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08: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YYX--薛文郁薛文彬薛文献+龙驭宾天 //昂藏隐天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献愍太子+献怀太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天启皇帝有几个女儿
 我来答 分享 举报
1个回答#合辑# 机票是越早买越便宜吗?
1163206062
2017-02-23 · TA获得超过1202个赞
关注
天启帝朱由校子女有:
儿子
长子朱慈燃,怀冲太子,生母张皇后,生下就是死胎。
次子朱慈焴,悼怀太子,母皇贵妃范氏,早夭。
三子朱慈炅,献怀太子,母皇贵妃任氏,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甍。
女儿
长女朱淑娥,永宁公主,母皇贵妃范氏,两岁早夭,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十五日薨,葬金山之原,追册。
次女朱淑嫫,怀宁公主,母成妃李氏,一岁早夭,天启四年(1624年)十二月二十日薨,葬金山之原,追册。
三公主,早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2: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留余庆+狠舅奸兄是谁】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判词解读23:巧姐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二;“留余庆”典故: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是谁?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吗?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8】


(接上文,巧姐判词图谶解读)

第十一支〖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承除加减,上有苍穹。



解读:

曲名“留余庆”,第一句也重复“留余庆”。

典故出自《易·坤·文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是句人人皆知的古语。下句呢?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所以这是个明显的射覆:

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射中“臣弑其君”。

正面说“余庆”,反面说“臣弑其君”,甲申之难。

谁弑其君?答案在后句:“盖言顺也”。大顺,正是李自成。

典故是“有”余庆,为什么说“留”余庆呢?

留:是用谐音,流贼李自成的“流”,“刘姥姥”的“刘”,刘姥姥反面是“流贼”李自成。刘姥姥不宜姓“李”,真事要隐,所以用“流贼”的“流”,谐音“刘”,为刘姥姥的姓。

而且,在老北京话中,“姥姥!”可不是什么好话。

忽遇恩人:不杀之恩,从战场脱难的活命之恩,也都是李自成。

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正面看,是幸亏娘亲王熙凤济刘氏,积了阴功。

反面看,永王从战场逃脱,辗转流离,一路上遇到很多人的帮助,才能逃出生天,否则活命都难,这是祖宗阴骘,也是朱明余荫。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永王逃难,得人扶助,所以劝人济困扶穷。

“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明显是民间流传的周奎家出卖给李自成的版本。

正是承除加减,上有苍穹:

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都是“承”,不是“乘”。

在《周髀算经》中,早就有“勾股各自乘”。

此处,却把“乘除”,写成“承除”?还是用谐音,指出李自成的“成”。跟妙玉拿出“成窑杯”,指出李自成的“成”一样。

乘除加减:本是永王算自己的账,势败,家亡,留余庆,遇恩人,因积得阴功,得济困扶穷,所以有乘有除,有加有减。

因“承”字故意写错,用谐音指出李自成,所以这个账,还要算永王跟李自成的账:“臣弑其君”,甲申之难,有国仇家恨,亦有不杀之恩,仓皇逃命之际,又有活命之恩,强过狠舅奸兄!所以这个账,还是有仇有恩,有加有减。

上有苍穹:就是苍天有眼,相当于说永王并无悲惨结局。

能说苍天有眼,显然不是永王被凌迟、灭门的悲惨结局。

巧姐永王的图谶、词曲说明什么?说明红楼作者不知道1708年永王被凌迟、灭门的悲惨结局。还有,1708年刊印的《桃花扇》,当时那么轰动,反映的正是明末内容,在《红楼梦》中也完全没提到。而1688年的《长生殿》,在《红楼梦》中就有。

这说明一种可能性:在1688年到1708年的二十年间,《红楼梦》初稿已完成,或者初稿作者已逝世。

书中一直强调作者“亲历”之往事: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石头记》的初稿作者,化名“石头”,记录“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故此书名《石头记》。

注意,这个“石头”,是有资格“补天”的。“天”塌了,女娲才炼石补天。在明清时期,“天”塌了,指什么事?有资格“补天”的是什么人?

因为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永王,甲申之难时十二岁,1708年已七十六岁高龄,所以这段陈迹故事的亲历者“石头”,活不到1708年才正常。因此,“石头”不知道永王被凌迟,不知道《桃花扇》刊印。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化名为“空空道人”者才抄录。

“一劫三十年”,两劫就是六十年。也就是说,“石头”写了初稿,到“空空道人”抄录,中间过了几十年,初稿一直没有“问世”。

注意,“空空”是《聂隐娘》中的人名,聂隐娘的特点是“隐”,所以作者取名用意,还是“隐”真实人名。

其后的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脂砚斋,显然也都是“化名”,作者取这些人名,只为交代此书来历,还是“隐”真实人名。

直到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增删,目的是能避过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文字狱”,让此书能够流传。因为初稿在几十年中未能问世,显然是不敢示人,让人容易看出所隐真事,所以“曹雪芹”的增删,主要是达到瞒过正面阅读、避过满清“文字狱”的效果。

显然,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并非《石头记》原著作者。

化名为“曹雪芹”的人用了十年增删,然后化名为“脂砚斋”者“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给出了时间“甲戌”年,此时已到了1754年,距离初稿成书,过了一个甲子。

这是《石头记》开篇便注明的此书“来历”,而且提醒读者“细谙”,“深有趣味”!

其后,还能看到“庚辰本”在继续修订,手抄本也在市面流传。1791年,程甲本刻印。

所以,《石头记》的写作,显然有两个阶段:

一是创作阶段。《石头记》的初稿作者,化名“石头”,在1708年前写了初稿,记录明末清初作者亲历的陈迹故事。

二是增删阶段。过了几十年,化名为“曹雪芹”的人,在1754年前,用十年对初稿做了增删。但“曹雪芹”只是增删者,不是原著作者。1754年,化名为“脂砚斋”的人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因此,《红楼梦》中会有乾隆年代的事物、痕迹,是在1754年前,“曹雪芹”增删的,其目的就是鱼目混珠,让读者不易看出书里是写朱明皇家之事,为了避满清“文字狱”。这些乾隆年代的痕迹、证据:并不能证明《红楼梦》创作于乾隆年间。

比如,只要一说《红楼梦》隐明末真事,就有人在书中找出乾隆年代的证据,提出明末作者肯定活不到乾隆年,用来推翻明末观点。

确实,明末的初稿作者“石头”活不到乾隆年,但增删者曹雪芹是在“甲戌”年前十年增删的呀,此书来历交代得明明白白。有什么矛盾?“细谙”了没有?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22:巧姐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版本?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谁?国仇家恨呢?
3 赞同 · 0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5-22 1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2: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红楼梦》判词解读22:巧姐判词图谶曲词解读一;荒村野店,美人纺绩,是民间传说?还是历史版本?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是谁?国仇家恨呢?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3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227】


12.15 巧姐
前文在“四颗珠子”章节详细解过,巧姐是永王,崇祯帝最小的皇子,所以在书中巧姐常不动声色地跟太子湘云和定王妙玉一起出现。而且在大姐儿第一次正式露面时,“大姐儿因抱着个大柚子”出场,柚子:幼子,“木由”之子,几乎揭明了。大姐儿要“佛手”,也指出了此人后来去了南方。

“大姐儿”之名,也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最小变最大。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用浓墨重彩写了一个村庄丫头,二丫头,预演凤姐之女巧姐后来的荒村农家生活。秦钟提醒读者:“此卿大有意趣”,明显是红楼作者提醒读者注意“此卿”的话。

分别时,“二丫头怀里抱着他‘小兄弟’”:这个“小兄弟”,几乎为读者指明了此人身份,是“小兄弟”,永王。所以“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宝玉”是什么?玉玺、皇权,跟宝玉有情、有染之人,往往是染指皇权或有皇权资格的人。

但这个二丫头,似乎对宝玉这个玉玺并不在意,安心过农家生活。

这些都符合民间一直盛传的“朱三太子”藏于荒村农家的版本。

民间传说:

甲申之难,崇祯帝令心腹太监送儿子们到外祖父周奎家,随后剑砍公主,帝后殉国。李自成军破京城后,知帝后已死,便大肆搜拿诸皇子。周奎深知不能幸免,便出卖皇子,献给李自成,保一家平安。

李自成见到皇子们后,并未杀害,而是分给诸将暂时看管起来。李自成带兵出城攻打山海关时,带着太子、定王、永王一起出城的,很多百姓都亲眼看见。

随后与吴三桂一片石大战,不料辫子兵突然杀出,李自成军溃败。兵败如山倒,人人争相逃命,永王在战场上受到李自成手下兵将帮助,帮孩子逃离战争灾难,并未落入清兵和吴三桂之手。

永王乔装改扮,一路向南逃难。期间南京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皇子身份更不敢轻易暴露,以免杀身之祸。辗转逃到江南,流落荒村,藏身农家。

民间一直流传永王未死,流落江南荒村农家。从顺治到康熙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借“朱三太子”之名抗清,“朱三太子”成为反清复明的旗帜。因“南北太子案”,人们认为太子已死,而定王也在顺治八年被捕杀。时人计六奇能在《明季南略》中记载,说明江南士人多以为太子和定王已遭不幸。崇祯皇子,只有永王尚存人世,在当时流传甚广,不是秘闻,所以直到康熙晚年,还有“朱三太子”反清案。

但民间传说与史料有出入:

结合《清实录》,时人李方进所著的《张先生传》,明清史学大师孟森的《明清史论著集刊》中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

李方进与张先生相识二十余年,而不知张先生是四皇子。张先生一直以教书为生,1708年四月初三,李方进与张先生在书房下棋时,被清兵锁拿。据张先生供述:

“流贼围困京城,先皇帝交于王内官,往民间藏匿。及城破,王内官献之闯贼。”

这比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更合理:因城破后,皇亲贵戚家势必被搜,比藏匿民间危险得多。注意是“王内官”献之闯贼,不关舅家的事。

“吴三桂同清兵杀败流贼,各自奔逸。贼中有一毛将军,带吾到河南地方。弃马买牛,种地年余。清朝查捕流贼紧急,伊遂抛吾而逃。时吾年甫十三,自往南行。”先至凤阳,“吾年十八九,乃从江而南,举目无亲。”

四皇子在浙江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王士元”反过来念“原是王”。后经朋友介绍,到山东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改名张用观。他对自己身世守口如瓶,却按朱家传统,取名按“木火土金水”五行排辈,为儿子取名的字都含“土”,给孙子取名朱钰宝。

注意孙子“朱钰宝”,反过来念,正是“宝玉”。“钰”字的“金”旁,正是“木火土金”的辈字。崇祯朱由检是“木”字辈,崇祯皇子是“火”字辈,所以给儿子取名都含“土”,孙子正是“金”字辈。

这种特殊的朱明皇家辈字,还是被人察觉,终被抓捕。

张先生,或者说“王士元”,被抓捕、审讯、判语等在《清实录》中都有记录。《清实录》康熙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二,康熙四十七年:

四月戊午。山东巡抚赵世显拏获朱三父子,解往浙江交穆丹处。朱三者,乃明代宗室,今已七十六岁。伊父子游行教书,寄食人家。

六月乙丑。得旨:匪类称朱三者甚多,著将朱三即王士元,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伊孙朱钰宝等带至京城,问明正法。

十月丁未。得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朱兟、朱㞷、朱壬、朱在、朱坤,俱著立斩。

所以在解读巧姐永王在《红楼梦》中的图谶、词曲时,注意区分:《红楼梦》中是按民间流传的永王版本,还是朱三即王士元被凌迟处死的历史?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红楼作者是否知道1708年永王被捕、被凌迟、全家遭灭门的悲惨结局。这可是推论《红楼梦》作者的一个重要线索。



图: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谶: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解读:

荒村野店,美人纺绩:

在“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二丫头预演了。而且宝玉见到“纺车”,特意问读者“这又是什么?”然后,“庄农人家”的“村庄丫头”,二丫头跑了来,宝玉竟然“陪笑”,二丫头说“我纺与你瞧”。只给宝玉瞧纺绩?没给读者瞧?

这个荒村农家的美人纺绩,是民间流传的永王版本,不是王士元教书的历史版本。

教书,比农家更合情理:甲申之难时,永王十二岁,已接受了明帝国最好的基础教育,谁家的教育资源能跟皇子比?除了学问,还有礼仪、气质,跟荒村农家,其实格格不入,很难藏身。永王“丰标秀整”,“学问渊博,写作兼优,而且工于手谈,精音律。今为张氏西席。”教书,才更和谐,也更合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作为谶语,势败、家亡,是贾府结局。在败亡之时,不要说贵,莫要论亲。只有经历者才有这样的教训和血泪!

这个贾府,假府,是朱明皇家。势败,除了家亡,还有国破。

偶因济刘氏:

刘氏,显然是刘姥姥。书中“济刘氏”的,是王熙凤。

前文解过,刘姥姥反面是李自成,王熙凤反面是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掌权时期,能够赈济灾民,这是史实。高迎祥、李自成在魏忠贤掌权时并未揭竿而起,因为还有活路。所以说要“济刘氏”、劝人“济困扶穷”,对穷困之人,要“济”,而不要把穷人逼上绝路。

巧得遇恩人:

巧姐得遇恩人。这个“巧”字,表明图谶所指之人,是巧姐。

这句话跟上句“偶因济刘氏”,有因果关系。遇恩人,是刘氏,刘姥姥,“流贼”李自成。李自成抓到崇祯皇子,有不杀之恩;其次,永王在战场上得到李自成兵将帮助,能逃离战场灾难,有活命之恩。

李自成农民军破京城,导致君死国灭,家破人亡。为什么谶语只说“遇恩人”?不说“甲申之难”?说了,“甲申之难”在前,所以先说了“势败”、“家亡”。只是国仇家恨是真,后来却又遇恩也是真,所以词曲中说“正是承除加减”,在下面词曲中再算这个账。

(巧姐未完,下文继续)



点击看上一文:

长安昭阳王:《红楼梦》判词解读21:王熙凤判词图谶曲词解读;张岱《冰山记》,戏剧《冰山》,雌凤、凡鸟典故,明确指出魏忠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 赞同 · 5 评论文章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3-05-20 1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15: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空山泣老鸨+】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2021-11-24 11:01
冻浦不闻潮,空山泣老鸮:诗经《鸱鸮》+ 红梅花得红,岂是寻常色?庾岭、罗浮指谁?+ 邢岫烟为什么穷到无避雪之衣?岫烟名取自崇焕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86】



芦雪广联诗,岫烟有两句:

“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

“空山泣老鸮。阶墀随上下,”

冻浦不闻潮:

己巳之变,岫烟赶来,把水冻住,不让潮起。岫烟是谁?袁崇焕。

空山泣老鸮:

先看典故,张煌言的《湖心亭书壁》:

风吹野火火不灭,老鸮夜啼山鬼泣。
菰蒲秋晚闇汀洲,断树残枝不堪折。
苏公堤上衰草黄,愁云惨淡锁垂杨。
家家夜雨鸣砧杵,处处秋声欲断肠。
空有好花簪不得,万条弱柳垂金色。
红尘埋杀合欢枝,春风自解同心结。
翡翠堂前明玉珰,佳人云散泣莲芳。
至今惟有湖心月,犹自娟娟上粉墙。
袁崇焕是张煌言之前的人,读不到张煌言的诗,但红楼作者可以。作者给邢岫烟典用张煌言的“风吹野火火不灭,老鸮夜啼山鬼泣”,张煌言是什么人?抵抗的是哪个异族入侵?其意自明。虽然老鸮夜啼,山鬼哭泣,恐怖一时,但野火烧不尽,犹有湖心月。

老鸮猫头鹰,典故的源头,当然是诗经里那首著名的《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鸱鸮鸱鸮,你这恶鸟!已经夺走了我子,再不能毁掉我室!

现在你们这些下民,有谁敢欺侮我?

这两句,让袁崇焕在北京城下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兵,怒吼出来,竟很对景!

如怒吼“已经夺走了我的子民,再不能毁掉我的京城!”更对景。

我们也就明白了,岫烟联句,为什么用了“老鸮”的典故。

用“红梅花”三字作诗,这次来京的三路人马各得一字:

邢岫烟得“红”字,红是朱,表明了岫烟是朱明阵营。

李纨的妹妹李纹得“梅”字,也符合李纨的“老梅”。

薛宝琴得“花”字,也符合玄烨得华的历史。

我们看邢岫烟的诗:

  咏红梅花 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浮罗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桃未芳菲杏未红:未到春,点“红”字。

冲寒先已笑东风:能笑“东风”者,当时没几人。

颔联:庾岭、罗浮,是明确的袁崇焕特征,过了大庾岭就是广东,罗浮山更确定了袁崇焕,袁崇焕家就在罗浮山下。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袁崇焕有《度庾岭》、《归庾岭》的诗留世,“客路过庾岭,乡关渐已违”。

袁崇焕为故乡父老写了《募修罗浮诸名胜疏》,有:“罗浮洞天,去余家不下四十里”。从我家现在看秦岭很清楚,我家距秦岭就是四十里,四十里是目光所及的距离。

什么魂?飞庾岭。什么梦?梦未通。

看袁崇焕被磔前,留下的诗《临刑口占》: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什么梦?半世功名在梦中。什么魂?忠魂依旧守辽东!

岫烟诗的颈联:两句对仗,描写梅花。

看来岂是寻常色:缺主语,主语是什么?邢岫烟所得“红”字,“红”岂是寻常色?“红”是“朱”,“朱”是大明皇家!

浓淡由他冰雪中:表达了岫烟的超然淡定,是浓是淡?黑白忠奸?此身功过?身后之名?由他!

“冰雪中”,对应上句的“寻常色”,是朱色,对雪满。

尾联的“冰雪”,对照了首联的“东风”,都是满清关键字。

52回,却金酋前,宝玉来潇湘馆,“不但宝钗姊妹在此,且连邢岫烟也在那里”。在潇湘馆,林黛玉面对两个“野驴子”的时候,在黛玉跟前的是谁?邢岫烟!看清袁崇焕,就能理解这种安排的微妙。

刻画邢岫烟,还有一个显著特征:穷。

“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

“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

凤姐让平儿给袭人拿猩猩毡的冬衣,平儿把一件大红羽纱的顺手拿出来,“叫人给邢大姑娘送去”。

到后来,岫烟甚至把棉衣都当了,为什么邢岫烟穷到这种地步?

崇祯一朝,一直处于钱粮不足、将士缺饷的状况。袁崇焕刚上任,还未出京,“川湖兵戍宁远者,以缺饷四月大噪,余十三营起应之,缚系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于谯楼上”。

连续缺饷四个月,官兵哗变,十三营起而响应,把巡抚、总兵官等都绑了,可见当时缺饷到什么程度!后来巡抚毕自肃“自经死”,袁崇焕抵关后,“捕十五人戮之市”,以雷霆手段才平息了兵变。

“崇焕在辽,与率教、大寿、可刚定兵制”,“合四镇兵十五万三千有奇,马八万一千有奇,岁费度支四百八十余万,减旧一百二十余万。帝嘉奖之。”袁崇焕把军费开支不得不减了二成。

所以我们就能理解邢岫烟“并无避雪之衣”,是部队钱粮不继,军需不足。“雪”指敌人,雪满的薛家。

无论是平儿袁可立,还是凤姐魏忠贤,为袁崇焕提供军需物资,从反面看,都很符合历史。在天启朝,如果没有魏忠贤的大力支持、后勤保障,会有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吗?这是显而易见的。

宝玉生日,为什么也是岫烟生日?同平儿袁可立,前文也解过,为其过生日、坐上席,是给予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并且石头拷问:如果袁可立在位,如果袁崇焕在位,第二天会“老爷宾天”吗?这些人不能用好,也是石头的遗憾!

第二天,“老爷宾天”之日,为什么是岫烟给宝玉解释“槛外人”,揭露妙玉是别号“一鑑”的三皇子定王?

宝玉“刚过了沁芳亭”,是在潇湘馆前遇到岫烟的,暗示邢岫烟常在黛玉处走动。袁崇焕与定王没有交集,由岫烟来说妙玉定王事,比黛玉说好。如果由黛玉告诉宝玉这些话,读者会想,黛玉为什么跟妙玉走的近?容易把黛玉和妙玉定王的父子关系亮明了,不利真事隐。宝玉本要问黛玉,已经点出黛玉了,又合情合理,不会引起读者疑心,这样表达显然更好。同时也表明了岫烟是朱明阵营,也是一石多鸟。

还有邢夫人侄女的身份,很巧妙:像对林黛玉的身份设计,表面是亲戚,不是贾家人,这样在贾府被抄家时,不会被抓。贾府的男人、女人都被抓走了,林黛玉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暂理荣国府的不二人选,而且从小在荣府长大,也有义务担负起这个责任。反面便是崇祯时期,风雨飘摇,无人相帮,最终无力挽回危局,玉带林中挂,上吊而亡。邢岫烟也一样,贾赦家里被抄后,只有邢岫烟能以半个主人的身份,代为管理家事,便能和林黛玉共同撑起贾府。这样的设计,在八十回后,贾府被抄家后,方显其妙,却早已千里伏线。

其实,“岫烟”反面是“崇焕”,从人名早已设定了:

岫:“《爾雅》岫本作山穴,亦通作山用。”比如:李商隐的“骊岫飞泉泛暖香”,辛弃疾的“云破林梢添远岫”,岫都是山。

崇:“【說文】嵬高也。”山大而高为崇。

再看“荣禧堂”的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所以说,“岫烟”这名字,取自“崇焕”。



点击下一个:刘姥姥、板儿:李自成、李过 + 板儿是凤姐的侄儿?刘姥姥说带你侄儿来,谁的侄儿?作“煞事”来!+ 北京话“姥姥”什么意思?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2-01-06 10: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4: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先皇+】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继”字辈的衍圣公、先皇御笔,符合蔡元培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说”吗?+ 还是假的衍圣公?用假语瞒天过海:朱明皇家,先皇是“水”字辈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9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97】



如果《红楼梦》不是写曹家,也分两种情况辨析:

一种情况,是写个“继”字辈的衍圣公,让读者看出,作者写书之时就是乾隆初期。

则当今、颂圣、皇家、歌功颂德等小说时代,即为康雍乾时期。那么,先皇、功名等,为此前的时代,正是明末清初,宁国公、荣国公则是清初功臣。

大体看起来,蔡校长的说法:明末清初,吊明揭清,自明亡始。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古人有“清风明月”语,以风月影明清,亦未可知也。作者深信正统之说,而斥清室为伪统,所谓贾府,即伪朝也。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书中女子多指汉人,男子多指满人,本书以男女影清汉以此。如此等等,基本能符合这个故事背景。

但问题也很明显:

“贾宝玉,言伪朝之帝系也。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胤礽”。如果宝玉是伪朝帝系、太子胤礽,为什么住“怡红院”?宝玉的喜好、服色等也多是红色,宝玉的丫鬟名红玉、小厮名扫红,况且伤落红、葬桃花,与蔡校长自己说的“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自相矛盾。

“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作者深信正统之说,而斥清室为伪统”。本书来历,是石头所记,石头是通灵宝玉,是贾宝玉出生时从口中衔下,整天戴在脖子上的玉。贾宝玉是石头的代言人,是木石前盟之石。这样一个正统、持民族主义甚挚的作者,即石头,也是宝玉,怎么却是伪朝帝系?太子胤礽?贾宝玉是贾府最受宠的公子,却又说“所谓贾府,即伪朝也”,蔡校长这些观点都不能自圆其说。

通过前文解读,贾府是朱明皇家,不是“伪朝”,贾府的儿媳、女儿是朱明皇帝,贾府的男人是朱明宗室,薛家才是满清。有“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诗句为引,有贾府那么多朱明皇帝的特征为证,比如淫丧、弓弦勒死、“玉带林中挂”等等,并非“以男女影清汉”。宝玉是“传国玺”,没错,却不是“伪朝”的“传国玺”,更不是胤礽,而是“朱玉玺”,有贾环的“大哥二哥”谜语为证,大哥贾珠、二哥贾宝玉,正是“朱宝玉”。还有前面这么多章节的贾府、人物解读出来的证据,都与蔡校长的说法不符,不再列举。

用前述讨论曹家的“衍圣公”的三个问题,也检验一遍:

一是为什么不写个真正的衍圣公?却要写个没有做过衍圣公的追赠的衍圣公?如果要定位乾隆初期,则孔继濩的儿子和孙子,即“广”、“昭”两辈衍圣公,都是乾隆初期真正的衍圣公,为什么不用?只有一个理由还算合理:作者故意写个“假的”衍圣公,这个衍圣公和宗祠,都是假、贾,符合蔡校长的观点:“所谓贾府,即伪朝也”。

二是“衍圣公孔继宗书”怎么都是错的问题。既然红楼作者特意写个“假的”衍圣公,那么这个错就可认为是故意错,是错误提醒,倒不是问题。

三是跟“先皇御笔”的两副匾联同时出现的问题。如按蔡校长的观点,“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则“先皇御笔”为顺治、康熙都合理,应写“兴、毓”辈的衍圣公。乾隆追赠的“继”字辈的衍圣公,怎么都不能自圆其说。可以硬找理由,比如说,“先皇御笔”写的抱厦和正殿的匾联在先,这个衍圣公是乾隆朝的,后来才写的大门匾联,类似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或者说,既然这个衍圣公是“假的”,是个故意的错误提醒,那么跟真正的“先皇御笔”就没关系。这等于没回答此问题,毕竟“衍圣公”是真实存在的,“继”字辈的衍圣公也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说“继”字辈的“衍圣公”跟“先皇御笔”的两副匾联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关系。所以蔡校长的“清康熙朝政治小说”的观点,不能解答这个问题。

当然,前述曹家论也可以用“继”字辈的“衍圣公”是“假的”、“故意错”作为理由,假的,贾府,反面真事写的是曹家嘛。但与“先皇御笔”的匾联出现在一起,却无论如何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作者只是故意要写假的、错的衍圣公,完全可以写个孔方、孔圆、孔宗之类的名字,一看就是假的、错的,却写个“继”字辈的、乾隆朝追赠的“衍圣公”,与“先皇御笔”不能自圆其说。

另一种情况,是让读者看出“假”!所以作者故意写“继”字辈的衍圣公,读者都知道不是真的衍圣公,是用“假语”,看似乾隆朝,所隐真事恰非乾隆朝,符合此书一贯的假语存,真事隐,瞒天过海。

比如按本文解读,书中把皇帝将相,故意写成女儿;把皇家写成国公府,把皇帝写成“公府千金”;明着写“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反面却全是写的朝廷历史。把书中人物的性别男女都有意写“假语”,遑论其它。

“继”字辈的衍圣公,不是真的衍圣公,也正好说明是“假语”。此人能书写之时,还不是衍圣公;当此人封为衍圣公时,已经死了,所以不可能出现“衍圣公孔继某”的署名。红楼作者故意用这个不是真的衍圣公,这个明显的错误提醒,让读者看出,这里是用“假语”,否则其他衍圣公,达不到“假语”的效果,会被读者看作真。

比如,“兴毓传继广”之前的衍圣公:会暴露其余两副匾联的“先皇”、“御笔”是明朝皇帝,不能用。

而“兴毓传”、“广昭”辈的衍圣公:会被读者看作真,不能用。

只有“继”字辈的衍圣公:是假,能起到“假语”的效果。

因此,这里写乾隆朝追赠的“继”字辈的衍圣公,是鱼目混珠,达到瞒天过海的效果。那么,这里要瞒的“天”是什么?

“功名贯天”的贾家,假家,是谁家?按本文解读,贾府是皇家,朱明皇家。如前文所述,书中的皇帝、皇家,绝非薛家满清,满清被骂作野驴子、骚达子、中华之患、跳梁小丑。所以书中的皇家、颂圣、隆恩盛德,都是颂大明之德,当今、圣德等说的都是明朝皇帝。

也就是说,书中的时代环境,比蔡校长认为的康雍乾时代更早,不是“自明亡始”,而是明末 + 清初,红楼作者用时间和空间都穿越的写作手法,把明末那些帝王将相,直到清初的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等这些人,都聚于一园,聚在同时,围绕宝玉这个玉玺、江山,展开反面的争夺故事。所以所隐真事并非乾隆朝,也非康雍乾,而是朱明之亡,满清之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衍圣公”的问题,按曹家论无法验证的三个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前两个问题,“继”字辈的衍圣公,假的问题,错的问题,已解。

“衍圣公孔继宗书”的贾氏宗祠大门匾联,和两副“先皇御笔”的匾联同时出现的问题:

首先,我们说贾家是“假语”,反面是朱明皇家。则“先皇御笔”也是朱明的皇帝,不是雍正、康熙、顺治这些满清的皇帝。

注意,“孔继宗”的辈字“继”:“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这些辈字,用的是明朝皇帝崇祯帝的赐名。同时出现的“先皇御笔”,也都是明朝皇帝,前后说法也都一致。

“继”字辈的衍圣公,孔继濩,是“水”字辈。孔家从六十五代孔胤植开始的衍圣公,不仅遵从明朝皇帝所赐辈字,末字还遵循五行,有两轮木、火、土、金、水,如孔兴燮、孔毓圻、孔传铎、孔继濩、孔广棨,直到七十四代孔繁灏,1842年,清道光年间袭封衍圣公。

前文说过,明朝皇帝取名遵循五行,如朱厚熜、朱载坖、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朱慈烺等。

红楼梦中,从黛玉进贾府,到六九末“祭宗祠”,直到八十回,荣国府目前的当家人,很明显是王夫人朱由校,王夫人平时不管事,由其代理人王熙凤这个魏忠贤理家,这都是红楼梦中很明显的特征。

此处用“继”字辈的衍圣公,秘密就在孔继濩的“水”字辈!

当今的皇帝,朱由校,是“木”字辈。“先皇”,朱常洛,正是“水”字辈!

孔子后裔“衍圣公”,“兴毓传继广”的辈字,和孔胤植以来“衍圣公”名字的五行排序,以及明朝皇帝名字的五行排序,天下皆知。红楼作者巧妙运用了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在三副匾联中,为读者指出,“水”字辈,是“先皇”,则“当今”是“木”字辈的明朝皇帝,“假府”目前是王夫人当家,正是天启帝朱由校时期。

解读结果,与前文解读的贾府“人物架构”相符,都一贯一致。

如前所述,《红楼梦》最终成书时间,在1735年之后,这里又说是明末、明朝皇帝,那么,是否也否定了石头、作者“亲历”之往事?

“后来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从青埂峰下经过,才看到石上所记,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空空道人抄录问世,又几易书名,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所以抄录后还经过曹雪芹批阅增删,到脂砚斋抄阅再评的甲戌年,其间经历了很多时间,几世几劫,短可几十年,长可上百年。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27 12: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4: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袭人吴三桂给太子湘云+送老宋妈妈“】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袭人吴三桂给太子湘云送什么东西?为什么用缠丝白玛瑙碟子?作什么活计?+ 吴三桂把太子藏于民间了吗?“老宋”妈妈的隐秘事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62】



37回,在写海棠诗时,有三春、二玉,和宝钗、李纨,偏偏少了一人,史湘云。在湘云来之前,作者用了两千字,写袭人跟丫头们说送东西的“啰里啰嗦”的一大段话,占了本回文字的近三分之一!读者就要注意,这么一大段话,作者在写什么?

袭人回至房中,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却见槅子上碟槽空着。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去了?”

问碟子,然后引出了那么一大段话。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 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固然是说给三姑娘送荔枝,巴巴的拿这个碟子去;给史湘云送东西一定要拿这个碟子,又何尝不是?这是明显提醒读者,而且这个碟子是引起这一大段话的缘由,所以就要特别注意,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玛瑙”?什么是“缠丝白玛瑙碟子”?

“玛瑙”,原名“马脑”。比如南北朝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马脑,梵云遏湿摩揭婆”,“色如马脑,故从彼名”。

自佛经传入中国后,译经者因“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成“玛瑙”。玛瑙是“佛教七宝”之一,比如《阿弥陀经》、《般若经》、《无量寿经》等经书中所列七宝,都有玛瑙,一直被当作辟邪物、护身符使用。

宝玉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也是护身符,辟邪物,是茫茫大士携来的,反面刻的“一除邪祟,二疗冤疾”这些字,也是神僧所镌。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琼”和“赤玉”等名字也逐渐被“玛瑙”所替代,所以汉代的“赤玉”,指“玛瑙”。

《说文解字》:“玛瑙,石之次玉者也!”

玛瑙中有一种叫“缠丝玛瑙”,“缠丝玛瑙”是红缟玛瑙之一种,具有像蚕丝般细的红白相间的缟状条纹玛瑙,是玛瑙中的佳品。

所以袭人给湘云送东西,要找的“缠丝白玛瑙碟子”,可不是一般的碟子,也不是白色的,而是红白相间的条纹玛瑙碟子,是佳品。

我们看袭人找碟子,书中给出的信息:

一个碟子,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

一对瓶子,插了“桂”花,送给了贾母、王夫人。

王夫人在找衣裳,赏袭人的,还赏了秋纹两件。

“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直接骂袭人是狗!是哈巴狗!哈巴狗原产中国,却做了“西洋花点子哈巴儿了”,“西洋”明指外国,做了外国的哈巴儿。

碟子、瓶子:三姑娘、桂花,三、桂,指出“三桂”,袭人,很明显。

晴雯笑道:“你们别和我装神弄鬼的,什么事我不知道?”这话显然也是说给读者听的,提醒读者:装神弄鬼!是答案在前的手法。

这段在说“三桂”什么事?干什么装神弄鬼?

袭人打发“老宋”妈妈“送”东西去给湘云。前文解过,史湘云是太子朱慈烺,看看“三桂”给太子送的是什么东西。

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

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

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顽罢。

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

红菱、鸡头:都是水中之物,“水”是满清。

桂花、新栗:桂花显然是吴三桂;“栗”前用“新”字,有故意之嫌,“新栗”是用谐音,新立。

因湘云喜欢,就留下“缠丝白玛瑙碟子”: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汉之赤玉,石之次玉者。

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看来太子给吴三桂吩咐过作“活计”,“活计”有多义,除了生活,生计,和这里表面意思的手工制品,还有工作,技艺,任务,也可按字面解为存活之计,如兵法中的死地。这个存活之计,可以指国家的存活之计,也可以指太子的存活之计。

所以袭人给湘云送东西,是吴三桂给太子送“活计”,要用这个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汉之赤玉,石之次玉,表示这个玉已经是次玉,“红”是朱明关键字,“白”是满清关键字,这个玉,江山,半被满清所占,所以是“次玉”。吴三桂、新立,指吴三桂新立太子为新君,因只有半壁江山,所以是用红白相间的玛瑙碟子盛“桂花新栗糕”,就是太子叫吴三桂作的“活计”。吴三桂告诉太子现在是水中之物,既是事实,也是吴三桂的借口:水中之物,为满清所迫,事情难办,需要待时待机而动,不过如此之类的借口,所以袭人说“别嫌粗糙,能着用罢。”

当我们把吴三桂给太子送的东西,摘出关键信息,列出来,串起来看,还是红楼梦中一贯的用反,“反序”看就明白了。如果按顺序看这些东西,似乎一个个没什么关系,看不出眉目,一“反”即明:太子交待给吴三桂的“活计”,就是关于这个红白相间的次玉、江山,要求吴三桂带兵新立为君,所以说湘云喜欢这个玛瑙碟子。也因此,书中把这个“缠丝白玛瑙碟子”作为缘由,写了那么多。

前文提到,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记载,一片石大战,李自成战败,太子朱慈烺到了吴三桂军中,曾从吴三桂军中传谕京城,“整肃静候”。吴三桂“请护太子入都”,多尔衮不许,令吴三桂追杀李自成。“三桂夜送太子于高起潜所。或云潜逸于民间,阴导之入皇姑寺”。

计六奇的记载,表示当时江南很多士人以为是这样,当然,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信息流传成讹,是否真实现在很难判断。我个人认为,当时江南文人的很多信息都不是历史真实,我更倾向于吴三桂压根儿就没见过太子,所谓的太子从吴三桂军中“传谕”京城,也是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奸计,为了“偷玉”。

有些历史没告诉我们的事,红楼梦告诉了,比如:历史告诉我们,甲申之难后,太子不知所终;红楼梦告诉我们,太子隐居了。此处又告诉我们,吴三桂给太子送东西。我们先看这个场景的之前和之后:

之前,“玉”被“金”线络了,说明满清已得京城。

之后,湘云来了,“夜拟菊花题”,注意位置变成了“蘅芜苑”,说明太子当时处于满清控制区。湘云之前一直跟黛玉住。

这一社强调是湘云所邀,菊花诗题为湘云所出,而“菊花”是:隐逸花。

还有菊花诗里的“隐”,都在向读者揭示“太子之隐”。傲世,三径,著名隐士陶渊明,都多次出现,“潜度偷移三迳中”,“孤标傲世偕谁隐”,很明显,崇祯太子这个孤标“潜度偷移”,然后,隐了。

而且,是在刘姥姥李自成来的时候。菊花诗那天,刘姥姥就来了,巧不巧?

红楼梦中写吴三桂派人给太子送东西,是在上述前后场景之间,说明吴三桂把太子藏起来了,而且“老送”东西,看看这个“老宋”妈妈的描写:

袭人叫过本处的一个老宋妈妈来,让他好生梳洗了,换了出门的衣裳来。宋嬷嬷另外“穿带”了,袭人又嘱咐他:“从后门出去!”

“本处”说明是吴三桂的亲兵或心腹之人,“老宋”指经常送。两次强调:出门换衣,另外穿带,故意把“穿戴”错写成“穿带”,又是错误提醒,引起读者注意。又嘱咐,走后门!所以是改装潜行、不为人知的隐秘事。吴三桂派“老送”之人,暗中送太子“活计”。



点击下一个:刘姥姥怎么可能通过重重障碍,睡到宝玉床上?是谁赶出来的?袭人吴三桂!醉倒在山子石上?还是草地下?一片石大战!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1-11 1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4: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袭人影射吴三桂?】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袭人:明朝的吴三桂,玷辱了好名好姓!+ 花气袭人知昼暖?席上有木樨?四月有桂花吗?+ 为什么打个络子把玉络上?谁拿金线?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5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61】



10.8 袭人:明朝的吴三桂
吴三桂此人,经历丰富,比较复杂,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是大明守关将领,后又投清,最后又反清。所以,红楼梦中对吴三桂,用了三个角色,分别来演绎:守护大明江山的吴三桂,帮满清打江山的吴三桂,和反清称帝的吴三桂,三个角色个性都很鲜明。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守护江山,所以在书中写成了服侍宝玉的第一丫鬟,袭人。

袭人的首次出场,在第三回黛玉进荣府这天,黛玉因宝玉问玉、摔玉而哭,袭人来劝。注意黛玉问玉,是问袭人,不是问身边的鹦哥,说明袭人是护玉之人。是贾母安排竭力尽忠服侍宝玉的人,原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宝玉因知他本姓花,因旧人诗句“花气袭人”改名。

第二次说到这句诗,是在23回,进大观园前,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宝玉回父亲的话,说因古人诗句“花气袭人知昼暖”,作者却故意写错,把“骤暖”写成“昼暖”。

第三次还说到这句诗,在28回,黛玉葬花当天,是蒋玉菡说的,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仍然写错,说明“昼暖”是作者故意写错,不是抄书抄错的,是作者有意在强调什么。

三次重复,绝对是重要强调。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花气袭人知昼暖”?对这句诗,包括错误,何解?

解语:在19回,“良宵花解语”,“静日玉生香”。

花解语:提醒读者,通过“花”,即袭人,来解语。

花:袭人;知:昼暖。

宝玉对花袭人说了什么话?我化成烟。

花解语,要用花袭人,来解宝玉的话。

对花袭人说,宝玉化成烟:袭人知昼暖,玉化成烟。

“良宵”对“静日”,用“宵”提醒“昼”:宵是夜,昼是日。

回目用“静日玉生香”作例句提醒:日暖,玉生烟。

从而解出:月明珠有泪。

可知作者:一把辛酸泪!

为什么玉生烟,朱有泪,作者一把辛酸泪?因为:耗子偷玉。

这句诗是此书关键:明朱有泪,便知黛玉还泪,还的是什么泪!

所以,袭人的“花”、“知昼暖”,是解读本书的钥匙之一。

那么,袭人的“花”,是什么花?蒋玉菡揭明了:木樨,桂花。

蒋玉菡笑道:“这诗词上我倒有限。幸而昨日见了一副对子,可巧只记得这句,幸而席上还有这件东西。”席上有桂花,却故意说成木樨,是一贯的欲盖弥彰,是要引起读者强烈注意的地方。这天乃是四月二十六日,是书中为数不多的月日都写明的日子,读者扪心自问:四月,有桂花吗?

蒋玉菡的话有问题,说诗词上有限,但念的是诗,不是可巧记得的“对子”。蒋玉菡说的对子,其实指跟袭人是一对儿,所以蒋玉菡送宝玉的“汗巾”,系在了袭人腰里。蒋玉菡又名琪官,是优伶。花袭人的判词中有:“优伶有福”,“公子无缘”,最后跟这个优伶琪官成对了。“似桂如兰”,还是提醒“桂”花。所以,花袭人反面是吴三桂,“名驰天下”的优伶是陈圆圆,在红楼梦中用反,把男女反了过来。那么琪官送的却系在了袭人腰里的“汗巾”,就有意思了:“汉奸”!

吴三桂当汉奸,投降的正是多尔衮,所以薛蟠又跳又嚷,说袭人是宝贝,在清兵入关之际,吴三桂这个汉奸确实是多尔衮的宝贝。

所以宝玉说化成烟,“风”一吹便散了,是对袭人说的,因袭人这个汉奸,导致失去江山,宝玉化烟,“清”风吹散。

宝玉刚说完一群“耗子精,偷香玉”,李嬷嬷便骂袭人“作耗”,“妖精似的哄宝玉”,直指袭人是“耗子精”,是“忘了本的小娼妇”!吴三桂领清兵入关,以奉太子入京的名义巧偷京城,确实是“偷玉”的“耗子”之一,李嬷嬷骂的一点没错。

宝玉生日占花名,袭人占的是“桃花”,却题着“武陵别景”,直指桃花源,武陵郡,正是吴三桂的地盘,吴三桂镇守云贵多年。

金钏儿投井,是投金,所以王夫人骂“下作小娼妇!”并亲自动手打了这个汉奸。同一天,宝玉脚踢袭人,并骂“下流东西们!”都是打汉奸、骂汉奸。王夫人只打过一个人,就是白金钏,汉奸洪承畴。宝玉也只打过一个人,踢到吐血,就是花袭人,汉奸吴三桂。

袭人第二次出场,便跟宝玉“偷试”“云雨”,意指:染指皇权,符合吴三桂最后称帝的历史。

21回,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第二天,袭人说:“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袭人、麝月这起东西,那一个配比“兰蕙”这些花?袭人判词有“似桂如兰”,好像桂,又像兰,宝玉明确指出,袭人不配“兰蕙”,为什么?在《楚辞》中,独将兰蕙入离骚,“兰蕙”指忠臣!袭人不配“兰”,就只有“桂”了。袭人强调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四儿”后面是“五儿”,前面是什么?“三儿”!花袭人的花,是“桂花”,“三”、“桂”两字就差叫出来了。

35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钗说“打个络子把玉络上”,用“金”线!宝玉“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袭人说:“洗了手来拿线。”洗了手,进来拿金线与莺儿打络子。

“金”络“玉”,赤裸裸!是袭人来取金线、拿线、拿金线,重复三遍,何其啰嗦!特意指明络玉的“金”线,是袭人拿来的。其实,在“金”线络“玉”之前,特意写了先打个梅花络,络“大红汗巾”,当然是琪官送的,宝玉给了袭人那个“大红汗巾”。然后袭人就高升了姨娘,宝玉跟袭人说忠臣良将,骂须眉浊物,弃君弃国于何地!



点击下一个:袭人吴三桂给太子湘云送什么东西?为什么用缠丝白玛瑙碟子?作什么活计?+ 吴三桂把太子藏于民间了吗?“老宋”妈妈的隐秘事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10 11: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6: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惜春:惠王朱常润,自幼礼佛,不通人事 + 惜春几岁?谁在抚养?+ 贾敬宾天,惜春一字未提?+ 为什么只有迎春惜春的人被抄出带走?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6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30】



9.5 惜春:惠王朱常润
黛玉来贾府时六岁,探春、惜春比黛玉小,也就是五六岁、四五岁,写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符合惠王朱常润丧母时四岁,与出生不久的弟弟朱常瀛一起,由王皇后接到皇后宫中抚养。所以在红楼梦中,把惜春安排生在东府,却住在王夫人家,在贾母万历这个亲爹跟前长大。惜春“嫡出”,也是因为王皇后养子的身份。

“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到不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书中写的很清楚,贾母这个亲爹并不亲自抚养,李纨只是陪伴、帮忙照管,真正抚养的责任人是王夫人,所以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65回,兴儿向尤二姐说:“四姑娘小,他正经是珍大爷亲妹子,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这话说的更清楚了。惜春朱常润并非皇帝,生在“皇家正宗”的王夫人家不合适,所以生在东府,却由王夫人抚养,符合朱常润由王皇后抚养的历史细节。所以我们才能理解:贾敬宾天,尤氏独艳理亲丧,贾珍贾蓉星夜驰回,直到贾敬做百日,惜春这个亲生女儿却一字未提!

惜春并非皇帝,却位于四春末位,是为元春这个同母弟桂王朱常瀛占位。在四春中既掺入一个入佛门的不是皇帝之人,又打乱顺序,能起到故布疑阵的迷惑作用,不会让别人一眼看出女儿对应南明皇帝,把真事隐去,躲避文字狱,却又留下足够的追踪线索,这正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

惜春的判词图谶:

图: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谶: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曲,是“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古庙看经,青灯古佛:符合惠王朱常润,皈依佛教,终日礼佛。所以说惜春这个惠王最好认,特征最明显。

勘破三春景不长:

将三春看破,韶华打灭:三春是迎春弘光、探春隆武、元春永历,南明三朝,春景不长,结果是:华灭。

连天衰草遮坟墓:人呜咽,鬼吟哦,明显死了很多人。

惜春是看破三春之人,不是三春之一,并非南明皇帝。因看破了春荣秋谢、生关死劫,向往西方长生世界,所以入了佛门。

从图谶词曲来看,作者对惜春朱常润的结局,作了艺术加工,并未完全写实:

惠王朱常润的实际结局,是在满清攻占杭州时,主动从绍兴跑来投降满清,同弘光帝、潞王朱常淓等人一起被押送北京。惠王竟上书清廷,感谢满清供养之恩,并极力表白自幼皈依佛教,不问世事,乞求活命,毫无骨气。次年与弘光、潞王、衡王等人一同被满清斩首。

而书中惜春的结局,是看破三春,勘破生死,入了佛门,并未被杀。符合红楼梦第一回便说明的茫茫渺渺,僧道超度,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亦真亦假的梦幻之境。对书中人物的不堪、缺点等不好之处,与其说美化,不如说淡化、改编,使其符合超度,彻悟,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这种改编,艺术加工,在前八十回就能清楚地看出来:

比如,第7回,送宫花时,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书中只是通过惜春这句玩笑话,说剃了头作姑子,但惜春并未作姑子,直到八十回也并未入佛门。

而惠王朱常润是自幼皈依佛教,却并未出家为僧,仍然做藩王,直到被杀,也未出家。

惜春后来“缁衣顿改昔年妆、独卧青灯古佛旁”,显然出家了。

80回,迎春、香菱都命在旦夕,却完全看不到惜春有危亡征兆。如按历史写实,惠王朱常润应和弘光一同被斩首,但书中做了变化:惜春出家,按正面情节,只能放在贾府家败之后,否则公府千金出家讲不通,所以惜春不能跟迎春同时死,而是将那三春看破,把这韶华打灭,才觅那清淡天和。这样安排正面情节更合理,也更渲染了结局之悲剧。

再如,惜春之画。惠王朱常润整天礼佛,只知焚祝,并不善画。惜春却会画,以致于贾母向外人夸口:“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其实会画的另有其人,同是宁府的潞王朱常淓,便工书善画,擅长音律,前文在潞王系中介绍过。所以又是移花接木,把朱常淓的善画,移接到惜春朱常润,这种写作手法前文见的多了,如宝钗生日,贾母落水,贾赦 [足歪]腿等。

作者给惜春加上绘画的技能,只给了惜春一个“画”的任务,便是画大观园图!并特意交待了具体画法,其实是要读者画出大观园图,自己看出园中藏龙、龙蛇争玉的天大秘密。

惜春的丫鬟取名入画,符合琴棋书画之“画”,都是为此目的:大观园图的秘密。

惜春的谜语: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政心内沉思:“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

清净孤独、佛前海灯:表明此人后来出家,入了佛门。

同惜春的判词解读完全一致,符合惠王朱常润的特征。

与惜春的诗同看: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日月光辉,有大光明:“明”,很明显。

谜语中有“明”,惜春性中自有“明”。

在迎春章节说过,迎春、惜春住处的变化,紫菱洲、藕香榭暗示两人被水所困,被满清所俘、关押。还有多处场景,迎春、惜春二人本应出场,却未露面,比如:芦雪广、桃花社、柳絮词、放风筝等,反面也暗示二人被满清关押。

抄检大观园,一园子的人,唯独迎春、惜春的人被抄出、被带走,而且不是一般丫头,而是第一丫鬟,司棋、入画,下人称为副小姐。作者寓意很明显,直指迎春、惜春本人,反面暗示二人被带走,符合弘光、惠王一同被押送北京,被满清关押的历史细节。

看抄检时惜春的态度:

“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

“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

惜春对尤氏说:“你们管教不严,反骂丫头。……昨儿我立逼着凤姐姐带了他去,他只不肯。……我今日正要送过去,嫂子来的恰好,快带了他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

谁知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的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僻性。

惜春:“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惜春道:“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

尤氏道:“可知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

入画跟惜春从小长大,从第6回惜春命入画收了宫花,到74回抄检大观园,至少过了十年。十年相伴之人,一朝如此相待!

此处写惜春“年幼”,显然不对,惜春此时已过十五,到了及笄、出嫁年龄,是用错误提醒读者此人的廉介孤独僻性。

惜春的表现,确实不近人情,不知好歹,没个轻重,寒人的心。

这既符合惠王终日礼佛,只知焚祝,不通人事,廉介孤独的僻性,又恰恰是朱常润在甲申之难后的表现,一概不管,只求自保。

这些简直就是照着惠王朱常润刻画出来的。



点击下一个:贾赦:福王朱常洵,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 为什么贾母偏心小儿子?+ 荣禧堂为什么是王夫人的正室?为什么荣府不合宗法制度?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编辑于 2021-12-09 16:18
红楼梦人物
红学
红楼梦(小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6: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探春反面是两个人?谁分骨肉?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 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日边红杏倚云栽 + 三更月有痕,谁伴咏黄昏?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4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28】



探春的判词图谶:

图: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谶: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是“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图中:两人,大海,大船,都说过。两人指隆武帝和鲁王朱以海。大海、大船指朱以海逃往海上的历史。船中女子掩面泣涕,显然此行并非自愿,而是被迫远行,是骨肉家园都分离,一帆风雨路三千的远离,抛閃,抛是抛下,閃是“人在門中。【廣韻】人出門貌”,指此人出門,被迫抛下骨肉、家园,掩面而哭的状态。

“恐哭损残年”,“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都是指鲁监国,“残年”、“分两地”,显然没死,都符合朱以海结局。1646年夏,清兵过了钱塘江,朱以海被迫离开绍兴,向东逃往海上。但一直坚持抗清,1651年在舟山海战兵败,移住金门,1652年上表永历朝廷,放弃监国,退位归藩,1662年冬病死。所以“分两地”的“残年”,经过了整个儿永历时期,朱以海比永历帝还晚死半年。

而隆武帝是意外、突然被杀,而且是全家一起被杀,不存在骨肉“分两地”的“残年”,更没有大海、大船逃往海上的历史,所以说探春这个角色代表两个人,有朱以海。

判词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显然还是鲁监国朱以海,这个“江”,是钱塘江,这个“东风”,是清风,是满清,是被清兵打过了钱塘江,朱以海被迫向东逃往海上,时间是1646年五月,不是清明节的春天,所以这个“清明”,不是正面的“清明节”,反面是“清明争天下”之际,是清朝、明朝,指的是朝代,不是节气。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句显然是指隆武帝,朱聿键是南明最精明能干的皇帝。而朱以海为人不够精明,作为监国,有个最大的缺点,别人当面说什么都信,刚转过头就又丢到脑后了。张岱这样记载:“鲁王见一人,则倚为心膂,闻一言,则信若蓍龟,实意虚心,人人向用。乃其转盼则又不然,见后人则前人弃若弁毛,闻后言则前言视为冰炭。”所以“才自精明”不属于鲁监国的特征。而“生于末世”,当然也不是康雍乾时代,康雍乾时期绝对是盛世,绝非末世。“末世”这个汉语词汇,就是指一个历史阶段的末尾时期,指一个朝代的衰亡时期,出自《易·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所以这个“末世”,只能是明之末世,不能说是清之末世。“运偏消”还是在说运数,跟弘光的算盘一样,认为亡国的原因是无运,而不是人事努力的结果,这是红楼作者、张岱等当时文人的普遍思想。归之于天意、运数,甚至用易经的生灭循环、阴阳消长作为理论支撑,却不见东汉刘秀的励精图治,甚至南宋赵构也划江而治,至少还有半壁江山。

探春的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贾政心内沉思:“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

飘飘浮荡:被风飘荡,飘零海上,家人遇难,骨肉分离。

符合“莫向东风怨别离”,东风即清风,无情的满清。“清明”同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的解读,正面看似“清明节”,反面实指清明两朝。此谜语整体也跟探春的判词相吻合。

探春判词的图中有风筝,谜语是风筝,70回在三月暮春之际,又写到放风筝,探春的风筝是凤凰,除了暗示雌雄两个,覆凤射龙,书中这么多次写到风筝,也是强调探春如风筝的特征:因风,飘零。

63回,占花名:

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

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在第六章宝玉生日的怡红夜宴中解过,只稍说明:

红字、红杏,突出的“红”,表示“朱”。

日边、倚云:指探春的高位,和后来的不归,远离骨肉家园。

瑶池:天庭别府,极南之地,别有洞天。

必得贵婿:两人。

这几个特征,差不多揭明了:隆武帝和鲁监国。极南的天庭,便是两人各自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和朝廷。

“红杏”,还有比日边、倚云更脍炙人口的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枝头春意闹。且向花间留晚照。

春、花之意很浓,春、花是朱明关键字,“花”指华。花间晚照,不言而喻。“满园”关不住春,也耐人寻味。

综合这些诗句、神话、历史,便能明白探春占到红杏的原因。

五九前,探春都是打酱油。37回结诗社,虽被李纨夺了社长,却是由探春发起,这是探春反面的历史人物开始主事的信号。

探春的海棠诗,也表明了这个角色的立场:

倩影三更月有痕。

多情伴我咏黄昏。

三更月有痕,黄昏日已落,明确表达了对日月的多情、伤感。

显然是用李商隐的“月楼谁伴咏黄昏”典故,月楼、黄昏的凄苦,和无人相伴、无人可诉的孤独。

55回,欺幼主刁奴蓄险心:隆武时期,隆武帝一直受制于郑氏集团,刁奴欺主,奴蓄险心,都是事实。隆武帝之所以突然意外被杀,就是因郑芝龙蓄险心,暗投满清,撤掉守关兵将,导致清兵突然逼近。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说的便是事实。“探春兴利除宿弊”,正是隆武帝当政后,进行的一系列革除宿弊的举措:弘光朝实行“联虏平寇”的政策,隆武朝改为“御虏”,联合农民军全面抗清;针对党争内讧的危害,提出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再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等等。

74回抄检大观园:

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第二天说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门到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的话:

第一,亲戚们不必要死住着。也是提醒读者,正面来看,宝钗的薛家这么多年住在贾府不走,“死住着”,有问题。

第二,探春先撵这个薛家的亲戚,也是事实。薛家是雪满的满清,东夷,在甲申之难后,弘光朝“联虏平寇”,没撵这个姨,导致这个“亲戚”得寸进尺,侵占江南。隆武朝才全面“御虏”,确是先撵,只是实际上没撵走。

第三,“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说中华这样的大族,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杀不死,历史用上千年已多次证明了。必须先自杀自灭,才能一败涂地!崇祯朝的李自成,弘光朝的左良玉,一再证明了这种自杀自灭,一败涂地!所以探春流泪。

第四,咱门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不像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正是隆武帝与鲁监国两个政权当时的实情写照,互杀来使,不能相容,更别奢望整体部署,联合抗清。



点击下一个:贾环:绍武帝,是隆武帝探春之弟 + 为什么都不喜欢贾环?窝里斗,攻打永历!+ 为什么曹唐再世?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 - 知乎 (zhih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952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6: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春:隆武帝朱聿键、鲁王朱以海 + 为什么探春丫鬟叫待书?画着两人放风筝 + 为什么板儿说蝈蝈蚂蚱?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岁聿其逝
长安昭阳王
长安昭阳王
雨打芙蓉泪不干。明月无端,已过红楼十二间。
1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27】



9.3 探春:隆武帝+鲁王朱以海
探春是四春中最活跃的,其才能、精明,与迎春、惜春形成鲜明对比,看得出作者对探春的推重。

探春这一个角色,反映的是隆武帝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两个人物。

两人,前文说过:

探春的丫鬟待书,用了“双人”旁的“待”,暗示两个人。

探春的图谶:“画着两人放风筝”,也指示两个人。

70回,专门写了探春放风筝,两个凤凰带喜字,还是两个人。

隆武帝和鲁监国,两个政权并立、相争,两人都有志抗清,也都有能力,唐王、鲁王也都属远支,所以探春也是“庶出”。

第5回判词中的:“一片大海”,也暗示了“朱以海”的“海”。

第40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第一宴,便在探春秋爽斋的晓翠堂。宴罢来至探春房中:

一、“数十方宝砚,各色筆筒,筆海内插的筆如树林一般。”

注意:三个“筆”字,前文我们多次说过,重复是强调,三遍是绝对的强调。

“数十方宝砚”,是不是有点异常?至少要超过二十个,才能说“数十”,您试试摆二十个砚台看看什么效果!一个人拥有“数十方宝砚”不异常,不收起来一部分,全都摆在书案上是不是有些夸张?

“筆”如树林一般,一般多少棵树才可称之为“林”!这个比喻是不是也有些夸张?

庚辰本:第一个“筆”字,上面不是“竹”头,写为“三个点”,后面两个“筆”字,却都是“竹”头,正常写法。

“筆”就是“聿”,隆武帝“朱聿键”的“聿”。看康熙字典:

【說文】所以書之器也。楚謂之聿,秦謂之筆。

秦吞六國,滅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稱於時。蒙恬造筆,卽秦筆耳。

另外,探春的第一丫鬟名“待书”:

书,可做动词,是用筆书写,还是在暗示筆、聿,朱聿键的“聿”。

隆武帝嗜书,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好读书,行路都带着书,“书”是隆武帝朱聿键的一大特征。

二、“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在下面一同解读。

三、“案上设着大鼎。”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鼎”这个汉字就可比喻皇位、帝业:定鼎、问鼎。

一个姑娘,卧房里“设着大鼎”,明显不合理。如果这个人立国、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位,或者监国,那么“大鼎”就合理了。

四、“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庚辰本、己卯本:都是“大观窑”,己卯本在“观”字右边写了个“官”,表示“官窑”的瓷器更合理,那为什么要写成“观”呢?还是异常提醒,前面我们见的多了。又是“数十个”,超过二十个大佛手,得多大一盘!提醒“大佛手”:

“佛手”便是“香橼”,也叫五指香橼。前文解读元春时说过,香橼属于南方特产,产于缅甸、云南、两广、福建等地,北方没有,暗示地点。探春的“佛手”,显然指隆武称帝和建立基业之地,福建!而且,隆武帝死于福建汀州,鲁监国死于福建金门,两人都死于福建!

五、“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罄,旁边挂着小锤。”

那板儿略熟了些,便要摘那锤子要击,丫鬟们忙拦住他。

他又要佛手吃,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顽罢,吃不得的东西。”

罄,古同磬,打击乐器。

“玉磬,天子樂器。諸侯當擊石磬,故以擊玉磬爲諸侯之僭禮。”

用玉磬暗示探春是天子。所以板儿被拦住,没击到玉磬。也提醒读者,这个玉磬不是一般人能击的。

比目:古时常表示一双、一对,两个的意思。

比如唐诗中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写到“玉磬”,也要暗示“两个”,所以作者一直在用各种机会,一直在努力提醒读者:探春是“两个”。

下面会说到,板儿这个“蝈蝈”,是李过,被隆武帝赐名李赤心,并封侯,成为抗清主力。所以不懂事的板儿被丫鬟拦住,没击到玉磬,没有僭越,还没给隆武帝带来危害,便受到湖广巡抚堵胤锡的招抚。

探春给板儿佛手:

前面说了,佛手是南方产物,表示探春后来去了南方,板儿也是。李过联明抗清,所部大顺军被隆武帝赐名“忠贞营”,成为明军精锐。在隆武帝遇难后,始终坚定抗清,不愧隆武帝所赐赤心、忠贞之名。并于永历二年,晋封兴国公,一直转战湖广、广西,也是佛手产地。

六、“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

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

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到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我们看到,板儿作为刘姥姥的随从出场,在其它地方几乎没一句台词儿,除了“吵着要肉吃”,一句话没说,即便被刘姥姥又打又推:“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板儿始终不说话。注意说板儿只顾吃果guo子,还是李过guo的谐音。

相比之下,在探春房中,板儿的表演突然变得很活跃,一反常态:不但要击磬,要佛手,也不腼腆了,跑到床边看,居然说话了:“这是蝈蝈,这是蚂蚱”。那么板儿这句话,就要好好看看,好好想想。

蚂蚱:就是蝗虫,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蝗虫是大灾害。刘姥姥在前文解过,是李自成,确实是黛玉崇祯的大灾,崇祯被这个“母蝗虫”攻陷京城,“玉带林中挂”,上吊而死。

蝈guo蝈guo:重复就是强调,用两个guo,指出李自成的侄子李过guo,大顺军主要将领,随李自成灭孙传庭,占北京城。在异族入侵后,坚决不降,始终抗清,后被隆武帝赐名李赤心,封侯封公,成为抗清名将,当时的风云人物,著名的民族英雄。

通过板儿的这句话,作者指出了进大观园的这两个人物:一个是“蝗虫”李自成,一个是“蝈蝈”李过。

所以板儿在探春房中表现活跃,而探春也对板儿比较好,在反面,都是有原因的。

刘姥姥又打又骂:下作、黄子、乱闹!什么意思?

李自成小名儿“黄娃子”,在陕西方言中,“娃子”,就是男孩,boy,就是长子、次子的“子”的意思,黄娃子 = 黄子。

在关中、陕北都是,见有人抱个小孩,就问:“娃子还是女子?”就是问:这是个男孩还是女孩?

所以在反面,这话不是刘姥姥骂板儿,是作者骂刘姥姥李自成:骂刘姥姥这个蚂蚱,是蝗虫,是大灾!骂李自成这个黄娃子,下作、乱闹!

再看“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就豁然开朗了。

跟《烟雨图》没关系,跟这个洁癖的书画名家米襄阳米芾有关,看米芾的《驱蝗虫诗》:

蝗虫本是天灾,不由人力挤排。
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
“若是敝邑遣去,却烦贵县发来。”这个米芾,真特么幽默!

在有刘姥姥和蚂蚱的场景下,作者借米芾这句六言诗,指出刘姥姥这个蝗虫是大灾!也是先提醒读者: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不能仅看作“雅谑”,应意识到刘姥姥这个角色,在反面更是大灾害!

其实探春的纱帐上绣着草虫,就能看出“蟋蟀在堂”。我们看看《诗经》中的一首诗,《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如果说“蟋蟀在堂”,读书人都知道“岁聿其莫”,“岁聿其逝”,这个“聿”,还是朱聿键的“聿”。

作者没敢让板儿继续叫出蛐蛐或蟋蟀,因为如果说出“蟋蟀”,就太明显了,当时是在探春的卧室,就是堂屋:蟋蟀在堂,会被别人一眼看出,还是要隐一些。

这也是红楼梦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不写之写”。蟋蟀,与蝈蝈都是鸣虫,蟋蟀又叫蛐蛐、促织,就是傻大姐捡绣春囊时去捉的促织。既然探春的纱帐上绣的是草虫,有蝈蝈、蚂蚱,蟋蟀则更常见,那时基本上家家都有,也最好辨认,不用写出也能想到纱帐上必有蟋蟀,板儿也必定能认出,只是作者恐怕太露,没让板儿叫出来而已。



点击下一个:为什么说探春反面是两个人?谁分骨肉?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 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日边红杏倚云栽 + 三更月有痕,谁伴咏黄昏? - 知乎 (zhihu.com)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点击下面专栏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7 14:07 , Processed in 0.0721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