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4-4 22:21
始祖肇明,因朱标早逝,【朱元璋】传位二祖的时间就比较晚了。于是昂公老来得子。。。 ...

始祖肇明,与朱元璋与朱棣父子关联

朱慈炤,大光明普照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的谥号本来是明太宗,嘉靖为何改成了明成祖?原来是为了自己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历代皇帝的谥号是有很严格的规定的,一般只有开国皇帝能被称为“太祖”,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等等,这个国家的第二任皇帝,是没有资格称为“祖”的,即使在唐朝,李世民那么牛,也只能称之为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还是大家并不熟悉的那个李渊,但是这件事在明朝出现了很大的例外。



因为明朝不仅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一个极其小心谨慎的人,他本身上位的过程就非常不正常,特别害怕别人说他的皇位来源不正统,所以他在位期间,不仅修谎称自己的生母是马皇后,而且还派遣郑和到处下西洋去寻找建文帝等等,他生前都用这些办法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岂敢用明成祖这个谥号呢?

如果朱棣自己用明成祖这个谥号,岂不是表明了自己反叛自己的老子朱元璋?所以他绝不会犯这个低级错误。果然,历史记载中,朱棣去世之后,当时给他的称号就是明太宗朱棣。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朱棣在历史上的谥号就是明太宗。



但是一切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知道,嘉靖皇帝接的是明武宗的班,但他不是明武宗的亲儿子,他是明武宗亲兄弟的儿子,当时明武宗突然去世,但是他没有儿子。全国没有皇帝,这在古代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当时的臣子在所有皇室子孙中挑中了嘉靖皇帝,本以为这个小孩很好对付,但是没想到,这个仅仅十几岁的孩子却拥有一身政治权谋的本事。

按照当时的礼节,群臣要让嘉靖皇帝认明武宗当爹,认明武宗的太后为自己的亲奶奶,当时嘉靖就不同意,因为他不但要认明武宗当爹,还必须要把自己的亲爹亲妈认成叔叔阿姨,你说气不气?

当时嘉靖就是因为这件事和群臣们闹了十几年,群臣非要让嘉靖认不是自己爹的人为爹,嘉靖偏偏不认,不但不认,他还为了这个多方出书,证明自己的爹是谁,甚至在关键的时刻,他把明太宗朱棣改成了明成祖朱棣。群臣哑然。



嘉靖为啥要改朱棣的谥号呢?因为朱棣当年不是从朱元璋手里接过的皇位,他属于自己创造的江山,凭啥认朱元璋当第一任啊?他就是第一任,群臣知道嘉靖的决心之后,此事只能作罢。

因此,朱棣的谥号从此就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皇帝列表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成皇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上金贝古墓


朱棣

成祖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

天顺(1457年——1464年)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祐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十三陵。

01.jpg

明朝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详细简介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王振胁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史称弘治中兴)。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为明朝在位最长的皇帝。黄仁宇先生在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认为“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是也。”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败。努尔哈赤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后金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返,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02.jpg

南明皇帝: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 绍武(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简介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2、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明惠帝朱允炆,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闵慧皇帝」,史籍称为建文帝。性寡断。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3、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5、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6、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7、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75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8、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10、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11、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12、穆宗朱载垢(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13、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15、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16、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4-6 20:12
始祖肇明,与朱元璋与朱棣父子关联

朱元璋 (明太祖)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1]  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2]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63]  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4]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5]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 [6]  ,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7]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 [8-9]  ;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10]  ;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11]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葬于明孝陵。 [13]  传位太孙朱允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2-4-6 20:12
始祖肇明,与朱元璋与朱棣父子关联

朱棣 (明朝第三位皇帝)
播报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1]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 [22]  。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 [2-3]  ,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4-5]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 [6]  ,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 [188]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7]  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 [188]  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8]   [188]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 [9]  。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 [188]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 [249]  、出兵安南 [250-251]  、派郑和下西洋 [252]  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 [253-254]  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高炽 (明朝第四位皇帝)
播报 编辑  讨论45 上传视频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 [1]  ),明成祖朱棣长子,生母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朝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1425年)。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 [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难期间,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府。朱高炽善抚士卒,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城赖以全。永乐二年(1404年),立为皇太子。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朱高炽都以太子身份监国,朝无废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寺,阴谋夺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 [3]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4]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 [18]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人物关系


纠错






祖父 朱元璋




父亲 朱棣




母亲 明成祖仁孝皇后




妻子 诚孝张皇后




儿子 朱瞻基




儿子 朱瞻埏




儿子 朱瞻墺




儿媳 孝恭孙皇后




儿子 朱瞻墉




孙子 朱祁钰




   

本    名朱高炽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凤阳府凤阳县(今安徽省凤阳县) [2]  出生日期1378年8月16日 逝世日期1425年5月29日 主要作品明仁宗御制文集、明仁宗御制诗集 主要成就靖难之役时坚守北平
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庙    号仁宗 谥    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年    号洪熙 陵    寝献陵


目录

1 人物生平
▪ 燕王世子
▪ 靖难建功
▪ 立储争端
▪ 监国理政
▪ 短期在位
▪ 猝然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民族
3 历史评价
4 轶事典故
▪ 亲仁爱民
▪ 素好文学
5 人际关系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6 人物争议
7 后世纪念
8 史料索引
9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燕王世子



明仁宗衮龙袍坐像轴
明仁宗衮龙袍坐像轴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炽出生于祖父朱元璋兴盛之地凤阳。 [41]  他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十八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 [10]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朱高炽与秦、晋、周三王的世子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唯独朱高炽回军较晚,明太祖问他缘故,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以后。 [11]  明太祖又命朱高炽分阅章奏,朱高炽独取与军民事务十分相关的奏章上奏。有文字谬误的现象,没有上奏明太祖。明太祖指示他,是否是他有所忽视,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失误来劳烦皇帝。明太祖又曾问他: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凭什么度过。朱高炽认为,百姓度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有“君人之识”。 [12]   [42]  

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

   


靖难建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宋忠大败的消息传至京师,建文帝紧急之下起用老迈的耿炳文,以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作为右副将军,共同挥师北伐。 [19]  建文帝听闻北伐受挫后,以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朱棣为避免两线作战,先援救永平并击败了来自山海关的吴高,紧接着出兵大宁,命身为世子的朱高炽留守北平。 [20]  北平周边据点如涿州、雄县等虽被朱棣征抚,但限于兵力,燕军并未重点布防,因此李景隆不费吹灰之力便抵达北平。此时朱高炽手中尽是些老弱病残之兵,李景隆在城外安营扎寨,将北平城围得水泄不通,并集中兵力猛攻北平九门。在李景隆尚未围攻北平城之时,朱高炽己积极为此准备,不分昼夜督治守备事务,注重安抚城中军民,故而北平城内“人人欢悦”。朱髙炽不但礼贤下士,积极咨询老于兵旅及才识的文吏,和他们共同商议准备,推诚待之,北平城内众人皆为尽心。而且朱高炽以身作则,每四鼓就起床,二鼓才休息,左右都以为世子朱高炽过于疲累,朱高炽认为,君父身冒艰险在外,此时岂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且北平是燕军的根本之地,是南军必须要夺取的,岂能不做好防备。而凡有大事要施行,必先禀命燕王妃徐氏。朱高炽本就遇事冷静,不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徐氏的协助,北平城人人斗志十足。 [43]  



靖难初期北平附近战事
靖难初期北平附近战事
李景隆发现北平抵抗居然十分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全无之前进军般顺利,无奈之下,只得继续围困北平。然居弱势的朱高炽反而数夜遣人开门袭击敌营,南军惊荒自杀,李景隆等围城久攻不下,兵士夜晚又时常受到燕军骚扰,难以休息,只得退营十数里。 [42]  不久,远去大宁的朱棣率领挟持宁王朱权而来的军队返回,攻击驻扎城外的李景隆军队,朱高炽亦乘势出城与其父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李景隆“狼狈大败散走”。朱高炽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平城。 [13]  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
朱棣更为偏爱他的次子和第三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受到朱高煦收买的朱棣近侍宦官黄俨在北平守城战前后曾进谗言,称朱高炽亲近朝廷,“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当朱棣表示怀疑,并称对朱高煦说:“尔兄素孝,那当有此?”时,朱高煦落井下石,称“兄诚孝,但在太祖时果与太孙善也。” [42]  朱棣潜藏的对朱高炽的怀疑引起了朝廷内方孝孺的注意,于是其给朱高炽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平,许以封燕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试图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高炽父子二人的关系,并故意将此事广为张扬。留守北平的宦官遂将此事火速通知南下河北、山东一带的燕王朱棣,称朱高炽与建文帝通谋,建文帝的使节已到达北平。正当朱棣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却派人将未拆封的信件及使臣绑缚朱棣军前,以实际行动打消了朱棣的疑虑。朱棣即位后,以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镇守。 [14]  

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父亲挑选的学者的指导。他们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他们都培植了与他的友谊,并在他登基后担任了重要的行政职务。

   


立储争端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朝廷中讨论立储君问题。当时朝中一批跟随朱棣征战的武将怀着政治投机的态度,见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了赫赫战功,朱棣对其十分喜爱,若被立为太子,军事勋贵集团可能获利更多。因而以淇国公丘福、驸马永春侯王宁为首的靖难之役将领纷纷上书,要求将二皇子朱高煦立为太子。在这批武将的簇拥之下,朱棣对于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有所动摇。此时兵部尚书金忠反对立朱高煦为皇太子,并在朱棣面前“历数古嫡警事”,劝说朱棣还是立朱高炽为好。 [21]  明成祖又寻求朝臣解缙、黄淮和尹昌隆三人的意见,他们三人都一致支持金忠的看法。黄淮和尹昌隆都主张“立嫡以长”,当朱棣征求解缙意见时,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又强调“好圣孙!”来打动喜爱孙子朱瞻基的朱棣。 [29]  二月,朱棣遣隆平侯张信、驸马永春侯王宁召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兄弟三人到南京,"册立世子高炽为皇太子; [15]  封第二子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并授朱高炽金册、金宝。



提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解缙
提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的解缙
朱高炽虽然被正式立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朱高燧两人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依然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政治力量寻求机会夺取皇太子之位。 [27]  朱棣注意到朱高煦的情绪,将其其汉王封国设置于云南。为此朱高煦十分不满,多次公开称“我何罪,斥我万里?”朱高煦又以李世民自比,请求天策卫为护卫,并称“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这些嚣张的言论虽然一时间激起了明成祖朱棣的反感,但出于对其溺爱,并未加以深究。 [22]  同时,赵王朱高燧也多行不法之事,幸有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解围,才得以幸免。 [28]  
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 [9]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解缙专待皇帝不在京师时私自觐见皇太子朱高炽,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令将解缙逮捕下狱严刑拷问,以后被处死。 [23]   [30]  

永乐九年(1411年),结束了第一次北伐的朱棣回到南京,向负责辅助朱高炽监国的翰林学士杨士奇等了解这一时期太子实际行政的功过是非。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多次面奏朱棣称:“太子处理事务没有大的失误,无需更换太子。”多次进言,朱棣不悦。 [31]  但随着朱高煦与朱高燧的攻击,“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46]  永乐十年(1412年)秋,朱高煦派人诬告耿通“请托故出人罪者”,又暗示耿通是受太子之托而多次在皇帝面前为其开脱。朱棣听到后,联系过去耿通维护皇太子的言论,以及其在永乐七年(1409年),曾经弹劾永乐时期著名的酷吏陈瑛,“刑科右给事中耿通等劾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及监察御史袁纲、覃珩朋比蒙蔽,诬构善良,陷之死地。纲、珩己下狱,瑛为长官,不宜独宥,请并治之。” [45]  对陈瑛的惩处后来在皇太子朱高炽的处理下得以“其械系之,并具其罪状,诣行在奏请处分。” [45]  成祖此时确认耿通与杨士奇等人结为太子党,勃然大怒,命都察院和文武大臣将耿通鞫之午门,称:“必杀通无赦!”群臣遵照朱棣的旨意议决耿通当斩,明成祖表示:“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 [44]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第二次北征,命黄淮、金问、杨士奇、杨溥等辅助皇太子监国。朱高煦抓住这个机会“日夜谋嫡,复造飞语,动摇监国,并中伤黄淮等。” [46]  朱棣因此以“皇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奏书失辞”,说:此辅导者之不职!遂徵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等。” [47]  随后黄淮、杨溥、金问受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联合参奏下狱。 [23]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改赵王朱高燧封国于彰德,又改汉王朱高煦封地为青州。朱高煦依然不愿离开京城之国, [24]  上疏称“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为此朱棣怀疑朱高煦的行动。朱高煦被迫前往山东之国后,怨气冲天,依然不知悔改。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高煦还南京,其不法之事被揭发,差点被贬为庶人,朱高炽哭泣为其求情,才得以幸免。 [25]  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国迁到乐安,朱高煦仍密谋夺嫡。朱髙炽多次写信规劝依然无效。但由于朱高煦被驱逐出了以京城为中心的明朝政治中心,其野心得到了有力的遏制。 [26]  

   


监国理政



朱高炽
朱高炽
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明成祖认为:“统御之初,己升北平为北京,今四海清宁,万民安业,国家无事,省方维时,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 [48]  随后其与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北上,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助监国。随后于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至七月,明成祖第一次亲征蒙古。十一月,朱棣返回京师,太子监国期结束。 [49]  此次监国时间为一年又十个月。朱棣在第一次命太子监国前,召集金忠、蹇义、黄淮、杨士奇等四人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留汝四人辅导监国,若唐太宗简辅监国必付房玄龄等。汝宜识朕此意,敬恭无怠。”巧角保这些大臣能够纠正朱高炽施政中的错误,保证正常的政治秩序得以施行。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朱棣第二次巡幸北京。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皇太孙朱瞻基随行,又命兵部尚书金忠、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辅助皇太子监国。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至六月,朱棣第二次亲征蒙古。九月,朱棣回到南京。这次监国时间长达一年又九个月。

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朱棣第三次巡幸北京,命朱高炽监国, [33]  命尚书蹇义、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皇太子监国。由于北京宫殿基本修缮完毕,因此明成祖抵达北京后遂再未返回南京,并决定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起改北京为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朱棣将朱高炽及群臣迁至北京。这次监国时间长达三年又十个月。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九月,朱棣第三次亲征蒙古。在此期间由皇太子朱高炽监国,由蹇义、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时间为七个月。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至十一月,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命杨士奇等人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至七月,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七月,朱棣去世于榆木川。出发前命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 [34]  

   


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于皇太子朱高炽,同时赐朱高炽玉押曰“人主中正”。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此吋稳住局势是朱高炽的首要任务。朱高炽受命后,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首先,立即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同时又与礼部尚书吕震“议丧礼”。由于朱棣北征,故军队精锐具随其行,而驻扎在京师的兵士多老弱。为了保卫京师安全,朱高炽又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这是充实京师军队,稳住内部局面的必然举措。同时,再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最后,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同议合行典礼”。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方公开发丧。



明仁宗时期重臣夏原吉
明仁宗时期重臣夏原吉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17]  他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明成祖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猝然去世

朱高炽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渡过的,他几乎长期处于朱棣的打击和压抑之下。为了保住自已的太子地位,高炽仍不得不韬光养晦,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克制。即位之后,便尽情地追求享乐,发泄情欲,很快就沉于酒色。 [53]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蹇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4]  死前三天,朱高炽还在“日理万机”,他从“不豫”到“崩于钦安殿”,不过两天时间,毫无疑问,这是暴死。明人黄景日方亦早指出,仁宗“实无疾骤崩”。 [52]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8岁。 [18]  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有五个妃嫔为他殉葬。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抚恤灾民


朱高炽监国期间赈灾成为了其主要政绩之一。 [16]  在永乐七年(1409年)初次监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为了确保及时了解灾变情况和开展赈灾计划,朱高炽先委任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命他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即免除扬州、淮安、风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由此可见朱高炽将赈灾大计作为重中之重,具备仁君的素质。

改组内阁




文渊阁
文渊阁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因此,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事件中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他原来的老师及最亲密的顾问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5]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并有兼职。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代统治者之下的不能负责的谘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对朱高炽大力取消他父亲的不得人心的计划和在全帝国建立正规的文官政府的行动来说,这种集体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5]  
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余下的几个月中,朱高炽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改革行政方面。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5]  

在任命官员时,朱高炽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同样,朱高炽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 [5]  

削汰冗官


朱高炽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史称“三杨”)辅政。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杨荣


杨溥


杨士奇


明仁宗在位时期的“三杨”

宽刑平狱


朱棣靖难成功后,出于巩固其统治,刑法颇为严苛,尤其对不愿归附自己的建文遗臣进行了残酷迫害。朱高炽即帝位后则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召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同三法司等主要官员至承天门会审,以免出现冤假错案。随后朱高炽又在床前召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金切孜,曰:“比年法司之滥,朕未尝不知,其所拟大逆不道牲牲出于罗织煆炼,先帝数切戒之。故死刑至四五覆奏,而法司略不留意,甘为酷吏而无愧。自今凡审决重囚,卿三人同行审决。”通过以上言行,表明朱高炽还是十分重视对刑法的把控。死刑犯在四、五次审核的情况下,依旧担心出现冤假错案,可见其对人命的重视。朱高炽同时将建文帝时期的奸党族属赦免放还回家,将发放至教坊的人宽恕从良,还给日产。 [4]  

还都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为了北边边防安危等因素,朱棣遂将京师由南京迁往北京。朱高炽即位之后,户部尚书夏元吉随即上疏称建议还都南京。随后颇多大臣纷纷上疏朱髙炽,请求还都南京。平江伯陈瑄上疏朱高炽言七事,第一件便是“重国本”,众多大臣的上疏的确打动了朱高炽。然而迁都乃为国之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朱高炽只得先做前期规划。主要包括,首先加强对南京的管理,先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再“命太监郑和守备南京”;三月,正式宣布,“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 [58]  随后又为各机构设置一些相应官员。四月,“命皇太子谒孝陵,遂居守南京。” [59]  但是五月,朱高炽便突然驾崩。即便是在弥留之际,其仍旧不忘迁都之事,遗诏中朱高炽言:“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 [60]  尽管朱高炽已经为迁都之事做好各种准备,但终宄随其突然驾崩而搁浅。

   


军事

边防政策


朱高炽重视明廷北边边防,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其在位期间,曾下诏:“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敕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亦如之。”朱高炽亦加强防御体系的规格,“命行在后府都督佥事、指挥佥事李敬守居庸关。” [36]  除此之外,明廷还加强了对来往边关的审查,同样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冬:“敕辽东、大同、宣府、永平总兵官,今天气己寒,宜善抚军士,勿令失所。但无敕旨及勘合文书,并勿擅放出境。” [37]  从此记载可以看出,朱高炽强调明廷边防的防御性。

后世对朱高炽的北边政策存在不同说法。有观点批评:仁宣之际明廷北边对蒙古多以防御和安抚为主,防线一再南移,瓦剌趁此窗口期统一各部;《明史·兵志三》亦称:“朔州军士白荣请还东胜、高山等十卫于故地。兴州军士范济亦言:‘朔州(云中郡)、大同、开平、宣府、大宁皆藩篱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将帅兵,修城堡,广屯种。’皆不能用。” [38]  然而同样是范济进言这件事,《明宣宗实录》及《明史·列传五十二》则记载是尚书吕震认为范济的奏章“文辞冗长,且事多已行,不足采” [39-40]  ,亦即并非明廷不能用其言,而是其进言此前大多已经实行。由此亦可见这一问题上史家评价的复杂性。

军事调整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炽即位后,便开始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将领进行调整。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进行安排。八月十七日,朱高炽又“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保定侯孟瑛镇交阯;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61]  设置的四个总兵官中,涉及北边的有三个,即大同、山海与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六个总兵官。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七个总兵官。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颇为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命令,此实际上显示的是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

朝贡互市


朱高炽放弃主动出击蒙古的策略,以积极经营与蒙古关系的策略代之。朱棣以武功夺天下,与蒙古各部建立朝贡活动的同时,亦积极出击蒙古部落。然而经过数次北征蒙古,明廷内部亦出现危机。在此背景下,朱高炽放弃主动出击蒙古的策略,代以派遣使节出使蒙古表示“悉宥其罪”的积极经营之策。朱高炽将明蒙间的朝贡活动与互市活动置于严密地监控之下。尽管朱高炽积极经营与蒙古间的关系,继续推行朝贡活动;但是对蒙古使团与卖马贸易的严格监管始终未曾放弃。对蒙古贡使的护送制,与蒙古马市贸易紧急措施的准备无一不证明朱高炽的策略。

   


经济

迁民屯田


朱高炽监国期间大力推行其父皇的“垦荒归己”的奖励垦荒政策,使这项政策前后贯彻七十年之久。同时也继续其父祖的设置屯田的政策。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第二次监国时,安置了山西等地2000多户流民到隆庆州进行屯种,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再发展。

减免贡赋


朱高炽最关心的是他父亲耗费巨大的种种计划所引起的黎民百姓的财政困境。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他颁布了几道诏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代之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他还免除受自然灾害的人的田赋,并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特别使他苦恼的是人民的频繁逃亡,这种情况是农民无力付税和应付各种征用引起的——这是朱棣统治晚期的一个严重问题。流浪在永乐晚期使国家丧失大量收入。同年二月,朱高炽专门颁布一份诏令,要逃亡者重返故里,答应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在他们所在地登记后另外还免除两年同样的税和劳役。 [5]  

此外,朱高炽还派了一个以广西布政使周干为首的专门小组去调查某几个府的纳税负担。它们包括应天(今南京)、苏州、松江、嘉兴和南直隶及浙江的另外四个府。朱高炽生前未看到调查报告,但它成了宣德帝朱瞻基实施的减税计划的基础。朱高炽还非常关心提供直接的救济;他几次因他的大臣们对此反应迟缓而大发雷霆。在一次地方的饥荒中,他批驳了户部官员们的提议,即只借粮给百姓而不是免费分发。另一次,他愤怒地驳回了一些大学士请他先与户部和工部商议的要求,下令立即对一些受灾区分发救济粮和减免税收。 [5]  

   


文化

儒家思想


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科举制度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由于南方人聪明而且刻苦,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众的较少,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民族

兀良哈部


朱高炽即位后积极改善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伐鞑靼不成,返回途中以兀良哈三卫曾随鞑靼掠边的名义击之。待到朱高炽即位后,于当年十一月,便“遣使赍敕谕兀良哈官民,曰:皇考太宗皇帝宾天,朕己钦承奉天命继承大位,主宰天下。凡四方万国之人,罪无大小悉己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朱高炽所言兀良哈之罪指的是兀良哈数次犯边。这道敕谕明显是朱高炽为了缓和双方关系而做出的让步,效果很快显现。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辽东总兵官武进伯朱荣奏,“兀良哈三卫鞑靼欲来卖马”气明廷与兀良哈三卫之间中断数年之久的朝贡贸易,得以在朱高炽时期再次展开。双方交流的展开,对于缓解明廷北边压力无疑颇为积极。明廷设置兀良哈三卫的初衷便是希望其能够牵制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然而兀良哈三卫又时常不受明廷节制,常出现辅助其它蒙古部落扰乱明廷边防的现象。明廷的策略便为“镇”,“抚”结合的策略,如兀良哈三卫辅助鞑靼犯边,明廷出兵袭击兀良哈,此为“镇”。兀良哈三卫进马请罪,明廷必纳之,并给予相应赏赐,此为“抚”。正如朱高炽所言,如果不接受兀良哈的请罪,其必直接归附鞑靼或瓦剌等蒙古强部,“将来必为边患”.因此,朱高炽恢复与兀良哈三卫的关系颇为符合明廷实际利益。



明朝北部边境形势
明朝北部边境形势

鞑靼部


永乐时期,鞑靼实力颇强,因此朱棣晚年数次北征的目标便为鞑靼,希望削弱其力量。虽然朱棣最后三次北伐均未达到直接打击鞑靼阿鲁台部的目的,但阿鲁台畏惧明廷的强大兵力,所以积极寻求和解,故阿鲁台在朱棣驾崩的同年十二月便遣“使者阿卜都剌等贡马。”此对于即位不久的朱高炽而言是极好的缓解明蒙关系的时机,故其在“赐赉有差”的同时,亦敕谕阿鲁台表示愿“宥其前过,令通使往来如故,并赐王及王母彩币表里。”双方由此继续展开朝贡活动。朱高炽抓住这次阿鲁台主动朝贡的机会,缓解了明蒙间不久前险些兵戎相见的危机,恢复了与鞑靼阿鲁台部的朝贡关系。尽管双方之间恢复了朝贡关系,但朱高炽丝毫未放松对边防的重视。在阿鲁台主动朝贡同时,朱高炽敕大同、宁夏、甘肃、辽东、宣府、山海、永平、开平总兵官及备御官“近阿鲁台遣使来朝进马……令通好如故。然此寇谲诈,或乘国有天丧,边境无备,复来侵扰,盖未可测。宜整搠军马,严加堤备。仍令各隘口及烟墩昼夜用心瞭望,谨慎!谨慎!毋致疏虞。”

瓦剌部


朱高炽即位后,明廷对于瓦剌部的策略并未发生较大改变。朱高炽即位之时,瓦剌部忙于与鞑靼阿鲁台争斗。因此瓦剌部对明廷的态度是积极朝贡,韬光养晦。朱高炽亦乐于瓦剌顺服,发展与瓦剌的朝贡活动。

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二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选谷歹等贡马”,明廷“赐瓦剌贤义王太平彩币表里,并赐其使选谷歹等钞币有差。”同年瓦剌贤义王太平所属知院阿老丁朝贡之时,道路为人阻隔,朱高炽还“遣人卫送至京”。洪熙元年春正月,“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者桑右[古]台等随都指挥毛哈剌来朝贡马,命礼部宴赉之。”同年,安乐王把秃孛罗亦派遣其子亦剌恩赴明贡马,明廷“赐彩币表里有差。”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仍旧保持着与瓦剌间的朝贡活动。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6]  


谷应泰:考成祖巡幸顺天,亲征漠北,驾凡五出,年垂二纪。中间大官大邑,虽多启闻,而庶政庶狱,咸就谘决。名为储位,实则长君;名为监国,实则御宇。故人以仁宗之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泽长也。 [32]  


崔瑞德等《剑桥中国明代史》:历史盛赞洪熙帝是一个开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圣王那样,坚持简朴、仁爱和诚挚的理想。他因大力巩固帝国和纠正永乐时期的严酷和不得人心的经济计划而受到一致的赞誉。他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种对为君之道的理想主义的和儒家的认识,但是它们也是他对前几代皇帝的一些倾向的反应。皇帝有时因性情暴躁和容易冲动而受到批评,如他偶尔申斥和惩处那些表现得优柔寡断或讲话太惹人恼火的官员。可是他有足够的度量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么错误,它们都可以被他的仁爱和一心为公的热诚所弥补。 [35]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亲仁爱民

朱高炽自京师启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过山东邹县,见男女持筐沿路拾取草籽。朱高炽停下坐骑,问他们拾草何用。百姓跪下察称:“岁荒以为食”,朱高炽侧然。随后“入民舍,视民男女皆衣百结不掩体,灶釜倾仆不治,叹曰:民隐上闻,若此乎?”于是就让随行宦官赐给以钞。又召集乡者,了解他们生活的疾苦。恰遇山东布政使石执中前来迎接。朱高炽责备他说:“为民牧而民穷如此,亦动念乎!”石执中说:“凡被灾之处,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税。”朱高炽说:“民饥且死,尚及征税耶?汝宜速发官粟赈之,事不可缓!”石执中请示可否人发三斗,朱高炽说:“且与六斗,汝毋惧擅发仓廪,吾见上当自奏也。”朱高炽到达北京在见到父皇朱棣时,奏报了自己在山东境内所见所闻,朱棣认为朱高炽做得很对,并对朱高炽说:“昔范仲淹子犹举麦舟济父之故旧,况百姓吾之赤子乎? [50]  

   


素好文学

朱高炽平素喜爱文学,谷应泰说他“学识特崇真氏,文章独许欧公”。他看完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一书,认为“此为治之鉴戒,不可无”?于是他下令重刻此书,并赐给诸皇孙及廷臣。他认为欧阳修的文章是“三代以下,文人独修有雍容和平气景”,而尤爱欧阳修的“奏议切直”。为此他亦命将欧阳修的文章刊印赐给群臣,并对他们说:“修之贤,非止于文,卿等当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 [51]  

   


人际关系

编辑

 播报

   


父母

父亲:明成祖朱棣。 [2]  


母亲:仁孝文皇后徐氏。 [2]  


   


后妃

诚孝昭皇后张氏,结发妻。河南永城人,父张麟,正统七年(1442年)崩。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兴公主; [56]  


恭肃贵妃郭氏,殉葬的5人之一。生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


恭僖顺妃谭氏,初封昭容。殉葬的5人之一。事迹详见“顺妃“词条;


贞惠淑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


惠安丽妃王氏,殉葬的5人之一。


恭靖充妃黄氏,殉葬的5人之一。


顺妃张氏,生朱瞻堈。葬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普觉寺。墓地于2007年被发现。事迹详见“顺妃“词条;


贞静敬妃张氏,河间忠武王张玉之孙女、英国公张辅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贵妃之侄女,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葬金山。


贤妃李氏,生郑靖王朱瞻埈、蕲献王朱瞻垠、淮靖王朱瞻墺以及真定公主。


妃赵氏,生女庆都公主。史料见庆都公主的墓志;


悼僖丽妃李氏。


   


子女

朱高炽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

儿子

1.
朱瞻基,明宣宗,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2.
朱瞻埈,郑靖王,母贤妃李氏

3.
朱瞻墉,越靖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4.
朱瞻垠,蕲献王,母贤妃李氏

5.
朱瞻墡,襄宪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6.
朱瞻堈,荆宪王,母顺妃张氏

7.
朱瞻墺,淮靖王,母贤妃李氏

8.
朱瞻垲,滕怀王,母贵妃郭氏

9.
朱瞻垍,梁庄王,母贵妃郭氏

10.
朱瞻埏,卫恭王,母贵妃郭氏 [57]  


女儿

1.
嘉兴公主,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井源。正统四年(1439年)薨。正统十四年(1449年),井源死于土木之难。

2.
庆都公主朱圆通,母妃赵氏。宣德三年(1428年)下嫁焦敬。正统五年(1440年)薨。

3.
清河公主,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李铭。宣德八年(1433年)薨。

4.
德安公主,早薨。仁宗即位之十月,与蕲王朱瞻垠同日追封,谥号“悼简”。册辞谓第四女,因为早殇,名次未定。

5.
延平公主,未下嫁薨。

6.
德庆公主,未下嫁薨。

7.
真定公主,母贤妃李氏,宣德四年(1429年)下嫁王谊。景泰元年(1450年)薨。


   


人物争议

编辑

 播报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暴卒,享年四十八岁,登基未足一年便“无疾骤崩”,其中必有缘由。但《明仁宗实录》《明史·仁宗本纪》等,都只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炽因何暴卒已成历史之谜,多年来人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朱高炽死于嗜欲过度。大臣李时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劝他谨嗜欲之语。朱高炽看了奏折后,怒不可遏,当即令武士对李时勉动刑,李时勉险些丧命。直至垂危之际,他仍难忘此恨,说“时勉廷辱我”。由此可见,朱高炽确实纵欲无度,李时勉奏疏触及其痛处,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 [54]  

朱高炽因纵欲过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陆釴《病逸漫记》中有记述:“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阴症”之说出自朱高炽时一太监之口,应当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治疗此等“阴症”恐无特效良药,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机可乘。对此,《明史·罗汝敬传》中曾有记载,“……先皇帝(仁宗)嗣统未及期月……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来,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阴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身亡。 [54]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蛛丝马迹的考察,认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害死的。朱高炽生性温厚仁慈,嗜欲享乐,为此曾引起朱棣的不满。朱高炽长子朱瞻基却与其父相反,他善骑射,谙武事,热衷权力,工于计谋。朱棣在世时,朱高炽即位,虽立朱瞻基为太子,但已察觉他非安分之辈,故屡有劝诫之语。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为此不顾亲情。洪熙元年(1425年)3月,朱高炽命朱瞻基南行祭陵(凤阳的皇陵与南京的孝陵)。朱瞻基于4月14日离京,随侍朱高炽的宦官海涛,是朱瞻基的亲信,他按预先密谋,5月13日加害朱高炽。朱瞻基离京后,却没有按既定日程行进,而是直奔南京。但在离开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传言“仁宗上宾”。要知道,当时北京还未发丧,也无如今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可见朱高炽“上宾”是在一些人预料之中的。当时朱瞻基还说:“……予始至遽还,非众所测。”显示他有人们难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奉诏而来的海涛,于6月3日抵达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劝诫:人心汹汹,不可掉以轻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况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显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对弑父谋位活动的自信和自得。 [55]  

对朱高炽突然死亡的原因有种种猜测:雷击、中毒,甚至过度纵欲。后一种猜测的根据可能是,在他死前几天,严惩翰林李时勉,因为他上奏提出批评,其中一条是他在服朱棣之丧时与其妃子有性关系。但是一名大太监报告说他死于心脏病发作。考虑到皇帝的肥胖和足疾,这种说法更为可信。 [55]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献陵是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旁边,封闭没有开放。

献陵的营建是在朱高炽死后开始的。朱高炽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朱高炽遗诏营建献陵。 [7]  

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7]  

献陵
献陵

   


史料索引

编辑

 播报

张廷玉《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8]  


《国榷·卷十八·成祖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八月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五月》


《国榷·卷十九·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六月至宣宗宣德元年丙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瞻基 (明朝第五位皇帝)
播报 编辑  讨论57 上传视频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 [54]  -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 [1]  ,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在位)、书画家,年号“宣德”。

朱瞻基生于北平燕王府 [2]  。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为皇太孙,多次跟随明成祖朱棣征讨蒙古。 [3]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教导宦官读书参政。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明宣宗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 [4]  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5]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终年三十八岁 [4]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葬于景陵。 [6]  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 [7]  传位长子朱祁镇。

概述图为南薰殿《明宣宗坐像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5]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胡善祥




妻子 孝恭孙皇后




妻子 吴贤妃




儿子 朱祁钰




儿子 朱祁镇




女儿 常德公主




女儿 永清公主




父亲 朱高炽




母亲 诚孝张皇后




弟弟 朱瞻埏




祖父 朱棣




岳父 孙忠




孙子 朱见济




孙子 朱见深




孙女 固安公主




曾祖父 朱元璋




曾孙子 朱祐樘




连襟 孙显宗




连襟 孙继宗




外公 张麒




   

本    名朱瞻基 号长春真人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北平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东城区) [2]  出生日期1398年3月16日 逝世日期1435年1月31日 主要作品《御临黄筌花鸟卷》《武侯高卧图》《瓜鼠图》 主要成就平定朱高煦叛乱;形成“仁宣之治”的治世;有很高的书画造诣 庙    号宣宗 谥    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年    号宣德 陵    寝景陵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立储
▪ 即位平乱
▪ 宣德治世
▪ 英年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经济
▪ 军事
▪ 外交
▪ 民族
▪ 社会
3 艺术成就
4 历史评价
5 轶事典故
▪ 君臣融洽
▪ 促织天子
▪ 戏游无度
6 主要作品
▪ 诗词
▪ 绘画
7 人际关系
▪ 家世
▪ 后妃
▪ 子女
8 后世纪念
9 史料索引
10 艺术形象

   


人物生平

编辑

 播报

   


早年立储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 [8]  ,朱高炽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3]   [9]  
朱高炽在永乐二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永乐七年朱瞻基跟从明成祖巡幸北京,明成祖令朱瞻基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并作《务本训》赠给他。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北征蒙古,命朱瞻基留守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开始加冠。从此刻起,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征讨蒙古,朱瞻基都跟随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瞻基跟随明成祖朱棣二征漠北。李谦鼓勇皇太孙朱瞻基追击九龙口,遭到瓦剌骑兵围攻,事危。幸赖明成祖派来的骑兵及时来援才得以解脱险境。明成祖曾经命学士胡广等人到漠北军中为太孙朱瞻基讲论经史。足可见明成祖对其重视程度。 [10]  他父亲朱高炽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 [11]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于榆木川。八月,明成祖遗诏到达北京,皇太孙朱瞻基亲自到开平迎丧。 [12]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立朱瞻基为皇太子。 [13]  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因为南京屡次发生地震,而且父亲明仁宗也想还都南京,所以朱瞻基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并拜谒明孝陵。 [14-15]  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明仁宗已死去。 [16]  六月,朱瞻基自南京回北京到达良乡,接受明仁宗遗诏,入宫发丧。 [17]  

   


即位平乱

主词条:明平汉王高煦之乱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朱瞻基正式登基。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 [11]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明仁宗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次年为宣德元年。 [11]  



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谋反。其派一名官员抵达北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当夜逮捕官员上报朝廷。此后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以济南为应。事发,阴谋为朝廷所知。 [18]  起初,朱瞻基没有派兵征讨,而是修书一封派人送给朱高煦,规劝他罢兵。 [9]   [19]  面对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亲征,立即召张辅下谕亲征。朱瞻基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六军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之后敕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瑄防守淮安,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会率兵攻取南京。 [18]  朱瞻基则另有一番见解:济南城池坚固,朱高煦不会冒险攻打;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乐安。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亲征,竟然没有了主意,在乐安束手待毙。
朱瞻基令平叛大军乐安四面包围,但没有发动攻势。宣宗命放箭书到城中,对谕党逆者宣以祸福,城中於是很多人欲逮捕朱高煦献上。朱高煦非常狼狈,於是密遣人上奏宣宗,乞求宽解,并明日早晨出城归降,得到宣宗许可。当夜,朱高煦取出积累的兵器与凡谋议交通文书,全部毁掉。城中通夕火光照明。朱高煦将要出城时,王斌等人坚持阻止,说宁可一战而死,束手就擒是耻辱。朱高煦则称城小无法获胜。之后出城,大臣纷纷上疏请求用重典。宣宗却阻止,将群臣弹劾奏摺展示给朱高煦。朱高煦顿首言:“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宣宗命朱高煦写书,召诸子同归京师。罪止牵连至倡谋数人,其馀城中被胁迫者一律释放。并逮捕王斌等下锦衣狱。之后,令薛禄等人巡抚乐安,改乐安州为武定州。 [19-20]  

大军班师时,部队驻扎在跸献县之单桥,户部尚书陈山迎驾,并进言应当乘胜移师向彰德,袭击赵王朱高燧。宣宗召见杨荣并跟他说了陈山的建议,杨荣称赞其是大计。之后召蹇义、夏原吉,两人不敢持异议。杨荣请求先发送敕令给赵王,指责其与朱高煦同谋的罪过,而大军即刻赶到自然可擒拿了,宣宗听从。 [21]  

   


宣德治世

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之后,政局趋于稳定。明宣宗在成祖、仁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明宣宗保留了明仁宗时期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明宣宗即位后则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一广开言路、纳谏的风尚。他对大臣说:“汉、唐诸君,文帝、太宗能纳谏,文帝几致刑措,太宗致贞观之治,亦皆受善之效。”明宣宗即位后,不仅继续轻刑措,而且注意教化。他说:“百姓轻犯法,由于教化未行。” 因而命令各级官吏宜申张教化,普及法律知识,以减少犯罪的行为。



明宣宗画作《猿戏图》
明宣宗画作《猿戏图》
明宣宗试图清除军事的腐败现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在历次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动员穷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向黎民百姓过分勒索。为了清除这些弊病和恢复军事组织的纪律,明宣宗从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状况。这些调查的一个目的是清查兵员花名册,以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的士兵人数和所需的军饷和口粮,从而清除贪污的主要根源。这类使命称之为清军,从此成了御史们的正常任务。明宣宗担心秋高马肥时胡人侵犯边疆,于是整顿兵马,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守将奏报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明宣宗精选铁骑兵三千飞奔前往。敌军望见远处来军,以为是戍守边疆之兵,即以全军来迎战。朱瞻基命令将铁骑分为两路夹攻敌军,并且亲自射杀敌军先锋,杀死三人。两翼飞失如云,敌人不敢前进。继而,朱瞻基又命连续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明宣宗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敌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
宣德五年(1431年1月),明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明宣宗实行安民、爱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22]  宣德八年(1433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23]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11]  

   


英年去世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重不能视朝,命群臣在文华殿拜谒皇太子朱祁镇。同月崩于乾清宫,享年三十八岁 [4]   [56]  。遗诏国家重务都由皇太后张氏处置。上尊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景陵。 [6]  

   


为政举措

编辑

 播报

   


政治

加强皇权




明宣宗
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之后,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明成祖时期削藩不彻底的遗留问题。明宣宗马上着手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强藩的挑战。汉王朱高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准备就绪的明宣宗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汉王叛军,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的大获全胜,生擒朱高煦而告终。群臣都劝明宣宗将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网开一面,没有杀他,而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逍遥城。 [9]  得胜之师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马上传召给另外一个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权,朱高燧并没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卫兵马,就这样明初近半个世纪的藩王问题在宣德朝终于得到了解决。●
完善内阁


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 [11]  

明成祖在位时,内阁是一个谘询机构,明宣宗即位后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大学士等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杨士奇保留了兵部尚书的官衔,黄淮和金幼孜分别保留户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他们由像吏部尚书蹇义和户部尚书夏原吉等官员协助工作,夏原吉虽不是内阁成员,却能参与决策。但除了这些人外,在明宣宗时期内阁很少进入新的官员。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内阁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国家大事。遵循明仁宗的先例,明宣宗要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行动施政方针。此外,明宣宗采用了条旨或票拟这种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明宣宗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明宣宗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明宣宗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11]  

阁臣任用


在明宣宗周围有一批著名的大臣,他们为 “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宣德朝的著名大臣主要有五位:杨士奇、杨荣、杨 溥、夏原吉、蹇义,其中前三人合称“三杨”,尤为重要。

杨荣像朱瞻基所信用的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夏)原吉含弘善断。事涉人才,则多从(蹇)义;事涉军旅,则多从(杨)荣 ;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杨)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夏)原吉”。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朱瞻基在位期间任用的官员


内阁成员

杨荣、杨士奇、杨溥、金幼孜、权谨、张瑛、陈山


名臣

郭璡、王骥、顾佐、胡濙、黄福、张本


武将

吴成、滕定、费瓛、李英、吴管者、李贤


宦官制度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主要的原因是明宣宗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每当明宣宗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宦官的关键性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明宣宗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明宣宗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此措施导致明朝的宦官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11]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就明宣宗而言,似乎能够控制宦官势力的扩张。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明宣宗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后来的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

《明宣宗行乐图》
《明宣宗行乐图》

监察改革


明宣宗继位时都察院贪污成风,后来明宣宗制定了几项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定下了新的任务和职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顾佐被任命为都御史,以取代刘观。接下来,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官员因不胜任而被明宣宗罢免,接替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查。明宣宗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新增的两个主要职能: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它的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11]  

经过宣德三年(1428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虽然明宣宗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这些人被降职、关押或流放;对他们不处死刑。 [11]  

督抚制度


在地方行政中,明宣宗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向正式的体制过渡。官员们被任命到各省担任巡抚,其意义为“巡视安抚”。巡抚的职责是协调省的三司——按察司、布政司、都指挥使司。这种省级行政体制的设立体现了以前几代皇帝统治时期为了临时任务由中央政府任命特任“巡抚”这一做法的变化。“巡抚”这一名称已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使用过,成祖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也派26名朝廷官员进行安抚军民的工作。明宣宗遵循这些先例,在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派两名官员到南直隶和浙江去进行“巡抚”。当宣德五年(1430年),任期不限定的高级官员被委派去“巡抚”河南、陕西和四川的民政、司法和军事工作时,体制的定形化过程仍在继续;五年后,这类委派的任务包括了从甘肃至辽东的北方边境的主要边防地区。在承担长期管辖这样大的地区的任务时,这些专使实际上已把后来称之为巡抚的职务制度化了。

但巡抚从未被承认为实质性的任命,而是把职权委诸同时在中央政府任正式官职的官员的一种专门的委任。这类官员通常是六部的侍郎,特别是兵部侍郎。后来他们被加授高级监察官员的空衔。此外,巡抚还被指定为兼提督军务或参理军务。当军事在行政管理中日趋重要时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普遍了,并且标志着随着军事组织本身的退化文官逐渐地控制了军事。巡抚制逐渐演变成后来称之为总督的管理方式,总督意即被委任去处理涉及一个以上辖区的文职协调人。 [11]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部右侍郎周忱被指定去监督征收、运输从长江流域解往北京的漕粮时,“总督”这一官职名称开始被使用,意即“监督”。这一先例在明英宗时得以制度化,这时这些专使之一担任了巡抚和总督,具有明确的军事责任。巡抚制和总督制都在明英宗时趋于成熟;它们成了明代行政等级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

休养生息


朱瞻基统治的期间内,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宫九重, 思田里三农”,这的确是关心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实心态。他继续推行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京畿地区发生了蝗灾,朱瞻基派遣官员前去指挥消灭蝗虫。他仍不放心,特意谕旨户部,告诫他们往年负责捕蝗的官员害民的危害一点也不比蝗灾小,因此要严禁杜绝这种事情的再次发生,还做有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 [9]   [24]  宣德七年,还减免了因遭受水灾的嘉兴、湖州等地。 [25]  宣德八年也减免了不少灾区地区的赋税。 [26-27]  

朱瞻基统治的10年间,多次下旨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罢湖广采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罢工部采木。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锦衣指挥钟法保请采珠东莞,朱瞻基不但没有同意,还认为他是想用这种扰民的事情为自己谋求利益,将他逮捕入狱。他还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 [9]  

   


军事

巡视北边


明宣宗分别在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二十四日、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从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九日至十月三日进行了三次边境巡逻。 [28]  其中宽河之战中,明宣宗用数百铁骑直驱前行,蒙古兀良哈部知道是皇帝亲征,全部下马拜倒在地请降,明宣宗将这些人捆缚抓获,大胜而归。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明宣宗巡逻希望罢边主和,瓦剌部的脱欢首领抓住机会,于宣德五年(1430年)密遣麦克零部落迎脱脱不花,宣德八年(1433年)被脱欢立为大汗。脱欢以脱脱不花汗的名义统一安乐王、贤义王及和宁王所部,并联姻忠顺王,逐渐侵蚀明朝边界。朵儿只伯、阿端只、猛哥卜花,乘间伺隙,为明边境患。 [29]   [30]  



明朝北部边境形势
明朝北部边境形势

整顿军队


明宣宗在位时期,试图清除军中的腐败现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统治。在历次征战中,贪污的军官只动员穷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征券,在征用物资时,向黎民百姓过分勒索。他们非法地使用士兵作为自己的私人奴仆,侵吞他们的军饷和口粮,扣发他们的冬装。这样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败坏了士兵的士气,助长了开小差腐败现象,进而破坏了整个军事组织和严重地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了清除这些弊病和恢复军事组织的纪律,明宣宗从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监察官员去视察和改进各省的军事状况。这些调查的一个目的是清查兵员花名册,以确定各军事单位实际的士等兵人数和所需的军饷和口粮,从而清除贪污的主要根源。这类使命称之为清军,从此成了御史们的正常任务。另外,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年)颁布了关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规定,条款从8条增至19条;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他又增加了旨在清除营私舞弊的条款22条。

尽管这样关注,军事组织继续受到管理不当、士气下降和缺乏战斗力等问题的损害。根本的原因似乎是军屯未能给部队提供粮食以及世袭的军事制度中存在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对中国社会来说)。军队不再像在明成祖时代那样经常征战,战斗经验很少。明宣宗老是对犯罪军官宽大处理,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个因素。

   


外交

海外交流


明成祖时期,建立旧港宣慰司、满剌加外府、苏门答腊官厂、察地港抽分所、古里官厂等贸易文化交流中心。”由于“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远航,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海禁政策也带来了很多遗憾。使明朝成为一个被“”(四周都被包围)的文明。如果没有海禁政策及中国人航海事业的衰退,那么中国人和欧洲殖民者的初步接触很可能是在印度洋,而非东南亚。如果是这样,那么远东和西欧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如果中国人接触欧洲殖民者的前哨远在印度洋,那么中国人无疑更加从容。 [31]  

郑和出洋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明朝周边的哈密回回、满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数十国前来朝贡明朝,几乎是每年都来。 [32-40]  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来朝贡为由,命令郑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间,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这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宦官洪保从古里前往麦加,王景弘在郑和本人带领舰队主力回国后于九年(1434年)带了一部分舰队驶往苏门答剌和爪洼。宣德八年(1433年)出现了海外使团前往北京的另一个高潮,其中15个使团来自南洋、波斯湾和东北非洲。 [11]  

明代前期东南亚及西洋形势
明代前期东南亚及西洋形势

安南政策


安南芒族人黎利(至少是高度芒化的京族,但他的早期支持者几乎全是芒族人)反叛,屡次打败官军。黎利请示朝廷,请求重新立陈氏之后为安南国王。朱瞻基认为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于是答应了他,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宣德三年罢征南兵。后来黎利篡夺陈暠之位而自立为王。派人入朝纳贡谢罪,请求皇帝册封群臣。有人请求皇帝讨伐黎利,朱瞻基不许,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自此以后朝贡不绝。 [29]  

日本政策


明宣宗在位期间,明廷设法改善与日本关系。明宣宗恢复了与日本正式关系,由于日本将军足利义持的敌意,这种关系在朱棣时已经处于冰点。宣德元年(1426年)、二年(1427年),朱瞻基单方面取消了关于纳贡使团在永乐二年(1404年)的协定,以改善关系。他增加了准许来华贸易的船只和人员。但足利义持继续阻碍任何协定的达成。 [11]  不过,他的继承者足利义教(统治期1429年—1432年)则对恢复关系表现了很大的兴趣;宣德七年(1432年)二月,明宣宗派宦官柴山携带一份给足利义教的诏书去琉球,建议恢复关系和增加批准的贸易量。诏书是通过琉球王的斡旋而转到日本的。足利义教对所提的内容感到欣慰,在九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国血统的僧人龙室道渊带领一个使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抵达北京,同时随带马匹、甲胄、刀剑和其他土产等贡品。七月,中国皇帝回派一个使团护送日本使团回国,明朝使团在日本受到热烈的接待。

这些互相往来的活动恢复了中日之间的官方关系,其间关系虽然偶尔发生破裂,但是一直维持到了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原因是双方各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将军及其继承者愿意合作,是因为日本人热衷于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进行贸易,并且获得了厚利。明廷希望在镇压倭寇方面取得将军的帮助。明廷认为,他们未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对方对他们慷慨大方的反应采取了半心半意的态度。但实际上将军对海盗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11]  

东南亚


朱瞻基在继续他父亲的收缩政策时,只和朱棣时期定期前来纳贡的南亚和东南亚诸国保持例行的接触,按来朝次数多寡排列,它们包括:占城(8次)、爪洼(6次)、暹罗(6次)、苏门答剌(4次);来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锡兰、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国。在维持这些关系的同时,皇帝还继续执行不准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更早时期的禁令。其目的是加强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盗的骚扰,以及保持一切对外贸易的官方垄断。这些不现实的禁令失败了,因为在执行时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民族

漠北地区


明宣宗在位时期的北方边境还是比较平静的。这种暂时平静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阿鲁台对东蒙古人的无可争辩的领导已被明成祖的五次征讨所破坏。结果,部落领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到朱棣去世时,阿鲁台已经江河日下,因为重新振兴的瓦剌人在脱懽(死于1439年或1440年)的领导下屡次侵入他的领地,迫使他东移。这样,蒙古联盟一分为二:阿鲁台领导东蒙古人,脱懽领导西面的瓦剌诸部落。双方战争不断。阿鲁台的领导权还受到在他控制下的兀良哈惕各卫的蒙古人的挑战。在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阿鲁台每年派遣纳贡使团去北京,中国人则以珍贵的丝绸、缎子和其他的礼品回赠。明廷希望瓦剌万一进攻时能够从其处得到帮助,但阿鲁台十分虚弱,不能成为一个有力的盟友。由于阿鲁台的无能,兀良哈惕蒙古人受到鼓舞,不时威胁中国边境。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当这伙人袭击中国领土时,恰好明宣宗率领3千骑兵视察边境,亲自击退了蒙古军队。 [11]  

后来明宣宗对边防作了一些变动,在战略要地开平卫之南,明朝军队在薛禄的率领下在一些城市构筑防御工事。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工事完成后,薛禄建议把边境防务集中在此,放弃开平的前沿戍区,以便缩短供应线。这个决定后来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战略错误,因为它把几百英里的地方暴露在蒙古人面前,同时又限制了明朝军队,使他们越来越采取守势。

同时在西面,瓦剌已经强大,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击败阿鲁台。此事促使兀良哈惕再次造反,但没有成功。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的母纳山之战中,脱懽领导下的瓦剌部击溃了阿鲁台并把他杀死。瓦剌无可争辩地成了蒙古的支配力量。这次胜利后,脱懽保持着与明廷的友好关系。当他野心勃勃的儿子也先(死于1455年)继任瓦剌的领导权后,立即试图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的霸权,局势就完全改变了。

鞑靼、瓦剌形势
鞑靼、瓦剌形势

漠南地区


明初洪武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据点有亦集乃旧城、镇番卫、宁夏卫、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开平卫(兴和所)、大宁卫、安东卫及吉林船厂。朱棣登基后将北平行都司山后除开平外、丰洲滩东胜卫所尽数废除,但永乐依然掌控及巡逻上述地区。到了宣德时期,朱瞻基内迁亦集乃旧城、开平卫、兴和所,吉林船厂,致使明朝边防出现漏洞。朱瞻基对于游荡在河套的脱欢人马及南逃的阿鲁台细心抚谕,对于受到阿鲁台打击而南迁放牧的兀良哈给予默许,对于被袭击东走的海西女真给予漠视,对于驱逐瓦剌的明军军士给予呵斥。明朝前期撤离阴山边疆后,蒙古草原内乱的失败者不再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这一军事空虚地带,最先进入这一地区的是宣德后期在与瓦刺战争失败的鞑靼阿鲁台。对于阿鲁台的南下,明宣宗出于"以夷制夷"的考虑,默认鞑靼占据阴山南疆的政治事实,从而促使明朝、蒙古之间政治边界由此明确起来。在瓦刺、兀良哈压力之下,鞑靼残部沿大青山、乌拉山、狼山,不断西走至甘肃境外,从而彻底打通了阴山边疆,将之转变为蒙古各部来往通畅的"阴山走廊"。 [42]  

哈密地区


哈密卫作为明朝的情报中心,地位非常重要。宣德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凉州卫、永昌卫、山丹卫土鞑官军,摆摆罗哈剌等七十家居哈密者,皆思归,令怕哈木来奏:‘愿赴京师效力’。上遣内官李信、林春齎勑谕,哈密忠顺王卜荅失里、忠义王弟脱欢帖木儿,‘俾悉遣来’ 。宣德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忠义王为侄儿忠顺王卜答失里奏求与弩温答失里结姻的婚娶礼币,同一天瓦剌顺宁王脱欢亦奏求弓刀等物,命悉与之。当时明宣宗无意出兵,故而也听之任之。 [41]  

麓川地区


宣德三年闰四月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侵夺南甸、腾冲等处地方。沐晟上奏请发云南、贵州、四川官军五万人及各处土兵讨之。又奏老挝宣慰司刀线歹及宁远州土官刀吉罕恊助交阯,罪不可容。明宣宗认为:麓川之事,前已命你与西南等高层计议怎么抚谕。虽麓川作过必当威服,但念数年来征交阯,讨四川番寇,军民劳弊未甦,所以这次还是让你立即同云南三司廵按、监察御史再遣人招抚,如能顺服不必用兵,果执迷不悛,止调云南官军土军及木邦宣慰司等处夷兵勦之。老挝、宁远,亦不必深究。致使明朝在西南的威信大失,麓川亦大肆扩张,故有英宗征麓川之役。

张志淳在《南园漫录》指出,征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个正确决策。“夫振之恶虽不可殚述,然其主麓川一事,于国体、于利害、于忠臣义士之寃、于久远之计,自今观之,殊为有得。不然,则历今七十余年,为中外所坏,不知群夷变乱几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张志淳进一步分析了致误之由,完全是杨士奇、王恕单边听信沐氏子孙“隐蔽溢美”行状结果,“李(贤)遂据以为真,而以其事迁就之而笔于书,而不复考也”。李贤、杨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于史、于事、于是非皆颠倒谬误,至终身莫之省”,“顾失实至于如此,然则后世将安所凭哉?良可叹也!” [43]  

   


社会

救济措施


朱瞻基对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旱涝和蝗虫灾害的报告的反应是迅速的。在正常的制度范围内,他对受灾区采用各种各样的救灾措施,诸如免税一至二年,减收田赋二至四成,分发免费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以吸引难民重返家园。为了保证取得理想的结果,皇帝鼓励地方官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常常派钦差大臣去各受灾区监督工作的进行。历史学家一般都盛赞宣德帝全心全意地关心人民的福利。

   


艺术成就

编辑

 播报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朱瞻基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书画作品当作图书赠重臣,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图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宣德八年(1433)他命杨士奇、杨荣于馆阁中择能书者10人,取五经、《说苑》之类,各类副本,分别贮藏于广寒、清署二殿及琼花岛,以资观览。又建造“通集库”、“皇史晟”以藏古籍、档案。内阁藏书约2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占十三成,抄本占十七成。史称“当是之时,典籍最盛”、“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历史评价

编辑

 播报

马文升: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军,私借一马者,皆有重罚,虽有兴造竟不劳军,三十馀年海内晏然。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

胡世宁:“我太宗文皇帝雄武冠绝古今,徼外四夷无不臣服。是以北封元之遗孽阿鲁台为和宁王,马哈木为顺宁王;西封脱脱为忠顺王;东北置奴儿干等都司卫所二百余处。皆以抚绥戎落,藩屏中国。至于南讨黎季犛,复古中国之地,建立交趾布政司,尤为伟绩。宣宗以来,黎贼复据交趾,杀官劫印,不可胜纪。阿鲁台亦为马哈木所并,其东北各卫所亦皆兼并不常,存亡莫考。先朝(宣宗)皆置之不问,盖不劳中国以事外夷。”

何乔远《名山藏》:高皇帝承胡元纵弛之弊,宏振威武以儆天下,成祖以英达之资缵绪大服,海内竦然,振厉者五十余年。昭皇帝(明仁宗)至德深仁不久于位,章帝(明宣宗)继之,乃涵濡以醇懿陶埴,以德义闻四方。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重农,赈荒惩贪。文事则经史在御,武备则车驾待边。又且却驺虞之祥,禁白乌之瑞。《豳图织妇》,训诰同风。《招隐猗兰》,四诗媲美。凡此皆善政也。而弃交趾于荒外,废胡后于长门,系陈祚于犴狴。毋亦稽中之德,大醇小疵,克终之规,百里九十耶?此则宣宗之失也。虽然,创业固难,守成匪易。仁、宣之治,非高、成不开;而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尝考仁宗一祀不永,而继以宣之济美,则久道化成。宣宗十载未多,而溯于仁之监国,则重熙累洽。故原其初造,则仁危于宣,席其已安,则宣光于仁。刘绪缵于元嘉,宋治盛于庆历。王道无旦夕之效,礼乐必百年而兴。呜呼!此其时哉。

谈迁《国榷》:国初严御,每重囚岁械入京辄千百,簿尉巡檄之任,辄烦圣虑,盖详极矣。宣宗幼侍文皇帝出入塞垣,深谙民事。及即位,遽有乐安之驾,非素才武,畴克灭此而朝食也者?然兵不轻试,惓惓以生灵为念。水旱朝奏,赈贷午曁。亲阅囚牍,多所释遣。好文学之士,一才一技,皆被甄录。盖睿质天纵,文翰并美,而不矜其能,尝有自下之色。国家之治,宽严有制,烦简有则,帝实始之。而于废胡后,弃南交,孰为帝谅者?呜呼!废后非盛德事也,其弃南交,比于汉之朱崖矣。

张廷玉等《明史》:“仁宗为太子,失爱于成谊。其危而复安,太孙盖有力焉。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44]  ②“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44]  

孟森:历代阉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当即位初,诏求直言,有湖广参政黄泽上书言十事,其言远嬖佞,即反复以宦官典兵干政为戒,帝嘉叹而不能用,旋即设内书堂,可知嘉叹之为好名浮慕。

赵中男: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之变的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瞻基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社 会制度,几乎无力阻止这一惨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边疆、武备、阉祸)的总爆发,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瞻基个人的悲剧。 [45]  

《朝鲜文宗实录》:上(朝鲜文宗)谓代言等曰: "尹凤率尔告予曰: “洪熙皇帝及今(宣德)皇帝, 皆好戏事。 洪熙尝闻安南叛, 终夜不寐, 甚无胆气之主也。’”知申事郑钦之对曰:“尹凤谓予曰: “洪熙耽于酒色,听政无时,百官莫知早暮。今皇帝(宣德)燕于宫中,长作杂戏。永乐皇帝, 虽有失节之事, 然勤于听政, 有威可畏。”凤常慕太宗皇帝, 意以今皇帝为不足矣。”上曰:“人主兴居无节, 岂美事乎?”

   


轶事典故

编辑

 播报

   


君臣融洽

朱瞻基是就明代整个皇帝的素质而言他算是一位比较贤德的皇帝了。宣德间,君臣关系相当的融洽,在此略举一例:朱瞻基夜访大学士杨士奇的家。

宣德六年七月的一天,“漏下十二刻,从四骑至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自轻?’上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

皇帝有话想与大臣说,完全可以将其诏进宫中,而他却跑到人家家里去了,并且在深更半夜。如果二者没有较为亲密的关系,这一点是不可能做到的。明人焦竑在论及此事时更富有情味:宣德中,驾幸杨士奇第,夜已二鼓,士奇警起,朝服而迎。但见仪从塞屋,香气氤氲,不知上所在,惟向北拜不已。上方倚阑看月,笑而呼曰“士奇,朕在此。”所赐已充庭矣。

一句“士奇,朕在此”,彰显出君臣的和谐之处。

   


促织天子

朱瞻基品行上的瑕疵通常在野史里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有记录。比如,他喜好促织,有“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促织者,蟋蟀也,民间叫蛐蛐。称“太平天子”尚好,呼“促织皇帝”好像就不太中听了吧。而且他“好促织”的有点过了头,明人吕毖《明朝小史》里载:“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有一句:“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宫中尚此戏,其实就是在说皇帝的个人嗜好。君王可以有点爱好,但因为个人爱好,致劳民伤才,并且搞的小民家破人亡,显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为了。

   


戏游无度

宣德皇帝既是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皇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斗促织和戏游无度的皇帝。故宫博物院收藏着宣德皇帝的亲笔绘画和反映他射猎、戏游活动的绘画,如《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射猎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射猎图》)、《行乐图》(后人定名为《明宣宗行乐图》)等。 [55]  

   


主要作品

编辑

 播报

   


诗词

《捕蝗诗》 [24]  

《猗兰操》 [46]  

《官箴》 [47]  

《闵旱诗》 [48]  

   


绘画





《武侯高卧图》


《寿星图》


《双犬图》


《花下狸奴图轴》


《壶中富贵图》


《三阳开泰轴》


《戏猿图》


   


人际关系

编辑

 播报

   


家世

高祖父:(追尊)仁祖淳皇帝朱世珍

高祖母:(追尊)淳皇后陈氏

曾祖父: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曾祖母:孝慈高皇后马氏

祖父:成祖文皇帝朱棣

祖母:仁孝文皇后徐氏

父: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后妃

恭让章皇后胡善祥,原配妻,宣德三年(1428年)以无子被废,正统八年(1443年)去世。天顺七年(1463年),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初为贵妃,宣德三年(1428年)立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崩。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于景陵。

孝翼太后吴氏,明代宗之母也。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升格为皇太后。明英宗复辟,降称宣庙贤妃。南明时追谥孝翼太后。

何贵妃,殉宣宗为贵妃,谥端静。

赵贤妃,殉宣宗为贤妃,谥纯静。

吴惠妃,殉宣宗为惠妃,谥贞顺。

焦淑妃,殉宣宗为淑妃,谥庄静。

曹敬妃,殉宣宗为敬妃,谥庄顺。

徐顺妃,殉宣宗为顺妃,谥贞惠。

袁丽妃,殉宣宗为丽妃,谥恭定。

诸恭妃,殉宣宗为恭妃,谥贞静。

李充妃,殉宣宗为充妃,谥恭顺。

何成妃,殉宣宗为成妃,谥肃僖。

郭爱,追封国嫔。

   


子女

儿子

长子 明英宗朱祁镇,母孝恭章皇后孙氏。

次子 明代宗朱祁钰,母吴贤妃。

女儿

长女顺德公主,母胡皇后。

次女永清公主,母胡皇后。

三女常德公主,母孝恭章皇后孙氏。

一女说女真妃子所生。 [49]  

   


后世纪念

编辑

 播报

朱瞻基葬于北京十三陵的景陵中。 [6]   [50-51]  

在朱瞻基的父亲明仁宗修建陵墓的时候,朱瞻基遵循他父亲的遗嘱,厉行节俭,亲自规划,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竣工了。献陵的规模和耗资均比成祖的长陵少得多,为以后的几代帝王陵墓做出了榜样。 [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2-4-6 21: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仁宗朱高炽暴死之谜:明仁宗朱高炽是怎样的皇帝

2015-05-11 09:44:50   朱高炽 朱允炆 朱棣 朱元璋  .


  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曾经做过世子的朱高炽,是不是就可以很顺畅地被立为太子呢?这当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是非曲折?让人感到纳闷的是,朱高炽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何以能够成为治世的明君呢?朱高炽的突然死亡究竟有着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

  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以世子身份的朱高炽为什么不能够很快地被立为太子?究竟是什么人在暗中捣鬼?

  让人感到纳闷的是,毛佩琦先生为什么在说朱高炽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同时,又说他是一个治世的明君呢?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将难以有所作为,而既然难以有所作为,朱高炽又将凭借什么从而成为“治世明君”呢?

  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就突然死去,这当中究竟有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明十七帝疑案》之明仁宗暴死之谜。

  毛佩琦: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他的庙号是明仁宗。明仁宗他的年号是洪熙,洪熙皇帝或者是明仁宗,都是这个朱高炽。我们讲朱高炽,用四句话概括他的一生。哪四句话呢?“贤德的世子,多难的太子,短命的皇帝,治世的明君”。



  先说——“贤德的世子”

  世子是什么?世子是亲王的长子,他可以封为世子。亲王的长子继承王位,王位的候选人是世子。“贤德的世子”就是说这个世子很贤德。为什么我们讲他成了世子呢?因为他的父亲本来不是皇帝,他的父亲是谁?是明成祖,也就是明太宗,朱棣。朱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他夺了他的侄子的权,最后才做了皇帝。那么他在夺权之前是什么?亲王,是封在北平的一个燕王,他的儿子只能做世子。朱高炽在做世子的时候,表现出了贤德的一面。

  这种说法让人多少感觉有点奇怪,因为我们知道,世子跟太子比较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世子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他的事迹一般也不太受人关注。那么毛佩琦先生为什么说朱高炽在做世子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贤德的一面?这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

  我们举几个例子。

  朱元璋为了让他这些子孙们练习政务,将来好帮助他支持大明江山,经常让他们接触一些实际工作。有一次检阅军队,很多的亲王、郡王、世子都去参加了这项活动。大家都去检阅了,可是只有朱高炽这个世子来晚了,他的军队没有和其他军队一齐到达。为什么呢?朱元璋责问他说,大家都已经检阅完毕,你为什么没有及时来到?他说:报告祖父,今天天气非常冷,我等士兵吃完了饭,我才开始检阅。朱元璋听到这里,哦,原来这个世子是关心士兵,他有仁德之心。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个例子呢,是朱元璋要让他了解国事,很多章奏都由他来处理。朱高炽看完了这些章奏以后,就向朱元璋汇报,朱元璋也检查他汇报的情况。朱元璋就发现,他只是说了一些大事,奏章中的一些错误他并没有提出——当然不是大的错误。朱元璋就问他:你报告这些大事固然不错,这些奏章当中有什么什么地方文字上有错误,你没有发现吗?世子回答:我发现了,报告祖父,您是掌握国家大政的人,我们要注意的是大事,那些小事、小错误不足以渎圣听,我不要用这些小事来麻烦你。这件事情说明,第一个,他能抓住大事,第二个,他也有意保护那些在文字上写一个错字啊,或者是哪漏了一个字啊这样的小错误,保护了这些上奏章的人,还是显示他的仁德的一面。

  那么仅仅在这些小事情上朱高炽表现出仁德,他能不能够做大事呢?遇到大事,他怎么办?大家知道,他的父亲不过是个亲王,后来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政权,才做了皇帝。“靖难之役”就是朱高炽在他做世子的时候遇到的一件大事。在这件大事面前,朱高炽的表现怎么样呢?

  靖难之役发生以后,朝廷先后派大将军北伐。曾经在北京城外,燕军和李景隆所率领的官军发生了激战。这一次官军北伐到了北平城下,恰巧燕王朱棣没有在北京城里,形势十分危急啊!燕王朱棣到哪儿去了?他北上去到了大宁,要想联络宁王,争取兀良哈三位一起参加靖难。官军这时候正是利用了朱棣不在城的时候,包围了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当时叫做北平。谁在北京城里头?世子朱高炽。

  朱高炽在北京据守,当时叫做“调度有方”。他的母亲——当时是燕王妃徐氏,徐达的女儿——也帮助他一起守城,动员将士家属登城守卫。因为他们的调度有方,所以北平城得以没有被攻破。等燕王回来以后,内外夹击,在北京城外打败了官军。所以在靖难之役当中,这位世子也立了大功,为将来他的父亲夺取皇位扫平道路。

  我们再说第二点——“多难的太子”

  说这太子是多灾多难。朱高炽在他的父亲夺位以后,他就有资格被立为太子了,但是是不是被马上立为太子了?没有,他当太子的道路是艰难曲折。

   经过毛佩琦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朱高炽可以说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那么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按理说,曾经做过世子的朱高炽可以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怎么反而是非常地不顺利呢?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朱棣一共有四个儿子,老大是朱高炽,老二叫朱高煦,老三叫朱高燧,还有一个老四叫朱高燨。老四朱高燨早早的死了,所以在世的有这么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都是明成祖朱棣的骨肉至亲,谁来继承皇位呢?照理说,朱高炽是老大,又是后来的徐皇后所生,那还有什么争议吗?有争议。


  在三个儿子当中,明成祖朱棣最喜欢的是老二朱高煦。这老二朱高煦有什么特点让他喜欢呢?非常勇武,身体雄壮。说是身上有几块肌肉,若龙鳞状,像龙鳞一样长的。我们现在看,很健壮,像那个健美先生的肌肉,一块一块,“龙鳞状”。更重要的是,在“靖难之役”的几次激烈战争中,这个老二朱高煦曾经救过他父亲的命。朱棣就拍着他这个儿子——老二朱高煦——的肩膀说:“世子多疾,汝其勉之。”说老大的身体不太好啊,你要加油干。什么意思?你有希望!将来天下可能就是你的,但是没有明确表示。但是这种暗示对于朱高煦非常重要,本来他没有做皇帝的份,现在他的父亲这样暗示他,有希望了。而且朱棣也把这种意图,曾经向他身边的谋臣透露过。所以朱高炽当不当得成太子,当不当得成皇帝,是问题。

  这件事虽然一度影响了朱高炽做皇太子,但是还是在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封为了皇太子。就是朱棣都当皇帝两年以后,他才被封为太子。大家说,既然朱棣不喜欢这个朱高炽,喜欢朱高煦,为什么又不能够立朱高煦,一定要封这个朱高炽为太子呢?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个原因,按照明朝的制度,叫做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是嫡母所生,又是长子,按照制度,必须这样走。如果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有很多的人都可以争夺皇位,就会引起纷争。制度不能破坏,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呢,朱棣喜欢这个朱高煦,但是朱高煦啊,扶不起来,缺点太多。他倚仗他父亲对他的宠爱,经常是任意杀人,为非作歹。这样的人,能够将来当皇帝吗?不能当太子,无法立他为太子。

  第三个原因呢,就是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他的儿子叫什么?叫做朱瞻基,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这个长子有很多地方很像明成祖。所以,明成祖不论在北征的时候,还是在平常生活的时候,都把这个孙子带在身边。一旦有人对于朱高炽提出批评,想要废太子的时候,旁边就有人说了,好太孙,好太孙,说这孙子不错啊。皇帝跟平民是一样的,老年人喜欢隔辈人,喜欢他的孙子。如果他的儿子不能够当皇帝,他这个孙子也没有权利继承啊,他希望把这个皇位将来传给他这个孙子,因此就不能够废他这个太子。

  朱高炽能够保住太子地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好媳妇。朱高炽娶了一个好媳妇啊。这个媳妇姓张,张氏,张氏非常贤良。帝王之家和百姓之家一样,这个媳妇很讲孝道,尊敬公公、婆婆,甚至亲自下厨房给公婆做饭。对后宫的事情,只要是交给张氏办理,没有不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所以明成祖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妇,经常说一句话:要不看这个媳妇的面子上,就早把你废了。



  按理说,朱高炽作为徐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他以前又做过世子,最终被立为太子实属合情、合理、合法。但由于朱棣时不时地施加压力,太子朱高炽的日子也就并不好过。好在朱高炽最终依靠很多有利因素,从而保住了太子地位。根据史料记载,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时已经26岁了,他的身边有着很多得力的助手,可以说根基非常牢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朱高炽的这个太子之位就坐得非常稳当,不会再遇到别的什么麻烦吗?

  没有。为什么呢?他还有两个弟弟,也想当皇帝啊!他的父亲不是说过嘛,“世子多疾,汝其勉之”,那我们好好表现,将来不是还会有机会吗?所以他们日日夜夜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把皇太子废掉,自己夺嫡。

  什么时候啊,都可能出现一些小人,尤其是在权力斗争当中。有的人看着皇帝的眼色行事,知道皇帝不太喜欢这个太子。那么在朱高煦还有朱高燧他们身边的这些人,当然喜欢自己辅佐的人将来做皇帝,那自己可以升官啊!所以,他们就千方百计,希望打倒太子,辅佐朱高煦还是朱高燧上台。

  这时候朱高煦已经被封为汉王,朱高燧已经被封为赵王。汉王和赵王身边的人经常去到明成祖朱棣面前,去给太子进谗言,说太子不行。这个谎话重复久了,也会被相信。这种情况,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朝廷和燕王的军队打得非常紧张。朝廷除了在战场上要赢得战争以外,还企图要离间朱棣父子,离间朱棣父子就是瓦解燕军。采取什么办法呢?进谗言。朝廷有一次派人给朱高炽送了一封信。这时候朱高燧身边有一个人——宦官黄俨知道这个情况,他认为机会来了,你看,世子现在暗中通朝廷。赶快就跑到明成祖朱棣那儿报告,他说什么?说世子跟你不一条心,现在朝廷给他送信的人都已经来了。朱棣一听,心里打鼓,是不是这种情况呢。说着说着,说世子给你送信的人来到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朱高炽接到朝廷的书信以后,一看,明白了,这封信无论如何不能打开看,原封不动送给父亲。父亲拿到这封信一看,噢,我的世子跟我是一条心,谗言不足相信。但是这个说明,世子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呀。

  还有一次,是在朱棣即位以后,也就是“靖难之役”完了以后,当时朱高炽已经被封为太子了。我们知道明成祖经常出去带兵打仗,带兵打仗回来,他的这些个大臣、亲王、太子们都要去迎接。有一次太子迎接来得晚了,朱棣非常不高兴。朱棣的不高兴按照明朝的做法,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能够把这个火直接对太子发,要对太子身边的人进行惩罚。他先后因为太子有这样的小毛病惩罚了很多人,学士谢缙被关在监狱里头致死,黄淮被关在监狱里十年。所以很多朱高炽身边的人,都因为护着朱高炽遭了难。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和太子之间缺乏信任。所以我们看,这个太子当得也是很艰难。

  汉王朱高煦没有当成太子,朱棣就把他封为王,开始的时候就把他的封国安排在云南。他说云南这么远,为什么让我去啊?我在“靖难之役”当中立了功,如果没有我立的功,你连燕王当得成当不成都是问题。我又没犯错误,给我弄到云南去,我不去。那不去,就换个地方吧。朱棣也让着他,因为好像在他的面前有点短处,曾经想封他为太子,后来封不成,现在他提出条件,就满足吧。安排到青州,朱高煦说青州也不去,离北京太远,离南京也不近。那再改一次,改到乐安,乐安也在山东,现在的山东博兴,这个地方朱高煦勉强接受。因为他想的是什么呢?我即使当不成太子的话,我也能够在北京做做亲王;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朱高煦总算同意到乐安去,但是他还跟他的父亲提出一个条件,他说你要把天策卫的军队交给我。我们知道,一个亲王可以有自己少量的护卫军队,天策卫是比较能作战的一个军队。朱棣仍然让着他,说给你,就把天策卫给了汉王。汉王因此非常骄傲,他说,当年唐太宗夺取政权就是因为有天策军,现在我有天策军,你们看,将来我说不定也能当皇帝。这无形中都对太子构成了威胁。另一个弟弟赵王,刚才我们说,赵王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曾经派人去进谗言。现在他被封为赵王以后,仍然有做皇帝的想法。所以他这两个弟弟时时刻刻就威胁着皇太子的地位。


  我们再讲第三点——“短命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回程当中死在榆木川,当时是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八月,太子继位,当了皇帝。朱高炽即位以后,改年号叫做“洪熙”。他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他父亲的政策,国家面貌大大改观。第二年五月,有一天他接见下边一个大臣,叫做李时勉。为什么要接见李时勉呢?李时勉给他上了一道奏疏。朱高炽一看,大为生气,骂了一顿李时勉。没想到,回去以后,朱高炽一病不起,第二天死了。

  所以朱高炽一共就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做了十个月的皇帝,所以我们说他是短命的皇帝。

  仅仅在位十个月,朱高炽确实是一个短命的皇帝。那么这样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将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时间实在太短!但令我们感到纳闷的是,在本期节目的开头,毛佩琦先生就说过,朱高炽是一位“治世明君”。那么,做皇帝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是凭借什么样的作为,从而成为治世明君呢?

  我们不要看他仅仅做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做太子的时间很长。明成祖一生曾经多次出兵打仗,多次离开首都,在这期间,他都要求他的太子据守,就是代理国政。所以在明成祖永乐年间,二十二年当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由太子直接掌握政治的。所以看起来他好像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他掌握国家大政要比这个长得多。

  不论太子监国代理国政,还是他自己亲自掌政,他的事情都做得怎么样呢?



  四——“治世的明君”

  我们对他的第一个评价叫做“宽严得体”。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向皇帝报告事情。报告事情要有一定的礼仪规定,说什么样的话,怎么样站,站在什么位置,都非常严格。这个大臣在报告事情的时候用词不当,违反了报告事务的礼仪。当时宫殿上有很多维持秩序的这些士兵,士兵上去去纠正,甚至打了这个大臣。那么朱高炽怎么做呢?朱高炽当时什么话没说,下朝以后,朱高炽奖励这个维持秩序的士兵。别人问,你为什么对这个违反礼仪的人不给予惩罚呢?朱高炽回答说,我给他留了面子,将来他还要给我做事;可是我奖励了这个纠正纪律的士兵,就是对他实行了批评。所以大家一看,朱高炽做皇帝,对待下级宽、严得体。既批评了、纠正了不讲礼节的行为,由给他留了面子,很得体。

  第二个呢,就是朱高炽非常关心民间疾苦。永乐七年,有一个叫做虞谦的一个大臣到安徽去,说颖川这个地方发生了灾害。他回到朝中了以后请求皇帝,说那个地方发生灾害了,国家是不是给予赈济?朱高炽说:已经发生灾害了,老百姓必然很困难,这件事你还用请示我吗?你应该先赈济,回来再报告,你怎么回来请示我你才去赈济,这不是晚了吗!马上赈济。所以朱高炽表现出对百姓的一种关心态度,叫做“水旱饥馑,赈济以时”,发生水灾旱灾,及时赈济。

  那么做了皇帝以后呢,朱高炽全面改变了他父亲明成祖的政策。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明成祖期间发生的一些大案,凡是不公的、冤枉的,一律予以平反,很多的人被从监狱里放出来。还有一些以前因为太子和皇帝之间发生矛盾被关起来那些个东宫的大臣,也因此得到了赦免。

  最重要的一件事呢,就是朱高炽给当年被关押的那些建文帝忠臣的家属们亲属们,发到教坊司的,发到浣衣局的,充军的这些人,予以释放。当时评价说,这是明仁宗的一件圣德。

  我们说明成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雄才大略有两个方面,一,他可以做很多大事,第二呢,他还可能给百姓带来很多负担,因为每做一件大事就要花很多钱,就有很多人力物力投入。朱高炽怎么办?朱高炽完全改变他父亲的政策,实行全面的收缩和调整。第一件事,他就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再有,他停止派宦官到各地去采金银;停止派宦官到南海去采珍珠;停止朝廷派人到西北地区取马匹;各种工程项目,能够停的一律停止,减轻百姓负担。所以,在他的这种政策之下,百姓连年的负担得到了减轻,得到了休息。所以在朱高炽即位以后,一直到他的儿子在位期间,明朝社会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大量的钱财省下了,老百姓的负担没有了,国家不再打仗了,太平了,百姓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当时把这个社会现象叫做“仁宣之治”,就是仁宗和宣宗共同推动了盛世和太平。所以我们说,明仁宗是一个治世的明君。

  如此说来,明仁宗朱高炽确实是一个治世的明君。那么这样一位有着英明远见的皇帝,他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仅仅在位十个月就突然去世了呢?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谋杀?明仁宗朱高炽的死倍受后人关注。这当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鲜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知道,明仁宗在洪熙元年五月一病不起,我们说是猝死。他为什么突然死亡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接受了一个大臣的奏章,这个大臣叫李时勉,他看了奏章以后很生气,第二天就死了。这是一个说法。还有一个说法呢,就是五月是张皇后她的生日,张皇后的生日,宫中的嫔妃要给张皇后上寿敬酒,这一天朱高炽就在张皇后的宫里。郭妃这时候给张皇后送了一杯酒,张皇后接下来以后,放到桌子上没有马上喝。朱高炽说:皇后,你是不是又多心了?说着,就把这杯酒拿下来喝了。这时候天上响了一声大雷,嘎啦一声,郭氏心惊肉跳啊。这杯酒下去以后,第二天,仁宗病逝。

  是不是因为宫中嫔妃、皇后之间的矛盾,误杀了朱高炽呢?明仁宗的死很奇特,是一个历史之谜。还有更为骇人听闻的,有人说明仁宗在安葬的时候,只有尸体而没有头颅。那么明仁宗究竟是怎么死的呢,这是一个历史谜案。

  明仁宗死以后,他的儿子朱瞻基担任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宣宗。我们对明仁宗如何评价呢?历史上把明仁宗和宣宗统治时期称作“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永乐末年一直到仁宗、宣宗这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历史评价明仁宗,说是:“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做了很多好事,如果天假一年,说他如果能够活得长一点,他和古代的文帝、景帝“文景之治”是可以相比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23: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棣的谥号中镶嵌的武前文后,而其他帝皇的谥号镶嵌的是文前武后。
朱棣的谥号是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大家比较朱元璋的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9 2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74岁篡位朱棣,就有昂公葛夫人74岁生光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5:07 , Processed in 0.0680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