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3: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确定的,用来表示皇帝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至于朱棣的庙号在明朝还曾经引发过争论。因为朱棣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他死后,按照“一太祖、一太宗”的惯例称为“太宗文皇帝”,并一直延续到明朝中期,但孝宗死后,孝宗弟弟兴献王的儿子继承皇位,就是嘉靖(世宗),嘉靖皇帝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这就把从永乐开始一脉相承的继承顺序打乱了,因此,嘉靖皇帝援引永乐皇帝夺权的史实,改尊永乐为“成祖文皇帝”,这个当不当正不正的名号说明永乐皇帝出身旁支,也就是说明朝皇权的传承是由以朱元璋、建文帝为代表的正统和永乐皇帝为代表的旁支构成的,兴献皇帝和兴献皇后的名号才名正言顺。成祖也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5: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大帝为什么谥号“文皇帝”
2022-07-29 15:41:51 来源: 阳光路十七号 广东  举报
0
分享至
永乐大帝朱棣,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系明太祖与马皇后所生第四子。洪武三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正式开启了藩王生涯。

建文元年,因反对朝廷削藩,朱棣以为国“靖难”为名,起兵造反对抗朝廷。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造反成功,在南京称帝,年号永乐。



在朱棣在位的22年里,他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南平交趾,北定草原,派船队先后六次远航西洋,再造了华夏万国来朝的局面。

西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朱棣,驾崩于第五次北征归来的路上。洪熙皇帝继位,上尊谥“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故称“太宗文皇帝”。

朱棣一生英明神武,战功赫赫,为什么会被谥为“文皇帝”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与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对应。但凡开国之君,往往武德充沛。朱元璋浴血奋战,开创大明,年号洪武更是概括了其统治基调。但打天下需要“武”,治天下就要靠“文”了。因此,太祖的继承者年号“建文”以对应“洪武”。

朱棣推翻了建文,年号上肯定要避开“文”字,因此只能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如果这个“文”字用在庙号上,则是明褒实贬,所以只能用在谥号上了。



第二,为继任皇帝的统治定调。从洪武开国到永乐年间,国家好像一直在打仗,打蒙古、打安南、打海盗……永乐皇帝本人更是战争狂热爱好者,先后五次亲率军队远征大漠,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长此以往,不能说穷兵黩武,至少也是民困兵疲了。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了。大行皇帝谥号为“文”,那么新君自然而然地要继承先帝的“文治”之路,与民生息。

[图片7]

第三,“文”本来也是美谥。《谥法》有云:“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帝德运广曰文……”

[图片9]

看到了吧,谥号“文”,是百分之百的赞美。历代能力非凡的“帝二代”,都被尊为太宗文皇帝,比如汉太宗文皇帝,即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文皇帝,即“天可汗”李世民。

由于这位太宗文皇帝太过生猛,到了嘉靖年间,明世宗认为其“再造之功,同于开创”,升庙号为成祖,改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成祖文皇帝。

由此可见,朱棣的这个谥号“文”,给的真是深入人心,连一百多年后的君臣都认同到无以复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5: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获得了哪些谥号
sawbl2017.12.14浏览63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7dfgdfds
2017.12.15
满意答案
   朱元璋逝世后的谥为“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此后后人又为其增添了谥“圣神文武”。
历代皇帝在死后基本上都被封谥号,几乎都是用他们的一生所作所为来决定逝去的皇帝的谥号,或褒或贬,全在于这个皇帝或是臣子生前所为,明清时期大多是使用年号作为谥号。朱元璋谥号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谥号里面的“钦明”二字是指朱元璋推翻元朝而建立了大明,元朝的统治使得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歧视民族以及对汉族人的不公平规定都使得汉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好好过日子,有些甚至吃不到饭,后来,朱元璋带领人打倒了元朝,成立了明朝,因此后人给朱元璋谥号中有“钦明”两个字。
而后来加上的“圣神文武”实际上就是指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初期,用了文武大将,向文将虚心学习,在战争中也不会忘记要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吸取了往代历史中帝王们的教训,在战争中使用的计策也十分的高明,他还采取文将们合理的建议以及措施。不仅如此,朱元璋手下的武将也十分的英勇善战,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毫不逊色,可谓是文武双全。
因此,朱元璋谥号其实是对他的褒奖,不过后世人认为,虽然朱元璋的功绩非常高,但其实朱元璋的过也不少,因为他曾经做过和尚,所以命令所有人都不得谈及“秃”之类的字眼,就算是同音也不可以,否则就视为蔑视他,这就是明朝“文字狱”的由来。
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原名朱重八,生于1328年,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局面。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勤劳的皇帝之一,明朝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元璋庙号就是太祖,也就是高太祖,许多人不能理解,所以我们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关于什么是庙号的问题。庙号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是在皇帝死后,在庙里供奉他的时候的名称。在隋朝之前的时候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的,只有有功德的皇帝才能够有庙号。唐朝开始的时候每位帝王才有了庙号。那么朱元璋庙号为什么是太祖而不是高祖呢?一般情况下作为开国皇帝一般去世之后的庙号都是高祖,比如汉朝时候的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高祖,李渊,唐朝时期开国帝王庙号就是唐高宗,但是朱元璋却要求自己的庙号太祖,主要就是因为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几乎每一任皇帝庙号都是高祖。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德,更为了与那些帝王区分开来将自己的庙号定位了太祖。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庙号与疆土的大小还有皇帝的功绩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皇帝是可以自己决定的。
朱元璋庙号就是太祖高皇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太庙里面供奉的就是太祖高皇帝,在之后的王朝中很多开国帝王都以太祖作为庙号。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庙号太祖高皇帝,又名朱重八。他的皇后就是著名的高皇后,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之一,他勤政爱民,为后来明朝的发展奠定了非常浑厚的基础。
按照周朝时期的教训来说,分封是会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国家力量四分五裂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分封呢?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他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发现军权是最重要的防护工具,于是就想将权利放在皇帝手中,由皇帝号令下面的藩王,实现国家军权都掌握在“朱”姓子弟手中,由朱姓子孙守卫朱家的江山,防止异姓王最后撺掇国家政权,于是朱元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他将自己的二十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到了不同的地方。当时元朝被灭,但是依旧保留了一部分力量,他们回归大漠,为了防止他们再次进攻,对明朝形成威胁,朱元璋将兵力最强的塞王分到了北方,让他来守卫北方的边防,这样防止了军权旁落。但是没想到朱元璋分封的结果是使得边防的兵力大于朝中兵力,最终兵力最少的朱棣联合其他的王爷将朱允炆赶下皇位,最终坐上了帝王之位。
朱元璋分封对于维护明朝的江山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他忽略了内部的问题,他防止了外部的入侵,却没防得住人心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5 15: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又名重八、兴宗,字国瑞。 [290] 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中国明朝开国皇帝。 [1] [242] [291]
朱元璋少时为人佣耕放牧。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1352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积功为军官。郭子兴死后,朱元璋任右副元帅。1356年,率军克集庆,改名应天府,升枢密院同签等职。连败汉陈友谅后进封吴国公。1363年,与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同年灭汉,自立为吴王。1366年,遣部将杀害小明王。1367年,灭张士诚。次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随后出师平福建,取广东,又命师北征,克元大都。此后朱元璋数次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到1377年,逐渐统一全国。1380年,平定了“胡惟庸案”。此后又屡兴大狱,追治“奸党”。1393年,“蓝玉案”发,杀戮蓝玉等功臣。1398年,朱元璋病逝。 [3-4] [12] [291]
朱元璋为加强皇权,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了地方三司制度;陆续分封诸子为藩王,渐成藩王代替功臣守边之势;又兴“文字狱”,颁写《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定八股取士之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以清人口田地赋役;重视发展生产,推广军屯、民屯制度,又定“开中”制,以供给边防及军民之需;均平徭赋,以减轻百姓负担。朱元璋生活较朴素,讲节俭,对明初的统一及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有所贡献。 [291] 他还对佛教义理有一定体悟,曾亲撰写《集注金刚经》一卷,以及《释道论》《三教论》《习唐太宗圣教序》等。 [5-11] [290]
历史记载

朱元璋的最后六年:杀了半个朝堂2021-09-25 09:11
日后的事实总是在不经意间狠狠地抽他俩耳光。或许因为没有了刺,原来不太好抓的皇帝权柄变得异常滑溜,皇太孙抓不住,丢了。...详情
内容来自

全    名朱元璋别    名朱兴宗、朱洪武字国瑞谥    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封    号吴国公(韩林儿封)、吴王(自封,称帝前) [62] [89]庙    号太祖年    号龙凤(使用韩林儿年号)、吴(称帝前)、洪武 [90] [289]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 [2]出生地濠州钟离东乡(位于今安徽省凤阳县)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逝世地紫禁城西宫(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288]陵    墓明孝陵安葬地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在位时间1368年 至 1398年继    任明惠宗朱允炆主要成就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统治
休养生息,开创洪武之治主要作品御制皇陵碑、大诰、御制纪非录、皇明祖训、明太祖宝训本    名朱重八
目录
1 人物生平
▪ 穷苦出身
▪ 云游四方
▪ 投红巾军
▪ 义军骁将
▪ 攻占应天
▪ 攻灭陈汉
▪ 统一江南
▪ 建立大明
▪ 平定天下
▪ 洪武之治
▪ 朝中倾轧
▪ 人物离世
2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经济
▪ 文化
▪ 民族
▪ 外交
▪ 社会
3 历史评价
▪ 正史评价
▪ 明朝评价
▪ 清朝评价
▪ 现代评价
4 主要作品
▪ 书法
▪ 诗歌
▪ 书籍
5 轶事典故
6 人际关系
▪ 祖辈
▪ 父母
▪ 同辈
▪ 后妃
▪ 子女
7 人物争议
▪ 相貌之谜
▪ 血洗湖南
▪ 表笺之祸
▪ 屠戮功臣
▪ 族属争议
▪ 出生地之争
▪ 残酷殉葬
8 后世纪念
▪ 陵寝墓地
▪ 大报坛
▪ 大统庙
▪ 纪念馆、研究会
▪ 雕像
▪ 纪念币
9 史料索引
10 艺术形象
▪ 文学形象
▪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播报
穷苦出身
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14] 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15-17]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18] 朱元璋曾回顾其父所述的家史说:“先世居句容朱家巷……(朱初一)于宋季元初……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皇考(朱世珍)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十年后,复迁钟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 [19]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19-20]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21]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22]
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 [23]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24]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25]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26]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27-28]
投红巾军
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28]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29-30]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 [31-32]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3]
义军骁将
崭露头角 娶妻更名
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33-34]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35-36]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37]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 [38]
义军分裂 自立门户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
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 [40-41]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 [41-42]
攻城略地 招贤纳士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早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 [43]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
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44]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李善长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 [44-45]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后取名李文忠)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沐英,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46] 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孙德崖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
整肃军纪 大获人心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48]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
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 [49-50]
暂缓称王 秘扩实力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朱元璋本不甘受制于小明王,但考虑到韩宋势力强盛,可借助其威势,遂以龙凤纪年号令军中。 [51-52]
朱元璋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53]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攻占应天
攻克太平 自任元帅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
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常遇春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
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54]
攻占集庆 设应天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地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 [55]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56]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 [57] 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58-59]
占据江左 晋封国公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军攻取宁国。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60]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61]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62]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63-64]
刘基谋划 屯田纳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
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 [65]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66] ,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 [67]
攻灭陈汉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68]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69] 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70-71]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 [71]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 [72] 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 [73] [74]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 [75]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 [76]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 [73] [77]
正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救出小明王韩林儿等,把他们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洪都。 [78]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79]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 [80]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81]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82]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统一江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83]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 [84]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 [85]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64] [86]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 [87]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 [88]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平江之战。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步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89-90]
平江之战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张士信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失败被俘后,自缢而死,东吴灭亡。 [91-92]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 [93] 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 [94]
建立大明
吴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95] 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 [96]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97]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98]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4]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后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战死的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朱元璋于鸡鸣山立功臣庙,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 [99]
平定天下
元帝出奔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100] 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一征北元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 [101]
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102]
二征北元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 [101] 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 [103]
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三征北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104]
大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 [105] 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四征北元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106]
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107]
五征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108]
平息叛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居大宁都司,因边将市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明太祖于东北置宁王(赤峰)、辽王(广宁)、沈王(沈阳)、韩王(开原)震慑东北之地。于西北置庆王(宁夏)、把都帖木儿(巴彦淖尔)、未知塞王(东胜州)、周王(和林格尔)及晋王(太原)守御河套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117-118]
平定西部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陆续平定中国其他地区。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 [109]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 [102]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110]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111]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112]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113]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114]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15]
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朝中倾轧
建国之初,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尔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116] 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人物离世
太子去世 洪武驾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于是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与洛阳,为迁都作准备。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最终“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图”。 [259]
朱标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太祖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这对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标次子朱允炆表现十分孝顺而很喜欢,后来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下遗诏:“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119]
允炆即位 燕王靖难
朱元璋死前密命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驾崩几天后,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2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露破绽
始祖昂公字肇明十七岁中进士*影射朱元璋+光明+孔明+【昂藏隐天/大光明普照菩萨朱慈炤】+{朱元璋-01}
二世祖光公抱道石隐【顽石】。。。【葛洪//葛氏74岁生影射朱棣在朱元璋74岁时靖难之役后于南京上位//郭都贤74岁】诸葛**{朱棣-02}
三世祖孔训【凿壁借光+朱晦庵-------俺晦朱/朱三太子/避权不仕】吕东莱{朱高炽-03}】
四世祖诚德{朱瞻基-04}
五世祖文公兄十五郎武公弟四郎【15+4=19帝十九龙】【九五之尊皇四子皇五子】【真武大帝排行第四老子第82化神武则天武曌82岁】*【明武宗朱厚照】**{朱祁镇-05}
六世祖顺可公仁可公旻可公【三月//河东堂小三凤】【马秀英谥号】【安化周荣轩】【顺可公自比子房功成身退石隐】{朱祁钰-06}
七世祖朝杰公隐居晦迹【隐朱晦迹】。。。【崇祯七子之皇四子】{朱见深-07}【思宗烈皇帝】
八世祖嗣荣【常德荣国府】{朱佑樘-08}
九世祖发派祖震公真公方珹公嘉会【崇祯九五之尊方珹谐音皇城影射传国玉玺,老皇城南京===荆州【北京京都】】{朱厚照-09}
十世祖允侃【十二月遗腹子//影射朱慈炤12岁逃出北京皇宫】应琪应泰****-{朱厚熜-10}
十一世祖载【朱仕真/朱嗣真//真嗣朱】【朱载垕-11】{朱载垕-11}【红楼梦甄应嘉】
十二世祖时{朱翊钧-12}
十三世祖良{朱常洛-13}【朱慈烺】
十四世祖正{朱由校-14}【毅宗正皇帝】
十五世祖崇高公大业斯成?【反语提醒】【十月怀胎生反死】崇悊公【朱棣系十五郎】{朱由检-15}*****1924年崇高移坟?
=============================================
十六世祖兄文宣公字宣子【五十三参】【孔子文宣王//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七房弟文定公六房【荣国府末代荣王//心照不宣朱三太子四皇子朱慈炤】******
十七世祖绍璇公===绍瑄公?
十八世祖祖璧公字大玉祖昆公?【朱钰宝】
十九世祖宗【十九日】宗煌公【崇文绍祖宗。。。。。祈祚永兴隆】兄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重阳,资阳,益阳,【三阳开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0: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厚照 - 明武宗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ऋ�" ,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号锦堂老人 ,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

朱厚照从小机智聪颖,喜欢骑射。 即位不久,便信用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马永成、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人,时称之为"八党"。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刘瑾伏诛后,武宗日益宠信江彬。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屡屡出巡。正德十二年八月至十四年二月,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在位期间因荒疏朝政,导致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先后起兵夺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于康陵。

人物关系
朱祐樘父亲 朱祐樘孝康敬皇后母亲 孝康敬皇后朱厚熜堂弟 朱厚熜
基本信息
本名
朱厚照

别名
明武宗、朱寿


锦堂老人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

出生日期
1491年10月26日(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逝世日期
1521年4月20日(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

主要成就
应州大捷,诛杀刘瑾,平宁王及安化王叛乱


在位时间
1505年-1521年

庙号
武宗

谥号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年号
正德(1506年)

陵号
康陵

前任
朱佑樘(明孝宗)

继任
朱厚熜(明嘉靖帝)

性别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为政举措
3历史评价
4轶事典故
5亲属成员
6陵寝墓地
7史书记载
8相关争议
9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折叠早年经历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时即被立为皇太子。由于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其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

东宫随侍太监中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称为"八党",后又号作"八虎"。他们横行无忌,利用皇帝的宠爱,肆行排击反对他们的大臣,朝中内阁只有李东阳与焦芳二人。为讨武宗欢乐,每天都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当时的东宫被人们戏称为"百戏场"。年幼的武宗不能抵御这些东西的诱惑,于是沉溺其中。后来让人修建豹房,整日沉溺于女色,而且武宗在豹房的宠嬖中有为数不少的娈童,学业和政事当然也就荒废了。

折叠继位为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15岁的武宗即位,次年改元为正德元年(1506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四月,英国公张懋在上奏中开始提及:"仰惟皇上嗣位以来,日御经筵,躬亲庶政,天下喁喁望治。迩者忽闻宴闻之际,留心骑射,甚至群小杂沓,经出掖门,游观园囿,纵情逸乐,臣等闻之,不胜惊惧。"即位刚四个月,武宗就开始微服出宫,自觅淫乐,故张懋等切言谏止。吏科给事中胡煜也对武宗不重视学习、玩物丧志的行为提出规谏,他说:"君值英妙之年,正力学之时,但儒师日讲之时,课业未毕就有鸿鹄之思,几席研读未几,忽生逸乐之想。"他提醒武宗,身为帝王,一念之不纯,一动之失中,都会产生极大影响。他劝武宗应灭宴安愉佚之志,正心以视朝廷,力图天下之治。当时武宗好骑射,常微服出宫游猎。兵科给事中汤一漠,力劝不从。大学士刘健于六月上疏指出:"陛下近日以来,视朝太迟,免朝太多,奏事渐晚,游戏渐广。"可见武宗在正德元年六月,已经沉溺于逸乐,怠荒于朝政了。当时顾命大臣刘健进谏要求武宗做到以下几点:一、无单骑驰驱,出入宫禁;二、无频幸监局(内官太监办事机构),泛舟海子(京郊游览胜地之一);三、无事鹰犬弹射;四、无纳办侍进献饮膳。但在刘瑾的引导下,武宗玩得越来越离谱。先是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又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模仿妓院,让许多宫女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后宫搞得乌烟瘴气,急坏了当朝的大臣们,由于弘治时期政治还算清明,给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刚正廉洁的大臣班子,这些人不顾身家性命,联名上书请求严惩八虎,武宗刚刚即位,还缺乏驾驭群臣的能力,见到如此声势浩大的进谏,有些支持不住,想与群臣妥协,除掉八虎,但就在这时,刘瑾在皇帝面前哭诉使武宗心又软了下来,第二天他惩治了首先进谏的大臣,内阁成员谢迁、刘健以告老还乡相威胁,但是被武宗欣然批准,群臣失去了领头人,只好做罢。

"八虎"在战胜了群臣之后,气焰更加嚣张,擅权跋扈。刘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许多乐户、美女供武宗日夜作乐,武宗更加肆无忌惮,刘瑾也靠着武宗的宠幸权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监内部的争权夺势,最终,大太监刘瑾死于了另一个太监张永之手。刘瑾死后,后宫并没有安定下来,又先后出了佞臣钱宁、江彬。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乾清宫因玩灯而失火,武宗正去豹房,回顾火光冲天,竟然戏笑着说好一棚大焰火。他不满足于在京城玩乐,于是他置国政于不顾,带着江彬等人到处寻花问柳。他经常在夜间闯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还要带回宫去,使得百姓怨声载道。永平知府毛思义,贴出安民告示,说今后凡是没有官府文书,谁敢妄称皇上驾到,借故扰害百姓的,一律严惩不贷。这竟触怒了武宗,下令将毛思义逮捕下狱。一次武宗来到一个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凤儿,于是就纳凤儿为妃,并封凤儿的哥哥做官。谁知凤儿福薄,在返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个乐工(当时的职业演员)刘氏,于是又纳刘氏为妃,而且对刘氏宠爱至极,后宫都将刘氏称为刘娘娘。

折叠随心所欲
明武宗真像
明武宗真像
明武宗即位后废除尚寝官和文书房的内官,以减少对他行动的限制。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没听几次。后来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为后来世宗、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诸位大臣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但皇帝依旧我行我素,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到了后来,只要朱厚照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大臣们干脆不再管他。

武宗想打破加在他身上的某些禁锢,想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办事,即使这违背了历朝祖训、社会习惯,也在所不惜。很难想像,武宗一点也不留恋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紫禁城,而喜欢自己营建的两个小天地--豹房和在宣府的镇国府。对前者,他从正德二年(1507年)入住一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驾崩,都住在那里;而对后者,他则亲切地称为"家里"。

武宗曾以各种方法搜罗男宠,他从宫里的太监中鳞选娈童作贴身随从,当然也与他们进行性娱乐活动:武宗初年,选内臣俊美者以充宠幸,名曰"老儿当",犹云等辈也。时皆用年少者,而曰老儿,盖反言之。当然武宗渔色的对象决不限於内臣,他在外出游幸活动中亦四处搜罗娈童:武宗南幸,至杨文襄家,有歌童侍焉。上悦其白皙,问何名,曰杨芝。赐名曰"羊脂玉",命从驾北上。先是上出宣府,有歌者亦为上所喜。问其名,左右以"头上白"为对,盖本代府院中乐部,镇守太监借来供应者,故有此诨名。上笑曰:"头既白,不知腰间亦白乎?"逮上起,诸大珰遂阉之。盖虑圣意或欲呼入内廷,故有此问。

一些无赖士人为了投武宗之所好,竞相呈献男色希宠,《万历野获编》卷二一曰:"兵部尚书王琼头戴罛刺亵衣,潜入豹房,与上通宵狎饮。原任礼部主事杨循吉,用伶人臧贤荐,侍上於金陵行在,应制撰杂剧词曲,至与诸优并列。"

折叠沉湎豹房
明武宗不顾朝臣的极力反对而沉湎于玩乐,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八虎"的蛊惑。"八虎"是指八个太监,包括刘瑾、张永、马永成、高凤等人,其中以刘瑾为首。刘瑾为人阴险狡猾,想方设法鼓动武宗玩乐,每天进奉鹰犬狐兔,还偷偷带武宗出去逛,哄着武宗高兴,因此很受武宗的宠信,并逐渐掌握了大权,总以各种名义逼迫别人向他进贡,没有钱财礼品的,就会立刻被他逼死,朝廷中无人不恨,无人不怕,却又只好顺从,人称"立地皇帝"。

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的心思已是禁城的高墙所挡不住了。他离开了禁城,住进了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豹房并非是武宗的创建,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朱厚照的豹房新宅始修于正德二年,至正德七年共添造房屋200余间,耗银24万余两。其实豹房新宅并非养豹之所,又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武宗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有人就认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总部。豹房新宅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妓院、校场、佛寺,甚至养了许多动物,武宗曾买来大量猛兽试验,发现豹子最为凶猛,因此多养豹子。武宗每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武宗见火起,下令扑救,跑到了豹房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1]

武宗在宫廷中日为"嬖佞盘结左右",他慷慨地封男宠为"义子",赐姓朱,为他们起造豪华府第,允许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甚至掌握军权。其"义子"钱宁、江彬等气焰都很嚣张,恃宠干预朝政,权势炙手可热。在这些男宠中,江彬、许泰都以勇武善战见赏於武宗,以至武宗与之"出入豹房,同卧起",爱幸有加。

钱宁,因幼时被卖与太监钱能而改姓钱。狡诘猾巧,善射,深为尚武的武宗所喜欢。豹房新宅的建设,钱宁出力甚多。据说武宗在豹房常醉枕钱宁而卧,百官候朝久不得见,只要看到钱宁懒散地出来,就知道皇帝也快出来了。江彬,本是名边将,骁勇异常。在镇压刘六、刘七起义时,身中三箭,其中一箭更是射中面门,但他毫无惧意,拔之再战。因军功觐见时,他于御前大谈兵法,深合武宗意,遂被留在身边。有一次,武宗在豹房内戏耍老虎。谁知平日温顺的老虎突然性情大发,直扑武宗。武宗忙呼身旁的钱宁救驾,钱宁畏惧不前,倒是江彬及时将老虎制服。武宗虽然嘴上逞能说"吾自足办,安用尔",心里却十分感激。此后,江彬逐渐取代钱宁而得宠。江彬推荐万全都指挥李琮、陕西都指挥神周有勇略,并召侍豹房,同样赐他们国姓,收为义儿。

正德五年(1510)六月,武宗自称"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让有司铸印。正德七年(1512),武宗赐义子一百二十七人,皆姓朱;旋又增建豹房。

武宗更是毁京城中豹房西侧的鸣玉、积庆二坊(今厂桥、西四地区)民居,大肆营建"义子府",供江彬等人居住。江彬深恐钱宁害己,遂向武宗吹嘘边军如何英武善战,引诱武宗将边军与京军互调,借以自固。明朝祖制,边军、京军不许互调。因为如果边军弱,蒙古就会入侵;京军弱,边军就会成为祸患,这是为加强皇权着想的制度。武宗不顾大臣的激烈反对,打破祖制调边军入京,设东、西官厅,由江彬、许泰统帅。不仅如此,江彬更是鼓动武宗离开京城到西北游幸。这对于一向以雄武自居的武宗颇有吸引力,因为他一直梦想着能在广阔的草原上一展雄姿,开创不世之业。江彬还告诉他那里多美妇,自然更增加了武宗的兴致。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一行浩浩荡荡来到宣府,营建"镇国府"。并为自己更名朱寿,后来自己又加封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又为自己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就说他"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折叠长驻宣府
武宗画像
武宗画像
武宗非常喜欢宣府的镇国府,甚至称那里为"家里"。正德十三年(1518年)立春,武宗在宣府,照例要举行迎春仪式。以往的迎春仪式中,用竹木扎成架子,上面排放些吉祥图案,进献给皇帝,谓之"进春"。这一次,武宗亲自设计迎春仪式,花样百出。武宗命人准备了数十辆马车,上面满载妇女与和尚。行进之时,妇女手中的彩球就和和尚的光头相互撞击,彩球纷纷落下。这次迎春仪式,武宗始终兴高采烈,对自己的杰作甚感得意。

在江彬的鼓动下,武宗下令大肆修缮镇国府,并将豹房内珍宝、妇女运来,填充镇国府,似乎有常驻宣府的意思。武宗之所以有此打算,是与他尚武、想立边功密不可分的。宣府,是北边重要的军镇,也是抵御蒙古军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武宗在内心里仰慕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武功,盼望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立下赫赫军功。而且,在宣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再也不用听大臣们喋喋不休的劝谏。他下令大臣一律不许来宣府,只有豹房的亲随可以随时出入。

折叠应州大捷
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颜叩关来袭。朱厚照大为兴奋,火速回京布置亲征。其时距土木堡之变不到七十年,朝臣听到"亲征"二字不禁神经过敏。于是又是一轮的规劝、教训,甚至威胁,但朱厚照决不愿意放过这次实战机会,终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出战。作为惩罚,他不给任何一个文官随驾的荣幸。

双方大战几天,朱厚照亲临前线同敌人战斗,据说还亲手斩敌一人,不过也险象丛生,"乘舆几陷"。朱厚照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取得了杀敌十六名,己方伤五百六十三人、亡二十五人的战绩,这当然也算得上一次胜利,因为鞑靼军终于被打退了。[2]

折叠南巡作乐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四日,久怀异志、阴谋作乱的江西宁王朱宸濠杀死朝廷命官,率众起兵作乱。朱厚照找到借口,再次御驾亲征。为图个耳根清净,下旨"再言之,极刑"。群臣已经领教了皇帝的执拗,自己也精疲力竭,只好随他去了。

同年八月二十二日,朱厚照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按惯例出师是不能带内眷的,朱厚照和他宠爱的刘娘娘相约在潞河会面。刘娘娘相赠一簪,以为信物--如此看来,这皇帝老爷确实有点儿浪漫。孰料朱厚照纵马过卢沟桥时把簪子颠掉了,遂按兵不行,大索三日不得。如此领兵,简直是儿戏。

八月二十六日后,大军走到涿州,却传来了再坏不过的消息--南赣巡抚王阳明丝毫不懂得体察圣意,居然不等朝廷降旨就率军征讨,三下五去二就把不争气的宁王活捉。厚照闻报跌足不已。叛贼已平,还亲什么征呀?但朱厚照自有他的鬼聪明,他隐匿捷报,继续南行。军至临清,依约派中使去接刘娘娘,但刘美人不见信簪,辞谢说:"不见簪,不信,不敢赴。"武宗见美人心切,没有办法,便独自乘舸昼夜兼行,亲自迎接美人。

十二月一日,武宗抵达扬州府。第二天,武宗率领数人骑马在府城西打猎,从此,天天出去打猎。众臣进谏无效,便请刘美人出面,终于劝住了好玩成性的皇帝。十二月十八日,明武宗亲自前往妓院检阅各位妓女,一时花粉价格暴涨,妓女身价倍增。

这一闹足足八个多月。王阳明早在六个月前就把宁王押到了南京,苦求皇上受俘,朱厚照一概不准。最后王阳明终于福至心灵,重新报捷说所有功劳全是大将军朱寿先生的,靠他老人家的威德和方略,以及他身边的一干功臣,才能迅速平乱,自己亲冒矢石、大战鄱阳的事迹自然一字不提。这一本递进去,旋即准奏。

受俘之后,朱厚照总算勉强同意北返。走了一阵子,又突发奇想:要把宁王放回去再作乱,由自己亲手擒回。臣下闻之如五雷轰顶,劝谏的话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2]

折叠疾发而崩
回程路上,武宗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八月,经清江浦,武宗见水上风景优美,鱼翔浅底,顿起渔夫之兴,便自驾小船捕鱼玩耍。结果,提网时见鱼多,武宗大乐,尽力拖拉,使船体失去平衡,他本人也跌落水中。明武宗在北京长大,不懂游水,入水后手忙脚乱,一阵乱扑腾,亲侍们虽然把他救起,但水呛入肺,加之惶恐惊悸,身体便每况愈下了。也可能他是受惊之后,加上秋日着凉,引发了肺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武宗一行才回到北京。正月十四日,武宗仍旧强撑,在南郊主持大祀礼。行初献礼时,武宗皇帝下拜天地,忽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大礼不得不终止。三月,武宗已处于弥留状态,他对司礼监太监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言毕崩驾于豹房,时年三十一岁。[2]

折叠编辑本段为政举措
折叠政治
任用宰辅
内阁首辅刘健、一品大学士谢迁、内阁首辅李东阳、华盖殿大学士焦芳、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太保兼内阁首辅杨廷和、左副都御史刘宇、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曹元、光禄大夫兼太子少师梁储、刘忠、内阁首辅费宏、内阁首辅杨一清、靳贵、蒋冕、东阁大学士毛纪。

任用宠臣
钱宁、边将江彬。

任用太监
八虎:掌司礼监秉笔太监刘瑾、总神机营张永、提督西厂谷大用、提督东厂马永成、提督东厂丘聚、罗祥、总三千营魏彬、司礼监太监高凤。

御马太监张忠、太监吴经。

折叠军事
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还是特别强调虽然大臣不许前来,但奏章要一件也不许少地送到宣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武宗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在得知蒙古小王子部寇关来袭,武宗非常高兴,亲自布置,希望同小王子大战一场,即"应州之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明军一度被蒙古军分割包围。武宗见状亲自率领一军援救,才使得明军解围。双方大小百余战,期间武宗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最后,小王子自度难以取胜,引兵西去,明军取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史称"应州大捷"。想明英宗当年率20万大军却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了蒙古军的俘虏,而此次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四五万蒙古军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此后蒙古兵长时间内不敢内犯便是这次战斗的直接结果。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

关于应州之战,另有说法,《武宗实录》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存在很大争议)。"对于明武宗而言这不算是光彩的时刻。史官不敢明言武宗之虚,但是后人可以轻易推测真相。也可能为文言文中分数表示法,如"十六七"在文言文中指十分之六七。

折叠外交
正德帝喜好宗教灵异、怪力乱神。终日与来自西域、回回、蒙古、乌斯藏(西藏)、朝鲜半岛的异域法师、番僧相伴。

正德帝也学藏传佛教,精通佛教经典和梵语,史载"佛经、梵语无不通晓",更曾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宠信重用星吉班丹,罗竹班卓、喇嘛乩竹,三竹拾刺等藏僧,甚至自称为"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命礼部为之铸造金印,兼给浩命,并以皇帝和大庆法王的双重名义签署诏浩救令。

正德年间,葡属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多次派探险队与中国接触。正德帝曾亲自接见的皮莱资(ToméPires),是第一位得到中国皇帝接见的葡萄牙使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折叠总评
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2]

折叠史书评价
《明史》赞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折叠禁食猪肉
朱厚照因为自己生肖属猪,曾一度敕令全国禁食猪肉,但他自己仍食用猪肉,"内批仍用豕";旋即在大学士杨廷和的反对下,降敕废除。

折叠自封朱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来到宣府,并决定在这里营建镇国府。为什么称"镇国府"呢?原来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并为自己更名为朱寿,后来又加封自己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向朝廷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说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2]

折叠强抢民女
史载,武宗"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其侍臣知悉主子怪癖,竟助纣为虐,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到后来,武宗就连平民寡妇亦不放过,弄得"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2]

折叠欲将朕比晋惠乎
浙江钱塘发生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钱塘县令断定此人系自杀身亡,在上报刑部后,刑部认为案理不通,驳回重审。事后,杭州府重审后仍以自杀身亡上报,刑部再次驳回并报送大理寺,此案遂上达天听,进入皇帝的视野。朱厚照即正德皇帝,世人谓之荒唐暴戾,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此君了解案情后勃然大怒:"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于是严旨彻查杭州知府及钱塘县令,最终查明凶手乃钱塘县令妻侄也。

清朝时,皇子们如读书不认真,师傅往往训斥:"你想学朱厚照吗?!"诚然,正德皇帝的一生名声不佳,他贪杯、好色、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然此君虽荒唐但并不糊涂,他尚知不能做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因为晋惠帝的逻辑比他还要荒诞不经,就这点自知之明和自我警醒,他还是有的。[3]

折叠编辑本段亲属成员
折叠祖辈
祖父:明宪宗朱见深
嫡祖母:明宪宗王皇后,名王钟英,即慈圣康寿太皇太后
亲祖母:明宪宗后妃纪氏,即孝穆皇太后
折叠父母
父亲:明孝宗朱佑樘
母亲:明孝宗孝康敬皇后,即张皇后
折叠后妃
孝静毅皇后夏氏,上元人。正德元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明世宗入继大统,因为与夏皇后为叔嫂关系,故夏皇后不能当太后,但又要与世宗的陈皇后区别,因此上尊称曰庄肃皇后。
淑惠德妃吴氏
荣淑贤妃沈氏
妃王氏,见《胜朝彤史拾遗记·卷四》毛奇龄撰
刘美人,又称刘夫人,太原民刘良之女。
马氏,马昂妹。
王满堂,称王浣衣。
刘姬。
折叠兄弟
蔚悼王朱厚炜
堂弟:朱厚熜(继承人)
折叠编辑本段陵寝墓地
康陵
康陵

明武宗朱厚照死后葬于康陵。康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2.7万平方米。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楼内竖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4]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争议
根据清国人编纂的《明史》来看明武宗是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人们认为他荒淫暴戾,一生所建实无,所毁多有,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所行之事多荒诞不经,为世人所诟病。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对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明武宗天资聪颖,只要是和做皇帝无关的事儿,从斗鸡走狗、骑马射猎到吹拉弹唱,甚至于梵文、阿拉伯文,都一学就会。[5]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以下不同的看法。

后朝的污蔑
明武宗朱厚照在后世人眼中之所以是十足的坏人一个,只是因为继位为帝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以藩王入大统的堂弟明世宗。世宗对武宗既没好感,也没直接的血统关系,在此前提下,后朝贬抑前朝以凸显继位天子之圣明,实是理之当然。因此,明世宗在《明实录》的编撰中令史臣多录其恶,丝毫不"为尊者讳",甚或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把"八虎"及江彬等鱼肉乡里之行径,一古脑都写在武宗账上,使得武宗皇帝之荒唐天下人皆知。[5]

史书记载冲突
即使是史书所录,也常常矛盾百出,互相抵牾,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武宗,尚需后世读者、史家仔细辨别。例如,《武宗实录》正德十四年载,刑部主事汪金上疏谏武宗饮酒过量,疏后附有史臣的一段话:"上嗜饮,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权乱政,又常预备瓶罂,当其既醉而醒,又每以进。或未温,也辄冷饮之,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从这记录来看明武宗简直是个酒徒、醉汉。

同是《明实录》,讲到不久后武宗巡视西北边,沿途行军时的情景说:"自宣府抵西陲,往返数千里,上乘马,腰弓矢,冲风雪,备历险厄,有司具辇以随,也不御。阉寺从者多病惫弗支,而上不以为劳也。"

既然是终日受到群小摆布、只知沉湎于酒的愚人,怎么又成了一个孔武有力、冲锋陷阵的英雄皇帝,自相矛盾。[5]

处理国事
武宗虽然不入大内,但是仍时常上朝听政,批答奏章,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不愿上朝时,就通过司礼监传达自己的圣旨,命内阁执行。即使他远在宣府的时候,虽说大臣不许前来,但还是特别强调,奏章要一件不少地送到宣府。所以说,武宗虽是荒唐,但在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5]

天资聪颖
武宗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这些都是正德年间大事。而且,他在位时臣下仍有不少贤才,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帝王治下总体上仍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正德十二年,武宗率五六万人抗击蒙古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与英宗率五十万大军而被俘,不可同日而语。此后蒙古军长时间内不敢犯边,便是这次战斗成果的直接证明。而且在这场战斗中,武宗亲自部署,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也成为武宗一生中最为光彩的时刻。[5]

后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武宗,却很难看到一个完整的武宗。其实,明代自英宗以来,国势渐弱,如果武宗能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完全有可能做一代明君而成为中兴之主,功垂史册;但他恣意妄为的行径却为后人所訾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0: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孔子被誉为文宣皇帝?
zhang8191浏览15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sdkdsk
推荐于 2017.11.26
满意答案
   孔子被称为王是从唐朝开始的。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追问: 文宣王我知道,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被称为文宣皇帝,皇帝二字是否有不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孔子被誉为文宣皇帝?
zhang8191浏览157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lsdkdsk
推荐于 2017.11.26
满意答案
   孔子被称为王是从唐朝开始的。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诔文说:“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古人认为“尼父”是给孔子的谥号。其实这只是对孔子的敬称,并非谥号。父,同“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古人认为“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静帝宇文衍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先圣”都是尊称。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称孔子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师”,“太师”为官位。
  武周天绶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为“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这儿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称“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至圣”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马迁首先以此称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赞》说:“……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玄圣”、“至圣”、“大成”都是对孔子的赞辞。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熜厘定祀典,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取消谥号、封号。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称“至圣先师”。
  自此以后,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谥号未再更动。到了民国年间,一切封谥号皆废置不用了。“谥号”是根据死者的生前事迹参照《谥法》追加的,它只适用于帝王、显宦和卓行德懿的人。追加给孔子的谥号,据《谥法》说,“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都是《谥法》中最高的赞誉之词。
追问: 文宣王我知道,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被称为文宣皇帝,皇帝二字是否有不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0: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三参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五十三参,又比喻虚心求教,不辞辛苦。《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五十三参

典故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


释义
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

参德云比丘
又称功德云比丘

目录
1典故
2释义
折叠编辑本段典故
《华严经》〈入法界品〉末会中,善财童子曾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依〈入法界品〉所载,善财遍历一百一十城,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此处称之为'五十三参',主因系善财曾两度听闻文殊菩萨说法,又于同一时间、地点请教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同一法门,故一般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此外,旧译《华严经》中,原先所列善知识仅四十六位,即缺天主光天女(第四十三位)以下九人,直到唐代,法藏等奉敕与日照三藏所传梵本相对校,才加以补足;智俨《华严孔目章》卷四仅列四十六位善知识,即依据补译前的经典所述。

折叠编辑本段释义
《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如明·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

折叠参德云比丘
折叠参海云比丘
(梵 Sāgara-megha),善财至海门国,参诣海云比丘,海云为其解说"诸佛菩萨行光明普眼法门"。

折叠参善住比丘
(梵 Supratişthita),善财至楞伽道边海岸聚落,参诣善住比丘,善住即为其解说"普速疾供养诸佛成就众生无碍解脱法门"。

折叠参弥伽大士
(梵 Megha-dramida,又称弥伽良医),善财至达里鼻茶国自在城,参诣弥伽大士,弥伽为其解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折叠参解脱长者
(梵 Vimuktika-shreşthin),善财渐次游行十二年,至住林城,参诣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如来无碍庄严解脱法门"。

折叠参海幢比丘
(梵 Sāgara-dhvaja),善财至阎浮提畔利伽罗国,参诣海幢比丘,海幢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三昧光明"。

折叠参休舍优婆夷
(梵 Ashā),善财至海潮处普庄严国,参诣休舍优婆夷,休舍优婆夷为其解说"离忧安稳幢解脱法门"。

参毗目瞿沙仙人

(梵 Bhīşmottara-nirghoşa,又称毗目多罗仙人),善财至那罗素国,参诣毗目瞿沙仙人,仙人为其解说"菩萨无胜幢解脱"。

参胜热婆罗门

(梵 Jayoşmāya,又称方便命婆罗门),善财至伊沙那聚落,参诣胜热婆罗门。胜热平素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善财承其教,于登刀山、投火聚时,证得菩萨善住三昧及菩萨寂静乐神通三昧。

折叠参慈行童女
(梵 Maitreyanī,又称弥多罗尼童女),善财至狮子奋迅城,参诣慈行童女,慈行为其解说"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

(十一) 参善见比丘

(梵 Su-darshana,又称善现比丘),善财至三眼国,参诣善见比丘,善见为其解说"菩萨随顺灯解脱法门"。

(十二) 参自在主童子

(梵 Indriyeshvara,又称释天主童子),善财至名闻国河渚中,参诣自在主童子,自在主为其解说"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门"。

(十三) 参具足优婆夷

(梵 Prabhūtā,又称自在优婆夷),善财至海住大城,参诣具足优婆夷,具足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四) 参明智居士

(梵 Vidvan,又称甘露顶长者),善财至大兴城,参诣明智居士,明智为其解说"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法门"。

(十五) 参法宝髻长者

(梵 Ratna-cūda,又称法宝周罗长者),善财至狮子大城,参诣法宝髻长者,法宝髻为其解说"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法门"。

(十六) 参普眼长者

(梵 Samanta-netra,又称普眼妙香长者),善财至藤根国普门城,参诣普眼长者,普眼为其解说"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十七) 参无厌足王

(梵 Anala,又称满足王),善财至多罗幢城,参诣无厌足王,无厌足王为其解说"菩萨如幻解脱"。

(十八) 参大光王

(梵 Mahāprabha),善财至妙光城,参诣大光王,大光王为其解说"菩萨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法门"。

(十九) 参不动优婆夷

(梵 Acalā),善财至安住国,参诣不动优婆夷,不动为其解说"求一切法无厌足三昧光明"。

(二十) 参遍行外道

(梵 Sarvagāmin,又称随顺一切众生外道),善财至都萨罗城,参诣遍行外道,遍行外道为其解说"至一切处菩萨行"。

(二一) 参鬻香长者

(梵 Utpalabhūti,又称青莲华香长者、优钵罗华香长者),善财至广大国,参诣鬻香长者,鬻香为其解说"调和一切香法"。

(二二) 参婆施罗船师

(梵 Vairocana,又称自在海师),善财至楼阁大城,参诣婆施罗船师,婆施罗为其解说"大悲幢行"。

(二三) 参无上胜长者

(梵 Jayottama),善财至可乐城,参诣无上胜长者,无上胜为其解说"至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

(二四) 参狮子频申比丘尼

(梵 Simha-vijrimbhitā,又称狮子奋迅比丘尼),善财至输那国迦陵迦林城,参诣狮子频申比丘尼,比丘尼为其解说"成就一切智解脱"。

(二五) 参婆须蜜多女

(梵 Vasumitrā,又称婆须弥多女),善财至险难国宝庄严城,参诣婆须蜜多女,婆须蜜多为其解说"菩萨离贪际解脱"。

(二六) 参鞞瑟胝罗居士

(梵 Veşthila,又称安住长者),善财至善度城,参诣鞞瑟胝罗居士,鞞瑟胝罗为其解说"菩萨所得不般涅盘际解脱"。

(二七) 参观自在菩萨

(梵 Avalokiteshvara,又称观世音菩萨),善财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自在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

(二八) 参正趣菩萨

(梵 Ananyagāmin),善财于观自在菩萨处参诣正趣菩萨,正趣为其解说"菩萨普疾行解脱"。

(二九) 参大天神

(梵 Mahādeva),善财至墯罗钵底城,参诣大天神,大天神为其解说"菩萨云网解脱"。

(三十) 参安住地神

(梵 Sthāvarā),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安住地神,安住为其解说"不可坏智慧藏法门"。

(三一) 参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梵 Vasantī,又称婆娑陀夜天、婆珊那演底主夜神),善财至摩竭提国迦毗罗城,参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菩萨破一切众生暗法光明解脱法门"。

(三二) 参普德净光主夜神

(梵 Samanta-gambhīrashrī-vimala-prabhā,又称甚深妙德离垢光明夜天),善财至摩竭提国菩提场,参诣普德净光主夜神,普德净光为其解说"菩萨寂静禅定乐普游步解脱法门"。

(三三) 参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

(梵 Pramudita-nayana-jagad-virocanā,又称喜目观察众生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右边参诣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喜目为其解说"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法门"。

(三四) 参普救众生妙德夜神

(梵 Samanta-sattva-trānojah-shrī,又称妙德救护众生夜天),善财于会中参诣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普现一切世间调伏众生解脱法门"。

(三五) 参寂静音海主夜神

(梵 Prashānta-ruta-sāgaravatī,又称寂静音夜天),善财参诣寂静音海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法门"。

(三六) 参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

(梵 Sarva-nagara-rakşā-sambhava-tejah-shrī,又称妙德守护诸城夜天),善财于菩提场如来会中参诣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甚深自在妙音解脱法门"。

(三七) 参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

(梵 Sarva-vrikşa-praphullana-sukha-samvāsā,又称开敷树华夜天),善财参诣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主夜神为其解说"出生广大光明解脱法门"。

(三八) 参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

(梵 Sarva-jagad-rakşī-pranidhāna-vīrya-prabhā,又称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夜天),善财参诣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夜神为其解说"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法门"。

(三九) 参妙德圆满神

(梵 Sutejo-mandnalarati-shrī,又称妙德圆满天),善财至岚毗尼园,参诣妙德圆满神,妙德为其解说"菩萨于无量劫遍一切处示现受生自在解脱法门"。

(四十) 参释迦瞿波女

(梵 Gopā,又称瞿夷女),善财至迦毗罗城,参诣释迦瞿波女,瞿波女为其解说"观察菩萨三昧海解脱法门"。

(四十一) 参摩耶夫人

(梵 Māyā),善财于大宝莲华座上参诣摩耶夫人,摩耶为其解说"菩萨大愿智幻解脱法门"。

(四十二) 参王女天主光

(梵 Surendrābhā,又称天主光童女、正念光童女),善财往天宫参诣王女天主光,王女为其解说"无碍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三) 参遍友童子师

(梵 Vishvā-mitra,又称遍友童子),善财从天宫下,至迦毗罗城,参诣遍友童子师,别无指示,但言可参善知众艺童子。

(四十四) 参善知众艺童子

(梵 Śilpābhijna),善财参诣善知众艺童子,童子为其解说"四十二字母法门"。

(四十五) 参贤胜优婆夷

(梵 Bhadrottamā),善财至摩竭提国婆怛那城,参诣贤胜优婆夷,贤胜为其解说"无依处道场解脱法门"。

(四十六) 参坚固解脱长者

(梵 Muktā-sāra,又称坚固长者),善财至沃田城,参诣坚固解脱长者,长者为其解说"无著念清净庄严解脱"。

(四十七) 参妙月长者

(梵 Sucandra),善财参诣妙月长者,妙月为其解说"净智光明解脱法门"。

(四十八) 参无胜军长者

(梵 Ajita-sena),善财至出生城,参诣无胜军长者,长者为其解说"菩萨无尽相解脱"。

(四十九) 参最寂静婆罗门

(梵 Śiva-rāgra,又称尸毗最胜婆罗门),善财至城南法聚落,参诣最寂静婆罗门,最寂静为其解说"菩萨诚愿语解脱"。

(五十) 参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

(梵 Śrī-sambhava, Śrī-matī),善财至妙意华门城,参诣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二人为其解说"菩萨幻住解脱"。

(五十一) 参弥勒菩萨

(梵 Maitreya),善财至海岸国大庄严园中,于毗卢遮那庄严藏楼阁前参诣弥勒菩萨,弥勒为其解说种种法要,复开楼阁门,命善财入内。此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善财于此闻不可思议微妙法音,即得无量诸总持门,住菩萨不可思议自在解脱,弥勒复令其参文殊师利菩萨。

(五十二) 参文殊师利菩萨

(梵 Manjushrī),善财至普门国苏摩那城时,文殊师利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为其解说妙法,令得成就阿僧只法门,具足无量大光明,复令入普贤行道场,于是善财渴仰欲参普贤菩萨。

(五十三)参普贤菩萨

(梵 Samantabhadra),善财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众会之中,见普贤菩萨坐宝莲花狮子之座,身上诸毛孔出光明云,普贤菩萨即伸右手摩触其顶,为其解说诸法,善财即得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2万

帖子

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173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5 2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破惊石系列之一=====神瑛为谁侍?【大光明普照菩萨+朱慈炤】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39315&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p0797佛地经论一卷七页云: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者:谓大宫殿、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或大宫殿、其体周遍无边界故;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由此二句、显佛净土显色圆满。

分类:法相辞典

放大光明

【放大光明】p0797瑜伽三十七卷六页云:放大光明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茶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

分类:法相辞典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分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大光明王发心因缘

【大光明王发心因缘】(本生)贤愚经大光明始发无上心缘品说,大光明王自外国得白象,付之象师,使其调养。不久象能调从。象师以白于王。王乃驾象出游。象气猛壮,见牝象,奔驰至深林,王因伤身垂死。以责象师。象师言我唯能调身。不能调心。唯有佛能调心。王闻之。踊跃发大菩提心。

分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大光明王

【大光明王】(本生)释迦如来于过去为阎浮提之国王。称为大光明。

分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大光明佛

【大光明佛】(佛名)马鸣菩萨之本地也。释摩诃衍论一曰:‘马鸣菩萨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

分类: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大光明藏

【大光明藏】凡三卷。全称传灯大光明藏。南宋宝昙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本书系自景德传灯录等书中,抄录传灯诸祖悟法之机缘并加评语。内容包括七佛、西竺二十八祖、震旦诸祖及马祖、黄檗等大师及其法嗣,计收录一九○人。度宗咸淳元年(1265)刊行。其注释书有桂洲道伦所撰大光明藏事苑一卷、此山玄渊所撰大光明藏

分类:佛学大词典

大光明王

【大光明王】大光明,梵名Maha^-prabha^sa,音译摩诃波罗婆修。释尊于因位修菩萨行时之王名。据贤愚经卷三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载,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阎浮提有大王,名大光明,聪明勇慧,王相具足。时有一边国之王,献二象子,王大悦,延请象师散阇调教,教成,王乘之出城,象见群象在莲华池,而奔逐之

分类:佛学大词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12-8 05:56 , Processed in 0.0648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