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0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宗庙的变迁之路 朱元璋:一帮不肖子孙! 茂林之家 2024-06-16 发布于湖南  |  31阅读  |  2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友情提示:文章较长,嫌长慎入!
朱元璋建立的太庙制度
公元1364正月初一,朱元璋即吴王位,建百官,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三年之后,大宋龙凤皇帝韩林儿驾崩,朱元璋即以吴王身份祭告三川,建立吴宗庙。1367年九月初一,太庙建成,朱元璋按照惯例,把自己四亲奉入宗庙。分别是: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皆南向。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随后,朱元璋追尊高祖朱百六为德祖,曾祖朱四九为懿祖,祖父朱初一为熙祖,父亲朱五四为仁祖,并亲自把四祖神主奉入太庙,德祖居中,懿祖居左第一,熙祖居右第一,仁祖居左第二。


所谓太庙,就是皇家祭祀自己祖先的地方,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周朝时建立了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所谓七庙,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唐朝以后,改为天子九庙。
太庙中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按照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的原则。明朝宗庙建立之初,采用的是都宫别殿制度,就是是一祖一庙,你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有一间房。所以最初明太庙中的布局是这样的:
网上没找到图,自己画了一个。不要在意我难看的字体……

这里的每个方框,都代表一庙。空着的方框,是因为朱元璋还活着。
之所以只有四庙,而没有补足九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低微,四代以上是谁,实在考证不出来了,所以只好以德祖为始祖。据说朱元璋想认宋代大儒朱熹为始祖,但后来估计实在不好意思,并没有付诸实施。
由于朱元璋经验不足,在建太庙的时候,将位置选在了皇城的东北方向,这是不符合周礼的。按照周礼,要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建在宫城前的左侧,也就是东面;把社稷坛建在西侧,即右面,称为“左祖右社”。直到洪武八年(1375)的时候,朱元璋才终于觉察太庙所在地“地势少偏”,于是下令重新选择位置。
太庙应该位于皇城的左侧,即东侧,以示尊崇。

新太庙建成之后,朱元璋又亲自下令将“都宫别殿”制改为“同堂异室”制,简单理解就是不再一人一间房了,而是改为所有人都在一间大房子里,每人有一室。而且,朱元璋还确定了天子九庙之制,也就是建有九室。因为老祖宗不可考,当前只有四位祖宗神主,所以空余五室,以待后人。
不得不说,朱元璋真是啥事都要操心啊!

朱棣第一个搞事情
按说朱元璋已经做好规划,子孙们按照模板,做好填空题就行了,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朱元璋死后不久,就出了大问题。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按照礼仪规矩,朱允炆给皇爷爷朱元璋上庙号太祖,升袝太庙。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父亲、当年的太子朱标追尊为兴宗,也一起送进了太庙。于是,太庙中就成了下图模样。

不久之后,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并于四年后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称帝。
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就追回了他大哥朱标的兴宗庙号,仍称懿文太子,当然太庙中也不能留朱标的神主位了。至于朱允炆,虽然是明朝第二任皇帝,但朱棣压根不承认其合法性,帝号、年号都剥夺了,当然也不可能进入太庙。于是,太庙中格局又变成了下图模样。

朱祁镇两次登基带来的麻烦
朱棣继位之后,出于稳固皇位的需要,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因为南京反对他的人太多,虽然杀了一大批建文忠臣,但朱棣还是觉得不安。而北京是他当藩王时的封地,也是他的龙兴之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
迁都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要新建太庙,于是在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将五庙神主迁入北京太庙,一切礼制不变。但南京太庙也不能拆除啊,于是从此之后,明朝变成了一国两太庙制。
之后一段时间里,明朝的皇位继承比较规范,父死子继,没出什么幺蛾子。
1424年,朱棣驾崩,庙号太宗,次年二月,升袝太庙。
当年五月,继位的朱高炽驾崩,庙号仁宗。1427年,神主升袝太庙。
1435年,朱瞻基驾崩,庙号宣宗,1437年,神主升袝太庙。
至此,九室已占其八。如下图。

朱瞻基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继位,改元正统。这位正统帝宠信太监王振,轻易以身涉险,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俘虏。
为保大明江山,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八年之后,被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在石亨等人拥促下,发动夺门之变,史称南宫复辟,再次登基。
朱祁镇二次登基之后,拒绝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并未将其神主升袝太庙。
1464年,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改元成化。为朱祁镇上庙号英宗,1466年正月升袝太庙。
至此,明朝天子九庙终于凑齐。
九室已满。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平反,追复帝号。按理说应该及时将朱祁钰神主升袝太庙,但因为此时九室已满,朱祁钰进去,必然要祧一人出来。
在朱见深看来,自己为朱祁钰恢复帝号,已经算仁至义尽了,没必要为了祧庙找麻烦,所以并未为朱祁钰上庙号,当然也就没有进太庙。


但是,当1487年朱见深驾崩后,他的继位的儿子朱佑樘就为了难,可再难也不能不让自己亲爹进太庙啊。于是,在为朱见深上庙号宪宗后,召集群臣讨论祧庙的问题。
关于祧庙,其实周礼早有规定,原则是“亲尽则祧”,意思就是满了之后,当有新皇帝要进太庙时,将与这个皇帝关系最远的一人祧出。
但是,太庙中的德祖相当于始祖,百世不祧,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功业甚伟,堪比周文王、周武王,因此也应该百世不迁。
所以,第一位被祧的就只能是懿祖了。
虽然当朝大臣还有一些其他意见,但最终朱佑樘还是下令在太庙以北建立祧殿,将懿祖朱四九迁祧到了祧庙。如下图。
太庙基本布局

懿祖升祧之后,其他人依次前移,空出来最后一个位置,于是1489年,朱佑樘将父亲宪宗的神主升袝太庙。格局如下。

其实,这其中朱佑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德祖当成了始祖。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一朝太祖才应该为始祖,即明朝应该将朱元璋视为始祖。
为啥孝宗会犯这个错误呢?原因还在于宋朝,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是作为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接替皇位的,因此他这一脉的后人就有意打压太祖赵匡胤,所以提出了以宋僖祖为始祖,让赵匡胤神主始终在太庙中居中面南。


本来,如果正常进行下去,孝宗的错误还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可惜他不是神仙,没算到自己将来会断子绝孙,这才酿成大错。
嘉靖的手段
1505年,朱佑樘驾崩,庙号孝宗,太子朱厚照继位。次年六月,孝宗神主升袝太庙,熙祖升祧。
1521年,朱厚照驾崩,庙号武宗,1523年升袝太庙,仁祖升祧。
至此,除德祖外,大明太庙中已经有八位皇帝神主在列了。
上面两位升祧,后面的依次升位。

朱厚照驾崩后,明朝第一次出现大宗绝嗣的情况。孝宗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中的一个奇葩,一生只爱皇后一人,连个嫔妃也没有,所以只有两个儿子,其中次子出生一年即夭折,留下来的只有朱厚照一人而已。偏偏朱厚照贪玩,死的时候也没有儿子,这就意味着孝宗的绝嗣。
在首辅大臣杨廷和与张太后反复斟酌后,选择了朱佑樘的四弟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继承大统,即嘉靖帝。
嘉靖既然继承大统,按礼应该入继大宗,通俗点就是把自己过继到大宗,成为朱佑樘的儿子。但是嘉靖却一心想着给自己生父朱佑杬上帝号,并且还想塞进太庙,这就引发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正德十六年(1521)十月初一,世宗追尊生父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帝。同时,在安陆为其立庙崇祀。嘉靖三年(1524)正月,为兴献帝立别庙于京师。专门在奉先殿修葺一间西空室,定名观德殿,五月,遣使迎献皇帝神主于安陆。七月,献皇帝神主到京师,奉安于观德殿。


嘉靖四年(1525),平凉主簿何渊上书,请世宗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所谓世室,出现在周朝,周人以文、武二王并有功德,当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武世室于三昭之上,皆为百世不迁,文、武所居之位就叫世室。按照何渊的意思,就是要将献帝朱佑杬直接安排在始祖之下第一的位置,百世不迁,这是想一步登天啊!朱厚熜你脸有那么大吗?你爹有文、武的功德吗?太不要脸了!
嘉靖大喜,令廷臣讨论,结果,没有一个人赞同,张璁等人斥责何渊“骇四海之人心”。在廷臣集体的反对声中,世宗不得不暂时作罢,君臣各退一步,嘉靖四年(1525)夏五月庚辰,在太庙外的环碧殿旧址上兴建献帝庙,并下令修《献皇帝实录》。次年(1526)九月建成,世宗亲定庙名为“世庙”。
嘉靖十年(1531)嘉靖帝以明太祖为开国之君,应该正位始祖为名,将明德祖朱百六迁祧到祧庙,以明太祖正位始祖,居太庙正殿之中。朱元璋这个大明开国皇帝,终于能居太庙中央,面向正南了,不容易啊!
至此,追尊四祖就全部祧尽了,宗庙九室只有八个神主,居右(西)第四室则空了出来,正好为兴献帝腾出来。格局如图。

太祖正位之后,世宗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要恢复都宫别殿制,但遭到众大臣反对。嘉靖十三年(1534)六月,南京太庙被火焚毁。嘉靖以此为由,下令营建新太庙,并且亲自上阵钦定庙制:太祖庙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庙;太祖之右为三穆庙。这样一来,每个皇帝都单独有一庙,世宗他爹献帝那个单独的世庙就显得不突兀了。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新太庙落成。格局如下。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嘉靖帝再进一步,大施刑罚,威慑众臣,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为父亲献皇帝朱祐杬上庙号为“睿宗”,神主升祔太庙,与明孝宗朱祐樘同庙异室,在孝宗之下,武宗之上。

至此,嘉靖终于将他老爹朱佑杬塞进了太庙。但为了让老爹能住上单间,他还得继续折腾。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北京太庙毁于大火,嘉靖新建太庙耗资甚繁为由,将都宫别殿制又改回同堂异室制。借此机会,嘉靖帝提出各室不论昭穆,不论世次,仅序伦理,以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终于为父亲睿宗谋得了一个单独的室,并使父亲身居明武宗之上。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新太庙落成。

兜兜转转,事情似乎回到了原点,唯一不同的是,嘉靖不仅顺利让他的亲生父亲朱佑杬进了太庙,而且还住上了单间,再也不用跟朱佑樘挤在一起了。
按说到此为止,嘉靖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嘉靖还有一个担心没有解决。因为在新建太庙之前,曾有大臣提议:太祖、成祖不论昭穆,为不迁之祖,其余的仁宗为一穆,宣宗为一昭,英宗为二穆,宪宗为二昭,孝宗、睿宗为三穆,武宗为三昭。孝宗、睿宗并立于三穆,等他日该迁祧的时候,把孝宗迁入祧庙与诸帝合祀,睿宗仍迁回原来的献皇帝庙中奉祀。
这就使得嘉靖非常担心,当自己驾崩之后,大臣们会商议着把他爹移出去,所以有必要在此之前就做出防范。可是,他还没死,总不能先祧一个出去吧?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却难不倒被誉为历史上最聪明皇帝的嘉靖。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皇后宫起火,导致方皇后烧伤严重而崩。老婆死了,嘉靖就说,方皇后在壬寅宫变中救驾有功,不幸丧于大火,而朕躬不能亲救,既感恩,又惭愧,必须先将皇后升祔太庙。
按旧礼,皇后崩于皇帝之前,应当先祀于京师奉先殿,待皇帝驾崩后,再升祔太庙,以配皇帝神主。但嘉靖强行压制,不顾大学士严嵩、礼部尚书徐阶等人的反对,将太庙中的仁宗升祧,把方皇后的神主放了进去,实际上就是先为自己占了个位置。
嘉靖此举也是为后世子孙定下规矩:他自己迁祧仁宗,子孙自然依次迁祧宣宗、英宗,而不会去先迁祧他爹睿宗,如此可保无忧。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帝朱厚熜驾崩,朱载坖继承大统。朱载坖为父亲上庙号为“世宗”,升祔神主于太庙中方皇后早已占好的室内,翌年改元隆庆。

嘉靖之后平稳进行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朱载坖驾崩,庙号为“穆宗”,升祔太庙,祧明宣宗。皇太子朱翊钧嗣位,翌年改元万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翊钧驾崩,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但朱常洛只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就骤然驾崩了,没来得及为父亲上庙号、升祔太庙。同年九月六日,皇长子朱由校入主乾清宫,继承大统。1620年,朱由校为祖父朱翊钧上庙号为“神宗”,为父亲朱常洛上庙号为“光宗”,1622年,祧英宗,神宗升祔太庙,又祧宪宗,光宗升祔太庙。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熹宗崩,弟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帝。崇祯二年(1629)八月,熹宗升祔,孝宗被祧。
到崇祯在位时,太庙中的格局如下:
明太庙最终定格

此时,朱佑杬已经升到朱棣之下了,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崇祯驾崩后升祔太庙,朱佑杬就得被祧出去了。可惜啊可惜,大明到这里就亡了。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朱由检自缢殉国,大明太庙就此定格。
嘉靖皇帝苦心经营,算计了后代子孙一百多年,不仅为父亲朱祐杬争取到的太庙正殿的单间位置,还一直保持到了明朝灭亡。网上有段对他的评价,我认为非常合理:古往今来的帝王,就没见过比明世宗还自私自利、无耻阴狠、枉顾礼法人伦的,为了一个生前没有君临天下的藩王爹,浪费人力财力折腾二十多年,不讲理也不讲礼,遮羞布都不要了!
明太庙在大清顺治皇帝入主北京后,被改成了清太庙,明太庙中的帝王神主都被迁移到了历代帝王庙中,成为历史的一笔。
所谓机关算尽,权谋用尽,也抵不过沧海横流、世事轮回啊!
就到这里。
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无论您是否赞成我的看法,能读到最后我已是百般感激,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10: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祁镇【贾珍贾政】→朱见深【贾源贾演】→贾母//朱佑杬【贾代善贾代化】【佑→宁国府//杬→荣国府】
朱祁镇【真公震公】→朱见深【允载】→朱佑杬【允人载木】

朱祐杬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政治人物|社会人物




朱佑杬[yuán,1476年7月22日(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日)-1519年7月13日(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异母弟。母亲是邵宸妃,妻为蒋氏。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就藩。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逝世,明武宗朱厚照赐"献",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1520年4月19日)葬于松林山之原。代表作有《恩纪诗》。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朱佑杬

  • 外文名

    Zhu You Yuan

  • 出生地

    北京

  • 生    母

    宸妃邵氏

  • 性    别

  • 逝世日期

    1519年7月13日

  • 民    族

    汉族

  • 国    籍

    中国-明朝


  • 谥    号

    恭穆献皇帝

  • 代表作品

    《恩纪诗》

  • 受    封

    兴献王

  • 葬    于

    松林山之原

  • 职    业

    兴王,追尊皇帝

  • 出生日期

    1476年7月22日

  • 庙    号

    睿宗

  • 主要成就

    朱厚熜的生父,(1487年7月30日)受封兴王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折叠早期经历
朱佑杬是明宪宗第四子,出生于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1476年7月22日),生母宸妃邵氏。

因为是邵氏的第一个儿子,对于朱佑杬的启蒙教育,邵氏十分注重,她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朱佑杬的教育上。朱佑杬从懂事起,邵氏就开始教他熟读诗书。所以朱佑杬从小就养成了喜爱读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折叠受封兴王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朱佑杬被封为兴王,弘治五年(1492年),孝宗将武将之女蒋氏御赐给弟弟朱佑杬当王妃,并为他主持了大婚。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

朱佑杬爱好诗歌和书法,不喜纵情享乐,热衷于艺术和文学。弘治十三年,朱佑杬长子朱厚熙出生,但五日后即殇,此后朱佑杬又有四女。正德二年,次子朱厚熜出生。朱厚熜从小就聪敏好学,深得朱佑杬喜爱,后来更是亲自指导其学习诗书礼仪。


折叠去世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朱佑杬薨,享年四十四岁,得谥"献",称兴献王,葬于钟祥市东北的松林山(嘉靖十年敕封为纯德山)[2]



折叠编辑本段家庭成员折叠父母
折叠妻妾
  • 正妃:慈孝献皇后蒋氏,明世宗母,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去世,合葬显陵,谥号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 侧妃:淑妃王氏,善化公主生母,嘉靖四年(1525年)九月册封淑妃[3]。嘉靖十一年(1532年)八月去世[4]

折叠子女

1.岳怀王朱厚熙,兴王妃蒋氏所出,生于弘治十三年六月十二日(1500年7月7日),生后五日(1500年7月12日)而殇。

2.明世宗朱厚熜,兴王妃蒋氏所出,生于正德二年八月十日(1507年9月16日),崩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


1.长宁公主,生于弘治十四年十月十六日(1501年11月26日),兴王妃蒋氏所出,卒于弘治十七年四月二日(1504年4月16日)。

2.善化公主,生于弘治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1503年7月21日),兴王淑妃王氏所出,卒于正德七年五月初一日(1512年5月15日)。

3.永福公主,生于正德元年四月二十八日(1506年5月20日),兴王妃蒋氏所出,卒于嘉靖四年五月三十日(1525年6月20日)。

4.永淳公主,生于正德六年九月十一日(1511年10月2日),兴王妃蒋氏所出,卒年不详。



折叠编辑本段陵寝墓地

明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迄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历时四十年建成,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7.5公里的纯德山上。

显陵是嘉靖时期"大礼议"的产物,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上与其他帝王陵寝相比,有其独特之处。陵寝结构为"一陵两冢",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圆形内外明塘等,都是明代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

明末清初遭战火破坏,建筑物逐渐残坏。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国家政府对其开始进行修复工程,因工程过于庞大,于2004年3月才全面竣工,历时11年之久。在2000年11月时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中,是我国二十九处世界文化遗产基地之一[1]







参考资料

朱佑杬

明睿宗 1476——1519。明宪宗第四子,生母宸妃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受封兴王。弘治七年1494九月十八日,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七日薨,享年四十四岁。谥号献王。葬于钟祥市东北纯德山附近。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崩,无嗣。佑杬子厚熜以武宗堂弟,入继大统,即嘉靖帝。




朱佑杬 - 朱祐杬生平嘉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二个儿子,其兄朱祐樘是明孝宗皇帝。朱祐杬的母亲邵贵妃,浙江人,出生贫寒低微,父亲是一名淘沙军人,因生下邵氏后无力抚养,便把她卖到杭州镇守太监家中当丫鬟。镇守太监见邵氏长得水灵聪慧,于是教她读书认字。待邵氏十六岁时,已经出落得婷婷玉立了。恰巧又赶上皇上选妃,于是镇守太监把邵氏送进了皇宫,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发达家业。

虽然邵氏美丽端庄,又熟读诗书,只可惜进宫多年,一直无缘见到皇上,更别说是得到皇上的宠幸了。一入宫门深似海,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子来说,后宫中的生活是寂寞而百无聊赖的。一天,邵氏在花园里闲逛,一时感慨这
几年宫中的寂寥生活,不觉吟唱起一首小诗“雨过玉阶秋气冷,风摇金锁夜声多,几年不见君王面,咫尺蓬莱奈若何!”这时,宪宗皇帝刚好从花园经过,听见邵氏低低吟唱的这首诗,深受感动,又见邵氏楚楚动人,很是怜爱,于是将她留在了内宫。

成化十二年,邵氏的第一个儿子朱祐杬诞生了,这是宪宗第二个儿子,所以他非常高兴,母以子贵,邵氏被封为宸妃,而后又由宸妃晋封为贵妃。

因为是邵氏的独子,对于朱祐杬的启蒙教育,邵氏十分注重,她将所有心血都倾注在朱祐杬的教育上。朱祐杬从懂事起,邵氏就开始教他熟读诗书。所以朱祐杬从小就养成了喜爱读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以至于后来在儿子嘉靖的教育上,朱祐杬也格外重视。

成化二十三年七月(1487年)十二岁的朱祐杬正式被册封为兴王,封国卫辉。同年八月,宪宗去世,太子朱祐樘继位,即孝宗皇帝,改年号为弘治。

弘治四年(1491年),孝宗将武将之女蒋氏御赐给弟弟朱祐杬当王妃,并为他主持了大婚,王妃蒋氏即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母亲。朱佑杬 - 明睿宗陵墓一陵二冢——显陵
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是明世宗朱厚璁的父亲兴王朱佑元与母亲蒋氏的合葬墓。
明武宗去世后,由于无子,按照古代“兄终弟及”的说法,应由武宗的弟弟即位,但是武宗没有弟弟,因此就应
该选择武宗的父亲孝宗的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武宗的堂弟)来即位。这样,朱厚璁得以从亲王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这就是明世宗,年号嘉靖。明世宗即位后就尊谁为皇考(父皇)的问题上与朝臣展开斗争,史称大礼仪之争,最后还是以皇帝的胜利大臣的失败而告终。就这样兴王被追封为睿宗,并在原来陵寝的基础上修建显陵,以符合帝王的身份。
显陵占地面积183公顷,是明朝陵墓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座。外城周长3600米,神道总长1360米,有石像生12对。显陵还特有一陵两冢的构造,两座宝城由瑶台相连,南宝城为兴王的旧墓室,后宝城为兴王与蒋氏的新地宫。显陵的一陵两冢的构造在历代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
朱佑杬 - 相关链接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 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
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清陵综述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明显陵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明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历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显陵是第12个皇帝陵墓,建于16世纪中叶,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历时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位于湖北钟祥县。
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代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筑。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与山水相称”,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皇帝棺椁停放的地下宫殿)的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 在建筑布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间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和宝城。疏密有间,层层递进,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显陵在建筑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一座陵墓二座地下宫殿、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同时,显陵的建造是明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的产物,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TAGS: 中国君主 历代皇帝 各朝代中国人 皇帝

声明:本站名人词条内容全部来自网络转载或网民分享提供,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纠错》   投诉》 申请删除》  



上一篇: 楚熊渠下一篇: 朱常清




名人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6 10: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明熹宗到崇祯帝,无奈的兄终弟及背后:是朱由校艰难的子嗣之路
楼哥看历史
2022-05-19 07:15
上海
前言: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一日,信王朱由检奉旨进宫见驾。等他来到乾清宫看到皇兄朱由校之时,立刻明白眼前的这位大明天子已经不行了。天启帝马上就要油尽灯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和弟弟拉家常,赶紧交代了三件事情:第一,皇帝你来做。第二,善待你大嫂张皇后。第三,记得重用魏忠贤。

初,上病亟时,召皇弟信王入,谕以当为尧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宫为托,及委用忠贤语。—《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魏忠贤乱政》

就在信王回府后不久,天启帝朱由校在八月二十二日驾崩,年仅23岁。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八月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


崇祯帝剧照
朱由校之所以会传位给弟弟,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国赖长君,也不是什么高风亮节,而是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皇明祖训》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所谓没有皇子,就是当朝皇帝绝嗣的委婉说法。明熹宗驾崩之时虽然没有儿子,可是他在子嗣问题上一直很努力,也曾经有过三个儿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三个儿子一个都没保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天启皇帝艰难的子嗣之路。

能生儿子,却养不活
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时任皇太子朱常洛长子,生母才人王氏。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朱由校的祖父朱翊钧驾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继位。朱常洛战战兢兢做了二十年皇太子,好不容易熬出头,结果一朝放纵,让他成为了明代历史上著名的“一月天子”。

九月初六日,16岁的朱由校以皇长子的身份即位。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河南开封府祥符县监生张国纪长女张氏被选为皇后。从史料判断,朱由校对于子嗣问题非常重视,当年正是因为高伯祖明武宗朱厚照无嗣,才让他的高祖父明世宗朱厚熜从湖广安陆来到京城入继大统。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七月,朱由校下旨封宫人范氏为慧妃。原因无他,因为范慧妃怀有身孕,再过几个月就将临盆。当年十月十六日,皇长女永宁公主诞生。虽然是个女婴,但宫中依然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道理很简单,首先这是天启帝第一个子女,自然值得庆祝。其次这一次虽然是个女婴,但也说明皇帝陛下身体没毛病,后面继续努力便是。

庚辰,上以皇女诞生告奉先殿。是日,上御皇极门,百官称贺。赐辅臣叶向高等及讲官盛以弘等、正字官马键等花红有差。—《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七》


明熹宗剧照
就在皇长女出生的同时,另一个宫女张氏也上报有孕,这对天启帝来说可谓双喜临门。到了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五月,估摸着张氏即将临盆,心情激动的朱由校下旨将其封为裕妃。

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了,裕妃的肚子却依然没有动静。而在七月初二日,天启帝接到一个噩耗,尚未满周岁的皇长女不幸夭折。一边是爱女离世,另一边早已足月的裕妃却毫无动静。朱由校勃然大怒,将张裕妃废黜,并在八月将其赐死。

在日后东林党人杨涟控诉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之中,逼死裕妃也被算在了魏太监的头上。杨涟口口声声说当年帝尧也是十四个月出生,张裕妃怎么就不能成为“尧母”呢?为了扳倒魏忠贤,东林党人真是毫无底线。张裕妃欺君罔上,必然是天启帝本人亲自下旨将其赐死,和魏忠贤有什么关系?

裕妃以有喜得封,中外欣欣相告矣。忠贤以抗不附己,嘱其私比捏称无喜。矫旨勒令自尽,不令一见皇上之面。昔尧以十四月而生。假令当日裕妃喜在,安知不为尧母?是皇上又不能保其妃嫔矣。大罪九也。—《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三》


魏忠贤剧照
皇长子朱慈燃

皇长女夭折,张裕妃假孕,对天启帝来说还不算最大的打击。十月十二日,皇后张氏生下一个男婴,可让朱由校难以接受的是,这竟然是一个死胎。不过对于这位皇长子的生母,号称史料翔实,文笔优美的《明史》,给出了一个生母不详的结论:

熹宗三子。怀冲太子慈燃,不详其所生母。皇贵妃范氏生悼怀太子慈焴。容妃任氏生献怀太子慈炅。—《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这个结论,自然是荒谬的,皇长子乃张皇后所生,史书中有很多证据。

其一,同样还是《明史》,却在《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即后妃传)中明确指出张皇后在天启三年有娠,因为魏忠贤和朱由校奶妈客氏联手迫害,这才“竟损元子”。所谓的元子,指的就是皇帝的嫡长子,自然也就是十月十二日降生的那位皇长子。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二月,朱由校让礼部尚书林尧俞、工部左侍郎陈长祚和钦天监正周子愚一起为皇长子选择墓地,《明熹宗实录》中明确给出了皇长子的谥号:“怀冲太子”。


张皇后剧照
其二,在杨涟指控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之中,就明确指出皇后有孕,却被魏忠贤和奉圣夫人(即客氏)阴谋陷害,二人必须对皇长子之死承担责任。

中宫有庆,已经成男。凡在内廷,当如何保护。乃绕电流虹之祥,忽化为飞星落月之惨。传闻忠贤与奉圣夫人实有谋焉。以皇上麟趾开祥,何妨斯男则百?而忠贤包藏祸心若此,是皇上亦不能自保第一子矣。大罪十也。——《明熹宗实录卷四十三》

根据以上的证据链,我们可以确定皇长子即怀冲太子的生母即张皇后,不知《明史》“生母不详”的结论从何而来。不过对于东林党人的说法,明熹宗显然并不认同,认为这些都是附会之说,坚持不予以追究。

皇第二子朱慈焴

就在皇长子夭折后不久,慧妃范氏于十月二十二日为皇帝生下皇第二子。连遭打击之后,朱由校终于抱上了一个健健康康的大胖小子,这不由得让他欣喜若狂。

十月二十四日,天启帝穿上衮冕服亲自到太庙进行祭告。所谓的衮冕服,是最高等级的皇帝礼服,可见朱由校对于这位皇子诞生的喜悦之情。闰十月十六日,天启帝下诏大赦天下。此外为了普天同庆,朱由校取太仓银二十万两、太仆寺银十五万两、光禄寺银五万两、顺天府税契银五万两,合计四十五万两打赏京城内的文武群臣、军官军士。

辛巳,上亲诣太庙,以皇第二子生祭告。还,上具衮冕服,御皇极门内殿。文武百官致词称贺。遣公张惟贤告南郊,伯张庆臻告北郊,驸马都尉侯拱宸告社稷。—《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九》


明代皇帝衮冕服复原图
十一月十二日,慧妃范氏进封皇贵妃。此前在八月份,范皇贵妃之父范江去世,当时朝廷只是按照成例予以赐葬。但在皇子出生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天启帝特意要求范江恤典要“加优厚给与”。同时范氏的两个弟弟范守仁、范守义分别进封锦衣卫都督同知和锦衣卫指挥佥事带俸。

然而不知究竟是范皇贵妃还是皇帝本人基因有问题,皇次子在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十四日不幸夭折,同样未满周岁,朱由校追谥其为“悼怀太子”。据沈国元所著《两朝从信录》所载礼科给事中刘懋奏本,朱慈焴的死因为“慢惊风”。你以为文官们只是八卦吗?不,他们要把皇次子的死因,和魏忠贤让太监中在宫中授甲操练,即所谓的“内操”联系起来。

若皇妃恬养于深宫之内,皇子隐卧于保母之怀,有何恶声疾感交加受惊者也?再三思维,则内操之故也!臣每早趋朝侍班,卒闻铳炮之声锐若迅雷,传于天角。屋瓦为战,河水为波,臣等手足皆为动摇。重门之隔,百步之外,尚尔如是。况宫禁之地密迩肘腋之间,震撼更烈,声闻尤疾。虽然皇妃习于常闻而不觉,保母愤于久听而不知。而聚精未坚,成形未固,能无暴加而撼动者耶?—《两朝从信录》

反正千错万错,一定是魏忠贤的错。


紫禁城后宫
皇第三子朱慈炅

经过近两年的等待,到了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宫中终于再传喜讯。十月初一日,皇第三子朱慈炅出生,生母容妃任氏。天启帝对于皇子出生依然非常兴奋,再次下诏大赦天下:

以皇子生,颁诏大赦天下。诏曰:国家累德存仁,闻馨受祉。天必锡予胤嗣,以昌世衍祚于无疆。朕即位以来夙夜祗畏,罔敢怠荒。冀图所以崇昭格而大庥美。幸赖玄穹垂眷,暨我皇祖、皇考丕显之灵。以今年十月初一日诞生皇子,为容妃任氏所出。是日宝历初颁,千官拜舞而庆从天锡。喜自内传,知尔万方普同欢悦。特援旧典,用沛新恩。合行条例,胪列如左。—《明熹宗实录卷六十四》

这位任氏,据说是魏忠贤的侄外孙女,也有说是义女。但从朱慈炅出生后,任容妃之父任景春才升任锦衣卫正千户来看,任家似乎并没有从魏忠贤那边得到什么特别照顾。十一月初一日,朱慈炅满月,朱由校亲御皇极门内殿受贺,下旨进封任容妃为皇贵妃。

按理任皇贵妃既然是魏党成员,魏公公和客氏自然会想方设法保全这位皇三子,让他健康成长,日后成为皇太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夺去了朱慈炅的性命。


王恭厂大爆炸位置图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城内发生了著名的“王恭厂大爆炸”。王恭厂位于北京城西南隅,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火药库。这场爆炸半径高达750米,波及面积2.25平方公里,造成了两万余人的巨大伤亡。大爆炸发生于巳时(即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我们来看看当时官方邸报的记载:

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屋以数万计,人以万计。王恭厂一带,糜烂尤甚,僵尸层迭,秽气熏天,瓦砾盈空而下,无从辨别街道门户。伤心惨目,笔所难述。—《天变邸抄》

大爆炸虽然发生在西南隅,但冲击波显然也对皇宫产生了影响。当时明熹宗本人正在乾清宫,感受到震动之后立刻起身冲出宫殿。由于事出突然,身边只有一个近侍搀扶保护皇帝。幸亏有了这名近侍,在瓦片坠落之时舍身护主,才保全了朱由校的性命。


乾清宫
然而朱由校可以跑,八个多月大的朱慈炅却跑不了。这位可怜的皇子因此受到了巨大的惊吓,并且在一个月后的六月初六日不幸夭折,追封为“献怀太子”。

结语:大明朝在此前的二百多年历史之中,曾经出现过三对兄弟(堂兄弟)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炽,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朱允炆和朱高炽都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其中朱允炆是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朱高炽则是成祖文皇帝朱棣长子。太祖驾崩后,朱允炆以皇太孙的身份继位,是为建文帝。这位新皇帝登基不久就着手削藩,最终逼犯了当时还是燕王的太祖第四子朱棣。不过经过三年靖难战争,反而是正牌皇帝朱允炆被反贼朱棣给赶下了皇帝宝座。朱高炽在朱棣登基后被册立为皇太子,并最终继位,是为明仁宗。所以朱允炆和朱高炽虽是堂兄弟关系,也都是皇帝,但他们之间和“兄终弟及”没有什么关系。

朱祁镇和朱祁钰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朱祁镇继位后封弟弟朱祁钰为郕王,二人之间本是兄友弟恭的关系。但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为了凝聚人心,避免讹诈,明廷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帝,将郕王朱祁钰立为新皇帝。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太上皇帝被放回京师并软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宫。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趁着朱祁钰病危,朱祁镇联合石亨等人发动政变,重新夺回皇位的同时,还将弟弟黜为郕王。所以朱祁镇和朱祁钰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之间和“兄终弟及”也没有什么关系。

朱厚照和朱厚熜都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其中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长子,朱厚熜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朱厚照驾崩,因其既无子嗣又无兄弟,内阁首辅杨廷和以《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文,让朱厚熜从封国湖广安陆入继大统。由于二人只是堂兄弟关系,所以继位之初为了是不是要认伯父明孝宗为“皇考”,而以生父兴献王为“叔父”,朱厚熜和内阁之间展开了一场持续多年,惊心动魄的“大礼议”之争。


信王与魏忠贤剧照
根据上文可知,明熹宗朱由校虽然有三个儿子,但全部夭折。而他的父皇明光宗朱常洛虽然有六个儿子,但现在仍然在世的除了他自己,也就剩下老五信王朱由检。所以这一次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兄终弟及”。

若夫死生尝理,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全归顺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即皇帝位。—《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这可惜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信王成为崇祯帝,朱由检辛苦了十七年,却让大明在他手上亡了国。不过话说回来,即使献怀太子朱慈炅没有死,能够在明熹宗驾崩后继位,只怕信王也得出山监国。他和魏忠贤之间的宿命一战,终究是躲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9 19: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严士元
[ 唐 ] 刘长卿
原文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译文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⑴倚棹:停船

⑵青袍:唐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绯,六七品绿,八九品服青。

作者介绍

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08: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url=][/url]
[ zī ]
[ cí ]

部首:丷笔画:9五行:金五笔:UXXU


基本解释

兹[zī]

1. 现在 于~已有三载。~订于9月1日上午9时在本校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2. 年 今~。来~。


兹[cí]

龟兹(Qiūcí),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详细解释

兹[zī]

动词

1.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同本义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又如:兹兹(增加繁殖)



名词

1. 年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2. 草席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3. 现在;此时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书·盘庚上》



代词

1. 这个,此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2. 这里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论语》


3. 另见 cí



副词

1. 通“滋”。益,愈加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




兹[cí]


1. ——“龟兹”(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


2. 另见 zī





辞书解释㊀见“龟兹”。龟兹:(1)古西域城国名。亦作“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在今新疆库车... 展开
来源: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0: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作者】岑参 【朝代】唐拼音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译文 注释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赏析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 >>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南阳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今河南洛阳),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百科详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2: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幽州台歌
[ 唐 ] 陈子昂
原文 译文对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

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这十首诗,苍劲有力,又暗含深刻的生命意识原创2022-07-05 08:18·小文读书日记
继初唐四杰之后,在诗歌创作理论的探索及诗歌影响力两方面来看,以陈子昂功绩最为显赫。他高举文学革新大旗,是他揭开了李唐王朝现实主义诗文的革命序幕。他的诗以风骨峥嵘、苍劲有力而闻名于世,同时又具备深刻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位唐朝大诗人陈子昂的十首佳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据史料记载,陈子昂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习武,在其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未对读书感兴趣。后来因为用剑伤人,弃武从文,发奋读书,几年间阅读大量文集,力求用自己的才华报效国家。后来陈子昂参加科考,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因一度反对武则天的滥杀无辜而下狱。
陈子昂曾有两次从军经验,来到边塞,对边塞人民生活和民俗有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因为自己的直言不讳,导致树敌无数,可能他意识到这一点,找了一个因父亲年老的理由,解官回乡。不过,他依然没有逃过迫害,当时朝廷红人武三思命令罗织他的罪状,最后被迫害致死,亡于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在我国诗歌发展的进程中,陈子昂的功绩是功不可没的。他反对六朝浮艳的诗风,用尖锐的文词抨击齐梁时期的文风,对失去“风骨”精神的诗风痛心疾首。他极力倡导诗歌“兴寄”以及“风骨”,“兴寄”代表诗歌是通过客观景物的描绘,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风骨”也就是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强调社会作用。


在诗歌内容方面,陈子昂追求社会人生的密切结合,将诗歌作为社会政治伦理的辅助作用,对现实生活、干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诗歌创作理念,在当时诗坛起到震聋反馈的影响。当然,纵观诗歌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陈子昂的理念是有局限性的,但他绝对又是诗歌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诗人,虽然无法跻身一流诗人之列,但其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从诗人的思想方面来看,陈子昂思想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又因为其人生大起大落,在其诗文中反映出来浓厚的生命意识。他用诗这种文学形式,对时空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对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行深刻感悟,让人感受到面对浩瀚的宇宙,人虽然从个体来看是无限渺小的,但人的内心是十分伟岸,具有哲学深度的呐喊的效应。
对于一位雄才大略、心怀天下的诗人来说,陈子昂的内心是敏感的,思想是具备哲学思维的。他用冷峻的、悲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用深邃的哲学眼光看待世界万物,他写下诸多关于探讨生命的诗作,冷静、清醒又深刻,具有启迪人生的作用。


另外,陈子昂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就没有停止过。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具备文人没有的政治思维,因而他常常探讨人的命运,苦苦思考着人类的心灵历程。值得一提的是,陈子昂对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做不停的追问,写下诸多具备警示之言的佳作,流露出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
总之,陈子昂虽然不是一位人人皆知的诗人,但其辉煌与惨淡的人生下,用诗文叙写其对生命的理解、反思与醒悟。他是后代诗人的标杆,是盛唐诗歌辉煌的前奏,值得对其膜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陈子昂的十首诗作,体会其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其深刻的生命意识,相信你会有所感悟。
燕昭王
陈子昂 〔唐代〕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
陈子昂〔唐代〕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一
陈子昂〔唐代〕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陈子昂〔唐代〕
古壁仙人画,丹青尚有文。
独舞纷如雪,孤飞暧似云。
自矜彩色重,宁忆故池群。
江海联翩翼,长鸣谁复闻。


古意题徐令壁
陈子昂〔唐代〕
白云苍梧来,氛氲万里色。
闻君太平世,栖泊灵台侧。


月夜有怀
陈子昂〔唐代〕
美人挟赵瑟,微月在西轩。
寂寞夜何久,殷勤玉指繁。
清光委衾枕,遥思属湘沅。
空帘隔星汉,犹梦感精魂。


夏日游晖上人房
陈子昂〔唐代〕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
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陈子昂〔唐代〕
转蓬方不定,落羽自惊弦。
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
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陈子昂〔唐代〕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
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
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
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


群公集毕氏林亭
陈子昂〔唐代〕
金门有遗世,鼎实恣和邦。
默语谁能识,琴樽寄北窗。
子牟恋魏阙,渔父爱沧江。
良时信同此,岁晚迹难双。







举报

评论 16
  • 乌目居士
    9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登幽州台歌》


    回复·2022年07月05日



    查看全部 1 条回复

燕太子丹播报编辑讨论26[url=]上传视频[/url]

战国末期燕国太子
展开2个同名词条






秦始皇和燕王喜,是谁杀死了太子丹?
05:14










嬴政与燕太子丹的“乌头白,马生角”之约
02:06







不认识燕太子丹,怎么能说自己有文化?
00:53









燕太子丹只想着救燕国,荆轲却装着天下
03:26







中国历史故事之太子丹寻勇士
02:25

















收藏
3477
681



燕太子丹(? - 前226年),姬姓,燕氏,名丹,燕国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人,战国时燕国太子。燕王喜子。
燕王喜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太子丹质于秦国,后逃回燕国。 [1]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政,事败,引发秦燕战事。 [10]
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太子丹与燕王喜同逃辽东。后被燕王喜下命斩杀,其尸首被献给秦国。 [12-13]

人物关系

燕太子丹的人物关系
[color=rgba(0, 0, 0, 0.6)]共2个词条4639阅读


[url=]
燕王喜
[color=rgba(0, 0, 0, 0.6)]父亲


[/url]

[url=]
燕武成后
[color=rgba(0, 0, 0, 0.6)]曾祖母


[/url]





相关星图查看更多


[url=]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相关人物[/url][color=rgba(0, 0, 0, 0.6)]共7个词条13.8万阅读


樊於期
[color=rgba(0, 0, 0, 0.6)]樊於期(?-前227年) ,也有作“樊于期”者,中国战国末期人物。樊於期本为秦将,后因事奔亡他国,辗转流亡,逃往燕国。秦王嬴政屠戮其家人,并以“金千斤,邑万家”的条件悬赏其首级。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头和督亢地图进献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丹不忍。随后,樊於期在与荆轲私下交谈得知此事,为助荆轲刺秦,立即自杀。后世史家曾以樊於期和同时期的秦将桓齮名称发音相似及记载时间接近为由,认为二者为同一人。但此种观点仅为假说,无法证实,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燕太子丹
[color=rgba(0, 0, 0, 0.6)]燕太子丹(? - 前226年),姬姓,燕氏,名丹,燕国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人,战国时燕国太子。燕王喜子。燕王喜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太子丹质于秦国,后逃回燕国。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政,事败,引发秦燕战事。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太子丹与燕王喜同逃辽东。后被燕王喜下命斩杀,其尸首被献给秦国。

荆轲
[color=rgba(0, 0, 0, 0.6)]荆轲(?-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荆轲刺秦王一事在当时乃至对后世都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杂家类有《荆轲论》五篇,是司马相如等论荆轲的作品。汉代画像石中也往往可见到以此事为题材的雕刻。晋陶渊明《咏荆轲》对他颇多赞扬。

秦舞阳
[color=rgba(0, 0, 0, 0.6)]秦舞阳(生卒年不详),亦作“秦武阳”,战国末期燕国武士,燕国贤将秦开之孙。秦舞阳,燕国武士,在年少时犯过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于公元前227年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事败。


[url=]成语典故《图穷匕见》中的主要人物[/url][color=rgba(0, 0, 0, 0.6)]共4个词条8.7万阅读


秦始皇
[color=rgba(0, 0, 0, 0.6)]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政(一说正) ,也有祖龙、吕政等别称(详见“人物争议-姓名之争”)。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嬴政为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因父亲在赵国做人质,故生于赵都邯郸。秦庄襄王成为秦国太子后,嬴政被放回秦国。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叛乱,并铲除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起用李斯、尉缭等客卿。自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一统六国的大业。前221年,嬴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政治上,嬴政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社会文化上,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道路,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事上,北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修筑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前210年,嬴政驾崩于沙丘平台,享年五十岁,葬于骊山秦始皇陵。死后由胡亥继位,翌年就爆发了埋葬秦朝的秦末农民战争。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同时,他推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妄图成仙、滥征徭役等行为也引发后世争议。

燕太子丹
[color=rgba(0, 0, 0, 0.6)]燕太子丹(? - 前226年),姬姓,燕氏,名丹,燕国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人,战国时燕国太子。燕王喜子。燕王喜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太子丹质于秦国,后逃回燕国。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政,事败,引发秦燕战事。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太子丹与燕王喜同逃辽东。后被燕王喜下命斩杀,其尸首被献给秦国。

荆轲
[color=rgba(0, 0, 0, 0.6)]荆轲(?-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庆”音近),字次非,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荆轲刺秦王一事在当时乃至对后世都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杂家类有《荆轲论》五篇,是司马相如等论荆轲的作品。汉代画像石中也往往可见到以此事为题材的雕刻。晋陶渊明《咏荆轲》对他颇多赞扬。

秦舞阳
[color=rgba(0, 0, 0, 0.6)]秦舞阳(生卒年不详),亦作“秦武阳”,战国末期燕国武士,燕国贤将秦开之孙。秦舞阳,燕国武士,在年少时犯过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于公元前227年随荆轲赴咸阳刺秦王,事败。










别    名燕太子丹
所处时代战国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燕国蓟城(今北京市房山区
逝世日期公元前 226年
本    名燕丹
国    家燕国

目录




人物生平
播报编辑


见陵之辱

太子丹过去曾在赵国做人质,而嬴政在赵国出生,在年少时与太子丹交好。
燕王喜二十三年(公元前232年),太子丹被燕王喜派往秦国作人质。 [1]
秦王嬴政对待太子丹不友好,因此,太子丹心生怨恨,而从秦国逃回燕国。太子丹归国后,寻求报复秦王政的办法,但因燕国弱小,力不能及。 [2]

国危求策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秦国频频出兵崤山以东,攻打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地侵吞各诸侯国。战火将波及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燕丹对此非常忧虑,就去请教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天下,威胁到韩国魏国赵国。它北面有甘泉谷口坚固险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渭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巴郡汉中地区,右边有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殽山函谷关做要塞,人口众多而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有意图向外扩张,那么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安稳的地方了。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鞠武回答说:“让我进一步考虑考虑。” [3]

收纳秦将

过了一些时候,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政,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来。鞠武谏言道:“不行。秦王本来就很凶暴,再积怒到燕国,这就足以叫人担惊害怕了,又何况他听到樊将军住在这里呢?这叫作‘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即使有管仲晏婴的贤才,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希望太子您赶快送樊将军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攻打燕国的口实。然后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连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然后就可以想办法对付秦国了。”
太子丹说:“老师的计划,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的心里忧闷烦乱,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了。况且并非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在天下已是穷途末路,投奔于我,我总不能因为迫于强暴的秦国而抛弃我所同情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应当是我生命完结的时刻。希望老师另考虑别的办法。” [4]
鞠武说:“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一下子就烧光了。何况是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对燕国发泄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燕国有位田光先生,他这个人智谋深邃而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太子丹说:“希望通过老师而得以结交田先生,可以吗?”
鞠武说:“遵命。” [4]

请贤出山

鞠武去拜会田光,说:“太子希望跟田先生一同谋划国事。”田光说:“谨领教。”就前去拜访太子。 [4]
太子丹上前迎接,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跪下来拂拭座位给田光让坐。田光坐稳后,左右没别人,太子离开自己的座位向田光请教说:“燕国与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田光说:“我听说骐骥盛壮的时候,一日可奔驰千里,等到它衰老了,就是劣等马也能跑到它的前边。如今太子光听说我盛壮之年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如此,我不能冒昧地谋划国事,我的好朋友荆卿是可以承担这个使命的。”太子丹说:“希望能通过先生和荆卿结交,可以吗?”田光说:“遵命。”于是即刻起身,急忙出去了。太子丹送到门口,告诫说:“我所讲的,先生所说的,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田光弯腰驼背地走着去见荆卿,说:“我和您彼此要好,燕国没有谁不知道,如今太子听说我盛壮之年时的情景,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力不从心了,我荣幸地听他教诲说:‘燕国、秦国誓不两立,希望先生留意。’我私下和您不见外,已经把您推荐给太子,希望您前往宫中拜访太子。”荆轲说:“谨领教。”田光说:“我听说,年长老成的人行事,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如今太子告诫我说:‘所说的,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太子怀疑我。一个人行事却让别人怀疑他,他就不算是有节操、讲义气的人。”
于是田光要用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机密。”因此就刎颈自杀了。 [5]

刺秦谋划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丹,告诉他田光已死,转达了田光的话。太子丹拜了两拜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说:“我所以告诫田先生不要讲,是想使大事的谋划得以成功。如今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不会说出去,难道是我的初衷吗!”荆轲坐稳,太子丹离开座位以头叩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上进,使我能够到您跟前,不揣冒昧地有所陈述,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我啊。如今秦王有贪利的野心,而他的欲望是不会满足的。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是不会满足的。如今秦国已俘虏了韩王,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土。他又出动军队向南攻打楚国,向北逼近赵国;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抵达漳水、邺县一带,而李信出兵太原、云中。赵国抵挡不住秦军,一定会向秦国臣服;赵国臣服,那么灾祸就降临到燕国。
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所困扰,如今估计,调动全国的力量也不能够抵挡秦军。诸侯畏服秦国,没有谁敢提倡合纵策政,我私下有个不成熟的计策,认为果真能得到天下的勇士,派往秦国,用重利诱惑秦王,秦王贪婪,其情势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愿望。果真能够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那就太好了;如不行,就趁势杀死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却不知道把这使命委托给谁,希望荆卿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过了好一会儿,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上前以头叩地,坚决请求不要推托,而后荆轲答应了。当时太子丹就尊奉荆轲为上卿,住进上等的馆舍。太子丹每天前去问候。供给他丰盛的宴席,备办奇珍异宝,不时进献车马和美女任荆轲随心所欲,以便满足他的心意。 [6]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荆轲仍没有行动的表示。燕王喜二十八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年公元前226年),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领土全部纳入秦国的版图。大军挺进,向北夺取土地,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那时即使我想要长久地侍奉您,怎么能办得到呢!”荆轲说:“太子就是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我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那樊将军,秦王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他的脑袋。果真得到樊将军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接见我,这样我才能够有机会报效您。”太子丹说:“樊将军到了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为自己私利而伤害这位长者的心,希望您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明白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狠毒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於期仰望苍天,叹息流泪说:“我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入骨髓,却想不出办法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可以解除燕国的祸患,洗雪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於期凑向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直刺他的胸膛,那么将军的仇恨可以洗雪,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涤除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住另一只手腕,走近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切齿碎心的仇恨,今天才听到您的教诲!”于是就自刎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驾车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痛哭,极其悲哀。已经没法挽回,于是就把樊於期的首级装到匣子里密封起来。 [7]
当时太子丹已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费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罪犯)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上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就派秦舞阳作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丹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丹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测度的暴秦。我所以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于是就出发了。 [8]

功败垂成

太子丹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为荆轲送行。到易水岸边,饯行以后,上路,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歌,发出苍凉凄惋的声调,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一边向前走一边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又发出慷慨激昂的声调,送行的人们怒目圆睁,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连头也不回。 [9]
秦王政见燕国派人前来割地给秦国,非常高兴,就聚集群臣接见荆轲和秦舞阳。荆轲在殿上,展完地图露出匕首,疾速抓起匕首刺向秦王政,不料秦王政机警躲开。荆轲行刺未中,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便在大殿上展开。但终因人单势孤,荆轲与秦舞阳刺杀秦王政未成,当场毙命。秦王政对燕国派人行刺非常恼怒,便派将领王翦辛胜率军攻打燕国。 [10]
燕王喜与赵国残余势力的代王嘉共同发兵反击秦军,秦军在易水以西打败燕军。 [11]

为父所杀

燕王喜二十九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增调很多士兵到王翦的部队中,于是秦军击败太子丹的军队,占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郡首府襄平(今辽宁辽阳)。燕王喜一行人来到辽东,秦军仍在后面攻打,不肯停止进军。太子丹到襄平后,躲在附近的衍水中,暂避锋芒。此时代王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如此追赶他们,是因太子丹的缘故。如果燕王喜能杀死太子丹,献给秦王政,秦王政一定能谅解燕王喜而保住燕国。愚昧的燕王喜听信代王嘉的话,派人到太子丹藏身之所,斩杀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秦国虽然得到太子丹的首级,但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 [12-13]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 [14]

历史评价
播报编辑

司马迁《史记》:“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15]
司马光《资治通鉴》:“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要之,谋不远而动不义,其楚白公胜之流乎!” [16]
钟惺:“燕太子丹欲报秦雠,秦亦日出兵山东,祸且及燕,丹患之,问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雠,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自是合从旧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持久,心惽然恐不能须臾。武已黙会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刼与刺矣。故进田光,光转进荆轲,其血脉针线固皆归刼与刺之一路矣。光谓太子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语荆卿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语其少年为一刺客无疑,而太子之所求于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为,而进荆卿自代,偿以一死明已之所以辞太子者,非惜其死而虑事之不成也。及太子之吿荆卿,则曰:“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刼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荆卿之意不专重在刼与刺,而仍归于合从,不过借刼与刺以为合从地耳。其节次布置皆以合从始终,中间更添遣荆轲刺秦王一段过脉,较之鞠武之计曲折反多,而谓武计旷日持久,心惽然恐不能须臾非其质矣。此一片苦心密计即对鞠武时有难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 [17]

轶事典故
播报编辑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曾多次向秦王政要求归国,秦王政说:“等乌鸦变白,马匹生出犄角,就准许你回国。”太子丹仰天叹息,飞来一只白头乌鸦,马匹生出犄角。《风俗通》及《论衡》皆有此说,后用以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亦比喻历尽困境,苦熬出头。 [18]


历史遗迹
播报编辑


太子河

太子丹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曾藏匿过衍水改名为太子河,这就是太子河名称的由来。太子河也正是因此而成为辽宁省内一条富有传奇色彩的河流。
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云: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渠口远从千涧出,头边近倚一川平。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墓冢

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有燕太子丹与荆轲衣冠冢塔各一座,该二塔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记载
播报编辑

《燕丹子》三卷,历代目录书皆不著撰人。其成书年代,不少学者经考证,提出秦汉之间、东汉之说,但莫衷一是,难成定论。自司马迁《史记》以后,不少文献都征引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有同有异,可知从汉代起就有关于燕太子丹的故事流传民间,然后由文人搜集写定。将它看作是一部颇为完整的汉人传记小说,是比较适当的。
此书写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因在质于秦国时受到秦王嬴政的无礼待遇,遂发愤向秦王复仇。最终募得刺客荆轲,百方满足荆轲的生活需求,荆轲遂冒死赴秦,在陛见秦王时奋力行刺,结果反被秦王所杀。作品写得有声有色,充溢悲壮气氛。 [19]
此书早已亡佚。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此书,但祇列入了存目。而《四库》总纂官纪昀却私下喜爱此书,自己抄存了一部。清学者孙星衍从纪昀处得到抄本,以永乐大典详加校勘,后被收入《岱南阁丛书》、《平冿馆丛书》等多种丛书。 [20]

艺术形象
播报编辑


文学形象

燕太子丹在明代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献地图荆轲闹秦庭 论兵法王翦代李信》中出场,燕王闻李信兵至,遣使求救于代王嘉。代王嘉写信给燕王,让他杀燕丹避祸,燕王喜犹豫未忍,太子丹害怕被杀,于是和宾客躲藏在桃花岛。李信兵屯首山,使人书数太子丹的罪过。燕王喜非常害怕,假装召太子丹计事,用酒灌醉他,缢杀,然后断其首。 [21]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由《轩辕台》《燕昭王》《乐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邹衍》《郭隗》共七首诗组成。

这七首诗缅怀了燕昭王、乐毅、燕太子丹、田光、邹衍、郭隗等人的事迹,体现了作者对盛世的向往、对古贤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的感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 别名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 作者

    陈子昂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 创作年代

    初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1

丁酉岁2,吾北征。出自蓟门3,历观燕之旧都4,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5、邹子6,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7

轩辕台8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9,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10,遗迹白云隈11。

燕昭王12

南登碣石阪13,遥望黄金台14。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乐生

王道已沦昧15,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16,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17。

燕太子18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19,千载为伤心。

田光先生20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21。

奈何燕太子22,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邹衍23

大运沦三代24,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25。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26。

郭隗27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28,遂起黄金台。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折叠词句注释
  • 蓟(jì)丘:旧址在北京市德胜门外。卢居士藏用:卢藏用,字子潜,陈子昂的好友。
  • 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
  • 蓟门:即蓟丘。
  • 燕(yān)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
  • 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
  • 邹(zōu)子:即邹衍。
  • 轩辕:黄帝之号。
  •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 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 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
  • 隈(wēi):曲深之处。
  •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为君主。
  • 阪(bǎn):一作“馆”。
  • 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 沦(lún)昧(mèi):没落;昏暗。
  • 感激:感奋激发。
  • 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 燕太子:战国燕王喜之子,名丹。
  • 不立:不成。
  • 田光先生:田光,燕国处士。
  • 徇(xùn):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 太:一作“丹”。
  • 邹衍(yǎn):战国时齐人。
  • 三代:指夏、商、周。
  • 瀛(yíng):海。垂:远。
  • 推:推求。一作“为”。
  • 郭隗(wěi):燕昭王客卿。
  • 隗君:即郭隗。

折叠白话译文

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轩辕台

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燕昭王

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乐生

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燕太子

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田光先生

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邹衍

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郭隗

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当时建安王武攸宜讨伐契丹,陈子昂为随军参军。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徙署军曹,遂登蓟丘览古,赋诗寄好友卢藏用。[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文学赏析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折叠名家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亦淡然,效之则愈薄矣。谭云:此句直写好(“其事虽不立”句下)。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句意浑成,故佳,锻炼反不及。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六诗浅薄宜弗取。徐伯成曰: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挺然自树,兴寄颇远。七言诸体乃非所长。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直写其胸中眼中,用阮不露痕迹。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训解》:此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帷灯闸剑,令读者自想有得。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好士者不作,宛然言外(“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句下)。

清代唐汝询《唐诗解》卷一:慨世无礼贤之主而怀古人焉。……彼其霸图既泯没,而我特为惆怅走马重游者,岂非深慕其人之丰采耶?意谓世有燕昭,则吾未必不遇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言外见无人延国士也。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而李沧溟止选其《燕昭王》一首,盖徒以格调赏之而已。

现代霍松林《唐诗精选》:《燕昭王》一诗的内涵,正是引发《登幽州台歌》的契机。

现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风格刚健质朴。[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二十四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3]






参考资料
  • 1.王岚 - 陈子昂诗文选译 - 巴蜀书社 . 83.



唐朝陈子昂不为人知的一首佳作,清新动人,齿颊生香 江山携手 2020-06-30   |  120阅读  |  3转藏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的诗人。
除了李白、杜甫这些著名的大诗人之外,还有一些声名不显的诗人。
他们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只能算是一粒微芒,但是同样让人深刻难忘。
大图模式


其中陈子昂是中国唐朝比较有名气的一位诗人。
他最出名的诗歌,就是那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陈子昂在这首诗里面,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痛。
大图模式


其实,陈子昂是一个非常有文采和风度的人。
《新唐书·陈子昂传》记载:
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他曾经通过摔了一把胡琴,实现了自己的出名,引起了首都文化圈的名人的关注。
不过,除了那首诗之外,陈子昂还有一首诗,写的也十分的精妙。
陈子昂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大图模式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秀丽芬芳的香兰和杜若,生长在春天与夏天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它们蓊蓊郁郁地,生长得非常茂盛。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他们在无人欣赏的地方,独自在幽僻的林间绽放,红色的花朵从紫色的花茎上冒出。
可是一旦到了秋季,白昼短暂起来,秋风也开始强劲。
大图模式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是这首诗里面的名句。
这一年的芬芳就要消逝,弥漫的芳香却始终无人欣赏。
本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三十八首《感遇》诗中的第二首。
陈子昂用香兰杜若自喻,透露出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抒发了芳华易失、时不我待的感慨。
大图模式


综合来看,陈子昂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是他的几首代表作还是十分的不错。
这首感怀诗写的还是十分的清新,读起来,只看见鲜花香草,不同于一般的诗歌。
能有自己的代表作,从唐朝如海般多的诗人当中脱颖而出,已经是十分厉害了。
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2: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度荆门望楚
[ 唐 ] 陈子昂
原文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译文
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注释
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

遥遥:形容距离远。《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之巢,远哉遥遥。”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一称大峡。西起四川省巫山县大溪,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因巫山得名。两岸绝壁,船行极险。

望望: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注:“望望,瞻顾之貌也。”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左传·昭公七年》:“及即位,为章台之宫,纳亡人以实之。”杜预注:“章台,南郡华容县。”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

烟雾:泛指烟、气、云、雾等。南朝宋鲍照《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

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是位隐士,平时“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来到楚国,他唱着“凤兮”之歌讥讽孔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作者介绍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2: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其他




虬修竹篇作者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 创作年代

    唐代



  • 文学体裁

    杂诗


  • 作者

    陈子昂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陈子昂对于初唐诗坛"兴寄都绝"、"风雅不作"的创作现实深为不满,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出"风骨""兴寄"两个革新口号,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革新要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比兴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比兴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是美刺比兴,而是要维持具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传统,在诗歌创作中寄托济世的劝业理想和人生意气,这便与片面追求"彩丽竞繁"的齐梁宫廷诗风彻底的划清了界限,它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解君20云:"张茂先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

1.东方公:指东方虬,公,是对东方虬的敬称。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详。

2.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

3.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

4. 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

5. 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

6.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

7.兴寄:比兴寄托。

8. 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

9. 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

10. 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

11. 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原诗已佚。

12. 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

13. 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

14. 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

15. 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16.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

17.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

18.复睹于兹: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

19.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

20.解君:指解三。

21.张茂先:张华(232-300),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

22.何敬祖:何劭(236-302),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

23.东方生:指东方虬。

24.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修竹篇
[ 明 ] 何景明
原文
君不见真翁堂下竹贯日,干云千尺高亭亭。万木避霜色飒飒,空岩回翠涛平生。

直节本无偶,手栽琅玕种琼玖。风月何曾忘此君,松梅况自称三友。

东曹郎君翁所奇,节概更与翁名齐。神龙昔向沧波化,彩凤今从玉树栖。

高堂兹辰开寿箓,却洗金盘对春竹。霓旌昼下仙人车,云管宵停嬴女曲。

翁家旧住上林西,托根白近蓬莱池。雪崖冰柱映楼阁,雨露常沾万岁枝。

作者介绍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

修竹篇 免费编辑 [url=]添加义项名[/url]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诗词




《修竹篇》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之一。这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通过对修竹的品性、功用、及志向的生动描写和丰富想象,赞颂了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全诗造境壮美,基调乐观豪放,语言质朴明快,洋溢着一股爽朗阳刚之气,大有建安诗人的遗风。





基本信息
  • 作品名称

    《修竹篇》

  • 创作年代

    初唐






目录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修竹篇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间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斲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折叠总体

这首《修竹篇》原诗前有一段近一百八十字的《序》文。它简炼概括地阐述了诗人倡导诗歌革新的主张,指出齐梁诗风的痹病就在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号召诗人们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创作内容充实,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特色的诗篇。

全篇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两大部分。


折叠第一部分

即前十八句,主要介绍修竹的生长环境和优良质地。首二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立意。"南岳",即著名的五岳之一衡山。品质优良的修竹"龙种"产于此地。名山与物华聚集,一开篇就令人神往不已。"孤翠郁亭亭",既从形色两方面描绘了修竹优美动人的姿态,也颂扬了它的卓然不群。衡山是万木葱笼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与修竹相较,却有所逊色,所以特意以"孤翠"二字,以显其精。接下去,诗人分别写了修竹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品性。"峰岭上崇崒"以下八句,紧承首句,描绘了修竹"生南岳"的情景。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涧溪烟雨,突出了处境的幽僻;夜闻鼯叫,昼听泉鸣,渲染了四周的清静;春风舒缓,白露清凉,更衬出了氛围的洁净。正因为生长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修竹的"哀响"如同鸣金奏乐,"密色"仿佛受到了美玉的滋润。"岁寒霜雪苦"以下八句,上承第二句,表现修竹的品性。"含彩独青青",照应了上文的"孤翠",突出了修竹虽受严冬霜雪折磨却青绿如故的独特品质。接着,诗人由表及里,以"岂不厌凝冽"的反诘,转为深入析理。并继而以"羞比春木荣"作了解答。春天风和日丽,一切草木皆应时而发,竞相争荣。"羞比"表明了修竹傲岸不群,不趋时争荣,接着诗人通过"有荣歇"与"无凋零"的对比,揭示了修竹不屑与春木争荣的实质,又探本溯源,表现了它的志向:"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明修竹的本性决定了它有如金石,坚贞不二,永不凋零。这段议论,诗人采用反诘、对比、比拟等手法,寓理于象,笔挟风力,使行文"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显得尤为刚健有力。


折叠第二部分

即后十八句,写修竹被制成洞箫之后的功用及愿望。相传黄帝派乐官伶伦从昆仑山北的峡谷选取了优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人类创制了十二音律。"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就是诗人大胆想象,对这一传说的化用。学凤鸣,《汉书·历律志上》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从而,发明了黄钟十二律。"不意",相对前面的"始愿"这两字使全诗顿起波折,全篇的歌赞对象由修竹转向了洞箫。由于得到黄帝乐官的雕琢,修竹的制成品--管乐洞箫,得到了配合弦乐"云和瑟"在朝廷演奏的机遇。诗人用"遂偶"、"张乐"修饰这一机遇,意态恣肆,语调轻松,暗示洞箫得到赏识器重甚为欣快。"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生动地再现了它在朝廷的表演。能演奏"妙曲"和虞舜制作的《韶》乐,说明其音色优美动听。"方千变"、"亦九成",形容演奏的乐曲甚多。"方"(刚才)和"亦"(又)两个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了演奏的频繁忙碌。但是,洞箫并没有满足于此。"信蒙雕琢美,常愿事仙灵",抒发了它报答知遇之恩,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从这两句开始到全诗结束,一变前面的第三人称,改用洞箫的口吻,绘声绘色地阐述了它"事仙灵"的心愿:伴随仙人驾翠虬,与仙女弄玉吟赏着美妙的乐曲《升天行》,携手登白日,戏赤城,入三山,游玉京,玄鹤在身边忽高忽低展翅起舞,彩云也在四周时断时续飘来飞去。在这里,诗人融合想象、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生动地表现了洞箫对美好理想的热切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诗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修竹、洞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频繁比兴,失于晦涩的弊病,较为显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为咏物,实为抒怀。诗中修竹的品性、洞箫的理想和追求,实为诗人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坚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写照。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子昂

(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5 22: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帝城怀古
- 360国学

白帝城怀古唐·陈子昂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

收起


白帝城怀古清·佚名
昭烈祠堂近水滨,帝城西望莽荆榛。千秋遗恨悲荒燹,六尺宏谟托老臣。延汉有心天不祚,复雠无愧义终申。至令身后街亭役,犹使英雄泣识人。



《白帝城怀古》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初次出蜀入京时创作的一首排律。

此诗描绘白帝城周围的景色,抚今追昔,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旅途感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三誉之为“唐代律诗之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白帝城怀古

作者
陈子昂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五言排律

创作年代
初唐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白帝城怀古⑴

日落沧江晚⑵,停桡问土风⑶。

城临巴子国⑷,台没汉王宫⑸。

荒服仍周甸⑹,深山尚禹功⑺。

岩悬青壁断⑻,地险碧流通。

古木生云际⑼,归帆出雾中。

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⑽。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词句注释
⑴白帝城:遗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为东汉初公孙述所筑。

⑵沧江:泛指江水。

⑶土风:乡土歌谣或乐曲。

⑷巴子国:古国名。

⑸汉王宫:指永安宫,蜀汉先主刘备卒于此。

⑹周甸:周朝甸服之国,意指周朝的领域。

⑺禹功:指夏禹治水的功绩。

⑻青壁:青色的山壁。

⑼古木:一作“古树”。云际:云中。言其高远。

⑽坐:因为。

折叠白话译文
夕阳隐没苍茫的江水,天色已晚,停船探问当地乡俗土风。

城楼面临着古代的子爵巴国,高台乃是那湮没的蜀汉王宫。

这荒远地区仍属周朝的领域,深山里至今推崇大禹的丰功。

山岩陡峭好像青青墙壁中断,地势险峻下临清碧江水流通。

高大的古树挺立在白云边上,归来的船帆出现在浓浓雾中。

水行的旅途一去便无限遥远,旅客的愁思因此更无尽无穷。[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陈子昂初次出蜀沿长江泛舟而下的连续行程中。[1]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文学赏析
根据诗题,此诗应为怀古诗,其实称之以“旅游诗”可能更恰当。此诗描写了这位年轻的西部人第一次进入中国中心区域(虽然仅在南方边缘)的旅程。他不断地回顾“巴”(四川),细心地寻访“周甸”(不包括四川),寻访“禹功”所覆盖的地区。他反复提到那些广泛的地理名称,仿佛这些名称本身就具有某种神奇的意义。他为这些地区的历史和古迹所倾倒。他在白帝城怀古,所缅怀的既不是历史事件,也不是盛衰过程,而是集中于与中国文化的中心区域相联系的古迹本身。

由怀古而产生的忧伤很容易转换成孤独及思乡的情绪。与较老练诗人的修辞练习不同,陈子昂这首诗更多地与情绪的激发有关,而不是与技巧有关。他的旅行诗并不像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同类诗,而更接近李百药的诗。诗中对句的排列比王勃、卢照邻的诗较不板滞。他的风格离开骆宾王的风格更远。骆宾王的怀古旅行诗用了高度矫饰的语言,即使最真诚的感情也会黯然失色,从而彻底破坏诗的情调。

陈子昂描写自然景物的对偶句不似上官仪那样复杂,可是在这首诗中,这些对句也一铺到底,破坏了诗篇的流畅。此外,诗人还隐喻性地运用动词描写直观景象,表现了宫廷诗的一定影响。

折叠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

陈子昂《感遇》古诗三十八首,极为朱文公所称。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精。此一篇置之老杜集中,亦恐难别,乃唐人律诗之袓。

《唐诗直解》:

“停桡”五字,包一篇主意。稳妥好诗,然再狼狈不得。

《诗薮》:

子昂“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即玄晖“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也。子美“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即仲言“内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也。四语并极精工,卒难优劣。然何、谢占体,入此渐启唐风;陈、杜近体,出此乃更古意,不可不知。

《唐诗镜》:

“古木生云际,孤帆出雾中”,景色写入霏微。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吴国伦曰:通篇语意温厚沉着。周珽曰:模写的是实境,虽画亦不能尽其妙。

《网师园唐诗笺》:

“古木”二句,写景雅健。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力振靡习,中四韵全见浑拔,而七、八、九、十尤警。评:第四“没”字法老。九、十着“云际”、“雾中”,遂觉“古木”、“孤帆”迷离杳霭,成为极隽之联。结即承此。“坐何穷”,盖言坐是故耳。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问土风”三字,领下四句。与下《岘山》一首俱以气格压-切。无名氏:气格浑融,而才锋溢出,真奇作也。[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但建议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的主要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2:06 , Processed in 0.0836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