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6: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原文赏析及翻译
古诗文 发布于 2020-08-19 07:33:38 分类:诗词名句 阅读(962)
古诗原文

出自魏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bsp;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译文翻译

隐居茅舍掩行迹,远与尘世相隔绝。

无人知晓来眷顾,白天柴门常关闭。

年终寒风正凄冷,天空阴暗整日雪。

侧耳倾听无声响,放眼户外已皎洁。

劲峭寒气侵襟袖,粗茶淡饭常空设。

房中空荡显凄凉,竟无一事可欢悦。

千年古书皆阅览,时时读见古义烈。

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穷为气节。

坦途大道若不走,隐居躬耕岂算拙?

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谁识别!

注释解释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癸卯,天干地支之一。从弟: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其生平事迹不详,据陶渊明的《祭从弟敬远文》可知,其人逝世于义熙七年(411年),年纪不过三十刚出头(“年甫过立”)。他比陶渊明大约要小十五六岁。

寝迹:埋没行踪,指隐居。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的居室。

邈(iǎ):远。世:指世俗,官场。绝:断绝往来。

顾盼:犹言看顾、眷顾。莫:没有人。

荆扉(fēi):用荆条编成的柴门。

翳翳(yì):阴暗的样子。经日雪:下了一整天的雪。

倾耳:侧耳细听的样子。无希声:没有一点声音。希:少。《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河上公注:“无声曰希。”

皓(hà)已洁:已皓洁。副词“已”插入两个形容词之间,是一种修辞方式。皓:白,明。

劲气:猛烈的寒气。

“箪(dā)瓢”句:意思是说,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子也很难得,()箪瓢常空,无食可陈于面前。箪瓢:即箪食瓢饮。箪:竹编的盛饭容器。瓢:剖开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回:指孔子生颜回。谢:辞绝。屡:经常。设:陈设。

萧索:萧条,冷落。空宇:空荡荡的房屋。形容一无所有。

了无:一点也没有。可悦:可以使人高兴的事情。

遗烈:指古代正直、刚毅、有高尚节操的贤士。

谬(iù):误,谦辞。固穷节:固守穷困的气节。《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平津:平坦的大道,喻仕途。津:本义为渡口,这里指道路。苟:如果。由:沿看,遵循。

栖迟:游息,指隐居。《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讵(jù):岂。

一言外:一言之外。一言:指上面四句话。外:意思是除四句话外还有很多的未尽之意。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别:识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当时陶渊明三十九岁。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忧归家。这首诗即丁忧家居时之作。

诗文赏析

搜索即可回访本站
陶渊明不是对于世事无所动心的人,但处在当时东晋统治阶级自相争夺严重的险恶环境中,他只能强作忘情,自求解脱。解脱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穷之节,融道家的居高观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没是非。

“寝迹”四句,写自己隐居家中,销声匿迹,与世隔绝,四顾没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荆扉”长闭。“寝迹衡门”,并不是渊明本怀消极,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与世绝”,实际是“绝”不了的;“邈”更难说,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寻阳。复杂的情怀,坚苦的节操,“莫谁知”倒是真的,就诗篇来说,只把敬远除外。这四句转折颇多。起四句叙事,接下去四句写景。景有“凄凄”之风,“翳翳”之雪。“凄凄”来自“岁暮”,“翳翳”由于“经日”,轻淡中字字贴实。四句中由风引起雪,写雪是重点,故风只一句,雪有三句。“倾耳”二句,千古传诵。其妙处在轻淡之至,不但全无雕刻之迹,并且也无雕刻之意,落笔自然而兴象精微,声色俱到而痕迹全消,不见“工”之“工”,较后人一意铺张和雕刻,能以少许胜多许。“劲气”四句,紧承风雪叙事:写寒气侵衣,饮食不足,屋宇空洞萧条,没有什么可娱悦的。一“劲”字备见凛冽之状;“谢屡设”三字,以婉曲诙谐之笔写穷困,尤饶达观情趣;“了无”撇扫之词,承上启下。“历览”八句,议论作结:屋内外一片严寒(暗包政治气候),事无“可悦”,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读“千载书”,习古代高人志士的“遗烈”;“遗烈”两字,偶露激情。“高操”两句,又出以诙谐,掩抑激情。有人说这是讽刺当时受桓玄下诏褒扬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实际上还包含作者不愿为司马氏与桓氏的争夺而去殉“臣节”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为。“固穷”自守,本无以此鸣高之意,故自嘲此节为“谬得”。诙谐中表现了坚贞与超脱的结合,正是前面说的对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与结合:是非不昧,节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进的“平津”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门”,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说“高”,又说“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写到赠诗敬远的事,说“寄意”于“言外”,只有敬远能辨别此心“契合”之道,归结诗题,又露感慨。黄文焕《陶诗析义》说这八句,转折变化,如“层波迭浪”,庶几近之;但更应该说这“层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现为一片宁静的涟漪。

孔子说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事实上固守其穷决非易事。陶渊明在诗中坦率地说自己是“谬得固穷节”,论者或以为这是他的谦辞,其实这一句诗表明他本来并不想走这样一条路,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在陶渊明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在官场里不断运作和升迁,那是阳关大道(“平津”);另一条是退守田园,栖迟于衡门之下,这是独木小桥。陶渊明说,既然前一条路走不成,那么只好走后一条,这也不算是“拙”。话是这么说,却总是有点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味道,有自安慰的意思。这时的陶渊明认为固守其穷乃是“拙”,算不得“高操”。可知他本心深处并不打算“拙”,只是实逼此处、无可奈何罢了;这与他后来下决心“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心情是两样的。

这首诗绝大部分诗句意思都相当明确,只有结穴处“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两句颇有玄言的色彩。这里的“一言”,或谓指“固穷”,或谓指“栖迟讵为拙”,恐怕都不大合适,既然是“一言”,应当只能是指出上句之末的那个“拙”字——否则就不止“一言”了。

“拙”字在陶诗中出现过多次。陶渊明后来往往在褒义上使用此字。在此诗中,“栖迟讵为拙”这一句是为“栖迟”亦即隐居辩护的,他说这样活着还不能说是“拙”,这里“拙”字明显是贬义的。当然,陶渊明立即又说,“拙”字在它的一般义之外还有言外之意,这就含有要替“拙”字推陈出新的意思了。诗中末句忽然发问道:谁能够对此作出分析研究呢?他大约是寄希望于他的从弟陶敬远罢,但也没有明言,此时诗人自己陷入了深沉的反思。前人论陶渊明此诗往往一味称道其高尚,而无视其情感上的矛盾纠葛,尚未可称为知言。

此诗前半叙事、写景,后半议论,俱以情渗透其中。尽管事写得很简洁,景写得传神入化,议论很多;但终以情为主,而情偏没有直接表露。把悲愤沉痛和坚强,变成闲淡乐观和诙谐,把层波迭浪变为定流清水,陶诗的意境,自然达到了极顶的深厚和醇美。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作者介绍
陶渊明: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7: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陶渊明何以忽仕忽隐
作者:顾农  时间:2020/6/26 14:39: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13

  一
  陶渊明曾经断断续续当过五六次官,四十一岁时彻底归隐;此前每两次出仕之间,他总就回了老家,这些时段其实也可以说是隐居,然后又再度出山。直到去世前不久,还有可能东山再起,没有来得及实行。像他这样忽仕忽隐、交替进行的知名之士是不多见的。
  孔子的学生们出仕和隐居的都有。冉有和子路都曾仕于季康子(季氏、季孙),有些事情做得令老师不满,孔子就严肃地批评他们,见于《论语??季氏》之《季氏将伐颛臾》章;他最欣赏的高足颜回没有出去当过官,原因一则是他安贫乐道,二则死得太早,未及出山就去世了。而在《庄子??让王》里,有一段孔子与颜回的对话: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这些对话大约乃是庄周的学生们创作出来的,不能视为信史,只可以作为了解庄子师徒之思想的资料。按这里的意思,一个人只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有基本的保障,那就根本不必当什么官,不必去争取什么世俗所重的社会地位。《让王》在《庄子》杂篇,当出于庄门后学之手,庄子本人也是不肯当官的,但他并不强调个人生活要有保障这一点,却说即使穷困潦倒也无所谓——虽然他也当过一阵子漆园吏。追随他的青年人,则对不动产的土地有较高的期望,换言之,就是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是要比较高一点了。
  陶渊明大约属于庄门后学那种类型,他反复出仕正是为了能够实现优哉游哉的隐逸生活而寻求必要的经济基础。
  陶渊明非常强调物质生活要有保障,他有几句著名的诗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旱?]稻》)要保障物质生活,就得亲自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外出当官(“代耕”),这两条路都可以走。前者相当辛苦,但比较自由;后者不费多少体力,但官场中有种种规则潜规则,总是不那么自由。较好的收入和充分的自由这两条陶渊明都想要,而难以得兼,于是他就忽仕忽隐,画了一个又一个圆圈。(详见顾农《陶渊明怪圈》,《文汇报》2018年7月13日《文汇学人》第6-8版)
  后来陶渊明在诗文中对于自己的一再退而复出、很像是官瘾反复发作似的,表示十分惭愧,说自己是实在比不上汉朝的那位张挚(长公)——其人当过一段时间的官,后来果断地“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史记??张释之列传》)。张长公的出仕是一次性的,而自己却不免多有折腾。陶渊明称颂张挚说:“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又说“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饮酒》其十二)
  多仕不如一仕,按这样的逻辑,根本不出仕,一直杜门不出、躬耕求道,水平就更高了。
  二
  陶渊明的先辈,几代人都是当官的:其高祖陶丹是三国时孙吴的扬武将军;曾祖陶侃乃文武全才,在两晋之交功勋卓著,封长沙公,官至东晋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亲也当到太守这一级别的官,但到他这一代,官运已经不大亨通了,陶渊明在诗里说过,其父“寄迹风云,冥兹愠喜”(《命子》),前一句说他曾入仕途,后一句用《论语??公冶长》的语典:“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看来他当官已经断断续续,虽然乃是不得已而然,抽象地看,倒也有点陶渊明忽仕忽隐的意思了。
  寻阳陶家也有一直隐居的长辈和同辈。他有一位本家叔叔(陶侃之孙)陶淡,“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后州举秀才,逃入深山,不知所终。(详见《晋书??隐逸传》)
  陶渊明的从弟陶敬远,因为父亲死得太早,是在渊明家长大的,其人终身未仕,可惜英年早逝。陶渊明在祭文称颂他说:“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人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少思寡欲”),根本不理世俗常见的官本位思想(“情不依世”),一味心安理得地在故乡种地过日子。笔者在一篇旧文中谈到陶敬远,说“草根之中自有高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不过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他们的水平未必就高于那些无名的草根人物。”这样的草根高人正是促进陶渊明彻底归隐的榜样。
  《晋书??隐逸传》中还记载过江州隐士寻阳翟汤、翟庄父子及其后代,几代人皆坚辞辟命,隐居不仕。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即出自寻阳翟氏。
  寻阳翟氏中翟汤知名度最高,他曾多次谢绝征辟:
  司徒王导辟,不就,隐于县界南山……咸康中,征西大将军庾亮上疏荐之,成帝征为国子博士,汤不起。建元初,安西将军庾翼北征石季龙,大发僮客以充戎役,敕有司特蠲汤所调。汤悉推仆委之乡吏,吏奉旨一无所受。汤依所调限,放免其仆,使令编户为百姓。康帝复以散骑常侍征汤,固辞老疾,不至。年七十三,卒于家。
  看来翟汤颇有田产和奴仆,生活没有任何问题。陶渊明家也曾经有过僮仆,但为数甚少(僮客、仆皆指农奴,参见顾农《陶渊明的“僮仆”》,《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整个经济状况同翟汤无法相比,他的多次出仕,动机均在增加收入。如果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他对当官很可能就没有多少兴趣。
  翟汤虽多出仕的机会,却凭借比较富裕的家境而隐居;陶敬远则大约不够出仕的条件,只能在家躬耕。比较穷,又有条件出仕而宁可隐居,此乃陶渊明的高明之处。但本家和亲戚中多有隐逸的高人,也构成了陶渊明这一归隐之大树的土壤和环境。
  三
  家族背景让我们明白陶渊明对出仕无甚兴趣自有其基因;而从经济问题入手,则可以比较切实地解释陶渊明何以忽仕忽隐: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让他们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如果无须当官而生活已经没有问题,那还去折腾什么!
  其实早在颜延之的《陶征士诔》里就已经谈到过这一点,他当然是用典故来表达此意,这就是诔文中的“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二句。田生的高论见于《韩诗外传》卷七第一章:
  齐宣王谓田过曰:“吾闻儒者丧亲三年,丧君三年,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殆不如父重。”宣王忿然,曰:“曷为士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无以尊显处吾亲。受之于君,致之于亲。凡事君,以为亲也。”
  陶渊明的出仕,也正是为了提高家人的生活水平。如果家庭困难可以通过其他途经解决,例如只靠他自家田庄的收入已经可以,那么他可以不仕,或尽快退出官场。
  毛子指毛义,《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载:
  中兴,庐江毛义少节,家贫,以孝行称,南阳人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奉者,志尚士也,心贱之,自恨来,固辞而去。及义母死,去官行服。数辟公府,为县令,进退必以礼。后举贤良,公车征,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
  毛义并不喜欢当官,亲老家贫,不得已而为之,一旦可以不干了,就告别官场而去。颜延之用田生、毛子两个典故来解释陶渊明的出仕,应当说是很中肯的。以“亲老家贫”为出仕的原因,其源甚古,《韩诗外传》卷一第一章说:“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其第十七章及卷七第七章皆载其后半的一句,说是曾子的言论——而关于陶渊明的几份传记,也一再说起他的出仕是出于经济原因,其中最早是沈约《宋书??隐逸传》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此后萧统《陶渊明传》《晋书??隐逸传》《南史??隐逸传》也都有这样两句话。
  陶渊明本人提起自己出仕的原因则说是——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其十
  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
  如果一向“不堪吏职”的陶渊明像同乡的阔人翟汤那样拥有丰厚的家底,他虽有出仕的条件也完全可以不必出仕;而如果他没有条件出仕,则又根本无从考虑进入官场一事。这样看来,陶渊明的一生之所以像一个怪圈,是在他的品性、性格与处境之合力的推动下形成的。一味称颂其道德高尚,并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隐士诗人陶渊明。经济是基础啊。
  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往返多次,用一种传统的眼光看去,也可以说是他的高明之处。汉儒有云:“朝廷之士为禄,故入而不能出;山林之士为名,故往而不能返。入而亦能出,往而亦能返,通移有常,圣也。”(《韩诗外传》卷五第三十三章)山林之士固然有为名者,更多的是为自由,陶渊明且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俸禄与“自然”在他恰如鱼与熊掌,颇欲兼得,因为很难做到,只好遂舍鱼而取熊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17: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琅玡
[ 明 ] 黄廷用
原文
鸟道萦回岩岫合,人从天上览神州。六朝江树犹蒙日,万顷田禾蚤报秋。

山色半归云洞湿,泉声长绕月溪流。于今帝子曾巡御,不似琅玡汗漫游。

作者介绍

黄廷用
(1500—1566)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号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检讨,历司经局洗马兼翰林侍讲,以言官论,出为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论罢归。倭寇陷莆田,被俘,历五月乃得归。有《少村漫稿》。
查看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2 20: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首页
登录
红楼梦第31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曹雪芹到底什么意思?
少读红楼
2020-09-15 22:11
宝玉心底虽然只有林妹妹,但眼中不乏对其他姐妹的怜惜和倾慕,即所谓的“情不情”。整部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入世和离世的经历为叙述主线,其中又以宝玉的爱情为主线的中心。可以说贾宝玉不同阶段的“情”对应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如果将贾宝玉的爱情分为初恋、热恋、成亲、悼念四个阶段。毫无疑问,林黛玉是贾宝玉初恋和热恋的对象,二者也是心意上想通、灵魂上共鸣的知己。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姻关系目前也被普遍承认。
那么在贾府被抄家之后,落魄时的贾宝玉是否还和薛宝钗在一起呢,又或者另有他人?行文至此,已近结尾,贾宝玉即将醒悟和离尘,此时贾宝玉和谁在一起,是很值得深究的。
有读者根据第三十一回标题中的“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推测贾宝玉晚年是和史湘云在一起生活的,并据此进一步地推测史湘云就是脂砚斋的原型。因为贾宝玉曾在清虚观得到一枚金麒麟,而史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且这金麒麟正好一公一母,那么“双星”指代宝玉和湘云也就说得过去,“白首双星”也就是说二人皓首相依,相维始终。
这种观点看似讲得通,也符合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特点。但如果细细推敲,此观点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或许是别的意思。

一、为什么不会是伏宝、湘二人
正如上文所述,贾宝玉是全书的核心人物,《红楼梦》中所写的情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宝玉都是纽带,他的爱情更是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从情节构思、人物设定到叙事手法、表现形式,无不精心设计。
仅看前八十回,宝玉和湘云之间更多停留在在两小无猜的兄妹之情,比如在第三十一回,湘云拾到金麒麟送还给宝玉,文中未曾出现任何涉及两人情愫和爱情的暗笔,甚至后面二人还因为对待仕途经济学问的态度不同而闹得不愉快。
后来芦雪庵宝、湘二人烤鹿肉,也只是着重体现二人兴趣相投,天真活泼。纵观前八十回,二人间关系仅止步于此,并无多余笔触来递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因此,基于前八十回的文本内容,并不能直观得出宝玉和湘云将会白首相依这一结局。
此外,《红楼梦》虽然伏笔众多,常常出其不意如平原突起高峰,但还是遵循一定的逻辑和规范的,通过对全书一百二十个标题的研究可知,标题往往只是对该章节内容的概括,由于受到字数限制和对仗要求,故很难在梗概的基础上再蕴含其他信息,所以预示人物结局和命运的线索往往藏于判词、判曲和具体的文本当中。
再看第三十一回的标题“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注意这里的“千金”和“白首”都是形容词,“伏”是照应的意思。标题的前半部分很直观,就是写晴雯撕宝玉的扇子,遂心情转好,千金一笑,并无特别暗示之处。所以从写作逻辑上说,后半部分应该也是对中文内容的直接概括,即:因为一对金麒麟而呼应了一对白头发的人。
如果这对白头发的人是指暮年的宝玉和湘云,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全书其他标题和该标题的前半部分都在紧扣文本,而单单该标题的后半部分却埋下了一个天大的伏笔——揭示了宝玉爱情的结局,而且是明显的直陈。宝玉的爱情结局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期待,即便是在判词判曲中都未能完全阐释清楚,在这里却突兀地“剧透”。奇哉!怪哉!

二、“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第一种解释
如果这一对白头发的老人不是指晚年的宝玉和湘云,那么又会是指代谁呢?根据第三十一回前后来看,这“双星”极有可能指代贾母和张道士。在第二十九回提到“张道士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所以张道士应该和贾母年龄相仿,高龄白首便不足为奇。
也是在第二十九回,在张道士捧来的一盘贺物中,贾宝玉一件一件地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后来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
笔者在前面提到,标题往往只是简单地概括文本内容。正是因为张道士捧来了金麒麟,贾母挑起了金麒麟,后来贾宝玉留下了金麒麟,才有了后来的宝玉不慎遗失麒麟,湘云捡到送还的情节。两个回目相隔一个章节,前后照应,也就符合“因为一对金麒麟而呼应了一对白头发的人”的意思。
此外,笔者愚以为第三十一章节并不算一个重要的章节(从此回目脂批数量极少也可以看出),该章节的作用大概有两点:第一、体现了作者对晴雯的喜爱;第二、点出金麒麟这一物件,引出下一章的宝黛情。
真正重要的却是在第三十二章节,宝玉因对仕途经济学问的看法不同而恼了湘云,同时肯定了黛玉与他心意相通,窗外偷听的黛玉遂感其情,行文至此此章节,宝黛互相认同,互视知己,二人的爱情已经渐进成熟。

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第二种解释
除了上述说法外,此标题还有另外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即伏湘云和卫若兰两人。根据的是第三十一回最后的评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遍查全书,只有在第十四回的正文中,有一个叫“卫若兰”的人。结合正文和批语,后来因麒麟与湘云有姻缘关系的当是这位卫若兰。
至于金麒麟是如何到卫若兰之手,卫若兰又怎么与湘云结识、成亲,此二人结局如何,相关内容应出现在原稿后数十回中,通行本后四十回对此并没有过多阐述。
不过,此说法虽然较宝湘说更为合理,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根据评语或许可得“因麒麟伏湘云、若兰”,但二人却并不符合“白首双星”这一条件。
湘云的判词里提到“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意为湘云后来配得才貌仙郎,只是好景不长,夫妻生活短暂。湘江和楚云,暗含了湘云的名字,而飞逝则表示了她结局的不幸。判曲末尾也提到“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可见湘云是没有好结局的,她和卫若兰虽为良配,却不能长久,美好转瞬消逝,故也就谈不上“白首”。

四、为何要写一对金麒麟?
关于金麒麟这一设定,的确容易让人产生遐想,毕竟《红楼梦》伏笔繁多。出现一对金麒麟,不太可能只做浅显的描写,而无特殊作用。它的出现一定有过作者的思考,也将推进主线情节。主要有两部分作用:
首先,这对麒麟是湘云姻缘的伏笔,后来的湘云和卫若兰很可能因为麒麟而结缘,不过这是很后面的内容了,连批语都说伏线于千里之外,所以在这里只是点个物,做个引子,并不是其主要的作用。
第二个作用便体现在艺术构思上,己卯本第三十一回前评语写道:“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颦为其所惑?”湘云的麒麟和宝玉的麒麟不过是为宝玉和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起“间色”作用的,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不仅丰富了金玉良缘的形式,更加考验了宝黛爱情,使之更近一层,更加成熟。故麒麟更多是在艺术衬托上的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五、总结
金麒麟的出现伏笔了湘云的姻缘,催化了宝黛爱情,是另一个金玉良缘的故事。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却没有那么复杂,它只是一个标题,一段梗概,也许它只是介绍了金麒麟的来历,而金麒麟真正的作用却是在正文里体现。
作者:夏之铭,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5: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晴雯之半为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6: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琅邪 - 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琅邪 ,今作"琅玡",读láng yá,是山东东南部的古地名。此地诞生了琅邪三大家族(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

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治东武 (今山东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北)。北魏治即丘县(今山东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琅邪

外文名称
Lang Ya


别名
琅琊

归属
今属山东省

目录
1引证详解
2词语探源
折叠编辑本段引证详解
邑名。即琅琊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东南海滨①《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②《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③《史记·孝武本纪》:"浮江,自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北至琅邪,并海上。"
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钜海,南有琅邪。"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琅邪,台名也,在渤海间。"
指秦琅琊刻石金松岑《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 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得名①[宋]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②[清]黄景仁《晓过滁州》诗:"最高知琅琊,翠色披满襟。"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探源
琅(láng)

1.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一】【玉部】

琅玕,似珠者。从玉良声。鲁当切 。

2.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琅玕,逗(表示停顿,不读),似珠者。

尚书:璆琳琅玕。郑注曰:琅玕,珠也。王充论衡曰:璆琳琅玕,土地所生,真玉珠也。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玕皆真珠也。本草经:青琅玕。陶贞白谓,即蜀都赋之青珠。而某氏注尚书,郭注尔雅、山海经皆曰:琅玕,石似珠。玉裁按,出于蚌者为珠,则出于地中者为似珠,似珠亦非人为之。故郑、王谓之真珠也 。

从王。良声。鲁当切。十部 。

邪(yá)

1.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

琅邪郡。从邑牙声。以遮切。

2.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琅邪郡也。谓琅邪郡之字如此作也。

前志曰:琅邪郡,秦置,属徐州。后志曰:琅邪国,属徐州刺史部。许从前汉之制,故曰郡。前志:郡领东武等五十一县,今山东兖州府东境,沂州府及青州府南境,莒州,莱州府南境,胶州一带皆是其地。今兖州府诸城县县东南百四十里有故琅邪城。古齐琅邪邑也。其地有琅邪山。管子、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孟子、齐景公欲遵(沿着)海而南,放于琅邪。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秦始皇屡并海至琅邪。子虚赋曰:齐东陼巨海,南有琅邪, 皆谓今诸城县。山海经云:琅邪台在渤海郡闲。非也。赵岐曰:琅邪,齐东南境上邑。越书:勾践即灭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立观台于山上,周七里,以望东海。

始皇立琅邪郡,为三十六郡之一。而汉因之。寻周时琅邪之名未知何解。许君以其字从邑。傅合郡名为释耳。九经字样曰: 郎邪,郡名。郎,良也。邪,道也。以地居邹鲁,人有善道,故为郡名。今经典玉旁作良者讹。未知其说所出。古书无作郎者,且琅邪齐地,非邹鲁地。

邪,古书用为衺正字。又用为辞助。如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缊邪,是也。

今人文字,邪为疑辞,"也"为决辞,古书则多不分别。如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当作邪是也。又邪、也二字古多两句并用者。如龚遂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韩愈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皆也与邪同。

从邑牙声。以遮切。古音在五部。按汉碑琅邪字或加玉旁。俗字也。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6: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琅玡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条暂无分类
读作láng yá,古代写作琅邪,后期亦作琅玡,今作琅琊,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位于今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王氏是琅琊临沂之郡望,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

临沂市今有琅琊王路与琅琊网。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

琅琊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因滁州境内琅琊山及原琅琊乡而命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琅琊

外文名称
láng yá

别名
琅邪 琅玡

所属地区
安徽省滁州市


面积
180.79 km²

下辖地区
现辖2个街道办事处、6个公共服务中心和省级琅琊经济开发区。

人口数量
31 万

目录
1琅邪县
2琅琊郡
3琅琊国
4琅琊道
5琅琊山
6琅琊台
7琅琊刻石
8琅琊八景
折叠编辑本段琅邪县
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台西北。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迁都琅邪。

秦朝,置琅邪县(治所在青岛市琅琊镇夏河城),同为秦时琅邪郡治所。西汉仍属琅邪郡。

晋朝时省(省,意同废)。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复置琅邪县,治所在夏河城。

唐武德初,琅邪县裁入诸城县。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郡
秦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三十六郡,析齐东沿海置琅邪郡,辖琅邪、不其、即墨、黔陬县等地,郡治琅邪,郡境为山东东南部。

西汉,郡治东武,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辖五十一县,涵盖山东之海阳、即墨、崂山、胶州、黄岛、临沂、沂水、莒南、莒县、日照、五莲,及江苏赣榆等地。置有铁官、盐官。

王莽新朝时曰填夷,属徐州刺史部。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有铁官。下辖五十一县、侯国。新朝天凤四年(17年)郡人吕母、樊崇、逢安等相继起义于此。

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琅琊国,自此改治开阳(今临沂城北)。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沂山及诸城、黄岛以南,沂水、临沂、兰陵以东,临沭、莒南以北,东至黄海。

南朝宋,琅琊复为郡。

北魏,移治即丘(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

隋朝开皇中废,改沂州,大业初,复改沂州为琅琊郡,治所在临沂县。辖7县,即:

临沂:596年(开皇十六年),分即丘县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故城(今临沂城)。大业初,并即丘县入临沂。
费县: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今费县费城镇南侧),后迁阳口山。583年(隋开皇三年),回迁祊城。
颛臾: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武阳县为颛臾县。
沂水: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为莒州治所。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606年(大业二年)改属琅琊郡。
东安县:汉置盖县。北齐省,其地并入新泰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另在盖县故城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源县盖冶村。
莒县: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塘郡,开皇初废。
新泰:治所旧址在今新泰市市中办事处新泰城。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治所在临沂。742年(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758年(乾元元年),复改称沂州。辖5县:临沂、费、沂水、承(621年改兰陵县为承县,在其地置鄫州。另置兰陵、鄫城2县,属鄫州。627年废鄫州,省兰陵、鄫城入承县,改属沂州,治所在今枣庄市峄城镇峄城。今兰陵县部分在其境内)、新泰(今蒙阴县部分在其辖境内)。

五代因之。

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在州名之外,还附加郡号。《宋史·地理志》就有"沂州、上、琅琊郡"的记载。这里"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个字号,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级政区。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辖5县,即:临沂、沂水、费县、新泰(今蒙阴县域在其辖境内)、承县(今兰陵县部分在其境内)。

另一处东晋侨置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国
琅琊国,西汉始置之诸侯国,古作琅邪。国治在临沂。

折叠建立与废除
汉吕后(吕雉)七年(前181),吕后析齐之琅琊郡为琅琊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都琅琊。吕雉死后,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杀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

汉文帝元年(前179)文帝对拥立齐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刘泽徙封燕王后,琅琊国除,其地归齐。

东汉建武十五年(39),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

建武十七年(41),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琅琊国辖有琅琊等十三城。

建初五年(80),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县、盖县、南武阳县、厚丘县、赣榆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今临沂城北),并将国都从莒城迁至开阳(今临沂城)。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琅琊国废。

西晋,以琅琊郡封司马伦立琅琊国,当时隶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统县九,户二万九千五百。 辖开阳、临沂、阳都、缯、即丘县、华县、费县、东安郡、蒙阴县。

265年丁卯,晋武帝封司马伦为琅邪王。三年八月癸亥,徙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琅邪王司马伷死,司马觐嗣位,觐薨。司马睿嗣位,后来移镇建邺,西晋亡,琅琊王司马睿称晋王,东晋建立,次年称帝。琅琊国由中央委派官吏镇守,即琅琊内史(也作琅邪内史),是中央在琅琊国任命的最高的官吏。

折叠历代琅琊王
刘泽:初封营陵侯,吕后时封琅琊王。

刘京:光武帝之子,谥"孝"。

刘宇:琅琊孝王刘京之子,谥"夷"。

刘寿:琅琊夷王刘宇之子,谥"恭"。

刘尊:琅琊恭王刘寿之子,谥"贞"。

刘据:琅琊贞王刘尊之子,谥"字"。

刘容:琅琊字王刘据之子,谥"顺"。

刘熙:琅琊顺王刘容之子。

曹敏:樊安公曹均之子,出继范阳闵王曹矩。初封范阳王,后徙封句阳王,再改封琅琊王,谥"原"。

曹焜嗣:曹敏之子,袭琅琊王。

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琅琊王。咸宁三年改封赵王。

司马伷:司马懿之子。司马炎代魏后封东莞王。咸宁三年改封琅琊王。谥"武"。

司马觐:司马伷之子。袭封琅琊王。谥"恭"。

司马睿:司马觐之子。袭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东晋元帝。

司马裒:司马睿之子。建武元年封琅琊王。早夭。

司马焕:司马睿之子。封琅琊王。是日薨。

司马焕:初封显义亭侯。太兴元年进封琅琊王。

司马昱:司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琅琊王,后曾改封会稽王。后即位为简文帝。

司马岳:咸和二年由吴王改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康帝。

司马丕:晋成帝司马衍之子。康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晋哀帝。

司马奕:即废帝海西公。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后封为琅琊王。

司马道子:简文帝之子。咸安二年封琅琊王。后改封会稽王。

司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琅琊王。后即位为帝,即恭帝。

高湛:北齐武成帝第三子。初封东平王。

高恪:嗣封琅琊王。

折叠琅琊王歌辞
(《古今乐录》曰:"琅琊王歌八曲,或云'阴凉'下又有二句云:'盛冬十一月,就女觅冻浆。'最后云'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按《晋书·载记》:"广平公,姚弼兴之子,泓之弟也。")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长安十二门,光门最妍雅。渭水从垄来,浮游渭桥下。

琅琊复琅琊,女郎大道王。孟阳三四月,移铺逐阴凉。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懀马高缠鬃,遥知身是龙。谁能骑此马,唯有广平公。

--右八曲,曲四解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道
折叠建制与废除
1912年3月,山东巡抚改称山东都督,行政体制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

翌年1月8日,北洋政府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地方行政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各道道员改称观察使,置观察使公署。公署内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4科;将清朝所设有直辖地方的府、州改为县,无直辖地方的府予以裁撤。沂州府奉命裁撤,其原辖各县除日照县划归胶东道外,其余6县均划归岱南道;各县行政长官一律改称为县知事,其行政机关则一律改称为县知事公署。

1914年5月23日,北洋政府颁布《道官制》,其中规定各道观察使改称道尹,观察使公署改称道尹公署。

同年6月3日,岱南道改为济宁道。

1925年10月22日,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下令将济南、济宁、东临、胶东4道改建为11道,其中新建的琅琊道辖区即沂州府旧治全境,治所驻临沂县。道公署设道尹1人,内部机构设第一、二、三科,各科设科长1人,3个科共设科员10人。

1928年,琅琊道撤销。

折叠历任道尹
王铭珍(1925年10月任职)、周仁寿(1926年2月任职)、张金录(1927年10月任职)。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山
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山

位于琅琊台所在地,今琅琊镇。

《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转附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西晋伐吴,传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有"皖东明珠"的美誉。

琅琊山不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称于世,更有古清流关、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丰乐亭、唐代画圣吴道子刻绘的观音像、宋代书法大家苏轼敬书"一代宗师"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碑刻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唐寺、宋亭、南唐古关、幽深古道相映生辉,吸引了宋朝以后历代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前来访古探幽,吟诗作赋,造就了琅琊山独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胜境。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复建的南天门、琅琊墨苑、深秀湖、欧阳修纪念馆等景点和苏唐青、苏轼、赵孟頫、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张瑞图、黄元治等历代书法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真、草、隶、篆"碑刻与山中原有的古道、古建筑相得益彰。江泽民、李鹏、乔石、胡耀邦、朱镕基、吴邦国、李铁映等领导人曾先后光临琅琊山。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台
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琊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钜海,南有琅玡 。"郭璞注引张揖曰:" 琅玡,台名也,在渤海间。"

2008年,中科院天文专家经过实地勘测确认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时间"是最准北京时间。

从卫星地图上看,琅琊台位于120度经线上,并与海中的灵山岛和斋堂岛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多年观测资料来看,站在琅琊台,灵山岛是日出的方位,而斋堂岛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节和节气那里的日出和日落点相同,用这样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断不同节气到来的时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一段关于琅琊台的记载: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迁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中国权威天文著作《中国天文学史》中则有"古代天文台,夏代称清台、商代称神台、周代称灵台、诸侯称观台。"

《史记》中把琅琊台称为观台,明显就是对天文台的别称。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等九位封建帝王多次驾临琅琊台,如果单以游玩为目的,是绝对说不通的。种种迹象表明,琅琊台绝对不是随意打造的,其建设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它就是一座古代的天文台。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刻石
中国最早的刻石之一,刻于秦代,在山东琅琊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年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所立。刻石内容是对统一事业的赞颂,传为李斯所书。秦二世东行郡县时又在石后增刻诏书。因历年久远现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用笔劲秀圆健结体严谨工稳,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刻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松岑《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折叠编辑本段琅琊八景
琅琊八景指古代临沂8处自然景观,有的已随风而逝,有的已名不副实,有的已旧貌换新颜,过去琅琊八景所在处,并成为更加美丽的景致。

折叠沂水拖蓝蓝几许
沂水拖蓝,又称沂河拖蓝。《沂州志》载,临沂城东,沂河与祊河、涑河汇流后,形成清浊两种水流,清流映蓝天,像沂河中拖曳着一条蓝色的彩带,故称沂水拖蓝。古人极尽歌咏的沂水拖蓝,今天的临沂人知道的人不足三成,真正见过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谓"可遇而不可求"。在凤凰广场三河交汇处,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沂水拖蓝"奇观。

古诗中的沂水拖蓝,在临沂城东。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沂河已处在临沂城中。古书上说的沂水拖蓝也许因为她的少见而成为沂河美景,而今天烟波浩淼的1.2万亩水面和绵延18公里的滨河大道、滨河景观因为惠泽于民,而成为市民心中的最美。

折叠泥沱双月映古今
《沂州志》载:"(泥沱湖)在州南20里,中有圆洲,夏秋菱荷并茂,月夜泛舟,洲上香气四来,花气拂人,宛如仙境。"又《临沂县志·湖泉》载:"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10余里,中有圆洲,水环如镜,俗称泥沱月色即此。"

月光莲影里的泥沱湖虽然给了文人骚客诗情雅兴,对世代生活在湖边的百姓来说,夏秋之际的洪涝灾害却让他们苦不堪言。村民改造让泥沱双月这一盛景消失于民国初年。

1992年,罗庄镇党委以泥沱湖原址为中心,开发了占地1480亩的双月湖景区,将"泥沱湖"更名为"双月湖",成为罗庄区的标志性景点。

折叠苍山叠翠翠如何
民国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载,苍山"在州东九十里,山上可瞰东海,前有窦王坟,后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传安期生、徐则升仙处。"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时,真正的苍山叠翠奇观在细雨初停、雾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现,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前后两峰重叠,苍苍茫茫,郁郁葱葱,极为雄伟壮观,持续了半个小时之久。当时气象专家解释,苍山叠翠与海市蜃楼当属同一原理。

苍马山旅游区奇石千姿百态,造景形象逼真,神龟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盖良好,树种丰富。由于本区距海较近,受海风惠泽,空气湿润,常有轻雾,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为开展道教文化观光和生态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古琅琊八景中,存在最为完好的,也许只有这座苍山,并且,苍山叠翠的胜景,今天依然风姿俨然。

折叠平野晓霁换新颜
《沂州志》记载:在州治后东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内览寺观楼阁,晨中初晓,曙光甫开,爽心悦目。平野台为全城最高处,登高望远,观望城外,原野稼穑,郁郁葱葱,沂、祊、涑水岸边柳绿桃红;内瞰城中,楼阁亭榭,风光旖旎。

后历经沧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临沂新城建设过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难以寻觅,但类似于平野晓霁的景色,却不罕见。沂河、祊河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将这二滩绿地规划设计了"九大广场、十八个特色园区"。其中,沂河与涑河交会处北侧的广场--凤凰广场,将成为新平野晓霁的观光台。

奋提银弓射霄汉,敢叫日月换新颜。平野台虽然消失,但晓霁中所描绘的迷人景色,并没有随着大临沂、新临沂建设的脚步淡化。"四季多景色,处处皆迷人",是眼下的临沂城给我们的感受。

折叠野馆汤泉话炎凉
资料显示,汤头温泉是全国闻名的四大天然甲级温泉之一,有2100多年的历史,与"三孔"、泰山、半岛海岸线并称为全国四大"国家号"资源。《沂州府志》诗赞"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将"野馆汤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汤头温泉亦于1862年被载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野馆汤泉见证了世事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当前,"野馆汤泉"的位置正在兴建汤泉公馆。

折叠孝河凝冰说到今
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临沂县志》记载,其发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至诸葛村入于沂。据《晋书》记载: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曾对王祥故里进行过初步开发。在原址上恢复了孝友祠,并对王氏宗祠进行了规划,在河边开辟了孝园,修建了孝河广场。后来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开发停滞了下来。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临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王祥以孝事亲的行为,规范了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折叠神峰积雪雪映天
关于"神峰积雪",可见的记载有两种:其一,《临沂县志》载"山东面白石皑皑,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积雪为八景之一云";其二,《沂州志》载"山阴积雪,四时不消,八景积雪即此"。

这是"神峰积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所独有的奇妙之处。

元代所立季文子墓碑,大宋咸平二年建造却已毫无痕迹的龙王楼,泉水清冽、四时不干的龙泉,革命事件苍山暴动的纪念馆,横山惨案纪念碑,泰山行宫旧址,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的墓葬,银厂惨案纪念碑,还有文峰山主峰观海峰。优美自然风景与这些人文风景的融合,使文峰山这座神峰让人流连忘返。

折叠普照夕阳几度红
《沂州志》载:"在州治西南王右军故宅,无庸渡江,逐王从之,余宅为焚,宫殿即晒书台,殿西山墙,每当日夕回光返照,红映可观,虽地之耸高,实灵气所钟云。"由于"永嘉之变"的缘故,王氏南迁,其故宅改为佛寺,唐代称为开元寺,北宋为"天宁万寿禅寺",南宋为"普照禅寺"。金皇统四年(公元1114年)普照寺扩建时刻有《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即《集柳碑》),这就是对"普照夕阳"景观的最好例证。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普照夕阳"的奇观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学的折射原理,透过普照寺西墙天窗的光线,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后通过折射发散至四面八方,使整个佛堂都被夕阳的余辉照亮,为当时著名的景观。

1989年,市政府开始修复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为纪念王羲之诞辰1700年,市委、市政府又决定筹资对王羲之故居进行整修扩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正式向游客开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6: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霸下 - 中国古代神兽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所属类别 :神话
霸下,又名赑屃、龟趺、填下、龙龟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霸下的原型可能为斑鳖。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坚瓠集》云:"一曰赑屃【bìxì】。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霸下

外文名称
baxia

别名
赑屃、龟趺、填下、龙龟

来源
中国古代传说

地区
中国


身份
龙之六子

寓意
吉祥,长寿,财富

特点
好做善事、乐于助人、奋发向上

相关典籍
《怀麓堂集》

目录
1传说
2起源
3史书记载
4考古意义
5文化体现
6影视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

霸下
在上古时代的中国传说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图片

折叠编辑本段起源

图片
一、龙与龟图腾的直接结合。

二、是玄武的变体。

以下就对这两种说法进行阐述。

折叠龙龟说
根据摩尔根闻一多的图腾学说,可以将图腾的形成分为以下几种:


图片
1:合婚图腾,表示两族的联姻关系,两族徽根常作为并置排列形,或连体排列,或作交连形。此为合婚族徽根。

2:父母双亲系分化的子女系图腾,作为父母双亲组徽根连体排列,并以下传血亲的族根为主体位。即若以母系下传则以母系徽根为本体复合父系徽根,反之亦然。

3:子女氏族重新册命分氏,另立原生图腾,本氏原生图腾为主体形象,或所自出祖先氏族徽根铭于原生图腾形象某侧的次要地位,复合为新的族根。

所以说,霸下是以龟图腾为主,龙图腾为辅的一个复合衍生族徽。是一个氏族的象征。

但这种说法仅是从理论上得到的,而在考古方面没有得到证实,所以说这种说法仅是种猜测。

折叠玄武说

图片
《楚辞。远游》:"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阳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说者曰:"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蔡曰:"北方玄武,介虫之长。"《文选》注:"龟与蛇交,曰玄武。"《礼记。典礼》注:"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孔颖疏:"玄武,龟也。"《后汉书。王梁传》:"玄武,北方之神。"

可见玄武是龟与蛇的联合体。是古代颛顼族的族徽。颛顼族与东夷太昊,北狄黄帝,西戎炎帝均有血缘关系。黄帝天鼋氏,少昊玄枵(鸷)又作玄嚣。玄嚣为苍龙,枵为凤,即风姓。玄枵与玄嚣分别表示了少昊与太昊间的联系。嚣、鼋,上古皆鱼属。所以轩辕裔鲧又写作鲧,实际是鼋,三足鼋为能。颛顼亦鼋属,为大龟,龟亦鱼类,即有甲之鱼。所以《山海经》说颛顼死则复苏,化为鱼妇,或半人半鱼。是示其祖先为鱼类。然北狄之地本是天鼋氏大本营,南下征服东夷太昊、少昊、蚩尤后接受蚩尤的蛇图腾,画蚩尤像威行天下,于是使蚩尤余部归降,进而融合,遂有黄帝族内的蛇族,并使其师卫于轩辕丘帝都四野。黄帝蚩尤族合族徽即是玄武,颛顼之父族为韩流(豚韦),为黄帝裔,故颛顼继承黄帝王族族徽玄武,为帝位象征,便是"北宫玄武"。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图片
《坚瓠集》云:"一曰赑屃【避戏】。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文选详注》:"赑屃,作力之貌也。"

《胡子衡齐》:"假令龙如赑屃喜能负重,则技止龟趺而已。"

《明语林》:"八曰赑屃,今以镂碑缘。"

陆文量《菽园杂记》:"古诸器物异名,屃赑其形似龟,性好负重,故用载石碑。"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赑屃贝财好文,今为碑两旁蜿蜒"

杏坡居士《近代名人轶事录》:"赑屃bìx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噶玛兰厅志》:"蟕蠵大者为赑屃,小者为鼊,山龟之巨者。"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意义

图片
而自古"龙"即是"蛇",这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从迄今为止的地下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玉龙、陶器龙纹或用蚌壳、卵石摆的龙,形象都是蛇身。 2:古代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关于龙就是蛇的记载。王充在《论衡》里说:"龙或时似蛇,蛇或时似龙。"又说:"龙鳞有文,与蛇为神;凤羽五色,与鸟为君。"点明龙是神蛇。郑玄注《尚书大传》云:"龙,虫(蛇)之生于渊,行于无形,游于天者也。属天。蛇,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述异记》引中国民间传说:"水虺百年化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确定龙是由蛇化来。

3:自古以来"龙蛇并提"几曾见过"龙鳄"连文,这是原始龙以蛇为原型,几千年来形成的民俗心理的反映。

4:《史记》与《汉书》中记述到刘邦酒后斩了一条白蛇,后来编选为赤帝子杀白帝子的故事。"帝子"当然是龙,可他的本相又是蛇。若没有千古相传的民俗作为心理依靠,刘邦岂能用这样的鬼话来愚弄人心?

5:从传统观念来看,龙未升天时,它的习性与蛇相同,也是蛰伏再泥土中。所谓"龙蛇之蛰"(《易。系词下》)"龙蛇泥蟠"(《后汉书。张衡列传》),而蛇得了神性也可"腾云驾雾"(《韩非子。难势》)

6:原始龙的形象,在上古时代就通过族群迁移和族间文化交流向域外传播了。古印度佛经中多龙王、龙女故事。但龙的概念,实自古代中国传入的。从佛经经典,对龙的描写来看,龙也是蛇属之长。《善见论》卷一七:"龙者,长身、无足。"显然是原始龙蛇的本体。


图片
7:汉人尝把蛇与龙联系起来看,因为从形体上看,蛇与龙极相似,在十二属相中,中国民间称蛇为"小龙",又称蛇蜕(蛇皮)为"龙皮",宜兴一带有俗语云:"成了龙,还是蛇肚里出生"湖南歌谣中有"南蛇蜕皮就变龙"的歌词。《梦广杂记》卷十说:"潮州土俗,以蛇之有青色者为青龙,奉之如神。每岁二月望到,经涂为舆,管弦钲鼓,舁之以迎。名曰迎青龙。"

8:明杨基《眉庵集》八《天妃宫题赠道士沈雪溪》诗:"月明贝阙金银气,日暖龙旗赑屃纹。"杨慎《引庵全集》八一《龙生九子》:"俗传龙生九个,……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跌是也。"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再古代蛇与龙是一体的,蛇既是龙,龙既是蛇。又因为有"龙,鳞虫之长;麟,毛虫之长;凤,羽虫之长;龟,介虫之长。"所以在民间蛇与龟的结合,常被龙与龟的结合替代。

由此可以得出:霸下由最初的龟状(玄武)演变为龙头龟状,这也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玄武形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因为在唐宋之前的霸下头为龟形,状玄武,以后逐渐龙化,致明清纯为龙首,独角,角于头顶中生。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体现

图片

现今很多的建筑物都会以龙、霸下等石雕为形象代表,不仅是次建筑物的形象代言使者,而且还能更好更广泛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历史结晶。

出土的天然奇石也有很多蕴含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真谛!例如这一名为霸下的蜡奇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7: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出自先秦左丘明的《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不知道是否有心理学家专门研究过历史上的暴君的心理,这种研究肯定很有意思。在平常人看来,暴君们的言行举止都有些异乎寻常,按正常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比如,夏桀的宠姬妺喜爱听裂帛声,建造过“酒池肉林”;商纣王的酷刑“金瓜击顶”、“炮烙”、“虿盆”、做人的肉羹、活剖孕妇等等。

  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的举动,仅仅用一般的残暴、狠是难以说明的,恐怕总有些变态心理,或者歇斯底里症一类的精神病,才能解释他的怪癖行径。如果真是这样,除了治病、关进疯人院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让他改邪归正,或者像赵穿那样,将其杀掉,以免危害更多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40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7: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翻译
王老虎75003612023.01.08· 北京浏览26次其他分享举报
1个回答
numfish7377
2023.01.10 · 上海
满意答案
当初,晋国的赵宣子(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桑树荫下休息,看见有一个叫灵辄的人因为挨饿倒在那里,就问他是什么病,他说:“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就拿出食物给他吃,但是他只吃一半就不再吃了。

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我给别人当仆役三年了,不知道家中的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她近了,请让我拿回去给老母亲吃罢了!”赵盾就叫他吃完,而后又送他一小圆筐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



(后来灵公想要杀宣子,埋伏士兵在门内打斗,宣子几乎快被杀死,忽然有一个穿着甲胄的士兵)倒过戟来,反过来挡住灵公手下的人,而把赵盾救出去,使赵盾幸免于难。

赵盾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桑树荫下的挨饿的人。”再问他的姓名和居处,他却不告而退。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0 04:55 , Processed in 0.0671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