奇门遁甲》。

九天玄女不但是战神,也是生育之神。因其名为九天圣母,故被认为是天庭九天监生司的首领九天卫房圣母,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又称子孙娘娘,是世间人家送儿送女,保佑小儿一生平安的神祇。

  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统领九天监生司,属下众多有“九天卫房三十六圣母、注生君、催生君、乳母君、导生君、生母君、三天都禁司命君、卫房灵妃、天门紫户速生君、卫房夫人、救生玉女、抱送卫房仙女”等。为护佑天下怀胎、受孕、生产的妇女而不辞辛苦、日夜奔忙。

八,泰山圣母碧霞元君
文章图片8
泰山圣母碧霞元君

在九天监生司中仅次于九天卫房圣母元君的是天仙圣母保生真人碧霞元君,统领东岳子孙案,专管人间生男育女之事,并能保护孩童健康成长。。 

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又称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天仙圣母。道教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碧霞元君的来历不一。《玉女卷》称为汉代民女石玉叶修炼成仙。《玉女考》记载是黄帝建岱岳观时,派遣的七位女仙之一,号曰天仙。《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称她为金顶玉女娘娘,为东岳大帝的独生女儿。斗姆经书则认为碧霞元君是斗姆化身。

碧霞元君助东岳大帝管理岳府,是山精妖怪的首领。碧霞元君早期在笔记小说中为狐仙之首领,如西周生所着的《醒世姻缘传》提道:“雍山洞内那个狐姬,他修炼了一千多年,也尽成了气候,泰山元君部下,他也第四五个有名的了。”

袁枚《子不语》有三则关于碧霞元君主管狐狸修仙的故事。一是碧霞元君为群狐的主考官。有狐生员向赵大将军之子曰:“群狐蒙泰山娘娘考试,每岁一次,取其文理精通者为生员,劣者为野狐。生员可以修仙,野狐不许修仙。”二是碧霞元君可调群狐听差。绍兴陈圣涛与一狐女成夫妇。每月朔,妇人告假七日,云:“往泰山娘娘处听差。”三是碧霞元君执掌对群狐的奖惩权。有妖狐迷糊了一位民女,一日其对民女泣曰:“我与卿缘尽矣,昨泰山娘娘知我蛊惑妇人,罚砌进香御路,永不许出境。”

此外,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其族侄竹汀所讲的一则传闻:密云县东北部有狐女嫁给文安的一位佣工为妻,侍奉公婆极尽孝心,感动了土地神与东岳大帝,遂提前修得正果,被派到泰山碧霞元君麾下为“女官”。   

后随着碧霞元君影响力的增大,渐渐在民间成为北方“四大门”的总管,在“四大门”与民众交往的过程中负责维护正义、赏善罚恶。“四大门”乃是对四种灵异动物即狐狸(“胡门”)、黄鼠狼(“黄门”)、刺猬(“白门”)和蛇(“常门”)的总称。

九,妇女儿童保护神,顺天圣母陈婧姑
文章图片9
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

泰山第一行宫遥参亭正殿内仍奉祀碧霞元君,东西配殿则分祀眼光娘娘及送子娘娘。

眼光娘娘全称为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又称眼光明目元君、眼王奶奶、眼光圣母。是一位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手托着一只大眼,象征明目去眼疾。

送子娘娘又称注生娘娘,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掌管生子的神。俗称“注生妈”,陈夫人、临水夫人、顺天圣母等。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

相传观音菩萨被吕洞宾戏弄气出一条白发下凡为蛇妖害人,于是就滴下三滴血转生为陈靖姑,十七往闾山学法,拜许逊天师为师,得传驱雷破庙罡法,打破蛇洞,斩蛇妖为三截。后唐王皇后分娩艰难,进姑遂 入宫,以法催下太子。唐王大悦,敕封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建庙于古田,以镇蛇母不得 为害,圣母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

  陈靖姑与李三娘(李三靖)、林纱娘 (林淑靖、林九娘)合称“三奶夫人”,并奉为 “闾山三奶教”教主,辅神有:助娘破庙张萧刘连四大圣者、铜马沙王、 五猖大将、催生圣母、破产灵童、二帝将军。

三奶派以三奶夫人为主神。以为地府 有繁花茂树,人的元神留在地府中为花蕊。临水夫 人陈靖姑收伏的鸦、犬二妖成了保护花树之神。人 有疾病,即表示元神花上有蛛丝、细虫缠杂,于是 花公、花妈专职花蕊的成长,锄童、箕童是花树的 栽培者,因此人有疾病即乞于花公花妈。

 另外又设有十二花胎神,分别守护胎儿一年

十二月的成长。还按十二生肖共配保姆十 二人,称十二延女娘娘,每人抱婴孩一人,表示年年生 儿育女。

十,送子娘娘,三仙圣母三霄娘娘
文章图片10
三霄娘娘

送子娘娘还有被认为是三仙圣母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

  三霄为云霄、琼霄、碧霄的合称,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三位仙女。她们执掌混元金斗,凡是神、仙、人等,不论贵贱贫富与否,都从金斗转动。从前百姓求子、生育都叩拜三霄,所以又被民间称为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

在封神榜中三霄是通天教主的弟子,财神赵公明的妹妹,因哥哥赵公明之死,摆下九曲黄河阵,以法宝混元金斗削去十二金仙三花,大败十二金仙,后来元始天尊与老子以大欺小,才战败上了封神榜,被封为感应随世三仙姑正神(又称坑三姑娘之神)。

  其实三霄的原型坑三姑娘是一个神,就是厕神紫姑神,坑三姑娘是排行第三,而法宝

混元金斗代表的是古代的净桶,古代净桶除了上厕所,还负责接生孩子,故可以返本还原,削人道行。而法宝金蛟剪就是剪刀,生孩子时剪脐带用的。

  古人喜欢把人凑成三,而且还特别喜欢老三。像民间有女娲娘娘,九江圣母,九莲圣母三姐妹;碧霞元君,马当山圣母,五峰山圣母三姐妹,陈靖姑与李三娘、林纱娘三奶夫人。

十一,海上守护神,天上圣母妈祖娘娘
文章图片11
妈祖娘娘

 中国有南妈祖,北碧霞,妈祖又称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是与碧霞元君齐名的海上女神。 

妈祖与观音菩萨关系密切,传说其母尝梦南海观音所赐优钵花或药丸而孕,被认为是观音的化身或是观音身边的龙女转世。

妈祖名叫林默,生前是一名女巫,十三岁得道士元通授以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

妈祖接受铜符后,灵通变化,符咒避邪,法力日见神通,以至她常能神游,腾云渡海,救急救难,人们称她是“神姑”,“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湄峰顶上化作一道白光冲入天空,乘风而去,羽化成仙。此后妈祖经常显灵显圣,护国佑民,救人危难,当地百姓感激她,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供奉。据传祖庙后的摩崖“升天古迹”处就是妈祖飞天的地方。

  妈祖飞升之后被玉帝封为海神,组建水阙仙班,帮助东华帝君管理水府仙班。

妈祖庙供奉有妈祖的圣班。妈祖神像两边各站一尊执扇的侍女——司花与司香,是掌管香花和侍候妈祖的玉女。殿堂两边的塑像有“五风十雨”,是掌管风雨之神;有“左右相”,是掌管文武大事的官员。神座上跪着的小神像是妈祖生前收伏的高里鬼。站立门旁的神像是为妈祖收发文书的通讯员,还有千里眼和顺风耳二神。两边廊庑供奉的则是“五湖”“四海”“九河”共18员“水阙仙班”神。

水阙仙班十八神,包括四海龙王、晏公总管、妈祖父亲泉州林巡检、浙江宁波毛竹五水仙、 福建莆田木兰陂三水神、广东二伏波将军马援和路博德、嘉佑、嘉应。  

 十二,爱情的守护神,月宫圣母太阴星君 
文章图片12
月光娘娘太阴星君

 月宫太阴土皇圣母,太阴星君为道教月神,亦称“太阴皇君”,全称“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宝光幽照如来,妙果素月天尊治洞阴结璘宫。

太阴星君为月亮女神,是爱情之神。中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太阴星君。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太阴星君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太阴星君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郑玉卿和银瓶对月起誓:“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太阴星君评理,或诉衷肠。

 太阴星君常被误会为嫦娥,其实嫦娥是太阴星君月府圣班中十三月皇之一,十三月皇代表一年十二月和闰月,分别为苏摩太阴皇君,灵辉太阴皇君,坤灵太阴皇君,金曜太阴皇君,金波太阴皇君,金枢太阴皇君,夜光太阴皇君,阴精太阴皇君,帝姊太阴皇君,姮娥太阴皇君(嫦娥),太素太阴皇君,太空太阴皇君,太明太阴皇君。

太阴星君是姻缘之神,月中有月老以姻缘簿持红绳为世间男女牵定姻缘。月老的助手是七星圣母织女娘娘,织女是玉帝的孙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也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相传在每年七夕的时候,七星娘娘会把凡间满16岁青少年的品德修养造册呈报给月下老人,月老检点后,便仔细审察各人的品貌、脾气秉性,尤其是之间的缘分,把未婚男女排列组合为最佳配偶,然后登入婚书。并说月老还要用黏土将每对情侣捏成泥人,然后用红线把他们的脚拴上,晾干后再放入配偶堂,算是完成了任务。于是七星娘娘在中国民间又被称为情侣的保护神,保护情侣间能百年好合。

管姻缘的还有狐仙娘娘,狐仙娘娘是指张天师府中“狐仙堂”供奉的黄狐仙娘娘与白狐仙娘娘。

相传黄狐仙娘娘潜心修炼二千年,在怀孕之时遭遇雷劫,自知无法渡过,只好求助三十代张天师虚靖真人

,虚靖真人念其有孕,帮其渡过雷劫,生下白狐仙娘娘。后黄狐仙娘娘三报恩,一为第三十五代天师献吊兰解瘟疫,二为第三十六代天师指点迷津求龙王降雨,三助四十三代天师降灭鼠怪、搜集经典编篡《道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羽化之时,曾留下法旨:“百余年来,云台二狐对吾道贡献良多,已证仙果。天师府内可为其塑金身以祀。”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遵从遗命,便把西客堂辟为“狐仙堂”并塑了神像,狐仙娘娘于是成为了天庭正神。

两位狐仙娘娘各有所管,黄狐仙修成正神位列仙班,成熟稳重,主管仕途,可保事业有成。

白狐仙娘娘活泼可爱,掌管人缘,可正桃花,保姻缘,遇贵人;可保婚姻圆满,可让夫妻和合、恋人恩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1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文宣王+衍圣公孔继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薛文宣】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衍圣公,孔家辈字,兴毓传继广,是哪个皇帝所赐?+ 衍圣公孔继宗书:曹家考证不成立!《红楼梦》成书在1735年后?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8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96】



53回祭宗祠:

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两旁有一副长联,写道是: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 亦衍圣公所书。

进入院中,白石甬路,两边皆是苍松翠柏。月台上设着青绿古铜鼎彝等器。抱厦前上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是:“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写道是:

勋业有光照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 亦是御笔。

五间正殿前悬一闹龙填青匾,写道是:“慎终追远”。旁边一副对联,写道是: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 俱是御笔。

贾氏宗祠,共写了三副匾联,大门的匾联,是“衍圣公孔继宗书”。抱厦、正殿的两副匾联,“乃先皇御笔”。

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汉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太宗封孔子为先圣,唐玄宗追谥为文宣王,封其嗣褒成侯为文宣公。

“衍圣公”的封号,始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以正孔子后裔嗣爵之号,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令世袭焉。

自此,“衍圣公”历代世袭,直至民国,1935年,取消“衍圣公”称号,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历时880年,历孔子后裔三十二代之久。

而且,孔氏后裔取名,也有行辈。正式由皇帝赐名,天下皆知,孔氏后代都须遵循,甚至孟子后代也都遵守,便始于明朝。明初太祖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加上洪武元年封衍圣公的五十六代孔希学的“希”字,和洪武十七年袭封衍圣公的五十七代孔讷的“言”旁,便是“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孔氏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的辈字。孟子后代也从“公彦承”开始遵循皇帝赐的辈字,比如孟子的五十八代孙孟公肇,五十九代孙孟彦璞,六十代孙孟承光。而孟公肇的上辈,孟子的五十七代孙名“孟元”。

后来清朝避讳胤禛、弘历,改“胤”为“衍”,改“弘”为“宏”。

六十五代孔胤植(1592年-1648年),天启二年袭封衍圣公,于崇祯二年,1629年,奏请崇祯皇帝恩准,又赐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的辈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所以这十字是崇祯皇帝所赐。

孔胤植的嫡长子,六十六代孔兴燮,1636年出生。

1644年,清顺治元年,孔胤植又被清朝封衍圣公。

我们看“兴毓传继广”这几个衍圣公的信息:

六十六代孔兴燮,清顺治五年(1648年)袭衍圣公,孔胤植子。

六十七代孔毓圻,清康熙六年(1667年)袭衍圣公,孔兴燮子。

六十八代孔传铎,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衍圣公,孔毓圻子。

六十九代孔继濩,早卒,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其父孔传铎袭封衍圣公前已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衍圣公,孔传铎子。“雍正十三年,世宗崩,孔广棨入临,高宗(乾隆)复召入对,以覃恩赠父继濩如其爵。”所以孔继濩是在雍正死后,乾隆帝追赠的“衍圣公”。

七十代孔广棨,清雍正九年(1731年)袭衍圣公,孔继濩子。

七十一代孔昭焕,清乾隆九年(1744年)袭衍圣公,孔广棨子。

七十二代孔宪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袭衍圣公,孔昭焕子。

以上资料显示:

“衍圣公”始于宋朝,直至民国,历代是孔子后裔世袭。

孔氏后裔,辈字正式由皇帝所赐,颁行天下,始于明朝。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这十个辈字,是崇祯皇帝所赐。

孔继濩并非真正的“衍圣公”,死于康熙五十八年,当时其祖父孔毓圻是衍圣公。1731年,雍正九年,孔继濩之子孔广棨袭衍圣公。1735年,雍正死后,乾隆帝才追赠孔继濩为“衍圣公”。

“衍圣公孔继宗书”的“贾氏宗祠”大门匾联,首先排除了如下可能性:

虽然在崇祯年间,天下皆知“兴毓传继广”的孔氏辈字,也就是说,崇祯、顺治、康熙年间的一个小说作者,都可以在书中写“衍圣公孔继某”字样的话,因为“继”字辈必定会有一个衍圣公,只是早晚的事。但是,问题是:如果《红楼梦》成书在1735年前,为什么要让读者看到一个未来的“衍圣公”?

无论让读者从正面看此书,从反面看此书,无论是写曹家,还是写明末,还是写其它反面故事,让读者看到一个未来的“衍圣公”,都与书中一直强调的作者“亲历”之往事不符: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关键是,如果《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康熙时的孔毓圻做了五十多年衍圣公,作者有什么必要,有什么动机,要写孔毓圻的孙子辈“孔继某”这样一个“衍圣公”?却不写“毓”字辈、“兴”字辈,或者前代这些任何一个现成的衍圣公?

把“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故意写到未来?让读者看到一段未来的人和事?完全说不通,怎么都不能自圆其说,也没有必要,所以从“衍圣公孔继宗书”的证据来看,《红楼梦》成书在1735年前的可能性不成立。

甲戌本有两个时间的可能性,公认的是1754年甲戌,还有1694年。孔继濩1735年被乾隆追赠为“衍圣公”。结合起来看,一个比较合理的《红楼梦》最终的成书时间,大致应在1735年之后、1754年之前的二十年间。只所以用“最终”的成书时间,是因为这样的巨著,不排除是由准备素材、设计纲目、写书、批书等多人组成的创作团体,甚至是经过两三代人构思、写作、修改、增删、润色等努力的结果。

1735到1754年之间,也符合目前主流的《红楼梦》成书时间。那么“衍圣公孔继宗书”的证据,是否符合曹家论呢?

如果贾府是曹家,宗祠大门的对联,能说功名贯天?天地、兆姓?能说勋业、功名照日月?

要不是《红楼梦》这本书被胡适考证到曹寅家,有几个人知道曹锡远、曹振彦、曹玺?他们有什么功名能说贯天?照日月?既然功名贯天,随便说出一个来,让大家跟天地、日月比较下看看!

曹家能称国公吗?明朝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这些人的勋业、功名,才能用“照日月”,但恐怕也不敢用“贯天”二字!

曹家是什么品级?大同知府,江宁织造,二三品都算不上,能说国公之家?能说公府千金?比“封侯”爵位还高的宁国府、荣国府这两个“国公府”,能认作曹寅家?是用什么眼认的?有没用脑子稍微判断一下?既然是考证,就不能只考一点,不管重点,不顾整体框架是否有硬伤。

以上这些明显都匹配不上!拉郎配也要拉个差不多的郎,别拉个小儿郎,完全没法拜堂,遑论洞房。

如果此书是写曹寅家事,“衍圣公”的问题也很明显:

一是为什么要写个没有做过衍圣公的“继”字辈的衍圣公?既然“衍圣公孔继宗”的考证原型是衍圣公孔继濩,而孔继濩却是死后追赠的衍圣公,有那么多真正的衍圣公,作者为什么非要选这么个原型?完全说不通。

二是“衍圣公孔继宗书”怎么都是错的。因为当此人能书写匾联的时候,他还不是衍圣公,显然不能在署名前冠以“衍圣公”的封号。当此人有“衍圣公”封号的时候,已经死了多年,不会写出“衍圣公孔继宗书”的署名和匾联。

三是三副匾联,衍圣公的匾联,跟“先皇御笔”的两副同时出现,也应跟“先皇”大致同时期才合理。《红楼梦》抄本、印刷都是在乾隆年间,“先皇”至少是雍正或雍正之前的皇帝。雍正首先应排除,雍正是对曹家抄家的皇帝,不是赐联恩遇的皇帝。所以“先皇”是康熙、顺治才行,康熙也更合曹家论。那么问题就出来了:顺治时的衍圣公孔兴燮,康熙时的衍圣公孔毓圻,甚至雍正时的衍圣公孔传铎,为什么都不写?偏偏要写个乾隆帝追赠的“继”字辈的衍圣公?在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之后,还有哪个衍圣公会给曹家题联写“功名”?这不是跟皇帝对着干吗?分析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认为衍圣公脑子还比较正常,脑袋没有进大水。所以乾隆朝的衍圣公,明显说不通。

如《红楼梦》是写曹家事,那么在康熙年间做了五十多年衍圣公的孔毓圻,才是“衍圣公”的首选原型和理想原型。

总之,写兴、毓、传字辈的任何一个衍圣公都可以,唯独“继”字辈的衍圣公,让曹家的考证不能成立。



点击下一个:“继”字辈的衍圣公、先皇御笔,符合蔡元培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说”吗?+ 还是假的衍圣公?用假语瞒天过海:朱明皇家,先皇是“水”字辈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27 12:09
衍圣公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文化相关




衍圣公是孔子后代的封号。汉称褒成侯,魏称宗圣,晋称奉圣,北魏称崇圣,北齐称恭王,均为侯爵。北周及隋封邹国公。唐初封褒圣侯。开元中,追谥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后裔为文宣公。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因后裔不宜用祖谥为号,改封衍圣公。后相沿不改,到1935年,才废止不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衍圣公

  • 外文名

    yǎn shèng gōng


  • 首任衍圣公

    孔子45代孙孔宗愿

  • 末代衍圣公

    孔子77代孙孔德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介绍

衍圣公,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册封孔子后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

档案中记录第一条为“汉,高帝元年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滕为奉祀君”。西汉,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的最高规格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辟了后世帝王祭祀孔子的先例。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自西汉开始,历代王朝不断对孔子追谥加封。

汉魏以来,历代朝廷对对孔子嫡长子孙多有册封,但封号有所不同,先后册封孔子嫡长子孙为褒成侯、褒亭侯、宗圣侯、奉圣侯、崇圣侯、恭圣侯、文宣公。宋代之前,除唐玄宗曾封赐孔子嫡裔为“文宣公”外,孔子嫡裔的爵位一般是侯爵。至北宋中期,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后虽有短暂变更,至宋徽宗大观元年孔子48世孙孔端友改封为衍圣公,此后,“衍圣公”作为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衍圣公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衍圣公”这一封号,先后传承32代,延续八百多年。[1]



折叠编辑本段待遇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元代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历代帝王追封赐礼,谱系井然,世受封爵。[2]

宋代衍圣公从字面上看,衍圣公似乎是一个爵位,但是这个爵位本身是没有俸禄的。以现存于《宋史·职官志》的《嘉祐禄令格》为例,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 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公十二等爵都有相应的俸禄,惟独不见衍圣公。因此,衍圣公这个职务本身并无固定收入,必须依赖兼职,包括兼带寄禄官、出任各种差遣。宋代是衍圣公管理制度史上十分重要的转折期,与唐代相比,宋代大力拓宽衍圣公的仕途,使得他们不必株守在兖州、曲阜,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与明清两代相比,宋代朝廷给予衍圣公的政治、经济待遇又是不高的。[3]







参考资料


孔继濩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人物相关




孔继濩:字体和,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赠衍圣公。《红楼梦》贾府世交中曾有位衍圣公名孔继宗疑就是以此人为原型。





【1696--1719】

基本信息
  • 本名

    孔继濩


  • 别称

    衍圣公



  • 字号

    体和


  • 所处时代








人物简介

孔继濩,孔子的第68代嫡孙。亦是第68代衍圣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1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YYX--16薛文定颂远公//慎终追远·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薛文定+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第22讲:慎终追远
2017-11-01 08:07


《论语·学而》篇的下一条章句是1.9——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段话,也是儒学特别重要的政治思考。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慎终追远”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清楚“终”和“远”到底指的是什么?“终”乃是指的去世的人,郑玄曰:老死曰终。和“远”相对,“终”指的应该是刚刚不久才去世的人。而“远”则是指的是祖先。所以这条章句讨论的是“丧祭”的问题。

然后,我们就遇到一个问题:“慎终追远”的主语是谁?当然,有的人认为是所有人,因为这一句对所有人都有效。当然,在当前的解读环境中,我并不否认这一句对所有人都是有意义的教诲。但是放在当时的语境之中,这一句的主语只能是“君子”,或曰“在上位者”。这样说有几条理由:第一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是“礼不下庶人”,平民百姓是没有财力“慎终追远”的。第二是《论语》中的相关章句。我们看8.2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与仁”,和这一条是一模一样的结构。而且“慎终追远”也可以说是“笃于亲”的一种形式。所以,“慎终追远”的主语应该是“君子”,这一句讲的也是治理教化之道。不过,我们从这一句中可以再次看出儒家政治哲学的不同,那就是“以教化为治理”,治理的目的是“纳上下于道德”。



理解了前面两个基本项之后,这条章句就可以翻译为——曾子说:“君子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通过祭祀来追念祖先,就会使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厚。”是不是这样就讲完了呢?当然不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个读书的方法,就是凡事都最好再问一个为什么?我们受了太多“填鸭式的”的教育,使得我们常常失去阅读与学习时的敏锐——好,老师说这是标准答案,那就这样吧。我就这样记,我就这样理解好了。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去学习,是把思考的权力让渡给他人,自己不过是做一个可怜的应声虫、传声筒而已。长此以往,整个民族就会智力退化!

虽然,我个人是比较服膺儒学的教义,但是我在教授《论语》的时候,从来都不希望我的学生的态度是:哦,好,圣人这样说是吧,那我就这样记好了。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的,老师讲一句就拼命点头的,一定不是真正的好学生,至少不是出类拔萃的学生。真正的好学生是要在老师讲过之后,自己心里再打一个问号,自己再问一个为什么,然后自己真正搞明白,想清楚,然后才认同的人!孔子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荀子也讲:“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 官人以为守 ,百姓以成俗。”(《荀子·礼论》)这两句都是讲,有一些道理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但是,我们学《论语》不就是要把自己养成为一个可以明白道理的“士君子”吗?所以,读书的时候还是多问一个为什么吧!



啰嗦了这么多,总是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了,言归正传。我在解读这条章句的时候,总是会问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清明节和家人一起扫墓的时候,你们觉得自己“民德归厚”了吗?所以,这条章句还没讲完,我们还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慎终追远”为什么可以使得“民德归厚”呢?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是说:“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所以,于人之所易忽视之事而能谨慎对待,于人之所易忘之事而能追念不已,此乃仁厚之道也。“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我的本科同学查正贤有一本《论语讲读》(向大家推荐),里面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他也给了一个答案:

慎终追远,说的是按照礼的要求,及时而恰当地祭祀已经故去的祖先。对这一章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对居位临民的在上者而言的。在上者能做到丧尽其哀,祭尽其礼,则能给百姓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使民风淳厚。一种理解认为不必单指在上者而言,即令一般百姓,能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其风俗自能归于淳厚。这两种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慎终追远”能对风俗人心产生根本性的良好影响。先秦儒家的这种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古时代祖先崇拜和鬼神观念的遗存。殷商时代重鬼神,至周初虽稍有衰减,但人死后有灵魂的观念仍然存在。人们认为死去的人仍对活着的人施加重要影响,会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赐福降灾。在这些鬼神中,已逝祖先是其中尤为重要者,他们不但主宰着人间的善恶报应,而且对君主和贵族而言,有着显赫功业和声望的祖先也往往保证了自己治政临民的权力和地位有着合法的来源,是自己言行、事业的榜样。适时合礼地追祭祖先,感念他们的功业和德行,使自己沐浴在这些仪式之中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陶染,在自己和祖先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联系。这不但可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措归于淳正,而且上以化下,对臣民有着示范性的作用,使他们的言行也归于淳厚。另一方面,据传世文献记载,自王公贵族至于大夫士,都有相应的丧祭礼仪,因此他们也同样在对各自祖先的追祭中建立起与祖先在精神上的联系,在重温先祖生命历程中获得情感上的陶染。即使从现代社会的情形来看,这种情感陶染的效果也是存在的。



这两种解释都非常好,大家可以参考。另外,我还想给大家补充一些我的看法:

1、《礼记·檀弓上》有“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意思是,亲人死了就当他是死人看待,是没有仁心的错误行为,是不可行的;但当他是活人看待,又是愚昧的行为,也是不可行的。把握“之死而不致死”“之死而不致生”的“仁”与“智”的度,恰恰是“丧祭之礼”的核心要点。以此教民,不亦宜乎?

2、“丧祭之礼”是“孝道”的体现方式。前文在1.2,我们曾集中讲过“孝”的几种意义,大家可以复习一下:

“孝”的政治意义是养成秩序,其社会意义是培养“仁德”。

3、“慎终追远”是“传统”的建立。君子,或曰在上位者的祭祀之礼,都有相应的礼乐之仪式。如《诗经》中的“颂”几乎都是祭祀之礼时使用的歌诗。这些作品赞美了祖先的德行与功业,同时也成为后世执政者的德行楷模。《礼记·乐记》里面对雅乐有一个概括——“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我们以后还会慢慢丰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吧!

如有所得欢迎转发!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简介:

李静,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北航十佳教师”称号获得者,“北航最具亲和力教师”称号获得者,在校承担《论语》、《礼记》、《国史大纲》等课程。自创公众号“闻韶学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始祖昂公---肇明诸葛【朱元璋+葛氏(郭氏)】石壁崇高+昂藏隐天
二祖光公---光明诸葛亮,与朱允炆有关联。光公与朱允炆皆抱道石隐。。。
三祖孔训公---孔明。。。
孔子谥号:文宣王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太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明成祖//明太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4-4 22:15
二祖光公与朱允炆有关联。光公与朱允炆皆抱道石隐。。。

始祖肇明,因朱标早逝,【朱元璋】传位二祖的时间就比较晚了。于是昂公老来得子。。。
昂公夫人葛氏74岁生光公,影射朱元璋74岁时朱棣靖难之役后上位。。。

郭都贤74岁

朱慈炤//大光明普照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抗薛极父子-族谱网


xue.zupu.cn/mingren/346327.jhtml

薛抗薛极父子. 薛抗字端尚号复庵,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卒于光宗绍熙四年(1117年-1189年)享年七十一岁,谥文惠,崇裁宦玻族人建祠祭祀。. 有像赞曰:“望隆岱宗学富瀚海具司马长之才而不同专驰警备太邱仲弓之德而更溢仁蔼宜其生也览山川之奇秀而九州遍 ...


全球 Web 图标

薛极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薛极

2021-9-1 · 薛极(1163~1234),字会之,南宋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以荫调上元主簿。中词科。通判温州,知广德军。嘉定元年召为大理正,累迁吏部尚书。十五年,赐同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4 22: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抗薛极父子-族谱网


xue.zupu.cn/mingren/346327.jhtml

薛抗薛极父子. 薛抗字端尚号复庵,生於宋徽宗宣和五年,卒于光宗绍熙四年(1117年-1189年)享年七十一岁,谥文惠,崇裁宦玻族人建祠祭祀。. 有像赞曰:“望隆岱宗学富瀚海具司马长之才而不同专驰警备太邱仲弓之德而更溢仁蔼宜其生也览山川之奇秀而九州遍 ...


全球 Web 图标

薛极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薛极

2021-9-1 · 薛极(1163~1234),字会之,南宋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以荫调上元主簿。中词科。通判温州,知广德军。嘉定元年召为大理正,累迁吏部尚书。十五年,赐同进士出身,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绍定元年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8: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业 (隋炀帝年号)  播报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大业(605年正月—618年三月),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13年多。其名称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隋书》、《北史》等记载到大业十三年,而《资治通鉴》只记载到十二年。清朝学者赵翼则认为李渊虽然拥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但是隋炀帝仍在,大业年号并没有废除。 [1]  





中文名大业 外文名Da Ye 别    名年号大业 性    质年号 人    物隋炀帝杨广 共    计14年 前    任仁寿 后    任义宁、皇泰 主要事件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等 主要人物宇文述、杨玄感、麻叔谋等 存续期间605年正月—618年三月


目录

1 概括
2 在位君主简介
3 纪年
4 同期存在其他政权年号
5 历史背景
▪ 统一江山
▪ 修通运河
▪ 开拓疆土
6 大事记

   


概括

编辑

 播报

大业元年(605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 [2]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为大丞相,拥兵北上。 [3]  

   


在位君主简介

编辑

 播报

隋炀帝(569年-618年),即杨广。隋朝皇帝。一名英,小字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18: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侑 (隋恭帝)  播报 编辑  讨论4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619年),字仁辅,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第三位皇帝(617年~618年在位),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为韦妃。

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初封陈王,改封代王。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留镇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幸晋阳,拜太原郡守。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攻入长安,拥立为帝,年号义宁。义宁二年(618年),将皇位禅让给大丞相李渊,降封酅国公,幽禁于长安。

武德二年(619年),因病去世(一说遇害),时年十五岁,葬于庄陵,谥号为恭。







人物关系


纠错




父亲 杨昭




祖父 杨广




   

本    名杨侑 字仁辅 所处时代隋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安 出生日期605年 逝世日期619年 主要成就隋朝皇帝 在位时间617年—618年 年    号义宁(617年) 谥    号恭皇帝 陵    寝庄陵 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被立为帝
▪ 退位去世
2 人物评价
3 亲属成员
▪ 先辈
▪ 兄弟
4 陵寝墓地
5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早年经历

杨侑大业元年(605年)出生,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第三子,母为韦妃。杨侑自幼聪明,气度非凡。大业三年(607年),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为代王,食邑一万户。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命杨侑留守长安(今陕西西安)。

大业十一年(615年),杨侑跟从隋炀帝巡幸晋阳(今山西太原),拜太原太守。不久,镇守京师。

   


被立为帝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十五日,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 [1]  ,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攻入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西北) [2]  。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皇帝。当日杨侑在大兴殿正式登基,改年号为“义宁”。

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只是夺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李渊才未敢贸然行动而已。

   


退位去世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于江都兵变。消息传来,李渊见称帝时机已成熟,遂于同年五月十四日(618年6月12日),逼杨侑禅让,自行称帝,改国号为唐,李渊即唐高祖。降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杨侑在位仅177天。

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十二日(《新唐书》《资治通鉴》皆作八月初一日 [3]  ,即公元619年9月14日),杨侑病死(一说遇害),年仅15岁,谥号恭皇帝 [4]  ,葬于庄陵(今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隋恭帝杨侑死后,没有子嗣,以族子杨行基袭封酅国公爵位。

《隋书 卷五 帝纪第五》 [5]  《北史 卷十二 隋本纪下第十二》 [6]  有记载。

   


人物评价

编辑

 播报

魏徵等《隋书》:①“性聪敏,有气度。” [5]  ②“恭帝年在幼冲,遭家多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讴歌有属,笙钟变响,虽欲不遵尧舜之迹,其庸可得乎!” [5]  

李延寿《北史》:“恭帝年在幼冲,遭家金难。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螽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既钟百六之期,躬践数终之运。讴歌有属,笙钟变响。虽欲不遵尧、舜之迹,庸可得乎。” [6]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先辈

曾祖:杨坚,隋文帝。

曾妣:独孤伽罗,文献皇后。

祖父:杨广,隋炀帝。

祖母:萧皇后,兰陵萧氏。

父亲:杨昭,元德太子。

母亲:韦妃,京兆韦氏。

   


兄弟

长兄:杨倓 [7]  ,燕王

次兄:越王杨侗,皇泰主 [7]  

继子:杨行基,酅国公

孙子:杨柔,酅国公

   


陵寝墓地

编辑

 播报



隋恭帝陵
隋恭帝陵

隋恭帝杨侑死后,葬于庄陵。庄陵位于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为平地起冢,封土为覆斗形,其形制规模都较靖陵为大,夯土而筑,周长大约为200米左右,地面已无任何建筑物,在封土西边有很明显的盗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20: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徐弘祖


别称

徐霞客




字振之, 号霞客


所处时代

明代


出生地

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


出生日期

1587年1月5日


逝世日期

1641年3月8日


主要作品

《徐霞客游记》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成就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主要作品

6后世纪念







.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折叠 少年立志



徐霞客

徐霞客
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徐霞客十五岁时,应过一回童子试,但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折叠 游历天下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想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

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与父亲的“志行纯洁”比起来,母亲的“勤勉达观”对徐霞客的影响更直接,“弘祖之奇,孺人成之”,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生活的第一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以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28岁至崇祯六年(1633年),48岁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崇祯九年(1636年)51岁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54岁的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年),时年已五十一岁。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这次他主要游历了中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到达腾越后,徐霞客不幸身患重病,终止游历被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折叠 病逝家乡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况愈甚,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就.


折叠 人物成就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徐霞客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长江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源头。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他指出,岩洞是由于流水的侵蚀造成的,石钟乳则是由于石灰岩溶于水,从石灰岩中滴下的水蒸发后,石灰岩凝聚而成钟乳石,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这些见解,大部分符合现代科学的原理。

徐霞客通过亲身的考察,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材料,论证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确的源头,否定了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禹贡》中关于“岷山导江”的说法。同时,他还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澜沧江等许多水道的源流,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他认真地观察河水流经地带的地形情况,看到了水流对所经地带的侵蚀作用,并认识到在河岸凹处的侵蚀作用特别厉害。他还注意到植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在不同的地形、气温、风速条件下,植物生态和种属的不同情况,认识到地面高度和地球纬度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对温泉、地下水等,徐霞客也都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1858年,都晚于徐霞客。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徐霞客不仅对地理学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文学领域中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游记,既是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他的游记,与他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折叠 人物影响


徐霞客在世界科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考察范围来说,徐霞客远远大于西方学者。徐霞客在中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达的地区考察了3年,该地区碳酸盐岩连续分布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之最;西方学者早期对岩溶地貌的考察和论述几乎只限于欧洲温带岩溶区和地中海一带,考察范围远远不如徐霞客。就时间来说,徐霞客远远早于西方学者:

对热带岩溶的考察,西方直到1845年才有德国旅行家容格·胡恩对爪洼“千山”地形的描述,比徐霞客晚200多年。对洞穴的考察,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加法雷尔的《地下世界》(残稿)有所涉及,但含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比徐霞客晚十来年;瓦尔瓦索的《克莱茵公爵的荣誉》记述了他家乡及邻近地区的洞穴、落水洞等,发表于1689年,比徐霞客晚半个世纪,而且仍具神秘主义色彩。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论地层》(1763)论述了石钟乳,比徐霞客晚130多年。

就论述的内容来说,徐霞客比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同类学者远为丰富全面。19世纪以前,西方只有少数研究者对局部岩溶区域和某些岩溶现象作过观察和解释,内容零散,对岩溶成因和地理分布等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徐霞客却在17世纪30年代已经对热带亚热带的岩溶现象作了大范围的相对系统的考察和描述,并对岩溶现象的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徐霞客记载的地表岩溶地貌类型和数量之多,不仅当时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即使今天仍难能可贵。在岩溶学方面,西方直到19世纪50年代,克维治克的成就才超越了徐霞客。

.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评价.


折叠 总体评价



徐霞客

徐霞客
作为明代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从旅游的角度看,其对壮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游文学经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随着徐霞客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旅行家的出现,旅游才正式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并从士大夫济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独立了出来,步入迅速发展的时代新轨道。因此,《徐霞客游记》堪称中国旅游史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记》,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涉及今天大半个中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众多山水名胜、奇观异景乃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旅游学、地学、文学、文化、经济乃至动植物、生态、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无怪乎人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

徐霞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徐霞客在国际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徐霞客游记》被学术界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20部著作之一,除中国大陆与台湾外,现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建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徐霞客在地学,特别是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方面,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徐霞客与13世纪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分别被推尊为“东、西方游圣”。徐霞客及其《游记》在世界各国所享有的这些影响和声誉,是中国旅游走向全球的重要文化基石之一。

折叠 名人评价



徐霞客

徐霞客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盛赞徐霞客及其《游记》。

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我看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车,骑马对身体实在好,一直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向,……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于希贤认为:徐霞客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他把山形水势、晴空阴云情趣化、拟人化、性格化,体现了对大自然的仁爱”。他同时指出,《徐霞客游记》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科学是一种“活的科学”,不仅将“人”纳入景观宇宙之中,而且在生存危机中关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调节,以更适合自然环境,达到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姚伟钧以《徐霞客游记》的“故事”来例证徐霞客是一位理性的生态学者:“他反对人畜共处,较早指出牲畜饲养和采石、烧石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政府的禁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歌颂良好的生态环境。”他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  折叠 编辑本段 轶事典故.



湘江遇盗


徐霞客

徐霞客
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双腿,而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践行生命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作品.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

(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

(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

(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

(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

(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锷、陈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对徐霞客研究和评价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突出的贡献有三:一、论述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科学价值;二、肯定了《游记》在地学史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三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论述了产生《游记》的社会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  折叠 编辑本段 后世纪念.


折叠 徐霞客墓



徐霞客

徐霞客
徐霞客墓在江阴市马镇乡南肠歧村,原在江阴县市前马桥、南肠歧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8年,将徐霞客墓迁至晴山堂后院。

徐霞客墓为仿明式移葬墓。1978年迁入,1985年按《徐氏宗谱》 所附墓制图重建。墓地面积754平方米,墓圈青石砌就,高1.50米,墓围7.93米,封土高0.37米。墓坐西朝东,竖有清初花岗石原碑,碑高1.20米,宽40厘米,碑顶横书阴刻“十七世”3字,中间直书阳文“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碑前有青砖侧砌铺成的祭台,长6.20米,宽4.90米。祭台前立有1尊高2.7米的徐霞客全身塑像。塑像左右两侧各立卧式纪念碑1块,左为李先念题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右为周宁霞撰文、潘琪所书徐霞客塑像碑文。墓园内遍植松柏花卉,并有鹅卵石小径环绕。

晴山堂为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占地538平方米。仿明式建筑,3间敞连,10架进深,古色古香。正中“晴山堂”匾额,为朱穆之所书,前置1.8米高徐霞客母子塑像,南、西、北壁间嵌砌着晴山堂石刻76块、《晴山堂帖叙略》木刻2块。

折叠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马镇现已改名为“徐霞客镇”)。

明末遭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客画像,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南小桥的风格。[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6722
 楼主| 发表于 2022-4-5 2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由检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播报 编辑  讨论86 上传视频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1]  ),男,汉族,字德约 [2]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在位) [3]  ,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生于慈庆宫 [4]  ,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5]  即位之初,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6]  ,庙号怀宗(后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 [5]  隆武帝改庙号为威宗。 [7]  

(概述图为漫画家“狐周周”复原的崇祯画像 [8]  )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孝节周皇后




妻子 周玉凤




儿子 朱慈烺




女儿 长平公主




女儿 坤仪公主




父亲 朱常洛




养母 李康妃




哥哥 朱由校




祖父 朱翊钧




岳父 周奎




女婿 周世显




曾祖母 李太后




舅舅 刘效祖




   



历史记载




亡国在即,崇祯为何死不迁都? 2022-03-07 13:58

假如当初崇祯成功南迁,即便北方被闯军或清朝所夺,至少可在南方实行统一的军令政令。这样的南明政权,也许还有中兴的可能。...详情




内容来自

本    名朱由检 别    名朱德约、明思宗、崇祯帝 字德约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 出生日期1611年2月6日(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1644年4月25日(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主要成就修《崇祯历书》,除魏忠贤等逆党,整顿吏治 庙    号思宗(怀宗、毅宗、威宗) 谥    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陵    墓思陵 年    号崇祯 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继位为帝
▪ 剿除阉党
▪ 大旱不断
▪ 瘟疫爆发
▪ 内忧外患
▪ 煤山殉国
▪ 身后之名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社会
3 历史评价
▪ 总评
▪ 史书评价
▪ 历代评价
4 轶事典故
▪ 好学不倦
▪ 年号起名
▪ 僧尼相配
▪ 崇祯梦“有”
▪ 密室藏画
▪ 大明陪臣
5 亲属成员
▪ 家世
▪ 后妃
▪ 子女
6 后世纪念
▪ 明思陵
▪ 大报坛
▪ 万东庙
▪ 大统庙
▪ 纪念碑
7 史书记载
8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早年经历



崇祯皇帝坐像(故宫博物院朱雅娟绘)
崇祯皇帝坐像(故宫博物院朱雅娟绘) [9]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朱由检交由庶母西李抚养。数年后西李生了女儿,照管不过来,改由另一庶母东李抚养至成人。于1622年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 [10-11]  
   


继位为帝

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1627年9月19日),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次年正月初一癸亥(1628年2月5日),改年号为“崇祯”。 [12]  

   


剿除阉党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 [13]  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1627年12月18日),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 [14]  

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大旱不断

参见:明朝小冰河时期



该幅朱由检头像取自1906.11上海《月月小说》
该幅朱由检头像取自1906.11上海《月月小说》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 [15]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崇祯二年五月正式议裁陕北驿站,驿站兵士李自成失业。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16]  

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

崇祯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瘟疫爆发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17]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18]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并死。” [19]  “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 [20]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21]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22]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23]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将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江南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1641年)有旱蝗并灾,崇祯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24]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3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令人惊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顺治元年(1644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25]  

   


内忧外患

参见:明末农民战争

为剿流寇,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26]  

此时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崇祯帝求治心切,《春明梦余录》记述:“崇祯二年十一月,以司礼监太监沈良住提督九门及皇城门,以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 [27]  中后金反间计,杀袁崇焕。 [28]  

随着局势的日益严峻,崇祯帝的滥杀也日趋严重, [29]  总督中被诛者七人, [30]  巡抚被戮者十一人。 [31]  朱由检亦知不能两面作战,私底下同意议和。但明朝士大夫鉴于南宋的教训,皆以为与满人和谈为耻。因此崇祯帝对于和议之事,始终左右为难,他暗中同意杨嗣昌的议和主张,但一旁的卢象升立即告诉崇祯帝说:“陛下命臣督师,臣只知战斗而已!”,朱由检只能辩称根本就没有议和之事,卢象升最后战死沙场。明朝末年就在和战两难之间,走入灭亡之途。 [32]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崇祯帝又想和清朝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被处死,与清兵最后议和的机会也破灭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在陈演、光时亨等反对之下未能下决心迁都南京。 [33-34]  

此时,农民军起义已经十多年了,从北京向南,南京向北,纵横数千里之间,白骨满地,人烟断绝,行人稀少。崇祯帝召保定巡抚徐标入京觐见,徐标说:“臣从江淮而来,数千里地内荡然一空,即使有城池的地方,也仅存四周围墙,一眼望去都是杂草丛生,听不见鸡鸣狗叫。看不见一个耕田种地之人,像这样陛下将怎么治理天下呢?” [35]  崇祯帝听后,潸然泪下,叹息不止。于是,为了祭祀难民和阵亡将士和被杀的各位亲王,崇祯帝便在宫中大作佛事来祈求天下太平,并下诏罪己诏,催促督师孙传庭赶快围剿农民军。 [36]  

   


煤山殉国

参见:甲申之变、清兵入关



崇祯帝自缢之处
崇祯帝自缢之处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崇祯帝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 [37-38]  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幺女—昭仁公主。



明思宗殉国处
明思宗殉国处(9张)


崇祯帝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懿安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4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26]   [39-40]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6]  

诸臣惊闻这一变故,大学士范景文及其妻妾,户部尚书倪元璐与他的一家十三口人,左都御史李邦华,副都御史施邦昭,大理寺卿凌义渠,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与其妻何氏儿子孟章明,儿媳万氏,左谕德马世奇并其妾朱氏、李氏、左中允刘理顺并其妻万氏、妾李氏及儿子、奴仆婢女满门共十八人,太长寺少卿吴麟征,左庶子周凤翔与他的两个妾,检讨汪伟与他的妻子耿氏,户部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御史陈良谟与其妾时氏,御史陈纯德、赵馔,太仆寺丞申佳允,吏部员外许直,兵部郎中成德并母张氏、妻张氏及子,兵部员外金铉并母章氏、妾王氏及弟錝,光禄寺署丞于腾蛟并妻,新乐侯刘文炳并祖母与弟,左都督文耀及妹、子孙男女共十六人,驸马巩永固并乐安公主及子女五人,惠安伯张庆臻并阖门男女,宣城伯卫时春并阖家,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并一家十七人,顺天府知事陈贞达,副兵马司姚成,中书舍人宋天显、滕之所、阮文贵,经历张应选,阳和卫经历毛维、张儒士、张世禧并二子,百户王某,顺天府学教官五人,俱失其姓名,长州生员许琰,俱死之。诸臣死难,惟孟兆祥守正阳门,死于门下。王章、赵撰骂敌而死。范景文、申佳允、刘文炳、卫时春赴井,金铉、滕之所、阮文贵、张应选投御河,施邦曜饮药,凌义渠扼吭,巩永固及乐安公主、张庆臻自焚。其余皆投环自缢而死。 [41]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尸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42]  ,梓宫暂厝在紫禁城北面的河边。当地平民又将他合葬在田贵妃墓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思陵。 [43-44]  

明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之后,南方明朝势力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 [45]  

   


身后之名

南明朱由崧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顾锡畴议庙号乾宗 [46]  。但不被采用。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 [47]  。唐王朱聿键谥为威宗。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1659年),开始谥为怀宗,后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

思陵神主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48]  

另有书作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或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49]  改庙号钦宗 [50]  等,又有作庙号烈宗 [51]  或敬宗 [52]  ,谥号正皇帝 [51]  。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智除魏忠贤


参见:魏忠贤擅政

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53]  当时,魏忠贤以司礼秉笔太监提督东厂。魏忠贤的亲信田尔耕为锦衣卫提督,崔呈秀为兵部尚书。朝廷内外遍布魏忠贤的死党。 [54]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不敢公然加害崇祯帝。崇祯帝在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以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 [54]  

崇祯像天启帝一样,优待魏忠贤和客氏,一面将信王府中的侍奉宦官和宫女逐渐带到宫中,以保证自己的安全。魏忠贤始终无法猜透朱由检的心思,于是送一些美女给崇祯帝。崇祯帝不好色,对美色毫无兴趣。但怕引起魏忠贤的疑心,崇祯帝将送来的4名女子全部留下,仔细搜身,发现4名女子的裙带顶端,都系着一颗细小的药丸,宫中称为“迷魂香”,实际上是一种能自然挥发的春药。 [54]  

魏忠贤一计不成,另生一计,就派一个小太监坐在宫中的复壁内,手中持“迷魂香”,使室中自然氤氲着一种奇异的幽香,以达到催情的效果。这一招,同样被崇祯帝识破。 [55]  崇祯帝对此大发感叹:“皇考、皇兄皆为此误矣!” [56]  

魏忠贤干脆采用更露骨的试探方式。一些无耻的臣工们仍然不停地上疏,为魏忠贤大唱颂歌。崇祯帝读这些奏疏的时候,总是“且阅且笑”。魏忠贤向皇帝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向皇帝请求停止为他建造生祠。崇祯帝的批复不温不火:“以后各处生祠,其欲举未行者,概行停止。 [57]  ”这种顺水推舟之举,抑止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的崇拜,又不致引起魏忠贤的恼怒。

崇祯帝还不断嘉奖魏忠贤、王休乾、崔启秀等人。自然,崇祯帝等候时机,暗暗设法削弱魏忠贤的影响力。 [54]  

当时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在寻思保全自己的良策,有投机的,有不动声色的,有冒死直谏的。最后倒魏,竟然首先是由魏忠贤的党羽发动的。天启七年(1627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御史杨维垣上疏弹劾崔呈秀,却美化“厂臣”魏忠贤——“呈秀毫无益于厂臣,而且若厂臣所累。盖厂臣公而呈秀私,厂臣不爱钱而呈秀贪,厂臣尚知为国为民,而呈秀惟知恃权纳贿。” [58]  崔呈秀在魏忠贤将门下号称“五虎”之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而且,由于是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的儿子崔铎虽然目不识丁,居然中了进士。除去崔呈秀,等于断了魏忠贤一臂。朱由检免除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令他回乡守制。这掀开了倒魏的大幕。 [54]  

官员们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地出现。崇祯帝一直不动声色,任由臣工们攻击魏忠贤的浪潮一波胜过一波,中间还得面对魏忠贤的哭诉。十月二十六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政、;九、伤民财;十、亵名器。 [59]  钱嘉征此疏的十条罪名大都可以坐实。于是,崇祯帝立即开始行动,召魏忠贤,命令太监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钱嘉征的奏疏。魏忠贤“震恐伤魄”,立即去找他的赌友——原信王府太监徐应元,讨教对策。徐应元劝魏忠贤辞去爵位,也许可以保富贵。次日,魏忠贤请求引疾辞爵,得到崇祯帝的允许。 [54]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一日,崇祯帝斥责徐应元,并再次将魏忠贤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然而,魏忠贤出京的时候,竟然还带着卫兵1000人、大车四十余辆浩浩荡荡地向南而去。这无疑刺激了崇祯帝敏感的神经。于是,崇祯帝接着下了一道谕旨,命锦衣卫旗校将魏忠贤缉拿回京。 [54]  

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六日,在阜城县(今河北阜城)南关的旅舍中,亲兵散尽的魏忠贤孤零零地呆在客栈中,听着旁边房间里一名书生的《桂枝儿》小曲,最后自缢而亡。而清算魏忠贤余党的行动也很快着手进行。 [54]  

清算阉党


此时明朝中央政府机构中遍布魏忠贤的死党,甚至一批魏党人物以弹劾魏忠贤的功臣自居,以图混淆视听。为此,清算魏党的战斗刻不容缓。崇祯帝先后任命曹师稷、颜继祖、宗鸣梧、瞿式耜等人为给事中,任命吴焕、叶成章、任赞化等人为御史,以纠弹魏党为职责,掀起一场大规模的清算风潮。 [60]  从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至崇祯二年(1629年)三月,清查阉党逆案的罗网撒开。除首逆魏忠贤、客氏之外,共列七类:首逆同谋六人,结交近侍十九人,结交近侍减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结交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分别定罪处置。与此同时,崇祯帝下令拆毁各地为魏忠贤建造的祠堂,规定宫中内监不得擅自出京,并要求各地镇守的太监立即办理移交手续,火速返回京城。 [60]  

在定阉党逆案的同时,崇祯帝逐步展开平反昭雪活动,为一些受阉党迫害的东林党人恢复名誉。从理论上讲,褒扬正义,铲除邪恶,崇祯帝都一一做到了。除恶扬善,求的是上下齐心,一心向善。然而,理论用之实践的结果却让崇祯帝品尝到了政治的苦涩。 [60]  

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由来已久,用清初士人的话来说,东林未必都君子,而阉党未必皆小人也,所谓的清除邪恶一方,褒扬良善一方也只能是相对而已。两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清朝统治初年,一心整饬朝纲的崇祯帝陷入了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之中。 [60]  

明朝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东林党与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之间互相攻击,终于导致天启年间阉党专政的局面。朱由检即位之后的首要举措就是清算阉党, 但这只能说是第一步,进一步消除党争是更加令人头疼的大事。 [60]  

勤政廉政


据有关史料记载,崇祯帝勤政到为处理公文彻夜不眠。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宫中最有威望的刘太妃(崇祯帝祖母辈)时,竟然坐着睡着了,刘太妃命人拿来锦被给崇祯盖上。崇祯醒来后苦涩地说,为处理公文,召见群臣他很少能休息,已经两夜未眠,说罢与刘太妃相对落泪。崇祯帝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 [61]  

崇祯帝是明朝自太祖以来罕见的勤政之君,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一日,他参加日讲时,由于疲惫不堪,随意把脚放到台楞之上。当时日讲官文震孟正好讲到《尚书》中“为上者奈何不敬”一句,便抬眼注视皇上翘起的脚,崇祯帝不好意思地以袍袖遮掩,把脚徐徐放下。可见,他对日讲也是认真对待,并非敷衍了事。 [62]  崇祯帝上任伊始,发出“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以身作则: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63]  

罪己诏




次数


时间


背景


内容


第一次

崇祯八年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在中原数省范围内流窜奔袭经年的陕西农民军突然挥师南下,出其不意地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掘朱元璋祖辈之明皇陵并焚毁之,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了数日之久。随后,朝廷匆忙调集各省精兵八万余人在中原地区进行会剿。八月,洪承畴负责督剿西北,卢象升负责督剿东南,剿灭农民暴乱军之战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十月初,崇祯帝走出了令他的自尊十分难堪的一步,即第一次向全天下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首次承认朝廷的政策失误及天下局势的险恶。

内容 [64]   


第二次

崇祯十年

崇祯十年闰四月,北方大旱,中原大地、赤野千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吏仍旧逼粮催科、盘剥百姓,多处地方亦然民怨沸腾、干柴烈火、一触即燃,面对这样的危局,崇祯帝在久祈不雨时的时候颁布《罪己诏》。

内容 [65-66]   


第三次

崇祯

十五年

崇祯十五年(1642年)新年伊始,崇祯帝在奏对朝臣时格外谦卑地揖拜阁臣周延儒等人,希翼君臣齐心协力、再图振兴国事之举。正月,在崇祯帝的默许下,朝廷派马绍愉为特使,同关外清庭进行谈判,以期减缓明朝腹背受敌的军事压力。二月,闯王李自成所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害陕西总督汪乔年。三月、四月,关外松山等城相继被清军攻陷,辽蓟总督洪承畴被清军俘虏,后归降清廷。五月,李自成所部三围开封。七月,贤淑聪慧的田贵妃病故,崇祯帝悲痛欲绝、日不思饮、夜不成寐、痛不欲生。八月,对清庭议和机密被朝臣泄露,朝廷舆论大哗,迂腐言官大肆抨击,崇祯帝恼羞成怒,情急之下,竟将无意泄漏国家机密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问斩,明清之间的和谈彻底破灭。九月,在李自成所部围困开封期间,黄河堤溃,开封城被滔滔洪水冲毁,导致几十万开封百姓无端丧命,酿成明末巨大人道灾难,李自成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十月,李自成所部在郏县击败明陕西总督孙传庭部。十一月,清军第五次入塞劫掠,深入山东腹地,俘获人口三十余万人丁,杀害官吏数百人。闰十一月辛丑,崇祯第三次下罪己诏。

内容 [67]   


第四次

崇祯

十六年

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初,闯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二月起,京师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哗变。四月,清军进犯出塞。五月,张献忠部攻克武昌,楚王遇害(被张献忠残忍地打入囚笼沉入长江溺死),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随后,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官。六月,崇祯痛心疾首、欲哭无泪,悲愤地向天下官绅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诏,谴责自己的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绅能够振聋发聩、共赴国难,鼎立拯救危机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


第五次

崇祯

十七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闯王李自成在西安称帝,立国号“大顺”。李自成随即分兵两路剑锋指向北京进军。正月,朝廷拜大学士李建泰为督师,出京抵御大顺军,为了鼓舞士气,崇祯帝隆重地在平台为即将代帝出征的李建泰举行“遣将礼”。不料,风云突变,三月,李自成大军即兵临北京城下。十八日,崇祯于仓促之中第五次下诏罪己

内容 [68]   


第六次

崇祯

十七年

(临终遗言)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绝望无助的崇祯帝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当夜酒宴罢后,崇祯帝即安排太子慈烺、三子定王慈炯、四子永王慈焕逃离皇宫。随后,崇祯帝在宫中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女儿,幼女昭仁公主致死,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一生贤德的周皇后于坤宁宫自缢。十九日凌晨,天将曙明,崇祯揩御笔太监王承恩离开紫禁城,登上皇家禁苑煤山,在一株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时“以发覆面,白夹蓝袍白细裤,一足跣,一足有绫袜”,衣上以血指书,公元1644年甲申年的3月19日这一天,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统治华夏中国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的亡国祭日,每逢此日,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遗民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声恸哭。

内容 [69]   


人事


(一)将相


宰辅


施凤来

成基命

钱士升

傅冠

谢升

张瑞图

周延儒


何吾驺

薛国观

陈演

李国普

何如宠

吴宗达

程国祥


魏藻德

来宗道

钱象坤

王应熊

杨嗣昌

黄景昉

杨景辰


温体仁

张至发

方逢年

吴甡

周道登

孙承宗

黄士俊


蔡国用

李建泰

钱龙锡

文震孟

孔贞运

范复粹

方岳贡


韩爌

吴宗达

林焊

姚明恭

范景文

李标

郑以伟


贺逢圣

张四知

丘瑜

刘鸿训

徐光启

刘宇亮

魏照乘


名将


卢象升

孙传庭

吴三桂

丁启睿

袁崇焕

洪承畴

左良玉


高杰

刘泽清

秦良玉

官重光

曹文诏




(二)太监



名字


备注


张彝宪

司礼太监。骄纵颇受宠信。


高起潜

在内侍中,以知兵称。


杜勋



曹化淳



王承恩

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自缢与崇祯皇帝其下。


方正化

崇祯时,为司礼太监。城陷时,虽击杀数十人,仍遭砍杀身亡。


   


军事

在东北,努尔哈赤在万历年间经过30多年的征战统一了女真族的全部。之后正式称汗,建立后金,接着努尔哈赤便开始了对明朝的进攻。

崇祯帝启用已经解职回乡的大将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平息后金叛乱。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大炮打死后,儿子皇太极继承了他的汗位,但是疑心太重的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结果是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尸体被北京民众争买而食,家被抄,但家无余资。袁崇焕死后,副将祖大寿闻讯大惊,率领部下毁坏山海关而出,直奔锦州,投奔后金。祖大寿给他的外甥吴三桂写了一封招降信,但这时的吴三桂不从。祖大寿投降后,崇祯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统领吴三桂等八总兵共十三万人前往救援锦州,洪承畴在镇压李自成的征战中,立了大功,但在锦州被围了六个月,食尽,被俘,投降后金,吴三桂逃走。锦州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经济

面对内地农民军和边外满洲军的层层逼近,朱由检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在正常的税赋之外增加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合成“三饷”。

崇祯三年(1630年),增加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崇祯十年(1637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辽饷、练饷、剿饷(曾议,未实施)等“三饷”的加派,成了崇祯一生的最大污点。然而,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陈支平先生却说:“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70]  

应该能理解到,在国家发生战争时期,适量的增加赋税乃是无可避免的。 [70]  清朝入关之初,多尔衮曾大义凛然地指责说:“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71]  然而又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称“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 [72]  然而,真正的事实却是:这蠲免“三饷”的谕旨并未严格加以贯彻,除多尔衮边外筑城加派九省额外钱粮250余万两、顺治亲政命抵额粮,及顺治末一度加征练饷,“以前项辽饷在万历年间加派,故复照旧派征”。 [73]  

因此,明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指出“顺治十八年还食言自肥,恢复了明朝剿饷,加赋五百多万两”。 [70]  

   


文化



崇祯帝御笔
崇祯帝御笔
崇祯二年(1629年),钦天监测量日食再次失误,而同时徐光启依靠传教士的帮助,运用西法测量却相当精确,符合天象。当崇祯皇帝责怪钦天监时,钦天监官员据实说,《大统历》承《授时历》已久,他们只是在开国二百六十年后遵守旧法而已,若因循守旧下去,以后不能无差。礼部就此再奏请开局改历,才得批准。至此开始,徐光启以六十八岁的高龄被朝廷委任为管理部事的礼部左侍郎,开创了划时代的伟业——纂修《崇祯历书》。 [74]  
明朝聘请来华耶稣会的龙华民(意大利人,参与短期编制)、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参与短期编制)、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译书,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陆续编成书。

《崇祯历书》是中国最早吸收西方先进天文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改革的大型学术著作。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知识,形成了对中国已相对落后的传统天文学的冲击,使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从此走上了一条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学为主的新路,对推动中国天文学向近代模式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75]  

《崇祯历书》完成后,明末朝廷已陷入动荡之中,新历法还未及颁行,几个月后李自成即攻入北京,推行新法之事功败垂成,终明之世未得实施。 [74]  

   


社会

明代,烟草经由吕宋(今菲律宾)、越南、朝鲜三条路线传入中国,最初被当作草药而流行于军队中。很快,这种“烟瘾”就由军中蔓延到民间。至明末,烟草已经在民间被大范围吸食,相关的种植、贩卖产业也发达起来。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吃烟的危害,社会上还流传一种说法,说永乐以下的明代皇帝,都是“燕王”的后代,京城又是“燕京”,“烟”字谐音“燕”,“吃烟”就是“吃燕”,有吃掉燕王之后、攻破燕京之义,坊间甚至传唱“天下兵起,遍地皆烟”的童谣,这不能不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恐惧。因此,崇祯帝两度发布“红头文件”,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官府机构内吸烟,私藏或出售烟草都有可能被处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禁烟。 [76]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总评



明末风云朱由检剧照
明末风云朱由检剧照(20张)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77]  
崇祯帝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77]  

曾经强盛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确实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77]  

崇祯帝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后金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77-78]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 [53]   [77]  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清朝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77]  

崇祯帝是一个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帝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帝表现得极为机智,《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由于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数皇帝,崇祯帝治国救国的责任感与雄心强上许多,故史家对于崇祯帝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79]  明朝并不缺少忠臣,也不缺少治国的良臣与御敌的良将,但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他本来是有机会的,本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失去了——这看来偶然,却又必然。 [80]  

由于连年的灾荒,农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烧整个华夏大地,后金不断侵扰的边疆,导致军费不断激增,而税收却无法跟上,这一切的结果导致崇祯年间加税不断,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77]  

虽然崇祯帝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进攻,加上崇祯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帝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后金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77]  

   


史书评价

《明史·本纪第二十四》: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史·流贼传》: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81]  

   


历代评价

南明大臣把崇祯帝抬举到千古圣主的地步,如礼部郎余煜在议改思宗庙号时说:“先帝(崇祯)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称。” [46]   [82]  


清初张岱:“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83]  “先帝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 [84]  。


明遗民屈大均:“先帝宵衣久,忧勤为万方。捐躯酬赤子,披发见高皇。风雨迷神驭,山河尽国殇。御袍留血诏,哀痛几时忘!“ [85]  


清人萧徵模咏崇祯皇帝的诗歌写道:心匪不仁计则穷,减夫派饷事重重。可怜三百年夭下,断送忧勤惕励中。 [62]  


多尔衮:①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总有良臣,也济不得事。②崇祯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虚功冒赏,文官贪赃坏法,所以把天下失了。 [86]  


顺治帝: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千载之下,意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因)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尔部即遵谕勒碑,立崇祯帝陵前,以垂不朽。又于所谥怀宗端皇帝加谥数字,以扬盛美。’又尝登上陵,失声而泣,呼曰:‘大哥大哥,我与若皆有君无臣。’上为后代所惓怀如此,况其臣民乎!” [87]  


康熙帝:①明季所行,多迂阔可笑。建极殿后阶石,高厚数丈,方整一块,其费不赀,采买搬运至京,不能舁入午门,运石太监参奏此石不肯入午门,乃命将石捆打六十御棍。崇祯尝学乘马,两人执辔,两人捧镫,两人扶秋,甫乘,辄已坠马,乃责马四十,发苦驿当差。马犹有知识,石何所知?如此举动,岂不发噱?总由生于深宫,长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88]  ②有明天下,皆坏于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愍帝即位,未尝不励精图治,而所值事势,无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时,曾见故明耆旧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载,俱不足信,愍帝不应与亡国之君同论。 [89]  


崇祯帝殉国几年后,有几位朝鲜官员引用崇祯帝“荒淫亡国”及光海君为例劝谏国王李倧(仁祖),李倧表示:“崇祯皇帝因国势微弱,不能支保,实非淫虐无道之主也。设有可言之事,我国之道,礼当隐讳而已、悲怆而已,何敢形诸文字,与无母之人(指光海君)并论哉?” [90]  


傅维鳞:帝恭俭聪明,凡礼乐刑政,皆其自出。至于防边固圉,无不竭尽心力。第人经积玩,不能仰体帝心,以致衄缪,天禄永终,非帝之罪也。烈烈而死,从来亡国,未有如帝者。 [86]  


锁绿山人《明亡述略》:庄烈帝勇于求治,自异此前亡国之君。然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君子修身齐家,宜防好恶之癖,而况平天下乎?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庄烈(朱由检)之明察济以忧勤,其不可以谓之亡国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乾隆帝: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淫失国者一例而论。 [91]  


孟森:①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自以为非亡国之君也,及其将亡,乃曰有君无臣。夫臣果安往?昔日风气未坏,正人君子,屠戮之而不能遽尽,故无君而犹有臣;至崇祯时,则经万历之败坏,天启之椓丧,不得挽回风气之君,士大夫无由露头角矣。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②综帝之世,庙堂所任,,以奸谀险谄为多且久,文武忠干之臣,务摧折戮辱,或迫使阵亡,或为敌所禽。至不信外廷,专倚内侍,卒致开门引入。而当可以恤民时,君臣锐意刻剥,至临殉之日,乃叹曰“苦我民”,使早存此一念,以为辨别用人之准,则救亡犹有可望,乃有几微大柄在手,即不肯发是心,犹不自承为亡国之君,何可得也! [92]  


郭沫若写《甲申三百年祭》,认为崇祯皇帝“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 [93]  


姚雪垠:明朝当时的情况,处处限制着崇祯皇帝的行动,正有种种使他不能施展自己“中兴”抱负的约束。 [94]  


樊树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三岁。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力挽狂澜,清查魏忠贤阉党逆案,拨乱反正,营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从万历到天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弊政,压垮了明朝的统治架构,内忧与外患同时袭来。 [95]  


张德信:特殊的宫廷生活环境、坎坷多事的命运,造就朱由检的畸形性格。在皇权递争之中,在朝野党争之际,在抵御后金、对付农民起义之时,表现出聪颖自信而又猜忌多疑、形似谦恭而又刚愎自恃、勤心图治而又急躁专断等复杂情性.最终导致悲剧结局。 [96]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好学不倦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62]  

   


年号起名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在选择年号问题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阁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于是选择崇祯为年号。 [62]  

   


僧尼相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崇祯帝居然认为沈迅的建议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给事中。 [97]  

   


崇祯梦“有”

明末清初学者谈迁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的一天,崇祯帝梦见有人写了个“有”字,醒来后告诉太监,有人说这是吉兆。不久,会极门收到一件匿名上疏,说“陛下梦后,诸臣革革以为祥,臣窃以为非利,盖‘有’字,则‘大明’去其半矣!”崇祯帝龙颜震怒,命令搜捕上疏者,但却找不到。有人说上疏者就是李自成派出的奸细。 [98]  

后来这个事件演变为“崇祯测字”的民间传说。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派军师宋献策潜入北京,乔装成测字先生。恰逢崇祯帝微服私访,出来散心,看到测字摊,便说:“来,为朕测个字!”宋献策由此便知他是崇祯帝。崇祯帝看到路边“大有粮店”,写了个“有”字,并询问大明国运。宋献策说:“这是大明江山都去了一半了!”崇祯帝说:“先生,我问的朋友的‘友’!”宋献策说:“这个友是反字出头,恐怕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连一半也剩不下了。”崇祯帝又说:“我问的不是朋友之友,是子午卯酉的酉。”宋献策心说:“你还有准主意呀!”宋献策说:“皇上乃万乘之尊,酉字上添二点,下添寸,现在尊字下边缺大腿上边没脑袋,光剩中间一骨节还活什么劲儿?” [99-100]  

   


密室藏画

崇祯帝上吊后,在其身上的遗言旁边又有一行书写到:“文武百官全都到东宫行在去。”原来崇祯帝以为内阁诸臣已经看到了他所写的朱书,却不知道实际上内传将朱书送入内阁时大臣们早已四散逃命了,内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书。当初大内中有一间密室,看管的十分严密,相传其中有刘诚意所藏的秘记在内,说没有重大变故不能随意开启。到此时事情紧迫,众人开启来看,看到是一副绘图三轴,最末一轴图像酷似崇祯帝模样,身穿白背心,光着左脚,披头散发悬在空中。于上吊后的崇祯帝的情况没有任何区别。 [101]  

   


大明陪臣

崇祯十七年,有个朝鲜人崔孝一来到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崇祯帝墓前,绝食七日而死。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中国史书是绝不会记载的,但朝鲜的正史和野史却大书特书,赞美这人是“千古义士”。 [102]  

   


亲属成员

编辑

 播报

   


家世

高祖父:朱厚熜(明世宗)

高祖母:(追尊)孝恪杜皇后

曾祖父:朱载坖(明穆宗)

曾祖母:孝定太后李氏

祖父:朱翊钧(明神宗)

祖母:王贵妃(既王恭妃,追封孝靖皇后)

父亲:朱常洛(明光宗)

嫡母:郭皇后(孝元皇后)

养母:李康妃(西李)、李庄妃(东李)

生母:刘淑女(追封孝纯皇后)

   


后妃

周皇后,1644年明亡之际自尽殉国。


袁贵妃,1644年明亡之际自尽却未死。清朝入关后,后由清廷赡养其终身。


田贵妃(田秀英),宠妃,1642年病死。与崇祯帝、周皇后葬昌平天寿山思陵。


(以上三位详细事迹见各自单独词条)

王顺妃,原为选侍,因血崩症病逝,追封为顺妃。


王妃(第一)、王妃(第二)(根据《国榷》记载,有两位妃子都姓王,封号不详)


刘妃、方妃、 沈妃(见于《国榷》)


   


子女

儿子
1.
献愍太子朱慈烺,母周皇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初四日生,1644年李自成封为宋王,李败退时不知所终。

2.
怀隐王朱慈烜,母周皇后,崇祯二年十二月初三生,不久薨,崇祯三年追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葬于翠微山之原。

3.
定哀王朱慈炯,母周皇后,1644年不知所终。

4.
永悼王朱慈炤,母田贵妃,1644年不知所终。据《清实录》,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朱三太子案中的“王士元”自称为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 [103]  

5.
悼灵王朱慈焕(1636-1640),母田贵妃。据《崇祯实录》和《明史》,他五岁时便夭折,谥悼灵王。 [104-106]  但在民间,仍为“朱三太子”传言的主人公之一。《清稗类钞》称,康熙四十七年朱三太子案中的“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 [107-108]  

6.
悼怀王(1637-1639),《明史》称他姓名失考, [106]  网络上有朱慈灿的说法,母田贵妃,崇祯十年生,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追封, [109]  同年九月十六日葬翠微山之原。

7.
悼良王,母田贵妃,三岁殇。


女儿
1.
坤仪公主(名不详),母周皇后,早夭。

2.
长平公主(1629年-1646年),《明史》称为周皇后所出,明亡时被父亲砍断左臂,未死,驸马周显。1646年病逝。

3.
昭仁公主(名不详)(1639年-1644年),母不详,1644年思宗不忍其落与贼手,悲痛之余亲手杀死。


另有三女皆早逝,生母无考。(以上母不详的4位公主,其中之一是袁贵妃所生)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明思陵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多尔衮以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李拟上先帝谥号端皇帝,庙号怀宗,并议改葬梓宫,后因已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田贵妃园,不必改葬,改田贵妃园为思陵。 [110]  

   


大报坛

1704年,即明朝亡国六十年时,朝鲜肃宗为报答壬辰战争中向朝鲜派遣援军的明神宗而修建了“大报坛”。到了1749年,朝鲜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祯皇帝的神位。对朝鲜来说,这三位明朝皇帝对朝鲜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赐予国号“朝鲜”,对朝鲜有“大造之恩”;壬辰战争中明神宗救援朝鲜,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军侵入朝鲜(即丙子之役),崇祯皇帝对朝鲜有所谓的“东援之恩”——朝鲜向清称臣很久之后,才知道崇祯曾打算在丙子之役时救援朝鲜。 [111]  

   


万东庙

朝鲜儒臣宋时烈曾得崇祯皇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字,摩刻于清州华阳洞之山崖,后嘱托其弟子权尚夏建祠于华阳摩崖下,以祭祀明神宗和明毅宗(崇祯帝)两皇帝,权尚夏遂在崇祯皇帝殉社所属干支的甲申年(1704年)建立了“万东庙”,以祭祀两位皇帝。 [112]  

   


大统庙

1831年,流亡朝鲜的明遗民后裔王德一修建了祭祀明太祖的大统庙,后增加祭祀明神宗和崇祯帝。九位明朝义士的后人仍然会在每年崇祯忌日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2016年,漫画家狐周周发现大统庙供奉的崇祯帝画像其实是清朝顺治帝画像,便请该庙主人撤下,并答应为他们合成一幅崇祯画像。其后大统庙便供奉的是狐周周以崇祯父母形象为原型合成的崇祯画像。 [8]   [113]  

   


纪念碑

参见: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

1944年,为明思宗去世300周年。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延请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经故宫博物院许可,立该碑于老槐树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4-27 22:09 , Processed in 0.2940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