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天破石惊朱丝马迹=====薛文宣&红楼天地会朱三太子朱慈炤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8: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灵辄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B 添加义项 ?
所属类别 :词汇
灵辄,春秋时期晋国侠士,因为报答晋国正卿赵盾的救命之恩而闻名。

《史记》误将其与赵盾的车右提弥明(示眯明)合二为一。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本名
灵辄

别名
翳桑饿人、桑下饿人


所处时代
春秋,晋国

主要成就
晋灵公甲士(一说宰夫),侠士

目录
1人物生平
2史书记载
3相关信息
4历代称颂
5艺术形象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赵盾(谥号"宣",后世通称赵宣子,晋国正卿)在首阳山(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打猎,住在翳桑(一说桑之多荫翳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云,"翳桑当是地名")。他看见一人面黄肌瘦,就去询问他的病情。那人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宣子就将食物送给他吃,可他却留下一半。赵宣子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离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宣子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

后来,那个饿汉也就是--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一次,灵公想杀宣子,灵辄在搏杀中反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宣子得以脱险。宣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那个饿汉。"宣子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时,他不告而退。

折叠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左传.宣公二年》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责公不养士,而更以犬为已用。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去家近。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问所居。不告而退,不望报也。遂自亡也。

《史记.晋世家》: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啮狗名教。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晋世家【史记索隐】:邹诞云示眯为祁弥也,即左传之提弥明。提音市移反,刘氏亦音祁为时移反,则祁提二字同音也。而此史记作"示"者,示即周礼古本"地神曰祗",皆作"示"字。"邹"为"祁"者,盖由祗提音相近,字遂变为"祁"也。眯音米移反。以"眯"为"弥",亦音相近耳。

又左氏桑下饿人是灵辄也。其示眯明,是嗾獒者也,其人斗而死。今合二人为一人,非也。

折叠编辑本段历代称颂
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一》:"惭无灵辄 ,以报赵宣 。"

元关汉卿 《合汗衫》第一折:"你则学那灵辄般报恩,休学那庞涓般雪恨。"

"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晋葛洪 《抱朴子·论仙》:"家有长卿壁立之贫,腹怀翳桑绝粮之馁。"

宋虞俦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清周亮工 《书影》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宣子 ,漂絮老媪进食而哀王孙。"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形象
《赵氏孤儿》电影2010 董文军饰演灵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南召县,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东邻方城,南接南阳市卧龙区、西临内乡,北靠鲁山、嵩县,素有“北扼汝洛、南控荆襄”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 [33],全县辖16个乡镇(含皇路店镇,现由鸭河工区代管)、340个行政村 [3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召县常住人口545475人 [32]。

南召历史悠久,夏商时属豫州,秦时置雉县,唐时为向城县,明成化十二年置南召县,是中国早期人类重要发源地之一。现存距今50万年前的中原人类始祖:南召猿人、被列为国家名录的:楚长城遗址等遗址。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8: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0
  


0


















方城县,隶属河南省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出境之要冲,南依南阳市宛城区,北邻平顶山市。截至2021年5月,方城县辖14个镇、1个民族乡、4街道,另有1个林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方城县常住人口873731人。

方城古称裕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始于夏代、为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楚地,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现存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三国时期古战场:博望故城;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炼真宫、佛沟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法圣汉廷尉张释之、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1]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2]  


















































中文名方城县 外文名Fangcheng County 别    名裕州 行政区划代码411322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南阳市 地理位置河南省西南部 面    积2542 km² 下辖地区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 政府驻地凤瑞办事处凤瑞路 电话区号0377 邮政编码4732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向温带过渡 著名景点张骞广场、张释之祠、杜凤瑞纪念馆、炼真宫、七十二潭景区等 火车站方城站 车牌代码豫R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 区划沿革
▪ 区划详情
3 地理环境
▪ 位置
▪ 气候
▪ 地势
4 资源状况
▪ 矿产
▪ 电力
▪ 水资源
5 人口民族
6 经济
▪ 概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事业
▪ 教育
▪ 文化
▪ 交通
▪ 卫生
8 风景名胜
9 名优特产
10 著名人物
11 城市荣誉

   


历史沿革

 播报



方城县城
方城县城
方城夏商时属豫州。
夏商分封有缯国。

西周分属缯、申,春秋战国属楚。

秦置阳城县,属南阳郡。

西汉为堵阳县,属荆州南阳郡,三国、西晋因之,北魏置方城县,属襄阳郡。

隋唐宋仍为方城县,属唐州;金置裕州,属南京路;元明清仍为裕州,属南阳府。

民国时为方城县,属汝阳道,后直隶河南省;建国后一直称方城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8: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木石前盟+三生石】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补天石===三生石===神瑛石?三生石+绛珠草===木石前盟

三生石//===补天石==神瑛石//绛珠玉===通灵玉//通灵石//和氏璧

一世:和氏璧
二世:补天石//神瑛石
三世:通灵玉//绛珠玉
何腾蛟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明末抗清大臣








  收藏


  
0
  


0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南明大臣。 [16]  

何腾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介休、汾阳、南阳、大兴等县令。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提任兵部职方主事,继升员外郎中。崇被十二年,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祯十五年(1642年),其奉命出任湖北勋阳军门。崇祯十六年(1643年),提为右金都御史,巡抚湖广。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都称帝后,拜期为副都御史,总督豫、楚、川、黔军务。 [16]  顺治四年(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其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顺治五年(1648年),其反攻,收复湖南大部。后在湘潭兵败被俘,拒绝归顺清王朝,以绝食相抗,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在长沙被杀害。 [17]  

何腾蛟支撑了永历小朝廷抗清的主要角色之一,并为后人所景仰和钦敬。在清军势如破竹的南下攻势面前,能顺乎潮流民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敌视农民革命的立场,与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并成为凝聚各阶层合作抗清力量的中心人物。 [18]  


















































字云从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贵州黎平府 出生日期1592年 逝世日期1649年 主要成就组建荆湘十三镇抗清 主要作品《明中湘王何腾蛟集》 本    名何腾蛟 生前爵位定兴伯、定兴侯 死后追封中湘王 谥    号文烈



目录

1 人物生平
▪ 讨平土寇
▪ 聚兵抗清
▪ 收服散将
▪ 军心动摇
▪ 收复失地
▪ 不屈殉国
2 个人作品
3 主要成就
▪ 政治
▪ 军事
▪ 民族
4 史料记载
5 艺术形象
6 亲属成员
7 人物评价
▪ 史书评价
▪ 历代评价
8 墓地

   


人物生平

 播报


   


讨平土寇


崇祯年间,任南阳知县。在为母守丧期间,辞官不做。除去丧服之后,得到起用担任淮徐兵备佥事 [14]  ,削平了当地的贼寇,使自己的辖区内一无战事,格外平静。 [1]  

   


聚兵抗清


左良玉率兵造反,邀请何腾蛟同行,他没有同意。于是从宁州转浏阳,抵达长沙。聚集过去手下的僚属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周大启、吴晋锡等,订立盟约誓言。他们分配马、船只、粮草,建立几支武装分别担任首领。 [2]  

   


收服散将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攻克南都,唐王朱聿键在福州自立为王。李自成在九宫山意外去世后,他的将领刘体仁、郝摇旗等因为没了主帅,打算归附何腾蛟。他们率领四五万人突然间进入湘阴,与长沙相距只一百多里。城中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是来归顺的,非常害怕。朝宣就率兵回燕子窝去了。上瑞请求腾较出去避一时,腾蛟说:“死在左良玉的手中,同死在贼手,是一样的,为什么要逃避呢?”长沙知府周二南请求前往侦察他们,腾蛟派了一千人为他护行。贼兵认为他们是来迎战的,就用箭射死了他,随行的士兵也都死了。这下城中更加惧怕,士绅百姓、男男女女全都逃跑了。何腾蛟同章旷谋划,派遣部将万大鹏等两个人前去招安。贼寇见只有二匹马,就迎接他们进入演武场,用酒肉招待他们。他们两个没有说一句话,只跟贼寇痛饮。饮酒完毕,贼寇问他们的来意,二人回答说,督师认为湘阴狭小不能够容纳大军,请你们就移驻长沙好了。于是拿出何腾蛟的手信招请他们说:“何先生等待着你们归顺的那一天,他发誓永远保证你们享受富贵。”郝摇旗等人非常高兴,立刻同万大鹏一道到了长沙。何腾蛟开诚布公地对他们加以安抚和慰问,设宴饮酒狂欢,并且用牛肉和酒搞劳了他的随行官员。何腾蛟命令先璧率领三万士兵演习骑射,大小军旗遮天蔽日。郝摇旗等又非常高兴,招集他的党羽袁宗弟、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等都来归顺,一下子增加了十多万士兵,军威大振。

不久,李自成的将领李锦、高必正带领几十万部队逼近常德。何腾蛟命令堵胤锡把他们招安了,安置在荆州。李自成的几十万士兵最终全归附了何腾蛟。而何腾蛟上书只说罪魁祸首已除掉,稍微发泄了神灵的一口怨气,应该到郊庙去祭告神灵,始终不谈自己的功劳。唐王非常高兴,立刻任命他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加封他为定兴伯,仍然统帅军队,但是心中怀疑李自成之死不真实。腾蛟肯定李自成死了,尸体都已经腐烂了。何腾蛟不敢以有功自居,因而坚决辞谢给自己加封的爵位。唐王不准他辞谢,命令他谋划攻取江西以及南都。 [3]  

   


军心动摇


顺治三年(1646年)永明王即位,何腾蛟被封武英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

顺治四年(1647年)春天,王进才扬言缺乏军晌,在当地大肆抢劫,并且一直抢到湘阴。恰好清兵到达长沙,王进才逃往湖北。何腾蛟不能把守,单枪匹马逃往衡州,长沙、湘阴一同失陷。卢鼎此时把守衡州,而先璧的军队突然到来,大肆掳掠。卢鼎不能抵抗,逃到永州。先璧于是挟持何腾蛟到祁阳,又从小路到辰州。何腾蛟半道逃脱回来,到了永州。

同年六月,何腾蛟在白牙。永明王暗中派遣中使告诉他刘承胤的罪行,命令他到武冈除掉他。何腾蛟于是前去拜见永明王,永明王和王太后都召见了他。刘承胤起初是一个小校,凭借何腾蛟推荐做到了大将,现在已经渐渐地骄傲起来。

同年八月,清军攻克武冈,刘承胤投降。永明王先逃往靖州,后来又到了柳州。当时常德、宝庆已经丢掉了,永州也再次陷落。永明王打算返回桂林,而桂林城中只有焦琏的微弱兵力,何腾蛟率领赵印选、胡一青的部队进城支援他们。可是南安侯郝永忠也突然带着一万多兵力到来,打算同焦琏的军队作战,恰好宜章伯卢鼎的军队也到了,何腾蛟三下里为他们相互调剂,桂林才安定下来。子是何腾较派遣焦琏、郝永忠、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分别把守兴安、灵川、永宁、义宁各州县,何腾蛟率领五位将领联合抵御。 [4]  

   


收复失地


顺治五年(1648)正月,永明王居住在桂林,加封腾蛟为太师、进爵为侯,子孙世袭。二月,清兵攻破全州,到达兴安。郝永忠军队溃败,逃往桂林,永明王被迫西逃,放纵军队大肆掠夺。何腾蛟从永福赶来。清军知道桂林有变,直抵北城门。何腾蛟督率焦琏、胡一青等人分三门拒守,清军才返回全州。适逢金声桓和王得仁背叛大清,率兵来依附。在湖南的清军暂且退却,何腾蛟便攻取全州。又派遣保昌侯曹志建、宜章侯卢鼎、新兴侯焦琏、新宁侯赵印选攻打永州,围城三个月,大小三十六次交战,十一月初一攻克。不久,监军御史余鲲起、职方主事李甲春攻取宝庆,众将也攻取衡州,马进忠攻取常德,所失土地多被收复。 [5]  

   


不屈殉国


顺治六年(1649)正月,何腾蛟传令让进忠从益阳出军长沙,约定各位将领前往会合,然后亲自到忠贞营去,邀请李赤心入驻衡州。何腾蛟部下六千名士兵,因为害怕忠贞营合力袭击,不敢让他们为自己护行,只携带了三十名属吏和士兵一同前往,眼看快到了,听说李赤心率兵东去,就跟着他到了湘潭。湘潭是一座空城,李赤心未加防守就离开了,何腾蛟于是进驻城内。清兵得知何腾蛟进入这座空城,就派遣将领徐勇引兵进城。徐勇过去是何腾蛟部下的将领,他进城后,率领他的士兵围住何腾蛟行礼,劝何腾蛟投降。何腾蛟破口大骂,徐勇于是把他劫持走了。何腾蛟绝食七天,清兵只好杀了他。永明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痛加哀悼,多次予以祭奠,追赠中湘王,谥文烈,让他的儿子何文瑞做了佥都御史。 [6]  

   


个人作品

 播报


绝命诗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木石前盟+楚天舒伟杰,玉宇壮凌云】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7]  

备注:何腾蛟在临死前口占绝命诗。

   


主要成就

 播报


   


政治


何腾蛟作为南明将领,在清军势如破竹的南下攻势面前,能审时度势,顺乎民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敌视大顺农民军的立场,与农民起义军联合起来,共同抗清,并成为凝聚各阶级合作抗清力量的重要人物。

   


军事


何腾蛟联合农民起义军,组建起荆湘十三镇,共同抗清。

   


民族


何腾蛟在抗清被俘后,誓不归顺,表现了不能恢复南明的遗憾以及至死不渝的坚贞民族气节。 [7]  

   


史料记载

 播报


《明史·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一百六十八》《永历实录·卷七·何、堵、章列传》 [12-13]  

   


艺术形象

 播报




《长河东流》片断——何腾蛟殉国
《长河东流》片断——何腾蛟殉国(20张)


2005年《谁主沉浮》王亚楠饰演何腾蛟(何令嘉)。
   


亲属成员

 播报


子文瑞,以荫至兵部侍郎,居桂林,广西陷,亦遇害。 [15]  

   


人物评价

 播报

   


史书评价

《明史》:崎岖为难之中,介然以艰贞自守。 [8]  

   


历代评价

(清)何承珍《陶公山》: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气郁苍苍。踏青修楔游人伙,争奠茝兰围墓香。

(清)黎庶昌:使王(何腾蛟死后追封中湘王)与史可法异地而守,明之亡不亡未可知也。

顾诚《南明史》: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应当肯定。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时期他受制于左良玉,无所作为。隆武时期,他伙同湖北巡抚章旷排挤大顺军余部,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充当嫡系,又无将将之能,造成刘承胤、曹志建、黄朝宣等割据跋扈的局面。隆武帝遇难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攻湖南胜利之际作为全军统帅的他却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袭反正来归的陈友龙部,挑起明军自相残杀给清军以喘息之机;又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敌。

王维洲《国殇》:当一座蛀空了的大厦倾倒时,即使是一个绝代的英雄,也无法支撑得住的。 [9-11]   

   


墓地

 播报

参见:何腾蛟墓



何腾蛟墓
何腾蛟墓
何腾蛟墓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城西的西佛崖,背靠县城垣,面临福禄江(今西门江),坐东朝西。四周用条形石块砌成,筑垒有数,墓高1.2米,直径约5米。 [7]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分享你的世界
查看更多 







南明何腾蛟率先联合农民军反清,防守湖南,但为什么被后人诟病?







浩然文史 百度2021百大创作者,匠心计划创作者,学者,历史学博士,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皇帝送上门也不要,这位南明重臣为何不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安琪Emotion 情感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隆武帝一心恢复大明,内部三股势力掣肘,最后含恨而终







安琪Emotion 情感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明朝侯爷逼巡抚一起造反,屠戮南昌城,百姓躲到衙门里被烧死







安琪Emotion 情感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特殊参考资料佐证







乐聊影院



参考资料
1    《明史·何腾蛟传》:何腾蛟,字云从,贵州黎平卫人。崇祯中授南阳知县。地四达,贼出没其间,数被挫去。天启元年举于乡。崇祯中授南阳知县。地四达,贼出没其间,数被挫去。已,从巡抚陈必谦破贼安皋山,斩首四百余级,又讨平土寇,益知名。迁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出为怀来兵备佥事,调口北道。才谞精敏,所在见称。遭母忧,巡抚刘永祚荐其贤,乞夺情任事。腾蛟不可,固辞归。服除,起淮徐兵备佥事。讨平土寇,部内宴然。  
2    《明史·何腾蛟传》:无何,良玉举兵反,邀腾蛟偕行,不可,则尽杀城中人以劫之。士民争匿其署中和半合法的群众组织中进行工作,主张进行秘密活动,使党,腾蛟坐大门纵之入。良玉破垣举火,避难者悉焚死。腾蛟急解印付家人,令速走,将自刭,为良玉部将拥去。良玉欲与同舟,不从,乃置之别舟,以副将四人守之。舟次汉阳门,乘间跌入江水。四人惧诛,亦赴水。腾蛟漂十余里,渔舟救之起,则汉前将军关壮缪侯庙前也。家人怀印者亦至,相视大惊。觅渔舟,忽不见。远近谓腾蛟忠诚得神佑,益归心焉。腾蛟乃从宁州转浏阳,抵长沙。集诸属吏堵胤锡、傅上瑞、严起恒、章旷、周大启、吴晋锡等,痛哭盟誓。分士马舟舰糗粮,各任其一。令胤锡摄湖北巡抚,上瑞摄湖南巡抚上有一定界限的属性;后者指无条件、时间上无始无终、空,旷为总督监军,大启提督学政。起恒故衡永道,即督二郡军食,晋锡以长沙推官摄郴桂道事。即遣旷调副将黄朝宣、张先璧、刘承胤兵。朝宣自燕子窝,先璧自溆浦,承胤自武冈,先后至,兵势稍振。而是时良玉已死。  
3    《明史·何腾蛟传》:李自成毙于九宫山,其将刘体仁、郝摇旗等以众无主议归腾蛟。率四五万人骤入湘阴,距长沙百余里。城中人不知其求归也,惧甚。朝宣即引兵还燕子窝。上瑞请腾蛟出避,腾蛟曰:“死于左,死于贼,一也,何避焉。”长沙知府周二南请往侦之。贼谓其迎敌也,射杀之,从行者尽死。城中益惧,士女悉窜。腾蛟与旷谋,遣部将万人鹏等二人往抚。贼见止二骑,迎入演武场,饮之酒。饮毕,贼问来意,答言督师以湘阴褊小,不足容大军,请即移长沙。因致腾蛟手书召之曰:“公等归朝,誓永保富贵。”摇旗等大喜,与大鹏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摇旗等大悦,招其党袁宗第、蔺养成、王进才、牛有勇皆来归,骤增兵十余万,声威大震。未几,自成将李锦、高必正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胤锡抚降之,置之荆州。而腾蛟上疏,但言元凶已除,稍泄神人愤,宜告谢郊庙,卒不言己功。唐王大喜,立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仍督师。而疑自成死未实。腾蛟言自成定死,身首已糜烂。不敢居功,因固辞封爵。不允,令规取江西及南都。  
4    《明史·何腾蛟传》:四年春,进才扬言乏饷,大掠,并及湘阴。适大兵至长沙,进才走湖北。腾蛟不能守,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并失。卢鼎时守衡州,而先璧兵突至,大掠。鼎不能抗,走永州。先璧遂挟腾蛟走祁阳,又间道走辰州。腾蛟脱还,走永州。六月,腾蛟在白牙。王密遣中使告以刘承胤罪,令入武冈除之。腾蛟乃走谒王,王及太后皆召见。承胤由小校,以腾蛟荐至大将,已渐倨。八月,大兵破武冈,承胤降。王走靖州,又走柳州。时常德、宝庆已失,永亦再失。王将返桂林,而城中止焦琏军,腾蛟率印选、一青入为助。而南安侯郝永忠忽拥众万余至,与琏兵欲斗,会宜章伯卢鼎兵亦至,腾蛟为调剂,桂林以安。乃遣琏、永忠、鼎、印选、一青分扼兴安、灵川、永宁、义宁诸州县。  
5    《明史·何腾蛟传》:五年正月,王居桂林,加腾蛟太师,进爵为侯,子孙世袭。二月,大兵破全州,至兴安。永忠兵大溃,奔桂林,逼王西,纵兵大掠。腾蛟自永福至。大兵知桂林有变,直抵北门。腾蛟督琏、一青等分三门拒守,大兵乃还全州。会金声桓、李成栋叛大清,以兵附。大兵在湖南者姑退,腾蛟遂取全州。复遣保昌侯曹志建、宜章侯卢鼎、新兴侯焦琏、新宁侯赵印选攻永州,围城三月,大小三十六战,十一月朔克之。未几,监军御史余鲲起、职方主事李甲春取宝庆,诸将亦取衡州,马进忠取常德,所失地多复。  
6    《明史·何腾蛟传》:六年正月檄进忠由益阳出长沙,期诸将毕会,而亲诣忠贞营,邀赤心入衡。部下卒六千人,惧忠贞营掩袭,不护行,止携吏卒三十人往。将至,闻其军已东,即尾之至湘潭。湘潭空城也,赤心不守而去,腾蛟乃入居之。大兵知腾蛟入空城,遣将徐勇引军入。勇,腾蛟旧部将也,率其卒罗拜,劝腾蛟降。腾蛟大叱,勇遂拥之去。绝食七日,乃杀之。永明王闻之哀悼,赐祭者九,赠中湘王,谥文烈,官其子文瑞佥都御史。  
7    刘秀鸾.中国·贵州览胜.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12:110-111
8    康健主编.贵州一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02:107
9    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05
10    封培定编绘.贵州名贤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1.09:39-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9: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背后的人物——何腾蛟



海的深处

海的深处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平府(今贵州黎平)人,是南明重臣,1645年任湖广总督,任下,其扭转明朝廷官员敌视农民军的政策,与李自成旧部农民军合作,共同抵御清军。1647年清军攻陷湖南,他退至广西,守全州,击退了清军,1648年反攻,收复湖南大部。1649年在湘潭兵败被俘遇害。

何腾蛟殉难的消息传至广西,满朝震惊,永历帝更是痛心疾首,赠中湘王,谥号“文烈”。栋梁罹难,南明再无人堪当此任,永历朝廷后来不得不受制于孙可望。

在史学家顾诚眼里,认为何腾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在清廷灭迹、篡改、掩饰之下,晚明历史大都失落无考,何腾蛟的历史功过,有待更多史料来评说。

《红楼梦》是一声两歌作品,隐记了晚明那一段天塌地陷般的华夏亡国噩梦。作者在正面故事掩护下,字里行间藏着欲传于世的史家内容。同一笔墨之下,完成的是不相干的正反“两部书”。

本文认为第五回湘云的判词部分,就是作者对何腾蛟的评价。从解析内容看,作者是极为肯定斯人的。  

请看湘云的判词部分:

“后面又画几缕飞云 一湾逝水 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文字背后隐写:何腾蛟是新生的永历政权最可倚重的栋梁,却不幸在新政权建立不久便早早逝去。

“飞云”暗示何腾蛟的字,云从;“一湾逝水”暗示何在湘水处逝去;

“富贵又何为”是“扶桂有何为”的音,意为何是永历朝廷最可倚重之人,永历帝继位前为桂王,桂王继皇位后,封何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后加封为太师、进爵为侯;

“襁褓之间”喻新生的永历政权;“违”指离开、故去;

“吊斜晖”指凭吊落日,暗指其生命在明亡前结束;

“湘江水逝楚云飞”一句指何腾蛟被杀身亡。何腾蛟字云从,有云随蛟龙之意,“湘”体现何腾蛟死于湘水边的湘潭,后被追封中湘王。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首何腾蛟的绝命诗,觉得内容大有与《红楼梦》相通处,特摘录如下:

天乎人世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引自 个人图书馆.江山携手<何腾蛟.尽瘁时已逝,鹃血染宗周>)

尤其觉得诗中“炼石有心嗟一木(《红楼梦》文字背后,“木”代指朱明)”、“年年鹃血染宗周”两句,几乎就是《红楼梦》中心思想的概括。

发布于 2023-02-25 12:18・IP 属地山西




红楼梦(小说)


红楼梦 (1987陈晓旭版电视剧)


红楼梦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李过李赤心+何腾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李过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明末抗清名将








  收藏


  
0
  


0


















李过(?—1649年),字补之,后改名李锦,南明隆武帝赐名李赤心,陕西米脂县人。李自成之侄。绰号“一只虎”,史称他“年少骁勇善战”。 [3]  

1632年冬,李过破辽州及傍近郡县。1638年4月,李过护卫老营家属往指定地会合。1643年3月,李过被李自成委任为后营制将军;10月,李过奉命先占临潼 ,直抵西安。 [3]  1644年,李过被封为亳侯。 [4]  1646年正月,李过等部围攻荆州;3月,李过被隆武帝赐御营前部左军挂龙虎将军印,封兴国侯,改其名为李赤心。1648年,李过等部大举出兵,7月,收复彝陵,南下湖南,占领常德;10月,攻克益阳;11月,兵锋直抵长沙城下。 [5]  不久,晋封李过为兴国公。1649年5月,李过、高一功部进至梧州,终获暂时立足之地。 [6]  1649年冬,李过因心劳力瘁病死于南宁地区。 [7]  

根据新发现的大顺政权档案和李过撰写的《李过日记》《南源突围大事记》《皇城惊梦》《平江四十八寨图》《读史随笔》《圣祖公墓记》等数部著述,李过并没死,而是隐居于江西修水县,湖南平江县与湖北通城县三省交界的黄龙山当了道士,改名李绣,号黄龙真人。 [8]  


















































别    名李锦 字赤心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陕西米脂 逝世日期1649年 主要成就联明抗清 本    名李过 爵    位兴国公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家族成员
3 主要成就
4 历史评价

   


人物生平

 播报

少从李自成起义,曾败孙传庭于潼关,又长驱直入山西。大顺政权建立,任权制将军,封亳县侯,为大顺军主要将领之一。

李自成自北京败退时受命镇守陕北,统帅三万人自新安进攻府谷、大同,与清军阿济格部作战三月,牵制清军南进。

随李自成渡江,破太平、东乡、达州、夔州(今重庆奉节)、新宁,转战湖广。

李自成在通城县九宫山遇害后,李过与高一功、刘体仁会合,自通城入岳州,后率大顺军联合大明何腾蛟抗清。

绍宗皇帝赐其名为赤心,授总兵、龙虎将军,统御营前部左军,封兴国侯。命其营“忠贞营”,归堵胤锡监督,所部两万人,为精锐诸军之首。

隆武元年(1645)七月,攻荆州不下。九月,败清军于荆州新城。隆武二年(1646),围荆州,收复房县、武当山,攻商州大败,屯夔州、施州(今湖北恩施)、当阳,数次进攻荆州不克。

永历元年(1647),自巫山、大宁(今重庆巫溪)屯建始。永历二年(1648),晋封兴国公,收复宜城、襄阳、常德、湘潭、湘乡、衡山。强攻长沙不克,任兵部右侍郎,总督山东河南义军十万人,与李成栋一起援救南昌的金声桓,由于意见不合,屯兵茶陵不进。

永历三年(1649)三月,兵溃,转战衡州、永州、当州、宁州,至南宁,陈邦传怂恿李过夺桂平、肇庆,劫持昭宗以令诸将,被李过严辞拒绝。永历四年(1650),军中疫病流行,水土不服,病殁。 [2]  

   


家族成员

 播报

叔父:李自成

养子:李来亨

子随驾缅甸,后隐居腾越,今云南腾冲腾越镇,改姓段氏。

   


主要成就

 播报

在明末起义中与李自成同生死共战斗15年,转战秦、晋、豫、皖、鄂、川等省,参加战斗数百次。封大顺制将军、都督。永昌二年(1645)镇守陕北,与清军阿济格所部作战3个多月,牵制清军南进。大顺军放弃西安后,同高一功率部经汉中、川北、鄂西到达荆门。李自成殉难后,李过部与其余部队在湖南岳州会合,改名“忠贞营”,联合明大臣何腾蛟、堵胤锡等共同抗清。后随晋王李定国转战湘、桂,坚持斗争5年。 [1]  

   


历史评价

 播报

李过在抗清斗争中英勇不屈。清统治者在弘光元年一年中“招抚”他六次,结果“人信不还”,表达了坚定的抗清决心。他率领的部队多次打败清军,有力地支持了大明朝廷。李过因病去世后,原大顺军由高一功率领,继续进行抗清斗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9: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世不恭的朱丝马迹==假如十六祖文宣有涉朱三太子朱慈炤?【.木石前盟+水涸湘江】
https://7236taiji.cn/forum.php?m ... d=799&fromuid=1
(出处: 太极格局研究新天地)

“木石前盟”神话的渊源





分享到:












来源:文化艺术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19年09月21日11:46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如从“梁祝化蝶”“牛郎织女”“白蛇传”等传说,到《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诗歌,再到戏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是歌颂爱情的杰作。

读者读《红楼梦》,更多的是看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在小说开篇即被赋予了神话的先验。“木石前盟”神话的具体指向就是宝黛之间的爱情。

“木石前盟”神话,是曹雪芹根据神话思维进行的文学创作,他在小说中写道:

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在这段文字中,曹雪芹构建了“木石前盟”神话,同时也为《红楼梦》中这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基调。

“木石前盟”神话的创作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曹雪芹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生发而出。这种继承,一是对神话中思凡与报恩母题的应用;二是对“三生石”意象的继承;三是对“木石”意象的继承。下文详析之。

曹雪芹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与运用



“木石前盟”神话既然是曹雪芹的独立创作,自然离不开他对已有神话的了解,否则他也无法把握这种神话思维。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创作。《红楼梦》中也有着许多有关神话的典故,有助于我们去判断曹雪芹对于这些神话故事的了解程度。这些我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所用的戏曲及诗词的典故中去加以判断。

在小说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元妃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三出为《仙缘》。己卯本在此处有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在小说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芳官所唱的《赏花时》,也是出自《邯郸记》。二证可知,曹雪芹是知道《邯郸记》的。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知道曹雪芹善于运用谶语,也就是千里伏线之法,这种方法在对戏曲的运用中更是突出。那么这可说明,曹雪芹必然是了解《仙缘》这一出戏,或者是《邯郸记》这一部戏的内容的。否则曹雪芹也无法通过此种谶示,来对下文进行预示。

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常用典来代替大篇幅的叙说,曹雪芹的诗歌创作也是如此。在《红楼梦》的诗歌中,也有着许多与神话有关的典故,如“紫府”“瑶池”“月宫”“杜宇”等,这些典故广泛存在于《红楼梦》之中,通过这些典故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来丰富《红楼梦》的小说内容。可以说,正是这些典故的存在,才使得《红楼梦》具有了更加深邃的思想。而从这里,我们也可知道曹雪芹对于古代神话是比较熟悉的。

在小说中,曾有这样的表述:

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

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前人小说的批判,但批判的基础,首先是熟悉。而正是这种熟悉与提炼,共同形成了曹雪芹创作“木石前盟”神话的基础。

“木石前盟”中的思凡与报恩



梅新林先生在《红楼梦的哲学精神》一书中,考辨了思凡模式的源流,得出如下结论:

1. 思凡的发生是因为感叹神界不如人间快乐,是出于红尘诱惑。

2. 思凡的具体内容是功名(济世)与性爱,也就是“富贵场”与“温柔乡”的双重变奏,最初是重在前者,然后逐步向后者倾斜,结果往往是以悲剧而告终。

3. 思凡总是须经历“出发—变形—回归”三个阶程,构成了一个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循环。下凡总是暂时性行为,最终还是要回归本源。

4. 思凡须得某种神秘力量的帮助和导引,或受天帝、帝后之命,或得他们准允,或者通过其他中介,将神人沟通起来。

将梅新林先生的结论与《红楼梦》进行比对,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共同点。

神瑛侍者造历幻缘的原因是凡心偶炽,但小说并未说明这凡心的具体指向。前文中我们曾提到,神瑛侍者居处名为“赤瑕宫”,而“瑕”字,本指玉的斑点,既然居住在“赤瑕宫”,也就预示着神瑛侍者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清静无为的仙人,生出凡心自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既然生出了凡心,那么就需要将此祛除,才能修为圆满,达到合于道的状态,从而继续居住于仙境之中。在这里,这个“瑕”字正是指向了凡心。作为与贾宝玉一体的通灵宝玉,在仙界之中本是补天遗石,也是因为听了一僧一道对于世俗的描述,生出了到繁花锦绣地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的凡心。神瑛侍者投胎成为贾宝玉,口中含着补天遗石幻化而成的通灵宝玉,二者共同来到了花繁锦簇的荣国府之中,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历劫之旅。梅新林先生所总结的前两条,也正是神瑛侍者与补天遗石因思凡而下凡的原因与内容。

其中第三条,由于《红楼梦》的成书原因,我们现在却无法落到实处,书中只明确写到了补天遗石经过这番入世历劫,回到了青埂峰下,而神瑛侍者的归处却只能是通过探佚来推测了。关于神瑛侍者的最终归宿,学界有成佛说、回归神瑛侍者说、总花神说、成为补天遗石说等说法,细细想来,成佛说当与《情僧录》这一书名有关,又与贾宝玉数次在文中说到“当和尚”相符;回归神瑛侍者说,大多是学者们参考了历来思凡故事的总体构架进而得出的推论;总花神说,当与贾宝玉“绛洞花王”的号有关,与第七十八回中宝玉所说的“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也有关联,同时又和“怡红夜宴”中,诸人抽花签时各占一花的情节相合,也与戚序本中“警幻情榜”有关;而成为补天遗石一说,则是受了程本中将神瑛侍者与补天遗石混为一谈有关联,虽仍有学者坚持此说,但此说影响并不大。无论是何种回归的方式,神瑛侍者终归是脱离红尘了。

梅新林先生总结的第四条中,涉及“神”与“人”的沟通问题。而这个沟通,在《红楼梦》中主要体现在一僧一道与警幻仙子身上。以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为代表的一群风流孽鬼下凡以后,一僧一道就开始了他们的度脱之行。他们先后与香菱、黛玉、宝钗、宝玉等进行接触,对他们进行点化,而此种点化却又与其他神魔小说大有不同。警幻仙子也将宝玉生魂拉入警幻仙境中,对宝玉进行警醒,其目的也与其他神魔小说迥异。此点当在后文中进行详析。然而无论如何,《红楼梦》中总是设置了这种“引路人”的角色。

这种因为生起凡心而到凡间的整体神话构思,曹雪芹应该是借鉴了这些思凡母题下的故事。其中的四个要素,在“木石前盟”神话中均有体现。此当非是暗合,而应该是曹雪芹在阅读了大量的神魔小说之后,对此作出的刻意的构架。

报恩主题在传统的报恩故事中大略有两个要素:

1. 施恩者施恩,受恩者因施恩者而得到好处。

2. 受恩者报恩,因报恩行为,施恩者得以脱难或者景况有了好转。

以这两个要素来看“木石前盟”神话,第一个要素体现得更为直接。在仙界之中,施恩者是神瑛侍者,受恩者是绛珠仙草。绛珠仙草经过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对于绛珠仙子来说,报恩的念头是时时难忘的,竟然郁结出缠绵不尽之意。在这一阶段,绛珠仙草因神瑛侍者而得以存活。施恩与受恩关系明确,并不存在让人疑惑的问题。而绛珠仙子报恩的过程,却是以泪水来还甘露之恩。此却是让人生疑,后文有解释。而还泪的过程,也正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宝黛之恋。

思凡与报恩共同组成了“木石前盟”神话。从先后来看,施恩早于思凡,报恩在思凡之后。施恩在仙界,而报恩是在凡间。如此设置,就将这个神话扩展到了俗世,从而打通了仙界与凡间的界限。

这个神话在小说中确立了几个先验式的架构:

1. 神瑛侍者是因思凡而下界,需要在凡间经历种种厄难,才能脱离红尘。

2. 绛珠仙子为报恩,将在凡间以眼泪的形式,来还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

可以说,“木石前盟”神话的构建确立了《红楼梦》中主人公的爱情基调,宝黛之间的爱恋,是基于前世的,也是不可摇撼的。

“三生石”意象的继承



在“木石前盟”神话中,不仅有神话的来源与继承,同时也有着意象的继承,而“三生石”的意象,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有所谓“三生”之说,是为前世、今世与来世,又以因果及轮回等,将此三生串联在一起,打破了今生今世的限制。这种说法自入中国以来,很快被接受,而这个接受的过程,又很快就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之中了。

“三生石”一典,最早出现在唐人袁郊的《甘泽谣·圆观》中的竹枝词。在吕丽的《三生石意象流变简论》中,曾将三生石的意象源流加以考辨,认为用“三生石”来表达男女之情的文学作品有刘埙的《谒金门·眉月小》自此词之后,多有以“三生石”来表达男女之情的作品,而这种意象的拓展,虽未必源于此词,或为其他作者的独立感触,但是当以此词为第一次。

“三生石”的意象,从佛教的“三生”起,转而指向于友情,又从友情转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同时又有着前世姻缘的意味。而这正与贾宝玉与林黛玉相契合。在仙界,他们分别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因灌溉之恩而相识,又因报恩而将此因缘转化成现世中的姻缘,从而又具有了夙世因缘的意味。这种夙世因缘,与报恩相结合,又有着命定的特殊含义。而绛珠仙子本体绛珠草所生长的环境——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灵河赋予绛珠仙子以灵气,“三生石”赋予绛珠仙子以痴情,这简短几句话,却将林黛玉由前世带来的特质表现了出来。曹雪芹在塑造“木石前盟”神话的过程中可谓用心良苦。

“木石”意象既具有自然的意趣,又有着坚定不移的内涵。与《红楼梦》中宝黛的感情来看,是极为贴合的。宝黛之间的感情属于旨趣相投,二人都执着于情,如曹雪芹对贾宝玉的定位为“情不情”,对林黛玉的定位为“情情”,两者虽有区别,却均是以情为第一要务。这也正是“木石”意象在《红楼梦》中最主要的反映。“木石前盟”中的木石二字,实已括定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以上文字节选自《红楼梦中的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09: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天石===三生石===神瑛石?三生石+绛珠草===木石前盟

三生石//===补天石==神瑛石//绛珠玉===通灵玉//通灵石//和氏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氏璧---秦钟--蒋玉菡--贾宝玉---甄宝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1万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850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3 1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氏璧 - 古代美玉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

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玉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玉玺又相传在后唐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和氏璧

外文名称
HeShibi

别名
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出处
最早见于《韩非子》


相关成语
完璧归赵

物品性质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

历史地位
天下奇宝

目录
1来历
2玉质构成
3历史流传
4后世纪念
5历史沿革
6传国玉玺
7和氏璧玉
8今何在
折叠编辑本段来历
荆山是座巨大的石头山,顶部更是花岗岩遍布,一个个巨石杂乱排列,其中一处形成了面积近20平的洞室,这就是著名的"卞和洞",传说卞和就是在此发现了稀世宝玉和氏璧。

玉印岩位于湖北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距县城90公里,紧靠南(漳)巡(检)公路。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省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90公里。"玉印岩"坐北朝南,南漳至远安公路经其前。玉印岩洞深11米,宽15米,高10米。为传说中的和氏璧产地。

荆山位于湖北省西部,长约150公里,海拔在1200~1800米之间。荆山主峰聚龙山,海拔1852米。长江支流沮河、漳河以及汉江支流蛮河发源于此山。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这是2000多年前的悲壮故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于是献宝于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得出一块普通石头的结论。厉王怒而下令削去左膝盖骨(膑骨)。时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削其右膝盖骨(膑骨)。时光流逝,武王崩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而泣于荆山脚下,三日夜而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无人能识别",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关于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应该是成语--完璧归赵,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后人以此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后来秦王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卞和与他的和氏璧影响了中国历史,甚至影响了中华玉文化。

还有一种说法是:"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湖北南漳巡检镇金镶坪村,距县城78公里。"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岩之南面隔河对岸有个尖顶圆形山包,名"凤凰台"。先秦文献记载,公元前700多年,"玉印岩"附近住着一个石匠的后代叫卞和。卞和上山下地劳动时,常见一对凤凰落在凤凰台上,鸣叫三声之后,或飞入岩中,或高翔北去。卞和听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也听爷爷讲过石头的类型和宝石的特征,于是,他仔细观察凤凰入洞的动向,终于发现凤凰从千山万水之外衔朱砂在此填玉,卞和便将一块与周围不同的石头凿取抱回让爷爷看,爷爷惊叫地说:"这是一宝石。"全家商议把它献给楚王,让楚国声名远扬。然而一次、二次献宝,都被玉尹说成顽石,以欺君之罪先后被楚厉王、楚武王下令刖去了他的双足。第三次献玉感动了楚文王,文王令玉工剖璞得玉,命名为"和氏璧",封和为零(陵)阳侯,卞和不受,说:"宝玉面世,吾愿足矣。"这一稀世珍宝,数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神州大地上演绎出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诸如:"赤山宴会张仪蒙冤"、"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将其制为"传国玉玺"等。

折叠编辑本段玉质构成
和氏璧是中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其何以弥足珍贵,令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元好问《论诗绝句》:"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碔砆,像玉的石头,即璞石、石包玉)。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已被中国古人所饰用,春秋时期宫廷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蓝田玉"(陕西出产)色泽好,比绿松石韧性强,古来已出名,但质地不如斜长石,古代运用广泛,不可能像"和氏璧"那样"物以稀为贵"。至于翡翠(中国古为鸟名,后借指碧玉)之说就不足信,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认为认为,1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为"硬玉",中国借鸟名称之,翡翠亦有"玉中之王"的美称。其实中国早在新石器晚期已有翠绿硬玉制作的镞形器,周代的翡翠刀柄,汉代的翡翠多次出土,唐代的翡翠制品也多,古代典籍所载也多。李博士的结论虽站不住脚,但尚不能断明和氏璧即为翡翠制品。所以,和氏璧只能是斜长石。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流传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玉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有比较详细记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根据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纪念
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楚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西汉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

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

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折叠春秋战国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做"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是记载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与将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

折叠秦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折叠汉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折叠三国至隋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

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

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

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折叠唐及五代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折叠编辑本段传国玉玺
折叠历史传闻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

折叠考证
《三国志》裴松之注曰:

"徐璆字孟玉,广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征当还,为袁术所劫。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韂尉太常;公(曹操)为丞相,以位让璆焉。"这一点《后汉书》也有记载。只不过都没有说明是不是和氏璧。有待考证。但是徐璆竟然因为归还了这块玉玺,导致曹操竟然想要将丞相的位置让给他,可见这块玉璧非同寻常。而之前的关东诸侯中,仅有孙坚一人打进洛阳,吓得董卓卷铺盖就走。而后来孙坚身死,其子孙策投靠了袁术,后来不知道用是么作抵押竟然让袁术借给他兵力,虽然没有准确的说是和氏璧,但是就在孙策出征江东后的不久,袁术不管手下人的阻挠而称帝,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袁术起了野心?大概就是这块玉玺吧!--精灵语《三国考论文部》

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

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折叠编辑本段和氏璧玉
一、黄腊石中的达到宝级的,现叫黄龙玉。依据中国玉文化-卞和采玉三清山。史称怀玉山,因为当时国家都养有玉师,大家都认为是普通的河卵石,才会使卞和二次动刑,怀玉山不产别的玉,所以是黄龙玉,现根据史实专家认定采于现今江西三清山。

二、变彩。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于1986年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获得了中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专文介绍。

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

三、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

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

四、独山玉。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指出"和氏璧被加工成了玉玺代替丢失的夏鼎成为秦王朝的镇国之宝,那可能是南阳独山玉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

五、珍稀玛瑙。唐伟先生创建的关于国宝和氏璧材质的一种学说,既和氏璧是一块珍稀罕见的夹胎草绿玛瑙。

折叠编辑本段今何在
折叠传闻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折叠下落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太极子平天元格局

GMT+8, 2024-5-10 12:06 , Processed in 0.2553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